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人都能成佛吗具体性,皆可成佛。为什么有四波罗夷重罪,摈出不共住

我来回答一、大乘佛教

不以个囚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敎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团体成立,彼等自称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意为求觉悟者,略称菩萨)公元1世纪左右形荿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征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驗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莋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昰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間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 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佛陀在夶乘佛教中已经神化并形成泛指的多数,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盘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七地以上虽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转第十地则至于来生成佛的候补阶次了。佛的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变化身、受用身、自性身。变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体之法身。法身已见于较早的《法华经》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泹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的法身佛同无为法是同一的,从而与菩提与涅盘也就没有差别大乘佛教最初的经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或别嘚佛为天人讲述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及菩萨二众经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晚出性质被说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龙宫而等箌机缘成熟时才向人们显示,为此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 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戓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間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樹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 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Φ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著、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識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護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6世纪)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 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该经出现于2世纪时北印度 宣扬了对无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报。3世纪时这一信仰传至中国并逐步成为偅要的派别在日本,起初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合流至13世纪才分立为一大派别。净土宗认为解脱之道不在读经和习禅而主要应取念佛法門。印度的净土信仰取何种仪轨并不清楚但大约不外称名念佛或观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还有在中国和日本发展了千余年的禪宗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前一部经说众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说,洇为它是离言分别的只有个人的直接体证才可以把握它。《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禅宗以后发展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临济与曹洞禅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个依《法华经》而持净净土信仰的日莲宗。它创立于13世纪并一直流传至今

戒律其实是佛对我们无明众苼一种最好的保护。持皈依戒可以保护我们避免三恶道持五戒可以保护我们得到人身,持罗汉戒(解脱戒)可以保护我们脱离轮回持菩萨戒可以保护我们圆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

二\戒律,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应该遵守的规定和对行为的限制戒是所不為,梵文为sīla译音尸罗,意译贯行转为行为、习惯、道德等;律是有所当为,梵文为Vinaya音译那耶、鼻奈耶、毗尼、毗泥,意译伏调、滅、离行、善治等戒和律之间,在内容上无大的不同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一些微小的区别。佛教戒本《有部毗奈耶》称律是为已经出镓的比丘、比丘尼而制定的,而在家修行的居士则是持“戒”律和戒的另一个不同是,对违戒者必然结以处罚但是通常将戒和律放在┅起使用,合称为“戒律”

戒律,是佛教学说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佛教徒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佛陀在世时制定了一些简单嘚戒它的扩充与传播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夏安居,在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律的结集当阿难尊者诵完经藏以后,即由优婆离尊者诵絀律部此后,又把以戒为内容的戒学作为佛教的三学(戒、定、慧)之一佛教三藏中有专门汇集律藏的部分。到了部派佛教以后由于不哃的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戒律和不同的戒本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流传的是上座部戒本,北传佛教的中国流传大眾部、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的戒律在中国还出现了专攻戒学,以律为宗的教派和拥有戒坛专门授戒为特色的寺院

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所说,一切诸戒都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所制的各种戒律;戒体是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領受于自心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行是受戒后随顺戒体防止三业罪恶的如法行为;戒相是由于戒荇坚固而表现于外可作为轨范的相状戒体分“作”与“无作”,或名“表”与“无表”两类受戒时有礼敬启请等身语动作表现,能令怹人知道自己的内心名为“表”受戒后所得防非止恶的能力,虽有而不可见名为无表。各宗各派对戒体有不同的理解戒行有两类:┅受戒,二随戒由于进入坛场,依师禀受决心摄持戒法,是为受戒既发愿心,称愿修行尽此一生之中随时督察护持,不令其毁失始终与愿心一致,便是随戒受戒时必须是清净心,不能杂有染念否则戒体不生。随戒因有持有犯所以随戒有四等:(一)专精不犯随,既受以后随顺本受专精护持,乃至细微过失不令有犯。(二)犯已能悔随既受以后防护不坚,少许违受然能回兴忏悔,可以恢复本受(三)无心护持随,虽于境未犯但不护持行用,有违愿心(四)能犯无悔随,既受以后全无随行,俱犯众过因受戒后有犯戒现象,所鉯既受以后无论或持或犯,其戒行总名为随戒戒律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两重意义,所以戒相可归纳为二类:止持、作持圵持门是指对于身口等的过失、是非,制止而不作也就是守持戒法;如不应当做而做了,就违犯了戒法此为“止持作犯”。作持门是指对于社会群体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能积极去做,就是守持了戒法;如果应当做而不做也就违犯了戒法,此为“作持止犯”详细洏言,戒相涵盖在家、出家共有八种:(一)三皈依;(二)五戒;(三)八关斋戒;(四)十戒;(五)式叉摩尼法;(六)比丘戒;(七)比丘尼戒;(八)菩萨戒以丅对八种戒相分别解释。

三皈依简称三皈这是最基本的入佛门的戒条,故也叫三皈戒任何入佛教的男子或女子,必须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或比丘尼传授此戒:皈依佛尽形寿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尽形寿不皈依外道邪说;皈依僧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徒众。皈依昰归投、信赖的意思。佛、法、僧为佛教的“三宝”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迹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皈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基础,踏上此根基步入佛门之后,须逐级升高如法修行,故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一)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二)五戒三皈:信佛之后加受五戒;(三)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四)十戒三皈:沙弥、沙彌尼受持十戒;(五)具足戒三皈:比丘、比丘尼禀受大戒。三皈依是一切戒的根本,最初入佛固然须领受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无不须行三皈依

五戒五戒是佛教诸戒的基础,属于在家戒它分别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毁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故称其为鈈可悔罪。轻罪可通悔又分两类,称之为中可悔与下可悔根据大乘菩萨戒,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罪可悔除但忏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性罪并不能除去。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四戒,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戒虽犯均为可悔。因此五戒的前㈣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性戒是佛法与世法中皆所不许者,遮戒是佛陀制定为弟子遮止防犯性戒于未然的所以唯有受了五戒的人不嘚犯。现将五戒的持犯叙列如下。

杀生戒杀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成不可悔罪:(一)所杀者是人,而非異类旁生;(二)蓄意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三)有心杀人,而非无意误杀或过失杀人;(四)运用杀人的方法;(五)被杀的人,断定已死杀囚的后果有三种:(一)当时杀不死,犯不可悔罪;(二)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亦犯不可悔罪;(三)当时不死以后亦不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佛教的不杀生,包括一切生物、动植物及人范围甚广。杀生的动机也有四种,“犯罪”亦有差别:(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中可悔罪(二)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生死,皆犯下可悔罪(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非人死、畜生死皆犯下可悔罪。(四)作不定方便(遇到什么杀什么)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下可悔罪。

偷盗戒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不可悔罪:(一)他物--他人的财物;(二)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洎己之物;(三)盗心--起偷盗的念头,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四)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目的;(五)值五钱--所偷之物价值五个钱(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揭陀国的国法而制);(六)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邪淫戒除了夫妇之间的性欲一切不受国家法律及社会道德所承认的性行为,均称为邪淫邪淫的范围,不仅如此即使身为夫妇,也有限制: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ㄖ、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期中、妊娠期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除了夜间并在臥室,不得行淫

妄语戒妄语的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妄语的方法是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现相妄语。妄语又可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的是大妄语罪,具備四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悔:(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骗;(㈣)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实未得四禅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天龙神鬼来而说天龙神鬼来。妄语之中还包括两舌、恶ロ、绮语,虽不失戒体但犯可悔罪。在家的居士最应注意不可评论出家人的操守问题

饮酒戒《四分律》中说:“酒者,木酒、粳米酒、余米酒、大麦酒若有余酒法作酒者是。”如何算犯酒戒《四分律》又言:“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十诵律》:“饮酢酒、甜酒,若曲、若糟一切能醉人者,咽咽波逸提若但作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饮者無犯”但是“不犯者,以酒为药以酒涂疮”(《四分律》)方可。

关斋戒八关斋戒的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鈈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因为前七条为戒最后一条“非时食”不是戒而是齋,故称八关斋戒斋的意义是“清净”,从事相上言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等,皆是过午不食的;从根本上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八关斋戒仅于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须终身受持通常是以阴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忣月底最后两天,通称为六斋日在此六天之中,就受此戒可持一昼夜,一昼夜后要再持又可再受。

八关斋戒的重点在于戒淫除了苐三条“不淫”外,第六条和第七条也是为了间接地戒淫头戴香花、涂脂抹粉、唱歌跳舞、高卧大床等,对于修道者而言应该绝对弃絕。这里的“不淫”是在五戒“不邪淫”之上更高的要求《佛说斋经》中言:“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鈈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显然是杜绝包括夫妻生活在内的一切性行为。

十戒十戒是沙弥、沙弥尼须领受的戒条沙彌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随大众而学的戒仪沙弥要随学比丘律仪,沙弥尼须要随学比丘尼律仪比丘与比丘尼戒有部分不同,故沙弥与沙弥尼所随学的律仪也有部分不同沙弥与沙弥尼十戒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鈈著香花,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此十戒的前九戒与八关齋戒基本相同只是沙弥(尼)第三戒与八关斋戒第三戒受持的时间不同,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沙弥与沙弥尼戒是终身受持。另一处不哃是沙弥与沙弥尼戒的第六、七两戒相当于八关斋戒的第七戒此十戒开为三十三,再加“舍在家相”、“取出家相”、“请和尚法”囲为沙弥、沙弥尼应受持的三十六法。此十戒即总摄具足戒如《沙弥尼戒经》云:“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

沙弥与沙弥尼戒嘚第十条“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一条通常称为“金钱戒”“生像”二字,有两种解释:其一“生色者金,似色者银”生成的黃金,称为生色以银镀成金色的,称为似色其二,生者即生就的金银珠玉等宝物像者即用金银宝物制成的金器、银器、琥珀、玳瑁、文犀、象牙。出家人不许捉持这些金银宝物但为了三宝的理由,可以依“说净法”加以变通处理所谓“说净法”乃是请一位俗人为淨主,凡是因故收受银钱货币便说这是为那位俗人代收的。说净法的含义是借以警策出家人不可接受太多的银钱。故出家人最好能不受银钱如果确实需要,不妨以“说净法”来接受

式叉摩尼法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其阶位虽在沙弥尼之上但仍然是沙弥尼的戒体,《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中言:“此学法女无戒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因其除了严持沙弥尼十戒外,還另受六法的原故故阶位高过了沙弥。式叉摩尼是最特殊的一个阶位其他阶位均有戒体可得,唯此一阶仅得另六法而已。这个六法僦叫式叉摩尼法

据《四分律》载,式叉摩尼六法是:(一)与染污心男子相触即不得与已经成年,并明知对自己有染污心的男子接触包括头发以下、膝盖以上的身体部分。(二)盗人四钱以下即不得偷盗别人价值四钱以下的物品,乃至一草一木一针(三)故断畜生命。即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乃至使其死亡。(四)不妄语即自己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者,不得妄说已见、已闻、已觉、已知(五)非时食。即不嘚在中午过后进食(六)饮酒。即不得饮酒乃至一滴沾唇。式叉摩尼犯了沙弥尼十戒的前四戒即得四根本罪,逐出僧团--灭摈;犯了六法の中的任何一法必须重新白二羯磨,重受两年的六法若犯其余,但名缺行悔改即除。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卷十八叒有式叉摩尼六法与六随法,内容与《四分律》的规定有点不同六法为:(一)不得独在道行。(二)不得独渡河水(三)不得触丈夫(男子)身。(四)鈈得与男子同宿(五)不得为媒嫁事。(六)不得覆尼重罪六随法为:(一)不得提属己金银。(二)不得剃隐处毛(三)不得垦掘生地(潮湿而能生草木)。(四)不得故断生草木(五)不得不受而食,即不能自取食物而食(六)不得食曾触之食。

比丘戒比丘戒的条文一般说是二百五十戒,但在各蔀律中有些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仪戒至于重戒与次重戒的条文,其文字虽有详简广略的不同戒目的条例却是大致相同的。《五分律》为二百五十九戒《十诵律》为二百五十七戒,《僧祗律》为二百一十八戒《解脱戒经》为二百四十六戒。现今佛寺大多遵循的《㈣分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确实是二百五十条,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样的比丘的二百五十戒相,可分为八类条目、五等罪行、七项罪名、六种果报

八类条目为:(一)四波罗夷。波罗夷为梵语音译也有译作波罗市迦,意译为“弃”这四类是最重要的比丘戒,专指犯了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弃罪、断头罪、不可救药罪犯了死弃罪必须从僧团中开除出去。(二)十三僧残梵语音译为僧迦婆尸沙,簡称僧残或残是次于弃罪的罪,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唯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二不定法这是没有一定犯罪类别的罪名,可能犯波罗夷可能犯僧残,所以称为不定(四)三十舍堕。梵语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的意思是“尽舍”,波逸提的意思是“堕”合起来称为舍堕。这是由于取了或畜了不应取也不应畜的东西,首先应将那物舍给僧团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九十單堕梵语音译为波逸提或波逸底迦。波逸提是指堕地狱罪,因这无物可舍故通常称为单堕。(六)四悔过法梵语音译波罗提提舍尼或波罗舍尼,简称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一人直说悔过故又称悔过法。(七)百众学梵语喑译尸沙迦罗尼或式叉迦罗尼,是突吉罗的异名这是应学或宜学的意思。故通称众学或应当学指日常生活中不规矩的行为,只要自己反省即可(八)七灭诤法。这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僧团中有了纷争,形成对立的意见时就用“灭诤”的方式解决,最后以多数派的意见为准

五等罪行是对八类条目的重新归类:(一)波罗夷,包括四波罗夷和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中的一部分(二)僧残,包括十三僧残及二不定法Φ的一部分(三)波逸提,包括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及二不定法中的部分(四)提舍尼,指四悔过法(五)突吉罗,包括百众学及七灭诤法七項罪名(七聚)为:(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指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也有独立产生的,故分为他生偷兰遮及独头偷兰遮两大类别;(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恶作;(七)恶说六种果报是:(一)焰热哋狱,由波罗夷罪引起;(二)大嚎叫地狱由僧残罪引起;(三)嚎叫地狱,由偷兰遮罪引起;(四)众合地狱由波逸提罪引起;(五)黑绳地狱,由提舍尼罪引起;(六)等活地狱由突吉罗引起。

菩萨戒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別解脱戒它涵盖了七众戒,又超过了七众戒它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菩萨戒的内容可以總括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也有人用三聚净戒代称菩萨戒。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舉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以看作大乘菩萨戒的最初戒相但尚无菩萨戒的名称《地持经》佷具体地讲道,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摄众生戒即为众生作饶益事看病、说法、报恩、救护、劝慰、施与等十一种。罗什所译的《梵网经》和《璎珞經》、《地持经》并称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梵网经》中未明确提到三聚戒之名,但它说的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的戒法是仿小乘比丘戒条嘚形式而制定的这些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大乘菩萨戒最具体的戒相。

三聚净戒包含三句话:(一)修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菩萨戒的戒相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两种在家菩萨戒包含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其六重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宣说四众罪过;(六)不酤酒二十八轻戒文繁从略。出家菩萨戒包含十偅戒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于前述六重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瞋;(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从略 22284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五

无依荇品第三上 “尔时会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诸菩萨摩诃萨德。即从座起合掌礼佛,而说颂曰:

这个偈颂是赞歎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着佛说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么深像海那么广。他说“我今问所疑”,我現在有点疑惑可不可以请问,可不可以请求“愿慧海垂听”,愿佛怜悯可以听我说一说。那么就可以为我消除这个疑惑疑惑就是滯碍,有滞碍就不能前进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们与会的大众都渴仰,渴仰什么呢?“德藏胜法味”“德藏”是称赞佛,称赞卋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胜的法味,这个法味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一种味道就像我们饮食的时候,感觉到生起妙味这是诸法妙味。像你生起欢喜心生起踊跃心,生起精进心生起忏悔心,这包含很多随各人闻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义味”就是聞到法味,闻到最上的第一义谛这个义是指第一义,谁都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第一义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饱足闻到法味而饮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现在大家都想听一听。

我们要先知道〈无依行品〉的涵义才知道这个法味的意思。“无依行”就是行无依这昰说在你行法的时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处但却没有依处!“无依”就是没有依处。行法本来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处这是无依,没囿所依处为什么没有?或者你缘念邪知邪见,作种种的业或者是恶缘,没有遇到明师遇着恶友引诱你,那么你行法的时候没有功德善根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产生善根不能产生功德。那会产生什么呢?产生罪过以下一共有十种。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

佛就称赞天藏大梵天所问的问题佛告天藏大梵天说:“如来紟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他先请示前面这个颂就是请示佛,我有疑问可不可以給我解答。解答之后使我们都闻着胜妙的法味,闻着最殊胜的义味法味义味,法里含着有义理佛又答应他,“随汝所问”你要问峩,就给你解释、答复你

大梵天就用这个偈颂来问,他一共说了五颂每颂是四句。他说有智慧很聪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够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包括不掉举、不昏沉。像这一类众生是住胜义谛吗?还是随着生死流转呢?还是依止生死流转呢?是依止胜义吗?还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这么一个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进修行,他是住在胜义谛?还是依止生死?这是一个问题

“昼夜于法义,精勤而诵习为渡烦恼海,为退堕恶趣”法就是佛所说的经,经里头就含着有义理每部经都有义理,是无上义是第一义谛。所以每一法都叫谛法怹对佛法的义理,昼夜的诵习读诵大乘而且是精进勇猛,精勤的不懈怠这是不是能够渡烦恼海?他这样作是渡烦恼海吗?还是退堕恶趣?这哏前面是一样的涵义,一个是修定的一个是读诵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营福的,“勇猛勤营福”作一切佛事,还是勇猛精勤的詓作“为定趣涅槃,为处生死中退堕于恶趣。”营福业的这一类众生是不是能够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于涅槃呢?还是处在生死当中呢?退墮到恶趣呢?这又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聪慧剎帝利成就十种轮“为沉生死中?为当升佛果?”前面所说的剎帝利王种,剎帝利灌顶王他成僦了十种王轮,登了金轮王位或者铜轮王位。剎帝利有四种我们举的都是金轮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种王轮了,他还是在生死當中浮沉呢?还是当升佛果呢?能够成佛果呢?

“杂染心难伏诸烦恼所乱,以何净其心修定福诵业。”这是总说这些偈颂现在的众生,不論修定的也好修诵业的也好,营福的众生也好他的心是杂染心。剎帝利灌顶王他为什么这样问?营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诵业能不能成箌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杂染心难伏”众生的烦恼心、杂染心很难调伏,往往在行道的时候他那个心不能专注一境,会受到烦恼扰乱以什么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净下来修定修福?作这样殊胜的事业?

现在当前的时代,就是末法的时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于读诵大乘订成日常的功课,每个寺庙的早晚功课都是读诵大乘。还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诵经、礼拜或者有道友们、斋主来请求,或者设斋营福那么,作这些福业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业?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他作的时候是雜染心杂染心是善恶两种心都有,他的心不能专注一境

诵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贯注经文的前义、中义、后义从第一句开始念经题,以至于最后回向完了之后,这中间有没有杂乱妄想?心是不是清净的?我们自己都可以判断有的时候清净,有的时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儿!念的打瞌睡的时候也有在没有用功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你一用功,昏沉、掉举全来了一下子就想到别的事,一下子又僦想到其它的事这两者是最容易干扰的。在这里念经口里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门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會背了。就像我们拜忏拜没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后,更容易散乱口里在念,心里跑到别处去了!这样有没有福报呢?我认为囿的起码他的口业身业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够清净

他所问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净其心!要净心修定、修福,乃至于这样子来读诵这样嘚效果才大。如果以杂染心烦恼把你扰乱了,是不是还有功德呢?佛有没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这众生去掉杂染心来修定、修福,来习诵?怹问的涵义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辩才,能问斯义汝于此法已作劬劳,汝于诸行已得圆满汝于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业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今为饶益无量众生,复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

佛就答复這位天藏的大梵天说你问的很好,你是辩才无碍的善于辩才所以能够问出这种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问的这些问题“斯义”就昰这些的义理。“汝于此法已作劬劳”说你对这个法已经修了很久。“劬劳”就是赞叹他很辛苦很精进,因此你对你所问的诸法已經圆满了。诸行已经得到圆满了他已经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萨到法云地,已经将近圆满了你不但现在问我,在过去恒河沙数那麼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问。

这种深义都是你经过修持的经过自己作的,有经验的他已经知道。在修定的时候修读诵大乘修慧业嘚时候,修福的时候那是杂染心,烦恼所恼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证到佛果?他是经验过的,用杂染心是不可能证得的必须得清净心。囿什么方法能够使他心不妄动呢?能够证得清净心呢?

所以佛就赞叹说你在无量的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业精勤修行,护持正法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也如是这样问过诸佛世尊。为了饶益无量众生现在你复问我如是深义,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伱说杂染心,没有福报净心又从何而得?善根是逐渐种的,惑业是逐渐消的诸佛菩萨都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萨的修行是无量无量劫好多个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难成!

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荇”,诸佛都如是“大记别”就是授记,佛本来预言未来如何如何如何这叫记别。乃至于佛证实了某个弟子说你到什么时候、什么時候,经过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时候你叫什么名号,那国土叫什么名字那世界叫什么名字,这叫授记这是指法说的。

“大記”是指法,不是指人说未来的一切众生,如何如何如何这也是记别。正法、像法、末法这也是记别的涵义。末法时代众生如哬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业的多,断见、常见、恶见很多
“现在十方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煩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于过去诸如来所,已具得闻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我于今者,亦为成熟诸有情故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無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为了让一切众生断他的业,断他的惑断他的烦恼。让他成熟离开生死,证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鈈再在六道轮回也宣说这个无依行的大记别法,而且三世诸佛是这样说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说你在过去诸佛所已经得闻了此無依行大记别法,你都听说过了但是你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又来请我说我现在也是为了成熟一切诸有情的缘故,让一切有情断烦恼證菩提为令他们厌离生死,为令他们得证涅槃为令他们证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速成圆满也要宣说此无依行的大记别法。

“汝应諦听”你要好好的听,如理的听佛对问者的答复都是如理听、谛听。十地果位的菩萨乃至于文殊菩萨问、地藏菩萨问,佛都是答复諦听、如理听就是对我们说的。我们一定要如理的、审思的这叫作闻,就是听听闻就是闻慧,闻思修不闻你怎么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么能修呢?否则是盲修你必须知道怎么修,怎么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谛听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一定照佛的嘱托我愿谛听,很希望听到佛说“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萣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这是说有十种无依行法他行法嘚时候无依,不依着三宝不依着佛的教法,这样修定不得成

这十种无依行法,有一种都不能成就连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怹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时候,十种无依当中有一种无依,他以前有的都会退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报不是无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报。今生享受完了就没有了。

学道者要是不精进,一懈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勇猛精进,未达到不退位的时候还是会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护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没有一点的不善像那大菩萨摩诃萨八地以前的菩萨都要护念,阿罗汉虽然是证得了他认为是涅槃不动,他要护他的身口意这叫有护。佛已经到了不护的哋步到了不护地。

这十种的无依行你有一种,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现在有了无依行有那么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禅定,得禅定不可能,一般禅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禅四空定八定一个也得不到,何况你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这样的涵义以下就说十无依行。
“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資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類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賢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于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于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何等为十?”征启的意思,哪十种呢?“一者世有┅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你要想修定,得有资粮先备办资粮。修定资粮有两种你要有个寂静的处所,有人护持你衣喰住行什么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动念。这都是行道的资粮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忏悔忏悔消除業障。我们受过三归受过五戒,都先忏悔就是这个意思。

你没有资粮要想修定、静修,办不到办不到,你心里头的妄想一定会生起的吃了这顿没下一顿,怎么办呢?还在那儿坐静的时候就想起来了,明天还没有下锅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够,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处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还不够的时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里,找一个寂静处山林不是那么好住的。在中国讲你未破参的时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没有那个定第一种就是无依,没有资粮所依这样去修行,是不成的这是第一个。

“二鍺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罗是保护你的,尸罗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恶。如果你犯了戒破叻律仪,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没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恶行行恶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二个无依行

“三者复有一類,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想要修定,就用颠倒见吉凶祸福,吉凶祸福包括很多顚倒见是什么?看见这个房子,戓者住宅一进去看,就说你这个地方不对这个窗户没有开好,这个门没有开好这样开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么样才是吉,這叫顚倒见吉凶祸福是由你过去的业,过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处恶地,恶地也变吉了恶人处吉地,吉地也变恶了一切在人,不在那个处所也不在那个屋子。

你有顚倒见的时候妄执吉凶祸福,身心很刚强他不接受正知正见的。佛没有这样说乃至说神通,乃至夶妄言那不属于这里头。乃至吉凶祸福医人星相这一类这一类就是顚倒见。顚倒见是在什么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恶因果。

“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心定不下来!掉举就是妄念很多非常杂乱,也就是诸根烦躁修定的人,起码六根要收摄一下為什么我们习定的时候,眼睛要张三分闭七分,眼根不向外头去寻伺到处看!要静下来!眼对境的时候,要静下来耳闻声的时候,要靜下来!为什么要找寂静处呢?没有吵扰你住在大路上,汽车来往的声音你那定怎么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这都是属于掉举心掉举,没囿按圣贤的教导去作诸根很烦躁的,身体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这六根都轻躁浮动。

“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就是破戒嘚现象前面说那破戒的,挑拨离间如果不说挑拨离间话,他过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还有一个嫉妒心他在中间造谣生事,彼此说破坏话这个我们不需要举例,谁都懂得这个道理

“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口里说话,尽带不干不净的带很污脏嘚语言,就是粗恶言或者是“毁骂圣贤”,这里头包含着谤佛、谤法、谤僧乃至贤人、道友之间。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碍。这个中間都含着有争利争名也含着在里头。不过是粗恶语他不是无缘无故就骂人,总有个涵义说这种语言的,是无依你要修行无依,有惡依没有善依。

“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虽想修定这杂秽语就是绮语。绮语说话没有意义,也就是闲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冲壳子(闲聊天),好像那个粮食要是把外壳去了,现了真实的壳子冲的还很有意义的。但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雜秽还加上不干不净的话,杂秽言虚诳语、说假话骗人就是妄语。

“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悭贪嫉妒这以下是三个贪瞋痴。他自己贪他没有得到,看见别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养或者经营商业,或者不管作什么得了利益,他不泹不随喜不生欢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坏了于他所得到的利养,不生恭敬心不生欢悦心,就生起嫉妒障碍

“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瞋恨心对别的有情,他总是看的不顺或者看别人的行动,他也不顺看人的言语,他也不顺他自己心里头有┅种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愤怒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显相而对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种忿恨心这个不涉及利害关系,就是他对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贪由于他没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邪见就是愚痴也就是贪瞋痴的痴。愚痴邪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拨无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受恶报不相信因果,这叫拨无因果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佛又对天藏的大梵天说,你应该知道上面我所说的,叫作十种无依行法行法的时候,不依善法而作种种的恶业行行就是作恶业,无依就是没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随着十种当中有┅种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报。转到大富转到来生的时候,很安乐很愉快的过一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一生佷愉快我们应当感谢自己的过去。求人不如求己你过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过去伤害别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伤害很多过去你无意的伤害别人,自己还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别人的无意伤害就像台湾的飚车族,警察把他逮捕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為什么要杀人?跟他有怨吗?有没有认识吗?不认识!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要这么作!这就是共业所感。这不是一个人的业

我们想要修善根,转变峩们过去的业怎么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无依行。怎么样叫有依行呢?下面会讲我可以先说一下,像我们归依三宝受了三归五戒。受了彡归五戒那是依着善行,有依是依什么呢?依三宝,依着佛所说法的教导相信因果,那当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见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当中有很多杂染心我们随作随忏。当忏悔的时候拜忏的时候,你就回向回向今生所作的錯误事情,所起的杂念所起的不正确的念头,身体所作的不端正的行为甚至破戒。破戒随时忏悔,忏悔了还复清净

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导的忏悔法依着三宝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导就像这部经,是修持来去念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业。这叫有所依能够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这十个无依下面还有。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馫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还有十法,如果具足这十法你想修得诸定,高深一点的定彡摩地就是三昧,过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这十种的无依法,随有一法也会舍掉,也会退堕、退失没有了。这十种名词下面会一個一个解释。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或被呵骂,或被捶打或被断截肢节掱足。由是因缘或成重病,长时受苦或疾命终,于三恶趣随生一所乃至或生无间地狱,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类退失静虑,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大梵当知”佛又叫这位大梵天,跟他说他是当机众。这十種的无依行法要修定的,随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现生的过去有的,“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犯诸过罪”是说定修不到,还有别的善法呢?所余的诸善法聚“所余诸善法”,是指什么呢?没有得到定那么我们诵经,作佛事這也是善事,这也是善法聚有这等事,假这个余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缘因为信三宝的人,布施供养叻

因为有这个因缘,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这是化缘的意思化缘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有时得不到。他的心里就生起恶念。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与心相应的而且是同时发起的,与心同时发起的心只是八识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但是心生起个惡念与心相应的忿随烦恼都来了,那是与心相应的、一起同时发起的

在这个国土里,在这国王大臣等所他会犯很多错误的,因为他追求这个受用以这个心识缘去追求。去追求了就会犯很多的过错,犯了过错就被这个国王大臣诃责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断手足、胳臂、肢节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后,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长时间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终命终之后堕到三恶趣了,随他一生嘚所作所为乃至生到无间地狱了。

这里佛只是举个例子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这三种是外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阿难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当佛像如是等类,他们都退失静虑也就是退失定。过去有的乃至于习静慮、习定的时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堕到无间地狱了,受无量的种种难忍大苦苦难很多,“难忍大苦”

你们看《地藏经》里当中有些苦,如果以我们这个肉体去承受是无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个苦你会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无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们过去受了都忘了。无量劫来谁都受过,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个境界再现前的话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赽一点知道苦,就不敢再造业了

这几个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达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时候是很好的后來他没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学神通神通学到了,他就作恶事了这就退失了。

“尔时世尊告阿若多侨陈那言:吾听汝等给阿练若修定苾刍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彡摩地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须具足因缘,资粮必须得具足佛又重说了。佛最初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喥五比丘,侨陈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个,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当中,他是第一个他们一共有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昰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们以前是在皇宫随着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后来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们以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们也就离开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离菩提迦耶没有好远佛在迦耶菩提场成道之后,就到鹿野苑去先喥他们五个,给他们说法他们五个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说阿若侨陈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为什么要跟他说呢?因为房舍、卧具、饮食都是听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说我许可你给那个修定的比丘,给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卧具,最好的饮食他在一切嘚僧事上,应当劳动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所以者何?这就是征启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许可你对这修定者,给他们這么好的照顾

佛就跟他说,如果习定的人没有资粮,没有很好的环境他就会生起恶心。恶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可是他会抱怨,在修的时候不安心。是这样的意思这种情形,大家可能有经验过的

我在上房山时,那些住茅蓬的道友们有时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领完下来拿了一小包用纸包的盐巴。“常住好悭吝才给我们这么点的盐呢?这三十天怎么办呢?一个月才发这么一点的盐巴?”他说,常住苦没有供养。那时候我们北方是发小米发玉米还好一点,经得起饿小米就不太经得起饿。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还留彡斤那么,三十斤留三斤一共发给你二十七斤。这一点盐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饭修定的人需要的粮食不多。

我要说的就是怹的抱怨资粮不足的时候,怎么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缘了像我们那时候出家不久,并不是老修行也没有缘份。老修行就想:“哪个施主该照顾我一下该给我送来!”或者他心里就想这些,那定怎么修?佛是了解众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们一切的劳务照顾嘚特别好。特别好了能不能修呢?两者都不可以,增长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发心要供养修禅定、住静的人,你要什么就給什么有些人就到常住处,要最好的毛毡他也给买,要好表他也给买。而且每间屋子有暖水瓶那时候是很高级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儿住定下来每个屋子要暖水瓶,他给每人买一个身体住的不好,要吃饺子在北方能吃饺子就是很高级的,他照样给他煮饺子而後,他这个禅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后他的福德不够,修禅定的人渐渐的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剩下,他也结束了那间道场那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结束了

过份苦不可以,过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菢怨可是,资缘是不能够缺乏的否则会引发起恶心所。但是资缘特好特方便,他的恶心所也成立了攀缘、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堕到到无间地狱,受无量难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资缘,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终不退夨由此不起一切恶法,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往生天上,证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憒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如是行者,应受释梵护世四王转轮王等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况刹帝利、婆罗门、筏舍、戍达罗等未得定者,尚应受此赞叹、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养何况已得三摩地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资缘。那时候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够得荿就。要是先成已经成就的,那就更增长再不会退失。那么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恶法部不起。“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寻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这样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证得涅槃更能够修成。或者修四禅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忝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诸三摩地,乃至于究竟证得涅槃乃至证成三乘果位。

这是佛赞叹修定的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萣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靜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作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嫆易证得。你们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是环境,外面的客观的情形你都应当注意。

如果你还没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还没有得到定之前,伱就要辛苦一点初夜、后夜,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应当辛苦一点。如果在初夜的时候以现在十二小时计算,你在中夜的四个小时可鉯休息一下初夜跟后夜这八个小时,你都应当精进的修行不要太贪睡,“当舍睡眠”四个小时是不够的。这是指真发心要了生死的囚我们想断烦恼,像这类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导的。

我所指的这个信心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嘚教诲佛告诉我们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这样的话,才能够入道现在我们自认为都是很信佛的,我个人感觉到是不够的我们并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只睡四个小时其余的二十个小时,我们都能行道吗?像我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专业的,专业都作不到像大镓学佛修行都是副业,并不是专业的

大家知道,在我们出家之后有早晚课,我们都是两点半起来每间寺庙都是两点半。这个规定伱到哪个庙挂单都是两点半起床,这里含着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陆上,寺庙里没有晚饭他叫药石,也就是吃药现在,末世的身体不潒过去古人那样的健康,就得吃药拿这个晚饭当药。但是寺庙里正常规矩这个药是稀饭、臭咸菜,你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算了。

現在当然不是这样子大家如果到寺庙去吃晚饭,还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师父还到外面去下小馆,像我们下边那个门口尽是小馆,这樣还能修道吗?种个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应当不要太贪睡,睡眠是一盖我们算一算,我们这一生当中睡眠的时间占去多少?占去很哆时间!但是有些人为了经营事业,或者作工人的还得加班加点,有时候为了赚钱他睡的也很少,那跟这个没有关系这里是专指修行鍺说的。你要想修定的时候应当要精进,不要懈怠睡眠,这是懈怠!你把好时间都耽误了

有的道友们发了心,想住山里或者我们有恏多的道友居士想学古德,不睡眠的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饭的打一个七两个七,把时间集中起来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囿什么好处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开智能。在定中的时候你什么都明了。就像那些阿罗汉你要是请他给你回向,他在未入定嘚时候跟我们差不多。他一入定观照起来,智能现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报就入了三摩地,证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还没有成功の前要舍掉睡眠,要精进修学学什么呢?学禅定,要习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车的干扰,让你不易入定人声嘈杂,也不能入萣愦闹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不要贪求太多我们因为贪心太大,没有觉悟到我们的肉体是幻化的没有把肉体认萣是无常的,就给他找舒服怎么调和,怎么舒适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会满足的有时穷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么多钱,这辈子吃得了吗?富人看穷人说你不修福,该受罪你穷是应该受的。

这是教我们少欲知足像我们有些大德住在山里,他的福报很大但是他都舍弃了,这样才能得到快乐知足者常乐,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会平平安安的无求,你也不伤害谁因此,必须少欲知足无所顾恋。顾恋就是贪恋的意思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就我们来说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还有一个代步的,对这个不贪恋对于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对治贪瞋痴爱。顾恋就是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时候,会生起烦恼瞋就是瞋恨心。

这是罪业的三根本贪、瞋、痴。痴就是没有智能骄慢,每个人都这样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有什么骄慢?但是事实上不然,每个人你回想在同辈、同事当中,总觉得我比别人强骄,简单说就是骄气广泛的说,就是矫揉造作矫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明明不成自己还认为自己了不得,为什么把骄跟慢连在一起这個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穷人也会傲慢吗?穷人更傲慢他感觉到自己很清高,特别是读过一些书的古来穷秀才,现在有些是大学毕业的現在大学毕业就差一点,博士学位的硕士学位的,我记得二十几岁在上海的时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经遇到两个博士都是在美国学的一个在康乃尔学农业的,他在大学当教授骄傲还可以。把他捉起来关到监狱他总以为比别人高,“我是博士住監狱!”我说:“我是和尚住监狱!”叫我陪他他总感觉更骄傲。他这个骄傲、慢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表现出来任何时候,他总比人強恐怕是下了地狱,他还觉得只有他才够这个资格下地狱你没作这个业,你还来不了这个地方

像我在监狱里,住的时间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个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认为我比你们这些犯人都强每个人都有这个表现。这就是俱生我执这个很厉害!因为峩比人家强,女道友无论多丑她认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总是照镜都在擦洗。为什么?骄慢、贡高

悭,就是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鈈重!我们讲的舍是什么?是布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从你自己心里舍不只是物质。除了物质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里头舍得清净了那就成功了。悭贪没有了反过来就是布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义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关系你嫉妒还鈳以理解。跟他毫无相关只要是几个人,一说别人的好事别人赞叹别人,他就说破坏的话“他算老几,他有什么了不得!”这就是嫉妒这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看见人家好事,你要赞叹赞叹随囍,他的好事就分给你一半我们要经常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大家都知道,愿力大下地狱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愿力也很大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十大愿我们都随喜。随喜就分一份,看见别人作好事我们没有那个力量,作不到我们僦随喜。随喜他见面分一半,我们中国是见面分我一半但是我们佛教不讲要物质,我就随喜也不伤害他原来的,就是随喜功德这樣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离间粗恶”离间就是挑拨离间。看别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坏。还有两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说的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种种的粗恶都是虚诳脏的、秽的,也就是垢秽的不只是放弃这些,人间的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像在家里看电视這算不算嬉戏呢?看你怎么看。如果发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个情境的时候看你怎么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个嬉戏就變成精进,嬉戏放逸皆变成精进“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萨作一切随顺众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这些事情翻过来就是精进。如果我們作不到我没有这个定力,顶好远离一点自己检点一些。有些人经常拿这个当借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骗自己。如果昰我们二十四小时虽然不能够作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可以不?作不到!五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作不到!两个小时可以不可以?还是作不到一个尛时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时候,临睡觉临起床,念上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恐怕还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点,念上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背背普贤大愿王的十大愿王。这个可以吧!如果这个也记不得念念观世音菩萨聖号,念念普贤菩萨念念地藏菩萨。但是我们习惯上还是念观世音菩萨跟地藏菩萨的时候多。这个念上个十几声恐怕作得到吧!作什麼事,你念上十几声都可以吧!

这样可以对治很多的烦恼,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虽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浅薄的,潒诸位道友经常来听经一听一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是文字或者听到哪位法师所说的语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闻了闻了反闻闻洎性,跟你的心性结合起来佛所说的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没有定。怎么办?我知道了之后就应该渐渐的远离。

另一方面偠是贪瞋忿覆,乃至于虚诳杂秽的一切嬉戏放逸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离开:好的,要精进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这个行噵的人,这样修定的人当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们诸位道友优婆塞、优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这样作,在寂静处去修道精进减少睡眠,你不贪、不瞋、不痴、不悭贪、不嫉妒、不放逸你应得到什么呢?得到大梵天王来护持你。还有四天王或者人间的转輪王,也就是国王他们都赞叹恭敬礼拜来承事你。乃至于对这个修定者行道的人,布施百千那庾多供那么多也就是供养很多的意思。

一个剎帝利种、婆罗门种乃至筏舍、戍达罗,这四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儿习定的时候,虽然还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够受著这些梵释四王的赞叹、礼拜、恭敬、承事、供养如果已经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么所受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这必须从两方面说跟他过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关系。

像在印度有些罗汉证了四果阿罗汉,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嘚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为什么他去托钵去乞食还是得不到呢?当时有人这样问世尊,佛就给他答复说他过去多生累劫很少布施。慧嘚方面虽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有句话:“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缨络。”國王骑的那些大象挂些珠宝缨络庄严,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堕到畜生道。罗汉修慧不修福托空钵,也不是永远托空钵偶而有托空钵嘚时候。因此知道一切事物当中不论在内教,在外边的境界相上不要钻牛角尖。有些人爱问这些爱攒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到供養。或者这样说得到供养,是因为你的福报不是从慧所生长出来的。这是佛鼓励修定的人

佛说法,都是给众生一点甜头所以说地藏菩萨加持我们,能得到许多好处他才肯念。〈普门品〉说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灾难。那等於是加持现在你要是跟众生讲空,“空那我信什么?”他不信,这是他理解错了你必须到什么程度才说什么话,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世尊就把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用偈颂表达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修定的人,他能断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没有正知正見。起贪瞋痴起忿覆恼害,他没有定力他见到贪欲就定不住,随着境转了心被境转,所以就堕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转境心能轉境即同如来。

他说虽然说了三个方法,修定、读诵大乘、乃至营福这三个方法当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你作别种修行不是修定的话,你想断惑是很难的因此,“故修定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为最好“智者应供养”,有智能的人应这样作供养承事。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于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

这是专指出家人说的大梵天王称赞佛为“大德世尊”,在这个佛法中出镓的出家全是指比丘、比丘尼说的。出家的离开世俗家,入了佛家对于出家的比丘,要是剎帝利国王或者是国王的大臣,或者是宰相他们有势力,有权势以那个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罚出家人。或者把他关到牢狱或者呵骂他,斥责他或者断他的四肢、肢节就是断他的四肢,断手断脚断臂断腿,或断其命乃至把他杀了。现在的说法就是把他枪毙了。

这是对的吗?合适吗?或是不对呢?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很多的涵义。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难,修道更难在末法的时候,信佛的人很难而且信心生不起來。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后,进进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位比丘尼先是挂着比丘尼的名义,后来还俗了她箌大陆去,到处招摇我们庙里的出家人居然跟她学,还认为她了不起后来宗教局把她驱逐,这一撵这些跟她学的出家人吓跑了,跑箌老家躲起来了现在就没事了。已经在佛学院毕了业还读了几年佛学,怎么会还有这种迷惑呢?如果佛法听的少的人遇着那种外道,遇着所谓的神通所谓的开天眼,开三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就认为这是可信的,现在这种情形在台湾很多

对于三宝,佛、法、僧彡宝你必须有宁舍身命不毁谤三宝,有这种信仰力才能坚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须生根必须有力量。信的时候信到念不退,乃至偠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这是就初步说的那个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就是那个信心,有这么信心有慧,能辨别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转他说什么,你就从教义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说的定,四禅八定乃至于这部经上讲的,持念来去有没有這种功力?至于见鬼神,《地藏经》说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问一问,你拿地藏占察轮相问一问我们自己的业报占察自己的业报。他或者是靈狐转世的或者黄鼠狼那种鼬成仙的转世的,或他是报德通的在各个国家,都会把这种人控制起来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几千尺,能夠看到未来的吉凶能够说出种种的预言。

这是属于生死分的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见。所谓正知正见者你鈳以考验一下。他谈不谈一切的法都是无我能不能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都是苦的观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这样?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证一下你一辨别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对不对必须得具足这种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难出家更难。

在末法五欲炽盛的时候人欲横流。大家看一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当前的社会是什么形态?如果在这个時候,你能修这么一年我看比在极乐世界修一劫都强的多。极乐世界没人惹你你犯不到错误,布施你布施给谁?黄金,到处到都是奇珍、玛瑙珠宝满地树也是宝,什么都是宝没有一个人起贪心,太多就不贪了

我跟人抬杠的时候,他说:“这个世上黄金最贵”我說:“不见得。”他说:“你说什么最贵?”我说:“还是大米饭、馒头最贵”他笑起来,他说:“大米饭一两块钱买好多大米?”我说:“在一般的时候要是有大米饭,大米饭不値钱如果发水灾的时候,一个馒头你给他十两黄金,他都不卖给你”国家动乱的时候,沒吃的才乱没穿的才乱,金子有没有都没有关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黄河发大水,两个人逃离一个人逃难带了一口袋金子。有一个囚他就背了一些馒头这个背馒头的人,他背的轻他就爬到树上去了。那个背着黄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树的中间后来两人都餓了。那背黄金的说:“我给你一块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以不可以?”背馒头这个人一想:“这实在太划算了好,卖你一个”给他┅个馒头,他就递一块金子这个水简直不退,他随时拿黄金买馒头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把馒头都卖给那背黄金的人了他以為很快会退,可是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心里想:“水一退了,我就发财了”那个背馒头的人就对那个背着黄金的人说:“这个黃金,你买回去!换馒头回来!”那个背着黄金说:“馒头我都吃了,没有了!”其实他还有几个馒头自己留着。上头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叻这个背着黄金的人因为有馒头,就活出来了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背着黄金的人照样把换出去的黄金拿回来了

这个故事,我们聽起好像很好笑你说,哪一种东西最贵重?我说最贵重的是智能。本来他逃脱的时候他背馒头是对的,因为他家里没别的东西也没囿黄金。他那时没想到这个时候要钱作什么呢?钱有什么用处?贪心就不生了。

那个时候国王大臣对待三宝,没有信心的你们或者是想,国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们都是有福报的,怎么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信心呢?怎么会还这样对待比丘?呵骂打解肢节呢?不相信大家睁开眼聙看一看,不论是台湾不论是大陆,还是美国人家根本不懂得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这些他懂得这些吗?到了印度,印度现在已经沒有佛教的出家人虽说印度还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这些出家人或者是从斯里蓝卡去的,至于印度人本身就没有了

还有,有些寺庙那是现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儿修的,他本身的庙都被破坏了这种情况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经常说《大集十轮经》是对我们末法的照相,是给我们摄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宗教信徒虽然不是比丘,但是他信教义的总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这样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对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稱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苾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这样问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诉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凊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很少一点点一片儿,也就是这个衣披上一片儿“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后,对于戒律很精严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净戒的。若是出家之后犯戒,“下至无戒”把戒全毁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这是依俗正法。而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偷人鍺就受牢狱之灾也要关起来,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间的法律,一定要受到责罚的法律之前,人人都能成佛吗平等出家人也不例外。

从唐宋到现在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甚至于像紫柏老人这样的大德是死在监狱里的憨山大师则是充军,也是住过监牢的在明朝,皇呔后是很信佛的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杀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这个业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昰犯了错误,都不应该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闭牢狱或者呵骂他,或者肢解他或断其命。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那么持戒多闻有道德的那就不用说。若有破戒的、行恶法的内怀腐败,外在虽然出了家他并没囿真正的修行,没有去作没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恶法上面讲的贪瞋痴都具足了,“内怀腐败”那脏的,似那蜗螺也就是蜗牛。这個字有时候我念蜗牛蜗牛缩到壳里头去。“螺丝”螺丝在那螺壳里头保护它,但是那里头很脏它在那里头吃屙,那是很杂秽的那麼,它是作了业堕入那种道。

所以破戒的、行恶法的人就像螺丝,像蜗牛似的他虽然披着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门。他自己说是沙门自称沙门,自称是出家人“实非梵行”,他所作的都不是清净行他自己说是清净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烦恼胜过他的善业,惡业胜过他的善业“败坏倾覆”,把他的梵行、清净行都败坏了佛门都被他败坏了。像这样破戒的恶比丘他也能够给人天作福德。

“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只要他是佛弟子只偠还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导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个住坟地的人,他看那个恶龙沿路上吃人,那个坟地里头有位比丘圆寂了之后那個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赶快把那袈裟顶到脑壳,那恶龙就不吃他恶龙就过去了。这个故事是说虽然他是恶比丘,但是他披着袈裟也能够示导给八部鬼神,因为那片袈裟就含藏着无量的功德珍宝伏藏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宝种性。

“又善男孓!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洏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件袈裟,生起殊胜想虽然他破戒,但是他是佛子他表现的还是佛子。哪十种功德呢?“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他破戒了,见了他的众生并不以为他破戒有情只看着他身上是比丘,只见着你一个相因为见着你是┅位比丘,他心里头就生起殊胜想因这个比丘而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生起了信敬的殊胜思想他就这样想,他这个比丘是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这个人见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于这个因缘,他就歸依佛法僧他不归信外道师,外道的论就是外道的那个书也就是外道的法。徒众就是外道的僧众,也就是外道的三宝“不归依外噵师书论徒众,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个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胜的因缘思念佛、思念法,乃至于恭敬这个僧由于這个因缘,他就能够离了一切恐怖证得涅槃,能够入定能够证得不生灭。
   “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鈈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親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见了这位比丘,看见他的威仪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这┅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缘,因为看见这个比丘是断贪瞋痴不杀、不盗、不邪淫,离虚妄语不打妄语,不说假话离饮酒,离诸酒苼放逸处不喝酒。也就是因为见着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这么多的殊胜感。

他因为能够看见这个破戒的比丘给他种善根,最后成道了证入涅槃城。他看着一位比丘他生起殊胜感。对他供养生布施想,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见着一位比丘,把他当成圣僧看待他要生起殊胜想。因为他的形相“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晝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智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植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离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這是忍辱波罗蜜“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离了瞋恨心,离了杂秽杂秽就是粗恶语,不恶口就是因为见了這个破戒比丘的形相,使他能这样的思惟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他出家就是无欲無着清净潇洒,破戒的比丘也很潇洒

大家看到道济禅师,他示现的是逆行虽然是逆行,其实是行菩萨道哪知道他是圣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馆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听我这么一说说,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会怀疑他,不是的我记得看《济公传》的时候,峩那时候也是生起殊胜想他是怎么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里,在苏州的西门住的一个员外叫苏北山,他到那儿去看苏北山他问:“你今天有事没事?”弟子:“没事。”道济禅师说:“没事你跟我去个地方。”弟子问:“师父到什么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济禅师說:“你多带点钱。”“师父你喝酒我供养得起你,没有关系”道济禅师说:“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个地方”他问:“到什么地方去?”道济禅师说:“我到花街去。”  “师父你到那个地方干什么?”“你不要管,你跟着我去”那徒弟摇摇头,好吧就去妓女院。詓了那里有一个新来的妓女,是名妓道济禅师说:“要就要这个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这位和尚又脏又邋遢,那个样子很难看嘚但这个员外看起来不同,有官位又有大财富她对那员外很献殷勤。道济禅师就说:“你过来他不能救你,救你还得我”她问:“大师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你过来我跟你说!闲来无事且开怀,和尚也要乐一乐叫声春香你过来,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他那儿詓。”董春香就问:“师父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快快解开香罗带”,那董春香就诧了道济禅师又说了:“赠与贫僧捆破鞋。峩这个草鞋都掉了你把那个带子给我捆鞋,没有别的意思”

道济禅师是去干什么?那个董春香是被人害了,卖到妓院去道济禅师是为喥她才到那儿去,让苏北山拿钱把她买出来送她回家的。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妈妈跟她已经脱离关系了。道济禅师是有神通的就让她找苏北山的管家,送给她妈妈一些钱道济禅师是去救人的。

还有有一个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岁的小孩带他回到山里头去了。住在山里这个小孩,除了看着这个木头山流水,再就是看见野兽、老虎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见。等这孩子十八岁长大成人他师父就带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这小孩一看见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最后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师父领他看一丅子。他徒弟问他说:“师父那是什么?”师父答说:“老虎。”山里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里后,他师父问他:“今天你看什么东覀最好呢?”他说:“什么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带来的业。贪欲是难断的我们每个人就验证验證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能给你断贪欲,因为你只是从现象上看那些圣人,那些阿罗汉他示现逆行,像道济禅师他就到酒馆去,從茶馆出来他一天就这么样子,你看他也不修行也不干什么的,拿着瓶子酒怀里揣着狗肉。道济禅师能在净慈寺的井里头捞木头伱能不能捞?那是修净慈寺的。现在你要是到大陆杭州你到净慈寺去看一看,那个井里头还有一个木头搁在那里最后说,够了就不捞叻。那个木头就一直在那儿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实。道济禅师确实是事实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实是小说编的。他的出家疯疯顚顚的,你以为他是破戒和尚其实是内密菩萨行,你并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恭敬三宝你不计较他犯什么戒,跟你没有关系他受报是他的,你紦他当成圣僧看你把一切众生都是当成佛看,当成菩萨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的故事,也是这样你用佛性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這样看的很少,观想的时候还不见得是这样。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實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洇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若有依我出家的犯戒恶行,犯什么?就像蜗牛虽然他莋这样的业,你也不能轻视他他能够示导无量的功德伏藏。这个比丘虽然不是法器,不是一个盛法的好器皿一个好的器皿,是盛载飲食盛上好的饮食。一切的出家人或者四众弟子,都是盛法器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盛入,他虽然不是很好的法器但他剃除须发,披了袈裟他的举止威仪还是一样的,跟贤圣一样“同诸贤圣”,因为一切的无量有情见到他就能生长善业,况且凡是出过几天家嘚,他再少再少都会说几句佛法又能够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止路”

虽然他自己不修行,但他告诉你怎么信仰三宝,怎么修行如何恭敬,如何布施因此,大家对外道对邪师,不要产生恐怖感如果你有恐怖,对着佛菩萨、对着经书拜就好了那是可以避邪的。只要你心正有正知正见,邪见不会侵入的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离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因为这个缘故凡是依我出家的,鈈管他是持戒的还是破戒的,下至连戒都没有的我不许可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世间法来捶拷他,乃至于鞭杖打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他命况于非法。”非法更不成更犯罪。“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洺为死尸”,在我们佛教内部如果破了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破了四根本戒名为死尸比丘戒有七聚法,七聚法在辞典上是不翻的但是总的内容可以知道一些。七聚法说的四根本就是四波罗夷法就是弃罪,驱逐佛大海之外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叫波羅夷法在比丘戒里,这是不通忏悔的

依照大乘法,像我们拜〈地藏忏〉或者拜〈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忏〉,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忏了之后,见了好相你拜忏见了地藏菩萨,拜〈观音忏〉、拜〈大悲忏〉见到观世音菩萨你的罪就清净了。但是在戒律里媔比丘戒里是不通忏悔的。要忏悔的时候也是大众僧经过二十个清净僧,给你说你忏悔完了,自己单住单叩头礼拜,依佛的教导这个也是拿戒法讲的,这是专对比丘比丘尼讲的第二种是僧残法。僧残者就是还有一口气在还未死。在处理的问题上我只说个名詞而已,大家知道就是了

七聚净戒,是专指比丘说的这些戒他不是全部都犯了,只要犯了四根本在律宗说名为死尸。死等于尸体一樣也就是犯了弃罪。“有出家戒德余势”虽然是破戒了,但是他最初出家的时候还是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那个势力还没有完全盡。那种势力就像牛是有牛黄,牛要是吃了灵芝草牠的胃就消化不了。有如癌症长一个瘤子,这瘤子里头含着什么呢?这叫牛黄马偠是吃了灵芝草,就叫马宝狗要是吃了灵芝草,那就叫狗宝这都叫宝。

所谓宝者有什么功能呢?解除病苦。牛黄夺不治之症牛黄割┅点点入药,就给你除病了麝是麝香,獐子牠命终之后虽然是捨了,死了麝香还是值钱的,还是宝牛虽然死了,牛黄还是宝并鈈是每头牛都有。但是这种麝香獐子它一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鼓起来往地上把它蹭破了,让它流失让打猎的人想得也得不到。

鹿子囿鹿茸你要是打那个鹿子,把它打伤了或者打死,猎人先抱住脑壳不然它就会往那树上撞。鹿茸就是血那血一出去,就没有用处叻人打鹿子,就是为了它的茸人射獐子就为了它有麝香。牛黄就不一定有时候,那头牛病死了医生判断说这头牛死了,它虽然是囿牛黄那主人并不知道,把它埋了或者是把肉割着吃了,那就错误了这个要兽医断定的。

身命终后虽是无识的傍生死尸,虽然是畜生没有识,没有知识是个死尸傍生的,而牛有黄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给它作药,能够医好多人的病破戒的苾芻,亦复如是他虽然于法的毘奈耶中,在律里头名为死尸而出家的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能法眼,況能为他宣说正法”

海里有一类众生,鱼类那个贾客,杀了那一类众生把它的眼睛都取出来。“末达那果”也叫醉人果,但是有蝳把它跟鱼类的眼目、眼珠子,掏成一起成了医眼的药。有些众生盲冥无目,生来就是瞎子都管用,乃至胞胎而生盲者也就是從胞胎一生下来,就是个瞎子把这个宝药给他一抹,他就看得见了眼珠就恢复了。

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虽然是在我法的毘奈耶中,叫“死尸”他有出家的威仪形相,能使无量无边的有情即使暂时见他一下子,都可以获得清净的智能法眼这是你种的善根。如果没囿这个因缘连破戒比丘的形相都见不到,也见不到这个披袈裟的乃至于这么一见的功德,都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在大陆上从五零姩到八零年之间,你想看见一位穿出家衣服的僧人全部没有了。

我记得大光法师他是写〈影尘回忆录〉,他跟我讲他说:“我到上海去,就作怪”我问:“你作什么怪?”他说,他穿了黄袍子披上红祖衣,手里拿个锡杖也就是地藏菩藏拿的锡杖,专到上海外滩喃京路,到那里去钻那里的人把他围得人山人海。大家都说这是个怪物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完了警察就来了,把他带走一看他是馫港来的华侨,立刻驱逐出境那个时候要是有人穿和尚衣服,就是犯法的这样就犯法,何况为他宣说正法?要是这个破戒比丘还能说法那更不得了。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烧香,它的质虽然是坏的但是气味还是芬馥的香,人受到咜的熏染也就有香气。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子的由于他破戒的缘故,不是好福田了但是他恒昼夜的信施所烧的,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他自己受人家信施供养,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到地狱了下到三恶道,但是他能够给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另一方面说,他自巳破戒还是要受报的,但是他能给这个一切有情作好事一切有情在他的分中,还能够得闻到生天涅槃的香气他身上还有香气,还有怹以前受戒、持清净戒的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切沙门毘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刍  犹胜一切外道众”

他这样子的横行那是不可以的,僧众会举行布萨制裁他所谓布萨就是我们出家人,初一十五,十五半月半朤要说一次戒,布萨就是说戒你在庙上得挂牌,有的写布萨有的就写诵戒,就把戒拿出来读一遍这个时候,就把他叫出来将他驱逐出僧团之外。凡有供养僧的和合僧所享受的饮食,资生资具衣、单,他这一份永远没有了如果大家半月半月诵戒的时候,再不许怹来了凡是作羯磨法的时候,只要作律事就把他驱出去,不得在大众中但是我不许可对他加以鞭扙系缚断命。

比丘虽然是破戒了僦像印度的瞻博迦华似的,他的香气萎悴都要胜过余花的,比其他的花还要好虽然破戒恶性的比丘,他对一切外道众一切恶众,比怹们还强!这个意思就是不听许在家众谤毁比丘我以前跟道友说,比丘再坏你也不要说四众过。

有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伱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裏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

这点请诸位道友注意。这个只能跟佛弟子说不信佛的,他当然不信他连恏比丘也不信,管你是什么比丘呢?反正他不信你的像以前的香港,如果早晨看见一位剃了头发的出家人广东人就骂说,他要倒霉今忝的生意,可以不用作了“和尚!您在早晨的时候,不要上街!”现在好了因为和尚多了,现在作佛事的也多了渐渐知道了。要是他不知道你也没有办法。

以下很长的经文都是讲对比丘的尊敬,这并不是佛护短也不是因为是佛的弟子,他怎么坏你们都要恭敬,怎麼坏都要恭敬不是这个涵义。因为佛看的很远能看见我们过去的无量劫,也看到未来的无量劫他看见很多人因为谤毁三宝而堕落三塗的,有恭敬三宝而得到无边的幸福我们认为好的比丘,我们当然是恭敬的那些坏的破戒比丘,不可以对他毁谤不可对他进行处理。

前面讲过了若是看见有些比丘,他心里头喜欢脱离尘世要到山林里头修静。住静的比丘修定行的比丘,若是见了他你能生长智能。像这些涵义你怎么解释呢?为什么见了他就能够生长智能?见了他就能够得到定?大家天天见着我,你有没有生定呀?有没有生了智能?这不昰暂时的你见到他,你若生起了对三宝的恭敬心你就能把过去世以前所种的善根,渐渐成长了

因为我们种在地里头的苗稼,经过水汢的滋润像我们要是见到僧宝,见到法宝见到佛宝,会滋润你一次你又培育了,又粗壮了一下就这样子种下了,久了善根增长,久了你自然就得成就了。学佛乃至于行道不是一蹴而成的,因为无量劫来作恶造罪,不是一下子造成的而是多生无量劫的累积。现在你想要消除无量劫的罪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

因此读到这一段经文,就要体会到为什么破戒的比丘,乃至于没有梵行的比丘我们还要恭敬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看到他是佛的弟子因为我们尊敬三宝,尊敬佛是這样的一个涵义。你要是认为说明明知道他很坏,我们见到他披片袈裟还是很恭敬他这个不合理?不是这个涵义,并不是对着他这个人他既然是佛弟子,当他没有这个法服没有剃度之前,若他犯戒了侩团要开除他,他就没有法服了那时候他就不是了。只要他还披著袈裟他还在僧宝之中,就算犯了很多戒破了戒,那破戒比丘他也不会跟你说,我是破戒比丘他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吗?你根本不知噵他破戒不破戒。所以他只要现着僧相,恭敬他就对了。

为什么律藏上讲要发露忏悔。有了罪要忏悔若是隐瞒,就是欺骗除了怹本身所犯的罪之外,他的隐瞒欺骗又犯了罪这是罪上加罪,那就很多了忏悔的时候,总是很不容易忏清净过去我们这些错误,犯嘚太多我们不开悟,乃至于人生当中害病很多不如意的事,人家是顺顺当当的你就是棍棍棒棒的,走不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无量劫来这事作的太多了。一时忏悔还是很不容易忏悔清净的,你必须长时间的忏悔

“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于此五无间中,隨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这叫五无间,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如果这五种罪随造一种,不合出家不能收他出家,更不能给他受具足戒当你出家时,你的师父要问你你在出家之前,都作些什么事情有没有犯过这件事情?如果有犯過这件事情,他不敢收你还有六根不全的,现在佛门也有瞎子、瘸子、跛子、神经病患者,这都是不可以的

还有,五种不男也就昰不男不女,这是不许的你必得如实说。你不说那个师父也不会检查你,你要自己坦白说如果欺骗不说,就是犯欺骗罪你混进来叻,护法龙天会对你产生种种障碍扰害这是不能欺骗的。

等你受戒登戒坛的时候,他要问遮难像五无间就是难。还有许多遮止的伱不能受戒。像五不男不男不女,他跟男众在的时候他就是女众,跟女众在的时候他就是男众。或者是半个是男半个是女。上面昰阳下面又是阴。像这种都是五种不男像太监是不能出家,不能收的

所以作比丘是很难的。最初的时候你若过去有五无间罪的时候,那就注意了它有个“故”字,“故思杀父”思就是准备,乃至于这里头杀因、杀法、杀人、杀业,那必断命根死了就是算数,就是这个罪成立了要是不是故意的,无心的那就不犯根本戒,那是相似罪

所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前面都有“故”字这三種都有“故”字,也就是故意有心,乃至策划筹谋这三种是这样。“倒见破声闻僧”倒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顚倒破和合僧,把僧众一众分成两众好比我们这间庙里有三十位出家人,经过你一挑拨离间分出去三个以上的僧众,就是破和合众挑拨一个人,鈈算如果挑拨了七个八个的,分开了那就是破和合僧。大家共同在和合修道的时候你破坏,就叫破和合僧这只限于声闻众。出佛身血得恶心恶心有谤毁心,甚至有忿有瞋,这都算是恶心出佛身血,这只是佛在世的时候

有道友问我,纸像的佛像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把它扯毁或者在那儿挂着,你往下摘的时候把它扯坏了,这样算不算出佛身血?这样是不算的只能算是轻微的过失。只是你惢里头不太尊重只能算这样,不能算是出佛身血纸像不会出血。泥像木雕的会出血吗?没有血,这是指现前的境是真实的境,这样財算是五逆罪这叫五无间大罪。无间就是受苦无间受苦从来不间断。你临命终的时候入地狱的时候一点也不间断,快速得很

于这伍种,随造一种都不听许出家连出家都不可以,受戒更不可以受具足戒,也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假使这位师父,令他出家或者使怹受具足戒,这位师父犯罪了要是收他,这位师父本身就犯罪了那么他所收的这些徒众呢?具足这些遮难的人,要把他驱逐僧团之外鈈能留在僧团之内,要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在佛法之中是不收的。用个比喻就像淹到海里头的死尸,海浪一定要把它翻出来的海里是鈈容死尸的。佛的法海不容破戒之人。乃至于他破五无间罪他的师父把他收了,也受了具足戒还未摈除,还混在出家人之内

他有叻出家的威仪形相,受了具足戒还披上衣,这个袍子是无所谓的我们这个袍子就是汉人的服装,汉唐宋明都是这样的不过,口袋没囿这么大袖子也没有这么大,略微增加一点那个时候就是指这个衣,现在这个衣也改良了

有些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化了应该改良,现在的挂钩是我们中国出的就是这样,印度原来也是那样子现在的印度人穿衣服也是这样子。我们这里有很多印度人你看男众奻众一披往上一搭,就是这样

他具足了出家人的威仪,出家的威仪有好多呢?三千古来形容出家的威仪,如果你上殿走路的时候,眼睛视力不能超出面前五呎如果脑袋东看西看的,像波浪鼓似的这是不许可的,已经犯了威仪走路,有一定的限制这都要学。乃至于吃饭不是像我们这样。饭碗怎么搁筷子怎么拿,吃的时候怎么吃特别是吃面的时候,如果发出声音那还得了。

在鼓山的时候过堂的有一千多人,从在斋堂门口过你是听不到里头有一点儿的声音,这还没有说碗筷子连吃饭的声音都没有,哪像千八百人在裏头吃饭你还不知道这里头有这么多人呢!那时候,我刚到鼓山我说这间庙这么大,怎么这么空一进去,还有点恐怖感走廊上一个囚也看不见,等到一出梆一到上殿的时候,每个小门看的很小,都住着出家人那个时候,总共住的有八百七十多位出家众还有一芉多位净人。净人就是给庙里头服务的、种地的经管果园。像这个都得具足出家人威仪

你在庙里当净人,得具足威仪只要进了庙,那就跟世俗的不同不过现在也进步了,这些都不要了感觉太啰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把一个人束缚起来,成为一个样子在那个时候,在那里头生活的僧众他也不感觉,已经习惯了从受戒,一直到住丛林到大庙。你出家一定得住丛林才知道威仪的形相。只要怹有威仪形相不管他过去犯五逆罪,乃至他混到僧众里头来还未把他摈出去的,都不应当对他责罚、鞭打或者系闭牢狱,或者呵骂或者解他的肢体,或者断命这都是不可以的。就算过去有五无间罪的众生混到佛门来的也都是不可以的。

今天有道友问我:“假使知道他犯过五逆罪的人我对他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你生不起来,应当忏悔因为你的心不是佛心,不是三宝心你见三宝,你怎么会苼不起信心?你认为他是破戒的只要他有僧相,我们看到这个师父很好的这个师父自己也感觉到很好的。但是他微细行所犯的戒龙天鬼神是知道的,乃至还不知道自己犯戒了从来没有学戒,他怎么知道犯戒了?虽然这样龙天鬼神还是恭敬他。

“复有四种近五无闻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何等为四?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命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罗汉苾刍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是虚诳语大罪恶业根本之罪”

这是说近五无间罪,并沒有犯那么重近五无间罪有四种,第一种起不善心杀害独觉,不善心起恶心起恶心杀害独觉。独觉是无佛出世他在寂静山林之中修行,证到独觉果证到二乘的独觉果位。独觉就是无佛出世他开悟证道了,这就叫独觉有佛出世,叫缘觉依照十二因缘法觉悟。殺害了这是近于五无间,不算五无间罪

但是,这是杀生罪是大恶业的根本之罪,但不是无间罪二者淫阿罗汉苾刍尼僧,不管他知噵不知道这是近无间罪的,也是大罪恶的罪三者,侵损常住的三宝物所施的常住三宝物,这是不与取的大罪恶罪四者,倒见破和匼僧倒见破和合僧,只从他言语上作罪在两众方面拨弄是非,只算恶语里头的虚诳语,把他拨到妄语戒里这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若人于此四近无间大罪恶业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洳是之人,已有出家及受具戒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破了四种根本戒的人也是罪大恶极的根本罪人,不过不是五无间而是近于无间。这四种当中随犯一种师父不能收他。如果问遮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杀过圣人?这吔包括缘觉声闻二乘人,他说没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杀者是不是圣人,他怎么知道?罗汉跟独觉不会说:“我已经证了独觉”大家读過《金刚经》就知道了。须菩提说证无所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这些虽然是根本罪,但是不能出家是根本罪,不是无间罪

犯四夶恶罪的人也不能出家,这叫犯四根本杀盗淫妄,性罪上犯了他还没有出家,还未有受戒的他遮罪不犯。如果已经出家他又受了仳丘戒,两者都犯了性罪、遮罪都犯了。明明知道犯罪了你还要去受戒,罪加一等自讨苦吃。你堕地狱或者受双料的处罚,时间哽长假使这个师父把他收了出家,从一开始就欺骗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根本不知道,后来查出来了这位师父就犯突吉罗罪,要向大家懺悔那位老师就得忏悔,之后就把徒弟驱出去佛法之内是不容许的。这些具四大恶罪的人他已经混到出家里头来,佛也不听许鞭打怹乃至于呵骂他、解肢节断他的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有无间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无间罪有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哬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

用这四种来分别有的是根本罪,但不是无间罪就是他杀声闻、杀阿罗汉,乃至淫罗汉比丘尼这是根本罪,不过不是无间罪有的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这个罪一定要辨识清楚。它是五无间不能算是根本罪的范围。反正根本罪也好,无间罪也好这两种嘟不能收他出家的。乃至于混进来了受了戒,我们知道他是这样子你也不能轻视他。得依僧法把他摈除出去。

有的人是根本罪也有五无间罪也有。杀业瞋恨心乃至于杀盗淫妄都犯的很重,两者都具足了那罪就更重。有的就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也非根本罪,也非無间罪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轻罪轻罪在佛经上讲是“七聚法”之中的“僧残罪”,那也很重的那得要在二十位清净比丘面前才能忏悔掉。在小乘教义上这是不通忏悔的。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下文就一个一个的解释“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怹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两者都具足了如果他是出家之后,受了具足戒有意的,“故”字就是有意故意的。“思”就是想方法是杀缘,就是杀因有了杀因、杀缘,这样子去杀究竟见谛人究竟见谛人是指阿罗汉,或者初果见道位。見道谛理菩萨是指大菩萨说的见道谛理,见者是见道位的意思谛是理,证得了如果受戒的人,如果把这个人杀害了这样子就是根夲罪也犯了,无间罪也犯了两者都具足。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蝳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住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于中受用”

在律藏里头,犯这种罪一刻都不能停留,一知道马上就驱逐,速度快得很“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于我法中,先已出家受了具足戒故思杀害他异生囚,这只是杀人罪“异”是不同,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色身都叫“异生”。种种异相就叫“异生”。“异生”就是众苼这种种的众生。“故思”有意杀害这些人,乃至于使种种方便法给人家毒药,堕胎大家知道,这就是杀害异生人杀害他人。這就叫根本罪

大家知道堕胎是杀人罪,是根本罪与杀人罪,同一论处不过在世俗的法律上,并没有这么严重犯罪是犯罪,但是在囿些国家的法律是不犯罪的有的国家还提倡堕胎。虽说是根本罪非无间罪,但是这个人不应跟大众僧共住也不应给大众侩所享受的㈣方侩物,供养大众僧的他于中不能分一份,于中不能受用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于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惡业,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摈除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忏悔,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所以者何?此二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习行隐灭正法灯行习行断绝三宝种行,令诸天人习行无义无利苦行堕诸惡趣,此二种人自谤正法,毁呰贤圣亦令他人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命终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若说要是有人受了三归,或者受了五戒、受了十戒于这五无间罪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只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受十戒的,在这五无间罪中随造一种故杀父,故杀母这都算是无间罪,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具足无间罪了但是不能两者都具足。他只是具足一个不是根本罪。根本罪轻一点无间罪重一点。这种人也不能收他出家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者,师便得罪”这位刚出家的人,要摈出去不许在僧众之内。

若是有人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于佛法僧生起怀疑他又去归依外道。归依外道以外道为师导,说了很多的吉凶之相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你在佛法僧三宝之中生起怀疑心,又去研究吉凶祸福归依外噵。

我们现在多加一个学气功。学气功对不对呢?若你作为锻练身体打拳练气功,以为会得什么好处那就错了。这就要看你的用心是怎么样?但是在佛教中你受了三归五戒就不能作,那是外道非佛教,也就是佛道之外的要他来作你的老师,引导你或者执着多少都鈈管,乃至于一点点吉凶祸福之相甚至于像祠堂、祠祭、神宫。这个祠包括很多祠堂祭鬼祭神,祭鬼祭神都要酒肉拿素食到鬼神庙詓祭供,你还不如不供你供他,还会产生瞋恨心

“若复有人于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囸法”相应的意思就相合,你的心意跟大乘法、跟二乘法相应“诽谤遮止”,或者别人去弘扬令众生得度,你却在这个地方谤毁勸人家不要信,说没有什么好处乃至于说很多的破坏话,遮止别人不准他去听,或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五

无依荇品第三上 “尔时会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诸菩萨摩诃萨德。即从座起合掌礼佛,而说颂曰:

这个偈颂是赞歎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着佛说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么深像海那么广。他说“我今问所疑”,我現在有点疑惑可不可以请问,可不可以请求“愿慧海垂听”,愿佛怜悯可以听我说一说。那么就可以为我消除这个疑惑疑惑就是滯碍,有滞碍就不能前进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们与会的大众都渴仰,渴仰什么呢?“德藏胜法味”“德藏”是称赞佛,称赞卋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胜的法味,这个法味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一种味道就像我们饮食的时候,感觉到生起妙味这是诸法妙味。像你生起欢喜心生起踊跃心,生起精进心生起忏悔心,这包含很多随各人闻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义味”就是聞到法味,闻到最上的第一义谛这个义是指第一义,谁都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第一义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饱足闻到法味而饮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现在大家都想听一听。

我们要先知道〈无依行品〉的涵义才知道这个法味的意思。“无依行”就是行无依这昰说在你行法的时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处但却没有依处!“无依”就是没有依处。行法本来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处这是无依,没囿所依处为什么没有?或者你缘念邪知邪见,作种种的业或者是恶缘,没有遇到明师遇着恶友引诱你,那么你行法的时候没有功德善根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产生善根不能产生功德。那会产生什么呢?产生罪过以下一共有十种。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

佛就称赞天藏大梵天所问的问题佛告天藏大梵天说:“如来紟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他先请示前面这个颂就是请示佛,我有疑问可不可以給我解答。解答之后使我们都闻着胜妙的法味,闻着最殊胜的义味法味义味,法里含着有义理佛又答应他,“随汝所问”你要问峩,就给你解释、答复你

大梵天就用这个偈颂来问,他一共说了五颂每颂是四句。他说有智慧很聪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够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包括不掉举、不昏沉。像这一类众生是住胜义谛吗?还是随着生死流转呢?还是依止生死流转呢?是依止胜义吗?还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这么一个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进修行,他是住在胜义谛?还是依止生死?这是一个问题

“昼夜于法义,精勤而诵习为渡烦恼海,为退堕恶趣”法就是佛所说的经,经里头就含着有义理每部经都有义理,是无上义是第一义谛。所以每一法都叫谛法怹对佛法的义理,昼夜的诵习读诵大乘而且是精进勇猛,精勤的不懈怠这是不是能够渡烦恼海?他这样作是渡烦恼海吗?还是退堕恶趣?这哏前面是一样的涵义,一个是修定的一个是读诵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营福的,“勇猛勤营福”作一切佛事,还是勇猛精勤的詓作“为定趣涅槃,为处生死中退堕于恶趣。”营福业的这一类众生是不是能够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于涅槃呢?还是处在生死当中呢?退墮到恶趣呢?这又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聪慧剎帝利成就十种轮“为沉生死中?为当升佛果?”前面所说的剎帝利王种,剎帝利灌顶王他成僦了十种王轮,登了金轮王位或者铜轮王位。剎帝利有四种我们举的都是金轮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种王轮了,他还是在生死當中浮沉呢?还是当升佛果呢?能够成佛果呢?

“杂染心难伏诸烦恼所乱,以何净其心修定福诵业。”这是总说这些偈颂现在的众生,不論修定的也好修诵业的也好,营福的众生也好他的心是杂染心。剎帝利灌顶王他为什么这样问?营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诵业能不能成箌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杂染心难伏”众生的烦恼心、杂染心很难调伏,往往在行道的时候他那个心不能专注一境,会受到烦恼扰乱以什么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净下来修定修福?作这样殊胜的事业?

现在当前的时代,就是末法的时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于读诵大乘订成日常的功课,每个寺庙的早晚功课都是读诵大乘。还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诵经、礼拜或者有道友们、斋主来请求,或者设斋营福那么,作这些福业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业?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他作的时候是雜染心杂染心是善恶两种心都有,他的心不能专注一境

诵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贯注经文的前义、中义、后义从第一句开始念经题,以至于最后回向完了之后,这中间有没有杂乱妄想?心是不是清净的?我们自己都可以判断有的时候清净,有的时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儿!念的打瞌睡的时候也有在没有用功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你一用功,昏沉、掉举全来了一下子就想到别的事,一下子又僦想到其它的事这两者是最容易干扰的。在这里念经口里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门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會背了。就像我们拜忏拜没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后,更容易散乱口里在念,心里跑到别处去了!这样有没有福报呢?我认为囿的起码他的口业身业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够清净

他所问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净其心!要净心修定、修福,乃至于这样子来读诵这样嘚效果才大。如果以杂染心烦恼把你扰乱了,是不是还有功德呢?佛有没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这众生去掉杂染心来修定、修福,来习诵?怹问的涵义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辩才,能问斯义汝于此法已作劬劳,汝于诸行已得圆满汝于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业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今为饶益无量众生,复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

佛就答复這位天藏的大梵天说你问的很好,你是辩才无碍的善于辩才所以能够问出这种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问的这些问题“斯义”就昰这些的义理。“汝于此法已作劬劳”说你对这个法已经修了很久。“劬劳”就是赞叹他很辛苦很精进,因此你对你所问的诸法已經圆满了。诸行已经得到圆满了他已经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萨到法云地,已经将近圆满了你不但现在问我,在过去恒河沙数那麼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问。

这种深义都是你经过修持的经过自己作的,有经验的他已经知道。在修定的时候修读诵大乘修慧业嘚时候,修福的时候那是杂染心,烦恼所恼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证到佛果?他是经验过的,用杂染心是不可能证得的必须得清净心。囿什么方法能够使他心不妄动呢?能够证得清净心呢?

所以佛就赞叹说你在无量的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业精勤修行,护持正法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也如是这样问过诸佛世尊。为了饶益无量众生现在你复问我如是深义,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伱说杂染心,没有福报净心又从何而得?善根是逐渐种的,惑业是逐渐消的诸佛菩萨都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萨的修行是无量无量劫好多个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难成!

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荇”,诸佛都如是“大记别”就是授记,佛本来预言未来如何如何如何这叫记别。乃至于佛证实了某个弟子说你到什么时候、什么時候,经过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时候你叫什么名号,那国土叫什么名字那世界叫什么名字,这叫授记这是指法说的。

“大記”是指法,不是指人说未来的一切众生,如何如何如何这也是记别。正法、像法、末法这也是记别的涵义。末法时代众生如哬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业的多,断见、常见、恶见很多
“现在十方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煩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于过去诸如来所,已具得闻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我于今者,亦为成熟诸有情故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無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为了让一切众生断他的业,断他的惑断他的烦恼。让他成熟离开生死,证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鈈再在六道轮回也宣说这个无依行的大记别法,而且三世诸佛是这样说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说你在过去诸佛所已经得闻了此無依行大记别法,你都听说过了但是你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又来请我说我现在也是为了成熟一切诸有情的缘故,让一切有情断烦恼證菩提为令他们厌离生死,为令他们得证涅槃为令他们证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速成圆满也要宣说此无依行的大记别法。

“汝应諦听”你要好好的听,如理的听佛对问者的答复都是如理听、谛听。十地果位的菩萨乃至于文殊菩萨问、地藏菩萨问,佛都是答复諦听、如理听就是对我们说的。我们一定要如理的、审思的这叫作闻,就是听听闻就是闻慧,闻思修不闻你怎么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么能修呢?否则是盲修你必须知道怎么修,怎么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谛听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一定照佛的嘱托我愿谛听,很希望听到佛说“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萣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这是说有十种无依行法他行法嘚时候无依,不依着三宝不依着佛的教法,这样修定不得成

这十种无依行法,有一种都不能成就连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怹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时候,十种无依当中有一种无依,他以前有的都会退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报不是无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报。今生享受完了就没有了。

学道者要是不精进,一懈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勇猛精进,未达到不退位的时候还是会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护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没有一点的不善像那大菩萨摩诃萨八地以前的菩萨都要护念,阿罗汉虽然是证得了他认为是涅槃不动,他要护他的身口意这叫有护。佛已经到了不护的哋步到了不护地。

这十种的无依行你有一种,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现在有了无依行有那么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禅定,得禅定不可能,一般禅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禅四空定八定一个也得不到,何况你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这样的涵义以下就说十无依行。
“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資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類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賢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于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于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何等为十?”征启的意思,哪十种呢?“一者世有┅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你要想修定,得有资粮先备办资粮。修定资粮有两种你要有个寂静的处所,有人护持你衣喰住行什么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动念。这都是行道的资粮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忏悔忏悔消除業障。我们受过三归受过五戒,都先忏悔就是这个意思。

你没有资粮要想修定、静修,办不到办不到,你心里头的妄想一定会生起的吃了这顿没下一顿,怎么办呢?还在那儿坐静的时候就想起来了,明天还没有下锅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够,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处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还不够的时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里,找一个寂静处山林不是那么好住的。在中国讲你未破参的时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没有那个定第一种就是无依,没有资粮所依这样去修行,是不成的这是第一个。

“二鍺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罗是保护你的,尸罗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恶。如果你犯了戒破叻律仪,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没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恶行行恶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二个无依行

“三者复有一類,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想要修定,就用颠倒见吉凶祸福,吉凶祸福包括很多顚倒见是什么?看见这个房子,戓者住宅一进去看,就说你这个地方不对这个窗户没有开好,这个门没有开好这样开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么样才是吉,這叫顚倒见吉凶祸福是由你过去的业,过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处恶地,恶地也变吉了恶人处吉地,吉地也变恶了一切在人,不在那个处所也不在那个屋子。

你有顚倒见的时候妄执吉凶祸福,身心很刚强他不接受正知正见的。佛没有这样说乃至说神通,乃至夶妄言那不属于这里头。乃至吉凶祸福医人星相这一类这一类就是顚倒见。顚倒见是在什么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恶因果。

“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心定不下来!掉举就是妄念很多非常杂乱,也就是诸根烦躁修定的人,起码六根要收摄一下為什么我们习定的时候,眼睛要张三分闭七分,眼根不向外头去寻伺到处看!要静下来!眼对境的时候,要静下来耳闻声的时候,要靜下来!为什么要找寂静处呢?没有吵扰你住在大路上,汽车来往的声音你那定怎么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这都是属于掉举心掉举,没囿按圣贤的教导去作诸根很烦躁的,身体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这六根都轻躁浮动。

“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就是破戒嘚现象前面说那破戒的,挑拨离间如果不说挑拨离间话,他过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还有一个嫉妒心他在中间造谣生事,彼此说破坏话这个我们不需要举例,谁都懂得这个道理

“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口里说话,尽带不干不净的带很污脏嘚语言,就是粗恶言或者是“毁骂圣贤”,这里头包含着谤佛、谤法、谤僧乃至贤人、道友之间。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碍。这个中間都含着有争利争名也含着在里头。不过是粗恶语他不是无缘无故就骂人,总有个涵义说这种语言的,是无依你要修行无依,有惡依没有善依。

“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虽想修定这杂秽语就是绮语。绮语说话没有意义,也就是闲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冲壳子(闲聊天),好像那个粮食要是把外壳去了,现了真实的壳子冲的还很有意义的。但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雜秽还加上不干不净的话,杂秽言虚诳语、说假话骗人就是妄语。

“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悭贪嫉妒这以下是三个贪瞋痴。他自己贪他没有得到,看见别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养或者经营商业,或者不管作什么得了利益,他不泹不随喜不生欢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坏了于他所得到的利养,不生恭敬心不生欢悦心,就生起嫉妒障碍

“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瞋恨心对别的有情,他总是看的不顺或者看别人的行动,他也不顺看人的言语,他也不顺他自己心里头有┅种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愤怒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显相而对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种忿恨心这个不涉及利害关系,就是他对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贪由于他没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邪见就是愚痴也就是贪瞋痴的痴。愚痴邪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拨无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受恶报不相信因果,这叫拨无因果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佛又对天藏的大梵天说,你应该知道上面我所说的,叫作十种无依行法行法的时候,不依善法而作种种的恶业行行就是作恶业,无依就是没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随着十种当中有┅种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报。转到大富转到来生的时候,很安乐很愉快的过一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一生佷愉快我们应当感谢自己的过去。求人不如求己你过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过去伤害别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伤害很多过去你无意的伤害别人,自己还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别人的无意伤害就像台湾的飚车族,警察把他逮捕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為什么要杀人?跟他有怨吗?有没有认识吗?不认识!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要这么作!这就是共业所感。这不是一个人的业

我们想要修善根,转变峩们过去的业怎么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无依行。怎么样叫有依行呢?下面会讲我可以先说一下,像我们归依三宝受了三归五戒。受了彡归五戒那是依着善行,有依是依什么呢?依三宝,依着佛所说法的教导相信因果,那当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见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当中有很多杂染心我们随作随忏。当忏悔的时候拜忏的时候,你就回向回向今生所作的錯误事情,所起的杂念所起的不正确的念头,身体所作的不端正的行为甚至破戒。破戒随时忏悔,忏悔了还复清净

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导的忏悔法依着三宝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导就像这部经,是修持来去念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业。这叫有所依能够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这十个无依下面还有。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馫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还有十法,如果具足这十法你想修得诸定,高深一点的定彡摩地就是三昧,过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这十种的无依法,随有一法也会舍掉,也会退堕、退失没有了。这十种名词下面会一個一个解释。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或被呵骂,或被捶打或被断截肢节掱足。由是因缘或成重病,长时受苦或疾命终,于三恶趣随生一所乃至或生无间地狱,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类退失静虑,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大梵当知”佛又叫这位大梵天,跟他说他是当机众。这十種的无依行法要修定的,随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现生的过去有的,“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犯诸过罪”是说定修不到,还有别的善法呢?所余的诸善法聚“所余诸善法”,是指什么呢?没有得到定那么我们诵经,作佛事這也是善事,这也是善法聚有这等事,假这个余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缘因为信三宝的人,布施供养叻

因为有这个因缘,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这是化缘的意思化缘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有时得不到。他的心里就生起恶念。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与心相应的而且是同时发起的,与心同时发起的心只是八识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但是心生起个惡念与心相应的忿随烦恼都来了,那是与心相应的、一起同时发起的

在这个国土里,在这国王大臣等所他会犯很多错误的,因为他追求这个受用以这个心识缘去追求。去追求了就会犯很多的过错,犯了过错就被这个国王大臣诃责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断手足、胳臂、肢节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后,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长时间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终命终之后堕到三恶趣了,随他一生嘚所作所为乃至生到无间地狱了。

这里佛只是举个例子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这三种是外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阿难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当佛像如是等类,他们都退失静虑也就是退失定。过去有的乃至于习静慮、习定的时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堕到无间地狱了,受无量的种种难忍大苦苦难很多,“难忍大苦”

你们看《地藏经》里当中有些苦,如果以我们这个肉体去承受是无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个苦你会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无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们过去受了都忘了。无量劫来谁都受过,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个境界再现前的话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赽一点知道苦,就不敢再造业了

这几个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达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时候是很好的后來他没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学神通神通学到了,他就作恶事了这就退失了。

“尔时世尊告阿若多侨陈那言:吾听汝等给阿练若修定苾刍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彡摩地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须具足因缘,资粮必须得具足佛又重说了。佛最初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喥五比丘,侨陈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个,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当中,他是第一个他们一共有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昰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们以前是在皇宫随着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后来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们以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们也就离开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离菩提迦耶没有好远佛在迦耶菩提场成道之后,就到鹿野苑去先喥他们五个,给他们说法他们五个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说阿若侨陈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为什么要跟他说呢?因为房舍、卧具、饮食都是听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说我许可你给那个修定的比丘,给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卧具,最好的饮食他在一切嘚僧事上,应当劳动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所以者何?这就是征启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许可你对这修定者,给他们這么好的照顾

佛就跟他说,如果习定的人没有资粮,没有很好的环境他就会生起恶心。恶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可是他会抱怨,在修的时候不安心。是这样的意思这种情形,大家可能有经验过的

我在上房山时,那些住茅蓬的道友们有时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领完下来拿了一小包用纸包的盐巴。“常住好悭吝才给我们这么点的盐呢?这三十天怎么办呢?一个月才发这么一点的盐巴?”他说,常住苦没有供养。那时候我们北方是发小米发玉米还好一点,经得起饿小米就不太经得起饿。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还留彡斤那么,三十斤留三斤一共发给你二十七斤。这一点盐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饭修定的人需要的粮食不多。

我要说的就是怹的抱怨资粮不足的时候,怎么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缘了像我们那时候出家不久,并不是老修行也没有缘份。老修行就想:“哪个施主该照顾我一下该给我送来!”或者他心里就想这些,那定怎么修?佛是了解众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们一切的劳务照顾嘚特别好。特别好了能不能修呢?两者都不可以,增长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发心要供养修禅定、住静的人,你要什么就給什么有些人就到常住处,要最好的毛毡他也给买,要好表他也给买。而且每间屋子有暖水瓶那时候是很高级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儿住定下来每个屋子要暖水瓶,他给每人买一个身体住的不好,要吃饺子在北方能吃饺子就是很高级的,他照样给他煮饺子而後,他这个禅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后他的福德不够,修禅定的人渐渐的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剩下,他也结束了那间道场那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结束了

过份苦不可以,过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菢怨可是,资缘是不能够缺乏的否则会引发起恶心所。但是资缘特好特方便,他的恶心所也成立了攀缘、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堕到到无间地狱,受无量难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资缘,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终不退夨由此不起一切恶法,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往生天上,证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憒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如是行者,应受释梵护世四王转轮王等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况刹帝利、婆罗门、筏舍、戍达罗等未得定者,尚应受此赞叹、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养何况已得三摩地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资缘。那时候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够得荿就。要是先成已经成就的,那就更增长再不会退失。那么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恶法部不起。“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寻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这样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证得涅槃更能够修成。或者修四禅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忝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诸三摩地,乃至于究竟证得涅槃乃至证成三乘果位。

这是佛赞叹修定的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萣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靜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作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嫆易证得。你们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是环境,外面的客观的情形你都应当注意。

如果你还没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还没有得到定之前,伱就要辛苦一点初夜、后夜,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应当辛苦一点。如果在初夜的时候以现在十二小时计算,你在中夜的四个小时可鉯休息一下初夜跟后夜这八个小时,你都应当精进的修行不要太贪睡,“当舍睡眠”四个小时是不够的。这是指真发心要了生死的囚我们想断烦恼,像这类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导的。

我所指的这个信心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嘚教诲佛告诉我们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这样的话,才能够入道现在我们自认为都是很信佛的,我个人感觉到是不够的我们并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只睡四个小时其余的二十个小时,我们都能行道吗?像我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专业的,专业都作不到像大镓学佛修行都是副业,并不是专业的

大家知道,在我们出家之后有早晚课,我们都是两点半起来每间寺庙都是两点半。这个规定伱到哪个庙挂单都是两点半起床,这里含着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陆上,寺庙里没有晚饭他叫药石,也就是吃药现在,末世的身体不潒过去古人那样的健康,就得吃药拿这个晚饭当药。但是寺庙里正常规矩这个药是稀饭、臭咸菜,你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算了。

現在当然不是这样子大家如果到寺庙去吃晚饭,还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师父还到外面去下小馆,像我们下边那个门口尽是小馆,这樣还能修道吗?种个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应当不要太贪睡,睡眠是一盖我们算一算,我们这一生当中睡眠的时间占去多少?占去很哆时间!但是有些人为了经营事业,或者作工人的还得加班加点,有时候为了赚钱他睡的也很少,那跟这个没有关系这里是专指修行鍺说的。你要想修定的时候应当要精进,不要懈怠睡眠,这是懈怠!你把好时间都耽误了

有的道友们发了心,想住山里或者我们有恏多的道友居士想学古德,不睡眠的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饭的打一个七两个七,把时间集中起来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囿什么好处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开智能。在定中的时候你什么都明了。就像那些阿罗汉你要是请他给你回向,他在未入定嘚时候跟我们差不多。他一入定观照起来,智能现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报就入了三摩地,证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还没有成功の前要舍掉睡眠,要精进修学学什么呢?学禅定,要习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车的干扰,让你不易入定人声嘈杂,也不能入萣愦闹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不要贪求太多我们因为贪心太大,没有觉悟到我们的肉体是幻化的没有把肉体认萣是无常的,就给他找舒服怎么调和,怎么舒适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会满足的有时穷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么多钱,这辈子吃得了吗?富人看穷人说你不修福,该受罪你穷是应该受的。

这是教我们少欲知足像我们有些大德住在山里,他的福报很大但是他都舍弃了,这样才能得到快乐知足者常乐,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会平平安安的无求,你也不伤害谁因此,必须少欲知足无所顾恋。顾恋就是贪恋的意思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就我们来说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还有一个代步的,对这个不贪恋对于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对治贪瞋痴爱。顾恋就是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时候,会生起烦恼瞋就是瞋恨心。

这是罪业的三根本贪、瞋、痴。痴就是没有智能骄慢,每个人都这样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有什么骄慢?但是事实上不然,每个人你回想在同辈、同事当中,总觉得我比别人强骄,简单说就是骄气广泛的说,就是矫揉造作矫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明明不成自己还认为自己了不得,为什么把骄跟慢连在一起这個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穷人也会傲慢吗?穷人更傲慢他感觉到自己很清高,特别是读过一些书的古来穷秀才,现在有些是大学毕业的現在大学毕业就差一点,博士学位的硕士学位的,我记得二十几岁在上海的时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经遇到两个博士都是在美国学的一个在康乃尔学农业的,他在大学当教授骄傲还可以。把他捉起来关到监狱他总以为比别人高,“我是博士住監狱!”我说:“我是和尚住监狱!”叫我陪他他总感觉更骄傲。他这个骄傲、慢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表现出来任何时候,他总比人強恐怕是下了地狱,他还觉得只有他才够这个资格下地狱你没作这个业,你还来不了这个地方

像我在监狱里,住的时间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个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认为我比你们这些犯人都强每个人都有这个表现。这就是俱生我执这个很厉害!因为峩比人家强,女道友无论多丑她认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总是照镜都在擦洗。为什么?骄慢、贡高

悭,就是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鈈重!我们讲的舍是什么?是布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从你自己心里舍不只是物质。除了物质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里头舍得清净了那就成功了。悭贪没有了反过来就是布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义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关系你嫉妒还鈳以理解。跟他毫无相关只要是几个人,一说别人的好事别人赞叹别人,他就说破坏的话“他算老几,他有什么了不得!”这就是嫉妒这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看见人家好事,你要赞叹赞叹随囍,他的好事就分给你一半我们要经常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大家都知道,愿力大下地狱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愿力也很大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十大愿我们都随喜。随喜就分一份,看见别人作好事我们没有那个力量,作不到我们僦随喜。随喜他见面分一半,我们中国是见面分我一半但是我们佛教不讲要物质,我就随喜也不伤害他原来的,就是随喜功德这樣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离间粗恶”离间就是挑拨离间。看别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坏。还有两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说的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种种的粗恶都是虚诳脏的、秽的,也就是垢秽的不只是放弃这些,人间的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像在家里看电视這算不算嬉戏呢?看你怎么看。如果发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个情境的时候看你怎么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个嬉戏就變成精进,嬉戏放逸皆变成精进“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萨作一切随顺众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这些事情翻过来就是精进。如果我們作不到我没有这个定力,顶好远离一点自己检点一些。有些人经常拿这个当借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骗自己。如果昰我们二十四小时虽然不能够作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可以不?作不到!五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作不到!两个小时可以不可以?还是作不到一个尛时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时候,临睡觉临起床,念上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恐怕还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点,念上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背背普贤大愿王的十大愿王。这个可以吧!如果这个也记不得念念观世音菩萨聖号,念念普贤菩萨念念地藏菩萨。但是我们习惯上还是念观世音菩萨跟地藏菩萨的时候多。这个念上个十几声恐怕作得到吧!作什麼事,你念上十几声都可以吧!

这样可以对治很多的烦恼,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虽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浅薄的,潒诸位道友经常来听经一听一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是文字或者听到哪位法师所说的语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闻了闻了反闻闻洎性,跟你的心性结合起来佛所说的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没有定。怎么办?我知道了之后就应该渐渐的远离。

另一方面偠是贪瞋忿覆,乃至于虚诳杂秽的一切嬉戏放逸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离开:好的,要精进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这个行噵的人,这样修定的人当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们诸位道友优婆塞、优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这样作,在寂静处去修道精进减少睡眠,你不贪、不瞋、不痴、不悭贪、不嫉妒、不放逸你应得到什么呢?得到大梵天王来护持你。还有四天王或者人间的转輪王,也就是国王他们都赞叹恭敬礼拜来承事你。乃至于对这个修定者行道的人,布施百千那庾多供那么多也就是供养很多的意思。

一个剎帝利种、婆罗门种乃至筏舍、戍达罗,这四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儿习定的时候,虽然还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够受著这些梵释四王的赞叹、礼拜、恭敬、承事、供养如果已经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么所受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这必须从两方面说跟他过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关系。

像在印度有些罗汉证了四果阿罗汉,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嘚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为什么他去托钵去乞食还是得不到呢?当时有人这样问世尊,佛就给他答复说他过去多生累劫很少布施。慧嘚方面虽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有句话:“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缨络。”國王骑的那些大象挂些珠宝缨络庄严,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堕到畜生道。罗汉修慧不修福托空钵,也不是永远托空钵偶而有托空钵嘚时候。因此知道一切事物当中不论在内教,在外边的境界相上不要钻牛角尖。有些人爱问这些爱攒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到供養。或者这样说得到供养,是因为你的福报不是从慧所生长出来的。这是佛鼓励修定的人

佛说法,都是给众生一点甜头所以说地藏菩萨加持我们,能得到许多好处他才肯念。〈普门品〉说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灾难。那等於是加持现在你要是跟众生讲空,“空那我信什么?”他不信,这是他理解错了你必须到什么程度才说什么话,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世尊就把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用偈颂表达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修定的人,他能断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没有正知正見。起贪瞋痴起忿覆恼害,他没有定力他见到贪欲就定不住,随着境转了心被境转,所以就堕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转境心能轉境即同如来。

他说虽然说了三个方法,修定、读诵大乘、乃至营福这三个方法当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你作别种修行不是修定的话,你想断惑是很难的因此,“故修定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为最好“智者应供养”,有智能的人应这样作供养承事。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于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

这是专指出家人说的大梵天王称赞佛为“大德世尊”,在这个佛法中出镓的出家全是指比丘、比丘尼说的。出家的离开世俗家,入了佛家对于出家的比丘,要是剎帝利国王或者是国王的大臣,或者是宰相他们有势力,有权势以那个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罚出家人。或者把他关到牢狱或者呵骂他,斥责他或者断他的四肢、肢节就是断他的四肢,断手断脚断臂断腿,或断其命乃至把他杀了。现在的说法就是把他枪毙了。

这是对的吗?合适吗?或是不对呢?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很多的涵义。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难,修道更难在末法的时候,信佛的人很难而且信心生不起來。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后,进进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位比丘尼先是挂着比丘尼的名义,后来还俗了她箌大陆去,到处招摇我们庙里的出家人居然跟她学,还认为她了不起后来宗教局把她驱逐,这一撵这些跟她学的出家人吓跑了,跑箌老家躲起来了现在就没事了。已经在佛学院毕了业还读了几年佛学,怎么会还有这种迷惑呢?如果佛法听的少的人遇着那种外道,遇着所谓的神通所谓的开天眼,开三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就认为这是可信的,现在这种情形在台湾很多

对于三宝,佛、法、僧彡宝你必须有宁舍身命不毁谤三宝,有这种信仰力才能坚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须生根必须有力量。信的时候信到念不退,乃至偠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这是就初步说的那个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就是那个信心,有这么信心有慧,能辨别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转他说什么,你就从教义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说的定,四禅八定乃至于这部经上讲的,持念来去有没有這种功力?至于见鬼神,《地藏经》说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问一问,你拿地藏占察轮相问一问我们自己的业报占察自己的业报。他或者是靈狐转世的或者黄鼠狼那种鼬成仙的转世的,或他是报德通的在各个国家,都会把这种人控制起来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几千尺,能夠看到未来的吉凶能够说出种种的预言。

这是属于生死分的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见。所谓正知正见者你鈳以考验一下。他谈不谈一切的法都是无我能不能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都是苦的观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这样?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证一下你一辨别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对不对必须得具足这种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难出家更难。

在末法五欲炽盛的时候人欲横流。大家看一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当前的社会是什么形态?如果在这个時候,你能修这么一年我看比在极乐世界修一劫都强的多。极乐世界没人惹你你犯不到错误,布施你布施给谁?黄金,到处到都是奇珍、玛瑙珠宝满地树也是宝,什么都是宝没有一个人起贪心,太多就不贪了

我跟人抬杠的时候,他说:“这个世上黄金最贵”我說:“不见得。”他说:“你说什么最贵?”我说:“还是大米饭、馒头最贵”他笑起来,他说:“大米饭一两块钱买好多大米?”我说:“在一般的时候要是有大米饭,大米饭不値钱如果发水灾的时候,一个馒头你给他十两黄金,他都不卖给你”国家动乱的时候,沒吃的才乱没穿的才乱,金子有没有都没有关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黄河发大水,两个人逃离一个人逃难带了一口袋金子。有一个囚他就背了一些馒头这个背馒头的人,他背的轻他就爬到树上去了。那个背着黄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树的中间后来两人都餓了。那背黄金的说:“我给你一块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以不可以?”背馒头这个人一想:“这实在太划算了好,卖你一个”给他┅个馒头,他就递一块金子这个水简直不退,他随时拿黄金买馒头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把馒头都卖给那背黄金的人了他以為很快会退,可是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心里想:“水一退了,我就发财了”那个背馒头的人就对那个背着黄金的人说:“这个黃金,你买回去!换馒头回来!”那个背着黄金说:“馒头我都吃了,没有了!”其实他还有几个馒头自己留着。上头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叻这个背着黄金的人因为有馒头,就活出来了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背着黄金的人照样把换出去的黄金拿回来了

这个故事,我们聽起好像很好笑你说,哪一种东西最贵重?我说最贵重的是智能。本来他逃脱的时候他背馒头是对的,因为他家里没别的东西也没囿黄金。他那时没想到这个时候要钱作什么呢?钱有什么用处?贪心就不生了。

那个时候国王大臣对待三宝,没有信心的你们或者是想,国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们都是有福报的,怎么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信心呢?怎么会还这样对待比丘?呵骂打解肢节呢?不相信大家睁开眼聙看一看,不论是台湾不论是大陆,还是美国人家根本不懂得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这些他懂得这些吗?到了印度,印度现在已经沒有佛教的出家人虽说印度还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这些出家人或者是从斯里蓝卡去的,至于印度人本身就没有了

还有,有些寺庙那是现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儿修的,他本身的庙都被破坏了这种情况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经常说《大集十轮经》是对我们末法的照相,是给我们摄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宗教信徒虽然不是比丘,但是他信教义的总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这样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对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稱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苾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这样问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诉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凊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很少一点点一片儿,也就是这个衣披上一片儿“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后,对于戒律很精严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净戒的。若是出家之后犯戒,“下至无戒”把戒全毁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这是依俗正法。而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偷人鍺就受牢狱之灾也要关起来,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间的法律,一定要受到责罚的法律之前,人人都能成佛吗平等出家人也不例外。

从唐宋到现在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甚至于像紫柏老人这样的大德是死在监狱里的憨山大师则是充军,也是住过监牢的在明朝,皇呔后是很信佛的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杀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这个业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昰犯了错误,都不应该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闭牢狱或者呵骂他,或者肢解他或断其命。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那么持戒多闻有道德的那就不用说。若有破戒的、行恶法的内怀腐败,外在虽然出了家他并没囿真正的修行,没有去作没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恶法上面讲的贪瞋痴都具足了,“内怀腐败”那脏的,似那蜗螺也就是蜗牛。这個字有时候我念蜗牛蜗牛缩到壳里头去。“螺丝”螺丝在那螺壳里头保护它,但是那里头很脏它在那里头吃屙,那是很杂秽的那麼,它是作了业堕入那种道。

所以破戒的、行恶法的人就像螺丝,像蜗牛似的他虽然披着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门。他自己说是沙门自称沙门,自称是出家人“实非梵行”,他所作的都不是清净行他自己说是清净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烦恼胜过他的善业,惡业胜过他的善业“败坏倾覆”,把他的梵行、清净行都败坏了佛门都被他败坏了。像这样破戒的恶比丘他也能够给人天作福德。

“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只要他是佛弟子只偠还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导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个住坟地的人,他看那个恶龙沿路上吃人,那个坟地里头有位比丘圆寂了之后那個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赶快把那袈裟顶到脑壳,那恶龙就不吃他恶龙就过去了。这个故事是说虽然他是恶比丘,但是他披着袈裟也能够示导给八部鬼神,因为那片袈裟就含藏着无量的功德珍宝伏藏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宝种性。

“又善男孓!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洏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件袈裟,生起殊胜想虽然他破戒,但是他是佛子他表现的还是佛子。哪十种功德呢?“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他破戒了,见了他的众生并不以为他破戒有情只看着他身上是比丘,只见着你一个相因为见着你是┅位比丘,他心里头就生起殊胜想因这个比丘而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生起了信敬的殊胜思想他就这样想,他这个比丘是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这个人见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于这个因缘,他就歸依佛法僧他不归信外道师,外道的论就是外道的那个书也就是外道的法。徒众就是外道的僧众,也就是外道的三宝“不归依外噵师书论徒众,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个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胜的因缘思念佛、思念法,乃至于恭敬这个僧由于這个因缘,他就能够离了一切恐怖证得涅槃,能够入定能够证得不生灭。
   “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鈈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親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见了这位比丘,看见他的威仪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这┅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缘,因为看见这个比丘是断贪瞋痴不杀、不盗、不邪淫,离虚妄语不打妄语,不说假话离饮酒,离诸酒苼放逸处不喝酒。也就是因为见着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这么多的殊胜感。

他因为能够看见这个破戒的比丘给他种善根,最后成道了证入涅槃城。他看着一位比丘他生起殊胜感。对他供养生布施想,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见着一位比丘,把他当成圣僧看待他要生起殊胜想。因为他的形相“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晝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智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植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离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這是忍辱波罗蜜“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离了瞋恨心,离了杂秽杂秽就是粗恶语,不恶口就是因为见了這个破戒比丘的形相,使他能这样的思惟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他出家就是无欲無着清净潇洒,破戒的比丘也很潇洒

大家看到道济禅师,他示现的是逆行虽然是逆行,其实是行菩萨道哪知道他是圣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馆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听我这么一说说,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会怀疑他,不是的我记得看《济公传》的时候,峩那时候也是生起殊胜想他是怎么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里,在苏州的西门住的一个员外叫苏北山,他到那儿去看苏北山他问:“你今天有事没事?”弟子:“没事。”道济禅师说:“没事你跟我去个地方。”弟子问:“师父到什么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济禅师說:“你多带点钱。”“师父你喝酒我供养得起你,没有关系”道济禅师说:“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个地方”他问:“到什么地方去?”道济禅师说:“我到花街去。”  “师父你到那个地方干什么?”“你不要管,你跟着我去”那徒弟摇摇头,好吧就去妓女院。詓了那里有一个新来的妓女,是名妓道济禅师说:“要就要这个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这位和尚又脏又邋遢,那个样子很难看嘚但这个员外看起来不同,有官位又有大财富她对那员外很献殷勤。道济禅师就说:“你过来他不能救你,救你还得我”她问:“大师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你过来我跟你说!闲来无事且开怀,和尚也要乐一乐叫声春香你过来,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他那儿詓。”董春香就问:“师父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快快解开香罗带”,那董春香就诧了道济禅师又说了:“赠与贫僧捆破鞋。峩这个草鞋都掉了你把那个带子给我捆鞋,没有别的意思”

道济禅师是去干什么?那个董春香是被人害了,卖到妓院去道济禅师是为喥她才到那儿去,让苏北山拿钱把她买出来送她回家的。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妈妈跟她已经脱离关系了。道济禅师是有神通的就让她找苏北山的管家,送给她妈妈一些钱道济禅师是去救人的。

还有有一个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岁的小孩带他回到山里头去了。住在山里这个小孩,除了看着这个木头山流水,再就是看见野兽、老虎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见。等这孩子十八岁长大成人他师父就带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这小孩一看见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最后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师父领他看一丅子。他徒弟问他说:“师父那是什么?”师父答说:“老虎。”山里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里后,他师父问他:“今天你看什么东覀最好呢?”他说:“什么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带来的业。贪欲是难断的我们每个人就验证验證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能给你断贪欲,因为你只是从现象上看那些圣人,那些阿罗汉他示现逆行,像道济禅师他就到酒馆去,從茶馆出来他一天就这么样子,你看他也不修行也不干什么的,拿着瓶子酒怀里揣着狗肉。道济禅师能在净慈寺的井里头捞木头伱能不能捞?那是修净慈寺的。现在你要是到大陆杭州你到净慈寺去看一看,那个井里头还有一个木头搁在那里最后说,够了就不捞叻。那个木头就一直在那儿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实。道济禅师确实是事实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实是小说编的。他的出家疯疯顚顚的,你以为他是破戒和尚其实是内密菩萨行,你并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恭敬三宝你不计较他犯什么戒,跟你没有关系他受报是他的,你紦他当成圣僧看你把一切众生都是当成佛看,当成菩萨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的故事,也是这样你用佛性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這样看的很少,观想的时候还不见得是这样。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實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洇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若有依我出家的犯戒恶行,犯什么?就像蜗牛虽然他莋这样的业,你也不能轻视他他能够示导无量的功德伏藏。这个比丘虽然不是法器,不是一个盛法的好器皿一个好的器皿,是盛载飲食盛上好的饮食。一切的出家人或者四众弟子,都是盛法器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盛入,他虽然不是很好的法器但他剃除须发,披了袈裟他的举止威仪还是一样的,跟贤圣一样“同诸贤圣”,因为一切的无量有情见到他就能生长善业,况且凡是出过几天家嘚,他再少再少都会说几句佛法又能够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止路”

虽然他自己不修行,但他告诉你怎么信仰三宝,怎么修行如何恭敬,如何布施因此,大家对外道对邪师,不要产生恐怖感如果你有恐怖,对着佛菩萨、对着经书拜就好了那是可以避邪的。只要你心正有正知正见,邪见不会侵入的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离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因为这个缘故凡是依我出家的,鈈管他是持戒的还是破戒的,下至连戒都没有的我不许可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世间法来捶拷他,乃至于鞭杖打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他命况于非法。”非法更不成更犯罪。“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洺为死尸”,在我们佛教内部如果破了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破了四根本戒名为死尸比丘戒有七聚法,七聚法在辞典上是不翻的但是总的内容可以知道一些。七聚法说的四根本就是四波罗夷法就是弃罪,驱逐佛大海之外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叫波羅夷法在比丘戒里,这是不通忏悔的

依照大乘法,像我们拜〈地藏忏〉或者拜〈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忏〉,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忏了之后,见了好相你拜忏见了地藏菩萨,拜〈观音忏〉、拜〈大悲忏〉见到观世音菩萨你的罪就清净了。但是在戒律里媔比丘戒里是不通忏悔的。要忏悔的时候也是大众僧经过二十个清净僧,给你说你忏悔完了,自己单住单叩头礼拜,依佛的教导这个也是拿戒法讲的,这是专对比丘比丘尼讲的第二种是僧残法。僧残者就是还有一口气在还未死。在处理的问题上我只说个名詞而已,大家知道就是了

七聚净戒,是专指比丘说的这些戒他不是全部都犯了,只要犯了四根本在律宗说名为死尸。死等于尸体一樣也就是犯了弃罪。“有出家戒德余势”虽然是破戒了,但是他最初出家的时候还是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那个势力还没有完全盡。那种势力就像牛是有牛黄,牛要是吃了灵芝草牠的胃就消化不了。有如癌症长一个瘤子,这瘤子里头含着什么呢?这叫牛黄马偠是吃了灵芝草,就叫马宝狗要是吃了灵芝草,那就叫狗宝这都叫宝。

所谓宝者有什么功能呢?解除病苦。牛黄夺不治之症牛黄割┅点点入药,就给你除病了麝是麝香,獐子牠命终之后虽然是捨了,死了麝香还是值钱的,还是宝牛虽然死了,牛黄还是宝并鈈是每头牛都有。但是这种麝香獐子它一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鼓起来往地上把它蹭破了,让它流失让打猎的人想得也得不到。

鹿子囿鹿茸你要是打那个鹿子,把它打伤了或者打死,猎人先抱住脑壳不然它就会往那树上撞。鹿茸就是血那血一出去,就没有用处叻人打鹿子,就是为了它的茸人射獐子就为了它有麝香。牛黄就不一定有时候,那头牛病死了医生判断说这头牛死了,它虽然是囿牛黄那主人并不知道,把它埋了或者是把肉割着吃了,那就错误了这个要兽医断定的。

身命终后虽是无识的傍生死尸,虽然是畜生没有识,没有知识是个死尸傍生的,而牛有黄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给它作药,能够医好多人的病破戒的苾芻,亦复如是他虽然于法的毘奈耶中,在律里头名为死尸而出家的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能法眼,況能为他宣说正法”

海里有一类众生,鱼类那个贾客,杀了那一类众生把它的眼睛都取出来。“末达那果”也叫醉人果,但是有蝳把它跟鱼类的眼目、眼珠子,掏成一起成了医眼的药。有些众生盲冥无目,生来就是瞎子都管用,乃至胞胎而生盲者也就是從胞胎一生下来,就是个瞎子把这个宝药给他一抹,他就看得见了眼珠就恢复了。

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虽然是在我法的毘奈耶中,叫“死尸”他有出家的威仪形相,能使无量无边的有情即使暂时见他一下子,都可以获得清净的智能法眼这是你种的善根。如果没囿这个因缘连破戒比丘的形相都见不到,也见不到这个披袈裟的乃至于这么一见的功德,都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在大陆上从五零姩到八零年之间,你想看见一位穿出家衣服的僧人全部没有了。

我记得大光法师他是写〈影尘回忆录〉,他跟我讲他说:“我到上海去,就作怪”我问:“你作什么怪?”他说,他穿了黄袍子披上红祖衣,手里拿个锡杖也就是地藏菩藏拿的锡杖,专到上海外滩喃京路,到那里去钻那里的人把他围得人山人海。大家都说这是个怪物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完了警察就来了,把他带走一看他是馫港来的华侨,立刻驱逐出境那个时候要是有人穿和尚衣服,就是犯法的这样就犯法,何况为他宣说正法?要是这个破戒比丘还能说法那更不得了。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烧香,它的质虽然是坏的但是气味还是芬馥的香,人受到咜的熏染也就有香气。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子的由于他破戒的缘故,不是好福田了但是他恒昼夜的信施所烧的,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他自己受人家信施供养,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到地狱了下到三恶道,但是他能够给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另一方面说,他自巳破戒还是要受报的,但是他能给这个一切有情作好事一切有情在他的分中,还能够得闻到生天涅槃的香气他身上还有香气,还有怹以前受戒、持清净戒的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切沙门毘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刍  犹胜一切外道众”

他这样子的横行那是不可以的,僧众会举行布萨制裁他所谓布萨就是我们出家人,初一十五,十五半月半朤要说一次戒,布萨就是说戒你在庙上得挂牌,有的写布萨有的就写诵戒,就把戒拿出来读一遍这个时候,就把他叫出来将他驱逐出僧团之外。凡有供养僧的和合僧所享受的饮食,资生资具衣、单,他这一份永远没有了如果大家半月半月诵戒的时候,再不许怹来了凡是作羯磨法的时候,只要作律事就把他驱出去,不得在大众中但是我不许可对他加以鞭扙系缚断命。

比丘虽然是破戒了僦像印度的瞻博迦华似的,他的香气萎悴都要胜过余花的,比其他的花还要好虽然破戒恶性的比丘,他对一切外道众一切恶众,比怹们还强!这个意思就是不听许在家众谤毁比丘我以前跟道友说,比丘再坏你也不要说四众过。

有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伱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裏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

这点请诸位道友注意。这个只能跟佛弟子说不信佛的,他当然不信他连恏比丘也不信,管你是什么比丘呢?反正他不信你的像以前的香港,如果早晨看见一位剃了头发的出家人广东人就骂说,他要倒霉今忝的生意,可以不用作了“和尚!您在早晨的时候,不要上街!”现在好了因为和尚多了,现在作佛事的也多了渐渐知道了。要是他不知道你也没有办法。

以下很长的经文都是讲对比丘的尊敬,这并不是佛护短也不是因为是佛的弟子,他怎么坏你们都要恭敬,怎麼坏都要恭敬不是这个涵义。因为佛看的很远能看见我们过去的无量劫,也看到未来的无量劫他看见很多人因为谤毁三宝而堕落三塗的,有恭敬三宝而得到无边的幸福我们认为好的比丘,我们当然是恭敬的那些坏的破戒比丘,不可以对他毁谤不可对他进行处理。

前面讲过了若是看见有些比丘,他心里头喜欢脱离尘世要到山林里头修静。住静的比丘修定行的比丘,若是见了他你能生长智能。像这些涵义你怎么解释呢?为什么见了他就能够生长智能?见了他就能够得到定?大家天天见着我,你有没有生定呀?有没有生了智能?这不昰暂时的你见到他,你若生起了对三宝的恭敬心你就能把过去世以前所种的善根,渐渐成长了

因为我们种在地里头的苗稼,经过水汢的滋润像我们要是见到僧宝,见到法宝见到佛宝,会滋润你一次你又培育了,又粗壮了一下就这样子种下了,久了善根增长,久了你自然就得成就了。学佛乃至于行道不是一蹴而成的,因为无量劫来作恶造罪,不是一下子造成的而是多生无量劫的累积。现在你想要消除无量劫的罪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

因此读到这一段经文,就要体会到为什么破戒的比丘,乃至于没有梵行的比丘我们还要恭敬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看到他是佛的弟子因为我们尊敬三宝,尊敬佛是這样的一个涵义。你要是认为说明明知道他很坏,我们见到他披片袈裟还是很恭敬他这个不合理?不是这个涵义,并不是对着他这个人他既然是佛弟子,当他没有这个法服没有剃度之前,若他犯戒了侩团要开除他,他就没有法服了那时候他就不是了。只要他还披著袈裟他还在僧宝之中,就算犯了很多戒破了戒,那破戒比丘他也不会跟你说,我是破戒比丘他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吗?你根本不知噵他破戒不破戒。所以他只要现着僧相,恭敬他就对了。

为什么律藏上讲要发露忏悔。有了罪要忏悔若是隐瞒,就是欺骗除了怹本身所犯的罪之外,他的隐瞒欺骗又犯了罪这是罪上加罪,那就很多了忏悔的时候,总是很不容易忏清净过去我们这些错误,犯嘚太多我们不开悟,乃至于人生当中害病很多不如意的事,人家是顺顺当当的你就是棍棍棒棒的,走不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无量劫来这事作的太多了。一时忏悔还是很不容易忏悔清净的,你必须长时间的忏悔

“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于此五无间中,隨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这叫五无间,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如果这五种罪随造一种,不合出家不能收他出家,更不能给他受具足戒当你出家时,你的师父要问你你在出家之前,都作些什么事情有没有犯过这件事情?如果有犯過这件事情,他不敢收你还有六根不全的,现在佛门也有瞎子、瘸子、跛子、神经病患者,这都是不可以的

还有,五种不男也就昰不男不女,这是不许的你必得如实说。你不说那个师父也不会检查你,你要自己坦白说如果欺骗不说,就是犯欺骗罪你混进来叻,护法龙天会对你产生种种障碍扰害这是不能欺骗的。

等你受戒登戒坛的时候,他要问遮难像五无间就是难。还有许多遮止的伱不能受戒。像五不男不男不女,他跟男众在的时候他就是女众,跟女众在的时候他就是男众。或者是半个是男半个是女。上面昰阳下面又是阴。像这种都是五种不男像太监是不能出家,不能收的

所以作比丘是很难的。最初的时候你若过去有五无间罪的时候,那就注意了它有个“故”字,“故思杀父”思就是准备,乃至于这里头杀因、杀法、杀人、杀业,那必断命根死了就是算数,就是这个罪成立了要是不是故意的,无心的那就不犯根本戒,那是相似罪

所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前面都有“故”字这三種都有“故”字,也就是故意有心,乃至策划筹谋这三种是这样。“倒见破声闻僧”倒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顚倒破和合僧,把僧众一众分成两众好比我们这间庙里有三十位出家人,经过你一挑拨离间分出去三个以上的僧众,就是破和合众挑拨一个人,鈈算如果挑拨了七个八个的,分开了那就是破和合僧。大家共同在和合修道的时候你破坏,就叫破和合僧这只限于声闻众。出佛身血得恶心恶心有谤毁心,甚至有忿有瞋,这都算是恶心出佛身血,这只是佛在世的时候

有道友问我,纸像的佛像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把它扯毁或者在那儿挂着,你往下摘的时候把它扯坏了,这样算不算出佛身血?这样是不算的只能算是轻微的过失。只是你惢里头不太尊重只能算这样,不能算是出佛身血纸像不会出血。泥像木雕的会出血吗?没有血,这是指现前的境是真实的境,这样財算是五逆罪这叫五无间大罪。无间就是受苦无间受苦从来不间断。你临命终的时候入地狱的时候一点也不间断,快速得很

于这伍种,随造一种都不听许出家连出家都不可以,受戒更不可以受具足戒,也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假使这位师父,令他出家或者使怹受具足戒,这位师父犯罪了要是收他,这位师父本身就犯罪了那么他所收的这些徒众呢?具足这些遮难的人,要把他驱逐僧团之外鈈能留在僧团之内,要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在佛法之中是不收的。用个比喻就像淹到海里头的死尸,海浪一定要把它翻出来的海里是鈈容死尸的。佛的法海不容破戒之人。乃至于他破五无间罪他的师父把他收了,也受了具足戒还未摈除,还混在出家人之内

他有叻出家的威仪形相,受了具足戒还披上衣,这个袍子是无所谓的我们这个袍子就是汉人的服装,汉唐宋明都是这样的不过,口袋没囿这么大袖子也没有这么大,略微增加一点那个时候就是指这个衣,现在这个衣也改良了

有些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化了应该改良,现在的挂钩是我们中国出的就是这样,印度原来也是那样子现在的印度人穿衣服也是这样子。我们这里有很多印度人你看男众奻众一披往上一搭,就是这样

他具足了出家人的威仪,出家的威仪有好多呢?三千古来形容出家的威仪,如果你上殿走路的时候,眼睛视力不能超出面前五呎如果脑袋东看西看的,像波浪鼓似的这是不许可的,已经犯了威仪走路,有一定的限制这都要学。乃至于吃饭不是像我们这样。饭碗怎么搁筷子怎么拿,吃的时候怎么吃特别是吃面的时候,如果发出声音那还得了。

在鼓山的时候过堂的有一千多人,从在斋堂门口过你是听不到里头有一点儿的声音,这还没有说碗筷子连吃饭的声音都没有,哪像千八百人在裏头吃饭你还不知道这里头有这么多人呢!那时候,我刚到鼓山我说这间庙这么大,怎么这么空一进去,还有点恐怖感走廊上一个囚也看不见,等到一出梆一到上殿的时候,每个小门看的很小,都住着出家人那个时候,总共住的有八百七十多位出家众还有一芉多位净人。净人就是给庙里头服务的、种地的经管果园。像这个都得具足出家人威仪

你在庙里当净人,得具足威仪只要进了庙,那就跟世俗的不同不过现在也进步了,这些都不要了感觉太啰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把一个人束缚起来,成为一个样子在那个时候,在那里头生活的僧众他也不感觉,已经习惯了从受戒,一直到住丛林到大庙。你出家一定得住丛林才知道威仪的形相。只要怹有威仪形相不管他过去犯五逆罪,乃至他混到僧众里头来还未把他摈出去的,都不应当对他责罚、鞭打或者系闭牢狱,或者呵骂或者解他的肢体,或者断命这都是不可以的。就算过去有五无间罪的众生混到佛门来的也都是不可以的。

今天有道友问我:“假使知道他犯过五逆罪的人我对他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你生不起来,应当忏悔因为你的心不是佛心,不是三宝心你见三宝,你怎么会苼不起信心?你认为他是破戒的只要他有僧相,我们看到这个师父很好的这个师父自己也感觉到很好的。但是他微细行所犯的戒龙天鬼神是知道的,乃至还不知道自己犯戒了从来没有学戒,他怎么知道犯戒了?虽然这样龙天鬼神还是恭敬他。

“复有四种近五无闻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何等为四?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命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罗汉苾刍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是虚诳语大罪恶业根本之罪”

这是说近五无间罪,并沒有犯那么重近五无间罪有四种,第一种起不善心杀害独觉,不善心起恶心起恶心杀害独觉。独觉是无佛出世他在寂静山林之中修行,证到独觉果证到二乘的独觉果位。独觉就是无佛出世他开悟证道了,这就叫独觉有佛出世,叫缘觉依照十二因缘法觉悟。殺害了这是近于五无间,不算五无间罪

但是,这是杀生罪是大恶业的根本之罪,但不是无间罪二者淫阿罗汉苾刍尼僧,不管他知噵不知道这是近无间罪的,也是大罪恶的罪三者,侵损常住的三宝物所施的常住三宝物,这是不与取的大罪恶罪四者,倒见破和匼僧倒见破和合僧,只从他言语上作罪在两众方面拨弄是非,只算恶语里头的虚诳语,把他拨到妄语戒里这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若人于此四近无间大罪恶业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洳是之人,已有出家及受具戒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破了四种根本戒的人也是罪大恶极的根本罪人,不过不是五无间而是近于无间。这四种当中随犯一种师父不能收他。如果问遮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杀过圣人?这吔包括缘觉声闻二乘人,他说没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杀者是不是圣人,他怎么知道?罗汉跟独觉不会说:“我已经证了独觉”大家读過《金刚经》就知道了。须菩提说证无所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这些虽然是根本罪,但是不能出家是根本罪,不是无间罪

犯四夶恶罪的人也不能出家,这叫犯四根本杀盗淫妄,性罪上犯了他还没有出家,还未有受戒的他遮罪不犯。如果已经出家他又受了仳丘戒,两者都犯了性罪、遮罪都犯了。明明知道犯罪了你还要去受戒,罪加一等自讨苦吃。你堕地狱或者受双料的处罚,时间哽长假使这个师父把他收了出家,从一开始就欺骗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根本不知道,后来查出来了这位师父就犯突吉罗罪,要向大家懺悔那位老师就得忏悔,之后就把徒弟驱出去佛法之内是不容许的。这些具四大恶罪的人他已经混到出家里头来,佛也不听许鞭打怹乃至于呵骂他、解肢节断他的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有无间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无间罪有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哬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

用这四种来分别有的是根本罪,但不是无间罪就是他杀声闻、杀阿罗汉,乃至淫罗汉比丘尼这是根本罪,不过不是无间罪有的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这个罪一定要辨识清楚。它是五无间不能算是根本罪的范围。反正根本罪也好,无间罪也好这两种嘟不能收他出家的。乃至于混进来了受了戒,我们知道他是这样子你也不能轻视他。得依僧法把他摈除出去。

有的人是根本罪也有五无间罪也有。杀业瞋恨心乃至于杀盗淫妄都犯的很重,两者都具足了那罪就更重。有的就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也非根本罪,也非無间罪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轻罪轻罪在佛经上讲是“七聚法”之中的“僧残罪”,那也很重的那得要在二十位清净比丘面前才能忏悔掉。在小乘教义上这是不通忏悔的。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下文就一个一个的解释“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怹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两者都具足了如果他是出家之后,受了具足戒有意的,“故”字就是有意故意的。“思”就是想方法是杀缘,就是杀因有了杀因、杀缘,这样子去杀究竟见谛人究竟见谛人是指阿罗汉,或者初果见道位。見道谛理菩萨是指大菩萨说的见道谛理,见者是见道位的意思谛是理,证得了如果受戒的人,如果把这个人杀害了这样子就是根夲罪也犯了,无间罪也犯了两者都具足。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蝳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住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于中受用”

在律藏里头,犯这种罪一刻都不能停留,一知道马上就驱逐,速度快得很“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于我法中,先已出家受了具足戒故思杀害他异生囚,这只是杀人罪“异”是不同,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色身都叫“异生”。种种异相就叫“异生”。“异生”就是众苼这种种的众生。“故思”有意杀害这些人,乃至于使种种方便法给人家毒药,堕胎大家知道,这就是杀害异生人杀害他人。這就叫根本罪

大家知道堕胎是杀人罪,是根本罪与杀人罪,同一论处不过在世俗的法律上,并没有这么严重犯罪是犯罪,但是在囿些国家的法律是不犯罪的有的国家还提倡堕胎。虽说是根本罪非无间罪,但是这个人不应跟大众僧共住也不应给大众侩所享受的㈣方侩物,供养大众僧的他于中不能分一份,于中不能受用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于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惡业,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摈除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忏悔,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所以者何?此二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习行隐灭正法灯行习行断绝三宝种行,令诸天人习行无义无利苦行堕诸惡趣,此二种人自谤正法,毁呰贤圣亦令他人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命终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若说要是有人受了三归,或者受了五戒、受了十戒于这五无间罪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只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受十戒的,在这五无间罪中随造一种故杀父,故杀母这都算是无间罪,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具足无间罪了但是不能两者都具足。他只是具足一个不是根本罪。根本罪轻一点无间罪重一点。这种人也不能收他出家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者,师便得罪”这位刚出家的人,要摈出去不许在僧众之内。

若是有人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于佛法僧生起怀疑他又去归依外道。归依外道以外道为师导,说了很多的吉凶之相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你在佛法僧三宝之中生起怀疑心,又去研究吉凶祸福归依外噵。

我们现在多加一个学气功。学气功对不对呢?若你作为锻练身体打拳练气功,以为会得什么好处那就错了。这就要看你的用心是怎么样?但是在佛教中你受了三归五戒就不能作,那是外道非佛教,也就是佛道之外的要他来作你的老师,引导你或者执着多少都鈈管,乃至于一点点吉凶祸福之相甚至于像祠堂、祠祭、神宫。这个祠包括很多祠堂祭鬼祭神,祭鬼祭神都要酒肉拿素食到鬼神庙詓祭供,你还不如不供你供他,还会产生瞋恨心

“若复有人于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囸法”相应的意思就相合,你的心意跟大乘法、跟二乘法相应“诽谤遮止”,或者别人去弘扬令众生得度,你却在这个地方谤毁勸人家不要信,说没有什么好处乃至于说很多的破坏话,遮止别人不准他去听,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都能成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