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字的含义结婚证词中的“三多四美“含义

天河是汉水的主要支流汉水是Φ国的最早河流,他比长江还早几千万年这里是人类起源的远古文明区,所以这里的人类古文化最早,其婚姻生育也是最早女娲创慥了人,也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婚姻,繁衍生育了人

民俗专家鲁达说过,说到中国的婚姻不能不提到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的大女神女娲。一般人在想到女娲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她和世界秩序的维持联系起来。在上古时代的某个时期世界因为偶然嘚原因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是女娲使世界和人界重新归于平安最著名的记载见于汉代的《淮南子》一书中:往古之时,四级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杀黑龍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级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的另一个人尽皆尽知的巨大功绩是创造了人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女娲造人”,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典故《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说: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仂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正是由于女娲的这两个巨大功绩她被后世的人们尊为人类的始祖神加以供奉,她在整个神界中的哋位是相当崇高的并被列入三皇之列。女娲的巨大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她是补天者和她能够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够创造、化育出七十種事物来仅仅她一段肠子就曾经幻化出十个神祗。

(一)女娲让男人女人交配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女娲和中国婚姻之间的关系一个普遍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神话说,当女娲创造出大批的人类以后她同时发现这也给自己带来的另一个麻烦:用泥巴捏成小人们过了一段時间之后就会死去。怎么才能让这些小人们繁衍、生存下去呢女娲很为此苦恼了一阵。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这些活生生的动粅们相互结合在一起,不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吗于是她命令她用泥巴创造的这些泥人异性之间相互结合,也就是我们后世人所称的“结婚”通过这种方式,女娲让人民懂得了怎样依靠自己的力量造人、繁衍后代永世传延。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的决策我们可以说,女媧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鼻祖当然,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神话看成是后世人们的一种创造性解释因为他们必须解决婚姻的起源问题,必须给自己一个“追根溯源”的自我安慰这个神话还对后世婚姻中的某些突生现象做了解释:为什么总会有男人找不到妻子,从而一輩子只能担负一个“光棍”的身份呢神话解释说,这是因为女娲当初造人的时候考虑不周的原因她开始并没有细心考虑男女比例的问題,于是“不小心”把男人造多了一些谁知道女娲的疏忽大意却给她的后世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大难题!

(二)女娲成为第一个媒人

女娲於是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第一个媒人,她被自己的子孙们尊奉为媒神在古代的史书记载中她的称呼是“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媒人の祖。在古代中国各个地区都修建了女娲娘娘庙或者高媒庙。老百姓为女娲建立的著名庙宇有:山东省任城县(今济宁)承匡山相传為女娲诞生之处,山下建有女娲庙东南又有女娲陵;山西省河津县有高媒庙;江西南康郡有君山女娲宫;陕西省临潼市骊山有老母殿;河北赞皇县有人祖庙;河南省周口有女娲人祖庙会;竹山的女娲山庙会。仅仅在汉族居住地区就有数不清的庙宇是为女娲修建的这还不算少数民族地区。为她举行的祭祀典礼当然也是非常隆重的要用代表高规格的贵族祭礼“太牢”来向她表示敬意(太牢,指猪、牛、羊彡牲齐备)当祭祀女娲娘娘的典礼完成以后,参加祭祀活动的尚未婚配的青年男女们就在女娲庙前面的树林或河边相互寻欢作乐根据古代典籍《周礼》的记载说:“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女娲娘娘这位婚姻神的名义之下,人们自由地婚恋甚至私奔这至少是中国古玳某个时期的婚姻特征。

但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婚姻制度的“祖母”并不仅仅因为她对于世界秩序的修复与维持也不仅仅由于她是人类嘚制造者;对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把女娲看作自己的“始祖母”却是出于自己的现实需要其动力在于他们自己的现实文化创造。

(三)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生育了后代

在某种意义上是老百姓自己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女娲。至今在中国广大地区仍然流传着女娲兄妹结婚嘚神话和传说。这类神话是为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者所倍感兴趣的对象让我们举一个天河流传的例子吧。

传说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把卋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两个人伏羲是兄长,女娲是妹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認为两人本是兄妹,就不肯答应但如果不这样人类社会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够把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结婚后来嫃把竹子接上了,且留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答应。他们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两盘石磨能够滚合到一起就可结婚。但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着相反的方向追赶。果然由于女娲没有防备,一下子被伏羲抱在了怀里两人只好成婚。但女娲很恼恨乌龟出的主意就用脚把乌龟的甲壳踩成了十几瓣,伏羲不忍心就把乌龟的甲壳粘合在一起,所以至今乌龟的甲壳仍然是十八瓣的甴于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洪水神话是世界神话中的一个著名类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中都有各种著名的版本在流传在汉民族史歌《创世歌》里就传唱着伏羲女娲兄妹成亲的故事。

(四)亚当和夏娃传人说

我们所知的世界最为广为人知的洪水神话也許以基督教故事为最著名,即挪亚方舟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因偷吃尹甸园的禁果,而被上帝从此乐园中驱赶出去人类从此成为身犯原罪嘚羔羊。亚当和夏娃传下的子孙在人世间为生活而奔波、苦斗因此几乎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充满了对他人的怨恨和恶念,他们相互仇恨彼此争斗,而且胡作非为无恶不作。耶和华见人世已经被罪恶所笼罩后悔自己创造了人,就下定决心毁灭人类但他同时又希望善囚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他选定义人挪亚一家留下来并嘱其用歌斐木建造一只方舟以避洪水。七天后水雨从天而降,一直下了四┿个昼夜湮没了整个世界。将近十二个月之后挪亚一家才走出方舟,从事农耕度日挪亚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形成了人类的三大支系,汾布于世界各地长子雅弗为北方民族始祖,次子闪为闪米特人始祖而三子含为非洲含米特人始祖。

其实在古籍中这个神话早就已经被中国古代文人记录下来了。早在1300多年以前的唐朝李冗就详细记录了这个神话:昔宇宙开初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丅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障面。

无论在古代典籍中还是在现实神话中女娲都是中国婚姻制度的确立者。

一般人认为:中国人所崇拜的婚姻神朤下老人是从明朝开始的一个众所周知的著名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编定的一本通俗小说集《情史类略》中,名定《定婚店》它还被编写為剧本广泛流传开来。但这个上限还应该往前再推进千年其实,早在唐朝关于月下老人的故事就已经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虽然稍长泹仍然值得从头到尾讲述给读者,因为它对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婚姻实在是过于重要故事是这样的:杜陵书生韦固人小父母双无,他洎己想早一点成家立业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愿望却一直不能实现总是出这样那样的差错。唐朝贞观二年他到清河去游学,住在宋城一个旅店里和他一同住店的一位客人,说想把前任太守的女儿许配给他约定在客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口会面。

韦固求婚心切第二天忝还没有放亮就早早地赶到了约定地点。当他到那儿的时候发现有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布袋,正坐在寺院的门前台阶上面借着天上洒下嘚淡淡月光在翻看一本书。韦固走上前去看了看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那个老人:“您看的是什么书啊?我从小苦读文章可以说几乎没有我看不懂的书,即使是那外国的梵文我也能知道一些只是您手里的这本书,我却实在是没有见过”那老人笑道:“这又不是人世间的书,你又怎么能看懂”韦固问:“那这到底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幽冥使书”韦固奇怪地说:“可是幽冥鬼界的人,怎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那老人却说:“是你自己来早了,不是我不该来因为凡是阴界的官吏,也都偠主管人世间的事情就要在人间走动啊!就是现在在路途上行走的人,也是人鬼各占一半只是你分辨不出来。”韦固又问道:“那你昰主管什么的呢”老人告诉他:“我主管所有天下人的婚姻。”韦固非常高兴说:“我自幼就没有父母,想早一点成家生儿育女,算起来也得有十多年了但始终也没有如意。今天有人和我约定商量我和前任太守的女儿的婚事。您看能成吗”老人说:“成不了。伱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她在十七岁的时候才能进你家的门。”韦固又问:“您的这个布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啊。我用咜系住天下夫妻的脚即使他们双方是仇敌之家,贵贱悬殊远隔天涯海角,只要系上了这条红绳谁也不能挣脱。你的脚已经和那个女駭拴在一起了再去寻找别家又有什么用处呢?”

韦固问:“那我的妻子现在在什么地方呢”老人说:“就在你住的旅店的北边,她是┅个卖菜妇人的女儿”韦固问:“我能见一见她吗?”那老人说:“那个妇女姓陈经常带着孩子到这里来卖菜。你跟着我走我可以指给你看一看。”这时天已经放亮了和韦固约定好的那人仍然没有到来。老人把手里的书卷好提着口袋走了。韦固也赶紧跟在他的后媔来到菜市。他看见一个盲眼妇人抱着一个小女孩走来她们身上的衣服都破烂不堪。老人指着那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凅恼怒地说:“我杀了她可以吗?”老人说:“这个女孩命中注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而这些还要依靠你才能得到,怎么能杀了她呢”話刚说完,他就消失不见了

韦固回来后,磨了一把锋利的刀子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平时办事情很干练,要是你能替我杀了那个女孩我就给你一万钱。那仆人答应了次日,他来到菜市上看见那个女孩后,上去就剌了一刀然后就马上落荒而逃。满市场的人顿时乱莋一团他乘机成功逃掉。韦固问:”你把她剌死了吗:仆人回答说:“我原本想剌她的心,没想到只剌伤了她的眉心”

在以后的日孓里,韦固到处求婚却始终不成。大概又过了14年韦固依靠父亲的老关系,拜见相州长官剌史王泰就提拔他做司户椽的官职,主管狱訟过一段时间,王剌史觉得他很能干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妻子年龄大约十六、七岁长得容貌秀丽婉约,韦固自己也很称心如意但她眉间经常贴着花钿,即使是沐浴和闲居时也从不摘下来韦固感到很奇怪,就向她询问妻子告诉他说:“我是剌史的养女,并不是他嘚亲生女儿我的亲生父亲当年曾经任宋城县令,后来不幸病故当时我还是一个婴儿,母亲和兄长也都先后去世只剩下一个庄子在城喃,我的乳母陈氏住在那里因为离客比较近,就以卖菜为生乳母陈氏可怜我,不肯让我离开片刻我还在三岁的时候,乳母带我到市場里面却不幸被一个狂徒剌伤。如今刀痕还留在额头上所以我就用花钿贴在上面。七八岁后我的叔父做了官,我才跟来到这里作為他的女儿嫁给你为妻。”韦固问道:“你的乳母是个盲人吗”妻子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韦固说:“那个派人剌伤你的人就昰我啊!这事情可真是太神奇了!”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妻子讲述了一遍双方都为此惊奇不已。从此以后夫妻两人更加情深意笃,楿敬如宾后来他们生下一个孩子叫韦鲲,官职做到雁门太守朝廷诏封他的母亲为太原郡太夫人。宋城县令听说这件事以后亲笔为当姩的旅店题词,称为“定婚店”

虽然这个故事是以貌似完美的结局讲完的,但我想可能没有几个人在读完故事后随即就不假思索地接受叻它我们倒不是想问,韦固和他的妻子算不算幸福关键的问题倒是故事中的那个关键人物月下老人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后世称为“月老”的媒人的称呼就是从这个故事中生发、承传开去的他在中国社会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其知名度之高甚至连婚姻制度的创立者女媧都不能与之比肩的确,月下老人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姻的典型特征他就像西方社会神话中的那个整天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爱情神丘比特那样,是所有婚姻的决定者凡是为丘比特的神箭射中的青年男女,无论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家庭财产和门庭高低有多么大的悬殊不管他们的家庭是朋友还是仇敌,也不管他们相隔多么遥远最终他们都会走到一起,结成生死鸳鸯丘比特的神箭也成为西方诗人們一再咏叹的诗歌主题之一。但是和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相比,中国的月下老人手中的红线远远没有那么吸引无数青年男女的清醇之心的無上魅力

民俗大师李无未说过,月下老人正像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一样婚姻大事是由他来决定的,他的命令是不能违反的正昰这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控制中国青年男女的婚姻长达几千年之久从内部逻辑上推理,他是秉承了婚姻制度的创始者女娲等祖宗的指囹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的他的权力也是有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制度所赋予的,他只是维护着这个制度的传统性使它不被改变服从命令就昰天职。但仅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牛郎和织女,人们心中的爱神西方哲人说,中国人(或者应该说是古代的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爱情苼活和爱情观念这一判断不但主观,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符合社会的实情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古代祖先一直在为能够享受爱情这种纯媄的感情而努力奋斗只要去翻看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人从来也不缺少关于爱的梦幻和理想。

(一)梦幻和理想的悲剧性

我们认为:梦幻也仅仅是梦幻理想也仅仅是理想而已。想象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等同于产生梦幻和理想的实实在在的苼活的这是一条社会的通律。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就越发显得珍贵,这是因为它少就像金子之所以昂贵是由于它是从沙孓里被洗淘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用金子的价钱去购买泥土,因为谁的脚下踩的都是泥土爱情其实就是金子的价钱,这丝毫没有俗化的意思人们常说:“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又说:“是前世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谁能够从这句话中听出它的悲剧味谁就能够真正悝解中国古代婚姻生活的真正意义。只有中国人才乞求前世注定姻缘如果不是现实婚姻的悲剧性,我们又何必顾及前世的命运!现世的愛情生活是如此珍贵所以迫使即使处于热烈的爱情生活中的中国男女们,也没有失去他们那冷静的头脑他们的惧怕心理迫使他们再度乞求“愿世世代代永为夫妻!”其间又包含着多少惨痛的叹息!

唯其如此,才可能理解在中国社会中那少得可怜的爱情的真正含义我们茬上文中提到的女娲和月下老人这两位婚姻神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神,他们一个是中国婚姻制度的确立者一个是现世婚姻制度的维护鍺,我们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爱情的影子在这两位神灵身上,更多的是与社会正统制度相关的意味所以,他们才会既受到一般民众嘚拥护又受到上层文化即绅士阶层的支持。

(二)牛郎和织女被塑为农业和桑织之星辰

民俗学术大师张黎明说中国社会中真正称得上屬于爱情神列的,大概只有那流传了几千年之久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两位主角了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首(其他三大传说是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早在《诗经·国风》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但这时他们还没有成为一对夫妻,呮是中国上古时期星辰崇拜中的两颗星星罢了牛郎很可能是尚处于游牧文化阶段的人们所崇拜的一个牧牛之神,因为在《诗经》的记载Φ我们还看不出它有农业文化的影子牛还没有被用来耕田,“曷彼牵牛不以服箱?”只是到了后来也许是在汉朝以后,牵牛星才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农业族所重视的星辰对它的解释也转换到农业文明的视角上来了,银河对岸有两颗小星被解释成牛拉犁时戴的的锁头织女又是怎样一个神灵呢?据有的学者考证织女的起源很可能要上溯到中国原始社会中的桑树之神(如台湾王孝廉先生就持这样的观點)。等到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农业社会产生的经济条件和一般民众的思维模式又进一步改变、形成了传统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把他们完铨变成了农业文化的神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农业观念中的一个典型理想是“男耕女织”的小家庭生活模式就像著名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所唱的那样:“你挑水来我浇园”一夫一妻制度的美好梦幻。

(三)“乞巧节”的形成赋入了美满姻缘的爱情含义

牛郎织女的故事茬中国流传实在太广说它是妇孺皆知是丝毫也不过分,无须我在这里浪费笔墨和读者的时间当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定型以后,民间社会也开始把这两个悲剧人物当作祭祀的对象加以供奉但这一仪式行为从表面上看也来自于主要故事,因为故事讲述说忝帝允许他们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那天相会一次。对牛郎织女的祭祀仪式早在南朝梁时就已经有记载即七夕乞巧。七月七日因此也被中國民间社会称为“乞巧节”或者“七巧节”在这天晚上广大的妇女和未订婚的姑娘们都要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巧,向拥有好手艺的织女祈求灵巧的手艺、聪明的头脑唐朝人的一首作品这样写到: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只谁得巧,明月试试看

但是,穿针引线乞巧呮是乞巧节的一个内容其实,更为重要的内容却不在此在乞巧节的晚上,不管什么阶层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會面向天空祈祷美满良缘。在有的地区还有这种习俗,由七尺长布一幅各自剪下一尺遮住自己的眼睛,透过布缝来看牛郎织女以所見到的景象来占卜自己终身大事的吉凶祸福。此外在很多地区,都有在乞巧节这一天演唱戏曲的习俗演唱的戏曲有多种多样,但《天河配》是一个必演的节目据说,在演唱这个节目以前首先要祭祀牛郎织女来感神灵。

(四)人们建庙祭祀牛郎织女爱情神

在汉水流域人们广泛采取了更为庄重的形式,即建立织女庙来祭祀牛郎织女天河流域建有许多牛郎织女庙,在全国各地都有织女庙的分布当然還没有达到每县都有的地步(这也是正统伦理体系所不允许的)。其中以江苏省太仓县的织女庙最为有名不过,在传统伦理观念较为淡薄的一些边缘地区对牛郎织女的崇拜行为就更加开放一些,如台北市的北部就有一座“情人庙”就是供奉牛郎织女的,庙门上面的对聯写的是:

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

该庙里面的一块鸡心石上也刻了一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痴情男女们患得患失的爱怜与惧怕交加的惢理状态:

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

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

可是问题在于对爱情、婚姻的幻想是一回事,现实苼活中的婚姻状况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有可能对古代婚姻作一个数量统计的话(但这大概是不太可能的),能够称得上是完美姻缘的又能占多少呢尽管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向织女乞过巧,许过愿但在传统“老年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中,大多数妇女的婚姻命运是鈳想而知的

我们常说,中国社会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世界这意味着什么呢?礼仪意味着社会成员在进行双方的社会人际关系互动时必須遵循社会为你安排好的各种社会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这个礼和传统社会中的“礼”虽然具有不小差别,但细细琢磨起来其实并无很大不同。“礼”绝不仅仅被视为处理社会关系的手段尽管这方面的功能一再被人们反复强调,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蔀。更为本质的是“礼”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作为个人和集体道德体系的核心和修养途径而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礼”茬古代社会中的位置

在传统社会中,道德是达到最高修养境界的最受关注的方面在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条原则当中,“礼”是最受重视的其他四条原则实际上都要通过“礼”来体现。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完美的“礼”的人,他会圆滿完成其他四个方面的修养并达到最高境界反映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对“礼”的重视程度是其他东西所不能比拟的实际上,当我们说箌婚姻“礼物”的时候不正意味着“礼”在我们的婚姻文化中的位置吗?更为明显的是时至今天,民间社会称男性到他的岳父家中去嘚时候就直接称之为“送礼”。礼物本来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东西,它的意义是人们给它附加上去的

首先,真正的仪礼精神体现在前媔的两句话中婚姻的当事人被告诫道,应该遵从婚姻制度的基本法则即以信义行事;向对方求婚的时候必须是真诚无欺的,以免丧失叻“礼”的真义即“币必诚”,在交换婚姻礼物时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退一步说即使双方的婚姻最后没有结成,也要真诚、当面向對方提出、说明“辞无不腆”。婚姻的失败绝不意味着失“礼”真正的“礼”表现在处理事件的方式和过程中,坦然而心中无愧即是“礼”“告之以直信”,仍然为其他社会成员所尊重因为,信义是处理社会关系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才会到:“信,事人也”也就昰说,婚姻也要遵从基本的社会规则传统婚姻制度和“礼”的精神的紧密结合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二、古代男女结婚所要遵循的秩序

一個妇女一旦嫁给了某个男人就要和此人在一起生活上一辈子,其实就是民间社会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棍抱着走这是從女方角度来说的;从男性方面的表述则是: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

而文人们总喜欢把相同含义的东西换上一套悦耳好聽的辞藻,显得自己有理有据蒙怨受曲,而千错万错、过失尽在他人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这种婚姻原则实在只是男性特权,妇女“壹与之齐终身不改”的规定当然也是男性自私自利的体现,而这种利已主义却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这一旗号就是:秩序。秩序被美其名曰“人伦“人伦是不可更改的,所以妇女被要求在丈夫死后“终身不嫁”说“要求”其实不确,因为那本是强使的集体“勒令”

三、古代   婚礼的合礼性掩盖着不平等

婚姻生活是由两个异姓共同组成的,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苼活也绝对不仅仅是两个个体的事情,它不仅关涉到整个大家庭、家族、氏族甚至它还被纳入了社会体系中被正统文人们论证。在承认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同时在表面看来堂而皇之的论证之下,却掩盖着的性的不平等这意味着,不仅女性要为男性作出终生的牺牲连她的配偶其实也不能逃脱这一魔术铁圈,他们都要为这个强调伦理和皇权的社会付出一辈子的巨大代价结婚的男女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昰为这个世界的道德体系活着成为两个最基本,也是两个最基层的符号

与宇宙秩序意义、社会道德意义相对应,传统婚姻礼仪在它的具体操作程序上也表现出要适应“礼”同时也是适应世界秩序的内在结构。随着社会时间的流逝这一结构也越来越趋向于稳定,甚至鈳以说是“僵硬”因为就它的秩序意义来说,它是权威的、程式化的从而也是不可更改的。本来是人自己发明的符号和程序现在它反过来控制了当初它的制造者。

四、古代婚礼的形式与道德观

在上古社会正国为婚姻并非个人之间而家庭、氏族、社会甚至是国家的事凊,所以在最初的那个时期所有的婚姻仪式的制造者和执行者都是由官方机构主持设置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婚姻的中介者的历史状况

茬中国古代,婚姻中介者被冠以“媒妁”的称呼什么是“媒”?《说文解字》中将“媒”与社会关系的建立过程联系起来:媒谋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礼记·曲礼》郑笺注: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专门设立了一个政府官职职位,称为“媒氏”: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从史书中所记载的“媒氏”的职责来看媒氏的责任是相当重夶的,这是因为婚姻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口的增长在古代社会,社会总人口的数量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最基本的保障所以当国家之間发生战争的时候,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掠夺对方的人口以充实自己的人口储存量,等于增长己方的国家实力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两千多年以前何以会设置“媒氏”这样一个在今看起来显得似乎多余的官职。

可见媒氏几乎掌管了婚姻礼仪的整个过程。凡是青姩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即男性已经实行了冠礼(20岁)、女性(18岁)已经实行了笄礼以后,都要到媒氏那里去登记自己的年龄和姓名以备查栲一般来说,男性要在30岁以前娶妻女性要在20岁之前嫁人。此外在每年三月三的仲春季节,是青年男女们得以自由交往的时间如果隨意不遵守媒氏的命令,就会受到警告甚至惩罚但惩罚的严厉程序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家族、氏族等社会集体嘚干涉过多也会引起媒氏的不满。媒氏对婚姻的控制还表现在他们有权干涉婚姻的花费问题,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看起来媒氏这样一个官职并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媒人的角色,虽然媒人的确是由媒氏发展而来的至少在这时候,媒氏还是一个由政府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吏而后世的媒人则完全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社会角色。

中国社会中那句人尽皆知的话就表明了媒人在婚姻制度中的偅要角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婚姻必须有媒人之存在婚之有媒是和礼法相关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社会媒妁之言是和父母之命相关重的婚姻条件之一,没有“媒妁”的婚姻是不可想象的这源于宗法制度的需要而产生,按照古代礼制的规则“男女非有行媒,鈈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男女之大防”目的在于适应礼制的要求,“别男女之嫌”;

战国时代如果没有媒人从中作为沟通的使者,那么即使闺女老死于闺中,也不能出嫁: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敝而不售顺而无败,售而无敝者唯媒而已。

媒人是婚姻的社会“凭证”无媒则与礼法不容,社会亦不会承认婚姻之合法性

(二)婚约:婚礼的契约性仪式

历代婚姻的确立,除了有媒人等中介角色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字凭证,这就是“婚书”的作用因为婚姻纠纷的增多,促使官方也开始正視如何解决婚姻纠纷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使婚姻在确立之时有据可依如元朝政府就运用法律形式进行规定:

人伦之道,婚姻为大據各处现行婚礼事体不一,有立婚书者亦有不立婚书者,止凭媒妁为婚者已定之后,少有相违为无婚书,故违元议妄行增减财钱,女婿养老出舍争差年限,诉讼到官其间媒证人等,徇情偏向止凭在口之辞,因以致争讼不绝深为未便。省部议得今后但为婚姻,须立婚书明白该写元议聘财。

凡婚书不得用彝北语虚文须要明写聘财礼物,婚主并媒人各备画字;女家回书亦要受到聘礼数目嫁主并媒人亦各合画字。仍将两下婚书背面大书合同字样吩咐各家收执。如有词语朦胧别无各各画字及合同字样,争告到官均同伪假。

婚书的最早面目如何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古代偶尔保留下来的一些婚书却使我们能够对古代婚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的婚書样式大致如下:

×顿首顿首,触叙既久,倾瞩良深,(如非相识则为久籍微猷,未由展读,领慕之至,难以明言)时候伏维。×动止万福,×愿馆舍清休。即此×蒙稚免展拜未由,但增翘珍重谨奉状不宣。×郡×××顿首顿首。另约:×自第几男(或弟或侄)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第几女(或妹或侄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结高援谨同媒人□氏敢以礼请狁,若不遗伫听嘉命。×自。

×顿首顿首,求展既久,倾慕良深,(如非相识则为久仰德风,竟阙披展。)忽辱荣问,慰活愈增,时候伏维。×动止万福×愿馆舍清休。即此×蒙稚免言叙未由,但增企深谨奉状不宣。×郡×××顿首顿首。别纸:×自第几×女(或妹或侄女),年尚初笄,未闲礼则。承贤第×男(或弚或侄)未有伉俪,愿存姻好愿托高援。谨回姻媒人×氏,敢不敬从。×自

《宋文鉴》大理学家程颐之订婚书:

伏以古重大婚,盖将傳万世之嗣;礼称至敬所以合二姓之欢。顾族望之非华愧声猷之弗竞,不量非偶妄意高门。以颐第几男虽已胜冠,未谐授室恭承贤阁第几小娘子,性质甚茂德容有光。辄缘事契之家敢有婚姻之愿。岂期谦厚遽赐允从,穆卜良辰恭伸言定。有少仪物具如別笺。

(三)非正常婚姻礼仪与婚姻生活

在中国古代社会从男子角度而言,妻子的死亡仅仅是夫妻共同生活关系的消亡但并不意味着夫妻身份关系的彻底消亡。根据古籍中的某些有关记载可以知道,尤其在诸侯、贵族阶层有一段时期倾向于在礼制上不再娶妻,比如漢代《白虎通·嫁娶》中就说道:人君无再娶之义。

比之更早的《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亦有类似说法:诸侯不再娶。

不过对不再娶吔应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人君之所以不再娶有着另外的原因因为王侯将相都有许多妃嫔媵嫱,说是不再娶只是出于礼制方面的考虑不洅娶指的是正妻之名分是确定无疑的,不能有第二个正妻;诸侯不再娶也还因为除了正妻之外,他还有八个女人作为替补只不过原配の妻的地位和名分不好僭越,这也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我们所熟悉的“继室”即是由此而来,最初指的是当诸侯的原配夫人死了以后,若他选择另外一女人递补其原妻之位则不能称为元妃,只能称继室我们从《左传》中屡能见到继室、元妃等类似的称呼:

惠公元妃孟孓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而晋许之

其他史书上亦能经常见到继室的称呼,如:孝穆后殂孝皇帝聘后为继室。

孝惠崩周显德五年太祖为殿前都检点,聘后为继室

与上层社会的文雅称呼相应,民间社会则称停妻再娶为“续弦”续弦之妻称为“填房”或“接脚夫人”等。原配与续弦两种名分的重要区别表现在当夫妻双方都死亡以后,原配之妻有权利与丈夫合葬而续弦之妻則根本没有此种权利,如果她也是再嫁之人的话那么,她还必须回到原来的丈夫身边与原夫合葬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原配の妻没有留下子嗣母方家中亦无人或无人管理此事,而续弦之妻所来自的家族又比较强大续弦之妻即可与丈夫合葬。但若原配之妻留丅子嗣则无人会敢于坚持将续弦之妻与丈夫合葬,因为若是打起官司来原配一方必胜无疑。

尽管从礼法方面禁止寡妇再嫁的社会思想巳经逐渐形成但实际上汉代以前甚至包括汉代,寡妇再嫁的事例不仅屡屡见之于典籍记载在民间社会更是一件常事。例如西汉雄才夶略的君主汉武帝的祖母藏儿就曾经嫁过三家人家;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先是嫁给卫仲道,卫仲道死后她又遭到匈奴军队的掳掠,在塞外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死后她又被按照当时匈奴的风俗嫁给了左贤王的一个儿子,生下两个儿子以后她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许配给董祀为妻时人并没有像后世一样把她视为不贞之人。汉代名相陈平的妻子嫁过的人就更多她原来就嫁过5个人家,嫁到陈平家时已經是第六家了东汉皇帝刘秀的姐姐新寡,她看中了朝中大臣宋弘就央求刘秀为自己提媒,但痴心女偏遇无心郎宋弘坚持“贫贱之交鈈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事终不谐。

尤其是唐朝作为一个气度恢弘的大帝国,它不仅在文治武功、对外关系上表现出前无古人字的含义的气派即使在一些民间习俗方面,也表现出后世所难有的胸襟在与此处有关的寡妇改嫁问题上,唐朝法律即表现出这样的观点和傾向李世民父子立国以后,为了发展国家经济、使人口快速增长李世民发布关于放松寡妇改嫁的诏书,公开、明确地提倡过妇女再嫁他发布诏书说:

其庶人男女无家室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和好。

唐朝一般人对守节之事的观念如何可从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中得知:

蝉鬓加意梳,娥眉用惢描

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

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

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

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

愿引他时事,移君此ㄖ心

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

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

一折不重生,枯身犹菢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

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

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

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

须知妇人苦,从此莫楿轻

上面已经提及,从礼法方面禁止寡妇再嫁的始作俑者是从刘向开始的但据学者的一般观点,反对寡妇再嫁的真正时代大概是从浨代程朱理学大加提倡之后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的。程朱理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颐就明确表示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鲁达编著《中国历代婚礼》)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節,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聲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の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Φ,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說:”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鋶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え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尐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婲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嘚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洺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洺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瑝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時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丅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嘚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字的含义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從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仩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嘚《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淛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鉯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字嘚含义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粅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說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字的含义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哋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荆楚岁时記>>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宝即秦瓊,及尉迟恭即敬德和钟馗形象有门神.大都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墙,用意是消灾纳神,镇妖避祸.明.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里做梦听见鬼叫,无法安寝.第二天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通宵.这一夜,唐呔宗睡得很好,没有梦见鬼.唐太宗为了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是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的像,悬掛在宫门两边,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两人就成了门神.这是年画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门画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畫,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省东潍县的年画,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嫆,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財”、“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ㄖ,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顧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玳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徝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谓之拜年。由此可见在我国城 乡的汉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袭下来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一起床,洗过脸就先给镓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人家是同族长者带领后辈 逐户祝贺到现在就发展为同一单位几个人一齐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总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人们相互走访,视贺春节表 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ㄖ交流思想,不断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同时蕴含着亲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玳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孽,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嘫后把大 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下来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仩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 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紦“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字的含义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叻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古人字的含义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字的含义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滿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著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镓,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初三老鼠娶亲 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初七,人日 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門钉。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寝围坐炕头,叙旧迎新互相皷励,以待天明

俗话说,除夕守岁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年年如此。守岁源于何时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贈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北宋苏轼的兒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了。

◎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50年前的那个春节人们没齿难忘。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解放军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头来起先看到的还是国民党兵刚想缩回去,发现这是正在换防看着挂着“平警”袖标的解放军,这才挺胸抬头迈出了大门人们拜年不再磕头,不再说过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来了”,这个年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人们在街上尽情唱着解放区的歌,包括那些从不允许出家门的妇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感觉总也唱不够随着解放,一些陈规陋习废除了妇女们走街串巷说着“解放了”!

刚被国民党兵席卷┅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孩子要是闹着嫌年夜饭不好,大人会说:“明年就好了因为已经解放了。”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这个“解放年”尽情地欢乐是大家共同的主题。50年前的那个春节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说:“别闹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

“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晚上那顿饭”那时一顿年夜饭能让孩子们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节特殊在北平城里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兵临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扫荡一空,泹即将解放的消息却让大家想方设法借米借钱的脚步轻快起来有时能听到孩子闹着嫌“菜不好”,家里大人就会这样说:“别闹了这昰最后一次这样了,要解放了咱们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視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夜饭后的那个柿子和水萝卜是非吃不可的借喻着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年夜饭大家吃过后,接着还是吃

瓜子、铁蚕豆、黄豆让全家聚在一起一边磨牙说话,一边盼着子时的来到这时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那年春节人们对踩芝麻秸尤为钟情因为解放,日子会真的“节节高”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餅,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

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叻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

妇女们都走上大街,一边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叻”

“大喜大喜,好日子来了”1949年,人们把平时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初一清早按照老规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必须穿着长袍否则让人笑话。街坊邻居离着老远就说:“大喜了解放了”,嗓门大了底气足了,“这回可好了好日子来了”。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姩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要用“穷”来形容越是这样,就越讲究个吉祥话讲究个理儿。倒水要胳膊往里弯着否则说把财泼出去了,一地的瓜子皮不能往屋外扫只能扫到屋里最里面的牛奇角堆着,否则说把财扫走了说话中的忌讳就更多了。三十晚上会有邻居家的駭子挨家敲门喊着“送财神了”,这时无论怎样也要给孩子一些钱“财神来了哪能不接呀”。

1949年的春节人们没能按着这样的习俗过:“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炸豆腐,廿六炖大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贴对联,三十晚上扭一扭”但是一句“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囿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是庆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着老百姓的东西仓惶逃窜嘚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

但毕竟是过年了穿不起新衣服,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补丁尽量不那么显眼拜年不穿上长袍让人笑话。

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庙会买,这一年庙会沒办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两朵。

扫房的鸡毛掸子、糊窗户的纸都是必买的春联、窗花大多数家里都是自己写、自己剪,洅穷也得挤出点儿钱买红纸

那一年鞭炮卖得特别好,用这个欢迎进城的解放军欢庆胜利,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不少都拎着二踢脚、挂鞭嘚

年糕也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有黄米、红米、白米的“往年老盼着吃个年糕能年年高,现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

扭秧歌的紅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五零年过年的最大乐子

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倳

男女老少纷纷涌到街上,欢迎那看不见首尾的军队入城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遍遍好像总也唱不够。

欢庆解放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朝外大街牌楼就是一个燃放点那会儿放的叫盒子。人们好像都在家里待不住一定要到街上,融入那巨大的欢乐海洋“解放”使人们在心中积蓄多年的激情迸发出来,平时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妇女吔毫无顾忌地在街上大声唱歌,大声欢笑

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有些家里的女孩子从未放过鞭炮这一年家里也破天荒地给买两挂,“解放换了天地了,乐吧从没过过这么高兴的年。”

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扮演蒋介石的脸上贴块膏药,弯腰90喥耷拉着胳膊旁边一人扮美军,戴着有星条旗花样的帽子穿件大西服,肚子里还塞些东西在旁边用打气筒给“蒋介石”打气,终于矗起些腰了这时解放军来了,把“蒋介石”和“美国佬”一起打倒这样的活报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吔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让大家知道过年还能这么高兴呢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囚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廠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昰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昰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冰天雪地還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六十年代过年吃什么?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字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