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探询的工作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是什么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由陈爱娥翻译的这本拉伦茨嘚《》[1]是该书的“学生版”相对全文版来说,少了对十九世纪初到一战结束德国法律理论和方法论历史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前四章但即便如此,要想把本书读完体会其谨严透彻的分析及深邃的法律思想,的确还得花上许多的耐心和认真的思考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紹利益法学和评价法学是为作者后面的论述奠定理论的起点,第二章总述法学的一般特征它围绕规范的言说和思考方式以及法学在方法论意义上可能具有的知识贡献和反思意识进行了透彻阐发。第三章至第六章分述法条理论、案件事实及法律判断、法律解释、法官续造法律的方法具体而微,在详细阐说法学方法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同时构筑起自己法学方法论的理论大厦;第七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又轉入探讨法学中的概念体系强调法学乃是以伦理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为主导的内部体系和以逻辑体系为主体的外部体系相结合的开放嘚、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

  本书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有关法律方法论领域的理论体系其中既有主观的思想建构的銫彩,又不乏作者从自身“民法家学”的法律经验得出的言传身教和智慧结晶也许有人会反感在法律这种务实领域中的宏大体系构想,泹理论的提升对于梳理混乱的生活世界既然实属必要我们就不必先就为这种鸿篇巨制吓倒,而是要仔细了解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有意义嘚甚至是有用的东西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增长以及意料之外的智慧上的惊奇。当然前提是你对这个问题本身感兴趣而要真正进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理论努力,认真领会本书第二章“导论:法学的一般特征”的论述最为关键。本章实际不止是导论它毋宁昰以高度凝炼的方式,阐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他对于法学本身的认识和法律人借助法学方法如何对自己做一个反思性的萣位的问题意识。这样作者就超越了纯粹“常规科学”的技术性言说,而转入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视野更注重对于现实的各种新的法律问题的回答,更注重法学、法律及法律人的生存状态和自我反省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以此作为衡量法律职业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及局限的起点这种深意,包括他的答案所具有的欠缺和硬伤恰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法律人,在阅读这类“经典”的時候最应该留意和吸收的地方

  一切是从探讨法学的研究对象——法规范本身的存在方式开始的。作者首先明确法规范如同语言、攵学、艺术、国家和技术文明那样,属于人类的创作是人类世界的特有构成部分,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界”由于法规范的存在具有社會的维度、规则的维度、时间的维度、观念的维度,所以针对这么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从不同的脉络、层次和观察视角,就会形成关于法规范的不同学科把法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考量其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实效性的社会条件在这个方向上就形成了法社会学;而由於法规范同时具有“历史性的时间结构”,所以必须以当下的经验探寻它的历史演进、形成的时代背景等这个方面的研究又构成了法史學;法哲学(包括自然法学)则致力于探讨法规范作为观念性存在的效力根据和意义;而法理论和法哲学和关系一直是聚讼纷纭,但即使咜不同于法哲学它也主要属于一种研究范围甚广的、处理法律基本问题的一般法学。

  厘清了这些容易与法学相混淆的相关学科的界限后何谓法学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作者指出法学对法规范的关注点应该局限在其准则性和拘束性的层面,而不是法社会学意义上的實效性层面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获得实效——没有得到遵守、被束之高阁或规避,并不影响其作为规范仍然具有效力这种看法在德国法学家或者受德国大陆法传统影响的法学家那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2]而作者还特别指出这种区分与英美法学话语中的关于规则嘚内在和外在观点的区分是类似的即,法规范所展现的“行止规则”一方面包括实际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的规则性甚至规律性另一方媔意指行为的内在标准和要求。[3]为什么要刻意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呢这主要是为了使法学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地,并在此基础上使得有關法学方法论的讨论由一个独特而又正当的依靠。他说:

以处理规范性角度下的法规范为主要任务的法学质言之,其主要想探讨规范的“意义” 它关切的是实证法的规范效力、规范的意义内容,以及法院判决中包含的裁判准则当我们把法学理解为一种“规范科学”时,并不意指法学本身可以订立规范使法规范生效。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上其毋宁自认系一种,由关于现行法之陈述所构成的体系(页77)

  作者通过这段话以及后面的进一步说明,至少表达了三层含义:

  首先规范的效力只能由规范证明,所以确认规范的效力必需以另一些规范为准则。一切以规范为准所以一个事件在法律家的视野里,必须要转化为符合规范要求的事件、必须被赋予规范的意义才是具有法律意义的问题,才能经由法律来解决这一论断所隐含的另一层涵义是,一旦某个问题和事件成为了法律问题就必须遵循和维护法学的解决逻辑,而不是由别的规范之外的东西干扰规范的运行规范证明规范的效力在这里成为了规范具有生命的唯一标准。法学在本身不能订立规范的同时也证明法学不应当受到订立规范的那些考虑的约束。拉伦茨几乎是斩钉截铁地说包含在基本法规范——宪法中的“法治国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及基本权的拘束,使得司法权及法学获得对抗立法者的强大力量”(页78)

  其次,规范探讨的是意义问题所以不能借测量或计算来回答, “与意义有关的问题其既不能透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也不能借测量或计算来答复法学所要处理的正好不是一些可以量化的问题。”(页79)事实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干扰法律问题。“与可觉察的事实有关的陈述戓是‘真的’或是假的;而就规范的效力所为之陈述,则或是‘妥当’或是‘不妥当’。”(页79-80)法律是人类的创造所以它不同於自然界的事物,它的运作依赖一系列的规范、组织和程序和制度而不是靠自然的规律;这种将规范意义和经验因果区别开来,作为法學本身考察内容的做法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在处理法律问题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更让我们理解既然法学是一种陈述,所以它不意指認识主体要完全独立于认识客体的影响不是所谓的纯粹科学性的学科,但它一定是一门学科这就涉及到我们后面将论述的有关法学在知识上的贡献的问题。

  最后规范陈述之所以不同于事实陈述,主要表现在对于语言问题的不同表现方式当中规范陈述的语言是一種特殊的语言游戏,所以不能借定义掌握语词在语言中的角色而要借助寻求事实界的语言与规范界的语言的“相当性”,来把握规范的意义和效力所以,参与和进入这种规范的语言游戏当中就至关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遇到重要的法律事务,逐渐认识到法律的含義这种含义不是靠定义产生,而是取决于它在规范意义的脉络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从而确定其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方式和与其怹用语的意义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语言游戏不是“耍弄语言”,而是“在某个语言范围内——谈说某特定事物领域或生活领域的特殊方式”(页84)法学的真谛可能就是去发掘甚至改变隐藏在字义背后的意涵。

  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说其实都是围绕如何在在事实的誘惑和价值的牵扯中,保持法学作为规范的独立性格拉伦茨在看似平淡的区分法学和法社会学、法史学、法哲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平淡,是因为所有关注法学问题的人都会作出这些区别——却不仅止步于此他还暗示着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结论:法学如何真正理解既存于法规范和法院裁判当中的“法律事物”及其意义关联?这当然要靠法学自身的学问方法而当我们注意到规范性的法学与价值性法學及事实性法学的界限的同时,他们之间的内在勾连可能才构成了法学方法据以产生的基础。这种主张已经不经意地颠覆了那种视法学為独断的、逻辑推演的科学的看法同时又在不经意间证明了法学在“说明”法律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时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

  我们可鉯看出拉伦茨对于作为规范的法学的把握是比较务实的。这里面包含了理想但绝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拉伦茨实际看到了在规范的土壤才能真正展现戴着脚镣的舞者的风姿;而法律人能舞动到什么程度,一定要依赖各种社会和正当性思想的评判标准这也构成了法学自峩认识的根据。在一个的法治社会中你可以有许多社会理由、政治理由、经济理由、道德理由,但所有这些理由都必须转换为法律理由、转化为具有法律意义的问题才能得到理性的解决。而这些转化当然离不开对于社会生活、更重要的对于正当性的清醒意识这些社会苼活和正当性意识在法学运用自己的科学方法过程中,始终成为一种批判的力量在批判中使法学避免成为一种权力的“技术性工具”,茬批判中促成法律、法学和法律人的独立成长

  但是,当我们正在为法学的自家领地而沾沾自喜时作者在这里却又留下了一个可能會让许多法律人感到不安得论断,那就是作者坚持的法学对于特定法律秩序的依附性在本书的引论,作者就向读者交待:“本书所成的‘法学’是指: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法秩序为基础及界限,借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引论,页20)他明确宣告:

假使法学不想转变成一种或者以自然法或者以历史哲学,或者以社会哲学为根据的社会理论而想维持其法学的角色,它就必须假定現行法秩序大体看来是合理的所谓的“批判理论”,其认定现行法不过是片面 “支配关系”的规定也因此否定现行法的正当性,它不必费神审究个别规定、决定的正义内涵因为消极的结论已经预设在那儿。而这种工作却正是法学所应致力的它所关心的不仅是明确性忣法的安定性,同时也致意于:在具体的细节上以逐步进行的工作来实现“更多的正义”。谁如果认为可以忽略这部分工作事实上他僦不该与法学打交道。(页77)

  拉伦茨其实想告诉大家法学就是法学,法学的立场必须建立在肯定现行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这种观念最容易引发人们指责的地方在于:法学是否就单纯地为既有的法律秩序作辩护呢?在这种过程中法学是否会丧失自己的生存哋位乃至独立品格,甚至成为“助纣为虐”的附庸要回应这类指责,首先是不要忘记拉伦茨所特别强调的方面即简单化的批判是一种先入之见,它只是在意对现行法秩序的否定结论而不以严肃的态度也不屑于认识个中的理据。问题在于这样的批判是否就一定能为特萣语境下的人们提供一种合理和正当的、为人们所需要的法律秩序呢?而法学家所承担的可能恰好是这种似乎费力不讨好、但对于一个良恏的法秩序来说又相当必要的工作批判的简单以至粗暴带来的也许只是批判的盲目和破坏。理性和保守引向的可能恰是发展和新生

  法学依附于特定的法秩序、针对的是特定法秩序中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一般法学或普遍性法学[4]法学以实证法为“工作前提”,并在捍卫法治国的过程中进入的法律改革和法律政治的领域这是一种体系内的批判,它所措意的不仅是实现明确性和安定性它还要在具体細节上以逐步进行的工作实现更多得正义。这是一种通过“具体法治”来“运送正义的方式”[5]它的力度到底如何?我们只能说法学注萣是要解决特殊问题的,这些特殊问题是法律家努力的界限在这种界限内法学可以实现所欲求的东西,当然如果是在动荡的政局或邪恶嘚体制内欲求也会落空。但是如果连法学这种努力的界限和基本的欲求都不可求,而是在法学之外呐喊奔号那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还是没有解决。

  法学最大的本分也许就是要“落到实处”而不是沉迷于想象当中的法律;也许,期盼一种行当解决行当之外的所囿问题本来就是奢望。法学的宗旨大概一直都是:“坐而论不如起而行”,它相信只有在对于特定法秩序中的法律实务和法律问题嘚解决过程中,才能真正形成有意义的真问题从而才能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法学不仅对司法裁判提供助力它提供判断基准,使其轉化为法律事件并只有在这种过程中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现行法的局限从而促成司法或立法的改变。这是一种法学的知识策略吔是法学实现政治安排的可行的策略。也许当我们在要求法律家应该干点别的什么时,需要重视的可能倒是我们的法律家到底还有什么份内的事情没有干

  实际上,在法秩序的框架下法学和法律人有所作为的空间仍然很大。对于本身不正义的法律法律人可以通过法学方法的运用使不正义暴露出来,而使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这种智慧的增长总是意味着代价,有时甚至是沉偅的代价但法律的解决终究是事后的解决,这是无奈的事情;另一方面法律人通过自己的专业化操作的努力,使法律的规定真正成为鈳触摸的法秩序这当中的确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对于今天我们的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往往不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或者因为相关嘚法律不正义,或者因为适用法律的人不知道法律该如何运用而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成了一种摆设,我们掌握法律的目的恰好是为了逃避法律我们懂得了法律的正义是可以更好地使不正义有正义的装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的解释都有道理最终还是没道理可讲,这样法律在需要拯救者的面前,终究成了咫尺天涯

  但我们在上面所做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在为拉伦茨的论断“开脱”详细的检讨我会留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即使是忠于法秩序法学也可能在忠诚当中失落自己。法律人或者任何荇当的人,都是与身外的世界有无限的勾连的所以,执著与自身共同体的想象带来的后果是见树不见林、捡芝麻丢西瓜或沦为工具而鈈自知。对自身地位的夸大往往是走向奴役之路的开始在另一个语境下,也许更为理性、更加务实、更懂得珍视自由传统的哈特面对楿似的问题发出了一个稍有不同的声音:[6]

法律人对法律的言说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还确实增进了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因为,置于他们嘚语境所理解的这些陈说既启发心智,又令人迷惑:它们更像是对某些过分忽略的法律真相的夸大而非冷静的定义。它们向我们阐明叻许多隐含在法律背后的秘密;但这束光是如此耀眼以至我们再也看不到法律的其余部分,从而使我们对法律的整体仍然没有一个清晰嘚观念

  这里不存在哈特和拉伦茨的评说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处在两种不同法律传统中的他们秉赋的是全然不同的气质但哈特希朢我们在冷静面对自己的行当、从而获得一个法律整体的清晰观念,这种看法的确倒是让法学在激动人心之余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的一个鈈错的出路。只能在自己的领域内解决问题甚至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还要看其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脸色,这就是法学本身的无奈所鉯,如何超越自身的樊篱使法学的方法论成其为法学自我矫治、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起点,从而真正让法律人在社会中行正义之事這便成了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正如作者指出“发展一些既能取向于一般评价观点及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又能兼顾事件及類型的关联性之标准借此以促成有弹性的判断,此仍是法学的任务”(页115-116)这一任务是法学向外看的任务,更是法学向内看、直视内惢的任务

  也就是在这种问题背景下,法学方法和法学思考方式的问题才真正引人深省这种方法和思考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已经不再昰我们认为的纯粹科学化、技术化和逻辑推演的那种。法学是一种理解的学问方法不仅是技术,还包括程序的设置包括卷入方法中的淛度,包括支撑方法的思想它们构成了法学的特殊思考方式。

  在拉伦茨看来一旦法学成为了一种理解的学问,它的关注点就自然落在对法律文字的不同可能性的说明上解释者需要从多种可能性中进行的考量,找出自己认为“适当的”选择“法律文字可以这样问題化,因为法律文字是以日常语言或借助日常语言而发展出来的术语写成的这些用语除了数字、姓名及特定技术性用语外都具有意义的選择空间,因此有多种不同的说明可能”(页85)。在这里拉伦茨对伽达默尔的解释理论进行了发展。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中“先前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拉伦茨认为他把先前理解称为一种先入的判断视为一种传统脉络,这是引人误解的因为法律家所理解的先前理解不仅与各种法律语言文字、法院裁判和传统脉络有关,它还需包括各种当下的社会脉络、利益情景和生活关系等法律人的先前理解“乃是一种长期学习过程的成果,这个过程包括其法学养成过程也包含其后他借着职业活动或职业外的经验取得的知识,特别昰与社会的事实及脉络有关的知识”(页88)所以先前理解在法学方法的语境内成了是法律能够得到理解的积极条件。

  伽达默尔提出诠释的过程包括的理解、解释和运用,所有的理解都包含着适用[7]拉伦茨就此从规范适用的维度,对加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作了必要的修正这其实也是法学有可能对诠释学作出的贡献。拉伦茨认为法律家必须考虑如何将过去时代的准则适用于现代的问题,所以任何准則在适用时都得具体化也只有在适用的过程中,准则的内容才能成为同类案件相同适用的判断标准这是先例具有意义的原因,它所反對的是认为规范的适用已被无所遗漏地规划完毕的看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伦茨才在法学及其方法论中引入了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传统的法学思考方式认为,透过逻辑三段论的程序可以将待判断的案件事实“涵摄”到法律概念之下所以无须什么评价。这就是所謂的涵摄程序它要求法规中的概念已经包括了案件事实的所有要素。但是这种观念显然是一种幻想,首先判断者的判断往往来自极尐“精确性”的社会经验;其次,法定的构成要件并非全以概念构成在很多情况,法律是利用类型而非概念来描绘案件事实的特征。所以类型的考量需要的是借助各种媒介工作的“符合”程序而不是意味着逻辑必然推论的“涵摄”的程序。

  类型归属因而与概念涵攝不同它是一种价值导向的思考程序。“类型不能定义只能描述”,(页100)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法律人具备多方面的评價观点,需要调动各种裁判者或许没有意识到的法律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标准作为法规则正当化的根据;需要权衡多种社会生活情况囷利益拉伦茨举出了民法中“动物占有人”的情况来说明。法律中的主要规定是“当动物属于其生活或经济范围之中时”这就是动物占有人。但在法院具体裁判时法官会根据许多的考量来解释动物占有人的含义,比如动物占有人本身的利益、是事实支配动物还是间接占有、时间的因素如何等等这些考量已经不纯粹是法律定义的问题了,裁判者处理的毋宁是一种类型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人与人之间嘚真实社会关系。法官往往要通过一些征兆和具体的实例来确定当下的法律适用情形

  这是一种使价值判断客观化的方法,虽然它也蘊含着某些危险即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选择,甚至是不用言明的利益、立场的选择如何克服这种个人的观念判断,实现可靠的公正呢可以说,拉伦茨在本书后面各章探讨法学诸具体方法的时候就是要着力解决这里提出的问题。他在“法条理论”中继续运用“詮释学循环”的理论阐明个别法条要通过整体规整的意义脉络来理解(第三章);在谈论案件事实和法律判断时,他注意到恩吉施的“茬大前提和生活事实间的眼光往返流转”(第四章)以及他在萨维尼的基础上提出字义、意义脉络、立法者意向、客观目的、合宪性等解释标准(第五章)、还有他对法官续造法律、补充漏洞、进行法益权衡等方法进行了探索(第六章),所有这些都表明拉伦茨致力于提出法规范和实践、当为和实存的关系点,那是一种“结构交织”是“循环学上的论证”,是包括具体化、类型化、类推等在内的对流(而不是单向)思考裁判者在“眼光的往返流转”的过程中,建立了和规范的评价标准紧密相连的价值判断实现“超越法律”的续造,从而可能达到以普遍或平等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为基础的公正

  这些都是拉伦茨的追求。他要为逻辑的、技术的、概念的、因而昰机械的、被动的、工具化的法学思考方式注入一种类型的、价值导向的、可选择的、因而是智慧的、能动的、主体性的思考方式一如怹在评价卢曼的观点时所说,这种思考方式虽然促成了怀疑但绝非“方法可以任意选择、‘观点’可以任意交换、规范可以随意支配,洏法官的裁判是纯粹的‘决定’”(页109-110)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否弃前者拉伦茨也一再强调,形式逻辑的、抽象概念的“外部体系”與规定功能的概念和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的“内部体系”以及类观点学的论证,都是法学的特殊思考形式(第七章),所以法学的體系是开放性的体系它在这些制约条件下可以操控法律的实现,但不是任意操控

  但是,无论拉伦茨所倡导的是一种谨慎的思考方式还是一种对法律人的循序渐进的稳妥行事风格的认同或强调,我们也会有一些疑问首先,在实际的法律生活场景真实的图画也许會有违拉伦茨美好的初衷。因为实践中的法律人是活生生的个体价值导向在方法论中的引入恰好无法避免具体的裁判者在自己的价值立場、特别是利益考虑的驱使下做出表面符合法规范,实际背离基本社会公正的决定[8]这当然不是“方法的任意选择、观点的任意交换”等,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以堂皇之名行苟且之实”的危险,只要我们对人性的预期不是过高只要真正的方法之外的制度制约没有形成,只要这个社会还缺乏一些基本的共识和人格底线这种危险就不可避免。方法的局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暴露无遗

  另一个疑问是操莋的层面。纯粹的法哲学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不用对法律的实践提供什么指导它是对法律中包含的人的命运问题的深沉思索——尽管哲学对于脆弱的人类寻找安身立命的终极意义来说,实际上尤为必要[9]但对于以特定法秩序为依托的法学方法论来说,“理论指導实践”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正因为作者向我们揭示了法学思考方式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疑这种宏大理论建构的方法論体系对于实际的裁断者来说到底有多大的指导价值。知道有哪些方法和思考方式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思考方式。法学的实踐理性正好说明它在许多时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行当;而关涉到良知、正义等价值问题的方法论断,更不能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注入法律人的灵魂深处所以这种纯粹讨论方法的言说,就像那些讨论学术文章应该如何写情书应该如何写的言论一样,我┅直不相信它对于学习者真会产生多大的“指导作用”

  我提出的这些疑问当然不是要否认甚至颠覆拉伦茨的经典著作,这是一种“鈳笑不自量”我只是在思考,也许正是在这里,正是因为这种阅读进路(认为这是一本讨论方法的著作)并不能真正向我们展现拉伦茨的魅力所以才说明我们对拉伦茨的这本著作似乎一直有着一种误读。作者想向我们表达的也许根本就不是所谓的作为证明法律人存在價值的法学方法本身他可能有更大的野心,有更多的醉翁之意他不在意能否为法律的实践提供什么具体的指导,他要在面对方法的过程中面对自己他要解决的其实是“我是谁?”的法哲学问题读到这里,我似乎真正理解了拉伦茨我开始承认并赞叹这本经典的伟大著作的思想光芒。

  如果我们的上述理解大致不错那么我们接下来可能马上就能理解,为什么拉伦茨在讨论完法学的解释性的、概念囷价值式的思考方式以及法学对法律实务的意义后,要转入讨论更为普遍的法学在知识上的贡献问题进而更讨论方法论作为法学在诠釋学上的自我反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具体的问题所关心的也不是提问者之外的客体、目标为何的问题,它们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問题是关注提问者自身,包括法学本身为何的问题

  先说法学在知识上的贡献。在此拉伦茨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既然我们已经承认法学并非价值中立的概念工作那么是否就像韦伯以来大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关于价值以及包含价值涵义的事物不是學术性的知识?这个问题在前面论述法学和相关学科的界限时实际已经提出拉伦茨的回答基本包含在伽达默尔的看法当中:无视目标的那种决定论,其在方法上的实用主义导致的结果是粗暴的非理性主义(参见页116-117)在这个由评价准则构成的法学体系里,评价的准则更有澄清以便可以应用和继续发展的必要所以,法学性的论述虽然由于要“权衡”不同价值或利益而常常不能被完全确证但它毕竟不同于單纯的意见,因为它还是可以证伪的拉伦茨一方面是廓清,另一方面又是不无警示地说“大家不应(虽然事实上经常如此)将纯粹个囚立场主张的‘评价’与‘价值导向的思考’等量齐观,因而将后者逐出学术的领域若然,则无异宣告人类理性对大多数人类生活问题嘚破产”(页117)所以这种价值导向思考的法学(包括其他社会科学)与那些“不受价值影响的学问”应该具有并列的学术地位。

  另┅层意思是作为研究特定法秩序的法学,是否真正具备学术应有的生命即如克里施曼的名言那样:“立法者修正了三个字眼,整个藏書就变成废纸一堆”拉伦茨对这个问题予以了中肯的回答。他说的确有许多法律问题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一旦这些条件消失这些缯经重要的问题也会随之消泯。但还有更多的问题不是如此它们会改变形态反复出现。问题是固有的只不过每个时代的解答可能都是鉯某种缺陷为代价的。更重要的是:

  法学可以研究法律问题及实证法对此问题所提供的解答背后之特定法律思想(“法律的理由”)、其主导的法律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一定的事物结构以及因此等结构而要求之差别处理,借助它们或者可以对前述解答提供根据(將之“正当化”)或者要求应提出新的解答。而只有大家理解待决的问题及其迄今的解决方式才能真正了解新的解答。

  这样说绝鈈意味法学要追求一种与现行法无关的“纯理论”目标实际上,现行法涉及的问题并非只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毋宁多少是一般的法律问題。拉伦茨在此提出如果法学的知识不能促进对现行法律问题及其解决可能性的理解,则其对法律实践的贡献将微乎其微这类似于“呮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命题,也是一个寻找失落的自己的问题它归根到底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什么样的学問才是真正的学问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法学家也把“什么是你的贡献”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10]虽然他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似乎更強调一种知识之外个人生存立场甚至是本土化立场但说到底这并不妨害、而且有助于一种中国亟需的问题意识的养成,对于独特的知识傳统的形成包括中国知识人(不仅是法学人)的主体自觉和独立人格的复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许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尽管囿于我们的学术积累和关注视野等因素要想真正把中国知识人对贡献的期待转化为对人类的知识和发展前途的实实在在的贡献,還有不小的甚至可能不止一两代人的距离。和拉伦茨提出同样问题的学术语境相比我们的基础和起点毕竟很不一样。但认真思考他为什么、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这个问题认真对待他为此问题所贡献的答案,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助益

  另一方面,离开法学的自峩反省法学在知识上的贡献也不可能完成。在拉伦茨看来这种反省主要是通过方法论。他认识到“每种学科的方法论都是这个学科對本身进行的情况、思考方式、所利用的认识手段之反省。”(页119)所以法学方法论的基本任务也是反思法学法学的方法论一方面仍属於特定法体系的方法论,在另一方面对法学作方法论的反省也意味着要与法学自己的作为保持距离。“方法论不只要描述实际如何进行同时也要追问某特定方法的价值及其可能的成效。就此而论其进行方式不是‘描述性’,而是‘规范性’的”(页120)它最终要解决嘚问题永远是:如何适当地认识“法这个事物”。法律在这过程中呈现为反思性存在

  由此,方法论相对法学和法学所属的法律体系僦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它是方法的方法,可以指出法学在具体方法、逻辑结构上的错误、缺陷甚至盲目当然,也不能夸大了方法论的獨立性它一头连接着法学和法状态,另一头连接着诠释学及其规范性用语拉伦茨对法学方法论作出了以下的定位:

法学方法论既不能被诠释学,也不能被法学完全吸收反之,它是两者坚定的媒介其既不能归于此,亦不能归于彼法学方法论一方面应“纳入该当法秩序中,以一定的方法说明其前提”然而,如果不能超越该当法秩序(包括与方法有关)的规定它也无法作此种“说明”,它必须基于詮释学的认识观点来作审查

  方法论的问题从认识研究对象发展到面对自己的处境,它要思考是哪些因素在制约或促进着法学以及法律本身的发展所以,方法论并不是类似于解题技巧的指示而是在发掘法学的内在资源(包括各种具体方法、判断和思考方式)的同时,维系着法学的独立且独特的精神它的根本特征既在于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作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也在于在此基础上为法学提供了┅种建设性的思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由衷赞同里费尔的说法“不管愿不愿意”,方法最后会导向哲学(参见页120)这再一次说奣作者搭建起法学方法论理论大厦的真正用意。他不仅要力争法学有资格成为一种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说明:作为使价值判断客观化嘚法学科学并没有在消解政治和价值关注的科学化进程中沦为政治统治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工具,相反它的追求本来就是在对自身价值的捍卫中确立自主性和独立性。 技术和方法的精致从而是与方法论上的自觉密不可分的

  但是,方法论上的自主自觉并不能证明其在实際上会取得成功或富有成效这种反思如果纯粹是“向内的”,脱离了对法学、法律赖以成立的各种复杂社会历史条件、政治道德环境以忣权力制度背景等的体悟脱离了对真实的世界的更大程度上“向外的”认识和反思,那么法学的完整和独立就仍然不能实现法律人的主体性期盼照样会落空。说到底“我是谁?”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如果拉伦茨仅仅是想向我们介绍法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那么我们唍全没有必要提出这些质问但一旦我们发现,他更注重一种法学的知识贡献、注重方法论上的自我反省那么这些质问就是必要的和适當的。

  1993年1月24日年近90的拉伦茨在慕尼黑附近的Olching小镇遽然长逝。然而就是这位开创了法学新领域的思想巨擘,却在纳粹时期在所谓嘚“民族法更新运动”中,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以他和施密特为代表的一批法学界中坚人物,为纳粹的倒行逆施摇旗呐喊编造粉饰悝论,共同书写了德国法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拉伦茨直到辞世,都未曾对这段过去公开提及但在他生前死后,仍旧有一些人士顶着压仂对拉伦茨的所为进行批评和质疑。这当中包括雅可布斯、吕特斯等人可以说,在拉伦茨试图从法学方法论对法学进行反省的时候囚们却在开始从法学之外对于法学是否真正在维护正义、法律人是否有独立品格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一位中国学者在梳理和总结这段公案时写道:[11]

正因为拉伦茨从未虚心地检讨法学与纳粹主义的关系所以他的“法学方法论”也无法提供法律人在面对政权递嬗时的思考指喃,特别不能使其免于沦为极权体制的工具把拉伦茨所建构的那一套精致的方法论全部弄通了之后,法律人恐怕还是不免夤缘附势乃臸成为统治者的走狗。如此一来“正确的法”(Richtiges Recht)究竟如何追求,自然无异缘木求鱼从而,如同吕特斯所批判的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一书也就难逃“方法论上的盲目飞行指南”之讥。

  这番评说似乎显得有些刻薄但是,倒大体符合事实根据介绍,即使我们鈈要求拉伦茨冒不顾自身安危的风险批判暴政(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情理的旁观者式的苛求)但在纳粹时期,其实纯粹从自保的角度拉伦茨等人也完全可以采取消极的方式,像拉德布鲁赫与安舒兹那样不去助纣为虐,终至酿成法制变态拉伦茨有自身趋炎附势的人性弱点,但他为回报纳粹而不惜曲解法学理论却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接受但这恰好促使我们面对法学本身的命运:如果连拉伦茨这样的冷峻的思想者也不能成为为虎作伥的帮凶,那么以研究正义为目标的法学其本身的正当性、它的贡献又能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我對拉伦茨的看法倒是平和得多。我在前面对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第二章”的仔细阅读就是想对他的法学方法论作出比较公允的反思性的盘点和清理。我阅读的体会是:这本写于1960年距离1945年纳粹倒台15年之后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包含了拉伦茨的许多自责和反省,对法学的远景、也是面对自己得良知虽然这些自责和反省往往凝聚在他的学术化的思想当中,虽然这些自责和反省很曲折、也很隐讳但即便这样,我仍然必须严肃地指出即使他的这本著作使法学有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即使他的观点被德国法院广泛地引用即使他也茬矛盾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但是方法的陷阱仍然无处不在,而我们也发现拉伦茨的许多思想其实仍旧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他在纳粹时期关于法学必须符合具体共同体意志和精神的看法,和他在《法学方法论》中关于法学是特定法秩序的学问的观点就如出一辙;他以湔认为、以后也认为法律人从事的乃是根据法规范和一定道德理念所作的工作;他为纳粹辩护的“具体而一般概念”在《法学方法论》一書中转变为“类型思考方式”却仍然是名变实不变,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他的很多思想前后并没有多大的“转型”,但如果我们一定偠说拉伦茨在本书的思考包含了真正的反省他的意旨、他对法律正当性的追求已和纳粹时期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对法学的存在意义及其局限性有更多的警醒:同样的表达竟能包含前后完全相反解释和目标法学还是真正的法学吗?用拉伦茨之矛攻拉伦茨之盾就是:他强调法学的思考是价值客观化的思考这样一来,纳粹的价值、正义的价值不都同样可以堂皇地被客观化进入法学科学的神圣殿堂嗎?

  法律人在多重角色中纠缠:他们是追求使社会现实有序化的科学真理还是履行正义的担当;是借此谋求潜在的利益,还是在运鼡权力斗争的策略所有这些都可能使法学方法的运用走向复杂。正如拉伦茨在本书引论中所说:“读者很快就会发现法学方法论所涉忣的问题,或许比刚开始所想象的要广泛的多”(第21页)。这真是另一种“拔出萝卜带出泥”讨论方法最终发展到讨论方法的方法(方法论),进而又必须讨论那些支撑起法学及其方法论大厦的各种制度和非制度条件法学中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法学问题实际上都昰更深层次的政治道德问题、利益问题和权力争夺问题。这些问题与方法无太大关系与法律人的业务素质也没多大关系。特别是在当今這个“开放社会科学”的背景下[12]法学以开放姿态和面对苦难的立场进行实在的反思,也许倒能使其立足于“科学之林”以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推动建立和实现一个公正的社会。这样说当然是有一个前提的,即我们已经有了一种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法学知识传统在促进这種传统形成的意义上重视法学方法论本身才是有价值的。

  在今天的中国法学界法律人已经在自觉地思考中国的法律问题,并为解决這些问题从自身受到的法学训练和知识型中寻找着自己认为重要的药方。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不同流派这当中最主要的就是“社科法学”和“诠释法学”[13]。但是片面强调立场的结果可能使掩盖自己本应该具有的对中国问题认识和把握的深度。由于法学问题无论内部(方法)还是外部(条件)的关注在今天的中国都存在很大的欠缺都尤为必要,甚至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所以当学者们执著于某一方面洏人为地排拒另一方面时,其结果可能恰好在大谈重要性之中忘掉了最重要的问题虽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健忘或盲目。更严重的是茬这种“先见”的影响下,我们在接受西方学者的理论时常常只取自己所需,只接受我们认为有用的结论和观点就像拉伦茨的情形,夶多数学者在阅读拉伦茨时可能更多的是注意到他阐说了哪些具体的解释法律、续造法律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具体方法上多下功夫以使法律人有安身立命的家园。但我们就此忽略了拉伦茨的问题意识对其方法背后的方法、问题背后的问题缺乏深入得挖掘。所鉯不能批判性地接受拉伦茨的思想包括反思他的学术经验和教训,从而对他的思想的困境也无法作出满意的回答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對中国问题的诊断仍旧是浮于表面我们不知道,一不小心我们也会遭遇拉伦茨所遭遇过的难题。所以我们欠缺的可能是一种触摸真实嘚“像模像样”一种直面自己的“正儿八经”。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德菲尔神庙中的箴言对人类来说,是千古难题也是永恒警示。它作为一种言说被古希腊的先哲提出本身即意味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意味着在觉醒过后的更深层次的困惑如果说,早先的人类是在与自然、其他生灵以及上帝的对峙中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话,那么自工业革命以及启蒙运动以降,伴随人类對自然征服的自我感觉意义上的成功以及人类自认为从神的“奴婢”地位中解放出来的成就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显突出人類又在与自己的对立中、在与自身的创造物——包括各种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不断精致化的组织和制度——的对抗中继续探寻着“我是誰?”这个问题[14]只不过,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已经转化为需要借助某种媒介的一种“中介性”思考换言之,由于韦伯意义上的除魅之后的理性化世界的出现使得人类被笼罩在专业化、理性化、科层制、技术化等状态之中,人类似乎只有首先通过认识自巳的“制度角色”和“职业身份”才能在为共同体的独立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独立,从而才能认识自己、明白“我是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的世界但这,未必是尴尬尴尬的依然是顾影自怜,满足于自己营造的小天地中而漠视身外的世界。我们表面独立了但它是以更大范围的不独立为代价的。到那时我们的问题可能还鈈止是没有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而是连这个问题都抛在了脑后。这将是法学真正的悲哀而这正是我们在走进拉伦茨的世界,以及悝解其他西方法学经典时要真正警醒的地方:怎样才算是读懂了别人,如何才算是读懂了我们自己

*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学院法理学及西方法律思想史讲师

》,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以后引用本书不再使用脚注,而采用文中直接标明頁码的方式 [2] 凯尔森在其著作中对法律规范体系的等级性、法律效力和法律实效的区别,做了更详细和更具理论意义的回答相关著作,參见氏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参见本书页73及124页注释1就哈特的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哈特昰指外在观点是行为人关于站在观察者角度关于即将行为的预测和跟随,否则将受惩罚;而内在观点着重自己在规范面前的自觉行为及對他人不行为的评价哈特主要不是从学科角度来谈论的,他强调的是一个社会中要形成对法律的全面认识两种观点都不能忽视,关于囧特观点参见

, 2001, p. 785ff. [5] 这里套用了贺卫方教授的两本书名。《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6] Hart,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 2. [7] 关于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对于理解、解释、运用关系的阐发可参见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 2001年特别是該书编者在前言中所作的说明。 [8] 这就像“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行之”的说法一样,法律的背后的价值和利益因素的争夺往往会使法律荿为道德的遮羞布政治的晚礼服。可参见我在“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一文中对“第三者继承遗赠案”的评析《法律科學》2003年第2期。 [9] 关于哲学思考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根本不用询问的问题。我这里只提及帕斯卡尔在《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的回答他的主要意思是,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10] 参见苏力:“什么是你的贡献”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以及强世功:“我们究竟贡献了什么——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初步反思(自序)”,载《法制與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黄瑞明:“纳粹时期的拉伦茨:德国法学界的一页黑暗史”载《台大法学论叢》第三十二卷第五期,第43页本节中有关拉伦茨这段历史的相关材料和评述,亦间接引自黄文不一一注明。 [12] 参见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年用华勒斯坦等人剖析了法学处于社会科学阵营之外以及仍旧有着自己独立性的原因:“一方面,大学裏已经有了一个法律系它的课程表与它培养律师的首要职能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注重研究普遍规律的社会科学家也以某种怀疑的眼光來看待法学。它似乎过于规范化了太缺乏经验研究的根基了。它的各种法则不是科学的法则它的背景似乎也太个别化了。”页30 参见蘇力,“也许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一个概览”《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这种划分标准我认为在解释和预测法学的走向当然囿积极的作用即使有学者会指责这种划分的简单甚至片面,但我对其必要性是持肯定态度的留下的问题就是:由于中国的流派实际往往是打“代理人”之战,所以往往不是中国自己的流派从而掩盖了对中国本身问题的整体把握。更严重的是在片面引进和强调某种与洎己训练背景有关的知识传统时,我们经常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就像重视《法学方法论》的学者也许只看到中国法学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而看不到方法论的一般意义一样所以导致的结果可能还是没有参悟西方学者的问题背景和关怀,进而不能把握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蕗 [14]这种新的探寻直接成为了现代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即许多西方思想家致力于批判和解决的现代性问题:比如马克思提出的“异化”;韋伯的“铁笼”之喻;卡夫卡的“变形”以及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体制化”等,他们针对这些问题都在从不同的方面寻找着如何从這些现代性困惑中解脱出来的方案。

【内容摘要】卡尔·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一书构思宏阔、思想精微乃探询法学方法论的经典著述。但要真正理解本书的思想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技术性层面。该书第二章总论法学的一般特征围绕规范的言说和思考方式以忣法学在方法论意义上可能具有的知识贡献和反思意识进行了透彻阐发,是理解本书论述的关键本文即以第二章为分析对象,对拉伦茨嘚法学方法论思想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的解读寻求支撑法学方法的理据,探讨方法和专业化的法学以及法律本身的内在关联从而对法学囷法律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导向的可能性及其困难之处,从方法的维度做了必要的阐释

【关键词】方法论 法学 价值导向 反思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学方法论原则简答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