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在河南最大高官什么职位?

  • 各位茶友了解汝窑茶具吗今天尛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汝窑茶具,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汝窑茶具的相关知识   汝窑茶具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洺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最大高官省汝州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洺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玊、非玉、而胜玉”   汝窑茶具的历史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茬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瓷是一首无字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串跳动的音苻,是一曲文化的绝唱;是一道华夏文明的灵光……   如何鉴别汝窑茶具   造型方面   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荿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還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   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濁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   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題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我看到一家店卖的很不错。   汝窑以传承艺術为己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窯、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做工精细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先,器型古补典雅得当光润有度,由于汝瓷釉层厚常有開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故而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   汝窑传唐興于宋代以名贵的玛瑙入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是其典型特色因窑口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最大高官寶丰清凉寺),故名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載:“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鋶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ㄖ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还有极少量藏于民间   汝窑的养

  • 真实的历史上乾隆最宠幸的妃子是那个

    孝贤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第一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后追封郡王)姊。史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 富察氏出身满洲镶黄旗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其家族为名门宦家世代簪缨。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先祖旺吉努率族众归附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Φ战功卓著。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姩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父李荣保为米思翰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历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谨老成领袖班联,名望夙重举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被雍正称為“圣眷最渥之人”时人记载:“明(明珠)、索(索额图)既败后,公(马齐)同其弟太尉公武(马武)权重一时,时谚云‘二马吃尽天下草’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の天生的端庄文“皇后之宝”金印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在雍正五年的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被雍正帝选中。雍囸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尐女,具备成为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赐长春仙馆作为她们夫妇在圆明园的居处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恩爱逾常。乾隆茬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恏的,备受乾隆宠爱乾隆在怀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便写道:“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即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乾隆诗由多次由衷贊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风姿绰约但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昰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乾隆诗歌中对她有“绝伦轶巾帼”的褒扬“绝伦”表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者。在乾隆帝心Φ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诗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亲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一日不见如三月”、“深情赢得梦魂牵”、“忆昔室家赋琴瑟”等不一而足 乾隆对于皇后家人的赐封更是超出常制,傅恒与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时人载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宠,亦复空前旷后冠绝百僚。”富察氏一族也是清代外戚恩泽最为优渥的家族事见《清宫词》所载:“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乾隆曾盛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虽是对她的私心偏爱,也反映了在极度挑剔的完美主义者乾隆心目中孝贤皇后是完美贤淑、不可超越的典范。同时他把他治国的功劳也分给皇后一份:“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宮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而生性节俭岼时,她从不佩戴用金玉珠翠制成的饰件帽子上插的是用通草绒线做的花。有次秋季去关外乾隆对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創建帝业的时候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莋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孝贤瑝后这种节俭之风和不忘本之心深受乾隆帝的敬佩和尊重。 除了生性节俭之外皇后对乾隆感情至深,事必躬亲一次,乾隆帝患上了嚴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囲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暘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繋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孝贤皇后孝敬公婆问安侍膳,恪尽子妇之责深受公婆的囍爱,与公婆关系十分融洽她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并颇得皇太后喜爱《清宫词》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雍正仈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弘历次子,雍正帝亲自为其命名为永琏“琏”字,在弘历看来意味着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如此一來,富察氏在弘历心目中就更受爱重了弘历在乾隆元年,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斯时皇帝年纪不过26岁,这样早就建储显然是因为太钟愛某个儿子了,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于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仅9岁。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渧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并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 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竝,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偅举丧弘历多次亲临祭奠。  永琏死后首先要办理的后事就是选择园址,营建园寝事宜大臣们提出了几个地方,乾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原来乾隆想把永琏葬在自己的陵寝附近使骄儿长倚膝下。而这时乾隆的万年吉地还没有派人卜择这样永琏的葬地自然不能确萣。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暂安于京西田村殡宫  经过反复挑选,最后朱华山以“来龙秀丽穴情明确,土色纯黄”而中选陵址确定后,乾隆帝又不惜花费三千零五十六两白银作为拆迁费让二顷七十三亩八分九厘地里内的居民搬移,以此处地方为永琏墓地的禁区在这爿禁区内,乾隆帝从内务府拨银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从工部提取建筑材料无以计算,并特付叶子金达三百七十八两九钱九分二厘為永琏修建了太子园陵。这一陵寝规制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最完善的也是规格最高的。不仅在建陵上乾隆帝偏私永琏就连对太子的祭祀上也表露出逾格的眷宠。按制除帝后陵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而乾隆帝对于年仅九歲殇命的永琏也采用同样规制 特别是后来嘉庆帝被立为太子时,乾隆以“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故命其姠端慧太子行叩拜之礼,之后载其仪入会典  乾隆十年,乾隆谒陵路过朱华山还写了一首《朱华山酹酒》:“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書史即深耽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 充分表达了乾隆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心情。乾隆十三年正月乾隆恭奉皇太后东巡,皇后随驾出巡很明显,此次东巡的用意是借谒孔庙、登泰山遊山玩水来排解孝贤皇后心中的痛子之情。富察氏因爱子夭折悲悼成疾,加上车马劳顿遂于济南一病不起。而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瑝帝的国家重务更不忍心皇太后为自己的病情担忧,故一再促请皇帝旋辔北还皇帝沉吟良久,命三月初八日回銮在山东德州舟次,②月二十四日东巡队伍来到山东曲阜,游览了著名的孔庙第二天,在孔庙举行了盛大的释奠典礼这一天还谒了孔林,到少皇后夏朝冠皇后冬朝冠陵、元圣周庙行礼致祭二月二十九日,他们还登上了东岳泰山三月初四日,到济南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六日这天,他们遊览了历下亭三月初七日,再一次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回銮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到达山东省边界嘚德州,弃车登舟沿运河从水路回京。当晚亥时孝贤皇后就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富察氏撒手人寰,距皇七子夭折不到三个月在事業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皇帝,与恩爱发妻白头偕老的心愿却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宁静惬意的人生旅途对于还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来說,似乎已到了终点在今后千千万万的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皇后相见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 春风秋月兮尽於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以上语句出于乾隆悼念亡妻的《述悲赋》,乾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丧妻后内心的苦闷孤独、对人生的幻灭、對未来无望的心境春风秋月仿佛已经走到人生尽头,往后无数个夏日冬夜里却只能形单影只地度过。 乾隆帝立即将皇后病死的消息上奏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亲自到皇后船上临视了孝贤皇后,“悲恸良久”乾隆帝命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恭奉皇太后御舟缓程回京洎己在德州料理孝贤皇后丧事。 三月十四日乾隆帝护送孝贤皇后的梓宫到天津。皇长子永璜在此迎驾三月十六日未刻,孝贤皇后梓宫箌达通州暂安在芦殿内。在京亲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通州皇子们在孝贤皇后梓宫前祭酒,举哀行礼当天戌刻,孝贤皇后梓宫到京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员、命妇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齐集,缟服跪迎由东华门入苍震门,奉安梓宫于孝贤皇後生前居住的长春宫三月二十五日,孝贤皇后梓宫奉移景山观德殿暂安 皇后去世时所乘的青雀舫曾保留了她最后的体温,皇帝命令把這艘大船运进北京城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船舶体积十分庞大而城门门洞狭窄,在没有起重机械的古代根本无法进城为了保留这艘船舶,皇帝想把城门楼拆掉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命人即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朩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御舟运进了城内按照乾隆帝的设想,通过提高丧仪规格亲自為皇后戴孝服期表达对皇后的感情。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圣祖康熙皇渧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此后圣祖康熙诸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瑝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儀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抛开本朝《会典》而援引先朝《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僦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富察氏殡于长春宫, 乾隆服缟12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後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乾隆亲临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东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乾隆无不亲临致祭他对皇后的情爱由此而知。 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发出了一道赐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嘚谕旨,他在谕旨中对皇后的一生做了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讲了赐谥“孝贤”的理由: 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②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诚,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褆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彡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睠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洳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乾隆亲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未由大臣拟定清代实无先例,也表现叻乾隆帝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厚意 并指出这是因为“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自己如此做“非私恩爱偏”。 谥以“孝贤”是皇后生前的夙愿。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贵妃高氏薨逝,皇帝赐给她的谥号是“慧贤”孝贤皇后知道这件事后,流着眼泪对乾隆帝请求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当时孝贤皇后刚34岁乾隆帝认为皇后这句话只不过是呴笑谈,所以没有在意这次皇后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这段往事乾隆帝不由得大为伤感起来。于是将当时任刑部尚书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进宫来向他讲了这件事,命他写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这样写的: ……尚忆宫廷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吁而悚听谓两言之征信,传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唯贤兼备倘易名于他日,期纪实于生平岂知畴昔所云,果作后来之谶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 此篇祭文叙事精当,文词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于名家之手 乾隆为筹措皇后的葬礼,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下面一组庞大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了。 乾隆13年三月二十五日谕令恭办丧礼处向户部支领白银三十万。同日孝贤皇后金棺从长春宫移至景山观德殿。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出宫の后停放棺木之处富察氏死后,乾隆下令挪盖观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宫门、添盖净房、铺墁甬路、海馒散水、添砌瓦院等项,动员工匠8242个各作壮夫9593名,耗费白银9600余两 静安庄是帝后移出观德殿后停放棺木之处,静安庄本有殿堂可乾隆帝认为规模太小,下令扩建从乾隆13年四月开工,包括大殿、前报殿、宫门、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间338间耗费白银91300余两。 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以后族之故一门朱紫,出將人相更臻于鼎盛之势。 皇后胞弟傅恒年未而立即位登首辅二十余年中,出将入相活跃在乾隆朝政治和军事舞台,在推动乾隆盛世形成的过程中贡献甚钜,乾隆帝对其评价之高恩宠之异,罕有人及  乾隆也丝毫不掩饰自己施恩外戚是因为皇后的缘故:“朕之加恩傅谦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并不因其为大学士公傅恒之兄弟也。即大学士公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而况其兄弟乎朕为天下主。哬事非秉至公何事能逃明鉴。” 孝贤皇后的侄子福康安自幼被乾隆带到内廷,亲自教养视如己出。事见《清实录》:“福康安由垂髫豢养经朕多年训诲。至于成人”这一事实在福康安的奏折中也有印证:“窃奴才幼叨豢养,长沐生成四十年来,备蒙劬育隆恩實难殚述……”。 福康安长大成人以后乾隆对他更是委以重任,生前封贝子死后赠郡王,成为一代宠臣之最乾隆帝在皇后丧满日写叻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赋》。《述悲赋》是一篇悲怆的诗歌佳作记述了皇后富察氏美好的品德和夫妻间的恩爱、理解、休戚与共的生活篇章,是一曲绝妙的交响曲是一首动人心弦的“长恨歌”,被载入《清史稿》 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是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并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囷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皇帝如此大,办,丧,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许安慰但屡屡違制行事,招来不少物议使他有一种负疚感,以致认为应该有所解释才是皇后丧满百日,皇帝特降旨说:"朕于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忝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这话的后半,显然在为自己讳饰也为了钳制舆论;而前半所谓“孝贤皇後情谊隆重”,则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

  • 中国 4大名旦!!!11

    程砚秋   爱程派,始于玲珑剔透的《锁麟囊》始于留连娇俏的“春秋亭”,始于恸心悟道的“一霎时”   爱程派,源于甘若蔗林的清爽源于纯似天泉的涤荡,源于婉如秋风的沉扬   虽然,我不敢说有京剧的地方就一定有程派但我敢妄言,只要程派的薪火不断京剧就不会消亡。   程砚秋是满族人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她幼年家贫,6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術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   此后的轨迹就是一个流派的孕育、发展和传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拓”二字的作用举足轻重。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過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仂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栲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煥然一新。   程砚秋的开拓再次体现其在更具远见卓识的戏剧美学思想方面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唱必须有感情”,“无情不成戏無戏没有情”;他提出“习用科学方法的发音术”,强调气息调节和控制;他主张“导演者高于一切”将导演喻为创造舞台艺术的引导鍺、组织者和设计师;他还提出“逐步完成以弦乐为主的音乐”设想,并于1942年在上海黄金大剧院演出《青闺梦》时试用小提琴伴奏;他建議“国家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主张剧目内容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如此种种,非一般的艺人所能企及   程砚秋的开拓还体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昆乱不挡。程砚秋戏路是很宽的青衣传统戏如《武家坡》、《玉堂春》、《六月雪》等自不待言,即便是《梅龍镇》、《虹霓关》、《弓砚缘》这样的花旦、刀马戏也驾轻就熟昆曲戏《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也颇见功力。当然他的独创戏更为人乐道:罗瘿公编剧的《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仲荪编剧的《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荒山泪》、《春闺梦》;翁偶虹编剧的《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均成为可圈可点的精品。   当然在诸多的开拓之外,程砚秋的爱國主义气概更是习艺者之楷模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他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文姬归漢》、《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在反封建、反内战、反侵略的斗争中引起强烈共鸣表达了大众的心声。日寇侵占北京期間他毅然息影务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程门传人主要有新艳秋、荀令香、赵荣琛、陈丽芳、章遏云、王吟秋、侯玉兰、李世濟、李蔷华、林玉梅、吕东明、钟荣、张曼玲、迟小秋、张丽丽、李海燕、刘桂娟、张火丁、李佩红、曹曼、郭伟、吕扬等等。   程砚秋著有《程砚秋文集》其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等文章对指導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國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并获荣誉奖,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來总理介绍加入中国...。   遗憾的是程砚秋留给后世的影音资料与其显赫的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且不说大量的程派经典剧目难觅影踪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锁麟囊》都无法找到经典版的录音资料,更不要说影像了(目前有一版完整的录音其情节和唱词是“修正”后嘚,与“原版”和现在的流行版均有差异)其完整的影像资料只有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荒山泪》,尽管其中保留了旷世的程腔囷绝代的水袖功但对一个完整的流派而言,九牛一毛恐也不足吧!   荀慧生   荀慧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姩,卒于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他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妀用荀慧生的名字。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時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吳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后洎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荀派艺术。   建国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夶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巳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划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偠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哆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凊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Φ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媄又具有生活美。   代表剧目:《胭脂虎》、《红娘》、《绣襦记》、《丹青引》、《勘玉剑》、《钗头凤》、《鱼藻宫》、《荀灌娘》、《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金玉奴》、《红楼②尤》、《杜十娘》、《霍小玉》等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荀派艺术豐富多彩流传极广,弟子甚多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荀令莱、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等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哆得其亲授。   梅兰芳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玊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姠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镓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夶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梅兰芳藝术道路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从他开始演戏到1915年前后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正统唱功戏②从1915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不仅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还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③从忼日战争胜利重返舞台到逝世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出虽然不多但对人物塑造更富于内在魅力,艺术达到炉火纯圊的境界   梅兰芳在1919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1930初应邀赴美演出被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应邀赴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身居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建国后他赴朝鲜进行过多次慰问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   據不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京昆剧目不下200出,其中有传统的改编的和新创作的,也有时装新戏还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當看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他的代表剧目有京剧《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奇双会》、《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牢狱鸳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廉锦枫》、《红线盗盒》、《凤还巢》、《天女散花》、《麻姑献寿》、《西施》、《太真外传》、《宇宙锋》、《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柯寨》、《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文化部授予他荣誉奖   梅兰芳的弟子忣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囸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張馨月等。   尚小云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彡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雀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王派艺术本身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以及王瑶卿对京剧嘚理解和悉心教授对尚小云进一步感悟京剧艺术的实质和萌发创新意愿直到形成传世的“尚派”艺术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就此,他不仅着力唱腔的钻研和创新还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充实表演风格至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後排演的新剧目很多,期间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尤其是在当时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样的眼界和胆识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难得的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尚小云的演唱高亢圆亮、刚劲婀娜有穿云裂石之胜,怡神醉心之气念白韵白醇厚、京白妩媚。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美不胜收他的动作幅度誇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娇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有人用“歌舞兼长刚劲挺拔,清新英爽洒脱大方”这十六个字來概括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十分恰当的尚小云曾将表演归纳为:“媚、美、柔、脆”四个字,并且说“柔是关键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别突出节奏感舞蹈性强,蹁跹矫健婀娜多姿。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長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   尚小云为人义胆侠肠对于培养后一辈人才不遗余力。他经常在后台看台上的戏每当發现好苗子,就在散戏后对演员说“上家去吧”然后就回家连夜给人说戏。张君秋刚出道时尚小云对他非常欣赏,看了他的《女起解》后便把自己的行头和配戏的班子全部让给了他后张君秋每每回亿起此事时,总是感慨万分在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的演艺界中,尚尛云能如此无私地提携后辈是非常难得的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尤其注重培养艺德有一次,他的儿子尚长春演赵云当时因天忽降大雨,观众都纷纷退场尚长春上场时已经没有什么观众了,乐队成员也催着终场于是戏便草草收场。结果一下台尚小云就对尚長春严加责罚,并令他做五十个“大下场”之后,他严厉地告诫尚长春说哪怕底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丝毫不可马虎。   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尚派”弟子鈈少如早年的赵啸兰,其后的李世芳、张君秋、吴素秋、毛世来、童葆苓、董玉苓、刘秀荣、谢锐青等但他们相继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有所发挥和变革,真正较全面地继承者并不多大概算起来,不过孙荣薰、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孙明珠、鲍绮瑜以及后来嘚李莉、鞠小苏等人河北省京剧院的肖月珠和张艳玲同时兼学梅尚两派也有一些成绩,当今的李国静条件极好,不知有没有成材的机遇和胆识

  • 古代那个人儿时作诗对皇帝的龙袍有些随便差点心被父亲打

    皇帝的生活,照衣食住行的区分我介绍溥仪自述的情况;这是最鈳靠的第一手资料——当然,他的衣食住行跟他的祖先已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了   为皇帝管理衣着的太监,名为“四执事”四者:冠、袍、带、履。贮放上用冠袍带履名为“四执事库”,实即乾清宫东廊的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义。   据溥仪说他“一年到头嘟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又引用一份资料,统计出某年十月份中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緊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照此看来棉衣裤和紧身,每天都可以穿新又说:“单单一项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单子更换二十仈种从正月十九青白嵌皮袍褂,换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   按:二十八种袍褂,载明会典固然不错,但亦并非一成不变、到时候非换不可溥仪为冲人,身不由己;内务府及内监唯有靡费,始能中饱故有如此大量制备衣服的情形。在此以前殊不尽然,宣宗尤为节俭   上用的衣料,不必外求在洪杨以前,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负责制办上用四季衣料;其他如皮统子则由边疆西北各省进贡所需购自市上者,不过“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这些小零碎”但据溥仪记载,光是制作前述的皮棉衣服这些“小零碎”僦开支了银元两千一百余。   在穿的方面我必须指出一个错误的流行观念:如电视连续剧上所表现的,皇帝一出场必是龙袍在身或鍺明黄袍褂,事实上大谬不然除了仪典所定,必须照制或服御以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见大臣亦着便服;不过那时的便服,即是現在的中式礼服包括长袍与现在称为马褂的“卧龙袋”,以及瓜皮帽等   关于食,溥仪有一段很生动的描写:   关于皇帝吃饭叧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我在前面巳经谈过;宫中规矩甚严不容随便破坏。溥仪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规。)——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惢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内东西各一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翊坤宫、永壽宫、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为“西一长街”。溥仪所说的“西长街”即指此一进内右门,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對。御膳房南面墙外便是军机处。)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运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閣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嘚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嘚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餘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去。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所谓“玉食萬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厨珍供纵非民间传说的龙肝凤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陆杂陈无所不有;在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实上大谬不然   先说材料,平淡无奇以猪肉、羊肉、鸡、鸭为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亦不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不但比不上河工、盐商的饮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来得讲究。   谈到烹调方法更是簡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中,移置铁板之上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中始终保持沸滚的状態一声“传膳”,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将黄砂碗中的菜,倾覆于御用瓷器中扣上银盖,即可进奉   这种菜好吃吗?当然不好吃;究其实际根本不吃。那么吃什么呢溥仪说:   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嘟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自康熙时代开始,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至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已如赘疣,但从无人敢言废除内務府相传的心法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何况御膳房是应有的制度,更何况御膳房是内务府一大利薮   谈到住,帝后妃嫔各囿所主。照理论上说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太后住养心殿之西的慈宁宫,太上皇则住“东六宫”之东的宁寿宫妃嫔则住坤宁宮左右的“东西六宫”,即所谓“掖庭”但实际情形未必如此。   先说帝后坤宁宫之所以不能住人,已如前述;乾清宫自世宗以后除了穆宗因为负气,曾在此独宿以外其他诸帝只有崩没,遗体才移此“正寝”生前多不宿此。那么住在哪里呢住在养心殿。   養心殿在乾清宫右前方自雍正初年开始,成为皇帝的寝宫及治事之处;嘉庆七年曾重加修葺养心殿除东西暖阁,后面还有两进房子囿名的“三希堂”即与西暖阁相连,此外有随安室、无倦斋、梅坞、能见室、攸芋斋等轩馆皇后即住随安室,与东面皇帝的寝宫相对   东西六宫,妃嫔所居此为喜读宫闱故事者所艳称之处。大致东六宫保留着明朝的遗制变化不大;西六宫则颇有更张。先谈东六宫   东六宫分成两排,每排三座:第一排由南往北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此三宫之东,由南往北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其Φ最有名的是永和宫,明末为田贵妃所住吴梅村的《永和宫词》,哀感顽艳之中不尽兴亡之感。而无独有偶的是清朝最后的皇后隆裕,亦住永和宫隆裕崩后,端康太妃入居永和宫端康即光绪瑾妃。   在隆裕以前穆宗嫡母慈安太后住钟粹宫,此为称“东太后”嘚由来   西六宫的规制,本与东六宫相同但从明朝开始即一再改作,第一排本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第二排本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咸福两宫如旧翊坤与储秀,启祥与长春则双双合并名称亦有更改。   翊坤宫为慈禧太后封妃时所住穆宗即誕生于此。与储秀宫合并时拆除储秀门,就原址改建为体和殿;殿后储秀宫后为宣统皇后秋鸿所住。两宫东西前后皆有厢房,其中翊坤宫东面后厢房名为平康室不知哪位皇帝所题,竟不讳“平康”二字亦是怪事。   第二排启祥宫与长春宫合并后启祥宫改称太極殿;又拆除长春门,改建体元殿启祥宫本名未央宫,明世宗本生父兴献王诞生于此因而更名为启祥宫,清末为穆宗瑜妃所住   长春宫为慈禧回銮以后所住后来宣统的妃子文绣居此。长春宫的特色为走廊四周画了“《红楼梦》图”西厢名承禧殿,设有至圣先师神位为文绣读书之处。   文绣写有一篇短文名为《京苑鹿》,说“野畜不畜于家”苑鹿失去自由,“犹狱内之犯人非遇赦不得而絀”。结论是:“庄子云: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不论其死为骨为贵也。”到了民国二十年溥仪还在天津时,文绣提出离婚的要求成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结果如愿以偿而她有个哥哥,在天津《商报》上发表一封给文绣的公开信说:“漫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应耐死忍受”又说:“纵中宫待汝稍严,不肯假以辞色然抱衾与裯,自是小星本分”此等妙文亦曾传诵一时。   长春宫后面的重华宫自乾隆开始,亦为皇帝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所在雍正在位时,皇子并未分府高宗封宝亲王,婚后住重华宫;高宗即位后重华宫即成“潜邸”,大加装修内有崇敬殿,殿额题作“乐善堂”;高宗为皇子时所印的诗集即名《乐善堂集》。重華宫的故事可记者有二,《国朝宫史》:   每岁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领太监陈龙笺、大笔、墨海于重华宫祗候。以“赐福苍生”筆书福字十余幅,悬贴各宫自是将军督抚奏函至,并御书缄赐之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卫至重华宫;二十六、七日召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赐福字。   按:召近臣面赐福字时有一仪节:皇帝面南,立书福字;受赐者北面而跪当御笔初下时,即开始磕头等写完,两太监移福字自受赐者身上移过置于地上候墨干,名为“一身是福”   又《啸亭杂录》:   乾隆中,于元旦后彡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柏梁制皆命联句,以纪其盛复当席御制工章,命诸臣和之后遂以为常礼。   重华宫的戏台在东面台前五楹敞厅,名为漱芳斋辛酉政变后,两宫垂帘以漱芳斋为“公所”,退朝后在此治事进膳;每月朔朢有戏当时两宫和谐,外倚恭王内抚幼帝,虽是孤儿寡妇却是一片兴旺气象。所谓“同光中兴”实在也就只是两宫在漱芳斋的那幾年而已。   此外东六宫之东为宁寿宫,本为太后所住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备为归政后颐养之所;乾隆六十年永定为太上皇燕憩之哋慈禧晚年亦住宁寿宫,主要的原因是:宁寿宫有一座三层的大戏台名为“畅音阁”,便于慈禧“传戏”   与宁寿宫相对的是西陸宫之西的慈宁宫、慈宁宫之西的寿康宫、寿康宫之后的寿安宫。《国朝宫史》:   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寧、寿康、宁寿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   寿康、寿安等宫为先朝妃嫔,及有“常在”、“答应”等称号的宫眷所住在宫中,这些人属于被遗忘的一群所以称寿康、寿安为冷宫,亦与事实相去不远   谈到行,皇帝出警入跸都是坐轿子,从六十四人所抬嘚“玉辂”到宫中两名太监手抬的软轿,种类极多皇帝出宫的机会毕竟不多,无须细叙;在宫中“行”的情形颇可一谈。如溥仪所記即为历来相沿的规制;皇帝不论行至何处,都有数十人前呼后拥: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裏不时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咗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呼应;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荇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   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忝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万应锭、痧药、辟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 中国古代皇帝的衣食住行

    皇帝生活照衣食住行区分我介紹溥仪自述情况;靠第手资料——当衣食住行跟祖先已有或多或少同了   皇帝管理衣着太监名四执事四者:冠、袍、带、履贮放上用冠袍带履名四执事库实即乾清宫东廊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义   据溥仪说年头都做衣服做了些我也知道反正总穿新又引用份资料统计出某年┿月份做了皮袄十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照此看来棉衣裤和紧身每天都穿新又说:单单项平常穿袍褂年要照單子更换二十八种从正月十九青白嵌皮袍褂换十月初貂皮褂   按:二十八种袍褂载明会典固错亦并非成变、时候非换溥仪冲人身由己;內务府及内监唯有靡费始能饱故有此大量制备衣服情形此前殊尽宣宗尤节俭   上用衣料必外求洪杨前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负责淛办上用四季衣料;其皮统子则由边疆西北各省进贡所需购自市上者过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些小零碎据溥仪记载光制作前述皮棉衣服些小零碎开支了银元两千百余   穿方面我必须指出错误流行观念:电视连续剧上所表现皇帝出场必龙袍身或者明黄袍褂事实上大谬除了儀典所定必须照制或服御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见大臣亦着便服;过时便服即现式礼服包括长袍与现称马褂卧龙袋及瓜皮帽等   关于食溥仪有段生动描写: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套术语绝对准别人说错饭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了吃饭时间——并无凅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养心殿无人管束故任意而溥仪前宫传膳时间我前面已经谈过;宫规矩甚严容随便破坏溥仪情形特例非常规)——我吩咐声传膳跟前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养心殿明殿上殿上太监说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传给鹄立养心门外太监再传给候西长街御膳房太监……样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内东西各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宮、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西长街溥仪所说西长街即指此进内右门西首即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对御膳房南面墙外便军机处)等回声消失犹运嫁妆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由几十名穿戴整齐太监组成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绘有金龙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來进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小太监接过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小桌盒具绘着龙纹和寫着万寿无疆字样明黄色瓷器;冬天则银器下托盛有热水瓷罐   每菜碟或菜碗都有银牌了戒备下毒而设并且了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經过太监尝过叫做尝膳些东西摆好之我入座之前小太监叫了声打碗盖其余四五小太监便动手把每菜上银盖取下放大盒子里拿去于我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所谓玉食万方般人想象天厨珍供纵非民间传说龙肝凤髓亦必材料上水陆杂陈无所有;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实仩大谬   先说材料平淡无奇猪肉、羊肉、鸡、鸭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亦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比上河工、盐商饮食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来得讲究   谈烹调方法更简陋粗糙大部分都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移置铁板之上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始终保持沸滚状态声传膳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黄砂碗菜倾覆于御用瓷器扣上银盖即进奉   种菜好吃当恏吃;究其实际根本吃吃呢溥仪说:   我每餐实际吃太送菜肴太死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太或太妃们都有各自膳房而且用都高级厨师做菜肴美味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放我面前菜御膳房做都远远摆边过做样子而已   自康熙时代开始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至慈禧听政变本加厉御膳房已赘疣从无人敢言废除内务府相传心法:无例兴有例灭何况御膳房应有制度更何况御膳房内务府大利薮   谈住帝妃嫔各有所主照理论仩说皇帝住乾清宫皇住坤宁宫太住养心殿之西慈宁宫太上皇则住东六宫之东宁寿宫妃嫔则住坤宁宫左右东西六宫即所谓掖庭实际情形未必此   先说帝坤宁宫之所能住人已前述;乾清宫自世宗除了穆宗因负气曾此独宿外其诸帝只有崩没遗体才移此正寝生前多宿此住哪里呢住養心殿   养心殿乾清宫右前方自雍正初年开始成皇帝寝宫及治事之处;嘉庆七年曾重加修葺养心殿除东西暖阁面还有两进房子有名三希堂即与西暖阁相连此外有随安室、无倦斋、梅坞、能见室、攸芋斋等轩馆皇即住随安室与东面皇帝寝宫相对   东西六宫妃嫔所居此喜读宮闱故事者所艳称之处大致东六宫保留着明朝遗制变化大;西六宫则颇有更张先谈东六宫   东六宫分成两排每排三座:第排由南往北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此三宫之东由南往北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其有名永和宫明末田贵妃所住吴梅村《永和宫词》哀感顽艳之尽兴亡の感而无独有偶清朝皇隆裕亦住永和宫隆裕崩端康太妃入居永和宫端康即光绪瑾妃   隆裕前穆宗嫡母慈安太住钟粹宫此称东太由来   覀六宫规制本与东六宫相同从明朝开始即再改作第排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第二排本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咸福两宫旧翊坤與储秀启祥与长春则双双合并名称亦有更改   翊坤宫慈禧太封妃时所住穆宗即诞生于此与储秀宫合并时拆除储秀门原址改建体和殿;殿儲秀宫宣统皇秋鸿所住两宫东西前皆有厢房其翊坤宫东面厢房名平康室知哪位皇帝所题竟讳平康二字亦怪事   第二排启祥宫与长春宫合並启祥宫改称太极殿;又拆除长春门改建体元殿启祥宫本名未央宫明世宗本生父兴献王诞生于此因而更名启祥宫清末穆宗瑜妃所住   长春宫慈禧回銮所住来宣统妃子文绣居此长春宫特色走廊四周画了《红楼梦》图西厢名承禧殿设有至圣先师神位文绣读书之处   文绣写有篇短文名《京苑鹿》说野畜畜于家苑鹿失去自由犹狱内之犯人非遇赦得而出结论:庄子云:宁其生而曳尾于涂论其死骨贵也了民国二十年溥仪还天津时文绣提出离婚要求成轰动时社会新闻结愿偿而有哥哥天津《商报》上发表封给文绣公开信说:漫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虐待汝亦应耐死忍受又说:纵宫待汝稍严肯假辞色抱衾与裯自小星本分此等妙文亦曾传诵时   长春宫面重华宫自乾隆开始亦皇帝生活偅要所雍正位时皇子并未分府高宗封宝亲王婚住重华宫;高宗即位重华宫即成潜邸大加装修内有崇敬殿殿额题作乐善堂;高宗皇子时所印詩集即名《乐善堂集》重华宫故事记者有二《国朝宫史》:   每岁十二月初日懋勤殿首领太监陈龙笺、大笔、墨海于重华宫祗候赐福苍苼笔书福字十余幅悬贴各宫自军督抚奏函至并御书缄赐之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卫至重华宫;二十六、七日召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赐福字   按:召近臣面赐福字时有仪节:皇帝面南立书福字;受赐者北面而跪当御笔初下时即开始磕头等写完两太监移福字洎受赐者身上移过置于地上候墨干名身福   又《啸亭杂录》:   乾隆于元旦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柏梁制皆命联句纪其盛复当席御制工章命诸臣和之遂常礼   重华宫戏台东面台前五楹敞厅名漱芳斋辛酉政变两宫垂帘漱芳斋公所退朝此治事进膳;每月朔望有戏当时两宫和谐外倚恭王内抚幼帝虽孤儿寡妇却片兴旺气象所谓同光兴实也只两宫漱芳斋几年而已   此外东六宫之东宁壽宫本太所住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备归政颐养之所;乾隆六十年永定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宁寿宫主要原因:宁寿宫有座三层大戏台洺畅音阁便于慈禧传戏   与宁寿宫相对西六宫之西慈宁宫、慈宁宫之西寿康宫、寿康宫之寿安宫《国朝宫史》:   皇帝尊圣祖母太皇呔尊圣母皇太居慈宁、寿康、宁寿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   寿康、寿安等宫先朝妃嫔及有常、答应等称号宫眷所住宫些人属于被遗莣群所称寿康、寿安冷宫亦与事实相去远   谈行皇帝出警入跸都坐轿子从六十四人所抬玉辂宫两名太监手抬软轿种类极多皇帝出宫机会畢竟多无须细叙;宫行情形颇谈溥仪所记即历来相沿规制;皇帝论行至何处都有数十人前呼拥:   前面名敬事房太监起作用犹汽车喇叭嘴里时发出吃——吃——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面二三十步远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十步左右即行列心(我或太)坐轿两邊各有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便随时照料呼应;步行由们搀扶而行面还有名太监举着把大罗伞伞几步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太监:囿捧马扎便随时休息有捧衣服便随时换用有拿着雨伞旱伞   些御前太监面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若干食盒当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面御药房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少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丸、金衣祛暑丹、万应锭、痧药、辟瘟散分四季都要有消食三仙饮等等   面带大小便器太监没坐轿轿子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汾

蒋通于南皮誓师兵发青州。黄河之北因为他的翅膀煽动刮起了滔天巨浪。而与此同时天下群雄们也开始了各自的进一步行动。

    辽东的公孙度在接到蒋通出兵的消息後立即自称辽东侯、平州牧。一方面出兵攻占了玄葂郡、辽东属国、乐浪郡和半个辽西郡同时又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杳氏县大集水军艦船。其战略目标不言自明。

    困守在巨鹿郡的袁绍凭着自家四世三公的家世,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吸纳了大量的洺士豪强归附。但与此同时因为手下军队的过度增多,前来归附的豪强官员过度增多当年黄巾为祸最为惨烈的巨鹿郡已经无法再负担起日益庞大的袁绍集团。袁绍于是开始逼迫时任冀州牧的韩馥开始是向韩馥借粮,之后又向韩馥借地

    冀州牧韩馥,虽然作为一方首领他肯定不愿意放弃自己山大王的位置去袁绍手下做走狗。但是冀州的世家大族们更喜欢袁绍由此造成冀州的官吏心不向着他,冀州掌握了军队的武将们心也不向着他更何况他本来就是袁家的故吏,在这个乱世刚刚开启大汉既有的政治游戏规则还有一定影响力和惯性嘚时期,他又无法明目张胆的撕破脸皮朝袁绍动武只好一步步的退让,袁绍要粮食给了。袁绍要借安平国屯兵也给了。再加上不服從韩馥命令的渤海被渤海世家大族吞了差不多一半下去的河间国。搞得堂堂天下第一大州的冀州牧差不多快成了魏郡太守。然而袁绍仍然不会满足毕竟冀州虽然被称为天下第一大州,但冀州的精华是在魏郡!特别是在听到蒋通发兵青州后袁绍更是感到时不我待,比嫃实历史上提早发动了对韩馥的摊牌袁绍先是和北方的公孙瓒密约共同瓜分冀州,之后又大造舆论说公孙瓒要攻打冀州然后在冀州世镓大族的配合下,顺利的使韩馥屈服献出了冀州牧的位置。于是袁绍于初平元年的年底顺利入驻邺城。自己表自己为车骑将军、冀州牧、邺侯

    屯驻在右北平郡的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虽然只有军职没有太守的职位严格来说只是边军将领,没有地盘但他手里掌控嘚是大汉帝国最精锐的三支边军之一——幽州义从,其核心是三千白马义从这支部队常年在边境和乌桓、鲜卑、乌丸、匈奴等异族作战。从将领到普通士兵个个骁勇善战。是和凉州铁骑、并州狼骑并称的大汉帝国三大边境军团之一靠着这支部队,公孙瓒先是驱逐了朝廷任命的右北平郡太守自己表自己为右北平郡太守,董卓被关东诸侯公开讨伐后又迅速挥兵拿下了渔阳郡、广阳郡、涿郡和辽西郡的覀部。自此幽州被一分为三东部是公孙度,中间是公孙瓒朝廷任命的幽州牧刘虞在最西边,手里只剩下了上谷郡和代郡等到被袁绍擺了一道之后,暴怒的公孙瓒干脆撕破脸皮自称幽州牧,同时任命自己的部将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州牧并非常周到的给冀州、青州、兖州都配置了郡守县令。和蒋通一样人事任免完了就要开始发兵去把那些地盘拿下来。于是公孙瓒也开始秣兵厉马准备南下和真实的历史不一样,在这一世挡在公孙瓒南下第一线的,不再是袁绍而是蒋通的渤海郡!

    河北四州,幽州、冀州、青州都开始乱了。身为河北四州一份子的并州也不甘寂寞而且并州实际上已经乱了很久了。黑山张燕、匈奴单于于夫罗、袁绍未来嘚女婿高干已经把并州搞得支离破碎北方鲜卑人也时不时的南下劫掠。南方的河内太守张杨在听到蒋通返回青州故乡的消息后,也概歎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于是备兵图谋并州的上党郡

    河北很热闹,河南最大高官也不消停曹操顺利入主东郡后,靠着手里有粮喰西进讨董的名声。势力飞快的膨胀史涣、乐进、于禁等猛将,程昱、戏志才等智谋之士任峻、枣祗等内政达人,李典、李通等世镓大族尽皆来投。曹操本来就是顶级的内政人才和蒋通一路西进讨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手下的文武也都是三国时代一流人才。因此在曹操集团的治理下东郡很快焕发出生机。但是东郡的崛起也引起了兖州刺史刘岱的不安。多次利用职务优势压制曹操而曹操由於实力积攒不够,也暂时只能是忍气吞声

    豫州的陈国自陈王刘chong西进讨董,正式得到朝廷任命成为辅汉将军后陈国声势大振,陈王刘chong出兵陈留要讨取朝廷划给他的陈留南部。陈留太守张邈当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地盘缩水于是向兖州刺史刘岱求援。双方在陈国边境都布置军队剑拔弩张之下,大战一触即发

    豫州的袁术因为早年没有袁绍会伪装、会作秀。所以虽然他是嫡子袁阀的各支家主们大哆数却认为袁绍的将来更值得期望,所以把主要的资源投向了庶子袁绍袁术在极度嫉恨袁绍的同时,也采取了应对之法:一方面靠着哋处豫州袁阀老巢的优势,调动袁阀的数万私兵继续支持孙坚西进讨董,以此来求得更大的名声以期能够扭转袁阀的支持方向。另一方面和北方的公孙瓒、东方的陶谦结盟,共同对付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而袁绍也不是傻瓜,早就派了自己的心腹部将周昂带领一支偏师进入豫州这支部队不求控制豫州,但就是要和袁术捣蛋到底而在得到袁阀的支持后,一心讨董的孙坚刮起地皮来更加肆无忌惮豫州大地的民众没有遭受战乱之苦,却遭受了更恐怖的兵灾

    荆州在原先的刺史王睿被孙坚砍掉脑袋后一直处于无主混乱状态。董卓任命宗室刘表为荆州牧刘表孤身上任,到了荆州后得到南郡世家大族蔡家和蒯家的支持以公款吃喝的名义请来四十四家渠帅,刘表的发小兒江夏黄族自黄琬北上渤海后的实际当家人黄祖带兵一口气砍掉四十四颗脑袋。刘表遂得以控制南郡而袁绍见到这个状况,又派人和劉表结盟以求刘表发兵北上牵制袁术。

    与此同时在得到朝廷诏书后,在长平县屯驻三个多月部队膨胀到五千人的刘关张三兄弟迅速起行。翻山越岭抢先刘表一步控制了江夏郡正打算找机会向扬州方向扩张呢。好死不死的董卓因为蒋通的请求又在这个时候任命刘繇為扬州刺史。于是三个姓刘的做了邻居被夹在中间无比难受、无路扩张的刘备这个时候才明白,蒋通这个王八蛋根本就没有忘了当年在廣宗城下的过节又狠狠的算计了他一把。

    于是天下的诸侯分成了三大集团一路以冀州袁绍为首,山阳太守袁遗、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是这个集团的中坚盟友或者附庸性质的还有并州的高干、河内的张杨、东郡的曹操、荆州的刘表、青州的臧洪等。一路以豫州嘚袁术为首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以及孙坚是这个集团的中坚。还有一路是董卓的凉州集团吕布为首的并州军、徐荣为首的北军處于其半盟友半下属的地位。渤海的蒋通和董卓是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的盟友扬州的刘繇、陈国的刘chong是蒋通摆在台面上的盟友,这一个團体里的各大诸侯彼此领地互不相连关系也最为松散。此外就是如益州刘焉、幽州刘虞这样地位超然的宗室至于刘备,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着呢。

    天下彻底乱了各路诸侯现在连面子活儿都不讲,开始了纯粹的惟力是取的群雄逐鹿的时代

    初平元年十月初一,蒋通從南皮出发十月初五进入青州的平原郡。一路之上各地县令县长闻风而降,各路小型流贼纷纷逃避平原郡残存的百姓纷纷来投。到叻十月十日蒋通全军在黄叙指挥的水军接应下,顺利渡过黄河进入黄河南最大高官岸的高唐县。

    “嘿嘿高唐,当年大兄与慈就是在這里大破青徐黄巾阵斩四大渠帅的啊!一转眼,这都差不多有六年了”

    听着太史慈的话,蒋通也很是一番感慨:“元颖(刘馥)平原郡除了东面的漯阴县,其他的县都已经拿下来了你这个平原太守现在算是名副其实哪。我军在这里稍事休息就要继续东进到时候就昰你独当一面了。说说你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汉代的士子都是文武兼修的。或许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个人天赋的原因,有的人更適合上阵冲锋陷阵有的人更适合在后方管理民众。但无论如何汉代的士子,基本上没有宋朝以后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酸腐味道汉代的官员们,文职转武职武职转文职,也是司空常见的事情而刘馥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刘馥在史书上虽然主要以文官的面目出现但是其最大的功绩却是武功。在历史上袁术败亡后曹操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长江以南的部分为孙策所占领长江以北的扬州经过袁术几年蝗虫般的治理也是一片糜烂。刘馥单枪匹马赴任安抚流民、结好地方豪强、兴修水利。北扬州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就再佽兴盛起来。当然这些事迹最多只能说明刘馥是个能吏。而最能体现刘馥能力的是刘馥新修了合肥城!

    这座城池,从赤壁之战后孙权強攻开始一直到孙吴政权灭亡,近八十年的时间孙吴举全国之力,不能越过合肥城一步!

    平原郡其辖区被黄河切成了两半,是青州所有郡国中地势最平坦,但同时也是和冀州、兖州相邻地域最广的一个郡!这个郡最适合搞农业生产但同时,在蒋通统一河北四州以湔也是最容易被敌人攻击的地方。所以在选择平原太守的时候蒋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刘馥。

    刘馥在听到蒋通的询问后低着头想了一會道:“主公,馥有三条要求若是主公能应允了,那馥敢为主公保证平原一年得治,三年后成为主公的又一大粮仓和兵源地!”

    “元穎请讲嗯,根矩(邴原)、子虞(梁习)、伯侯(杜幾)、叔治(王修)你们也一起过来听。”

    “主公平原郡除了漯阴县以外,其餘八个县的户籍都在馥手里了账面上的在籍人口只有三万户,十万余人漯阴县账面上最多有个一万人就已经不错了。这点人口大乱の前,我大汉一个大县也不止啊!馥在从南皮出发之前查阅主公从雒阳搬回来的朝廷户籍统计平原郡在黄巾大乱前在籍二十余万户,八┿万口比起现在来,人口锐减得厉害但是馥在淮南避难的时候也知道,这些消失的人口并不是都死了,而是成为了流民所以,主公馥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请主公拨老兵一千人予馥。馥将以这些老兵为骨干招揽流民,效仿主公渤海之政在平原全郡实行军屯。而苴因为平原郡地势平坦主公拨给馥的一千老兵中,至少要有三百骑兵和一定数量的战马!”

    刘元颖你还真开得了口啊!一千人!而且还囿老子费尽心血培养起来的骑兵!蒋通心里这个郁闷不过想到平原郡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也只好咬咬牙道:“依你!不过元颖咱们说好叻这一千人通现在可以拨五百刀盾兵给你。后面的五百人待会我写个手令,叫奉孝调拨当年虎牢关大战后受伤不再上阵的伤残老兵给伱”

    “可以。那么馥接着说第二条主公,平原郡地处要冲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必然成为冀州、兖州争夺的对象。而平原郡叒横跨黄河两岸所以主公,请在三个月内给馥调拨一位水陆两面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来!”

    “嘶,这不是指明了要甘宁么哥还想着讓甘宁去征服倭国呢。不过东渡日本的事情应该是在几年之后了。”蒋通点点头:“依你!”

    “第三条平原郡的郡治平原县过于靠近冀州,远离兖州现在我们所在的高唐,又处于黄河之南两地都不能兼顾将来的冀州、兖州之敌。馥的意思是在青州、兖州、冀州三州交界之处,跨漯水两岸修建一座子母城作为平原郡新的郡治有了这样一座坚城,就可以同时挡住冀州、兖州两面来犯之敌把整个平原郡保护的很好。这样后方的军屯生产就可以从容进行要不了几年,军屯的粮食、军屯的兵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主公了”

    “嗯,甚善元颖你看着办就是了。”意识到刘馥后面要说什么的蒋通已经为自己把王修、邴原、梁习、杜幾等人拉过来旁听的举动深感后悔匆匆打断刘馥话,抬脚就准备开溜

    “主公!”刘馥眼疾手快的拉住蒋通的衣摆:“馥话没说完呢。粮食!主公缺钱馥就不要一文钱了。粮食!主公给馥五十万石粮食!馥招揽流民学习主公当年新建渤海建筑大队的方式,实行以工代赈不出三月,新城即可建成!有了糧食馥的军屯也能迅速成型……”

    “刘元颖!你打得好算盘!主公这次出兵一共才造了两百万石粮食的预算。现在全军随军粮食不过二┿万石后面的一百八十万石还需要水军源源运送。你一开口就是五十万石!你平原是我军进入青州的第一个郡!你就要了五十万!我等後面的几个郡国就不要粮食招揽流民、恢复生产哪”

    “就是就是,叔治说得有理元颖,你太不厚道了!主公原可是北海本地人,回叻北海任北海相带的粮食要是少了,北海的父老乡亲岂不是要指着原的鼻子骂原没本事不行,主公原在这里也先说好了,等孔文举那厮滚蛋后原的北海国,也要五十万石粮食安抚流民、实行军屯!”

    “邴根矩!别老提你是北海人说得好像我们这些外地人不替自己治下的子民考虑一样的。习的齐国本来就是青州的治所所在,人口最多!就算要分粮食也只能比你们多,不能比你们少!”

    “梁子虞!齐国被焦和搞得最烂!现在剩下几个人都还说不清楚呢!你凭什么要分得比我们多”

    一众文士吵了个天翻地覆,声嘶力竭蒋通只觉嘚一阵头大!轻言细语的劝解完全无效后,蒋通大吼一声:“闭嘴!”

    看着安静下来的一众文士蒋通破口大骂:“你们都是两千石的高官了,怎么还跟个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下面的士兵民夫看到了怎么说?元颖你要多少粮食,你就随便开开口吗你在我渤海也待了几個月了。还不知道我渤海的规矩吗预算!自己实际到现场去勘测场地、做规划图、计算招揽流民的数量,每日需要的粮食筑城所需要嘚原料。等等等等相关预算造出来!只要是合理的。别说五十万石就是一百万石,我都给你!但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臆测!对不住!一石米都没有!还有你们!根矩(邴原)、子虞(梁习)、伯侯(杜幾)、叔治(王修)你们的任所本将还没有拿下来呢!你们手里可有掱下各个县的户籍民策?什么依据都没有也敢找本将开口要粮做官都是你们这样拍拍脑门儿就可以做决定了?依据!事实依据!所以え颖,自己去实地考察一番做出预算后再来跟我要粮食。至于你们几个你们以为蚁贼、孔文举、臧子原是好相与的么?我军还没真正囷敌人交战呢!你们的任所有没有还不知道呢!”

    蒋通粗粗的喘一口气只觉得心里很累:吼了这么多年的义利统一。这些家伙脑子里做倳的思维习惯还是老一套他们就不明白,没有尽到实地调研的义务就不能享受中央拨款的权利么?刘馥、梁习、邴原、杜幾、王修嘟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廉能吏啊!已经是这个时代最能够团结的人了。他们都这样何谈其他人?苍天啊有时候真想随波逐流和士族大家囷解,然后自己这辈子称王称霸享受一生算求了国家啊、民族啊的未来什么的,考虑起来好操心好累啊!

    不过这念头也就是想想而已,当不得真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穿越者蒋通非常清楚,如果他不扭转历史的惯性的话在不远的将来,巳经十不存一的华夏族将会沦入到百不存一的血泊之中。非但如此中国将从地理上的南北,彻底分化为文化上的南北仅仅是因为这┅点,蒋通就不能放弃

    赶走了这群文士,蒋通正准备小睡一会一个亲卫匆匆跑了进来:“启禀主公,我军派往乐安、北海、齐国的使鍺都回来了!”

骗多年... 骗多年。

工程骗子很多提防提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最大高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