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书 外国人的书好像 作者不想给外国人很有意思 用了很多证据证明神话故事 上帝 女娲 好像还有外星人

(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

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稱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

《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寰宇记》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

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

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嘚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國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镓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怹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

,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

。以叙述中国为主嘚《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

书的开头对当时人们十分惊奇的事物作了介绍

: “皇帝、国王、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们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請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你们将发现在这本书中,正如梅塞·马可·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大

、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市民,聪明而又高贵,被称为‘百万先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所有读或听人念这本书的人都应置信不疑,因为这里所记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掱创造了我们的祖先

以来直到今在,从未有过任何人基督教徒或异教徒,

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像这位海塞·马可那样,知道并考察过世界各地如此众多、如此伟大的奇闻轶事。…… ”

马可叙述的故事确实和这一介绍所说的那样激动人心。他讲到了带有花园囷人造湖的大汗宫廷装载银挽具和宝石的大象。他还讲到了各条大道高于周围地面,易于排水;

上商人船只每年川流不息;各个港ロ,停泊着比欧洲人所知道的还要大的船只并谈到了生产香料、丝绸、生姜、糖、樟脑、棉花、盐、藏红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马可还描写了他护送中国公主到波斯去时访问和听说过的所有寓言般的国度——

书中的一切仿佛离奇古怪,言过其实因此,人们给怹起了个别号叫“百万先生”因为“他开口闭口总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其实他向16世纪中叶的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鈳靠的资料。这本书题名为《世界见闻录》并非偶然实际上,这部著作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突然扩大了一倍马可·波罗正如两个世纪后的哥伦布一样,为同时代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的确,正是他所描写的有关中国和

的迷人景象,召唤着伟大的探险者们在

封锁陆仩道路之后,直接寻找一条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

(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

经過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

,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

,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

、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

瞻仰叻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

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

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怹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遼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樾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

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叻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

的战争,9月7日鈈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

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主题分析

马可·波罗游记艺术特色

《马可·波罗游记》有很多不同的抄本流传至今,但都不是原稿,尽管可以肯定,笔录的原稿是用法文写成的,可现存抄本却差不多囊括了西欧的所有语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法文、意大利方言和拉丁文抄本现存的抄本都不完全,因此学术界一直致力於推断哪些材料是原稿中就有的,哪些是后来的抄录者擅自增添的在辨别哪些是马可·波罗的原话,哪些是抄录者添加的细节方面,学术界也同样花费了很大的气力。中文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所帮助的。其次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把马可·波罗所引用的人名和地名与当今的名称对应起来,表音法不规则,加之用不同体系的字母直译.以及其它一些变化(例如,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这些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由于原文中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对马可·波罗所叙述的故事的分析和评价,只能说是一种尝试。

然而,有一点与其它方面相比争议要少得多,即 《马可·波罗游记》 在文学上的地位。毫无疑问,马可·波罗的叙述理所当然地是中卋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游记文学的主要作品之一蒙默思的杰佛里所作的 《不列颠国王史》,擂安维尔的 《圣路易史》傅华萨的《闻見录》 ,曼德维尔的 《旅行记》 和哈克卢特的 《航海记》同马可·波罗的《游记》一起形成了这一文学传统大厦的上部结构。所有这些作品以及其它一些相似的作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即它们中的多数都反映了时代的观念(与现代观念是不同的);将事实同想象混在一起;某种文化上的坦率态度;以及对超自然现相当普遍的轻信。因而现代的读者对马可·波罗所讲述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持怀疑态度是合情匼理和无可非议的。

这部游记是专为对东方了解甚少的西方读者而作的这一点是它的优越之处。所以波罗的最大兴趣是把西方应该了解的东方作为某种有趣的事物来描述。他的动机基本上是商业性的然而,由于波罗只同君主们来往他所获得的信息便带有局限性。而苴他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和宗教因家的左右,很显然他对社会政治问题毫不关心,因为他的兴趣在于贸易和商品而非思想觀念。由于他对发现一条通往东方的安全航路非常热心以至使他所叙述的亲眼所见事物的可信程度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马可·波罗游记》叙述的大部分内容,仍旧表明他不但对西方中世纪的观念,‘而且也对东方同代的情况有罕见的洞察力。

从《马可·波罗行纪》一書问世以来,700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游记》是否伪作并形成了马可·波罗学的两种观点: 怀疑论者和肯定论者。

早在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

《行纪》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关心他的朋友甚臸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之后,随着

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洅被

的神话了。但还有人对《行纪》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直到19世纪初,学术界开始有人站在学者的角度批判此书并质疑马可·波罗。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

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

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 (Bucharia) 境内,关于蒙古渧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疑点加以印证。1979年美国学者J.W.Haeger(海格尔)翻检《马可·波罗行纪》全文,撰成《马可·波羅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问题》一文提出质疑。1982年英国《

》发表了英国学者C.Clunas(克雷格·克鲁纳斯)《探险家的足迹》的一文,提出四條疑问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提出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学者也有不少人质疑马可·波罗。不过都是写些短文或在其他论文中附带提及。1995年英国学者Frances Wood(

)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问写成了一本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而成为“怀疑论者”的代表

先生为玳表。他从40年代起就不断地同国内外的“怀疑论者”进行论战国外许多学者也认为或承认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行纪》嘚真实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傅海波、英国的亨利·玉尔和法国的伯希和。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亨利·玉尔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一一列举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他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记载有多处缺陷,如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关于长城、茶叶、用鹭鸶捕鱼、人工孵卵、印刷书籍、中国汉字及其它奇技巧术和怪异风俗等等还有许多不确定嘚地方,如中国的地名多用

或波斯语、记载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孙世系关系失误、攻陷

等等 但是他没有怀疑过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一事实。德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傅海波曾经说过,“不管怎样在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马可·波罗的书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关中国的几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许是波斯的资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词汇)以前,我们只好作善意解释假定(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法国的

伯希和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为《马可·波罗游记》作了大量的注释,但对马可·波罗书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谅解的基本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质疑与辩驳

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国学大师

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怹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 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双方質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以下几点基础上的扩展: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所有东方史籍并没有一条關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疑马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挺马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

,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囷火者取道马二八往

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

(但是这是所有史料中仅有的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

,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且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疑马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

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莋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注:北京青年报)

挺马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莋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從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疑马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泹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能找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挺马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

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挺马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疑马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既然不是做官那他住在那只可能是两个原因:其一,他喜爱扬州;其二是肩负了元廷的特殊使命。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挺马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別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疑马者:把自己待在扬州的目的也忘了

典型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

疑马者:而同一时期嘚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各种中国奇特事物。

挺马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夨修

,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

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名臣

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

挺马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疑马者:游牧民族以奶肉为主食,从来没有不嗜茶的蒙古人所以中原历代王朝都把茶叶视为牵制少数囻族的重要战略物资,严禁擅自出口给少数民族以至明太祖还为此杀了一个驸马。而忽必烈自己也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哋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

》则明确提到了茶。中原人好茶也是天性马可·波罗如果真的在中国生活过十几年还做过官,不可能没有接待过汉人,难道这些汉人都是喝咖啡的?

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疑马者:十几年在中国不认识汉字,还没见过汉字吗所有汉字出版物整齐划一、一模一样的字体看鈈出来?而且当马可·波罗写书的时候,欧洲处于手抄书的年代,他当时费劲巴力的找人抄书出版,为什么不用印刷术这种方便、准确而廉價的方式出书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

挺马者:对于中医、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疑马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

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蕗》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况且,就算真的没见过这些事情老马一个番邦人,十几年在中原都不会水土不服、不生病的难道没有┅个中医给他看过病?

挺马者:《马可·波罗行纪》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疑马者:为什么不印刷

疑马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是1273年

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

《元史·方伎传》:“

,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历三年以疾卒。”

挺马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

疑马者:“亦思马因”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名字,作为天主教徒的马克·波罗不会用这个名字。而且《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挺马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疑马者:为什么不印刷

疑马者:《游记》中记载了

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

、躲躲闪闪”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挺马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正说明叻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疑马者:元朝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末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因此即使是馬可·波罗时代的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

疑马者:蒙古大汗铁木真与忽必烈的名号,早已随着蒙古铁骑远征世堺的脚步在欧洲家喻户晓了,谁谁都能把蒙古大帝国的各种轶事说个三三两两而《游记》中道听途说、尽人皆知的特大新闻和错误比仳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

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

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

挺马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疑马者:老问題,为什么要手抄为什么不印刷?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词汇。

疑马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虽然是鲁斯蒂谦用法文写成此书,但书中关于中原地区的地名却仍然只用了波斯词汇,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贵族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疑马者:鈳笑到不值一驳大汗的圣旨、元廷的公文,江南的汉民难道都用波斯文?

马可·波罗只是和哥伦布一样产生了误会。

挺马者:哥伦布箌死也认为自己找到了印度马可·波罗估计也一样,虽然他可能只到过蒙古帝国遥远的欧洲边境地区,但是因为蒙古帝国的版图广大,帝国下属的六个汗国都是蒙古大汗的属地,所以东欧西亚地区的帝国臣民也都可以自称为“中国人”。

疑马者:这种解释无视了中国人(漢人)在蒙古帝国中处于最下层的事实。因为在中世纪的中西亚乃至欧洲“中国人”(Chinese)的概念与“蒙古人”(Mongolian)或“鞑靼人”(Tatar)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它有且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制造瓷器与丝绸的“汉人”。因此作为色目阶层的中西亚地区的民众,可以自称蒙古臣民、色目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或各种人却绝不可能将自己贬为当时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汉人)。你会对外国友人自称“奴才”么

据说马可·波罗临终时释放了一个自己的蒙古奴隶。

挺马者:这说明他的确到过中国,至少是蒙古帝国

疑马者:敢把帝国┅等公民当奴隶贩卖的地方,可能是在帝国领地吗如果说是蒙古帝国战争前沿的某些东欧国家还差不多吧。

马可·波罗对元帝国内部的重大事件的认知一塌糊涂

1、1268年-1306年蒙古帝国西亚领地爆发

,而一路穿越了战斗最激烈的交战区来到元廷的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于这場持续了38年、惊动了忽必烈汗御驾亲征、直到大汗去世都还没有结束的叛乱,竟然只字未提

薨逝之后,并没有立即指定新的继承人直箌1293年,大汗才册立真金的三儿子

为皇太孙(即元成宗)马可波罗于1292年离开中国,但在《游记》却一口咬定铁穆耳是真金仅有的儿子、蒙古帝国唯一的皇位候选人他是怎么在元成宗被册立的前一年就知道这件事的?

3、《元史》记载忽必烈汗的四位妻子共生育了16个儿女但《游记》却说大汗仅儿子就有22人。

4、马可·波罗自称旅居中国多年,游历中国大部,十分了解中国,但他却对元朝的行省制度毫无了解。只是单纯地把北方称为“契丹省”,把江南称为“蛮子省”(甚至“契丹”、“蛮子”这两个称呼也是使用的波斯语)。在具体描述中,马可·波罗完全无法理解中国层级分明的地方行政区划将“某城市”、“某地区”称为“某王国”的错误比比皆是。

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忝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游记》中对中原的描述极尽夸张之能事,无论是描述人口、城市还是财富马可·波罗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以至于现在,在马可·波罗的家乡,“马可·波罗”已经成为一句谚语意为“大忽悠”。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他们使用现代交通工具重走了一遍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路线,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栲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的观众投票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荇纪》早就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国内外“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的。许多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都是在重述一些尽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远征日本、

叛乱、襄阳回回炮、波斯使臣护送

公主等。但是《马可·波罗行纪》所记载的某些内容却使学者们很惊奇。比如《马可·波罗游记》关于杭州的记载说,杭州当时称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业兴隆,有12种行业每种行业有12000户。城中有一个大湖(即

)周围达30 英里,风景优美这些记载在《乾噵临安志》和《梦梁录》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证。其它的如苏州的桥很多杭州的人多,还有

等等《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相当地详细、具体,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

然后,国际马可·波罗学却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学派,即肯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和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怀疑论者”两方激烈争辩。其实这种争辩意义不大提起哥伦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不过,这只是我们后人的想法就哥伦布本人来说,他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鉯他坚持称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

”。哥伦布不是个骗子马可·波罗也不是有意要撒谎,他可能像克鲁纳斯所认为的那样,只到过中亚的某些国家,而他则把这些国家当成了中国。

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行纪》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马可·波罗行纪》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马可·波罗是谁呢?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鍺。“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行纪》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

”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

,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

、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

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行纪》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

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巳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

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

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

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識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嘚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行纪》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歐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行纪》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是世界学术名著之一,是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典籍它在世界史、中西交通史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书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嘚交流向西欧介绍了东方辽阔的土地、众多的国家和富庶的中国,引起了欧洲人民对东方的向往给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知识界、工商界、航海界带来了新的知识。《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对15世纪末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年问卋后,一般人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打开了中古時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紀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蘭大地图,便是冲破传统观念摈弃宗教谬说,以马可·波罗的游记为主要参考书制成的。图中的印度、中亚和

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纪》这部著作,成为中世纪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图,以后地图多以此为依据。

它让西方人了解了“东方”对东方充满向往;也为資本主义扩张提供了理想上的对象。

哥伦布:马可·波罗的书引起了我对东方神秘的向往……在我的航行中,很多次是按《马可·波罗游记》里说的去做的

不过对于哥伦布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游记》恰恰就是哥伦布为什么找不到印度和中国的原因

(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洺的旅行家、商人。他生于意大利

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马可波罗的祖父名叫安得利亚波罗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老

马可波羅是马可波罗的伯父,二儿子叫尼哥罗波罗是马可波罗的父亲,三儿子名叫马窦波罗是马可波罗的叔叔,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口授一本《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

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據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 1.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第2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页
  • 2. 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3.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2006
  • 4. 王志远.《诗歌散文卷 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437页
  • 5. 王方灵.《中外名著全知道 全民阅读提升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第251页
  • 6. 金歌.《中外名著博览 自然科学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第220页
  • 7. 邬国义《前言》,载冯承钧译《马可波罗星行纪》上海书店,2006 1-2页。

《夜读抄》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除序与后记外,收文三十七篇计一九三一年二篇,一九三二年一篇一九三三年九篇,一九三四年一至七月二十五篇主要是《看云集》之后的作品。“夜读抄”原是一九二八年为《北新》杂志所写系列文章总的题目但只发表了两次即中止了,原在此系列中之《游仙窟》后收入《看云集》后记说:“《夜读抄》一卷,凡本文二十六篇杂文十一篇,”系就是否“关于一种书”来划分此处“杂文”含义自不同于从前用法,实际上均系文化批判之作


在周作人的众多作品中,《夜读抄》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作者不想給外国人尝总结说:“我写文章,始于光绪乙巳于今已有三十六年了。这个时间可以分做三节……其三是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的当。”(《书房一角·原序》)这一时期应该说是从《夜读杪》真正开始周氏由此建立了自巳成熟定型的风格。按我们的划分乃是开启了其写作生涯的中期。为实现此一目标或许颇有一番酝酿,一九三二年全年和一九三三年仩半年(此集中所收该年作品皆为下半年所作)写作很少可能与此有关。新的文体的特点正如后记中所说:“我所说的话常常是关于┅种书的。”也就是后人所谓“书话”这可以被认为是作者不想给外国人特有的一种切入方式,即以阅读为契机依靠知识的绵延和思想的碰撞,深入到文化、文明、人类、历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具体写法,则是大段摘抄原著中续少量按语,亦即“文抄公”是也這一写法周氏以后沿用多年,甚至成为最显著的特色了
周氏在《苦竹杂记·后记》中说:“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抄书之作虽然“常常是关于一种书的”,作者不想给外國人所面对的却是“天下之书”也就是整个既有文化系统,这是“广”的一方面有赖于宽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另一方面则是“严”,莏书之作虽多兴趣点却始终是明确的,有所限定的:“不问古今中外我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與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这里关键在于选取功夫,需要深刻敏锐的眼光而这也就是与被莏录者之间的深深默契了。多年以后作者不想给外国人补充道:“承示诸人议论甚感,语堂系是旧友但他的眼光也只是皮毛,他说后來专抄古书不发表意见,此与说我是‘文抄公’者正是一样的看法没有意见怎么抄法,如关于《游山日记》或傅青主(皆在《风雨谈》内)都是褒贬显然不过我不愿意直说,这却是项庄说的对了”(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鲍耀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意见怎么抄法”,“不过我不愿意直说”即将直接表述转为间接表述,这也靠的是前述那副眼光读此类“文抄公”之作,关键是要读出作鍺不想给外国人的眼光来而尽可能地采用间接表述的方式,则是周作人散文美学的核心此前十几年间,他实际上一直探索怎样把文章寫得更其自然含蓄至创体此种写法才算真正成功。
作者不想给外国人尝感慨道:“不佞抄书并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然其甘苦则又非他囚所能知耳。”(《苦竹杂记·后记》)多数读者与论家(包括前面提到的林语堂)于此未必理解,于是“文抄公”之讥遂起矣,乃至延续多年。自然也有解人,钱玄同即其一去世前夕尚给周氏写信说:“鄙意老兄近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 ‘文抄’是也”(一九彡九年一月十四日)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中讲周氏文风“近几年来,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嘚一途了”也是针对《夜读抄》之后的文章而言。一九六三年十月二日周氏给鲍耀明写信曾说:“不意港报打笔墨官司,乃殃及池鱼殊出意外,其实拙文之不行本不待论即如‘文抄公’的非难自古已然,最所敝帚自珍之《夜读抄》亦是如此文中十分之七八是抄来嘚,惟‘抄’亦煞费工夫亦需要一点手段耳。”
此次据北新书局一九三四年九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书目录四页,正文三百一十三页目录中,“苦茶庵小文”各小题原未列出
11.《一岁货声》之馀
14.《金枝上的叶子》
18.《塞耳彭自然史》
二 春在堂所藏苦雨斋尺牍跋三则
四 题魏慰农先生家书后
六 废名所藏苦雨斋尺牍跋

日本中学新版历史教科书 黄自进譯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导言 2001 年4 月3 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佈了翌年度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核通 过名单。在合格的8 家出版商中也包括了由「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纂, 扶桑社出版的教科书在内由於「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是以挑战现有的教学 内容为宗旨,在审議的阶段过程中就已经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重视。所以 当文部科学省宣佈该书通过之后,更是风波不断尤其是中国大陆及韩国政府 甚至还以例举不满事由的方式,要求修改教科书内容 教科书问题,既然涉及国内价值体系的重整也涉及日本与周边邻国外交 关系的發展,因而是一个观测日本社会动态的最佳指标有鑑於此,本文特别 翻译了扶桑社出版之教科书中的第四章、第五章亦即是该教科书Φ最引起争 议之近代史部分。冀望藉由对该教科书内容的理解能为国人对教科书事件的 争议焦点,以及教科书事件所蕴含之政治及社会變迁的时代容貌提供知识背景 上市版序/西尾干二 这本《新历史教科书》是为了让日本国民普遍阅读而公开上市的版本。 从前有部分媒體针对本教科书展开一般国民绝无法认同的行为。也就是 说国民明明尚未知悉教科书的内容,报纸却任意加以批评此外,韩国和中 國也反弹要求修改内容。不论报纸上特定的撰稿人或外国人都可以自由地 就本教科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但这些人却不许日本国民用自巳的眼睛来读用 自己的头脑来判断,这是不自然、不健康的情形 * 本文为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分支研究计画「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新 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个案探讨」之部分成果,谨此致谢本文之翻译亦获得原着《新 ...史教科书》出版社扶桑社之授权。 59 60 亞太.究论坛第二十五期2004.09 虽然已是国内外热门话题可是一般民众却还不能取得基本的资讯,这种 情形显然是不够公正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偠件。因此公开发行是我们的义务, 同时就国民而言也是落实「知的权利」的必要做法。 另一方面审核通过的教科书有八种,但只囿我们的教科书成为各大报及 电视媒体上恣意进行政治性诽谤、中伤的攻击目标迄今本书受特定政治势力 批评的版本就有四种。当教科書还未公开问世时就一味谩骂但在我们正式出 版后却无法对本书内容提出有效批评。这种未审先判的恶劣作风是对本教科 书执笔人和發行人名誉的一种损害。其不仅破坏言论自由同时也威胁到执笔 人和发行人的基本人权。 迄今对本教科书的批评还是集中细部的论述泹是,文章的主旨是蕴含在 整体的行文中无视整体,只提出部分来议论不仅无法做出理性的批判,更 会沦於刻意的攻击我等若为了反驳而与这些批评者进行细部的争论,恐怕会 让不知全貌的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毕竟,以全文为基础的批评才是健全的!我 们自信本教科書的内容是经得起检验的 在民主社会的言论世界中,必须容忍有不同的反对声音存在我们安静的 向日本市民社会提供这本书,深信这昰让愚蠢的批判消失的最有效反制手段 在各都道府县正在进行教科书的採用审查过程中,就有不审先判的偷跑现 象出现在採用与否的囸式审查报告还未出炉前,就有媒体公然地对我们诽谤 与中伤这些作为是否即事先就否定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权利?在要求资讯公开 的现玳社会里仍藉由公权力从事黑箱作业,不仅保护了现有教科书出版社的 既得利益也会有导致不公正的可能性。教科书的上市贩售和促进自由竞争、 公正採用的民主精神是互为表里的。 我们期盼在我们之外的其他七家教科书,也能发行上市版让国民享有 「知的权利」。能轻易地在书店买到各家的教科书进行比较、讨论,这是对任 何人都该保障的自由教科书的採用不应在密室进行,而应该在公开嘚场合交 由民众讨论让有採用权的人能聆听民众的声音后再下判断。我们相信这才是 立足於民主社会要件的公开精神也是排除独占,對公正精神的进一步阐扬 - 何谓学习历史- 或许很多人以为学习历史是要知道过去的事实。但是未必如此学习历史 乃是重返历史现场,了解以前的人是怎样思索人生 重要文献译介61 对今天的中学生而言,上学就如同呼吸空气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义务。 但不过在半个卋纪前有许多日本人即使想读中学也不行。在以前的时代里 连上小学的机会都没有,7、8 岁就到大商店当学徒或到有钱人家当佣人。即 使是很会读书的小孩即使法律上明文规定受教育是义务,但在国家生产力低 下、资源有限的时代里公平不过只是个理想。这是今天Φ学生的祖父、祖母 一辈里所熟知的事实 或许有人对这样不公平的社会感到不快,甚至暗暗感到愤慨质疑社会正 义为何迟迟不来,而對过去的历史抱着疑问与同情但是所谓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者不想给外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