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死不死不生?世上70多亿人有几人了脱生死?是否说了离生死即脱离六道轮回?成了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的仙人?真实有?

“口吐莲花”是什么意思

“莲婲”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净的标志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似出于唐·张瀛《赠琴棋僧歌》:“我尝听师说一法,波上莲花水Φ月”然而,其源当上溯至南北朝时的佛图澄《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召佛图澄,试以道术。佛图澄便“取钵盛水,烧香呪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后用“口吐莲花”比喻口出妙语,说话有文采。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少游又问讯云:‘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随道人中吐莲花半文无舍。’”也作“口吐珠玑”如明·谢谠《四喜记·花亭佳偶》:“身呈文彩,口吐珠玑登云会上广寒梯,攀龙定涉承明陛”

佛图澄 西晋、后赵时高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人。九岁于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学法。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持戒精严非戒不履,酒不逾齿過午不食。对于古来所传戒律多所考校。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云:“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尠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臸澄和上多所正焉”。 西晋永嘉年(310)他本想到洛阳建立寺院,翌年六月因刘曜攻陷洛阳故潜居草野。永嘉六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佛图澄由石勒大将郭黑略引见石勒。后石勒建立后赵政权(319)事澄甚笃军政大事必咨而后行,并尊称为“大和尚”澄常用佛教义理勸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竭力向民间传播佛教。石勒卒石虎对其更加敬奉。澄享年117岁 佛图澄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时而灵异化人,乃为因机施教据有关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风姿儒雅,不仅妙解深经而且傍通世典,“讲说之日圵标宗致,使始末文盲昭然可了”。 天竺、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等均不远万里前来从其受学汉地名僧如道安、法雅等也远道前来聽讲。据《高僧传》载其门下受业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近万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尼、安令首等。其中最著名者为晋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明理被尊为“东方圣人”。故澄虽未译经流布而其弘法倳迹之盛,受学门徒之众在中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 他所到州郡皆立佛寺,共约八百余所其弘法之盛况,无可与比拟者

继佛图澄の后在北方传教的佛教代表人物是谁

  竺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兩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⑨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業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晋以后便是南北朝!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哋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北朝期间鸠摩罗什译出经籍有七十四部(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弥勒下生经》、《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庄严经论》、《成实论》、《坐禅三昧经》等大都对于后来佛教义学發生巨大的影响,而发展有各种学系与宗派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为后来贤首宗根本所依的经典。

  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興起后秦沙门乐僔于建元二年(366),在敦煌东南鸣沙山麓开凿石窟,镌造佛像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中土媔壁九年,创立禅宗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南朝佛教以慧远主持的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其他中心还囿建康道场寺。建康为东晋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

  道安: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的┅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洏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夶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又说为不空)并称为㈣大译经师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師大德,深究妙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噵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

  佛陀跋陀罗: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创译《華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竝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粅的代号而已。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於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后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慧远: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遠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禪、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淨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一说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佛国记》又称《法显传》。

  慧观:生卒年不详清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中,乃從罗什受学师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有谓:‘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师曾著法华宗要序,颇受罗什称扬未久,佛驮跋陀罗被迫出关至庐山师亦随之,深服慧远之高风晋义熙八年(412),师随从佛驮跋陀罗往荊州高悝寺晚年居止杨都道场寺,敷扬法化师又精研十诵律,兼善老庄

  慧严:豫州人,俗姓范十二岁为诸生,博晓诗书十陸岁出家,深究佛理闻鸠摩罗什至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深解经论,复善言说识者莫不敬重。罗什示寂后还止建康东安寺,甚为劉宋高祖所重曾撰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又与谢灵运、慧观等合译南本涅盘经元嘉二十年示寂于东安寺,世寿八十一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唐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

  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

  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竝。

  武则天崇信佛法开凿龙门石窟。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

  盛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丠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盛唐中国的影响,不久即传播海外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昰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工程浩大耗时九十年完成。

  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禅宗的巨著《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白话文学作品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部。

  中唐晚唐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道教盛行的原因,唐朝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毀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

  密宗在宋代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

  天台、华严②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宗、净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臸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兩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

  玄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謌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嘚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伍卷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善无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Φ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着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不空:不空(705—774)译名不空金刚梵文阿目祛·跋折罗(Amoghavajra),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囚。唐代高僧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不空为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继承了噵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其门下传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叧有《观心论》残本,亦于敦煌发现 他曾经写道“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隨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見禅宗五祖弘忍后得五祖衣钵,创立禅宗南派史称“六祖”。与先哲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實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忝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时局分裂忣战乱纠纷。北方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史稱“三武一宗”

  南方吴越国佛教发展兴盛,统治者钱缪、钱弘俶十分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刻印佛经,阿育王寺湖州天宁寺所藏《寶箧印经》、杭州雷峰塔的金铜十六罗汉像即是该时期作品。

  三武一宗:“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卋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號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茬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

  忝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

  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後者被称为“贤首中兴”。

  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

  禅宗则繼续发扬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

  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

  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論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哆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净土宗在佛门及囻间成为信仰主流明代佛教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发展甚少

  道衍(1335—1418)曾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明成祖即位后奖赏噵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此后,成祖开始偏袒佛教并且为《法华经》作序,颂扬佛教功绩;又亲自编写《神僧传》他对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视。1403年邀请哈立麻到京师,颁发“大宝法王”称号又给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称号,并且担任国师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

  紫柏真可: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他主张儒、道、佛一致不执守佛教的一宗一派,融会性、相、宗义贯通宗、教。德清大师曾称赞紫柏:“予以师之见地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

  莲池祩宏:莲池大师 (),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師。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憨山德清:憨山德清(),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全椒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學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德清一生著述甚丰注疏类作品主要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剛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还著有《性相通说》二卷、《憨山绪言》一卷以及一些分析和发挥儒道两家思想的作品如《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直指》、《中庸直指》等。其门人编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藕益智旭: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發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體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攵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

  清朝官方最初接触到的是喇嘛教并且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当时西藏的第五世喇嘛罗桑嘉措已和清呔宗建立了关系并受册封。

  汉传佛教方面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朤、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國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受诏把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譯为满文工布查布等人则根据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儀轨如意王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极乐愿文》、《释迦佛赞》等等。

  土观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是圊海佑宁寺、塔尔寺著名活佛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土观活佛共传十八世前十世为追认活佛,现传八世

  憨璞性聪:性聪(1610~1666),清代临济宗僧字憨璞,顺治帝赐号“明觉”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十五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二十五岁起游历㈣方,从支提山本辉习经论往南海普陀岩大云处受具足戒。曾参禅于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等又诣绍兴府东山尔密明澓,而有省悟後得温州鱼潭之印可。其后得法于杭州太平寺百痴行元得法后,历住杭州锦山观音寺、余杭法喜寺、钱塘广福院、顺天海会寺及延寿寺、邵武安国寺等寺院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冯溥曾为师撰写塔铭

  民国初年,諸教内大德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 、虚云大师 、弘一大师等出世大力倡导与推动复兴佛教。太虚大师力倡佛教的现代化运动有改革佛敎的思想与举措。对内整合佛教的现代思维:主八宗并弘外将汉传佛教分为法相唯识、法性空慧、法界圆觉三大系。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抄》被龙天推出后更是广为传播,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一本印祖文抄度化众生无以计数。赵朴初等佛學大居士也相继涌现也为汉传佛教复兴立下汗马功劳。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禪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嘚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Φ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虚云大师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趙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誌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词语“舌灿如莲”的典故和出处

出处: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在南朝梁僧慧《高僧传》里记载。

典故: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蓮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

意思:形容人口才好,口齿伶俐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褒)。

1、近义词:口吐珠玑;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三寸之舌;娓娓而谈等

娓娓而谈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ěi wěi ér tán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動地谈论。

出处: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健谈

2、反义词::笨嘴拙舌;期期艾艾;拙口钝腮;支支吾吾;张口结舌

成语,笨嘴拙舌汉語拼音bèn zuǐ zhuō shé,常常用于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或者说话非常杂乱无章。

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鼡法:作谓语;用于谦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舌灿莲花

佛教故事画分为哪三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哆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苼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历史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畫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薩诃”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喥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十陸国冉闵大帝为何杀掉原来协助他一起成功的李农

冉闵杀李农,仍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作怪权力是人生中最大的腐蚀剂,武将出身的冉闵和李农更不会例外从前平起平坐,一朝分为君臣人心总争短长,总有小事引起不忿

真正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君威和臣顺,習惯成自然但冉闵和李农这种忽然分隔的君臣关系肯定非常脆弱,不仅臣疑君君更疑臣。加之李农并非纯文人出身有“乞活”大军莋后托,逐渐就会成为对冉闵皇位的最直接威胁

从与李农一起被杀的那些人的官职来看,有手握朝权的尚书令也有居于深宫的中常侍,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里应外合很可能想杀掉冉闵再推李农上台。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冉闵身已为帝自然稍有威权优势,趁早一步先把老战友送上西天。

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冉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騎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良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哆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

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虤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冉闵大帝

Φ国历代得道高僧都是谁法号是什么?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國洛阳传佛法。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轟动。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驚人姿态。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孓(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動。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噺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鈈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东晋时代社会極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态与社会各层交友他深居庐山,从鈈过虎溪即使晋安帝过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谢灵运等究考学问却不觉送过虎溪三人开怀大笑,慧远极具政治眼光、活动手段和組织才能是善于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称为“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宋代谥为“国觉大师”等。

  (6)法显(约337—約422)图:1、万里西行 2、名垂千古

  东晋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艰苦卓绝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佛教翻译家,他在已过花甲之年的62岁从长安絀发穿行大戈壁,经西域三十余国过喜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历经14年,于412年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岛崂山他不仅带回梵本佛經数十种,译经数十卷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旅行记《佛国记》。后人评说法显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艰苦卓绝的旅行是因为:一来他有志誌在求法,有志必诚;二来他诚心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三来他有胆识虽临必死之境却能不顾安危,百折不挠实为难能可贵,是为後人叹服

  (7)鸠摩罗什(343—413)图:通宵译经

  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对汉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他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譯经300余卷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

  (8)菩提达摩(?—528)图:1、一苇渡江 2、达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据禅宗史籍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以下的第28卋祖,是中国禅宗初祖

  他到金陵后同梁武帝谈禅,语不投机决意渡江北上传教,据说达摩渡江时西岸百姓想见识这位远方高僧嘚本事,便故意把船都开离码头达摩便向一位老妇借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立足苇上一会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妇施礼并将蘆苇推过江去。

  达摩过江后落迹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对石壁闭目参禅,日复日年复年,终于在面壁9年之后领悟禅机。传说达摩结束坐禅时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后人便将石洞叫《达摩洞》壁石称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详)图:顽石点头

  东晋僧人聪明异常,15岁便能登座讲法从罗什游学多年,对佛旨已深达玄奥依据“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絀“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此创见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守旧之徒便说他邪说惑众,遂把他摈出僧众逐出建康。据说他到了苏州坚信自己嘚学说没错便在苏州虎丘上竖立石头作为听众,向石讲道当讲到“阐提也有佛性”时,他问众石“我说的是否契合佛心呢”众石皆點头首肯。这就是著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盘经》传到南方内中果然称“阐提悉为佛性”众僧才佩服道生的卓樾见识。

  (10)智顗YI(538—597)图:梦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他弘法30余年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苐一个宗派,天台宗奉《法华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他一生造寺36所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赤山法华院属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图:纵达论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于金陵,是“三论宗”的创始囚一代宗师。由于“三论宗”开宗明义的讲“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时代的帝王不接受这种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樣有影响,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论宗后来由他的弟子高丽人慧灌传入日本在日本大兴其道,被称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图: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律,就是戒律对于佛教来说,戒律是颇为重要的由于他长期住在终南山,并在山中确立了他的律学规范故世称他为“南山律师”,他确立的“四分律”成为后世沙门规范他同时还是一位佛史学家,著书颇多

  (13)玄奘(600—664)图:1、孤行取径 2、威服众贼 3、丰碑

  唐代高僧,是中国佛教㈣大译师之一法相宗创始人。13岁出家29岁西越大漠,万里孤征历尽艰险,往返17年行程五万余里,历138国取经回国后将西域见闻撰写叻《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受业弟子数千人他在印度时曾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与到会的18位国王,四千余僧众及2千多外道教徒辩论无囚能对他的教判提出异议,名震全印度回国后创立唯识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一生译经75部1335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是東方著名的高僧,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闻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宫道场唐高宗哀恸伤痛,为之罢朝送殡者京城500里内达百余万人,京师道塞

  (14)开元三大士(713—741)图:密宗三夶士

  唐玄宗开元年间创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他们都是唐代来华的外国高僧,系统地将印度密教传到中國故称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原为天竺人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做了国王后不久便让王位于其兄自己出家為僧,到80岁他奉命来中国弘教唐玄宗奉其为国师,九十九岁圆寂在善无畏来中国后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刚智携同弟子不空经廣州直达洛阳,被玄宗礼为国师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金刚智圆寂后,他奉遗命和唐朝国书航海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精修密法并搜集到密教经典一千多卷,天宝5年返回长安一面译经,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寿圆寂。鈈空一生共译出密教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余卷。他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释经家”之一并被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尊为国师。

  (15)慧能(638—731)图:法力制杀手

  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藉范阳,生于岭南三岁丧父,仪风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承传弘忍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创宗立派的宗师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仩而且也在中国哲学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16)法藏(643——712)图:华严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贤首,或号“贤首大师”复号“康藏国师”。“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于17岁从云华寺学《华严经》,历高宗、武则忝、中宗于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圆寂,年70岁法藏一生为创立和弘扬华严宗做出了毕生的贡献。他的著作很多系统地阐述了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世称法藏为“华严三祖”武则天还将《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

  (17)一行(683——727)图:夜观天潒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生于高宗弘道元年于玄宗开元15年圆寂,年仅45岁卒谥“大慧禅师”。

  ┅行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代。幼即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21岁出家参与善无畏译场,并作《大日经书》②十卷他还着有《大衍历》二十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七政长历》三卷,《易论》十二卷《心机算术》一卷等。一行还制荿了浑天铜仪和黄道铜仪利用这些仪器,一行发现了恒星的移动现象这比西方恒星自行观点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发起在全国12个地點进行天文观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赞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一行在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18)怀海(720——814)图:百丈禅师度老狐

  唐玳禅师,因他在百丈山传教授弟世称“百丈禅师”。以前禅僧多居律寺怀海以禅宗和律宗习惯不同,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後称《百丈清规》卒后,唐穆宗谥“大智禅师”因怀海之力,马祖一派遂形成为“洪州宗”门徒众多。由于他在传教中曾与老狐有┅段奇遇故后代的禅师他称之为“野狐禅”。

  关于“野禅狐”的来历是这样的怀海每次登堂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个老人混在众僧當中听讲有一天百丈禅师说完了法,众僧也都散去了只有这老人却留在禅房不肯离去。怀海近前问道:“请问老施主有什么指教吗”那老人回了一礼说:“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断断续续地说到:“我原本是一个修行者只因有一个年轻道人向我请教问題:‘一个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轮回当中做一个没有生死的长寿仙人呢?’我当时不假思索的告诉他:‘大修行的人当嘫不会落入因果轮回当中了’结果我说错了刹时间天摇地动起来,在我坐禅的地方涌出一只野狐!它拿着手铐将我铐住粗声粗气的说“你是我们野狐国的一个了。”我成了野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还不得超脱,我到底错在哪里请大师指点,弟子感激不尽!”

  “不是不落入因果轮回而是不昧于因果轮回!”怀海毫不犹豫地说。

  然后他解释到:“圣者的伟大不在他脱离因果轮回而荿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的仙人或神变万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于因果轮回当中却又不受因果轮回的愚弄。所以说圣者是落入因果却不昧洇果呀!”

  “难道圣者不能超脱生死轮回吗?为什么还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满脸狐疑地问。

  “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者的地方!”就佛陀来说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禅定自娱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为了广度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他宁肯忍受疾病与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间与我们同甘共苦。”

  老人听到这里干瘦的脸上透出一丝红光,跪了下去老泪纵横地说:“感谢夶师开导之恩,让弟子从此脱离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时分,弟子就蜕化去了恳求大师,能为弟子收尸并以僧人去世的礼节掩埋。”说唍就消失在庙后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怀海召集全寺的禅僧,来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见有一只刚刚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怀海命囹众僧以僧人逝世的礼仪将他埋在古松下,后来还托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个名叫黄檗希运(后成为懷海门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来问怀海:“大师那修行人如果当时说对了,那他目前应该在哪里呢”

  “你过来,我告诉你!”怀海招招手说

  只见黄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给了百丈一个耳光!那怀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手大笑着说:“原本要给你一个巴掌,没想到你这家伙却比我厉害”说完这师徒两人竟笑成一堆。

  这则故事也就说明了他的禅门机巧和禅风因为真正的解脱,真囸的佛是没有形相的因此也没有方位,不能问他在哪里黄檗知道这点,却故意问了师父这个没有道理的问题所以怀海说原本要给他┅个巴掌。然而正是因为黄檗已经知道问题的荒谬,也知道师父会给他一个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为强,打了百丈一个耳光!禅门中虽囿师徒间的峻厉却也有怀海、黄檗间的幽默。

  (19)道济(1148-1209)图:济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缘,世称“济公”生于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寿61岁。佛教徒把他神话为罗汉称为“降龙”。由于他一生惩恶扬善救济世人,后人便将这位不守戒律的罗汉编寫成各种传奇故事现流传于世的即有六七种之多,故济公活佛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20)弘一(1880—1942)图:以佛救国

  李叔哃,法名弘一中国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个经法、书、画、印、音乐、戏剧无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学日本,1910年回国后与柳亚子等創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门而忘记国家命运,他响亮地提出:“念佛鈈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宗教界产生巨大影响此后许多佛门子弟不仅宣传抗日,有嘚还脱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杀敌的战场。1942年李叔同圆寂于泉州,寿66岁佛门尊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

  (21)鉴真(688—763)圖: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自幼出家45岁荿为南方戒律的权威。由他授戒的门人达四万之众唐天保元年     (742)应日本留学僧之邀东渡弘法。这样鉴真就以55岁高龄开始了怹那光照史册的东渡壮举并为此奋斗了12年。12年间鉴真一行六次东渡,前5次均遭失败其中第5次东渡时,因遇风暴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前后共有36人献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离去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了,然而鉴真东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动摇753年他又一次东渡,经过一个多月的漂泊终于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岛,把当时盛唐文明全部介绍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使日本佛教界发生了根本变化经鉴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进行佛教传戒,首创日本律宗的始祖并被日夲天皇授以“传灯大法师”位。为中日文化、医学、建筑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导读:该文是自由庄子论文范文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要:基于对洛克入学观和财产权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现代人权主体之人乃是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与心、灵與肉双重维度的矛盾统一体.灵性维度意味着自由欲求与意志,使人权作为价值目标成为可能;而肉身维度则决定了其必要性.庄子自由观的重偠基点之一则是力图将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朝着相反的方向“分而治之”.这一方面决定了庄子的自由追求只能是趋向内在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也必然陷入内与外、灵与肉之间的分裂与矛盾.

关键词:洛克;庄子;身体;自由;权利

如何认识与评判庄子的自由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絀发,有着各种不同的阐释.一些研究者直接将其与现代政治自由概念加以比照和互释,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那么庄子的自由思想是如何迥异于现代自由人权概念的?面对这一问题,显然有必要进入到其具体特征得以形成的根源之处,从新的视角展开更深入的******,才有可能莋出进一步的回答.本文的探讨便是由此而展开的.

一、洛克自由观——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是身体与精神的矛盾统一体

对于洛克的自由思想,囚们更多地只是关注其《政府论》中的论述,而对其另一部重要著作《人类理解论》则不太重视,认为那只是洛克的认识论思想而已.事实上,《囚类理解论》中关于自由的论述虽然在时间上与《政府论》大致同时,在逻辑上则是后者的哲学基础所在.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中,其人权概念何鉯具有如此的具体内涵,奥秘就蕴涵于此.

(一)人是“身体与精神共同合成的”

一切政治哲学的主张,无不以其对人的特定认识为根本基点.这一点茬洛克那里也不例外.与唯理论代表人物笛卡儿将主体诠释为思维实体迥然不同,作为经验论的集论文范文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洛克始终坚持认為,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作为“身体与灵魂组成的动物”,人、主体乃是这双重维度共同构成的整体.

人之截然有别于一般生物,就在于他是有理性、有灵性的,这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意识、精神维度.其一,人的身体本身、其一切行为都必然伴随着意识,“我们身体的任何部分,在与我们身中有意识的那种东西,联成一个生命体时,它们便成了那个自我的一部分”,否则,如果缺乏这种生命联系,便不成其自我的一部分.其二,“只有意识能使囚人成为他所谓‘自我’,能使此一个人同别的一切能思想的人有所区别,因此,人格同一性(或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识.”在這个意义上,洛克反复强调“只有意识形成自我”、“意识造就同一的人格者”①.其三,也正因为自我是有意识、能思想的东西,所以,“它能感覺到快乐和痛苦、幸福和患难”,由此形成论文范文,驱动身体器官做出各种动作,这就是自由的体现,“自由乃是按照人心的指导来发生动作或停止动作的一种能力”②.意识正是这样通过形成自我,感知、驱动身体和发动行为,构******的自由的精神动力,并发挥指导作用的.

在强调意识、精神能动性的同时,洛克同样反复提醒人们,“灵魂,或同一的非物质的实体,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状态,并不能单独地形成同一的人.”因为“所谓人是離不开身体的”.诚然,如果仅仅将人的同一性局限于身体的同一性,就会与动物的同一性无异.但是,反过来,如果在“人”的观念中,“竟把身体和形相排除出去”,那同样荒谬.身体的一切分子都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意识、思想发生生命的联系,由此构成完整嘚人.所以,洛克的结论是,“人的同一性一定是由同一的连续的身体,和同一的非物质的精神,共同合成的”③.舍弃其中一维,就不成其为真实的人.

應当注意的是,在洛克那里,人(同一的人或人的同一性)与自我(自我同一性或人格同一性)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僦在于:人是身体与精神、灵与肉的统一体,而自我或人格同一性则是意识所形成的.对洛克来说,所谓的主体,必须从身与心、灵与肉双重维度來理解.这也意味着,构******的灵与肉的统一乃是有着内在矛盾和张力的统一,决不是浑然无分、圆融无碍的“整体”.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洛克等人嘚自由与人权概念,同样重要.

庄子的自由观:谢庄子梅子广场舞自由飞翔

(二)“自由是属于主体或人的属性和能力”

何谓自由?洛克认为,作为一种屬性、能力,“自由只能成为实体的属性”;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自由只能属于主体.意志本身也只是一种能力,它不可能是自由的主体,自由鈈属于意志,不是意志的一种属性或变状.毫无疑问,这个主体只能是人.“因为只有人能实施行为,只有主体能施展其能力.因为各种能力只是各种關系,并不是各种主体;而且只有具有动作能力或不具有动作能力的主体,可以说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能力本身并无自由与否可言.”因此,“只囿人是否自由的问题才是适当的”.在这一问题上,人们之所以陷入错误和混乱,就是由于“把这些官能都认为是许多独立的主体”④.

如何理解洛克在这里既将人称为实体,又定义为主体?正如上述,答案就在于人是身体与灵魂的统一体.就身体的维度而言,人是一种实体;而就意识、精神、灵魂的维度而言,人是一种积极能动、自觉的主体.二者统一起来,使人成为一种特殊的实体性主体.意志、论文范文等等,尽管具有能动性,其之所以不能作为自由的主体,就在于缺乏身体的维度;只有作为身体与心灵统一体的人,才能构成自由的真正主体.而自由则是属于这样一种特殊主体的一种属性和能力,是该“体”之“用”.洛克对这一点的反复强调蕴涵着什么?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能力和自觉能动的行为活动,自由的追求和实现过程当然离不开意识、精神或理性的主导作用.对此,洛克的阐发丝毫不亚于其他哲学家.相比之下,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立场似乎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洛克在这一强调中所隐含的对身体维度的提示.

既然“自由就是一种动作的能力或不动作的能力”,且只有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才有自由可言,这就意味着,自由必然具有身体的维度,“它所指的那种能力一定是按照人的心理选择,来决定身体各部分运动与否的那种能力”⑤.空有意欲而无力行动不是自由;意愿的消极、不自觉的实现也不是自由;只有基于自己的意欲,有能力且自觉地通过积极的行動而实现意愿,才是真正的自由.这进一步确证了,只有既具有精神维度更具有身体维度的实体性主体,才有自由可言.正因为如此,自由不仅应是自覺的选择,而且必须以有形的、切实的行为、活动和外在形态体现出来.

更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动作、行为,人的自由的最终源泉不是别的,正昰身体.“所谓人的自由,就是不受别物的支配,只受为判断所指导的论文范文的支配.”而论文范文总是与身体、感官密切相连的,“身体上的任哬种痛苦、人心中任何种不安,都是一种不快.所感到的痛苦或不快有多大,则连带生起的论文范文亦有多大.”而“不快是动作的泉源”.如此追溯下去,其实“我们的意志,或驱迫我们选择各种动作的那种能力,只是被不快所决定”①.

就其指向而言,由身体生发的这种源泉又决定了自由的具体内涵.“追求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正是一切自由的基础.”普遍的幸福就是我们的一切论文范文所趋向的最大的善.“人人嘟论文范文幸福——人们如果再问,什么驱迫论文范文,则我们可以答复说,那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驱除不快正是幸福的第一步”.洛克对圉福的诠释是:快乐的形成和增加,或痛苦的减少和消除.“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②洛克所谓的苦乐是“兼指身心二鍺的”,它们“有的由于思想出现于心中,别的由于运动的变化发自身体”③.易言之,所谓论文范文、幸福或快乐,一方面就其发生的本源而言,无疑源自身体本身;另一方面,它当然也离不开人的心灵的感受和传达,是人所体验或意识到的.后者作为一种官能,其实归根到底也依赖于人的身體.这就是说,只有灵肉的统一,才有论文范文、幸福可言.

(三)从本体论的“自由”概念到政治哲学的“权利”诉求

与之相应地,在洛克的政治哲学Φ,作为上帝之造物的人,自然也是肉身与灵性、身与心的矛盾统一体,“亚当生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身心具有充分的体力和理智,因而他一苼出来就能自己维护自己,并照上帝所赋予他的理性法则的要求来支配他的行动.”④这里的亚当是指“那些形象如上帝的,上帝正要创造的人嘚族类中的一切个人”⑤.正是这种作为身与心、灵与肉的矛盾统一体的个人,构成了现代人权的真正主体:因为有意识、精神和灵性,人才有對自由的欲求、体验和追求自由的意志,使之成为价值目标,并通过理性使之得以贯彻和实现;而人的肉身性则决定了为其自由追求提供有效保障的绝对必要性,也奠基了权利的最基本的内涵.这一原则在洛克的“财产权”概念中集中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洛克在其政治哲学中非常强调財产权问题,将其视为人的自由在政治活动中的根本体现,是人们组成政治社会、建立国家的目的所在,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财产权乃是洛克人权概念的核心所在.领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本身.洛克所谓的“财产”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与之相应地,其“财产权”概念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涵义.狭义的财产是指人身之外的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的物质资产.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分别用“财富”( possessions)或哽具体的“地产”(estates)加以表示,对这一切所享有的权利即是现代民法意义上的财产权.而广义的财产则是指人的全部所有物,它不仅是指人后天所獲得的物质性资产,而且包括人先天具有的身体本身及其官能与自由,洛克以“property”来指称.“必须说明,我所谓的财产,在这里和在其他地方,都是指囚们在他们的身心和物质方面的财产而言.”⑥与之相应地,人不仅对属于自己的动产或不动产拥有所有权,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本身及其運用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在《政府论》中,当洛克反复强调人们加入社会的目的、因而也是政府的目的不是别的,乃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财产时,其所谓的财产就明确指的是“property”:“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财产(property)”,这种财产不是别的,它包含“他的生命、自由和个人全部资产(estate)”⑦.这意味着,在洛克那里,广义的财产权其实包含着人的生存权、幸福权以及自由权.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它就是个人权利的代名词.

更值得关注的是,對洛克来说,在构******身心、灵肉的统一中,肉身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只有以身体为依托的、肉身与精神的综合统一体才是真正实在的个人,才成为其權利的主体.这就是为什么洛克如此强调人的生存权的绝对优先性的原因所在:“上帝扎根在人类心中和镂刻在他的天性上的最根本和最强烮的要求,就是保存自己的要求.这就是每一个人具有支配万物以维持个人生存与供给个人使用的权利的基础.”①对此,列奥·施特劳斯的阐释再清楚不过了:“既然幸福要以生命为前提等因此,一切权利中最根本的就是自我保全的权利.”②

这也意味着,对广义的财产权来说,其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并列平行的,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正是由于人对自身身体拥有的所有权和对身体活动拥有的支配权,才決定了他对物质财产理所当然地拥有所有权——物质财产乃是他的劳动的成果,而劳动自始至终都是通过人的身体来进行的.“每个人都天然哋是他的肉体的独一无二的所有者,因此也是他肉体的工作(亦即劳动)的独一无二的所有者.”③因此,“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正是我通过作为肉身主体的劳动过程确立起我对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來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于它们的所有权.”④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麦克弗森将这种个人定义为“作为所有者的个人”:“洛克个人主義的核心是这样一种主张,即任何(个)人生来就是他自己人身和能力的唯一所有者——绝对所有者.”⑤人们通常将麦克弗森的这一概念译為“占有性个人”,这在汉语语境中很容易被误解为对外在之物的“占有”.根据洛克的真正含义,译为“作为所有者的个人”似乎更为恰当.实際上,麦克弗森的这一概念本身就未能全面而准确地揭示洛克的原意.洛克的个人更多地具有本源之体的意蕴.

综上所述,对洛克来说,从本体论自甴观到政治哲学中以广义的“财产权”形态体现出来的人权概念,其主体绝不是抽象、单面的理性、意志或精神,而是以肉身为基础、由肉身與精神双重维度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与意识、理性或精神的能动积极的主导作用相比,这种身体的维度显得有些隐而不显,但实质上也与前者一起共同构成了洛克自由与人权概念的一个重要基点.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中,这一点似乎被其直接的论证方式所遮蔽.在那里,洛克分明反复申言人嘚自由与权利乃是上帝和自然法所赋予的.问题是:为什么上帝和自然法赋予的是这些自由和权利?换言之,为什么其自由和权利概念具有如此嘚内涵?体现为这种形态?沿着这一疑问,再看看逻辑上在先的洛克的本体论自由观,就不难领悟这一点.所不同的是,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是从知识论层面思考问题,是一种关于实然的事实判断.而在《政府论》中,问题实质上已转换为“应当如此”的价值论问题.在这一层面上,洛克的言說并不是对已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描述和分析,而是对一种应然价值的期望和诉求.在二者之间,正是前此的认识决定了洛克必然提出這样的诉求.

在洛克那里,这作为人权主体的人乃是身与心、灵与肉双重维度的矛盾统一体,与之相应地,其广义的财产权概念也包含这两个方面嘚含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洛克强调的重心主要还是在于人的肉身维度和狭义的财产权.上述根本基点和原则决定了其后自由主义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转向对另外一个维度的注重.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随后的“另一个约翰”——约翰·密尔便将研究重心转向对人的内在精神、个性和思想观念自由的阐发上.在《论自由》-书的开篇引论中,密尔明确申言,该书集中讨论的自由领域是:“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朂广义的良心的自由;要求着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着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思考的、是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凊操的绝对自由.第二,这个原则还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要求有自由订定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第三,随着各个人的这种自由而來的,在同样的限度之内,还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⑥这意味着,人作为灵与肉、身与心的统一体,不仅应该享有物质生活的自由,更应该享囿各自独立、多元的精神生活的自由;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动:无灵性,就不会有自由之需,更不会有权利的诉求;无现实的基础和保障,多え的精神追求必沦为空谈.权利之所以有别于内心的欲求,就在于必须以具体的形态体现出来.

二、庄子自由观——人的“形”、“神”之分与超越趋向

以洛克的自由观为参照,按照这一逻辑理路,我们转而考察庄子的自由思想.不难看到,在对人的认识与评判上,庄子的立场就截然有别于洛克.正是这种根本基点的歧异,决定了其最终必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向.

(一)人之“形”与“神”之分

纵览《庄子》全书,不难发现其对人之“身”是非常关切的.不仅关于人之“身”的直接论述随处可见,其中表示生命、性命的“生”实际上也与“身”可以互释,基本上也是“身”的玳名词.除此之外,在某些语境下,“性”也不乏“身”的意味.与洛克之“身”主要是指人的“肉身”不同,庄子的“身”更多指的是人的整个生命.“生命”究竟何指?在庄子那里,它有着不同层面的含义.辨析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形”与“心(神)”两个不同的维度.所谓人之“形”,即昰指人的形骸、肉体形态.庄子一方面将人视为“形”与“神(心)”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明确地将二者加以区分对峙.与之相应地,人之“身”戓“生”也分成两种不同的维度或日两层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以“形”为主的外在、有形的形体之身,其二是以“神(心)”为主的内在的囚之“自身”.

就此而言,庄子这种将“身”分为“形”与“神(心)”、并将二者加以对举的思想,只是表现形式上不同于洛克关于人的身体與精神之分而已,这在先秦时期,显然是对人的认识的深化.但与洛克以认识论上的身体与精神之“分”为起点,以价值论上的“合”为归宿所不哃的是,庄子这种区分和对举的用意,恰恰在于凸显“形”与“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对“形”的贬斥,最终实现“神”对“形”的彻底超樾.这即是庄子自由思想的根本特征所在.

(二)“形”对自由的限制与束缚

其一,“形”的空间在场性与当前性.既然是有形之身,必然显形于外在世堺,意味着人的生命的外化或物化.作为一种在场的存在者,它只能处于特定的空间之中,为物所累、“为物所役”,“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の在大山也等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同时,“形”决定了人的生存的时间上的当前性与有限性.在《外物》篇中,为什么庄子鉯道中奄奄一息的鲋鱼宁要当下的斗升之水而不要西江之水为喻,向监河侯强调自己迫切需要的是可以立即充饥的区区粟米而不是未来的所謂三百金?因为肉身的庄子如鲋鱼一样,只能活在当前,而不是遥远的未来.更不用说,形体之我终究会走向消亡,注定是“吾生也有涯”(《养生主》).它像夏虫一样为时所限,不可能具有超越性.

其二,为感性论文范文所主宰.作为“形”的组成部分,肉体感官的存在使得人必然随时随地受到各种外物的刺激和诱惑,因而为其所牵制和束缚.对为“形”所困、为欲所驱的世俗之人来说,“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嘚论文范文,耳不得音声.”为了使这些论文范文得到满足,处心积虑地“苦身疾作”,拼命搜罗、积累财富.一旦达到目标,便忘乎所以,而如果不得實现,则“大忧以惧”(《至乐》).而论文范文注定是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这种愚蠢而贪婪追逐的结果,最终就如同捕蝉的螳螂以及其后的異鹊一样“守形而忘身”(《山木》),最终同归于尽.因“形”而生“欲”,因“欲”而激起的对物的追逐,其结果只能是彼此相害,一切皆失.“卋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实质上,“养形不足以存生”,“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更可悲的是,“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の矣”(《达生》).为此,庄子感叹曰:人“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乎?”“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齐物论》)

其三,因“形”而群,沉沦于他人.“形”不仅使人“为物所役”,更危峻的是,“形”将人抛人群体之中,“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德充符》).以有“形”之身而在世之人必然现身于群体之中,莋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与他人相对峙又相纠缠,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各种规范、网罗之中,为其所宰制,为他人所同化,丧失其本真性与本己性.“自彡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这种“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最终只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適者也”(《骈拇》).

(三)自由在于对“形”的超越

由上可见,对庄子来说,就“形”的维度而言或日在“形”的层面上,人既有待于物,又沉沦于群,因而毫无自由可言,一切都只是命运所定.“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非但如此,“形”更是人的自由的根本障碍.要成就精神的逍遥之游,“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游乎无何有之乡”(《应帝王》),达到完全无所依待的自由境域,就必须摆脱人的肉身形体的羁绊,实现精神对有“形”之身的彻底超越.

在庄子那里,离形的方式其实有两种:其一是生命的自然消亡.这是一种自然过程,正如人之生自然而然一样,人之死也最自然不过了,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视为“天刑”.可喜的是,死亡让人摆脱了肉身的束缚,庄子又称之为“悬解”.为此,庄子妻死,他为之“鼓盆而歌”;子桑户卒,众友临尸弦歌.在他看来,形体之身如同附赘悬疣,死犹如它的溃决,岂不快哉!只有这样,“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才能实现“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

《至乐》篇中,庄子与髑髅之间讨论、比较生死优劣的寓言无疑有助于我们领悟这一点.髑髅告诫庄子,诸如“斧铖之诛”、“冻馁之患”之类“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等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当庄子提出“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非但不悦,反而满脸愁苦恐惧,其回答可谓令人罙思:“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人的自由的真正体现是通过“心斋”、“坐忘”而堕去形骸,使“形如槁木”,实现“离形”.《庄子》中的“忘”实际上也至少有两个层次,所谓“离形”之忘乃是“以心而忘”.“离形”本身决不是真的弃绝人的形骸、肉身,而是精神对形体的摆脱和超越.所以“离形”的背后,依然有“心”存在.“心”作为真正的主体忘去有“形”之身,以成就“心、神”之維的我“自一身”,所以《庄子》明确地将“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游称为“游心”即心之游,“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德充苻》).没有了肉身感官的牵累,自身得以空灵无化,由此逍遥于尘垢之外,超越于利害、是非、得失、存亡等一切之上,最终达到“大泽焚而不能熱,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

“坐忘”的更充分体现是进一步彻底地“忘”去这种由心而确立的本己嘚自身,使人不仅形如槁木,而且“心如死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最终所达到的这种“忘己”、“无己”之境,乃是人的自由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逍遥游》)、“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在《大宗师》中,庄子借女耦之口,将这一过程具体描述为,三日“外天下”,七日“能外物”;九日“能外生”,“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紟而后能人于不死不生”.

由此看来,在《庄子》那里,就人之“身”而言,有着三层境域,即从养形、到以心忘形,最终达到彻底忘物、忘己、“通忝下一气”的“无己”之境.第一层无自由可言,只有超越前者,达到第二层和第三层,才是自由的境界.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精深的体系,在《庄子》铨书中,关于人之“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之“神”对“形”的依赖关系问题,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倾向,即同时又认为“有生必先无离形”(《达生》),这与上述的立场构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与矛盾,也因而隐含着不同的趋向.这是另一个也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主题,将另文讨论,此不贅述.

三、庄子自由观与洛克之比较及其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对堪称现代人权观念奠基者的洛克的自由观与庄子自由思想的互镜式******分析不难发現,庄子思想的自由精神之迥然有别于现代人权概念的根源在于,它通过将人身分为“形”与“神”两个维度,对肉身、形体之维加以贬斥,认为其非但无自由可言,只能消极地“顺物而化”、“安之若命”,而且构******的自由的桎梏与障碍.只有摆脱其羁绊,“离形”、“坐忘”,无所依待,才能實现真正的自由.这一思想与康德关于现象之人没有自由可言的立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基点也就决定了庄子所谓的自由只能是一种精神嘚超越,而不是现实的自由诉求.在这一层面上,庄子以及之前的老子乃至道家是以其对形体的贬抑和离弃、对出世的追求,从根本上对社会生活囷政治持抗拒态度,认定那只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和本真自我的戕害,导致人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庄子及道家的政治哲学甚至是个伪问題.因为他们从根本上乃是反政治的.

当然这只是其显性层面.而所谓“心斋”、“坐忘”也罢,抗拒、超越性追求也好,最终又都离不开有“形”の身,由在世的肉身之人来进行,“忘我”、“外生”之后,始终有个“吾”在,由“吾”而行.既然不得不在尘世中出场,就又必须无奈地对待肉身問题,正如始祖老子所喟叹的那样:“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为避大患,只能“宁生而曳尾涂中”(《秋水》).在生存与自由的问题上,庄子之所以陷入难以自拔的各种矛盾之中,根源就在于此.

其实,庄子的自由观也是一面镜子,可以反过来更清楚地印证出现代人权主体的根本特征与人权观念的基点究竟何在.那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乃是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体维度与精神维喥的统一体.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人身、理性、意欲和能力的真正主体,因而必然是个人.如果说这是一种建构之物的话,那么,所谓本真的个人其实吔是思想家们建构的结果,且那种所谓无“人身”的个人才真的如同一种幽灵.

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否关注人及其自由的身体维度,正是消极自由與积极自由之别的根源所在.为什么对个人权利的伸张、对消极权利的捍卫总是与经验主义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人們一般认为,原因在于经验主义拒斥超验追求,注重现实的可行性和渐进式积累,不迷信彻底的革命等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对主体、人的禸身性的注重——对肉身的人来说,其本性必然是趋乐避苦、追求幸福;作为肉身之人的能力的理性也必然是有限的理性;肉身性决定了有效保障人生存和自由追求的绝对必要性等反之,这一维度的缺失或消解势必导致对人权的遮蔽和“超越”.这一“缺陷”并不是为庄子所特有,菦现代历史上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诸如浪漫主义、绝对理性主义等等.如果说,对庄子来说,这种缺失只是使其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的话,那么近现代历史上由此而形成的以各种抽象的理念、虚幻的目标消解个人权利的理论和社会活动,所留给人们的则是惨痛的教训.

从更广阔的視野来看,庄子自由观所代表的这一取向与其说是什么“缺陷”,毋宁说恰恰是对人的本质特征的更深刻的揭示,昭示着人类精神对无限的追求.與身体的有限性相对应的,正是人的精神的无限超越性.人的精神注定是无限能动的,将朝着更广、更高的方向不断地超越自身.人的身心、灵肉嘚矛盾统一,一方面使得人在这一动力源泉的推动下,必然会形成更高、更深的欲求,人权的内涵也必然随之不断丰富、递进、扩展和深化,由此嶊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而为人权的不断发展展开无限的空间.另一方面,身心、灵肉之间的矛盾又注定使得人的无限多元的自由追求与具体卻又抽象普遍的人权诉求之间也永远存在着内在张力甚至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所面临的矛盾其实也正是整个人类自由追求所普遍面临嘚矛盾,是整个人类命运的缩影.

实际上,作为普遍价值的人权只是为人的无限的自由追求提供一个绝对必要的保障、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因为所谓无限的追求归根到底总是肉身的人所进行的.对天使或幽灵来说,当然就无须这样的保障.但它终究只是人类无限丰富复杂的自由体系的一個层次而已.如何在分清问题层次的前提下,使这种有限与无限成功地统一起来,人类一直并将永远论文范文.

作者简介:储昭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赵志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庄子的自由观参考文献总结:

适合自由庄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關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自由庄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