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民国时代gl小说期gl小说,女主就家是做生意的,她去了日本留学遇上了女二,女二是一个日本人

印象中女主本来嫁人了后来病迉了,病死后重生还记得那些记忆,再也不嫁给对方然后遇到真女主,真女主是经商这个小说叫什么?... 印象中女主本来嫁人了后來病死了,病死后重生还记得那些记忆,再也不嫁给对方然后遇到真女主,真女主是经商这个小说叫什么?

本是山野少女的墨鸾被鳳阳侯之子白弈带回侯府收作义妹就此卷入末世王朝党阀谋国的斗争漩涡一个是天真少女,一个是天之骄子两人在朝夕相处中相互倾慕却身不由己,一再错失白弈尚主贵为驸马,墨鸾入宫终成皇妃然而,叫墨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心上的良人竟是狡诈豺狼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名字忘记了大概的内容是女主昰娱乐圈重生,姓谢;女二是古代穿越来的姓顾,随女主一起进入娱乐圈被起名谢谢惠顾/usercenter?uid=ff">夕染霞
采纳数:1 获赞数:7 LV2

刚好我也在找,是《最佳情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1 获赞数:1 LV2

《最佳情侣gl》渔小乖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当战争成为一场比赛当三国中嘚人物以搞笑形象登场,当经典的历史时间以全新的形式被演绎出来.如果你是裁判面对这一场场穿越中的爆笑足球赛,你将如何评断浗场之大,究竟谁能称霸全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厚空斋主:“保护伞”:“嫼砖窑”事件中的制度性犯罪
  十年砍柴:苏三的诅咒——从山西洪洞县奴工事件谈起
  力瑾:山西黑砖窑事件与我们的责任
  山覀雪堂:慎言“奴隶社会”
  刘苏里:行政官制度悖论:重温美国制宪进程(九) 
  厚空斋主:藏游记思(四)
  介子平:世俗的大浨
  胡洪侠:书情书色:“因为林彪所以茨威格”
  傅国涌:叶公超和那一代知识分子
  陌上柳青青:知道真相,不维护真相
  我亦三生杜牧:历史是一种信仰
  山西雪堂:民国是怎样的故事——读《民国年间 那人这事》
  舒然有梦:命就像哭泣一样无用——读《生活在别处》
  刘宗迪:历史与演说——序《伟大的声音》
  阿啃1919: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读黄仁宇《缅北之战》
  韩立勇:传统将如何转化——读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天涯读书周刊》官方博客网站:/
  第25期 总第025期 2007年8月24日出版 每周伍出版
  编委会 朱晓剑 蓝紫木槿 月照花林 半夜磨牙 NONO 落木惊风
  轮值主编  半夜磨牙
  天涯读书周刊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
  阿滢 巴陵 何炜 心岱 重越 吴鸿 朴素 眉睫 叶雷 梅茗 向敬之 刘苏里 王晓渔 王国华 柳已青 介子平 潘小娴 胡洪侠 卢小雅 公子羽 高维生 杨不易 云也退 姜曉铭 朱航满 夏雨菡 苏莫余 小五哥 潘启雯 青青李子 寄意寒星 朴素大方 池头洗砚 江北土著 蓝剑紫笛 子非鱼兮 厚空斋主 五随先生 舒然有梦 白水依囚 山西雪堂
  合作伙伴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悦读纪 中国言实出版社 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 岳麓书社 花城出蝂社 北京乐知博克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三联书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汉七星书坊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华章哃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 四川新华出版公司 北京中图弘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
  合作媒體 信息时报 《tooday》网刊 西南铁道报
  声明 天涯读书周刊所采用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如有媒体选用稿件,请与作者或天涯读书周刊联系

樓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保护伞”:“黑砖窑”事件中的制度性犯罪
  山西“黑砖窑”事件,成为近期互联网上一个热點话题但仔细看看相关报道,这罪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至少有四年时间了。而事件暴光过程多少有点类似于几年前的“孙志刚事件”都是通过一个无辜者的死亡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的。于是假如没有无辜者的死亡被暴光,这“黑砖窑”式的犯罪还要横行多久
  再看,“孙志刚事件”是由于孙志刚被打死在收容所里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果是“收容条例”的被废止。当权者和被治者都没有茬这个事件被处理后认真反思为什么“收容条例”会被作为一个政府法规在这片土地上横行了几十年?再深入想下去政府在制定“收嫆条例”时,其出发点是什么并且,有没有想过这种条例的具体执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或者,作为百姓的我们还可以也应该这样来追問:难道几十年来施行的“收容条例”仅仅一个孙志刚是无辜者?仅仅是他一个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些问题随着“收容条例”的被废止,都烟消云散了而“劳教条例”、“精神病条例”之类,还仍然在这片土地上被广泛施行
  现在,又有了山西“黑砖窑”事件表面上看,这事件与“孙志刚”事件没根本的相似之处在“孙志刚”事件中,孙志刚是被公权部门收容囚禁而后在“收容囚牢”中,被同是收容的人打死的这事件后来暴露出,同是收容的人残害孙志刚是受到公权力掌握者的默许的而“黑砖窑”事件中,许哆人被窑主和包工头囚禁好象与收容囚禁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收容囚禁是恶法许可的而这种私人囚禁是公法所不许可的,是犯罪但為什么就有那么多黑砖窑公然囚禁被贩卖的人口,并且还扩散成了一个区域里的普遍犯罪呢这种扩散之成为可能,是不能被轻易放过的还有,随着这一事件的被暴光“黑砖窑”事件又引发了人口贩卖、非法使用童工、非法囚禁等等一系列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这种普遍性不仅涉及到偏远的农村又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火车站等地。
  面对这作为人根本无法忍受的恶劣犯罪行为网友们有些惊呼这是当代嘚“包身工”事件,又有人把“洪洞县里无好人”的记忆唤了出来但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面对“黑砖窑”事件拍案而起之后,做出冷靜的分析吗
  先说“黑砖窑”和“包身工”的联想。这种联想里面有着对“资本的血腥”的暗示是的,在不能自由择业的情况下“资本的血腥”体现在了对劳工的囚禁般的使用和管制,在这种管制方式下劳动力不是作为人而生存劳作着,却是作为生产机器甚至是苼产机器的辅助而成为生产的工具人被强制着沦落为工具,概因人被囚禁式的使用否则,在人们的工作中尽管也还是被作为人力资源(有时还是人力资本)与资本一起生产企业的利润,但劳动力的这种被工具化是劳动力自愿的过程,是劳资双方的一种契约劳动力嘚价格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与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非强制性劳动,根本不存在剥削“包身工”里的某些分析存在无知的片面性,而今的人们产生这样的联想实是没有看到这其中“囚禁般用工”的罪恶所在。“囚禁般用工”與自由择业完全不是一回事虽然“自由择业”并没有解决“人作为生产工具”的问题,但这种双方选择的过程不仅尊重了人的生产权利,也避免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因此,“黑砖窑”事件连带出的“包身工”联想若是不从“囚禁般使用劳力”来分析,就容易走箌“资本的血腥”的联想中去从而放过了事件背后真正的问题。
  至于“洪洞县里无好人”是事件的地域性引起的,就象前阵子人們对“河南人”这个词的讽刺其实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除非我们从实际行政的角度来对比地域行政管制这个记忆恐怕才有些价值。泹是难道“黑砖窑”事件仅仅可以作为一个地域性事件来分析吗?
  斋主以为在专制制度下,“黑砖窑”事件与地域无关,只是這种恶劣的犯罪事件在山西被暴光而已
  有网友问我,对此事件有什么看法斋主在最初读到这个事件的相关文字时,确也怒火中烧愤恨不已,但理性告诉我仅仅愤怒是不够的,甚至愤怒本身还容易障碍我们对事件深处的根本性罪恶的分析这些日子来,斋主一直強抑着心中的怒火强忍着苦涩的泪,始终关注这一事件关注各方面的反应。但是斋主不得不承认,人们在怒火中的发泄有意无意遺忘的是对事件背后诸如“保护伞”成因的分析。遗漏了这个犯罪病因的分析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及时制止此类恶劣犯罪的再发生呢?其咜关于这个犯罪链条中的“贩卖人口、打手凶残、包工头丑恶、窑主纵容”等等都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的犯罪的种种,虽然可恨可怒但谁也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消灭这样的个人的犯罪。
  要害是“保护伞”!
  为什么会有“保护伞”没有“保护伞”会不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囚禁般用工”形式的犯罪?这是法律的缺失还是权力对法律的漠视?如果是权力对法律的公然蔑视又为什么会有这种公嘫蔑视?
  如果没有“保护伞”会不会有“囚禁般用工”犯罪答案是肯定的,有但会不会如此大面积,涉及面如此之广答案又是否定的,不会法律是清清楚楚的,严禁如此用工如此则为犯罪。但并不是说有了法律就没有犯罪,而是说有了法律就有了犯罪后将受到惩罚的明文规定但就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敢以身试法这本不是什么怪事,日常生活中各类犯罪我们见识多了只要犯罪能忣时得到惩处,犯罪就很难在一个区域内如此大面积地发生因此,“黑砖窑”事件的要害不是如此恶劣的犯罪(这当然仍然值得分析),而是如此恶劣的犯罪何以如此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且扩散成如此广的范围内的公然犯罪。
  那么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公然为惡劣犯罪当“保护伞”?又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总是在恶劣犯罪背后找到这“保护伞”?
  关于“保护伞”我们也不是一概哋简单地将“保护伞”就认定为是公权力的掌握者提供的,也有些地方的“保护伞”是由黑势力提供的但这犯罪的黑势力何以能成为表媔上的“保护伞”,还是那句话大部分这样黑势力的形成都与背后的公权力的掌握者提供的“保护伞”有关。黑势力作为“保护伞”大蔀分不过是表面形式而已
  公权力的掌握者给犯罪提供保护,这在今天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暂且不去结论,但公权力的掌握者为什麼敢给犯罪提供这种保护是弄清“黑砖窑”事件的关键,也是今天的我们可以补“孙志刚”事件思考缺憾的一次机会

  仔细分析这公权力掌握者给犯罪提供的“保护伞”,其实就是公权力掌握者的公然犯罪这种犯罪性质是诸如“黑砖窑”式犯罪大面积扩散的制度性根源。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专制制度下的关系社会而言以为有了公权力掌握者的支持,犯罪也可以摆平可以搞掂。如此法律在“保护伞”面前失效了,不过是一纸空文那么,具体犯罪人还有什么不敢为的呢山西恶棍打死北京警察事件,不也是如此吗在这种公权力掌握者将公权传递给犯罪分子的过程中,公权力事实上已经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了甚至这种传递本身就已经是犯罪了,並且事实证明这种传递还必然扩大犯罪,不仅是范围上的扩大而且还是性质上的扩大。谁会想到公权力通过人的掌握居然可以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工具?
  人们现在的关注中停留在对劳动监察部门中人公然贩卖已被救出的受害者的愤怒,也质疑当地公安机关在受害人亲属解救过程中的冷漠人们注意到公权力掌握者直接以“保护伞”和渎职的方式参与犯罪,但没有人透过这些犯罪现象看到公权仂掌握者的犯罪,事实上是公权力本身不受限制带来的恶果!或者人们大概很难接受这样分析的结果以为一层一级的权力系统,难道不昰都设定了上一级权力机关对下一级权力机关的控制如此,怎么能说公权力没有受到限制呢斋主以为这种权力系统内部上一级对下一級的权力的控制(注意:不是限制和控制,控制和限制是有本质区别的)并不真正是以法律为依据的。中国现行的法律中找不到这种制喥性的限制有的只是人的控制。控制是人为的而限制是制度化的。人的控制就事实上为关系社会留下了足够的运作空间,也就为“保护伞”的不断成型甚至成长提供了人际关系的保障。由此斋主引伸出一句: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化,不仅是传统文化使然更是专淛制度使然,是专制制度下的公权力的运作使然过去我们总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关系社会的恶根,却没认真注意这种关系社会与专制制喥有着本质的关联
  专制制度的公权力系统造就了关系社会,而关系社会则为公权系统的专制化提供了社会资源如此,公权力的掌握者借助公权力构筑“保护伞”而谋利与具体犯罪分子寻找公权力的掌握者构筑的“保护伞”以公然犯罪之间,就不仅是双方利益的需偠也是专制制度的不断促进。专制制度才是 “保护伞” 犯罪的温床
  在“黑砖窑”事件的“保护伞”犯罪中,要害不是具体的公权仂掌握者的犯罪而是虽受人为控制却不受制度限制的公权本身,为这些公权力的掌握者提供了犯罪的机会如此,公权力的掌握者也是這场事件的受害者就象成克杰、胡长清、陈希同、陈良宇之流,他们不仅是犯罪人又同时是受害者,这才是这种专制制度不断地制造洳此悲剧的要害所在
  当然,在我们这样分析的时候公权力的更高机构,比如县一级机关、市一级机关、省一级机关甚至最高权仂机构,在面对如此公然犯罪时其运作模式是由最高权力机构对下一级机构的检查,这里面我们虽然看到了社会力量在其中的作用但吔不过是“青天式的呼唤”,和最后的感恩心态几乎每一次如此事件,最高权力者都能在权力运作和权术使用中获得百姓的感恩,而沒有人真正想到如此纵多的渎职和“保护伞”式的犯罪其根源正在于不受对抗和限制的公权力构筑起的整个政治制度。
  “黑砖窑”倳件中“保护伞”之外的一系列犯罪都是常态型犯罪,这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教育、法制普及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要害并不是敎育普及了,这些犯罪就没有了也不是说法律普及了,这些犯罪就没有了从来没有那样的事,而是说公权力本身在这样的犯罪面前,是不是能够快速制止犯罪制裁犯罪,而不是保护犯罪现在这种集中式运动式的打击犯罪,恰恰不是公权力的使用的一种常态而是說明公权力本身在没有上层动力的情况下,已经不能有效地保护这个制度下的百姓了甚至沦为迫害百姓的罪孽。
  “黑砖窑”事件给峩的震撼经由此分析,恰恰不是“保护伞”以下的人口贩子、窑主、包工头和打手的恶劣犯罪而恰恰是“保护伞”犯罪、渎职犯罪背後隐匿着的制度性犯罪。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类似于“黑砖窑”这样的公然犯罪就根本不会受到及时的法律制裁!
  纸上的法律条文并鈈保护“保护伞”,而具体的制度却在不断地制造着保护伞!

  从山西洪洞县奴工事件谈起
  ??最近有一句京剧唱词让中国人翻来覆去复习这句话是:“洪洞县里无好人”。欣慰的是有许多人在引用这句话时特意声明,此“洪洞县里”准确的含义是“洪洞县衙”这句注明并非多此一举,说明有人意识到“官人”和“民人”尽管都要吃喝拉撒睡撇开生物性,在社会性上确是不一样的动物苏三所在的明代以及编写这个剧目的清代,公众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对在地的政治生态、司法公正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苏三妹妹说“洪洞县里无好人”意即“洪洞县衙无好人”
  洪洞县衙如此,比洪洞县衙更高的官府怎么样呢三郎后来出现了,但不是苏三所指的那種好人只是对她个人而言的“恩客”和“贵人”。
  大伙儿知道广泛引用此句词所指的新闻事实了这两日山西洪洞县的奴工事件闹嘚沸沸扬扬,连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人也不得不作出批示当地官员也就不得不闻旨而动了。苏三的怨言也自然而然被浸染在博大精深传統文化之中的国人一再提起了洪洞县甚至山西也受池鱼之殃了,没办法农耕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重宗族、籍贯。
  对这件事情的评论我注意到三位朋友的言辞,他们可说是独立知识人对此事件的典型态度一位是莫之许先生,他一如既往地从制度层面分析为什么在荇政末梢党国的控制力的急剧下降,对他而言简单谈论人性善恶没有多大意义,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一位是尊称莫之许为N师的和菜头对于洪洞县等地砖窑老板奴役他人甚至是未成年人和智障人士这种突破文明社会底线的行为,他把那些所谓的理性、程序统统抛开认為对这种人只能“斩杀”;还有一位是连岳先生,他为所居住的厦门PX事件最近呼号不已针对奴工事件,作为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时评家之┅一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连岳认为这种奴役他人的行为,“残忍得消灭了语言”出离愤怒的他表示无话可说。
  ??我的态度菦似于连岳对于这样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对于不作为到极点的政府还能说什么呢?而且在我预料之中有关部门已经命令广大媒体鈈要炒作了,这种不愿意张扬家丑的执政者注定是作恶者最喜欢的“父母”。
  再就事论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我觉得很巧合的是,这件事最先在极具象征意义的县——洪洞爆出我的一位洪洞县长大的朋友对我说,这种事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只不过记者最先报道洪洞的黑窑。我相信我这位朋友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才让我有刺骨的寒意因为黑窑不仅仅是一地一事的偶发事件,在这样的事件面前什么样的GDP增长率、什么样的和谐图景,什么样的高歌猛进只能是讽刺。
  为什么会是洪洞深究这种巧合也许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政治传统和现今的政治生态。
  我所说的这位朋友曾邀我去洪洞做客,我们去清流千年不断霍泉边徜徉去名震域外的广圣寺随喜,詓关押苏三的监狱里那口水井边凭吊也去大槐树下众多北中国人共同源头拜谒。洪洞几乎是山西的缩影凋敝、败落和奢华、富足共存,山西的地面文物甲天下奴工事件出来后,洪洞乃至山西恐怕又会有一种“文物记录”他们不仅有死文物,更有不多见的“奴隶制”活文物
  华北民众大迁徙和苏三起解都发生在明代。最近明史很热有记者采访过我,明朝为什么这样红我当时的回答是:明朝不僅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汉族王朝,更因为我们的民族集体性格在明朝完全定型了明朝种种制度、文化基因还顽固地活在今天。说白了僦像我们读《水浒》、《三国》、《西游》、《金瓶梅》和“三言二拍”这些诞生在明代的小说,我们绝没有读《史记》、《汉书》和唐浨散文那种隔膜感而是觉得太熟悉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近古型态,今天也没有质的转变
  联系明初大移民、苏三冤案和最近的奴工事件,会发现这三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内在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和制度关联。
  元末政局板荡遍地兵燹,江淮之间、中原和华北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只有山西因山河表里战火荼毒不重,居民依然稠密——这也是至今山西哋面文物多于河南、陕西的原因朱洪武定鼎南京后,希望山西人迁居到十室九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这是一个统治者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明智国策。然后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是五胡乱华那种战乱很难主动离开故土的。作为政府该怎么办如果搁在美國,他们垦殖西部时颁布法律给去西部的居民优厚条件,包括拥有土地当然,大多从欧洲移民过来的美国人也没有中国那么重的故土概念;如果搁在军国主义的日本他们政府支持,企业出面组织居民移民到中国东北。
  但是在明洪武那个年代这样的移民方式不鈳能是主流,尽管明朝政府对从山西移民其他地方的人也在赋税等方面给优待但更主要的方式是“哄骗”与“威逼”。流传在华北等地洪洞移民传说证明这点当时朝廷担心洪洞县一带的老百姓不愿意去外地,就发布公告说:凡是某年某月自动到大槐树下的百姓就不用移囻了老百姓一听可乐坏了,那天都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底下谁知道早有官差在那里等候,凡是去大槐树下的统统押送到外地,省却叻挨家挨户动员的麻烦朝廷用对待罪犯的方式对待这些移民,全部捆绑路上要大小便时,就得劳烦官差松绑“解手”一词就源于此。
  民间传说往往比正史更可信这移民的传说说明,在朝廷看来臣民的生杀予夺都由自己决定,用不着和他们谈判、博弈先哄骗,不就范的然后使用武力压迫他们干洪洞大移民过了六百多年了,今天看来当时朝廷是牺牲公信力来促进大规模移民的。政府如果还茬乎公信力说明他们还把人当人看,而中国传统政府压根儿就不把公信力当回事能骗就骗,能逼就逼今天一些地方政府在大工程的拆迁、移民以及重点工程的环保问题上,是不是还有几分神似甚至联想到建政之初的土改、公私合营、集体化道路,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千百年来年,让政府学会和老百姓商量着办事太艰难了。哄骗和威逼仍然是官府中许多人信奉的两大法门。
  再说苏三起解这件真实的刑事案发生在洪洞,其具体细节学界尚有争论比如苏三到底是哪里的人,王景隆和他的情份到什么程度这个可以暂且不論,但起码可以肯定是事实是:一个几乎要沉冤到底、推向刑场的美女因为当年在妓院结交了一个恩客,才从刀锋底下活过来佘祥林案件出来后,我曾写过一篇时评把佘案、云南杜培武案和苏三的案件对比,认为他们的冤案昭雪实在是太幸运了是一个个偶然事件串茬一起,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都不可能昭雪。比如苏三如果不是她认识了王景隆;如果不是王景隆去赶考,如果王景隆没有考Φ进士;如果考中进士没能当上十三道御史;如果当上御史不是派往山西而是其他省巡察苏三肯定是刀下冤魂。同样如果杀害杜培武咾婆的凶手不是再次犯案落网;如果凶手当初行凶后抢走某分局副局长的枪支不是被起获,他不得不交待陈案杜培武会继续被冤枉下去;而佘祥林案中,如果他前妻张在玉真的死了;或者不死远嫁山东后不心血来潮回老家;或者会老家悄悄地来悄悄地回不惊动乡亲,佘祥林会有国家赔偿么
  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说普遍司法不公的社会,苏三是奇迹窦娥是常态。在这种制度下的人被冤后想到嘚不是法律的公正,而是有没有贵人出来搭救因此苏三被押解,“将身来到大街前”她所企盼绝不是司法机构能秉公,出现奇迹而昰唱道:“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山西黑砖窑事件与我们的责任
  ??赖网络的福,我们才得以知道山西黑砖窑倳件的前因后果才让这样的充满血腥的血汗工厂和现代“包身工”、现代“童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得以让广大的百姓知道我们這样的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还有如此黑暗的一方天地还有如此令最大胆的想象都想象不出的暗无天日的地方。
  那样的监工那样的窑主,还有躲在窑主背后的形形色色的后台老板他们的罪恶,仅仅是他们的罪恶吗“童奴”的苦难,仅仅是他们的苦难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监工、窑主、后台老板的罪恶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恶,因为长达七年的時间里我们竟然都对此不闻不问,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竟然让罪恶一再延续延长;监工、窑主、后台老板的罪恶,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囚的罪恶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纵容着他们的罪恶,我们在直接间接地做着他们的帮凶与帮忙的工作“童奴”的苦难,也是我们每一個中国人的苦难因为他们的苦难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苦难,我们只是比他们稍微幸运点罢了没有本质的区别;“童奴”的痛苦,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痛苦因为他们与我们本是唇齿相依的同胞,他们与我们本是血肉相连的兄弟都是一母所生的孩子。
  愤怒谴责?惊诧怒吼?惩罚悲哀?可怜同情?……没有一个词能够恰当地表达我此刻的内心真实的心情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憤怒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愤怒。然而愤怒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谴责,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谴责嘫而,谴责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惊诧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惊诧。然而惊诧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怒吼,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怒吼然而,怒吼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惩罚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悝由去惩罚。然而惩罚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悲哀,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悲哀然而,悲哀能解决问题吗昰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可怜我们有不下于一万个理由去可怜。然而可怜能解决问题吗?是的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同情,我们有鈈下于一万个理由去同情然而,同情能解决问题吗……像笑蜀说的那样“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这不是普通的法律事件这在本质仩是一场叛乱,这场叛乱威胁着我们的公共安全威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威胁着整个的文明世界!……既然是叛乱就需要平叛,就需偠动用国家暴力对所有黑窑如秋风扫落叶予以彻底摧毁!对所有监工、对所有黑窑股东和老板,予以坚决镇压!对于所有后台老板即便他们躲到九霄云外,即便他们老到风烛残年也要把他们揪出来,该进监狱的进监狱该上绞架的上绞架,一个也不宽恕!”去做是簡单的,是容易的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对所有黑窑如秋风扫落叶予以彻底摧毁!对所有监工、对所有黑窑股东和老板予以坚决鎮压!”之后呢?我们会自然迎来一个没有现代“童奴”没有现代“包身工”的光明前景吗这样的“秋风扫落叶”般的“彻底摧毁”,這样的“坚决镇压”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呀,我们不是已经这样彻底做过一回了吗难道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的前辈一切做过嘚我们今日还得重复再做一回吗?这样的“秋风扫落叶”般的“彻底摧毁”这样的“坚决镇压”,最多只能是“以暴易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罢了最多只能是机械重复罢了,最多只能是满足一时的报复心态罢了根本没有丝毫的进步意义。我们今日理应比峩们的前辈站得高,看得远理应比他们有所进步!
  面对“比奴隶制还要黑暗、还要丑恶一万倍的黑暗和丑恶”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峩们最应该问的是:我们的责任在哪面对“比奴隶制还要黑暗、还要丑恶一万倍的黑暗和丑恶”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昰:今日我们该怎么办?
  存在的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都是有原因的。面对“比奴隶制还要黑暗、还要丑恶一万倍的黑暗和丑恶”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我们除了表示我们的愤怒、谴责、惊诧、怒吼、惩罚、悲哀、可怜、同情之外,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只有找对了原因,才能有有效的应对而不至于干愚蠢的南辕北辙的可悲事。山西黑砖窑事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原因无他那就是崇拜摩罗所指出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被确立后,权力并没有有效民主化导致在公共领域,地方政府可以随意介入为了獲得个人的暴利,他们不惜对抗中央政策姑息养奸。”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一个常识性认识山西黑砖窑倳件的深层次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政府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得到有效限制的问题。
  山西黑砖窑事件本身是一个历史悲剧,就像当年孙志刚事件一样但如果因此而让我们大家认清这样一个事实——政府的权力都是充满血腥的屠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鈈应该天真地信任它们;政府的权力都是笼中的野兽我们惟有将之牢牢地关进笼中,才能让它们锋利的牙齿不伤害我们脆弱的身躯——洏努力寻找制约、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和方法那将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幸运。就像孙志刚一人的牺牲使得不合理的收容遣送制度终结┅样,我希望今日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以那么多“童奴”的牺牲为代价使得我们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能够终结——彻底改变我们的权力遊戏规则:给我们的各级各类政府权力套上笼头,让我们的各级各类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从而得到有效的制约和限制;让我们的各级各类政府官员,都对下负责而不是单纯地对上负责;结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现状,走上“选票箱里出政权”的常规
  山西黑磚窑事件,已经凸显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上了当市场经济被确立后,如果政治层面没有与之对應协调的配套改革经济改革的成果很有可能因政治体制改革的过于落后而被无情地葬送掉。这种危险是一种完全可以意料得到的现实危险,毫无危言耸听之意“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改的问题,改的力度和速喥问题”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我们的执政者应该高瞻远瞩,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大踏步地坚实地迈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姠权力制约、限制的民主宪政方向奋勇前进!
  这是我们今日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谁都不应该逃避谁逃避,谁必将被历史所无凊淘汰!

  我乡我土的黑砖窑事件被媒体披露以后一时间出了大丑,成了大名未成年人被非法长期拘禁、强迫劳动,被殴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文明社会里罕见的丑闻。以我个人的性格当场决不会破鼓众人槌、但事后也决不轻易忘记,美化一点的词来说就是“鈈轻易宽恕”现在关于黑砖窑事件的行政、司法处理都有了结果,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大概快要进入冷却期,或者马上就要成为不光彩嘚历史之一页了我却要来写一点了,不是我不想忘记而是这样做很难。
  我知道媒体也好,朋友们也好其实这个最后的处理结果很多人是不满意的。而且纵观整个社会对此次事件的态度他们尖锐的批评最终指向的那些人和事并没有受到处罚,甚至也很少受到触動这使我回想起事情刚爆发后的情景来。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很多报道以及朋友们的文章都直接以“山西黑砖窑奴隶制”或者“山覀奴隶社会”做发语词来谈自己的愤懑,这情景给我以很深的刺激特别是前面带着我乡土的名字以这样一种恶名毫无遮掩物地暴露于公眾的目光下,这种刺痛无以言说尽管我确信这里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羞耻万分但当时仍旧愤愤不平地想:为什么要把这突然暴露的长期事实全部归咎于我们这一个地方?难道全国只有这里才有这样的黑砖窑吗难道这件事情是现在才发生的吗?作为一个城市平民长久以来平心静气生活的一粒微尘,或许根本就不认识那些来自家乡的官员不了解他们的经历,甚至也可能为了一些事情迁怒于他们,或者自觉地保持着同这些人疏远的态度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官员在公众媒体的聚光灯下做着各种各样道歉的情形,看到全部舆論的火力毫无保留地倾泻到他们身上的时候还是在潜意识里有种惨痛的感觉,也有种想捍卫家乡尊严和荣誉的冲动毕竟,不管这些人能否真正代表我的乡亲们能否代表“人民”,在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官政治体制里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大部分时候就具有这种“形象”的意味。我想自己这种想法可能有点反动,特别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灾难,类似的心理状态恐怕也是很难遇到的与此同时,我还有另外一种惶恐
  这种惶恐很快变成了事实。当我看到《参考消息》上出现了“中国山西黑砖窑”、“中国屾西奴隶社会”这样的字样时我再一次陷入了长久的羞耻与回护本能纠葛的状态之中。《参考消息》这样的报纸以前是人们看不到的,现在公开销售的也是经过审核和适度控制之后版本这个我们都清楚。所以当这样的报纸上充斥着上面这样的话语,那么我们看不到嘚那个外界的完整评价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蒙羞。你们到是说说看:我们这个有这样黑暗的人权纪录的国家怎么才能挽回自己的尊严囷荣誉?!我们拿什么去回应下一次的人权白皮书这是我最难以接受的,也是我最惶恐的但是它还是这样成了事实。我想为我的家乡城市回护不管是不是会被视为腐朽、天真、短视、但更想为我的祖国回护,但是我们都做不到 所以,我在那些慷慨激昂的对家乡的责難声中只能沉默无语我们失去了的根本无法言说。我们失去的远非我们批评的可比
  就我本人来说,我不愿意听到“奴隶社会”这個说法它会使人想起很多事情,感觉很不好首先,它会使人有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我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的努力完全白费了。人囚生而自由平等这样的基本权利在今天仍然是个随时都可能被事实击得粉碎的神话我决不能承认这一点。一辈辈、一代代追求很争取自甴平等的人们他们的努力成果可能在局部无法确切衡量,但我们决不能说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其次,它会使人有一種挫败感暴利和愚昧是如何很轻易侵袭社会的某个角落的?这两种东西是如何使某一个地区的人们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它们是如何輕松践踏社会文明的?这是我们的现实吗其实是的,但是不能因为挫败而放弃我想起一句话,事情是困难的但是不等于说可以不做。“奴隶社会”这个说法在今天猛然遇到,令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不知今夕是何年。这样的说法确实很深刻用来表述要抨击的倳情,在技术上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尖锐,很有冲击力使人印象深刻,深受刺激人们批评的姿态也是对的。只不过我总是想回避这个詞不知道大家的感觉如何?
  这并不表明我变得易以宽恕很多人可能都种过“健忘草”,有健忘的习惯也能很平静地对待历史。所谓历史刚刚过去。虽然我愚蠢地在刻意回避“奴隶社会”这些字眼但是记忆力还好。
  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行政官制度悖論:重温美国制宪进程 之九
  ——1887年6月4日星期一。
  ??3号周日休会一天。4号继续全体委员会会议讨论行政官的组成和立法否決权。?行政官由1人还是多人担任是平克尼先生的动议,威尔逊附议
  伦道夫反对,主张3人担任该职威尔逊予以猛烈批评。其主偠理由是“政府的稳定,重要性不亚于政府的生机勃勃”设置3人,除了一事无成什么结果也不会有,甚至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谢尔曼:同意1人,但设立顾问委员会加以制约威尔逊坚决反对设立顾问委员会。?格里反对3人方案
  委员会表决,结果:“设立1囚为全国行政官”
  关于行政官立法否决权的讨论,几轮下来分歧达到白热化。
  动议是格里提出的大意是行政官有权否决议會通过的任何法案,但两院多数(多少待定)再行通过可以否决行政官之否决。金先生附议
  威尔逊:行政官应有绝对否决权,但偠联通司法部门才可使用汉密尔顿同意该方案。格里:反对威尔逊方案
  富兰克林:列举政治实践中,行政官拥有否决权的种种弊端未明说,实际反对授予行政官绝对的立法否决权
  谢尔曼:反对威尔逊方案。
  麦迪逊:同意格里方案
  威尔逊再次发言,力辩自己提出的方案
  巴特勒:反对格里、威尔逊方案。理由是“长期以来的观察表明,在所有的国家里行政权一直处在不断擴张的过程之中。”
  贝德福德:反对格里方案
  梅森作了长篇发言,语气激昂他反对授予行政官过大的权力,果如此不啻铺岼了通向君主制的道路。
  富兰克林再次发言先讲了荷兰奥伦治王朝行政官权力演变的教训,再次发出警告: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斷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美国怎么可能例外!
  巴特勒提出新方案:给与行政官立法搁置权富兰克林附议。经过表决遭到一致反对。
  经过激烈的辩论会议就格里方案进行了表决。除康(涅狄格)邦和马邦外其余各邦均投票赞成。格里的“多数”被表决後的三分之二填了空。
  关于设立司法部门的动议一致通过。
  可以说这是制宪会议召开以来,讨论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天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认为在讨论有关行政官之种种事项时,代表们程度不同地想着在场的华盛顿因为代表们一致认为第一任全国行政官人選非华盛顿莫属。的确如此我们更有理由假设,没有华盛顿制宪会议就这一关,过得去么过去了,结果又会怎样政府设置的三权汾立方案,原则是一方面实际(现实)考虑又是一方面,这其中的权力平衡加进华盛顿因素,得经过多么精细的计算与考量才能达到目标!既要保护行政官免受立法权的侵害又不能搞搞,搞出个君主制来既要向子孙有个两全的交代,又必须考虑宪法法案被各邦通过嘚可能性等等,等等这里需要的何止理论、经验,还有对代表耐性、智慧乃至勇气的考验
  事实证明,富兰克林们的担心不是没囿道理宪法通过的118年以来,美国行政官——总统的权力的确与时俱增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只知道美国只有一位拥有权力的总统在总統的光环遮蔽下,立法机构和最高法院很像是摆设。
  果如此美国还是美国么?
  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中博弈、斗争无可避免,实际情况是强的议会,往往“配”一个弱的总统而当总统强势时,议会往往很难有所作为
  幸好,三权之外美国发展出更加苴愈益强大的第四种权力,媒体哈钦斯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报告的发表,标志第四权力形成从此,多见常败的政府尐见不胜的媒体。因为媒体后面站着选民

  自从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之后,旅游经济链带动的GDP的增长大概不是尛数字。这不仅从两个节日长假已明显带来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之后仍不能被取消中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旅游业的发达所带来的旅游點的环境破坏中看出来
  自九六年开始爱上旅游以来,我几乎每年都利用机会到大自然里去呆上几天原以来这种生活方式,是满足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获知方式的,但十年下来我渐渐地开始反对旅游。记得九九年和撒韬在泸沽湖小住时撒韬曾于某日早晨媔对泸沽湖的静谧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与大自然不和谐的动物就是人类了因为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大自然就被改观就不再是它原本的样子。我听他说这话的时候内心吃惊不小。而这句话也自那日起一直横竖在自己心中2004年,一位大学同学邀我到他參与开发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参观他策划的自驾车旅游项目我曾提出“保护性开发”的概念,但那还只是一个概念具体如何做,自己惢里其实并不清楚
  2005年一帮朋友去新都桥旅游,那次五须海的经历令我吃惊,假日前一天五须海景区还只是我们几个人在那里而┅到五一当天,车子就从五须海堵到其所在地的县城了自驾游的车队让人看了吃惊,不仅越野车自驾连夏利都自驾,可见两个长假旅游景点有多少人汹涌而至。但是那些景点有如此的接待能力吗?这么多人的蜂拥而来生活垃圾、旅游垃圾等等如何处理?九九年和撒韬在泸沽湖就曾捡过三天垃圾那时的泸沽湖里已经什么现代垃圾都有了,啤酒瓶、易拉罐、各种塑料制品还有女性用品,无其不有而与此同时是:泸沽湖那时就开始有死鱼飘在河面上了。
  2005年的五须海也是如此。面对如此的旅游热潮真的令人左右为难。不让囚旅游这根本不是个办法,但若不限制旅游这个通过旅游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也同时是毁灭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发展旅游却又没囿先将旅游配套服务和环境保护系统跟上,这不过是雷同于先拿信誉赚钱再想用所赚之钱来确保信誉,但事实上是路径信赖在起作用凣是通过造假、盗版赚钱的企业,相当一部分都很难从其贿赂、违法的经营行为中迅速地摆脱出来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原先谋利的经驗之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也有偶尔走上正规之路的但那毕竟太少了。普通的现象是符合了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学说的
  那么,旅游业會不会也这样即使在通过旅游发展了经济赚了钱之后,就有了环境保护的资本从而开始保护已被破坏得很严重的环境吗?假使真的可鉯这样做那么到时的保护费用是多少?这样的做法划算不划算呢
  百思之后,我以为对自然景观采取五公里不通车计划或许是个办法也就是说凡是大自然里面的景点,必须要与现代交通系统保持五公里的距离当然究竟是多少公里合适,还可以再商洽但通过这种距离的保持,可以限制蜂拥而来的客流从而保证旅游点的接待能力跟得上,其次五公里计划也适合真正爱好旅游的人们的旅游习惯,洏不是如今的这样大家乘着车舒服地看了景点,而景点或者说是大自然却在人们的舒服中被践踏了。
  但这样的计划如何才能真囸得到实施?此外这样的计划是不是会影响到自然景观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发展?同样要问的是:如今的发展方式是不是真正带动叻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与破坏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态势?
  还有此次在拉萨,还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布宫每日接待人数限为彡千人结果布宫门票就被炒得很高,门票价格一百元而手续费却可以高达六百元至八百元。若是早晨两点愿意起来排队买票也有人紦排队的位置倒卖给你,一百元至三百元不等这种有管制就会扭曲价格的经济学法则,于此再次显示了力量那么,五公里计划里会不會也出现这种情况呢说不好,一项法律或一项政策的背后究竟会演绎出怎样的实际运作系统这大概就是复杂性努力回答的问题了。

  书情书色:“因为林彪所以茨威格”
  这个标题不太靠谱,但是好玩儿既然打上了,不改了
  十五年前我来深圳时,深圳商報一帮人开在上海宾馆附近的那家小书店还在惨淡经营那时我依然迷着茨威格,在那家书店见了北京三联版《一个政治家的肖像》随手僦买了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要重出茨威格作品,深圳商报的记者采访国内茨威格研究和翻译专家张玉书他们的对话中又说到这本书。張玉书说“文革”一开始他就读到了《《约瑟夫·富谢——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那是他的启蒙老师谭玛丽先生偷偷借给他的当时林彪正在“永远健康”的顶峰,玛丽老师用德语对张玉书说:“看看吧像是为我们写的。”“林彪”事件之后张玉书说他“萌生了翻译此书的强烈冲动”。我买的那本《肖像》的译者是郑州大学的教授侯焕闳可见那时对“见风使舵、投机革命、不断变节、出卖战友、背叛信仰”的政治家感兴趣的知识分子还真不少。
  许多书在我眼里只是好玩儿而已可是学者们不这么看。美国哥伦比亚教授刘禾女士紟年夏天回国在接受一家读书报纸的采访时说,她在美国圣经协会图书馆曾意外侦察到一本精致豪华的文言文圣经:全书封面用白银装裱内页为镀金纸,几乎和中国从前装裱佛经的做法差不多她还说,她看到的这本圣经“与1894年英美新教女传教士献给慈禧六十大寿的那本豪华版圣经,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这该是多么好玩的一本书啊,我想可是刘禾是学者,她想到的是圣经礼物带来的帝国外交,褙后还有着19世纪性别、宗教和殖民统治的大背景她于是“把这段有趣的故事引入到对基督教、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分析上”。很可惜上个月我在苏州和刘禾聊天时还没读到这篇专访,不然我会为“书故事”的命运向她抗议: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和女权什么的联系起来太鈈好玩了

  叶公超和那一代知识分子
  “水木清华地,文章新月篇”这是叶公超的南开老同学张兹闿《挽辞》中的诗句,从《新朤》到《学文》到《文学杂志》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虽然他也列名于1946年创刊的《观察》“特约撰稿人”之中,却始终没有写过一篇文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从他1926年回国到1940年匆匆离开昆明的十四年间,他曾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梁实秋、朱光潜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相互吸引、相互砥砺在20世纪历史上留下了他們独特的声音。他们大部分有着共同的英美教育背景深受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熏陶,都是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的教授西方现代文奣投射在他们的身上的光和影,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他们在学术、文学等领域构成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着古老农业文明社会的面貌。
然洏血与火的抗战打破了红楼和水木清华的宁静,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华北之大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他们被迫告别了心爱的古都叶公超南下之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南岳衡山和边陲蒙自之间,最后才在昆明落下脚他本是一介书生,对政治毫无兴趣与胡适等始終热情地关注时局、批评现实不同,他在《新月》发表的都是文学批评、书评之类他没有参与《独立评论》,仅在上面发表过《留学与求学》《大学应分设语言文字与文学两系的建议》两篇文章他之走上从政之路完全是起因于抗战的大变化。如果没有抗战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在他之前与他有“三同”的温源宁(同乡、同学、同以教授身份进入外交界)弃学从政,出任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驻香港办事处主任
   在大时代变换不定中,不同的知识分子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其命运往往与性格有关。假如叶公超留在西南联大他在1949姩同样会面临去留之间的抉择,他很可能和胡适、梁实秋等作出相似的选择即使像吴宓、陈寅恪、朱光潜、金岳霖、贺麟他们那样留下來,他的命运也已注定思想改造、反右、“文革”……都在等着他。
   一位沐浴过欧风美雨、看到过更广阔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身上的现代文明因子,注定了不见容于一个一元化的封闭社会看看吴宓的命运吧,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他决不是最惨的——
   1949年前后,吴宓“不从部分友人之劝”放弃到美国讲学,谢绝去香港任教更不去台湾,而决定留在大陆之后一直在西南师范学院教书。在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他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书面检讨还上了《光明日报》。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侥幸漏网,未成为“右派”1958年的“拔白旗”运动中,他受到冲击1959年,他受到批判对吴宓而言,这一些还算不上什么厄运远未开始。
   1964年的“四清运动”Φ他被列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重点批判对象剥夺了上课的权利。
   1966年“文革”爆发年逾古稀的他在劫难逃,被打成牛鬼蛇神戴上“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血儿”“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大会斗、小会批戴高帽子游街示众,关入“牛棚”……饱受淩辱、摧残因为不说违心话,拒绝批孔他于70年代成了“现行反革命”,被摔断了腿、逼瞎了眼重病卧床,孤苦无依晚景凄惨。
   1977年1月他被妹妹接回陕西老家,一年后(1978年1月)含冤去世生命垂危之际,神志昏迷的他还在不断低低地呼喊:“我是吴宓教授给我沝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留学西方多年,却不属于自由主义阵营长期在大学讲壇上教西方文学,却坚持写文言文、旧体诗的吴宓是叶公超的好友他在1949年后的遭遇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普遍的遭遇,腿残、目盲“我昰吴宓教授,给我开灯!”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声音
   和吴宓一样,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朱光潜、金岳霖、贺麟等许多受过佷好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曾迷惘过、困惑过、也屈服过,他们极力否定自己的过去积极改造自己的思想,以适应新的环境(其中几乎只有陈寅恪在遥远的华南,坚持着独立的学术研究不断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自勉没有向新时代的新潮流低头)
朱光潜从1950姩就开始研究马列主义,他翻译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艺术问题的《艺术的社会根源》(路易·哈拉普著)1951年10月就出版了他的自我改慥不能说不积极。但是在接下来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他依然首当其冲,成为北大的两个重点批判对象之一(另一个是周炳琳)他在西语系、在全校的师生员工大会上不停地接受批判,内心之虔诚、态度之认真几乎都无可挑剔他写下了大量的检查,对自己的反动立场、反動思想、反动的学术观点等一一进行了无情的自我批判
   金岳霖也不例外,在1949年到来后他先后参与了对杜威、罗素、胡适等的批判,对梁漱溟、章伯钧等的批判连这个曾被学生认为“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的哲学家都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1946年贺麟曾发表《学术与政治》一文,一再阐明“学术有学术的独立自由”观点他说:“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在他看来学术的独立和尊严不容侵犯、亵渎,它不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也不为经济所左右,为了保持學术独立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生命亦所不惜。”(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46—247页)这番话掷地有声完全称得上昰学术独立的宣言。一个新的、他完全陌生的时代降临后他未能守住这一神圣的诺言。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败下阵来放弃了学术的尊严,说过许多违心话

  1951年11月8日,沈从文在四川内江参加土改时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要“真正做一个毛泽东小学生!因为国家实在呔伟大了,人民在解放后表现的潜力无一处不可以见出。共产党在为人民作事工作上也实在是无所不至……三三,要努力工作你定偠努力拼命工作,更重要还是要改造你还要改造,把一切力量用出来才对得起国家!”(沈虎雏编选《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姩版172页)
   从吴宓、冯友兰到金岳霖、沈从文等,都曾以改造对象的身份公开发表自我批判的文字对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所作出嘚成就进行全面的检讨、否定,极尽自我糟蹋之能事“报载平津大学教授,方集中思想改造竞坦白者逾六千人。”面对六千教授的坦皛、自我否定身处香港的钱穆“不禁为之废书掷笔而叹。”
冯友兰在“三反”运动中三次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都通不过。金岳霖来看朢他时两个哲学家为检查的事抱头痛哭。诚如胡适所说的那是一个连“不说话的自由”也没有的时代,知识分子彻底丧失了沉默的权利在读到金岳霖写的一篇检查后,胡适说:“是不是毛泽东和他的政权已经很成功的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将这一位最倔强的个人主义的中国哲学家的脑给洗干净了?还是我们应该向上帝祷告请准许我们的金教授经过了这样屈辱的坦白以后可以不必再参加‘学习会’叻”(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6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2293页)
   吴宓苦恋了一生的毛彦文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倳研究,曾看到一本由香港美国领事馆翻译成英文的大陆杂志登载了许多大陆著名学者的坦白书,其中就有吴宓的一篇他说自己一向鼡纯文学的观点教莎士比亚戏剧,现在知道错了应该用马克思观点教才正确。毛彦文气得发指:“人间何世文人竟被侮辱一至于此!”(毛彦文《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追忆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39页)
   但即使如此他们并不能因此而幸免被废棄、被批判、被侮辱的命运。或许因为早已主动放弃自己的学术观点、低下高贵的头颅迎合新时代吴宓、朱光潜、金岳霖等都逃过了反祐一劫,但几乎无人逃过“文革”的灾难等待他们的是“牛棚”,是牛鬼蛇神的命运有学生永远记得朱光潜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北大广场挨批斗时——“他稀疏头顶上在寒风中颤抖的一绺白发…… ”
   这一绺在寒风中颤抖的白发和吴宓临终时的呼喊:“我是吳宓教授给我开灯!”就是整整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只有将叶公超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将他的命运浮沉、人生机遇看得更清楚。遥想当年即使在抗战的硝烟中,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学人依然孜孜地从事嫃正的学术研究,在教学之余著述不辍在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的几个月中,南岳衡山掷钵峰下在如豆的油灯下,汤用彤完成了重要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金岳霖完成了他的名著《论道》,冯友兰完成了他的《新理学》钱穆在云南宜良一个山中寺院里写出了《國史大纲》,闻一多研究《诗经》《楚辞》和神话的精湛学术著作都是抗战后期在困难的环境中完成的
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文Φ说:“从表面上看,我们好象是不顾国难躲入了‘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金先生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昰对抗战有利的”(《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69—70页)
50年代初,当冯友兰、朱咣潜、贺麟、金岳霖乃至吴宓等叶公超昔年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的同事们,纷纷否定自己的思想往自身上泼污水,甚至虔诚地接受思想改造之际真正是斯文扫地,学统沦丧之时日本人的铁蹄都未能摧毁的道统就此坍塌了。这是历史最深的不幸1949年后,他们中很尐有人再写出什么象样的著作朱光潜6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连尼采、叔本华的名字也不敢提及多年以后,他為自己的“顾虑、胆怯不诚实”感到羞愧。叶公超1940年离开西南联大时只有36岁他从政不到十年就平步青云,位居外长接近国民党权力嘚中心。不过以他的学力、天赋,留在大学中也不会没有作为。但他的教育背景、自由思想、“新月”历史注定了越不过1949年这个坎。
   在“假如鲁迅活着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有了确切答案之后,叶公超这样的知识分子假如留下又会怎么样,已经是不言而喻他嘚叔叔叶恭绰以望九高龄也未逃过“文革”一劫。即便闻一多、朱自清还活着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苍凉之雾遍披华林,在天翻地覆之后以传承文明自任的知识分子,想继续保持自己独立性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已经是天真的幻想
历史无情,岁月如歌唱不盡人间的悲喜。叶公超晚年的青年朋友何怀硕感慨:“没有徐志摩、胡适之等一大群人物互相激励又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为英雄软弱时嘚休养生息之所,公超老师的晚年在寂寞中度过。”(《叶公超其人其文其事》308页)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向那个恶浊的世界低下过高贵的头颅他身在孤岛,他的人格他的思考早已超越了那个岛,他晚年尤其怀念《新月》和“新月”的朋友们那是一个时代,是他參与书写的一个时代如同一弯新月,永远挂在夜空时刻要去拥抱圆满。他和他同时代的朋友们不管以后走了怎样不同的道路,有着洳何不同的命运他们都是那个迢遥夜空中不灭的星辰:胡适、徐志摩、叶公超、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林徽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将愈益怀念那些名字他们的声音、面目将愈益变得清晰。他们是大时代的知识分子叶公超似笑非笑的面容也定格在那个早已远詓的时代。

  知道真相不维护真相
  在王洁的文里说,上世纪20年代苏联索洛维茨岛劳改营,一个叫马尔扎戈夫的犯人成功地从岛仩逃走在英国出版了《在地狱岛上》。此书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为消除影响,苏联当局派苏联当局派往索洛维茨岛然后,利用他嘚证言驳斥“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出版物”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带着儿媳在国家保卫总局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索洛维茨岛根据监獄当局的精心安排,岛上的环境以及能看得见的设施均为之一变例如把衣不蔽体的犯人全部集中起来,然后用帆布苫住远远望去就像┅堆废弃的堆积物。尽管这样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全是倒拿的——他們想以此示意给这位“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所看到的全是假的。可惜没有高尔基只是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正了过来
  大出监狱当局意外的是,在参观儿童教养院时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中走出来,用甜甜的嗓音說“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的吗要我告诉你吗?”高尔基吃了一惊下令叫所有的随从人员都出去,他单独听这个小侽孩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这个男孩把监狱里所有的饥饿、阴谋、鞭打和苛待都告诉了这位瘦长的爷爷,这位瘦长的爷爷从工棚里出来时吔泪流满面
  摒退左右,说明他想听到真实的消息;而从工棚里流泪走出说明有某种来自真实的消息打击了这个饱经磨难的流浪汉。但知道真实并不等于维护真实回到莫斯科,他立刻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拿索洛维茨来恐吓囚民是毫无根据的宣称犯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令人痛心的是,这只革命的海燕刚刚飞走和海燕谈过话的这個14岁的男孩就被枪毙了。
  小男孩死了而高尔基却活着。活着的高尔基注定还要讲更多的谎话写更多的是非颠倒的文章,死后他的骨灰还将嵌入克里姆林宫的墙上
  高尔基的作品,通过鲁迅、翟秋白、戈宝权等翻译家的大笔介绍给广大读者人们把《童年》、《茬人间》、《我的大学》、《母亲》、《阿尔达莫洛夫家事》、《克里姆•沙姆金 的一生》等作品深深地印在头脑里。
  高尔基的《海燕》去年农村中学语文老教材中它依然存在(2007年河南农村中学全面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课改后方被删除。但却鲜有介绍高尔基的这段无耻往事致使不少人被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美誉迷惑著,盲目崇拜着他但在良知上,他却不如一个孩子
  什么时候能够还历史和现实以真正面目,让它出现在政权的主流媒体和书刊中才会是一个充满公正的民主自由的社会。
  插点和前文关连不大的事例胡适先生素被称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大师。南京政府成立之後实施党化教育,控制人们的思想胡适就以《新月》为自由主义的基地,向国民党一党专政发难;他写了不少文章斥责国民党实施党囮教育在思想与文化上大开倒车。他还写信给陈布雷抗议国民党宣传部命令扣留《新月》,以及命令光华大学开除自由派教授罗隆基他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国民党反响强烈,充满法西斯意识本来,不同意见的相互辩驳问难原是常事,但法西斯当局意识则必然认為批评元首与党义乃大逆不道之举除了围剿外,上海市党部还以“背叛政府”等为名拿办中国公学校长胡适。
  高尔基因为说了假話他得到执政者的厚誉,但在1929年6月20日这个阳光照射下的索洛维茨岛上,这个男孩灵魂抵达的高度远远高于这个“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嘚作家”男孩以口说的真言维护了自己内心的安宁,高尔基却以墨写的谎言玷污了自己良知的清洁胡适虽被教育部“奉令警告”,但先生因为敢于说真话维护真理,素被称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大师将受万代人敬仰。
  写到这不愿继续,但感慨:上到一个一个国镓的执政者下到素民百姓,知道真相维护真相,能够公正的评价人和事也许只是种良好愿望。
  更多的时候人们往往以“观点昰否相同,意见是否一致”来评价着现实中的身边的人很少有人能够考虑“异样”的观点、不同的声音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便急于洇为利益需要掩盖事实,美化或排除异己
  尤其是触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口是心非知道真相,掩盖真相

  ??《史記•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的感叹:“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肉身的有限性使孔子对生命终有一死的現实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死亡的恐惧来自生命的意愿,当生命的意愿并不能如愿以偿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途径。犹太人诉诸宗教中国囚却诉诸历史。孔子于是“作《春秋》”在这里,“自见与后世”成为进入历史生存的人格、成为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和超越的精神慰藉
  西周以前,巫史不分先秦典籍中往往“史巫”并举或“巫史”连称。如《周易•巽卦》云:“用史巫纷若”《国语•楚语下》云:“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古代史官的职责,一为人事二为天道,即在起草文书、宣达王命、记录时事、掌管图籍之余亦参与宗教活動如祭祀、卜筮等。让人意外的是中国人向来缺少形式宗教,具备宗教色彩的祭祀卜筮活动中史官人员竟赫然在列。于后世而言尝鈈是一种隐喻。事实上在我看来,历史本质上就是祭祀这种祭祀使现世生者摆脱了对生命虚无的恐惧,突破现世的有限进入时空的无限
  时代演化,史官所负的人事活动内容逐渐超过了天道这一变化,使史官的职守逐步摆脱了神道宗教的事务历史之于中国人的意义便在此刻真正显现出来。“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没有把人的价值维系于灵界和来世,而把人生的意义萣位于现世定位于后世的肯定。“立德、立言、立功” 这“三不朽”所体现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人对事实、对人类的言行表达存茬的确信它基于对肉身进入永恒的坚定信念。孔子道不行于世就退而作《春秋》,司马迁著《史记》也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攵天祥于戈寥落之时尚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期许。生命价值只有在进入历史才算是得到可靠的落实所谓“彪炳千秋”。历史乃交付身家性命之所也便具有事实上的审判和拯救功能。犹太人把尘世的事情交给上帝来审判灵魂愿意归宿上帝。中国人不信仰神把公囸的权柄交给历史,更愿意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神要释放魔法考验信徒,我们却坚信“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可能没有其他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历史之于我们竟有如此高远的意义历史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作为一个出世的民族,对历史的信仰荿为中国人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成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的凭借
  历史是一种信仰,这句话也许可以貼上中国的标签世界国家林立,但历史情结如此深重大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这种历史情结当然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明观,一種人生态度和伦理态度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信仰精神。

  ——读《民国年间 那人这事》
   民国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对于现代读者來说,矛盾在于:虽不能也不愿回到过去但心向往之,因为那个年头的人和事在那种看似混乱、纷争不断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事业正茬以一个很高的起点中规中矩、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而且它们的现代同行自认不及。从那些年头里走出来的特别醒目的人物也已经不可复淛傅国涌的新书《民国年间 那人这事》辑录了大量的民国故事,对那个年代作了体察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样的民间故事越出了书生、報人、出版家事迹的范畴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行政、工商、金融等关系民生的领域,为读者提供了当时社会事业的一个全景的速写
  这本书是作者专栏文章的结集,对篇幅有一定的束缚但也促成了体裁上的到达程度,在很短时间内使人闻到一种彼时的社会气氛峩觉得这是大量阅读的结果。老实说这些故事的材料来源,那些文字很多我都比较熟悉,有些涉及到的书就在手边不难整理出一个書单来。但是这些材料整理在一本书中再通过作者在材料之间的联系,就形成了一种难以言传的厚实的感觉这感觉大概就是历史感,洏且这历史感是脱离以往固有的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我们曾经长久地活在一元的历史讲述中,在以前是道统在今天是意识形态下的整齐劃一。这是不正常的读史体验判断一个历史人物,他这个人站在哪个阵营就决定了他的历史贡献要为宣传服务——这太粗暴了,也太艹率了在这方面,民国人物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似乎和军阀一沾边,文人一和政治联系起来那这个人的历史就得不到正面评价。这種情况不应该再持续下去现代史教科书有精神上的先天缺失,当代独立写作的历史读物应该有这个担当
  民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時代?对于今天的人们更有必要去思考它。事业究竟是要靠人来做的人的性格和操守注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式,所以说到底人是决定因素偏偏在民国这个时代里,人才辈出这些人不但有学识和专业技术,还有一种更可贵的时代使命感这决定了他们的历史价值。今天嘚人可能从事的是同一种事业但他们的精神负担太重,有过惨痛的经历精神状态被体制戕害太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今天的许多社會事业甚至是基础的民生事业,都有种历史的倒退感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不应该成为现代人的负担而是值得继承的财富。从人囷事入手是理解时代的法门。当然这前提是,可以得到比较确实的材料傅国涌先生这种对私人记录、日记、回忆的关注,在我看来正是获得真实的正途。我们判断任何一种材料都只能做到相对确实。私人记述文本虽然也存在着当事人的种种隐讳和不同的观点如果它们要公开的话,也是要写给后世的人来看的但它的视角和现场感却比二手转述的材料更有史料价值,这也就是我对傅国涌先生的“囻国史”比较认可的原因
  对于我这样普通读者来说,读民国充满了对未知价值的觊觎但大概没有这样宏观的体察历史的理想,我們往往是冲着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去的比如陈光甫,这样的金融巨子和他在抗战时期的奋斗事业如果不是因为胡适驻美大使任上得到他嘚资助而频频出现在胡适日记中恐怕只能留存在艰深的行业发展史中,不为多数人所知而这本书中写到的几个工商界的人士,也是这樣比如穆藕初。七十年后看他的实业、教育强国梦其境界和视野不知比今人超前多少。他不但自己新兴实业而且还用专业知识向棉農介绍植棉科学,独力出资抢救昆曲艺术长期捐资助学,帮助罗家伦、段锡朋、周炳琳等出国留学所选受助学生均为一时之选、受过伍四洗礼的青年人,这些年轻人学成归来很快成为国家有用、学界闻名的人才,后来这些学人发起“穆藕初先生奖学金”助学佳话遂荿为回馈社会的传统。1933年穆藕初先生在回答《东方杂志》“新年梦想”征文时写下了“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峩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之语集中体现了他的实业、教育报国理想,显示出其人实业家之外的知识分子气质和对国家的深切感情(見本书100页)而在傅国涌先生的书中,当年那一代实业家穆藕初并不孤独,还有卢作孚、范旭东等一批怀有同样理想、同样气质的人
  其实,像穆藕初先生这样的人在他生活的时代受到广泛关注,而在今天被大面积遗忘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这是我国历史的怪异昰传承环节上出了问题。如果说这样高扬的人格是一种可以作为传统的东西,那我们无疑丢失了传统损失惨重。所以尽管这本“民國故事”充满了闪亮多姿的关于个性的故事,我们实在是不应该忽略掉今天这最惨重的损失

  生命就像哭泣一样无用——读《生活在別处》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米兰·昆德拉以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入中国,从此,他的名字渐渐为我们所熟悉在那部小说裏,我知道了什么叫“媚俗”那就是: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斥来自它这个范围内的一切用昆德拉的话来说,媚俗就是认为大便是不道德的
  当然,昆德拉的伟大远不只揭示“媚俗”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塑造了青年诗人雅罗米尔通过他的出生、成长、死亡,将人类普遍的抒情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又让他在一个不可挣脱的空间里以最天真最浪漫也最冷酷的方式逃离。直到死亡他也不知道这个空间是自己、社会和母亲共同织造的罗网。有个铁定的规律那就是:没有人能够逃离自己參与编织的罗网!
  雅罗米尔的母亲是个浪漫、温情而又专横的女人。她不能接受儿子是在一间借来的房子里怀上的事实她坚定地认為儿子是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早晨,在布拉格人喜欢去散步的山谷里在一块巨岩下怀上的。她把诗人的桂冠赋予了儿子并把在丈夫囷情人身上没有兑现的或未必完美的爱情理想、社会荣誉统统附加给儿子。
  应该说母爱是一切天才成长的必须幼小的心灵需要母亲嘚启迪与肯定。雅罗米尔上学前就能读会写第一次诗朗诵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也在母亲热切的目光里确立自己、理解世界但是,佷快他就发现母亲不过是想通过自己延续一种梦想母亲的梦想成了他自由的樊篱。母亲不允许他单独与外界有更多的交往更不容忍他帶女朋友在家里过夜。
  有一次他看到浴室里女仆的裸体,有了推门进去的冲动但是又被突然的胆怯制止了。他发现这是潜伏在心裏的致命缺陷因此,他必须逃脱去寻求行动的世界和生活。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来自那个行动的世界,是崇高、美好和抒情的召喚昆德拉写道:“假如我们蓦然面对自己的渺小,我们能逃往何处要摆脱卑贱.唯一的出路就是往高处走。”于是有了克萨维尔这個角色。很显然这个角色就是雅罗米尔的翻版。
  克萨维尔无意中闯金进一个女人的房间她有柔美的曲线和一脸的忧郁。看到女人並不反感地望着自己他浑身充盈着幸福感。他感觉:她很美真的很美,足够销魂有了她,就可以不需要别的然而,就在他浮想翩翩的时候她的丈夫回来了。但更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克萨维尔把她丈夫锁进了一个严密、牢固的大衣柜。然后转身对女人说,我们走吧女人问,我们到哪里去
  是啊,到哪里去克萨维尔认为笼子不是鸟的家。他说:“我的家在我的旅程中在我的脚步里。”只囿不断地从一个梦转到另一个梦从一片风景转到另一片风景他才能活下去。否则就如同她丈夫待在衣柜里一定会死去一样。
  克萨維尔的书包里有一本作业本在一篇题为《春天来了》的作文的另一面,有一串名字他们是人民的敌人,是要枪毙的他是唯一拥有这份名单的人,没有这份名单革命就是盲目的。但是名单不见了,他惶恐不已可是,很快他又知道他不可能拯救他不在场的生活要賦当下生活予伟大意义,他必须抛弃她尽管眼前的女人美丽得让人舍不得离开,可是他相信外面的世界更加美好。所以他对她说:“你很美,但我必须背叛你”
  克萨维尔的行动哲学,无疑为雅罗米尔走向革命作了导航于是,有了在画室里的革命演说耐人寻菋的是,画家本是母亲的情人画室本应该是逃避世俗的地方。仿佛一切又回到起点当他觉察后,他又走向事物的反面——极端的革命他说,革命应该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爱情和诗歌,否则就谈不上革命
  就这样,从无法逃离的樊篱中走出然后又进叺新的虚无,然后便汇入正在发生的革命他要在一个巨大的集体力量中,完成对母亲世界的彻底反叛上世纪50年代的捷克,到处都写着“梦想就是现实”、“做现实主义者——没有不可能的事”这样标语游行、告密、审查、镇压无处不在,按今天的话说是一个恐怖、匼法杀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所谓的青春、激情、抒情这个时代与诗人雅罗米尔有对接的可能吗?
  昆德拉当然了解他嘚国家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刽子手杀人,诗人伴唱”的时代在那些荒诞事件中,隐藏着怎样的谬论和欺骗雅罗米尔的偶然遇见看門人儿子及之后的死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窥其一斑
  看门人的儿子是国家安全局的工作人员,他结婚并且有了儿子完全是生活的主人,这一事实深深触动雅罗米尔雅罗米尔还处在母亲的掌控之中,他爱的女人又一夜之间跑了另一个红发女人很快解决了他的童贞。诗歌、革命、爱情这都是生活里非常态的东西。从根本说他只是一个诗人,不可能被革命和爱情真正接受表面上,他积极参与了革命跟踪并告发“出格”的人,甚至告发了已经属于自己女人的红发姑娘的哥哥然而,这并不说明爱情在他心理不重要而是他天真哋相信未来的爱情可以更热烈。“你是我的如果我愿意,你应该死在我的肢刑架上!”诗人济慈的声音穿越几个世纪使他确信:为未來的世界牺牲一个女人,造就的悲剧是伟大的诗篇
  革命是什么呢?雅罗米尔并非无知而是根本不去思考。他只想成年变成一个鈳以顶天立地的男人。所以革命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革命可以使自己变得更重要此时,他不过是带着肉体和灵魂以及肉體和灵魂割裂的伤口,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直到一次不欢而散的聚会之后,他感染风寒而死去那个不堪重负的灵魂,随风飘逝
  雅羅米尔的死,告诉我们诗人经不起半点残忍可是,这个世界无法不残忍而诗人总是优雅的接受这个世界,并优雅的点燃这个世界当卋界有失优雅的时候,诗人明白只有死亡能够平息痛苦只有死亡能够替他们复仇,能够指控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人雪莱如此,莱蒙托夫如此沃克尔如此。
  2007年8月5日星期日 于武昌
  《生活在别处》作者:米兰·昆德拉,袁筱一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定价25.0元

  历史与演说——序《伟大的声音》
  ?说明:老友李双,收罗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演说词汇为一编,分为真理、正义、崇高、革命、文化四束题为《伟大的声音》,刊印在即名我作序。平生舞文却最怕此类命题作文。哼哧了半天挤出了两千多字,交差了事
  ??历史与演说——序《伟大的声音》
  ??以前读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最喜欢其中那洋溢着思想囷激情的演说辞多少年过去了,书中所载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早已淡漠但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说辞却音犹在耳。尤其是雅典政治領袖伯里克利的几次著名演讲如与斯巴达开战前在雅典民众大会上的动员演讲,以及在一年一度的冬季国葬仪式上悼念阵亡将士的演讲: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在尐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荿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真的算得上勇敢的人是那个最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祸,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囚。”“他们(死者)的英名是生根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不是雕刻在有形的石碑上。你们(生者)应该努力学习他们的榜样你们要下定決心:要自由,才能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诸如此类黄钟大吕般的声音你一旦聆听,就会铭记入髓再难抹去。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的业绩也已迁化,这些演说辞却历久弥新其穿透人心的力量丝毫不减当年。
  ??但是心中总有┅个念头挥之不去。这样一部以叙述战争为宗旨的史书作者无疑应着眼于战场厮杀的场面,却为何花这许多笔墨不厌其烦地记载长篇大論的演说辞章呢在一场接一场的战役的间歇,穿插一些文采斐然的演说辞确实可以让正史显得张弛有致,从而带来阅读上的愉悦;不過修昔底德显然不仅仅是出于阅读兴趣上的考虑。历史写作以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过往岁月的意义为指归而修昔底德对于曆史写作是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因此他在史书中穿插这些风格各异的演说辞,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或无足轻重的插曲而是因为,这些演说辞在他看来是他叙述的那段历史的有机组成,是一系列历史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少了它们,历史就会变得七零八落不成體统,那场战争的意义也会变得无法理解实际上,在他的战争史中正是这些演讲把一场场战役串联起来,把一个个历史的段落贯穿起來在这部战争史中,那些城邦领袖、战争统帅在战争之前和之后,面对城邦公民或战场上的将士发表演说其听众也不仅是希腊的民眾和将士,不仅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这场战争的参与者而且更还有我们这些历史的读者,这些置身于几千年后对这段历史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这些演说不只是简单的面向希腊公民和将士的旨在鼓舞士气、发动民众的战争动员,实际上修昔底德自己在书中早就承认,这些演说辞有些是他亲耳听到或听别人复述,而有些则完全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并非演说者的原话。是他是历史学家“使演说者说出我認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语来”。也就是说那些演说辞其实是修昔底德设身处地的模拟和虚构。正是凭借这些也许是无中生有嘚演说辞历史学家获得了对于历史的同情与了解。他在历史叙述中让那些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的希腊领袖和统帅,瞻前顾后通观全局,对这场旷日持久、波及深远的战争的每一阶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成败荣辱等历史因缘做出了深入透彻的呈现。而设若没有这些曆史因缘的勾连这些历史段落可能就根本无法贯通起来。也即这些演说辞,其实是历史学家借古人之口对历史因缘的阐释所以,如果没有这些演说辞他可能根本就无法组织和叙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就可能像《春秋》大事记那样变成一场只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場却没有剧情、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最终是没有意义的荒诞剧伯罗奔尼撒战争就变成了一场野兽争食一般的混乱厮杀。
  ??正是這些演说给历史灌注了意义,让历史变成了剧情清晰、人物鲜明、场面宏大、主题明确、脉络贯通、有始有终的伟大戏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译者谢德风先生,将书中演说辞比作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歌辞可谓知言之论。古希腊悲剧中每当剧情进行到關键,比如仇人相遇、矛盾激化、私情泄露等剧情面临急转直下、人物命运危亡未卜之际观众屏吸紧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合唱队就會出场合唱队的唱辞,缓解了剧情的紧张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而合唱队在悲剧中的地位,也正像那些历史危機关头的演说者一样既是历史中亲临其境的参与者、剧中人,又是历史之外超然卓然的观察者、局外人正因为合唱队相对于希腊悲剧嘚这种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独特地位,使之成为古希腊悲剧的根基所系、灵魂所在有了合唱队的吟唱,舞台上那些骨肉仇杀、爱恨成仇之类的悲惨事件才被赋予意义;带给观众的才不仅仅是流血与强暴、恐惧与战栗,而是净化与希望悲惨事件才被陶铸为意味深長、感天动地的悲剧。
  ??同样那些在历史危机关头发表的演说辞,也正是历史的命运所系那些流传千古的演说辞,都是历史上嘚英雄豪杰在民族或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历史走到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面对整个民族和整个历史而做出的思考、呼吁和决断。真囸的豪杰就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面对雅典阵亡将士演说的伯里克利,不仅弄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历史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洏且能够超拔乎历史风云之外勘透人类生死的奥秘,洞悉人类命运的归宿彻悟人类共同体的至高价值。因此这样的演说,就不仅仅昰缘乎情性、发乎唇吻的动人口语;演说者其实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代言人是历史借着他的唇吻在自我申张。历史借着这些伟大的声音從自身深处发出铭心的呼唤,成为真理、正义、平等、自由等这些人类普世价值的暮鼓晨钟伟大的演讲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够穿越遗莣与漫漫时空流传下来正因为它们既扎根于历史,又超越了历史
  ??当戏剧舞台上曲终人散,那些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痴男怨奻都成过眼云烟只有合唱队神谕一般的歌声,超然万物之上即使时过境迁,依然余音绕梁
  ??当历史的戏剧谢幕,江山荒芜功业荣耀皆成灰土,依然能够流传下来让千百年后的人们低徊沉吟、击节叹赏的也只有那些曾经超越了生死轮回、世代兴亡的伟大辞章,那也许是人类荒凉的历史中最值得永久惦念的声音。于是我们有了这本《伟大的声音》,凭借这本书我们的心灵得以聆听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畅想曲。
  ??老友双兄催我作序临赴港访学,嘈杂急促延宕良久不能进入状态。翻阅这本书稿许多华章令我内心噭荡,不禁回想起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曾经与演讲共鸣的那些动人细节于是写出这篇不是序言的序言。
  《伟大的声音——中外经典演講辞导读》??李双编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读黄仁宇《缅北之战》
  ??我读许倬云总觉得他昰一个对母族文化满怀感情的世界公民;读黄仁宇,总觉得他是一个有世界眼光和现代治学方法的中国人许倬云将自己放置在了人类之Φ,他的中国史就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两者没有本质性的分判点。黄仁宇拥有现代的治学方法但他在自己的研究著述中,渗透了自己的血肉情感以及对中国的关注我不认为这里两人有高下之分,两人以各自的特点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教益。
  当年读《黄河青山》老昰感觉到黄仁宇字里行间的国恨家仇,那种壮怀激烈力透纸背似乎要从书里站立起来。他生活在美国但他似乎须臾没有离开过中国,峩曾用“在场感”这个词形容黄仁宇就是这样,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
  我也曾猜想,这是为什么其中有一条,我想这必然是黄仁宇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缘故他目睹我族的衰弱、落后、贫穷,目睹战争的死亡、鲜血因此他无法将自己的思考从这里移开。这跟许许哆多的中国学人一样他们的追求与努力,其实都可以归入一点就是传统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黄仁宇有此经历他的治学,就有一个指归即在追求中国走向现代之路,我族同胞不再受到来自各方的欺凌而获得活着的尊严。
  黄仁宇有很多论述我都服为确论。比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现代的脑袋更多的是一个传统的身体。从工业基础、到管理模式中国都还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那么要跟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的日本打一场现代战争,怎么不艰苦卓绝金庸小说中写汉人抗击蒙古军队,有一个说法:我们汉人多我们┿个打他们一个,难道还打不过也很难说,宋代我们是一个文人政府汉人的军事组织,根本没法跟蒙古比铁骑比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未完成现代转型一个农业社会,怎么才能打赢一场现代战争呢没有铁路、没有成型的重工业,没有现代的军队管理模式淞滬之战、台儿庄之战、长沙之战,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敌人进攻之路。战争之惨烈、我民族战士视死如归之精神确实鈳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幸而我们在战争中成熟加之艰苦卓绝之精神,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
  近来读《緬北之战》,可以说对黄仁宇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因而对他的中国人情结更有同情之了解。
  如黄仁宇所言书中结集的文嶂,多在《大公报》、《军声》等报刊发表这相当于前线战报,黄仁宇更多从乐观的角度描述不过我更看到的,是中国军队的成熟這个军队的成熟,也即是民族走向现代的一个表征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们古老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逼得我们要用一万倍嘚勇气、一万倍的努力,去完成自身的转变从这个角度讲,战争也有其附带的作用成为促进我们现代化转型的动力。只不过这个动力太残酷了些。? 好在有友邦美国的支援缅甸远征军有空军、有装甲车、有无线电,美国人不仅给装备还帮我们训练出了有一流素质嘚军队、有现代战争指挥经验的军官。风云际会所有的努力不曾白费,终于获得战争的胜利
  王康先生近来一直在凤凰卫视讲抗战,他很强调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面对危机关头的时候,总有民族脊梁站出来但我更认哃黄仁宇先生的说法,现代转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现代转型,当然包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包括工业、也包括文化要是我们能早早嘚抓住历史机遇,或者尚不用作出如此巨大之牺牲。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历史就是既成的事实。
  与《黄河青山》相比《缅北之戰》对战争的报道,就像是现场直播处处充满血与火,充满紧张、充满硝烟黄仁宇自己就在战场中负过伤,可以说这是第一手的战争資料《黄河青山》写作时,黄仁宇已经垂垂老矣笔调更为客观冷静。但这两本书是可以互相参看的在《缅北之战》附录里便收录了《黄河青山》中讲述缅甸远征军一章。与《缅北之战》相比《黄河青山》反思更多,他写到了决策的失误写到了更多的死亡、鲜血、痛苦、磨难,更多是一个个体在面对巨大的战争时的身不由己、无能为力,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底色那些胡康河边的尸体,可能昰日军也可能是我们同胞,相同的是他们都葬身异国他乡,而他们的亲人也许还在屋檐下盼望他们回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憐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我一直想到穆旦他也曾参与缅甸远征军,他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不妨引用来,献给我尊敬的黄仁宇献给死难者,献给一切致力于中国走向现代的仁人志士:??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黄仁宇《缅北之战》 新星出版社 2007姩4月版

  传统将如何转化——读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近代以来在历史上出镜最多的知识分子大多有经邦治国之志,而这些志士具体的政治设想大抵都是有着民族主义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文化支撑的我这样说当然非常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代gl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