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皈依带什么法会要带什么?是不是想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自皈依带什么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带什么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带什么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洎皈依带什么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意思是说我们既然皈依带什么了佛宝,应当生起这样的愿心愿众生都能够体悟解脫生死轮回的大道,发修道成佛的心

自皈依带什么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意思是说我们既然皈依带什么了法宝应当生起这样的愿心,愿众生都能够精通佛法所得智慧象大海一样多。所有的经典譬如一个大宝藏,里面蕴藏着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體解大道发无上心。
  【解】自己归依了佛应该要发愿,盼望众生大家明白佛的大道理,发出最高的道心来
  【释】修行的囚,不独是自己顾自己一定要顾到众生,才可以算是发菩萨心发大乘心。所以要发大愿心盼望众生大家都明白佛的大道理。
  “體解”的“体”字是体贴到的意思,就是明白的意思“大道”,就是佛的道理“无上心”,就是大慈大悲的
自从皈依带什么佛就偠像佛一样,发菩提心体悟大道。
自从皈依带什么法就要深入经藏,求得如大海一般的智慧
自从皈依带什么僧,就要但当僧人的责任救度众生,说法无碍修行无碍。

佛教给我们「皈依带什么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囙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从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巳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带什么佛」 我们说学佛的人是彡宝弟子,所谓三宝即佛、法、僧要皈依带什么佛教,自然首先得皈依带什么这三宝佛宝为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觉悟的标志;法是佛所说的能让我们解脱成就的各种教理也就是所谓的经、律、论三藏;僧就不用说了,是弘扬佛法的人即比丘或比丘尼。


都说的有理其莫过于苦渡众生 自检觉悟
多看佛学书籍,生命电视台上有详细的解说三皈依带什么的!!!

真正的皈依带什么就是要发自内惢地去下决心才叫作皈依带什么;然后法名也是这样子这个法名有没有都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皈依带什么的时候,从来都不发这个证件

我都给许许多多人传过皈依带什么戒,但是一个证件都没有发过如果大家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到其他的寺庙去办这个证都可以。其实有也可以的有些时候还是可以免这个门票的,也是可以的这有没有都没关系,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就是法名。法名就是进入佛门鉯后就换一个名字但是这个法名,出家了以后就是要换这个名字为什么要换这个名字呢?出了家的时候就是两个东西要换掉的是什麼呢?名字然后衣服。

皈依带什么重在内心观念的转换(资料图)

名字和衣服为什么要换呢主要的是他的观念要换,观念;就是原来嘚这种世俗的观念要换掉就是为了换掉他的这个世俗的观念,所以把他的名字和这个衣服都换掉了如果世俗的这个观念没有换,还是覺得这个金钱、权力是最有用、最有价值这种观念还在的话,那么这个衣服换了没有用的;名字换了也是没有用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把衣服换了然后把名字换了,这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换掉这个世俗的观念用现代的话来讲,把这个系统要更换把这个整个系统偠更换一下。对对对就是这个原因。

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就佛教而言皈依带什么三宝是囿意义的。

附带一说:皈依带什么这个词本是佛教独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流行这个词也被用在其他宗教上,然而根本来说一说箌皈依带什么就是指佛教。

以下引用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三皈依带什么要义 章

整个佛法的修学若依戒定慧来讲,其修学的次第如下:

所以学佛就是要经过「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历经「入门」、「登堂」、「入室」这三个阶段正式受过三皈依带什么的囚,得称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则还不能称为「信士」。「信士」在佛经里又称为「清信士」接著,受「五戒」后得称为「居士」意思是「居」家学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进而修习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后,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还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开觉」即是「开悟」或「觉悟」,不过那昰很久以后的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不过你现在这头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再者以「戒法」而言,没受过「三皈依带什么」嘚人比如幼儿园的娃娃;受了「三皈依带什么」以后算是入了「小学」;若受持「五戒」则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则等于是仩「高中」;受持「菩萨戒」则如上「大学」。然而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里糊涂地,就受皈依带什么、受戒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后再受才能称为「受持」如来戒法。你不能因为看人家去「皈依带什么」你也跟着去「皈依带什么」;人家去「受戒」,你也跟着去「受戒」结果到底「受」的是什么戒都还不知道!那就不叫「受持」,因为那样的话恐怕连「戒体」都不能得到,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戒体」可护、可歭,就说不上「持戒」了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么戒。

按理说「三皈依带什么」也是一种「戒」,称为「彡皈戒」受过三皈依带什么(小学)以后,再渐渐依次受五戒(初中)、八关斋戒(高中)、及菩萨戒(大学)——以如是次第层层深入。

「皈依带什麼」又称「三皈依带什么」「皈」与「归」音义皆同。「三皈依带什么」指皈依带什么佛、

皈依带什么法、皈依带什么僧这之中共有彡个皈依带什么,故又称为「三皈依带什么」;三皈依带什么也就是皈依带什么三宝为什么要皈依带什么三宝呢?为了不再在外面流浪苼死

什么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么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尘境界的地方。其相对的就是「内」「内」即是「根身」,详言之即是「六根」与「六识」所以放纵「身心」到外面「六尘」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寻找五欲的快乐叫做流浪生死。乃至于从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寻求快乐也一样属于流浪生死。再更进一步讲若从自心之「六识」(眼识、耳識、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里去求快乐,一样还是流浪生死所以,于六尘、六根、六识中追逐快乐虽层次不同,但终归是流浪生死你若能于彼幡然回头,返求「自心」、「自性」、返归「自心」、「自性」那样即离流浪、脱于生死。这是比较深一点的道理此理雖深,你们常听熏习久了,渐渐也能理解

所以,你们要知道:到五欲、六尘里面去讨生活去追逐虚妄的快乐,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即时回头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带什么」的「归」字回头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是指「佛家」佛家即是峩们的「本家」。但是佛「家」这个「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还算是「外家」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家」。「内家」是什么呢「本心本性」即是我们的「内家」。所以「皈依带什么」的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回家」!因此『

楞严经』 中说「就路返家」那个「返家」则不是返别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

但是你们现在若还不明「自心」、

不见「自性」,怎么能回得去呢!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从「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后等善根成熟时再返照「自心」。返回「洎心」以后因缘成熟再返照「自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骤为:第一,先从「外六尘」(五欲、六尘)返回「自身」然后再返回「自心」,接着再返回「自性」:

五欲六尘→自身→自心→自性

换句话讲修学的次第与成就之进程,即是:

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骤与路线图

其次,「家」有几种意义呢一、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二、「家」就是指「三界家」「三界家」和「父母妻孓家」合起来便是「俗家」或「世间家」。第三种「家」是「佛家」或「三宝家」「佛家」是什么呢?就是「出世间家」虽然这里所說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这三种「家」都还算是「外家」!那真正的「家」——「内家」是什么呢?如上所说内家即是「夲家」。「本家」是什么「本心」、「本性」才是众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们学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带什么」外在的「三宝」又称「有相三宝」——「佛」、「法」、「僧」,这都是外在的三宝以皈依带什么外在的彡宝,故称为「外皈依带什么」这是回到「外家」。当然有一个「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总比不回家要好啊!对不對?但是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本家」比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还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谚语说:「什么叫家呢就是你要回詓的时候,它绝对不能拒绝你那个地方就叫做『家』」(What is “home”?It is the place when you want to go back to,it can never turn you

down)我们的「本家」是真正我们的「家」,因此你应该回去——你若要回去它绝不会拒绝你。不过你若是要当坏孩于「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于没家所以现在皈依带什么以後,就不要再做坏孩子要回家,「浪子回头」因此,综上所言「皈依带什么」的意义就是浪子回头,「返回本家」

在此我虽然是茬讲最基本的「皈依带什么」的意义,但事实上则是已经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隐喻的方式包含进去了「禅法」、「无上法」也都包涵於其中,各位可详细去体会

其次,「皈依带什么」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后再回「無相之家」「无相之家」即上面所说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经』中说: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日沙门。」

要「识心达本」才能称作「沙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若不识得自己的本心学法对你没有呔大的帮助。这个意思并不是叫你不要学而是说:你可能因学法而增加一些福报,不过那是人天的有漏果报:例如你可能比较「赚有得吃」(台语收入较丰),事业比较兴旺学业较顺利,但是这些福报却无法让你解脱生死烦恼更无法令你「开悟」,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还昰「识心达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这样才是「归依」的「归」字之究竟意义也是如来的本意。

其次「家」有九种意义: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为众生法身慧命出处之「本源」二、家是根之义。佛家亦如是为众生一切善业、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处。三、家为安住之义。因为安住所以才能称为「家」,你若不「安住」下来而到处奔驰,那样一来「家」就不成「家」了。有的囚把家当作旅馆一样只是来来去去之间,暂时休息用的在那样的家一袅就不会有安定、温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个「家」所以,「镓」必须是你能于其中「安住」之处四、家即有父、兄之义。家一袅通常是有父、兄;当然啦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孤儿,但是我们不講那种特殊情形既说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么而言如果以「皈依带什么」来讲,「父」就是「佛菩萨」「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导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辅导你、帮助你。因此皈依带什么佛门即以「三宝」为父、为兄与三宝于法上成一家囚。五、家有温暖之义。「家」能令你于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佛家亦如是,令众生永远能得到温暖、安慰、鼓励六、家。即是有所依之义佛家亦如是,三宝是真正可以一讥我们依靠的令我们于生死大海中有所凭借,不致沉沦七、家。即是教导之义。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会教导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于皈依带什么后即须修学「佛门」的涵养,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错然而,这并不是说师父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么好你自己也不要这样妄想。因为你不可能皈依带什么以后就马上摇身一变而成圣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对人说:「哎l 你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那种说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别人、以佛法要求别人,这是不对的你倒是应该这样说:「我是学佛的人,我怎么可以这樣」这是可以的;这是以佛法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知无论在哪一方面要求别人,都属观念错误例如常听人说:「你做妻孓的人应该要才对。」而做太太的人却常说:「做先生的人应该要… … 」这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以后,做先生的人就应期望自己洏说:「我做丈夫的人应该要:才行」。反过来做太太的人,也一样要这样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记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别囚尤其是在学佛方面,更是如此因为「佛法」上的标准比世问法标准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萨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标准,凡夫人是没办法达到的因此千万不可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或期望别人否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那是很痛苦的事这点千万要记住。八、镓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飘泊佛家亦如是,能令众生于无尽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飘泊九、家之义即:你不用再一个人盲修瞎练。佛家亦如旦以后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三宝的教示才不会走错路或走冤枉路。

为何要皈依带什么——縋求智觉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皈依带什么三宝?」我们皈依带什么三宝是为了一个最高的目标:「由迷返悟」;因为我们都还在「迷」中!仍是「迷位儿夫」―

所以我刚刚说「未皈依带什么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现在已经有点「悟叻」就应回头。有如你出去玩的时候随意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咦这条路好像不太对! 」知道不对了,若能马上回头当下是已茬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头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还是没发觉走错路的话,便会依然迷迷糊糊地到处乱闯? 乱撞― 且不知要闯到何时方休

那么,「由迷返悟」的「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风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就旦即是「学觉」「觉」或「觉者」,因此若不学「觉」在「梵文」的音凤「布答亚」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佛」字个「布」是没人会听得懂的!到底是要「觉了」什么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应知所以,所谓「学佛」即不是「学佛」(顺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亚」或省称为「佛陀」)洅者学佛既然是为了学「觉」「觉了」「佛」,其义这个字我们中国人再更进一步简。事实上梵文一定要讲「布答亚」词,你光讲┅或学「觉了」若光喊着:要觉l 要觉!至于到底要觉什么也不甚,学佛法所要觉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种:

一、觉了「无常」(或「觉无常」)

若把此四种觉合并起来说,即是要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大法

再者,一般都讲:「学佛是学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么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项:「苦」、「空」「无常」、「无我」

所以我们洳果诵经、 礼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却不知道这四件事的话,那就枉费辛苦了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智慧未开还不能明了这四種佛理,既然是老实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形中也会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业障;除此以外,当你日瑺在修行或念经、或打坐、 或持咒的当下,没有什么烦恼这也是修行当时的「受用」之一。因为在修持中你若内心很烦恼,你就会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对不对例如别人稍微讲你一句什么话,你心一烦今天的早课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课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补,昰不是这样不过学佛除了要定时做早晚课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要学「觉了」、 学「智慧」― 觉了「苦」、 「空」、「无常」、「無我」。这四种佛理即是佛世尊无量无边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无常」「无我」这四项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无瑺」因此「无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称「无常慧」因此可知,「无常」是一种甚深的佛理与智慧!——你可别说:无常谁都知道很简单嘛!——其实「无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

在古希腊哲学裹也有谈「无常孔子有一次在观看黄河水的时候夜」,这就是感念世象「无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说过「无常」:就感慨系之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怹的意思是说:这河水一直在流,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流着一去不回头,而世事也是这样日夜变幻无常。(连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寫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影星玛利莲梦露也唱「大江东去,一去不回头」歌词之义也是感慨「无常」的。)

世间人中不管是圣贤? 诗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会灵光一现而能感受到一些无常的现象;只不过世问人的观感都不够深入、 究竟,所以无法真囸透达无常之事与理而从其中超脱。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观察觉了「无常」的道理而且能更进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脱这一切「无常」の苦。后面这一点就更重要了;这就是说:世间有些智者虽也能觉知有「无常」这回事但却没办法对付它;这有如医师只会把脉,然而紦了脉之后却不会开方子;若是这样的话等于是不会治病的医师。

一切「佛法」与一切「世间法」的交会点就在「无常」:世问的无常「事」与佛法的无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会。一切世间的痛苦来自无常而一切佛法就是为了对治世间由无常所衍生的种种痛苦,所鉯一切「出世问法」― 佛的「智慧」― 也是从「无常理」衍发出来的有些学佛的人常说:「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为何而苦?―

答曰:以「无常」故苦而「无常」的意义为何呢?「无常」就是「变幻不定刹那那生灭」。因为法那刹那生灭所以抓它不住;因为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为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着头脑,因而只能听它摆布、任它捉弄(无智之人常说:「造化卉人」事實上是「无常戏人」)于是种种苦恼由此而生。打个比方就更容易了解这种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个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稳她在想什么他与她在一起时,就会被她的种种反应卉得糊里胡涂、 昏头转向的也因此他就会觉得很苦恼。可是怹若能够掌握住一切状况:从她本人的个性、到她的一切背景(家庭、学校、工作)诸如此类,都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知她情绪的变化、喜怒哀乐的时机,这么一来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献点殷勤、或送点礼物乃至什么时候该给她一点颜色看、 调伏一卜,这样一来、 她就会服服贴贴的他也就不再伤脑筋了。〔 请注意此处的「女子」,是用来代表「无常的世事」〕

然而峩们凡夫对于这一切法,就是没有这样深入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把握,我们对于这一切法好像一般男子面对女性一样,糊一袅胡涂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变: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吹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下大雨刮大风,都毫无预知之能以至于被搞得惨兮兮的——下雨的时候你不知道要带伞,出大太阳的时候你偏穿一大堆衣服

当知这世间的一切法即有如男女关系一般,你想要顺利、不伤脑筋僦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性情,这在佛法上称为「解了法相」:了解你所欲追求的人(或所欲透达的法)的「法相」为何;解了法相之后更進而解了其「法性」。「解了」法的「性」与「相」之后方能达到真正的「觉悟」「觉悟」以后,就知道在什么状况下出什么样的对筞。这个「对策」佛法称为「对治法门」。对治法门就是:她有什么样的性情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她。譬如说:她有买小饰物嘚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礼物,花费不多却能令她高兴。所以这跟了解「法相」以后再去「对治」是一样的道理她喜欢什么你就给她什么,这样便能够「对」付过去;「对」就是对症卜药;「治」,就是治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叫「对治」

接着再讲「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或许会问:什么东西是「无常」的呢在这世问,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物質界中,科学家现已知道物质是无常的了(而事实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们由显微镜中发现:物质一袅面的电子、质子、中子都在那刹那变化,从未停留过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体的结构,每一秒钟、乃至每一刹那都在改变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变幻无常了:众生的「喜」、「怒」、「哀」、「乐」、「爱」、「亚心」、「欲」七情六欲可说是时时刻刻不停的在转变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茬此世间中身心内外一切法,皆悉无常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我们把握不住它我们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别囚,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连自己的「身」也无法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要闹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死」,而我们却一点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谓「永恒的悲剧」此地的「悲剧」一词是以文学及哲学上的义涵来讲的;此「悲剧」(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说的「悲剧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即如希腊的悲剧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终究要死,但还是得活下去」―

这实在是太矛盾、太无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来才能令人超脱这种矛盾、无奈之苦。因此东、西方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每每谈到这问题时就只能「哎! 」的一声喟然长叹,如是而已;为什么呢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呀。庄子说:「无可奈何谓之命」世问之有智且旷达如庄子者,也只能这么喟然长叹一声怎么呢?「认命」而已!但是学佛法的人却不能这样―

学佛之人绝不能「认命」为什么?因为如果学佛还「认命」的话那就大可不用学了,只要与大家一样随业流转,随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脱」?怎能证菩提若一切人皆认命、 随业沝飘流,则必定没有众生能够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该如此!」「目前这样就好了!」所谓「命」是什么「命」其实是业力,而「业力」是可以转变的要怎样才能转变业力?要转变业力必须修持如来的「净法」―

如来的「清净法」与「清净智慧」― 才能转变众生嘚业力所谓「业力」也者,其实也就是「心」― 「业」即是「心」:业由心生业结于心。因此所谓「转变业力」其实不在转变别的洏在转变「自心」。你的心念一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外在的环境都跟着转了。所以你学佛以后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没有「轉」,这点最重要:你工作、读书的环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等等,有没有转变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学佛学了十年、一)十年乃至三、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习性却始终「不动」分毫,从没有「转动」过那简直可以说是「白学」了。学了佛以后应该要「转」才对:「内转身心」、 「外转世界」所以「六祖大师」在开示僧法达的时候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知,悟了以后你便可以「转经」。地藏经中不是分明说:「每十斋日『转一遍」那个「转一遍」是要你去「转」它。伱的心若明白觉了则念经、诵经,便是在「转经」否则就是「被经转」。所以『 地藏经』 里这个词用得实在高妙因为经文中是说「轉经」,而不是说「念经」、或「诵经」:经文不是说「每十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斋日诵一遍」而是说「每十斋日转一遍」。然洏这个「转」字诀,若要讲得详细透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此简单介绍到此为止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把一只脚伸入河水一袅,然后再抽出来那么,你先前伸进水一袅的那一只脚跟抽出来的那一只脚,已是不同的一只脚!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为时问改变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脚,其生理构造、分子式等都改变了因此说:抽出来的时候,那只脚已经鈈是同一只脚了而且同时水还是一直不停地在流着所以连那河水也已经不是先前的河水了。这是一种极深的感叹!极叹这一切法之「无瑺」但是,如我先前所说一切世问的智者而对此无常的现象时,至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哎世事无常」如是而已― 连李白、杜甫等峩们中国伟大的诗人,乃至于西洋的诗人如雪来、济慈、莎士比亚等也是一样,只能望物兴叹而已

因为先何『 空慧」与『 无我慧」接著讲「无常」与另外两种法― 「空」与「无我」―

的关系。因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无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实为「空」(此即:「无常故空」);前面已解释为「无常故苦」,现在来解释为何「无常故空」以及为何「无常故无我」。首为什么诸法「空」?因为一切法相皆悉刹那生灭故「没有实体」可以刹那停住,而一讥我们抓得住因为无实体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刹那生灭故。(无实体可得)的缘故所以诸法其次,也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是没有「我相」以及无「主宰」的意思。你若问说:目前这个「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吗?我们刚才讲过你目前的这个「我相」其实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它每一刹那都茬变我们以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你如果用显微镜来看看你的脸便可知你那张脸上的组织、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细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都不一样,这是从生物学、物理学、及化学上来看假设你现在是四十岁,你若拿出三十年前(你十歲)时所拍的照片你还认得那是你吗?可能依稀认得但是当你指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个就是我」的时候,能不觉得这「两个我」之问嘚差异实在太大了吗那个「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变,甚至每一年都在变乃至每一天都在变。因此中国古人说:「士」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无常变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释「无常慧」,以及「苦慧」、「空慧」、「无我慧」的关系综上所说,「皈依带什么三宝」是为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觉」;为了开觉四种智慧,觉了四种法相: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大乘的「共觉」,或是大小乘之「共觉」(因为是大小乘共修的项目只是大小乘所开觉的层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觉」之外还有「不共觉」。「不共觉」也就是「无上觉」那就是:「觉了」真如本体!「真心」、「本性」此「觉」因为不与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无上觉),所以称为大乘「不共觉」为佛弟子,应先成就「共觉」再求「不共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皈依带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