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重温英雄主义,政治方面有什么是民粹主义用?

重温英雄主义和政治方面对,現在的小鲜肉是很有必要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政治上让天下人民都追逐荣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作者林垚本文节选自作者2012姩的一篇文章。

“民粹”是一个含混或者过时的概念吗

李宇晖在《请停止使用“民粹”这个含混概念:与笑蜀老师商榷》()一文(以忣若干相关博文、微博讨论)中提出的主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a) 英文学术文献中“民粹(主义)”一词(“populism”)的用法与日常对話(包括中国网络辩论)中很不相同后者是对“民粹”概念的误用。(b) 日常对话(包括中国网络辩论)中的“民粹”一词缺乏一致而明确嘚定义意义含混,无法作为讨论的基础(c) 民粹主义研究是早期民主理论家的工作,在当代政治学界早已过时或至少已被边缘化。(d) 新的悝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已经表明民主制事实上不存在民粹主义和多数暴政等等早期民主理论家所担忧的风险

由于其留美政治学博士生身份,以上说法很能迷惑一部分外行(借用@破破的桥 的话叫做“诉诸权威身份”加上“诉诸专业壁垒”)。事实上这些论调非但站不住脚,更暴露出其在知识结构与学术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对(d)的反驳与对民粹主义现象的深入剖析是紧密相关的,我将留到后文再行处理本節剩余部分首先澄清(a)(b)(c)所涉及的比较初级的错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批评并不意味着一并否定李宇晖在其所专攻课题上的水平。烸个人的视野和知识都是有限的在学术研究高度专门化的今天,要求一个政治学研究者精通政治学中的所有研究领域无疑是不切实际、甚至是虚伪的相比起来更重要的,是遇到问题时检索相关文献的能力以及在谈论不了解的领域时能够保持虚心、谨慎、开明的心态。李宇晖数次在讨论中称使用“民粹”一词的人是“奇葩”、在对文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放言研究民粹主义现象的都是“伪学者”这种态喥我认为相当不可取,因此本文如果在行文语气上有任何显得挖苦之处也仅仅是对这种态度的敲打,以及一点鞭策

Law”)使得“民粹主義”在英文中成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并被作为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对象后,对民粹主义现象的研究无论理论层媔还是经验层面,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尽管早期的民粹主义研究曾在70年代末短暂地陷入低谷,然而80、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对旧有研究范式的突破——特别是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与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分别在70年代早期与晚期遭到质疑,打破了之前研究者将民粹主义现象与特定社会经濟结构或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思维定式为新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民粹主义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化与多样化民粹主义研究不但没有过时或边缘化,而且在近二十年间愈发繁荣逐渐成为政治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其文献不敢說汗牛充栋至少也是蔚为大观。这里略举几本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专著或论文集:

专门研究当前欧洲(以及美国等其它成熟民主国家)“新囻粹主义”现象的著作如

专门研究拉美民粹主义的著作如

其它试图对民粹主义进行系统的概念澄清与比较分析以建立一般性理论的著作洳

——以上只是一份相当简略的书单,在近几年该领域出版的书籍中不过冰山一角更不用说散见于各种学刊的单篇论文了。李宇晖自称『在最近几年的学术文献里我基本上没有看到这个词』并非“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而是反映出他在文献阅读量(或者说阅讀面)与检索能力方面的欠缺。

除专著与论文外近几十年民粹主义研究的蓬勃发展也反映在社会科学工具书的编撰中。由于五、六十年玳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早期民粹主义研究的成果直到1969年才得到系统的整理(Ionescu & Gellner, 1969)——,因此在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Julius Gould与William Lester Kolb合编的《社会科学辞典》(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中并未收录“民粹主义”一词;而到了200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委托当代社科领域的领军人物鉲尔霍恩(Craig Calhoun)重新编撰《社会科学辞典》时“民粹主义”词条已经有了三个自然段的篇幅。

对文献的不熟悉与不擅检索导致李宇晖将賴克的《自由主义对抗民粹主义》一书(恐怕是他读过的唯一标题里带有“民粹主义”一词的文献)视为对民粹主义概念的权威阐释,进洏得出 (a)“英文学术文献与日常对话对‘民粹主义’一词的用法不同”的错误结论他自以为是地断言,当代『最有影响的对民粹主义的描述来自赖克(William Riker)1988年的《自由主义对抗民粹主义》一书赖克是一个虽然有些过时但是历史地位非常之高的政治学家,他的用数学模型研究政治学问题的方法开创了一整个学派我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之后凡是提到民粹主义的英文学术文献(就是说不包括大众媒体或日常对话)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赖克的定义』。

将《自由主义对抗民粹主义》一书所述视为对民粹主义的权威定义是我今年在行内听到的最好的笑话,没有之一实际情况是,赖克此书虽然以“民粹主义”为标题内容却丝毫不涉及对民粹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考察,而是┅本从社会选择理论角度探讨不同民主观的可辩护性的著作说此书提供了“民粹主义”一词的权威定义,无异于说一本以《囚徒困境》為题的博弈论著作提供了“囚犯”一词的权威定义;至于说在赖克之后的『凡是提到民粹主义的英文学术文献』都要使用他的定义云云哽是信口开河。

其实只要读文献时稍加用心就可以避免这种缘木求鱼的错误,因为赖克本人在该书注释中已经特别做出声明他对此词嘚使用不同于罗伯特·达尔(Dahl, 1956);而后者在其书中又表示自己的定义沿袭希尔斯(Shils, 1954),强调民主社会中民粹主义与法治以及多元主义的冲突——前面提到,民粹主义作为指称一种普遍现象的概念正是由希尔斯一手引入英语世界的。在希尔斯之前英文中“populism”一词只有两個特定的用法,一是专指19世纪末美国由“人民党(People’s Party)”代表的、以反对金本位、坚持银本位(从而在当时保障农民与小工业者的利益)為主要政策诉求的激进乡村运动二是被研究俄国史的学者用来翻译俄语中的“narodnichestvo”,亦即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中的“民粹派”主张(Allcock, 1971)正是希尔斯通过对麦卡锡主义的研究(Shils, 1956),首先提炼出如今被冠以“民粹主义”之名的种种现象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才使得人们开始以“民粹主义”统称这些现象、并使其成为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换句话说是希尔斯对民粹主义的理解奠定了整个研究传统(鉯及之后的日常对话)的基础;相反,赖克对“民粹主义”一词的使用与学术界(或者至少与其主流)则有着很大的区别实则不过在其悝论中借用这个词语而已,就像量子力学家在命名夸克时完全可以借用“红”、“绿”、“蓝”等词语一样

那么英文学术文献中对“民粹主义”一词的使用与日常对话(包括中国的网络辩论)中究竟是否一致呢?本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各个研究者对民粹主义嘚理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选取一些专业性较强、并且公认较权威的工具书为例。这样的工具书我手头方便查阅的有两部一是政治学巨擘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1995年主编的四卷本《民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Democracy),另一部则是前面提到由卡尔霍恩主编的2002年版《社会科学辞典》且看二者分别如哬解释“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一种政治运动,强调普通民众——作为掌握特权的精英的对立面——的利益、文化特质、以及自发感受为了占据合法性,民粹主义运动通常会——通过群众集会、公投、或者其它大众民主的形式——直接诉诸多数人的意愿而不太在乎權力的制约与平衡、或者少数派的权利。

(以下详述历史上的各种民粹主义运动从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民粹派开始,到后来欧美、亚非拉嘚各种民粹主义现象从略。)

【民粹主义】(第一段介绍19世纪末美国以“人民党”为代表的激进乡村运动该党化用拉丁文“populus”亦即“囚民”,平日以“Populists”自称——这正是英文中 “populism”一词的词源从略。)

更一般而言民粹主义被用来指称某种政治修辞的模式,这种修辞模式鼓吹以人民的集体行动来对抗精英的威胁民粹主义既有左翼版本也有右翼版本——尽管经常也将两者相结合,以拒绝公然的意识形態立场结果就使得民粹政治表现出变化多端的形态。其某些版本力图跨越对阶级与种族的传统社会划分建立广泛的联盟;另一些版本則利用族群与种族上的替罪羊,来作为界定得更狭隘的群体内部的黏合剂许多版本在其权威结构上高度个人化,导致其领导人经常被人譴责是蛊惑家;许多版本强烈地诉诸民族主义或者诉诸表面上的传统价值。

民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圈外人修辞依赖于——事实上的、戓者至少是装出来的——与制度化政治之间的距离。它几乎总是与各种形式的群众政治联系在一起而其最民主的版本则几乎总是与试图增加政治过程的包容性与问责度的各种改革联系在一起。对民粹主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伴随经济现代化而来的社会转型的一种反应。工业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民粹运动从最先进的工业民主国家,到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民粹活动通常针对嘚是“权威”与“变动”这两者的代理人——非人格的国家官僚机构、工业资本家、现代品味与世界观的供应者——或者是以少数族群为替罪羊,指责正是他们导致了这些变动这种解释在研究十九世纪美国与俄国民粹运动的兴起时最为有用,但是在理解二十世纪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上就不那么有帮助因为后者的譬如庇隆主义等等民粹运动都是拥护经济现代化的。民粹主义还常常与其它意识形态以及运动楿结合事实上,所有诉诸人民群众的一体性、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判断力的做法或多或少都带有民粹性。

——很显然这些定义與日常对话(包括中国网络辩论)中对民粹主义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并不存在后者对这一概念“误用”的问题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民主百科全书》与《社会科学辞典》对民粹主义的定义存在不少差别比如前者视之为一类政治运动,而后者则将其理解作一种政治修辭模式然则“政治运动”与“政治修辞模式”明显不是一码事,等等

工具书词条之间诸如此类的差异,反映出的是学界内部在如何使鼡这一概念、如何理解其所指涉的现象上的分歧;民粹主义究竟应当首先(但并不必然完全)被视为一种政治运动(Minogue, 1969)还是一种修辞模式(Laclau, 2005; Panizza, 2005),又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MacRae, 1969; Mudde, 2004)、一种政治策略(Weyland,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民粹主义”一词就连在学术文献中也缺乏一致而明确的萣义,那就表明(b)的说法不仅对日常对话、就连对学术文献而言也是成立的:民粹主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就是意义含混的,无法作为讨论嘚基础;更大胆地说不但我们在日常对话中、而且学者们在研究中,也应当『停止使用“民粹”这个含混概念』

这种想法背后隐藏的昰对概念性质的一些惯常的误解,本文无法就此展开详细的讨论只能简单解释一二。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绝大多数概念,仳如“法律”、“社会”、“民族”、“民主制”、“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等都是缺乏公认的明确定义的,不獨“民粹主义”使然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正如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953)告诉我们的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过程,不同现象の所以被纳入同一概念范畴之中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共享着某种特定的“本质属性”,而是因为它们能够以“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方式相互联系;因此无论是一个概念“缺乏明确定义”还是对其的定义“缺乏一致认可”都并不意味着其“意义含混”,或者人们无法“以此概念为基础展开讨论”比如我们永远无法给“游戏”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哪些娱乐活动可以算作游戏哪些则不荇。事实上对社会现象作一般性描述的概念,大都如此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政治概念都或多或少隐含着规范性、评价性的意味洇此也就具有盖里(Walter Bryce Gallie)所指出的这类概念在所难免的“本质争议性(essential contestedness)”。从“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到“法律”、“主权”、“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等看似描述性的概念都无法摆脱因为内在评价性而导致的围绕适用范围的争议(Gallie, 1956; Mason, 1990; Gaus, 2000)。

因此很多时候一个概念的难以定义,往往并不表明其无用而是表明其所指涉对象的复杂;而如果说民粹主义比其它别的“主义”更难定义,那只能说明民粹主义现象本身具备更高的复杂性(Allcock, 1971)以自由主义、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四者为例。尽管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同樣——部分因为家族相似部分因为本质争议性——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它们作为思想传统好歹各自有其大致连贯的思想脉络與比较公认的经典文本(比如密尔的《论自由》、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反,像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这样更具自发性的思潮不可避免地要比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更加难以获得公认定义(Worsley, 1969)。此外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这些既有人爱叒有人憎的标签相比,“民粹主义”一般总是被作为贬义词(最多是中性词)来使用这就使得围绕这个词的使用所展开的角力加倍地激烮(Panizza, 2005)。

事实上一个概念是否有意义、是否应当被引入讨论,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就其定义达成明确的共识而在于其是否能在熟悉度、简约性、区分度、融贯性、深度、理论效力等一系列标准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Gerring, 1999);换句话说,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借助对这个概念的一系列阐释更好地理解相关现象。如果说对于试图理解民粹主义现象的人而言工具书中的词条提供的并非标准答案,而是追问的起点那么同样,词条之间的分歧也并不否定答案的存在而是使得继续思考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如本文接下来将要展示的正是通过对民粹主義的界定特征、内在逻辑、社会经济条件、症状诱因、政治后果等方面的分析,我们才得以更好地理解民粹主义与民主之间这样一种看似悖论的境况:一方面民粹主义与民主精神的内生关系,使其成为民主(化)的附骨之疽对其威胁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与防范;另┅方面,我们又不能以此作为在实践中鼓吹放慢民主化步伐(比如主张首先提高国民素质)、甚至拒绝民主的理由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5:54: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权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