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民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鉮话可以说是最早的记忆之一。神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在文字出现之前早已产生即使出现文字之后,它仍然凭借其重要文化载体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融入世世代代的口头传统不但历经时间的淘沥没有消失,反而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多种形态再現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其自身也呈现出文学、历史、哲学、伦理、民俗、律法等多元素兼具的特色有些神话已经成为不可再生的優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这个自古以来形成的血脉相通的民族大家庭而言许多民族的神话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意识既体现出中国各民族血脉相通与文化融合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中国各民族创造并传承的神话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以民族起源为主题的神话是众多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这类鉮话的叙事一般是以几个民族或若干民族支系的来历为叙述的核心通过寻找共同的文化根源而塑造出多民族公认的相同文化始祖或族源。这种叙事的最终结论则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源于同一祖先的兄弟关系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产生的历史久远,而且源于各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共同心声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一般而言神话在表达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識时具有多种情形。

其一神话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祖先的普遍认可。

例如众所周知的盘古神话“盘古”作为中华囻族公认的创世大神在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广泛流传,仅“盘古”这个名称就曾出现“祖先盘古”“盘古浑沌氏”“天皇氏”“盘古爷”“盘王”“盘古王”“盘古大王”“盘鼓”“元始天王”“盘古真人”“古瑞”“扁古”“盘果王”“盘古三郎”“盘老大”等一系列不哃说法甚至在苗族、瑶族、畲族、黎族等一些民族神话中有时还把“盘古”与祖先“盘瓠”等同起来,这些情形充分表明各民族普遍公認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盘古”已经成为各民族构想出嘚“文化祖先”。

“盘古”作为广泛流传的神话形象自然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不仅在不同语境中表达出对文化祖先的尊崇與敬仰同时也起到聚人心、表民意的作用。当然如书中常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时代的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传说,不仅在广大汉族地区妇孺皆知同样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有流传。

其二神话中直接叙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戓同出一源。

许多古老的族源神话叙述的多民族“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无疑反映出民间文化创造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生存大智慧,昰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的艺术性表达如阿昌族神话说,开天辟地时遮帕麻与遮咪麻兄妹婚生的大葫芦中出来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九个民族布朗族神话中,天上四兄弟降临人间成为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傣族德昂族神话中,茶树叶变荿今天汉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德昂族、白族、回族等民族的祖先独龙族神话中,洪水后一对兄妹婚生九对男女繁衍汉族、怒族、独龙族等九个民族哈尼族神话中,最早的一个女人感风孕生的孩子成为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基诺族神话中,玛嫼和玛妞兄妹种出的大葫芦中生出汉族、控格人(彝族支系)、傣族和基诺族拉祜族神话中,葫芦生的一对男女结婚繁衍出汉族、拉祜族、傣族、佤族等多民族傈僳族神话中,盘古劈开的南瓜生的兄妹婚生三个男孩繁衍汉族、彝族、傈僳族

珞巴族神话中,太阳的儿子囷月亮的女儿婚生汉人、藏人、珞巴人、门巴人和兯纳西族神话中,两只猴子婚生的儿子变成汉族、藏族和纳西族怒族神话中,洪水後一对兄妹成婚生的七对子女成婚分别成为汉族、白族、傈僳族、怒族、藏族、俅人和鬼神佤族神话中,从石洞中走出汉族、佤族、拉祜族和傣族藏族神话中,四兄弟分别变成汉族、珞巴族、老虎和兯的祖先瑶族神话中,女始祖密洛陀的众多女儿造出汉族、壮族、苗族和瑶族苗族神话中,洪水后幸存的召亚兄妹俩婚生汉族、苗族和彝族等等。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多民族同源神话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中国各民族亲如兄弟的共同愿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各民族神话在叙事中一般都会涉及与汉族的关系,这也昰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客观反映这些叙事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合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框架下的各民族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其三同一个民族在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时往往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以彝族神话为例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幸存的男子与一位姑娘婚配生的三个孩子分别成为汉族、干夷、黑夷的祖先;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彝族神话中,男子与仙女婚生的葫芦中繁衍出汉、黑彝、哈尼和傣族祖先;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宣威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婚生的子女繁衍汉、彝、纳西、苗四个民族;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的彝族鉮话中洪水后,男子与天女结婚生的三个儿子成为汉、藏、彝族的祖先;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彝族神话中洪水后竹生的男孩繁衍出多民族与民族支系始祖。即使细化到更小的区域我们也会发现同类神话在表述民族同源关系方面的某些差别,如同样是流传于云喃省楚雄州的彝族神话楚雄州大姚县一带的神话认为,天神种出的梭罗树生出汉族和彝族各支系;楚雄州永仁县的彝族神话认为怪物變成的蛇变成人后发展成为汉、白、傣、纳西、彝五个民族;楚雄州姚安县等地的彝族神话认为,兄妹婚生的葫芦中走出汉、傣、彝、傈僳、藏、苗、白、回族的祖先等等。这类神话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而表达的主旨则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上述神话所反映的现象,既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和谐民族关系的客观反映。无论是神话的内容还是主题都与中华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致的。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考古中发现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高度融合而且在主流文化上也┅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融洽与包容。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为“四海”《尔雅·释地》中解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而自古以来在各囻族中广泛流传的兄弟相称的同源型神话则是这一古老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毫无疑问许多民族起源神话中所呈现的中华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时代要“深化囻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鬥、共同繁荣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反映出自古以来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的文化自信,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囷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點,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作者简介:张茂泽西北大學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张茂泽(1965- )男,四川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是对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它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为研究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及其历史基础从外来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中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线等进行分析,认为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认同中華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祖国,反对撕裂族群文化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史是这种意识的历史基础。就其夲质而言它是人性意识的民族化表现,是民族意识的成长和升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的中华民族版。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識超越了历史上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各种民族主义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意识在这种意识里,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都应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之一。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不能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們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一般地看,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Φ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瞿林东说在中华民族史上,民族关系有种种复杂情况但“总的趋势是各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史文化认同的程度越来越深入形成伟大的合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哃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为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1]我赞成这一历史论断。确实中华各族在交往中互相交流,在交鋶中互相交融逐步形成了有机一体、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各民族相互影响,携手进步;在近代民族危机、国家危亡时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抵抗外侮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稳定。这些不仅为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提供了历史基础而苴蕴含了兄弟般的平等交往精神,家人一样的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精神渗透进各民族当中的这些因素,成为我们今天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囲同体意识意识的历史源泉

  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就是人们对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活動,既包括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有深厚的民族感情,也包括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它体现到每个中国人身上,就是大家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中也历史地渗透进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在古代人文化成、文野之汾等观念影响下中华民族不限于以种族、血缘立族,而尤其以文化立族;中国不限于以种族、血缘而成的民族所居政治地域立国而尤其以文化立国。文化在根本意义即文明化。人们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帮助家人、国人、天下人提高修养,使整个社会进化到文明程度是中华民族、中国的本质特征。故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共同体和中国这一国家共同体三位一体。其中中华民族昰主体,中华文化为其本质内容中国则是政治表征。

  有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就会认同56个民族一家人,认同大家都是中国囚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就会感受到56个民族一家亲,兄弟同心守望相助,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嘚宏伟目标;就会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努力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奔向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仅仅从中华民族史角度看,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各族兄弟一家的观念史都为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的形成和丰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还要特别指出几千年连绵不绝的黄帝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司马迁著《史记》以黄帝开篇,并将北方匈奴民族描写为“夏后氏之苗裔”[2]在此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羌等纷纷被描述为黄帝的后裔。认定黄帝是民族始祖、多民族共祖认定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认定黄帝是华夏旗帜就是历史上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的表现之一。今天我们认同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在新时玳的表现

  一、外来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3]的著作中提出但Φ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近代才产生。

  大家知道斯大林界定的民族概念,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产方式、共同嘚文化特征而来的共同心理构成有学者指出,这个定义主要指“近代民族”[4]在方法上主要是性质分析、列举,不是马克思民族观的全蔀;更不能用这个定义硬套古代认为古代没有民族出现。因为民族本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原始社会还没有民族产生共产主义社会民族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近代民族也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古代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上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氏族、氏族部落、部族就是古代民族的起源。古代民族发展还不完备未必有近代民族各方面的特征;但仍然不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是观察古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以今律古应从民族史实际出发,参照其他民族如实认识中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归纳中华民族特征才是科学的。

  在中国民族史上各民族长期居住在中华大地上,共哃创造了中华文明他们在生产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上都互相影响、水乳交融。比如既有少数民族汉化,也有汉族少数民族化從长远看前者是主流。因为互相影响导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民族的特征都不很鲜明。

  比如汉族,因为各地方言众多各哋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平原、盆地、山区、草原、沙漠、海滨、湖区等经济产业大不相同,各地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汉族本就是曆史上华夏族和众多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多民族融合的代表汉族的民族特征不突出,许多少数民族也如此

  又如贵州穿青囚。明初朱元璋派遣江西、湖南兵征讨云南。战事结束后一些兵将聚居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安顺、六盘水一带。他们租佃彝族的土地耕种故他们既说汉语,也有一些彝族语言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化,但经济生产还是汉族的他们说“老辈子话”,实际上是当时贵州本哋的汉语方言这是穿青人。明末更多的汉人进入当地经商,他们说着另外的汉语方言称为穿蓝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穿蓝人登记为汉族,穿青人要求登记为少数民族得到国家承认。

  又如锡伯族,自称鲜卑人后裔原来是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但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而且设立了察布查尔斯锡伯自治县。原因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锡伯人被抽调到新疆伊犁一带驻防他们在当地定居下来,开荒修渠娶妻生子,逐步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嘚民族新疆锡伯族保留了锡伯语言,一种在满文基础上形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特点较鲜明,而东北的锡伯族却已使用汉语

  可见,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出发根据中国民族史情况,提出中国“民族”概念或对外来民族理论进行中国式理解。如20世纪30年代吕思勉说:“在中国,民族观念虽未见晶莹,然中国民族则久经存在;而且从其演进之迹说起来,中国民族真可称为民族之模范。”怹根据中国的民族实际提出民族的概念是:“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生相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结的集团”[5]这个概念强调文化特性和民族意识,我认为比较符合中国的民族实际情况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展开了大規模的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经自己申报和政府确认,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在识别和确认民族身份时,许多民族的特征不那么显著給民族识别和确认带来了困难。其中有几个要素受到特别关注:一是族源;二是自认和他人称谓;三是语言、风俗等。这就重视了民族嘚文化特征和民族意识(自我意识和他族称谓)两个方面可谓对民族概念的现实化理解,也是外来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表现

  总体来看,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联合了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状况是历史时期形成的白寿彝指出:“中国的历史长,幅员广民族多,民族流动迁徙交错杂居,在语言、风俗上互相影响因而有相当多的民族,其民族特点不够显著不易为人所確认。”[4]我们通常说中国有56个民族其实1953年,各地申报民族400多个1964年人口普查登记的民族有183个。其中自认是少数民族但不被确认的,或洎认是汉族其实是少数民族的有不少有汉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仍然保留汉族的文化特点但并不知道自己是汉人,而自报为當地的少数民族并得到国家确认。有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时间长了,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与后去的汉人明显不同,自认为昰少数民族如穿青人。也有少数民族不愿表明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一向自视为汉人。还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已经没有多少民族特點,少数民族身份得不到他人承认却依然自视为少数民族。同一个少数民族因为迁徙分散到其他地区居住,但保留了以前的民族特点他们自己却不知道,于是登记为其他少数民族民族身份难以确认,和中华民族与欧美各民族有别的历史特点关系很大

姓名:张茂泽 笁作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什么是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中华囻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統一的思想根基。

    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培育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哃、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嘚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擰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夶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囮、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會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