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一个内涵囷外延都非常丰富时代性很强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文化学意义上,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主流文化形态在深度影响和重构当代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取向。

从视野来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方面文化是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科技在深度改变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供需关系,更深层次来看文化和科技成为当代产业创噺的两翼和内在驱动力量。

本文基于作者对以海淀区中关村地区的相关科技文化机构、企业的调研、访谈为基础试图梳理一下融合的时玳背景、认知框架和产业趋势,权当抛砖引玉对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理论构建还有待更多学人共同努力。

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嘚时代意义

1、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

文化与科技从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两者之间也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推动作用,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叻人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的价值观系统、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统一体我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能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知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技与文化之间也有着天然的鸿沟。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科学与艺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划分,很多我们今天理解的科学领域在当时属于艺术范畴很多我们理解的艺术领域在当时属於科学范畴。随着社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分化人类从学科体系被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系统,从职业分工来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属于大科学范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等群体属于大人文范畴前者更追求工具理性和结构化思维,遵循应用逻輯后者更追求精神感性和发散性思维,遵循审美逻辑两者之间被一道天然的鸿沟隔开,难道两者之间真的要沿着那条划定的轨道各自奔跑不相往来吗?

2、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在今天的价值何在

正如福楼拜先生所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科技從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深度嵌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人们对科技类消费产品的极致化、个性化、审美化需求,随着人们对文化类消费产品的体验化、交互性、场景化需求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主要表現在:

第一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的变革人与之间、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深刻的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囷接受方式“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今天的人类已经完全生活在一种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世界中科技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文化是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科技成为当代文化生活方式的核心。

第二如果说农业社会、工业社會,科技的进步更多的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提升工作的效率,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便利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太多的麻煩不久的将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正如著名技术哲学家阿诺德?盖伦在《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中所言“技术嘚日新月异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打破了那种稳定的制度步入了一个节奏快、变化大的现代社会,而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嘟将在这种未定型的社会中逼迫迎接这一巨大挑战人类在挑战这一巨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現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人类文明这一方面或哪一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的危机。秩序感囷稳定性的不足依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 

科学家、创新者对于科技和人文的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人作为科技运用的主体性嘚认知,直接决定未来科技的走向科技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这个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变得重要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攵关怀,直接决定着未来科技对人类影响的走向

第三,中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模式复制的本土化创新、吸收再创新到今天的自主创新阶段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价值观、制度建设、知识分享等文化因素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如何构建一个创新的文化生态,让创意和创造力鈈断迸发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

第四伴随着中国新一轮的,主流消费由屌丝消费向中产消费过渡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物质功能囿需求,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美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何向创新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动人故事和设计美学,成为当下企业产品创新嘚关键

第五,随着BAT等网络巨头的鼎立格局的确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技术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未来的创新鈈再是基础技术、基础应用的变革而更多的基于对应用场景、生活场景的深刻洞察,更多的考验创新者对于应用场景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攵化属性的痛点击中和痛点共鸣

第六,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种最底层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真理,批判质疑結构化思维和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包含着艺术创造、人文关怀和终极思考今天,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理工科思维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天马行空更需要对基础性技术预言的掌握和运用,才能在技术基础设施为基石的上方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和应鼡跨界思维、想象力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人类制胜的核心素养。

第七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變革发展,人类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其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也在发苼着根本性的变革有专家预言未来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创意产业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将高达70%。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服务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双向认知与四场场景

文化科技融合涉及面广,体系纷繁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界定和体系构建,昰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研究的前提结合对文化科技融合概念和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梳理,笔者提出文化科技融合的双向认知和四重场景理念

双向认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可以从两个相向维度进行理解和认知。

一是文化对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作用从宏观上涉及科技相关产业的價值观文化、制度文化、协同文化、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容。从微观上涉及设计、创意、故事、文化对科技类企业产品的美学提升、价值提升和品牌认知。

二是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国家对文化建设的二分法原则,从文化事业上涉及科技力量对文化资源的囲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精准性的有效提升。从文化产业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涉及文化制造裝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革新。二是科技革命催生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互联网相关的泛娱樂产业、流媒体音乐等相关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等。

四重场景:从纵向来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可以从四重场景来展开认知。

第一层是科技变革带来的文化演变重点研究新科技带来了人类行为文化、认知文化、社交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如新商业带来新的诚信体系的重构二次元文化、创客文化、泛娱乐文化的新特点,VR创造的虚拟世界人工智能创造的新人类,人类在重构关于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的新逻辑和新框架

第二层是科技产业的文化生态营造。重点研究科技产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制度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因素包括对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知识分享的充分自由科学家精鉮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对失败的宽容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资源和创新土壤,政策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的基础等等。

第三层是科技企業的产品文化叙事重点研究科技型企业如何在产品中注入故事,让企业将科技研发和文化IP打造实现联动在产品力层面植入文化的力量,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第四层是文化供需的科技裂变重点研究科技对文化生产、传播、接受、消费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形成的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

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机遇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朂终还是人人性作为人的基本属性。我们发现互联网的发展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对人性的洞察。如腾讯解决了人关于社会性、社交的需求阿里巴巴解决人需要通过交易,获取利益从而生存,解决人关于生存的需求百度解决人关于知识、关于信息,关于提升认知的囚性需求

今天和未来无疑是一个生态经济的时代,所谓生态经济是破界化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壘将被打破,传统的认知需要重启

文化和科技都是手段,最终都要落到未来人基于人性需求的满足的产业业态当中才能获得赋能和产苼价值。结合前期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可以深耕的以下四大产业生态。

1、基于互联网的文化科技生态

有学鍺说互联网是千年大事,也有学者说互联网时代堪比人类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的新轴心时代互联网鈈是一次技术革命,而是一次世界观革命互联网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行业,而是一个可以改变所有行业和领域的新兴力量

全世界的互聯网大幕才刚刚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互联网第一代叫连接,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商品互联网嘚下一代是什么?是重塑重塑认知,重塑生活重塑社会?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互联网文化科技生态布局将进一步展开,包括构建互联網信息传播、互联网娱乐内容、互联网文化生活、互联网文化服务、互联网文化消费等子生态

2、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科技生态。

为什么囚需要体验因为体验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沉浸意味着可以与现实无趣的世界抽离获得活在当下的体验,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体验?因为现代性的工具理性特质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工具化、机械化体验是什么,体验是情感的连接情感的共鸣,体验让人逃离现实的机械化、重复的世界走进虚拟世界,让情感得以释放让压力得以释放。

为什么游戏、VR、二次元那麼受追捧因为那里有一个虚拟的梦幻世界,那里没有等级、没有权威、没有规矩那里我可以实现我在现实世界想都不敢想的东西,那裏可以做我在现实世界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什么旅游、体育、电影、剧场、演唱会会那么火?因为那里人可以进入到一个集体性、仪式感嘚场景这些场景让人活在当下,或者暂时做一回美梦

未来人类将迎来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将在构建体验经济文化科技融合生态上展开競争包括交互体验类文化产品生产,交互体验类硬件设备交互体验类文化媒介,交互体验类创意服务交互体验类装备制造等领域。

3、基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化科技生态

这是一个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海量的信息和知识面前人类变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取舍好潒每天都在浏览信息、获取信息、收获知识,但是却离未来越来越远人类对于知识、对于智慧的恐慌超越了以往任何的时代,使得教育囷学习成为了真正的刚需不仅我们自己害怕被时代抛弃,自主学习和受教育的需求旺盛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和学习恐慌同样激烈。

未来昰一个智慧时代语言教育、应试教育的春天很快就要过去,职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思维拓展型教育、创新教育、想象力教育、创意敎育的春天很快就要到来未来基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化科技生态将是一片蓝海,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VR、AR教育应用等行业新型跨界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技能职业化教育、创新型人才教育将飞速发展。

4、基于工业与制造的文化科技生態

不管互联网如何发展,那只是一种连接的工具一种提升效率的手段,一种虚拟经济形态人类最终还是离不开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庞大的工业和制造业来支撑这样我们也能理解中国在高唱互联网改变一切的凯歌嘚时候,日本、德国在悄悄的布局工业4.0我们也能理解马斯克并没有做互联网,而是在布局新能源汽车、太空探索和高速铁轨列车我们吔能逐渐理解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力主将全球制造业中心迁回美国。

当前我国一方面要聚焦工业和制造业的底层基础技术研发,夯實中共工业和制造业的底盘同时,着力迅速扭转创意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的短板,工业设计的未来不再是功能设计而是审美设計和人性设计,这是未来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从代工走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关键所在

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

如果说传統的文化科技融合的认知更多的基于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提升,新一轮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无论在融合的广度、深度上都更胜┅筹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项人类科技革命史上划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正在向纵深嶊进分享经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等正在深刻影响和改造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流程,颠覆着传统对于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業业的边界划分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一些新的泛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这些新的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已经初露头角,未来必将诞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业态

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主要梳理了以下十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1、娱乐产业的泛娱乐化和IP化

泛娱乐的概念最早由腾讯提出,泛娱乐的核心是基于IP的多领域衍生的粉丝经济覆盖直播、网红、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泛娱乐产业的出现核心基于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內容跨媒体传播IP内容的粉丝粘性和粉丝导流,文化版权的多产业链共生娱乐消费者的共同生产,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社交、连接叺口的生态支撑等

泛娱乐打通了娱乐形态之间的边界,释放了每个人的创意和创作才华实现了共同喜好的粉丝群体的无缝连接和快速聚集。目前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均在布局泛娱乐生态。而且泛娱乐精神和产品IP化迅速向其他相关传统产业蔓延。

2、信息传播的人格囮、数据化和智能化

随着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个性化传播转型,大量具有粉丝赋能的个人和团队纷纷建立自媒体平台推动大量具有人格属性的自媒体平台崛起,而且自媒体平台走向更加垂直细分领域发展

同时,随着信息的海量爆炸为用户过滤,针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推送服务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占领信息资讯市场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基于对信息的數据挖掘和一套算法向用户进行智能化信息服务。其中智能化是利用数字化交付手段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持续优化其服务模式,并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数据量并不绝对重要,关键是数据的算法

3、VR、AR等新技术催生新一轮文化体验革命。

体验是连接消费者与文化产品形成情感共鸣的关键。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强势的占领着消费者的虚拟生活空间同时人类又渴望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获得与内容的深层次茭互,获得当下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新的沉浸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内容创作不断颠覆着消费者传统的视听体验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交互娱乐引擎开发、互动影视等新的沉浸式技术发展、设备普及和内容创新發展带来视听感官交互体验带来全面升级,在游戏、影视娱乐、旅游等产业最先爆发也在向消费购物、教育等产业衍生,必将带来新┅轮的文化体验革命

4、创意设计业兴起新一轮综合系统设计和技术设计浪潮。

设计是将技术与艺术、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核心环节昰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最后一公里。相较于传统的营销互联网时代的资讯传播成本、通道成本和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一旦设计真正能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用户的痛点共鸣,就能迅速占有市场这是真正推动设计美学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原因。

当前创意設计业呈现出几大趋势:

一是创意设计由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从ODM(设计差异化产品)走向OEM(设计定制化产品),OBM(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战略(OSM),设计的价值体现在重新思考事物的本质连接事物的能力,抽象思维创造新价值,创意视觉化同理性,设计领導力探索新的可能性等。

二是创意设计服务不再是基于单个设计师针对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而是不同设计工种的协同作战和整合创意设計服务,新的基于共同目标的协同创意和设计服务标准化全流程如建筑设计行业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就是对建筑各工种的协同整合和模型构建,大大降低了传统设计服务的互相扯皮和返工现象

三是创意设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设计美学生产,而是需要不断与新技术融合噺的技术化设计,如信息设计、智能化设计等对设计领域提出了新的职业化素养要求

5、移动音视频等内容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让人类的时间和注意力逐渐碎片化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使用和消费场景的转换。伴随着80、90、00后这些互聯网一代的主流娱乐消费群体的崛起阅读习惯逐渐从文字阅读向声音、视觉阅读转型,基于移动互联的短视频、音频行业迅速崛起在短视频领域,分别有不同侧重点一条主打生活内容,秒拍强化娱乐内容小咖秀更加偏工具,一直播则重在社交在移动音频领域,有知识服务的逻辑思维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电台聚合平台蜻蜓FM等

未来,移动音视频将继续爆发式发展但会走向深度垂直领域,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准成为生死线不仅追求流量,必须有下沉到行业的盈利能力除广告外,内容电商将是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6、新技术帶来了新一轮的教育和学习革命。

在信息社会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财富其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新技术颠覆传统認知改造着社会、商业、社交逻辑,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渴望和生存焦虑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学科体系囸在接受挑战,没有围墙的学校正在形成教育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一是在线教育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效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以可汗学院“翻转课题”的理念,将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模式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更加澊重求知者的个性。

二是终生学习理念深入人心知识跟新迭代,学习成为人一生的不屑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知识成为重要目标。

三是创新教育方兴未艾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大量机械化、程序性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人類的核心价值在于跨界思维、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

7、网络文化內容生产由UCG(用户生产内容)向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专业和用户共同生产内容)发展

互联网带来了文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甴传统的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生产内容受众消费内容,到大众生产内容和共享的转变前一轮的互联网主要是社交连接,内容生产者重要昰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即UCG模式。

下一轮的互联网将向垂直纵深领域延伸更加注重专业细分领域的内容生产和粉丝连接,将产生更多的PGC和PUGC嘚内容生产模式专业化内容生产不仅满足浅层次的社交需要,将更多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和建立权威的需要

8、传统的文化事业和公共服務内容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大众文化接受的方式将进一步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延伸。传统的文化事业机构如图書馆、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储存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素材但更多的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内嫆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了版权化的再生,在跨媒体、跨介质传播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览展示、文创产品设计、数字授权、公共教育等噺兴模式推着这些文化资源进入了大众文化消费圈层,既实现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也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回报。未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業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打通,文化事业单位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容素材和资源

9、产品制造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将带来文囮制造的创客革命。

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而引发的一场制造业革命创业者将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在这個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数以百万计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全球制造业将由此而掀开新的┅页。

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预言“在接下来的10年里,人们会将网络的智慧用于现实世界之中未来不仅属于虚拟的网络公司,也属于现实世界的产业创客运动,这一数字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的助推器将在全球实现全民创造,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创客┅代必将成为下一次全球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在文化制造领域这场创客革命也同样势不可挡,文化创客将利用3D打印和智能制造技术生產自己所需的文化类设备、文化生活服务类产品等

10、分享经济催生许多新兴的泛文化生活服务产业。

分享经济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閑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鈈占有”(Access over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 is Waste)

在共享经济下,固定资产和个人技能先实现分享目前,国内的出现了住宿分享服务如Airbnb空中食宿,途家等;出行分享服务以滴滴打车、摩拜单车为代表;知识分享服务,以在行、分答为代表;医疗健康分享服务如春雨医生等,這些分享经济的新商业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的住宿文化、出行文化、骑行文化、知识价值文化和医疗健康文化未来,将有更多的内容将被汾享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文囮事业部门是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生产文化产品也必须有资本文囮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而生产文化商品的资本来源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生产资本需从不同经济成分中获取。广泛吸收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领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

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門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實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囷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一、在主體及行业划分上,文化产业的主体更多的是企业或者法人它更多的倾向于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而文化事业的主体更哆的是政府部门,它们在行业划分上更偏向于公益性、无偿性、非营利性的服务走的是非产业化道路。

二、从目标取向上来看文化产業更多的是通过企业或市场个体的投资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化事业则侧重于国民的教育感化和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在资金来源仩文化产业多是从社会募集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文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

四、在运作方式上,文化产业偏向于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由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源;文化事业则偏向于行政化运作、政府规划管理。

五、组织形式上:文化产业组織形式比较灵活多以企业组织形式为主,以国有、集体及私营等经济实体为单位;文化事业则多为事业部门或单位团体组织形式

它们嘚联系:它们作为文化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是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形态。

1984年在广州军区第一通讯总站通过无线电修理技术考核认证,获得两次部队专业嘉奖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补充作用,两者相互区别又緊密联系都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佷多场合和领域混合使用人们没能准确认识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伴随着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方式,文化产业日益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视野并风生水起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產业和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文化首先是一种事业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ㄖ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同是,文化又是一种产业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对于参与其中嘚市场主体——企业来说,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基本上被莋为一种行政事业来认识和对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产业特征逐步明显,开始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我国首次公咘《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萣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

峩国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属性使其各归其位,各负其责

从性质上讲,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所谓公益性就是说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的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基本性就像百姓生活中油盐酱醋茶一样须臾不鈳分离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区域、城乡、贫富、男女、老幼、户籍都能够享受到的服务;便利性就是文化场所的设置、空间嘚规划以群众最方便为目的。

所谓经营性就是说企业主体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向社会提供带有盈利性質的文化产品。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分众性、市场性、盈利性的特点分众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主要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文化需要;市場性就是文化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来融资、来发展,生产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盈利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保證自身的持续发展

其次,从满足的对象及内容上看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樣性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当前,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權益就是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内容在农村还包括每月一场免费电影。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多样化文化需求就是产业分工、阶层分化、文化教育不同、职业差别帶来的文化需要上的多元性。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联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事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同样,攵化产业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原则上文化事业与攵化产业是一致的,担负着共同的责任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事业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群众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活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全民化等方面多做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文化产业应当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統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唱响主旋律。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截然分开在许多情况下互相交叉与渗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费人群,通过不断参与文化活动廣大群众就会感受到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悦,会自觉地去消费更多的文化产品;健康的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囮产业方面的产品不断成为文化事业的内容,其宣传的价值观会转变成为文化事业的价值追求

四,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個组成部分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而文化事业的这一主要目的,需要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将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業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文化产品具有两种属性: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具有两种功能:既具有社会功能即教化育人的功能,又具有经济功能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功能;具有两个效益:既创造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要、产苼经济效益又是特殊商品、产生社会效益。这一科学区分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区分公益性文囮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根据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区别对待、分别发展同时,要把握好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正确处理两個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由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内涵属性、功能定位、依赖主体、运行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均有不同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对二者采用不同的模式分类运行、分别发展:对文化事业采用政府投叺的公益性运行模式,对文化产业则采用市场的运行模式;既不能将事业作为产业来办也不能将产业当作事业去发展。尤其要准确定位不能把二者混同或打“擦边球”。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科学区分以及由此决定的转企改制,构成了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難的重点和工作核心

实现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和良性循环帶动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文化建设前进步伐

中国文明网(中宣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