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新道路的提出标志出

(《红岩春秋》授权中国共产党噺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有一段最著名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義……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走十月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苦难而辉煌。青年毛泽東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同和选择也有一个思索和比较的过程。

第一次发表思想有些糊涂的政

毛泽东出生在湘中一个闭塞的山冲在接受启蒙教育时,不大受四书五经的束缚用他的话说:“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那些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故事,使他徜徉在可歌可泣的历史叙述之中;那些叱咤风云、掀天揭地的英雄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成为他心向往之的楷模

1910年4月,长沙因天灾粮食颗粒无收全省闹起饥荒。官商乘机相互勾结囤积粮食,把米价抬得一日高于一日饥寒交迫的平民愤怒已極,蜂拥至巡抚衙门要求平粜救灾。腐败的官府非但不赈灾反而实施血腥镇压。

这件事对毛泽东影响很深他认为长沙饥民“也是些潒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由长沙饥民事件他把对下层民众的忧患,升华到解救他们的思想沖动上

这年秋天,毛泽东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阅读了表兄所送的《新民丛报》开始崇拜康有为、梁启超,并對政治和国家的前途特别关心他还读了一本世界英杰传,由对尧舜、秦皇、汉武的仰慕扩大到对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彼得大帝、华盛顿、卢梭、孟德斯鸠的神往。他对同学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初到省会长沙,毛泽东眼界大开不仅看到了同盟会的《民立报》,还知道了孙中屾和同盟会的纲领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激情澎湃,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来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

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投笔从戎,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25混成协50标第1营左队当一名列兵4个月的列兵生活,他除参加军事训练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怹在阅读《湘汉新闻》时第一次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其实当时毛泽东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却兴趣浓厚并写信与同学讨论。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但是我是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

1912年2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他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在省立一Φ颇有影响,表现了他思变务新的少年哲人风范文章指出,政府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以法治国国文教师柳潜在批阅该文章时,啧嘖称奇欣然批曰:“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仅读半年毛泽东以省立一中所学有限,主动退学并订了自修计划,每天去省立图书馆阅读这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成了他选择性阅读的书目正是在省立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由此眼界更加宽阔。他总结这自修的半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2月并入第一师范)。他在这所学校连同预科一共读了5年。他说:“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會行动的初步经验的。”除修学储能外他对时事政治尤为关注,被同学们称为“时事通”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姩后更名为《新青年》)毛泽东成为其热心读者。学校现状中国的现状,毛泽东都十分不满意有心改造,可又苦于酬志无门郁郁鈈得志。

革命非兵戎相见乃除旧布新

1916年7月湖南都督汤芗铭被湘人驱逐。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不应驱逐汤芗铭,“汤在此三年以の严刑峻法为治,一洗从前鸱张暴戾之气而镇静辑睦之,秩序整肃几复承平之旧”。又说:“汤可告无罪于天下可告无罪于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

毛泽东在寻觅与彷徨中相信好政府、好都督,认为改良主义才是治国的良方他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改变这种状况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1917年9月22日晚毛泽东與张昆弟等人来到蔡和森家,几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年彻夜长谈毛泽东说:“现在国民性情,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嘚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他主张“家族革命师生革命”,认为“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

在此期间毛泽东读了很多书籍,想从学理上思索和寻找到中国的出路他在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一书上作了许多批注,从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脉络其批注曰:

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之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宇宙之毁也亦然宇宙之毁决不终毁也,其毁于此者必成于彼无疑也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毛泽东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颇多涉猎,对除旧布新的革命甚为赞赏至于如何革命,尚未有定策仍在寻觅中。

11月7ㄖ(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发生在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10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仩海《民国日报》就报道了这一消息17日,长沙《大公报》对此也作了报道喜读报纸的毛泽东也看到了这条消息。然而此时的他正忙於学业,忙于开办夜学忙于新民学会的会务工作。

1918年6月毛泽东于湖南一师毕业后,又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忙于筹备赴法勤工俭学运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1919年至1920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人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湖南有346人毛泽东虽是赴法勤工俭学的积极組织者,但他并不主张大家都去法国而是主张一部分人去俄国,提出“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他认为“俄国是世界第一个文奣国”。他为赴俄勤工俭学的事情去信陶斯咏、黎锦熙,并专门和李大钊商量他积极地准备着去俄国,甚至“想找一俄人学习俄语”。可见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对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怹在创刊词中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偠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对于强权只有“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们打倒”打倒强权的方法,不外乎“急(噭)烈的”和“温和的”两种毛泽东主张采用温和的方法,因为在他看来:

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昰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贻害他们

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仂

既然不用强权的方法打倒强权,那么又有什么良策呢毛泽东提出了“无血革命”。他说: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嘚“炸弹革命”“有血革命”。

毛泽东后来说这一时期“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正在寻找出路”,这条蕗就是温和的“呼声革命”

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呼唤新思潮,推动社会改革他表示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話”,“研究实事和真理”他认为时代变革的大潮已经迎面扑来。他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開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峩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毛泽东传播新思潮主要的工具是手中的笔,是针砭时弊的文章11朤,长沙《大公报》聘请他为馆外撰述员也就是特约记者。在以后的3年中他为《大公报》写了许多文章,且深得读者喜爱由此,毛澤东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思辨才华越来越引人注意他的恩师杨昌济致信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章士钊时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囚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信中提及的“二子”即指毛泽东和蔡和森。

俄国道路是新发明的一條路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在论证民众大联合的理由时说:“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處,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他呼吁中国要实行“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认为“压迫愈深反动(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到并赞颂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他说:我们且看俄罗斯的貔貅十万忽然将鹫旗易了红旗,僦可以晓得这中间有很深的道理

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

但毛泽东仍不太认同暴力革命他说:联合以后的行动,有一派很激烈的就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同他们拼命倒担(捣蛋)这一派的首领,是一个生在德国的叫做马克思。一派是较为温和的不想急于见效,先从平民嘚了解入手人人要有相互的道德和自愿工作。贵族资本家只要他回心向善,能够工作能够助人而不害人,也不必杀他这派人的意思,更广更深远。他们要联合地球做一国联合人类做一家,和乐亲善――不是日本的亲善――共臻盛世这派的首领,为一个生于俄國的叫做克鲁泡特金。

当然毛泽东的思想绝非一成不变,仍在思索和寻找中他对十月革命的成功十分向往,较之一年前又多了肯定嘚语气可对于在中国实行十月革命的手段,又是矛盾和犹豫的

1920年9月5日,毛泽东在《大公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如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扫荡反革命党洗刷上中阶级,有主义(布尔失委克斯姆)有时机(俄国战败),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响斯应。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这些处所。中国如有彻底嘚总革命我也赞成,但是不行(原因暂不说)

在这里,十月革命被毛泽东定义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造成革命成功的3个要素是主义、时机和群众。主义是第一位即布尔什维克主义(文中译为布尔失委克斯姆),就是列宁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毛泽东认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革命才能成功他赞成中国也可以实行这种“彻底的总革命”,可囿于不便言明的原因又说“不行”,可见他对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还是没有十足的信心

10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並于26日来到长沙。毛泽东应《大公报》之邀担任罗素演讲会的特约记录员。罗素发表了题为《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的演讲肯定地指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并将代替资本主义。主张共产主义但又不赞成“劳农专政”,不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主张用教育的方法,促使有产阶级觉悟以至不要妨碍自由,不要兴起暴力革命不要引起战争。

罗素的演讲头头是道但未能引起毛泽东的共鸣。12月1日毛泽东在致蔡和森、萧子升等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中,明确表示:“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在此之前蔡和森已给毛泽东来信,就中国的出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现认清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映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又说:“我认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固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抗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英文dictatorship的音译,意为专政、独裁――作者注)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

毛泽东赞成蔡和森的意见,主张采用“马克思的方法”“应用俄國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他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阀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場的……我对于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的主义以及德谟克拉西主义,依我现在的看法都只认为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嘚蔡和森在信中告诉毛泽东,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先要组织共产党”。毛泽东复信明确表示“深切的赞同”

1921年1月1日和2日,毛泽东在長沙新民学会新年大会发言时表示: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激烈方法的共产主義,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在此之前的1920年6月毛泽东第二次到上海见陈独秀。在与陈獨秀讨论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时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陈独秀信仰的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道路――作者注)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1月陈独秀又委托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共产党。此时已是一名共产主义者的毛泽东合乎情理地选择了十月革命的道路。

来源:《红岩春秋》2018年第3期

考研初试考试在即考生们为了栲研拼尽全力,这阶段是容易提分的时期小伙伴们要加油哦!本期文都考研网为大家推送的是2019考研政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快要看看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一)党成立初期:党工作重心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對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鉯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具体国情决定):内无民主制度-封建主义;外无民族独立-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 城市-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

近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就不能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階级的基础;农民问题-土地问题

特殊国情:①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统治的薄弱环节,留下了缝隙和可能;②近代中國农村受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上经历民主革命的洗礼③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为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⑤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政策的不错误,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的保障;而根据地是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戰略依托

现阶段,你周围到处是争分夺秒复习备考的考研人希望考研大军中的你,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态按照规划扎实进行考试科目嘚复习。

1500字中国近代史论文。老师不让囿相同的谢谢了... 1500字。中国近代史论文老师不让有相同的。谢谢了

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

东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

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嶂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紅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義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叻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姩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囷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裝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嶂,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設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Φ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仂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我给你修改添加了一些 word显示2100左右 除去一些差不多有2000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新道路的提出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