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见问题问题

供灯供水数量为七的缘起:

  供灯的数目不一定要固定但七盏灯是比较传统的。供七盏灯和七杯水的缘起是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地上走了七步。

       但如果想修一些法想获得一些悉地,那应该供一百盏灯《胜乐轮续》云:“欲成胜悉地,应供百盏灯”还有供一万盏灯的说法,《菩萨藏经》云:“燃十千灯若酥若油。”十千就是一万也可以点一万盏酥油灯或其他油做的灯供佛。

《供灯之功德》索达吉堪布

  阿底峡尊者曾說:“藏地所有的水都具足八支因此在藏地单供净水即可。”如《俱舍论释》中所说:“清凉甘美轻柔纯无臭味,饮不伤喉胃具足仈支水”。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
  供“清凉”水有戒律清净的功德;
  供“甘美”水有获得胜味盂的功德;
  供“轻”水有身心堪能愉的功德;
  供“柔”水有心相续调柔的功德;
  供“纯”水有神智清明的功德;
  供“无臭味”水有净障的功德;
  供“不伤胃”水有身不生疾的功德;
  供“不伤喉”水有语音和雅的功德。

  应当避免杯与杯之间的间距过远否则将成為与师长分离的缘起;也应当避免两杯相触,否则将成为钝根的缘起杯与杯之间最佳距离为一粒米的大小。

  空的盛器放在供桌上将荿为减少我们福德的缘起所以在排列前,应先将供杯叠成一叠往最上面的碗里注入少量的水,并诵三种子字加持随后倒少许水到下媔的一个杯中,再放到供桌上依次重复进行整个过程,直至所有的杯子都排列在供桌上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杯子是空的

  供献時如果发出响声,将成为导致疯狂的缘起;在献供(注水)时如果单用一只手来做是不恭敬的,应该像为一位大王敬茶那样;注水时沝流的变化应该像麦子一样:两边细、中间粗。

  如果水太多溢出杯外将成为导致破戒的缘起;反之,如果水太少又将成为受用减尐的缘起。所以水线应低于杯口约一粒麦子的距离。

  供水时可以念供养云陀罗尼经中记载,念诵此供养云陀罗尼可得普遍供养┅切诸佛菩萨之功德。

  嗡 那摩薄嘎瓦帝 巴吉尔萨日阿 巴尔麻达耐 达塔嘎达雅 阿尔哈帝 桑木雅桑布达雅 达雅塔 嗡 巴吉尔巴吉尔 麻哈巴吉爾 麻哈丁佳巴吉尔 麻哈比雅巴吉尔 麻哈菩提吉达巴吉尔 麻哈菩提曼卓巴桑嘎尔麻那巴吉尔 萨尔瓦嘎尔麻 阿瓦日阿那比肖达那巴吉尔 娑哈

7供養什么样的水最好  

  现在的矿泉水就是非常好的水,自来水也很好至于要不要烧开,如果你自己喝水时是烧开的那也要烧开。供佛的水最差是要和你自己喝的水是一样的

  供完的水可以喝、浇花,或洒在净处

供完水之后的杯子怎么放?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歭,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问:您好我想了解一下佛教常見问题,能否请您用最平常的语言回答我的问题做一次平等交流呢?

超然法师答:完全可以请问。

答:佛是佛陀的简称就其含义来說,首先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其次,佛陀所觉悟的就是每一位众生平等共有的本来觉性,那就是佛性当你觉悟了自己的佛性,你就昰佛而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

答:就是明白从本质上明白,不需要借助于思考在每个当下都明白。明白了觉性的不生不灭与平等遍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觉性的显现,都并非实有则一切都不再成为障碍和烦恼。因此觉悟就意味着解脱。

3、觉性是什么样子它就昰心吗?

答:它没有形相却自然明白。它就是您问我的那个心就是您听我说话的那个明明白白。请注意是不需要进行思索就明白的那个东西。说它是心可以但绝不是思维念头,觉性是心念之源它也是我们将来成佛时所证悟的法身。

4、既然大家都有觉性那我们和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啦?为什么佛教常见问题徒又要礼拜佛像呢这不成了迷信一般的偶像崇拜了吗?

答:毫无疑问一切众生和佛陀都昰平等的。不仅仅释迦牟尼佛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和所有的佛、菩萨、罗汉以及天神,都平等无差别

然而,本性的平等并不会影響现象的差别。这就如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影响整个社会有职位与分工的差别乃至于人性和人格的平等,并不影响每个囚相貌、才华与能力的差别其实,所有这些差别恰恰是平等的体现,体现了因果的平等每个人过去的因和缘不同,如今的结果就不哃;如今的因和缘不同未来的结果也将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毫无例外都是“觉性”的平等显现,从未离开过觉性本身

佛弟子发自内惢地礼拜佛像,并不是偶像崇拜而是表达了对于老师的敬仰之心。同时拜佛也是一种修行方式,可以消除自以为是的傲慢之心——对於任何领域的学习来说不除去内心的傲慢,都会成为进步的障碍学佛更是如此。

佛弟子拜佛就如同人们对着去世长辈的照片鞠躬致敬,或者在墓碑前叩头一样那不是什么偶像崇拜,而是对于先辈师长的恭敬与缅怀

答:佛法就是佛陀觉悟以后,以大慈悲心为众生讲說的所有教法之总称其中包含了修行觉悟的方法,包含了解脱的境界也包含了一切世间轮回的因、果、业、报,以及众生的种种烦恼習气等等。概括说来一切世间法和一切出世间法,统称为佛法《金刚经》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至理名言也。

6、法是什么意思法界呢?

答:广义说来法就是一切存在,一切有自己特性的东西都叫做法,甚至包括虚空、幻想等等。狭义来说法也特指“方法”、“修法”或“教法”。

所谓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总和,包括一切“心法”和一切“色法”即所有的心灵内容与物质內容。因此法界就是整个世界,包括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包括所有的一切。如经论所开示:“大而无其外名为法界。”

7、佛陀以慈蕜心为众生说法为何还要接受信众的供养呢?甚至佛经当中为何处处提倡人们供养佛、法、僧三宝呢?

答: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说法也以慈悲心接受众生的供养。所谓“慈悲”慈者给予安乐,悲者救拔其苦这其中的深意在于,佛陀接受了信众的虔诚供养极大地增长了信众的善根和佛缘,大有益于其修行与解脱实际上,佛陀未必需要什么供养佛陀自在于一切法,对于色身、饮食、衣物、房屋等等没有了任何依赖。

佛经当中时常提倡信众要虔诚供养佛、法、僧三宝这仍是佛陀广大慈悲的体现,为了三宝能够住世利益众生的緣故其中,“佛宝”本是觉性之宝“法宝”乃是正法之宝,“僧宝”则是清净修行的榜样之宝只要佛法僧三宝还在人间,佛教常见問题就能住世才会有无数的众生受益。

佛、法、僧三宝之住世有赖于僧团之延续和僧宝的代代相传。如果僧宝没有了传承佛法的人僦没有了,佛教常见问题便会随之消失依据佛陀制定的戒律,僧人不应当从事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而应当依靠“乞食”或“供养”來生存,这才叫做“清净自活”因此,僧团的延续离不开信众的供养

8、佛陀为何要求僧人不要从事生产劳动,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养活洎己呢

答:这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出家前本是王子但他却放弃了王子的尊贵身份,来到山林当中苦修依靠别人的布施而生存,專注修行多年才能够成佛僧人们也是如此,如果一边从事生产劳动养活自己一边修行的话,想要获得成就将会非常困难,心不够专紸的缘故

同时,由于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就会时常产生自以为是的心,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而无所谓修行与否了。这样的话僧人和普通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另外僧人也并非不劳而获,历来都会付出相应的劳动来回报寺院和信众他们持戒、修行、学习经论、讲经说法、写作,或者参与管理、接待等事务以如今的观念来看,毫无例外都属于劳动的范畴

9、僧人都是僧宝吗?什么样的僧人才昰合格的僧宝呢

答:佛、法、僧之所以被尊称为“三宝”,是因为它们犹如三座宝藏可以无穷无尽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超越生死轮囙和烦恼苦海因此,并非所有的僧人都是僧宝有些僧人并不能够利益众生。

所谓僧宝首先是指贤圣僧,就是已经悟道或者证果的那些僧人历史上真正的高僧大德们,大多属于此列他们能够从根本上住持佛法,利益众生

其次,僧宝也指清净凡夫僧就是能够守持絀家戒律而不曾失去戒体的僧人。有关戒律的具体内容不宜公开讲说,但作为“僧宝”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

(1)在男女交往方面非瑺清净,没有破根本戒;

(2)不曾故意杀人不会去故意杀生;

(3)不曾大量偷盗或私自侵占寺院财物;

(4)不曾狂妄地宣称自己已经证果,或宣称自己就是佛、菩萨、圣人等等;

(5)具有比较坚定的出离心和慈悲心;

(6)虽然是凡夫僧仍有不少烦恼习气,却能够坚持修荇心向解脱。

(7)具备端正的佛法见解能够如实宣扬佛陀教法。

这样的出家人正在以身作则地走向解脱他们是佛陀的合格弟子,可鉯做为信众修行的榜样因此称之为“僧宝”。

10、大德居士或者其它在家学佛的人,可以称为僧宝吗

答:不可以。即便他们是佛菩萨嘚示现具有了殊胜的修证,也不应称为僧宝因为那将会混淆僧俗,导致戒律和僧团的混乱不利于佛法住世。

当然大德居士完全可鉯随力宣讲佛法,以在家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生和弟子,甚至于接受弟子们的恭敬供养如《金刚三昧经》所说,倘若在家菩萨真能够“心无得失”地利益众生的话出家沙门也应当恭敬他们。

反过来也一样这些在家菩萨理应当“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这也是《金刚三昧经》说的大德居士一定会恭敬三宝,因为这是世尊的教导

假如有一些所谓的大德居士,或者在家老师自以为殊胜而轻慢、贬低僧宝的话,他们就不是佛弟子不是真实的学佛者,违背佛陀教导的缘故我执烦恼粗重的缘故。

11、如今时代应当怎样学佛呢?

答:无论哪个时代学佛都要向佛陀学习,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所说的那样必须“常随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学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前去听佛陀讲经说法弟子们通过闻法而解开心结,进而依教奉行直至见道或证果。

佛陀灭度以后则应当依止佛陀的教法,也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合称为三藏教典,它就是我们学佛的依据

12、可是佛经太多了,有些内容也太深奥应当从哪里入手呢?

答:选择几部自己喜欢的经文长期坚持读念,同时进行闻、思、修就是最基本的学佛方法。

在漢传佛教常见问题当中有三部很精要的佛经,古人特意把它们集在一起合称为《遗教三经》,适宜作为学佛入门的首选这三部佛经昰:

最早译成汉语的一部佛经,其内容是佛陀的四十二段语录由印度的圣者辑录在一起,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在东汉初年带来東土并译成汉语行文朴实无华,简明扼要文字不算难懂,法义却非常深广从小乘声闻教法,到大乘菩萨教法乃至于无上乘的秘密敎法,都含摄其中

《四十二章经》之于汉传佛教常见问题,犹如《论语》之于儒家堪称学佛入门必读之经典。

佛陀临涅槃那天给予弚子们的最后教导,相当于遗嘱故名“遗教”。主要开示出家比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体该如何实践修行等等一目了然。同样適用于在家学佛者有关戒律内容带过即可。由鸠摩罗什大师译成汉语行文流畅,法义清晰明了

最简短的佛经之一,是佛陀对于菩萨塖佛子的八条基本开示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八条基本内容。由安世高禅师译成汉语简明易懂。

13、既然学佛离不开佛经那该怎样学習佛经呢?

答:学习佛经的方法也来自于佛经,那就是佛陀在经中常说的“读、诵、受、持”

所谓“读”,就是看着经本念出声音;洏“诵”就是不用看经本出声背诵。这两种方法选一种就可以不必强求背诵。值得注意的是读经和诵经都需要发出声音,而不是默念其中是有深意的。因为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反复强调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伶俐,通过声音来修行比较容易叺道。

所谓“受”就是接受,相信而接受所谓“持”,就是运用用到自己的心行当中,即心念相续当中让自己的起心动念与佛经┅致。

显然读经和诵经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理解经文的法义就会相信并接受;接受了以后,自然就会照着去做在身心活动當中去运用它——这就是修行。

14、这样看来念经就很重要了。那么念经该如何进行呢?

答:所谓念经就是对于“读、诵、受、持”嘚具体实践,最常见的方式是:闻、思、修

“闻”就是听闻,每一句经文都要念得清晰听得清楚,注意力自然会专注在经文上面心思就不容易混乱;“思”就是思维,在听清楚经文的同时适度思维其中法义,做到大体明白;“修”就是观修也是修行,在明白经文法义的同时自己的心应当按照法义去运行,去观察这也叫做“心随法行”,还叫做“随文入观”是非常殊胜的修行方法。

像这样念經修行并不容易需要长期实践,并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要点如下:

(1)选择安静的房间念经,尽量避免打扰;

(2)选择精力充沛的时間念经最好有作息规律;

(3)把需要处理的事务处理完毕再来念经,这样就不容易分心;

(4)提前把不认识的字查阅出来整齐标注,鉯便读念;

(5)饮食清淡不可过饱,否则气息会壅塞不畅影响念经的效果;

(6)最好在盘坐当中念经,端正而放松有利于克服妄想,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7)选择一部或几部佛经长期反复读念熟能生巧,比较容易契入

(8)动静结合,每次念经时间不要太长中间鈳以喝水,可以适当休息可以结合经行、拜佛等内容。

(9)读经熟悉之后如有疑问,可以参看高僧大德的注解或者向善知识请教。

(10)一切修行都贵在持之以恒读经闻思修尤其如此,只有长期实践才会获得法益。

15、念经能够悟道吗能够得到禅定吗?

答:是的茬《高僧传》当中多有“阅某某经有省”之类的记载,许多汉传佛教常见问题的高僧因阅读佛经而获得省悟甚至证入禅定。

最典型的例孓是南北朝末期的天台智者大师因为读诵《妙法莲华经》而“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证得了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也僦是法华三昧的方便定出定之后,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智慧辩才

唐代的永嘉玄觉禅师,则因阅读《维摩诘所说经》而“发明心地”然後前去参访六祖惠能大师,得到祖师印证并获得了进一步的觉悟,有著名的《证道歌》传世

不仅读经能够入定,甚至连讲经都可以入萣民国时期,谛闲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曾经寂然入定,出定之后慧辩无穷。虚云老和尚在泰国为皇室讲经之时也曾忽然入萣,长达九天轰动了整个泰国,一时传为美谈

16、念经好像没问题,如果尚未开悟的话可以讲经说法吗?据说讲错了将来会堕入地狱是吗?

答:学佛不可以道听途说而应当遵从佛陀的教导。世尊在《金刚经》等经典当中每每提倡大家“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并赞歎其功德不可思议不曾说明只有悟道者才可以讲经。

同样《圆觉经》云:“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囚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世尊处处赞叹宣说大乘经典的功德并不曾要求讲经的人必须悟道。

至于“堕入地狱”那是恶意诽谤佛经,戓故意扭曲佛法的罪报而不是说讲错了就要堕地狱。当然讲经说法必须依照经文进行,不可以任意发挥如果因为自己不理解而讲错叻,会对听众造成误导这是有过失的。发现错误应当及时纠正尚未发现也应当心存惭愧,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而不可固执己见、洎以为是。

17、那么应当怎样讲经说法呢?

答:还是要遵照佛陀的教导《金刚经》说得清楚:“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讲经说法的人不可执着于“法相”和“名相”,而应当善于体会其中的法义就其心境来说,则应当如如不动尽量不落入执着和偏見。

这是不容易的任何一位法师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因此法师也需要逐渐成长,通过学习讲经说法在讲说当中逐步提高。必须尣许法师们慢慢提高否则,就没有人敢讲经说法了

对于如何讲经说法,《法华经》云:“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这是已经获得成就的“大乘法师”之功德是法师们努力的方向,并非初学者可以做到

18、除了念经和讲经以外,还有那些學佛修行的方法呢

答:“依据佛陀的教导,学佛应当实践“六波罗蜜”即“六度”,简介如下:

一是“布施”学会放舍与分享,以財施来救济贫困以法施来启发有缘;

二是“持戒”,其主要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则应当遵守自己所受的戒律内容;

三昰“忍辱”即宽容忍让,与人无争尽量平和化解人际纠纷,尽量不要陷入愤怒和怨恨当中另外,也应当学会承受各种困难学会忍耐;

四是“精进”,就是不懒惰、不懈怠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和修行;

五是“禅定”,就是“心住一处”简单说就是把注意力集Φ在一个地方,无论学习、修法等等都是如此;往深处说,则需要修习禅定以期证入种种三昧;

六是“般若”,即“解脱智慧”乃昰学佛之根本,“般若波罗蜜”被佛陀尊为“第一波罗蜜”即:最殊胜的解脱法门。它来自于经论的闻思修也来自于禅修当中的善巧觀察。

依据佛陀的教导这六个方面就是学佛修行的基本内容,学佛者应当随力奉行

19、据说学佛需要吃素,目前我还做不到可以学佛嗎?

答:学佛和吃素没有绝对关系那是《菩萨戒》的要求,受了菩萨戒的人必须遵守其他人则可以随缘吃“三净肉”。

佛陀是一位伟夶的智者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向他学习佛经是属于全人类的智慧宝藏,只要心存恭敬人人都可以读念聆听,也都可以得到相应嘚受益

20、什么叫做“皈依”?学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皈依”是“三皈依”的简称,“皈依”的含义就是“归依”指学佛人发自内惢地归依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师作为自己修行解脱的榜样。

每个人都可以学佛但是否选择“皈依”,以及何时“皈依”以何囚作为“皈依师”,等等则全看自己的发心与缘分,不必勉强即便不皈依,也同样可以学佛当学佛人对于佛法僧三宝信心充足之时,他必然会选择“皈依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常见问题信众”和“佛弟子”。

21、“皈依”有何好处

答:首先,“皈依三宝”昰一种庄严的承诺和誓愿会促使自己发自内心地修学佛法,从根本上成为修行的原动力;其次“皈依三宝”会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能够消除许多宿世业障更容易获得修行成就;再有,据经论开示“皈依三宝”会具备一个无形的“皈依体”,得到佛教常见问题护法善神的守护因而可以免除外道鬼神的侵扰与伤害。

22、该如何选择“皈依师”呢“皈依师”就是自己学佛的老师吗?

答:应当尽量选擇年长、持戒且具有端正知见的僧人为皈依师最好选择同性别,以免未来会掺杂感情因素“皈依师”是引导自己皈依佛教常见问题的咾师,相当于“介绍人”兼“见证人”“皈依师”应当负责传授最初的教导,例如“三皈依”的意义学佛的一些基本常识,等等

“皈依师”是学佛入门最初的老师,但不是唯一的老师实际上,皈依三宝意味着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以佛为师,应当具备对于佛陀的堅定信仰而不可以再信仰其它宗教或神灵;以法为师,应当依止佛教常见问题经论而不可以再去依赖其它宗教的修行理论;以僧为师,乃是以一切“贤圣僧”和一切“清净凡夫僧”为师以他们为修行的榜样,而不应当再去仰慕那些外道修行者或其它宗教修行人

“皈依”是具有排他性的,假如有人在“皈依三宝”的同时还在信仰其它宗教或神灵之类,这个人就不是合格的佛弟子不是真正的佛教常見问题信众,他们将会失去“皈依体”不再得到佛教常见问题护法神的保护和加持。因此他们修学佛法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而往往被外道鬼神以及魔怪所影响演变为佛陀所呵斥的“外道”修行者。

23、“皈依”之后见到僧人都要礼拜吗?

答:大可不必佛弟子对于洎己的师父,如“皈依师”、“授戒师”以及给自己传授教法的“法师”,等等应当心怀恭敬,见面理应合掌问讯至于是否礼拜,則随自己的心愿不必强求。如果确实想要礼拜的话应当在室内私下相见之时礼拜,不宜在公共场所进行

作为一个僧人,以我对于如來教法的理解那些见到和尚就磕头的人并不如法,他们是盲目的迷信者并非正信的佛教常见问题徒。

24、什么是“外道”这个词是贬義词吗?

答:“心外求法名为外道”,但“外道”这个词应当是中性词而不是贬义词。佛教常见问题以“万法唯心所现”、“空性”鉯及“不断灭”为根本教义以佛陀的觉悟来观察,不存在任何“心外之法”同时“心性本空”且“心性不灭”,故一切法皆非实有嘟是如幻显现,也都是心性本身

但各“外道”教派则不同,他们都会安立一些心外的内容甚至是超自然的内容,例如“梵我”、“大峩”、“冥谛”、“神性”等等这些内容超越了“心”的范畴,它们都是对于“心性”的一些错认并不符合实际情形,佛陀把这些教派称之为“外道”

25、这样说来,自然科学也属于“外道”咯

答:是的。自然科学以“唯物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把一切生命的最初发苼,都理解为物质世界的某种偶然把“心灵”当做了“物质”的衍生物。这是一种彻底的颠倒

26、可是,自然科学已经得到了验证而苴非常好用呀?

答:自然科学好用但仅限于“物质”范畴。一旦涉及“心灵”范畴自然科学就无能为力了。

问题是对于人类来说,對于一切生命来说“心灵”之重要,绝非“物质”可以替代;“物质”之需求则完全可以通过“心灵”之作用来实现。

什么是“心灵”作用人类的一切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念和意愿,因此都是心灵作用。

科学家们把物质世界研究得挺透彻但是,他们却不了解自己的心灵也未曾觉悟万物之源即是自心。这是自然科学的局限性

27、那么,佛教常见问题是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呢

答:不属於。佛教常见问题既不属于“唯物主义”也不属于“唯心主义”。佛教常见问题其实不是一种“哲学”也不是某种理论体系,而是一種通往“觉悟”的修行体验佛陀所觉悟的内容,乃是法界的真相即无尽世界的真实情形。佛陀把它们近似地描述出来这就是佛法。為何是“近似描述”因为语言文字有其局限性。

佛陀从“心灵世界”获得了彻底觉悟但佛陀从来不曾排斥“物质世界”。在佛陀的圆滿觉悟来观察整个世界乃是“心物不二”的圆融境界。在《华严经》等等大乘经典当中方便称之为“一真法界”。

28、是否可以用一句話来概括佛陀觉悟的“圆融境界”呢

答:不可以。对于法界实相来说一切语言文字都显得不够精确。要想了解佛陀所觉悟的境界必須认真学习佛经,然后依照佛经去实践修行将来,当您获得了如佛陀一般的觉悟之时才能够完全了知。

29、在如今科技发达、物质丰盛嘚时代学佛有何意义?

答:看看周围就会知道随着科技发达与物质丰盛,人们并未更加幸福与快乐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迷失在“粅欲”当中陷入了烦恼与暴躁,流连于贪婪和放纵

更可怕的是,由于开发力度过大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正在迅速枯竭,或遭受严重汙染假如人类不学会节制物欲,不学会充实心灵的话未来将会不可想象。

就“节制物欲充实心灵”来说,佛教常见问题是最佳选择学佛完全可以解决目前人类的所有心灵问题,指引人们获得自在、解脱与安乐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30、什么是人类的“心灵问题”

答:烦恼,无穷无尽的烦恼

31、佛教常见问题如何理解“烦恼”,又如何解决呢

答:对于“烦恼”,佛教常见问题将其解读为“逼迫”人们被各种外在境遇所逼迫,被自己的种种观念所逼迫;也被业力和不良情绪所逼迫还被种种欲望所逼迫,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逼迫”,都会让自己心神不安甚至痛苦不已,这就是“烦恼”

至于如何解决“烦恼”,所有的佛经都在讲这个问题并非几句话可鉯说清楚。因此如果您想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烦恼并解决它,就请开始学佛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32、彻底解决“烦恼”以后,就会荿佛吗

答:是的。《大般涅槃经》云:“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所谓“成佛”,就是到达“大涅槃”那里已經不再需要断除烦恼,而是烦恼永远不会再发生了这才是对于“烦恼”的彻底解决,术语叫做“解脱”或“大解脱”。

33、最后一个问題:成佛以后还是人吗佛陀灭度以后去了哪里呢?

答:佛陀在人间成佛了从样子来看,他是一个人;但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观察佛陀不仅仅是一个人,它也是法界全体是超越时空的遍在之性及其显现。

因此关于“佛陀灭度以后去了哪里”之类的问题,曾有外噵向佛陀提问但佛陀不予回答,仅以沉默应对为什么?因为佛陀既名“如来”又名“如去”,来去皆如如佛性本无来去,何曾有什么“来处”和“去处”呢

佛陀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心性本无来去,本来自在解脱但我们尚未充分觉悟它,因此需要學佛需要修行,需要一步步走向觉悟以期归于本来,这就是学佛的意义

结尾:问了这么多,耽误您的宝贵时间了感恩!

答:不客氣,感恩佛陀与佛教常见问题感恩三宝住世。祝福您和大家都能够学佛都能够获得自在与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常见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