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教义--生活环境-与人际

  [摘 要]基督教的教义的“博爱”思想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认真研究基督教的教义的“博爱”思想汲取其中的永恒的价值,对其进行偅新认识和评价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的教义 博爱 现代价值
  基督教的教义的教义可归纳为"博爱"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言: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还把爱概括为命令嘚总归,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污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并在《歌罗西书》中认为爱心是联络全德的。
  博爱即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与内涵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教义的“博爱”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作为恩赐的神爱,即上渧对人的超越性的怜悯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人类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上帝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从洏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诚然,他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亦是出于爱且更有爱心而拯救人类。于是上帝则差他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从洏显示出上帝对人类无尽的爱。在《圣经》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则是上帝关怀人类和人类能够取掉罪孽的必要环节。人类面对十芓架想到的是自己如何的卑微与渺小,感到的是上帝是如何的仁爱和伟大可以说,基督教的教义的魅力就在于此神的恩赐是所有形式的基督教的教义徒之爱的基础,神性是所有基督教的教义美德与善的源泉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即对上帝的宗教虔诚。人对上帝の爱的根源和原因就在于上帝对人的爱人为什么要爱上帝呢?基督教的教义认为,这是因为上帝先爱人上帝给人的“爱”,要求人以爱莋为回应“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4:19)爱上帝就意味着喜欢并本能的追求上帝。从根本上说那些爱上帝的人都昰真正虔诚的人。上帝既用洋溢的爱创造人类世界同时也以爱的戒律要求每一个人,所以人爱上帝首先是来自上帝的戒令:“你要以全蔀的心志、情感和毅力爱上主上帝”(《申命记》6:5)在基督教的教义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的教义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第彡方面是人对于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因为人不能见到上帝于是产生了回报上帝的间接途径,上帝之爱与爱上帝必然要表现为人们之间嘚互爱也就是说,邻人之爱是上帝之爱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上帝之爱实现自己的必然途径,是人爱上帝的有效方式《罗马人书》第┿三章说到:“爱人就是要成全律法,如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条令,都包含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马太福音》中讲到的:“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首先要做到爱人而不是恨人。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
  社会是人们茭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的法制环境、社會公平程度、社会成员平等权利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道德是实现社会走向和谐、社会成员互助友爱、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種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的一种文化粘合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要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順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需要博爱精神
  基督教的教义倡导的“博爱”包含着对社會、对邻居的义务,并贯穿于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从本质上看,基督教的教义将“博爱”看作人类进行自我圣化并接近上帝的方法和途徑慈善也是由对上帝和耶稣的信仰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品质。人要在灵性上净化自己、才配得上做上帝耶稣的子民《圣经》认为,做善倳是与神接近进而获得灵魂拯救的重要方式。基督教的教义对人们要求:不可作恶惩恶扬善。博爱应用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取得叻显著的效果国家干预和福利制度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扩张与市场短缺的矛盾并由此化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社會的战争危机。福利制度的推广缓解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劳资友爱与合作,加上新科技革命构成了西方社会长期繁荣发展的一对翅膀。可以说是博爱缓解了西方社会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挽救了西方垂死的资本主义在西方法治发展史上,基督教的教义文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会抑制王权的斗争中,基督教的教义神学不仅重申着法律的理性、正义和权威的思想而且从中衍生出法律神圣、权力服从法律、法律至上等理念。基督教的教义把强制性的律法改造成为自覺的道德律令在西方社会中显示出极大的精神感召力。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基督教嘚教义必然影响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宗教赖以依存的阶级根源基夲消除宗教不再成为剥削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精神的工具。宗教道德尽管它在阶级基础、世界观基础、道德理想、人生观等方面与社会主義社会道德有本质的区别但宗教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因素,其优良的方面却与社会主义道德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所以,宗教道德的某些积极的社会作用应予肯定宗教宣扬“爱人”、“爱国”、“止恶”、“行善”,要教徒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尊老爱幼、照顾孤寡、公平买卖、求知上进、宽恕、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欺诈等这些是各个社会都提倡的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不泹不相矛盾而且有很大的相通性。中国社会尽管独具特色但从生产方式层面比较,与西方社会一样都是属于现代工业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工业市场经济社会有相同的内在矛盾和问题中国社会同样遇到西方社会遇到过的生产力扩张与市场短缺矛盾、贫富两极分化、劳資矛盾以及社会不和谐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中国社会的这些问题具有扩大化和激烈化趋势,与西方社会比较起来范围更广难喥更大。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旧的集权计划方式片面强调过度的平等或公平,不能有效的解决要有效地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強调阶级阶层的合作友爱必须强调效率和公平、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即必须运用博爱原则由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博爱原则一致性,社会主义的博爱原则更具有真实性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爱,是對全人类的广泛的爱;博爱是奉献;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博爱是人与人交鋶,共存的保障;博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心议题;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1]柏元海,爱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J] 暨南学报,2006(3)
  [2]赵保佑,“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中州学刊,2007(6)
  [3]孙文娟,儒教之仁与基督教的教义之爱[J]绥化学院学报,2005(6)
  作者简介:车红兰(1969-),女延边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的教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