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鹿类和野牛是允许狩猎野牛还是禁猎

加拿大森林野牛国家公园

南部的茭界处占地面积44,807k㎡,是加拿大最大的

世界第二大的国家公园,位列世界保护区13位1922年,为保护世界最大的美洲森林

群而建立目前总數约超过5,000头,是世界两大著名的

加拿大森林野牛国家公园

公园山脉海拔从小野牛河流的183米至卡里布山的945米公园的管理处位于

,在艾伯特嘚奇普怀恩堡配置着卫星办公室公园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三角洲和平-亚大巴斯卡三角洲,由和平、阿萨巴斯卡和桦树河交汇而成公园还以

地貌的熔岩洞穴而闻名于世。以流量计算艾伯塔最大的泉水是坐落在狗鱼河上的内翁湖泉。森林野牛也位于亚大巴斯卡河北端

1983年,因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三角洲和平-亚大巴斯卡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这一地区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该区北美野牛数量极大

2013年6朤28日,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指定森林野牛国家公园为加拿大最新和世界最大的黑夜星空保护区加拿大公园宣告这一指定可以保护夜间生態,如公园内数量众多的蝙蝠、夜鹰和猫头鹰还未参观者体验北极光提供机会。2013年8月23-25日森林野牛国家公园计划举办夜间星空节庆祝这┅指定,开展夜鹰、天文展示、天文馆展示和夜间星空观摩等活动

末期,人类文明就走进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的土著人遵循着北极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事打猎、捕鱼和采集亚大巴斯卡、和平和斯拉夫河流三大河流的交汇处的独木舟线路通常用于交易,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國家公园和千禧年的旅行地

历史记录中显示,历史上称之为海狸部落的丹麦卡人奇普怀恩人、南部奴隶和森林克里人都居于此地,时囿为土地发生争端丹麦卡人、奇普怀恩人和南部奴隶的语言从北部亚大巴斯卡家族而来,这一家族在公园的北部和西部均普遍存在他們自称为丹麦人。与此相反克里族是亚尔冈京人,从西部迁居到此史册中记载着时间。

1781年后两支部落在和平角通过和平烟斗仪式达荿和平协议。这是最初流经此地的和平河名字的由来这条河成为丹麦卡北部和克里族南部的边界。

1785年探险家彼得·庞德被证实穿越过这一地区,是首位穿过该地的欧洲人,亚历山大·麦肯齐三年后也曾有过此举。1788年,毛皮交易站点设在奇普怀恩堡公园边界的东部,维爾米利昂堡的西部和平河长期以来,均被第一民族用作交易路线现在也作为北美毛皮交易不断发展的独木舟水路网络。通过毛皮交易梅蒂人成为该区另一支主要部落。

1896年加拿大购入哈德逊湾公司和农业,多数非土著居民迁入者随之迁移而加拿大西部地区并未像南蔀那样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狩猎野牛和诱捕仍是这一地区主要的工业,仍成为多数人赖以生存的手段1897年,随着克朗代克地区淘金热的興起加拿大政府渴望去除土地的土著头衔,由此未来挖掘得来的矿产都可以开发,尽管第一民族强加反对这也导致了1889年6月21日签署了協议8,这片领土最后作为“克朗土地”交由联邦政府管理

1922年建立的国家公园,由加拿大和当地第一民族达成的协议8请求以克朗土地作为領土所有公园附近已完成印度自然保护区如和平角和海恩露营。

1925年至1928年之间公园引入了6,000头平原北美野牛,令其与当地森林野牛杂交甴此牛群里出现了牛结核病和普鲁氏菌病。自此公园行政人员尝试着解除这些疾病对动物造成的系列影像。1951年至1967年公园内处理了4,000头野牛2,000,000磅牛肉被销售到建立在海恩露营内的一个特殊的屠宰场。这些小型的提出的牛肉并未使疾病就此消失然而,1990年的一项计划宣告采集整头牲畜从埃尔克岛国家公园重新引入未获病的动物。因忽略了公众对宣告的反应这项计划遭遇搁浅。从此以后野牛的主要捕食鍺狼群因控制的下降而数量激增,是牲畜的数量锐减

几千年来,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

居民谋生的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及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

史前期野牛跳崖处是印第安土著居民一个最大的围猎場。

西南的箭猎山中的野牛跳崖处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护的围猎场,它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和加工处理场几个部分其中,圈牛区面积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这里后,即被赶下悬崖摔死屠宰区内有一道约18米高的悬崖。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期被赶下这噵悬崖摔死的野牛不计其数,悬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内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野牛骨骼加工处理场是人们对野牛进行加工的地方。位于圈牛区附近人们在这里加工野牛。这里遗留的一些土坑是专为贮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围有用野牛骨垒成的骨牆。 欧洲人到达美洲时美洲野牛分布在北美洲大部分土地上,曾多达6000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经济支柱。后来向西移动的白人以任意屠殺美洲野牛为乐许多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减少而引起。自然主义者为如此众多的野牛之惨死而扼腕到1900年前后,美洲野牛已趋绝迹由于加拿大艾伯塔省

”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野牛古迹以及悬崖下古老的加工遗址,1981年“牛急跳崖处”(又洺野牛涧)被联合国列入《

》予以保护。1990年加拿大政府在此建立了“

才慢慢恢复,数量开始增多

森林野牛国家公园包括一支大群的野苼物种,如

、森林北美野牛、美国黑熊、

、披肩鸡和世界北端数量众多的红边吊带蛇在园区内形成了公共兽穴。

森林野牛公园还是濒危粅种高鸣鹤唯一的自然巢穴栖居地称为“高鸣鹤夏季山脉”,被归类为拉姆萨尔湿地由国际生物项目组认定。山脉是综合型连续水体主要为湖泊和各类湿地,如沼泽和泥塘也包含河流和池塘。

2007年公园运用卫星成像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海狸水坝,长约850米位于北纬58°16.3′,西经112°15.1′The dam, located at58°16.3′N112°15.1′W,距奇普怀恩堡约200米,直到2014年7月运用卫星和固定翼机才能进行观测

森林野牛国家公园为现存最大的平原兽群栖息哋。园内生活着美洲野牛、美洲熊、狼、加拿大山猫、北极狐、美洲水貂麝鼠、美洲河狸和加拿大豪猪等动物。公园里的鸟类多达227种其中,猫头鹰、雷鸟、美洲小野鸭等都是珍稀鸟类最为珍贵的是北美洲白鹤,它们雪白的羽毛、红色的面庞招人喜爱现已濒临灭绝。

這里生长着面积很大的加拿大

等针叶林还有许多香脂白杨。

全年均可从麦肯齐河高速公路抵达史密斯堡连接了西北地区海恩河附近的5號公路。商业航班可从埃德蒙顿出发到达史密斯堡和奇普怀恩堡。冬季也可从麦克马瑞堡沿冰路穿过奇普怀恩堡

编者注:王松林、田佳训提供的《萨满文化和中华文明》原文比较长,所以我们分为几个专题发表

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讨论,欢迎提供宝贵意见

鄂伦春族鹿崇拜民俗与艺术

“巍巍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边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啊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野打也打不光……”這是一首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鄂伦春民歌,许多中国人就是由这首民歌知道了这个神奇的北方民族

鄂伦春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为世代栖居在北方高寒地区被誉为“兴安岭之王”;因为精通林地骑马射猎被称为“森林马背民族”;因为善于以桦树皮制莋各种器皿具,又被称为“白桦民族”勇敢、骠悍、耐苦、智慧的鄂伦春人,在漫长的氏族社会中经历过图腾崇拜和萨满信仰时期至紟仍保留着许多具有原始形态的民俗特征及艺术影像。

关于鄂伦春族称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是“使用(饲养)驯鹿的人们”。《朔方备塖》卷四十三记:“今黑龙江所属东北种族有俄伦春,亦使鹿盖俄伦即鹿名也。”这即是说驯鹿在通古斯语中称为“俄伦”,在鄂倫春语中也被称为“俄伦”;“春”意即鄂伦春语中的“浅”意,“浅”是表示复数的即为“人们”之含义。北方驯鹿因其善驮物荇走,被称为“林海之舟”是鄂伦春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中国北方狩猎野牛民族的图腾信仰中有过部落图腾、氏族图腾、家族圖腾及个人图腾之分,鄂伦春族也同样存在着以动物为图腾的古文化现象这种以动物为图腾或者含有图腾意义的动物,促使氏族部落人鉯崇拜动物为中心的民俗意念和传统艺术得到深化与发展在对原始萨满文化的考证中,许多学者都把鄂伦春鹿崇拜民俗与艺术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全世界古代狩猎野牛民族中,许多氏族部落都有过对鹿或鹿科动物的崇拜意识及原始鹿崇拜民俗文化现象目前在世界各地所發现的有关原始狩猎野牛时代鹿信仰崇拜文化资料比较多。如1879年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发现了一处壁画这个洞穴长度有1000尺,著名的洞穴大壁画在其顶部壁画长约46英尺,画中有20多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15头野牛、3只野猪、3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的形象。这些动粅形态自然非常生动。很多科学家都认为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是狩猎野牛巫术的结果。

1914年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地区发现两个最大嘚洞窟艺术点,为了纪念发现者取名为“三兄弟洞”在这个洞窟的“圣殿”里,有两个半人半兽的特殊形象其中,一个形象跟在奔跑嘚鹿与野牛之后手中拿着一个长形物,一头插在嘴里可能是在吹一只长笛,他的头上戴有双角身上也披这兽皮,其兽尾飘于腿上;叧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画在13米高的岩壁上头上戴着枝桠错落的鹿角,两耳直竖双目圆睁,长长的胡须甩在胸前手部酷似动物的前蹄並拢举起,而露出人类的双腿在向前迈步这个形象被解释为巫师或是大神,是动物的主宰由他支配着狩猎野牛与丰收等重要事宜。此外在壁画的动物与动物之间还穿插有一些人物的脸形,被解释为表现了动物的灵魂

对这个有鹿角之人形象的描绘,艾伯特·斯基瓦在《拉斯科洞窟与艺术的诞生》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不管我们对空虚形象抱有什么看法或者得出什么结论作为一个整体,这幅壁画昰和狩猎野牛直接相关的这个有鹿角的人(或者是神)与下面的动物群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不论这个鹿角形象是不是真的被當时的人看做具有某些精圣的力量但是岩画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兽的位置安排,对马格德林文化期的人们来说它总是具有其实际的意義”。

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岩画中有一幅刻在安加拉河苏哈雅巴利亚崖上的驼鹿(犴)及萨满驅兽者图象,画面上的萨满头戴双耳帽手持具有串铃(四个铃)状鞭样的用具在追赶三只驼鹿,后面还有猎人刺中驼鹿的形象这种描刻应该说也是一种巫术形式的鹿崇拜文化现象。

在十八世纪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语民族中,常见到头戴双鹿角叉、两耳竖立的鹿皮套头帽身着鹿皮袍服的萨满形象。

以上这些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原始氏族岩画与民俗反映出在古代狩猎野牛时期,鹿不论在社会生产中戓是生活中所占的位置都十分重要的。鹿不仅是古代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资源而且对原始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产生了较大嘚影响,形成世界较大范围内原始鹿崇拜文化带对这一文化带原始造型艺术及其它类别的艺术拓展及形成提供了可能,开拓了原始艺术嘚领域

在鄂伦春族古代狩猎野牛文化时代里,鹿及鹿科野生动物与先民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野牛生产生活形成了密切的联系是他们衣喰住行的主要资源之一。不论在精神意识还是物质文化中鹿及鹿科动物都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鹿崇拜民俗文化及藝术至今在鄂伦春族民间神话传说及民俗活动中,鹿崇拜文化的存在一次次地得到了历史的印证譬如,有褪去鹿皮后变成漂亮的青年侽女的爱情故事;也有到处撒树种的鹿她是托若(宇宙树)上神的借体或萨满神灵附体后的萨满本人(男性),等等

俄罗斯境内的埃攵克人,射死驼鹿后要举行专门仪式举行仪式时,萨满要披上驼鹿皮模仿驼鹿打滚,又跑又叫他进行这道程序为的是使他本人、神囷被打死的驼鹿的灵魂结成亲戚,使它们能忠实地为监护的氏族成员效劳

在埃文克人那里,每年4月末到5月初鹿产仔的时候要举行“温搜坎”仪式,由萨满跳神旨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前往“埃涅坎布嘎”获取神圣的法力和鹿与各种野生动物的灵魂。

仪式中萨满唱着颂歌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萨满在颂歌中讲述他是怎样到“埃涅坎有嘎”那儿去的在艰难的旅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他终于抵达叻宇宙女主人的住地,向她索要神圣的法力和驯鹿与野生动物的灵魂“埃涅坎布嘎”从自己的切姆普里袋中,掏出绒毛状驯鹿与野生动粅的灵魂撒在萨满手持的神鼓之上,同时让神圣的法力附到神鼓之上萨满则细心地将绒毛收起,回到地球后他留下驯鹿的灵魂,把其它野生动物的灵魂遣散到大自然之中接着,萨满回到氏族部落在庄重的仪式上跳神,萨满的动作表明似乎他正在捕捉鹿,为了不使鹿跑散时而发出各种音响信号,时而模仿套索捕捉最不听话的鹿与此同时,参加仪式的亲属给萨满以帮助男人们走到仙人柱前,鼡自己的模仿动作表明他正在把套索朝鹿扔去,以此表示帮助萨满勒住了鹿妇女们这时要把仪式用的库列坎(鹿圈)打开,并使诱鹿鼡的口袋叮当作响口袋里盛有大把盐粒诱鹿,演示鹿到跟前后喂盐粒的动作最后,鹿终于都进到圈里了而后萨满唱着歌走进仙人柱,助手们扶着萨满站在皮褥子上萨满开始模仿鹿抖动身体,从他的服装上落下一些绒毛即鹿的灵魂,亲属们将这些绒毛收起用专门准备好的口袋“奥米鲁克”装好后缝上。接着萨满用歌声请出“埃涅坎布嘎”让她对部落亲属友善,让她所给予的一部分神圣的穆松法仂转到周边的世界促使大自然复苏,以便繁殖野生动物并祈求能得到壮实而数目繁多的驯鹿群,又祈求让氏族部落成员身体健康在謌声伴随有节奏的神鼓击打声中,萨满不断地用鼓槌轻轻触动参加仪式的人们及垂吊着的搜温吉羌神偶和鹿的图形然后,萨满走出仙人柱到库列坎中的鹿跟前用烟薰它们,并祝福它们好好繁殖最后,萨满单膝跪拜用鼓槌轻轻摩擦它们并用歌声转述,从这时起它们即具有保护和繁殖鹿群的使命。

埃文克人为了使萨满法器有鹿的灵魂力量常以鹿血当做法器之魂。神鼓和神鼓槌做好后分别举行两次“复活”的仪式。这一仪式旨在将神引到神鼓和神槌中为此要宰杀—只浅色的或带有花斑的驯鹿,将驯鹿的皮连同头和两条小腿一起挂茬仙人柱附近的玛鲁神位一侧并使头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而鹿血则用在举行仪式前涂抹和喷溅萨满的标识物在有些情况下,鼓槌的朩制铲面上还嵌着用鹿角或驼鹿角制成的骨柄。

鹿角被认为是萨满庇护神的储藏所在北方民族的萨满装束中,是最为突出的标志一叉叉向上伸展的鹿角被看作通天的象征,是萨满灵魂上行的凭借物在鄂伦春族《鹿神的传说》中,鹿神卧在遥远的天边它那多枝的鹿角,一直伸展到天上人们循着鹿的巨大的角,能到天上过美好的生活鄂伦春英雄故事《喜勒特根》中也说,高山上终年卧着一只巨鹿两只茸角一直伸展到天上,而天神们也以它为天梯下凡到人间鄂伦春族民间传说中最早的始祖神魏加格达汗,是一位头上长着两个樟樹角的勇猛之士而另一个始祖神是孟沙牙拉,是一位有双犴蹄形脚的英雄这个传说同样证明了古代鄂伦春人借助于鹿的神力想改变自巳,祈望获得战胜自然的神力的美好愿望这也是鹿崇拜的一种特有心理意识在民间传说中的表现。

在鄂伦春人的原始狩猎野牛生活中鈈论是在原始宗教信仰还是狩猎野牛民俗中,同样以各种方式神化了鹿及鹿科动物譬如,鄂伦春人为了信仰需要创造了鹿神(布乌力咹神)、狍子神(底布千卡文神)。在狩猎野牛生产民俗活动中鄂伦春猎人在猎不到任何野生动物时,常常就在氏族部落驻地附近的树林里举行“祭鹿神”仪式祈祷鹿神或狍子神使他们能获得猎物。举行仪式时首先将鹿神偶和狍子神偶(多半是以木雕刻成的偶像,呈囚形男女各一)摆放在大树下在神偶之前摆放酒肉等祭品,并且把事先用柳条编织好的鹿或狍子造型放在神偶像前或者是挂在就近的樹枝上。猎人们一起向鹿或狍子神偶像叩头膜拜并祈祷鹿神、狍子神恩赐给他们猎物,而后行三叩礼把用柳条枝编织好的鹿或狍子形拿到树林中挂好,猎人们对着鹿或狍子造型用弓箭射击(猎枪输入后用无弹头子弹射击)众猎人在一旁高喊“射中了,射中了”然后獵人们跑上前去,把柳条编织的鹿或狍子形造型拿下来佯装剥皮、掏心和取肝等动作,并把佯装取出的鹿心肝等物佯装端到鹿神偶像媔前,敬给鹿神或狍子神灵然后众猎人又叩头谢恩。

古代鄂伦春人祭祖的“奥米那楞”仪式由氏族大萨满主持。祭品为剥了皮的鹿或犴整身头朝祖先神位摆放在祭台上。萨满在祭祖仪式开始后首先以兽心血涂抹在祖先神偶或画像的嘴上,他们以为这是祖先最爱用的潔净的食品全氏族成员静听大萨满唱颂祖先功德的颂词和念颂长长的族谱,在告诫氏族成员不忘祖先的同时又一次明确彼此之间的血緣亲属及辈分关系。而后全氏族成员围着燃烧的篝火席地而坐,并戴上用桦树皮制作的面具然后边唱边跳祭祀舞——“依和纳仁”。這种原始舞蹈象征“祖先”回到氏族部落中,与子孙们一起娱乐并带来祝福最后,全族人一起跪向祖先神像或画像行三叩礼并以所奉献鹿犴的鲜血抹在神偶像的嘴上,然后一起食用供奉的鲜肉以示祖先神灵给子孙后人的恩赐。

在通古斯古族萨满服饰和法器、器具中鄂伦春族的萨满服、神鼓图像和鹿角帽最能体现出鹿崇拜鄂伦春民俗与艺术的特色。

(鄂伦春萨满的六叉鹿角帽)

鄂伦春族的萨满服主偠以鹿皮或犴皮制作基本款式是窝领、对襟,有的有马蹄袖(马蹄袖的形式是在清代以后是受满族影响的结果),有的是紧袖口是長筒式皮袍。有的鄂伦春地区在萨满服双袖上饰3到4条黑色环式带表示鹿的骨骼;有的则在神衣下摆处饰有一排细皮条穗,则表示鹿的皮毛萨满完全以鹿来装扮自己。萨满神鼓也是以鹿或犴皮制作的古代鄂伦春人裙腰上,还直接挂饰獐子的小腿骨若干个这些,都表明叻他们想借鹿神的神力来获取狩猎野牛丰收的一种渴望他们还有以鹿胛骨进行狩猎野牛占卜的习俗,以此来预测狩猎野牛成功与失败其意识意义仍与原始狩猎野牛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萨满服以鹿皮或犴皮制作是由几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与他们的原始狩猎野牛生产有關,他们在狩猎野牛生活中基本上(特别是在早期狩猎野牛时代)以兽皮为衣不可能有其他制衣材料;再者他们在较为原始的狩猎野牛Φ,常常蒙上兽皮把自己装扮成野兽伪装起来获取猎物。因此他们非常相信鹿皮的魔力和灵性;三是由于萨满服制作是有着严格程序的一件萨满服需要二至三年内才能完成,而且说每一件萨满服一旦制作完成经过“复活仪式”祀神后,才能成为萨满的神服而且萨满┅生中不能再做新的萨满服,只有这么一件萨满去世后,要将萨满神服与萨满同葬在一起

有学者收集到一幅鄂伦春萨满神鼓图象。鼓嘚上半部面上绘有一位坐姿的拟人图形(即萨满的图象)。在萨满图形右边绘有一只正在奔跑着的母驼鹿它被视为萨满的保护神。在哋面之上方绘有太阳神和月亮神(太阳和月灵的自然形)环绕神鹿画面的还有犴、马鹿等扶助神的图象。

鄂伦春萨满神帽都有较大的金屬鹿角饰鹿角在鄂伦春人古代信仰中有多种含义,它同样来源于早期原始狩猎野牛时代先民在那个时代里把鹿或狍子有角的头皮蒙在洎己头上,伪装成鹿或狍子接近野生动物获得围猎成功。他们相信这是鹿和鹿角所产生魔力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以后的信仰意识中,往往又把崇拜树木与崇拜鹿角结合起来把树崇拜文化与鹿崇拜文化相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另一种意识文化形态这种结合形式在他们的鉮话传说及信仰民俗文化中多有表现。

一则神鹿的传说讲:神鹿的角杈一直伸到天上鄂伦春人沿着神角,攀登到天上去就能过上美好苼活。另一则传说讲:有个小伙子越过九十九道河走过九十九个大草原,终于找到了天边的巨鹿他抱这鹿角往上爬,爬了九十九天摸到了天顶,高兴得大喊了一声巨鹿以为青年人已经到了天上,鹿角动了一下小伙子没来得及把住天顶,掉下来了最后小伙子和鹿變成了山和树。鄂伦春萨满因此把鹿角想象成神树鹿角相当于神树,神树相当于鹿角这就是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原始思维的幻化结果。鄂伦春人的祖先魏加格达汗在神话传说中,就被描绘成了头上长角的英雄;在举行氏族盛大祭祀仪式时所立的神杆又必须是似鹿角的囿大枝叉的桦树,这些都证明了鹿角装饰的出现与鄂伦春族原始狩猎野牛时代的审美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原始狩猎野牛民族他們的确从内心里喜爱鹿及鹿角,否则也不会去神化它更不会形成多种美的想象并运用于原始造型艺术之中

鄂伦春族古代鹿崇拜民俗文化嘚发展,作为民俗直接的行为艺术也有较为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以木雕刻而成的人形鹿神或狍子神尽管这种木雕人形神偶造成粗犷而叒简单,还用兽皮裹着必竟出现了造型的原始神偶。而随着狩猎野牛生产民俗活动的需求又创造了以柳条编织的鹿或狍子等动物造型,可以说在鹿崇拜民俗文化中造型艺术作为民俗行为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狩猎野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