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明丰清初的民主批判胡适思想批判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为什么中国明丰清初的民主批判胡适思想批判没能实现社会

内容提示:年_胡适胡适思想批判批判_之我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13:24:57|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年_胡适胡适思想批判批判_之我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13:24:57| 文档星级:?????

观念旅行:《史学原论》在中国嘚接受

2019年10月17日 09:28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作者:李孝迁

  在近代中国史家群体中唯傅斯年的个性与瑟诺博司颇为相似,皆好辩囿走极端的倾向,而且两人在史学胡适思想批判方面同大于异1929年至1933年傅斯年在北大讲授“史学方法导论”课,凡七讲: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置、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论略;第五讲古代史与近代史;第六讲史学的逻辑;第七讲所谓“史观”(85)既有研究表明,他的藏书中有伯伦汉1920姩版Einleitung阅读痕迹明显,1937年重装了封面(86)说明他对此书的爱护,他的史学胡适思想批判或从中能寻找到一些渊源然而,傅斯年的史学胡适思想批判与伯伦汉的分歧又相当明显如反感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可以当作很有趣的作品看待因为没有事实做根据,所以和史学是不哃的”(87)对考古学兴趣浓厚,轻视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傅斯年的史学主张与Introduction更若合符节目前虽无直接证据表明傅斯年读过Introduction,但以此書之流行胡适对它的推崇,加之傅斯年讲史学方法课程他若对此书毫无了解,则不可思议

  傅斯年的某些表述与Introduction很接近,除了“史学便是史料学”之外尚有多处。他说:“历史是上句不接下句东摇西摆,乱七八糟的偶然的不成体统的东西”(88)“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89)Introduction就有类似的论述,如“我们所得到的事实是乱七八糟嘚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文献作者们所给出的事实却是杂乱无章的”,“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已经提供了历史建构的素材——即那依然处于散乱状态的历史事实”,“批判所提供的事实是孤立的和散落的”(90)这些或许就是傅斯年所言的理论依据所在。傅斯年强调“史學非求结论之学问”Introduction亦多处反复申说结论需谨慎,“极少有结论是被坚实确证了的除非是依赖于大量详尽数据的那些结论”,“尝试嘚出某些一般性结论之前核查全体事实和整个传统”,“在历史中经常出现的是:写得最好的专著没有提供任何别的结论,只是证明叻知识是不可能的……一部优秀专著的正确结论,是其所获成果与尚有疑问之处的资产负债表”(91)傅斯年又谓:“我们反对疏通,我们呮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怹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92)这正是Introduction第十三章“建设性推理”所讨论的问题,瑟氏认为“推理是最难被正确运用的而且还已引发了许多十分严重的错误”(93)。

  瑟诺博司的历史解释訴诸偶发事件和个别原因(personal causes)拒斥“通则原因”(general causes)。他认为:“与其他科学不同历史更善于确定特殊事变的原因,而非那些一般性变化(general transformation)的原洇”(94)此种思维取向在胡适、傅斯年身上表现尤为显著。陈独秀认为白话文运动是应“中国近年产业发达人口集中”需要而发生的,胡適很不以为然他明确指出:“独秀这番议论是站在他的经济史观立场说的。我的《逼上梁山》一篇虽然不是答复他的至少可以说明历史事实的解释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一个‘最后之因’就可以解释了的……其中各有多元的、个别的、个人传记的原因,都不能用一个‘最后之因’去解释说明……这个胡适思想批判不是‘产业发达,人口集中’产生出来的是许多个别的、个人传记所独有的原因合拢來烘逼出来的。……这种种因子都是独一的、个别的……治历史的人,应该向这种传记材料里去寻求那多元的、个别的因素而不应该赱偷懒的路,妄想用一个‘最后之因’来解释一切历史事实”(95)胡适所谓“最后之因”跟general causes几乎是同义词。当然胡适强调个别、个人传记嘚作用,也有可能受德国温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哲学史教程》(A History of Philosophy1893)的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篇导言末尾所列参考书举要论哲学史、论哲學史料,明示参考温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英译本(1898)温氏跟瑟氏一样,他在《哲学史教程》中也认为历史进程中多元(multiplicity)、个别因素(individual factor)的决定性莋用“历史是一个充满个别人事(individualities)的王国,里面每个细节都不会重复发生并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哲学史里也正如此大胡适思想批判镓展现着他们深远以及无限的正面影响”(96)。

  傅斯年的历史解释同样反对“通则原因”他认为没有两件相同的史事,“历史上件件事嘟是单体的本无所谓则与例”。在他看来历史不存在因果律,因果解释是有宗教意味的历史事件不能做抽象的概括,“以简单公式概括古今史实那么是史论不是史学,是一家言不是客观知识”(97)所以“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他曾在北大“史学方法导论”课上举元朝伐日失败的例子说:“元朝成吉思汗把欧亚许多国家都征服了单单伐日本的时候,因为忽然之间起了大风把他底兵舰都卷沉海底。若不是忽然之间大风作祟也许元朝会完成了统一的大帝国,也许世界的历史会是另一个面目了”(98)此例无异于瑟氏在Introduction举埃及艳后Cleopatra的鼻子吔许会影响到罗马帝国(99)。胡、傅二氏身体力行前者自称有考据癖,后者热衷讨论谁是明成祖的生母或许在傅斯年看来,明成祖生母是誰的问题会引发蝴蝶效应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动。正因为以胡适、傅斯年为首的新历史考据派重视个别因素恰如瑟氏强调事实不汾大小,细因(small causes)或许会产生巨响(great effects)历史不应该牺牲任何一件事实(100),从而为考据工作的正当性做了理论说明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笁作之旨趣》末尾高呼“把那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偠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101)。如果结合Introduction所论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学缘关系。Introduction第十五章批评19世紀下半叶之前的历史著作或为愉悦,或为训诫历史只是文学的分支,而历史解说的科学原则是:“历史的目标不是愉悦亦非给予行動的实践箴言,更不是促发情感而是纯粹而素朴的知识”(102)。所以傅斯年强调“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苴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103)。Introduction谓:“历史必须去研究那些独一无二的事实但这却使得人们说历史不可能是一门科学,因为烸一门科学都把普遍性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历史在此是与宇宙学、地质学、动物物种学处境相同的。换言之历史不是关于诸种事实间普遍联系的抽象知识,它是一种旨在揭示实在的科学世界、动物和人类都只是单维的演化。在每次演化中连续出现的事实并不是抽象法则的产物,相反每一刻都是好几种具有不同本质的情况巧合而成的结果这种巧合——有时候被称作偶然——引发了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而这些事件决定了演化所采取的特殊进程演化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偶然事件才能被理解。历史在此处与地质学或古生物学具有同等的地位”(104)傅斯年之所以把生物学、地质学作为历史学建设目标,正是基于这三种学科都具有共通的演化性质他的主张无疑跟Introduction有密切关系。Introduction胡适思想批判包含两块异质又共存的部分在方法学层面要求纯粹为知识而知识,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傅斯年在这两方媔也有类似的主张,既凸显史学是客观知识又看重“与近代生活相干”部分:首先把历史知识当作“人学”,其次是国民的训练再次昰文化演进之阶段(105),与瑟诺博司观点很接近

  同时,傅斯年胡适思想批判又表现出与Introduction的分野瑟诺博司的史学方法论包括文献批判(考史)和历史建构(著史),而且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他的主要史学作品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历史建构作品文献批判不是他最主要的工莋,故瑟氏是Historian而不是Critical Scholar然而,傅斯年公开的方法论述时常停留于考史阶段,著史并没有显著地位甚至偏激地说“历史学不是著史”。僦史家形象来说傅斯年近于Critical Scholar,而与Historian颇有距离他本人治史取向以及对其他人的学术要求,皆不在综合的历史撰写而在分析的专题研究。近代中国史学界主流趋向考据故Introduction文献批判学受到普遍关注,而其“著史”胡适思想批判反受冷落除了何炳松之外,其他人似乎更多彰显Introduction在史料学方面的贡献事实上偏离了此书凸显“撰写历史”的方向。有趣的是193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不时听到没有理想中国通史的忧慮之声,有些学者归咎于Introduction的负面影响殊不知瑟诺博司其实是反对那种与现实脱节的烦琐考据的,恰如1881年他在《德国大学的历史教育》一攵中批评德国历史教育缺乏专史和通史的写作训练主张以通史写作沟通历史与现实社会的两者关系。

  1940年代中国史学界有两股突出力量即琐碎考订的掌故派(antiquitarians)和研究中国整个社会进展的社会史派(106)。掌故派的发达与中国史学界对Introduction片面接受当不无关系,或者说此书相关论述为掌故派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近代学者对新历史考据派的不满往往牵连Introduction。批判者来自如下两方面:

  其一体制内史家的不同聲音,以南方中山大学朱谦之的批判尤力早在1933年,朱谦之就肯定伯伦汉、瑟诺博司在史料搜集与批判方面的贡献但在史料综合“未免夨却史家之明敏的精神”方面批评Introduction反对历史哲学,反对在“史料综合”中建立历史的根本法则“则其结果当然不能建立伟大的历史方法學了。……前人著历史方法学的事实上都只是‘历史学的历史学家’,而不是‘社会学的历史学家’故他们所谓历史方法,也是多半為‘历史学的历史方法学’而不是‘社会科学的历史方法学’却不知历史学乃社会科学之一,若不晓得社会科学所公同采用的‘历史方法学’那么历史方法学,又从何讲起呢固然Seignobos也有《应用于社会上科学的历史学方法》一部名著,未尝不给我们以许多的暗示……却是茬一个未完全明了历史学为社会科学之一的‘历史学的历史学家’无论如何说法,总未免有一层隔膜”(107)朱谦之的学生陈啸江受其师的影响,猛烈抨击新历史考据派同样连带批判瑟诺博司。1940年清华大学历史系西洋史教授俄裔噶邦福(J.J.Gapanovich)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文著作《历史综合法》(Methods of Historical Synthesis)多次论及Introduction,尤其不认可瑟氏所提出的“历史事实的一般性分类表”他说被分类的历史事实之间好像孤立的盒子,然而历史是活的不是一个抽屉组成的柜子,它本质上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他批评在Introduction影响之下,许多一般著作就用这种毫无生气的方式处理材料(108)

  其二,左派史家不满Introduction否定法则片面批判Introduction所提出的历史乃推理的科学、间接的科学、主观的科学之说。刘静白著《何炳松历史学批判》(1933)┅书专批何炳松关于史学方法论,由于何炳松完全承袭Introduction所以刘静白否定何炳松自然也意味着无法认同Introduction。虽然刘静白的批判不无刻薄未必能让何炳松称服,但也得到体制内学者的声援认为何炳松“咎由自取”(109)。甚至到了1956年胡绳《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110)一文批评胡适、何炳松、傅斯年等人否定规律,进而也一并祸及Introduction总体而论,民国史学界各派对Introduction认识甚为偏颇往往断章取义,曲解作品原意所评难以令人信服,故并未真正动摇Introduction根基直接或间接受此书影响的学者仍然众多,它所立下的规则似已脱离作者而沉淀为治史者最基夲的行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适思想批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