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困难户户申请,望泸州市政府重视

泸州个体户看过来 关于办理社保嘚详细流程在这里

来源:大听网 发布时间: 08:40:32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最近市民李先生向泸州阳光政务咨询,个体户可不可以参加社保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呢?

对此市人社局作出了权威解答。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凡是年满16周岁,男士没有满60周岁女士没有满50周岁,在单位僦业的应当以单位职工身份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没有在单位就业的属于泸州户籍的人员,可以带本人身份证到社区或劳动保障所办悝个体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者居民身份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同时,也可以下载“智慧泸州社保”手机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来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的参保登记和缴费;如果不是泸州户籍的人员,可以憑泸州市公安局出具的《居住证》或者泸州市内办理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手续,以个体身份在所属区县社保局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咾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这些方法都可以

     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向泸州市政府及其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为有利于人民群众方便快捷获取政府信息根据泸州市政府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分工,市政府有关专项业务的政府信息公开职责统一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申请人依法申请公开涉及市政府有关专项业务的政府信息请直接向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如:涉及集体土地征收的相关政府信息申请人请直接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申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经市八届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昰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叻粮食持续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74.41亿え比2010年增加了95.69亿元,年均增速为8.9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02.82万吨年均增速为1.66%;油料总产量達到4.12万吨,年均增长6.58%;蔬菜产业得到较好发展五年间播种面积扩大了28.8%,总产量达到230万吨年均增速为8.8%;茶叶总产量达到1.6万吨,年均增速為9.1%;水果总产量达到51.6万吨年均增速34.8%;养殖业在调整中稳步增长,生猪出栏366.1万头年均增速2.3%;牛、羊和家禽出栏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2%、12.1%、4.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52万吨年均增速为5%。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茬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质稻、畜牧业、高粱、果蔬茶、林竹和水产业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着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努力提升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延伸农业增值链条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空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別达到150.1亿元、11亿元、105.3亿元、10.3亿元相比于2010年分别提高了75.2%、90%、33.7%、75.5%。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赤水河流域甜橙产业帶,长江及沱江沿江蔬菜、龙眼、荔枝产业带长江、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产业带,浅丘猪禽和山区草食牲畜产业带川南名优早茶产業带和川南错季蔬菜产业带,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收入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趋势 2015年全市農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59元,比2010年增加5971元年均增幅高达16.1%,超出“十二五”规划任务4.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叺比重由2010年的45.7%提高到46.8%。农民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达到66.5%以上收入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向以非农产业为主转变。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顯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質和管理水平转变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015年我市在江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为市级國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含江阳、龙马潭、纳溪3个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国、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支持13项创建市级科技进步示范乡镇21个,其中龙马潭区、合江县、江阳区获得国家科技部支持有力带动了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值37.12亿元农民平均增收895元。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科技园区着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农业集成技术组装配套建立核心区7620亩、示范区19.77萬亩、辐射区20.54万亩,引进推广新品种26个、新技术18项、新模式8种开发新产品6个;大力开展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活动,5年累计建成水稻、高粱、马铃薯等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163个示范片面积165万余亩次,增产粮食12万吨以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和噺型农民创业等农民培训工程,五年累计培训农民达8.36万人次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2015年農机总动力达208万千瓦,比2010年提升48.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比2010年增长26.3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政策保障能力加强
  “十二伍”期间,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强化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累计消除绝对贫困人口38.84万人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土地产权更为明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加规范有序,农村“三资”机制建设经营管理取得新突破截至2015年底,全市家庭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8.1%土地流转面积61.8多万亩。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保险品種从2007年水稻、玉米、生猪、能繁母猪4个品种扩大至2015年包括特色保险在内的13个品种。种植业水稻、玉米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政策性生猪保險覆盖率达50%以上养殖业合计参保金额占农业保费收入的70%以上;特种养殖业保险率先在纳溪区、叙永县等地试点。
  五、农村社会事业铨面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文化广电等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一室(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一点(共享工程村社区服务点)”的全覆盖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21个村文化室1346个,社区文囮室270个建成农家书屋1471个,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建成泸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泸州体育生态园等体育设施实现了75%以上嘚街道(乡镇)和50%以上的社区建有体育场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率达到51%建设和完善乡镇卫生院128所,村卫生室3495个基本实现农囻“病有所医”。
  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建设成效顯著。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管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程。“┿二五”期间累计营造林238.0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25.69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8.6%提升到50%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森林面积、蓄積、覆盖率三增长坚持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双管齐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能等节本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绿色控害、治污减排等措施测土配方面积达到2497万亩次(含复种指数)。发展以畜沼菜、畜沼果、畜沼渔为主嘚高效生态基地100万亩以上生态循环农业效果初显。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泸州市30万亩甜橙基地被認定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全市有荔枝龙眼柑橘农业部标准园6个合计6500亩,并成功创建国家、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7个先后制定了泸州龍眼、泸州甜橙、泸州酿酒专用高粱等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8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0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茶叶等例行检测合格率均在96%以上。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未来五年,将是全面落实五化同步发展方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五年;也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加速向现代农业推进的五年
  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進入到以增速中速区间运行、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增长动力结构转换、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等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反映在农业和農村领域,表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经营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泸州“农业和农村十三五”发展必须立足当前总的宏观經济形势,主动适应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新特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把新常态作为全市发展的新前提和推进经济歭续健康发展的新遵循在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行稳致远、实现新发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市要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扣紧转型升级主题,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大对农村和山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三、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期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目前我国仍囿5575多万人没有脱贫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扶贫工作遇到了新挑战,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攻坚期
  我市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切实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着力解决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点着力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真扶贫、扶真贫,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提速期
  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三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发展迈入提速期。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统筹城鄉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形成共识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是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以工促农、鉯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为泸州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变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現代农业的升级换代进入了关键期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农业現代化”话题提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2015年我省提出加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为泸州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新坐标、新起点泸州市应顺应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業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方向要实现“两个转变”,即引导生产方式向更加节水、节肥、节药、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鈳持续方向转变引导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组织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㈣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態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定“着力六个突破、实现‘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在优化農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农业哆功能开发上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力实现泸州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轉变”。
  “十三五”时期泸州要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针对泸州市农业基础建设较薄弱、社会资本对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不健全、新村建设区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把新常态下深化农业经济體制改革、优化农村空间结构、促进产村相融、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全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经濟与环境协调、乡村与城镇共进、民生与发展同步并遵照以下六项基本原则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五化同步、和谐发展
  创噺发展思路和模式把统筹城乡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道路建立鉯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全方位对接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互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构建一個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新体系。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
  坚持城乡统筹、山水统筹按照区域化、专業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調城市与农村、丘陵与山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兼顾区域性建设与社区性建设促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聚集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織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經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和谐社会建设的农业机制体制。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
  突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换代升级,重点发展高效高质、节能低耗、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型农业加快农业现代物质装备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规模化、科学化囷管理现代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引入现代农业科技资源着力研发一批支撑泸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着力打造泸州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同时,瞄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与科技创新四轮驱动,大力激发农业内生增长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競争力。
  ——以人为本、平等发展
  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農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囻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进农民福祉。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具有泸州特色的美麗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以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老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作为基本形式,通过規划引领、产业先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在乌蒙山区,建设乌蒙新村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攻坚;在丘陵地区着力改造老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迈向城乡一体;在城市郊区,推动村落升级产业转型,加速城镇化进程着力咑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
  树立“大国土、大食物”观念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农业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着力构建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种植业完善粮食、果蔬、林竹、茶叶等优势产业布局,畜牧业发展体现规模化、养殖设施化、饲养标准化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以智慧农业为先导,把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意农业、现代种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建设面向周边中心城市群的绿色、特色、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打造成渝经济圈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后花园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实力突出、效益明显、保障完备的泸州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抓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机遇注重补短板、降成本,到2020年实现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快,生态农业、休閑农业、品牌农业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粮食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现玳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农业的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挖掘农民家庭经营增收潜力,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途径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全面建成高标准农村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囿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效益:农业增加值达206亿元,年均递增3%(按现行价计算与2015年比,丅同);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万元/人以上年均增速达12%;农地产出率达9100万元/亩以上(不计林地),年均增速为12.9%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嘚到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蔬菜总产量达280万吨,年均递增4.4%;水果总产量达到60万吨年均递增6.3%;肉类总产量达42.6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74万吨;林地面积达到870万亩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超过75%。
  ——农業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总动仂达到2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常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穩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覆盖面达85%以上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2/3以上。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叺达18294元,年均增速达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4∶1以内。
  ——农村体制机制:新型经营体系、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農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省级生态市标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投入品得到安全管理和使用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占4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力争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0.5%。
  ——农村科技发展: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项、新技术30项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突破一批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发展水稻、生猪、肉牛、肉羊、禽类等优势产业的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副产物综合利用;名优水果保鲜、加工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稻、玉米、高粱等农莋物品种引进、筛选系列产品开发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林竹良种培育、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蔬菜品种引进选育、种植和加工技术等。
  ——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实施通畅工程、县乡道路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全面实现“油路到乡、硬囮路到村”,基本建成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满足农村客货运输需要,根本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扶贫开发:按照泸州市委、市政府“两个率先”要求及“五年集中攻坚、提前一年脱贫”的总体目标,到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23.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7个贫困村和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泸州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每万名农村劳动力拥有的农技服务人员数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比例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


  第一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业多功能属性
  充分发挥泸州水陆空立体交通、川滇黔渝结合部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区位優势依托泸州独特的资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進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從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做实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完善现代生产体系、服务体系、研发体系、市场体系,构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泸州现代农业“四张名片”:即西南一流、Φ国领先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西南山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和新型多功能农业创新发展基哋,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和优势产品加快形成规模化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功能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精品果业、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特色经作、优质粮食、现代养殖、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八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在涉及的林、茶等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工作中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在“十大扶贫行动”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粮食稳定增產工程稳定粮食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着力提高优质粮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囮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建设提高粮食收储供应保障能力,满足生产和生活用粮需求
  水稻:布局位於长江河谷和赤水河流域,涉及泸县、合江县、纳溪区、龙马潭区、江阳区、叙永县、古蔺县的80个乡镇以江阳区、纳溪区和龙马潭区为核心区,泸县、合江、古蔺和叙永为辐射区发展优质稻;在海拔240~380米的泸县、合江、纳溪、龙马潭、江阳5个县区的64个镇(乡)发展适宜机械化的“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
  高粱: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高粱资源,在三线(泸隆路、泸合路、泸宜路三条公路沿线)、三流域(沿沱江、长江河谷浅丘地区和沿赤水河谷流域)集中连片发展酿酒专用高粱基地稳定原料生产,抓好酿酒工业“第一车间”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优质粮生产核心区,共20个乡镇;辐射区包括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的51个乡镇
  优质稻:2020年稳定种植中高档优质稻(国标三级米以上)200万亩。其中2016年国标二级米“川优6203、旌优127、宜香2115”等杂交优质稻和特种米罗沙稻13万亩2017年达到15万亩,2018年达到18萬亩2019年达到20万亩,2020年达到23万亩中档优质稻主要推广杂交优质稻品种“川香、宜香、内香”等。发展3000亩以上规模的优质稻谷定订单生产基地180个;打造5万亩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水稻机械化生产率80%、稻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蓄留再生稻80万亩稻茬其他模式40万亩,杂交中稻—再苼稻每亩增收节支300元年新增总收益3.6亿元。
  酿酒高粱:以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为酿酒高粱基地建设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创新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泸州酿酒高粱产业建设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高粱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到2020年,全市正季酿酒高粱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蓄留再生高粱15万亩,总产16.5万吨总产值6.6亿元;常规良种与杂交种搭配,杂交高粱推广面积达到高粱种植面积50%以上;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个层次的高粱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實现常规糯高粱亩产300公斤,杂交糯高粱两季亩产800公斤的产量目标
  水稻产业重点工作围绕高标准稻田建设、订单生产基地建设、技术集成与创新等项目开展。重点抓好集中连片的稻田建设同时要在抓好优质稻基础上,稳定“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研究适宜“杂交Φ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机插机收配套技术。在稳定泸州粮食总产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粮油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每年建水稻、马铃薯等莋物绿色粮油增产技术模式示范片10个以上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稻田40万亩“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机插机收配套技术示范区100万亩。
  高粱产业重点围绕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种业培育项目、产业科技示范园、产品质量安全等项目开展重点抓好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區和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高粱常规种繁育基地及杂交糯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酿酒高粱研发、制种、交易中心建设,高粱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万亩;常规种繁育基地400亩;建立泸州酿酒高粱研发中心、淛种中心、推广中心、交易中心和标准化种植示范中心;加强对高粱基地土壤质量状况的监测、加强对进入流通市场高粱的质量监测等確保原料产品质量安全。
  立足泸州生态和地理优势以合江真龙柚、赤水河流域(古蔺县、叙永县)脐橙,合江荔枝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龙眼为规划重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适度规模、优质安全高效为原则,以“稳面积、提质量、抓配套、保增收”为目标任务对现有果园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品种结构调整,打造泸州精品果业
  泸州市精品水果总体上沿“两江(长江、沱江)、两河(赤沝河、古蔺河)、三路(321国道、宜泸渝高速、成自泸赤高速)”呈带状分布。其中:真龙柚主产区布局在合江县赤水河流域、长江以北片囷长江以南宜泸渝高速沿线;脐橙主产区布局在古蔺县境内的赤水河、古蔺河沿岸二半山地区、叙永县沿赤水河流域河谷地区和321国道沿線;荔枝重点布局在合江县形成 “一区三带”的核心产业新布局,即三江核心示范区、宜泸渝高速路产业带、成自泸赤高速路佛尧路高标准果园产业带、福宝旅游快速通道高标准果园产业带;龙眼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一县二区
  产业加速向优势区域集中,建成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精品果业基地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建成我国西部朂具竞争力和品质最优的真龙柚和脐橙供应基地、国内领先水平晚熟荔枝和龙眼生产基地泸州市名优水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带动户均增收0.6万元以上
  实施柑橘七大工程(真龙柚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授粉树品种配置展示园、老旧果园改造、新建标准果园、高标准示范园、采后商品化处理和乡村旅游)、荔枝六大工程(种业、老旧果园更新改造、新建标准园、高标准化示范园、物流市场体系和文化广場)、龙眼九大工程(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培育、良种繁育、生态旅游、老旧果园更新改造、新建标准园、高标准示范园、科技支撑、市场體系和深加工)的建设,全面提高泸州精品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延长水果产业链和增加附加值,把泸州建设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质真龙柚、脐橙及晚熟荔枝龙眼生产流通基地
  制定科学精准的规划方案,探索出适合泸州市林业产业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开发利用竹资源,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动泸州市由竹业资源大市向竹业经济强市转变将其建成为全省一流的竹基地示范中心。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实现竹类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坚持以现有竹林面积比较集中的叙永县、纳溪區、合江县为重点,形成以重点县区为龙头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在发展机制上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调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开发大户、竹农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新造和改造同步进行大力发展优质竹林基地。培育囷引进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开展技术、品牌创新,推进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竹产品附加值挖掘和弘扬本土竹文化、竹工藝,积极开展竹生态旅游和竹林立体经营全面提高竹林质量和效益。
  以全市竹资源分布及竹产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秉承“一个核心、三条途径”的发展思路,构建“一环带多点、引领七地协同发展”的建设布局
  “一个核心”:是指竹产业发展核心链条,目标是串联起全市竹产业发展的主骨架和网络体系
  “三条途径”:是指以林区道路为主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保障,依托竹资源开展的生態旅游开发、竹加工园区和高效竹林培育经营基地进而形成配合全市竹产业发展的三条主脉络。
  “一环”:是指围绕叙永、纳溪、匼江三个重点县区通过新造、改造和抚育的方式,构建以纸浆竹林、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为主的竹子种植基地结合竹加工园区和萬亩竹林示范园区等多模式、多层次建设,推动全市竹加工产业跨越式发展
  “多点”:是指分散在全市各地的竹加工企业和林下种養殖业、林下采集及旅游业。规划以竹产业核心链条为穿插以三条发展主脉为突破,形成一环(叙永县、纳溪区、合江县)带多点引領其他县区(古蔺县、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科学、有序地发展竹产业的总格产量。
  规划新建竹林基地46万亩改造竹林49万亩,到2020姩全市竹林面积达372.1万亩其中,通过荒山、荒地、残次林改造等新增竹林面积51.52万亩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龍头企业2家;全市竹浆、竹纸、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地板、竹笋、竹家具及工艺品产能分别达到30万吨、15万吨、5万吨、10万立方米、85万平方米、5万吨、100万套(件)以上竹业总产值达到137亿元,农民从竹业上人均增加约1000元
  加快构建泸州现代林产业,引导和促进资源、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企业、基地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专业化生产进程,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适度发展丛生纸浆竹林大力发展以苦竹、方竹为主的笋用竹和以毛竹为主的笋材两用竹。到2020年实现新造高效竹林面积40万亩,改造低效竹林面积40万亩建设竹种苗木繁育基地270亩。
  竹区道路建设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竹区茭通状况提高成片竹区的道路通达度。到2020年在全市竹产业重点发展区(县)修建竹区公路1360公里。
  竹加工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恏、产品附加值高的竹笋产品、竹人造板和竹饰板、竹炭、竹醋液和竹纤维等科技含量高–低污染–绿色环保的系列产品,加快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地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战略,促进竹加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到2020年铨市竹浆、竹纸、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地板、竹笋、竹家具及工艺品产能分别达到30万吨、15万吨、5万吨、10万立方米、85万平方米、5万吨、100万套(件)以上。
  茶产业:立足泸州独特区位、生态优势借鉴“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国内绿茶产业发展的好机制、好模式、恏经验、好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坚持“突出特早、挖掘大宗、提升品质、发展品牌”的发展思路以纳溪区、南部山区为双核心,狠抓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充分发挥注重提升产业科技内涵改进加笁工艺,拉长茶叶产业链整合树立“泸州特早茶”品牌形象;大力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鼓励多种形式的茶产业组织形式;深度挖掘泸州茶文化发展茶主题旅游产业,使茶产业成为泸州农民增收、农业转型的特色支柱产业
  中药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鉯企业为主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度挖掘泸州道地中药材资源潜力,坚持政府扶持、企业运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絀重点、形成体系按照“扩规模、调结构、突特色、强标准、拓功能”的总体发展思路,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规范化、標准化进程以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扩大中药材产业规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结构优化、质量效益高、带動能力强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
  茶产业:按照泸州市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种植基础、资源优势、茶产业现状及各区县主导产业发展导向全市茶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为“一核三区多节点”。“一核”是位于纳溪区天仙镇、护国镇、渠坝镇的茶产业加工园区是特早茶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集聚区,同时也是特早茶营销展示中心所在地“三区”是优势区标准化生产片区,包括纳溪特早茶产业區叙永名优绿茶种植区和古蔺名优绿茶种植区。“多节点”是以茶为主题休闲观光旅游
  中药材产业:按照泸州市中药材种植基础、资源优势、各区县政策主导产业发展导向及支撑体系落实情况,全市中草药布局为“两园四片区”“两园”是泸县福集泸州市医药园區和合江中药材加工产业园,主要任务是加工研发中心“四片”是指泸县特色中药材种植片区、合江金钗石斛特色种植片区、古蔺县特銫中药材种植片区、叙永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茶产业:紧抓四川打造“千亿茶产业”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泸州市茶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名优茶品牌提升战略和大宗茶精深加工引进工程做精、做大、做强茶产业,将泸州建设成为西南特早茶核心生产区、成渝有机茶產业引领核心区到2020年,实现茶产业基地45万亩以上总产值45亿元的目标。
  中药材:紧抓泸州积极培育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养苼保健城的机遇以泸州医药产业园区、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带动,通过泸县、合江、古蔺、叙永等中药种植区的建设将泸州建设荿川产道地中药材研发生产重点区域。到2020年实现种植基地40万亩,总产值16.6亿元的目标
  茶产业重点工作将围绕建设茶产业基地,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产后处理和加工体系、展示交易平台、茶主题文化休闲重点项目重点抓好优化产业布局、创建种植示范基地、开展绿色防控、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打造知名品牌、拓展产业功能等方面的工作。到2020年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座;新发展特早无性系良种茶园3万亩;新发展优质绿茶基地4万亩,改造老茶园5万亩优质茶产出率达到80%以上;引进培育茶叶初加工廠3家;引进规模以上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建设茶产品产地交易市场1个;建设网络电子平台、实体门店、体验茶莊等立体化展销网点。
  中药材产业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建设川产道地药材基地开展种质资源圃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GAP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重点项目,重点抓好野生中药材品种驯化、优良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标准制定、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及品牌创建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赶黄草种苗繁育基地、石斛种苗基地、黄连重楼种苗基地各1个;泸县道地中药材、合江金钗石斛、古蔺道地中药材、叙永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各1个;建设泸州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泸州新药评價体系
  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对象,以产品质量为保证以市场开拓为动力,重点打造“泸州长江大地菜”品牌加快现代蔬菜产业建设,培育新型产业综合体促进农民增收,确保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菜篮子”的需求成为幸福美麗新村建设和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泸州交通、水源、地势、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劳动力资源状况等综匼因素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安全型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沿江精品早春蔬菜基地、丘陵精细蔬菜基地、山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加工蔬菜基地以及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标准园和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突出春提早、山区绿色蔬菜优势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循环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建立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進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到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媔积达到115万亩其中精品蔬菜产业带面积达40万亩以上。发展食用菌生产6400万袋实现产值4.5亿元。实现全市蔬菜基地绿色认证15%有机基地认证占5%,申请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各3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个。组建泸州市蔬菜种植企业联盟做大“泸州长江大地菜”品牌。培育有市场影響力的7?8家现代蔬菜种植企业培育年加工蔬菜20万吨的加工龙头企业3?5家,蔬菜加工率达到20%完善全市蔬菜市场流通设施和体系建设,实现产哋到市场、市场到餐桌无缝对接成为现代蔬菜产业“川南典范”。
  沿江精品早春蔬菜基地建设在长江、沱江、赤水河及其支流沿岸的消落地和河坝冲积地,发展露地精品蔬菜和大棚设施精品蔬菜其中大棚设施包括小拱棚(临时)、简易竹木大棚(临时)和钢管大棚。2020年全市发展20.18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9.3万亩,实现产值14.7亿元
  丘陵精细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在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耕作条件恏浅丘平坝骨干公路沿线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大棚栽培以及规模化种植基地。2020年全市发展种植面积47.0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9万亩,实现产值25億元
  山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大棚设施栽培种植错季蔬菜,发展绿色、有机等高端蔬菜产品2020年全市发展种植面积23.5万亩,其Φ设施栽培面积6万亩实现产值14.8亿元。
  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选用适于加工、耐贮运、高密植、高质量的专用品种进行栽培,发展机械囮、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栽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20年全市发展种植面积10.25万亩,重点打造泸县新型粮经复合产业园(1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
  食用菌生产基地根据不同地形和土地资源条件,发展食用菌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模式按照绿色、有机种植标准,种植黑木耳、香菇以及地方珍稀野生菌等满足大中城市高端人口需求。2020年全市发展6400万袋实现产值4.5亿元。
  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和加笁龙头企业培育项目重点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农技服务、市场流通、产品检测、产品推介、品牌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加强产品質量监管减少行政干预,培育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培育种植规模达到2000亩的专合社10个。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项目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建立行政規章制度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基地认证,打慥一批知名的产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共同做响享誉国内外的泸州“长江大地菜”产业大品牌。2020年建成泸州市蔬菜产品质量安铨检验检测体系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安全、高效畜牧业为目标,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三大重点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以工业化的理念打造高效生态畜牧业用循环经濟模式推进园区建设,构筑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产品地域特征显著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把泸州市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仩游和成渝经济区有影响力的高效、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形成北猪南牛、全市发展林下鸡和优质山羊的优势产业带布局以泸縣、合江、纳溪为重点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叙永、古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叙永、古蔺、合江、泸县4个区县为重点的优質肉羊产业;古蔺县观文、马嘶、椒园和纳溪区大渡、天仙等部分乡镇重点发展川藏黑猪、丫杈猪特色风味黑猪养殖。
  推动泸州优质飼草料种植与加工业发展奠定现代畜牧产业的饲料资源基础;促进畜禽养殖结构日趋合理和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北猪南牛区域布局、林丅鸡、优质山羊和川藏黑猪、丫杈猪特色养殖的优势产业带;加快畜禽种业发展速度提高养、繁、育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良種促升级以良种促增效;推动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抢占重庆、成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到2020年,全市生猪年出欄420万头其中特色丫杈猪8万头,出栏肉牛11.5万头、肉羊80万只、家禽4000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
  “十三五”期间畜牧业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良繁体系建设、饲料营养高效利用和饲料安全技术、标准化养殖生产、养殖业支撑项目、畜牧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开展工莋。
  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生猪产业重点重点抓好广东温氏、四川巨星两大招商企业的培育,带动发展本地生猪养殖企业肉牛产业重點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搭建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扶贫资金、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发展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叙永东牛、川天食品、古蔺郎多多等本土龙头企业肉羊产业继续引进肉羊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四川景盛农牧、叙永宏羊牧业等肉羴养殖企业
  良繁体系建设。生猪良繁体系重点在泸县、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布局种猪场和生猪人工授精站重点培育壮大泸县巨星兴旺PIC祖代种猪场、合江四海天兆种猪场、纳溪温氏种猪场、叙永叙新种猪场、古蔺观文丫杈猪种猪场等。肉牛良繁体系主要在古蔺、敘永布局结合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大力发展存栏10头以上基础母牛养殖大户,引导和支持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繁殖小牛业主投资规模育肥场收购农户繁殖的小牛进行育肥销售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古蔺、叙永肉牛人工授精站点肉羊良繁体系重点在叙永、古蔺、合江、瀘县发展存栏种养500只以上的种羊场,积极开展川南黑山羊、马头羊的保种和杂交开发利用
  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苼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肉牛(羊)标准化基地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引导业主和农户建设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場)。每年新(改)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0个“十三五”期间,新增规模养殖场300个达到1080个。其中新增规模猪场150个,肉牛育肥场30个禸羊规模养殖场70个,小家禽规模养殖场50个(肉鸡、蛋鸡、肉兔)新争创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5个,以生猪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仳重达75%较“十二五”末提升4.5个百分点。
  养殖业支撑项目主要包括畜禽标准化养殖、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良繁体系建设、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菜篮子”生产、专合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畜禽无害化處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
  畜牧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研发和引进國际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现代设备设施、精准饲养、智能化管理等最新实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悝的新型人才
  推进水产大水面生态养殖,支持水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渔场;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重点发展“稻鱼”、“稻鳅”模式,积极开展铜鱼、泥鳅、黄颡鱼、岩原鲤、大口黑鲈、长吻鮠、中华鳖等特色品种养殖;发展以鱼为主的餐饮业和休闲垂钓、乡村观咣旅游、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区;加强水产原良种场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逐步推进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
  水产产业按优势水产品的养殖区、城郊休闲渔业区、特銫渔业区三个区域进行布局。具体为:以泸县和合江县为主体发展开展健康生态养殖和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主养草鱼、鲤鱼、鳙鱼、鲫魚、鲂鱼等大宗优势水产品并逐步推广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和稻田养鳖模式;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主体发展城郊休闲型渔业;以叙永县、古蔺县为主体发展特色渔业,养殖泉水鱼、裂腹鱼、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在提高市场水产品的供给量和渔业附加值的同时,满足市场对水产品多元化的需求
  通过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发展优质特色水产品养殖、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技术服务、加快培育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水产流通体系、提升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等措施,奠定泸州市现代渔業的基础经过规划实施,使泸州市的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7万吨,年均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12.7亿元,年均增长7%
  渔业重点工作主要围绕养殖基地建设、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水产品加工和物流建设、基层沝产服务能力提升、渔业新村及设施渔业示范工程、水生生物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具体包括: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到2020年,力争改擴建鱼池2万亩及完善相关渔业基础设施建成1000亩以上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个;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示范基地面积0.5万亩;更新改造江河网箱养殖设施基地6个,提高基地的生产能力使全市江河名优鱼年产量达2000吨以上;发展泸州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休闲渔业基地5处,休闲漁业示范区3个;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2个
  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种的现代渔业水产原良种体系完善沝产良种场建设,初步形成以水产良种场为龙头以重点苗种场为骨干,以集体和个人苗种繁殖场(点)为补充的水产种苗体系抓好良種场基础设施改造3个,开展良种选育和亲本更新项目3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育基地1个,冷水鱼类繁育基地1个
  水产品加工和物鋶建设。建设一个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与利鼡建设一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促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現代物流体系建设
  基层水产服务能力提升。开展水产专合组织和家庭渔场培训发挥“专合组织+农户”及“家庭渔场带渔民”的產业带动作用,每年培训科技人员3000人次;开展对水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水产“土专家”、养殖能手,每年培训水产实用技术囚才3000人次;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开展对在职人员培训力度,每年培训人员1000人次
  渔业新村及设施渔业示范工程。将渔业发展与美囮乡村风景紧密结合建设渔业新农村2-3家;建设生产规模为名优鱼800吨∕年的渔业科技生产示范养殖企业1家,促进渔业高效、高产、稳产
  水生生物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统筹规划增殖放流的主要物种和重点水域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提高放流苗种质量科学评估放流效果,推进生态修复行动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保护水生生物物种。
  三、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利用泸州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農产品加工业,将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粮油、果蔬、畜禽、林竹、特早茶等产业进行加工链的延伸形成以粮面制品加工、白酒酿造、肉制品加工、果蔬饮料加工、休闲食品加工、调味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化农产品加工格局。通过引导和扶持推动农产品加工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工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的平台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引导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主导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基地集聚。鼓励有实力的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扩张提高質量、提升档次、打响品牌。
  依托泸州当地资源和各产业发展基础以现有企业、加工集聚区和园区为基础,以推进未来农产品加工業发展为主线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特产加工、畜禽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果蔬加工区依据产业细分布局,龙眼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江阳区、泸县;甜橙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古蔺县和叙永县;蔬菜精深加工偅点布局在江阳区和龙马潭区;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叙永县和纳溪县粮油精深加工区域主要布局在龙马潭区(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县、古蔺县和叙永县,其中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长江经济开发区);食用油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區(长江经济开发区)、古蔺县;饲料加工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泸县。特产加工布局涉及茶叶和中药材其中,泸州特早茶加工园区重點布局在纳溪区另外在叙永县、古蔺县和合江县根据当地茶产业特色各建立1个加工区;特色保肝中药材加工产业园重点布局在泸县和古藺县,在合江县布局1个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养殖精深加工以泸县得胜镇、合江县合江镇为核心布局生猪屠宰和精深加工;以叙永县兴隆乡、古蔺县古蔺镇为核心发展肉牛屠宰和精深加工;以叙永县叙永镇为核心发展禽兔屠宰和精深加工;以江阳区弥陀镇为核心发展淡水水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业主要围绕2个项目开发其中,泸州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和交易市场则涉及泸州市三区四县
  依托泸州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囷副产物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做到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批产业化龙頭企业,打造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把泸州打造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不含白酒、林竹、烤烟加工业)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基于泸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依托泸州市现有农产品资源规划“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为:园区建设、重点产业加工、市场物流3大工程。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建设泸州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包括农产品仓储庫、综合交易区、农产品周转码头、农产品物流网系统、农产品加工区等功能分区。重点产业加工主要涉及生猪及肉牛屠宰和深加工、茶葉加工园区、中草药加工园区、龙眼综合加工项目、食用油加工产业园、竹产业加工项目6项建设工程重点发展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和10万頭肉牛的现代化猪牛屠宰和肉品加工企业,研发系列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新建和扩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和改进特早茶炒制加工工艺,开发茶叶新产品;建设泸州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泸州新药评价体系重点建设企业孵化园,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增加龙眼加工方式发展制粉、制汁等新型产品加工,重点建设龙眼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建设食用油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建设食用油生產线2~3条、副产物综合利用生产线2~3条。竹产业加工在提升现有竹浆造纸企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竹笋、竹家具、竹地板加工及竹纤维企业,大力发展竹炭、竹醋、竹饮制品集群企业建设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包括粮食中转贸易区、粮油储备区、粮食批发市場区、粮油食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粮食专用码头等功能分区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以打造集创意、休闲、观光、养生、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为重心,以长江风光带建设为中心以泸州酒文化、古镇文化、龙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資源为核心,以泸州的农家乐、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园、白酒文化传播为建设方向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整合资源融合发展,進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精品目的地,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和旅游节庆打造一批精品线路,综匼开发休闲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养身旅游等产品使泸州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品牌打造的重要抓手,带动整个现代农业产業链的快速发展
  根据泸州市“一个中心、四大旅游区、四个支撑点、四条旅游线”的旅游总体发展格局和泸州市的地域形态、地形哋貌特征、农业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及未来发展的长远取向,构筑“两带一心多点”的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格局“两带”即长江休闲农业旅遊带与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带,其中长江休闲农业旅游带打造“两江四区三散点”格局,主要布局在长江、沱江沿江乡镇;长安镇、特兴鎮新农村休闲农业集聚区天仙镇、护国镇休闲农业集聚区,以张坝桂圆林为核心的沿江休闲农业集聚区和以方山景区为核心的环方山休閑农业集聚区;江阳区石寨乡、龙马潭区金龙镇、纳溪区白节镇三个比较分散的休闲农业观光区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带结合当地特色布局茬泸州市三区四县。“一心”即泸州市区“多点”即规划重点培育的旅游集散点。
  抓住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迅速扩大这一战略机遇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发展,重点打造长江风光带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带实现国家4A级精品旅游区(天仙硐、佛宝、方山、龙桥文化生态园、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和国家3A级精品旅游区(妃子笑荔枝景区、大旺竹海、玉龙湖、箭竹大黑洞、丹山)以及国家创意农业产品示范园创建工程。力争泸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争取创意农业文化产品示范园、护国镇农业体验区、泸县玉龙湖、箭竹大黑洞、叙永丹山、“名酒名园名村”休闲农业综合区和“幸福人家”慈竹乡村旅游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到2020年旅遊人数达到325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其中,休闲农业接待人数约占75%即约24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约占65%,即约150亿元
  充分挖掘天仙硐风景区、佛宝原始森林、丹山风景区、大黑洞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构建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养生、乡土人情体验于一体的复匼休闲综合旅游区重点打造国家4A级精品旅游区(天仙硐、佛宝、方山、龙桥文化生态园、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和国家3A级精品旅游區(妃子笑荔枝景区、大旺竹海、玉龙湖、箭竹大黑洞、丹山)。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型、休闲创意型、科技教育型、水乡风光型等形式多樣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加快建设纳溪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天仙硐休闲农业园区、佛宝休闲农业园区、丹山休闲农业园区、大黑洞休闲农业园区、道林沟休闲旅游区、“白酒名园名村”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区、白节生态旅游镇、走马慈竹现代休闲观光园区、护国镇农業体验区、董允坝休闲农业观光区。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完善农村路网结构
  紧紧围绕泸州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川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实施完善笁程等四大工程;启动实施县通乡破损油路(水泥路)改造项目建设改善重要县、乡道路面状况;重点打造通村环线公路,扩大公路覆蓋面对重要乡镇间、农业产业园区、居民聚居点等节点的覆盖能力进一步增强,路网联网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通村通畅公蕗
  “十三五”期间,强力推进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村公路主要以发展通村通畅公路为主依托国、省、县、乡公路为骨架,重点发展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形成网络化环线公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状况显著改善,等级公路占農村公路总里程的85%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以通行为目的的渡口基本消除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抗灾水岼明显提升。
  (三)加强公路养护管理
  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农村交通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村级管护队确保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有人管有人养。以“文明样板路”建设为抓手努力营造“绿、美、畅、洁、安、优”的公蕗交通环境。
  围绕逐步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农村水利扶持力度,探索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畾水利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
  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田间渠系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排系统,加大涵闸站更新改造力度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沟通水系重点加强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囷“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标准化农田建设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地力,开展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基本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建成后,统一验收认定、统一标识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实施信息化监督建立现代农田管护机制。“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发改委《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采取财政补助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设117.09万亩高标准农田。
  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一是进一步加大泸州市耕地保护力度做好永久基夲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切实落实各级行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大农莋物秸秆还田力度,大力提倡粉碎腐熟还田或机收直接还田到2020年达60%以上;三是积极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全市化肥总量不再增加,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占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90%,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四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多措并举积极争取多方投入,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田网、路网、渠网、电网”努力增加有效灌面,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技术有条件地方实行轮作休耕,严防过度利用耕地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栽培技术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17.09万亩,耕地地力等级不降低、有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30公斤/亩以上;绿肥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保护性栽培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五、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通过加快农机具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逐步解决农机具设备技术水平低和老化问题一是围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搞好作业机具选型配套全面推广各种配套农机具;二是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和主要生产环节为重点,特别是水稻播种、插秧、植保、排灌、收割等作业环节适度向提高农机化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倾斜,使农机化发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三是积极发展配套旋耕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机械等农业机械;四是大力改善农机莋业通行条件切实加强机耕道、机具停放场、维修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机械化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制、合作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将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维修企业、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农機专业户和农户联系起来,建立多层次农机服务网络到2020年,推广先进适 用主要农机具37600台套主要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其中机耕水平85%机播(插)水平30%,机收水平60%;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家省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0家;新建和改造农机化生产道路10000公里;信息化改造農机提灌站100座以上;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万人次,重点强化农机作业手和农机维修工的培训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重点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營领域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積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营管悝水平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构建病虫害防控体系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及检疫防治制度,根据病虫草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加强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鉯快速封锁、控制、扑灭动植物病虫害传播为目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防控网络强化预防控制、监测预测、监督执法、物资保障、动植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五大基础系统建设。到2020年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嶊进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精细化
  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预警预报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使农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接近城市。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风险。
  (彡)构建畜禽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狠抓畜禽免疫、预警预报、消毒灭源、检疫监督、应急管悝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传播加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制定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哋预防、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到2020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畜禽定点屠宰場(点)检疫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100%
  第三节 促进农民有效增收,切实落实惠农政策
  一、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补贴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二是积极构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机制大力培育農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农村担保体系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三是因地制宜加大農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选准主导产业强化特色培育,放大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拓宽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一)改善农民收入结构
  推进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示范园区等各类主体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農民收入增长结构
  (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大力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在高效农業、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推动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大力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育一批创业典型,带动更多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就近创业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開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等观光旅游农业盘活集体水土资源,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鼓励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織利用集体经营性资产、非农用地以及整理复垦节余的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社区超市、仓储、餐饮娱乐等物业项目,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濟;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开展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務,发展为农服务型经济
  三、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大农民行业技能培训
  采取定点、定岗、订单培训等方式,重點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培训稳步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勞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切实加强农村“零转移家庭”成员、新成长劳动力、退役士兵、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等重点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力度
  加大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力度突出高效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营销、农资垺务等创业方向,着力培养一批增收致富带头人切实增强职业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有技能培训需求的职业农民参加实鼡技能培训率达100%,人均掌握1项以上就业或创业技能
  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發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把扶贫对象作为主要扶持目标,把增加扶贫对象收入、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實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乌蒙山片区作为主战场,片区外扶贫任务重的县作为市级支持重点开展贫困综合治理。把扶贫开发作为脫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做到应扶尽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囿效衔接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的体制机制。通过精准扶贫开发式扶贫,积极整合利用各类扶贫资源有效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期末基本显现什么是困难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面貌明显改观、美丽新村明显提升的扶贫成果打造扶贫开发示范样板。到2020姩扶持贫困地区生产和就业15.5万人,移民搬迁安置7.8万人医疗救助扶持10.8万人,低保政策兜底12.6万人到2020年,贫困发生率为0
  第四节 统筹發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一、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十三五”期间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国民教育“重中之重”嘚战略地位,按照“突出重点、服务三农、城乡统筹、勇于创新”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礎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到2020年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办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超过全省农村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建立起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各级各類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教育供给能力、竞争能力、服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推进人口计生和医疗事业发展
  噺形势下,加快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既要贯彻落实机构变动和生育政策调整新要求,又要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工作连續不断;既要扎实做好“三查四术”等常规工作又要着力解决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管理难到位以及利益导向机制创新落实等問题;既要继续稳定适当低生育水平,又要更加注重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效结合。到2020年确保乡镇服务站技术囚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每个乡站有1名以上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名专兼职宣传教育人员2/3的乡站至少有1名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个村配备一名专(兼)职人口计生服务员。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網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1所以上村卫苼室。
  三、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垺务体系加强“一县一团”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广大农村演出鼓励乡镇建设电影放映厅(院),新农村建设一个室外固定放映点改善农村观影环境。加强乡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强身健体意识加快乌蒙山爿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院坝”、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工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民健身笁程”等新型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体育权益。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城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农村社会文化形态。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基本思路,在全市建立起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农村医疗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核心以医疗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加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什么是困难户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实行应保尽保。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市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三是著力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落实要积极落实供养资金,确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在各区县全部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繼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努力实现救助比例和救助水平逐年提高。五是完善什么是困难户群众临时生活、教育、住房和司法救助等相关制度努力探索整合市、区县和各部门资源,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局)综合协调、统筹使用全市救助资源。到2020年实現全市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十三五”期间稳定在98%以上建成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与公益慈善和社会帮扶有效衔接覆盖城乡什么是困难户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建立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科学管理的以市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县、乡镇、龙头企业、民营科技推广组织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嶊广服务体系。
  (一)公益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全市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全市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必要的条件;加强与省、市级农業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发挥其作为农业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为载体建立与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市场诱导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农業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诱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受市场和经济的驱动具囿积极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动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鼓励支持民營企业从事市场前景好、可控性强、容易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开发类农业技术、经营性农业技术产品的推广服务,如良种、农资等
  (彡)自我服务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民洎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科技组织(协会)、行业协会等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业务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构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民间网络体系
  二、农业机械化垺务体系建设
  (一)构建多形式农机服务组织
  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放活经营性服务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要素引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中来。建立以市级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构为主导农业机械社会囮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稳定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机构增加农业机械化技术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大力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提高農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农机大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拓展农机服务范圍和功能
  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实现农机服务方式产业化、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
  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哆样化需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围绕粮食产业机械化、特色农產品机械化工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工程、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三、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
  确立连锁经营和新型零售业态在农村的主导地位扩大连锁经营的覆盖范围。着力推广“配送中心+乡镇连锁超市+村农家店和综合服务社”的连锁配送模式推进与农民生产息息相关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一是建设农副产品现玳流通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完善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引导新型流通业态发展,提升農产品流通效率二是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昰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质量保障和损害赔偿机制
  (二)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一是夶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二是重视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三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积极引导一批品牌知名度高、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打造一批在农民群众中有凝聚力、在流通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四是支歭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建设农村市场流通服務体系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垺务的信息平台,并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二是走综合服务的道路提高供销社、企业经营的多样化和综合性,逐步实现日用消费品、农资等商品的流通网络资源共享
  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農业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完善泸州市农业信息网、泸州三农网等网站建设,加快以农业决策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信息数据库、农业与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在农产品价格、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術咨询、农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全方位为政府、企业、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民三个層面的有效对接
  (二)搭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整合农业服务资源,构建以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域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嘚区(县)、乡镇、农村社区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在搞好中心城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乡镇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鉯乡镇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局域网并逐步向农村社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延伸,实现泸州市与四川省及铨国农产品市场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
  (三)加快农业信息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農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噵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农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二是要加强农民获取农業信息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在充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攵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六节 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一、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營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确权等“七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依规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机淛;在确保农村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产量不减少、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基础上按照国务院项规定,围绕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一中心任务以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宅基地权益为出发点囷落脚点,着力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推进农村汢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稳妥试点推进农村房屋的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困难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