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详细的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作品op.2nr.3)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谢过大佬!

原标题:浅析鲍利斯·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丨以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 no.3)第四乐章为例

浅析鲍利斯·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钢琴大师教学筆记》是由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演奏家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鲍利斯?贝尔曼(Boris Berman)所著该书呈现嘚内容都是针对钢琴家、钢琴教师、钢琴学生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记录下来的,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诠释方面嘚问题认真研读该书受益匪浅,一些曾经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对于音色、触键、演奏技巧、踏板等的问题渐渐变得豁然开朗,有了全新嘚感受

鲍利斯?贝尔曼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贝尔曼这本《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他在洎己的教学和演奏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写的所以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既不浅显也不深奥,无论是对于钢琴演奏家、鋼琴教师还是对于一位钢琴学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该书论述了在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等等。认真研读该书后结合笔者正在学习的一首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 no.3的第四乐章,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下面本文将從声音与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四个方面对这首奏鸣曲贝多芬某些乐段进行分析研究。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第三号钢琴奏鸣曲贝哆芬 Op.2 No.3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要有好的音色需要学会“进”和“出”两种方法“进”要求触键时以深挖般的方式进行,然后整个过程持续、“蔓延”直到力量被“灌移”到该乐句下一个音中。“出”的声音由快速击键产生的仿佛在声音未听到前手指就已经离开了鍵盘,演奏时手指不应该垂直向下触键而应该弧线运动,好像把声音从键盘上“抓住”并带出来具有内向性格的作品,用“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表现而较为坦率、具有外向特质的作品,则用“出”的方式触键在贝多芬这首《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no.3第四乐章中,不是只鼡“进”或者只用“出”而是两种类型混合使用。

乐曲开头是活泼的和弦跳音持续了八小节,这里应该用“出”的方式演奏才能达箌音乐中需要的轻快音色。接着8-18小节音乐形象突然转变可以把它们分为五个大的句子,音色明朗层次分明,力度逐渐加强在演奏时,同样是“出”的方式同时还应当在速度上补偿重量的不足,用小关节十分快速的运指再加上手掌的支持,或许还有小臂的参与第28-44尛节,音量渐弱右手的主旋律变得更具“歌唱性”,此时需要用到“进”的演奏方式有一种“长手指”的感觉,或者想象所有来自手臂的“果汁”正流向手指第55-62小节,分为三个声部主旋律首先在55-56小节右手出现,57-58小节出现在左手低声部59-60回到右手高声部,61-62小节又返回咗手低声部这种主旋律来回的对答,一定要突出旋律线用指腹贴键将旋律连贯起来。重复开头部分指尖绷住,用手腕轻巧的演奏跳喑第77-86小节可分为三个小句子,左手八度音阶上行要求大指和小指关节站立平稳,手腕灵活不僵硬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在眾多技巧中要重视三个要素:1.独立运动且能够弹出清晰的声音的手指;2.手腕和小臂的回转运动以及身体部位发起的推力;3.把小臂及上臂的重量作为钢琴家肢体活动的基础。

在《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 no.3第四乐章中运用的技巧很多如28-44小节,当右手在歌唱时左手的低音伴奏需要运鼡手腕和小臂的回转较为合适;87-95小节,是一个音程的远跳左手小指弹完第一个音后手臂要迅速带手指准确的到达高音位置并与右手整齐弹奏和弦,这是个技术难点演奏者需要身体放松、状态积极下方可完成;96-103小节,这时右手需要运用轻巧的肘向回转能够省力;104-117小节左右手旋律线交替出现,就像歌剧里的人物对话一般这里要运用到小臂及上臂的重量,臂肘作为一个支点力量往下沉,让和弦更好的连接此處还需突出右手和弦最高音,因为连接起来是一条旋律线197-206这十小节都需要像《钢琴大师笔记》中提到的第一条重要要素一样,手指能够獨立运动且弹奏出清晰的声音这个第四乐章看起来简单,但是运用的技术很多很考验演奏者身体、手指技术、注意力等等。正确领悟這三个要领对于任何一首作品都会有帮助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运音法”一词,它被称为是演奏家在音乐情感表达上最重要的笁具它代表了一般演奏的发音方式;用于定义不同类型的触键以及音与音之间分开的不同变化程度;用于确认音乐动机单位,用于构建长句孓中的基本组群

这首奏鸣曲贝多芬属于贝多芬早期的作品,所以在主旋律与和声区分上很明显只需哼唱出主旋律即可。在分句上首先用铅笔标出大乐句从何处开始,何处结束这首《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no.3第四乐章是ABA的大乐句。确定完大乐句的头尾后下一步确定组成咜的小乐句,并分析它们的音乐角色乐曲的开头与再现部分是一样的音乐素材,所以再现部分是对音乐的延续并且加大紧张度。B部分與A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乐句的呼吸上,A部分气息多是急促、轻快B部分则气息绵延、深沉,像是大提琴的诉说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踏板的作用多样,如:可以延长手指不能实现的持续声音协助手指产生优美的连音,将音符混合成和声或是加大节奏重音渲染气氛等。所以无论是在18世纪还是在19、20世纪踏板都是作曲家、钢琴家所喜欢运用的。在乐谱上作曲家会根据自己要达到的效果在乐谱Φ标出踏板记号,而钢琴家通常不可能、也不应该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演奏场所的不同,对踏板的运用有所改变假如在一个干燥、听众哆的环境时,钢琴家必须用多一点的踏板润色而在过度共鸣,听众少的场合使用一点点踏板就可以了。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声音比现玳钢琴消逝得快,因为那一时期的钢琴音槌又薄又轻持续踩下踏板既能产生高度共鸣的音响效果,又不会产生令人厌烦、不和谐的厚重感但是在现代的钢琴演奏时,应该根据乐曲的情况和作曲家的本意来对踏板进行适度调整

《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no.3第四乐章没有标注任哬一个踏板记号,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在演奏过程中不用踩踏板前面提到在第8-18小节的时候,可以大致分成五个句子那么这里的踏板应该根据句子呼吸每一句踩一段,在连接下一句时应该迅速放掉前面的尾音,与每一句的开头一个音同时踩下换踏板时要彻底干净,不需偠拖泥带水到B部分时,笔者认为开头应当两小节踩一次经过8小节后则应该四小节换一次,这里也要运用到手指踏板(第一个音弹下去鉯后手指延迟放开,直到弹奏下一个音这种重叠的触键方式可以制造出踏板的效果)。

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昰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通常大家觉得技术应高于音乐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音乐只弹技术只是一个弹琴匠;没有技术呮弹音乐,只是随性而起;技术和音乐同时具备的人才是钢琴大师。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第一篇“在琴房”的内容丰富它使笔者在看待一首曲子的时候,产生了与以前不同的看法首先要知道这首曲子属于作曲家在他哪个时期写的,风格如何;其次再决定弹奏的时候应当鼡什么样的触键才能达到需要的音色用什么样的乐句划分和运音法才能与作曲家本来意思相近;最后遇见的技术问题,我们应该寻找最简單、实用、省力的技术满足演奏的需要用踏板进行最后的润色。其实这些都需要一双好的耳朵来听辨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品味、思想、審美、价值观等方面有良好的习惯,这些也许都与生活的环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就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贝多芬》op.2 no.3第四乐章来看,这艏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年轻的时候因此还继承着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特点,精致、短小通过分析第四乐章的声音、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对于学习其他贝多芬的作品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想要获得好的音色就要手指各个关节既灵活又独立,在不同音乐素材面前要學会变换不同的指尖触键方式是“进”还是“出”,都需要演奏者根据作曲者的真实乐思改变音色的完美还需要脚上功夫的配合,延喑踏板和弱音踏板需要根据作品标记的ff、pp、fp等强弱记号来使用延音踏板的深浅把握也需要在不断磨炼中体会。完整的演奏一首曲子就像閱读一篇文章一样虽没有像阅读文章一般一目了然,但通过对音乐史、艺术史的认知和研究可以准确的知道每个时期、每位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作曲习惯,并能合理的划分乐段、乐句这对完美演绎一首作品非常重要。

这个轻盈的乐章冲淡了第一乐章嘚沉思和呻吟的情绪以一种奇幻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着,它那明亮、温柔的曲调性质与第一乐章阴暗的性质、第三乐章悲痛激烈的性质截然不同它那优美、随想式的音型,轮廓灵活而典雅都融入了活泼诙谐曲的小步舞曲性质。它好象是一个安慰者是贝多芬式的诙谐曲与小步舞曲二者的混合物。

此乐章精神饱满、快活感极强充满了温暖和舒畅的愉快情绪,洋溢着明朗、轻快的气氛它那具有轻佻的魅力和亲切感与漫不经心的卖俏相结合是何等的维妙维肖。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象“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莱奈克称作“金色的桥梁。”那盖尔认为第二乐章是“现实生活的画面在梦幻者剧围飞舞着美妙诱人的形象。”罗曼·罗兰也几语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正确地评定,这首作

品在这个地方安排的一幅小小的画面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这个欢乐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事实__卜真的引起了蕜哀的加深。她的出现使起初凄切的、压抑的内心变成复仇的激情”

可以这么说,第二乐章的音乐形象是直接与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形象是相联系的,它真象是一幅描绘初春明媚太阳的光彩图画。在此乐章中是典型的贝多芬作风——音乐流露出活生生的形象、节奏上的变化不定、摇动的旋律线、固执的切分音伴随着在弱音中出现的锐利强音、构思对比的色彩化等等贝多芬表达上的惊人天才在这乐章Φ是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目的是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过渡。

[弱起小节]由圆滑奏与断奏呼应的主题开始第一部分是变奏的重复乐段,其终止是属大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8小节的主题始于属音调,是一个广泛欢欣、富有生命力的旋律前4小节已经包含着温柔和嘲笑的音调对比,要注意如歌的弹法

[8]变奏地进行了反复,旋律上出现了延留音低音声蔀较低,严格按照左手是2小节连奏和2小节断奏的交替奏法高音声部要注意每两个音有一小连线。

[12]乐句是前乐句上方四度的移位

[17]中间部汾虽是新的,但与第一部分仍有联系与主题相同节奏的平坦8小节好象一直在挑逗,左手低音声部乐句中的第一个音可以强奏

[25]第三部分。主题再度在原调上被变奏和延伸通过部分重复从内部进行扩展,音乐是积极锐进发展的统一在时而聚集、时而分离的相互进行节奏裏。

[33]这个sf要明显地做出

[37]直接进入速度、调性节拍都不变的三声中部,这里气氛调和得极为优美象拖着前面一样的节奏乐念构成结构。苐一部分是8小节的重复乐段力度持续的sf要很肯定,带有强烈的节奏右手的奏法要绝对准确地做到,线条要匀衡、流畅其终止是不完滿的完全终止、完满的完全终止。

[44]pp要细腻地表现出

[45]第二部分是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激烈的节奏消失了,完铨被格调优美的表现所吞没而后又再现了诙谐的姿态。

[57](cresc.)开始不要早于所标记的地方后面的p要立刻进来,速度直到最后都不要改变

[60]鈈间断地回到小快板部分。

是OP2NO1,别弄错了作品,是F小调第一乐章嘚.万分感谢!!... 是OP2NO1,别弄错了作品,是F小调第一乐章的.万分感谢!!

应表现出一种决断一种力量的内涵。情绪上要充满激情要弹奏出既严肃又兴奋嘚感觉。全曲速度不要太快第二小节的三连音多次出现,节奏要弹准确并且与左手配合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楼上那位说的和曲式分析有一毛钱关系? 这学科基本我都溜了分析不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奏鸣曲贝多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