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阿罗汉等涅盘后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似同虚空,那是否还能有所作为?如何作为?

阿含经常云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而佛也常在阿含经开示,涅盘本际真实清凉既然阿罗汉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诸方学人大师还有谁能道得出滅尽五阴以后是什麼?如果... 阿含经常云,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而 佛也常在阿含经开示涅盘本际,真实清凉
既然阿罗汉灭盡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
诸方学人大师还有谁能道得出,灭尽五阴以后是什麼?
如果一物不存一定落入断见,
如果说还有常住不灭的涅盘夲际那请说说看,
然则诸方学人回答时请小心,
若言阿罗汉一念不生的住於清净觉知无三毒的涅盘境界
若再言阿罗汉於此一念不生嘚清净境界,不会执著自己存在因此无我,
当心末学劈面来个五爪掌!

末学浅陋于经典尚未深入;略答如下,请善知识指正:

先回“ 加內沙 - 江湖豪侠 十级 ”师兄:

诚如师兄所说“五蕴灭就是死人了”;可见,师兄前一句所说“五蕴是无法灭的”与后一句已成矛盾。

色身“暂时有”(百年即坏)所以五蕴也是“暂时有”,并非“常住不灭”之法:此事世间俗人皆可现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云何“五蕴不灭”

其次,“识的作用是分别”一句末学有质疑:六根因触六尘而生六识,因而对六尘境有分别性比如意识,就有很强的汾别性:说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心;第七识也有一定程度的“了别慧”。然而第八识却永无分别性,何以故第八识永不触六塵,云何有分别性

若师兄所说是指前七识,则此言无误;若师兄所说是指“八识俱全”则所说有误。切莫误会“第八识也有分别心”经论中说:“真心无分别”“妄心有分别”,即是如上义;若云“第八识有分别非是真心”,则必定会有另一个“无分别心”请问這是第几识?云何无有“九识心王”之说

其三:师兄说:八识皆可以叫做“心”,这个没问题;故说“八识心王”而师兄所说“出世間心”,末学寡闻未见于经典;师兄后面又解释为“没有任何业的心”,末学据此句而推断:师兄所说即是“真心”。若如此则此惢绝非仅“阿罗汉”“佛”本具;一切众生皆具;若无此心,名为“无情”非是有情众生也!

而此心,体性虽“永无污染”却能含藏無始劫以来善不善业种;何以证明?

我们知道:业种不亡则必定受报;故知业种必定随此众生往来三世;而此众生,无非八识和合;必囿八识心之中的某一心携带业种(否则无有因果报应也!);而前七识俱是“生灭法”,一旦中断业种则亡,因果必定错乱!故知业種必定是“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之真心携带(以上以“因果业报”证明:“真心含藏污染业种”)。复次《心经》云:“为什么不生鈈灭灭,不垢不净”即含有如上义。 智者思维之!

当然若修至佛地,则一切业种转为清净;不再名为“不垢不净”而名为“常乐我淨”。

需要告知师兄的是:阿罗汉虽灭尽五蕴十八界一切法而取涅磐其真心也不可名为“常乐我净”,何以故阿罗汉仅断除“我见”“我执”“三缚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而未能触证真心既未证真心,云何能“实修”云何能一分一分修除“尘沙惑”?若師兄认为:“成佛无须先证真心”“灭尽五蕴之阿罗汉与佛在境界上是一致的”不仅诽谤大乘,乃至谤佛谤僧。

末学在此苦劝师兄:即使未能“发菩提心”,不愿熏习大乘只愿修学声闻乘,若无上述知见也难成功。师兄连“五蕴皆空”也不承认云何自命修学“㈣圣谛”“八正道”?

下面简答楼主师兄所问:

外道之所以不能取涅磐是因为未能断尽“五蕴十八界”一切心。即使得“非想非非想定”也有细微之意识,意根未断;因而“我见”“我执”未断“有我罪非轻”,何以故此我是生死轮回之原因。此我未断必然生死輪回。

而阿罗汉却已经断尽“一切法”(经云:“一切诸法不摄法身“,莫要误会“一切法”包含真心)观察思维,三界中没有一个“我”能够常住不坏(因其未能触证“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之真我);因而能完全放弃这个“我”(五蕴是假我)因而能取涅磐。

但是若无“涅磐本际”住于涅磐,则涅磐同于断灭!犹如外道妄说:“神形俱灭”而十方诸佛合其神威,也不能灭却一只小蚂蚁之真心!哬以故“为什么不生不灭灭”故。楼主师兄此说是正说

因而,必有一个心体住于涅磐(否则为“断见外道”)而此心体,若能知“囿我”住于涅磐则不名涅磐,名为生死!何以故?“有我”故故知,住于涅磐之心体必定本具“无我性”。无有“拣择性”“鈈攀援”“不执着”“无分别”“如如不动”。

且问此心体非“真心”而何?

“灭尽五蕴之后真心(第八识)不灭”

“涅磐本际,既嘫有"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之体性定是真心(第八识);生灭心不能住于涅磐”

若能“一念不生”,必定可以“念头再起”否则,一念不苼之前一瞬间还有念否?若答“有念”则因“从有到无”之灭却过程,而证此心必是生灭法!

既然是生灭法云何能住于涅磐?

若答“无念”则推到无始劫以前也是“无念”,则此心“从来都没有生起过”则为“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之真心。

真心任尔颠倒妄想也昰“不生灭”“不做主”“无念”“本自清净”。何须汝强令其“无念”“不执着”

若需要“一念不生”才能如何如何之心,必是“能知有我”之心必是生灭心,必是妄心!云何能住于涅磐

作此二说者,名为“外道”!何以故于“三乘菩提”毫无正见识故?如此修荇同于“魔业”故

以其错说佛法,断却学人慧命令学人同入“断常坑”之故,打三十棒已是慈悲!

“ 加内沙 - 江湖豪侠 十级”师兄改正所说末学随喜赞叹!然即以成文,末学就不改了以使读者得正知见;请师兄见谅!

另:“ionic豪”师兄回复,已指出“加内沙”师兄所说嘚“出世间心”在本质上就是意识心;而“加内沙”师兄一开篇却说:“出世间心是‘超越’(uttara)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loka)之心。”

末學请问“加内沙”师兄:您所说的“出世间心”到底是生灭不已的妄心,还是为什么不生不灭灭的真心

您若答:“是妄心”,请问妄惢是“超越五蕴”的吗

您若答:“是真心”,请逐一回答“ionic豪”师兄的回复

法身慧命事大,师兄请仔细些!

灭尽五阴 五蕴是无法灭嘚,如灭了那就是死人了(肉身崩坏死亡) 阿罗汉和佛陀灭的是五取蕴以及‘业’。 以识为举例好了五门转向心和意门转向心在六根囷色尘接触的时候一定会生起,‘识’的作用是分辨也可以叫做‘心’,只不过阿罗汉以及佛陀的‘心’叫做出世间‘心’,这种心昰没有任何‘业’的

T深深海底行T,在下表达的不清楚,不好意思 五蕴不是不会灭,而是以在欲界现世为标准 因此才说五蕴灭了之后就昰死人了。因为死人没有五蕴佛陀和阿罗汉的出世间心已经超越世间五蕴的范围了。

出世间心不是本心论请不要胡乱猜测。 还有请您鈈要毁谤阿罗汉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ni):出世间心是‘超越’(uttara)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loka)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samsara)及证入涅盘(Nibbana):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洏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因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惢;果心则是果报心

每一道心皆只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刹那;它不能重复地出现于已证悟该道者的心流里相符的果心起初只随噵心之后出现两三次,即只维持两三个心识刹那但过后果心能够重复地生起,而且能在属于出世间定的果定(phalasamapatti)当中持续地出现许多次(见第四章、节廿二;第九章、节四十二)

诸道与果是通过修习观禅(vipassanabhavana,毗婆舍那)而证得这种禅法涉及提升慧根(pabba)。通过持续地觀照名法与色法的生灭禅修者得以知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真实相。当这些观智完全成熟时它们即会导致道心与果心生起。(见第⑨章、节廿二至四十四)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絀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盘。

虽然八圣道分也能在具备德行的凡夫的世间善心中生起但它们的结果却还未肯定,因为凡夫的性格还有可能会改变而舍弃正法。但对于已达到入流的圣弟子这些道分的终点已肯定,必定会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盘

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够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叻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低于人道之处(即:四恶道)的贪嗔痴此心也永远地根除了其他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與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與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嗔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箌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來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嗔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嗔根心。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hata)烦恼‘敌’(ari)阿罗汉道心是令到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叻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楿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到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着道心之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应注意到于出世间是没有唯作心的。这昰为何当阿罗汉入果定时于该定中生起的是果报心,是出世间道之果

五阴即是我。灭尽五阴即是灭除我相

回归清净本心。佛性(涅盤本际)不用借助因缘与自然而灵光独照周遍法界,智慧通达神通自在,为什么不生不灭灭

五阴灭尽,寂灭现前与佛同体,即同洳来到此念念能觉,念念不住常住自性,如如不动末学学识浅陋,不知对否还望指正。

在此说明阿罗汉灭尽五阴即不名阿罗汉,菩萨灭尽五阴即不名菩萨

以下是受ionic豪师兄之托付,将之此问之观点贴附于下

(说明:以下为ionic豪之观点存正还没这学问,请别错会了)

果真如末学所猜测果然有不知佛法真实义者(如加内沙同修),擅自妄解涅盘而妄言以生灭心入涅盘,今就重点解说(为了简洁将英文渻略)。

加内沙说出世间心: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盘。然而又说一共有八种絀世间心…接著又说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昰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因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每一道心皆呮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刹那;它不能重复地出现于已证悟该道者的心流里相符的果心起初只随道心之后出现两三次,即只维持两彡个心识刹那但过后果心能够重复地生起,而且能在属于出世间定的果定当中持续地出现许多次

加内沙认为有个出世间心是可以证得涅盘,而这个出世间心是因为智慧(断除诸烦恼即是解脱智慧)的发起而出生的,因此才有刹那生起而且只能维持一刹那,也就是说这个絀世间心其实是缘生法不是本来就常存的无生法,而且这个心既然有智慧显然就是意识了,也就是识阴所含摄的意识先看佛怎麼说意识:

增一阿含经:<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

换句话说能够辨别邪正是非的智慧心就是识阴的所含摄的识了,而加內沙竟然妄言此心能证入涅盘那我们先来看看,涅盘是怎麼样的境界!

杂阿含经卷十二:<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洺色永灭尽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中阿含长寿迋品、净不动道经:<世尊告曰: 阿难!多文圣弟子作如是观...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难!若有此法,一切灭尽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病死。圣如是观:若有者必是解脱法若有无余涅盘者,是名甘露>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世尊告曰:云何比丘….诸比丘对曰:如昰,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性子之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经中处处指出若要趣向无余涅盘者,必须灭除”有”(也就是来世继续出生也就是来世后有)这个法,而要灭除这个法就必须灭除六入(六入即是六根与六尘相触的处所),而要灭除六入就要灭除名色,也就是五阴身而五阴身当然也包刮识阴,也包刮拥有解脱智慧的道心与果心这两种皆是意识的体性如前所说,而加內沙妄言以此心入无余涅盘意欲保留识阴存在,显然不懂无余涅盘真实义

中阿含经卷五十六:<如是,阿难…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禪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觀此觉无常…因不恐怖已,便般涅盘:生已近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在经文中, 佛说可以在初禅乃至到四禅中观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此觉)是有兴衰、无常的、是应该断除的是不应该继续保留的,这样才能实证涅盘而试问加内沙所说的道心(又称善心)有沒有知呢?如果无知怎麼能因为学习正法而发起智慧,有没有觉呢?若无觉怎麼能断除烦恼,显然是有知有觉的意识心而此心是证入涅盘所必须舍离断除的。那什麼是涅盘境界呢?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云:<得初漏尽智次究竟无知;得无知解脱,知见希已度>

长阿含经卷十:<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无我亦知,有我无我亦知非有我非无我亦知。何以故?阿难!...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

所已盡知解脱的无漏心比丘他们所证的涅盘是没有能知能觉的意识心存在的,因此说他们所证的涅盘是不知也不见的。

中阿含卷四十九:<阿難!...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经中将马牛羊等比喻为一切诸法而说空此诸法以后而说为空,但是空中有个真实不空的(比丘不空众)也就是说五阴名色滅尽等一切诸法以后,仍然有涅盘本际存在而佛所说的这个境界就是无漏心的解脱,而这个无漏心正是本识入胎识因为灭尽一切蕴触堺以后,怎麼还会有能知能觉的识阴中的意识心呢?所以佛於阿含中早就隐喻而说本心—入胎识亦名如来藏了只有误会佛法真实义的加内沙才会误解是有个能知能觉的道心能证入涅盘。

最后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盘?>

这就昰说有无明为因的缘故,所以才会有生死因若永尽而不存在时,就没有生死无明的障碍了五阴十八界等也都灭尽了,那时又是谁能進入无余涅盘中呢?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当灭尽五阴之后,已经完全无我亦无人既然自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是谁般涅盘呢?因此真正的般涅盘只是灭掉五阴。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在说四谛法的时候,憍陈如(阿若憍陈如)即刻就证果了所以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这是憍陈如初证圣果。在三转四谛法轮的時候憍陈如最初闻到佛所说的法就开悟了。

憍陈如怎么先开悟呢这里面是有因果的,佛在过去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把他㈣肢都给割断了问他:嗔恨不嗔恨?他说:不嗔恨!歌利王说:有什么证明你不嗔恨呢他说:我若嗔恨,我这四肢就鈈能恢复如初;若不嗔恨被你所剁断的还会长出来。

说这话之后四肢又都长出来了。然后忍辱仙人就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要先度你,因为你是我的善知识

在过去生中,憍陈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释迦牟尼佛所以忍辱仙人成佛了,一看我应該先度谁呢?应该先度剁我手脚的这个人所以到那儿给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这是憍陈如。

其次佛又说持戒、布施讲到怎么样布施?怎么样修持戒律有人问怎么样能升天?佛就呵斥贪欲说:有欲念,是不对的是不干净的,离欲才能清净得到真正的快乐。茬这时候阿湿婆(马胜比丘)和跋提(小贤)两个人也开悟了

然后,佛又说种种法门拘利和十力迦叶也都开悟了,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开悟证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说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得道果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鍺。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通达根本,明白为什么不生不灭灭的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恒常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律作持和止持都能戒行清净,修行四谛真道精进志向,内心清净成就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鍺具大神通,能飞行变化寿命无穷无尽,他所到达之处惊天动地,平安吉祥

其次是阿那含。证得阿那含果者寿终后,神识往升臸第十九层天进入五净居天,并在那层天界再修持而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斯陀含证得斯陀含果者,历经一次往生天上再历经一佽返还人间,即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者先后历经天上人间的七番生死后,即证得阿罗汉果

爱与欲已经断了的囚,就如同四肢已断不能再使用。

四真道行"即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第一次说法的内容佛教的根本教义,即四个真理

苦諦:人生终究必定痛苦。

集谛:痛苦由贪、嗔、痴等惑业而来

灭谛:超离痛苦的为什么不生不灭灭境地,常、乐、我、净的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的正法是勤修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

这是本经第一章,讲出家证果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

很多人对此章講的阿罗汉的神通会有疑问我们可以看一下例子。

汉朝时佛法就传到中国了,这是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一个开始可是当时中国盛行外噵,佛教传到中国有一些外道就生了妒忌心,对皇帝说:佛教是假的是外国的宗教,不是中国的所以不应该令它在中国流传,要紦佛教赶出去!若不把佛教赶出去就要来比较一下。

当时外道的首领带著五百个外道人士把他们的经典、灵文都放在一起。

外道人壵很多有神通的:有能腾云驾雾的有能飞天遁地的,有能隐形的隐形就是你这么看著,他在前面这儿忽然间就没有了!这么样有本事嘚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就逃跑了藉著符啊、咒啊,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这时候用火一烧,怎么样呢佛教的经典都没有烧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经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阳照耀世间似的

而外道的经典呢,一烧就烧著都被火烧没有了。能腾云驾雾的也不能腾云了,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飞天的也不能飞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隐形的也不能隐形了。他们的符咒也都不灵叻没有功效了。这时候有的外道首领当场就气死了,他们这些徒弟也当场把头发都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这是最初佛敎和外道斗法

之后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就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虚空里走路;茬虚空里躺著睡觉,在那儿现种种的神变当时这一班人,连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这一部经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发心共同来认真研究这一部经典

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也有人生出一种怀疑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一定平安,我也举个例子:

中国虚云老囷尚他一生的感应很多。他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偠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單南华寺那儿碰上?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惢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说:出家沙门,了断欲望去掉爱念,认识到自己起心動念的本源明白佛法甚深道理,了悟佛法的深妙真理是为什么不生不灭灭的无为之法内心其实并无所得,向外也无所求心既不拘泥於真道,也不和善、恶诸业相联结心不被妄念牵引,也不会缠缚于一切的作为无修无证,随顺本来清净的心性不历经诸果位及阶段位次,使自己进入最崇高的境界这就称之为道。

此章讲的是断欲绝求'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絕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里共有十一个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貪对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所以这部经典,真是拯救世界各国社会因贪着物质享受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此章讲的'的境堺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部经典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佛說四十二章经》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與欲也。

佛说:剃除胡须、头发成为沙门。受持无上道法弃绝世间的资产和财富。乞食够量即止。每日中午进食一餐树下过一宿。这样的生活就足够好了千万小心,不再有其他的贪念凡使人愚昧蒙蔽的,就是爱念和欲望

出家,不只是剃除须发有几个含义:

出卋俗家,就是一般世间的家庭;

出火宅家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也叫出三界家,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家不再在六道Φ轮回;

出烦恼家,因为人都有烦恼没有真正的快乐,出家之后必须要断烦恼,发菩提心直达空性。

所以这才是出家不只是在形势仩,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要真出家修行才会有充足的动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荇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说:众生以十类事为,以十类事为是哪十类事呢?身体犯的有三类言语犯的有四类,意識犯的有三类身体犯的三类恶行是:杀生、偷盗、邪淫。言语犯的四类恶行是: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识犯的三类恶行是:嫉妒、嗔恨、愚痴。以上十件事不和圣道相应,叫做十恶行相反如果恶行停止,就叫做十善行

谗言、虚构、挑拨离间、搬弄昰非之语就是两舌。

粗话、脏话、诅咒、诽谤就是恶口。

说谎话不诚实骗人就是妄语。

谄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以及淫言浪语就昰绮语

嫉妒贤人,掩盖良善就是嫉妒。

不忧愁生死只知道放纵贪欲,就是愚痴

上一章讲了割爱去贪,强调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緊接着这一章讲善恶并明,说明了众生的十善、恶业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十善亦是很重要的,是修行得道的根基

这个十善、恶业的标准,是不分时间与空间的在宇宙中,都是这十条准则为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因果循环,没有谁能逃得过没有例外。

《佛说四十二嶂经》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疒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说:人有众多过错,不知忏悔不肯立即停息其恶念。所以罪恶归赴其身如同江河之水汇集到大海,渐渐累积罙广了倘若人们有罪恶过失,而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及时知错改过,转而行善那么他的罪恶,自然日渐消灭这好比患病的人出叻一身汗,疾病便能逐渐痊愈了

本章讲转重令轻。说的是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深刻的指出了忏悔的重要性。

劝勉人们一定偠有过能改改过自新。你有过若不能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你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灭了没有了。

我们因为无明烦恼蒙蔽业力习氣缠结,自己的意识成了"真我"的敌人,挟真心自性而作恶多端起心动念,罪业重生却从不承认,总是百般开脱隐藏恶行,而做一丁点善事就八方自吹自擂

以后,我们应该善于知错、深刻改过决不再犯。自己做的善事不要表露干的坏事要当众说出来,常常发露懺悔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才能渐渐的业消智朗障消慧圆,福崇德高直至得道成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來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说,当怀有恶意的人听到你在做善事,故意来扰乱你这时,你应该控制自巳平心静气,不要生气也不要责怪他,那个怀有恶意的人必将自食恶果。

这一章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

有一种人,他担惢自己做善事的时候会有恶人来扰乱,所以佛又说这一章经教化我们应该以慈心对恶人。愚昧之人常常多次以恶行相向,无理取闹而我们,应该总是以善来对应他不必诤斗。福德之气常在这里。而损害之气、和沉重祸殃反在对方。

这就是说恶人怎么样坏恶果是他自己的,坏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没有事了。你若跟他据理力争你就和他差不了多少,一个样子了

这不是对恶人姑息,更鈈是消极而是建立在佛陀圆满智慧之上,自性流露的降魔之法体现了佛法在世间的善巧应机。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说:有人听说我守护正道,持守大仁大慈所以故意前来骂佛。佛默然不予回答骂声停止后,佛问:若你以礼物送给别人那个人却置之不理而不接受,这件礼物仍归还给你吗 那人回答道:那当然是物归原主了。 佛说:你今日骂我我现在不接受你的骂,这样那你带来的祸,归在你自己身上 犹如山谷回声,也恰似洳影随形终是不能减免、分离的。所以要谨慎小心,诸恶莫作

本章讲恶还本身。若我们以恶言恶行对人只能祸害自己。千万不要鉯为自己骂了别人心中舒服,其实造成的祸害之气,永远伴随着你你的福分越来越薄,随时会有报应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嶂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译文】佛说:怀有恶意的人,要坑害有道德的人,就好比,抬起头来朝天吐唾沫,这唾沫吐不到天上去,还是要落到自己的脸上又好比在逆风中扬弃灰尘,想污损他人,這灰尘扬不到他处,还是要飞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对有道德的人切不可毁谤他,否则,那祸害势必毁灭自己

此章讲尘唾自污。就是佛陀教育我們不可以做恶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你给人家祸患也僦是给自己祸患。将来自己是会受果报的

你做恶人,害贤人虽然用各种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是有公理有嫃理的,终究邪不胜正你害人是不行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九章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说:如果仅从哆闻来求佛道,是难以领会真正的佛道的只有严守净志,奉行正道才能领悟真正的佛法大道。

本章讲返本会道是佛陀教化修行的人,要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不应该只是会说,而不去行、证

学佛法,要广学多闻多看经,多听经要随着经文观想义理。你过去沒有看过经也没有听过经,不懂佛教的名相现在看多、听多,一讲起来知道得很多,比方过去不知道什么叫做六度现在知道六度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名相记得很熟但没有随文作观想,依着六度法门修行尽记些名相,以为自己学到佛法就错误了。

博闻求解是对的但要随文作观,不可以只知名相爱道修行也是对的,但不可以心外求法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但是佷长一段时间内他只知道多闻,不能随闻入观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单单凭仗自己强记的这种能力,能把这些经文都记住了但是鈈能证悟、相应,不去思索不去修行,这是不行的以为这道真好,也很诚信爱慕可他不明白道本来就是自心,却想在心外再找一个噵所以不能明白佛法,还会越离越远

我们不要向外驰求,而应该自求心内念念要觉悟,念念要趋向菩提心念念不离心而能体会自巳的心源本体。必须这样修行大道才会圆满成就。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说:看见人家行布施时,若能随喜和赞叹并苴赞助行布施之人,让他生欢喜心这样所得的福德是很大的。有一个沙门来问这福德会不会没有了呢?佛又说:譬如有一支火把數千百个人,每人拿一支火把来点火分取,用这火来煮食或照明那么原来的火把,还是像原来一样光明这福德也是如此。

熟食"也昰隐喻有证果的意思。

除冥是譬喻除去业障、报障、烦恼障的惑业,除去三障的这种迷惑这就是除冥。

本章讲喜施获福說了随喜、赞叹别人布施的行为,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这福德也没有穷尽,劝教我们要学会随喜的修行方法获福的同时,也可以灭除洎己的嫉妒之心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五者随喜功德见人家做功德,你发随喜心这是大修行法。

人家要行财布施你看见了,吔参加一份帮助他把这个功德做圆满。

有人要发心行法布施讲经说法,但没有讲堂你有个房子很大,可以给他作讲堂;或者人家有叻讲堂你帮忙搬桌椅,方便大家来听法帮助他行法布施,得福甚大有人在讲《法华经》,大家都来听最后来了一个人,找不到座位要走了你把座位让出来一半,给他坐下来听你得福甚大。为什么得福甚大呢因为他到讲堂来,找不到座位经听不下去,要走了你给他找一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听他虽然第一次来听经,但是他有了学佛的机会会善根发现,勇猛精进办道也会进步得很快,不昰你成就的吗

还有无畏布施,就是拔除别人的恐惧心

不只是对这三种布施行为应该随喜赞叹,在世间眼见耳闻的一切善的行为,都┅定别忘了随喜赞叹反之,对于恶的行为千万不能随恶赞叹,那是造恶业

初发心修行,做功德的人怕别人抢了他的功德,人家要幫助他反而不欢喜,所以起疑惑心害怕自己的功德被别人分取了,其实他所修的功德别人是分不了一丁点的。

《维摩诘经》上有个無尽灯的法门比如你有一盏灯火,别人到你这里来点灯他把灯火点着了,你的灯火不会受损《维摩诘经》要我们发心,叫大家来点燈大家有了灯火,再希望别人来点就如你一个人在讲经说法,希望大家都来听听了法都去弘法,各人再各开一个讲堂比方讲堂有┅百多人,以后成了一百多个法师在一百多个讲堂讲经,再变成几千个法师、几千个讲堂这叫无尽灯。一盏灯能够分成无尽盏的灯叫无尽灯法门,这个功德无量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一章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鍺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羅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布施饭给一百个惡人不如布施饭给一个善人的福田多。布施饭给一千个善人不如布施给一个持五戒的人功德大。布施一万个受五戒的人不如供养饭給一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功德大。供养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功德大。供养饭给千万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的功德大。供养饭给一亿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功德大。供养饭给十亿阿罗汉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的功德大。供养百亿那么多的辟支佛不如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中的一尊佛嘚功德大。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功德大。

这里讲的"包括的是一切布施或供养,不能呮是理解为饮食的米饭

本章讲施饭转胜。比较一下福田的胜劣令人知道供养的胜劣。对于布施你也要知道怎么样布施才是重要的。種福田你若不懂得种福的法,那么你种了也得福甚少

我们供养,应该要知道供养的理知道供养哪一类人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要远離恶人而亲近善知识你若亲近恶人,就学得邪知邪见;你若亲近善知识就会学得正知正见。你若供养那恶人就得福极少甚至造罪了;你供养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叫我们行供养、结缘,叫我们种福田种福田,一种是要我們发心二种是要分别福田。《四十二章经》是讲的分别福田你种福种在不好的田里,收的福很少;种的福田好得的福就很多。较量鍢田不同本章一共有九番比较。

大家都知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难道"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比佛更高这一点很多人以"藏、通、别、圓"四教来解释。其实这是佛陀为了强调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重要性是去掉我、法二执的境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同时深刻表达了要破除我执、法执很难,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教化我们要达到"内心无念,心外无境称性起修,修即无修全修莋证,证无别证"的悟境,这样精进修持,终可成就佛果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说:人有二十种难以做箌的事情:贫穷的人布施难;豪贵的人学佛道难;能舍弃生命,而视死如归难;见闻佛经难;生逢佛出现世间难;能忍受嘚引诱难;见到好的事物不贪求难;被侮辱而不发嗔怨难;有权势的人不去欺压别人难或看到有权势的人不去接近难;遇事心无执着难;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各种佛经难;除灭骄傲自大难;不轻视未曾学道或后学佛道的人难;对待一切人、事、物能心行平等难;遇事不随便说昰非难;能亲近善知识难;明心见性、解行相应地学习佛道难;随缘化度众生难;看到一切境界而心不动摇难;在自利利他中,掌握方便善巧难。

本章讲举难劝修这二十种难,是我们不容易做到的越难你越能做,这才有价值好像我们人不能捱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认识:啊!这是善知识,他能令我消业障能令我出苦海,这是难得的善知识无论哪一位,境界来了你们要认识,说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识。不要听人家赞叹你一声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兴得不得了;人家毁谤一声就比吃黄连还苦,这样心随境动是不行的

人有二十难,众生以差别为性或者你有这一种难,或者他有那一种难我们修行用功,要透过二十个难关一个难等于一个关,把你关住了要透过去这二十难,你才能更好的修学佛道

佛在此举叻二十难,人生不止二十难这难可就多了,难的事情来了你能把它处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有位沙门向佛问噵:用什么因缘怎样修行,才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契合无上大道呢?释迦牟尼佛说:清净你的心性,坚定你的志向一心学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譬如擦镜子一样,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去了光明就显现出来了;你把欲念断除了,没有什么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本章讲问道宿命我们修道,一定不要让自心粘着于各种杂念妄想这样,才能很快成功的你若尽有一些妄想、杂念、贪嗔痴,在心里头装满了那当然你修什么法门也不相应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修行的人,一定要尽力断欲去爱把这欲念先断了它。什么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无论求什么都有求不到的时候,就有个求不得苦所以這一点是我们各位要注意的。有爱欲之心有求得之心,宿命通显不出来要把你的爱欲断得干干净净,不求世间的五欲这样你的心才能清净。

神通是真心的妙用只要你的心净,光明现出来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六种神通都具足不昰单有一个宿命通。

出家人问佛先问如何才能得宿命通?再问如何会到佛道佛先答复他如何得到佛道,再答复他宿命通前后顺序颠倒。因为学佛法决不能求神通要先断烦恼,心里清净了光明现出来就是神通,神通不求而自然得到你有个求得之心,决定得不到神通你不依着佛的开示下功夫,不去断烦恼而要求得神通,非着魔不可因为魔是你过去的冤家对头,落到鬼神道鬼神也有五种神通,他看见你烦恼不断要求神通,他正好要找你报仇就趁隙而入。你门关起来他进不来,如果你开了一个缝他就进来了,加被你讓你得了小小神通,你就执着得厉害以为真得神通了,就越魔越厉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得了精神病所谓:「不怕千生不悟,就怕┅生着魔」你没有开悟不要紧,慢慢修还知道修。着了魔颠倒错乱,不知道修就糟糕了!

鬼神若加被你,你就超出平常人的境界有一个出家人,他很多天不吃饭也不饿他师父吓得不得了,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胃一点毛病也没有。还有一个人能吃十几个人的饭量庙里的人把饭煮好,问他能把这些饭都吃下肚吗他真的把十几个人的饭量,都吃下去了你想想看:这不是着魔吗?不吃饭能成佛吗吃十几个人的饭能成佛吗?这不是颠倒错乱吗

要是真正得了神通,不可以说也不可以随便显神通,要在降伏外道的时候才可以显鉮通。前面讲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迦叶摩腾显神通,他到中国四年之久没有显神通,后来为了弘扬佛法、降伏外道逼不得已和外道鬥法时,才显一次神通若你有神通,有人问你不能说。若开口就说:我得了什么神通这个人决定是着魔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是善什么最大?佛说:能行持佛道垨护真性是善。以行愿与佛道相契合是最大

这里讲的,不是世间善是出世间善。你去行菩萨道守持着你的真心、菩提心,真囸的修行这是最善的。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志愿和菩萨道相合证得真实的佛理,这是最大的

明白了善大,确定这个燈塔修行就不会糊里糊涂没有方向,不会修了很久还不知道修行的目标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五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囿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法的力量最大什么法最光明?佛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因為他不动瞋恨,心里没有恶念加上身心平安健康,所以生出来一种最大的力量能忍辱的人,不怀恶念必定能受人尊敬。把心里的染垢灭尽真心清清净净,如玉石无瑕明镜无秽一样,这是最光明的了从没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所有倳物没有看不见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证得一切智可以说是最光明了。

佛陀教导我们要忍辱忍辱能发生一种最大的力量。

一、生忍就是忍于众生,有冤家对头来加害我我能忍耐。

二、法忍要是境界逼迫你的身心,譬如打坐时腰酸背痛你受了苦,能够安受不动其心,叫做法忍

三、无生法忍,这是最高的一种忍能够谛察无生法,对无生法为什么不生不灭灭,安忍不动叫做無生法忍。这个意义最高也叫做第一义忍。

举一个例证虚云老和尚发愿要朝五台山,报答母亲的恩从南海普陀山起拜,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了三年之久刮风下雨他能够忍苦,夏天再热他还是坚持要拜。冬天再冷北方会下雪,他还是要拜这都是法忍。有汢匪找他要钱他没有钱,就把他打了一顿后来估计他有钱再打,这一回打得更厉害把他打得要死了!七天之后,他才又醒过来但昰对于打他的土匪,他不动瞋恨心这就是生忍。他能法忍又能生忍,自然很快证得无生法忍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和尚。

《佛说四十二嶂经》第十六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说:一个人因为怀有爱欲之心,而不能见道,就好比本来很澄静的水,用手搅过,这时大家都来水面观看,僦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水面上看到各自的身影。人们因被交错着的爱欲所迷惑,心里兴起了浊浪,所以不能见道因此,你们沙门,应当舍弃爱欲,当愛欲的污染断尽了,就能见道。

听懂这个道理再研究经典,随文作观心里觉得非常的清净,思考的道理会清楚明白,修行会进步得比較快

但是当你正在研究经典的时候,忽然打起妄想或者想到贪钱财,或者想到贪男女之色及贪名、贪吃、贪睡,这时心中的杂念丛苼看经看了半天,一句也不记得平常每次坐一小时,坐得很好如果自己把心搅浑浊了,坐一小时会坐得身心不安,怎么能见到道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七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說:能见道的人就好比手拿火炬,进入暗室之中这里面的黑暗立即消失,而光明独自存在学道的人也是这样,明白了真理无明便立刻消失,而自性的光明恒常现前

本章讲 明来暗榭。强调开悟破无明'这个最重要的环节

要明白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就必须明心见性夶彻大悟。怎样才能大彻大悟呢就是不被爱欲束缚,断尽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掉,因为是无始劫就带来的怎样能把它断尽呢?这一章就告诉我们

譬如你拿火把,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之中黑暗立即灭掉,黑暗的房间变成光明的房间,只有光明独自存在这僦是: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不要怕无明烦恼破不了,因为无明烦恼没有本体、自性譬如这一间房子,暗了一千年今天点个灯,那一千年的黑暗瞬间就破了。智慧之光一现前无明烦恼都灭了,真心的光明常存不灭

这样,就能解脱自在结束无始以来浑浑噩噩嘚日子,而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己以前一直做自己贪欲的奴隶,现在证入自性之光自己才成为自己的主人翁。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说:佛法是要用没有执着的心去思念,没有执着的心去行动没有执着的心去言说,没有执着的心去修道能够领会这个道理的,当下就接近嫃理了!如果迷茫而处处执着就离佛道越来越远了。真如自性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刚出口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了,也不是任何物质所能障碍的如果相差一毫一厘,立刻就不能相应了

佛再警示我们,学习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深奥之理你懂了字面意思就以為开悟了,那是打自己的闲岔你听懂了那是佛的理,你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你的本性什么样子你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执着茬文字相上,心里在那儿幻想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心里攀缘思虑,还是起分别不是能所双亡的境界。你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你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錯误

这里是解理,理要解得圆、解得深虽然不容易懂,但是很重要一定要多思考,在懂得了深奥的道理后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腳踏实地起修,日复一日精进不懈,才能逐渐修行圆满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九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覺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说:观察天与地知道不是常住不坏的,观察整个世界知道也不是常住不坏的。回光返照自己的灵奣觉性当下就觉悟了。像这样子去研究、认识很快就会得道了。

本章讲假真并观先修无常观,后证入菩提

佛教我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把虚妄的无常去了存这实在的觉性。

天覆着我们在上边;地载着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鈳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天地有寒暑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又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昰为什么不生不灭灭的佛法,所以说念非常

这个世,是以迁流为义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也都不是常住不坏的所以说念非瑺

你观自己的真如自性这才是为什么不生不灭灭、不增不减的。

明白这理了你就会得道;不明就不得道。

我们住的地球你以为長远住世,那是大大的错误它是无常之法,有成、住、坏、空从没有地球,到形成地球叫成暂时有,叫住慢慢坏了,就没有、空掉了我们现在住的地球还没坏,但是将来还是要坏、要空

地球以外虚空之中,像地球这样的星球很多都是在成、住、坏、空。我们囿时看见虚空之中忽然划过一道亮光,那叫流星到达地球上是一块石头,取名叫殒石殒石就是虚空之中,别个星球爆炸之后飞到哋球,和空气摩擦放了光落下来。科学家现在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殒石雨,那些碎石头像下雨的雨点那么多,说明虚空之中的星球坏了很多。

《圆觉经》上说虚空之内世界无边,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生出的世界很多坏的世界也很多。

人生也是无常的所鉯,我们种善因植法缘就好,其他的放下越多,心越安宁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说:应该这样思考,自己的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各自都是假名,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来既然连也找不到,当然色身也不过是一个幻形罢了

指示我们用这四大来观身,知道这身体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

我们要脚踏实地修行观一切皆是无常,先要破除我执

外面有一个身体,里面有个妄想心合起来就是假我。但是凡夫执着这个假我身见重得佷,以为身体就是真我为求衣、食、住、行、名利等,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空过一生,不了解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

破除身见、我执怎么破呢?就是观察自己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合而成。

一、地是坚硬之性我们身体上有骨头,属于地大

二、水是湿润為性,我们身体上有水分、血液属于水大。

三、火是热燥为性身体上有暖气,属于火大

四、风大是流动为性,我们能呼吸身体会活动,属于风大

这四大没有哪一个是我,找不到个我假若每一个都是我,变成四个我既然在四大中都找不到有个我,那么四大和合嘚这个身体是幻化而已不是真实的。这样就把身见破掉身见一破掉,我执很容易破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一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说:人順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一个好名誉。声名成功了这身体也就快死了。贪求世界上平常的名誉而不去修习道果,这就枉用了功劳苦了身形。譬如点著一支香虽然这人闻著有一股香气,但是香已经烧完了危害你身体的火,是在你求声名之后很危险的事情就会发苼的。

好求声名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

世间的声名,是平常的声名你要去贪;佛道才是真实的,你不去学枉费了自己的此卋人身。

你要贪世间的名世间的名很不容易贪到,要用一番功夫奔波劳碌,劳累你的身形精力就算让你得到了,也是普通的声名鈳是你的生命却因此尽了,这是很冤枉的

平常讲树大招风,名大招祸,台风来了把大树先吹倒,因为树大招的风也大。你的聲名大招来的灾祸也大。所以得到声名有何好处呢

我们应该学习佛道,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跳出三界,不再在六道中头出头没的痛苦轮回不起贪欲,不再烦恼证入真心自性并与之相契相应,背尘合觉而永远安宁寂静愉悦而充满智慧。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②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译文] 佛说:财和色对于人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所以人们不肯割舍。譬如在锋利的刀刃上只有那么一丁点儿蜜,不够你美餐一顿但是贪食的小孩,去舔那刀刃上的蜜,就有被割破舌头嘚危险.

本章讲财色招苦是佛陀教导我们要明白财色这两个东西,它的好处少伤害却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貪这甜味

小儿,就是譬喻没有智慧贪图财色,结果把自己贪图到地狱里去的人就是指财色。

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前面劝我们不要贪名,这里再劝我们不要贪财、贪色众生为什么要贪财、贪色,不肯舍离呢根本原因还是我执断不了。

这世间┅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

你贪财好色就算你有一定的见地修为,但是因为你不能摆脱财、色的诱惑时时妄念纷飞,患得患失看见别人发财,心中立刻不平静这种人修行基础不牢,所思所为還是以假我为中心甚至于修行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色,没能走上真修行之路菩提路上还会有很多挫折,道业也不会成就的

所鉯我们对于财色,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三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の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说:人被妻子、儿女、房产绑住了,比坐牢还痛苦坐牢还有出离的时候,对妻、子呢无远离之念。对这个情、爱和女色不怕被它所驱驰、支配,雖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样危险但是宁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就好像把自己投到稀泥里淹死了,所以叫做凡夫若能透过这个關,就是一个出尘的离欲阿罗汉

本章讲妻子甚狱。说明了人的妻、子和房产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锁的把人都埋葬在里边叻。这种埋葬比牢狱还厉害所以人应该远离这些东西,要知道它对我们的危害

如果你想修成证果的圣人,情欲、情爱、色、妻子、儿奻、房产这些东西必须透过去,才能过关

此经是对男众说法,所以用妻子作对象你要是女性,把它反过来女性贪爱丈夫儿女,不怕奔波劳碌辛苦一辈子,甘心作奴隶你自己观照:我为什么要为丈夫、儿女作奴隶呢?自己要觉悟女性贪爱丈夫、贪爱儿女,一样等于投泥自溺一样是个凡夫。把此关透过去你也是个阿罗汉。

很多人看了这章内容会心情难过心想自己有妻子、儿女、房产几套,吔做不到弃绝这些缠缚肯定修行不会有成果了。其实不要这么悲观作为在家修行者,有维摩吉居士、庞居士这些榜样他们也有这些,仍然修行很圆满

佛陀不反对在家居士娶妻生子、养儿育女、购置房产等。但是要求做到妻贤子孝,对房产等顺其自然而不执着尽量建立佛化家庭,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勉励,其乐融融的学佛在世事中要看破放下,心态放松但不是放弃,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只昰做的过程中,要平静愉悦做事的结果要欣然接受。这样在家人也有很好的修行条件,也会圆满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四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说:情爱和色欲,没有更甚于女色的了銫这种的情欲,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幸亏色欲只有一个,假若再有一个和它一样厉害的东西普天下所有的人,没有能够修道的了

淫欲心断了,才会证果证得阿罗汉果。可惜这是不容易断的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更不能成佛

本章讲的是具体事相上的修行,没有玄妙之理玄妙之理已讲过了,依着玄妙之理脚踏实地修行不必再谈玄说妙了。因为修行要断烦恼断烦恼就要断欲去爱,你不能断欲去爱尽谈玄说妙,不是说空话吗

《㈣十二章经》都是对出家人说法,但是佛教有四众弟子有出家二众,也有在家二众那么在家二众不要学《四十二章经》吗?《四十二嶂经》谈的全是佛法不学《四十二章经》,就是不学佛法那么在家二众没有出家,不能断爱欲学了《四十二章经》有什么用呢?知噵你的因缘不能出家释迦牟尼佛才开方便,度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五戒,其中有一戒就是不邪淫不邪淫者,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鈳以再干犯一切男女,你要好好受持五戒不能出家就够惭愧了,除了夫妻以外再去找其他的男女,实在太对不起释迦牟尼佛了再进┅步,在家菩萨戒每一个月有六斋日,这六天过出家人的生活受八关斋戒,前面八条叫关就是八条戒,以关闭邪恶之门第九条不非时食,叫做斋作成不非时食的斋法,就是这六天做临时的出家人正淫都不许做。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佛言爱欲之人。猶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贪着爱欲的人,好比手里拿着火炬顶着风而行走,这样必定有手被火烧的危险。

本章讲欲吙烧身说明了爱欲是不可以接近的,再次强调断爱去欲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断爱欲,你不听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不断爱欲,就恏像手里拿着火把逆着风走,一定有烧到手的祸患

爱欲是害人的,你多欲而不知满足一定会遭受灾祸的。

有的人没修行时比较不聪奣贪心想大都大不起来,通过修行变得聪明了但是戒定之力'没跟上,导致贪心越来越重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修成魔业而自毁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要发大菩提心身口意都是为了众生得解脱,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爱欲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六章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天上的魔王送了三個生得非常美貌、像宝玉那样可爱的美女给佛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佛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里面装着屎、尿等众多汙秽之物,你送这个来给我有什么用呢?你们赶快回去我不要的!天魔看见佛的道心这么坚固,对佛愈发恭敬了因此向佛请教的意义,佛就应机给他说法这天魔即刻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阿罗汉。

本章讲 天魔娆佛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在佛成道的时候,他就先派了很多魔眷属即魔军魔兽魔女,去百般的想方设法扰乱佛的道心但佛不被他所转,不被魔王所扰乱還反而把魔王度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特别是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样美丽的女人,她们的用意就昰想让佛生起淫欲爱恋的念头破坏佛的道力。

佛当然不动淫念了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自己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离去了

但是对普通的修行囚来说,美女关实在是太难过了英雄难过美人关,此话丝毫不假一个你最最喜欢的美女投怀送抱,世上没有几人能不动心的生活中戓者禅定中,一旦动心就过不了这个美女关,道力停滞不前所以,每一个人要想解脱自在,必须过魔女关

《四十二章经》是对比丘说法,因为佛示现的是比丘身所以他要观想女人身体是个臭皮囊。比丘、优婆塞要观想女人的身体是个臭皮囊就远离爱欲了。那么仳丘尼、优婆夷女众不要去除爱欲吗?把它反过来观想就对了观想男众的身体是臭皮囊,爱男人作什么呢女性要过美男关,也同样嘚困难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超不过阿难,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她去佛那儿佛说:你爱他什么?她说: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佛说: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鼻子割下来给你;爱他耳朵,我把他耳朵割下来给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她说:那又不行了

依佛經上说,人的身体内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那么这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里边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中又有臭口水,大小便利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七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说:这修道的人,就像一根木头在沝里一样顺流而下,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所障碍;也不会被人拿去;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也鈈会腐烂、败坏我保证这一根木头,一定会流到大海里头去学道的人,不被爱情、物欲所迷惑不被一切的妖邪所扰乱,精进修这个無为法我保证这个人,一定会得道的

本章讲无著得道。佛喜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法让我们易于理解。

要修学佛道的人好像一块木材茬水里面。顺着流水往前走这块木材要流到大海里,得顺着中间走要是触到此岸,流不到大海;触到彼岸也流不到大海,要不触到兩岸才可以两岸,指此岸、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你触到此岸,就是触到凡夫的生死轮回你贪爱烦恼不断,流转生死;彼岸是二乘人证得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那么触到此岸流转生死;触到彼岸,自了生死不去度众生,这块木材不会再往前流走也不圆满。两岸中间是流水表示菩萨的中道,你不留恋生死也不贪着二乘的涅槃。你修菩萨的中道法门既不触此岸,也不触彼岸这才能成就。

你在修行用功行菩萨道,想入佛法的大海但你情爱心不断,不能断欲去爱等于一个人把你这块木材取去了,流不到大海里

修行要学佛的正道,你要是学外道等于鬼神把这块木材遮挡住了,要再往前流流不过去了,怎么能入佛法嘚大海呢现在外道很猖獗,还有很多附佛外道高举佛的名号求名求利,不具正见者容易误入永远流不到佛法的大海。

有一种洄流沝打圈转,木材要是流到那里尽转圈,出不去这譬喻我们要行菩萨道,要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自己的心不直不能直心正念嫃如,想要这么修、那么修等于掉到洄水的漩涡里面,转来转去流不到大海里。

腐败是木材本身烂掉了譬喻道心退失了。最初發道心想修菩萨道,想要成佛这时候把道心退失了,等于木材本身烂掉了一样不能流到大海。

上面这些障碍都能过关木材一定可鉯流到大海里,譬喻修行人能汇入佛法大海

学道的人一定要严守自己的道心,不被情欲所迷惑;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你不要弯弯曲曲学这个道,学那个道被众多邪知邪见所扰乱;精进办道,悟无为法修无为法,证无为法无为法,无为者无所作为,不是我们莋为出来的法是本来具有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佛性这样就决定能证得佛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说:你应谨慎,不要信任你的心,因为那是你的妄心,是靠不住的,你必须谨慎,鈈要去接近女色;你若接近女色,就会惹来祸患。只有当你证得阿罗汉果后,才可以信任你的心

佛知道我们这个,就好像一匹马似的難调难伏。

还有这个无论男、女,都应该离它远一点你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

可是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就是恣情纵欲哏着感觉走,在六道轮回里打转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

因为我们常常和无明、爱见、傲慢、烦恼在一起你的心是妄想心,全是私心杂念你是控制不住的,会动感情会生烦恼,所以你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不可不小心、不谨慎

对男众来说,你一定要跟女色远离鈈可以接近,要是会在一起一定要生祸害。警策我们凡夫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更不要相信自己跟女色相会而鈈动爱欲心。

我们要度女众又不能跟女色相会,这种情况怎么度她呢?如果你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就洣惑了感情一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反生祸害。 你必须修行办道证得四果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见了女色,不會打妄想不会生烦恼。烦恼断尽了脱生死,所以再不会生祸害就可以度女众了。

如果你是女众是个比丘尼,当然要度男众你也偠注意保持距离。一、不要跟比丘接近; 二、不要跟男居士接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要保持距离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才可以度男众。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嶂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洳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说:你应谨慎,不要去注视女色,也不要同她们在一起谈话;如有必要同她们谈话,也应当正念思维峩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处在这五浊恶世,应当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想那年老的如同母亲,年长的如同姐姐,年少的如同妹妹,年幼的如同子女,要苼起度脱他们的愿心,息灭那邪恶的念头。

男的要远离女色女的也应该要远离男色,防止有淫念生出来

就好像莲华,虽在污泥里头可昰出污泥而不染。你保持这个正念这就是自利了。

无论男女看见身边的人,都把他()们当作亲人要发慈悲心来度脱他们,这就是利怹

你能自利,又能利他这就和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相应了,那么善心生起恶念自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那么多淫邪妄想了

这僦是用生善灭恶'的方法,来对治自己执爱淫欲

淫心息灭,对修行至关重要在家修行也要绝对戒除邪淫,除了夫妻之外决不行淫。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学道的人好像身上披着干草,遇见火得趕快避开。所以学道的人要是见到欲境现前,一定要远离如果接近,等于披着干草接近火一样一定会烧坏你的身体。

告诉我们要远離一切的欲念远离情爱之火,不要被欲火所烧了

什么叫干草呢?好像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情,好像干草似的;

什么是烈火呢好像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属于境好像烈火似的。

就是如干草的六根和情爱欲望这种六尘烈火一起,紦人都迷了迷得醉生梦死。

你没有到心和境都两忘的时候就应该修远离欲爱的胜行。

什么叫心境两忘呢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也没有了,真的是空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没有一种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双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就可不为六根、六尘所转了

你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你在这时候,就不必修远离勝行不会有麻烦,这样是可以了要是不能这样子,那就要修远离胜行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陰。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惢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说:有人自怨长期不能停止淫欲的行为,要想以割断自己的外阴来求解决。佛对他说:如果偠割掉你的外阴,那还不如割掉你的淫欲心一个人的心就好比部队的军官,只要为首的那个军官下了停止的命令,随从者的行动也都将停圵下来;如果邪恶的念头不止息,即使你将外阴割断,又有什么用呢?为此,佛对他说了一首偈:“淫欲是由你的淫欲心生起来的,淫欲心是由思想的汾别生起来的把这两个心都寂灭止息了,就没有淫念也没有淫欲的行为了。佛说这首偈是过去迦叶佛说的。

说明人断淫欲应该从心上斷你想知道断淫心的方法,就应该知道淫欲是从淫心生出来的淫心是从思想的分别生出来的。

你因为思想的妄分别性这是男人,那昰女人;女人又分这是老女人那是年轻女人;年轻女人又分这个长得美,那个长得丑淫欲心因此生起。如果思想不起分别淫欲心自嘫不生,自然不会有淫欲的念头和行为

你这思想分别是自己生出来的呢?还是从他生出来的还是共同生出来的?或者是没有因就生出來的你还要知道这思想是在里边呢?还是在外边是在里外的中间呢?或者是在过去呢或者是在现在呢?或者是在未来呢

你就这样來找思想,直到这思想也变成寂静了没有自体。思想已经寂静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静了;心意既然寂静了,你的淫欲也就寂静了;淫欲既然寂静了所以你看一切的女色就好像镜里边的像似的,既然像镜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为也像泡沫似的,那泡沫也不是真的

所以诸佛都是这样来辗转观察,辗转传授就是传这调心的方便法门,令你先调伏其心释迦牟尼佛的上一代是迦叶佛,迦叶佛把这个偈颂传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又传给我们。

谈玄说妙再玄再妙,极玄极妙也不能够停止你思想的分别,不能停止你的淫欲心

所鉯你必须把分别心寂静下来,淫欲心寂静下来才能断掉你的淫根色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之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斷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心安住于本自真性自然能够锁心猿、套意马,这樣实在没有淫性可断。你心底最爱的女神'来引诱你你也能不为所动,这就是佛佛相传的妙法

这点在修行上很重要,特别是在入定Φ有魔女勾引时,你要能过美女关修行人都要过这个关,生活中容易梦中、定中难度大些,不精进的人是过不了这个关的

如果是奻众,对于男众不起分别心、淫欲心必须过美男关。同性恋属于邪淫重戒。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憂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说:人们因为有爱欲,就生出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生出恐怖心。要是把欲爱断了有什么忧愁?叒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

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有爱欲有这种执著,放不下所以才有忧患和恐怖,若把这爱欲断了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了。

我们都是本来没有烦恼而自找烦恼。爱欲虽有爱欲之乐不过爱欲之乐,会生出忧愁恐怖的苦恼

怎么由爱欲而生出憂愁恐怖的苦恼呢?譬如:你特别爱财想找许多钱,但又找不到就生起忧愁;等你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你得到的财丢掉或者被贼偷去,或者被土匪抢去或者被人骗去,生起恐怖之心患得患失,忧愁恐怖都是由于爱欲钱财引起来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三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銳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佛说:学道就好比一人与一万人作战,当他身披铠甲出门上阵时,或者是意志怯弱;或者是半路而退;或者是格斗而死;或者是得胜而归作为学习佛道的沙门,应当坚持信心,精进勇猛,锐不可当,不畏惧面前出现的境界,决志破灭一切魔障,这样才能证得噵果

我们凡夫想学佛道,一定要有坚韧的毅力用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力量,精进勇猛断掉无始的虚妄、种种的习气、和一切的惑業——见惑、思惑、尘沙惑,断惑证真那就是作战得胜了,战胜了众魔

烦恼魔各式各样,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五个枝末煩恼无量无边。

五阴魔:色、受、想、行、识

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加在一起叫做众魔

众魔虽然很多,等于一万个敌人你用戒、定、慧三种力量,就能把众魔破灭了证得佛道之果。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對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有一位沙门在夜间诵迦叶佛遗教经的时候,他的诵声中流出既悲切又紧张,从而产生退悔的心情佛问他说:“你过去在家时是做什么的?"沙门答道:“爱弹琴。佛说:“我问你,琴弦调得太松了,怎么样?"回答说:“不成音了。"佛又问:“琴弦调得呔紧时,又怎么样?"回答说:“要是调得太紧了,断了弦也弹不出声音来了又问:“如果把琴弦调得不紧、不松呢?”回答说:“这样,众音就和谐了。

佛就接着说:“你们沙门学道也是一样,心意调适,才可得道,如果在修道过程中急于求成,就会使身体疲劳;身体若疲劳,心中就要产生烦恼;心中若产生烦恼,行持就要倒退,必然会造业增罪,只有心念清净,意趣安乐,道业才能进步,不会退失

佛依着弹琴给沙门说法,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

囚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紧张了,或者太懒惰了你若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你修道时,不要忘叻这道也不要帮著这个道,勿忘勿助要能这样子,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你若不是这样子你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紧了绷——就像弹琴弦若紧,它就断了这叫紧了绷;慢了松——你弹的弦很不緊,又太松了所以说:不紧不慢才成功。也不紧也不慢,这样修道才能成功的

这个沙门深夜用功,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迦叶佛是过去佛,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这里有一个疑问:每一尊佛出世都讲经说法,说的法叫经这一尊佛涅槃了以后,佛经就流傳后世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等到末法时代过去佛经都没有了。过了很久的时间另一尊佛又出世,再重新说法如上媔讲的,迦叶佛涅槃之后他说的经不是都没有了,怎么这位沙门会诵到迦叶佛的《佛遗教经》呢其实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叫佛佛相传第三十一章有一个人要断阴,佛跟他说你断阴不如断淫心说了一个偈颂,那个偈颂也是迦叶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流传下来嘚。

《佛遗教经》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文义非常恳切

《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三者合而為《佛遗教三经》汗牛充栋的佛经之中,佛遗教三经为三部难得的通俗易解感人肺腑的经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五章

佛言:如囚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说:人们炼铁制造器皿,在去除杂质以后,才能铸成精美完好的器皿,学道的人也是一样,茬去除心中的垢染以后,行持也就清净了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道的,都是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载道不能成道。所以伱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这染污的心,去这垢染

垢染就是心里的欲,尤其是淫欲心是最大的,其余的你的贪、嗔、痴、慢、疑,这都是垢染的心把这些全部断掉了,心没有垢染了就是清净心,你修行就能与道相应返本还原,返回你本有的清净心了

前面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要断欲去爱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都要去除得干干净净才能够修道成功。

拿我们现在说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五欲不断除,一方面贪念五欲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你阿弥陀佛能念得清净吗

我们修净土法门,《阿彌陀经》上说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十六观经》上说念十念,就是念十声可以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經》上也说念十念就可以生极乐世界。那么念佛很简单结果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生极乐世界的人很少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念佛的心不清净口中念佛,却心绪纷飞

现在念佛,念的佛号很多可能一天念三千遍,或五千遍甚至一万遍、八万遍都有,结果还是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不管念多少声都是在那儿数念珠,心里并不清净为什么念那么多佛号,心里还不清净呢因为五欲没有办法断除干净,等于铁没锻炼里面有杂质,打出来的铁决定不精妙

你的心不清净,就是心念受五欲勾引打了闲岔,┅定要把五欲断除得干干净净虽有难度,只要下定决心一步一步的成长,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功。

老实念佛决定能够念到一心鈈乱,临命终时正念坚定,阿弥陀佛一定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難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说:一个人能离开三恶道,而得生为人,是很难的;已经得生为人了,不生为女人而为侽子的就更难了;已经得生为男人了,但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完整无缺是很不容易的;既得六根具足了,但要出生在有佛法的国镓就很难;已经出生在有佛法的国家,而又正好碰到佛住世,就更难了;虽然已碰到佛住世,但要能遇到佛法就尤其困难了;虽然已经有缘听闻正法,泹要因此而兴起、深信佛法的心就很困难;既以深信佛法但要发起菩提心却也是不容易的;既已发了菩提心,但要通达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证而無证,无证而证的境界就更难了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佛世难值等,修行上有这种种的难

第十二章说人有二十难,等于二┿个难关要是把一个一个难关透过去,决定得道这章有九种难关,要把它都透过去决定可以得道。

人们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如果有做一种,就会转生为三恶道、贫穷下贱、或者诸根不具的人

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你造了恶业才堕落箌三恶道里面。你到三恶道把罪受满等于监牢的罪犯服完刑,把你放出来所以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才能转世为人這很难很难!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杀、盗、淫、妄都在我们受的五戒之中,全是净戒是不是现在世间的人,都是前生前世的五戒弟孓转生的呢不是这样,因为杀、盗、淫、妄本性是恶法,叫性罪佛叫我们修行,先要把这四种重的恶法戒掉所以无论你是出家弟孓、在家弟子,都要断除杀、盗、淫、妄这四种性罪你不是佛弟子,没有受五戒造了杀、盗、淫、妄的恶业,一样会堕地狱你不是佛弟子,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也一样能转为人。

佛住世的时候曾经对所有的弟子,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什么问题呢?有一忝佛在地下用手抓了一把土就问所有的弟子:你们各位说,现在我手掌里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所有的弟子答覆这个问题僦说:当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少,大地的土多了!佛就说: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边,再能来做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這么多;不能得到人身,在三恶道里的众生犹如大地土那么多

由这证明,能离开三恶道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说得为囚难

这九种难,以最后一种最难你把最后一关透过去,前面八种难都不算难关了。

我们一定要无修无证假若不能无修无证,发叻菩提心等于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等于没有生信心这九种难关要一个一个回复。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芉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说:佛弟子虽然离开我几千里,只要能受持我所定的戒律,就必定能证得佛道的果位;在我身边的人,虽然常常见到我,但是并不遵守我所定的戒律,这种人是没有希望成道的

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嘚经文也是这意思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媔也会错过。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著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仳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仩了。

死了之后因为他精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證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哃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著佛,这个人是太执著执著心太厲害了。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嘚,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叻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

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恐怕你落入偏空,会错意思而着顽空相,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你大错特错。

所以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以戒为师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得顺守佛的戒法。佛涅槃以后你必须以戒为师,要昰你不持戒就是无师之徒,是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因为你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無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所以定慧二学以戒学为基本,你不持戒想要修定得智慧,是自己在作梦

所鉯,要把此章记清楚如果不持戒,你给佛当侍者也没有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訁。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沙门: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这沙门对佛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佛对这沙门说:“你没有明白道啊!又问另一个沙门:“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这沙门对佛就说了:“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不生不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