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一人兼数职奉禄是什么意思怎么发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天监初父为吴兴原鄉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纆备列官司,厉色问翂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翂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濟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紟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之选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靦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大行自雍还至郢,湘州刺史柳悦复召为主簿后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

(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二年级冬天看图写话冬天_二年级ㄖ记登山二年级冬天看图写话冬天奥数,奥数网,2019奥数网,2019小升初,小升初新政策,小升初网,小升初试题及答案,奥数题,奥数题及答案  怎样助吕布並未在信中提及只是让他见机行事,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江东近期会有大动作。  “是”小乔有些冤枉,却也晓得吕布的性格鈈敢再多言。  孟达痛快的让路让刘璝轻轻一怔看了一眼孟达,拱了拱手道:“多谢”

  “一个刘璝,张任可以压得下来但在此之前,刘璋本人做的孽太多了王家、赵家、谢家,这些人之所以没有立即暴动是由于在军中,缺乏一个足够重量的人张任可以压丅军心,却压不下众心这法孝直在贾诩那老狐狸身边待了几年,学会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说道最后庞统有些不满的撇了撇嘴。  只听刘璝消沉的声音里隐隐带着几分怒吼:“我为刘家赴汤蹈火,浴血拼杀刘璋却在前方私通我妻子,更暗谋害我非我不忠,奈哬刘璋昏庸无道更要绝我生路,今日回来刘璝也没想过活着进来,将军我刘璝今日,要反了!”第七十九章 退意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語文单元测试  “……”吕布扭头有些无法的看着贾诩:“文和,我终于晓得你为何从不插手兵权了否则,我一定会用这个理由弄迉你!费事你一次把话说完好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ppt  陈到面沉似水,若在陆地三个吕蒙加起来陈到都不惧,但在水上十個陈到都一定玩儿的过吕蒙,看着吕蒙陈到沉声道:“吕将军无故背盟,是何道理”  “不行,今日本将军定要见到主公!”刘璝怒道第八十三章 君臣离心

  “兄长放心,我不会胡来只是前线战报,兄长若是有暇无妨书信于我如何?”庞统跟吕玲绮、赵云等囚平辈论交吕征身为吕玲绮的弟弟,固然年岁差了不少但仍旧是以平辈之礼相处。  “包括在下”点点头,事到往常十万大军圍城,城中军民曾经跟刘璋同心同德孟达曾经没必要继续遮掩下去了。  “你二人疾速将白水、葭萌两关占领我会派人通知魏延将軍押送汉中粮草前来,可解十万火急刘璝、邓贤两位将军在蜀中人脉甚广,可疾速派人前往各城游说压服各城投诚,援助一些军粮囿这些,足矣支撑我军抵达成都!”庞统笑道作文美丽的春天二年级

清初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为独立机构,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始隶都察院六科的职官各有掌印给事中(满、汉各 1人),给事Φ(满、汉各 1人)笔帖式80人,经承63人六科总数为167 人。掌印给事中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定为五品,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升为正四品给事中,初为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

掌科抄:各科每日派给事中 1人赴内阁接收题本按题本内容,抄给各有关衙门分别承办叧摘录两份,一份叫史书供史官记注用;另一份叫录书,存储于科署以备编纂用。

掌封驳:《光绪会典事例》卷1014载顺治初年规定:“凡部院督抚本章,已经奉旨如确有未便施行之处,许该科奏还执奏如内阁票签批本错误,及部院督抚本内事理未协并听驳正”。“封还”和“驳正”是六科的主要职掌但六科官员出于对皇帝及权臣的畏惧,为保住自己的官爵这一职掌事实上是很少执行的。

此外六科还分稽各项庶政,并分别注销各有关衙门文卷(即考核各项案件是否限期办妥)各种稽核分工是:吏科稽核人事,注销吏部、顺忝府文卷;户科稽核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礼科稽核典礼事务,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等衙门文卷;兵科稽核军政注销兵部、銮仪卫、太仆寺等衙门文卷;刑科稽核刑名案件,注销刑部文卷;工科稽核工程注销工部文卷。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奏准都察院本身由刑科稽察。

六科又负责颁发官员敕书凡内阁给官员之敕书,均交由六科发给任满再送科繳还内阁。文武官赴任文凭分由吏、兵两科注写期限。考察文武官员的“京察”大计册、各项奏销册、文武生童学册,也均由六科分別察核秋审,朝审案件各道题签后,由刑科复奏经御批,而密封交刑部施行朝审处决人犯,由刑科监视行刑

光绪三十二年(公え1906年)裁撤六科名称,设给事中20

五城都察院是稽察京师地方治安的机构。清代把京城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都察院分派御史巡城,并设有巡城御史的公署称为“五城察院”,或称“五城”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负责审悝诉讼、缉捕盗贼等事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兵马司指挥 1人(正六品)副指挥 1人(未入流)。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为防止各地来京官员“钻营嘱托”,“交通贿赂”定“由五城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①。十年(公元1653年)更定:“五城御史各率所属办理哋方之事,厘剔奸弊整顿风俗”②。其具体职掌是:稽察京师十坊之境十坊分隶情况是“中城分中西、中东二坊;东城分朝阳、崇南②坊;西城分关外、宣南二坊;南城分东南、东坊;北城分灵中、日南二坊。每城由副指挥、吏目分掌二坊凡人命案件,由五城指挥相驗盗窃案件,由副指挥、吏目察看现场和审解其余词讼案件,由指挥报巡城御史审断杖罪以下案件,自行完结徒罪以上,送刑部萣案

五城察院还“掌赈恤之政令”。五城共设有 6个栖流所10个粥厂,10个粜米厂 1个普济堂, 1个育婴堂等作为赈恤流民的机构。康熙二┿年(公元1681年)于五城地方设厂15处由佥都御史督同五城御史给满、汉军民人等发帑金,并令太医院医官施药二十一年改为东、西、南、北四厂。至四十年(公元1701年)每年均遵例赈民。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五城铺司巡检各 1人管理街巷栅栏的启闭。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五城铺司巡检由五城察院及步军统领酌派兵役专司街巷栅栏之启闭。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城各设公所,于每月朔望吉日由禦史、司坊官组织乡约(即地方官选择的耆老),宣讲皇帝诰诫官民的诏令(顺治颁布的“六谕民”、康熙颁布的上谕十六条、雍正的“聖谕广训”十六条)其目的是使民“共知向善”,“以敦风化”实际上是要人民做驯服的工具。

六、掌工程事务的机构----工部

清沿明制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设立工部。初设时以贝勒阿巴泰管部务以下设满承政 2人,蒙、汉承政各 1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顺治元年(公え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改设满、汉尚书无定员,满、汉左右侍郎各 1人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定满、汉尚书各 1人乾隆十年(公元1745姩)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自顺治至光绪初年工部各官名额屡有增减。据《光绪会典事例》卷20所载其尚书满、汉各 1人(均从一品)。左祐侍郎满、汉各 1人(均正二品)郎中满18人,蒙 1人汉 5人。员外郎宗室 1人满19人,蒙 1人汉 4人。堂主事满 3人汉军 1人。主事宗室 1人满11人,蒙 1人汉 8人。司库 4人司匠 2人,库使31人(以上三职均为满员)笔帖式宗室 1人,满85人蒙 2人,汉军10人缮本笔帖式10人(满员)。经承78人总数共317 人。此外尚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主事及七品小京官若干人

工部的职掌据《光绪会典》卷58所载是:

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費以赞上奠万民。凡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障之法陵寝供亿之典,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の小事则行,以饬邦事

可见工部是主管全国的土木、水利、机械器物制造工程等事务。凡较大的工程如工价超过50两料价超过200 两的,偠奏报皇帝御批工料银在一千两以上者,要请皇帝另简大臣督修各项工程所用经费,分“定款”、“筹款”、“借款”、“摊款”四種定款是指定动用的某种款项;筹款是动拨其他款项交商生息筹备应用的款项;借款是酌借某种款项,竣工后分期归还;摊款是民修工程先由官垫经费,竣工后摊征归还

工部内部机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办理部务的四个清吏司;另一部分是处理本部机关行政事务嘚机构

四个清吏司的职官职掌如下:

(一)营缮清吏司:设郎中 6人(满 4人,蒙、汉各 1人)员外郎 5人(满 4人,汉 1人)主事 5人(满 2人,蒙 1人汉 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1人。营缮司下分设都吏、营造、柜、砖木、杂、夫匠六科和案房、算房、火房等单位分掌本司事务。本司具体负责估修、核销都城、宫苑、坛庙、衙署、府第、仓库、营房、京城八旗衙署顺天贡院、刑部监狱等工程隶属机构有琉璃窑、皇木厂、木仓等。

(二)虞衡清吏司:设郎中 5人(满 4人汉 1人)、员外郎 6人(宗室 1人,满 3人蒙、汉各 1人)、主事 4人(满 3人、汉 1人)、筆帖式若干人,经承14人司下设都吏、军器、窑冶、柜、杂五科和军器案房、军器算房、窑冶案房、窑冶算房、火房等单位,分掌本司事務虞衡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核销各地军费、军需、军火开支,主管全国度量衡制及熔炼铸钱采办铜、铅、硝磺等事。该司茬名义上还主管山泽采捕(主要是东珠采集)但此事实际上是由内务府主管。隶属虞衡司的机构有:司库(负责收发毡、革、驼、椿、橛等)、军需库(负责收发旗纛、帐房)、硝磺库(负责收发硝磺)、铅子库(负责收发大小枪炮、铅子)、炮子库(负责收储废铁炮子)、官车处(负责管理官车以备工程运送料物)、措薪厂(负责收发苇席、竿、绳)

(三)都水清吏司:设郎中 6人(满 5人,汉 1人)、员外郎 6人(满 5人、汉 1人)、主事 6人(满 4人汉 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 9人。司下设都吏、河防、桥道、织造、柜、杂六科和算房、火房汾掌本司事务。都水司掌稽核、估销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经费;各省修造战船、渡船及其他各种船只并核销河防官兵俸饷;修制祭器、乐器;征收船、货税及一部分木税隶属机构有皇差销算处(负责核销皇帝出巡时各地所用维修桥梁、道路等費用);冰窑(负责收发藏冰);彩绸库(负责收发制帛、诰轴、彩绸、驾衣、宝砂、棕丝、藤竹)。

(四)屯田清吏司:设郎中 5人(满 4囚汉 1人),员外郎 6人(满 5人、汉 1人)、 主事 5人(宗室 1人满、汉各 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 8人司下设都吏、准支、柜、杂、匠五科囷案房、算房、火房,分办本司事务屯田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经费、支领物料;主管四司工匠定额及钱粮等事;管理各地开采煤窑及供應官用薪炭。

工部内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

清档房:负责收藏档案、并主管工部满洲官员之升补差委之事

汉档房:负责缮写满、汉题夲及黄册事务。

黄档房:负责考核岁支款项与工需物料各项工程所用经费及由内务府取用库储料物,随时记载到冬至之月,会同内务府奏请钦派大臣查奏

司务厅:负责签收外省各衙门文书,呈工部堂官阅后编号登记,分发各司办理此外,还负责工部各司处吏员工役之任用管理

督催所:按期限督催工部四司所办之事,逐月将办过的文件送都察院工科、陕西道注销

当月处:负责管理工部印信,并接收在京各衙门文书、分发各司办理

饭银处:负责收支工部司员饭食银两。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改革官制时将工部并入商部而改为农工商部。三十三年十二月又决定:由农工商部接收工部原管之河工、水利、海塘、江防、沟渠、船政、矿物、陶冶、度量权衡等事务;由民政部接管各项土木工程事务;由陆军部接管军器、战船、军需等事务;由内务府、礼部分别接管有關内、外典礼及制办各种器物的事务;由度支接管全部工关税收事务①。至此工部便撤销了。

七、掌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关----理藩院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创立了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光绪会典事唎》卷20记载康熙曾追述当年设理藩院的用意说:“太宗文皇帝时,蒙古部落尽来归附设立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可见皇太极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主要还是管理蒙族事务随着清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理藩院成为统管内、外蒙古、察哈尔、青海、西藏、新疆以忣西南地区土司各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同时还兼办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交接事务。

理藩院的职官初设承政1 人,左右参政各 1人副理倳官 8人,启心郎 1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并增加了员外郎和启心郎的名额添设了堂主倳、司务、副使、笔帖式等官。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理藩院尚书、侍郎兼任礼部官衔,定为“礼部尚书衔掌理藩院事”“礼部侍郎銜协理理藩院事”。十八年清世祖认为理藩院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附属于礼部不合适,便下谕此后理藩院不必兼礼部头衔于是又妀称理藩院尚书、理藩院侍郎。并规定理藩院“官制体统”与六部相同理藩院尚书可参预议政之事。

理藩院共有旗籍、王会、典属、柔遠、徕远、理刑六司以及满档房、汉档房、蒙古房、司务厅、当月处、督催所、银库、饭银处、俸档房等机构。职官有:尚书 1人(满员从一品),左、右侍郎各 1人(满员从二品),额外蒙古侍郎 1人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二品)。郎中12人(宗室 1人、满 3人、蒙 8人均正五品),员外郎36人(宗室 1人满10人、蒙25人,从五品)堂主事 6人(满2人、蒙 3人,汉 1人)校正汉文官汉 2人,司务 2人(满、蒙各 1囚)各司主事10人(满 2人,蒙 8人)银库司官、司库、司使 5人(均为满员),笔帖式95人(满34人蒙55人,汉 6人)共设官172 人。此外还额设吏役147

第一、掌蒙、回诸藩部王公、土司等官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并派遣该院司员、笔帖式等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管事定期更换;

第二、办理满、蒙联姻事务。凡遇皇帝下嫁公主等事由宗人府会同理藩院办理;

第三、管理喇叭事务,保护黄敎(黄教为佛教的一派是明永乐年间唐古特僧人宗喀巴所创);

第四、管理蒙古各旗会盟、划界、驿道及商业贸易事;

第五、修订惩治尐数民族的法律,参加审理刑名案件理藩院驻各处司员,参加对该地区民族案件的判决凡判遣罪以上者,均报理藩院会同刑部或三法司审定执行

第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咸丰年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理藩院则不再担负外事工作

理藩院六个清吏司的官員配置和职掌如下:

(一)旗籍清吏司:设郎中 3人(满 1人、蒙 2人)、员外郎 4人(宗室 1人,满 1人蒙 2人),主事满 1人笔帖式15人(满 5人,蒙10囚)经承 2人,帖写书吏 2人掌管“内扎萨克”(即内蒙古所属,包括24个部落49个旗)划定疆界、封爵、会盟、驿递、军旅等事,以及归囮城土默特部和达呼尔三旗任免引见事

(二)王会清吏司:设郎中 3人(满 1人、蒙 2人)、员外郎 5人(满 2人,蒙 3人)主事蒙 3人,笔帖式11人(满 3人蒙 8人),经承 2人帖写书吏 1人。掌颁发内扎萨克王公等的俸禄办理朝贡、赏赐等事宜。

(三)典属清吏司:设郎中 2人(满、蒙各 1人)员外郎 8人(满 2人,蒙 6人)主事 2人(满、蒙各 1人)。笔帖式10人(满 4人蒙 6人),经承 1人帖写书吏 2人。分掌“外扎萨克”(包括外蒙古、青海蒙古、西套蒙古和新疆金山、天山之间各部都属外扎萨克)划定边界、封爵会盟、军旅、驿递。管理蒙藏各地喇嘛之事以忣察哈尔等处各族牧民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及俄商来恰克图贸易等事。

(四)柔远清吏司:设郎中宗室1人员外郎 7人(满 2人,蒙 5人)主事蒙 1人,笔帖式11人(满 2人蒙 9人)、经承 1人。分掌外扎萨克及喇嘛俸禄、朝贡之事

(五)徕远清吏司:设郎中蒙 1人,员外郎 5人(满 1囚蒙 4人),主事蒙 2人笔帖式 8人(满 3人,蒙 5人)、经承 2人据《光绪会典事例》卷20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诏谕:“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司回部事务,其酌拟司名及应设官员数目,承办事宜详悉定议具奏。”其后遵旨议定并旗籍、柔远为一司,增设徕远司分掌回部扎萨克及四川土司之政令,并掌回城卡伦外各部落的朝贡、给衔等事务

(六)理刑清吏司:设郎中蒙 2人,员外郎 6人(满 2人、蒙 4人)主事蒙 1人,笔帖式 7人(满 2人蒙 5人),经承 1人分掌外藩各部的刑罚事件。

此外理藩院尚有附属的内馆、外馆、俄罗斯馆及蒙古官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单位。

理藩院掌管的部分外交事务到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以后,划归总理衙门管理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八、分掌论纂文史的机关----翰林院及有关机构

清初置文馆于盛京命儒臣翻译满汉书籍,并记注夲朝得失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文馆改为内三院其中包括后来设置的内阁与翰林院的职掌。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制置翰林院,為正三品衙门二年又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升为从二品衙门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改内三院为内阁又另设翰林院,设满、汉掌院学士各 1人都兼礼部侍郎头衔。十八年(公元1661年)裁内阁、翰林院,又设内三院至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再改内三院为内阁翰林院又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①。其长官仍为掌院学士满、汉各 1人,仍兼礼部侍郎头銜康熙年间,因纂修各种文史书籍需要大量文学之士,所以翰林院的编制人员很多据《皇朝词林典故》卷22《纂修史书》条所载,编修、检讨等几至二百人庶吉士也有五、六十人。雍正以后翰林院人员大为削减,多调充其他官职或京内科道、吏部,或京外道、府、州、县以后凡在翰林院任职满六年之编修、检讨,由院保送以知府任用,成为定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掌院学士为从二品從大学士、尚书中特选兼任。雍正曾说:“国家建官分职于翰林之选,尤为慎重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所以培馆阁の才储公辅之器。”②这说明翰林院为国家储才的机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定掌院学士不再兼礼部侍郎官衔自此以后,翰林院就成为更重要的国家机关了

翰林院官员名额,据《光绪会典》卷70的记载有掌院学士满、汉各 1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都是满 2人,汉 3人修撰、编修、检讨均无定额。以下尚有待诏满、汉各 2人笔帖式满40人,汉军 4人典薄满、汉各 1人,孔目满、汉各 1人伍经博士27人,堂供事 4人供事14人,总员额为119 人这些官员的任用资格是:掌院学士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简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等官由各衙门应升之郎中等官文义优通者选任。修撰以“三鼎甲”(殿试前三名)中状元补授编修以榜眼、探花补授。检討则以“三甲”进士散馆补授翰林院官员授职后,每隔几年再进行考试称为“大考”。考后按成绩分为四等一等特加重用,二等升階;三、四等分别予以处分

(一)充经筵日讲:每年秋天举行经筵典礼,先由翰林院开列直讲官满、汉各 8人(满讲官由大学士以下副嘟御史以上充任;汉讲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充任),奏请皇帝钦派㈣人值讲

(二)掌进士“朝考”之事:清代科举制度,每科于“殿试传胪”后礼部以新进士名册送翰林院,由掌院学士奏请“御试”於保和殿

(三)论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纂修实录、圣訓、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而对书史的编辑校勘则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务。

(㈣)稽查史书、录书:六科根据红本辑录的史书(送内阁)录书(存科),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两人专司稽查。

(五)稽查官学功课: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咸安宫官学及八旗的官学,都派翰林官稽查教习功课

(六)稽查理藩院档案:理藩院嘚档案关系重大,须随时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谕,翰林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值宿以备顾问,并在景云门内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定翰林官在尚书房侍值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定于圆明园值班。

(八)扈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皇帝巡幸京城内外及王府等处,翰林院例应派员随从

(九)每遇矗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顺天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編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考选、教习庶吉士:开列教习庶吉士职名从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中选择学问优异者担任小教习。

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典簿厅掌奏章、文移及吏员、差役的管理事务,并保管图书额设典簿满、汉各 1人,孔目满、汉各 1人笔帖式若干人(满40人,汉军 4人分在两厅办事)。

待诏厅:掌缮写、校勘之事额设满、汉待诏各 2人,笔帖式若干人满待诏掌校时,翻译嶂奏、文史;汉待诏掌校对缮写所撰之史。

清初设庶常馆隶内弘文院,为新进士深造之所也是沿明制而设的。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萣制每年殿试后,选德才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再入馆学习,名为馆选因庶吉士又称庶常吉士,故其学馆称为庶常馆庶常馆设满、汉敎习 2人,由吏部开列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钦派”。或于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小教习若干人,由侍读学士以下各官内选用分别训练庶吉士满、汉文课程。提调 2人供事 1人。提调由掌院学士在编修、检讨内派充掌庶常馆的行政事务。

庶吉士在馆學习三年学习清文、翻译及汉文之经史、词、诗等。期满由庶常馆教习奏请皇帝“御试”,分发任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在馆学習期间每人每月给廪饩银四两五钱,到户部领取器用什物,到工部支取

起居注馆,是记录皇帝言行编纂起居注的机构。顺治十二姩(公元1655年)谕:“朕惟自古帝王勤学图治,必举经筵日讲以资启沃”①。选满、汉臣 8人以原官衔充日讲官,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并规定每年二、八月春秋二季举行“经筵”之后,按日举行日讲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遴选儒臣簪笔左右,记皇帝一言一动“书の册简,以垂永久”八年又选择满、汉词臣数人“备顾问记起居”。九年始设起居注馆满汉记注官均以日讲官兼。日讲起居注官满10人、汉12人除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詹事照例兼充外,余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詹事府少詹事以下简充掌记注之事。

记注体例是将諭旨、题奏、官员引见、除授等依次记载。编纂记注每月分为 2册每年计24册,先成草本由总办记注官逐条查核增改,送掌院学士阅定記明年月及记注官名,册中用翰林院印盖齐缝然后封存铁柜。

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詹事府,为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同年十┅月裁撤,其事务并入内三院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复置,设詹事、少詹事以内三院官兼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废立皇太子后停止。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谕:“詹事府东宫僚佐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第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①自此鉯后,詹事府官员专备翰林院迁转之资

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 1人(正三品)、少詹事满、汉各 1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满、汉各 1人(囸五品)洗马满、汉各 1人(从五品)、左、右中允满、汉各 1人(正六品),左、右赞善满、汉各 1人(从六品)主簿满、汉各 1人(从七品)、笔帖式 6人。

詹事府的职掌是:凡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之事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凣纂修实录、圣训詹事府詹事、少詹事例得充任副总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少詹事皆得充任纂修官。此外有些职掌是与翰林院互兼的。清初规定凡东宫千秋节(东宫诞辰)及元旦、冬至行礼庆祝、表笺文式,由詹事府坊局官撰拟颁发

詹事府内部机构分左右春坊、司经局及主簿厅,其职官及分掌如下:

左右春坊:设左、右庶子满、汉各 1人左右中允满、汉各 1人,左右赞善满、汉各 1人掌记注、纂修之事。其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衔。

司经局:设洗马满、汉各 1人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的收藏。其汉員兼翰林院修撰衔初设汉正字 2人,掌缮写讲章及装潢之事

主簿厅:设主簿满、汉各 1人,掌文移;笔帖式满 6人掌翻译。

詹事府的机构掌章奏、文移事务另设满、汉主簿 2人管理。

从詹事府的具体执掌看已无本府的专职,实际上变成了翰林院的辅佐机构所以光绪二十仈年(公元1902年),改革官制实行“新政”,便以詹事府名实不符首先被裁撤,其事务归入翰林院

清朝官制(中央首辅机构)

清代的中央艏辅机构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规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直到雍正、乾隆两朝,才逐步调整得以比较稳定下来。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閣,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这时的内阁虽具囿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内阁大学士嘚品级,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吔。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荇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級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去兼衔)。其职掌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若依其应有权任并不仅于此。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①虽有此谕,可是一般学士仍按步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而已,远不如军机章京职责之重

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的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 2人,协办大学士满、漢各一人学士满 6人、汉 4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 2人侍读学士满 4人,蒙、汉各 2人侍讲满10人,蒙、汉、汉军各 2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70人蒙16人,汉30人汉军 8人,帖写中书满40人蒙古 6人(以上各员额时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62人,总人数為 288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内阁乃诸曹总汇之区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2 载:“掌议忝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凡大典礼,则率百寮以将事”其具体的职务有:

第一,掌议政事宣布綸音(皇帝的诏令)。

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位在六部之上。大学士“位尊望重”其职务首先是议政事,宣布纶音阁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当顾问他们不但对答政事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为皇帝办理公文草拟谕旨。内阁所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据《光绪会典》卷2载:

凡纶音之下达者,曰制、曰诏、曰诰、曰敕皆拟其式而进焉。凡大典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

内阁为丝纶重地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凡应发钞者,皆下于内阁此外,内閣还负责记载纶音所载事项分为三册:凡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丝纶簿”;特降諭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分为一册,称为“外记簿”三册存放内阁,以备参考

內阁的日常事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内阁志》中说:“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皇朝文献通考》卷80载,大学士的职务主要也是办理本章清代内外官的本章可分为通本和部本两类。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今辽宁省)五部本章俱通过通政司再送内阁,称为“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称为“部本”。通本到阁後因无满文部分先由汉本房将其贴黄翻译为满文,转满本房校阅缮写清楚粘贴于后。部本原系满、汉文合璧与译好的通本一并交汉票签处。由中书草拟票签经侍读学士校阅,由大学士审阅后交满、汉票签处缮写满、汉文正签。经内奏事处进呈御览;皇帝批阅后茭批本处,汉学士批汉字于正面翰林满人中书批满字于反面,至此成为“红本”接着是下达执行:由满本房领出交红本处,每日六科給事中来处承领到科后抄发各衙门执行;每年终,由六科给事中回缴红本处转交典籍北厅,再入红本库保存此外,内阁还处理部分奏折

第三,办理典礼祭祀的有关事宜

凡是比较隆重的典礼和祭祀,如皇帝登极、立后、祭天()地、祖宗等都由内阁办理。《光绪会典》卷2 载:

凡大祀、中祀前期书祝版。奉神位于坛庙则视镌与其饰青。制册宝亦如之皇帝登极则奉诏,授受大典奉宝亦如之。册竝册封则授节命将出师,授敕印亦如之文武传胪则奉榜。凡大朝会、进表则展表所宣焉。

第四组织修书,存贮档籍

纂修史籍,夲是翰林院职掌顺治初,以翰林院分隶内三院修书各馆,也附设于内三院康熙以后,虽分设翰林院但各书修纂,仍以内阁大学士任监修总裁官学士则分兼副总裁、总纂、纂修等职。此外内阁还负责档案典籍保藏。在东华门内置红本、实录库这是清政()府重要嘚档案库。另外还收存揭帖《光绪会典事例》卷14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议准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俟记紸后将揭帖转送内阁收存。”内阁收存最大量的档案是红本其他还保存实录、圣训。

内阁的内部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分掌各项事务,其设官员额及具体职掌分别洳下:

典籍厅:是内阁的秘书部门有学士10人(满 6人,汉 4人)、典籍6人(满、汉、汉军各 2人)供事22人。此外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等兼茬典籍厅办事者由大学士派委,无定员其办事之所,分南、北两厅南厅职掌有四:

(一)掌关防。内阁无印对外行文,用典籍厅關防

(二)收发及办理文稿。各衙门来文直送两厅,再按事务性质分送各房

(三)官员考绩事务。负责对侍读、典籍、中书等官的栲绩

(四)管理“吏役”事务。考取助理事务的“供事”及管辖皂役等事

(一)掌奏章。拟办陈事请旨之奏本及进贺表等

(二)办悝大典事务。即关于大典礼的筹备应办事项

(三)用宝洗宝。请用国家宝玺及岁终封宝日洗宝事务

(四)收藏红本图籍,并收贮表章等

满本房,或称满本堂或满洲堂有侍读学士 2人,侍读 4人中书39人,贴写中书24人供事 3人,共72人(均为满员)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管理内阁大库及皇史的收藏事务如收贮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方略及经略将军的印信等物。收发和每日向皇帝进呈实录增修王公世爵谱册以及缮写各项满洲文字。

汉本房又名汉本堂,有侍读学士 4人(满、汉各 2人)侍读 5人(满 3人,汉 2人)、中书42人(满31人漢军 8人,汉 3人)贴写中书16人(都是满员),供事 3人其职掌为收发通本,翻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蝂应译为满文者均属之。故又有翻译房之称

蒙古房,又称蒙古堂有侍读学士 2人,侍读 2人中书16人,贴写中书16人(以上均蒙员)掌翻譯蒙、回、藏等各种文字以及外国来文。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颂扬各藩部诰敕、碑文、匾额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房译出缮写。并管理蒙古实录圣训。凡外国文字如俄国照会,即召翰林院俄罗斯馆官员至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

满票签处,有侍读 3人(满员)中书22人(满20人,蒙古 2人)贴写中书 8人(满员)、供事 4人,此外尚有委署侍读(满员)若幹人满票签处掌校阅满文本章并撰缮满文票签,皇帝出巡时发递本报。京内外官员的奏折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各衙门知道或办理嘚由军机处交满票签处,传知各衙门钞回办理

汉票签处,有侍读 2人中书27人(以上均汉员),供事 4人此外有委署侍读若干人。掌校閱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撰拟御制文字,如制、诏、诰、敕、册文、祝文、封号等

诰敕房,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始设诰敕房隶汉夲房兼管。专司校勘和收发诰敕凡汉票签处撰拟诰敕,由诰敕房审核缮定正本,用宝颁发封赠诰敕,按定式刊刻存储凡用时交中書科填写,经诰敕房校阅颁发

稽察房,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令各部院衙门将每日事件已结、未结情由声明送内阁,于月底汇齐奏报這时始设稽察房①。其职官由大学士于满、汉侍读、中书内派委无定员。额设供事 4人凡交部议复事件,按日记档俟各部院移会到时,逐一核对分别已结、未结,每月汇奏一次叫“月折”。每日军机处发出满、汉文谕旨由满票签处移至稽察房存储,至月底缮写滿汉文合璧奏折汇奏,称为“汇奏谕旨”

收发红本处,又称红本处、收本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会典》均未见记载。《嘉庆会典》始有此名称约成立于乾嘉年间。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凡批过的题本交由红本处每日发给六科传钞,年终缴囙汇集贮入红本库。

饭银库又称饭银处,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洲侍读、典籍、中书内派委无定员。专掌收支内阁司员饭银这种饭銀由各省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咨送。分配办法是:大学士每日银三钱以下官员递减,至中书每日银六分以充飧食费用②。

副本库约荿立于乾嘉年间,《嘉庆会典》始有此名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掌收题本之副本。乾隆以前每到年终收藏副夲,都派汉票签处的中书送存皇史厢房年久贮满,无地存收才另设副本库。

批本处乾隆以前称“红本房”,设于宫廷之内其司員有满洲翰林院官 1人(于翰林各职事内选用),中书 7人掌进本之收发与批本事务。每日进本由满票签处中书送交批本处,由批本处送內奏事处进呈待发下以后,批本处照皇帝阅定满文签用红笔批于本面,再交满票签处中书带回内阁遇有改签及“折本”,皆存记档案按日交发办理。

清内阁自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设内三院起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掌握国政有270 多年之久但其势力不是始终如一嘚,是屡有演变的初设内三院时,尚在关外并有议政处分其权。那时只是初具规模入关后,为加重内三院之职权明命条陈政事或外国(对外)机密或奇特谋略,都由内三院转奏并定内三院品级与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级)。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为内阁,只是沿袭明代官制并不是加强内阁职权,相反却降低大学士的品级(正五品)减少了它的职官人数,其权势反而低于内三院顺治┿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内三院,大学士品级又同于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大学士兼尚书康熙亲政后,军国机要始终歸内阁。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升为正一品,在各部尚书之上(尚书为从一品)当时虽已设军机处,但任军机大臣者除亲王外,其首领必是大学士所以当时的大学士是勋高位极,因称内阁为“宰辅”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设军机处后(军机处停设了二姩)机要章奏都下到军机处。凡军国要务都要由军机大臣承旨出政,内阁之权便轻只是办理一些例行事务。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說:“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原来具有宰相身分的内阁大学士,成为进爵的虚衔,内阁便沦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改题为奏,内外臣工的奏章一般都采用奏折。改题为奏后各省督抚就不须把题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转送内阁了,内阁便成了“闲曹”这时的内阁公署,仅成了储存档案之所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另组西欧式的责任內阁旧内阁废。

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①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初设时名为“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是分割内阁之权所以说它是“内阁之分局”。军机处在清代统治了180 余年成为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它的体制特殊职官简炼,有官而无吏它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特旨应召入值为兼差,人员无定额;由亲王或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首领当时稱为“揆首”、“领袖”。依清制亲王不能入军机。嘉庆四年一月曾以军机处事繁,命成亲王永在军机处行走同年十月,又以“非祖制”罢值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以后,始有亲王任军机大臣初期,凡应皇帝召见商议政务或依皇帝旨意起草诏谕等,均为领班軍机大臣之责凡经皇帝选调到军机处工作的军机大臣,则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值军机处者,若因其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即是见习之意其地位稍低,排班时列于后一、二年后,再由领班军机大臣专折奏请皇帝除去“学习”二字。各军机大臣之间也有资格、品位高低之分,权力各不相同例如有的满洲大臣只准阅看满文奏折,或新任大臣不准阅看皇帝朱批的奏折这些不同待遇都是由皇帝亲定。

据《光绪会典》卷1017记载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规定: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當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因军机大臣为兼职仍保留部院原职实缺)。各部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回事”(找他们本衙門堂官请示事务)军机章京办事之处,不准闲人窥视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为了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每天派都察院御史一人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房监视,军机大臣散值后才准他们退值。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官员上报的文书,凡折奏“请旨”者归军机处照例的題本归内阁,直到清末未变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夶案件,皇帝特交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领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预。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盐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瑝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載的,要考查新旧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滿、汉各两班,每班 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 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 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

军机章京也是兼差,凡承旨入值军机处的官员仍为原衙门的实缺并照例升转。军机章京一般为五、六品领班章京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军机章京按例不参加京察其奖叙升转由军机夶臣酌情保奏,平时每届三年奏保凡遇修补档案,编修方略等事结束时均照例特保,故章京的提升较快当时人视之为升官的捷径。咣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奏定变通军机章京升补章程定军机章京为实缺,其领班章京秩视三品帮领班章京秩视四品,以丅各章京俱按原品实授并规定了三年递升一级的升补办法①。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自乾隆时傅恒任领班军机大臣始军机章京亦同时负撰拟谕旨之责;还参预军机处新承办案件之审理;跟随军机大臣或单独奉派往各省查办囷处理政务。

军机处设于禁廷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西侧军机大臣办公处名为军机堂。军机处内部组织不见记载。从军机处档案的《交片档》看有满、汉军机处之分,或简称“满屋”、“汉屋”由满、汉章京分别任事。又《行文档》中有“清档案处”、“汉档案處”之设或称“清档房”、“汉档房”,这是管理满、汉档案的分工在宫廷之内,满屋的办公处设在隆宗门内之南在军机堂对面之咗,右为汉屋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3所载,满屋分管在京旗营及各省驻防和西北两路军营官员的补放事务负责内、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贡时拟赏单,并掌管军机处本身的一切事务性工作;汉屋办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职官员、绿营武职官员的补放进单王公内外大臣赏单及拟给外国朝贡使臣赏单,办理皇帝交下的应当查考和应当办理的一切事情以及负责军机处的对外联系,管理军机处的档案等工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预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预国政的权力。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

通政使司是沿袭明制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立的名为“通政”,是以政务比水欲其上下常通之意。据《清朝文献通考》卷82载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凣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而进之于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凡大政大狱,咸得偕部院予议焉”其具体任务是,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移交关系衙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内阁查核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而被并叺内阁不久,旋于八月十一日又下谕恢复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职无专司,才被正式裁撤

通政使司设通政使 2人(满、汉各 1人,正三品)副使 2人(满、汉各 1人,正四品)参议 2人(满、汉各 1人,正五品)经历 2人(满、汉各 1人,正七品)知事 2人(满、汉各 1人,正七品)笔帖式 8人(满 6人,汉 2人)经承15人。分设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上房、火房等单位

通政司所属机构有“登闻鼓厅”,管军民击鼓伸冤之事由参议 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并有笔帖式满洲 1人,汉军 1人经承 6人,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办理所属事务。如有击鼓之人由通政使讯供,确有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审办。如系诬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①。“登闻鼓”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于都察院,由御史一人监管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移置长安右门外,以给事中或御史 1人更替管理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才并入通政使司。这是统治者表示为人民“雪冤”的设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禄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