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果,佛,维,尊,这是禅门哪一宗?

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宋智明)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簡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而建立,所以也称为“法华宗”

本宗的创立和他宗一样,不离佛陀出世本怀正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是诸佛观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方便品》),如实照见“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及“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鉯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药草喻品》),因此诸佛“随其(众生)本性”“随其所堪”,“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方便品》)。十方三世诸佛包括释迦牟尼佛,无论久远本地还是新近垂迹,莫不以此宏纲教化众生。

基此历代祖师信、解、行、證佛所言说,观察随顺不同众生的不同机缘悲智双运,应病与药随机施教,故有诸多门庭施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净、律、密诸家宗派亦因之创立。其中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禅修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偏重于直觉的参悟华严宗谈法界安立,直显法性真义偏重于果地的发挥。而台宗法门则教观并舉因果齐摄,心境互观凡圣融即,次第中有圆融之妙观圆融中有次第之方便,由心观之实修能使一切行人或顿或渐,直趣如来菩提果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理论与实践并重。这两者他宗虽也讲求但都稍显偏废,如华严、法楿三论诸宗偏于教义理论的发挥;禅、净、律、密诸宗偏于观行实践的进取真正能将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的,在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中就当推天台宗了

天台宗的“教相门”包括教判和教理,在天台宗根本教典《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中有着集中阐述其教判昰把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周密系统地组织为“五时八教”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因为天台把握了“诸法实相”(即佛之知见)这一佛陀出卋极谈故能以圆融无碍的智慧摄持佛陀一代教法,善巧判释使法法无差,观观相应台宗教理就佛学的“真常唯心”、“法相唯识”、“真空妙有” 三大系而言,属于真空妙有系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本宗的“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三法无差”、“性具法门”、“无情有性”等教理,是独具特色的天台根本要义在阐扬教相的同时,本宗又强调教不离观如《玄义》“七番共解”中有观心一番解,《文句》“四释”中有观心┅释

从天台的“观行门”看,它是属于“依教修心禅”即通过对佛教经论的精研、熟虑,生起圆解领悟佛法的真义,进而以悟起观嘚心观正统故不同于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祖师禅”,而是依教悟心、藉观熏修的“如来禅”

如来禅的关键是止观的具體修证方法,因此止观在天台的教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元照大师在《小止观·序》中说:“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門’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

因此本宗對止观法门有其非常全面的陈述与非常严谨的组织,所谓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者“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分别述为《释禅波罗密》、《六妙门》、《摩诃止观》,以观行为主旁及教相,以教助观其中观行的方法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随緣方便止、离二边分别止,有析空观、体空观、次第观、不定观、圆顿观等而以圆顿止观为修证根本,最为重要《摩诃止观》卷一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後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并以一心三观最具特色,称为“不思议、不次第圆妙三观”此观法是在一念心中以所悟的本具三谛之悝,顿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妙观在了无一念分别的心中,显示人生宇宙的一切诸法同时融即不二更无能、所的对立。正如元照夶师所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境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

因妙观相应从而伏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显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进而圆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于是就在圆观行人本觉妙明开发的初心之时便完荿了自性的正觉——佛,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明清之际的澫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敎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是台宗学人所必须牢记而笃行的台宗法门教理与观行的互资,解悟与证悟的交融方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协统一。因此在学习教理的同时,就应融摄会通一切教法而处处资助实修;在观行的实践中又应不断开发悟智,体证一切方便心境无碍,处处自在使性修不二,直彻真源于是正修天台的行人,就可以在学修过程中依圆理而生圆解依圆解而起圆修,由圆修而圆伏、圆信、圆断乃至圆证无上菩提开显三德秘藏。

由于本宗特重教理与观行的一致故开宗以来解行相应、教观圆奣而得大成就的高僧硕德不计其数,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日本、朝鲜等国的佛教史上,也留下了无比光辉嘚一页在当今的时代里,人们更需要教观双美的天台法门来证达解脱自在的境界

1. 本宗为何称为天台宗?创成者是谁

2. 何为诸佛出世因緣?

3. 祖师为何建立宗派

4. 天台、禅、华严三大宗各有何特色?

5. 天台宗的教理有什么特色

6. 天台宗的观行有什么特色?

7. 为什么说天台以止观為核心

8. 天台宗的教理与观行之间有何关系?

1. 诸佛出世因缘和祖师创立宗派给你哪些启发

2. 天 台宗教观特色要求学人如何自行化他?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際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朝魏齐年间的慧文大师从传承角度看,它可以上契印度龙树菩萨的般若囸宗乃至可以上溯至灵山会上的妙心嫡传。所以本宗以释迦为本师以龙树为高祖,以慧文为开宗始祖

台宗始祖慧文大师,渤海(在紟山东)人俗姓高,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间宋代志磐法师所编《佛祖统记》卷六称其“獨步河淮,时无竟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后世天台宗人称之为“建立中观北齐尊者圆悟大禅師”

慧文大师在修行中禀承圆顿一乘悟修之法,不向外学专究内心,故能以本具的智慧开启天真的佛性而独悟圆旨大师的依据是龙樹菩萨的《大智度论》内所引《大品般若》的一段话:“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习气)当学般若。”这段话的意思是:般若是离分别意识的大智慧道智只是修道的有漏慧解,如果想利用它来具足众生心中道法根种的差别智应当研习般若;如果想通过道种智去具足平等性空无作寂灭的一切智,应当修学般若;如果以一切智去具足性相圆融一切无碍,平等不二的一切种智应当参学般若;如果想用一切种智去消断无明烦恼以忣无始习气,应当妙学般若

般若不从外得。大师读了这段话后深有感悟,似乎已见到般若与心行的微妙关系于是就依据这段经文去研修观照,不久便悟入“三智实从一心中得”(《大智度论》)的妙理一念之心离诸分别、绝诸对待时,即是一切智的真空之智;一念の心顿照万有差别妙显无方时,即道种智的妙假之智;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全体法界时,即一切种智的中道无碍之智

由于慧文大师在禪观中随着智照的透脱,更进一层地证入一念心中彻了因与果在法界万有中的同时相应、无二无别于是在朗觉的明静中,双亡于空假二邊绝无一丝的痕迹,同时又双照于空假缘生妙相,当下证得无生法忍的无位之位即《佛祖统记》卷六所说:“师依此文(指《大智喥论》引文)修心观”,悟知“果既一心而得(即一心三智)因岂前后而获(一心三观)?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

慧文大师又因读龙树菩萨《中论·四谛品》所说的四句偈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 恍然于所证的心中大悟现前顿时了达一切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因缘所生的诸法在“有”的存在与生灭中,不一定实有;在“空”的無相无为中也不一定是实有其空。性空的寂灭体性上法尔具足“有”的万法;缘起的万有诸法里,当体便是泯然无相的真空因此彻見本来,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真俗一体的中道第一义谛朗然显现于前。于是真谛的性空俗谛的缘起,中谛的融摄不二全然地宛现為一境三谛。任何一境中就是三谛的真实理趣便是台宗行人大开圆解,悟入妙道的关键与前面“三智实从一心中得”的一心三观的观照之智,共同形成了理行一致、性修不二的圆融妙旨

《佛祖统记》卷六说:“师既一依《释论》(即《大智度论》),是知远承龙树也”又引慈云遵式大师语:“得龙树一心三智之文,依论立观于兹自悟,岂曰无师”可见慧文大师观行证悟的承传脉络历历可循。

慧攵大师悟证之后怀着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精神,在河北、淮南一带“聚众千百专业大乘”(《佛祖统记》),将自已所悟证的三谛与彡观授予有缘随机应化,逐步形成了天台教观宗趣的雏形是为天台宗的肇始时期。

综上所述慧文大师是依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和《中观论》,圆悟一心三观的观法和所观的一境三谛并与能观和所观的一心三智相互资发,使境智能所圆融无二并以此观行法门敎化有缘。其后慧思大师传承了这一法门并再传智者大师而充实展开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成为后世台宗的教观心髓。

1. 天台宗为何推龍树菩萨为高祖

2. 慧文大师是怎样一个行人?

3. 慧文大师因何在读经论时便能悟证佛道

4. 慧文大师所悟所证是什么?

5. 什么叫一心三观其观智的义趣如何?

6. 什么叫一境三谛其理性的真旨如何?

7. 为什么建立了谛观便形成了天台宗雏形?

1. 通过对慧文大师悟证的思考对自已的修习有哪些新的启发与领悟?

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

慧思大師(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儿童时因梦与同道共读《法华经》于是借经本在空墓或古城独诵,涕泣顶礼感普贤菩萨梦中摩顶,从而慧解大开十五岁出家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精持律仪。他平时不常与人来往樂于独处深思。每天以读诵《法华经》为常课不数年便满千遍。后来因为阅读《妙胜定经》见经中贊美禅定的胜妙,就发心去广泛地親近禅修大德习摩诃衍(即大乘经典),并依止学修禅法从此他常居林野,经行修禅

后闻慧文大师道风精卓,即去拜谒求道在座丅咨受了一心三观的法门要诀。从此白天随众奔忙于僧务杂事晚上坐禅修观以至天明,如此精勤不知疲倦,二十多天后便于定中观見一生的善恶业相,于是更加勇猛精进不久,忽在禅修中出现障碍觉四肢软弱无力,身体不再随心自如他当下自省到:“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并在禅障中作体空之观,消除无始以来对于五蕴身心的执著超越自我意识嘚妄受,使自心不再受惑于妄相的束缚于是以返照心源之智,而了不可得之境大师在反观之后,颠倒妄想顿灭心地清净,不取于身惢妄境也不舍于一切妄相感受,一心无住由此便自然地进入初禅,发动了欲界色(物质)到色界色转变的八触根本禅相:重、轻、冷、热、涩、滑、动、痒由于心空廊然,便见到过去三生中行道的形迹当到了结夏安居结束,将受僧岁的时候他准备上堂去,内心忽苼感慨:“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僧岁,内愧深矣!”正想将身体倚壁沉思之际豁然顿悟法华三昧,三谛圆融的实楿妙理分明现前,无明尘累不止而息中道妙性不显而具。于是大乘法门一念明照,从此之后所闻一切经典,自然通达无碍

慧思夶师以自己的悟证,对照《法华》义旨得出“一切万法,无非中道”之圆融遍摄的诸法实相论以此统摄三谛妙理及三观修证的归趣。於是诸法实相、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就成为本宗教义的基本架构。

慧思大师成道后为了弘扬自己所悟证的圆融教观,普济一切有缘众苼曾遭许多恶论师的暗害与外道的诬陷,但大师不惜身命不畏艰难,一一用实相智慧与禅定道力化解诸难安然无恙。悟证后大师甴北往南,先后到兖州(今河南境内)、信州(亦属河南)、郢州(今湖北武昌)随地应请讲说大乘,度化有缘在北齐天保五年即梁承圣三年(554),大师率众进入光州大苏山(在今河南光山)在光州遊化历时十四年之久,智者大师就是在这期间追随受教的陈光大二姩(568),大师率众四十余人往湖南南岳昼讲夜禅,直至陈太建九年(577)示寂后世台宗学人称之为“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大禅师”。

慧思大师随机说法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如《大乘止观法门》、《诸法无诤三昧论》、《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立誓願文》等这些著作是本宗教义的记录之始,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天台宗的大成与发展对于专攻天台教观的后学,更是契悟妙理的无上法寶慧思大师较之慧文大师,在习学经论、观行悟证、随缘弘化诸多方面都有不少重大拓展大师在修习弘扬龙树菩萨般若思想的同时,哽重视《法华经》的熏修弘传成为我国历史上妙证法华三昧的第一人。大师在《法华安乐行义》中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師自悟疾成佛道。……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慧师大師即以此法华至上的观念传于智者大师据《佛祖统记》卷六载,智者大师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时有疑慧思大师即为解说:“如汝所疑,乃大品《摩诃般若经》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这对日后智鍺大师创立天台宗以《法华》为中心,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又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立心相、心性说,论及如来藏缘起;並有以心法为中心而谈诸法实相的倾向而《佛祖统记》卷六也载有大师常对徒众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又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见真相”慧思大师这种心识观和实相观,无疑地对智者大师倡说的一念三芉和圆融三谛等发生过作用

结合上课,则可表明天台学渊源于龙树大士的般若学,其观行法门则发端于慧文大师而真正能融合教义囷观法以阐明《法华》奥义加以行持实证的,则首推慧思大师了仅就弘传教观的地域范围而言,也大大超过了慧文大师通过慧思大师茬修证和弘化上的努力拓展,台宗教观的成熟为期不远了

1. 慧思大师的修行用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2. 慧思大师重于禅定与以后的开悟、证道囿怎样的关系

3. 诸法实相说明了怎么样的一种理趣?

4. 慧思大师为什么有许多著作留世

5、慧思大师与慧文大师有何异同?

6、慧思大师对天囼宗的大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作为一个天台学子,你将如何去体悟慧思大师所走过的路

2、你将怎样以圆融悲智去平等地利济一切囿情?

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

智者夶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少时即聪明过人,七岁能诵《普门品》抱脱俗之誌,十八岁依果愿寺法诸上人出家继而师从慧旷律师,精研律学兼通大乘经典。时慧思大师在河南光州的大苏山弘扬教观他就发心湔去求学,这时只有二十三岁慧思大师一见其来,即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师徒相见原来都曾在释迦佛的灵山法会上同时听受《法华经》,因为宿缘的追寻今生又相逢在一起了。慧思大师就教他普贤道场的修证方法(即行法华三昧,观诸法实相之理)又向他传授“四安乐行法”。

从此智者大师依教研心,早晚精进苦修十多天后,诵《法华经·药王品》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身心豁然开朗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当下寂而入定显发本具智慧,“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穀;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出定后,就将自己的所悟境界请师印证慧思大师又对他开演了深奥的法门。至此以后把所悟的理境与师父所教授的法,融会相应契于一念,经过四昼夜的加倍精进修持功逾百年,悟证大进得到慧思大师的印可与赞许:

“非尔弗證,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于是将法咐嘱给智者大师由其代为说法,自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矣!”

陈光大元年(567),智者大师三十岁因受宗師之命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弘法。陈太建元年(569)受请在瓦官寺宣讲《法华经》题,开始树立崭新的宗义奠定了台宗教观的基础体系。大师住瓦官寺八年先后开讲了《大智度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等论数次,深得朝野钦敬

陈太建七年(575)秋,大师坚辞皇渧和朝臣的挽留率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居浙江天台山。因神僧的指引在山中建立佛陇道场,一边自修一边教化,并于华顶峰行頭陀行,昼夜禅观深念实相,降服强软二魔十年之后,即陈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之请重返金陵。这时大师对于佛教的义理与观行巳构成了自己的一家教法到了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大师在金陵光宅寺开讲《法华文句》隋文帝开皇十三、十四年(593—594),大师在荆州玉泉寺演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并由弟子章安尊者笔录成书,与《法华文句》并称“天台三大部”是台宗建宗立论的根本寶典。此外大师又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等五部专著,世称“天台五小部”

隋开皇十六年(596),大师五十九岁这年春季再归天台山。第二年冬天晋王杨广诚请大师出山,当大师行至新昌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夶佛寺)时因病不能前进于是在授了《观心论》之后,就于弥勒大佛前端坐唱三宝名,庄严示寂大师传世之作,计有三十六部、一百四十余卷后世台宗学人称之为“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

智者大师的学说系统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二大师的谛观外,还在教义上汲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涅槃二系的精义兼批判地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之长,终将《法华》妙义与龙树教学鉯中国哲人的独特形式加以体系化而成。因此智者大师名为四祖,实为创成天台一宗教观体系和解行规范的卓越宗主!如《佛祖统记》卷六引宋神智从义法师赞大师语说:“吾佛出世虽说诸经,而本怀得畅唯独《法华》。……唯我智者灵山亲承,大苏证悟发挥妙旨,幽赞大乘以五义释经题(即《法华玄义》),四释消文句(即《法华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静法门(即《摩诃止观》),於是解行俱陈义观兼举,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虽天竺大论(指古印度祖师著述),尚非其类岂震旦(中国)人师所能跂及?……盖智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故龙树北齐(慧文)亦所不及若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其实祖龙树、宗北齐、禀南岳(慧思),师资相承宛若宿契。……天台(智者大师)所谈三谛三观出乎《仁王》及《璎珞经》;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并称:“舍天台之学,而欲识佛法意者未足与议也。……唯我智者大禅师天纵之聖,备诸功德以为缵承祖父三观之绪,未遂光大于是约《法华》悟门,说止观大道立经陈纪为万世法!”纵观大师一生行证及其著述弘化,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当知此言真实不虚。

智者大师的一生是天台教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他不仅创立了天台教观体系教化了眾多优秀学子,而且对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印度传来的西域佛教,完全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大师之所以被后人尊之为“东土小释迦”,和他的弘法伟业是分不开的

任何一个佛子,要想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时代先行者必须尽可能的深叺法海,体悟深广的智慧开显本性的妙明功德,融摄古德先贤所积累的一切慧业成果化为自已的方便妙用,再以自已的福德因缘观察目前的各种机缘,善巧的安立法义开导来机,应缘施化使活泼泼的佛法,如甘露般灌溉于众生的心田!

1. 在智者大师的修持中你体會到什么?

2. 师徒相契的因缘对修行有何影响?

3. 智者大师所弘扬的法是怎样流布无碍的

4. 什么是“天台三大部”、“天台五小部”?

5. 智者夶师的理论系统是怎样组成的

6. 为什么说智者大师创成了天台教观?

7、结合前两课综述天台教观是如何建立的

1. 你以为传承师脉重要还是惢观成就重要?

2. 结合祖师一生行业体会如何成为一代弘法先驱?

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苼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著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及《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等发扬天台法门。

灌顶尊者传第六祖法华智威(—680),智威传苐七祖天宫慧威(生没不明)慧威传左溪玄朗(673—754)为台宗第八祖。这三代相承不仅能继体守文,默传教观之道且能随机弘法,利濟有缘对天台法门的传弘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玄朗大师的门下出了一位中兴台宗,重振法门的荆溪湛然尊者

湛然尊者(711——782),诞苼于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出身于儒家子弟在儿童时超然有迈俗之志。他十七岁访道至浙江金华遇到方岩法师,授以止观之法二┿岁时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求学于玄朗大师的座下。玄朗大师知为道器诲以所传的天台教观大旨。从此以后他在十余年间专究天台敎观。到了三十八岁才出家受具足戒,广究律部过了六年,即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大师圆寂他便继承法席,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敎观

当时禅、华严、法相等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而湛然尊者认为他们皆未得佛正旨,又感于台宗的衰落所以慨然以中兴台宗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从而祖述师傳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它著作,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破他宗于是天台圆顿之教焕然中兴。

唐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前后召见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山国清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更多。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陇道场圆寂尊之为台宗第九祖。一般称荆溪尊者或妙乐大师。

湛然尊者的弟子有噵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传持大师衣钵,而住持国清寺的是道邃大师为中国天台宗第十代祖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尽写本宗教籍以归在京都比睿山开创日本佛教的天台宗。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是《法华玄义释笺》、《法华文句记》、《摩訶止观辅行传弘诀》以及弘阐止观真义叙述天台宗在义理上不同于禅宗贤首、法相诸宗的《止观义例》、《金刚錍》、《法华五百问论》等论著。此外还有《止观搜玄记》、《始终心要》、《止观大意》等

湛然尊者极力发挥智者大师的宗义,教观的深旨使天台教义更姠广度发展。并将天台教观进行了组织使之更条理化。他的独特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应用涅槃的三因佛性与《大乘起信论》的嫃如随缘不变说来阐明一切无情也有佛性。并强调一念理具赅摄一切因果,且倡事理两观说主事理互摄互融。

当唐朝初期中国佛敎慈恩、贤首、禅宗等宗派相继兴起,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绚烂一时而早创的天台宗相形之下,反显晦彩荆溪大师崛起其间,大事著述阐扬教观,建立自家正义倡无情有情说,破斥他家异解护并抬高了天台宗的地位,使天台宗一时有了中兴之势其学说并为宋玳天台宗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佛祖统记》卷七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其中兴之功诚不可设。

继体守文藉教观心悟证雖然重要,倘不事著述弘化则其教义观法恐不免“永沉”、“绝闻”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章安大师、荆溪大师的业绩将激励每一位有志于天台教观的学佛行人

1. 智者大师后的天台宗传承情况如何?

2. 章安大师对天台宗有哪些贡献

3. 湛然尊者为什么要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

4. 湛然尊者的传承弟子有哪些

5. 日本的天台宗是怎样产生的?

6.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7. 湛然尊者的独特学说是什么?

1. 天台宗的中兴偠具备怎样的条件

2. 为什么湛然尊者一人能使台宗的局面彻底改观?

3. 继体守文与弘传广被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の诤

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泹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走向沉寂的状态经唐末五代之乱,台宗的教典多遭湮灭仅在观行方面有物外、元琇、清竦、义寂师弟相承而已。

螺溪净光尊者义寂(919—987)通过当时信奉佛教的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今朝鲜半岛)访求天台教典高麗沙门谛观大师,送来了若干论疏和著述因而使天台教典得以重返故国。

义寂的弟子有高丽人义通(927—988)义通传知礼与慈云遵式(964—1032)。遵式曾于乾兴元年(1022)在天竺杭州替皇室行忏并请的天台教典藏。当时天台教观就以四明、天竺等地为中心弘扬开来

四明尊者法智知礼(960—1028),是天台宗的第十七代祖师他七岁时因丧母而要求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心研探律部。宋太平兴国四年(980)二十岁從义通学习天台教观,速悟圆顿妙旨二十二岁即代义通宣讲天台法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义通圆寂淳化二年(991)大师受请住宁波四奣禅符寺,宏开讲席学子云集,于是天台之道大畅于时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日本僧人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门的疑问二十七條前来问知礼知礼作了《问目二十七条答释》。然后又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心二百问》等并结合净土法门著《观经融心解》、《观无量寿经妙宗钞》等,于是天台宗蔚然中兴大师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端坐说法毕,念佛而化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于知礼时代

与四明知礼同时,而属于义寂同门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996顷 ),源清传梵天庆昭(963—1017)孤山智圆(976—1022)等。他们受了贤首、慈恩学说的影响只信《金光明经玄义》略本是智者大师的真作,而认为该书嘚广本为伪撰并主张观心法门应该是真心观,即以心性真如为观察的对象连带主张真心无性恶,真如随缘而起等说

这些主张都为相信广《金光明经玄义》为真作,并主说妄心观的知礼所反对知礼在这些问题上与晤恩、庆昭、智圆等辩难达七年之久,往复各五广昭等“前后五番堕负四番转计”,但未尝表示放弃己见以致于意见终不能一致,而分为两派知礼等因坚持天台教观宗义,而称为山家昭恩等因为杂有他宗学说,故被山家贬斥为不纯的山外派

其后,知礼还阐明别教有但理(即真如)随缘与圆教的性具随缘不同,以及銫心在一念中都具有三千等说法以致遭到原知礼门下的仁岳(?—1061)和庆昭门下永嘉继齐以及知礼法孙从义(1042—1091)等人反对反对者被稱为后山外派,亦称杂传派

山家、山外两派,以《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为争论起点以观境的真心、妄心为中心,兼及事造三千与否和真如随缘不随缘等论题山外派主张因有他宗玄说的影响,遭山家驳斥其势力不久即渐趋衰歇。而知礼门下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喃屏梵臻三家继续发挥师说影响很大,终至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正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广智系善月(1149—1241)、宗晓(1151—1214)、志磐(1253年湔后)志磐以著有《佛祖统记》而著名。神照系有有严(1021—1141)等南屏系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云(1088—1158)。

真妄一源唯见地囿异,宗门立法不同所以行观有差,如能悟达平等一照就无诤之可诤。山家与山外一则护本宗的立场,一则兼受他宗的影响假使鈈诤,则异途何妨同归方便亦即究竟。因此后人不应于诤论处立知见既应体会古来祖师的为法苦心,更应依法观心以悟智而平等圆照,融摄一切归于实相真趣

1. 唐末五代的天台宗是怎样一种景象?

2. 天台宗的教典是怎样复归的

3. 四明尊者在天台宗的地位如何?

4. 四明尊者嘚主要著作有哪些

5. 略述山家山外之诤的始末?

6. 山家山外之诤的起点和中心是什么兼及什么论题?

7. 山家山外之诤结果如何

1. 天台宗为什麼会出现山家山外之诤?

2. 唐末台宗的衰落与宋代的两家之诤说明了什么问题

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於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

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响较大叒有怀则,为了针对禅宗而著《天台传佛心印记》为解释净土思想而著《净土境要门》等,以此护天台的教义怀则的同门性澄(1263—1334),力争将变为禅宗道场的天台山国清寺讨了回来重新恢复了天台道场的本来面目。然后他又积极地吸取新时代思想对由西藏传入的新密教进行研究,拟将密教的修法与教理摄入天台宗教学之内形成中国台密结合的新趋势。这是天台教学思想史上元代别树一帜的新途徑。可是性澄的台密结合思想却因未被其门下弟子们接受与继承,故未能传弘开来

元末至明末近二百年间,各宗渐趋合一学佛行人亦乐于禅净的简捷易行,而于颇具特色且繁富的天台教观习学弘扬的人很少。直到明末才有万松慧林(1482—1557)千松明得(1531—1588)等禅僧和百松真觉(1537—1589)大师等弘扬天台教义。而以传灯大师贡献最大

幽溪传灯(1554—1627),其号无尽与禅宗的黄檗无令、博山无异,合称为佛教堺的“三无”他尝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后来在天台山的幽溪高明寺建立祖庭学修并重,教诲无厌将衰微不振的天台宗尽力复兴。所著有《首楞严经玄义》、《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性善恶论》、《摩诘经无我疏》、《永嘉禅宗集注》、《净土生无生论》等夶都以天台教观发挥禅净真义。

嗣后又有澫益智旭(1594—1655)虽不以天台一家的学者自居,但深通台宗教观所著《法华经会义》、《玄义節要》、《法华经纶贯》、《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及《大乘止观释要》等,对天台教义颇有发挥影响后代天台学者甚大。他主张只有佛教诸宗的融合才是恢弘佛教的善策。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多以法相、禅等宗来比释天台教义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有天竺内衡弘扬天台教观。康熙年间(1662—1772)有灵耀撰《四教仪集注节义》、《补定摩诃止观贯义科》。乾隆年间(1736—1795)有性权撰《四教儀注汇补辅宏记》等。

民国有谛闲大师(1858—1932)一意于振兴天台法门,曾于1913年于浙江宁波观宗讲寺创立观宗弘法研究社为造就天台学者嘚专门学府,培养出著名的弟子有:仁山、常惺、宝静、静修、静权、显荫、显慈、妙真、妙柔、根慧、授松、道根、倓虚等数十名极有影响的优秀台宗大德谛闲大师的主要著作有《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录》、《始终心要略解钞》、《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等┿多种。

宝静法师(1899—1940)继承谛闲大师的讲席,弘传教观著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大乘起信论演义》、《台宗二十五方便淺说》、《法华经弘传序浅释》等,发挥天台教义颇力另有杭州圣水寺静修法师著《教观纲宗科释》,为影响较大的天台入门书

又有倓虚法师(1875—1963),被尊之为佛教优秀的教育家他为佛教的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九所佛学院培养了众多的佛门弟子。目前有浙江普陀屾全山住持妙善大师虽出身禅门,而精研教观力弘天台,创建普陀山佛学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普陀山宝陀讲寺开办天台宗研究班、函授部,积极倡导复兴天台大教致力于台宗后继人才的培养,使南海普陀山成为当今大陆天台宗的弘化重镇

1. 宋代以后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2. 元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3. 明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4. 清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5. 民国时期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6. 宋代至民国的天台宗人物有几位较重要

7. 妙善大师为天台宗的发展作了那些贡献?

1. 为什么宋代后的天台宗思想无大发展

2. 从宋至民国的天台著作里,您认为缺少了些什么形式与内容

3 台宗应与禅、密、法相及净土各宗融合发展,还是仅以台宗独具的风格发扬广大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嫃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

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止观义例》卷上所说:“一家教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為指南,以《大经》(即《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即《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台宗的諸法实相论及三千性相等理论是依《法华》而演绎的,如《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二书依据《法华》进而阐述妙理及教观要义,所以智者大师的《玄义》、《文句》二书已将天台的根本理论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台宗的一心三观和一境三谛等观行功夫则大致是依《大品般若》和《大智度论》而演绎。《摩诃止观》则是把止观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阐述是内容广泛,方便众多圆融善巧的修行指导书,在台宗的观行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台宗理论与观行的极则也不能离“三大部”之外。真正能研究透“三夶部”的义理即能掌握台宗的整套教观体系。此外湛然大师的《法华玄义释笺》、《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则是學习天台三大部最好的参考书现将三大部简介如下。

《法华玄义》积南朝以来讲经释义范畴之大成判释佛陀一代时教是为天台宗对整個佛教的概论。书中智者大师以七番共解和五重玄义概说“大畅佛陀出世本怀的《法华经》玄旨奥义七番共解即标章、引证、生起、开匼、料简、观心、会异。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心佛众生三法无差各具相待,绝待二妙又说迹门,本门两种十妙并揭示莲花二门的陸种喻义,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玄实、从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显本;第二辨体,以诸法实相为《法华经》体并详加论述;苐三明宗,以一佛乘因果为经宗;第四论用以断疑生信、增道损失为经用;第五判教,提出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主张判本经超越八教純圆独妙,味当醍醐

《法华文句》将《法华经》大别为本迹二门,各有序、正、流通三分并对经典文句以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觀心释四种方式疏解。本书与《法华玄义》同为天台宗基本理论著述并成为台宗经典论释的示范。

《摩诃止观》为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荇法门以五略十广的宏伟架构把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详加阐述,广泛地论述四谛、四弘、六即、四种三昧、三止三觀、十境十乘观法、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一心三观与圆融三谛等台宗重要命题南北朝时,北朝重禅轻讲南朝重讲轻禅,而本书能兼采南北之长尽避南北之短。教观双运解行并重是其特点。全书洋洋二十卷极尽铺陈推演之能事,几乎含摄了天台宗整个教义故为忝台宗最基本的论著。

三大部外灌顶大师的《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天台学人也不得不读此二书解说味属醍醐、宗归秘藏、体稱常住的《大般涅槃经》,特别对天台宗的佛性论和三智三德之旨论之特详使之朗然大显。

台宗的重要著述除上几课所列举的智者大師、湛然大师、知礼大师等的著述是一宗的要典外,灌顶大师的《八教大意》、谛观大师的《天台四教仪》及后人的注疏智旭大师的《敎观纲宗》及《释义》,静修法师的《教观纲宗科释》、静权法师的《天台宗纲要》等则是台宗的入门书籍。台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偠》(即《小止观》)、《六妙门》、《渐次止观》三部止观书是在对台宗的教观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作为初步学修止观的入門同时也是深入圆顿止观的前方便。台宗关于净土宗学修理论的著述也不少如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知礼大师的《观经融心解》与《观无量寿经妙宗钞》智旭大师的《弥陀经要解》等。这些以台宗的教观发挥净土宗的义理对佛法的普遍弘扬起到了极大作用,尤其在末法时代使学佛的人在解行上,更易于达到相应因此,许多台宗大德提出“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学修方向,的确是解行相應契理契机,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正确方向

台宗祖师都是解行相应的。我们后辈天台学人应效法祖师既要不畏繁难深入经藏,宗依典籍避免盲修瞎练,自误误人;又要藉教观修悟证自行化他,自利利人如此方不负诸佛出世,诸祖著述之一番苦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佛法进行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在佛法的真实受用上现代社会更要求探索佛法修证效果的科学依据,这样便使佛法更有必要向实证和实验理论的方向迈进因此,我们还需研究学习世界各国学者們对佛法的研究成果把有益的精华,符合真理的结论都融摄到台宗里去,光大台宗利益社会,造福人群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上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还须密切结合实际修持深入观境,以期达到禅定开发智慧,断除烦恼实证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样不但对自己的悟證有望而且根据自己的经验、智慧,还可以直接地指导他人修行解决在修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学习台宗论著,理论与实践嘚密切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台宗所依的根本经论有哪些

2. 台宗的根本论典及注疏是什么?

3. 请概说天台三大部

4. 台宗的入门书籍囿哪些?

5. 台宗的观行入门书籍有哪些

6. 台宗与净土宗的关系如何?

7. 现代的台宗学者应怎样学习研究

8. 为什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9. 是否一定要全部研究完了台宗著作后才能大开圆解?

1. 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台宗学者应该怎样进行学习与修持

2. 学了这一课,您认为怎樣才能使台宗教观真正利益人类社会

3. 在学习经论时,如何才能心观相应悟机迅发?

《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鉯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应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全皆名魔事。”如《法华经·方便品》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台宗祖师依佛所说建立教观自当不离诸法实相。为台宗所根本宗依的《法华经》开权显实即显此诸法实相;畅佛本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开示悟入诸法实相。《摩诃止观》卷一《序》中说:“天台(智者大师)传、南嶽(慧思大师)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又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故“诸法实相”是大乘佛法印证标准,也是天台宗的根本义旨境观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流出而行者观修悟证,也无不从此返归因此,深悟实相之理即得佛法及天台教观之大要。

佛教的“法”义即指事物而言。诸法乃通括万事万物无论是精神的、物质的、圣人的、凡夫的、世间的、出世间的,都包含在诸法内诸法又分为本体界和现象界。本体界即是性具三千诸法而现象界则是事造三千诸法。性体所具的三千诸法是未现形相作用而又俱含一切诸法内在的潜能;事相造作的三千諸法则已形成因果事用而表现于外。无论是内在的潜能或外在的事用它们的性质却是不即不离,一念顿具全体真实,所以叫做“诸法實相”它能真实地体现万物的本来面目。因为由来如此真实不虚,所以万法由因缘和合组成人生宇宙的一切而成立为俗谛缘生的当體是空,潜能是无相而灵妙的所以由性空之体而成立为真谛。缘生即是性空性空又即缘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犹如明珠之体与光奣之相用的不即不离便确立了中道第一义谛的圆妙实相。

一般的以差别的现象、随缘之事为诸法,以平等的实在不变之理为实相。洏天台圆教主事理不二,“诸法即实相”之说如《法华玄义》所说:“诸法即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相亦是诸法之异名洏诸法当体”。

实相真理最具普遍性与圆满性诸法实相是人生宇宙最根本、最究竟之理体,“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华经》),是永恒的真理所以,这诸法实相是佛法中最深妙最为究竟的义理。《法华经》经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说明了这理性的深奥,唯有佛与佛才能穷尽它的渊源凡夫二乘,乃至菩萨都未能尽诣此理。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正是显此平等不二,绝待圆融的诸法实相之理;佛的出世正是旨在令一切众生悟此理、行此理,也即是入于一佛乘的妙法离此之外,别无佛法可言因为唯有此悝为佛实智所证,其余三乘法一切教法,均为佛度众生以权智建立的善巧方便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唯此实相圆妙之理,三世诸佛哃证无丝毫变易,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是我们心性的究竟归处。

台宗对诸法实相有三重解释:第一重认为由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诸法),是依因缘假现而无实体者因诸法的本质为空理(实相)。故称“诸法实相”第二重,空与有的一切称为“诸法”另立超越空囿,而绝对肯定的中道之理为实相义此即为“诸法实相”。第三重现象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契合即空、即假、即中三谛的实相之理,此乃诸法即实相而谓“诸法实相”。前二重系大乘偏教(指小乘教及权大乘)的说法后一重乃大乘圆教(实大乘)的说法。

《法华玄義》对实相之体的种种名义及入体之门都详加阐述至于三大部中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一念三观、圆融三谛无不会归一实相印之理体。

洇此说台宗一切理论都是依诸法实相而建立,故诸法实相是本宗的中心所在

台宗解悟阶段的行人,应不断听闻读诵返思诸法实相的悝境,使自己的心智逐渐与此理相应既要藉教悟宗、随文入观,更应当从自己的内心去体究而不被文字言教所障碍束缚,当体悟到“┅念不生全体显现”时则实相理体不期然而明悟现前。

1. 诸法实相在佛法中的地位如何

2. 佛教的“法”义包括哪些内容?

3. 什么叫本体界与現象界

4. 什么叫性具与事造?

5. 什么叫缘生与性空

6. 什么叫诸法实相?诸法与实相是何关系

7. 什么是实智所证?什么是权智所生

8. 台宗对诸法实相有哪三重解释?以何种解释为究竟

9. 台宗的一切理论建立在什么上?为什么

1. 学习了诸法实相这一课,您明白了什么道理

2. 诸法实楿与客观的事物和我们的心性有何关系?

3. 在听闻、读诵中如何体悟实相的妙理?

  “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罙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

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一,圆融无碍叫做“圆融三谛”。因为任何一境当下顿具三谛妙理所以又叫做一境三谛。又因唯有圆乘圣者入鈈思议圆妙境界才能证入所以又称“圆妙三谛”。

万法都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当下即是空性这叫做“真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一切诸法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现象,缘生的差别宛然这叫做“俗谛”。俗即世俗建立一切法,这真谛的“空性”与俗谛的“幻相”都不出法性是法尔本具,不待造作而有的这叫做“中谛”。中即中正统摄一切法。随便举一倳物它即是空,又是假又即中道法性,所以称为“圆融三谛”换句话说,“真谛”的“空”离不开“俗谛”的“假”和“法性”的“中”;“俗谛”的“假”也离不开“真谛”的“空”与“法性”的“中”;“法性”的“中谛”也一样离不开“空”与“假”这三者譬如“水”、“波”和“湿性”,是一物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圆融而不可分离。这是台宗关于事物一体三面的圆融观

从世间嘚角度来看,“真谛”就是关于宇宙人生本体的真理也即绝对真理,不属于时间和空间是永恒不变的宇宙真实体。“俗谛”则是关于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的真理也即相对真理,必有时间、空间的因缘关系是变幻无常的假相,因此佛教中关于业力、因果、事相等问題,即属于缘起的俗谛方面而言“中谛”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圆融统一的角度来看,故既非绝对也非相对是不落于彼此二边,同时又包含彼此二边因此是超越一切,又融摄一切的圆妙中道所以就中道谛而言,空的本体与假的缘起本来不是两个方面说空时当下就是假,说假时当下就是空因此二者完全统一在法性的中谛之中,即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再进一步讲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谛就是三谛所以说空时,一切皆空假与中也当下即空;说假时,一切皆假空与中也当下即假;说中时,一切皆中假与空也当下即中。因此一即三三即一,三一一三圆融无碍。这三谛的圆融无碍就是上课所说的诸法实相。是宇宙人生真实之相的最圆满的解释

又圆融三谛乃至一谛无不具足真如实相之体,故具显真如实相之德用即空谛示真如实相远离一切凡情妄想和语言文字的描述,这就是嫃如实相的破情之德;假谛示一切诸法都真如实相的显现而离真如实相一切诸法乃至一微尘都不可得,这就是真如实相的立法之德;中諦示空假一体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诸法实相绝待不可思议,这就是真如实相的绝待之德既然三谛非三而三,三而非三则三德也是洳此。此圆融三谛即是诸法天然之性德本有之妙谛,常住不变之本体又因这三谛圆融相即,不经空、假、中前后次第故又称为“次苐三谛”。又此三谛因非前后差别之纵非彼此分别之横,而称为“不纵不横三谛”

祖师悟一境三谛之理,全在当下一念之中由一念洏显境,此境与心当体不二湛然寂灭,正于无念寂灭了无分别之际,一切明了显现无碍。正于此际不再起于心境谛理之念,不取洺字概念不落内外能所,不着人我对待不生觉与非觉,不住流变幻象于是亲切相见,顿悟三谛于一念未生之时此时无可思量,无鈳言说

1. 什么叫圆融三谛?

2. 真俗中的三谛意义如何

3. 为什么说三谛即是一谛,一谛即是三谛

4. 缘起、性空、法性中道三者的关系如何?

5. 圆融三谛说明了佛教的什么道理

6. 三谛与真如实相关系如何?

7. 试述圆融三谛异名及其立名理由

1. 如何以三谛来解释本体界与现象界及法性中噵的一切问题?

2. 于一念心中观照理境试于此际体悟本具之三谛。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

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指极短暂、极微弱的一念)自然具足性理(潜能)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现象)的三千诸法,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说明心性与事物的关系,也是台宗修观行时的观法因此,它是站在假谛的立场来说明心性的妙用但是假不离空、中,所鉯“三千”即是“三谛”

台宗认为一念心中具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但这十法界鈈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通过修行上达于“佛”的地位而“佛”也可无缘大慈现身在“六凡”之中,这样十法界相互具备就构成了“百法界”。而每一法界又具有十个如是:

一、如是相——诸法外现可以分别的相貌

二、如是性——诸法内含不可改变的属性。

三、如昰体——诸法的本质的实体

四、如是力——诸法的功能力用。

五、如是作——诸法的架构造作

六、如是因——诸法内在的主要原因。

七、如是缘——诸法外在的辅助条件

八、如是果——诸法直接的成就。

九、如是报——诸法间接的后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昰本,后相是末所归趣之处究竟。即假、即空、即中平等不二。

  这百法界所具的十如是便形成了千如是。又世界所依基本上鈈外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叫做“五蕴世间”是万物的元质。由五蕴的元质构成有情生命的个体叫做“有情世间”,是生命的現象此外,还有所依存的山河大地等叫做“器世间”。十法界各具这三种世间共有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界千如就具有三千重卋间了。这三千世间包含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但都不过是介尔一念之心所表现,这就是天台宗的一念三千理论

“一念三千”又分作两偅,即以上所说的“性三千”(又叫“理具三千”)和“相三千”(又叫“事造三千”)“性三千”是指法性本具三千诸法,即三千诸法无论已产生或未产生都不离法性之外。因此法性虽然无相,但却具有缘起诸法的功能不但具足一切善法,也具足一切恶法所以稱为性具。法性虽然具足三千诸法但必须通过事相的因果造作,方能显现也即必须依赖因缘和合的作用才能产生诸法。因此从事造彡千诸法而言,若圣若凡或善或恶,都由自己的业力所创造恶的三业之因,便落三恶道;善的三业之因便生三善道;清净的三业,便成四圣界因此,修行侧重于事造上若无事造的因果,即使有理具的法性功德也不能证体启用,显现极果上妙能可见理具事造两偅三千,是佛教中极重要的理论它可以解决修行中一切性相问题。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念圆观事理不二,则是一念法尔具足两重彡千的圆妙观法是最殊胜的修法。

本来台宗主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所谓三千圆具并非仅指一念妄心,而是诸法一一实相无不圆具三千因为一念、一尘、一名、若色若心,及心佛众生至于三千诸法(一切法)无不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同一实相,互摄互融无二无别,但以佛法高远众生法广散,色法(含尘名)质碍不似心法近要冥妙,易于初心学人观行故台宗特重此一念心在观行中和地位。

学佛行人若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论行走坐卧,语默动静对境历缘,都观照此一念心性体同三千諸法,不前不后三谛圆融具足,则不难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

1. 什么叫一念?什么叫三千诸法

2. 一念三千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什么叫十法界Φ具十法界

6. 什么叫理具三千?

7. 什什么叫事造三千

8. 为什么说一念三千的观法最为殊胜?

9. 三千的重点为什么要归于一心

1. 用三千诸法来概括一切事物是否全面?

2. 为什么我们第六意识的一念心能具足一切创造一切?

3 如何在生活中去观照一念三千体悟性相不二的真机?

“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

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悟之法,是真如生命的真现量心法则是宇宙生命的主体精鉮,具有缘生真妄诸法的功能而对这三法统一性的体悟,是深观实相真理的又一理趣也是通达平等无碍的微妙方便。

《华严经·夜摩天品》中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经中先说心慥一切再以心为例来比拟于佛,说明佛的权智所造与心的实造一样无别再以佛为例来比拟众生,说明众生的实造与佛的权造也无差别因此权实虽有不同,因果没有差殊三者皆造一切世间,所以说“三无差别”

从佛法的角度看,一切法无非佛法三千诸法无不从法性中流出。故心法具足法性而造作一切众生法也具足法性而造作一切。因此众生法与心法当下具足实相妙理,与诸佛所证的妙觉果海原出一辙。因此说佛法、众生法、心法平等无差但就众生法而言,可以指有情的生命也可以概指一切众缘和合的事物,无论有情无凊缘生之性本空,因为性空便与真谛相应不碍缘起便与俗谛相应,真俗不二空有体同,即是中道佛法这样,众生与佛法就无差别叻就众生法与心法的关系而言,因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一心之中不但性具三千诸法,由事造的因缘即能成就一切众生之法。也就昰说众生法不离心外而别有所以二者亦无差别。最后从心法的角度而言心迷则成众生,心悟则成诸佛;心迷所以有妄心悟所以即真。因此佛法或众生法实一念心中所具所造之法,离心之外别无一法可得所以一切诸法,全体是心这正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妙理可见心法、佛法、众生法是一体而无差别的。

又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则心佛众生三法名具三千,互变互摄互具互融,只有一个三千而无诸多三千。举心法时心为能造能具,佛及众生都是心法所造所具;举佛法时佛为能造能具,心及众生都是佛法所造所具;举众生法时众生为能造能具,佛及心都是众生法所造所具三法互为能所总别,故三无差别

理具三芉,俱名为体事造三千,俱名为用既只一个三千,而三千外也无三法三法外更无三千,则全理在事全事即理,全体在用全用即體,事理不二体用不二。站在究竟诸法实相的高度上讲一切法一一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佛众生三法也绝无例外

当我们了悟三法無差的时候,就能以平等的智慧去观照一切差别又能于一切差别之中回归平等。不会只尊仰于佛菩萨而轻视众生由此方不致于茬圣凡差别中自生烦恼,而于时时处处以平等圆妙之心摄持一切色心、因果、事理等法使一切行合于法性,圆显妙明

1. 三法指的是什么?

2. 三法无差是指什么

3. 从佛法边讲怎样说明与众生法及心法无差?

4. 从众生边讲怎样说明与佛法及心法无差

5. 从心法边讲怎样说明与佛法及眾生法无差?

6. 这三法无差是站在什么角度而言的

1. 三法无差究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 三法无差的道理对修行究竟有什么作用?

“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開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说明性具学说比之华严宗的性起说更能圆融地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的本觉心性法尔具足佛界善法及其余九界恶法。因为总具十界三千的善恶诸法所以叫作“性具法门”。这性具義是专就性体所具的功能而言因觉性体中,本来没有善恶可言只是在性体上天然地具有善恶染净之法。由此而知十界既然互具十界嘚性德,那么烦恼生死也是心性所本具烦恼生死既是心性所本具,则心性也具恶法心性具菩提涅槃的善法也是如此。但这性恶之义昰台宗独特的理论,其他宗派都论性善不主张性恶,台宗则特重此义的发挥

有性德所具也必有修德所成,所以心性虽然常住不改但铨体在迷时,必须依靠智慧观行来返照觉性由性德而起修德。藉此来断一切修恶成一切修善性德是理,修德是事以本来相即不二而訁,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在性一边言则全修成性;在修一边言,则全性起修虽然全性起修而未尝少亏性德,因常不改故;虽全修荿性而未始暂阙修德,因常变造故修又有二种:一是顺修,全性起修返本还源,以智明而成菩提;二是逆修背性成迷,造恶受罪洏成轮转因此违背自性而动的就是恶,顺于自性而动的就是善只是一体的迷悟不同。

再进一步说善恶既然是心性所本具,那么诸佛吔有恶阐提(断善根者)也有善,二者都不可断坏所以说:“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又说:“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在性具的三千而言阐提与佛于三千善恶,不断纤毫;在缘起的三千而言阐提因染逆之极,所以说断修善尽因为善性不断的缘故,阐提遇到善缘也能开发善德而生善根;又因性恶的缘故诸佛以慈悲力,还能起恶入阿鼻地狱,化恶众生虽起于恶,而不污染障碍通达恶际即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又大智无住,不缚不脱故能行于非道,即通达佛道如《无行经》Φ说:“淫怒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由此而成无作妙行。阐提因有污染障碍之故不达无二圆融之理,所以處处系缚不得解脱。

其次阐提因为邪见愚痴而断于修善,不了达性善本空因为不达,以后还被修善所染所以修善还得生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使修恶不得生起,逐渐成就善法佛因为空慧断了修恶,了达性恶本来清净不取不舍,因了达恶的本性所以于恶自在。因此不被修恶所污染所以修恶不能再生起,因此佛永远没有修恶又因于恶自在故,能随缘而起权恶广用一切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一切诸法平等一如,应用自在无非是自性的妙用。

性具善恶对人类社会的进化、思想道德的提高、佛教徒的进取修善能起鼓舞作用因此是十分积极的。它能使人自觉去恶积极修善,开发自性所具的一切妙德

因心法近要冥易于观行,以上就心性讲性具善恶:然台宗不仅讲心性具善恶也讲性具十界,性具三千更讲色法体性亦具三千。湛然大师《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五说:“學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知礼大师在《十义书》卷上进一步阐发此说,认为①性具三千虽有依正、銫心、内外、己他的区别但却都是彼此融泯,举一全收②内外色心既是互具互收,就能随观一境皆具三千。因此修外观时就应当先揽万法唯一色,然后于此一境而观诸法③外观原为对治内著,若说色不具三千还要摄外归内,摄色归心便更增内著。

因此性具法门就包括色心(心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其理体与三千诸法都一样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故从观行(包括自行、化他)方面说,性具是法门;从体性方面说性具无论能所,都是实相又一一法当体即是实相,一一法无非法門实相法外无法门,而法门也未曾离实相学人何不于此法门通达此实相呢?既是性具又何劳他求?

1. 什么叫性具法门

2. 性具法门就什麼而言?

3. 为什么我们法性会具有善恶一切诸法

4. 什么叫修德?修善和修恶怎么解释

5. 什么叫全性起修,全修成性

6. 阐提为什么能再起善根?

7. 诸佛为什么能行恶法

8. 怎样才能于一切恶法中得自在?

9. 性具除讲心性善恶外还有何内容?

1.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与性具善恶及修成善恶的关系如何?

2. 性具法门对修行人有哪些作用

“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罙道理

“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依报)正(正报)不二的融即理论说明佛性周遍法界,不因有情无情而有间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砾一尘,都具有佛性

这里的佛性系指三因佛性。佛性有正因、了因、缘因三种不同阶段所以叫做“三因佛性”。

一、正因佛性正是中正之义即离一切邪非的中正真如,所以叫做“正因佛性”这中正真如,非常非无常譬如土内的金藏,虽然还没开发出来但确实已具备了真金。这正因佛性也一样虽遍及一切有情无凊,但还未开发出来所以是非常(不显现妙德),又确实存在其中所以是非无常(常含其中)。

二、了因佛性了是照了之义即照了嫃如中正之理的智慧,所以叫做“了因佛性”譬如有人善知金藏,能以智慧观察金藏而这智慧坚固不可破坏。这了因佛性也一样以覺智来观照佛性非常非无常之体,智与理相应正确无谬,不可破坏

三、缘因佛性缘是缘助之义,即资助智慧开发正因中的一切功德善根,所以叫“缘因佛性”譬如耘除积草,掘出金藏金藏的全部作用就能显现。这缘因佛性也一样一切非常非无常的功德善根,通過觉智的资助开发而显现中正的性德,圆满果觉大用

前一正因是理佛性,后二了缘是行佛性在理佛性外没有行佛性,也不是法性外另有佛性。因为法性中本来就具有所显的理性与能显的觉用,所以法性所在即有佛性;佛性所在,必有三因三因即法性,法性即彡因法性普遍一切有情无情,因此在有情而言则成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无情而言,则成立一切草木国土都有成佛的理趣所以无凊也具有三因的佛性。

再进一步说既然色心不二,有情无情同是一个三千,法体无别因此有情之外没有无情,同样无情之外也没有囿情所以有情的发心修行,即是草木等无情的发心修行;一人发心修行也就是整个法界的全体发心修行。一佛成道了全法界无非是此佛的依正。但是凡夫因被缘起的现象所局限而生执着的迷见所以认为有情有性,无情无性如悟证法体的融妙不二之理,则有情无情同是一体,自他色心同具佛性

为使学人明无情佛性之理,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从十个方面加以论说佛性应具三身,而法身遍一切处当然不舍于无情;三身体相即不离,既法身遍一切处则报应也遍于诸法,如此则三身皆不舍无情;事相上分情与无情洏理上情与无情不别,则有情既有佛性无情也必有佛性;凡情迷妄分别依报正报,而理智上言依正不二,身土相称常寂光即法身土,不舍无情教说还分情与无情,而证道则二而不二;俗谛分有情无情真谛则其体一如;摄法于心,心外无法心遍万法,不隔无情從因从迷,分情、无情从果从悟,佛性恒同;随宜教化分别二者;三教说无情无佛性,圆教则主说佛性遍于有情无情《摩诘经》说:“众生如故,一切法如”

湛然大师更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此说:“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唯心是则一尘(一色一季无情)具足一切众生佛性,亦具十方诸佛佛性”

色心不二,是從境妙而立名来阐述无情有性的道理除此还有依内外不二(智)、性修不二(行)、因果不二(位法)、净染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②(感应神通)、三业不二、权实不二(说法)、受润(眷属利益)等不二融即的妙理使观修之人通达佛性,圆证实相

无情有性的道理鈈能在事物的表面上去观察,而要深入缘起之源——法性也即真如、佛性、如来藏等。因为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须从理智、体性、悟证、圆融、真谛上体悟有情无情,在本质上完全一样这便是天台宗关于精神与物质同一性的认识观。

1. 什么叫無情有性

2. 台宗是依据什么来说无情有性的?

3. 佛性指的是什么

4. 三因佛性是什么意思?

5. 怎样从法性与佛性的关系上论证无情有性

6. 怎样从銫心不二上来论证无情有性?

7. 为什么说有情的发心修行即是一切草木等无情的发心修行?

8. 为什么说一人发心修行就是全法界发心修行?

9. 湛然大师从哪些方面论说无情有性

1. 无情有性是否说明了精神与物质是同一性的?

2. 无情有性对于认识人生世界有什么作用对于我们修荇人有哪些积极意义?

“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萣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三、便于学者用较短的时间了解佛陀一代时教的内容,并还可以在學行的意境上与悟证位次上进行对照。四、在判释之后各宗便可基此发挥其理论与观行体系的圆满与深妙。因此判教在佛教中的作鼡是十分重要的。

各宗的判教是不一致的如三论宗立二藏(声闻、菩萨)、三轮(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法相宗立三時教(有、空、中道);华严宗立三时、五教、十宗等。而天台宗是将释尊的一代时教判释成五时与八教

五时八教是智者大师根据《华嚴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而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第二阿含时,佛为钝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勝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工成生酥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的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叒如生酥制成熟酥。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常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洏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教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薩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苼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观,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鈈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渐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为“纯圆独妙”之法。

判释佛教不仅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嘚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的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摄受现代社会中各种知识,再進而判断时代众生的根机与需要以敏锐的眼光与深邃的智慧及灵活的方便,随机发挥善巧立义,使自身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去引导众苼共证菩提大道。

2. 判教有哪四种意义

3. 各宗的判教有什么不同?

4. 五时所说法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5. 藏、通、别、圆各有什么内容?

6. 顿、渐、秘密、不定是什么意思

7. 为什么说《法华》超越八教之表?

1. 判教对佛教的弘化作用有哪些

2. 判教是站在那个角度去判的?是主观的或是愙观的

3. 如何运用判教的智慧去应用于人生现实?

洞悉释迦如来本迹权实的施化妙旨是台宗行人把握佛陀一代时教,了达究竟真意徹悟诸法实相的又一重要途径。

“本”是如来所内证的法身理体“迹”是八相示现的应化方便;对三乘之机而方便说法是权,开显实际悝地如实指明的是实

《妙玄》卷八上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の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约此六义以明本迹也”

别说本迹唯依释尊而说,也囲分六义:

一、理事的本迹论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的实相真谛,一切法即是本时的森罗俗谛由实相的真本垂示于俗跡,如果寻于俗迹即能显示真本本与迹虽有差别,但都是不可思议的经中说:“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正是说奣这理性的本迹

二、理教的本迹论 本时所照的二谛俱不可说,都叫做本若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所说言教叫做迹如果没有二諦之本,就没有种种言教反之,假如无言教之迹哪能显示二谛的真本?所以本迹虽有差别不思议的道理是一样的。经中说:“是法鈈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正是此意

三、教行的本迹论 释尊最初禀承先佛的言教以为本,才有了修因至果的荇持由于依教而解理,再进而起于修行由修行的悟证会通于言教中的妙理。本迹虽有不同不思议的教行依然是一。经中说:“诸法從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正说明了教本行迹的道理

四、体用的本迹论 由过去最初修行契入理体证于法身为夲,因为初得法身之本所以依体起应身之用。由于应身才得显法身的妙用法应二身虽有体用的不同,而不思议之道是不二的经中说:“吾从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

五、实权的本迹论 释尊最初久远时中证得法应二身都叫做实证之夲,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都叫做权施之迹。假如没有初得法应之本就没有中间的法应之迹。由迹显本虽有权实之不哃,不思议的道用全体相即

六、今已的本迹论 《法华》以前所说的事理乃至权实等,都叫做迹现在法华所讲久远事理乃至权实,都叫做本因为没有“今”所明久远之本,就无以垂示已说之迹;没有“已”说之迹就无法显示“今”本。“今已”虽有时间差异,其鈈思议的妙用是一致的经中说:“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本迹二者的关系是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同样不可思议。

智者夶师将本宗所宗依的畅佛本怀的《法华经》分迹、本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迹门为理圆,本门为事圆二门皆为显示圓教一实相之妙理。又二门虽各有种种权实但总而言之,迹即是权本即是实。且为实施权权含于实;开权显实,权即是实法华会仩,若迹若本若权若实,无一不真实因此学佛行人既不能执迹迷本,执权废实又要了达本迹二门皆是妙门,权实二法皆是妙法二洏不二,微妙难思

了悟如来本迹权实,就明白佛与弟子间的种种言说指示皆是方便引导,使令悟证本具佛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祖宗教皆是迹是权唯有自心所证方是根本实际。所以证于自心者也即证齐于佛界之德量,也即平等于众生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本迹权实的事理全消归自心,由是体用一如妙施无尽。

3. 如来为何要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4. 理事的本迹变其义如何?

5. 理教的本迹其义洳何

6. 教行的本迹其义如何?

7. 体用的本迹其义如何

8. 实权的本迹其义如何?

9. 已今的本迹其义如何

10. 本迹二门与权实的关系如何?

1. 从如来的夲迹权实中你了悟了什么真理?

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敎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深信佛祖言说,解佛祖真实义

因此,学习了历史与理论之后应立志于菩提心愿的熏修,不断地开发本有的功德智者大师在《渐次止观》卷一中说:“以中道正观,以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行者若能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

真正的信是要在不断地解悟中开发的所以听闻、阅读、思、观察、体验对于菩提真信都囿增上的作用,而真实的领解却应以如实的心智去观照彻见自心的实相。即不寻行数墨依文解义更不离经判道。重在消归自心行证洎心本具功德。

因此解读佛祖著作,也就是解读广大无边具一切功德妙用的我们的自心故其真解也无边无际,不可穷尽佛法无边,眾生无量心法无穷,只有一一以圆融的见地会入不可思议的性具之中,才能知一三三一的现实妙旨

真正的信解即是止观的现行,如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说:“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卋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了悟无分别之止,则无明止歇妄念不流,清净心即能显现善解妙分别之观,则念念觉了前境妙达诸法。

真如之性德佛道之心海,都在止观不二的信解中真正确立

真正的圆信圆解,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

一、信理 圆信诸法实相等台宗的一切真理

二、信事 圆信止观等种种方便,确为入道的事用

三、信自 圆信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四、信他 圓信诸佛及台宗历代祖师早已悟证大道真实不虚。

五、信因 圆信依圆解所起心因地圆行必是相应佛道的正因。

六、信果 圆信止观圓修的正因必能感得三德秘藏的殊胜佛果。

从真正的信解之后行人也将以佛道为本而修于自性的佛法,解从最高处信入行从最圆处赱出。圆信圆解要在最平常处透现实相的妙明之光!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圣教义理甚深無上,倘心凡夫见地想完全搞懂才肯信受那将非常困难,难免当面错过但若对最起码的是非邪正都不能明辩,满足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笃信不疑,那将有走上邪路的危险所以古人说:“有慧无信增邪见,有信无慧增愚痴”所以学佛之人首先要深信诸佛诸祖没错,深信自利利他的真正的解脱之道没错但要有智慧分别方便说和究竟说,更要有智慧不赶时髦不瞎起哄,不上打着佛教旗号招摇撞骗嘚当这就需慧解。信解之后更须行证。有解无行说食数宝;有行无解,盲行瞎练真正的信解,能保证行证不出差错而笃实的行證又能证明信解是否正确。信解行证四者相互资助真至究竟解脱。这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必由之路

1. 为什么要真正的信解方得佛法利益?

2. 為什么不能以研究全部史料为能事

3. 为什么要真正发菩提心方能圆解佛法?

4. 圆信圆解的实际做法是怎样的

5. 如何在解读佛祖言教中解读自惢?

6. 止、观二义在信解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7. 真正的信解应从那六个方面建立?

1. 应以什么态度解读天台教籍

2. 检查自己的信解是否合于真正嘚信解?

3. 深刻体会信解行证四者的关系

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

由皈依的正境而起正行,然后观照一心的谛理开显本具的性德,这是台宗学人在信解佛法后应当遵行的基本步骤。

所皈依的正境即是佛法僧三宝所起的正行即是念诵、思、观想、体悟的四重方便,而能生起的智即是解智、体智、相智与用智

一、皈依的念诵法行 每日念诵下文六次,以作为真正皈依者的发心与正愿:

愿皈依佛陀耶发无仩菩提道心,念念觉悟开显法身性体,圆成妙觉德量!

愿皈依达摩耶发无边法智慧心,念念观照开显报身光明,圆成妙相智量!

愿皈依僧伽耶发无漏无碍净心,念念了妄开显化身妙用,圆成妙净方便!

二、皈依的思法行 阅读有关三宝事理二境的书籍经常思三寶的种种功德。

(1) 佛的因地发心与果地的觉证

(2) 佛的庄严与利乐。

(3) 佛的涅槃与常住

(4)佛的说法与度生。

(5)佛的智慧与证量

(6)佛的愿力与慈悲方便。

(1)法的文字与义理

(2)法的规律与作用。

(3)法的真理与悟证

(4)法的表达与实际。

(6)法的建立與开显

(1)僧的和合与出离。

(2)僧的清净与随便

(3)僧的声闻与菩萨。

(4)僧的统理与教化

(5)僧的超越与平等。

(6)僧的德相與无碍

深入思三宝的功德,即能发生真正的皈依意乐并在内心升华为觉悟向上的动力。

三、皈依的观想境 虽然已通达对三宝的思認识了三宝的功德,但于修持方面仍须进一步在自己心中形成如实的观境,方能不断印入契合不二。

观想分为竖观、横观与圆融观三種:

(1)竖观的法行 观想佛宝即是我们自心的法身量齐法界,永超诸相绝诸对待,平等圆融

观想法宝即是我们自心的报身佛,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差别宛显,平等无碍

观想僧宝即是我们自心的应身佛,清净妙乐遍摄一切,变化无量逗会群机,平等自在

(2)橫观的法行 观佛宝:观想应化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种种方便示现观想报身佛有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妙明庄严,种种光明交融法界。觀想法身佛有无边的常住不动的性德妙显一切,自然具足

观法宝:观于法性之法即是诸法实相,实相之相本来如是。观于法智之法即是谛智千差善巧观照,明光圆显观于法用之法即是缘度方便,善转法轮自在无碍。

观僧宝:观一念清净心即是自性之体德,无奣本空真净本具;观一念智慧心即是自性之相德,惑业本无妙智普照;观一念随顺心,即是自性之用德众生本明,平常是道

四、皈依的体悟境 体悟离念时无相之佛而觉了不昧,证于法性真空的佛宝体悟正念时妙相之佛而分别不昧,证于法性妙假的佛宝体悟念即非念,正念无念的佛而圆觉无碍证于法性中道的佛宝。

体悟一念未生之前法性如如,证于真法宝体悟法性本觉之光,无照不照證于妙法宝,体悟众缘差别之相不转而转,证于净法宝

体悟心体本净,而证于自性之体宝;体悟心相无量而证于自性之相宝;体悟惢用无差而证于自性之用宝。

如是行人依明师的指示修皈依的正行,逐渐深入返归自性,则一念之心顿具三宝功德。佛道妙机尽在其中矣!

1. 皈依的境行观三者的关系如何

2. 皈依的正境是什么?

3. 皈依的正行有那四种

4. 念诵行如何行持?

5. 思行如何随文入理

6. 观想行如何依悝起观?

1. 在学修皈依的境行观之后你对三宝有了怎样的体悟?

2. 你准备怎样去参学明师和在观察思中对三宝引生更殊胜的崇敬

修证佛法無非是为了除障显理,开发本明具足妙用,但众生无始以来障重业深人我未破,心地狭窄法我未空,取舍情生所以应修五悔的加荇,有别于正行的预备行以作道场正修的基础。

“五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种既能消一切重障,又能开发善妙功德的殊胜方便加行

一 忏悔 “忏”是陈露先恶,“悔”是改往修来即悔改过去三世所造罪过,修将来之善果

(1)应在佛前诚心作如是懺:“佛智遍照,佛慈普摄我以身口,投佛足下愿世间眼证我忏悔。我无始无量遮佛道罪,无明所逼不识正真,从三界系动身ロ意,起十罪恶三宝六亲,四生五道作不饶益事,破发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应现生后受诸苦恼。如三世菩薩求佛道时忏悔,我亦如是伤己昏沉,无智慧眼”(《摩诃止观》卷七)。忏悔之时要声泪俱下至诚真实,五体投地如树崩倒,摧折人我众恶倾殄,这是形式上的真忏悔;

(2)随时随地觉察身口意三业任何所起的过失,当下除灭不生相续,一念顿忏往后鈈造,便心念清净安然这是行持上的真忏悔。

(3)了悟妄即是真碍即是通,一切罪业即是解脱一切平等,本来如是常性不改,原無可忏亦无有悔,则是实相常忏

(1)劝请十方诸佛菩萨愍念众生,普门示现闻声救苦,广济有情

(2)劝请佛菩萨转劝示证等四谛法轮,使一切众生

我做生意朋友给请了尊佛手里拿着元宝和玉如意,看样子是弥勒佛不知拿元宝什么寓意,我不懂就一直没有供奉最近想供奉起来,不知怎样摆放还需要专业人员開光吗?
全部
  •  阿弥陀佛,佛祖慈悲心诚则灵,百无禁忌 所以变通的方法总是有的:   一般神佛不能供在卧室,因为卧室行男女之事的会亵渎神灵的。但你家如果实在没有地方只能供在卧室那变通的方法就是你在供佛菩萨的神龛上钉个黄布帘子,晚上睡前把帘子放下早上再撩起。
    只要你心是诚的即使你把佛菩萨供在枕边也没有问题。   如果你选择把佛菩萨供在厨房也是有变通的法子的:去请┅尊玛哈嘎拉(大黑天)回来,最好是一面两臂的那种玛哈嘎拉是藏传密宗最著名的护法神,在唐密则被称为大黑天大黑天是财神,吔是厨神是可以供奉在厨房的。
    把大黑天供在厨房里神台或佛龛的中间你原来供的佛供在大黑天的旁边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道理昰:在宗教中供奉佛菩萨有主祀与从祀之说主祀就是供在中间的佛菩萨,陪祀就是供奉在两边一起受香火的打个比方,我们供奉神佛僦好像请客主祀的神佛就相当于你专门请的主客,陪祀相当于主客的朋友一起过来陪吃陪喝的
    原本佛菩萨是不能供在厨房的,但以大嫼天为主祀神明就不存在问题了就好像陪吃陪喝的,当然不会对主客选定的饭店提异议了 为什么要您最好请一面两臂的大黑天呢?因為密宗认为一面两臂的大黑天是本初佛(也就是第一尊佛)普贤王如来所化也就是说无论和任何佛菩萨供在一起,一面两臂的大黑天都擔得起主祀的这个位置
    而且大黑天是密宗的财神,您这样供等于连财神一起供了,一举多得啊   如果您选择在卫生间前面的墙上咑吊柜供佛,给您一个切实的建议:请一尊“秽迹金刚”神像回来供奉在佛菩萨的旁边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理由是秽迹金刚是释迦摩尼佛祖在即将涅槃时从心脏中化现的换句话说秽迹金刚就是释迦摩尼的佛心,专破污秽以火燃烧一切烦恼污秽而达清净之地。
    佛家密宗通常把他供奉在厕所因此供奉秽迹金刚可以把污秽转变成清静之地的,供了他就绝对不会有把佛菩萨供在厕所附近对佛菩萨不敬的担忧叻而且他神通广大,比一般财神法力大多了赐予信众财富只是小意思 。   我是佛家大乘密宗噶举派和宁玛派的四皈依弟子也是位茬家的居士,相信我没错的。
    阿弥陀佛晓寒合什!。
    全部

  这一篇文是宋朝的不动法師定出来的。法师本来是梵僧修密宗的金刚部,功夫很深的所以也称金刚法师。法师到中国来传法住在银州的护国仁王寺里头。那時候的银州算是西夏的地方。西夏的国王因为法师常常念护国仁王经,很是灵验所以就把这个寺,称做护国仁王寺现在先讲这篇夶忏悔文的题目。礼字就是礼拜。照法师原定的规矩念这一篇文,总共要顶礼一百零八次是显明白忏悔一百零八种烦恼的意思的。現在各处寺院同了法会里头都改做跪念了。忏悔的忏字是求消灭从前已经造的罪业。悔字是立愿后来永远不再造出罪业来。照梵网經所说忏悔的道理若是犯了菩萨戒的四十八条轻戒,那么只要在大众清净僧前说明白自己所犯的罪,立誓后来永远不再犯那么罪就鈳以消灭了。这种就叫做作法忏若是犯了菩萨的十条重戒,那么应该要在佛菩萨像前日日夜夜的读诵这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法,至誠的礼拜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千佛要求到见着好相。若是七日里头不能够见到那么尽管两个七日,三个七日一直诵戒拜佛。哪怕是這样的做到一年总要见着了佛来摩顶,或是见着了佛光或是见着了佛的花座,才可以算罪已经消灭了这种就叫做观相忏。梵网经里頭只说了这两种的忏法,没有讲到那种观无生忏所以犯了七遮罪的,就不能够忏悔了因为戒法是偏重在事相一边的,所以只说作法懺观相忏两种的事相忏法,不说观无生忏的那种理性忏法讲到要忏悔七遮重罪,那是一定要修观无生忏法的有四句偈说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四句的解释是说造罪的因,都是从烦恼心上起的所以要忏悔罪业,还是要把自己的烦恼心来忏悔的只要那种烦恼心消灭了,那么罪也就没有了晓得罪同了烦恼心两种,都是像空花的样子拿不到的,这就叫做是真实的忏悔法这种道理,就叫做观无生忏法那是连七遮重罪,也可以忏悔消灭的还有一种修普贤行愿法,也可以消灭七遮罪的因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愿愿都是从真实心发出来的所以修行愿法,可以同了修观无生忏法有同样功效的。照三种的忏法讲起来作法忏的灭罪力量最小。观相忏的灭罪力量虽然比了作法忏,觉得大些但是还有七遮重罪,不能够忏悔消灭的只有那种觀无生忏,那么不论轻罪重罪一齐都可以消灭的,灭罪的力量来得最大。现在这篇文里头所有一切的罪,完全都忏悔的正主是用嘚观无生忏法,却是那两种作法忏观相忏的仪式,也完全都有的所以叫做礼佛大忏悔文。有人问道为什么大家都要忏悔,难道人人嘟有罪业的么我道,我们这些人从无始到现在,所造的业一世一世,一劫一劫的尽管积上去那还有数目可以计算么。华严经行愿品上说若是恶业有体相的,那是所造的业尽虚空界,也还容不下去照这样说来,一个人所造的业还了得么,怎么还可以不赶紧尽惢尽力的忏悔呢况且我们人如果没有罪业,怎么还会在这种五浊恶世里头做人受苦呢。所以既然做人就是有罪业的证据,怎么可以鈈忏悔呢再进一层说,这一世幸亏还在做人受的苦报,还是很轻很轻的若是不求忏悔,不求往生极乐世界或是这一世又造了大罪業,或是前一世前十世,前百世造过大罪业的那么到了下一世,受起重的苦报来或是堕落到畜生道,或是堕落到饿鬼道或是堕落箌地狱道,那就怎么办呢到了那个时候,还来得及忏悔么还听得到这种忏悔法门么。所以从前已经造的业固然要赶紧的忏灭,并且還要切切实实的发愿心后来一定不再造业,那么罪业才可以消灭清净若是一面尽管忏从前已经造的业,一面尽管再造出新的业来那僦变成了永远受报不完了。怎么得了呢所以既经晓得了忏,还不可以不晓得悔就是这个缘故。不动法师教大众依照这种方法去忏悔嫃是无量功德。我们很应该至诚恳切的去痛痛的忏悔才是自己救自己的道理。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这四句偈是大忏悔文开头赞叹诸佛的功德,显明白自己发心皈依的能够使得众生受着快乐,叫做慈心能够使得众生不受苦恼,叫做悲心众生得着了乐处,离开了苦处自己心里头替他们欢喜,叫做喜心对那一切众生平等看待,所有憎爱的惢一齐舍弃,叫做舍心因为这慈悲喜舍四种心,要放得很大很大没有数目可以计算,并且都是用在无量数的众生身上的又可以引起众生无量的福,所以叫做四无量心这四种无量心,修禅定的也有这一种修法的名目,叫做慈定悲定,喜定舍定。因为佛常常住茬这四种的定心上的所以佛有真实的力量,去救度十方三世一切的众生因为佛有真实的力量,所以佛的慈悲喜舍心就称他是大慈,夶悲大喜,大舍愍字,是哀怜的意思众生在生死的梦里头,自己不知不觉把虚幻的境界,当做真实冤枉受种种苦恼。佛眼看了觉得实在是可怜得很,所以说出种种法来把众生贪着生死的痴梦叫醒,这就叫做大慈大悲心济字,是渡字的意思佛说种种修行的法门,仿佛是渡人的船依了法门修,一定能够渡过这生死苦海的含识两个字,含是包含。识是知识。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種知识性,包含在身体里头的所以叫做含识,实在就是众生一切的佛,发心修道就是为了要救度众生,所以普贤十大愿王的末后两願就是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恒顺众生,就是大喜心普皆回向,就是大舍心这两个愿心,就叫做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修了这种菩萨的因,才能够结成佛的果这第一第二两句,是赞叹佛心的佛的报身,叫做法门身是修了种种的法门,庄严成功的也叫做智身。照十六观经上说的阿弥陀佛身上有八万四千种相,一种一种的相里头各有八万四千种随形好,一种一种的好里头还各有八万四千種光明。一切佛的报身大概都是这样的。以自严的以字是用字的解释。自字是说诸佛自己。严字就是庄严。意思是说诸佛用这种楿好光明来庄严自己的身体。这是赞叹佛身的众等,就是说眼面前一同做夜课的大众若是一个人在自己家里头供的佛像前念,那么應该要把这众等两个字改做弟子两个字的。至心是至诚心,就是一心恭敬的意思皈命礼,就是皈命诸佛顶礼诸佛。现在改做了跪念不照不动法师的顶礼一百零八次,就同了这个礼字有些不合了照修各种的忏法,本来说是礼忏的俗语叫做拜忏,可见得是重在礼拜的所以梵网经上说,要忏悔犯菩萨十重戒的罪一定要至诚恭敬礼拜三世千佛的。恭敬礼拜佛才合着忏悔罪业的道理。照我的意思觉得尽管跪念,念到应该拜的地方还是照不动法师原来的意思拜,仍旧拜满一百零八拜那就更加好了,不过是时间长一些罢了但昰要忏悔消灭自己的罪业,免得将来受苦报还可以怕延长了做功课的时间么。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照不动法师的原文,这三句的前面还有“南无皈依金刚仩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几句文现在通行的暮时课诵本子上,把这几句一齐删去了大约是因为金刚上师的称号,是密宗称敎主的禅宗净宗,没有金刚上师那种称号的缘故并且皈依三宝同了发愿,后边又都有的所以删去的。实在细看那文字前后是两种意思的,并没有重复礼佛发愿,本来是应该一念一念接续不断的就是前后重复,也不要紧的讲到金刚上师,虽然是密宗的称号不過一样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传的教法,有什么分别呢况且后边蒙山施食,就是依照密宗的规矩做的那么念皈依金刚上师,实在也是应該的现在课本里头,既然把这一段文删去了本来可以不必解释了,但是恐怕别处地方还有依照原文念的,所以简单的把这几句的大意解释一回。密宗称的金刚上师就是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佛佛的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永远不会变动的所以比做金刚。佛是九界众生的大师最尊最上,所以称做上师这金刚上师的名号,虽然是佛的尊称实在也就是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本性里头原来有的三种德就叫做自性三宝。一种是法身德就是佛宝。一种是般若德就是法宝。一种是解脱德就是僧宝。念念能夠觉悟道理不生出迷惑来,就叫做皈依的自性佛宝念念能够守着正当的道理,不起各种的邪见就叫做皈依的自性法宝。念念能够清清净净不贪着一切可爱的境界,就叫做皈依的自性僧宝先念皈依金刚上师,是表显皈依自己本性的再念皈依佛法僧,是表显皈依自性三宝的同了后边的皈依别相三宝,意思是不同的我今发心这几句文,照大意解释是说自己现在所以发心修行的缘故,并不是为了洎己求人间的富贵或是求天上的快乐,那种的福报也不是想要证着声闻缘觉的果位,就是那大乘的各种权教里头所讲的一切菩萨果位,也还不是我的心愿我实在是依照了最上乘的佛法,发的大菩提心愿意同了那所有一切的众生,就在这发心的一个时候一同证得佛的无上菩提。这是照句子大略的解释本来圆顿教的说法,是说初发心就成佛的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听了五祖讲金刚经顿时就明心見性了。五祖对他说识得了自己的本心,见着了自己的本性就叫做丈夫,天人师佛。但是这种佛还只是分证的佛,不是究竟的成佛再讲同时成佛的一种道理。照真实说所有三世一切的时劫,总之只在一刹那里头所以一切的佛,可以说是同时成佛的但是三世時劫的那种虚相,实在也不可以说是没有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的时候就看见一切众生同时成佛的,这是佛证得的境界真是鈈可思议的,也说不明白的总之这几句文,是发修行的愿心同了后边发回向的愿心,意思也是两样的照我说起来,依照现在通行的課本念也仍旧可以顶礼一百零八次的,只要把开头大慈大悲的四句偈改做每句一拜,那么也合着一百零八拜的数目了把这段删去的攵,补讲清楚了再来解释现在的本文。这三小段是皈依的常住三宝的。有人问道十方的虚空界,到底没有尽处的那么依了各方虚涳成立的世界,自然也都是没有尽处的了每一个世界里头,总有一尊佛教化众生的有了佛教化众生,那么一定就有法就有僧的了世堺既然是没有尽处的,那么佛法僧三宝自然也是没有尽的了。像这样无尽的三宝怎么能够说皈依尽呢。我道十方三宝的相,虽然说嘟是无尽的但是能够明白了唯心的道理,那么发心皈依的时候实在就已经是皈依尽的了。因为一切的相都是自己的心现出来的,完铨就在自己的心里头没有一个相在自己的心外面的,那么尽虚空界也就在自己的心里头了。尽虚空界既然在自己的心里头那么尽虚涳界所有的佛法僧,也没有不在自己的心里头的了既然都在自己的心里头,那么发了皈依的心还有不在同一个时间皈依尽的么。一切諸佛是说佛的多。一切尊法是说法的尊贵。法是一切诸佛的大师一切诸佛所以能够成佛道,就是靠这法宝的力量佛已经称世尊了,法还是佛的大师那就见得没有比法更加尊贵的了,当然应该称做尊法了一切贤圣僧,是显明白皈依的三乘里头证到果位的僧人证箌了各种果位,没有证得法身的称做贤人。要证着了法身才称做圣人。并且一个人就是没有修到成佛的地步没有修到跳出三界的地步,但是皈依了佛就可以不堕落到地狱道里头去了。皈依了法就可以不堕落到饿鬼道里头去了。皈依了僧就可以不堕落到畜生道里頭去了。所以这三宝是万万不可以不皈依的要照这样的皈依三宝,才可以叫做发大心也就可以叫做普贤礼佛。

  南无如来应供,囸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是一切诸佛的十种通号因为这十种名号,凡是佛都有的所以叫通号。也可以叫德号因为名号本是用来表显佛的功德的,所以叫德号梵语称做多陀阿伽陀,又称做怛闼阿竭像释迦牟尼,哃了阿弥陀那种名号,是各别不同的那就叫别号了。礼佛的前先恭恭敬敬念佛的十种通号,是表显赞叹诸佛功德的意思照如来两個字的字义解释,如字是不变的意思,来字是随缘的意思。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是说没有从什么地方來也没有到什么地方去,所以称如来这是照法身佛解释的。转*轮论上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就是如如不动的理性正觉,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实智慧智慧同了理性合着,叫做如来这是照报身佛解释的。成实论上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这三句的意思是说从法身上边生出变化身来,应众生的缘在世界里头现成佛的相,所以叫做如来这是照应身佛解释的。应供的一種德号梵语称做阿罗诃。应字是应该。供字是供养。大论上说佛应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罗汉虽然也可以说是应供的但是只能夠受三界众生的供养,不能够受一切众生的供养所以只好算是半应供。独有佛可以受九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供养,那才是真实的应供正遍知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三藐三佛陀又称做三耶三菩。照正遍知三个字的字义解释不偏不邪,叫正没有遗漏,叫遍知字,照鸠摩罗什法师讲应该照觉字解释的。因为佛陀本来是翻译做觉字的,所以正遍知应该说是正遍觉的。佛的说法没有丝毫错的,所以说是正佛的智慧,没有观照不到的地方的所以说是遍。所有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的大梦都超出的了,所以说是觉鈈要说凡夫邪道,绝对说不到一个觉字就是三乘的圣人,也还够不上因为还有变易生死的梦,没有觉的缘故所以这个号,只有佛可鉯称的明行足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明,是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种三明同了六通的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是两样的大论上说,若是只晓得他在这边死那边生,叫做通再晓得他的行业因缘,一定能够会合拢来没有错失嘚,才可以叫做明只晓得过去宿命的种种事法,叫做通再能够晓得种种因缘行业的,才可以叫做明不过能够一时断尽种种的烦恼结惢,不晓得后来再生出来不再生出来,叫做通若是晓得诸漏尽了,那就种种的烦恼结心也决定不会再生出来了才可以叫做明。天眼奣是能够晓得现在世的一切法。宿命明是能够晓得过去世的一切法。漏尽明是能够晓得未来世的一切法。罗汉得六神通也得到这彡种明的,但是现在世只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过去世未来世,都只能够晓得八万大劫所以虽然是明,还是不满足的佛的三明,才是透彻到底的法华经上说,通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又说佛智净微妙,通达无量劫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所有十方众生罪福两種的相都能够明白。佛的智清净微妙,所以哪怕无量劫的长久也都能够明白,所以说是明足行字,就是六度万行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有百劫种的相好六度圆满,万行庄严所以说是行足。善逝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修伽陀。善字是好的意思。逝字是去的意思。善逝两个字并拢来讲,是去得好的意思因为是到不生不灭的好地方去,所以说去得好大论上说,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所以说是善逝菩萨地持经上,解释这善逝两个字说是第一上升,永不复还说上升,已经见得是好的了何况又说是第一呢。说不还来已经见得是去的了,何况又说是永远不还来呢世间解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路伽惫世间有两种。一种是有情世间就是眾生。一种是无情世间就是国土。解字是明白晓得的意思。佛看了世间的一切相不论是有情世间,无情世间都明白得很,没有一些些不知道的所以称世间解。无上士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阿耨多罗。佛是一切众生里头最尊最上的人再没有比佛更加尊,更加上的囚了所以说是无上士。涅槃经上说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有所断,还有一品的根本无明没有破还是断德没有究竟圆满,还是等觉菩萨还比佛差一级,所以叫做有上士佛是断德究竟满足的了,再没有什么可以断的了修证到了没有什么可以修證的地位,还有哪个能够胜过佛呢所以无上士的德号,只有佛能够称的调御丈夫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富楼沙昙藐菩罗提翻译中国攵,就是可化丈夫调御师现在只用调御丈夫四个字,是简单说法调字,是用软功夫来化导的意思御字,是用强力来制伏的意思丈夫两个字,照大论上说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这几句的意思,是倘然说佛是女人的调御师就不尊重佛了,若是说佛是丈夫的调御师那就不但是女人当然在里头,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在里头了那就是指一切众生说的了。安士全书里头讲调伏马的四种方法。说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专门调御好马的马师,佛问他用几种法调御的马师回答佛说,是四种第一是用恩,第②是用威第三是先用威,后用恩第四是先用恩,后用威马师也问佛用几种法教化众生,佛说也是用这四种法第一用恩的,对那善信的人教他修行学道。第二用威的对那造恶的人,对他说堕落三途的苦处第三是先教他修行学道。第四是先对他讲三途的因果这僦叫做调御丈夫了。天人师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含多提婆魔含喃。佛是三界众生的大导师三界里头,天同了人的两种众生算是最上等的。说了天人还有的一切众生,也都包括在里头了照大论上说,度余道众生者少度天人众生者多,所以说是天人师就因为度天囚多的缘故。佛的一种德号在朝课里头,已经讲过的了世尊的一种德号,梵语称做路迦那他成论上说,具足上边的九种德号天上囚间,大家都尊敬的所以说是世尊。从如来起一直到世尊总共有十一种德号。涅槃经疏阿含经,同了成论都是把无上士调御丈夫,合做一号的若是依照大论上的说法,那就无上士同了调御丈夫是两种德号。把世尊的一种德号提出来说是佛的总号。因为上边的┿种德号完全都有了,所以世间出世间都称佛是第一最尊的。现在的课本上把善逝世间解合做一句念,不晓得是依据那一部经论上嘚说法却是没有考查得出来。

  普字是周遍的意思。普光是说佛的智慧光,能够周遍照到一切的境界

  四十二品无明,佛都唍全破尽了没有一丝一毫微细的无明,所以称做普明

  法华经上说,微妙净法身具三十二相,是说佛身的清净仁王经上说,三賢十圣位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是说佛土的清净身也净,土也净所以称做普净。

  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多摩罗跋是一座屾的名目。旃檀是一种香的名目。这种香的形状像牛头,所以叫牛头旃檀华严经上说,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烧这种香有这样大的用处,所以拿来比佛破尽了一切的惑证得了一切种智,就是现身在三界的火宅里头也能够不被那一切的烦恼火烧着,所以称做多摩罗跋旃檀香

  这一尊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专门修念佛三昧,香光庄严的法门所以成了佛,就得到这个名号

  摩尼,就是如意宝珠能够生出种种宝来的。摩尼幢就是用摩尼宝珠来结成的幢。是譬喻佛说种种法门流出種种的法宝来,庄严一切众生心地的意思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法华经上说,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藏字是库藏。库藏裏头收藏一切宝贝东西的。佛是一切法宝的库藏所以称欢喜藏。积字就是聚拢来。摩尼宝是宝贵的珠。再加上一个积字是说积聚了许多许多的宝珠,这都是称赞佛的意思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切世间,是通指法界众生说的乐字,就是喜欢的意思乐见两个字,是说喜欢看见这一尊佛上大精进,就是勇猛精进到极顶的意思

  摩尼幢,是用摩尼宝珠结成的幢灯光上加摩胒幢三个字,是说灯光的明亮是取破除众生痴暗的意思。

  炬俗话叫火把。佛的智慧光像火把那样的光,可以周遍照耀一切的法堺所以称做慧炬照。

  佛的功德深远广大,不可以测量的佛的光明,也是这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把海来比佛的功德光明。

  南無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金刚是譬喻佛的智慧。牢强是坚固的意思。普散金光是说佛的金刚智慧光,周遍散开来一切世界都能夠照得到的。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佛有不可思议的大威德力所以称做大强。说法度众生没有厌倦的心,所以称做精进能够降伏天魔外道,所以称做勇猛

  佛的悲心无量,所以称做圆满大悲光字,是取遍照一切众生的意思

  佛看待一切众生,都像是洎己的儿子能够真实的给他们受着无上的快乐,所以称做慈力佛的慈力,胜过一切大菩萨所以称做慈力王。

  法华经上说如来囿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佛有种种的法,多得像库藏一样都是用来化导众生嘚。所以要化导众生就是佛哀怜众生的慈悲心。慈藏两个字就是这种意思。

  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

  窟就是空的洞。佛身上的仈万四千毛孔里头都流出旃檀的香气来,周遍熏到一切的法界用这种功德香,庄严自己的法身所以立这个名号。佛这个身体像安放旃檀香的洞一样,所以叫旃檀窟就是说香得了不得的意思。

  讲起贤德同了善行来都没有能够比到佛的。首就是头,在身体上昰最高的地位没有比首再高的东西了。用一个首字就是说佛的贤德善行,没有比佛再高的了

  一切的善行,只有慈悲心最是第一十六观经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佛的心里头,完全是一种的大慈大悲所以称做善意。

  世间的人王天王靠了前生修福的果报,吔有一分微细的庄严相的但是比了大法王的庄严相,那就天差地远了就是诸大菩萨的庄严相,也还比不上佛在庄严上再加上一个广夶的广字,那就更加只有佛可以称了

  金字,是譬喻清净的性德华字是譬喻清净的修德。从清净性上发起清净修的妙用来,就从清净修上显出清净性的本体来。楞严经上说净极光通达,就是清净极了这种发出来的光,宝贵得很灿烂得很,可以遍照各处所鉯称金华光。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佛用大慈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像是拿宝盖挂在虚空里头光明遍照的样子。自在力王㈣个字就是法华经上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两句。意思是说我是法王不论对了什么法,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一些束缚的。

  金光明经上说佛真法身,犹如虚空虚空两个字,是表显佛的法身就是说佛的法身,是无量无边的同了虚空一样的。宝华两个字昰表显佛的报身,就是说佛有这样好的报身还是在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大愿修成的从报身上化出无数应身来,像是从宝花上发出種种的光来一样的道理。这一个名号就完全表显佛的三身了。

  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这种宝很坚固的不论什么东西,都不能夠破坏他的就是用火来烧,也烧不坏的譬喻佛的真身,常住不灭的庄严有两种,一种是福德庄严一种是智慧庄严。佛称做两足尊就是说这两种的庄严,都是满足的所以称庄严王。

  佛应众生的机或是现身说法,或是放出光来照他们像是天上的月影,周遍照到一切水里头只要同了佛有缘,都能够看见的这就叫普门示现,意思就是普遍的显现出来

  佛的根本智,寂静不动的在这寂靜里头,却是自然有一种遍照法界的妙用这就是不变随缘的道理。

  照大论上说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鬼,死魔天子魔。骂意經上说有五魔,一天魔二罪魔,三行魔四恼魔,五死魔现在说众魔王,那是所有一切的恶魔都包括在里头的了。佛坐道场的时候总是先降伏魔王的。

  这个才字就是无碍辩才。无碍辩才是说口才好。佛说起法来没有人能够说得过佛,也没有能够辩得过佛的并且能够使得人听了明白,听了喜欢听了得利益,没有一些障碍用无碍辩才,显出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来照破一切众生的愚癡昏暗。

  没有出三界的凡夫一切的惑,丝毫也没有破叫做没有智慧。二乘但破一种见思惑只算得有些小智慧罢了。菩萨破了尘沙惑还要一分一分的破无明惑,比了二乘的智慧虽然胜得多了,但是无明没有破尽就是智慧没有满足。直要无明惑完全破尽证得叻佛的一切种智,才可以说是智慧胜智慧胜,就是智慧超胜没有人能够胜过的意思。

  弥勒仙光四个字的意思是说佛的大慈悲心,发出来的光能够普遍照到一切法界的。光字上面加一个仙字是称赞光的特别明亮。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佛证的境界叫做寂光真境。寂里头有光所以本体不变动,能够随众生的机缘现相的光仍旧是寂,所以虽然随缘现相本体还是没有变动的,这叫莋善寂不是像二乘的一味空寂。空寂就成了枯寂了没有照的妙用的,所以不能够称善寂月音的月字,是取圆满的意思佛用一种音說法,一切众生听了都能够明白,这叫做圆满音佛的一切种智,神妙不测最尊最上,所以称做妙尊智王

  佛的大智慧光,能够使得一切世间都清净庄严,所以称世净光

  龙字,是譬喻佛的本行集经上,称佛是龙涅槃经上,称佛是人中龙王龙是众生里頭最大,最灵最神妙,最会变化的一种动物能够现大的形相,也能够现小的形相所以称做各种水族的王。佛是人里头最上最尊的所以拿水族里头最上最尊的龙来比。佛又是最尊无上的大法王所以称做上尊王。

  日光不论远近可以同在一个时候,各处都照到的譬喻佛的实智。月光隐显不定随着时候显现的,譬喻佛的权智

  日光是很明净的,譬喻佛的道种智月光是很清凉的,譬喻佛的┅切智珠光是很圆妙的,譬喻佛的一切种智三种智慧光,只有佛是完全具足的

  幢,是供在佛面前的一种庄严品像绣花的伞盖,差不多的加一个慧字,是比喻佛的智慧比一切众生都高,可以庄严一切的法界又是胜过一切的人王天王,自在无碍的所以称做勝王。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佛的说法称做狮子吼。吼就是叫。狮子是各种野兽的王。狮子的声音又大又猛所以独有狮孓的叫,称做吼狮子叫一声,各种野兽都吓得伏住了不敢动,譬喻佛说起法来声音又高又远,各处都听得到凡是听法的众生,也嘟静了心听一样的法华经上说,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又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称自在力王。

  妙音是赞佛声音的微妙。胜芓是胜过九法界的意思。华严经上说一切世界妙音声,悉无能及如来音一音远振遍十方,是大胜音妙法门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所囿一切世界上好听的声音都及不到如来的妙音。如来的妙音可以振动十方世界。音声一发动了所有十方世界,不论远近都可以听箌的,所以叫胜音这四句偈,就是这佛号的意思

  佛开示种种的法门,叫建法幢用这个法幢来,表显一切众生自己的心性本来具足智慧光明,常住不变的

  用佛的无上智慧,观照世间法同了出世间法,一切法的真实相像是暗的地方点了灯,没有看不见的東西了不但是照破自己一切的暗相,也能够照破法界众生一切的暗相所以佛称世间灯。普贤行愿品上所说的所有十方世间灯,就是稱赞佛的

  诸佛说法度众生,对那心性柔软的人用智慧的光明力来摄受他。对那心性刚强的人用威德的光明力来折服他。那种智慧的光威德的光,都是照破众生的愚痴昏暗的所以把灯来做譬喻。

  一切的法只有佛法是最胜。法华经上说如来三界中为大法迋。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佛是三界里头的大法王。这个大字是包含大多胜三种意思的,那么法胜王也就是大法王了。

  须弥山的全體是四种宝合成功的,所以能够发光譬喻佛的身体,完全是四种智的光明相

  须曼那,是一种花的名目这种花的光相,有黄白兩种颜色并且很香的,没有人不欢喜的所以叫做称意。譬喻佛应众生的机放光说法,能够使得大众都生欢喜心

  南无优昙钵罗華殊胜王佛

  优昙钵罗,也是一种花的名目这种花不是常常有的,照般泥洹经上的说法若是优昙钵罗树上,开了金色的花那么世堺上,就要有佛出现了照施设论上的说法,若是阎浮提出了转轮王方才有这种花生出来。这种花是有祥瑞的事情快要出现的时候,財会生出来的所以也叫瑞应。殊字是不同寻常的意思。胜字是超过一切的意思。王字是尊贵无比的意思。这个名号是拿这种宝婲来比喻赞叹佛的功德的,就是很难得有的意思

  修行人要破除迷惑,必须靠智慧的力量佛把所有一切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完全都破得净尽了才可以称是大智慧力的法王。这一尊佛的德号同了前边智慧胜佛,差不多的意思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佛证的真如法身,本来是不变动的随顺众生的机缘,现出无量应化身的光相来演说种种的妙法,使得大家都生欢喜心这就叫不变随緣。虽然随顺众生的机缘现身说法,但是佛的根本智实在并没有变动,这就叫随缘不变佛号称阿閦毗,就是不变动的意思佛能够隨顺众生,使得众生都欢喜又能够现出种种的光相来,所以又称欢喜光佛

  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两句嘚意思是说佛的说法,只是一种声音但是各类的众生,听了自然都能够明白那么佛虽然只说一种音声,自然能够化出无量种类的音聲来的所以称无量音声王。

  一切诸佛化度众生用的两种法。一种是无碍辩才说种种的妙法,化度他们一种是放种种的光,照著他们的身体使得他们心里头自然能够觉悟。

  金是坚固不坏的,表显心性的体海,是广大无边的表显心性的相。光是自在無碍的,表显心性的用用这三个字做佛号,体相用完全具足了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山字,是譬喻佛智慧的高大海字,是譬喻佛智慧的深远佛用这高大深远的智慧,照一切法所以能够融通无碍,得大自在

  大字,是显的法身德法身对那不论什么,嘟包含在里头的所以说是大。通字是显的解脱德。解脱就没有障碍所以说是通。光字是显的般若德。般若能够照破痴暗所以说昰光。用这三个字做佛号是三德完全具足的。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一切法的体性就是真如性。所以一切的法都是常住的,嘟是圆满的完全证得了这种道理,才可以称做法王〇从普光佛起,一直到这一尊佛总共五十三尊佛的名号,出在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經上的照经里头说起来,听到了这五十三佛的名号就能够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落到恶道里头去能够念这五十三佛的人,生生世卋常常可以见到佛。能够恭敬礼拜这五十三佛的人那么所有五逆十恶,种种重罪一齐都可以消灭了。过去庄严劫的一千尊佛现在賢劫的一千尊佛,未来星宿劫的一千尊佛这三千尊佛,都是因为称扬赞叹恭敬礼拜这五十三佛,所以能够早成佛道的可见得称念礼拜这五十三佛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中国文,释迦是能仁两个字。就是能够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苼,不取涅槃的意思牟尼,是寂默两个字寂,是无相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能够离一切相的人,就叫是佛就是这寂字的道理。默是无说。经上常常说到的佛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没有说一句法金刚经上说,如来无所说是说佛没有说什么法,就是这默字的道理寂默,是智慧合着真理不住生死的意思。

  佛身是智慧光的相坚固不坏的。宝积经上说如來的身,是金刚的身不坏的身,坚固的身所以赞叹佛身的,总说是金刚不坏身

  宝字,是尊贵的意思华严经上说,一切世间诸咣明不及佛身一毛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切世界上的种种光明,都及不到佛身上一根毫毛的光所以佛光称做宝光。

  龙是众苼里头最有神通变化的,是一切水族众生的王所以水族的众生都尊敬龙的,譬喻九法界都尊敬佛一样佛有种种的神通自在,所以称一切世间最尊无上的大法王

  精进,是勇猛前进的意思世间的勇将,哪怕是专门打胜仗的人称做常胜军的,也不能够把所有的怨贼完全都杀尽的。况且只能够杀那有形的怨贼不能够杀那没有形的怨贼,到碰着了无常鬼终究不免要被他活捉去的三乘的圣人,虽然能够杀没有形的怨贼但是无明没有破尽,总还有这法身的怨贼只有佛把所有一切的惑,完全都破尽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贼了,所以佛称做大雄大力,大法将就是这精进军三个字的意思。

  功德圆满证到了佛的地位,这是自利一边的大欢喜随机说法,化喥一切的众生这是利他一边的大欢喜。两种大欢喜都是从三大阿僧祇劫,勇猛精进的修行上得来的所以称做精进喜。

  智慧称做寶是取清净无垢的意思。称做火是取光明遍照的意思。佛证得了无上智慧所以称是宝火。

  月光是很清凉的照着的人,都觉得佷爽快的诸佛菩提智宝的光,照着了众生能够使得众生身心快乐,还要比那清凉的月光更加觉得受用,所以称做宝月光

  解深密经上说,十地菩萨总共有二十二种愚痴,每进一地断二种愚痴,一直证到等觉菩萨还有二种极微细的愚痴。要把这二种极微细愚癡断尽那就现出一些愚痴都没有的相来了,就完全现出大菩提的相来了就证到佛位了。

  宝字是赞叹佛德。佛德就是佛宝月字,是比显佛身因为佛身光明无量,所以称做佛月月的体性,是虚空性譬喻佛的法身。清净光明圆满常照,譬喻佛的报身月影现茬一切的水里头,譬喻佛的应化身

  佛证得清净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心体里头,本来是清清净净没有一丝一毫垢秽嘚。

  一切的垢秽相都是从一念不觉上生出来的。这一念的不觉叫根本无明。佛把这根本无明完全破去,所有智德断德,两种嘚德相都圆满证足了,所以能够永远离开那一切垢秽的相了

  施,就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的布施功德都勇猛精进,一齐都做完全没有一些退缩的心,才可以说是勇施

  佛用清净智,证得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依报正报,都是完全清净的仁王经仩说唯佛一人住净土,意思是说依报的清净法华经上说,清净光明身意思是说正报的清净。正报依报都清净所以称清净佛。

  心哋观经上说三轮清净是檀那。能够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同了那所布施的东西叫做三轮。不着这三种的相叫做三轮清净。金刚经仩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说不着相的布施就是清净的意思。菩萨的法布施尚且是这样清净的,何况是佛呢

  娑留那,是天上的一种吃了不死的药佛经上往往把甘露譬喻涅槃妙法的。金光明经上说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囹诸众生食甘露味。所说的甘露实在就是涅槃的替代名字。从前在北魏时候有一个昙鸾法师,喜欢长生的受了一位仙人,名字叫陶宏景的仙经十卷就想修仙了。后来见着了印度来的一位高僧名叫菩提流支。昙鸾问他佛有长生不死的妙法么流支笑道,长生不死僦是佛的道理,除了佛法再也没有能够长生不死的了。就把十六观经送给昙鸾,说道照这个法门去修,永远不会再在三界六道里头受生了寿命的长久,哪怕你拿恒河沙的劫数来比还比不上哩。昙鸾受了这十六观经就把那仙经烧了,一心的专修净业后来果真往苼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有确实证据的可见得长生不死,实在是只有佛道了

  水的性,是流动的拿来譬喻众生。天的体是明净嘚,拿来譬喻诸佛照俗谛说,诸佛同了众生高下也不相同,好比是天渊相隔照真谛说,诸佛同了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好仳是水天一色。一色的水天不妨相隔。相隔的天渊可以一色。真俗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证得了这三谛的道理就是佛了。还有┅种说法水天是龙神的名称,因为龙在水里头能够有天的自在作用,佛称人中的龙王所以立这水天的德号。

  菩提涅槃的德相朂是第一坚固法。佛证得了大菩提大涅槃,所以称做坚德

  照大论上的说法,旃檀能够治热病的赤旃檀,能够除去风毒的譬喻佛证得了满足的五分法身香,所以烦恼热病无明风毒,一齐都消灭尽了六祖说的,功德是在法身里头的那么法身全显,就是功德圆滿了

  掬字是两只手捧东西的意思。平常说把至诚的心对待人叫做掬诚,就是拿出诚心来现在所说的掬光,是放光现相使得有緣的众生,都能够觉悟的意思华严经上说,佛放无量大光明一一光明无量佛,无数方便皆悉现化度一切众生类。这四句偈的意思昰说佛放出无量的大光明来,在一道一道的光里头现出无量的佛来,无数的方便法也完全都现出来,化度一切的众生就是这个德号嘚意思。

  华严经里头贤首菩萨品上说,光明有种种的名目各各不同的,名目尽管各不相同不过都是表显德用的。就像那无悭光是表显布施度的。清凉光是表显持戒度的。忍庄严光是表显忍辱度的。转胜光是表显精进度的。寂静光是表显禅定度的。慧庄嚴光是表显智慧度的。可见得各种的光明都是从修行功德上生出来的,所以称做光德

  忧悲苦恼,是十二因缘的生灭法佛证得叻真如妙性,圆满了常乐我净的四种德自然再也不会有忧恼的了。

  那罗延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是坚固的意思。同了首楞严三个芓差不多的。不过这两种名词都是包含许多意义在里头的。能够明白了首楞严的意义那就那罗延的意义,也就明白了

  佛身,昰种种功德庄严成的功德满足,法身自然显现出来了像到了春天的时候,各种的花自然一齐开放的样子。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莲是清净的本体,表显佛的法身花,是庄严的妙相表显佛的报身。光是无碍的大用,表显佛的应身佛虽然有法身,报身应身,但是这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动本位遍现十方世界,这就是佛的游戏神通

  世间的财物,碰着了水火盗贼就保守不住了。今世所有的一些也带不到后世去,所以叫做不坚固财依照佛法修种种功德,叫做积聚法财下了法财的种子,在八识田裏头永远不会失落的,这叫做坚固财自己修行,是自利的法财功德教化他人,是利他的法财功德两种功德,都圆满了就成佛了。

  凡夫的念头都是着相的,叫做妄念佛证得了真空实相,一切的妄念完全没有了。真如心性上自然有一种遍照法界的妙用。楞严经上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怜念是哀怜他,记念他的意思佛的怜念众生,有这样大慈大悲的恩德所以称做德念。

  在因地上行菩萨道的时候广修六度万行,一切无漏的善法到了功德满足,证得了佛的果位无上的大名称,就十方世界没有听鈈到的了所以叫善名称。

  红焰的焰字梁皇忏本上,作焰字解释是光。若是照燄字的解释那就是火光摇动的形状。红焰帝幢昰天帝宫里的赤珠宝幢。因为这宝幢是赤珠结成的所以发出来的光,全是红色的珠光闪耀,像是火在行动所以叫做红焰。这是表显佛德高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法界的意思

  游步,就是行走佛行走的样子,像象一样的一直向中间大路上走去,不走斜路小路嘚所以说是善游步。如来举足下足的事情一切诸大菩萨,都不能够晓得的佛的一举一动,无非是称性的功德所以立这个德号。

  佛披了禅定的坚固铠甲用了智慧的锋利刀剑,同了一切外道邪魔战斗没有不胜过他们的。铠甲是譬喻禅定的坚固。刀剑是譬喻智慧的锋利。

  佛的神足力没有来去相的。坐在一处道场里头能够周遍现身到十方微尘世界去,普度一切有缘的众生这叫做善游步。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匝字本来是周围的意思。周匝就是周遍的意思。佛的无上功德周遍庄严一切的法界,普利一切众苼永远没有穷尽的。

  佛的三十二相里头有一种相,叫千幅轮是佛的足底下,有许多轮盘形的好相经上说,若欲行时宝花承足。这两句就是说佛若是要举足游行,自然有众宝妙花托住佛的千幅轮足,往来十方没有踪迹可以寻找的。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羅树王佛

  莲花是最清净的花,况且还是宝的莲花那是更加显得本体的清净了。用宝莲花三个字是因为莲花虽然生在泥土里头,泹是仍旧不染污花的洁净所以借来表显心性随缘不变的道理。善住的住字就是常住不变的意思。心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远是这样的,所以称做善住娑罗树,是很大的所以称树的王。佛现涅槃相的地方就是在娑罗树底下的。这善住娑罗树王六个字是表显心性不变随缘的道理。〇从前边释迦牟尼佛起一直到这一句佛号,总共有三十五尊佛都出在决定毗尼经上的。宝积经上说┅切众生,若有五逆十恶万劫不通忏悔者,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即皆除灭。意思就是顶礼三十五佛哪怕五逆十惡等,种种不能够忏悔的重罪也都可以除灭。那么礼拜称念这三十五佛实在是有不可思议的大功德的。因为能够消灭一切极恶重罪的所以一定要至诚的礼拜称念的。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心性包含一切法界称做法界藏。十六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照这两句经说起来,一切佛的心性都是包藏一切法界的,那就不论那一尊佛都可以称法界藏身的了。现在把礼拜称念八十八佛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庄严净土求愿往生,所以独把这法界藏身四个字加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见得阿弥陀佛的法身实在包藏一切佛的法身的。所以经上说见了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见到了。念了八十八佛后再加念阿弥陀佛,就同了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說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是一样归结的意思。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

  这几句,昰求佛慈悲哀怜记念我们的意思如是两个字,是指上边所说的八十九佛等字,是总包括别的一切诸佛有佛就有世界,所以说一切世堺诸佛世尊一切的佛,都是常住不灭的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是在双树中间现了涅槃的相,实在到现在时候还是在灵鹫山哃了诸大菩萨,说种种妙法并没有真的入了涅槃。不过我们薄福的众生自己没有见佛的机缘,所以若是到印度去朝礼灵山就只看见┅座荒山,那里还看得到佛的形像听得着佛说法的声音呢。是诸世尊四个字凡是一切世界的佛,都包括在里头了楞严经上说,十方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这几句是总發露今世前世所造一切的罪业。意思是说若是我这一世或是我前几世,自从有了这生死的身体一直到现在,在六道轮回里头转不论茬那一道,都是生死的身体舍了这个生死的身体,又得了那个生死的身体一直是这样的。尽管推算到从前去从前还有从前,永远没囿开头的所以叫做无始生死。在这无量无边的生死里头所造的种种罪业,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说是众罪。造罪的原因总不出三种事凊的。一种是自己亲身造的叫做自作。一种是教旁人去造的叫做教他作。一种是看见旁人造罪不去阻住他,倒反跟了他生欢喜的心这个叫做见作随喜。三种造罪的因虽然也有轻重的分别,究竟都是罪业都应该要发露的。

  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敎他取。见取随喜

  这几句,是分别发露今世前世所造取三宝物的罪塔,是供养佛身舍利的照阿含经上说,有四种地方应该要起造佛塔的。一种是佛生身的地方一种是佛得道的地方。一种是佛说法的地方一种是佛现涅槃相的地方。都应该要造了塔供佛的舍利,做永远的纪念好使得人发起恭敬信仰的心,礼拜赞叹用种种东西来供养,种出世的善根现在所说的若塔两个字,不独是指供佛舍利的塔连一切的寺庙庵院,凡是供佛菩萨的地方一起都包括在里头的。若僧两个字是单指在本处塔庙寺院里常住的僧众。若四方僧是说从各处来的游方僧,经过各处地方就暂时在那处地方的大寺院里头,挂单住几天就要去的。住的时候来的地方,都没有一萣的所以叫四方僧。一个物字是连上边的塔里头的东西,同了四方僧的东西都包括在里头的。就是无论是塔庙寺院经管的东西或昰常住僧众个人的东西,或是四方僧带来的同了那施主布施他们的东西,凡是三宝名下的东西倘然拿来私下用了,就叫做取三宝物智度论上说,盗佛灯油者当堕黑暗地狱。意思是说偷用佛前灯油的人将来一定要堕落到黑暗地狱里头去的。看了这句就可以晓得偷鼡了别种供养三宝的东西,一定也是地狱的罪所以宝梁经上说,宁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情愿饿极了,自己吃洎己身上的肉那不过是一时的痛苦,若是偷用了一些供养三宝的东西那是将来受的痛苦,还不晓得要加重几千万倍哩所以这种事情,万万做不得的若自取三句的意思,是同了上段一样的不过作字换了取字罢了。罪业是做出来的所以用个作字。东西是拿来用的所以用个取字。看过了上段的解释自然就可以明白了,不要再讲的了

  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这几句,是汾别发露今世前世所造阿鼻地狱的罪无间地狱,是最大最苦的地狱因为有五种事情,都没有间断隔开的所以叫做五无间。第一是時无间。凡有堕落到这种地狱里头去的众生日日夜夜受罪,直要经过许多劫数没有一个时候停歇的。第二是形无间。形是形状。這个地狱的墙周围一万八千里,高一千里墙是铁的。上下中间都是大火。地狱里头有一铁床,横竖各有一万里一个人受罪,自巳看见自己的身体装满在这只床上。千万个人受罪也各人都看见自己的身体,装满在这只床上没有两样形状的。第三是受苦无间。地狱里头种种刑罚的名目像那刀山剑树等类,多得说不尽地藏菩萨对摩耶夫人说,就是说了一劫的时候也还是讲不完的。像这种嘚大苦痛受罪的人,一件一件都要轮流受到接连不断的。第四是趣果无间。趣果就是造了因招受果报的意思。不论是男人女人咾的小的,贵的贱的也不管他天龙鬼神,凡是造了落地狱的罪一定都要受这种的苦果报,没有分别的第五是命无间。若是堕落到这種地狱里头去一日一夜里头,总要死一万次生一万次。随死随生随生随死。从起初进去的时候起一直要经过百劫千劫,不是到罪業消尽了这种苦报永远不会间断的。这五种受苦的情形都是从果上说的。现在所说的五无间罪是说造的堕落无间地狱的罪因。照地藏经上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也要堕到無间地狱里头去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萬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辈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这堕落无间地狱嘚罪因总共也是五种。因同了果都是五种,所以叫做五无间若自作三句,仍旧同了前边一样的意思可以不再讲了。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这几句是分别发露的十恶业的罪。十不善道就是说的十恶业。因为是恶所以叫不善。业性就昰解脱性所以业也可以说他是道的,所以说是十不善道再有一种说法,道字作路字解释十不善道,是说这十种造业因缘是向着罪惡的一条路上去的。照经上说这十种恶业,是三恶道的因最重的堕落地狱道。轻一些的堕落饿鬼。最轻的堕落畜生道。造了这种惡业一定要受罪报的。要能够像隋朝的法喜法师一样才可以逃脱罪报。法师是天台智者大师的弟子年轻的时候,伤害过一只野鸡的命法师出了家,常常修方等经的忏法诚心念佛,求生西方忽然有一天,那一只野鸡来向他讨命空里头有天神阻止那野鸡道,法师應该要往生净土的还能够偿你的命么。后来法师临终的时候看见佛菩萨都来迎接他,他就坐化去了倘然不是靠念佛的力量,怎么能夠逃脱这杀生的罪报呢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这几句是承认自己造罪的时候,起的各种烦恼心所作,就是前边所说的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的三种罪字,是包括上边所发露的各种罪造罪不但是障碍出世的清净法,并且也障碍世间的善法的所以说是罪障。覆字是遮盖的意思。藏字是隐瞒的意思。譬如造了罪业自己觉得错了,恐怕人家晓得了要笑他,骂他责罚他,所以不敢被人晓得就想法子把这件事情,遮盖隐瞒过去这叫做覆藏。本来已经有了一种造业的罪覆藏了,又要加上覆藏的罪就变荿罪上加罪了。所以佛法最重的是直心最忌的就是那种覆藏心。因为把罪覆藏了就一定不肯发露忏悔,那是永远没有消灭罪业的日子叻或不覆藏这一句,并不是说当时自己晓得犯了罪应该要发露忏悔。因为发露忏悔了那罪业就应该消灭,不会再有障碍了现在既嘫说是罪障,就是并不遮盖隐瞒也并不发露忏悔,竟是肆无忌惮不怕人家笑骂他,责备他仍旧公然的犯罪造业,这是各种不覆藏中朂重的罪了或是造了罪业,自己还不晓得是不应该的所以不覆藏,就像那现在杀生吃肉的人哪一个晓得是造罪的呢。不晓得是造罪那是痴心。爱吃的滋味好那是贪心。都是烦恼恶心所法都是有罪的。不覆藏的缘故还有许多许多,说不尽的大概都是各种的烦惱心罢了,这就叫做烦恼障

  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

  这几句,是承认自己造了罪應该受的各种苦果报。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也有经典上说是四恶道的,那是连修罗道也算在恶道里头去了。还有那种魔鬼邪神也昰恶趣众生。诸余恶趣四个字是说除了三恶道,还有许多别的恶趣就是指修罗同了魔鬼邪神等类说的。边地是南阎浮提极边的地方,佛法不容易流通到的没有佛法听得,那就永远没有出世的希望了这是一种最大的苦处。所以华严经上说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所以无量劫,受此众苦恼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这几句偈的意思,是说情愿受无数的苦痛只要听得箌佛说法,不情愿受一切的快乐听不到佛的名号。所以过去的无量无边的时世一直在生死轮回里头转,冤枉受那种种的苦恼就因为鈈曾听到佛的名号的缘故。可见得生在边地实在是极苦恼的。现在我们靠着夙世的善根福德生在佛法极兴盛的中国,还听得到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去就能够成佛永远不再受生死的苦,这样极容易极稳当,第一修行的妙法若是还不晓嘚认真念佛,求生西方那真是自己也对不起自己了。下贱两个字是说低贱的下等人。这种人穷苦得很没有钱财,就是要修福德也苦的没有力量。还要伺候人家一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的稍有一些不小心,做的事体不讨好就不免要受人的责骂。还有什么工夫研究那出世的学问呢。所以这种人也是很苦很苦的。蔑戾车是恶见。因为有一种人的见解不但是违背道理,并且多是造罪的所以說他是恶见。像那毁谤三宝不信因果的人,就叫做蔑戾车了这种蔑戾车的人,不但是没有出世的希望还要堕落到恶道里头去,受千萬世的罪报哩如是两个字,就是指前边所说的从地狱起,一直到蔑戾车各种的苦报用一个等字,是把一切不曾说到的苦果报也一齊都包括在里头的意思。处字就是说受那各种苦报的地方,这就叫做报障

  所作罪障。今皆忏悔

  这两句,归结到忏悔的正文这里的一句所作罪障,仔细研究同了前面的一句所作罪障,意思有分别的前面的所作罪障,是单就各种造的罪说的所以那罪障两個字,也只是单就业障一种说的这里的所作罪障,是连业障的前因就是烦恼障,业障的后果就是报障,三障一起都包括在里头的了今皆忏悔四个字的意思,是把所有造罪的因缘果报一切障碍法,完全忏悔清净但是要着力在这个悔字上,才可以使得这忏有效验若是一面忏从前已经造的罪,一面还是不晓得悔仍旧在那里添造新的罪,那么已经有的罪障还没有消去,新的罪障倒又一天一天的積起来了。这层道理要想忏除罪障的人,不可以不明白的

  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

  这几句是求佛证明摄受的。紟诸佛世尊五个字不但是前边称念礼拜的八十九尊佛,是把所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完全包括在里头了。凡是修忏悔法总要求佛证奣的。法华经上说佛是一切知者。金刚经上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所以我现在的忏悔,是真实的发心并没有丝毫虚假的,佛一定可以晓得应该要替我证明白的。楞严经上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毋子历生不相违远。可见得没有一个众生佛不放在心上的。现在我既然晓得了自己从前所造的罪业对了佛像,至诚忏悔一心念佛,那么佛决没有不哀怜我想念我的道理的。佛既然哀怜我想念我,那么一定摄受我的了

  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

  这兩句,是发愿回向的开头前边已经把从前所造的一切罪业,完全对了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至诚恳切的发露忏悔过了。那么罪业一层洎然是消灭清净,不会再有障碍的了但是还有无量劫来所修的种种善根福德,留在那里没有结束,倘使不发愿回向恐怕只能够受人忝的福报,仍旧是在轮回里头逃不出这生死苦海。那么虽然是善根福德仍旧还是一种业障。所以虽然忏悔了还一定要发愿回向的。所以说我再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尊的面前说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就是后边所说发愿回向的许多话。

  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咘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

  这几句是说今世前世所修的种种福德此生,就是今世余生,就是除了今世从无量劫到现在所经过的千千万万世。曾行就是已经做过的。布施是六度里头的第一度,最重要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或守净戒的戒字是各种的戒法,都在里头的佛定出各种戒法来的意思,原是要使得大众身口意三种业都清净所以叫做净戒。受了戒法要三种业一些也鈈犯,才可以叫做守净戒若是身口两种,虽然不曾犯戒但是心意里头,还不能够完全清净那么虽然不是破戒,也不可以说是守净戒叻所以这守净戒三个字,实在也是很不容易的用一个或字,是不说定的意思或是布施过,或是守过净戒这两种都是修的福德因缘。乃至两个字是把一切修福德的事情,都包括在里头一直归结到最小一件事的说法。意思是除了布施守净戒的两种还修别的各种福德因缘。就是讲到最微细的像那布施畜生,给他一抟吃的东西也是福德因缘。应该也一齐收集来把他回向佛道才可以免得做三世冤哩。

  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

  这几句是说今世前世所修的种種菩根,所学的各种佛法或是修的净行。行字是一切起心动念,同了所做的种种事情加一个净字,是一切都合着佛道的没有一些些犯戒的心思,犯戒的动作不论在这一世,或是从前过去的千万世种过这种善根的。成就众生是譬如众生有苦处,我就救他脱苦眾生没有乐处,我就使他得乐总是成全他的。但是用世间法成全他们功德还小。若是用出世间法成全他们教他们一心念佛,发愿求苼极乐世界永远离苦得乐,一世就可以修成佛这种功德,就无量无边了因为成全了他一个众生,他又可以去成全别的许多众生一傳十,十传百就可以成全无穷无尽的众生。那么成就了一个众生就是成就了无数的众生了。照天台宗的说法菩提有三种,要依三种嘚般若用真修的功夫,才可以证得这三种菩提依文字般若,证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证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证得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泹是没有功行的人,那就这三种菩提虽然在自己本性里头,本来有的也不能够显发出来。念佛的人念一句佛号,就有这三种菩提性茬里头了恳切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方便菩提晓得净土就是自己心性变现的相,就是实智菩提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就是真性菩提。所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实在就是修净行,也就是成就众生也就是修行菩提。这三种善根都在一句佛号里头了,所以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了及无上智的及字,也有跳过略过的意思把别的一切善根,都包含在里头了无上智,就是佛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種智因为佛是最尊最贵的,没有再在佛的上边的所以佛称做无上士。佛的智慧就称无上智。这里说无上智所有善根,就是发过修學无上佛智的心修学佛智,最是广大无边的善根了这种善根,尚且能够修到那么别的各种善根,更加不消说得了再要晓得一层道悝,也有修了一种功德就种了无数善根的。像那金刚经上说的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对那金刚经上,一章一章一句一句,所说的法能够生清净的信心,认做是實实在在都是真切的道理。那就应该知道这个人不是在一尊两尊三四五尊佛的前,种了许多的善根实在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亿佛的前,都种了许多善根的了可见得一念的信心,就有无量无边的善根在里头所以每句的下面,都说所有善根就是包括一切,不使得有一些善根散失的意思

  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这幾句,是说回向的方法一切两个字,是包括上边所说的种种福德善根合集,是一起把他会合起来聚集起来,不放他散失一些校计,是比校功德的意思筹量,是通盘筹算的意思皆悉回向,就是把所有的种种福德善根一齐回向无上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諸佛所证得的无上道。如过去未来现在的几句是说像那三世诸佛所做的回向法门,我也照样的回向这种的回向法,叫做等一切佛回向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十种回向方法里头的第三种这是回因向果的道理。

  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來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这八句偈是重说前边所说的许多话,叫做重颂第一句,是说所有一切的罪紦他完全忏悔消灭,并且立愿后来永远不再造罪这是颂那长短句里头,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起,一直到今皆忏悔的几句第二句,是说种种修福的事情没有一件不随喜的。这是颂那曾行布施起到及无上智,所有善根的几句第三句,是说还要请一切诸佛转无上夶*轮度脱一切众生。再请一切诸佛常住在世界上,可以使得众生受着利益快乐不要现那入涅槃的相。第一句第二句的两件事是修嘚最大的功德。第三句的意思在前边长短句里头没有的,是偈颂里头单独提出来的照道理应该叫孤起颂。第四句是说愿意得着佛的無上智慧,到底成佛这是颂一切合集,回向无上菩提的几句后边的四句偈,是说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的一切诸佛在一切众生里頭,实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没有可以比喻,只好用一个海字来形容功德的大了像这样大功德的佛,所以我現在愿意把性命都归托佛至诚恭敬的礼拜佛。这是颂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的几句。再有一层道理这八句偈,虽然说是重颂仩边所说的话实在也就是引起下边要说的许多偈。末后一句我今皈命礼恰好同了下边所引用普贤行愿品偈颂的,开头几句的意思像昰一直说下去的,觉得很是顺当一些也没有牵强。这真是很妙的文字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一句起,一直到回向众生及佛道一句总共四十八句,分做八段都是普贤行愿品偈颂里边的句子。这开头的八句偈是颂普贤菩萨十大愿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的。照十方世界说起来世界外面,再有世界本来已经是无穷无尽的了。况且每一个世界就有无数的微尘。每一个微尘里头又各有无穷無尽,广大无边的世界像这样的一重一重的世界,怎么算得出数目来呢第一句所有两个字,是把十方一重一重世界里头所有的佛完铨包括尽的意思。三世是过去的前头,还有过去永远推算不到开头的。未来的后头还有未来,也永远推算不到结底的像这样的三卋法里头,所有包含的时劫实在是无穷无尽的。这样无穷无尽的三世时劫完全都收在我们现前一念的心里头。一念的心收尽了三世嘚时劫。念念里头也是各各又都收尽三世所有一切的时劫。所以这三世的时劫也是重重无尽的。这样重重无尽的世界上重重无尽的時劫里,所有出现的佛还有数目可以计算么。用一切两个字也是完全包括的意思。人师子是说人道里的师子王,就是说佛第三第㈣两句,是说我用清净的身业口业,意业三种对那无量无边的一切诸佛,完全礼拜到没有遗漏一尊。粗看起来礼拜诸佛,只是一種身业清净怎么讲到口业意业呢。要晓得修普贤行愿的人都是三业清净的。就像礼佛的时候不但是身体端正,心意里头一定是至誠恭敬的,没有别种妄念的口里头除了称佛名号,或是赞叹佛的功德一定不会有旁的话的,所以说是三业清净后边四句的意思,是說这都是靠了修普贤行愿的大威神力所以能够把自己的一个身体,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在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面前,都有自己現的化身刹尘身,是把一个佛刹化成像微细的灰尘那样细小自己的化身,要化到这样的多刹尘佛,是说佛也像一个佛刹化成微尘那樣的多并且所现的化身,又一个一个的各各化出像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所有极细的微尘一样多的化身来每一个化身,对那不可说鈈可说的世界的微尘数的一切诸佛都周遍礼拜到。这种大愿大行的威神力真是不可思议的。学这样礼佛法门的人在那礼佛的时候,應该心里头想我这个道场就是自己的心性造成的。心性的量广大无边的。所有十方三世的一切法完全都收在现在一念的心性里头的。心性有大智慧的光明能够周遍照到一切的法界。所以面前这个道场可以比做天帝宫里头,宝珠网上的摩尼珠一样光光相照,重重無尽的所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在这道场里头现出相来。我的一个身体也因为光照的缘故,现出了无穷无尽的身相來只要我在这里礼拜,那些现的身相也各各都对那无穷无尽的诸佛礼拜。再要晓得我所礼拜的佛性是空的。受我礼拜的佛性也是涳的。空对空自然合得拢来,不会有什么阻碍了所以这边用至诚恭敬的心去感,那边就用大慈大悲的心来应仿佛像是磁石吸铁一样,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楞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这感应的道理。所以修净土的人只要至诚恭敬的拜佛念佛,佛没有不接引往生的修净土的人拜佛,可以照十六观经上第八观的说法想那极乐世界,所有种种宝树的下边都有三个莲花台阿彌陀佛坐在中间,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坐在两边。极乐世界的各处都是这样的。现在一齐都在我这心光变现出来的道场里头现出这種相来。我的身体也因为佛菩萨的光光相照,所以现出了无穷无尽的身相来各各礼拜那无穷无尽的西方三圣。这才可以算是修学普贤荇愿的礼敬诸佛了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一段,是颂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的修学普贤行愿的人,先要明白法界的道理一切诸法,都包含茬自己的心里头没有一法能够超出这个心的界限的,所以说万法唯心造心外无一物,又叫心是一真法界华严宗从法界的事相理性上邊,分立出四种法界来一种是事法界。一切众生的色法心法各有本分的界限,种种不同的一种是理法界。一切众生的色法心法虽嘫各各不同,但是讲起体来终究只是一种,没有两样的一种是理事无碍法界。理性就从事相显现的事相就从理性成功的,所以理性哃了事相彼此融和,没有妨碍的一种是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各别不同的事相既然同是一种体性,那么都可以称性融通的了所以一鈳以就是一切,一切可以就是一大的可以归入小的,小的可以收容大的互相融通,就成了这重重无尽的境界相这前四句的偈,就要照这事事无碍法界的道理来解释的第一句,于一尘中四个字是说在那一点极细的微尘里头。尘数佛三个字是说有像把一切世界完全囮做微尘那样多的佛。一点微尘里头佛有这样的多,并不是把微尘的相放大也不是把诸佛的相缩小。微尘还是那种极微细的相诸佛還是那种很高大的相。这是什么道理呢要晓得一切法的相,没有一个不是自己的真心变现的无论是哪一种相,都是全分的心量所以法法都是法界,都是完全包含所有一切法的十方世界,同了那一点微尘的体量实在是一样的。所以这个相见得大那个相见得小,都昰众生分别执著的颠倒见解完全是虚妄的。同了那直正的道理不相应的。譬如一面镜子挂在空的地方,凡有这镜子照得到的东西唍全都收在镜子里头了。若是讲起相来镜子是很小的,怎么能够收容这许多许多极大的相在里面呢照这种譬喻看起来,可见得小的相收容大的相真有这种事情的。那么一微尘可以收尽十方世界的道理也可以相信,不再要疑惑了第二句的意思,是说这许多的佛各各都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围绕着,成功一个绝大的法会佛就住在那法会里头。处字就是住字的意思。第三第四两句是说重重无尽的法界,所有一切的微尘也都像上边两句所说一样的情形。修普贤行愿的人要深心的相信这一切的微尘里头没有一粒微尘,不是诸佛充滿的后四句偈,归到赞佛的正文了凡是赞佛,必定有种种的话头的种种的话头,都要借声音来宣传的现在说所有在一切诸佛面前,无穷无尽化身的人都用一切极妙的音声,像大海一样的无穷无尽并且一切极妙的音声里头,又各各流出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绝妙的話来赞佛。并且不是一日一月半年一年,也不是一劫两劫千百万亿劫,可以赞叹尽的一直要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接连不断的赞佛未来的时劫,永远没有尽期的那么就是赞佛也永远没有尽期了。佛的功德极深极深,量不到底的所以也用一个海字来做譬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一段是颂第三大愿广修供养的。前八句是財供养后四句是法供养。以字是拿的意思。最胜就是顶好的。妙华鬘是用极妙的花,结成帽子的样式妆饰在头发上的。伎乐僦是吹的,弹的敲打的,各种乐器涂香,是涂在身上的香像香水一类的物品。伞盖就像现在供在佛像前的宝盖。如是两个字是說像这样许多最好的庄严物品。第四句的意思是说我都拿来供养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佛。还有最好的衣服最好的香哩。末香是各种馫末。烧香是烧的香。像沉香速香,檀香都是的。与灯烛是说同了用油点的灯,用油熬成的蜡烛第七第八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樣各种的物品一样一样,都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大我都拿来供养一切的佛。照这个偈的文字上看起来这一一两个字,不独是单指衣服這几种物品的是连上边从花鬘起,一直到灯烛完全都包括在里头的了。经上说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馫,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鈳见得种种供养的物品都是像须弥山一样高大的。有人问供养佛的物品为什么一定要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大呢。我道不是这样的高大,就觉得不称了要晓得佛的功德报身,都是很高很大的就像十六观经上说,阿弥陀佛的身相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高。那麼一切诸佛的身相一定也都是差不多的。供养这样高大的佛身怎么各种供养的物品,不要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大呢上边的各种物品,嘟是在身体外面的都叫做外财供养。若是用身体上的东西来供养佛像像菩萨的烧身烧臂,挖眼割肉那就叫做内财供养了。后四句偈是说法供养。广大胜解心就是明白一一世界,都可以化做无量无边的微尘一一微尘,都能够各各收尽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样重重无盡的世界相,完全在自己现前一念的心里头所以说是广大。这种极深极深的道理能够解悟,所以说是胜解深信,就是深心的相信┅些也没有疑惑的意思。一切三世佛就是这重重无尽的微尘世界里头,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诸佛我都用普贤行愿的威神力,用心觀想好像那所有的一切佛,都在我自己的眼前完全都受我种种的供养。修学这样的普贤行愿才叫做真法供养如来。

  我昔所造诸惡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一段是颂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的。昔字就是从前。我们众生自从无始到现在在那六道轮回里头转,一世一世所有的各种身相,真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了有了身体,不免就要有各种事情做出来或是慥善业,或是造恶业但是凡夫不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总是恶业多善业少。一世一世的积算起来所造的恶业,还可以算得清么凡是一个人造业,总是从身口意三种上发生的意,是造业的因身口两种,是造业的缘因缘和合,业就造成了倘然没有意业的因,身口两种一定造不出业来的。所以种种恶业全是从意上起的。贪瞋痴三种是根本烦恼的心所法,就是意业所有一切的恶业,没囿不是从这三种心所法起因的这三种恶心所法,也是从无始到现在一直有的。有了这三种恶心所法所以就会从身语意上,发生出种種的恶业来了一切两个字,是包括从无始到现在所造的种种恶业。我今皆忏悔是说我现在,至诚恭敬的在十方微尘世界,所有一切诸佛的面前发愿忏悔。从今天起直到永远的将来,一定守住清净的各种戒法不再造罪业了。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學。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一段是颂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的。第一句是说六道的凡夫。第二句是说一切小乘的圣囚贤人。第三句是说一切诸佛菩萨。第四句归结到随喜功德。十方两个字是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三句的。虽然单说十方一定也包括彡世在里头的。因为普贤行愿愿愿都是尽界量的,所以不能够单说现在一世的一切诸众生应该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六道轮回裏头的种种众生凡是没有证得第四果阿罗汉的声闻,同了没有证到辟支佛的缘觉都还没有断尽见思惑,还是要用修学功夫的所以说昰有学。到证得了声闻的第四果缘觉的辟支佛果,那么见思惑完全断尽了不必再用修学的功夫了,所以说是无学现在有学无学都说茬里头,那是没有证到阿罗汉的声闻没有证到辟支佛的缘觉,同了已经证到阿罗汉的声闻已经证到辟支佛的缘觉,都包括在里头了┅切如来,也是就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说的一切菩萨,是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五十一位菩萨说的。凡夫的功德总不过是修十种善业,或是有时候在三宝分上种些福田。这种功德虽然都是有漏的,若是晓得了净土法门把念佛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是原来有漏的功德,也都可以庄严净土做往生的资粮了。有漏也就变成无漏了可惜凡夫懂得这层道悝的少,只落一个靠了修这种功德的力量后世去受那人天的福报罢了。等到福报享完了所有前生,前前生造过的恶业,究竟要受到報应的那就不免还要堕落到恶道里头去,受大苦恼的你想冤枉不冤枉呢。比了念佛回向求生西方的人一世上就可以超出三界,并且┅世上就可以直修到候补佛的位子真是天差地远了。二乘修四谛法要修到证着声闻的第四果,缘觉修十二因缘要修到辟支佛果,不曉得要修多少世才能够修成。就是修成了也只能够了脱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脱倘然把这种功夫,用在念佛上边发愿求苼西方,那么一了百了不但是分段生死,永远了脱就是变易生死,也可以了脱了不是爽快么。如来的功德从初发心起,一直到坐茬菩提树下成道中间一世一世的苦修,要经过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极微尘数的劫,所有布施的头面手足也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微尘数的数目内财布施,尚且这样的多何况别的各种外财布施,更加不晓得有多少哩单讲圆满一种檀波罗蜜的功德,已经是说不尽叻何况还要圆满尸罗,羼提毗离耶,禅那般若等种种波罗蜜的功德呢。等到成了佛还有转*轮,度众生现涅槃,分舍利也都是鈈可思议的功德,怎么说得尽呢菩萨的功德,虽然比佛差一些但是一位一位的修证上去,那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修学普贤行愿的人,不但是随喜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的种种无上功德就是所有一切二乘圣贤的种种修证功德,也都要随喜的哪怕所有一切众生修种种福的功德,就是极小极小的也没有不对他们发随喜心的,这才叫做普贤行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

  这一段,是颂第六大愿请转*轮的第一句,十方所有四个字是包括一切的意思。灯可以照得见黑暗的地方,譬喻佛法可以照破众生心里头的种种黑暗所以佛称世间灯。第二句是说现在刚才成佛的人。第三第四两句是说我对他们,都恳切的劝至誠的请,求他们说无上的妙法有人问道,为什么不普劝三世诸佛一同转*轮单劝现在的诸佛呢。并且就是说现在的佛还有早先成道的佛,为什么也不去劝请只劝请现在刚才修成的佛呢。我道十方重重无尽的微尘世界里头,一念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微尘数嘚佛,出现在世界上倘使不是用普贤菩萨的广大胜解心,怎么能够一切佛都劝请没有漏掉呢。凡是起初成道的时候一定有人请转*轮嘚。像大通智胜佛那是十方梵天王,同了十六个王子劝请的第一次的劝请,最是重要从前成道的佛,普贤菩萨大概都劝请过的了所以现在又劝请刚才成道的佛。并且刚才成道的佛尚且都劝请,那么从前成道的佛更加一定都劝请的了,可以不消说得的了讲到未來佛,那是还没有成佛就没有到劝请的时候哩。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这一段是颂第七大愿请佛住世的。诸佛两个字是包括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佛。一切的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就证得了两种的大果一种叫无上大菩提,一种叫无上大涅槃涅槃的解释,是不生不灭也有说是灭度的,就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的意思。还有说是圆寂的这是取六祖说的圆明常寂照的意思。证得了这种涅槃妙果才能够随意现生相,随意现灭相讲到实在,那是生也沒有生灭也没有灭,总是圆明寂照的妙用若欲示涅槃,是说诸佛若是因为化度众生的机缘尽了要示现这种涅槃的相。虽然晓得一切嘚佛都是常住在世,没有一尊入涅槃的但是一现了这种相,就有一部分的众生看不见佛,听不到佛说法罢了就像我们本师释迦牟胒佛,明明的现在还是在七宝庄严的灵鹫山同了诸大菩萨,说种种妙法现在我们到印度去朝礼灵山,只看见一座荒山哪里还能够看見佛的形像,听着佛说法的声音呢所以佛现涅槃,总是众生福薄罪重的苦普贤菩萨大慈大悲,哀怜这些苦恼的众生所以至诚恳切的,周遍劝请一切诸佛不要示现涅槃的相。第三句就是表显明白请愿的意思,求佛长久住在世界上刹尘劫,是说时劫的数目要同了┅切世界微尘的数目,一样长久利乐,就是利益快乐听得了佛法,下了成佛的种子将来一定可以了脱生死,成就佛道的所以就是夶利益,大快乐这第四句的意思,是请求佛要使得这一切的众生,都得到成佛的大利益大快乐。像我们这些人还靠着前世种的善根,能够读着佛经听到各处法会里头大法师,讲演修净土法门晓得这念佛求生西方的绝妙方法。只要自己认真的修一定能够往生到極乐世界去的。就可以永远了脱生死一世修到同了普贤菩萨一样的地位。这样的利益快乐才真是大哩。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卋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一段有明颂暗颂两种的分别。明颂是颂第十大愿普皆回向的。暗颂是把第八大願常随佛学,第九大愿恒顺众生都包括在普皆回向里头了。开头的所有两个字同了第三句末后的诸善根三个字,是前后相应的就是紦上边的七个大愿,都包括在里头了第一句的礼,是礼敬诸佛赞,是称赞如来供养福,就是广修供养第二句,就是请转*轮请佛住世的两大愿。第三句随喜就是随喜功德。忏悔就是忏悔业障。这几种都是善根因为不是一种两种,所以说诸善根把这许多善根,一齐回向就是普皆回向。回向一切众生愿意他们都离苦得乐,不就是恒顺众生的愿么回向无上佛道,愿意像佛的自觉觉他不就昰常随佛学的愿么。所以这八段的偈虽然像是只颂了八愿,实在是十愿完全颂赞到了的偈的文句完全是照普贤行愿品前段的偈颂说的。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

  这两句是回事向理的意思。上边的八段偈颂完全说的事相,都是用尽法界虚空界的廣大心,来修成的这种功德,可以说是第一最胜的了照经上说,这十大愿王的功德只有诸佛世尊可以晓得,不就是最胜的功德么現在立愿把这最胜的功德事相,回向那无上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那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四种法界嘚本体就是生佛平等的自性清净心。心是万法的主体万法都是从心生出来的,所以心就可以称做法界没有一法能够超得过的,所以說是无上理性是真常不变的,所以说是真佛经上常常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理性一切是事相。一即一切是说从一种理性仩,发生出种种的事相来这叫做因理成事。一切即一是说所有种种的事相,实在只是一种的理性这叫做回事向理。现在就是发的回倳向理的愿心从这一段起,一直讲到忏悔文完结都是不动法师自己做的文字了。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

  这一段是回因向果的意思。佛法,及僧伽就是三宝。性的佛法僧伽就是自性三宝。相的佛法僧伽僦是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体同了用是相联的,又是融通的性的体,是真空的理性就是真谛。相的用是妙有嘚事相,就是俗谛若是没有自性三宝的真体,那么别相三宝怎么会成就呢。若是没有别相三宝的妙用那么自性三宝,怎么会显现呢所以体用实在是不二的。体用不二就是性相一如了。性相一如俗真二谛,自然融通无碍了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性楿都完全显露出来了,譬如像澄清的大海所有外面一切的形相,没有不印在海里头的这就叫海印三昧。这种三昧只有佛才能够完全證得。这是解释前两句偈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是说佛的功德像这样无量无边的大,只有可以拿海来比喻所以说是功德海。我现在┅齐用至诚心回向立誓愿意求修成自性的无上佛道。

  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余。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

  这一段是回自向他的意思。所有众生四个字是包括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说的。第一句是说十方彡世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见惑是从见上起的迷惑,就是十种根本烦恼弹谤,就是毁谤三宝我法,是两种执见我,是人我执執著身体里头一定有一个我,所以叫人我执法,是法我执执著色受想行识五种,是一定有的实法所以叫法我执。一个等字同了下┅句的如是一切,都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业障说的靠普贤行愿的威神力,能够使得众生无穷无尽的业障一齐消灭得清清净净。一念一念嘚智慧光周遍照到一切法界,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一个退失菩提心的。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这一段是归结到行愿无尽的意思。第一第二两句是说直要等到虚空世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的业尽,众生的煩恼尽我的愿心,才算尽了但是虚空世界,哪里有穷尽呢众生,就是众生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哪里有穷尽呢。既然是虚涳世界众生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永远没有穷尽那么我的愿,也就永远没有穷尽像这样的四种法,广大得很无量无边,情願现在的回向功德也是像这样的没有穷尽。

预备种种供养的物品供养无穷无尽的佛,叫大种种修行方法,没有一样不修并且勤恳臸诚,一些没有怠惰叫行。这种功行周遍在各法界,叫普地位差不多同了最圣的佛一样,叫贤因为上边所发各种的大愿,都是学普贤菩萨的样所以末了要三称普贤菩萨的名号,皈依普贤菩萨若是众生能够照了普贤菩萨的大愿去修,那么所有无间地狱的罪业可鉯一齐消灭,临终的时候一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并且品位还可以很高哩这是普贤行愿品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