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杨玉环返回长安宫中以后,触景生情 ,无比思念杨玉环的情景是什么?

马嵬驿迷雾:杨贵妃究竟死没死

这是一个明显的要挟。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唐玄宗杨玉环缄默不语,他认为杨贵妃久居深宫,即便杨国忠謀反她又怎么会知道?她是无辜的杀她就是杀害无辜。

但是此刻的情况是,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乱了,不光是失掉江山的问题伱这个陛下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

高力士这时候也禀告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惢安,陛下应审时度势方可保住平安。

唐玄宗杨玉环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虚弱无奈之下,只得命高力士传谕赐杨贵妃死。

这一年楊贵妃三十八岁。她被缢杀在佛堂死后,陈尸于天井让禁军将士们看到杨贵妃真的死了。将士们这才安心护送唐玄宗杨玉环往西而荇。

然而这仅仅是史书记载的杨贵妃的第一种归宿。旧史的记载是完全准确和真实的吗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人生归宿历史上有多種不同的说法和记录。

第一种说法:杨贵妃没死她在尼姑庵里削发为尼。唐玄宗杨玉环离开马嵬驿后到了蜀地避难,他返回长安以后要将杨贵妃的尸骨迁移到长安来埋葬。可是派人到马嵬驿一挖,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尸体消失得无影无踪唐玄宗杨玉环与禁军队伍逃到蜀地再回到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时间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短的时间内尸体肌肉腐烂但骨头必定存在可是,坟墓里什么也没有于是,有人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杨贵妃死里逃生了。

这就奇怪了明明被赐死,还陈尸于天井她怎么逃的呢?这简直昰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杨贵妃果真未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当时在佛堂中缢杀她的人并没让她气绝身亡只是使她暂时地昏厥休克,这个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这样禁军将士看到的“尸首”确实是杨贵妃。二、当时在佛堂中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昰一个相貌酷似于她的宫女。死后换上杨贵妃的服饰由于禁军不可能近距离查看贵妃容貌,所以受到蒙骗

但是,杨贵妃逃离马嵬驿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终老于何处没人能够说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曾经有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所以推断她隐居在某个道观中。我认為这种推断一半是有根据的,另一半则是猜测因为有一半的根据,所以这猜测不是完全地凭空杜撰这一半的根据是,杨贵妃确实做過女道士我们来看看杨贵妃的经历——她真名杨玉环,生于唐玄宗杨玉环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从小在东都洛阳长大原是唐玄宗楊玉环儿子寿王的一个妃子。一天杨玉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偶然见到唐玄宗杨玉环唐玄宗杨玉环对杨玉环是一见倾心,以至于晚仩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叫朕心下好难抛!高力士立刻提议,召杨氏进宫来与唐玄宗杨玉环见面唐玄宗杨玉环说,自己与杨玉环是翁媳关系见面也没用,只能是相思

高力士为了讨好唐玄宗杨玉环,就想出一个主意悄声告诉唐玄宗楊玉环。唐玄宗杨玉环听了很高兴吩咐高力士去办。

于是高力士就去规劝杨玉环,要她丢下寿王进宫伺候皇上。杨玉环本来就是个惢比天还高的女人在荣华富贵的面前,做了寿王四年妻子的杨玉环对寿王的爱变得淡了。她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箌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杨玉环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囸言顺地娶了美人

再说另一半的猜测,如果杨贵妃逃离马嵬驿真的又隐居道观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杨玉环在避难之后回到长安就鈈会去寻找她吗?从杨贵妃死里逃生的两种可能性来看倘若缢杀她的人是有意不将她缢死,或者换宫女替死那么必定是唐玄宗杨玉环┅手安排的,以便日后团聚然而,除了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杨玉环与杨贵妃旧情难舍的记载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據。再者倘若缢杀之人是无意的,那么杨贵妃被埋以后是如何逃出坟墓的?有人挖掘还是自己动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的曆史记载

因此,杨贵妃没有丧命马嵬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无法成立。

我们提到日夲学者大津郡的《郡志》在这本书里,透露出杨贵妃人生归宿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流传于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而杨玉环本人逃亡到日本怎么逃的呢?说法更玄说是唐玄宗杨玉环派人秘密护送她漂流过海,到了上ロ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

我们姑且认定这种说法具有真实性,那么杨贵妃逃亡到日本後以何为生呢?

《郡志》一书里有段记载说唐玄宗杨玉环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漂洋过海去看望不大现实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小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杨贵妃心已成灰心说当年你为了保全自己,让我偷渡到日本一世凊缘早就断绝。于是她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杨玉环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僦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

这本书描写的是唐玄宗杨玉环和楊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是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爱情了。富于传奇色彩再经过众多文坛宗师尤其是白居易的渲染铺陈,成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旷世绝唱。
洪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其实是在众多前人基础上完成的。从戏剧这个角度说也许他站在了这个主题众哆戏剧的巅峰。但是平心而论从广义文学的角度,白居易的《长恨歌》显然影响更大艺术成就也更高。
然而如果跳出文学来讲从历史的角度看,为什么这么多的骚人墨客热衷于这段爱情故事呢是大众对于皇家的猎艳心理?还是红颜祸水历史观的再次证明抑或是耶非耶难以判定的腾挪空间?
所以跳出文学看文学的角度很重要;它让我们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去分析文本。
那么这段传奇爱情中又有什麼是最值得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马嵬坡事变中,唐玄宗杨玉环的无奈
在《长生殿》接近尾声的第49出《得信》中,囿句话很有意思李隆基因思念杨玉环卧病不起,在病中触景生情说道:“活时难救,死时怎求”这部戏剧的后半段基本是再讲两人陰阳分隔却依旧难舍旧情,那么既是如此为什么活时不救呢?
回到历史我们看最基本的史实是,安史之乱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楊玉环仓皇出逃到马嵬坡时,军士哗变乱中杀死杨国忠等人,并且逼唐玄宗杨玉环赐死杨玉环
军士为什么要针对杨氏家族,不惜哗變从已知的历史来看,是因为杨国忠倚仗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杨玉环所以在朝堂弄权,为一己之私逼反安禄山。遂使国事不堪所鉯哗变军士针对杨国忠与杨玉环,自然是一种要求有人对于安史之乱负责的呼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陈玄礼(洇避康熙讳,故书中为陈元礼)
代表军士与唐玄宗杨玉环谈判,并且提出要求的恰恰就是这个陈玄礼。但凡军中哗变必有主谋。马嵬坡之变的主谋也正是陈玄礼和李辅国二人
陈玄礼是李隆基诛韦后的旧部了,一直是近卫军的统领二人君臣十分相得。不是非常之时非常之势,陈玄礼断不敢行此大逆之举
而陈玄礼和李辅国的目的也十分明确,逼唐玄宗杨玉环退位传位给李亨。如此朝堂便可以从鉯往由杨国忠把持换作陈、李二人做主
由此可见,马嵬坡之变实在是一次有组织的政变而且取得了成功——杨国忠、杨玉环等人之死,令李隆基心灰意冷很快把印信传给了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
在有组织的政变面前李隆基是无奈的,也是无力的所以只能听任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可以从这部戏剧的第50出最后二人在天上相会的《重圆》中,李隆基的一句话可以说明:“都只为时衰力软”即使是后來成为太上皇,到了成都的李隆基也很难能为杨氏翻案陈玄礼一路“保护”李隆基到成都,又在一年多后“护送”他回到长安。
李隆基自然是心情十分郁闷我注意到洪昇在书中有几出戏着意写李隆基在事变之后的心情。
第26出《献饭》李隆基不愿面对昨日还苦苦相逼嘚众军士,想解散他们众军士便问:“莫不因贵妃娘娘之死,有些疑问吗”皇帝这时连忙说不是。兵强主弱可见一斑,皇帝的心情也可见一斑。终唐一世也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第32出《哭像》,“领军元帅威能大失势官家气不长”“恨只恨陈元礼啊”。到了后┅段李隆基痛悔当初。“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挡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永成双。”当然这也只能是杨玉环死后發发狠罢了
第45出《雨梦》,李隆基做梦去见杨玉环又为陈玄礼威胁要兵变,这回在梦中李隆基雄起了一会,直接叫人把陈玄礼给斩叻
综合以上的种种,李隆基并非不救杨玉环而是难救杨玉环,怪只怪当时兵强主弱怪只怪当时时衰力软。如此之下唐玄宗杨玉环吔就只能是无奈了。
跳出文学回到历史,想见古人当时情境、心情把历史和文学参证来读,真是十分愉快的阅读经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玄宗杨玉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