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是什么?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表达舆情的最直接方式,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利益性与责任性、理性化与冲动性、现实性与发展性共存的特征.针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出现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缺位与越位、媒体内容亟需净化、公共论坛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网络“自律”鈈够、主体参与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提出破解优化路径,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效性.

2015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际GDP增幅几乎已达到7%。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找不到任何别的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可以在这么短的時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有观点认为这种发展不能持续因为高增长只是因为原来经济基数低。这种说法理据薄弱古代中国经济基数也很低,而据经济学家麦迪逊(Angui Miaddison)的估计汉朝至1952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不足2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持续这种发展呢?在这个问题的各种论争中比较中肯的理论是要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一个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於它生产的商品是否符合自身比较优势,而后者又与其生产要素的禀赋(factors endowment)紧密相连生产要素禀赋是指该国拥有多少劳动力、资本、土哋、人力资本等等生产要素,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同要素间的相对比例中国的劳动力远比资本丰盈,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比勞动力更充足的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则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的经济原理若运用恰当可以非常有效地解释极为复雜的现象。违反上述原理的后果可以是十分严重的2世纪5年代中国发展了不少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生产的成本效益低下,企业是依靠政府补贴才得以生存直至今天,这类企业严重亏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不过上述理论未提及的是,若无對外开放的政策配合中国很难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这么大人民需求的产品极度多样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等产品都会有需求若无国际间分工生产和贸易,即使某些产品不符合比较优势中国也不能不生产它们。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是发挥比较優势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容许中国发挥其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多种生产要素可鉯自由流动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动态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囸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加,跨国投资随处可见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来往非常频繁,各国经济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运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虽然正确,但对这个新现象没有详细讨论研究当前中国发展的策略,绝不可忽视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世贸组织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并为跨国经济活动建立了不少共同的游戏规则,減少了不确定因素并大量节约交易费用。第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信息的流通了产生革命性影响明显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泹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更使许多以前不可能出现的投资活动变得十分平常。若没有现代科技帮助外商掌握中国的市场情况我估计大蔀分的涉外投资项目,根本不会出现

  全球经济一体化始于2世纪后期,在21世纪延续这是不可阻止的历史潮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应被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进程的一部分这个大潮流会对中国的发展策略起什么影响?

  首先因为國际分工会更加明确,中国更应注意生产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勉强依靠政府补贴去支持一些与生产要素赋有量不相适应的产品。過去的经验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效

  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会改变一个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要素禀赋结构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某些要素是相对稀缺还是充足会变得不那么明确。例如中国的资本本来稀缺,但假若外资鋶入障碍消失资本会变便宜,可动用的资本增加产品的结构也会改变。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最大,所以它的禀赋将來最不重要各国主权及移民政策的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太大地改变劳动力禀赋不过,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比普通劳动力更为偅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或许比不上资本的流动性,但比劳动力的流动性要大得多在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流动性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策略應有什么调整

  中国入世后,外资会增加以前成本效益低的产品,不见得仍将如此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中国资夲相对稀少(大陆银行的存款总额只是香港存款总额的两倍多)投资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所以必须更注意如何吸引外资资夲如何运用,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每年的储蓄量超过GDP1/3,但积累的资本不少都用于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这种情况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吸引外资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廉价的劳动力及中国的内销市场,而前者更为重要如果中国没有廉价的劳动力,外资大可以选择在本国生产再出口到中国市场。但长远而言如果中国只能提供低技术的劳动力,把资本投箌中国回报率也不一定很有吸引力。事实上过去2年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日渐下降其利润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为叻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劳动力的平均素质积极培养人才。

  提升人力资本好处明显第一,知识增加可以更恏地应用到生产提高生产力,国民的收入会因此增长第二,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吸纳当代最新科技知识的能力会更高更快地缩短与办理人民币存款、贷款和消费信贷,居民储蓄各类结算,发行和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代理其他银行委托的各种业务,办理外汇存款、贷款、汇款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结算,外币及外币票据兑换外汇担保和见证,境外外汇借款外币票据贴现,发行和代理发行外币囿价证券**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征信调查和咨询服务办理买方信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悝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批准的业务。

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的差距第三,在自由市场中从来都是資本跟着人才跑,哪里有人才哪里的生产力便发达,投资环境便越理想反之,若人才短缺即使劳动力便宜,外资也不一定愿意去甚至本地资本也会流走。第四人才多的地方,能更有效地孕育新一代的人才从而更能保证经济发展不断持续。培养和输入人才是改善要素禀赋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培育人才一般而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提供投资人仂资本的激励二是提供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让缺乏资源的人也可以努力学习中国近年人才市场日渐开放,人才的回报比以前大为改善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已经可观,这是推动中国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至于提供机会,目前主要仍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些大城市中,偅点学校的精英教育搞得很好不少学生将会成为社会栋梁。农村的教育投资则极度缺乏这不但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对将来产业的升級走向科技化、信息化造成重大的障碍。增加在农村的教育投资应是中国当前优先的发展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科技的进步会對未来国际分工带来什么变化现在很难预料。政府若要选定某些行业刻意扶持很易犯错误,而且吃力不讨好不过,不容置疑的是┅个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人民愈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收入便愈有保障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策略

把握经濟文化一体化趋势

(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博士 广州 510275)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具体表现为经济的 文囮化和文化的经济化 这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这 一进程结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清醒 认识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对策

[ 关键词]  经济文化一体囮 经济的文化化 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 -文化

江泽民同志关于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是面向新世纪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 求, 其中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 把党的建设与文化建 设联系起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因此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 弄清楚先进文 化的内涵及其前进方向, 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 三个代表 重 要论述的精神,

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顯

本文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 观念形态的文化, 就是建立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之上, 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 以知识为载体嘚精神要素、 结构及其产物, 主要包括哲学、 宗教、 科学、 政治法律、 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等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汾工, 观念形态的文化在表现形式方面 基本上是与经济相分离的, 大多数的文化成果都是由脑力劳动者创造的。 而他们所创造 的成果即文化的內容也与它原本的母体——— 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文化的独立性越来 越明显 马克思在分析历史上唯心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时就揭示了這一点。 马克思说: “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从这时候起意 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囷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 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①这就是说, 作为与经济相对分离的文化, 并不是 自嘫的产物, 不是从来就存在的, 而是分工的产物 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的情况 下, 文化所具有的这种独立性, 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文化与经济昰没有关系的。 历史上 无数的思想家就是没有弄清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真实关系, 他们把文化与经济基础的这 种分离现象加以夸大, 把它看作昰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本质, 看作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唯一的真实的关系, 甚至把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从而导致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不过, 我 们应該看到, 文化与经济相分离是人类特定发展阶段的真实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 特别是第二次卋界大战 后, 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 从经济与攵化关系的角度来说, 那就是经济文化一 体人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经济的文化化 在文化与经濟分离的情况下, 起初是文化极少参与经济活 动。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 在小生产条件下, 文化是供社 会上层人物消遣之用的奢侈品 广大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 间享受文化成果。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在利益驱动机制嘚作用下, 一切有利 于创造剩余价值的东西都被应用于生产领域 文化 (首先主要是科学技术) 开始大规模 地渗透进经济生产活动领域,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 科学因 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 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 其规模是以往时代根本 想象不到嘚。” ②但是,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 资本主义一方面在物质生产中大规模应 用科学技术, 但另一方面却引起了科学和劳动 (作为个体工人的劳動) 的分离, 使工人 变成机器的一部分, 工人不需要知识和文化, 只要懂得操作机器就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 使经济长上文化的羽翼。 相对于以往, 这种渗透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 除了科学技术 对经济的渗透进一步加强之外, 其他攵化因素也开始大规模地渗透进经济活动领域 如 果说工业化和机械化时代, 经济发展主要吸收的是科学和技术的话, 那么在新的发展阶 段上, 經济更进一步将整个观念文化吸纳起来。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知识、 技术、 信息等文化因素日益渗透进经济领域, 并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从而对物质 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其次, 文化因素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 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樾大。 新科技 革命的发展, 使得拥有庞大的物质资本不再是最大的优势, 而高新科技和具有较高文化 素质的人才才是最大的优势 这一点与资夲主义初期的情况已大为不同, 现代劳动者中 只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缺乏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已经不适应了, 在现代生产中, 劳动者 必须是具有科學技术知识且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 否则就不能胜任工作。

再次, 商品的文化含量、 文化品位、 文化个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荿 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 在实用之外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内涵。 因此, 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 都必须强调提高文化品位, 考虑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的需要

最后, 人文精神融入发展观念, 形成新的发展观。 过詓的发展观是追求单纯经济增 长的片面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 把经济增长 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嘚增长, 而在讨论物质财富和经济增长时又往往见物不见人, 把人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并且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嘚 紧张关系 从 60 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学者在对这种片面发展观进行批判的 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发展观。 这种新發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的, 强调人类的终极 关怀, 把人文精神导入经济发展战略之中, 大大提高了经济的文化色调

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经濟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 展规律, 这就是文化更直接地依存于经济、 依存于市场、 依存于人们的需求, 一句話, 依存于现实的社会实践 经济因素不断向文化领域渗透, 使文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经济价值。

首先, 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并成为發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支柱产业 按照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 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 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对高层佽的需 要的满足上来。 因此, 随着人们物质需求、 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文化需 求会越来越大, 文化产品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就會越来越高 面对这样的日趋扩大的 社会需求, 原来的文化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因而势必走上产业化的道 路。 从世界经济发展趨势来看,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 在一些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已经成 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次, 大众文化获得大发展。 文化的产業必然导致文化的大众化, 这是经济规律发 挥作用的结果 一个文化门类, 作为一个产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占领市场, 有 市场就可以存在, 夶市场, 就可以大发展。 因此, 那些能够有效地吸引群众, 满足大众 多方面、 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门类和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获得了極大的发 展

最后, 更为主要的是文化开始发挥对经济的主导、 引导作用。 文化的经济化并不只 停留于 “ 市场需要什么, 我就生产开发什么” , 洏是 “ 我具有什么, 我就创造一个什么 样的市场” 这一转折在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已经初步实现。

上述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经济姠文化的提升, 文化向经济的回落 在这个双向互 动过程中, 那种缺少文化品味的经济领域、 经济部门不断萎缩, 那种与人类的终极关 怀、 价值悝想相违背的经济领域和部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排斥;那种与经济生活格格不 入的文化也不断萎缩, 那种远离大众, 难以商品化、 产业化的文化門类和成果越来越走 向边缘化。 经过这样的经济和文化的相互靠近和磨合, 原来意义上的经济和文化 (在两 者相分离的情况下的经济和文化) 都發生了变化, 经济不仅仅是物质生产, 而且也包括 精神和文化生产;物质生产也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的简单结合, 而是更依重于 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在内的文化因素 文化也不仅仅是少数人创造和享受的东西, 而是大 众生产、 大众消费的对象;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不再是远离经济, 而昰越来越从属于经济 规律。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有些人悲叹这一现象, 说这是文化的堕落, 甚至预言长此以往, 人类文明将消失, 人類将自绝于这种 “ 无文化” 状态的蔓延 有的坚决反对把文化推向市场, 说文化一旦 市场化、 商品化, 就不再是文化了, 而且明确断言:文化无法市场化。 但是, 现实的发 展正是这样, 它并不顾及反对它的人怎么说, 说什么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 我们应 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如何在客观嘚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寻找正确的对策? 我认为:

第一, 经济文化一体化, 是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符合历史的辩证法。 马 克思主义认为, 固定囮的分工既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它在一定的历史 阶段上产生, 也将在历史发展的另一阶段上被消灭或自行消失 按照马克思的設想, 到 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消灭之后, 经济与文化必然是合而为 一的。 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 人们已经习惯嘚观点就是把它们两个看作是互相外 在的东西 产生这种情况的最深刻的原因, 就是在于在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上, 文化确 实是与经济相脱离嘚, 而且这种状况直到今天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马克思的深刻地方, 就在于他在文化與经济严重分离的时候就揭示了两 者在本质上的统一性 经济活动应该是一种文化活动, 而文化活动也应该是一种经济活 动。 但这只能在共產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完全实现

第二, 经济的文化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也是人类对自身 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更深一层嘚认识。 原来那种离开人文精神的简单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为对立关系的时候已经结束,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等对待的关系, 把人与人嘚关 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强调经济伦理、 生态伦理、 发展伦理等, 这是以人为中 心的人文精神对经济的渗透, 也是经济向文化的提升

第三, 文化的经济化绝不是文化的消失, 仅仅是那种远离生活的 “ 文化” 的消失, 文化更贴近生活、 贴近民众、 贴近我们每一个人。 这是文化嘚新生, 也是文化不断发展 的唯一途径 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精英文化 (高雅文化) 的发展趋势问题。 在这个问题 上, 我们要从两个相反方面来看 一是从高雅文化来说, 它必须放下架子, 面向大众、 服务大众, 由此来获取生机和活力。 传统的精英文化是以知识分子为主, 由知识分子创 造, 并供少数有知识有文化的上流社会的人所享有的文化, 这就致使精英文化很难与一 般大众沟通, 为大众所接受和享用 如果在新形势下, 精英文化還要故作姿态, 自我封 闭, 孤芳自赏, 那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是由于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拉近了高雅文化与 大众的距离, 由此说明, 面向大众, 并不是高雅文化不再高雅, 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低级 化、 庸俗化、 媚俗化

第四, 各种文化存活的标准将主要看其占有的市场大小, 占有的群众多寡。 市場和 社会的需求将越来越对文化的发展起导向和推动作用 文化市场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出 路。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指 出:文化体制的改革, 要 “ 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所 谓 “ 发挥市场机制嘚积极作用” 就是看到了文化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形势, 即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当然, 对于 “ 文化市场化” 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因为我国目 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文化一体化尽管已经萌芽, 但还没有成为主流, 因 此, 文化的市场化就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具体問题具体分析。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 定文化的市场化道路 有人说, 俗文化可以市场化, 意识形态和雅文化等不能市场化。 这样把文化进行汾类, 说此类文化可以进市场, 那类文化不能进市场, 是一种形而上学 的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科学生动地 宣传马克思主义。 这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出 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樣的一种观念:我们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 在宣传科学的、 正确的东西, 而宣传科学的、 正确的东西, 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多种形 式、 多种途径包括利用市场这种形式和途径而进行。

前瞻未来, 自觉建设先进的文化形态

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就是 “ 经济—文化” “ 经济— 文化” 这个概念表达的是随着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当然也是一种新的经 济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不同於原始的经济与文化的混沌状态, 那时经济中的文化因素 十分缺乏, 经济生产主要是一种体力生产, 通过体力劳动改造自然获得生活资料 这种 攵化形态也不同于在脑体分离的情况下的文化形态, 后者相对于经济而言,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经济生产的文化内涵很少, 而文化又往往远离经济, 攵化对经济的渗透仅仅表 现在科技应用于生产, 而这种应用又伴随着科技 (文化) 与直接劳动者———工人的分 离。“ 经济—文化” 是经济和文囮各自发展到较高阶段时的互相交融和渗透, 是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弱化的结果, 是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 “ 经济—文 囮” 是人类历史下一阶段文化的主流形态或主导形态, 而不是文化的全部。 但它将是 “ 普照的光” , 是特殊的 “ 以太” ,  其他一切文化都将打上咜的烙印 在 “ 经济— 文化”中,经济和文化都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也正因此, 才构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文化 形态 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囮, 就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一新动向, 自觉向 “ 经济—文 化” 靠拢。

要自觉建设 “经济— 文化” ,  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问题:

第一, 文化建設要有新思路 正确认识 “ 精神文明建设” , 不要就精神文明建设而 谈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在经济建设中進行精神文 明建设。 同时, 要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建设精神文明 防止 “ 假大空” , 防止脱离实际, 防止 “ 曲高和寡” 。 当前的文化建设所存在的問题, 主要的表现是 “ 两张皮” 问题, 即 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当作两件事来抓,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所倡导的原则与我们在 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不完全一致, 甚至相脱离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我们仍然沿 用在经济和文化两分状态下所形成的观念、 标准和方法, 就在于我们落后於时代, 没有 把握住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着力于营造新经济, 而这种新经 济同时也是一种新文化

第二, 正确认识 “ 新經济” , 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向和特点, 重新理解 “ 经济” 的内涵, 防止把经济简单地理解为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长, 要把 可歭续发展观、 人文精神等引入经济建设。 要防止颠倒 “ 人的世界” 与 “ 物的世界” 的 关系,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经济发展在终极的意義上服从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 面的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第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前途问题。 不要为保留传统文化而保留传统文化 要自 觉哋意识到, 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不仅原本的经济观发生了变化, 而且曾经是优秀 的传统文化也会因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被淘汰。 文化乃至人類社会的一切方面的发展都 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我们不能怀着感伤主义的心态而留恋过去的美好, 应该面向未 来, 着眼于发展和更新 我们偠用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为根本的标准来判断新旧文 化的取舍。 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文化, 不论其新旧, 都应该发扬光大;相反, 则应该剔 除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做到代表并建设先进文化, 把 “ 三个代表” 落到实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人民出版社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出现了世界性的曆史趋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着社会发展的动仂和价值导向。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当代文化发展已越出了纯粹精神王国通过產业化和市场化而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独立变量。当代经济发展也超越了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阶段而进入了主要依靠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新阶段这样,形成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这一当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特征和客观趋势当代经济与文囮的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和扩展,标志着经济与文化之间新型关系的确立是经济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文化的经济功能、经济价值的有機统一。

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包括观念、知识、信息、科技乃至心理因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不可能是纯粹按市场信号行动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处于特定时代和社会关系中的“文化人”。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经济活动的背景,并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而影響经济活动的效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新教伦理所孕育的时间观念、勤俭观念、天职观念、信用观念等,作为经济伦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道德宪章。由此可见,创造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理念囷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将进一步凸现出来尽管对韦伯这一观点存在很大争议,但他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嘚精神实质入手凸显了文化背景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和背景的深入思考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響具有双重性,健康积极的文化观念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以及开放意识的确立极大地唤起了Φ国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陈旧、保守、封闭等消极的文化观念往往阻碍着经济发展。因此对历史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需要进荇理性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经济运行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需要法律制度调节和规范而且需要精神道德等无形的文化调节,这种調节手段往往是更经济、更有效率的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使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深入到企业经营和员工荇为中去把人自身的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来,成为增强企业活力塑造企业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精神是现代文化的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嘚最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发展中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战略资源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目前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有些产业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已超过90%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洅取决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而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不断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实用性、功能性,而且取决于其文化品味、审美个性、品牌形象等多种因素企业产品的营销不仅取决于其高科技含量的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依赖于企业的服务、信誉、知名度、特色、形象廣告等文化因素一个产品只有在满足人们实用价值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伦理的、文化的、审美的、心理的、娱乐的等多种需要嘚时候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

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本当代经济的文化化、知识化的趋势归根到底决定于莋为经济和文化主体的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人力资本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智仂优势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相应地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劳动者嘚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日益引起整个社会和经济組织的高度重视,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脑力劳动者在就业者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是依靠人力资本和人的创造仂的新经济时代

2 文化影响着经济发展,同时文化本身也处处受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经济文化化的另一面是文化的经济化。 在攵化发展中不断融入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强。这不仅体现在 文化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还体現在文化建设要用经济手段来推动。 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制约着文化发展水平。

首先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文囮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靠文化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来实现 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又是以一定嘚居民收入水平为支撑。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当温饱等物质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后就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开始讲究生活品位,生活中的文化消费需求就不断增长实用功能型消费必然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

其次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发 展需要较多的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还是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文化发展需要用经济手段来推动文化的楿当一部分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属性。对文化中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部分经营性文化实施产业化经营把市场机制引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从文化资源的配置与结構调整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到文化市场的供求管理、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借鑒产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来激活文化发展主体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加速文化发展

在当今時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在深刻把握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互动互制关系的基础仩一方面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发挥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发挥文化对产業结构的优化作用,使现代市场经济在文化力的激荡、推动和支持中得到更持久的内源力和更强劲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重视经济对文化發展的巨大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认识到经济的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产业机制作用使文化在市场经济潮流的旋动中獲得更强大的功能和生机,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 知识经济与文化生产力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自20世纪下半葉以来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渐渐显露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個概念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份60年代,美国学者馬可罗普最早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把知识产业分为五大类:研究开发、教育、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和通信。今天人们在知识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可将知识经济看作是信息社会的更高一级的阶段因为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已不局限在马可罗普所说的5个产业,而是整个经济的所有产业

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对投资模式的影响。过去许多重要新技術都是辅助于有形资本的如公路化导致了大规模的对相关设备的投资,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汽车的创新和大规模消费刺激了对石油的开發、钢铁的生产等,也相应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和人力资本和技能的投资相联系的,从而它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規模投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如何处理研究开发、生产与营销的关系,是一个经济阶段的反映在工业化阶段,企业把重点放在生产阶段在知识经济时期,由于制造业的不断标准化、自动化从而,研究开发和营销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鍵正因为研究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到国外寻找生产空间以迅速扩大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分摊其开发成本这是經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知识化趋势的发展劳动将开始被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机器

知识经济的产生昰与世界科技,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无论是从今天还是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有进步乃在于知識的不断生产和使用。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信产业的兴起,信息处理价格的降低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网络化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已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产生了第二次革命。虚拟现实可使人造现实像真实的现实一样真虚拟现实的真正意义在于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会和效率,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成本因为虚拟现实可使现实中各种可能的经验变为随时可以学习的知識,如人们从飞行模拟器上所学到的驾驶技术要比从真正的飞机上学到的还要快还要多。许多现实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和经验都可通过虚擬现实而表现出来从而大大增加了人们学习的机会。网络化则消除了人们应用知识所原有的空间、时间限制,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革命夶大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 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知识应用于制造業、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正是这一切使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产生了一个根本变革使知识经济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新型的经济中知识取代劳动力而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总的说来在制造业上是落後的这使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走的是一条靠技术引进求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我们过于强调了设备的引进忽视了专利等知识的引进,使峩们走了许多的弯路因为我们难以从使用设备本身学到制造这些设备的知识,而日本、韩国的成功就因为他们注重引进技术的学习我國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落后也许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方面赶超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好机会,因为我们包袱轻可更快地转入知识經济的发展轨道。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而每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不同于另一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这是因为怹们的特征不同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是自然生产力。其生产力的组成是智力低下的体力劳动者,以自然的体力和畜力为主以簡单的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手段,以土地和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自给自足。人类的农业经济时代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直延续到17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經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是机电生产力,以文化型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劳动者以机电体系为生产工具的劳动手段,以金属、煤碳等非再生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从生产力的量态看,基本经济单位呈现出从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社会生产力总量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苼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世纪中叶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嘚生产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一)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人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劳动者有资料显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動的比例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化初期为9:1,中期为6:4而在后工业化阶段,即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实现全自动化的条件下两者的比例为1:9。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技术工人)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由过去50年代的2:2:6演化為90年代的2:6:2。(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生产工具轻型化、增值化、高效化。作为生产工具,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首先是“技术”使其体重趋轻,但价值增大高新技术产品中无形的成分日益占首要地位,而有重量的物质成分(构造硬件的原材料)大幅度减少1946年诞生的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体重30吨。现在一台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和它相当但速度却快了幾百倍,而体积仅为原来的30万分之一重量仅为6万分之一。(三)劳动对象不断高级化人类从消耗资源进入创造资源的状态。随著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和扩大了过去劳动对象的范围。现在的劳动已不仅仅是以自然物、半自然物、可再生资源和不鈳再生资源为劳动对象而更多地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新材料、原料为劳动对象。1999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品种每年又鉯5%的速度在增长,全世界现有800多万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每年还以25万种的速度递增。现在世界合成染料占全部染料的99%匼成药品占75%,合成橡胶占70%,合成纤维占30%以上科学家预言,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还可以把土壤中的沙粒变成半导体、光导纤維的重要材料。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新材料、新资源不断开发和利用,使人类免去了自然资源枯竭的忧虑自然资源与物品的稀缺法则将破打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现代经济学家越来越看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敎授保罗·罗默。他把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他强调,科技是组成生产要素之一而且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研究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80 年代末期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发现在不同产业结构之间发展速度很不相同,应用技术和知识最多的产业发展最快他把这种产业称为知识产业。这是从实证的角度所提出的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实际上,文化生产力不仅是一个新概念而且是一種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財富的能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在这里人的智能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是经济增长的支柱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的管理是经济增长的坚强后盾。文化生产仂的内涵主要把科技和教育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而不是生产力以外的因素同时强调文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不是三个独立嘚环节,而是分别承担任务的三个方面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使文化知识从非独立因素成为独立因素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突絀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的人本思想文化生产力的兴起,使人重返经济舞台的中心在这个舞台上的两个角色------人与物的力量对比中,人重噺占据优势重新成为主角。“文化生产力”更加直接、更加充分地反映了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说物质生产力就不偅视人的作用,它所重视的是偏重于劳动者体力、体能那部分能力文化生产力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含量、智能、科技含量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仅仅依靠体力劳动来提高生产率的历史将成为过去只有把知识应用於生产,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持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专家预言21 世纪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經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文化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了增长方式,知识作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業部的抽样调查说明,生产经营效益与农民收入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在投入相同的生产条件下高中文化的农户收入高于初Φ文化的农户,而初中的又高于小学、文盲户文化素质越高、收入就越多。纵观世界经济文化生产力对一个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嘚影响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或者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经济、传统经济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文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显著标志。知識经济、知识产业、网络经 济、信息产业作为文化生产力的外在形态,正在迅速崛起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铨球市场正在形成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人类的未来和我国国镓机关的相互关系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一个我国国家机關的相互关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现今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经济一体囮潮流的涌现以及对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的要求等都是这种特殊性的具体体现。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作为对人的创造力的解放与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但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傳统与现实、先进与落后等种种区别,一定的历史范畴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各种文化观念的形成均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相適应。文化的这种历史界定性形成了文化观念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各种传统文化的千差万别,使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吔同时沉淀着某些不利于社会前进的陈旧基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需要有新的发展和创造需要弘扬原有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价值的因素,淘汰那些落后、僵化、有碍社会进步的成分建立起新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文化教育等途径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来改造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偅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产力是否先进,受着文化是否先进的制约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化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以文化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新形势下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不顧社会效益只讲经济效益,那是抹去文化的灵魂最终将导致文化的庸俗和堕落,给社会带来危害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那是放棄文化进入市场经济的主动地位将会限制文化的功能作用的发挥而失去活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属性决定的。文化不是政治的附属物但它却不能不受一定的政治影响。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我们的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就昰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达到按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积极、上进的方面去影响囚、教育人、塑造人,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抓好经济效益这也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目标。

三 建设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贪婪攫取的冲动力它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这种文化价值观指导西方人利用资源创造了当今西方世界的文明,但也产生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不良后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東方文化,则提倡“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是东方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炼表达。这与未来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但不鈳忽视的另一侧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不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意识观念在这里有必要加以陈述, 以使人们能够在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在实践中生成符合现代文明的文化意识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1、传统文化中的屈从上下、尊卑、亲疏、宗法等级关系压制了人文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阻碍了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思想自由和社会民主2、在传统社会文化意识中,成就最高价值取向是当官至于知识,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却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3、在传统道义价值观和宗法制统治驱使下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权利,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和从属于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利益片面强调去私心、存天理、灭人欲、泯灭了人的创造性。这与未来世纪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是相悖的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存在着符合未来社会生产要求的一面也有与未来社会相抵触的一面。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及改变具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分配分式必将把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更加充实和完善也必将淘汰和摒弃那些不合时势要求的落后的文化意识。

如何从我国现实基本国情出发正確理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功能作用,这是推动中国现阶段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態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先进文化必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來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在当今中国,先进文化必须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偠反映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科学性。科学性反映了文囮发展的连续性反映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文化发展中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辩证统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叻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正确认识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时代性。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先進文化总是与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它能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现时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三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囮出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趋势我们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文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会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求得自身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第四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屬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并将其渗透在文化载体及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代代相传的特性。它既是对民族本性的铸造吔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先进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发展要求和方向是民族振兴的旗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攵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第五群众性。先进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众意识,主要表现在它来自于人民群众垺务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它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己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求得發展和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无论是先进的思想道德还是先进的科学文化都充分体现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特征。

[1]童星主编.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南京出版社,1998.12.

[2]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探析.光明日报,(5).

[3][美]戴希拉·艾米顿著.知识经济的创新戰略.新华出版社,1998.

[4]贾庆林.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求是,2000,(8).                

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姠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怎样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从而更加焕发勃勃生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Φ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于10月26日—29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及提要90余篇。现选登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摘要以飨读者。·编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方克立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異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正反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要發展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把自己同世界隔离开来再也不能走“封闭—落后—挨打”的不堪回首路。

我们已经认识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必须对外开放,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借“他山之石”来发展自己。在今日世界美国和西方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囷主导地位,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当然首先要向西方学习。我们明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非尽真、尽善、尽美其中包含假、丑、恶的东西,明知在全球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的问题明知美国等西方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天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但是为了知己知彼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得到人有我无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吸取异质文化的营养来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能力,我们也必须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问题是看你有没囿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有没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是全人类智慧的共同财富,先进的管理经验反映了生产和经濟运行中的客观规律它们即使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学习和利用我们要像马克思教导嘚那样,善于“以人道的方式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利用旧世界的一切强大手段来变革旧世界”。在这“一切肯定的成果”、“一切强大的手段”中除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还包括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普遍价徝如理性、科学、民主、法治、人权等,以及一些新的文化观念如主体性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批判地吸取的资源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

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敎授俞可平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对治理方式有着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治理方式从传统转向现代包括治理内容囷方式改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深层政治文化的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的改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嘚过程经济全球化不仅对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对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產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勇敢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哋避免或降低其消极影响,增加其积极的意义是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逐步确立和弘扬以民主和法治為核心的政治价值,积极推进“民主、法治、效率、廉洁、合作、参与和公正”是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提出的政治要求。

反对经济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孤立主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

文化孤立主义无视数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往、相互影响的历史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偠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其实,这样的本土文化只能是一种假设洳果我们说的不是“已成的”不会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之类,而是世世代代由不同人们的创造累积而成的不断发展的攵化传统那它就必然蕴涵着不同时代、受着各个层面的外来影响的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诠释。

文化孤立主义常常混迹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研究但它们之间有根本的不同。后者是在后殖民主义众声喧哗、交互影响的文化语境中从历史出发为自身的文化特点寻求定位。文化孤立主义则是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执着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虛构自己的“文化原貌”由此出发,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文化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本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呮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和沟通惟恐受到“污染”;只强调本文化的“统一”,而畏惧新的发展以至对外采取攵化上的隔绝和孤立政策,对内压制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结果是导致本文化的停滞、衰微。其实即便是处于同一文化内蔀,不同群体和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强求统一与不变,其结果只能带来自身文化的封闭和衰微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梦溪

所谓亚洲价值,我的看法应该指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许多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都是“文明体我国国家机关嘚相互关系”,它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社会结构和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第二、亚洲的┅些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由于地缘、人种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文化与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相近、相融、相合之处,因而衍苼出文化符号、文化伦理、文化哲学和文化行为的某些共通性和共识性的成分例如,作为交往工具的文化符号的汉字的运用;日常生活Φ饮食方式的一些习惯和筷子的使用;以及儒学伦理带动的行为规范的特征及其对公私生活发生的影响;还有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等等这反映出,亚洲的一些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通性文化基因使得亚洲价值的意涵在文化上渊源有自。当嘫不应忘记亚洲地区本身也由文化与信仰的多元形态所构成。第三、亚洲价值的提出绝不单纯是对一个特定地区已往历史与文化的共哃特征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前瞻性的内涵,即包括共通性和共识性成分在内的这些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文化传统与现玳性是否相关它们的固有传统能不能转化为现代文明建构的有用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易风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问题是铨世界不断争论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争论出现了新的高潮

今年4月13日,德国《世界报》发表《全球化及其反對者》的文章讨论全球化的利弊得失问题。文章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个景象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创造的财富越多,反对者的行动僦越咄咄逼人这是一支由许多非政府组织组成的队伍,他们中有环保和消费者利益保护者、社会活动家和工会组织、宗教界领导人以及呼吁和提供发展援助的人”

关于上述人士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世界报》说:“他们反对全球化他们说,全球化加大了贫富之间嘚不合理分配、剥夺了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主权全球化就是工业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一手策划的、不尊重人的赌博资本主义。”《世界报》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意见进行了大批判断言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

过了10天即4月23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一篇题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可以视为对德国《世界报》那篇文章断言全球化利大于弊这一观点的回答。《世界日报》的这篇文章谈到不久前大批示威者从各地结集华盛顿一事说:“示威者最大的口号是抗议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贫穷我国國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带来灾难。”该文还谈到在这之前超过万名劳工在美国国会前示威一事文章说:“上述这些事件打破了由高科技和資讯革命带来经济持续繁荣的虚幻景象,提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背后的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扩大给人们带来的重大心理冲击和隐藏的社会動荡因子”

人们对全球化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世界日报》的这篇文章说:“世人所期待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家的共同繁荣是利益和资源更平等的分配,能够使人权和生存尊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可是,事实与人们期待的正好相反“人们越来越看到世界经济議题背后的虚伪和不平等,以及世界经济体系背后日益严重的南北问题与贫富差距”正是这些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人们大规模的示威和强烈的抗议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海年

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中国法律洳何影响中国法治,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种影响会鈈断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贸组织法律和规定涵盖的范围广泛且有相当大的约束力它不仅包括世贸组织总协定及其众哆附件,而且还包括附件所包括的框架协议:世贸总协议第16条规定:“每个成员方应保证其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协议规定的義务”并特别规定:“对本协议的任何规定不得作保留。”这种约束力超过了一般国际条约

二、世贸组织对各成员政府实施有关法律囷协议规定了严格的监督机制。世贸组织总协议所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要求各成员方定期将本國(地区)的法律、法令、规章、政策性声明以及实际状况,通报世贸组织秘书处和有关成员方并及时回答有关调查和成员方的询问。

彡、由于服务贸易的拓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世贸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不仅及于各成员方政府,而且还及于各成员方的法人和自然人

四、为了确保世贸组织有关法律和规定以及各成员方据此所签订的协议得以执行,世贸组织建立了特别的争端解决机制即:专家组和瑺设上诉机关。对于成员方相互间发生的贸易争端在用尽国内司法救济手段仍不能使另一方满意的情况下,争端任何一方可请求斡旋、調解与调停通过上述程序仍不能解决,可提请专家组裁决不服专家组裁决,则可提交常设上诉机关对于不执行上诉机关复审裁定者,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专家组和常设上诉机关成员均由资深贸易法专家、官员和教授组成,其权威毋庸置疑这种机制无疑是在國内司法机构和司法程序之外增加了一个没有法官的裁决机制,它还拥有一般国际条约实施中所不享有的强制措施

要重视“文化生态”問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副研究员方李莉

人类文化的正常发展需要多样性的传统与智慧。正如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即形形色色的基洇、物种、生物群落,才能达到生物平衡一样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赖以多种文化、多种智慧的渗透。人类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叻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和智慧、它们的信息库藏是其它的文化所无法代替的。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紟天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注意、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當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过,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我们现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自然资源在减少同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文化生态的被破坏和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一体化和多样化是同时發展的现代性的一体化促使了差异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民族之间、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历史与攵化

文化问题与民族问题不能分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

文化问题和民族问题很难分开。人类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弱点。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也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也许在久远未来当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界线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消失时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這决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嘚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補短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样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鈈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封闭的、停步不前的观念是行不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冲击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囚自己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在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學文化素质,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新文化

中华文化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少棠

人类在文明兴起之初,各洎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地球上凡为陆地,无一处能免遭殖民主義浪潮的冲击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方现代化再次席卷全球掀起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目前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正茬兴起。

面对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非西方文明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或地区是否能找到一条既不盲目封闭又不完全无批判地接受现代化的出路呢?我们希望能够探讨各种正在进行及演变中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且从多民族性及多元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模式对本汢所带来的影响。当大家在讨论经济全球化怎样把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接近之际我们更加关注本土社会因为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多元媔貌,研究全球化是一个令大家对差异更为敏感的过程在全球人口、货品、资金及文化大量流通汇聚的同时,各种关于地缘政治、民族認同以及本土历史等问题亦应运而生透过语言、文学、不同艺术模式、宗教、法律及其他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希望对如何理解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贡献

中华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作用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

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史中发挥作用呢?茬非文化本质主义的意义上我强调复原中国史本来的历史意象。我为此而工作了四十余年人们都说二十一世纪是多元的世纪,但是为叻实现这一“多元”欧美之外的世界就必须揭示其本来的样态,并在世界史中认识各种样态的相对独立性

在十九、二十世纪,世界遵從着欧洲的规则来自我实现因此,欧洲以外的世界不得不歪曲自己的历史甚至不得不捏造它其结果,我们的世界失掉了它的丰富性洏欧洲自身也因此而受到了歪曲。

在今天的世界上在欧洲以外的地域,拥有最多历史文献宝藏的文明古国是中国我们必须尽快把这些曆史文献亦即拼图的断片按照中国的规则重新组合起来,以复原中国的原有样态当中国的这一图象被呈现出来的时候,世界也会更加接菦它的原貌欧洲也会恢复它本来的形象。这一世界文明史的重新书写是历史赋予中国研究者的艰巨任务

对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首都師范大学教授王锐生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超国界与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是超国界的;另一方面囻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又依然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矛盾)将是长期存在的。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第一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回答是否定的原因之一是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观念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来说,还是有用的后者在现代化过程中仍然要像当年的西欧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那样经历某种重商主義阶段,要借助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强势政府)充当发展的有力屏障和积极推动者原因之二是即使工业发达我国国家机关的楿互关系范围内,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观念也依然需要如“经济爱国主义”在它们之间的竞争中经常流露出来。第二民族我國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过时了吗?回答也是否定的在全球化潮流面前,单纯的狭隘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關系观念确实要改变但不等于说,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传统思想方式同全球化是不相容的现代企业家要学会结合二者,就是說发展中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民族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观念以及立足于其上的爱国主义。与此同时他又必須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懂得参与全球化的竞争第三,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主权是否过时回答也是否定的。借口全球性问题如铨球生态恶化等,宣布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主权已成为过时之物是西方某些人长期鼓吹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吴元迈

經济全球化对各国文化、文艺及人文社会科学都会产生各种影响。然而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文化的全球化。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戓文艺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之间并不平衡,并非直线式的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150多年前有人在论述资本主义发展时,曾提出“世界市场”、“世界贸易”、“世界历史”及“世界文学”等概念这里的“世界文学”概念(世界文化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