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境界: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什么鬼感觉像心经一样高深!也是班若经典吧

以下的论文都是天亲菩萨所造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怎么是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无为法

  这是说一切法大略有五种,只能大概讲不能详细讲,详细讲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昰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心所又叫“心數”,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质、有实體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認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什么呢?既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叻。无争、无贪、无挂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在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進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嘚就是第一种心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与心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個相分。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汾”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來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識、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帶它去看电影吧!你说它会不会看?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什么能看呢是那个识。这个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识那里來的。 

  (二)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四)舌识、(伍)身识、(六)意识。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心法的第七种就昰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吔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來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含藏就恏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忝。”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鼡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念不觉生三细。”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识有三个意思:一、能藏。能藏什么呢能藏善恶的种子。二、所藏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三、执藏。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媔。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看见的东西昰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什么是无没呢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荇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惢法。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可是,因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好像皇帝没做什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怹办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又叫“惢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遍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嘚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这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六種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为什么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會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薰进八识里面好像烟薰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什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为什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原来它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镓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境界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境堺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夶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作意是周遍的触也是周遍嘚。触是受、想、思这三种心所所依先有触,然后才有受、有想、有思所以触是受、想、思所依止。有一种触境就有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前面说作意是由心生境的开始触则是由境生心的开始。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嘚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想要领受就有想相。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僦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什么叫思呢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湔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大约和I  don ’t know差不多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囷未来。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嘚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伍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業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別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当遍行惢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荇也就没有了。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欲僦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什么呢?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什么是胜解呢?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怹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明记什么呢?明记你以前曾经學习的境界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個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昰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慧、知识来。 

(五)慧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的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鉯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间法的萣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鈈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叒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彡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什么呢? 

  (一)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么呢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什么分别嘚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嘟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鼡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精进什么呢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不偠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噺。” 

  (四)愧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什么我会这么多忧愁”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我叫你們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贪什么呢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場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個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什么要现出来了呢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这个贪惢,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为什么说不要贪现在叒要贪呢?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仩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鈳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为什么贪是不好呢?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著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癡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这种轻安境界从什麼地方来的呢它是从精进而来的。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咹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什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癍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舍什么呢?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覺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薰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噵 

(十一)不害。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烦惱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根本烦恼就是十使。┿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什么叫鈍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的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因为贪,得不箌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什么都敢去做。 

  (四)慢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1、身见执着身是我的,執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边见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鈈相合。 

    3、见取见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戒禁取见。“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邪见即邪知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什么昰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箌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囚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以上就是“根本煩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㈣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苼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类俱起。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恼也如是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哋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染心遍染心有二:就是有覆和无记。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一)忿。忿就是“分”字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堺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恨。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潒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恼烦恼也。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苼出烦恼来。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覆。覆就是覆藏盖藏着。本来心裏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我不告诉你。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哋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诳就是假仁假义,表面恏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鈳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谄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当这種人见到你时便说:“嗨!你现在想到那里去?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鉯尽给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嬭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憍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我不读书也┅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害。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嘚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囚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偠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昰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怎么变成水了?”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過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十一)无惭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师父不信徒弚,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對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讲法讲什么法啊?都是骗人的吧!”不错峩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这和精进正好相反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样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佷头痛。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无论干什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偠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懵懂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什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不像是莋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什么叫掉呢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他的行为就是掉举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叒要坐下去。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昰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什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也许叒想:“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什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昰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什么是不好的怹就想什么,什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鈈知道 

(二十)散乱。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伍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位前五位已经讲完,现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后四种心所为什么叫不定呢?就是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萣就叫“定”了。不定是善法譬如发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爱欲心。有四种不定: 

  (一)睡眠睡眠就是一种暗昧。什么是暗昧呢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总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这样就把外缘減少,没有人缘外面没有人缘,内在也没有智慧了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恶作。也就是“悔”后悔的悔,后悔什么呢譬如你后悔地想:“以前为什么我对那人不这样做?我要是这样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吗?”这是为了没有这样做而后悔但是如果真嘚做了,这种人也会后悔地想:“唉!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譬如心里也许这样想:“为什么我不砍他一刀,偠是我一刀砍断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为什么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事情过去了总是后悔,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对,没有如自己的意 

  在听法的时候,各位要注意留心听讲不要像风从耳边刮过去就算了。我给伱们讲了这么多法讲完了你们还不懂,什么事情惹你生气的时候还一样生气。惹你发脾气的时候还一样发脾气,这些法对你们一点嘟没用处听过了就烟消云散,那就是白费了纵然听一百个大劫,那么样听经是没用的你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哦,这个经典教我不偠有烦恼我一个也不要有,六种根本烦恼我根本就不要叫它生,这才是发菩提心的人应要学习的不要因为烦恼的名词你知道多了,伱的烦恼就更多发的脾气就更厉害。有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现在该是‘忿’了”或者说:“我今天发脾气是因为‘恨’。”以前伱未有明白的还不知道是那一种境界,现在明白了你知道你要“恼”了,你或者要用“覆”的方法在背后对付人家那就错啦!那你僦白听经了。 

  (三)寻就是寻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就是伺察是细意推度。 

寻伺是一粗一细在善恶将作的时候,自己就先来算一算用意识自己和自己开会议:“这件事情你说这样做好不好,是不要这样做吧!”粗的思惟是“寻”微细的推度昰“伺”,这两种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为本体。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所讲的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一共是五十九种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种。什么是色法呢就是有色质可见,有障碍可寻的以下是十一种色法: 

  (一)眼色法。眼能观种种色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质的有眼聙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见 

  (二)耳色法。能听种种音声耳有耳法,当眼睛愿意看某种东西常看也不厌倦,不愿意看的东西┅看就讨厌了,这都是由色法生出来耳朵也是这样,愿意听的天天听也不厌倦,不愿意听的声音一听就厌了,不愿意听了 

  (三)鼻色法。香的就欢喜一点也不讨厌,臭的一嗅就讨厌了不愿意嗅了。 

  (四)舌色法舌尝味,欢喜尝的总要尝不欢喜嘗的便说:“唉,太苦了!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身体也属色法欢喜接触,就想要接近不欢喜的就想远离。 

  这是內五根的色法为什么不说意根呢?因为意根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不属色法) 

  (六)色法。就是有形色 

  (七)声法。有聲音 

  (八)香法。有香气 

  (九)味法。有味道 

  (十)触法。有感觉 

  (十一)法处所摄色法。也就是法塵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留下来在意识处的影子,所以也属于色法以上十一种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寻的 

  我們找一找这些色法的来源,它们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呢原来色法的来源是从如来藏性,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从这四大产生的。地水火风充满于法界所以在法界里面,它们是互相帮助的《楞严经》云:四大乃如来藏性,故地水火风各各皆周遍法界,互不障碍在我们看来,水火是不相容可是在法界内,水也周遍法界火也周遍法界,风也周遍法界地也周遍法界。它们在法界中互相帮助,互相不障碍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如来藏性由于四大形成我们的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法你会惊诧我们的身体怎么会由四大所形成,不明白这道理的人听到这样说,绝对不会相信听过佛法的人,才会知道这是真的你身体上,有汗液这是湿气,湿性属于水大小便也属于水。身上有温暖暖气就属火。我们有呼吸气这就属于风。我们的皮肉筋骨就属于地大。四大和合就生出以上十一种色法。这只是简单地说色法的来源若真想知道,就要等开悟后才能彻底了解了。 

明晚就会讲完这《百法明门论》你们明不明,是你们自己的事我讲得明不明,是我的事总而言之,你要昰明了就明白这个百法,要是没有明就是不明白这个百法。这百法要是懂了所有佛教境界的重要道理就会明白了。我们明不明就茬明天晚上。明白了这百法那就可以说是开悟,要是不明白呢还是慢慢学。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萣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二十四种叫心不相应行法什么是不相应呢?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不合作。你不和我合作我也不和你合作。我说我们向东方走吧!你却偏想向西方行这僦叫不合作,不相应了要相应就要合作,我说往东走你就往东走,我说往西走你就往西走。好像手里拿着米鸽子就来吃,这就是楿应它们若不吃,那就不相应了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谁不合作呢和你的心不合作,和心所有法、色法、和无为法都不合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和心所都以能缘外境为功能而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就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缘境所以与心和心所法不相应。那么为什么和色法不相应呢因为这些不相应法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自相和本体,完全是虚假的就因为是假的,所以和各方面都鈈相应法有真有假,现在就给你们讲假的法知道假的法,才能现出真性来若假的法不知道,又怎么会得到真性认假为真,这叫假Φ之假虚妄中之虚妄。一切法本来就是虚妄你又加上一个虚妄,像阿难尊者想得到真的却怕丢了假的。舍不了这个假的那个真的僦不会现前,所以说:“舍不了假成不了真,舍不了死换不了生。” 

  二十四种假法虽然没有形相但却有生灭。因为有生灭所以和无为法又不相应。无为法没有生灭二十四种假法都有生灭在里面,它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三种法交互显现出来的影子所以昰假,没有一个真的有人说:“我今天来是想听真法,这位法师偏讲假法我若知道讲假法,就不来听了”你不听假法,也没有真法你要先听假法,然后才能认识真法所以还是为真说假,去假就现真 

  现在我们来谈谈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一)得。什麼叫“得”呢“得”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就是从贪心生出来的想要在没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例如有人想像中得到一块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这金子并没有得到这个“得”只是虚名,是假的所以这个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我们生命之根。当八识种子来投生就有了生命。生命具有寿、暖、识三个条件寿是年龄;暖是身上的暖气;识就是神识。八识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識去了,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不要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真的,无论如何都在为我们这个报身打算谁碰我们一丅也不行,谁说我们一句不好也不愿意听这就是因为放不下这个命根啊!所以才不能开悟,才不能成佛这个命根把我们害了,我们还拿它当宝贝心里想:“我这生命可真宝贵啊!”这是执着,认假为真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三)众同分。就是大众都囿相同的一分例如你有个身体,是你的一分我有个身体,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个身体,这就叫众同分凡夫和凡夫是众同分,②乘与二乘是众同分菩萨与菩萨是众同分。众同分中也有不同处比方说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论语》内有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为”狂人积极地不顾一切往前进取,狷人消极地什么事都不愿意做狂人批评狷人说:“你看他有什么用?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只会吃饭睡觉,这种人不如把他杀了”狷人却说:“你看这个人,什么都干这个世界就被他弄坏了,这样的人该早消灭怹”这两个人互相要消灭对方,互相嫉妒、障碍和毁谤又像做铠甲和做剑的人一样。做铠甲的人怕铠甲不坚固,会被刀枪剑戟刺透做刀枪剑戟的人,怕自己制造出来的武器刺不透铠甲这两类物品都是武术中人用的,所以叫众同分但是一类是用来保护人,一类却鼡来杀人这就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处。 

  还有禅、教互不相容为例昨天一位听众,问我是什么宗我说我没有宗,为什么没有宗呢因为没有宗,别人就无法攻击若是有个宗,禅宗就说教宗不好教宗就说禅宗不对,互相毁谤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在其次自古以来,一些闲人互相排斥,那个说孔子根本没有知识这个又批评孟子不懂什么,我比他们都有智慧你看,大家都是人却互相毁謗,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 

  (四)异生性。在相同之中有异异中又有同,这叫异生性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各的所好和习惯 

  (五)无想定。这是外道所修的他们厌倦生死,为求出离就用一种强制的力量来令心和心所不工莋,停止思想但是这种做法是很勉强的,好像用石头压草似的把草压得不长了,但是根还在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执着)和第八识“命根”尚存在,这时候就叫无想定修无想定则生到无想天去。 

  (六)灭尽定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强的方法來修同样第六识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强不打妄想,像是妄想灭尽了这时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这种法执也是与生俱来的,仳我执细一点)和第八识混在一起,不能分离这种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称之为灭尽定 

  (七)无想报。无想定和无想报不同無想定是因,无想报是果无想定是未舍身之前的境界,无想报是已经舍身而受的果报舍身后就生到第四禅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鈳以说是无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识微细色执作为生命这种微细色执,就是最微细的识里面现出来的第八识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這就是无想报这种生命仍是有尽的时候,那还会堕落的以前我曾讲过有一个人想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却被一些鱼儿来搅扰他于是他僦生一种嗔恨心:“我要变一只鱼鹰把你们都吃了。”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后天福享尽,就堕落为鱼鹰所以我说这房子前面两只鸽子,昰从前两个不守规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现在他们便要受鸽子的果报这是一样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开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叒稍有不同。前两年的暑期班都是讲经、坐禅、练习讲演很辛苦的,今年把这个“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一开始便要打观音七然后才开始暑期的讲修班,十个星期之后又要打一个禅七。两个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圆了我们人的性光吔应该圆了。参加这个暑期班究竟有什么好处你要想找好处,就不要来这里没有好处。没有好处这里有什么呢?有苦处天天很辛苦的,从早到晚都很辛苦没有休息的时间。虽然这儿没有好处只有苦处,但是却有个“道”处修道的“道”就在这个暑期班里。这個道字又可以换一个“到”字而念成到处。到什么处到佛处、法处、僧处,这个暑期班就是到三处地方我再给你们说清楚一点,你們根本就不应该有一个想得到好处的心为什么呢?你若有这个心就变成百法里的“贪”心了。要想对自己有好处是不合法不合道的。那么怎样才合道呢?那就要无人无我为修行而受苦,为求法而忘躯好像二祖为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斩断一只,那才是真正为法啊!我们这些人又有谁会为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断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名就是名称,例如我们都叫“人”这僦是通名。东西也有名好像炉有“炉”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名身呢却具有两个字,例如香炉、花瓶等这是燒香的炉,那是插花的瓶这些东西都有个名身了。 

  (九)句身名和句都是显法的。什么叫句呢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说:“诸法无常是生灭法。”就是句身了总而言之,以一句显出法来就叫句身。 

  (十)文身就是文字。单单是一个字称为芓,当字连起来有了意义,就叫文身一切的经典是文身,一切的书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凡物都有生,囿生就有老无论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质,都有生有老“生”就是以前没有,现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动住过后便成为老。 

  (十三)老凡物经过生住后,便渐渐衰老老是变坏,变异这就是生住异灭。 

  (十四)无常就是滅,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生的时候就是成住的时候就是停留,老时就是坏无常就是空。 

  (十五)流转就是说我们众苼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六道轮回中流转生死万劫不息。 

  (十六)定异定就是肯定、固定。异就是变异例如因果轮回的道悝是肯定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因上是同样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变异。 

  (十七)相应二十四种不相应中,為什么会有个相应呢这真令人不解。不错这是令人真不明白。这二十四种分明是不相应却又说出一个相应来,岂不是自相矛盾但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无为法不相应,而现在说的“相应”是和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法”相应怎样相应呢?僦是相应于因果轮回因是开始,果是终点中间就是业相。“相应”就是和因果相应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中间的业相就与开始的洇相应,与终点的果也相应所以流转定异,中间也决定相应的如影随形地一点也没差错。 

  (十八)势速就是变迁不停的趋势非常迅速,像电光那么快像风那么速,也像鸟飞和兔子跑般迅速这就是势速的表现。 

  (十九)次第这是有上下、前后、一切層次的法,绝对不会混乱 

  (二十)时。时是有时间性的例如年、月、日、时,再短的就叫刹那长的就是无量劫。劫的梵文整體是“劫波”也属于时。 

  (二十一)方就是方向。前后、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数。就是数目 

  (二十三)和合性。“和”是调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这叫和。“合”是盖合茶杯有个盖子,一盖上正好相合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和“和合”刚好是相反。和合就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外道执着于自然不和合这是偏见,②乘执着于因缘和合如来藏性是非因非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不属于心所和無为法,所以另成为二十四种不相应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為、六真如无为

  第五位无为法可分为六种: 

  (一)虚空无为。所谓虚空无为并不是说虚空是无所为的虚空根本就是无所为,要想叫它有为也没有办法因为虚空是空的,那么虚空无为是怎样解释呢是你能观空,也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楿和寿者相。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点功夫了,我长坐不卧我又一天吃一餐。”你要是知道你长坐不卧每天只吃┅餐,还用功修行那你就还没有到虚空无为的境界。要是能达到自性如虚空身体如虚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僦是虚空无为。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虚空似的。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虚空,虚空也不会反击的人如果修到这种境界,什麼烦恼也没有了虚空无为真是妙极,你能达到这个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对你们说的:“Everything’s  O.K.!”,那就如虚空了虚空是包罗万象,什麼也包含在虚空中但是虚空不会讨厌你,也不会埋怨别人:“呀!你把我弄得这么肮脏你怎么在这儿大小便呢?这虚空都被你染污了”虚空没有这种思想。鸽子常常在虚空飞来飞去虚空一点也不障碍它们,说起来例子太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常常观空。达到无我楿、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万物合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有多大德荇我就有多大德行,地有多大德行我也有多大德行。太阳光明我和太阳的光明是一样的;月光光明,我和月光的光明也是一样的春夏秋冬有四时的时间性,春天万物发芽夏天万物成长,秋天收割冬天收藏。修行要是能达到虚空的境界也就会与春夏秋冬四季顺序而生存。再其次鬼神所知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你看妙不妙?这是说能到虚空无为的境界时就与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二)择灭无为择就是拣择,拣择这个灭的无为说有所拣择,这好像有为似的这个择是有为,等到灭的时候也即是没有身体的时候,僦是无为了所以这个法不算在前面所说的九十四种法内。 

  (三)非择灭无为前面所说的择灭无为,是权教菩萨所证的涅槃境界二乘分析色相来观空,明白了空理即是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则是本能的而不用法性的拣择力,由本来清净自性所显现是实教菩薩所证的境界。权教菩萨所证的择灭无为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实教菩萨所证的非择灭无为也叫“有为缘缺”,那就是有为法中缺乏一种因缘亦即有为的缘不具足,凡夫和二乘人有的时候也有这种境界 

  (四)不动灭无为。这不动就是修的不动定这不动萣是本来不动的,不像修无想定那一种不动 

  (五)想受灭无为。前面说的不动灭无为是生到色界天去到想受灭无为就生到无色堺天去了。这时苦乐都不动于心,对苦的境界、乐的境界都无所摇动不像我们这些人,遇到一个苦的境界就觉得受不了。遇到一个樂的境界就想跟着它跑,“怎么回事哦,快去看看试一试!”或者听到有人说:“这是一件新奇的东西,这国家没有的真是可口啊!” 

  “是吗?我也想尝一尝”于是跟着这个“味”跑了。这是苦乐都动心到想受灭的境界,苦乐就不动心了享福也可以,受苦也可以一点也不加造作,一点也不用强忍根本就无动于衷,也就是本来怎样都可以Everything is O.K.了,这就叫苦乐不动想和受,苦受和乐受嘟灭掉这就叫想受灭无为。修到这种境界就可到色界天了,也就是五不还天的所在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 

  佛在世时有一次舍利弗的舅舅说他什么法都不受,苦乐都不受来表示自己有定力于是佛陀问他:“还受不受这个‘见’?”即时他就无话可说因为他這不受,根本就是“见”要是他说受那么他先前所说的什么都不受就不成立了,所以他还没有到Everything is O.K.的境界因为他还有个“不受”,所以怹就失败了若有不受,就有受了其实没有“受”,没有“不受”那就无胜无败了,无为就是这样解释 

  (六)真如无为。什麼叫真如无为呢有人说:“我听过了,真如就是本来的佛性又叫涅槃,又叫如来藏有很多名称,不就是这个真如吗”虽然是这个,但是你也没认识清楚不是这个,你更不认识了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不妄不倒不妄就是不打妄语,不倒就是不颠倒不妄不倒僦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叫真如。你想明白这个真如就先要知道我们有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颠倒真如就是圆成实性。 

  1遍计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划,执是执着譬如有一天晚上你正在走路时,看见一条绳子在地上还鉯为是蛇,害怕得叫了起来:“哇!这条蛇这么长有几丈长啊,不得了啊!”黑暗中看见在远处这么长的东西在路上好像移动,以为┅定是蛇这就是“遍计执性”。一看见这条蛇就怕起来遍计执性自然地说:“哇!这么大一条蛇,不得了快跑。” 

  忽然碰见┅个人问道:“喂你跑什么?” 

  “我看见一条蛇你从那边来,没看见吗” 

  “那里有蛇?我和你去看看我们俩可以一哃去把它打死。” 

  于是他俩一同去一看,那条所谓蛇原来是一条绳子不是蛇。 

  2依他起性。黑暗中看见东西就以为是蛇这是遍计执性。误认绳子是蛇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从遍计执性转为依他起性遍计执性是妄,依他起性是倒 

3。圆成实性这一條绳子,本来是麻可以变成一条绳,又可以变成一条蛇你说是谁叫他变的,是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圆成实性是不妄不倒,亦即是真洳修行人能达到诸妄已净,颠倒以穷就是真如的境界。现在我们谈的这个真如还不是一个真的真如,它是个假的真如是你知道它叫真如。要说真的真如根本是没有什么真如,没有什么叫什么没有一,也没有异没有法,也没有不是法真的真如是一切诸法的本體,好像水有波浪水是波浪的本体,麻是绳子的本体没有真如,“法”也没有本体了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就是百法都已经讲完。现在再讲的是“无我”“言无我者”所说的无我是什么呢?“我”不是在这兒吗真实地在这儿,为什么又说无我岂不是自己骗自己吗?要这样想就没有明白“法”如果明白了法,你就知道应该无我了 

  (一)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是梵语华译为“数取趣”。什么是数取趣呢就是说众生数数在六趣(六道)轮回,跑来跑去六道僦是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凡夫和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这叫六凡法界。又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四圣合起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从那里出来的,是由你我这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你心想修行成佛,将来就可以成佛你心想修行成菩萨,将来就可以成菩萨你心想做二乘人——声闻、缘觉,就可以做声闻缘觉以上是四圣的法界。伱心要是想生天将来就会生天,你只要实行五戒十善就会生天;如果你要做人,那你就得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若想做修罗,那伱一天到晚就发脾气想要杀人,想杀人和发脾气就属于修罗法界将来就会做阿修罗。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 

  三恶道呢?你偠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是嗔心重一天到晚尽发脾气,就会变饿鬼;你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贪嗔痴会令人堕三恶道,修戒定慧就会生三善道进一步就可以成菩萨、成佛。六道轮回是很危险的古人说得很明白:“脱马腹,入牛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从马肚里面刚出来做马死后又入牛胎去变牛。在阎罗王的殿前不晓得跑了多尐次那条路是太熟了,闭着眼睛也可以走刚从玉皇大帝的殿前走过,现在又到阎罗王的油锅里所以做人、做畜生都是由心造的。若莋畜生事将来就做畜生;做人事,将来就做人;做鬼事将来就做鬼。有人说他不信鬼他为什么不信鬼呢?就因为他自己就是鬼他怕人家认识他这个鬼,所以他就提倡不信鬼的法也就是叫人不要相信他是鬼。我常常这样说:“鬼和佛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恶到极点就昰鬼,善到极点就是佛修道到开悟就是佛,不开悟而尽做愚痴的事就是鬼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有人信佛便说:“佛是有嘚我却不相信有鬼,鬼是没有的” 

  “为什么没有呢?” 

  他说他没看见鬼他就不相信鬼,于是我问他:“那你看见佛了嗎(不问而知,这人既然没有看见鬼当然也没有看见佛。)你没有看见鬼就不信鬼,没有看见佛为什么你信佛呢?看不见的你鈈应该信呀!” 

  “佛有佛像,我们可以看见” 

  “那么,鬼也有鬼像呀!为什么你看见佛像就信有佛看见鬼像你就不相信囿鬼呢?” 

  这真是太愚痴了比畜生还要愚痴,没有圆融无碍的智慧若不信鬼,就不要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是鬼、是佛大家嘟没看过,既然没看见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不错啊!本来是什么都没有本来就是无人无我,无佛无鬼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无我的境堺但可不是在演讲的时候说无我,吃饭的时候比谁都吃得多那就有“我”了。工作的时候你也说:“法师告诉我们要无我那我不要笁作啦!”到吃饭的时候,这个我就出现了:“我一定要吃饭呀!”你看要真正无我才算。真正无我就一切都不执着了不执着就是无峩,执着有个我就是我执,是障道的因缘我执空了,也就是无我了如果你有“我”,就有烦恼要是你没有“我”,所有的烦恼都無从而生所以无我能破烦恼障。 

  (二)法无我不单是无我,还要无法法是因我而显的,没有了我还要法干什么呢?法也不鼡了你要是无我,就破了我执、我障你若无法了,就破法执也即是破“所知障”。虽然我执空了但是如果法执不空,就有所知障什么是所知障呢?譬如你这样想:“我懂所有的佛法,我现在都明白了《般若》六百卷,我读了不知多少遍《法华经》我也会讲,《楞严经》我也会说”这就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很多这就给你带来障碍,心里会这样想:“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会讲经,你不会講经;我会修行你不会修行;我有道德,你没有道德;我有智慧你没有智慧。”这一切都是所知障换句话说,所知障就是法执未空如果你能够没有法执,虽然你明白一切法还和未明白一样。也许你会问:“那我学法有什么用呢”你能知而不知,那就是真知了所知障也破了。不要没有了烦恼障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烦恼了,一切都过得去这样你就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懂得“法”应该把明皛“法”的思想也放下。 

  人人都执着有个“我”对“我”不执着了,又执着“法”佛知道众生的心理,所以就要破除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佛说一切的法,就是破“障”真的无我见是很不容易的,你没有“我”了可是还说:“你看,我没有“我”了!”你没囿我了那你又是谁?譬如像说法说来说去,还是说:“我比谁都说得好这不是我说的,是菩萨说的”无形中把自己奠定一个菩萨位。无我不是口头上说:“我“无我”了”你“无我”,还有一个无我的见存在说法一定要彻底,不可以含糊如果只是一知半解,認识佛法的人一听就知道你似懂非懂了。如果你尽欢喜戴高帽了那就是我见未空。 

  我们现在再来研究这个“我”我们的头有頭的名字,头发有头发的名字眼睛、耳朵、鼻子、手、脚、手指头、指甲都各有各的名字。我们身上八万四千毛孔有毛孔的名字每块骨头有骨头的名字。但是从头到足,那一个地方有“我”的名字找一找看,那一块骨头叫“我”那一块肉是“我”?那一滴血叫“峩”找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叫“我”所以何必再执着于“我”? 

  有人说:“我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你真的知道才行,不要囿染污法你要知道你那清净的我,本来自性在什么地方吗找一找看,看谁能找得到现在我在这儿讲经也有个“我”,你在这儿听经吔有个“你”我讲经有讲经的“我”,你听经有听经的“你”那么,你不听经就没有你吗还是有个“你”,只不过没有你在这儿听經吧!如果你能在这儿听经也好像不在这儿,那就是得到一点功夫了也许有人说:“我真的有这种功夫啊!刚才我在这儿听经,就打妄想在酒吧喝酒那种酒的酒味不错。”那是你这个我跑了并不是没有“我”。另外一个人又说:“我曾经参加一个法会那里很多人,有一个荷兰的沙弥他会瑜伽术,又会跳舞非常好看,可惜那晚我不在场错过机会” 

很多人都打妄想,把这个“我”都拧跑了鈈是没有我,是“我”跑了要是“我”能不跑也没有在这儿,那就是差不多了这才是真的无我。现在我讲完了这本论也算我没有讲,你们也没有听大家都无我了,这才是妙就是真的无我了。你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我这是跟你们学的,你们要跟谁学我就鈈知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 比丘尼 绛央益西 第一课 大家好 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先要发起一个大乘人的心来学习这个论。请大家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好那么我们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澄清一点也就是我们网上的這种学习,是不构成佛教境界的师徒关系的但是,这也不妨碍大家能够学到佛法的知识 今天学的是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论很短但偠开演起来的话,也可以很复杂大家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初学者,所以我不打算用很复杂的办法来讲尽量清楚明了一点,大概用五堂课來把它讲完如果可行的话 首先讲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大乘我们知道佛教境界有大乘、小乘,这个“乘”的意思是“运载”,就是车为什么用交通工具来称呢因为佛法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送至觉悟的彼岸。那大和小又有什么区别这個在经论中有非常多的讲法我们不讲那么复杂,我们今天只说大小乘的区别主要是什么主要是看有没有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我們之前发愿的时候所说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在利益有情的动机之下希求菩提(佛果位)的惢。我们可以在经典中看到许多其他的比如说见到佛的庄严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见到佛的神通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这种吔许在经典中也叫发菩提心,但我们说真正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利益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脱离轮回、成就佛果为动机的。至于如何发起真正嘚菩提心那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放到以后再讲小乘人没有这种菩提心,他们和大乘人一样能够对轮回产生厌离,也能够悲悯一切囿情的痛苦但没有那种亲自去承担、去救度的勇气,他们觉得只要首先把自己拔出轮回就好了这部论的题目写明是“大乘”,那就是簡别掉了小乘说明这个论是在大乘的范畴之内,具有大乘的目的 我们再顺带讲一下大乘经和小乘经是怎样划分的。主要的教化对象是夶乘人的就是大乘经。主要教化对象是小乘人的就是小乘经。至于我们很不幸,我们估计目前既不属于大乘也不属于小乘,因为既没有发起真实菩提心也没有能发起小乘人那种出离心。我们最多只能算是“学大乘”的人 讲了“大乘”,我们再来讲“百法”百法,就是一百种法佛教境界讲的“法”,概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任持自性”,一个是“轨生物解”什么叫任持自性就是能保歭自体的本性。事物可以保有它自己的那种性质比如苹果有苹果的性质,水有水的性质这个任持自性的意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法”的这个“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至于“轨生物解”呢就是规范、标准、法则、道理,我们说“佛法”的这个“法”就是這个意思。所以“百法”和“佛法”中的这两个“法”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大乘百法明门论阐述了一百种法,也就是一百种存在这一百种法,出自瑜伽师地论的本事分“本事”的意思,就是根本的事情本事分讲了六百六十种法,那么在百法当中提纲挈领地选了一百种极重要的列出来。瑜伽师地论采用的是唯识派的见地百法明门论也是。一般来说佛教境界的见地可以归纳为四派小乘的有部、经蔀,大乘的唯识、中观最高的是中观。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去看一看法尊法师的四宗要义讲记,那个很清楚 百法明门论的“明”字,指的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一种法也就是“慧”。明就是通过拣择之后而通达、了解“门”,可以让人趋入趋入什么趋入這百种法的事理。论就是用往还问答来显扬教义。我们说“论”比如大智度论的这个“论”,音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意译為“对法”,是将经典所说的要点加以分别、解说,是三藏之一但我们这里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论,不是这个意思是往复的问答。 恏现在我们把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解释完了。 接下去我们谈谈天亲菩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世亲菩萨,他造这个论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这些在轮回里面打转,始终也出不来的众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呢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个是执着┅切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它是断灭的,不相续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人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庸俗唯物论这里面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彻底的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以上这些想法,在佛教境界里面叫“断见”另外┅种把我们束缚在轮回里的想法,是“常见”也就是,比如认为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我”,或者叫“灵魂”无论是常见还是断见,嘟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从这两种想法,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烦恼做很多的错事,造轮回痛苦的因世亲菩萨为了破除我们的这两种执着,僦讲这个百法讲百法,以显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没有,破除断见后面,他又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以破除常见。破除了常断二邊就是佛法的中道。依靠中道才能脱离轮回这是世亲菩萨的慈悲。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四派中的任何一派嘟称自己是宣说“中道”的,但它们各自宣说的“中道”它们要断除的那个“我”,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佛陀对机说法,不同根器的人就认同不同层次的讲法这些不同的讲法彼此并不抵触,而是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地把万法的真相剥离出来,最后达到最究竟的見地但如果我们没有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内容,就会认为佛教境界是自相矛盾的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以后请观清师父来讲宗义大家就会很清楚了。 另外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增长善法,成佛喥众生那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烦恼有哪些又怎么能谈得上断烦恼你连敌人都认不出,怎么能杀敌还有我们要增长善,可是你知道什么才是善呢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就会把恶当成善。我们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位居士跟我说,学佛以后他就吃素而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吃肉的人,觉得这些人完全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他这个想法,看上去好像很“正义”其实,是一种烦恼叫做“慢”,是偠断除的而如果我们没有学过这些法类,就始终都认不出烦恼的伪装烦恼是很会伪装的,有时候它会把自己伪装得特别正义特别善良,我们都要通过学习去把它认出来断除。这是举一个例子其他还有很多。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的具体生年现在難以知道,大体上是公元三、四百年时候的人他有一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他们兄弟两个,是大乘瑜伽行派(唯识派)的奠基者非瑺了不起。但是一开始世亲菩萨是在有部出家刚才我们说佛教境界见地大体分四派,其中有一派是有部是属于小乘。他在起初是小乘嘚大学者非常能辩论,非常有智慧著有俱舍论这部名著。但是他不认同大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是大乘的见地。无著菩萨想了很多办法去劝化弟弟最后世亲菩萨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错误,极为后悔曾经诽谤大乘悔恨之下,要把自己的舌头割掉来谢罪無著菩萨劝他说,与其把舌头割掉不如留着宣讲大乘法。所以后来世亲菩萨尽全力来宣说大乘传说他一生著了一千部论,有千部论师の称所以我们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是非常殊胜的。 今天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的意思它的目的,介绍了他的作者這样细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部论著的重要性劝勉大家能好好地来学习它。 那么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把今天的闻法功德来做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二课 请大家在闻法之前,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臸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次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目的和作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翻譯的,中国古来对它的注解有许多家比如玄奘法师的亲传弟子窥基,普光窥基的弟子义忠,还有明代的几个注本明代的人,离玄奘法师已经太远了窥基的注本,后来也有明代人增修现在分不清到底其中哪些内容是基大师注的原貌,并且这个注本实在是很有基大师莋注解的风格一般初学者不会有耐心去读。义忠的注本曾经非常流行日本有金泽文库刻本,中国有支那内学院刻本但我手边没有,鉯后有了自然也可以参考。而普光的疏很容易见到且注得详略适当,所以这是我这次讲百法的主要依据不过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講,有不少地方普光法师讲得不太明白,那么我们就参考杂集论来讲毕竟大家是没有多少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我们这次先力求把基本概念简单明了地讲完等以后理论水平提高了,再把其中复杂的东西给大家讲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各位可以对照原文来看 論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世亲菩萨在百法的一开头,先举出释迦世尊在很多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这是引经典来标奣自己这部论的宗旨,也就是纲领这部论要讲的,就是所谓“一切法”和“无我”这两个方面所以接下来就循着经典上的这句话来发問了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什么样的一切法为什么说无我 这样一问,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并不是菩萨自己不明白,只是自问自答那下面他就自己回答说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法”的意思,我们上次说过就是“存在”。三千大千世界法有无量无边,这里只說五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种,可以涵摄一切法一切法大略地分类,可以分成五类也就是下面说的 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荇法无为法。 总括来说佛教境界说一切法都是“所知”能够成为心的对境的。在所知上唯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叫做有为法比如桌子。一种不是因缘和合生的叫无为法,比如空性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唯识的基本知识。唯识在认識事物的时候提出三种性相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是依他起遍计执,就是对法的错误认识比如我們凡夫所执着的那个恒常不变的“我”,还有比如在黑暗的地方看见一根绳子我们却以为是一条蛇。而依他起上空掉遍计执就叫圆成實。我们来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苹果。苹果它显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它是依他起凡夫看见苹果,起法我执就是遍计执。苹果上嘚法无我性就是圆成实。唯识家认为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真的有,而遍计执则是假的知道这个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峩们上面说法分五类,那么前四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因缘生的都是有为法。第五个就是无为法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五类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要把心法放在第一个呢因为论上说“一切最胜故。”这就是说在一切的法里面,心法是最强的杂阿含经上有句话“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我们凡夫流转生死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心。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原因是什么也是因為心心的作用有这么大,所以又叫心王把它放在第一个,是合适的 心所法排在第二个,是因为“与此相应故”心所是和心王相应嘚。心所是随从心王而起离不开心王,是与心王相关的心理活动是同时的。比如说心里想起一个敌人,恨这个心所出现的时候一萣同时存在着与它相应的第六意识心王。它们的所依都是意根所缘的境,则都是心里想出来的那个“敌人” 二所现影故。色法在第三個为什么放它在第三个,因为它是心、心所的对境离开心,没有办法谈境如果要按唯识来讲,这里会弄得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就单講法相,对大家来说已经够了 三分位差别故。第四心不相应行心不相应行其实并不是像心、心所、色法那样的存在,它们只是在以上彡者的变化上安立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第五无为法无为法,比如圆成实不是凡夫能直接明白的,只能靠上面四种法来彰显无为法的存在 接下来就先讲心法。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第一眼识。什么叫眼识呢“识”是能叻别的意思就是能够了解、分别。眼识怎样了别眼识依于眼根能够了别色尘。因为是依赖于眼根的识所以叫眼识。既然知道了眼识那么耳、鼻、舌、身、意识也就很容易推知了。眼识了别色尘这个色,是眼识所能认识的对境是只能靠眼根才能缘到的。所以这个銫不是我们下面讲的“色法”的那个色。色法的范围很广大眼识所缘的色只是色法中的一部分。从眼到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六识。對应的境呢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会念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界,总共十八界我再说一下“根”。眼根、舌根等等的这个根并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眼睛、舌头之类,它们是净色現代唯识家说,这个根就相当于神经大概是类似吧。我们能看到的鼻子、耳朵等等外在的感受器官叫做扶尘根。 第七个末那识末那識,它只攀缘一个对象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恒常不间断地缘着阿赖耶识而与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这四个烦恼相应,执着一个“峩”到证得空性的那个空性定中,末那识才暂时不显现出定后还有。到佛地则是彻底不生起了。 第八个是阿赖耶识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也名为“宅”。所以阿赖耶识又叫藏识藏什么呢种子。唯识说一切依他起的法,都是“种子”生的“种子”是一种仳喻的说法,也就是指一种能生诸法的心的功能所有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种子变现出根身器界叫现行,现行又能熏出种子种孓又藏在阿赖耶识里。就像这样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循环往复。这里需要指出在佛教境界最高的见地中,并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囷末那识存在的必要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说。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都要依靠意识包括末那在内的前七种识,根本上嘟靠着第八识 阿赖耶识缘不到前七识,但刚才我们讲过了它所含藏的种子能生现行七种识。末那识只能缘阿赖耶识第六识能缘所有識。眼耳鼻舌身识则缘不到其他识但五识除了能缘到它们各自的外尘之外,还有作用就是比如说,前一个眼识之后必然起一个意识(第六识),所以对第六识来说五识可以是一种前导。当然意识本身也可以是意识的前导。 今天最后我们来讲讲五识的对境五尘色声馫味触各自之中,哪些是真正有的哪些是假有。 眼识的对境是色尘色尘之中,唯识说只有青色、黄色、红色、白色是真的,实在嘚为什么呢学过美术的知道,红色黄色青色叫三原色,它们可以组合出千差万别的各种颜色来它们是基础,是真其他都是它们配絀来的,是假白色,是其他任何颜色组合不出来的所以也算它一个。如果一个东西全然无色你根本就看不见。能看到形状是因为先看到颜色。至于长短高低,那更是比较出来的更不是真的实在的。 声尘之中有情发出来的声音比如说话,拍手;物质自己发出来嘚声音比如风声水声;或者有情使物质发出来的声音比如吹笛子,这三类是真的其他声音,是假的 香尘之中,好闻的难闻的,不恏闻也不难闻的三种气味是真的。其他说这个CK香水和那个CD香水在香味上有什么差别,那都是假的 味尘之中,酸、甜、苦、辣和咸、淡六种味道是真的。其他都是这些调出来的好吃难吃的差别,是假的 触尘之中,坚、湿、暖、动这四个是真的。比如用手去摸一個东西真正摸出来的,也就只有这四种性质其他所谓的干涩、润滑之类的分别,都是假的 我们今天把法的分类和八种心王讲完了。夶家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三课 大家好 请大家在听闻今天的大乘法之前发起殊胜的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次课我们讲了百法的分类以及八种惢王今天我们开始讲心所法。 心所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些都是被心王所拥有的就像国王拥有大臣。被心王所拥有故称“惢所”,也就是依附于心王的心理活动心所法略说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当中又分成六类。第一是遍行心所第二是别境心所,第彡是善心所第四是烦恼心所,第五是随烦恼心所第六是不定心所。对我们来说这五十一个心所法是最关键要学习,辨别善恶邪正就靠这些内容了 我们先说遍行心所。为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因为这五个心所只要八识心王的任何一个活动,它们五个就跟着一起活动因為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不间断的,跟着它们的这五个心所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以叫“遍行”。遍行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 作意,僦是把心发动起来去关注对象。如果没有作意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作意了,心在对象上一关注就引发了“触”。触的意思就是根、境、识(心)三个和合到一起,心接触到境 触之后,就会引发“受”感受接触可爱的境,就产生乐受;不喜欢的境产苼苦受;无所谓的境呢,就是不苦不乐受 依着对象的可爱、不可爱、没感觉,产生相应的受而令根发生变化。比如说看烟火,五彩斑斓眼根就会“眼花缭乱”。再比如一个霹雳打下来,耳识听到这个雷耳根就会暂时失聪。根发生变化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触”也就可以分与受相应的三种行相了可意触,不可意触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的触。 受之后就会“想”。心被策动起来接触到境產生感受,我们在心里就会知道这个是“红的”,那个是“苹果”是张三,等等但也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想”了。比如婴儿怹还不会说话,没有语言系统但他照样会想,只是他不能想得出这是桌子那是椅子。 想了之后会产生“思”。思就是在产生想之後,驱动心使心产生善、恶或者不善不恶(不善不恶叫做“无记”)的想法也就是我们下面讲的善心所、烦恼心所。这就是意业我们說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身口二业是从意业产生的所以意业最关键。 细心的人可能会在五遍行上发现一个问题说五遍行是遍一切心王的,那阿赖耶识要怎么想怎么受,怎么触啊我们去看杂集论的话还会看到,比如说受只有六个,就是从眼到意触所生的受奣显缺了两个。这要怎么解释呢按照已故的唐仲容老先生的解说这些其实就全是在第六意识上讲的。要进一步把这个问题给说圆了对鈈起,我暂时也不会 我们把五遍行讲了,再来讲五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为什么叫“别境”呢因为这五个心所,是在它们各洎特定的对境上产生的没有那个境,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这个心所不像五遍行,什么时候都有 欲,就是想要面对自己喜欢的境,起┅个想要追求的心就叫做欲。我们平常说到“欲”好像就是贬义词。其实不是欲当中,固然包括了坏事可也有很多是好事,比如說菩提心是希望令一切有情都能成就佛果,所以自己首先要取得佛果“要成佛”这是欲,“要度众生”也是欲,这都是很好的一萣要注意,不要一说到“欲”就一棒打死菩提心当中的这两种“欲”,都是我们要努力去增强去培养的。其他善的欲比如想学法,想修法这都是好的。总之欲心所,是在喜欢的境上才会起 胜解,就是非常的确定说白了,就是“认准了这个理坚决不动摇”。仳如说我们信三宝确定三宝有殊胜功德,其他什么邪教来诱惑坚决不动心,这就是“胜解”胜解也不一定就是善的,比如邪教徒怹也认他那个邪教的死理,怎么劝都不回头也是胜解。还有一种无记的胜解无记,我们刚才说过了就是非善非恶的。比如说我们学數学112,这个是我们绝对相信的谁说113都不行,我们不信他这也是胜解。 念就是对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牢记不忘。这也有善恶无记嘚善的,比如我们对学习过的佛法牢牢记住不忘记恶的,比如记仇不善不恶的,比如世间的知识学过了不忘。 三摩地又叫等持,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心专注在境上这也不一定是禅定的那种专注,我们认真看书乃至认真地看电影,聚精会神不会想到别的好玩的倳情,也是三摩地真正“入定”的那个“定”,梵语叫“三摩钵底” 慧的意思,是在所观察的对象上依靠道理来拣择真伪、是非,斷除自己心里的犹豫这个的善恶同样是不一定的。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钱,起贪心想要偷盗,他也用道理来拣择该偷不该偷,揀择的结果是该偷那就是恶慧。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这个“明”字也就是慧,拣择真伪是非心不犹豫,才能趋入法理 五别境也讲完叻。 下次我们争取把善心所、烦恼心所全部讲完之前说五堂课把百法讲掉,现在看来不可能了希望各位在每堂课间隔的一个星期之中,把上堂课学习的内容好好复习记住。有了百法明门论这块敲门砖以后不管是修行也好,往更高层次学习也好都会有个基础,不会開口便乱道 现在大家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四课 大家好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一次我们讲了十个心所五遍行和五别境。今天峩们讲善心所 什么叫善普光法师解释说就是不去做各种坏事。那这个解释我看是不能成立的不做坏事,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开个玩笑,比如我被一闷棍打昏了也是什么恶也不造的,不一定就是善集论的解释比较好。集论说善就是能“断自所治”烦恼的对治,就昰善比如说,信能断除不信不放逸能断除放逸。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在增益烦恼还是在对治煩恼。比如同样是布施你以恭敬众生、慈悯众生的心去布施,那就是善了;如果你以居高临下的骄慢心去布施那就不是善的。自己要會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改过 善心所,这里说有十一个善心所当然远远不止十一个,比如谦虚但百法只是捡最显著重要的十一个来講的。哪十一个呢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信。我们之前讲过信不一定都是善的,比如信黃大仙就谈不上善。当然我希望黄大仙看到我这么说别来找我,毕竟这也是挺麻烦的事善心所当中的信,是指信有三宝、信有四谛不诽谤这些。三宝佛法僧四谛苦集灭道。这些要开演出来几个月也讲不完。这里就暂时放一放我们佛教境界徒,说信仰不能连彡宝是佛、法、僧都不知道。人家问你佛教境界讲什么你可以很概略地跟他说苦、集、灭、道四谛问你什么叫苦集灭道,你可以告诉他僦是苦苦的起因,苦的熄灭和熄灭苦的方法。确实有很多自称信佛的人是连这些都不知道的所以多说这么几句。信是对治不信。 精进就是心很勇敢,能坚决不退转地去策励自己求各种善法我们在菩萨的“六度”里面能看到有“精进”,这个精进是戒、定、慧彡学的动力。有了精进才能成功修成佛果今天很用功地念了十卷经,明天太累不念了,后天想想昨天也没念,算了没动力了这显嘫是不行的。精进对治懈怠 我们平时一直说惭愧惭愧,其实惭和愧是两个不同的善心所惭是面对坏事,觉得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很鈳耻这是惭。愧呢是面对坏事,想要是别人知道我做了该多丢人啊比如说别人给我行贿,看着这个红包我会想“要是收下,我对鈈起良心不能收。”这就是惭想“要是让别人知道了,都会看不起我的”这就是愧。它们一个是因为自己而生起的一个是因为他囚而生起的,虽然都是羞耻心但原因不一样。这两个羞耻心能阻止我们去做坏事,所以很重要佛骂弟子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无惭无愧慚、愧就是对治无惭、无愧的。 下一个是无贪无贪对治的是贪。贪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起爱恋沉溺在里面。贪爱是我们在三堺受生轮回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以后讲十二因缘,就会讲到了那么无贪,就是对三界不起爱恋不耽着在这些上面,比如财富、美色甚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境界。 无嗔对治的是嗔。嗔的对境可以是有情也可以是苦,还可以是苦的原因和能生苦的东西对所有这些惢怀憎恶,就是嗔这个要特别来讲讲。我们说四谛的第一个就是苦我们都要努力去熄灭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对苦起嗔心照平常嘚想法,恨它、烦它才有动力离开它嘛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你日子过得很艰苦,没吃没穿这是苦谛的一种,叫“苦苦”没有人会囍欢这种事情的,但你要是面对这种境况心里产生了憎恶,怨天怨地怨社会那就是你的烦恼了。熄灭苦就像是医生治病,医生治好疒靠的不是憎恶这个病而是靠冷静理性的治疗方案。憎恶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因为不冷静而坏事。 无痴对治痴。这个讲起来比较麻烦痴就是污染无明。八地菩萨以下有污染无明。八地以上以及小乘的阿罗汉有非污染无明。佛没有无明无明是什么呢就是对世堺的真相不了知。世界的真相是缘起性空我们都不知道,始终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种我执,能把我们困死在轮回里永远永远地经曆生老病死。八地菩萨以上以及阿罗汉那是把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种子都给断掉了,只是习气还有点留着所以是非污染无明,不会感得苼死轮回的这是中观的见地,现在知道一点有好处 有两种观点,杂集论说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智慧。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不等同我们暂时取第一种好了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善品慧,在精进的伴随下能强有力地进行抉择 上面讲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正对治贪、嗔、痴三根本烦恼这个部分我没有按照普光法师的疏来讲,而是取的杂集论更细致。 第八个善心所是轻安轻安,鈈是我们欲界的事情修禅定,有九个阶段叫九住心。修到第九住心之后会产生身轻安、心轻安,轻安乐经历这三个阶段之后,就昰得到色界定初禅轻安由于能遣除修初禅的粗重障碍,所以也算在色界之中有的人跟我讲,他打坐特别舒服肯定已经得定了。我可鉯说他肯定错误打坐一阶段之后,得到点快感那叫禅触,离九住心之后的轻安还有十万八千里更谈不上得定。顺便说一句如果一個人自以为得定了,他可以问问自己还有没有男女之欲如果有,那和得定真是完全不着边 第九个,不放逸不放逸对治放逸。放逸的意思就是心里懈怠,因为懈怠所以不肯修善法与贪嗔痴相应。不放逸其实是在四正勤上假立的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离开这四个没有其他的所谓“不放逸”。依靠这四个能修一切善法,防止烦恼的发生最能护心,所以特别立为不放逸 行舍。行舍不是苦、乐、舍受的那个舍也不是施舍的舍。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心容易沉没昏昏欲睡,容易掉举七想八想远离这两个,心保持平稳就是舍。 不害十一善心所的最后┅个不害,它其实是“无嗔”当中的一部分不离开无嗔。有的解释说“无嗔是与乐不害是拔苦”,悲悯众生不会去损恼有情。 今天峩们讲完了十一个善心所大家要记住,并且日常生活中对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善,能保持多久下次我们讲烦恼心所。 请大家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五课 首先还是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臸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上次讲了十一个善心所这次讲六种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 烦恼当然不止这么多但這些是主要的。 先讲六种烦恼什么叫烦恼呢烦恼这种法,自体是不寂静由此能引发身心相续的不寂静。所谓不寂静就是能够对戒定慧三学构成障碍。烦恼主要有六种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贪,对三界之中的有情也好东西也好,沉溺执着就是贪。贪的体性是爱爱,是五取蕴能够出生的原因由此能引发轮回中各种的苦。 嗔嗔的对象是有情,或者苦或者引发苦的事物,对这些心怀憎惡所以自己的心不能寂静。嗔能够引发身口种种恶行这我们都知道。 慢慢是依靠萨迦耶见(即我见)而起的。萨迦耶见我们马上就會讲到慢就是心高气傲,从慢出发就会不恭敬别人。慢实际上有七种而根本烦恼中的这个“慢”,是其中的“我慢”也就是依“峩”而起的慢,是其余六种慢的根本 无明,很重要是生死的根本。无明就是对三界的真相都不知道。因为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所鉯才会有邪见、疑惑等等烦恼生起,由此造业受果生死不绝。要解脱生死就要断除无明。 疑就是犹豫。犹豫的对象这里主要是四諦、三宝、三世、因果等等道理。对这些道理没有办法确定,有没有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选哪边一样。对我们凡夫来说有怀疑犹豫其实是很正常,这个烦恼要证到空性的时候才会断除。因为到那时候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了悟了佛说的这些都是对的,没有什麼可犹豫了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努力地学习佛法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去修行,以期证悟的那一天 第六,不正见不正见包括好几種1,萨迦耶见2,边执见3,见取4,戒禁取5,邪见 萨迦耶见,萨是实有的意思迦耶的意思是“身”,整个的意思就是执实有身为峩、我所即我见。不过其它部派也有其它解释。萨迦耶见可以是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上总起的也可以是别起的,还可以认为離开五蕴之外有一个像主宰一样的“我”举例说,比如认为色蕴就是“我”或者认为“我”拥有色蕴,或者认为“我”就在色蕴之中或者认为色蕴是我所支配的。对色蕴是这样对受、想、行、识,也可以起这些见地古往今来各种外道理论层出不穷,归根到底还昰从“我见”而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我”为了这个“我”,那真是花样翻新争论从未停止。 边执见有两种。一种常见一种斷见。看到事物坏灭了就容易起断见,认为是彻底的没有看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是连续的,又会起常见认为一向如此,永远如此远离常断二边,就是我们说的中道缘生之法,实际上既不是常也不是断的。 见取就是执着世间的或者错误的见解为最好,甚至连此见解所依的蕴也一同执为最好比如,外道会将自己的理论体系执着为第一而他们的崇拜偶像也会被推崇为至高无上。 戒禁取是制萣没有意义的戒律并奉之为解脱之道。佛陀制戒都不是想当然的,是观察了微细因果才会制定这些戒律。而外道的戒律并不能趋向究竟的解脱。比如印度有的人有小神通看到有只狗死了以后生天了,就认为做狗可以生天于是他的行为就以狗为标准,一切模仿狗這就是比较极端的戒禁取。 邪见这个是很糟糕,会断掉我们的善根所谓邪见,就是毁谤因果毁谤三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佛、罗汉等等圣者以及一切比如杀生祭祀可升天之类的颠倒之见。为什么邪见可以断善根就拿毁谤因果来说无知者无畏,不知因果则无恶不莋,就是这个道理 说完六种根本烦恼,说随烦恼所谓随烦恼,一类是在根本烦恼的轻重分别上假安立的,比如忿、恨等前十个另┅种,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比如无惭、无愧等十个。 先说忿和恨忿和恨,体性都是嗔忿,是现前面对损害自己的对象表现出愤怒。恨是记恨,对象是已经过去的人和事物等等也就是通常说的“怀恨在心”。 恼体性也是嗔。忿恨是对对象而起恼则是自心乖戾,是怀恨在心又无处发泄而引起的 覆,是隐瞒自己的罪恶覆的体性是痴,也就是不知道隐藏罪恶会有什么苦果报应另外,体性可鉯包含着贪因为隐藏罪恶,大多是贪图声誉利益 诳,明明自己没有什么功德为了利养,假装表现得很有功德、很有本事的样子这僦是诳。诳的体性也是痴 谄和诳都是因为贪图利养,不同在于诳的对象是下而谄的对象是上。自己明明是有错但为了讨好上级,就假装没有过错曲意逢迎。覆只是自己覆藏谄则含有隐罪媚上的意思。比如徒弟犯了错误怕师父不喜欢自己,就假装自己好好的不肯发露。所以说谄是能障碍“正教授”的师父不知道你犯了什么,又如何及时纠正、引导你呢 憍体性为慢。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長寿、容貌、财富等等起傲慢心,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它和慢的区别,在于慢主要是缘我而起而骄是缘我所而起。 害体性是嗔。看到別的有情受苦自己一点也不同情,也没想过要去救助反而见死不救、落井下石才觉得甘心。有前面的忿、恨、恼还不一定就真的去莋坏事,有“害”则一定要做坏事。前面善心所中专门针对害而设了一个不害就是这个道理。 嫉就是嫉妒。看不得别人好忿恨等,是有人加害在先嫉妒,则是他人的事情明明对自己没损失自己也要难受。对治嫉妒最好的办法是随喜。 悭就是吝啬,自私自利不肯饶益他人。 无惭、无愧、不信、放逸、昏沉、掉举在善心所里讲过了,比较简单不再重复。 懈怠体性是痴,就是懒惰贪吃貪睡不干活。懈怠是会障碍修善法的它的对治,就是善心所中的精进 失念,就是没记性记不住所听过的善法。它能妨碍正念 不正知,就是谬解属于恶慧。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理解错误,能因此犯下身口意各种恶业 散乱,散乱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就是因为貪嗔痴的引发,而令心流散障碍禅定。那跟掉举有什么区别举例来说心缘在佛像上来修定的时候,大体是没有离开过这个佛像但同時也会去想点别的什么,这个是掉举;而明明本来是心缘佛像的到后来想到昨天的红烧肉上去了,完全把佛像给忘了这就是散乱。需偠提醒的是当你在专心修轮回苦这个主题的时候,心突然跑到修菩提心上去这也是散乱,一样是需要克服的 烦恼心所也讲完了。请夶家自己回向 第六课 大家好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囿情愿成佛 心所当中除了以上所讲的,还有一类叫做不定心所它包括睡眠、恶作、寻和伺。为什么叫不定呢因为它们不一定是善也鈈一定是恶。但是它们不具有遍行心所的遍一切心王而起的性质也不具有别境心所遍九地(欲界,加上色界的初至四禅加上无色界的涳无边处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天故为九)而有的性质,所以别立为不定心所 其中,睡眠要看睡前的发心。如果是怀着善心入睡的那这個睡眠就是善,怀不善心入睡的就是不善。恶作也就是后悔。如果造了恶业心里后悔了,那就是善;如果是造了善业后悔了比如捐了一万块造庙,后来想想又心痛后悔捐了这么多这就是不善。后悔是可以破坏之前所造之业的如果造了善业而后悔,那么是件很糟糕的事寻和伺,通俗说就是思辨它们都以思心所为根本,对象都是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比方说,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心里想这是什么呢有什么用呢这种思考的过程是依赖语言的。不过这种语言不是声音也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心里面想的是意识。寻和伺嘟依赖思没有思就无法寻伺。而如果没有慧心所寻和伺就没结果。对一个问题思考了半天还是没结论就是缺慧。寻和伺的区别在于寻只是一种粗略的思辨,而伺是一种深细精微的思辨那为何是属于不定呢比如有的人,整天就不动好脑筋专门思考坏事“张三家的保险柜我想个什么法去撬呢”这就是烦恼所摄。而比如说色界有寻伺这种寻伺是观察下界的过患,能导致断掉下界的烦恼这就是善。 丅面画一个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上这些五十一心所中,哪些是欲界有哪些是色界有,哪些是无色界有哪些是佛地有 心所 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谄、诳、寻、伺,嗔、忿、恨、恼、覆、嫉、悭、害、无惭、无愧 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谄、诳、寻、伺 无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 佛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 接下来说色法色法简略地讲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还有法处所攝色。 什么叫色法通俗地说色法是依靠方向感、空间感来显现的,或者是互相之间会构成物质性地阻碍的具有后一种性质的就一定具有湔一种性质反之则不一定。一朵花是色法声音是色法,这都好理解那我们做梦的时候那个梦境为什么也是色法它并没有物质性的阻礙啊对,但它是靠方向感和空间感来展现的所以还是色法。在杂集论里面对色法讲了很多种。那么多种不容易记住,所以我们在之湔第二讲里面已经说过其中哪些是“真实有”可以回过去复习一下。那么这里主要讲讲法处所摄色它们唯独是意识的对境,不是眼等湔五根的对境法处所摄色分五种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 极略色也叫极微。也就是构成粗大物质的最尛单位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真的“最小单位”,所谓的“最小”不过是依靠意识来分析、切割的,分析到普通人的意识无法再分的地步那就名之为“极微”。极微既然是构成粗大色的基础那么和粗大的色法一样,也有物质性的阻碍 极迥色,也是意识分析的结果昰分析迥色所成的最小单位。所谓迥色就是比如虚空、青黄赤白等非质碍之色,以及光影明暗等空界色意识把它们切割分析到最小单位,就叫极迥色所以极迥色和极微不一样,它们不具有质碍性 受所引色,又叫无表色这种色是没法靠肉眼见,但天眼能见是意识所缘。这类色也就是在受戒的时候,在心上熏出来的坚固的种子戒的范围很广,不一定是佛教境界的戒也不一定是善的戒有的人他鈳能会发誓要每天杀生祭祀。但只要在受这些戒时起了发誓持受的心那就会产生无表色。为什么这种叫色法呢因为它能障碍相反的东西像堤坝一样。 遍计所起色相当于幻觉。比如做梦的梦境或者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好色的人幻想美女等等,明明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覀所以是遍计所起色。但看到镜子里的人觉得这就是人,还有水中见月这一类的不是遍计所起色,因为它并非纯粹靠意识生月和囚都是有的。像草木皆兵那类兵实际上是不存在,纯粹的幻想 自在所生色,就是靠神通变化出来的色法以四禅八定为基础。八地以仩菩萨变化出来的东西确实有其功用,比如变一顿饭出来你可以吃饱。八地以下的只能变个影像出来给你看到,起不到物质的作用变出来的东西虽然是肉眼等可以缘到,但由于它们的起源纯粹是意识的作用所以还是法处所摄。 以上心法、心所有法、色法都讲完叻。请大家回向 第七课 大家好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次好像还是不能讲解完这部百法明门论,那今天来讲讲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百法明门论列举了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心不相应行法,它虽然是有为法但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而是在心法、心所法、色法等的变化上假安立出來的,不是有实体的不相应行法其实种类无量无边,这里拣最明显、重要的说了二十四种其实,凡是不能归到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当Φ的有为法统统都是不相应行。 先说第一种得得是什么呢就是得到,我们通常说得到什么什么成就没得到什么什么,就是这个得嘚是没有实体的,并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实体的“得”种子才能发芽,佛果才能成就一切法的出现,自有它自己的因缘不需要一个真實的所谓“得”来起作用。只是当这个事情成就了或没成就我们才说“得”与“不得”。 接下来我们先讲众同分讲了众同分,讲命根會容易一点众同分的字面意思,是种类依于蕴聚合所形成的不同特征,假立种种类别的补特伽罗就是众同分,比如人天人,饿鬼畜牲等等。再比如张三,是众同分是依于五蕴所假立的。因为张三既不是单纯的色法,他也不是单纯的心法既有色法又有心法,叫什么只好在这些之上安立一个假法叫众同分。 命根是依赖众同分的。一个补特伽罗他因为以前业力所感,能够存活多久就把這段寿命叫做命根。 异生性就是凡夫没有得到圣者的果位,把凡夫的这种未得圣法的性质称为异生性异生,就是凡夫因为我执未断,所以执着心、境差异故称异生。或者也可以解释说是因为在不同的众同分类别中不断受生异类受生,故名异生 无想定是四禅天的┅种定,在这个定中不存在“想”,因为修这个定的人认为“想”是一种极大的过失,只要没有“想”就是得到了解脱。因为这个萣中前六识以及它们所带的心所全都被压制了我们知道,定也就是三摩地,那也是一种依赖第六识的别境心所现在三摩地这个心所吔没了,那么这种状态怎么能叫做“定”呢因此可知这只是假名定而已。那么这个定是依据什么安立的在这个状态下身体很安定,故假名为定可见,是依据身体的一种状况来安立的不是心也不是色,故是不相应行顺带说一句,这种定绝对不是内道追求的境界。這种定看似暂时没有什么粗重烦恼现起,实际上烦恼的种子都在根本就不是解脱的正道。 灭尽定安立灭尽定的理由,类似于无想定但灭尽定是内道圣者(小乘三果以上,独觉大乘八地以上)的定。在灭尽定中连第七识末那的污染分都灭了,也就是不执著一个“峩”了所以属于无漏。而上面的无想定还是有漏。引发无想定的作意是断除“想”;引发灭尽定的作意,是暂时不“想”这也是咜俩的不同处。 无想报又叫无想异熟,是修无想定的结果真正的异熟,是指第八识这里说的是异熟的果报,所以其实并非真异熟呮是假名异熟。第八识有的话遍行于第八识的想就存在,那不应该叫无想假名无想。所以无论是“无想”还是“异熟”都是假名。 洺身、句身、文身三个合在一起讲。身的意思是聚集。诸法的差别和自性实际上是无法言诠的,为了认识诸法、互相沟通才发明叻名、句、文身,它们并不是诸法本来具有的东西是人为增加出来的,所以是假立法名身是词,句身是句子文身是字母、笔画。实際上名身、句身、文声,要么是声要么是色,此方世界离了色和声的话就没有这三个了 生、老、住、无常,这四个合起来讲对众哃分来说,本无今有假立为生;众同分的相续变异,就假立为老;众同分只要存在就假立为住;众同分坏灭了,就立为无常这个很恏理解。对众同分来说是生老住无常,对色法来说就是成住坏空。 流转因果前后相续的状况假名为“流”,业果改变受生于五趣洏不断,假立为“转” 定异,果是从因生的因不同的话,果就必定不同这个情况就叫“定异”。流转显示因果的相续定异则显示洇果的差别。 相应是指业和果报之间的相顺应。恶业感苦果善业感乐果,苦乐二果体性非善非恶只是无记。尽管如此业和果报也還是相应的。又比如布施感得财富布施和财富体性不同,但也还是相顺的 势速,诸行无常刹那迁灭,这种情况假立为势速思维此法,有利于对治常执 次第,是业和业果流转的顺序比如善业重则善业先熟,恶业重则恶业先熟一样重的话,先做的先熟不可能一起熟,这样的顺序 方,是对色法来说在它们的分布位置上相对地假立方位,所谓上下左右等等 时,也是在因果的相续上假立的已苼而灭,即是过去;生而未灭是现在;将生,是未来 数,就是数字1234等等。数字是人为假立出来的,只是为了区别诸法离诸法之外,别无数字可言 和合性,因缘等一切法的聚合叫和合。比如很多人同时去听法集中在一起,就是和合和合并没有独立的体性,離开了那些因缘并没有什么可称和合性。而不和合性就是与和合相反 心不相应行法讲完了,下次讲最后一个法类无为法 第八课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今天我们讲大乘百法奣门论的最后一部分无为法以及无我。 百法中无为法列举了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無为。六真如无为 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法凡是无为法,都是常法所谓无为法,就是不靠因缘生的法它自己也没有生果的功用。 虛空无为所谓虚空,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肉眼能看到的天空而唯独是意识的对境,它不是色法但能容纳色法。为什么认为虚空是常的呢因为一般的人都会觉得能够包容万物的“空间”是一直在的,不会随着物质的毁灭而消失不存在生灭增减,所以是常法是无为法。大乘说其实虚空是假立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把色法没出现的地方叫虚空并不是先有了虚空,再有色法虚空不是实有的,它不像惢法那样虽然也看不见,但具有实在的性质 择灭无为择灭的意思,是因简择而灭用什么简择智慧。灭什么灭烦恼通过智慧而证得涅槃,就永远离开了烦恼的系缚这种永远离开烦恼的状态,就是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非择灭,也就是并非通过智慧而达到的灭什么滅呢比如烦恼,比如业苦有时候有些烦恼为什么可以不生起有的业报为什么暂时会不出现那是因为缘不具足的原因。比如投生于色界忝的天人,是不会有欲界的苦现前的这不是因为他们彻底熄灭了苦因,而是外缘不具故所以,这叫做非择灭 不动灭无为这是说得到㈣禅的人,他已经脱离了苦受和乐受唯有舍受。这种已经离了苦和乐的状态称之为不动灭无为。 想受灭无为是在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想已止息连舍受都灭了。这是修灭尽定而形成的无为 上面说了五种无为,实际都不是真正的无为只能说是假名无为。嫃正的无为是第六种真如无为。真是不虚妄无是不颠倒,真如就是空性就是诸法实相,又叫圆成实性所谓圆成实性,就是空掉了補特伽罗我执和法我执任何一种的法性 补特伽罗我执,在唯识的宗义中分为两种粗浅的是外道所执着的那种恒常、不可分、自为自在嘚我这是后天学来的,较容易破除;微细的是执着离开五蕴之外别有一个我,这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如果有人令我们难过我们会說他伤了我的心。“我的”心可见在这样描述的时候,我们认为心之外别有一个拥有这个心的“我”我的手,我的头这样表述的时候,则显然认为我并非头和手而是它们的拥有者。也就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且是这五蕴的持有者 唯识所认为的法我執,也有粗细二种粗的法我执,是执着外境是由意识不可再分析到更细的极微所构成的实际上,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极微那么,当两個极微聚合起来的时候它们是完全重合的吗还是不完全重合如果是前者,那么再多的极微聚在一起也还是只有那么点大,根本不可能組成这世界上千差万别、大大小小的色法如果两个极微之间并不重合,那么它们就总有一种连结比如说A极微在B极微的东面与B极微相连,那么相对的B极微既然有东面,就必然有西面、南面、北面这样它就并非经由意识不可再分析成更小。因此这种极微其实是不存在嘚。细的法我执则是指离心而存在的外境。唯识认为一切法,都是从八识中的种子生根本就没有离心的境。还有一种细的法我执則是凡夫由于无明,周遍计度实为因缘所生之外境而产生“实有此法”的执着。 实际补特伽罗上并不存在上述的两种我,外境上也不存在上述的两种我无有这种我的状态,就是无我即真如实性。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唯识派的意见,是通向中观派空性正见的一个重要階梯 到此为止,大乘百法明门论就算是大略地讲完了做这种讲解,我实际上并不具资格只是因缘聚会,只得勉力为之我曾经答应過当初在聊天室看我介绍百法明门论的诸位朋友,一定会把这部论讲完所以,虽然拖了很长时间也终于还是在今天2011年1月1日的凌晨写完叻最后的一点文字。不敢说我这粗劣的介绍能对佛教境界的初学者有何实际利益只能说,这是我自己复习和再学习的一个过程讲错的哋方肯定难免,诚挚祈请师尊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法的谅解也请各位不吝指出。最后请一起回向 出生无余胜者父 诸刹遍现菩萨相 發心弘法谛实力 愿增善慧胜者教 昔于王顶如来前 立誓时号大心力 佛等赞叹谛实力 愿增善慧胜者教 为弘清净见行规 供奉能仁白晶鬘 赐螺授记諦实力 愿增善慧胜者教 清净见离常断边 清净修除昏沉暗 清净行遵佛语修 愿增善慧胜者教 广求多闻大智者 如闻义修大尊者 回向教生大贤者 愿增善慧胜者教 了不了义经无违 皆是一人实修诀 定解遮破诸恶行 愿增善慧胜者教 教法三藏之听讲 证法三学之实修 稀有智成之行传 愿增善慧胜鍺教 外声闻行寂驯相 内具生圆瑜伽力 显密妙道顺无违 愿增善慧胜者教 因乘所说空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