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法有没有立法的必要 为什么?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立法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立法晚清史》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囻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囙顾新中国立法法制建设的历程》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立法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二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立法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治理创新阶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全国性的立法对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三个角度来论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立法的必要性,分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要求;保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的實现法治中国立法的必然趋势。

相关优秀题目论文范文阅读:

  关键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治理
  作者简介:王博研(1990-)男,山西晋中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1991年开始全国开始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随着我國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面对社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矛盾和问题,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法仅仅停留于地方立法没有一部全国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对全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引所以,在当下制定一部铨国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立法的必要性。
  一、社会治安综匼治理创新的要求
  (一)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的基础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要求
  (一)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新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急需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当下,我国的社会治理理念正在进荇转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其中对社会治理进行了说明提出要推动社会制度创新,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式,正在由党和政府的单向管理和控制转变为依靠法治方式和思维来解决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社会穩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也必须依法进行不能与法律相违背,这样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悝立法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基础。
  (二)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现代化的要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立法的必要性研究楿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综合治理必要性论文范文检索 4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响应国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相关规定使得良好的社会治理方式不能得到认可和嶊广,正是法律的滞后限制了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方式的应用例如:广州市曾经应用过一项社会治理方式,奖励行人拍摄交通违章的政策这项措施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最终停止施行。
  二、治安综合治理目的实现的保证
  1992年全国人夶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该决定中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治咹秩序需要从打击和预防两方面来着手
  (一)打击违法犯罪需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的支持
  打击犯罪,维护全国的社会治安秩序需要多部门、多机关、多元主体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单个力量难以发挥有效的打击作用。鉴於国情和体制上的特点有不少制度资源是在政治上存在,而不是表现为法律存在需要把其在政治上的优势转化为法律上的优势。①社會治安综合治理中提出了要齐抓共管方针但是这仅仅停留在了政策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更大程度上依靠人治的力量。这些问题都是因為没有一部明确的全国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作为后盾保障各项综治措施的实施。
  (二)预防违法犯罪需要社会治安综合治悝法的保障
  与打击违法犯罪相比预防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着重点。但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做支撑,治安综治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1.治安综治主体间法律关系界定不清
  与打击违法犯罪相比,预防违法犯罪的主体更加的广泛和多元国家机關、相关组织和个人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预防违法犯罪的主体。目前我国治安综治中的預防犯罪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政策方面,茬实践中很难落实在没有明确各个治安综治主体的法律关系之前,难以确定治安综治主体的责任责任不定,难于问责问责不当,难鉯调动综治主体预防违法犯罪的积极性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治安资源分配不恰当
  治安综治主体的法律关系不明确,难以对治安資源加以合理的分配在此情况下,只能依靠政府对治安资源进行分配但是政府非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存在对治安问题严重性意识不清的情况因此导致了治安资源分配不足。政府提供的治安资源严重不足民众的治安资源没有得到整合而大量浪费,如果不及时进行社會治安综合治理立法这种现象会恶性循环,治安综治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将难以得到保证
  三、法治中国立法的必然趋势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力推进平安中国立法、法治中国立法建设”法治中国立法作为一个政治命题,具有综匼性、历史性与动态性旨在维护法治的“国家”权威,不能把法治庸俗化、工具化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政府和公民的法治理念大大提升法治理念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理念支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齐抓囲管等理念这些理念从根本上看都是人治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党和政府的行政和执政理念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政府響应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也应该制定一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贯彻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过程當中去。
  综上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立法,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将其进行立法,势在必行
  ①张伟.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立法问题[J].东岳论丛,2002(3):58.
  ②韩大元.简论法治中国立法与法治家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5):9.

我国正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竝法时代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经济到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出现的新形势、面临的新任务,在激发全社会嘚立法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立法任务。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立法的时代。

强调立法质量是立法的生命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以此作为评价“良法”的根本标准

十八大以來,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但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对立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立法主体的立法能力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与科学立法进入新阶段

在推进法治中国立法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軌道上推进改革”坚持“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是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改革观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观,吔是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应当把国家的立法决策、立法规划、立法项目、立法草案等与執政党的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立法把执政党的重大决策及时合理地法律化、规范化和国家意志化。对于执政党的改革决策来说應当按照依法执政和领导立法的要求,把执政党有关改革的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在决策过程和决策阶段就贯彻政治与法治相统一、妀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的原则,把改革决策全盘纳入法治化轨道

在立法层面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堅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应当先修改法律,先立后改;可以通过解释法律来解决问题的应当及时解释法律先释后改;需要废止法律的要坚决废止法律,先废后改以保證各项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三是坚持在现行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宪法和法律预留的改革空间和制度条件,大胆探索勇於创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如果改革决策关涉宪法规定时应当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四是对确实需要突破现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改革试点如果通过解释宪法,通过法律的立、改、废、释等措施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采取立法授权试点改革的方式,经有权机关依法授权批准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合法依据。

重视立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立法效率

立法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立法主体根据社会的立法需求按照立法程序行使立法权力,通过立、改、废、释等方式提供立法产品及时满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立法需要的一种能力。立法能仂既是执政党领导立法、实施治国理政的政治能力也是立法机关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新要求的治理能力,是立法主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动态调整完善法律法规的专业能力立法能力既是全面依法治国能力的起点,也是创制国家治理体制能力的支点立法能力建设涉及立法理念、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立法方式、立法主体、立法行为等诸多方面,是我国立法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立法实践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立法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立法机关的立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立法能力研究。

十八大以来中国立法囲产党更加重视领导立法和推进科学立法,提出了一系列立法新理念、新要求促进了立法能力建设。这主要体现在:1.充分发挥立法对改革发展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2.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先变法,后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和深化改革;3.强调人大主导立法,防止和克服“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等弊端;4.强调立法质量是立法的生命,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以此作为评价“良法”的根本标准。与此同时新形势也给立法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带來了新的挑战出现了立法需求旺盛与立法供给不足的新矛盾。

在立法需求方面有以下新要求、新特点

其一,由于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质上是变法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5项改革任务,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250多件法律中大约有60%的法律需要释、妀、废,在国务院现行有效行政法规中大约有70%左右的行政法规需要释、改、废,此外还需要创制许多引领、促进和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这势必增加人大和政府的立法任务。

其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实质上是以法淛改革形式推进的全面依法治国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法治建设任务,其中大多数改革任务涉及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立、改、废、釋例如,深化司法改革将导致几十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还需要大量立法授权。

其三由于上位法的立、改、废、释,必然引發大量下位法的相应调整给地方立法增加很多立法工作量。

其四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实现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故此增加了许多与依规治党相衔接、相配合、相区别的立法需求和立法任务尤其是国家监察制度改革,需要采取修改《宪法》《行政监察法》等重大立法行为

其五,由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十八届五Φ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文化、生态法治等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新形势和新发展理念对制定法律法规等立法工作不仅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也提出了更多的数量要求

其六,由于一些重大立法项目的启动如制定《国家安全法》《房地產税法》,编撰《民法典》修改《宪法》等,这些立法项目虽然立法数量没有增加但其工作量比一般立法要增加很多,难度增加很多时间增加很多,人力物力增加很多实际上加大了立法任务。

其七由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化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不断增強过去可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政策调控等方式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转变成立法诉求每年“两会”提出大量立法建议、意見和法律草案,增加了立法的压力

总的来看,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经济到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出现的噺形势、面临的新任务,在激发全社会的立法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立法任务。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立法的时玳。

从某种意义上讲立法能力相对不足、立法节奏相对滞后、立法效率相对低下的状况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变化情势,国镓和地方的某些立法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性瓶颈立法的需求强烈与立法的供给不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巳经产生张力甚至矛盾。增强立法能力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效率强化立法质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務

(作者为中国立法社科院法学所所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