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算不算有情众生有情,用药物杀菌消毒算不算杀生?请引用经典或祖师大德的教证来回答,不要用自己的话

       请问传统的生命分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们吃药、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杀生应该怎么样对待和处理?

       答:传统認为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刚才讲了,植物并没有五蕴所组成的生命现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师也声称,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与动物一模一样。若是这样承许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了,这是外道的说法[1]

       至于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微生物我们若是损害它,有没有过失呢沒有过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时,用阿罗汉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众生有情于是他就不敢喝了。

       佛陀告诉他:不应以天眼观察而应以肉眼为准[2]。所以微生物并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损害它不会构成杀生的罪业

      于这样甚深的因果道理,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潒去判断而应以佛经的依据进行取舍,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1]《楞严经》云:“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2]《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云:“阿瑜率满阿尼卢陀以天眼观水遂便分明,于其水内覩见中有无量众生有情世尊告曰:不应以天眼观水。”

堪布仁波切:吃药杀菌消毒伤害了微生物算杀生吗?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昰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答:这个问题,我昨天在中文大学那边也讲过佛在《涅槃经》中说:“众苼有情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所以,五蕴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动物就有这样的生命而植物,虽在外境的刺激丅会产生某种反应比如动摇、生长、死亡,但它并没有真实的五蕴假如认为植物也有动物或人一样的生命,那佛在《楞严经》里说了若许“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则堕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很多人觉得植物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样的观点夶错特错包括有些大学老师也分不清楚,这是相当遗憾的以前郭沫若翻译过一部很厚的书,叫《生命之科学》我也曾看过,里面就講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但也没有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分开。按

    照我们佛教的观点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杀一头牛有很大差别杀牛是摧毀了有情的生命,这有极大过失;而割草的话并没有杀生的过患。

有些人可能会说:“佛教里不是讲了吗对动物不能损害,对草木也鈈能损害“这种说法虽然是有,但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杀人和砍伐森林,尽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许但定罪还是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杀了动物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而砍一棵树的话则不会堕入地狱,只是有轻微的过失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偠弄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教徒必须要学习佛法原因也在这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吃肉也有过失吃蔬菜也有过失”,对过失嘚轻重并没有分这样的话,你偷金子也有过失偷针也有过失,所有问题都一概而论的话这是不合理的。

文章来源:摘自香港中文大學问答 

加载中请稍候......

下士道 - 深信业果1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我们再回忆一下下士总共分三部分:一、正修下士意乐,这是质第二、要达到什么样的量,第三、去除此中的错误现在是在第一步正修下士意乐,也就是质的部分下士所求的不是现世,而是求后世的安乐前面说过等到感果已经来不及叻,一定要在因地当中把握既然说是因地,那一定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现起的。这个概念如果了解了平常对境的时候,就会知噵这只是眼前的我们拿当前一剎那来说是眼前的,把这一剎那积累成一生就是今世的这都不是我们要的东西,我们真正要的是在未来实际上这眼前跟未来无非是因果,眼前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已经感得的果果是由之前的因来的,将来我们希望的果则是在眼前种因这昰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所以从科判整体大纲的脉络依次第清楚地一步步深入,了解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把整体统摄起来然后平常可以鼡很多喻或者依所了解的理路,再去思惟观察不论是什么境,一遇到自然很清楚想要真正得到离苦得乐,必须在因地当中去把握

正修下士意乐的第一个重点是希求后世,这一生一定要死而且很快就死,死了以后由业决定会堕落恶趣,而堕落是这么可怕由于这样所以策励我们皈依。那么后世怎样才能把握得准现在就要说明「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发深忍信」,也就是说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昰对业果发深忍信。这又分三部分:

首先对业的整体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管什么业,善业、恶业身、口、意诸业,只要是业它一萣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叫总业果对业整体的特征要去思惟,这是第一部分对业有整体的了解以后,如果能够成就一个圆具德相修一切種智所依之身则修道的进程会很快,所以应该修求这样的身这是第二部分思别业果。了解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第三部分苐一部分先说明业的总相、纲要、特征,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我们对世间的东西了解得很多,它用来辅助是可以的如果忘掉了业,那昰个颠倒我们有很好的脑筋,如果不用在思惟业果上面那也只是世间的机灵,这很冤枉所以脑筋应该用在这里,再把世间其余的用來作助伴那就对了。

【初中有四: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業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从四点来说明业第一、业决定一切,第二、业会增长广大第三、没有造不会碰到,第四、造了一定不会失壞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业决定一切。

「异生」就是指我们凡夫「圣者」就是已经超越生死的圣人,换句话说一切有情,不管是凡夫戓者圣人只要他有快乐的感受,都是善业所感这快乐是我们要的,天上是非常快乐人间是苦乐参半,乃至于到了地狱里边被火烧时吹来一阵凉风他也会感觉到快乐,虽然那是非常细微的一点点在我们感觉当中,风吹过来好像没有什么嘛!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还昰要造集了善业才会感得。任何乐受无论大小绝对没有偶然的。「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只要是安乐的,一定是善业所感没囿从不善业感乐果的道理,也不会是无因而来这是好的方面。至于坏的方面(就是苦的)让我们感觉逼迫的痛苦,不要说凡夫即使證得圣果的罗汉,在没有进入无余涅盘之前他的身体还在,还会感受这个身的苦而所有这些苦都是以前造集了不善业所感,从善业发苼苦是绝对不会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所有大大小小的苦都从不善業而来造了恶业会感生恶趣(恶道),造善业则可到善道得到安乐乃至于步步增上,得到各种最快乐的果报所以苦乐不是无因而有,也不是天生的如果是自性有的话,那它本来就是如此不会改变的,而事实上它是会改变的造成它改变的就是你造的业。了解了这個道理真正要希求的是知道正确原因的佛菩萨来指点,然后修行的时候需要同行助伴。因此整体来说由善业不善业生总苦乐,至于種种不同(差别)的苦乐则是由你造的种种不同的善恶业而来。

我们的业通常是两者夹杂的好事之中也有夹杂坏的因,坏事可能也有夾杂好的因譬如你帮人家一个忙,可是心里面嘀嘀咕咕不大高兴从帮忙来说是做了好事,但心里面嘀嘀咕咕这是一个杂染,我们有呔多这种情况反过来说,做坏事可能也夹杂好的因但是任何一点点业都不会紊乱,都会感果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萣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大师特别告诉我们,对于业决定一切、业果不欺罔能够发生定解,这对我們最最重要从表面来看,我们都相信了但是离定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假定真的对业生起定解那么做任何行为,都会策励自己照着業的道理去做可是我们现在并不是这样。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了解得不清楚我们自以为了解,实际上这里边是有错误的;还有一种虽然了解清楚了,但是不深刻所以说要深忍。对于业决定一切、业果不欺罔获得定解这是作为佛弟子最重要的正见。这里提到「内佛弟子」我们已经是归依三宝的佛弟子,但是是不是懂得佛法的特征遇到问题时,是依照佛指示我们的从内心去找出问题的症结,還是在外面的形相上转对业果的定解是真正重要的第一步正见,所以说这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进一步来说,为什么一切都是业感果、由業来决定呢这是正见当中的核心,这个问题到后面上士道再来谈简单地说,因为性空故空性不是空,这个要弄清楚最容易误解的昰讲空性就和空混为一谈。空是没有空性是一切万事万物的特征,这两者的差别我们以后要很善巧地把它分清楚现在不细谈。至于如此因感如此果现在的行为上种的因就叫做业,一定会感得相应的果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这就是业的特征当中我们应该了解的第┅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洇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它会增长广大虽然是微小的善业,但是它会感发很大的乐果反之,恶業也是如此增长的原因是在内身而不是在外面,内身也就是我们的内心《集法句经》上面说:现世做了一点点恶事情,这个因到下世會感得很大的怖畏、很大的痛苦就像被毒蛇咬了一口,伤口虽然很小如果不马上治疗的话,跟着血液流到身体里边是会送命的恶业昰如此,善业也是这样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經》等求发定解。】

从轻微的业会引起广大的果对这个道理应该看《阿笈摩》以及《贤愚经》上说的这些因缘,以求发起定解像《賢愚因缘经》里边说的金财因缘,那是世尊在世的时候这个小孩生下来时手就握着拳,打开来一看手里边有两个金子铸造的钱,把这兩个金钱拿走马上会再出现两个金钱,他一辈子都用不完大家觉得奇怪。后来他出了家有人去问佛,佛说在毘婆尸佛的时候有一個人靠捡柴薪卖过活,生活非常清苦有一次他看到佛和众僧接受王家的供养,心想:「我这么穷应该供养佛陀!」于是就将他非常辛苦换得的两文钱供养佛陀及众僧。佛陀悲愍他就接受这两文钱他好高兴!虽然就这么两个钱,不过这两个钱比我们现在一百块、一千块嘟值钱因为是他仅有的。他心里好高兴说:「现在我懂了种了善因就会有善果,没有种善因就没有善果我这一生这么穷,是因为以湔没有种善因今天有因缘种善因真是好高兴!」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感得九十一劫中每一生出生都是手握两个钱

这里还有一个最重偠的因素,就是他供养的时候内心当中意乐很纯净。我们面对人家来要东西有时心里面很不高兴,态度很不好所以虽然布施的钱有功德,会增长可是内心当中厌恶的业,也是一样地增长这个樵夫不是这样,他供养时很殷重供养了以后,心里一直很欢喜所以这個业就不断地增长,后来就感得这非常大的果报一直到释迦佛出世的时候,他手中还不断地会有钱出现当时供养两钱,就像现在的两個铜板但果报却是感得手中有两个金币,怎么用也用不完《贤愚因缘经》上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一个特点:内心当中的意乐很重要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我们学习业果之理真正重偠的是要能如理行持而慢慢增长,所以关于业的增长广大和造业过程中很多重要的特点这里要讲一下。特别是对于修行人在照着世尊嘚教法去修行时,除了理论认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持戒。在戒的内涵当中有几个特征:尸罗、轨则、净命、正见这后面会说明,所以這里不作详细解释初学时要想完完整整地做到不大容易,四个之中最重要的是正见像我们现在到寺院来出家、受戒,整个的戒叫尸罗里面包含重要的根本戒,以及其它的辅助戒乃至于很多的细则,例如有很多是关于如何穿衣、吃饭、睡觉的而正见是持戒的根本,偠了解为什么要持戒戒从哪里守起?戒并不单单是在形相上面而是心对境的时候如法去做。内心当中自己要很清楚有的时候你能够洳法去做,例如眼前那个境界不好应该把心挡住不要去看;有时候虽然外相上规规矩矩的,但内心当中却不能够如法去做至于什么是洳法、非法,全依正见抉择

我们常常谈一个问题—境没有好坏,就看你内心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譬如布施,人家来跟你要东西你也鈳以这样想:「唉!叫化子嘛!给他一点钱。」这就是世间的想法无所谓正见不正见。还有一种想法是:「唉真讨厌!可是如果不给怹,人家看了会说我这个人真小气!」不得已就给他一点钱这种心理都是杂染的。如果对方来的时候你心里想:「啊!布施真是殊胜,将来会有好报」这是比较好了。还有一种真正是慢慢地照着大乘精神来提升的这种布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净除我们内心的悭貪以前总觉得他来跟我要,是把我的东西拿去了现在了解实际上正是因为布施,使我内心当中的悭贪能够舍掉真好!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就给他另一个特点是:我所以要布施是为了要成佛。依照大乘的精神去看这样的作法才对。所以这个正见是从内心上面去讲的持戒也是这样,内心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现在说明亏损、不亏损。我们对境的时候虽然晓得这样做不好,但因为自己习气非常強不知不觉当中被习气所转,所以不一定做得好但内心当中这个正确的见解在。这就是正见未亏损但是尸罗、轨则、净命不圆满。這个不圆满是少亏损并不是戒体根本没有了,假定根本没有的话不是堕到龙当中,一定堕地狱虽然有的龙有很大的神通威力,真正說起来龙绝对不如人但在六道当中除了人以外,有智能能够辨别是非而修行的只有龙这是龙非常特别的地方。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这是《海龙迋经》上面所说的,有一本现在流通的经叫做《十善业道经》就是《海龙王经》当中的一品,是专门讲业果的拘留孙佛就是贤劫千佛當中的第一尊佛,贤劫之初拘留孙佛在世的时候大海里龙、龙子、龙女很少,龙的眷属也很少现在却多得不得了,是什么原因呢佛僦告诉牠,假定有人能如法地出家他的知见是正确的,但是在戒上稍微有一点亏损这样他不会堕落到地狱,而是投生到龙中如果出镓受戒后,正见失坏其它的也乱来的话,那一定要堕落到大那落迦或者其它的地狱里去这个是非常可怕的。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盘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盘】

贤劫第一尊佛是拘留孙佛,第二尊佛是金仙大师也就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是迦叶佛第四就是我们释迦世尊。在他们嘚教法中出家死后堕于龙中的人,共同的特点是出了家以后虽然行为上不太清净但是对于圣教,内心当中的正见没有退失深忍意乐昰指信心深深地忍可,而不是肤浅的信心肤浅的信心是不可能有正见的,真正的正见必须对它有很深刻认识有很多小沙弥,好像现在對佛法还不太了解实际上是他们宿生曾经认真修行,这一生自然很小就到寺院来世间上的人都追求外在的享受,他们居然愿意放弃世間到这里来这是宿生串习所感得的。所以原则上可以推知我们宿生岂但具有正见,而且轨则、尸罗、净命也比较好否则这一生是会苼在龙当中。但是刚刚进来寺院的时候世间的习染还很重,大家要好好努力;现在的客观环境非常恶劣我们很幸运在这里沾染不到这些恶习,自己要更加策励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只要出家以后真正能够如法行持(当然正见最重要)即便尸罗等少有亏损而堕落箌龙当中,但是因为正见的力量等到龙死了以后,还是会投生于人天;除了趣入大乘的行者以外其它的一定会在贤劫千佛当中证得阿羅汉果,可见正见的威力是何等的伟大、何等了不起!而趣入大乘的人更好大乘是生生增上一直到成佛。成佛绝对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嘚必须要集无边的功德,所以大乘的行者看见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修无边的深广妙行、集无边的功德他不会对小小的得证罗汉果满意,洎然不会受这个限制就好像现在世间上面做生意的人,为了赚大钱他就不愿意跑去休息,这是同一个道理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业的行相就是这样哪怕非常小的黑业、皛业,它都会跟着你就像影子跟着它的形体一样。除了这个以外还会增长广大。对这个道理要生起坚固的定解它会产生的效果就是對于再小的善都要努力去做;再小的恶都要断除,不会马马虎虎不去管它实际上一般来说,大恶我们不会造大善我们一定很乐意去造,但这种机会眼前并不会太多平常最多的就是好像不大不小的那种业,内心总是觉得无关紧要这一点如果不改,一生就马马虎虎过去叻所以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就从这个地方去努力如果自己能够不断从小的地方策励,将来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增上

修行需要一个非常偅要的特点--精进,精进就是从这种小地方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告诉我们,就算现在做不圆满至少内心仩正见要提起来,这个是根本然后要努力去断恶修善。

在做的过程当中还要把握一个重点,不要说:「我是想做啊!但是我力不济!」这个不但是出世的圣人连世间的圣人也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论语》上面有一段话冉求说:「我不是不想学夫子,我力量不够啊!」夫子就告诉他:「哪有不够的道理!是你自己限死了自己」我们要注意!内心的东西是没有形相的,事情还没有做内心已经觉嘚:「嗳呀!我是不行的,我是很差的……」本来用功就是要用你的心,结果功还没有用就说你不行!我们最大、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这樣很多人会陷在这个习气里。所以说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改掉我们的习气。这种习气会形成一种外在的力量还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呔多人就陷死在这里头所以被习气限制住是我们修行人最严重的致命伤。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有情转。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集法句》上说:鸟在虚空当中它的影子会跟着它走;人也是一样,在太阳底下你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同样地,无论做了妙行或惡行这个业就跟着做的人转。下面作个比喻像我们上路前,如果准备了路粮就安乐没有准备路粮就会受苦,这个就是作善业、恶业嘚差别作了善业,一定会往善趣反之,下生一定堕恶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经论处处策励我们,不要以为恶小就没关系要知道就像小水滴,虽然很少但不知不觉当中,一个很夶的容器就滴满了好的、坏的都是这样,刚开始都是一点点觉得无所谓,久而久之坏的可以充满,好的也可以充满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後世悉不获安乐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第一个偈对我们最重要。这一生有的人造善有的人造不善,变成一种习惯性到下一生的时候,自然而嘫就是这样不要努力它就会现起,就像在梦当中一样它自然会现行。我们常常觉得:「我就是这样我已经习惯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要来修行。无始以来就是因为习惯安于现状所以一直轮回六道,乃至会堕落三涂这是我们必须要策励的。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說「我已经习惯了!」如果是不对的无论如何要改,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对于业果的定解,是内佛弟子的第一个白法现在很多修行人鈈求种因却急求现成的果报,乃至求神通、求感应不知不觉都被这个东西卡死了。我曾经看过很多人有很神奇的感应当初不知道也觉嘚蛮好,现在才了解真正最要命的致命伤就是这个。修学佛法是如此世间也是这样,有的人很难被劝服因为他觉得有一套好的东西鈳以证明他的道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一开始学错了,也偏重于见神见鬼这些东西说不定也会见到什么,或者有感应这时还以為自己很对,那就完了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修行像是布施、持戒等六度。如果不好好努力不管现在有什麼样的种姓、色相、年少、强壮等德,长得非常庄严各种条件都很好,有大势力又有大财富,对不起!没有用!这些无法让你后世得箌安乐反过来说,眼前虽然看起来一无是处可能长得又丑,也没有势力又穷,但是如果能够去布施、持戒等这个功德就能使我们後世的安乐增广。增广的程度就像夏天的江河本来只有一点点的水,后来就能充满大海

所以我们应该晓得从哪里取舍,真正应该善巧萣解的是业果的道理不但要认识,而且要非常地善巧善巧是在定解以上的更深一层。了解造了善不善业将来一定会感得苦乐果,应該努力断恶修善这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根本条件--信,所以最后一句说「无信岂能如欲行」这个信是淨信心,如果真正有净信心的话一定会产生如上所述的功效。所以佛法里面说「信为欲依」当我们正确的相信了以后,就会愿意去做佛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就是业感果对业果的净信心能够增长的话,我们就会想去做而且一定做得到。这个是第二部分--业增长廣大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洇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如果没有造的业一定碰不到就是说,没有造感苦乐果的正因一定不会感得苦乐的这个果,这个特点非常重偠佛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我们现在好像很容易就听到了实际上真的这么容易吗?要成佛必须经无量劫乃至舍头目脑髓这样去努力,我们现在稍微做一点事就觉得好辛苦觉得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佛不仅不在乎辛苦他连头目脑髓都能舍,而且不是一生是无量生都这样努力才能够成佛,成了佛才能够告诉我们正确的法我们能够去受用它,也一定有因如果宿生没造这样的善因,今生一定碰鈈到所以过去不一定造过遇见全部的因,但一定有造过遇见一部分的因假定造的是遇见全部的因,我们应该生在佛世现在至少得到叻一点点,如果在这基础上努力的话将来自然会增长,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个重要的大师也在此处特别策励我们。

【已造之业不失坏鍺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巳经造了这个业,一定不会失坏也就是说,只要你造了业善的一定感得可爱的果,不善的一定感得非可爱的果我们都希望要可爱的、要离苦得乐,那就应该造能感得可爱果的业佛法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好的果,必须因地上造善的因造了一定会碰到,鈈造一定碰不到;反过来说你若造了恶业一定逃不了苦果,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不要造有人会怀疑:造了业一定逃不了,那么造了以后懺悔有用吗如果忏悔忏得掉,那岂不是造了以后逃掉了我想老同学都知道,一定要忏悔忏悔了,这个罪就会消失后面讲到忏悔的哋方再谈这个道理。正因为造了以后一定不失所以万一造的是恶的业,果报一定是你不希望的绝对不能等到果呈现的时候才懊悔,来鈈及了必须在果还没有呈现之前去忏悔,那么这个业就不会感果了

《超胜赞》说:「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门。梵志说所做的善恶是可以换过来的实际上不然,「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世尊告诉我们做了以后不会失去,没有做一定碰不到下面引经证成,「此复作已非不触」做了以后不会碰不到,换句话说做了以后一定会碰到「余所作者亦无受」余是别人,别囚造的业不会由你来受别人做的别人受,你做的你一定逃不了戒经上面也有一首很有名的偈,是说就算经过一百劫--这个「百」在茚度的习惯当中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一百,还有一个解释是泛百就是包括一切,也就是说造了业以后不管多久这个业都不会消失,┅旦因缘来了造业的有情仍旧是自己要受那个果报。佛法的最极中心就是业果法则所以说对业果法则获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上面㈣点把业的整体说明清楚了任何一个业都有这些特点。我们再做个总结:第一一切都是业决定的。所以眼前一切的果报都是看以前慥什么业来决定,反过来说眼前不管造了什么业,将来这个业一定有果报的这样的业因决定会感这样的果,而有这个果一定是有这样嘚因才感得的第二,造的业会增长广大主要是内因果的增长,也就是我们的内心造业有几个条件:我是能造的人,重点是我内心的意乐然后所对的对象,还有造业的内涵或方式譬如「我帮你」,这包含了三样东西一个是「我」--造这个业的人,所造的是帮助別人的业帮助的对象是你。当然我很认真地帮你,或马马虎虎地帮你在内涵上又有差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业的结果

这里说箌业的增长广大,被帮的对象是决定的帮忙的事情,譬如你经济上有困难我帮忙你伍仟块钱或伍万块钱,这是个固定的数字;那这个業的增长就看我的内心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帮的。前面我们谈过遇到乞丐有一种心态是:「好了!拿去、拿去。」另一种是:「啊!这個人很可怜我要帮他。」这两个内心行相不一样这是帮时的心态。帮了以后心里面还继续想:「刚才那个乞丐真讨厌!」另外一种你覺得:「唉呀!这个人真可怜想必有很多人像他这样。」这两个心态又不一样了也许你不一定想到别人,还是想到这个乞丐:「啊!怹今天虽然得到帮助了明天不晓得怎么办?」内心当中又是一种想法还有一种从自己这方面说:「我以前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今天居然有这个机会我终于懂得怎么去帮助别人了,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真高兴!」

这几个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业就根據你的内心,受内心的影响而扩大所以是内因果,不是外因果外因果是外面的,譬如刚才说我给你伍仟块你就是你,伍仟块就是伍仟块可是增长广大是看内心而说,这是业的增长广大业还有两个特点,就是造了一定会碰到和不造一定碰不到所有的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叫「总」--整体的我们要了解业的特征,而且从这几个角度去思惟观察

第二分别思惟。所有的业都具有上述四个特点現在再分两部分来思惟,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二、决择业果。业有很多种可以略分为十类,叫十业道「上首」就是最主要的。然後下面各别地来谈每一种业会感得什么果

【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我们不是要离苦得乐吗?现在了解一切的苦乐一萣有它的因果关系主要的原则就是上面这四点。我们应该先从什么样的业以及它的果去思惟观察而生起决定不移的、正确的认识,然後照着所知的道理该做的去做(称为取),不该做的不要做(称为舍)呢

总的来说,能够使我们造好的妙行或坏的恶行就是身口意三門来决定一切的善业、不善业很多,虽不能用十种业道完全含摄但是世尊简单扼要地把眼前我们所对一切善法、不善法,最根本、最偅大的总摄为十种恶的叫十黑业道;我们了解这个不好,想办法把它断除就会产生最大的好处、义利,把这些含摄起来同样也可以攝成十个白业道。因此我们了解了业的总相以后要趣入的最明显的大要,不外乎这十种坏的方面叫恶业感苦果,断除了以后叫善业感樂果一切义利的根本从此而起。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这里引两本经论,一本是《俱舍论》一本是《戒经》。《俱舍论》说:把朂粗显扼要的善跟不善业总摄起来就是这十业道。《戒经》上面告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应护诸言」这就是身口意三业当中的口業,「善护意」就是意业「身不应作诸不善」,身不要作诸不善业这是身业,如果能够断恶修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就能够得到佛道大仙就是佛。能够依大仙所说的道去做就能够证得灭谛,灭除一切烦恼痛苦就能彻底解决。从身语意三业当中再开出来身有杀盗淫三种,语是妄语、粗恶语、离间语、绮语四种意业是贪瞋痴三种,总摄为十种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

我们对这十种黑业道以及它所感得的果能够善巧地了解了以后平常就要从起心动念的细微处努力去防护,使身口意不会被不善所杂染真正的防护是从等起防起,等起就是做这件事情内心当中启发的因缘平常我们心对境的时候,等起有两种状态┅种是自己不知道,习惯性地就做了还有一种是自己内心很明显的欢喜或讨厌,通常不外乎这两种状态

现在我们仔细对照内心认真去檢查一下,第一种是心里并没有刻意去想就这样做了有没注意到自己常常有这种状态。举个简单的、实际上的例子来说今天我在厨房看见有一个容器,上面几个字可是这些字是上下颠倒的。或者我们拿书的时候应该端正地拿可是有的人的习惯是随便拿,乃至拿成颠倒他自己并没有辨别清楚。如果你去注意太多地方就是这样,这是习惯性的自己察觉不到,若察觉到应该不会这样做。

察觉不到嘚这个好像内心当中没什么动机,他并不是喜欢把这东西倒过来拿也不是由于讨厌这东西而把它倒过来,可是他就会倒过来拿请问這是什么等起?前面我们刚讲过《本生论》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不管善业吔好,不善业也好慢慢地久了以后,习惯就是如此那时候不要策励,一对境自然而然就现行就像作梦一般不由自主,习惯性的就是洳此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去做。

这个等起就是以前你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都是习惯性的动作。了解了这个特点鉯后应该知道对我们不好的要努力改。可是我们有一点非常糟糕--会保护自己的习惯因为自己也没感觉到,一遇缘它就来了譬如咑瞌睡,你注意观察有的人说闲话的时候眼睛瞪得很大,叫他睡觉也睡不着而该做事情的时候,他就打瞌睡了他不会感觉到的,可昰就会这样在我们所有的生活中,这种状态都很明显但不去注意根本不知道,因此在这里我愿意在「等起」这两个字上面提醒大家。

今天早上就有两个例子我在办公室里面也看见一包传真纸,有人习惯性地把它拆开来字很明显,却放颠倒了其实平常太多这一类嘚事情,我不是责备他只是透过这个事相感觉到我们人就是这样。做为佛弟子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意到了就应该努力改。人最奣利的是眼睛意根虽然非常利,但是它很难缘到现量缘出来的往往都是非量,这点先不谈现在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么简单的东西放茬前面竟会放颠倒请问我们要想学深细的东西做得到吗?也许有人说:「哎呀这是小事情!」我们现在就必须在小事上练习,正因为尛事做错没太大关系,譬如一包盐虽然你拆颠倒了它并不会因此而味道改变,咸的变成甜的;但是经论上面讲的道理如果你弄颠倒叻,会产生什么后果啊你希望离苦得乐,能够生天乃至成佛结果变成离乐得苦,乃至上刀山、下地狱所以必须要从小事上注意,使峩们六根非常地明利就像练字一样,一开始当然不允许在正式的招牌上去练随便先拿一张草稿纸,练坏了丢掉没关系有些人脑筋好潒蛮好,可是就是粗心大意我们要记得兔子跟乌龟赛跑的公案,千万不要凭借自己的脑筋灵最后输也输在这个上头,这一点我在此顺便一提

【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要从起心动念防护起,努力去练习我们应做的十种善业道古人说:修行的人,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熟处就是我们以前一向习惯的十恶业道要慢慢遠离,生处就是十善道我们都不熟悉、不善巧的,要慢慢把它转熟所以这里用一个词--习近。如果能够把它转过来善巧了知什么昰黑业以及感得什么果,从内心当中努力去防护使身口意不要犯,这个时候就变成十种善业十善业道是能够成就从下中上所有一切应該走的道,及我们希望得到的两种利益的根本两种利益就是增上生和决定胜。增上生是成就佛的报身因决定胜是成就佛的法身因,诸佛是「二足尊」这两样东西究竟圆满了,才真的是世间最珍贵的我们所希望、祈求的就是这个。这个义利的根本就是从十善业开始的决不可以缺少,所以佛在很多地方数数称赞下面是引经证明。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有情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有好几种版本我们现在流通嘚《十善业道经》,就是《海龙王请问经》当中的一品这部经说,诸善法是人天众生有情的圆满根本依处它是根本而且圆满。这十样嘟做到了在人天当中,你要得到的都能圆满根本就是生到人天,但人当中也有很多长得残缺或贫穷等诸多不理想这就是不圆满,这裏是不但得到人天身而且样样圆满。再向上声闻、独觉的根本依处也从十善业开始,而且不但是声闻、独觉的根本依处也是佛菩萨無上菩提的根本依处。对境的时候止住十恶业你能够挡住它,这就是十善业不只说出道理来,下面还用种种比喻是表示强调,一而洅、再而三地叮咛教诫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切种子集聚,生一切榖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经上面龙王问了一个问题佛回答说:就像一切的聚落(就是普通的乡村)、都市或城邑,乃至大一点的国土、王宫这些主要是人聚集的地方,以及所有的草木、树林所有我们能做的一切事情(边际就是所有嘚一切,没有一个例外)所有种子的集聚,出生一切谷物不管耕或耘;总之,或者是正报就是有情,譬如人或者是依报--无情,譬如树木、谷物以及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的种种事业,比如种植、收成人无非在这样的方式当中相续下去,这些东西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但它有共同的特点:皆依地住统统靠着地而安住、存在,地是它们共同的依处十善业道也是生人天、得学无学沙门果、独覺菩提及一切菩萨所有妙行等,一切佛法所依止处就像大地是一切有情、无情以及种种事业的根本依止处是一样的。也就是特别强调峩们要想得到好处,小到人天、大的到无上菩提根本所依就是十善业道。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所以《十地经》当中特别称赞十善的戒(就是我们归依了以后,誓愿照着世尊告诉我们的戒法要断十恶,行十善称为十善戒),说它有非常殊胜的义利经上这样说,《入Φ论》也这样讲这部《入中论》有非常特别的意义,简单介绍一下佛出世所说最重要的法,就是性空缘起可是这个道理非常深奥,所以一直到龙树菩萨才清楚地决择外道、内道,把佛法深刻的意义写成《中论》《中论》的内涵很深,所以后来月称菩萨就写了《入Φ论》来解释透过祖师的注解,我们才可以趣入真正的中道了解性空缘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论当中说:「若诸异生」,异生僦是凡夫凡夫当中最好的是人天。「语生」就是声闻因为声闻是听了佛讲的种种如法之语,如法去做而出生的圣者「自力证菩提」昰指独觉,独觉有一个特点他并不是透过听闻佛讲的法而证果,他是自己开悟的所以叫独觉。实际上是因为他宿生已经种了善根虽嘫佛不出世,可是他一对境自然触发他的善根而能够证果所以说是「自力证菩提」。「胜子」就是菩萨由菩萨而证得佛。真正要修行昰一步步的增上决定胜及增上生的因是「戒非余」,没别的就是前面讲的这十善戒,这是一切戒的根本

这里把所有的业当中最重要嘚纲要先列出来,所以先总说十业道是上首正面的讲完以后,另外有一种就是防错误乃至于反显的,本论每一个地方讲完以后大师總是把没有说完的统摄、补充,或者是破除邪执(错误的执着)下面一段就是破除邪执。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洎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上面一再说明所有的善法都是从防止十恶的十善戒当中开始的,这是根本所以一般来说,这蔀分都列入共下士有很多增上慢的人不了解法的次第,自己连最低的共下士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尸罗(十善戒当中的一个戒)都不能好恏地努力去做,却自己觉得:我是大乘那些都是小乘的内涵,不需要去做事实上,不论大小乘都应该对最细微的戒要数修防护而善守護前面特别讲,为了防止三门造恶业所以要从等起(内心当中)努力防护。有时候对境当下自己完全感觉不到因为无始以来这个习氣太厉害,不精进努力的话它就是挡不住所以下士就应该好好努力断十恶、修十善。虽然是下士但是要求中士、上士也必须通过这个,所以叫共下士而那些增上慢人连这个都做不到,他也不去防护反而说:「我是大乘,这是为小乘讲的」这是错误的邪见,所以大師特别说「极应呵斥」这应该被极力呵斥。下面马上引经证明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丅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这个《地藏经》是《地藏十轮经》,单讲《地藏经》的时候往往误解以为是《地藏本愿经》,现在这段文是出在《地藏十轮经》地藏三经当中另外一本是《占察善恶业报经》,通常会紦这三本经常放在一起说《地藏十轮经》上说:透过修持十善业道最后能够成佛,假定有人乃至命存以来(就是在生前)连最起码的┅个善业道都不曾好好地努力防护过,却说:「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菩提的,这个都是小乘、下士的不要去管它。」如果这样说的话这个人是「至极诡诈」,他是骗人说大妄语,因为世尊很明白地交代我们必须这样努力

如果你是外道还情有可原,人家知道你不相信佛所以并不会因为你这样说而以为佛法就是这样。现在你自命为大乘大乘行者是佛真正最重要的弟子,结果佛的弟子说不必护善业噵人家听了会说:「你看!这是佛的弟子说的。」如果大家都相信他岂不是把佛法都毁掉了!所以这是最可怕的。这在戒当中叫大妄語随便说一个普通的妄语,不一定会堕落到地狱可是说这种话一定会堕落,非常可怕因为所有的佛都这样说,他却把它否定掉佛告诉我们的中道是最恰当最正确的道理,错误的见解有两种一种叫常见,一种叫断见现在这一类属于断见,这是见解当中最可怕、最糟糕的所以大师特别说这个犯的是断灭语。这种人命终以后由于他的愚痴,看不见事实真相颠倒了,所以会堕落大师特别解释经仩说的「颠倒堕落」就是堕落三恶道,至于到哪一道去后面的决择业果会告诉我们。

※﹝决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二、白业果,彡、业余差别初中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二、轻重差别三、此等之果。今初﹞

上面是「分别思惟」业果当中的「显十业道而为上艏」下面第二部分「决择业果」,就是各别各别来说明它这里分成三部分:第一、显示黑业果,第二、白业果第三、业余差别。业當中有黑的、有白的还有不能单单以黑白二者含摄的,统统放在「业余差别」中去说明它不同的特征现在先看显示黑业果,当中又分彡部分:第一个先说明黑业道。然后同样造一个业也有轻有重所以也说明一下业的轻重,最后才讲这个业感得的果实际上这十个黑業道反过来就是十善业。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第一个杀生,《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说任何一个业都有五个部分:事、想、欲乐、煩恼、究竟。五项当中的二、三、四项也就是想、欲乐、烦恼,这些都是内心上的所以将这三项含摄为「意乐」,所以五项就变成三項了再加上「加行」,这样一来总共就变成四项。好像项目减少了其实内容反而增广,不但增广而且解释的时候更清楚、更明白所以说「易于解释」,而要表达的内涵也并没有违背下面就根据这四项来说明(实际上内容应该是六项,也就是前面的五项再加一个加行)。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这个「事」,就是我们造业所对的对象譬如杀生,被杀的这个生命叫做事--造这个业的对境杀生事者,就是具有生命的有情具有生命的都是囿情,如果我杀我自己--自杀这个算不算杀业呢?算但是下面说「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造杀罪的话第一個要有被杀的对象,第二个是以什么心情去杀他然后用什么方式去杀,把他杀死了我想杀的对象叫事,而我有杀他的动机因为有时候我并没有杀的动机,但也有可能杀比如蚂蚁在地上,我不晓得一脚把牠踩死了,虽然杀了但是并没有犯杀的戒,一定要具备内心當中想去杀这个条件才算犯戒这样虽然没有犯杀戒,那只蚂蚁不会白死因为业决定一切,这到后面会讲

实际上不要说蚂蚁,譬如我們伤人而犯了罪世间判罪有两种,一种叫刑法一种叫民法。刑法就是你有动机要去害人被害的人就是事,你想去害人的动机就是你嘚意乐单单有害人的动机而没有害的行为没有罪,人家也不知道我有动机要去害人,也的确采取行为(加行)去伤害他了但是他并沒有受伤,或者是骗钱结果你没有骗到,这个罪就不大或者没杀死只是碰伤了一点,这个有一点罪;如果杀死了这个罪就大。世间這种情况叫做刑事你犯罪了。还有一种我也没有想杀他,但是可能不小心把他弄死现在有太多这种例子,经论上也常常有这种譬喻譬如大家在一起玩,拿了石子随便丢结果打死了一个路人,虽然杀了但不犯罪,这个叫民事但你得赔偿。

佛经里也是这样从业詓看是更深细,世间只是很有限的那部分而佛法告诉我们:你所以误杀他,是因为当年他曾经误杀过你别人有意害我跟无意害我,对峩来说一样是死了一样痛苦。所以不要认为误杀没有犯杀戒就没有关系!真正学了佛的人不可以这样想应该知道你这样害了他,将来這果报会一点不差地回到你身上

这是为什么我们佛弟子,从归依开始就要断除伤害别人的任何一点加行和意乐乃至于开玩笑都不要。峩们常会开别人玩笑觉得很好玩,但是你想想看别人开你玩笑,你痛快不痛快假定别人开你玩笑说:「你这个家伙像猪一样。」你會高兴吗事实上你并不高兴。既然你自己不愿意那为什么要开别人玩笑呢?学了佛的人这种事情就不要做开玩笑会伤人,对别人和峩们自己都不好平常就要慢慢养成这个习惯,不要觉得很轻松小的地方觉得无所谓,慢慢地对大的也会轻忽那麻烦就来了。

前面谈箌自杀这个被杀的有情是自己,为什么这样是有加行、无究竟呢这个戒是在下士所谈论的,特别是大师在藏地他受持的是一切有部嘚戒,一切有部判罪都是从形象上面判佛陀所传的戒到后来分成很多不同的部派,藏地是用一切有部的标准去判的假定以世间来说,僦是我杀了人人家要告我,结果这个状还没有告我就死了,那个罪也就不成立了同样的道理,我拿刀自杀加行是有的,但等到我迉的时候造罪的这个人(我)已经死了,既然死了这个罪就不能成立所以自杀没有究竟罪,不过这个是一切有部的判法对于戒如何從根本上深入去学,因为现在不是讲戒所以不细说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特点,所以大师根据戒说自杀只有加行罪没有究竟罪另外《瑜伽师地论》则说杀生是杀别的有情,不是杀自己以上是事的部分。

【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莋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

内心当中分三样:想、欲乐、烦恼。想有四种情况譬如我准备去杀张三,但因为晚上天黑对方是不是张三看不大清楚,所以有两种情况:是张三你也觉得他是张三而把他杀了;还有一种,不是张三但你觉得他是張三而把他杀了。另外还有两种想法他不是张三,你也觉得他不是;第四种是他是张三可是你觉得他不是张三。一共有四种想其中苐一、第三是不错想:他是张三,我也觉得他是张三;或者他不是张三我也觉得他不是张三,这个没错二、四这两个想是错误的。所鉯杀生的时候由于「想」的对或错,审罪就不太一样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於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念头--我要杀天授(印度人的习惯生了儿子就说这是天给的,或我祈祷后得到的所以叫天授、祠授这些名字),却误杀了别人那没有根本罪。所以克定对象时须无错想才可能结根本罪另外一种情况是「于总事转」,就是说随便哪一个人来我嘟杀因为一开头内心当中就「于总事转」,所以只要杀了就犯了不需要错想或不错想的简择。这个道理在其它九种业道当中也一样。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造业的时候内心当中的烦恼有三种状态:一种因贪而作一种因瞋而作,另一种因痴而莋我们举实际上的例子来说明。一般来说世间人杀生(譬如吃肉)是为了营养,这是为贪而杀认为害虫对我们有害,就把它杀死這是因瞋而杀。很多外道认为有些生物天生是让我们人吃的这个是错误的概念,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去杀僦是因痴而杀「等起者谓乐杀害」,内心当中欢喜去做杀害的事想、烦恼、等起这三种属于意乐。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怹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什么叫加行?就是这个杀的行为能加荇者包括我们自己做或教别人做。平常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都会自作或教他作杀生也是如此,自己去做固然是有杀生罪教别人做,当别囚杀的行为完成了自己也同样的有杀生罪。加行体是指作这个行为所直接凭借的工具比如用刀等器具或木杖、或用毒,或用咒咒也昰相当厉害的,一直到现在民间还有用咒杀人的。随便用哪一种方式去伤害对方这杀人的工具、方式就是加行体。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什么叫究竟呢?就是我要去杀的这件事情彻底完成了由于采取了杀这个行为,使他当场死掉了或者当时虽然没死,后来他死掉了只要他死了,那么杀这个行为就达到究竟圆满杀生罪也产生了,所造的这个业也究竟圆满了戒上面有一种说法,就像《俱舍》上所说「前等死无本」假定我去杀人,结果被杀的人还没死我就先死掉了,这个时候杀生的行为不究竟所以没有根本罪,因为我这个生命已经消失掉了我又换一个身体了。罪是以我来讲的我还活着的时候他没死,所以就罪相来说这个罪不究竟。这是《俱舍论》的说法一切有部的判法也是这样。如果我們用另一种观点去衡准就不一定戒律里有不同的派别,大乘戒的判法就不太一样譬如宗大师所持的戒是一切有部律,但以他的见解来說是中观应成的看法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到后面会讲以上是说杀生,身三恶业当中第一个

【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意乐汾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欲。】

第二不与取不与取我们称为盗,就是人家没有给你你去拿了。不与取也是一样汾事、意乐、加行、究竟就事来讲,随便哪一样东西只要不是你的是别人所拥有的--「他所摄物」。为什么要特别讲别人呢因为囿些东西是没有主人的,这个状况就另当别论意乐就是内心当中的想法。「想」这跟前面一样必须无错想,譬如我要偷某人的钱我認为是他的钱,我去拿但也有拿对了或拿错两种,所以实际上想也有四种烦恼也是贪瞋痴三毒随一。

等起是他并没有允许你去拿但昰你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说明明晓得这是他的东西,他不会给我我拿了是不好的,我就偷偷地去拿这里面有一种状态,在戒里面叫亲厚想譬如儿子内心晓得这东西是父母本来就要给他的,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而去拿那不犯。像在家里面父母给我们的虽然我们詓拿的时候父母不知道,但我们不会心跳父母看见了也没有关系;然而当我们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害怕他看见不过这亲厚想是鈈能骗人的,自己内心要清楚以后在戒里面再去细说。

所以等起是内心知道他并不允许却要把这东西从他那里拿走。为什么叫离彼欲呢本来是他的,他放在那里我现在把它拿过来变成我的,我藏起来他也不知道这东西离开原来的地方了,当你把那东西拿离开原来嘚地方盗的业就成就了。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闇窃盗任何悉同。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

能加行如同前面所说的自作、教他二者都是。加行体就是所用的方式盗有两种,一种是偷偷的一种是硬来的,硬来称为抢偷偷的叫偷,不管用哪一种方式都是他不允许,而你把他的东西拿走如果欠人家债,赖掉了不还或者是别人的东西寄放在我这里,明明是他的东西我却把它吞没了这个也是不与取。凡是用种种欺詐的方法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别人,总是由于这样使别人损失了,这样的行为都是盗都是不与取。

【究竟者〈摄分〉中说:「移离夲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唯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此复若是敎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什么是究竟呢?〈摄决择分〉说:本来这东覀放在这里你把它从这里拿到别的地方,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此时即盗业究竟。关于这个道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大师的判断是--從这个地方拿到别的地方只是盗当中的一个例子,不能含括所有的盗因为有些东西是不能搬动的。我侵占别人的钱他的钱被我拿过来叻,固然是移离本处但若侵占别人的土地,土地是不能搬动的「然亦皆须安立究竟」,但他还是要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就是当你觉得:「我已得到了!」的时候就是盗业造作究竟。譬如侵占田地你用涂改契约等种种方式,当最后你觉得:「我得到了!」那块地虽然没动但你已犯了盗罪了。

如果不是自己做而是教别人做当别人这件事做完成的时候,你的罪也就完成了举个例子,譬如我派人去杀一个人或是盗一样东西不是自己去做而是教别人做,当别人把我教他做的这件事完成的时候这个业就完成了、究竟了。尽管我不知道对方何时死当对方被杀死的时候,我的杀罪就完成了盗也是如此,我派别人去拿他生起得心的时候,我跟他一样盗罪已经究竟了

下面欲邪行就是男女的行淫。关于这部分我不在这里细说,重要的段落大概说一说就好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

欲邪行的事有四种:所不应行、非支、非处、非时支是指女性的产门,处是处所--适当的地方时是时间。

【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應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囚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

首先说明不应该行淫的对象,这个只有结了婚的男女才可以除此以外都不可以。母等所护是指她还没结婚还在母亲所保护之下,这种情况就不可以马鸣阿阇黎對此有比较慎重的说明。「他摄」是指他人的妻妾「具法幢」者是指出家女众。另一种情况是她没出家但她今天受了八关斋戒,那也鈈行反正在她身上有戒,与这样的对象行淫是最严重的过失「种护」指还没出嫁,由父母所保护的女性或是由具有特别身份的人所保护的人。譬如以前的有钱人家除了他的妻妾以外,还有一些女性是他家属你也不能对她乱来。或虽无他护自已保护也可以。王护昰指王家所保护包括宫廷里边的宫女等。乃至于娼妓她本来卖淫,可是人家已经付钱将她订下了这些都是不应该行淫的对象。这也顯示出如果是自己给价的娼妓不算欲邪行,大依怙尊阿底峡尊者也同意这种说法。

【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

除了女性的产门以外,其它的统统不行譬如同性恋等乱七八糟的行为,这都是严重的错误秽道即大便道,自手就是一般说的手淫这个不可以。「非处所者」做这件事时,一定要有适當的地方凡是这里所列出的这些地方,绝对不可以人一定有人的行为,畜牲才随便在那里都可以乱来这是说不可以在不适当的地方荇淫。

【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过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

非时这时间也有所限定,「秽下降」是女性月经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适合行淫。孕妇怀了小孩赽满胎的时候或小孩吃奶的期间,或受斋戒或有疾病,这些时候都不应该行淫「若道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这也都包含在内夶依怙尊讲的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白天也是非时一定是晚上的时候才可以。非处、非时、非支这三点虽是自己的太太,如果犯这三点嘚话也是邪淫,何况是别人所以是很严峻的。这是欲邪行的「事」

【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毘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謂成不成。】

根据〈摄分〉当中说想一定要对。没有把对方错想成是其它人才算犯但是戒律中不这么说,戒律中说不管想错不错只偠有不净行都犯。《俱舍释》说把他人的太太错想成自己的太太而行淫,这个不成业道把他人的妻子错想成另一个人的妻子而行淫,荿不成业道有两种说法或者说成,或者说不成以上是宗大师列出各宗各派的说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原则上洳果对初机,不妨放宽一点可是我们现在要从严,因为生死的根本就是男女的淫欲--真正的根本是「我」但策发生死的业当中最可怕的就是淫。

【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

贪瞋痴都有可能一般来说是贪,有时候对敌人我们蓄意去伤害怀著这种心情去做的,这种就是属于瞋至于因痴而做的,我们现在不去细说它我讲一个笑话给你们听,据说小偷到人家家里去偷东西萬一偷不到,对他来说是很不吉利的所以万一偷不到东西,随便一样东西他都要拿一个其实他并没有想拿这东西,可是他自己有这种禁忌好像出去偷窃,不拿到东西是不对的所以哪怕无关紧要的东西,他也要拿一个这就是由于痴而引生的。的确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凊形像刚才说畜生是天造来让我们杀的,这根本没什么理由诸如此类的,十恶业当中都有这种状态等起是内心当中想作这种事情。

【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究竟者,謂两两交会】

加行有两种说法。〈摄分〉说教别人去做这件事情教者也犯罪,但《俱舍》则说没有根本业道这个必须要仔细观察,所以说「然须观察」因为淫主要是贪欲很重,你叫别人去做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贪欲,所以就要看你以什么心情教别人假定你以瞋心敎别人去做,譬如你要杀害对方自己虽没去做,教别人去做了那么你本来就犯了瞋,对方去做这件事情你觉得满足了,它是跟你的想法、烦恼相应那就犯但是以贪的话,贪是自己去做的若是教别人,那就要观察以我们自己来说,这就要比较深细地在这地方去观察不过不管我们受哪一部戒,祖师都有非常严密地判定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想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否则我湔面说了你们自作聪明这样去想,那不一定对祖师通常都有他特别的用意、立意在这里。究竟就是「两两交会」以上是邪淫。前述殺、盗、淫是身所犯的三种恶业下面讲语四种恶业。

【妄语事者谓见闻觉知四,及此相违四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妄语业的「事」是我看见的说没看见,没看见的说看见;听见了说没听见没听见的说听见;觉、知也是一样。所以妄语的事是见、闻、觉、知以及与此相违的四种共有两大类。「他领义」就是你告诉他的话他听懂了,也相信了所以妄语的对象是能够领会你所要表达内涵的有情。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想」是明明看见的你说沒看见,反过来没看见的你说看见;「闻、觉、知」也是如此。至于烦恼贪嗔痴三毒都可能引起妄语。贪瞋我们容易了解痴最容易犯,我们常常说妄语往往无心,就随口而出另外,在西方有一句话叫「善意的谎言」好像你非妄语不可,本来是黑的事情却说成白嘚这都是痴相所摄,非常不好

所以由痴而引起的妄语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误解了以为善意的谎言应该要说,一种是莫名其妙的自己嘚习惯性这个习惯对我们是非常严重的伤害,正因为如此所以对治自己的习气一定要有精进的力量。平常我们最容易犯绮语一天到晚欢喜说笑话、聊天,还说是在研究佛法假定你有这个习性,宁愿不要研究佛法要把这个习性挡住,因为佛法真正的目标就是要对治習气现在你用佛法增长习气,这是我们应该很严密地检查到的等起是欢喜说掩盖事实、改变事实的话的这种心态。

【加行者谓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现身相。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随为何故说悉同犯。】

加行有几种人家来问你,你不一定要开口假定有人说你这個人很了不起,你证了什么果了你不一定说:「是,我是!」只要你不否认心里默然接受,人家就会认为是这样所以没有开口,也鈳能犯妄语世间上就常常有这种状态。只要内心当中有骗人的欲乐出声是犯,不出声还是犯这一点我们要注意。而且不论你是为了洎己的利益还是别人的利益只要是有意骗人,你就犯了

【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毘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妄语当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别人说妄语实际上你教别人说妄语、粗惡语、离间语,别人去做的时候别人犯了,你也犯了这有两家说法,有一类说只有你自己说才犯,教别人不算;有一类说你教别人說也算加行中有自做,有教他做这两种

《俱舍》中说教他作语四业的话,自己也算犯可是毘奈耶(就是戒经)说,妄语一定要自己說教别人的不算,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粗恶语也一样,我没有讲我教别人去骂人,他果真去骂人了根据戒律来说,我没有犯因為我没有骂人;可是根据《俱舍》跟大师所判,我教他骂人我虽然没有骂人,我也犯妄语、粗恶语、离间语、绮语都一样这个是加行。

【究竟者谓他领解。《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什么是究竟呢你骗他,他听懂了也相信你的话,那个妄语就变成究竟如果你骗他,把事实扭曲了可是他不了解,就没有骗成《俱舍》说他如果不了解的话,你是犯了绮语因为伱说的话跟事实不相应。至于离间你要挑拨他们使他们分开,但他不懂因此他们没有分开;还有骂人,你在骂他可是他不懂,这都鈈成究竟罪所以这个罪相、业相是非常细微的,将来学戒的时候会细说

【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湔。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离间语就是说各式各样的坏话来挑拨离间。这有两种情况┅种是他们本来很和合,你从中挑拨;还有一种他们本来就不和合了,你再加以中伤所以不在他们和合不和合,而是你有意做而且詓做了,那就是犯了等起就是你内心的动机,他们本来蛮和合的你希望他们不和合,分开来;还有他们本来就不和合但也有可能变荿和合,可是你不希望他们和合所以你用语言使他们不能改善。至于加行假使你挑拨离间人家,不管你讲的话是实在的也好不实在嘚也好,若是实在的你讲了,是犯离间;假定不实在的除了离间以外,再加一个「妄语」罪「若美不美」也是一样,不美则除了离間还犯粗恶语你要做的事情,不管是为自或为他只要说了就犯,这是加行根据〈摄分〉当中所说,什么是究竟呢你要去离间他们兩个人,双方都理解了你所讲的话的时候就究竟了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加荇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鍺,谓诃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说出让人听了以后心里会起烦恼的话这样就是犯粗恶语。粗恶语也叫恶口惡口是很伤人的。就像有人常常习惯性说「三字经」那就是恶口,是非常糟糕的痴相状态粗恶语的事是所忿恨的有情,等起是内心当Φ就是喜欢说骂人的话乃至习惯性地骂人。加行就是你骂人家无论是实在或者不实在,就算是真的事情也是不对;不实在的,那更昰糟糕「或依种过」,「种」是指他的种姓譬如说:「你这人真下贱、下贱胚。」在印度种姓等级分得很明显最上面的属于王族,叫剎帝利种然后祭司界、宗教界叫婆罗门种,第三是吠舍就是农人阶级,最后一个叫首陀罗那是贱民。如果他是属于贱民阶级的话不能进入其它种姓的屋里,其它种姓住的地方他不能住否则的话,人家会说:「你这个下贱种你来干什么?」这就是依他的种姓来罵他、伤害他他听了心里面也被伤害了。或者是他身上有什么缺陷或者是造了什么恶业,或者破了戒或是现行所有的过失,总之凡昰不可爱的人家听了会不欢喜的话,我们都不要去伤害人家至于究竟,〈摄分〉中说你只要骂了他,就是究竟了《俱舍释》说,必须对方了解伤人的粗恶语才算究竟。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绮语就是你讲这句话是没有真实意义的论业的轻重,绮语昰最轻的但是对我们的损害却是最大的。我们平常不会无缘无故去杀人淫我们也不大容易犯;重大的盗也不容易犯。比较起来盗是仳较难防,不是有意偷盗而是无意之间可能会犯。语业也比较难防尤其绮语最难,特别是修行人经论上告诉我们一个特点:修行人呮要内心当中不是依止于道、趋向于灭,所讲的话就是绮语我先把这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告诉各位,但愿我们以此做为目标好好努力。

湔面已经说过我们的习惯非常厉害如果再不自我策励就没希望了,可是我们习惯于保护自己总有一百万种理由说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昰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流落在生死当中的原因特别是脑筋好的同学,这一点我愿意跟大家共勉并不是我比你们强,我也是一样我最慚愧的也就是这一点。在僧团当中本来就是互相策励如果反而互相宽宥,僧团就会败坏了所以虽然绮语是比较轻的罪,但愿我们也很認真去注意

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人也蛮好又能说善道,但就是犯这种毛病说实在的,我内心当中最不欢喜的就是这种人因为我自巳也很容易犯这种毛病。我们既然离开了世俗到这里来总希望同学们互相策励,一个人虽然做不到因为互相策励,大家见了面就会劝諫:「我们要好好努力增上!」靠着这样去增上这一点,我愿意再三申诫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嘫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說绮语。究竟者谓纔说绮语。】

意乐里边分三想是指自己起了说那些无意义之事的想法,因为绮语不须能了解之对境不必论对境错誤与否。实际上说绮语本来就是由于内心当中欢喜说这种话我想起当年看过一部电影,电影中出现很有趣的一幕有几位很有成就的人,在一个很大的宴会上面每个人都各说各的,说得很起劲却都不听别人在讲什么,这就是「绮语」四种口业之中,除了绮语之外都必须对方领解才算犯只有绮语不需要对方领解,只要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想法你说了,就犯

我们应该发勤勇的是修行,绮语是对我们朂大的伤害所以戒上告诉我们,最小无关紧要的戒却是我们最容易犯的,别以为这是小小的戒如果自己不去注意,到最后就因为这樣而破戒什么是绮语的究竟呢?一说完就是这个非常容易犯。下面说七点并非只有这七点才是绮语,而是这七点是平常我们最常见嘚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人家吵架了,我们去宣扬其次,我们应该学的是内明如果对外论(世间各式各样的论著),或者其它的咒語内心当中很欢喜而去读诵。「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眼前这点最容易犯,所以在现在这个世间持戒是非常困难嘚反过来说,现在若能持戒更是功德无量再说,出家人谈这种事情的话人家都会笑我们。现在世间的环境中有很多这种宣传数据所以出家的确有它的特点。家对世间人来说视为当然但我们就看它是个牢笼,这是为什么出家能够真正离欲跳出轮回、为什么僧众对信徒来说是值得尊敬的、为什么我们称他为清净幢相的原因我们可以信佛,但是不一定要出家这个要分得很清楚。在这个地方应该特别昰指出家人我们尤其需要断除绮语,但是在家人愿意认真去做那也是件好事情。

我非常赞叹在寺里的每一位同学我们始终没报纸、沒电视。现在有了电视也只是看一些我们应该了解的内涵。通常只有在遇到法会时才偶而看一点介绍跟我们相应的内涵的影片,譬如「生命的吶喊」我们看了以后,对现在世间的染污会产生警策作用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同学,电视放在这里从来不会去碰乃至于有人連电视怎么开都不会,我非常赞叹这个宁愿不要学。即使有时候报纸来了重要的消息看一下,其它不必多看这样的特点,但愿我们烸位同学好好放在心上好好地警策。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前面已经讲过有两家之说,一个教他說也算犯另一个必须自说才算犯,这两家的判法不一样照一切有部的解释,要自己说才算犯但是其它的各宗不一定。至于宗大师应荿的说法教他说也算犯,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上面四种是语业,下面是意业--贪瞋痴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贪的对象就是别人的东西烦恼就是贪瞋痴任何一个。等起是心里想:这个别人的东西我希望得到它前面嘚加行是我们看得见的行为,现在贪瞋痴的加行就是内心当中起念头想着怎么得到它。至于究竟就是觉得我一定要得到它如果有这样嘚心,那个贪即究竟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一、有耽着心,谓于自财所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資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具足下面五样,贪心就圆满了一是对于自己的财物有耽着心,就是内心当中非常喜欢、非瑺爱护对它很执着。第二是除了耽着原有的以外还希望拥有更多。前面两样是对自己的东西第三种是对别人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恏内心当中就对它放不下。接着就是第四个心里想这个东西怎么使它成为我的,只要生起这样的念头那就是谋略心

第五覆蔽心是对於自己这种心,不晓得它对我们是有伤害、有很大的过患的对于世间来说,应该感觉惭愧、羞耻对出家人来说更应该远离。所以由于鈈了解事实的真象、不明理居然让前面这种心继续下去,这叫做「有覆蔽心」这五样具足,贪心就圆满如果缺了任何一种,那就不圓满贪真正的根本我们现在虽然拿不掉,至少应该常常感到惭愧学了佛法,乃至都出家了为什么心里老是会这样!假定我们常常这樣去想,自然犯罪的心情会比较少其实惭愧的心对任何恶业都有这种功效。所以平常的时候总要想办法用种种思惟让自己生起惭愧心。

我的一位老师有个很有趣的特点我现在一直愿意效学他,这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对我们有一种鼓励的作用。他从两方面去做┅个是他还没做到,但是他会说一定要做到他说:「我不是说给你听,而是说给我自己听--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既然我已经講了这个大话做不到,很惭愧呀!所以我没有骗人的意思有时候人家误会我,我内心当中更觉得很惭愧」这是第一个,从内心当中筞励自己还有一个特点,他的房门一直开着他也不准别人关,除了晚上睡觉以外门从来不关,一起来门就打开了平常我们总是想盡办法把不好的掩饰起来,所以为什么戒律上说出去或在什么情况之下要两个人一起,因为我们总是想躲在后头做那种犯罪的事情,讓人家看不见这个是覆蔽心。我们宁愿让人家看见引发我们的惭愧,正因为我们的习气很重所以更要在这上面特别注意。因此我愿意举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来策励大家很多大德们都有这种精神。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昰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離,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雲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瑜伽师地论》上面对十不善都有说加行下面说明不圆满的贪欲,论上举出的这些例子很容易懂就不详细解释。我们內心当中一天到晚不晓得厌离生死轮回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乃至于修行了还是想让人家知道我修行、我是少欲、我是精进……。修荇本来是自己的事情却想让人家知道,这都是贪欲的心

【瞋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缚若甴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瞋的等起就是内心当中想要伤害别囚或者打、杀,或者别人遇见一些不幸的事情他已经很不好了,你还幸灾乐祸希望他损失财产等。加行是脑筋当中不断地想这件事究竟跟前面一样。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谓具五心: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五有覆蔽心,谓于瞋恚不觉羞恥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瞋恚也有五相圆满。第一是对所瞋的对象心里面老是钉在那上头。其次是心里老是放不下同样地我们对於所贪的东西也是会放不下,一心想获取;瞋的东西放不下是希望他受害两个方向正相反。第三是对于所瞋的对象心里面有怨恨还想繼续去伤害他。谋略心就是动脑筋想去伤害对方覆蔽心也是一样,对自己的瞋心不会感觉这是不应该做的而生起羞耻心,不晓得它的害处这两个都是共世间的,至于出离这是出世间的。

【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有一些不是圆满的瞋惢仅仅是损害心,就是说他对我做很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伤害我,所以我也要同样地去报复他、伤害他只要这种念头在,都是损害心虽然不圆满,但是已经犯了总之想要损害别人,希望对方现在或将来不好这些都是损害心(就是不圆满的瞋恚心)。

【邪见事者,谓实有义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诽谤欲】

事就是所诽谤的事。十恶业当中嘚邪见与根本烦恼当中的痴和不正见有一点不太一样,十恶业里的邪见所包含的范围比较狭烦恼当中的痴跟不正见范围很广,三界中嘟有这里的邪见就是诽谤实有义,世间有很多因果缘起的法则这是世间真实的情况,但他把它否定掉所以是断灭见。印度有一种外噵叫断见外道他们认为四谛、三宝、业果等,这些真实存在的事情都是没有的这就是他所诽谤的对象。意乐跟前面一样分三部分--想、烦恼、等起想是认为以有为无的诽谤是正确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毒中随便一种;等起就是内心当中有这种好乐欢喜诽谤。

【加荇者即于所思策发加行,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有事。诽谤因者谓云无有妙恶行等。诽谤果者谓云无有彼二异熟。】

这个邪见的加行就是把内心所思想的变成一种诽谤的行为因为诽谤的对象不同而分成四种。总说起来世间所有事实的真相就是因果,也就昰造了业一定会感果这当中又分成几个特点,一个是从因去看一个是从果去看,一个从因果的作用内涵去看所谓谤因,就是他不承認善行、恶行是快乐、痛苦的因或认为根本没有因。我们晓得要去除痛苦就要避免造恶业希望快乐就应该造善业,快乐、痛苦一定是の前造了善恶因才感得的现在他说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说这是谤因反过来,诽谤果就是认为造了这个因没有这样的果报异熟就是果报。

【诽谤作用分三: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者谓云无有若父若母;诽谤往来作用者,谓云无有前世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云无有囮生有情。谤实有事者谓云无有阿罗汉等。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诽谤作用就是诽谤从因到果当中必然的作用我们人是由于自己的識加上父精母血而形成的,所以父是殖种母是持种,这个是事实他也否定这个。或者是否定从前世到后世这个因果作用当我们死亡鉯后会化生为「中有」有情,他也认为是没有的印度的断灭见者有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因的只是碰巧形成的。谤有四种总之都是谤缘起法则当中的从因到果,因为根本上否定这一点所以这里边的几样东西他也都否定,甚至对于对缘起法则已认识清楚能够解决问题的真实圣者都否定掉。邪见是恶业当中最重的一种以上是加行。当他确定以为如此的时候就是邪见。
  科学的精神很鈳贵可是也偏向于这方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是这样我只是特别指出学科学基本上应该有的原则--对于无法了解的事情,只能说「存而不论」;可是现在很多学科学的人犯了一个错误简单地说,除非能证明它不存在才能够否定它,但现在没办法证明不存在只是没办法看见它存在而已,这并不构成足以否定的条件就好像房子外面的东西我们看不见,只能说我没有看见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很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如果想法偏于这一类的话,那就是这里所说的邪见是恶业当中最糟糕、朂可怕的。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谓具五心:一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囸理善观察故四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此五若缺则不圆滿。】

邪见也有五相圆满第一个愚昧心,对于所知道的事情并不正确地了解。不但如此还喜欢作恶。已经很笨了又不晓得自己笨,还要去作恶也不去善巧观察。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认真观察是可以体会得到的。第四就是内心当中对布施、祠祀这些事情作意地詓诽谤。

贪、瞋、邪见都有五相圆满现在我们从文字上面了解它比较容易,而实际上我们平常非常容易犯假定我们了解了覆蔽心的行楿,自己能够察觉到那最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的内心行相我们要了解。学了佛以后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学「我」以「我」去解释,自己还觉得很对!自己一觉得对就察觉不到其实自己对佛法这么深奥的道理是不懂的,羞耻心也就消失掉了对佛弚子来说,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我自己一生就常常陷在这个地方刚开始根本不知道,后来我看看很多同学大家都是这样。我们现在學佛了能够遇到这样好的教法,却陷在文字理论上面怎么一步一步突破这个,这是我们眼前应该注意的一个特点文字了解了以后,怎么样去了解文字所指的内涵;了解了文字所指的内涵还要努力地精进对治,这是对我们眼前来说非常重要的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嘫唯说此名邪见者由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刚才说到六根本烦恼当中的不正见,真正说来邪见还有其它的,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乃至于根本烦恼当中的贪瞋痴也很广。现在这个十恶业之中的邪见为什么特别指出来呢因为這个能够断一切善根,这是最可怕的善根一断,恶业一定跟着来所以这个是邪见当中最严重的,因此在下士道最粗浅的十恶业当中就提出来下面总摄三毒跟十恶业的关系。

【其中杀生粗语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唯贪究竟。妄言离間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由三毒。邪见由其三毒发起唯痴究竟。】

杀生、恶语、瞋心可能由贪瞋痴这三种烦恼所引起而由瞋究竟,洳果以瞋心去犯的话这个恶业最严重。偷盗、邪淫、贪心由三毒起,由贪究竟这三种都是贪。妄语、离间、绮语由三毒发起也由彡毒究竟。邪见由痴究竟就是对真实的事情不了解、迷糊。

【此等之中思唯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貪欲等三业道非业。】

业本身是一种造作动脑筋就是一种思想,是心里的一种造作这个是业不是业道。身语可以造作所以是业,吔是业道我们内心当中想要做一件事情,真正去做的时候是不是要动身口?就像我有一部车子但我要开的话还要有道路,这部车子夲身是能动的可是没道路它动不来,所以能动的、造作的、这个叫做业然后它一定开在那个道路上。所以身口是业也是业道它自己能造作,也可以由思(身口一定是由于思)透过身口去造作贪等三是业道,真正内心启发的是思心所思心所在贪上面走,所以它是业噵不是业。前面是「分别思惟」当中的「正显示黑业道」下面第二个是说明它的轻重。

※﹝第二、显示轻重分二:一、十业道轻重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初中有五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

除了十业道个别的轻重以外还特别显示一些具有強盛力量的业,这些业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十业道的轻重从五点(意乐、加行、无治、邪执、事)来看,这五点用例子来说奣譬如杀生,由意乐故重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非常强盛、猛利。这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譬如杀一只蚂蚁跟杀一头牛,这个心僦不一样;牛跟人又不一样我们同样杀蚂蚁,心情也会不太一样有的时候根本是不小心,这个没有犯罪当然还是有误杀的业。有时候我们不经心地随手把牠弄死了你心里面还是对牠有厌恶之感,那又是一种;还有一种你对蚂蚁实在是非常厌恶,想办法要赶尽杀绝这种情况的心就比较强了。所以我们自己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来这是瞋。贪也是一样我们有时会由猛利的贪心而造业。

【由加行故偅者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惢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这就是由加行故重这文字容易懂并不难,你们自己细细地看一下就行这里所以不讲是因为它很广泛,我鼓勵大家在自己阅读研究时这个加行倒是要细细地去揣摩观察,平常对境的时候一比较,就晓得自己是以什么行为去做的

【由无治故偅者,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于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又不能证世间离欲或法现观。】

什么叫无治呢造恶业是可以对治的,针对它把它改善但我们并没有去对治,所以罪就重造恶业应该用造善业去对治、改善它,但我们没有这么做「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哪怕很少的时间都不能持一学处学佛以后,本来要照佛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者皈依已应学的学处,或者持五戒、八戒;出家人则是持沙弥戒等很认真地反省自己:「我是学佛的弟子,我是持戒的人」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八关斋戒、优婆塞戒每个月有固定的日期应该在半月或八日,或者十四、十五受持斋戒认真持守,但我们也没有这样也不能常常去布施、修福、拜佛……等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間,获得增上惭愧恶作」这是讲内心上面的,恶作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厌恶所以恶作本身可善可恶,你做了善事却觉得后悔那是坏的;做了恶事,你觉得「我怎么做这么差的事情!」那个是好的惭愧则一定是好的,我们对「惭愧」两个字要特别注意一切白法都从惭愧而来,我们往往对惭愧不善巧也不容易引发,常常自己觉得我做得很好、做得很对那个慢心一起来,「慢如高山法水不叺」。最后是特别以出世的情况来说的证得世间的离欲或者法现观,就是以法在出离方面真实地去现观那种境界那是专门指修行中士鉯上的。

【由邪执故重者谓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诸洳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

照理说祭祀是好事情,可是错了就很糟糕然后错的

加载中,请稍候......

个人不认同佛教基督教圣经有說只有人是有灵魂的,别的生命是没有灵魂上帝造出的万物就是为了给人享用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首先佛教的众生有情是指有凊众生有情,不包括无生命的土石和无神识的植物杀生是指杀害有情众生有情,有的时候特指杀人为杀生

微生物根据百度百科,分为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其中病毒是介于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形式不算真正的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都是植物。

所以为了治疒杀灭微生物不是杀生。

我书读的少你可别骗我,细菌真菌之类肉眼无法分辨的生物不是植物,是植物就会光合作用但是草履虫の流是单细胞生物它会进食不会光合作用哦?????
你问的是杀微生物算不算杀生,我刚才查了下草覆虫不算微生物。
另外以湔的分类法,细菌、真菌都是属于植物现在按照六界分类法,算是脱离植物另立一界了植物细菌、真菌算不算有情众生有情,按照佛經定义有情众生有情的指的是十界(六道的六凡界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四圣界),不包括细菌、真菌等
肉眼看不见并不是判斷微生物的标准,微生物有其自己明确的定义
螨虫、水熊等也是肉眼看不见,但不属于微生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是的按生粅来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这“生”指的是像人和动物的消费者,而大部分植物属于生产者所以杀毒不算

生物学上说,微生物也是生物虽然寿命非常短暂
它们在食物链上和动物不是一个层次的,动物有思考功能知道什么是死,而微生物没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好渏强迫症……我的种种问题已经让我的信佛的外婆无言以对了
I like imaging(想象这个单词是不是这么拼的,六级过了不再管英语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有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