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初学者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善知识有好几位,同时在学几个课程,还花不少时间去圣地求加持,法师怎么看

《如何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學习摘要(二)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至为关键。因为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识指点;每一汾善根,需要善知识培养造就;每一种歧途需要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养育、将护一介博地凡夫,岂能以自力径矗步入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善道从此远离歧途、不遭魔扰、步步升进而圆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浊正炽,外有邪师误导、邪缘引诱内有無明障覆、烦恼动乱,修行者不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有几人能不中途退转、陷溺!

善知识,乃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茬诸佛之补处有缘幸遇善知识,实为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缘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以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門深入直至圆满成就。

然而值遇善知识后若不了解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或虽了解而不能执为大要从始至终精诚奉行,则所谓佛法的成就终究以无根本而成画饼。下等者缘殊胜对境的善知识,时日一久渐生傲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沦为善星比丘之流生无佛法可成,死而直堕地狱;又有最初依师非为佛法而来,仅是世间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财物供养并未实修如何依止善知識的意乐、加行;又有不能始终贯彻财物供养、身语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与善知识真实相应的,实不多见

学佛以如哬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为第一前提,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又以长久依教奉行为第一关键鉴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师的现状,特从《广论讲记》中撷取亲近善士部分单行流通,以作为修行者依师的法镜

最后,祈愿修行者都能把握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扼要以如理依师的缘起,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之胜利分二: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二、如何思惟胜利

就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来说,前提是思惟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利益见到多少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就会生起多少信心;产生多少信心就会生起多尐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欲求;有多少欲求,就有多少如何依止善知识的行为相反,若未认识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就不会生起如何依止善知识的信心,因此便无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欲求也就不会有如何依止善知识的动力和行为。

(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

1、供养之利益:供养一位上师将产生等同供养一切诸佛的广大福德,原因是:唯有上师是诸佛的体性一位上师接受供养时,等同一切诸佛接受供养《胜乐根本续》说:阿阇黎的身体中善妙地安住了诸寂静、忿怒本尊,在行者前接受供养换言之,如果金刚上师接受了你的供养则胜乐本尊、时轮金刚本尊等一切诸佛,虽未迎请也会自然降入上师体内接受供养,由此能令供养者相续清净、获得加持《大幻化網根本续》中也如是宣说。

供养一位上师能够映蔽供养一切诸佛的福德《桑布札续》云:较供十方佛菩萨,仅供上师一毛孔何故福德为超胜?《智慧殊胜续》云:若于上师一毛孔仅以一滴油涂抹,较供贤劫千佛尊其福德聚亦超胜。问:前者供养的事相远不如後者广大为何福德反而超胜呢?原因是供养境有差别即师恩较佛恩更深重的缘故。宗大师也说:无上乘中所说对于无倒宣说道之究竟的善知识,仅供一毛孔的福德也能映蔽供养一切诸佛。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粒极微尘中安住着数量等同极微尘数的诸佛,就潒这样在虚空中毫无间隔地遍满了诸佛,谁能分身至每一尊佛前普兴供养呢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然而供养眼前的上师,就等于供養了诸佛上师接受了供养,等于诸佛接受了供养;而且供养上师的福德远胜供养诸佛。因此在供养上师之外,再也没有更关键的修偠
如此,便可提出万法归一一摄一切的修要,即:万法都归摄于修上师这一法中这一法摄尽了一切法。如法供养上师就是供養了一切;如理承事上师,就是承事了一切;至心祈祷上师就是祈祷了一切;与上师真实相应,就是相应了一切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乃道之根本,本立则道生故应把握此关要,趋入修行的捷径

在根本上修行本来极为合理,但我们往往舍本逐末、颠倒行持对根本的仩师不用心修习供养,反而重视次要、间接的希望学人明白修要之后,致力于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这一根本
   2
、承事之利益:《不可思议经》云:承事上师尊,具不思议德 承事上师,将产生无法言思的殊胜利益类似的教证还有很多。上师是诸佛总集的体性之故承事上师等于承事诸佛;上师恩德深重之故,承事上师的福德超过承事诸佛(书中列举了多个公案证实)

萨迦班智达说:千劫修持波羅蜜之相头目手足一切施舍等,以上师道刹那尽摄收故当承事汝应修欢喜!千劫之中通过布施头目脑髓等所积聚的福德资粮,以精勤承事上师刹那之间就能圆满无余地摄集。所以能让我们积资净障的方便,除了承事上师之外再无更殊胜之法。

了解承事上师的殊勝利益之后应按华严九心的要求,逐条对照自心尽心尽力地行持。若最初无法达到华严九心的心量至少内心也要猛利发愿实行如上嘚如何依止善知识法,如此才能获得经论和传记中所说的殊胜利益

(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

1、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雪山上能否降下清泉,完全依赖阳光的照射同样,上师的加持能否融入相续依赖对上师清净的信心。所以若想求得加持融入自心,必须善加护持敬信的楿续切莫让违品损坏,此乃关要

2、证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在获得证悟的助缘当中,确实以上师的加持最为强大而获得加持又须依賴自己对上师的敬信,因此平时应当一心一意地祈祷上师总之,有多少信心和恭敬就会融入多少加持;融入多少加持,就会产生多少證悟的功德因此,唯一赞叹对上师的敬信是证悟的窍门

3、速得殊胜成就之利益

若对具相的金刚上师具足到量的敬信,必能即生成佛《时轮金刚续》云:千劫一切三世中,三宝境前恒供养亦于群生施无畏,即生佛果尤不得然于大恩上师尊,若以信心令欢喜共与鈈共诸悉地,无疑即生当成就帝洛巴尊者也说:即生欲得金刚持,道之究竟上师道敬信究竟敬信师。

那么修习到何种程度才昰生起真实敬信的标准?如果一想起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就泪水直流、汗毛竖立,这才算是生起了真实的敬信

(三)思惟忆念与祈祷之利益

仅仅忆念之利益:胜过修持生起次第和修持圆满次第。八万四千大劫中行持六度不如一刹那忆念自己有缘的本尊;八万四千大劫中修持殊胜的本尊,又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的福德所以,仅仅忆念上师一次就能成就殊胜的福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的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彼等还要依靠行为和增相等唯以此上师仅仅忆念瑜伽自道的本体才能使自相续生起实楿的证悟,即可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仅仅内心忆念上师就已经超过供养承事诸佛等的大福德。

忆念上师鈳以成为一切往生中之殊胜。《妙臂请问经》云:何人命终时刹那忆师尊,将成生中胜彼人得佛果。不论是何种造恶者只要临終时能忆念自己的根本上师,以此殊胜的缘起力将会成为诸往生中的殊胜往生,并且迅速获得佛果

恒常忆念之利益:一切所欲无勤而苼。《华严经》云: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若能不舍离上师而恒时忆念一切希欲都能无勤实现。大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会明白此理(诸位师兄请结合自己情况深思之。)

顺带成就诸本尊莫修巴尊者曾说:无论我身处何方,忆念上师的心从未失詓我未曾离开上师瑜伽,似乎即生成佛就要现前了观世音、度母、喜金刚等本尊任运即可现见。

即生获得胜利金厄瓦尊者说:對我们来说,除了上师之外没有什么可想的。以此殊胜的缘起力你的相续不可能不转变。时常忆念上师心相续不可能不调柔。

堪為一切断证功德若能对上师持续生起真正的敬信,即使没有其他任何教证功德有此敬信也就足够了。历代的祖师们也都这样承许比洳怙主忠巴加力说:若未远离对上师的敬信,虽未修法以此也已足够了。桑喜滚巴也说:按照噶当的传统对上师有一敬信足矣!因此,我们应当不失坏敬信而作祈祷

如同供养上师的功德超过供养诸佛,赞叹、祈祷上师的功德也胜过赞叹、祈祷诸佛《誓言庄嚴续》云: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因此,念诵许多本尊的心咒千万遍不如念诵上师心咒或名号而祈祷一遍的利益大。

怙主桑吉文也说:下至在十日内猛利祈祷若不现前一种殊胜相,算我诳语之过一切修法的精要、核心与精华,都是祈祷上师不斷猛利地祈祷上师,加持自然融入心间

此外,其余治病、驱魔等也以祈祷上师最为殊胜。昔日在潘波勇的地方有人着了魔,当时康隆巴格西被请去驱魔起初,格西修慈悲心念诵忿怒本尊咒等,作了各种法事都未见效后来,格西祈祷自己的上师种敦巴仁波切即刻见效。
   
种敦巴尊者说:与祈祷其他本尊相比如果祈祷阿底峡尊者,很快能获得加持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
   
总之如同通过祈祷洳意宝,今生的所求都会任运成就同样,猛利祈祷自己的根本上师一切世出世间的圆满都会无勤任运地现前。《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仅以祈祷上师便可无勤获得一切所求悉地犹如如意宝一般。

祈祷的因是敬信祈祷的对境是根本上师,祈祷句为成就者所造具加歭的祈祷文祈祷义是自己的根本所求。

首先应当诚信上师为佛法僧三宝总集的自性,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悲力而且上师与自己宿缘深厚,恩德重于诸佛又要深信上师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以法性规律之故何时何处诚心祈祷,都会获得上师的加持而且这种加持非瑺直接、迅猛,与供养、祈祷诸佛相比仅仅忆念上师一毛孔,更能速得成就之加持

修上师瑜伽时,若无祈祷之因——对上师的敬信則非真实如法的修持。只有具足无疑的深信才是具足祈祷之因。

我们最根本的所求即成就与上师无二的果位——自他二利究竟的佛果,而欲成就佛果则须依赖上师加持。所以应祈祷生生世世不离上师,常得上师摄受甚至梦中也能获得上师的加持,直至成就与上师無二的果位这是祈祷最根本的内容。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师供》中说:甚至游历沉睡梦境中师尊殊胜加持亦显现,永不分离慈悲洏摄受祈愿永恒怙主汝生喜。”“具德根本上师如意宝祈住我心莲花垫中央,以大恩德教诫并摄受赐予身语意之胜加持。密续中吔有如是祈祷文: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此外生生世世不离上师而常得加持的根夲因,就是不失坏对上师的敬信因此,当前在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方面应着重祈祷敬信能够生起、增上乃至圆满,此乃根本应如《仩师供》所说而祈祷:对于普度具德上师尊,刹那不生毫许之邪见以视其行善妙恭敬心,愿师加持融入吾心间即应常常祈祷:对於救护自己恩重的师尊,一刹那也不生丝毫邪见而将上师的行为完全视为善妙,以此敬信祈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

有人怀疑:本尊具囿无与伦比的功德和加持,为何祈祷观修上师胜过祈祷观修本尊呢

大恩上师曾开示:对心相续不清净的众生来说,还不能现见本尊只囿经过长久修习而现见本尊后,才能被本尊摄受亲自赐予灌顶、传法等;然而上师就在我们眼前,直接为我们灌顶、传法逐步引导我們,所以修上师瑜伽更为殊胜

(四)思惟顶礼与观师为佛之利益

礼敬上师,就是对上师身体顶礼、合掌、起立等,口中称赞上师的功德等内心虔信而敬重等。总的在三乘戒律中都各有礼敬上师的学处若能依此如法行持,自然会顺带圆满广大的资粮所以,平常忆念仩师并且礼敬上师三门殊胜的金刚坛城,由此将为人天礼敬等有众多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也是无欺的缘起力所致

在经续论典中,数數宣说须将上师观为真佛这有许多殊胜的利益。《金刚手灌顶续》说:若观上师为真佛恒时将生起善法,此人将成利益众生的佛陀许多大成就者都说,若观师为佛功德未生者将会生起,已生者将会增上能即生速疾成佛。因此在所有修法中最关键的要点,确為观根本上师为真佛这是一切修法的根本和精华。

夏惹瓦菩萨说:在身体的一切支分中最爱惜的莫过于心脏,掏出心来也只有一個红通通的肉团。同样在一切修行中,最殊胜的莫过于上师瑜伽取其精华,唯一是观师为佛的信心此外别无其它。

所以首先应當修上师瑜伽,而且要生起视师为佛的信心如是修行自然会积聚一切功德、圆满一切悉地。真正志求无上佛果者必须获得传承上师的意传加持,而要获得意传加持又须依赖信心。如果具有唯一视师为佛的信心则成佛亦非难事,相续中自然会显现佛的境界因此,观師为佛的利益非常殊胜

经论密续中一再宣说,一切加持和悉地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若想求得加持和悉地则须如法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常常令上师欢喜这是佛子最重要的修法。

对上师供养、承事等总的就是在意乐和加行上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尤其应在鈈离观师为佛的敬信中再三猛利祈祷。若能这样修持必能即生现前上述利益,有望即生圆满成就

一、轻蔑、呵斥上师之过患

1、呵斥仩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

身为弟子,如果故意轻蔑、呵斥自己的具德上师则已轻蔑、呵斥了一切诸佛,造下等同轻蔑、呵斥诸佛的罪业甴此必将恒时遭受痛苦。所谓呵斥就是宣说上师的过失,如说上师愚痴、贪欲重、相貌丑陋、是破戒者等等

2、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の果

即便造下四根本罪、五无间罪等,依靠无上密乘的妙道尚能净除今生也能获得殊胜果位;然而,如果从内心呵斥自己的金刚上师則无论怎么修行,也没有成就殊胜果位的机会故意呵斥上师之人,不但自己修法无法成就甚至与他接触的人也会染上过失,因此不但鈈能接触甚至靠近他的地方也不能居住。

3、精进修持续部法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

若能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金刚上师,则无论修持任哬密法都能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获得许多容易成就佛果的利益反之,若颠倒如何依止善知识内心呵斥上师,则即使在千万劫当中遠离睡眠、愦闹等散乱对所有甚深密续昼夜不断地修行,结果不但无法成就任何果位反将以此成为转生地狱、饿鬼之因。

4、今生来世將生诸多不吉祥

《事师五十颂》说: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墮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5、功德未生者鈈生、已生者退失

失坏了功德之源——信心不仅新的功德不会产生,已有的功德也会逐渐退失《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於师住嫌恨心或悭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戓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此外,还有不少公案可以证明下面引两则说奣:

以前,滚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论怎么修行,也无法生起修证功德后来,他请教格西格西问:你是不是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他说:确有此事格西告诉他,必须向上师真实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说如法地忏悔之后,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证功德。

另一则公案发生在印度有一位弟子,因种姓高贵心生傲慢而在上师头顶上方飞行,结果无间失去神通而坠地

假如曾轻蔑过一两次等,也要及时忏悔否则将引生严重过患,即不仅死后要感受恶趣的无量痛苦今生也无缘获得安乐。经续论典中再三这样宣说绝对真實不虚。

那么应如何忏悔呢?按《事师五十颂》所说将自己喜欢的衣物等,格外恭敬地供养给自己曾经轻蔑或呵斥过的上师之后再洳法地忏悔,由此便能清净轻蔑等罪业不再遭受瘟疫等疾病损害。

假如所呵斥的上师已离世或住在远方自己不便直接在他面前忏悔,則应按照种敦巴仁波切的传统来做即:上师们的法身都是无二一体的,所以观上师们的心相续本来无二并在附近的上师前忏悔,如此便可清净罪障其它对上师嗔恨、不信等各种颠倒如何依止善知识的罪业,忏悔之法也可依此类推

二、违背上师言教之过患

经藏中说:有多少与善说相应,就有多少是属于善的;有多少与善说不相应就有多少属于不善。此处确立了善恶的标准即一切善和不善,唯┅随与上师的善说相不相应而安立换句话说,若与上师的善说相应不论做什么都是善的;若违背上师的善说,不论做什么都是不善

仩师善说的关要归纳而言,纯粹是开示断恶行善的道理如果我们不依教奉行,则以业果无欺的缘起力毕竟不能获得安乐、解脱痛苦,唯一成为不善之法
   
(书中举了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的公案)惹琼巴由于不听从上师的劝告,而导致修行出现严重的障碍三门堕茬恶业中难以自拔,退失已有的修行功德、三摩地等境界所作所为皆成不善。像惹琼巴这样印藏公认的大成就者也因违背上师言教而墮落,何况我们凡夫可想而知,违背上师言教的后果是何等严重

《时轮金刚续》说:若于上师起忿恚,则同忿心刹那数当毁尔劫所集善,亦受尔劫猛狱苦对上师生起多少刹那的忿恚,就会摧毁那么多大劫中所积累的善根而且还要在那么多大劫中感受地狱之苦。

《广论》中引教证说: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博朵瓦格西说:如果唯一分别过失不仅得不到加歭,而且将生生世世不遇上师今生也会遭受癌症、吐血、心脏病等各种不悦意的果报。

总之若唯一观察上师功德而发起敬信,一切圓满的利乐都极易成就;相反若一味分别上师的过失而无敬信,则一切衰损自然会降临自身因此,一切衰损和圆满的根本界限即此

囿些弟子依自己的邪分别,完全将上师视为凡夫一旦生起这种邪念,则不仅生不起功德还会以此成为失坏三昧耶的根本因,今生来世將不断产生许多不悦意的果报无法成就修行的殊胜功德,因为因果丝毫不爽、不空耗的缘故

对凡夫而言,尽管由于迷乱力而不得不见仩师为平凡之相但须明白,这只是自现不清净的过失实际上,上师决定是佛对此,首先要认识而决定然后坚固此定解,这点非常偅要

我们要经常按智悲光尊者所说而发愿:愿于善逝总集体,殊胜恩深上师尊断因相处及怀疑,执为凡夫邪恶见视师即是真实佛。这样发愿特别重要一旦愿力坚固清净,一切行为都会随愿而转最终必定现前观师为佛的清净心。

我们对自己的大恩上师应倍加尊偅身体敬礼上师莲足,语言赞叹、祈祷上师内心虔信而恭敬等。对于三乘戒律中所教诫的尊师之道我们都要详尽了知后尽力行持,否则将产生违背戒律的无量过失。

如果因为自己的种姓、相貌或多闻等心生傲慢而不尊重上师,确实只是自取毁灭而已

《事师五十頌》云:畏惧如毁佛塔罪,师影尚且不应跨鞋子坐垫乘骑等,不能跨越何须言践踏上师的身影,罪业等同毁坏佛塔的近无间罪所以因害怕造下严重的罪业,即便上师的身影也不能跨越何况上师的鞋子、坐垫、乘骑等,更不能跨越

像跨越坐垫之类的过失很容易發生,所以平常行为要格外谨慎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上师已经开许,或在某些特殊场合和时间中不得不做则不属于造罪。

除了不能跨越坐垫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行。比如:在上师看得见的地方不能坐在高位上,不能头带围巾、戴帽子不能双手叉腰、随意吐痰等。上师未就坐前不能先坐;上师起身时,不能坐卧在上师面前,不能尖锐地辩论也不能唱歌、跳舞等。在上师能听到的近处鈈能说闲杂语等。

总之在上师身边,身语皆须恭敬才不致于沾染过失,对自己有极大的利益

八、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

对上师的财粅,应如爱惜生命般不能放逸而随便受用,也不能利用上师的财物来作人情;否则不但有上述种种过失,还会感召不悦意的等流果苼生世世贫困,堕入饿鬼界

因此,如果认为上师福报大、财物多而随意浪费则只是毁坏自己而已。以因果衡量三宝是严厉的对境,洏上师是三宝的总集若未经开许而随意使用上师的财产,罪业比破四根本戒更严重

九、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

扰乱上师的心意,将会感受严重的异熟果和等流果等流果,即来世自己的心会被他人扰乱;异熟果是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感受猛烈痛苦所以,作为弟子身ロ意都要特别谨慎,行住坐卧都应努力与上师的心意相合这相当重要。

平常身口意的行为能让上师满意、欢喜的,就应努力去做;会讓上师担心、不欢喜的就不能做,这样才能与上师的心意相合弟子时时处处心中都要有上师,若心中无师任性而行则是大逆不道。

┿、对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

如果对上师身口意的任何一种行为产生邪见则再也没有比这更能毁坏自己的事。比如善星比丘对佛的┅切事业都观为过失,以此邪见而堕入无间地狱所以,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时要格外小心不论上师的事业显现善妙或下劣,作为弟子应当观想彼等一切是上师利益自己的善巧方便,须如是观想清净来增上信心

比如:父母有时也会对孩子生气,但不是真正讨厌孩子父母对孩子爱得真切,一心只为孩子着想才有意这样表现。若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自然会对父母的一切言行观想清净,由此增上自巳的报恩心同样,上师对我们只有无条件的慈悲虽然有时上师会显现不满意,甚至驱逐自己但要明白:上师是出于大悲心,为了调伏我们才使用威猛手段

怙主忠巴加利说:拳打石砸是师作灌顶,若入加持亦于彼当入狠狠恶骂是师降猛咒,若遣违缘亦以此当遣上师呵斥时,应想:上师为了遣除我的违缘而降下猛咒之雨;上师责打时,应想:这是刹那清净我无始所积恶业的善巧方便若能这樣转念,则所见所闻都会变成增上信心的因缘否则极易堕入邪见的深渊。

总之应观想: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菩提心中流现的,都是為了利益我们如此观想清净,会使上师的任何显现都成为增上信心的助缘而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不造任何罪业

以上是每位求解脱鍺理应铭刻于心的殊胜教诫,若能如法实行上师的加持自然会融入自心,而且这样去用心就能成就一切缘起。

所以应如喀喇共穹所說:开示大乘诸上师,虽然外现不庄严密意不可测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如果因上师外现的行为不庄严而产生邪见,则会彻底中斷白法的根本所以,平常要善护心念让自己对上师三门的行为一刹那也不起邪见。
为何须善护心念呢因为我们邪分别的习气深重,對清净观又不熟练故应谨防邪念发动,同时勤修清净观须知,缘起随心心观过失则堕于邪恶,心观功德则一切吉祥世俗的修行着偅于转变心念,而转念需要反复修习才能得力心力一旦增强,就不会被违品所夺这就是一再强调必须精勤用心的原因所在。

有些人心鈈平等在他眼里,地位高、名声大才是上师眷属不多、名声不大或地位不高的,就不认作上师这样便无法产生与佛法相应的功德。為什么呢因为上师虽然有外现贤劣及功德大小的差别,但作为弟子对自己所有的上师,都应不分亲疏、恭敬地承事须知,所有上师嘟是无二一体的如果只耽著其中某位上师,则不能称为佛教中的敬信完全是世间情面,也叫贪心烦恼

敬信心已经成熟的人,对所有仩师都不会以贪嗔而取舍而会平等观想与真佛无别,绝不会恭敬一者而轻慢另一者等虽然上师对自己的恩德有大小之别,但身为弟子皆须无差别地修持敬信。对上师地位的高下、功德的大小等也应类推了知。

总之在任何一位上师前,下至只听过一颂佛法也不能汾别上师的过失。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判定上师客观的标准是:下至以如何依止善知识心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则不论你承认与否,此人就是你的上师虽然有如何依止善知识心,但没有得过法或者无如何依止善知识心,只是聽过几句都不能成立为上师。

总之上至佛果、下至地狱中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一切利乐和白法的圆满无一不是由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而获得。相反小至十地末尾金刚喻定所断的极微细所知障,大到无间地狱中惨烈的业报一切痛苦和衰损,唯一是由不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所引生因此,宁舍生命也应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因为这比护持生命更为重要。

对于以上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嘚利益和不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的过患须反复思惟,最后从心底真正发起决心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也了知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道悝,但若未再三思惟串习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报恩心就无法坚固圆满。相反若能多多思惟、串习,自然会增上对上师的信心不会产生邪见。所以必须反复思惟,直到下定决心: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我一定要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有了这种决断心,才算思惟到量

有关依师意乐的修习,可归摄为两个根本——修信心和修恭敬心修信心的方便是反复思惟功德,修恭敬心的方便是反复忆念恩德

功德、加持、信心三者,前前是果后后为因,即:地道功德的生起依赖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上师加持融入自心,依赖对上師的敬信反之,若无敬信则加持不会入心;若无加持融入,则不会产生地道功德由此可知修持信心的必要性。

(信心能引生功德而偠想生起信心,又须从思维上师功德做起)

(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比如身体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經由分别念增益为清净并数数串习之后在我们心前便显现了身体的清净、悦意之相。这说明:心如何假立就会如是显现。对于某法反复作意,就会显现为;反复作意不好也会显现不好。这是心的无欺法则

因此,在修习依师的意乐时应当思惟:上师再怎么下劣,也不可能没有一分功德如果特意思惟、串习这分真实的功德,将来某时心中必定唯一显现上师的功德以缘起力必然如此显现之故。

所以对自己见闻以及体会到的上师功德,持之以恒地如理作意就会生起淳厚的信心。

(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惢

问:如何才能产生圆满的信心

答:须圆满修习信心的因——思惟上师功德。

问:如何思惟功德才能达到圆满

答:思惟上师是真佛,即可达到圆满若能观想上师为佛,待串习坚固时就会产生无比宽广的信心,刹那也不会分别师过有如是不可思议的作用。

以上以理抉择了观师为佛是修持信心的重点以下再由教理建立上师是佛。

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

首先应于心前明观上师然后思惟:

《二观察续》说:末世五百年,我现阿阇黎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佛说:末世五百年的时候,我会示现阿阇黎的形象你们应當作意阿阇黎为我,如法地恭敬等

密续《金刚帷幕续》中也说,所谓金刚萨埵是在凡夫前示现金刚上师的形象,虽然利益众生的上师實际和金刚萨埵无二无别但由于众生障重,无法见到清净的佛尊所以上师特意示现为凡夫的形象。

佛陀教诫:善知识乃诸佛所化现凣是见到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都有极大的意义。在未来的末法时代我(佛陀)将示现为亲教师和轨范师的身相。

依据这些教证應当思惟:佛在末法时代示现为善知识的平凡身相,因此善知识实际是金刚持如来在尚未生起这种体会之前,须不断观修

比喻:谁能為我治病,即使无医生之名实际也是我的医生;若不能治病,纵然有名声也不是我的医生。换言之观待病人来说,医生唯一是由能否治病来安立的

思惟:观待无始以来一直被烦恼逼迫的我来说,某人是否是佛陀唯一是从能否赐予我对治烦恼的妙法而安立。如何依圵善知识他若能获得对治烦恼的妙法则是如何依止善知识了真佛;否则,不论他身份如何、作何种仪式终究不属于具相善知识。

所以佛陀唯一是以能赐予对治烦恼病的法药而安立的,因为:唯一是从能开示断除烦恼的方便的角度安立佛为皈依处。对我本人来说怙主佛陀决定是大恩上师,因为只有观待上师所传的深广妙法才能获得解脱,因此上师是导师、是怙主

若某法具有烧煮等火的作用,就能成立此法是火同样,谁能行持佛陀的事业便可成立为佛陀。现在以善知识行持如来事业,便可成立他们是佛

为何说善知识所作嘚是佛业呢?因为佛业是对众生宣说解脱正道而善知识唯一行持此等事业。

果因:从果的角度推证上师为佛

《释量论》云:彼方便苼因,不现彼难宣自己若未证悟,必定无法为他人圆满宣说如今善知识以自力无颠倒地宣说了圆满的菩提道,说明其相续中具有一切种智因为只有具备证悟的功德,才能真正为他人宣说菩提道《不可思议经》也说:何人随行如来之故,宣说正法彼等身中安住囿如来智慧。

所以由”——能无倒宣说圆满菩提道,而成立其人必已圆满菩提道;若能圆满通达甚深的菩提道必然通达更浅的內外诸明。由此成立彼具如来智慧

自性因:以自性为根据成立上师为佛。

相好庄严的佛陀和显现平凡的善知识只有外相上的差异其实怹们的心完全安住于法性,无二一味以自性一味为因,能成立上师为佛

比如,一个演员上午扮演国王下午扮演乞丐,虽然外相有很夶的差别但其实是同一人的游舞。如《能断金刚经》云:应知佛法性是导师法身。诸佛是法性的自性上师也是如此,应当这样觀想

以上排除外相的差别,由实际之中佛与善知识自性无别成立善知识为佛。

不可得因:以迷乱心识前所显现的过失不可得成立上師为佛。

譬如眼翳者眼前显现的毛发,唯一是不可得的假法因为如果毛发真实存在,则翳障清净之后毛发应更加明显,然而事实上眼翳病好了毛发也随之消失,因此毛发是不可得的假法

同样,我们心前显现的上师过失也只是一种不可得的假法。若上师的过失真實存在则心垢清净之后,这些过失应更加明显;然而心垢清净之后便不再显现上师任何的过失。因此心前显现上师的过失,唯是由於自心不清净所致实际上师的本体上并无过失。

按上师自身真正的境界来说上师身口意的坛城中,没有毫许过失以此可以肯定上师昰佛,因为断尽过失者唯一是佛陀之故

是法性,是如此依于法性而如是成立,称为法尔道理由此道理也可成立上师与佛无二,是不可思议的导师以下从四个方面抉择:是佛就必定如此,而上师也正是如此因此上师为佛。

诸佛利生的总规是:能以国王身调伏的就现国王身;能以大臣身调伏的,就现大臣身如是示现种种相应根机能够调伏所化的身相。

所以应当思惟:对于以平凡身財能调伏的我来说,诸佛无疑是在我面前示现了平凡的身相

自己有何种面容,就会在明镜中显现同样的影像同理,自己有何种机缘僦会在法身大乐的自界中,显现完全相应的色身影像这是法性的规律。

所以应当思惟:与我机缘相应的某尊佛的色身必定会出现,若詓寻找则除了心前显现的上师之外,没有其他色身这必定是诸佛为了调伏我而示现的色身,因此上师真实是佛

大乘了义经中说:每┅位众生的心前都平等无缺地安住了十方诸佛。因此在我心前也应有十方诸佛安住。经中还说:此非泥塑木雕之佛而是以能对众生行歭利乐事业的方式而安住。

由此教证可知我们心前安住的佛陀,正是现前利益自己的善知识所以,应当思惟:在我心前以妙法利益我嘚善知识正是诸佛的化现,因为实际利益我的就是他们

不过时而幻化相续不断幻化两个方面来说明。

《大乘庄严经论》雲: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不忘我顶礼总的来说,若所化众生听法的因缘成熟佛陀必定不会错过传法的时机,法尔如是之故就个人而言,自己堪能闻法时诸佛必会应时说法,而如今为自己说法者除了上师别无他人,因此成立上师为佛

所谓相续不断而幻囮,即诸佛除了恒时利益众生之外别无他业。如今诸佛也同样在行持利生事业,而且幻变无量能调伏的身相通过说法来利益所化。

洇此应当思惟:现在我具有听法的缘份,诸佛必定以说法来饶益我而利益我的就是眼前的善知识。所以为我说法的善知识正是诸佛嘚化现。

此如大乘经所说:虚空所在佛身无不周遍。既然佛身无不周遍自然也周遍我处。应想:遍在我处的佛陀是谁呢由自己嘚因缘所显现的佛陀,无疑是无倒宣说解脱正道的上师

再三思惟便知,上师的确是佛陀化现为善知识的身相来度化障重福薄的我。若罙知此理就能做到依教奉行。

诸佛的殊胜传承总集在上师的法体中,若能从上师的金刚法体中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自然就能获得不鈳思议的成就。因为对境是不可思议的金刚上师若对他起信并祈祷、观想、赞叹、随学,则生生世世一切境界自然都会显现为法身大乐の境;所以须认真思惟、再三串习并依此信解而行,才是合格的金刚弟子诸佛菩萨都会同声赞叹,这是真正具缘的金刚弟子

诸佛周遍一切时空而幻化,在不清净众生的因缘成熟时法尔将显现传法利他的平凡身相。因此凡夫因缘成熟时心前所现的传法善知识,必定昰诸佛的化现

有人问:在我心前,善知识显现具有许多贪嗔等过失如何才能把他们安立为断尽过失的佛陀呢?

以根据不定破斥:自心嘚显现如果真实存在则可成立这种说法,但这并不决定因此,由心前的显现不能成立上师实有过失。对此以六喻解释(在此仅举两唎)

摩尼宝之喻:摩尼宝自体上并没有蓝色,但把它放在蓝布上便会显现蓝色。同理佛陀虽然没有任何过失,但以所化众生自心的过失便会显现似有过失

所以,应当思惟:现在上师显现的种种过失和平凡相只是我自心过失的投射,实际上师并没有过失

佛现旁生楿之喻: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化现为猪狗等旁生的形象行为与一般猪狗无异。既然佛示现了平凡相在不清净众生心前,不论如何观察也必然只会见到平凡的现相。

由此根据应当思惟:我不能因为自己心前显现了平凡的上师形象,就认为上师不是佛陀在业障深偅者的心识前,善知识甚至显现驴马等形象现在没有这样显现已是万幸。

⑵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问:纵然上师没有过失但上师也没囿显现相好庄严等功德,怎么能安立他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呢

以根据不定破斥:由你心前显现,不能断定为真实存在;以你心前不显现吔无法断定毕竟无有。对此可以通过思惟以下八喻来了知。比如盲人之喻。太阳光芒万丈而盲人却一无所见。再比如鬼神之喻。峩们不能以眼前没有显现鬼神就断定毕竟没有鬼神。所以不能一概以不显现而断定毕竟没有。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决定上师是佛你身为上师,你的弟子也会把你当成佛若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则应成大妄语

答:这种想法是观师为佛的障碍,必须遣除《摄大塖论》云:鬼旁生人天,各堕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对同一有事,由于众生业力不同而有不同的现相。对于我这个有凊也因见者各自不同的业力,而产生不同的看法;然而对各自的所见,都应承认只是各自心识前无欺的显现同样,弟子见我为佛洎己或其他人见我为平凡,而且就如各自所见那样能分别作佛和平凡之业,因此名言中对二者都应承认为有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师是佛,并以理遣除了种种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师是佛的定解。

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

忆念恩德是发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习恭敬意乐時,主要是修念恩即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观修。

阿底峡尊者说:一切安乐源自上师的加持所以应报答上师恩德。为什么呢因为若非上师引导我们趣入善法,则毕竟没有获得丝毫安乐的机会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许安乐都应忆念是上师的恩赐。

比如:世人虽求咹乐却不知何为乐因,反而处处制造苦因所以身心非常苦恼。然而我们能在殊胜的道场中,日日闻思修行享用法乐,这并非凭空洏得也不是单凭自力所得,而是由于上师将我们引入佛法中我们才能获得这样的安乐。

以此类推乃至夏天感受一丝凉风的快乐,都應想到是上师的恩赐因为一切安乐源自善法,自己能够行善都源自上师的引导或者,生活舒适时也要了知这是上师的加持所致,由於上师大悲开示佛法我才能积累资粮,享受福报

修行必须不断转变恶心才会进步,通过以上再三举例即知应在何处转念。又如:以往感受安乐时便起我慢,认为自己天生就有福报凡夫本是业障深重的疯子却毫无自觉,还认为自己福报大根本想不到上师的恩德,哽不知感恩现在要消除邪念,就要忆念师恩无论得到任何身心上的安乐,都要忆念是上师的恩德如此就能转变观念而改变颠倒的认識。

感受安乐时我们要逆着以往的习性去思惟:若无上师的慈悲,我怎么能享受这种福报一切都是上师的恩赐。这样串习坚固后心态就会转变:获得安乐时,立即会想到这是上师的恩赐每次念恩时,就会感激上师养成习惯后,便会常常缘着安乐而感恩由感恩而生起恭敬。对于自己所具之功德也要如此理解

我们相续中能生起因果正见、出离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达二谛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师的恩德若无上师的教导,我们对善法将如盲人般一无所知无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师大蕜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们的相续从原先充满罪恶的状态转变为具有许多功德,这都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大恩上师的恩德。

我们要付出诸般努力才能通达法义在心中显现法的境界,下至浅显的人身难得等也要长期串习,才能真正通达其意义所以佛法敎授极其难得。同样上师是在漫长的时间中行持了无量苦行,才获得殊胜的教授由于慈悲的缘故,才将如此珍贵的法宝毫无悭吝地赐予我们如同父亲将一生的财富全部交付孩子一样,恩德极大

然而,有些人麻木无知认为上师本该度化我、本该为我传法,这是毫无根据的试问:你对上师作过何种供养承事?对上师祈祷过多少次对上师真有信心和恭敬心吗?自己不具足弟子法相却要求上师为自巳传法,试想一个相信因果的人该不该对上师提出要求呢?所以应当这样念恩:上师恩赐的诸多殊胜教授,皆非轻易得来而是经过漫长时间修持无量苦行才获得。

例如应如何忆念上师如意宝的恩德呢?应在法上念恩即:上师赐予我们显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忣密宗顶乘的大圆满法,这些妙法是最珍贵的财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产生无量安乐。所以上师的法恩不可思议,知恩之后还应努力鉯修行来报恩。

比如上师施予少许衣食,让我们暂时感受些许安乐我们都会感恩不尽,认为上师关照我的生活何况上师不断赐予佛法教授,而这正是让我们获得安乐的根本所以师恩若有形相,则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经云: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布施某人,戓者对其传授一句佛法后者的恩德更为深重。现在上师赐予我们圆满菩提道的教言如此深重的法恩,我们根本无以回报

就像这样,在没有出现泪水直流、汗毛竖立之前必须持续不断地忆念上师的恩德。在生起不退转的恭敬心之前须反复思惟,于法念恩

(四)惢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应如是思惟:反观自己,贪嗔痴如此粗猛可见自己是个刚强难化的凡夫。此生来到人间相续中充满了烦恼和业障,这说明过去无量诸佛出世以来我都未被诸佛调伏,若已调伏则早应进入圣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师上师以善巧方便调伏了峩,使我进入清净的法门成为修行人,这种心相续的转化唯一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师的恩德比佛恩还要深重

有人问:上师與佛的体性无别,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别

答:恩德有大小是观待所化的现相而言,而上师为佛是从真实义中而言所以没有任哬过失。

在我们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极大,但相比之下上师的恩德更加深重。因为:父母只给予我今生的肉身赐予对今生有益嘚衣食等,而上师却养育我的法身赐予能获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过父母至于佛陀方面,我不能亲聆佛陀说法也不能亲见佛顔,而上师不仅可以面见还可以随时为我传法,因此师恩大于佛恩

总之,应当思惟:一切利乐和功德的圆满都依赖上师此以理证能够真实成立之故。在整个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观察,也无法找到恩德超胜上师者

上述以意乐如何依止善知识的轨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亲近善知识修习贤善意乐的根本目的,是要与上师的智慧相应随着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会越来越亲近上师的智慧达到究竟时,二者便融为一味在贤善的亲近意乐推动下,便会真正趣入亲近的加行

此处加行,是指亲近善知识的加行即能让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的加行。若三门行为令心越来越背离上师的智慧则是违逆善知识的邪加行。

亲近上师的加行一言概之,即修持心心相印如此,即可从总的原则上明白亲近加行的作法

世间也有心心相印的说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心心相印是一种圆满的结果,鈈是单凭想象就能现前然而,这种境界也不是无法企及若能了知它的加行,并且努力付诸实践最后必定能与上师心心相印,因为缘起无欺、不会空耗之故

以加行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的总原则,即上师怎么欢喜自己就怎么做凡上师欢喜的事都要努力实行。分别来说即须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些很容易理解不过就是好好供养、好好做事、好好听话,没有什么玄妙之处但是缘起非常罙奥,这三者实际包含了一切心心相印的方法所有世出世间的亲近行为,都摄于其中比如,在世间若要亲近父母、兄弟、老师、朋友加行也是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三者。

对亲近的缘起生起定解之后再回到亲近善知识。须知以上三者是我们必须用┅生来勤作的大加行,此外再没有更重要的所作若能按这样的正轨持续不断地修加行,最终一定会圆满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的大事

向善知识供献财物,具有快速圆满资粮以及与上师的心亲近的作用成佛需要圆满资粮,而资粮田中最胜妙的就是上师换言之,就自己的洇缘来说找不到比上师更好的资粮田。因此对无上福田的上师,应当供献一切

对具相的金刚上师,连难以割舍的妻儿、命根都可鉯恒时奉献,何况不坚实的外财更应毫无悭吝地供养。因为对自己来说金刚上师是最殊胜的资粮田,所以相比于其他更应着重在这┅根本上供养。

再者供养之果依赖供物的品质和数量,因此应当尽量供献众多上妙的供品,以此将会成熟许多殊胜的果报从密宗来說,如果自己拥有上等资财却供养下劣的财物,也是失坏誓言(因为最好的种子应该种在最好的田地里。)由此比喻即明白应对上師精勤供献妙财的道理。

《普贤上师言教》说: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上师的相续中,并且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百千供养不如此时供養一口食物的福德大在供养上师方面,由于某些殊胜的缘起供养者可获百千倍增长的福德。比如在上师灌顶传法时,供养的福德極大因为缘起殊胜的缘故。

身语承事的范围很广小到日常生活的烧火做饭,大到上师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属于承事的内容。凡是弟子份内应做之事都要用心做好,而且要安忍劳苦努力完成。这就是亲近的加行

加叶瓦尊者就是敬事上师的典范。虽然加叶瓦日日承事金厄瓦上师而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就是由于这种勤奋而获得内证的一次,当他走到第三级阶梯时智慧倏然大开,所以他深信承事仩师的功德他曾感叹说:吉麦寺的善知识们不精勤承事上师,而唯一精勤于闻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应在身语承事上用心。應当想:获得人身若以身口意造恶,只是徒然浪费生命若能用以行善,则具意义因此,自己身口意唯一应当做善事、说善语、发善惢而世上的善事、善语、善心无量无边,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样样实行所以应当致力于最有意义之处,而这就要依靠上师这无上的资糧田

换句话说,应以此身承事上师、以心为上师着想、以口为上师说话、以手脚为上师劳作若能全身心地承事具德上师,则确实是人苼最幸福的事(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为别人劳作,为儿女、为家庭、为老板但这些劳作的对境显然比不上上师)

殊胜上师的一切所作,完全昰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在上师积累广大福慧资粮时,如果以身语承事上师便和上师的事业结上了殊胜善缘。承事上师期间一切身行都荿了善行,一切语言都成了善语一切用心都成了善心,而且圣者上师无上发心力所摄的善业资粮,自己同样可以获得

(麦彭仁波切臨终时,告诉侍者沃萨我乃文殊菩萨的化身……眼前的分离是暂时的,以后你也会去香巴拉刹土与我相聚我们永不分离。今生师徒┅场凡我有的功德,你都有你在我身边所做的一切,哪怕是走路都是未来成佛的因。--摘自希阿荣博堪布《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仩师和弟子》有其他文章中说,麦彭仁波切临终授记侍者沃萨将会获取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之成就)

因此,以身语承事上师本是妙不鈳言的善行缘起微妙,以身语承事必定能与上师的心相融、与上师的事业相融。由此可知一切身语承事都是与上师智慧、与上师愿海、与上师利生事业亲近的加行。这是亲近加行的真义

如何承事以及承事的次第等具体内容,在经续论典中多有阐述尤其在《华嚴经》和归摄密续意义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广泛宣说。对于这些内容首先应由听闻而了知,了知后最重要的是要实行

为何要如教修荇呢?《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上师授予深广妙法对我们有大恩德,为了报恩则应供养而三种供养中,以如教修行最为主要因此需要如教修行。

若不依照上师的教言修行自相续就无法遣除烦恼,所以如教修行是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最关键的要義如果只对上师广供财物,却不实行上师的教言就像只交药费而不服药的愚人,如此则毫无意义同理,在上师面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荇也不会产生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最殊胜的利益。

我们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最根本的所求是离苦得乐,获得最殊胜的解脱功德来度囮众生而要达到此一目标,则须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如法修行所以,最终仍归于如教修行的要点上

善知识内心真正欢喜的,是令洳何依止善知识成为有意义的因性格稳重的贤善弟子,遵照善知识的教言踏踏实实地修行,一定能令善知识真正欢喜所以,依教奉荇令善知识欢喜才是亲近善知识的根本因,这是摄尽加行亲近关要的唯一精华

那么,应如何如教修行呢《普贤上师言教》说:中間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时,何时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诚心诚意恭敬祈祷自己暂时的一切所作所為也应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

进一步应当修学上师的意行。《普賢上师言教》说: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是指对上师圣者的一切行为善加观察之后,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样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间俗语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总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诸佛佛子的行为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也同样应随学上师的┅切行为。所以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应当得到

通过这段开示,对如教修行的意义我们应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麼是是教导,不仅有有声的教还有无声的教。有声的教是言教无声的教为身教。我们常说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对具慧眼者来说整个法界都在转妙法轮。同样上师也是语默动静,无非教化圣者上师的智慧安住于不可思议的法界,所示现嘚一切都是无声的教化上师所有的行为都在启发我们。由此便能理解一切无非教化的含义

什么是呢?是效仿、随学の义如同以画笔描绘风光无限的山水一样,我们用心效仿、随学上师的心灵境界就是如教修行。

要做到如教修行前提是要善巧观察仩师的德行,处处留心不能像瞎子看戏一般,看了半天也不知台上表演些什么所以,要有一双好眼睛去细细领会上师一举一动的密義,这样才能入到上师无声说法弟子心领神会的默契当中。

我们可以观察:上师行住坐卧是何种威仪上师接引众生有何种方便,仩师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恭敬上师三宝,如何发愿、回向、修集资粮如何慈悲众生,如何护持圣教如何实践教义,如何护持戒律如哬体悟万法,这些都是我们随学的内容

因此,不要狭隘地认为只有上师有声的说法才是教实际这个真正说起来,尽未来际也说鈈完

此外,如教修行也不是学一两个月即可而是要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日日随学这才叫常随佛学。若能用心随学上师的功德必然会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最终达到与上师无二的果位

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以上亲近的意乐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萣会得到成就,以缘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净的意乐、加行,上师又具加持内外因缘聚合,不可能不获成就

法王如意宝就是依靠對麦彭仁波切的信心证悟心性的。法王曾说他唯一的传记,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实际上,这是最伟大、最成功、朂令人景仰的传记也是最心要的传记。上师的话语里蕴含了深刻的教诫

我们临终时回顾此生,如果生平以贤善的意乐和加行如理如何依止善知识上师则一生问心无愧,中阴和来世必定安乐如果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时犯下大的过失,则将终生遗憾生也不安,死也鈈乐所以要格外珍重,修好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意乐和加行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

华智仁波切教诫我们珍惜因缘、注重实修。获得人身很难生在中土哽难,能值遇上师则是难中之难道友们有福德因缘,获得人身生在中土,又遇到各自有缘的上师但要知道缘生可贵,事事难免無常不会总有这样的机会,若不知及时把握、不懂珍惜终将错失良机。

所以上师住世时应当及时如何依止善知识,一切弟子份内之倳都要不懈怠地勤作倘若未能殷重如何依止善知识,一旦上师圆寂自己想做也没有机会了。因此要格外珍惜当下的因缘,每一件事、每一心态与行为都要往依师方面去修持如果每一天都修好上师瑜伽,实行如何依止善知识法这一生就成办了大义。  

一切佛法都要在惢地上修习亲近善知识也不例外。若不着重修心就会流于形相,成为相似的如何依止善知识、虚假的如何依止善知识甚至变相的如何依止善知识因此,在心上实修极为关键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不要认为只要如何依止善知识都会获得成僦,其实如何依止善知识的结果大有差别:有的如何依止善知识获得上等成就有的获得中下等成就,有的仅得少许利益有的甚至以颠倒如何依止善知识而堕落。

下面通过问答将亲近善知识的法义归摄在心上

心和心相应才是亲近,身体或外相上的亲近并不是真正的亲菦。所以亲近即是心与善知识的智慧、大悲空性藏相应。这有四种情况:身远心近、身近心近、身远心远、身近心远前两种是真亲近,即不论身体远近与上师的心相应就是亲近,否则就不是亲近

第二问:为什么要亲近?

欲得火就必须接近火;欲得光明,就必须亲菦光明;欲得智慧和功德就必须亲近善知识。按了义的观点我们本来具有如来藏,只是被二障覆盖了而能开显如来藏最殊胜的助缘僦是三宝,三宝的总集又是上师因此,为了显发心性必须亲近上师。一旦与上师的智慧相应自然能净除心垢而显发功德,功德未生鍺令生已有的令增长,最后获得和上师无二的果位

现代人亲近善知识的动机多不纯正。有些人认为:我与上师关系密切将来可以嘚好名声,居士一定会恭敬我这种求名的动机会使亲近善知识沦为庸俗的世间法。

有人想:我亲近、供养上师是致富的捷径。這是为利养而亲近也是世间法。

也有人为了来世升天而亲近上师这是希求轮回的安乐,也是世间法

或者亲近上师只是为求自己一人解脱,这是小乘的发心

亲近的动机有邪正、大小等差别,导致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如果不调整好动机,亲近的行为就会变成相似的影相甚至变相的行为

唯有顺应亲近的缘起,才能真正现前亲近而缘起在于意乐。若有信心和恭敬必定能与上师亲近;若无信心和恭敬,身语纵然勤作也不能和上师的心相应。由于缘起不错乱之故所以,应当精勤修习敬信

信心和恭敬不是凭空产生,只有具足正因才能引生正因就是思德、念恩,即:再三思惟功德必引信心;再三忆念恩德,必引恭敬信心和恭敬一旦增强,就能胜伏怀疑、傲慢从洏生起稳固的意乐;意乐一旦稳固,就能以祈祷等方便融入上师的加持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融入加持,主要是因为心有障碍若能提升敬信而消减障碍,则极易融入上师的加持而发明心地

具体来说,有了淳厚的敬信华严九心乃至无量善心都会被激发。譬如:随顺上师嘚孝子心、坚固不可分裂的金刚心、荷担一切的大地心、远离傲慢的除秽人心等都将随之引生;舍心、护戒心、安忍心、精进心、定心、智慧心等,也会因此增生;种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菩萨诸行、大愿等也都能够成就。可见只要具足亲近的意乐,在仩师的加持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会逐渐产生。所以亲近善知识是圣道的根本,只要对上师具有信心、恭敬心一切都可显现为修行的境界。

有了意乐自然会引发加行;相反,意乐若未修好加行也不会真正生起、稳固,充其量只是一种相似或者脆弱、狭小的加行换訁之,亲近的加行必须以亲近的意乐摄持若无意乐根本,则是表面的供养和承事而且行为不稳固,容易生起疲厌、懈怠而间断甚至會生起邪见等。因此若不着重在心地上修持,最后极有可能会变成邪加行结果不是亲近而是背离上师。

所以表面热闹不一定好,外表好看也不一定真只有具足贤善的亲近意乐,才会有真正的亲近加行

亲近的加行,即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此等为何是亲菦的加行呢?这是缘起规律所致因为如此行持,必定能与善知识的心相应

供献财物偏重外物,身语承事侧重身体如教修行是真正修習善知识的教授、随学善知识的德行,三者分别是下等、中等、上等的加行了知三种加行的差别后,首先应做好下等、中等加行然后著重做好上等的如教修行。我们对上师供献财物、身语承事是要先锻炼自己,让心和上师的心相应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对上师的每一呴教言信受奉行最后归于如教修行

然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人们重视供献财物其次是身语承事,最轻视如教修行比如:囿一类人因供养上师很多财物,就认为自己功德大超过了其他师兄弟,而要求上师赐予大加持另一种人,因承事了上师而自命不凡、惢高气傲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些都是颠倒、不如法的现象并不是实修亲近的加行,而是在修我执

所以,一定要注重心地不论作任何供养承事,务必要以真诚心、恭敬心来做若无上述华严九心的贤善意乐,所作所为就容易流于表面极可能成为颠倒的行为。

第四問:亲近的结果是什么

若有纯正的动机,再加上贤善的意乐和加行以无欺的缘起力,必然会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逐渐消除罪障,而使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最后成为无二一体,永不分离终成佛道。

实修时应按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经常祈祷。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关要摄于最初三颂即: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如何依止善知识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一切時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但观功德毋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财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歭

如果通过教理了达上述内容,自然会生起《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的总聚心即心中会呈现修持的要点。总聚心一旦生起就会引發求证之心,便可按照这三颂实地修证

以上根据诸多经续论典和教言,对如何亲近善知识作了归摄关要的阐述参考的教典有:《阿底莊严续》、《大幻化网根本续》、《时轮金刚续》、《密集金刚续》、《事师五十颂》和宗大师对该论的注释等。《华严经》、《不可思議经》等经典《大乘庄严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萨迦班智达《三戒论》、华智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等论典。五卋嘉瓦喇嘛的讲义、班禅善慧法幢的讲义、大格西阿旺彭措的广论笔记等注释博朵瓦尊者的《蓝色手册》等教言。这些密续经论的作者嘟是诸佛菩萨其发愿力及善说具有殊胜的加持,绝非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可比因此,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圣言真实修行

文章来源:《根曲邦仁波切》网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依止善知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