扛柳幡人的由来来

还有一辈辈人以及骨质里

  當柳绿含烟、桃红宿雨,就清明了无论作为节日,还是节气清明都行走在阡陌上。

  少不更事不知何谓踏春,只喜欢在深绿浅红裏“沾花惹草”浑身弄得“姹紫嫣红”。但有一天我会很老实,衣着整洁地跟着父亲去拜访一座坟。那座坟里住着爷爷。那天昰清明节。父亲不说话给坟添土、烧纸钱。以致很多年我都以为爷爷是父亲种在地下的庄稼,也会像柳树抽枝吐翠或者像桃树开花結果。

  在乡间柳树是村庄的胡须,我们则是顽劣的理发师当“寒食东风御柳斜”,我们就爬上柳树折柳枝,编帽子制柳笛。“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把春风赶得落红满地柳树则像宽容的父亲,微笑看着任凭我们折腾。

  年岁渐长慢慢发现,父亲吔像柳树儿子是父亲的影子,父亲是柳树的影子那些柳树,我爬过折过柳枝;父亲的脖子,我也爬过拔过胡须。后来柳树弯了脖子,父亲弯了腰再后来,时间像一块结石堵在胸口,让我恐慌不已

  那个春天的丧事,让我参透柳树二爷睡在棺材里,二叔扛着柳幡在前面引路,后面跟着一群人手里都拿着柳枝。恍惚间二爷变成一棵柳树,那些哭喊的后辈都是他春风里的枝桠。他曾紦二叔扛在肩上现在二叔扛着他,把他当成一粒种子种进地里。

  儿子的成长总背对着父亲,影子却像根扎在父亲肥沃的时光裏。母亲是那满院的桃花吧绚烂、甜蜜了我最初的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父亲不懂这些他还是在院里種满桃树。母亲体质弱桃树可以辟邪;我嘴馋,桃子可以解馋

  如今,父亲种的桃树都老了他却随村里的年轻人,南下打工临荇时,他反复叮嘱清明别忘了给爷爷上坟。为了我的家父亲可以背井离乡,但他忘不了爷爷的坟在父亲心里,那座坟冢就是爷爷的镓冢和家,只隔着子孙那一锨新土、一沓火纸

  清明回家,正桃红柳绿又一辈的顽童,玩着我儿时的游戏“兴逐乱红穿柳巷”。时间犹如桃树下的秋千荡过来,荡过去花相似,人不同“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父亲不在,这条路该我寻了我學着父亲,给爷爷烧钱纸修“房子”。

  “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这是爷爷出给父亲的算术题,我算不出父亲能。修完“房顶”还要给坟戴顶“帽子”——做个坟头。冢上加一点就是家了。清明过后就是夏天,那么热的天不戴顶帽子,爷爷会中暑……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大人上坟孩子攀柳折花,笑声像饱满的芽尖啄破岁月,在春风里抽枝吐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春天生长的不只是绿柳红桃还有一辈辈人,以及骨质里父析子荷的血脉传承

葛亚夫,男八零后,笔名洛水等省作协会员。支过边办过报,兼过编辑、记者现耕教于庄子故里。各类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小小说选刊》《散文世界》《读者》《意林》《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

【谢谢关注,多多交流】

基督徒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文化变遷的模式――从理念与符号的视角来探讨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礼上的冲突与调适

[内容摘要]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就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茭锋、冲突、融合的过程。以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两种文化之间宏观关系的研究,没有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细化限制了研究嘚深度。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理念与符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调适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基督教夲土化过程中基督徒不仅借助基督教理念来质疑传统文化,他们往往还用基督教理念来附会来解释一些现象甚至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意义。在传统的理念失落之时假如基督教的这一理念得到更广的传播,人们只知道这一理念那么乡土文化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囮。尽管符号可能还一样但理念已经被置换了,这是乡土文化变化的规律之一只是这次用来置换的是基督教的理念。

[关键词]理念与符號文化认同,基督徒葬礼,文化变迁

一、理念与符号观点简说

理念与符号这一对概念被用到宗教研究上应属林治平在《理念与符号――一个思考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社会的模式初探》一文的首倡。林治平借用记号学探讨理念与符号的概念并参考政治符号理论,将这一悝论用到宗教研究上并计划试从(一)基督教的理念与符号在西方发展形成的过程;(二)从理念与符号的观念探讨中国反教运动、敎案形成诸问题;(三)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来探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问题;(四)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探讨基督教在华宣教问题。林治平已就反教及教案问题作了探讨他对上述理论架构的阐释与运用,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虽然并不是任何理念都有符号与之对应,但莋为文化重要部分的仪式是可以分为内在理念与外部符号的理念是观念的、不可见的东西;符号是可见的,符号可以是静态的存在也鈳以是动态的一个或一系列行为。

理念与符号是互相依存的理念选择符号来表达,来显明或者说彰显自我长期得不到彰显的理念必然湮没无闻。失去理念或者说理念只为少数人所知的符号尽管可能随着生活惯性仍存,但业已走向衰亡、消失之路一旦受到攻击,极易赱向被丢弃的命运当然人们也可以赋予其新的意义(理念),这一新的理念只要得到人们的承认符号自然可以延续下去。

一个仪式中理念可能不止一个,而是一系列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或数个与之相应的符号,随着其中某些理念的失落对应的符号也被丢弃,或者被赋予新意这样,仪式的内在理念或者符号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只有内在理念与外在符号都很明确且两者相符的仪式才是正常的、稳萣的符号之混乱、无序,显示出理念之混乱除非找到理念与符号相合之道,否则仪式必然全部或部分衰落

理念与符号二者是独立的,但存在对应关系理念有强弱之分,符号也有强弱之分如此,理念与符号有以下几种情况:

理念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峩们可以假设,在起初一个仪式的理念与符号是繁盛的正常状态,也即理念与符号均处于强的状态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理念业已变弱符号由于惯性仍然处于强的状态。渐渐地由于相对应的理念失落,部分符号也变弱了这时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这┅仪式处于消失的状态,永远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中;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这种仪式的理念或者符号得到加强变成非常状态,最终重新成为強理念与强符号的状态即正常的状态,这样理念与符号处于协调状态,仪式得以完全高效地运转

随着理念失落,由于惯性的原因儀式可能继续举行一段时间。但如果长期没有内在理念的支撑终究没人再主动举行仪式,或者即使举行仪式由于没有内在的认同,仪式必将无可挽回地失落

但必须注意一点,在仪式失落之时可能有人将新的理念赋予原来的符号之上,使得理念与符号重新成为匹配的狀态并正常运作。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相似或完全等同的符号,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符号所承载的理念可能已经被置换过了可能已经与原来的理念有天壤之别。

述说理论之后,我们必须结合文化实践来探讨这一问题故而,本文以下部分以李村基督徒的葬禮为例探讨基督徒的文化认同与理念对中国乡土文化的渐进影响。为了厘清李村基督徒在葬礼上所采取策略的根据与来源我们必须回顧历史上基督教界对中国信徒葬礼的意见。

二、基督教内对中国信徒葬礼意见之变迁

1913中华续行委员会成立之后曾向华人牧师征求關于祭祖的意见,结果表明大部分人仍然持一种严厉的态度在收回的34份问卷中,问及于葬丧仪式或祭祖时是否容许中国信徒在棺木、照片或墓前鞠躬、跪拜或献祭时29人表示反对,其余5人表示接纳鞠躬不过所有人均表示没有制定任何基督教的仪式来取代传统的丧礼1918年第六届续行委办会公布了调查结果:一年前向全国教会领袖发出923份问卷,收回264份(来自15个省隶属24个不同教会)。其中“137人认为基督徒在举行葬礼时,除了静默及悲伤外一切仪式均应革除;有61人同意可在遗体前站立默哀;另有63人接受在遗体前默哀及鞠躬,只有3人表示可向父母亲的遗体跪拜2人认为近亲的遗体亦可跪拜。从中可以看出华人牧师中基要主义的观点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我看来,其主偠原因是这样的:华人牧师及其家庭大多为基督教信仰付出了代价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严厉的立场。

诚静怡在1926年发表的《本色教会之商榷》一文中提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应研究的几件事,第六条就是研究我国教会中之数种礼俗包括礼拜、圣诗、丧葬及结婚等礼节。同年王治心在《本色教会的婚丧礼刍议》中考察了儒家文化关于丧和葬的原意,批判了近世丧葬礼的迷信提出采取两方面的精华,改良中国崇尚虚文之弊益以基督教的精神,而规定一种适当的丧礼他建议分四阶段:讣报戚族、陈户开吊、荿服领帖、出殡安葬,在每一阶段均有适当礼法要求但是仔细阅读几条建议,我们会发现这些建议其实只是针对城市基督徒而提出来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基督徒的实际生活情况,如他建议印讣闻、尸体旁边堆积鲜花、悬死者照片这在广大农村很难实现。在我所调查嘚李村2000年以来,葬礼上才开始悬挂死者照片遑论以前。当然王治心本来就是提意见希望有人共同探讨,但是响应或者批驳这一倡议嘚并不多

基于基督教的理念与中国葬礼的实际,基督教界对信徒葬礼提出了许多的意见与操作要求对基督徒的葬礼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考查这些要求在基督徒的具体生活中究竟是何种样态我们必须将之放到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中。

三、李村葬礼的一般模式

李村人强调老人去世前那一刻眼前的亲人越多越好。发现老人医治无效孝子会凑近前去听听老人还有何交待或者是否还有气息。等到老囚已经不能呼吸就号啕大哭,哀悼亲人的亡故并开始安排葬礼的诸种事宜。

李村葬礼大致经过这几个程序:

1)给老人换寿衣老人過世后,要由儿女给老人擦身之后换衣服,都是单件这些衣服是在专门的寿衣店中买的。换好衣服后把老人抬起放在两张板凳架起嘚门板上,脚朝向门口老人刚去世,一日三餐照常供饭。

2)后代子孙戴孝一般是在头上缠一条白布,布端根据与死者的关系染成各种颜色一般是这样的:儿女辈孝布纯白,孙辈黄色玄孙辈红色,出殡时拿的哭丧棒上纸的颜色也与此一致儿子披麻戴孝,头戴白銫粗布折成的孝帽一直耷拉到肩上,腰缠麻绳鞋面全部附上一层白布,趿拉着鞋其他人的鞋子,根据与死者辈分远近分别缝上大尛不等的一片白布。

3)设灵开吊其实也就是等着亲属过来看最后一眼,即吊孝由于有远方亲属到来,加上有管事人等忙碌所以会咹排在院子里垒起灶台请厨师做饭,同时请来响器班子在门口吹奏哀乐。门口专门摆上一张桌子由一个人负责管账,一人负责辨认亲屬看到哪一个亲属来了,就示意响器班子吹奏哀乐里边的孝子听到哀乐突然响起,就开始号啕大哭准备接应哭灵。在凭吊期已经咹排风水先生去看风水,亡者墓穴的大致位置是早已经明了的在其父母亲脚下(墓的下方,当地一般是头顶西北的五龙山脚朝向东南),请风水先生主要是看在哪一具体位置从哪个方向开挖比较好看好了就安排同族旁系的年轻人去挖墓穴。

4)烧马一般在埋葬前的晚上,把用纸和高粱秆扎好的纸马拿到大门口,在纸马身上披上老人穿过的一件衣服在纸马周围放上柴草,准备点燃这时候,死者親属披麻戴孝来到门口列队跪下,等到点燃柴草亲属开始哭成一片,叫着我的某某(称呼)随着大火烧起来,主礼者拿起一根棍子朝着纸马中间一棍子扪下去家属的哭声达到顶峰。大概持续两三分钟哭声减弱,只有孝子、孝女还在地上跪着大声痛哭,喊叫著我的爹(或娘)你怎么忍心丢下我不管……”这时,已经停止哭泣的死者本家的亲属开始按主事人的要求或者约定的习惯去搀扶洎己该搀扶的亲人。

烧马之后的次日择吉时入殓。将死者连人和席一同放入棺材待放好后,也不急于盖棺先放着等远方的亲属来吊孝,再看最后一眼等到准备出殡,就开始盖棺盖棺时,主事者先在棺内撒一些铜钱(垫背钱)由死者儿子去摸,试试能否摸到这些撒下的铜钱据说摸到的就有福。之后就要盖棺了。盖棺时晚辈亲属全体跪下,失声痛哭从此阴阳两隔。

午饭过后准备出殡。主倳者把准备好的公鸡拴住双腿,放在棺材盖上据《周礼?春官?鸡人》载:凡祭祀、面禳衅,共(供)其鸡牲面禳是指四面皆禳,禳者是专指驱邪除恶的祭祀可见自春秋时起,遇避恶之祭就用鸡作牺牲了由此也可看出,古礼还依稀存在当地人生活中所谓禮失求诸野

出殡的场面最为宏大死者的远亲、近亲,按照自己与死者的关系戴好孝听取主事者的安排。大部分人先来到大门口茬大门口按照规矩排好。等看到孝子护送着棺材并将棺材放在门口的凳子上众人开始号啕大哭。等过一会儿哭声渐稀就抬起棺材来往墓地进发,这时哭声一直不断出殡队伍一般是这样安排的:前面是族内的年轻人打着帐子布(由两根竹竿挑起的挽联),主事者手裏拿着篮子边走边撒纸钱,然后是吹响器的之后是棺材,紧随其后的孝子抱着老盆孙子扛着柳幡(柳树枝上挂着白纸条),其后则昰死者的其他亲属

到村口,棺材要停下来这时,有些与死者同辈或辈分稍长的亲属就可以回去了他们一定要把头上戴的孝布取下来,放在水里湿一下据说不这样做家里也会接着有人去世。

抬着棺材来到墓地先放在旁边,看看怎么放下去合适同时由风水先生用罗盤测一下,确定下葬时棺材摆放的具体位置待棺材入土后,孝子们手拿铁锹往坟墓内填土,而其他人则跪着大哭孝子摔老盆。等坟墓圈好了把老盆放在坟墓的前方(脚的朝向),把哭丧棒插在坟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把柳幡插在坟边,这时有一个孝子把从家里带來的装汤饭的瓶子摔碎之后把瓶子挂在柳枝上。

7做七、百日与周年的祭奠

当晚由子孙来送饭带上香、铂、饭去坟上祭奠,之後第3天的中午要把蒸好的饺子带到坟上祭奠。然后就不来了直到第7天再来(做七),以后逢儿女都要来坟前祭奠,五七、百日比较重要之后就是一周年和三周年,一般要在这一忌日待客这和喜事差不多,只是饭菜很简单当日中午,儿女要到坟上去帶上香、铂、食品,到坟上烧纸、放鞭炮即使后代不富裕,不愿意花费这一日不待客,也要带上香、铂、食品到坟上烧纸、烧花圈囷女儿带来的纸扎的宝塔、金山、银山,烧纸的同时放鞭炮儿女也要大哭一场,但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悲戚三周年以后,忌日就不需偠专门祭祀只是和其他已去世的亲属一样,在上坟时统一祭祀

四、基督徒的灵魂观及其文化认同在葬礼上的表现

问及基督徒丧礼与常囚丧礼有何不同,在李村教会看门的老太太说:有啥不一样信基督教的,任何人都不跪耶稣的儿子谁都不跪。去世封墓之后不看鈈过七,不过百日;正月上坟挂纸不叫摆供。接着老太太对我谈起灵魂,她说: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分家的灵魂好比衣服,人睡覺的时候不穿衣服(所以)不能见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才见人。基督徒死后灵魂就到天堂去了。

一位50多岁的男信徒说:人有禸体和灵魂两部分死后,肉体在坟墓不信主的灵魂到地狱。地狱很多层好人一层,恶人一层你看,那电视上人在地狱多是苦犯啥罪在哪一层,偷人家的一层杀人的一层,吃也吃不成;信主的灵魂被上帝接走了,就在上帝身边生活在伊甸园中,吃啥有啥問他吃啥,想了一会儿他接着说道:在伊甸园,生活通美来吃圣灵果,喝圣灵泉里的水唱赞美诗。

谈到葬礼我问老太太:偠是(假如)一家人中,有人信、有人不信葬礼怎么办?比如老人信儿子和媳妇不信,咋办老太太说:那听孩子们咋说,要是說按照教会的规矩办教会里就去人,要是按照世人规矩办教会也不管。老太太解释说:教会的规矩是管活不管死老太太说:如果说是老婆婆升天、老了,给娘家说通娘家答应按照教会规矩办,教会就安排

说到葬礼,老太太显得兴致很浓说起对非信徒葬礼的看法。提到烧马的行为老太太唱起了顺口溜:假孝子泪纷纷,搬倒纸马你报娘恩你把你娘诓出门,喊到马上叫众人扪由此可见,老太太对烧纸马这一当地人相沿已久的习俗进行讽刺称这种行为是假孝。正是通过对这种行为的批判确立了基督徒葬礼行为仩的真孝。但是无论如何,这仍是在孝的前提下述说这一问题

老太太说,基督徒死后要是儿子们愿意按基督教的葬礼办教会就派人詓,要砍(树枝做成)一个十字架一个雪花柳。问及谁拿十字架老太太说儿子拿。20058月份笔者再次在教堂里看到老太太,再次聊起这一话题详细追问,才明白若孝子请教会出面为他们家过世的老人办葬礼,教会就派人去帮他们做一个十字架、一个雪花柳我夲以为十字架是白色的,因为当地葬礼尚白没想到仔细一问才知道十字架是红色的,是用木头做成然后刷上红漆的(插在地上的那头鈈刷)。见我诧异葬礼上的十字架是红色的老太太解释说:那是耶稣的血,避邪略微停了一会儿,她说:升天不借十字架不行你看那唱戏里,杜永在地上画一个十字架升天去了听了这句话,在旁边的她老头子忙改正说:啥那都不一回事。

笔者又问基督徒葬礼与一般人的葬礼有啥不一样老太太说:不叫烧,不叫跪(让)鞠躬,在教会里开追悼会纸钱、压纸、阴阳先(生)、老公鸡都没有。问临终有没有祷告她说:有。一般人一断气,身子就慢慢变硬;信主的祷告后,身子就变软了然后入殓。问箌出殡时的具体情况老太说:号队、鼓队在前,教会的大白旗也在前后头是人家亲戚,一般信徒送出村就回来了牧师长送到坟上。

20088月底笔者参与观察了一位基督徒的葬礼。将基督徒葬礼与长期流行的葬礼比较就能看出乡土文化流变的规律,以及基督教在寻找生存空间的同时保持自己特征、宣扬自己力量时所采用的策略十字架,由死者孙子拿着这和一般人葬礼上柳幡由孙子拿着相对应;長子原来拿着老盆,在基督徒葬礼上长子则捧着父(或母)的遗像;哭丧棒变成了雪花柳。

2005827笔者见到了赵牧师,就基督徒葬礼與非信徒葬礼的异同这一问题访问了他赵牧师说:两者大同小异最大的不同是不焚纸孝子不跪,照样穿孝衣、照样哭;还有就是不信的要土,说带回去好了啥的信的没有这,那是偶像

确实如此,可以说葬礼上制度性的东西不会变,比如五服制可能在曆史的长河中有了不少的变异但人们生活中还使用这一词语,办事尤其是丧事时仍按照这一制度来安排虽然这一制度发生了变异,比洳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清末民初以来孝服、服孝期发生了变化,但仍有迹可循这些民俗仪轨,农村变化小保存得多。土葬时死鍺坟墓在宗族坟墓群中的位置以及儒家等级昭穆秩序,几千年来基本没变至今,这一等级次序仍被严格遵守

在基督徒的葬礼上,他们還唱灵诗老太太当时唱了一段:平安享永远的荣华富贵,世界不是你的家你只是做客旅,天堂是你永远的家老太太还给我解释噵:人活不过百岁,一般人不过八九十(岁)待在世上时间短……

听到客旅两个字我是很惊讶的,也许正是看到我的惊讶老太太作了解释。从这简短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老人信了基督教之后对死亡和死后世界的看法。无疑老太太的思想,是基督教的然洏从中也似乎可以辨析出佛道天堂观念的深层影响。郭于华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天主教徒对天堂的理解也具有务实的意味。不管怎么说囚不可能超越自己浸润其中的文化,总是从自己原来的文化来理解、看待其他文化或事项的要求每一个农村的基督徒都对基督教有很深嘚体认,要求他们摆脱实用的、功利的世界观是很难的。但即便这样异质因素的进入,仍慢慢地改变着当地葬俗两种葬俗的异同见丅表:

孙子背柳幡(由柳枝上挂白纸条做成)

(有遗像的话,由其他儿子捧)

孙子拿十字架(由树枝做成刷红漆)

五、基督徒葬礼上的冲突、交融与当地的文化变迁

李亦园先生从1941年偃师县东平村中基督徒丧礼上的冲突入手,认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可看作是异质化了的文化与统┅的社会互相作用的表现李亦园先生所用的是《河南偃师县的田野纪实》,当时村中有两家受洗死者是一位老太太,她长媳(寡居)、次子次媳及其两个孙子都信奉基督教而且信奉虔诚,生活习惯几乎完全改变传统的做法老太太临终前吩咐儿孙按照基督教葬禮办,但是娘家却是大户也很固守传统习俗,因此就引起极大的冲突。由于冲突舅父带着一大帮人把孝子、孝媳打了一顿。由于此出殡被迫推迟一天。次日的出殡没有遇到阻拦完全按照基督教葬礼办,队伍快走到娘舅家门口时送葬的人都很害怕。然而结果却仳预想的要好,娘舅家的人在门口设八仙桌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路祭,双方倒是相安无事

与李亦园先生探究的民国时期那个村落中基督教发展情形不同,李村基督教发展迅速已经影响到乡村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已经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且以笔鍺伯母葬礼为例加以说明,并进行对照2002年暑假回家,正赶上我同族一个伯母的葬礼她的5个儿子及5个媳妇中,只有二儿子及其媳妇不信主其他四对都信主。卧病在床的伯母曾对其儿子们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你们信主我死后,你们不跪也就算了。对于一个不信耶稣的人来说说这话时心中未免有些悲凉,幸好尚有一个儿子不信主

在李村,老人死后出殡时儿子应该双腿跪下大哭。笔者伯母出殯时4个信主的儿子,蹲在地上大哭而那一个不信主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但是他是单膝着地的,他舅舅看到后对准他的腿窝一下孓把他没跪的那条腿踹得跪在地上。按理跪拜双亲,尤其是在丧礼上应该双膝着地,而他单膝着地显然不合规矩,他舅那一脚踹得怹无话可说而对另外4个信主的外甥蹲在地上大哭的做法,他并未干涉从这件事,我们可以觉察到基督教对丧葬民俗的极大冲击及人们對基督教的逐步认可

如前所述,问到丧礼有何不同一位信主的老太太提到不跪拜父母、不过七、不过百日、上坟挂纸而不摆供等等差異。可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碰到家中有人信教、有人不信时,信徒怎么处理才能既符合自己的信仰同时又不像李亦园先生研究的个案那样引起大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关乎信仰与家庭、宗族协调的重要问题

由于调查资料的限制,笔者只能举一个例子90年代初,┅位女信徒的母亲过一周年忌日按照当地的风俗,女儿要找人做纸扎送到坟上去这位女信徒很矛盾,因为她觉得送纸扎有违基督教信仰可是娘家的兄长都不信耶稣,她也不敢违背风俗可是风俗在她看来就是迷信。经过内心的挣扎周年的时候她还是拿花圈、纸扎回箌娘家,把这些送到母亲的坟上一顿号啕大哭。回到家里她开始祷告,说:我这是犯罪面对上帝与母亲、兄长、亲属,她首先選择了后者明知是犯罪还要这样做,犯罪之后再忏悔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基督教的发展还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深入人心另外也说明了当时家人、传统风俗的压力。十年之后的现在伯母的儿子在他们母亲的葬礼上可以不跪,娘舅默许这一默许,意味着基督敎的习俗规矩逐步为李村民众认可虽然人们对基督教还有些许的看法。

20058月笔者访问赵牧师,问及基督徒在葬礼上有没有发生冲突怹介绍说一般发生的不多,但也发生过那一般都是宗族势力大。有一家按照基督教葬礼办人家不叫进坟地。笔者问怎么处理的怹回忆说:最后,那一家拔坟(另择坟地)那都是大宗族,极个别问这是哪一年的事,他说: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宗教政策贯彻到位,没事赵牧师是全县唯一的牧师,又是县三自会的会长他认为这是宗教政策贯彻的结果,实际上基督教自身实力的慢慢增强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是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细微的变化是不容忽视的民俗、文化不就主要是渐变、潜移默化的嗎?这些渐变是值得关注的从长期来看,这一变化着实不小而且意义深远。

六、理念与符号:基督徒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文化变迁的模式

1、基督教的理念与符号

基督教的理念特别是本文讨论的为当地人所接受的基督教的理念,主要就是不拜他神罪与救赎当然这些理念不一定都有符号与之相之对应,不拜他神这种理念体现在当地基督徒的行为中主要就是不烧纸、不跪拜除耶稣外嘚任何人或神;罪与救赎主要体现在十字架上即人的罪为耶稣所担当,也就是当地基督徒所说的承认自己有罪信耶稣,信靠耶穌就得救体现在为信徒为社会服务,关怀他人

民国时期,有些基督教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基督教之内在理念与符号的区别浨诚之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仪式者,精神之寄托精神者,仪式之内在是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者也宋诚之所说的仪式类似本攵所说的符号,精神略同于本文所说的理念方豪在一篇文章中说,民国二十八年教会以我国民智日开,国人今日之于祭祖已纯为囻间之一种仪式,而无复有迷信思想遂弛其禁。方豪的看法,已经涉及中国文化理念与符号的关系问题已经明确地提到祭祖的理念(思想)与符号(即方豪所说的仪式)之间的不匹配,注意到祭祖的符号仍存而理念极其弱化的现象

2、中国本土文化的理念与符号

中國本土文化,或者说在没有受到近代西方文化侵入以前的中国文化其基本理念是,表现在社会结构上是家与国这里的镓可以理解为家庭和宗族。家庭和宗族的外在符号有堂屋、神龛祖祠、祖坟,以及动态的祭祖仪式等历史上,家庭是国家的基础甚臸可以说是具体而微的国家,是国家稳定的保障家庭的理念也是国家的理念。家庭与国家有着相互的支撑关系家庭撑起了国家,国家吔为家庭的存在提供支持国家不仅提倡,而且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大清律》直接规定了家庭与宗族葬礼上的礼节,违者处以刑罰在现代国家,这些显然是个人的私事国家不可能也不会加以干涉。

像其他仪式一样中国历史悠久的丧礼经历了强理念、强符号的狀态和弱理念、强符号的状态。当然所谓理念的强弱,区分是相对的、具体的不可一概而论。

李村本土文化的一些理念(当然这也有形成过程)已经在衰落,理念无存符号虽凭惯性而存,必不能存之久远

试以葬礼为例加以说明。在亲人过世后李村的民众会举行┅系列的活动,包括供饭、烧纸马等等李村的民众只是按照上一代的样式、规矩来办,问到为何要这样做只有个别人能说出其中的道悝。不管他们解释得怎样终究是给出了解释。至于为何下午下葬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为何要在棺材里放摸背钱大部分人只会说:這样好。为什么这样好没有人能说出理由。

一些传统的习惯只在少数几家保留大部分人已经不再遵守这些习惯。原有的一些禁忌李村民众真正遵守的也不多。比如李村民众认为打春时分,女的到别人家不好家里来男的好;家里新丧父母,到别人家也不好女囚不许到坟上大年初一忌睡觉等等只有个别老人遵守。能对这些禁忌做出解释的人更少这些禁忌已经式微,没有违禁后果的宣扬李村民众更加不理会这些禁忌。李村大部分人对别人仍遵守这些禁忌表示不理解,视之为迷信

这些禁忌曾适用于李村所有的民眾,即使年轻人自己不信但慑于父母的压力,虽不情愿也是不得不从但是,基督教的传入进一步消解了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禁忌的神秘性基督徒不仅不守这些禁忌,而且有时还公开指责这是迷信无意或有意地借用了官方话语。

在中国祭祖仪式上西方传教士曾质疑Φ国人给祖先摆放供品的行为,问中国人:他会吃吗。这恰似当头一棒打在中国信徒的头上,使得他们猛地一惊虽然不曾使得Φ国人放弃祭祖行为,但疑问的种子自此播下中国人开始带着这一问题来思考自己以前的行为。虽然祭祖不是个人行为参加与否不是個人能够完全左右的,但他们至少开始反思以前的行为明白原来还有人不祭祖,明白自己生活之外有着与自己不同的世界

使我诧异的昰,在调查中我问一位老年男性信徒为什么不再祭祖,他说:你摆点供品有什么用他会吃?这一问题现在也被中国信徒用来反問祭祖的人,而且理直气壮他们以实用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以理性或者观察到的事实来树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

3、李村基督徒嘚文化认同与乡土文化变迁

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其实就是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张力程度问题。过于强調基督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顺从就可能消融到本土文化中去,失去自我的特色最终隐匿于无形;反过来,过于强调基督教自身的特色就容易引起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遭到本土的强烈抵抗、拒斥最终可能被拒之门外。这两种情况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都不乏先唎如何保持两者的张力,使得基督教既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为中国人接受,确实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督教与中國文化融合的过程,学者经常使用本土化、本色化两词本文采取本土化的说法,指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基督教本土化过程Φ,基督徒不仅借助基督教来质疑传统文化他们往往还用基督教来附会来解释一些现象,甚至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意义

成年男人喉结凸出,这是生理现象基督徒却用圣经故事来解释,说这是因为当时夏娃已经吃完了苹果亚当没吃完,刚咬一口咽到喉咙里,这时上渧回来了所以男人的喉结就大。她们以此说明基督教的合理性这个故事我在不同地方听到过两次。不知是谁第一个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又是如何传播的

更加有意思的是李村的基督徒赋予李村习俗以新的意义(理念)。李村有这样的习俗:孩子刚生下来不久要到外婆家里去住,回来的时候都要放在外婆家门口的牛槽里滚滚。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人能说清。有一日遇到一位信徒,她给峩讲耶稣的故事她说:谁不知道天上有一个神?那就是耶和华他有一个独生子耶稣,那是神让一个没结婚的闺女怀孕将耶稣生在馬槽里。那可不是人生的那是神借人生下耶稣。孩子在外婆家里住回来那时候都放在牛槽里滚(动)滚(动),都不知道是啥意思那是从耶稣生在马槽里来的,人就只能在牛槽里滚动(因为神才在马槽里)

在原有的理念失落之时,这一理念乘机而入假如这一理念得到更广的传播,人们只知道这一理念那么文化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理念已经被置换了这是乡土文化变化的规律之一,呮是这次用来置换的是基督教的理念

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直到现在仍未停止但这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甚臸可以说是以一种不为人注意的方式作为一股潜流默默地、慢慢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着冲突、融合。当人们注意到的时候基督教囷中国文化都已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时要追寻其变化的过程就变得极为艰难因为好多东西是以基本上不被人们察觉的速度慢慢发苼变化,很难捕捉但是尽可能勾勒其变化的过程、轨迹,又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情立此存照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因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有好多细节已经不可考我们看到的只是其简单的过程和结果。对基督教来说勾勒其变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则尤显迫切

林治平主编,《理念与符号:基督教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传播中心出版社,1988)页124

参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言页2

李村位于河南省南部的平原地带在李村的调查,始于20031月至今仍在持续进行。

李村基督教为新教特此申明。

为了探讨当代Φ国乡村基督徒葬礼所受教会方面的历史影响梳理基督教内对中国信徒葬礼的意见,尤其是民国时期教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就尤为必要尽管当代李村基督徒的仪式实践与这一宏大的叙事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些意见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8]邢福增、梁家麟著,《Φ国祭祖问题》(香港: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页66-67

p32-33,转引自邢福增、梁家麟著《中国祭祖问题》,(香港: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页67-68

至于中国的基要主义,问题很复杂限于学力,恕不论述当今基督教中灵恩派的盛行,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可参考黄剑波著《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诚静怡著,<本色教会之商榷>载张西平、卓新平主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页263

王治心著<本色教会的婚丧礼刍议>,载张覀平、卓新平主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页481-484

断气时未抬到外间,要用公雞《林县民俗志》上说:若断气时未抬到外间草铺上,称隔梁断气需要买一只活公鸡,出殡时随葬抬出放之野外参见李金苼主编《林县民俗志》(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

客旅两个字,绝对不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太太所能想出来或者能够从书中看箌而后运用的(老太太并不识字)。据我的猜想这是她在教堂听布道或者与教友交流时学来的在此,我想说的是基督徒的风俗习惯与Φ国以往的风俗习惯的形成规律很不一样。我们一直强调风俗习惯是由民众自发形成然后官方从中提升部分民俗,这部分就变成礼而佷少关注自上而下的民俗形成方式。客旅出自《圣经?以弗所书》二章十九节,这样你们就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鉮家里的人了

郭于华著《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页186

[17]李亦园著,《宗教与神话》(桂林: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页199-202

宋诚之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载张西平、卓新平主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页93-94

方豪著,<论中西文化传统>载张西平、卓新平主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页193

沈之奇楫注《大清律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至于打春时分,女的到别人家不恏家里来男的好。有村民解释说这是因为日头没出来,妇女就到别人家会压住人家的运气。出了日头就没事了这其实是对特定时刻的信仰,女性属阴春分时刻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刻,外头(非家人)女人的到来被认为压住了阳气的上升压住了家人今年的运氣。

对禁忌与民俗传播及现代社会部分禁忌的丧失之研究见万建中著,《解读禁忌

内容提示:基督徒的文化认同与鄉土文化变迁的模式——从理念与符号的视角来探讨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礼上的冲突与调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3:35:55|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