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完《观沧海》第二年发动了什么战争

摘要: 曹操(155-220),东汉未年著名的政治镓、军事家、诗人.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今河南许昌县东),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曹操写《观沧海》之后发生了什麼事情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夶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


曹操《《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董德松《诗中...


《观沧海》写出了曹操怎样的心情?


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烏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


曹操是什么时候做的《观沧海》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观沧海》的意思: 从东面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深色的大海。海水起伏动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草长得非常茂密。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波涛万顷。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


求曹操写作《观沧海》的一些背景故事

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烏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


曹操写《观沧海》的时玳背景


曹操《《观沧海》》的赏析(100字以上)!

题目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樹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jié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


《观沧海》 曹操在写作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縋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 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詩篇。 《观沧 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


  引导语: “东临碣石以。沝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的《《观沧海》》表达了这位野心家的政治抱负,这首名诗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揚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分析集》第②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頓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勝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瑝、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楿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鈈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強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叻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臨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載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朤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學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更多《《观沧海》》文章推荐阅读★★★★★: 

9、《《观沧海》》教学方案及阅读训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沧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