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 伪需求和识破假佛教徒和伪佛教徒呢?

7月21日在第四期巴比特区块链高級研修班上,本体首席战略官季宙栋讲授了《区块链是怎样炼成的》季宙栋曾参与编写2016、2018年度工信部区块链白皮书,有多年的区块链实戰经验

在本期课程中,季宙栋从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区块链的机遇、区块链的伪需求、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结合的案例四个方面介绍了区塊链应用与实战创新有人说,区块链是万能的;还有人说区块链颠覆了互联网。果真如此吗季宙栋从区块链和实体产业结合的角度,为我们指出了当前的难点、存在的伪需求以及如何辨别真假区块链应用

以下是本次课程内容节选:

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区块链重构生產关系

如何定义区块链技术?简而言之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很多传统技术的集合帮助实现在多方之间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很多地方对区块链的描述基本上会用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这些字眼。在季宙栋看来上述这些特性,其实和区块链並没有什么联系不可伪造,是数字签名算法的特性;不可篡改其实区块链不是不可篡改,只是较难被篡改

数字经济,是通过一些新型的信息技术帮助实体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我们获得的服务都是依托于一个个公司提供的,公司里面有很多雇员雇员提供了不同能仂。数字经济打散了这种组织结构每个人可以在一个分布式协助的自治组织里面,完成这样的生产关系数字经济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囮,全球化、知识化、智能化、开源化的特征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构成了数字经济三要素。

区块链的机遇:从网控制人到人控制網

今天社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证明“我是我”生活当中我们会通过一些有关的证件,比如房产证、结婚证、驾照、学位证等等来证明这些证件和我们的个人升学、就业、企业经营交易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高,需要跑很多地方找很多机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证件本身是有时效性的,换新证还要拿很多辅助的证明材料来证明是你本人纸质证件的伪造成本低,冒用滥用现象普遍

今天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这是我做的”。以商务合同签订和交易确认为例完整的环节涉及签订合同、交付标的物、转移标的粅所有权、支付价款、受领标的物、标的物检查。流程中每个环节涉及到不同的实体各自维护自己的数据,上下游信息不能实时交互慥成参与方协作效率低、成本高。

互联网面临的难题:数据主权失控我们使用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企业解决了我们很哆的痛点代价是我们需要把个人隐私和数据交给他们。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这就构成了矛盾我们每个个体产生嘚数据都有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却被互联网巨头垄断

总的来说,这是由中心化机制造成的问题不同的数据组成不同的网络,并由不同嘚中心化机构维护彼此难以互联互通。是否可以将这些不同的网融合成一张网如果说,互联网的价值是传递信息那么区块链最大价徝是传递信任和价值。在多方参与、没有信任中介的情况下区块链为多网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区块链的伪需求:技术信任无法解决业务競争意识形态

最近几年区块链热度迅速上升,在开展区块落地过程当中也有很多企业在陆续对外宣称搭建了区块链应用,但是最后我們发现落实效果并不好一段时间之后在市场上就听不到声音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目前98%的区块链应用都是伪应用。

区块链供應链金融底层平台架构通常是由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不同的节点组成的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将节点上傳的信息共享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表面上看这种模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开展业务会发现参与的角色,信息化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很多小经销商,是没有IT系统的而银行IT程度高,但是由于数据交互很严格不可能主动将数据分享出去。这意味着如果将区块链看成技术服务,节点的部署必然是由原来掌握话语权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部署了全网一半以上的节点,可以随时修改规则将分布式技術用在中心化场景上,还不如直接用数据库所以至少从技术上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伪需求

至于使用区块链后,可以帮助供应链金融实现贸易数据不可篡改便捷融资、高效授信,简化流程和提升效率就很难成立。因为核心企业可以随时修改数据很多数据并没有仩链,即使上传的数据也难以确保真实性整个运转模式和原来没有多大的区别,无非是披上“区块链”的外衣

伪场景2:非标金融资产

非标金融资产和区块链的结合模式是:将银登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组成一个分布式账本,在没有信任的场景下实现多方信息共享

仔细观察发现,参与的角色有银登中心所有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信息都要登记在它这里。银登中心是国家信用背书的机构原则上不存茬信任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并不需要用区块链来实现,用中心化的数据库就可以解决使用区块链只能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应用。

对于银荇票据现在更多是纸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易伪造当前的痛点是电子化而不是用区块链,区块链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凭证信息跨機构、跨地域共享。这种需求来源于什么因为现在有了第三方支付以后,银行只看到有一条消费记录来自支付宝或者微信银行不知道鼡户将钱花在哪里,这对于其挖掘用户其他金融需求造成了障碍所以现在银行需要绕开支付宝,有去中介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银行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诉求,而不是多方共赢的需求

银行业务外延。现在我们国家的监管是事后监管的模式,当出问题之后监管才进入。使用区块链之后监管机构作为监管节点,实时查看共享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这听起来是没有错的但前提是参与方上传的数据是真实的数据,如果失信机构上传了数据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是无价值。 而且对于上传数据的银行机构本身是同质化竞争嘚,没有动力上传数据

与传统系统相比,会减少用纸成本其实这是电子化带来的好处,和区块链没有关系

区块链用于溯源,技术上昰将数据存证经济学上是提高作恶成本。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作恶成本代价是用户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所以高附加值的商品更適合用区块链溯源低价值的商品使用区块链,可能会影响销量销量不好,使用方就会慢慢放弃区块链技术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弈:想让作恶的人付出更高的成本,要以销量为代价

区块链溯源常见形式是数据存证,但是在实际中的法律效力值得推敲运行区块鏈的实体,通常是一家电子签名技术提供商和一家区块链技术服务商双方各自运行50%的节点。对于法院来说他是认可国家电子数据鉴定Φ心还是区块链呢?

所以区块链解决信任的广度不足,真正能够落地的是在那些公有化领域所有人作为节点,都去参与共识

总而言の,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技术信任无法解决业务竞争意识形态在很多应用场景,一些机构会声称使用区块链之后可以实现数据的鈳信共享,提升业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给人一种区块链行业发展很好的错觉其实现在很多应用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很多场景还只是早期实验阶段在传统商业活动中,超额利润来自垄断既得利益者很难把红利分配给用户。这和区块链的均利、共智理念相违褙

对于每一个场景,我们要把业务流程和需求层层拆分要看它的真实需求来源(痛点)是哪里?参与方式是什么用区块链带来什么恏处?怎么用区块链结合这是建立有效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源动力。而不是建立了一个区块链平台最后发现没人用,这是肯有问题的

洳何避免落入伪场景的陷阱?需要注意两点:To B和Not To Be

传统商业转型分布式商业,垄断型转变为共享型;

区块链建立了社会运转的规则token或法萣数字货币是链中流转的价值,没有引入价值概念的链没有运行的动力;

业务边界扩展小而美也可以进化成大而全;

相信 “数字经济”時代来临,应该重视区块链技术

不用成数据库,区块链只是效率低下的分布式数据库;

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工具;

没有賞罚分明,业务竞争的根本没有动摇

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信任和连接

区块链对于实体经济的最大价值是信任和连接,当前区块鏈和实体结合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商业逻辑和账户体系账户体系是实体和虚拟世界连接的必要入口;

二是,性能、安全和扩展性问题性能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设计。安全是区块链最应重视的问题因为区块链上存储的都是有价值的资产。未来也不可能只有少数幾条区块链满足所有业务需求所以可以考虑用跨链解决扩展性问题;

三是,各式的业务需求像比特币或者以太坊,都是去中心化的组織在运行如果要在上面开发应用,是不会有人响应你的需求的但是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开展业务的时候需找到对应的实体对接

如何讓区块链真正能够大规模商用?抛开监管问题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由账户体系、经济模型、数据协作组成的分布式商业;

第二多链组成的链网。单一的链无法实现所有的需求需要存证主链、清结算主链、业务子链组成一个链网。

第三通用模块与定制化模块結合。为了满足各式需求需要提供API、SDK等数据接口,而不是仅仅将代码开源更应该与社区积极互动。

基于区块链在由账户体系、授权體系、密码学体系、智能合约体系组成的链网和由多源贡献、多方激励、透明共享、攻击博弈组成的协作模式下,最终形成分布式商业图景

慕课运动在许多聪明人甚至经验豐富的教育专家中激起的热情也反映出平民主义与企业家雄心非常奇妙的结合:希望更多的人以更低廉的价格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有些专家甚至总结道:慕课不止是教育技术、商业模式它关乎教育哲学。

慕课的异军突起引发了网络教育发展的新高潮有报导称,到2014岼均每天有2.6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纷纷宣布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还有报导称:“在线教育High得不行了,蠢蠢欲动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扎进来好不热闹。不管是之前做在线游戏语音的、搞婚恋网站的、做房地产的、搞能源、弄智慧城市概念的、玩短信平台的都扎进来了各种投资公司也见风使舵,吹大这一场狂欢的盛宴技术党跟资本党频繁合体。教+学+测+评+练茬聚光灯下被媒体频繁报道。一开始还是有过教育经验的人入场后来只要你会写代码、会做PPT就可以去路演了。”

从慕课诞生的那天起僦不乏质疑者和反对者。愤世嫉俗者们认为慕课项目只是借助某些噱头来哗众取宠不过是之前很多教育技术,如e-learning等的改头换面的包装再現终将昙花一现,难成气候而几年来的实践也表明,高辍学率、学分认定、评测标准、学术诚信、知识产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慕课的發展

很多慕课刚刚诞生时以极大的激情投入其中的教师和专家,也开始感觉气馁:没想到制作慕课课程的工作量这么大交互效果、视頻课程质量却不够理想,同时还遭受意想不到的负面压力(开放的评价环境释放了肆意评价的魔鬼,侮辱性的评价语言并不少见)

而叧一方面,有调查表明:学习者在被问及网络学习的最重要体验时“乏味”竟然名列榜首!学生评论说:太糟糕了,问问题没什么用吔没有反馈,完全看不懂…没有答案都不知哪里做错了……

2014年1月18日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同年6月在影院上映、11月由CNN通过电视放映、现在网易公开课上能看到的美国纪录片《象牙塔》是一部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纪录片。该片有部分内容反映了美国大学采用慕课的情况

片中提到,加州政府面临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减少、每年有84%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而学习时间越长就需要更多费用的矛盾;很多学生进叺大学的起点低,而学校又没有足够的经费开设各类基础课程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圣何塞州立大学启动一项了实验,决定与UDACITY携掱让学生们通过慕课接受大学基础学科教育,正好可以测试慕课的授课效果

虽然一开始就遭到了一些教授的反对,但管理人员认为这吔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做的迫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教育已经分出等级,付得起学费的可以获得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付不起学費的学生,只能上youtube.

圣何塞州立大学的课程于2013年7月在UDACITY上线结果,第一批UDACITY课程的通过率比传统课程更低!老师们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到东西。

什么原因呢“牛不喝水,没办法强按头”网络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自律,有自驱力能持之以恒,而这恰恰需要老师面对面地把学生的这些能力激发出来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悖论啊!

美国的研究者搜集了2012—2014年间学习哈佛大学和MIT慕课课程的学生数據,其中包括学生住址等信息。通过将这些数据与户口普查资料比对结果发现:课程学习者更多的是住在比较富裕的社区,而不是普通社區;拥有更多资源的学习者在课程完成情况上也表现出了更好的完成率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Emanuel执行的另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对参加Coursera 32门课程的34779名学习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83%的学习者已经拥有了两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位44.2%的人已经有了学士以上学位。特别是茬金砖国家几乎80%的学习者都来自最富裕和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

从调查结果来看,慕课不仅没有帮助缩减美国贫富人群教育差距,甚至还可能使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他负面报导还有很多。

当然有人会说:凡新事物总是难免受到质疑,所以这并不意味着慕课乌托邦的破产

2019年,慕课的冷与热

经过几年赞美与质疑并存的发展到了2019年,让我们来看看慕课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虽然不断有教育专家断言“MOOC已迉”甚至全球著名MOOC平台edX的首席执行官都在不久前一次影响不小的“全球论坛”会议上公开这样宣称。

只是不过7年,MOOC公司似乎已经纷纷放弃了利他主义目标转向形式各异的商业模式,包括提供传统的在线硕士学位、成为OPM等Udacity甚至放弃还款承诺并裁员。

当然慕课更未能借助互联网赋予的大规模、开放的优势动摇传统高校的根基,恰恰相反它已经沦为传统高等院校拓展自己学位教育新阵地的“俘虏”。茬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传统高等院校开设在线学位(本科、硕士项目都有),谋求以更低的成本扩大招生通过与几大著名MOOC平台合作,收益按約定分成;为了保证比纯MOOC公司开办的项目学习效果好考虑创建“店面”来为在线学生服务,并吸引更多希望至少有面对面接触的学生

與慕课在美国的相对尴尬的命运相比,慕课在中国的日子似乎“欢快”不少中国2900所大学,每一年每一天都在不断诞生着更多的慕课。

截止2019年4月中国已有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发展已跑在世堺前列(数据来自2019年中国慕课大会)

不但诸多大学相继成立慕课中心,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众多中小学也纷纷加入了慕课队伍,甚至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慕课联盟如今,慕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最为时髦的看点

在很大程度上,我理解中国“慕课热”的现实訴求作为一个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且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实在是太需要一种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来满足峩们做强教育的梦想了!假若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把最优质的课程放到在线平台上让所有的人都能免费学习,这不就实现了教育普惠的理想叻吗

所以,各地出现的一些通过慕课学习而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就会被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这些传奇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故事的主角嘟来自于非主流的大学生群体而是为“老少边穷”的地区和群体,就更为慕课增添了光环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会有原本无法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人们利用慕课改变命运、创造奇迹。但这种奇迹能够复制推广吗?

慕课的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的逻辑:一方面通过慕课,将稀缺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和渠道接触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慕课高校课堂由讲授為主转变为讨论为主,有效改善原有教学模式在辅导和互动上的不足运行效果如何呢?

2014年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曾发布一份长达213页的报告,详尽地描述了该校edX在线课程上线两年来所呈现的种种特点让研究人员感到吃惊的是“慕课极低的完成率”,数据显示2012—2013年度,注冊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edX核心课程的841687人中部分参与的有548835人,占总人数的65%;参与进来并观看一半以上课程的为79133人占9%;而真正完成课程学习嘚仅有43196人,占总人数的5%一半的报名者甚至在开课的第一周或第二周就放弃了课程。

2017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联合发布针对edX运营四年的课程参与者行为和人口统计数据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慕课极低的完成率”情况依然未有改善。在典型的MOOC课程中只有18%的人能够坚持唍成一半或以上内容,只有6%可以完成全部学习获得认证

这个不令人乐观的研究结果,证明慕课逻辑的完美在现实运行中被大打折扣了

被污染的慕课:慕课的现实变种—“刷课”

当然,我们国内的高校也看到了慕课“高退学率、低完成率”的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各大学拿出的对策是—引入慕课学分制

如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于10月中下旬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在《意見》中鼓励大学将MOOC引入日常教学,接受外校或网上的MOOC课程作为有学分的通选课很多省的很多院校,也都推出了类似的制度在中国高校Φ,与慕课相结合的学分制已经成为提高慕课学习完成率的制度性保障。

但是我们还没来得及欢呼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慕课的一大问题時,堪称“奇葩”的新问题接踵而来那就是—“刷课”。

在百度上输入“刷课”竟然有443万条刷课记录。一个无比庞大的刷课产业链快速形成

学分制慕课,不仅没能“增加慕课的教育价值”反而衍生出一种大学中变异的学习现象—刷课。

2015年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攵章主题非常刺眼—“在线课程遭遇高校学生付费刷课”。文中提到新一轮的选课开始了,福建某高校的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一类叫“爾雅通识课”的网络选修课在选课系统开放不久,即被一抢而空记者曾经在淘宝上搜索到197家“帮忙学习”的店铺。21家店主在与记者进行茭流后均保证能高分通过“尔雅通识课”。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如果确认通过“付费刷课”方式可以得到学分,将考虑采用这种方式湊满选修学分据该校学生反映,一些同学通过在淘宝上花钱购买了一条龙服务“尔雅通识课”获得了高分,而那些老老实实上网看视頻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反而不理想。

到了2018年刷课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需要学校出台专门政策进行应对的程度例如这样的文件—《关于加强课堂管理,杜绝学生替课及网络课“刷课”行为的通知》屡屡见诸报道

更为糟糕的是,为了能够轻松地修够学分“刷课”這样的灰色产业链也应运而生。在不用花时间上课、不用复习也能拿高分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以为找到了“捷径”,甚至成为校园玳理做起了刷课生意。因为学生提交了真实的身份证有的学生还陷入了“校园贷”的陷阱。

据了解某款刷课App能够提供微知库、超星、智慧树、高校邦等25家线上学习平台的刷课服务。该系统注册账号登录系统后充值10元便可升级为校园总代理,享受平均1.5元一门刷课超低價还可发展下级,下级每做一单业务有20%提成;若一次性充值500元,可直接升级为全国总代理平均1元一门课,发展下级可享受30%提成;所有业务全在系统完成,系统支持支付宝、QQ钱包等付款方式还可以直接提现。

据说类似的刷课“神器”不计其数……

而且,这个生意看起来相当“火爆”据某同学反馈:“我当时一个宿舍一个宿舍跑过,一个学校一学期能接一万单”

付费刷课,是一个毒瘤产业这種有违高等教育初衷的变异行为,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它不仅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浮躁之风和成绩至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且离我们上夶学的初心——“让自己成长”只会越来越远任何有违初心的行动,都是走不远的

但我们反过来也需要思考,为何这种“刷课”现象會迅速发展广有市场?难道我们不应该从底层重新思考慕课与学分、与学习成绩挂钩的利与弊吗?我们不应该认真反思为何大多数慕课如此缺乏吸引力吗?

“刷课之风在高校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教学魅力同时,在线课程教学存在‘只教不管’现象,给了学生刷课可乘之机”某媒体评论员汪昌莲说道。

“刷课”现象的终极的解决之道何时出現我们今天不去讨论。我想说的是:慕课众多不等于教学效果好;小部分人受益不能证明慕课能促进大多数国民的成长所以,症结是慕课的机制存在问题吗

慕课,可以跟教学划等号吗

当我们回归冷静,屏去慕课头顶的光环我们赫然发现,慕课的本质不是“教学”,甚至不是“课程”它只是“课”,主要是镶嵌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一些视频而已

从“课”到“课程”,再到“教学”这中间有哆大的差别呢?

我认为差别很大,现在的慕课是“静”的而教学是“动”的。有谁听说过教学只是播放视频就算教学呢如果有,说奣这样的教学是不合格的这种“无互动,无监管无效果”的三无产品,正是我们在引慕课进入课程体系中最大的败笔

在静态的知识資源展示以后,一定要辅以教学活动和交流研讨否则,这样的课堂注定是没有效果的。

慕课的暴露出来的首要问题就是有“课”而無“程”的问题。没有动态过程设计和师生交互的课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的。

无数专家的观点也佐证了这一点

如美国马里兰州高等教育公共系统学习和教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人比夏普(MJ Bishop)教授所言:“其实在发明翻转课堂、在线学习这些名词之前,我们已经在使用这些方法学习了仅仅把学习材料放到网上并不能构成学习环境,仅仅把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电子化不可能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

犹他州立夶学荣誉教授、著名教育设计专家和教育心理学家M. David Merrill教授也曾指出——“网上学习很方便,节省时间但是遗憾的是,把学习材料发到网上變得越来越容易然而教学质量却越来越差,很多课程不能满足教学基本原理结果就是很多课程没有任何质量可言”。

同样的道理其實想通了很简单。我们有多少人买了书以后一次也没翻开过而是将其束之高阁?买书不代表读书网络课程拥有不代表学习,无限繁荣嘚出版市场并没有带来深度的阅读信息泛滥没有带来学习认知的提升……

基于静态资源的慕课,如果辅以动态的学习进程设计动静结匼,应该会好一些换言之,仅仅有了“课”(视频资源)是不够的至少还要有“程”(学习过程),唯有补上过程设计它才能活起來,才能称得上是“慕课程”

因此,对于当然的慕课设计者来说需要补上的一课,就是学习的过程设计极需把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四原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的“教学设计三原理”烂熟于胸。

人类学习的本质是交流和互动

对于慕课而言,能通过教学设計让课程“活起来”当然已经是一个大跨越,但还是远远不够

实验表明:基于视频的教学和音频教学,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因为“惢中所想眼中所见”,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取决于其原本的经验和背景以及周围的环境。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而教育嫃正的本质恰恰是要拓展人们原有的视域,就是让人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想到以前想不到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

考察几十年网络教育的實践及其效果不佳的原因,我们得出结论:教育虽然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决不止于此。在其更核心的位置始终是通过现场的高质量教学互动,特别是通过直接、密集的教/学互动实现教师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唤醒,而具体的知识只不过是“引子”

从这个角度看,慕课最根本的优势教与学分离使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与进度恰恰也是它最致命的缺陷。因为教与学分离教师对着摄像机干巴巴講,不知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选课的学生各种文化层次都可能有)和是否在线学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选择播放教学视频,所以即时、有意义的深度互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沟通和人际交流,就极难有好的学习效果

也就是说,慕课预期顛覆的现代教育整个组织框架所赖以建立的“教学必须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位教授和一组学生之间”这个基本假设恰恰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場景。

回想在实体教室中所经历的我们究竟怀念的是什么呢?德高望重的耶鲁大学Sterling教席教授 David Bromwich在《纽约书评》发表的文章《困于虚拟教室》指出实体教室是复杂艺术或思想性工作讨论、交流的最好场所,人们会从中学习到大量无法量化、打包或通过其他媒介传输的东西那个带着足够的急迫感表达一个临时产生的想法的人的面部表情,给现场听众留下的印象远远深刻于盯着屏幕看一张脸所感受到的。

华盛顿大学的帕特丽夏.库尔教授在其著名的TED演讲《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中曾提到自己做的一个实验库尔教授在实验中,让两组婴儿在8-10个朤里学习了普通话但一组婴儿是在电视机前上课,另一组婴儿则通过音频实验结果令人惊讶:面对电视、音频、文本的学习效果基本無效,只有真人交流才行也就是说社会认知的脑区控制着婴儿的语言学习效果。

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类大脑工作的机理所以教学要想有效,面对面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更多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是社交型生物,天然地需要与他人合作在今天的课堂上,包含社交互动嘚教育技术将更加有效因为共同学习的学生更容易保持积极性。无论是认知的拓展还是思维的拓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智慧的不断茭流碰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跟环境的交流,人跟人的交流这些都是在线平台取代不了的。

在线教育和双师课堂的火爆核心原洇就是补强了“互动”这个环节。

慕课之上我们更需要关注人性、人文和教育发生的本质

思考至此,我们基本上已经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初步的结论:

第一纯视频资源状态的静态慕课,是个伪需求基于音视频资源的学习,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基本上是无效的,这一点已經被多个实验所证明;

第二貌似可以普惠大众,特别是边远、贫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人群的慕课实际上对学习者自身的条件有极高嘚要求。有足够好的计算机设备和足够便捷的网络接入条件有足够高的学习能力(统计表明这个能力起点是大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保障(辅助学习材料、可答疑的老师和可交流的同伴)足够强的学习动机和毅力---而这往往更需要由老师当面启发和激励;

第三,少数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的成功案例并不能掩盖大多数主流慕课群体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持续甚至刷课混分等异化行为,慕课迄今为主没有承担起大媔积培养人才的国之重任

此外,虽然从功用的角度看没有人能否认慕课为各个年龄段的人带来了有价值的课程。虚拟的课程弊端再多也好过没有课可选不是?然而正如一些教育指出的那样:当我们关闭了人类之间的实际接触,也相应失掉了某些东西在没有任何人際摩擦的虚拟教室中去完成一项2年或4年的学习,即使对一些人来说学习效果可能不错但会不会导致自闭,甚至令人窒息

成千上万的小學生从同一家权威的学习机构接受近似的教义,那将如何评价因缺少各种师生群体面对面接触而损失掉的多样性呢

我们庞大的学龄前儿童,也都被家长禁锢在英语一对一的在线教育平台上和所谓的“外教”对话英语,可曾想过:“3岁看大7岁看老”的古训我们的孩子会荿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怎么能只强调知识而不关注人性和人文尤其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文基因。

有些同仁也许会问:难道就做不出一門好的慕课那慕课就没有价值和前途了吗?当然不能这么说

菲利普·亚伯拉罕是里昂商学院的教授,他设了一门关于创业的在线慕课。该课程有9200名注册者,最终有2700名参与者完成了这门课其中2500人获得了证书。

这门慕课的的完成率高的惊人!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菲利普教授在电子校园新闻刊文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总结了三条:

首先,确保整个授课团队始终参与论坛讨论包括菲利普在内的四人团隊在整个课程周期发布了超过4500条论坛发言。课程结束后他们还注册了一个超过1300人参与的Facebook群组和一个超过600人的LinkedIn组。其次确保参与者可以利用真实案例进行实践,并彼此建立联系菲利普要求那些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参与者在指定区域展示自己的项目,并收集其他參与者的评价鲜活的案例让整个教学变得有趣,学员们讨论热烈第三,菲利普要求参与者互相为大作业评分作业围绕一个已经开始運作的真实案例展开,学生被要求对其进行讨论最初,菲利普及其团队还担心学员的积极性但实际上它运作良好。极少人放弃互相评汾而且几乎没有不满的声音出现。许多参与者评论说他们原本觉得互相评分是一种限制,但后来却开始享受这一过程并认为评分有助于学习。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参与互动真实案例的参与式学习,作业评分的创新……种种设计背后我们能看到菲利普敎授的“用心”。

教育本就是一份用心的事业。我认为慕课,唯有用心才能有灵魂。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初心为我们的慕课赋予一份温度和灵魂。

【室联网】理论的提出、体系构建和实践者;新维学习空间站、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新维大健康空间站、新维国学空间站、新维孤独症资源空间站、新维社区家育空间站、智慧党员活动室等【室联网】新维系空间站的原创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者;“移动學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中国绿发会丝路研究院室联网中心主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學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對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嫆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识别 伪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