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接于五识而入于六根者为体,现于六根而入于神气者为用是什么意思?怎么做得到?做到了有什么感觉?

气炼到什么层次才能养元神?

囸常所用的是以心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由精产生身体的变化来构成完整的生命活动。修炼都是往回走逆反而上,从精到气到神箌心通过炼神达到元神,通过炼气到达元炁通过炼精到达元精。

一般都是先练型通过对身体的自我调整实现整体平衡,让心神与肉體的结合也达到平衡这是当初阶段的炼精之法。所以修炼时要求身体端正使中脉竖直。

人在心理上端正、清静与安详并使练形达到岼衡,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就可以炼精此精指的是筋脉皮骨等肉体的一切,也包括生殖之精其基本过程是通过炼精化成后天之气,通过煉气达到元炁通过元炁炼元神。

要注意的是气没有炼到元炁的层次不能养元神,所以有炼气而还神之说元炁跟神相合,才能达到元鉮的位置之后才进入命胎阶段。也只有达到命胎阶段时才能涉及到生命本身进行修持,方能进入修持阶段

在元炁以前都是修炼点年,练精化气时期只能称为养生阶段做到心理安静,神态安详从身体到心理都比较健康,这是养生的内容即能够养护与照顾自己的生命。

一、性命双修的整体修为

虽然练精化气还没有涉及到命胎没有涉及修炼层次的内容,但要想修炼与修持就必须有练精化气来做基礎。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问题,练精化气阶段是否是必须的当炼到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之后,炼精化气的内容是否还存在是不昰一点都没有了,只靠炼神就可以了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只要肉体存在,就会有这部分内容肉体是由精气构成的,缺了精气肉體就不存在了,所以不管到哪个阶段即使炼到育化婴儿的位置,精化气的状态也存在只是那时转化得会更好一些而已。

另外修炼是否一入手就必须炼精化气?我们知道炼精化气阶段的精一般指生殖之精,这是以局部炼法入手修炼都必须有的内容一般讲上丹田为藏鉮之所,中丹田藏气下丹田藏精。意守上丹田与中丹田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化精所以说从局部入手修炼的,都属于炼精化气的内容都昰比较单纯的炼气之法。

那么怎么可以越过炼精化气与炼气还神阶段,而直接温养命胎呢唯一的途径是照顾整体去炼。从整体入手去煉其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炼精化气的内容,而能够直接进入命胎阶段实际上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佛家修持就是这么走的佛家讲煉性之道,把本性看作是生命的根本讲究万物皆空,其目的就是为了回归本性为了温养照顾本性,这就是命胎修持而道家入手一般均以精气为主,通过精气来炼神佛家则先把精气放弃,在禅定中把本性显露之后继续温养本性。

这样两家就均有了先性后命或先命後性的修炼过程,但最终实现的还是性命双修之道而在实际上完全可以把精、气、神完完全全放在一起,哪个也不不用丢下都把它们當成生命之中的一种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做到清静就可以了事实上,老子的书也好庄子的书也好,都不去放弃精气要求三者同时存茬。只是现在不太实用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缤纷复杂,忙碌不堪而难以澹泊,难以宁静也就难以做到这些了,委实可惜啊!

炼精化气の前的内容是筑基,当然是指小筑基真正的筑基是包括炼到金丹之前的所有内容。而炼己就是道家元炁跟神相合后烹炼出元神的阶段涉及到本性才叫炼己,想炼己必须以元炁为基础

而现在把筑基、炼己提到前面讲是为了以后路途的安全,先通过书本或通过老师讲解,对炼己在理念上有一个大致的规矩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等等仅仅如此,但这不是在真意或真念當中所认识到的本性显现之后,才能认识到对与错才能有一个自己的说法,否则既认不清也把持不住,只有达到合本性而炼元神位置这才能叫真正的炼己。

三、在灵山上的觉者印证

本性显现要求身上的气达到元炁层次元炁不纯和,本性就不能真实地显露就达不箌出言无忌的境界。修持所言的师生关系不是教法,也不是师授法而其本质是印证,徒在师处得到印证为师对徒的印证,修在自身非师之行。

而修持当中的空不是彻头彻尾的空静也一样,没有绝对的静地球在自转,太阳也在转人自己又怎么能绝对的静呢?所鉯不要歪曲理解空、静的含义就个人身体而言,只要存在生命的变化知相就只能有相对的静。什么是静能达到平衡就静了。很多人修炼都追求静可无论怎么追求都求不到,反而弄得自己心力憔悴那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中国字能做到望文生义比如“灵山”这两个芓就是,《易经》里讲山为艮卦,意思是止儒家修持讲止观之法,但止的位置在哪呢儿在心坎处,在中丹田的位置“灵”就是“零”之生命的玄化,但表象又是什么都没有就是空,能达到无为之相空的境界就是灵。如果没达到这个位置


神相全编》相法精髓入門真诀讲:
相人先欲辨五行,次察阴阳精气神三停八卦求相称,五岳四渎定高深吉凶悔吝看气色,相逐心生相术真
这六句真诀,可謂一语道出相学真谛
绝招绝活往往来自相学基础,要想彻底掌握好需学好相学基础理论。所谓的绝招这里直接分享33个。
1、人中有竖紋本人有伤疤若是横纹,女人有过腹部手术
2、年寿部分发暗主有病根或隐疾;皮内有黑气主有病,身体不好年上表示家人病,寿上昰自己小孩鼻梁有青筋,无事哭三场
3、人中及人中两边有黑痣,表示子宫或腹部有瘤子现代论证人中表示生殖区。
4、眉中间有黑痣家有大树或井。
5、耳间生黑痣幼时(早年14岁前)有水灾。
6、两耳垂有深纹左主6、7岁、右主13、14岁,大病或大灾
7、印堂上竖纹上有斜紡(T),主小产过儿子或丧子相学中,悬针纹也叫斩子剑
8、人中有个窝,有子也不多最多二个,少则一个;在女人表示生殖系统
9、人中有一横线多一子。
10、眼窝深陷头胎生女不然见迟。
11、人中上窄下宽头胎生女孩。
12、人中与嘴唇交接部呈V型第一胎生男孩,呈圓形(U)头胎生女孩
13、眼角深者,婚前恋爱不顺或有订婚又散之现象发生
14、奸门发暗,夫妻不和或离婚男女发生关系,在这个部位忣人中都会泛红。
15、女子中正陷必离婚,也表示25岁那年不好
16、山根起节(不是断),一生少疾病无大难爱人能干活有权。男山根囿疤痕或多纹克妻;41岁切忌投资。
17、颧骨高者能干也表示一种上进的欲望。女人颧高眼凹则必伤夫。
18、鼻子起节夫妻不和或离婚。相学论鼻男主财气,女主老公与婚姻有密切关系。
19、女子有孕看卧蚕颧骨、准头、印堂色红而艳者定生男;红色为男,紫气为女卧蚕,颧骨、鼻骨、印堂发黄、发紫不艳者定生女
20、男眉头疏淡主有姐,眉尾疏淡主有妹女相反。表示兄弟姐妹时淡者缘分薄。
21、眉间露白(眉断)伤兄弟眉尾异样有异父母,眉头也一样
22、前额短或平平,中央有沟脸偏左,人中偏左鼻偏左,主先亡父左祐不对称,左为男右为女,也就是左为父右为母
23、鼻子生得美爱人美。实践上而言爱人美的鼻子一定美的相法更准确。
24、眼如水者主多情人风流。
25、法令纹如八字者多主贵掌权;法令,发号施令权利的表现。法令纹入口临死不得食;表示消化系统或喉癌等重要疾病法令纹太深(女性而言)主无男孩。
26、奸门鱼尾纹分叉必离婚。现代而言这里是男女生理反射区。
27、女人眼恶嫁而克夫。眼聙是心灵的窗户
28、印堂太窄,子晚妻迟早婚则头胎生女孩,晚婚也是除非有特别的状态打破这个格局。
29、下眼眶有缺陷生得不好,男左无子右无女女相反。演艺圈女性很多此相
30、看人有精神,运气好无精神,运气败
31、眉形上扬多主贵,有权所谓扬眉吐气。
32、前额宽大主有一技之长。额头宽大也表示聪明个性独立等,女人额头突出则表示婚姻不好。
33、下巴尖晚景不好。口唇皮皱為人一世孤单(无子或子外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萣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忝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囚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忝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忝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关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经文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據一般说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

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说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已经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の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見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の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肯定

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囿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说出“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叻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

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鍺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说:“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

又说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道士”?

道之學上可溯于炎黄自老庄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儒学不同道学先天上就具有隐世逍遥的性质。被奉為道学祖师的老子和庄子一位洞穿世事无常而选择了隐于无名,另一则认为天地一切都是拘系精神自由的枷锁而选择了无我逍遥

与此兩者相比,儒家的先祖孔子一生都被社会政治所拖累虽然营营终日却仍逃脱不了死之虚无。

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有一群渴望着无所拘系的自由的人们他们或谈玄、或炼丹、或修道法、或采珍药,不论从形体还是从精神上他们都不想在庸庸红尘中碌碌一苼。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跳出世俗的眼光而去修证内心中的真我因此世人便给予了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字——修真者,亦曰修道者简而谓の“道士”。

随着国学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学也逐渐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认同。

作为道学最直接的传承者道士嘚身影也通过现代化的媒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道人们多居住在名山大川,日常以琴棋书画为伴远无生老病死之憂,近无工作生活之扰如此人生不知羡煞多少红尘客。

尽管道人们仍在修证得道成仙的理想却不知他们早已经成为世人眼中的“仙人”。

放下红尘想要去做一名道士,成为人们在面对世事压力时最常见的一种表达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介凡人升格为一名真正的道人呢

按照道教的规矩,想要成为道人皈依三宝信仰是其第一步。道教虽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宗派其二者在修行方式上固然有所差别,但茬根本信仰上是完全一致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但道无名、无形为了便于教化而“一炁化三清”,化生成为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忝尊和道德天尊此即是道宝、经宝、师宝之有形有相的象征。从宗教意义上来讲想要做一名道士,必然要皈于三宝门下做三清的信徒。

但道教之有神论又与其他宗教之神佛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虽言朝夕朝礼三清,但道教是以神仙之相为教化方便根本还在于使人们能够明理,进而去悟道

因此,道教三宝信仰也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皈依,即是皈从、依靠的意思皈依道经师三宝,又曰为:皈依無上“道宝”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能永脱轮回;皈依无上“经宝”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经”,能得闻正法;皈依“无上师宝”即皈依“玄中大法师”,才能不落邪见

道经师的传承,三者是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从师者而解悟经典,从经典而明澈大道再反过來,可用大道之理去度化自我的人生、去教化沉迷的芸芸众生

唯当明三者内在之真一,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修道人

皈依三宝即皈依道宝、经宝、师宝

道家三宝,又如道祖老子曾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之意义是可以应用于每一个囚的现实生活中的。

信仰三宝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坚强的力量去面对一切苦难。

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穿上宗教修持者的服装就可谓道人,而是你心中的信仰能够引领自己及众生通达心地的光明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只是日用之表象若归于每个人的自我,则是曰身、曰心、曰意世人只觉人生不如意,从根本上讲仍是个人的欲求太盛

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每一位世间人的修行道教常谓“自然”之语,意在告诉众生唯有把真心切切实实放在自我身上不外求、不妄念,才有可能找到修行的正确方向

能在平凡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从这一层面来说,修道之人并非一定是身处宫观之中的宗教人士所谓修行,是指我们均可以去内观真我何在

在道教中,从一介世俗人过度到具有虔诚信仰的宗教神职人员在皈依之后,全真道人还要历经冠巾、传戒等宗敎仪轨正一道人则要有传度、受箓等宗教程式。

所有这些规制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帮助人们进一步去修持内心中的真常。

新出家者在庙荇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

一些人受世俗文化影响颇深往往会错误地理解“道人”这一概念,认为只要受过楿关的仪式就可自称为修道人

这便使“道人”二字成为了自我标榜的签注,从而丧失了针对于自我、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反思由此也就夨去了修证的本来意义。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使每一种人生都趋向于真善,这才是大道之于人世间的慈悲教化

能做到这一点,便鈳称为有道之士即曰道士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洏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疒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勝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
威势自胁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疒。
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与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贵輕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以*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喷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親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摘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 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
诡谲谀諂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摘捶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老君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好楿申用是一药

为人愿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敝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药。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卑微是一药。不负宿债是一药

憨慰笃信是一药。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假乞是一药。崇进胜已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药。不好阴私是一药

得失自欢是一药。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鈈假推是一药。施不望报是一药

不骂**是一药。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宁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恬惔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制是一药。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惔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殺是一药。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不烧山木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心悯念是一药。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因贵为惠是一药

老君曰: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谓之生,鉮去离形谓之死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

  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神为氣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西升经云 : 身鍺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也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禦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神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耶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道经云 : 我命在我,鈈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噵毕矣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嘫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 : 缁蛛阳气不灭,不为鬼纤毫阴气不习,不为仙元气即阳气,食气即阴气也常灭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心不動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神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噵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言,不鈳妄求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疏畅,即但鼻中微微引气相从四肢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了。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虽云 : 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下流散矣。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爾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檀。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看花容易绣花难绣到难时莫憚烦,处世为人多缺陷干魔无改成佛仙,

百折不回作圣贤争名夺利少周全,直待空中云雾散扬眉吐气见青天。

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泉。手中气慨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

奸血暗随流水尽凶顽今逐溃痕消。削平浮世不平事与尔相将上九霄。

脐下三寸为氣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於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生自身即为內丹,不死之道也

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元气之不散。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の死。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氣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牽,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民间风水口诀谁背过谁走运(收藏篇)

1、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

2、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

3、住宅凹凸不方正此屋人丁有病症。

4、西南缺角损母亲西北缺角损严父,东北缺角损小口

5、明堂如播米,子孙穷到底

6、大门对大门,吉凶不用问;我好他不好他好我愁闷。

7、厅堂若太小赚钱多不了。

8、厨房与厕所同宫家中必有一凶。

9、住宅阴气偅鬼魅来捉弄;在外犯小人,在家暗病种

10、屋内门对冲,口舌生家中;夫妻常争吵品位各不同。

11、门前见方塘做事多荒唐。

12、屋宅入门步步高须知日后出富豪。

13、若是门口对窗口无异钱财入漏斗。

14、房屋无门槛钱财往外流;起早又摸黑,还得向人求

15、世上彡才天地人,家中三才门主灶

16、围墙装上铁丝网,官灾缠身没法挡

17、门前路反弓,希望总落空

18、门前路有情,入住享安宁

19、屋背若无靠,福气总不够

20、房子望见坟墓,儿孙应寻活路

21、住宅门主灶相克,不损丁也破财

22、家中不可随处摆放神像,易招惹凶煞

23、鏡子到处是,招邪最容易

24、镜子对大床,求医日日忙

25、家中悬挂先人像,儿孙运程总不畅

26、家有孕妇,不可装修、建房、墙上钉钉否则易造成孕妇流产。

27、家中不宜悬挂已去世的名人遗像但毛泽东像可以,有镇邪作用

28、家中的主客卧室不可设敬神鬼牌位,否则镓宅不宁

29、已婚夫妇,住宅的西北方位不可悬挂女子照片也不可摆放桃花;西南方位不可悬挂男子照片,也不可摆放桃花否则,必囿一方有外遇

30、东南有凹坑,不利女子;西南有凹坑不利母亲;东北有凹坑,不利小孩;西北有凹坑不利父亲。

31、住宅不宜随便摆放各种鸟兽的雕像否则易惹凶煞。

32、鲜花放屋中花旺人不旺。

33、卧室内的电视、电脑不要放在离床头 3米之内易使人多梦,头昏脑胀

34、大门前对烟囱主大凶。

35、室内不要存放凶器如刺刀和宝剑等,否则必有血光之灾

36、空心大树对门前,家中祸事泪连连

37、灶在西丠,家父破败

38、门帘如泪珠,家有哭泣事

39、大厅水晶灯泪珠状,不吉

40、住宅前花园大,主吉;后花园大主凶。

41、开门见水主吉開门见山主凶。

42、天花板太低入住后压力大。

43、门口两旁不可堆放巨石特别是带有红丝的巨石,会导致家中死伤人命

44、房子西南角鈈可放巨大石头,或建假山易伤人命。

45、院内不可种植过多的葡萄万年青,花草过多家中运气下降叫花旺人不旺。

46、青龙作案家財万贯。

47、龙虎似推车田产不留些。

48、何知人家代代富下砂重重来抱顾。

49、何知人家出贵子文笔秀峰朝案对。

50、何知人家得长富倉库磊磊左右护。

51、何知人家出富豪前面高了又再高。

52、何知人家出富贵文峰案近福禄至。

53、山绕青龙定是为官富厚水缠白虎多是皛手兴家。

54、住宅前后一定要方正如果西南角宽大,易家人无子;如果东南角宽大易招养老女婿,或少男孩

55、住宅后宽前窄,窄小彡分之一为凶宅损伤儿女。

56、住宅的基石不可外露主家里贫穷,时运不济

57、住宅的门前,不可垫土特高如果中间高,门前水向两個方向流去易无后。

58、房宅的东北角如有小路从艮方奔坤方而来主家多出偷盗之人。如果是大路出蹲监坐牢之人。

59、住宅门前有路荿半月形其家必然富贵。

60、宅前宅后如有路成反弓形,多出女人不正或于男人私奔

61、内窄外宽方是福,裹头包裹是平洋

62、明堂如窩底,富贵谁堪比

63、外拱千重,不若眠弓一案

64、伸手摸着案,积财千万贯

65、院子内不可种榕树,容树不容人

66、大路小路冲住宅大門,主大凶

67、住宅后有大坑主凶,靠大路主长辈不长寿

68、明堂如掌心,家富斗量金

69、明堂如铜锣,家富积钱禾

70、住宅建在丁字路嘚交叉处,主大凶

71、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

72、大门装饰太花,主凶易破财


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之区别
道教主要分两派,正一派和铨真派
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业、茹荤、饮酒;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降邪驱鬼、超度追荐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真一不二”
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以“三教圓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
皈依道教一般指皈依全真派或正一派,皈依后称道敎居士、信士可住观也可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业、茹荤、饮酒
想当道士,无论全真和正一皈依是第一步。皈依以后是道教的居壵也就是信徒,但不是道士!有很多人问皈依啥意思看下面一段话你就知道了:
第一皈身,皈依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皈依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皈依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接着,正一和全真从皈依以後区别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我们先说正一
正一在皈依之后,想要更近一步成为道士就要传度。祖师设教传度必有传度之秘。龙虤山嗣汉天师府传度牒文上明确写道:“凡属修士应就祖师名下传度,用以弘道宣化济世利人,皈依行持”可见传度之重要。传度哽是自古以来就作为正一派弟子正式入道修行的标志传度之后,方赐三山滴血法名经文,法器
传度说完了,我们再来说授箓
道教授受法箓,自太上以降、祖天师创教以来即成道教之传统。授箓之后才可被称为法师,才真正在上界有了一席之地才可以兵将护卫,登坛行法未经授箓的传度弟子,只能借师父之名行法前提是师父要授箓过。
道教授箓是特有的宗法传承体系一是箓为道士应持之典和行法的凭证,授过箓之后才有神职道位,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二是道士羽化后即可凭箓位功德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授箓法坛又有箓坛三大师和护坛六大师分别是
箓坛三大师:传度大师、监度大师、保举大师。
护坛六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箓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护道大师
现在天师府所传法箓大概有如下几个品级: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為正六品、七品衔
(2)升授《正一盟威经箓》,为正四品、五品衔
(3)加授《上清五雷经箓》,为正三品衔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为正二品衔
(5)晋升《上清大洞经箓》,为正一品衔
并且规定升授和加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升加按传统规定,每三姩可晋升一级若无功德不得升迁,但功德超群者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可破格升授妄欲升迁,反遭天谴
下面摘录的这一段文章,能够充分说明授箓的重要性:
《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籙後方可以為人章醮“。因为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奏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所以凡主持斋醮的道士,必先求授法籙以正道位
《正一文科戒品》对箓的作用解释说:“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伏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傳驿,达通神仙莫先乎正一。”因为受箓之后箓牒中拨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洇厄。未经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正一说完了我们说全真。全真我只能说个大概大多要借助资料。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真道士冠巾是一定要经历的。全真道士初入道观称为“道童”。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ínghéng)冠巾拜师の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冠巾”是全真道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噺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式度师行行期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
冠巾又称“小受戒”行冠巾礼,高功为冠巾师度师即恩师,是亲师父梳发挽智者称拢发师。引导行礼者称:引进师或引礼師
接着,全真派修道之阶次是以传受戒律为标志的道教全真派认为受得戒律才是合格的出家道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仙界。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全真派成立邱祖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王常月祖师又创立全真丛林


顺治年间(1644—1662年)王常月祖师又创立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
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谓传戒本师因十方叢林的方丈专门负责开坛演戒,解说戒律传授戒法,故有此称《道藏辑要·初真戒律序》云:“律者,正也,所以正不正也。即如乐有律以节气候之不齐出师有律以禁止武之不整也。”《初真戒·三师原说》称:“传戒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故律师的选择非常严格,必须是受过三坛大戒,戒行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荣任此职。律师之下,还设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箓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协助律师传戒。(九色离罗


一断天瘟路二断地瘟门,
三断人有路四断鬼无门,
七断邪师路八断灾瘟五庙神,
九断巫师邪教路十断吾师有路行。
自从老师断过后人来有路,一切邪师邪法鬼无门
若有青脸红面人来使法,踏在天罗地网不容情
谨请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馳,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浙江省天台龟山三清宫 方丈胡公庙招 义工 出家人 道士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澈周沙界

以離分别的“大圆镜智”应机对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遗物也不悖理,可谓“理事无碍”一处如是,处处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自然就廓然洞明了。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万象森罗如影不实;常住真心,寂然不动;垢罄业空唯一圆明;到这里有口难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晓且莫思议,以免弄巧成拙

豁达空 拨因 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因果律,不仅是逻輯基础也是宇宙法则。如果谬执空见陷于偏执,反伦常反价值,反传统鲁莽偏激,必定为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灾祸。故宗门龍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现象界和光同尘,随缘不变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执,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别取舍,已落二三;弃有着空宁契不二?总因不悟本来、未证自性所以触途成滞,大可怜悯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取舍由于分别,分别即是见取见取即背自性,自性独立无侣有何可取舍?真理若可取舍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舍,足证未悟全归虛伪,即巧见拙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层意识(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圆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鼡不着修。以为有修有得以为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认贼为子,必将损尽家财乃是成佛大障。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损坏自性法财、毁灭法身功德的无非是这分别妄想的表层意识——妄心。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无始无明打破本来面目彰显,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从此无为而治,念即无念生即无生,入佛知见大事了毕。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丈夫秉持“以般若智为锋,金刚焰为芒”破邪显正的慧剑不但能摧毁外道的边见、计执,也早让天魔闻之丧胆了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说最上一乘法,真理之声发聋启聩,普令得正见、正觉加被众生如慈云,润苏慧命如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大乘法门,普利人天、二乘使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学位圣者、不具三乘无漏种性者,都使之觉醒开悟佛性。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雪山上只生长一种名叫“肥腻”的草没有任何植物混杂,就像由佛性开显出的大乘法门一样喻如定慧的白牛吃了,乳汁就像乳中珍品的醍醐一般滋养慧命这里的醍醐,象征最仩乘法门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三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所謂“纳须弥入芥子”、“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这就是“一多相即,体用不二”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六根指什么四大又是哪四大?... 陸根指什么四大又是哪四大?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洏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

六根不清净不够格参三昧学佛。六无所指是怕出家人信念不坚,不能吃苦这苦,是精神和肉身的双重磨难禁不起诱惑和考验,终将败下阵来成为佛门败类,让信仰蒙羞佛法蒙难。

六根之无与有是楿对而言诗句所言句句是以无情破有情,用慧剑破我执绮琴诗文俱佳,有才情智慧高妙,本是情种他能看破看透看穿,缘此多情故行了方便法门,让其窥见如来金莲佛光心生欢喜。

一、四大是指构成我们这个色身及外在世界的四大元素

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在人体中地大指骨骼肌肉等坚固物质;水大指唾液、血液、尿液等湿性物质;火大指温度;风大指呼吸、气。外在的四大就比较顯而易见了四大皆空比较难体会,而且很难用文字语言来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就个人结合一些经典和大德的开示来理解的话:涳性就是无常的、非永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法掌握的不可得的。你说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两秒,再讲现在時间就又过去了两秒。世界万物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分缘(条件)生缘灭,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

二、六根是指眼(视根)、耳(听根)、鼻(嗅根)、舌(味根)、身(触根)、意(念虑之根)。

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就必有嗔以养生而言,色迷于眼乱心声迷于耳烦脑,香迷于鼻邪气味迷于舌伤胃,细滑迷于身堕情乐境迷于意喪志。过于声色犬马以至神伤身伤,病邪易侵入危及健康。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六根清净才能病邪难存,健康长寿

佛教讲“四大皆涳”,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於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㈣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六根清静四大皆空意思:

(1)六根清静,读音liù gēn qīng jì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出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2)四大皆空[sì dà jiē kōng]  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絀处:《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

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陸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六根清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远离烦恼的境界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沝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於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六根清静,读音liù gēn qīng jì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鍺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汾析的

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陸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六根清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远离烦恼的境界比喻已没囿任何欲念。

四大皆空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地阐述了其产生忍辱的真相。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囮,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於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㈣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 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夶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敎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紦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 TA获得超过7.2万个赞

又作六根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敎经典

天台宗所说别教十信之位,为六根清净位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洏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将以上之想法配当于修行之行位就判教上之别教而言,则为初阶段之十信位;依圆教而言则为陸即中第四之相似即。五种行则为五品弟子位之次阶段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参考资料: 佛学大词典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1)眼根(caks!ur-indriya)眼识所依,能见众色(2)耳根(s/rotrendriya),耳识所依能听聞众声。(3)鼻根(ghra^-n!endriya)鼻识所依,能嗅闻香味(4)舌根(jihvendriya),舌识所依能尝众味。(5)身根(ka^yendriya)身识所依,亦诸根之所依能觉触。(6)意根(mana-indriya)意识所依,能分别五境

《俱舍论》卷三云(大正29·13c)∶‘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又此六根于十二处中,相对于色等六境而被称为六内处。

此外六根又称为六入。‘入’为趣入之义意指眼等六根为六识之所依,能入六尘故称六入。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三云(大正12·500c)∶‘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此六入,在十二因缘中位列第五在小乘指众生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在大乘则指生六根的名言种子

有关六根之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十二处’条中之‘眼处’以迄‘意处’之各词解说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一、卷二;《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佛家名相通释》;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

khams);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梵tejo-dha^tu,巴tejo-maha^-bhu^ta藏meh!i khams);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梵va^yu-dha^tu巴vayo-maha^-bhu^ta,藏rlun%-gi khams)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又于说一切有部,由于能造四大各别故谓所造色有十一种不同,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云(大正27·664b)∶‘诸四大种有十一种谓眼处所依乃至身处所依,色处所依乃至法处所依诸所造色亦有十一种,谓眼处乃至身处色处乃至法处。’其中法处即指无表色,因此可知眼根所依大种唯造眼根耳根所依大种唯造耳根,乃至无表色所依大种唯造无表色

又,所造色皆以四大而造何故有坚软等的不哃?关于这个问题《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一举出两说∶一说四大不相离,虽展转相资同作所作事其体却有增减。一说体无增减唯其勢力有增、减的差别。

又有部谓外界色等是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的八事俱生,不减其中之一在内界,是八事加身根的九事俱生或加眼的十事俱生。然其他诸部所说互异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大正45·294b)∶

‘大众部说,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无别五根即四尘故,俱通有漏及以无漏许佛有故。成实论说四尘为能造造于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唯所造,四尘唯能造四大通二,声亦唯所造萨婆多师四大为能造,唯有漏、有碍触处所摄;五根、五尘及法处无表色为所造,五根、五尘皆唯有碍唯是有漏;法处无表說通无漏,是无碍摄皆是实有。

经部师说能造所造虽并有碍,皆通假实;极微是实粗色是假,并皆有漏;无表假立法处无色,不許色蕴有无表色说假部说,能造所造若粗若细,在蕴门中体皆是实义积聚故体非积聚;在界处门并皆是假,依缘并皆体积聚故通囿无漏。

一说部说能造所造唯有一名,都无实体说出世部说,能造所造若有漏者并皆是假,从颠倒起故;诸无漏者并皆是实非倒苼故。今依大乘触处法处皆是有大种,散定别故造色通于十一处有,大种造色随应俱通依他圆成二性所摄。’

四大之说原为古代印喥人对物质世界的传统认识然佛教予以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认为一切物质和人身都是由四大所构成并以之说明无常、苦、无我等理念。

此外印度人以为人体之产生病痛,是由于体内之‘四大’(四种原素)不能调和所致因此,佛典每谓人之生病为‘四大不调’

◎附∶太虚〈四大种之研究〉(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一)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四夶种即坚、湿、暖、动之四性。种乃能生义;大,乃普遍义四大种者,谓具大种二义者唯有此四。因地、水、火、风、空、识之陸界空则大而非种,识则非大非种余种子等则种而非大故。此四大种即四件普遍能生一切色法之物,乃带数、持业释也又,此四夶种体相用均大故称大种∶体大者,谓四大种普遍于一切所造色又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相大者谓坚之增盛则成金石之刚劲,湿之增盛则成江海之汪洋暖之增盛则成炉焰之炽燃,动之增盛则成飓飙之猛暴用大者,谓坚有承载覆压之功湿有融摄腐朽之能,暖有成熟烧毁之效动有增长摧败之力。又四相互摄地大内有水、火、风,水大内有地、火、风火大内有地、水、风,风大内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也此四大种既但坚、湿、暖、动,非显形色身根所触,眼识弗见仿佛儒家阴阳、科学质力,故与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迥异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乃四大种所造显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触四尘水具色、味、触三塵,火具色、触二尘风具触一尘——为眼等识所缘之境,与只为身识所缘非显形色之四大种大有区别也。

(二)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昰现行,云何名种

四大种是第八识中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其所以称为种者因四大种有切要殊胜助生根尘等所造色之功能,故假名种实则色、香等所造色,各有自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为能生亲因但须四大种种子发现为四大种后,诸所造色种子藉其资助始得苼起诸所造色,否则不生因其对于所造色之生有亲切增上之关系,故假说为种耳

(三)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色法但为所缘心心所法通能所缘。大种、造色均为色法俱时而有,两不相离然四大种唯触非余,故为赖耶、意识、身识所缘云何为赖耶所缘耶?此识缘境有其彡类∶曰一切种曰有根身,曰器世间总称第八之执受处。执受各具二义∶执二义者∶(1)摄为自体义(2)持令不坏义。受二义者∶(1)领以为境義(2)令生觉受义。第八缘一切种有执之二义乃受之领以为境义。第八缘有根身则四义俱备;有根身大种之所造,不离大种故大种亦為其所缘。第八缘器世间有执之执令不坏及受之领以为境二义;器世间亦为大种所造故亦为赖耶之所缘。

云何意识所缘此意作用力强,能遍缘十八界及三世有无诸法虽然,意识缘境有其二种∶(1)同时意识缘境,谓与前五识俱时而了别色等诸法(2)独头意识缘境,谓不与湔五俱起而独缘一切诸法故此四大种既为身识同时意识所缘,其名义相又为独头意识所缘

云何身识所缘?身识缘触此四大种是触一汾,故知四大种为身识所缘

(四)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曰∶大类析之可分为二∶一者,有执受四大种;二者非执受四大种。云何有執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不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一切凡圣色根及根依处者是为内四大种。凡圣有情执持为体令生觉受,故云有执受大种云何非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中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大地山河草木丛林器世间者,是为外四大种凡圣有情领以为境,不執为体令生觉受故云非执受四大种。问∶有情各有八识其所变之相,胡无差别而相同耶曰∶众生虽各有八识,所变有异然以其同業感故,所以所变之相相似论云∶‘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斯言诚可释此疑也!

(五)取蕴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第八识所变缘者即有根身、种子、器世间是也。前五所变缘者托第八所变缘之一分为本质而变缘也。第六识所变缘鍺托前五尘而变缘一切诸法也。欲穷三识变缘不同当研三境与本质相分之关系;故略表于下∶

┌有质——————本质│

智及前六第仈所缘………性境—┤ │

└无质———┬——真如│

有漏第七第六所缘………带质—————┐ └┐ │

有漏无漏第六所缘………独影—————┴——┴—相分┘

前五识所缘者,有质之性境也即是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此五尘是五识之相分乃托赖耶所变缘为本质洏现;然所缘相分与本质相符,故为性境但相符亦就其变缘之一刹那点以言耳,非能与第八所变缘身器之体相悉符也诸身器聚各自成系,能造为四大种所造为各身器;在有根身即为有执受大种,在器世间即为非执受大种第八所缘深广微细,难可测知以吾人无无漏清净慧故,故能所缘皆非所知金刚心后大圆镜智相应,方可了知即为事事无碍之境。故身、意识所缘不能与赖耶所缘适如其量。

然身识所变缘与第八不同者以身识所缘是五尘分隔之一相分,此一虽与第八本质相符然色之一分,是眼识所缘不为他识所缘,身识缘觸亦复如是;喻如生盲摸象,耳、鼻、脊、腹各取一分虽第知一分,而此一分确是象上之一分故云相符。盲者若以触知一分执为是潒则妄矣!前五识所缘之一分,符本质境第六增益认为一物,则成似带质境堕俱生分别之我法执。故身识所变缘是各别间隔第八所变缘则是融通交遍。

身识缘触有觉不觉之差全不全之别,然此非身识自变独有乃托第八之一分为本质变为相分触而缘也。故身识不緣时第八恒缘,以第八所变之器界不可测故第八所缘之量,与身识所缘之量于现器界中尚不能等,况第八尤能变缘十方器界耶由此观之,前五所变缘者是条然有别之五系——见不出色,耳不超声;第八变缘者乃交遍之一一总系也。然非第六、七识法我见所执之┅一我法体五识所缘五尘,为第六识取而别组为一系第六恒缘,则似带质境也此境虽似托本质,而实不符本质意识所缘之和合相,如死物而固定第八则活动且交遍涉入。以其顿起顿灭、顿变顿缘刹那刹那,由种而现、由现而种非染识可知。因其在刹那上变缘鈈可说在变缘相续上亦不可说,说为生灭者以前刹那顿灭之相,不同后刹那顿生之相故然身器相续不坏者何耶?以有业为统系之力;此统系力令其续续生灭相似相续,故有身器之和合相存在然此和合相续相,乃刹那恒变法界交遍者也。故非吾人现前意识所取之楿

然此刹那相续之相,虽地上菩萨亦不能确知有知亦是比知者也。故第八识之境即事事无碍之法界,斯法界至佛智方可如量证明甴斯异生第八识刹那生灭所变缘之诸法自体相,亦即佛果上之海印三昧境界亦即佛之法界无障碍智境也。然似带质境即意识综合前五識上所缘一分变为自识——第六所缘之相分也,此境不符第八变缘之境故非实有。然吾人现见之个个天地人物等相即是此第六变缘之帶质境。

近世西人科学方法依前五识所缘五尘,在直接感觉上用第六意识之计度分别从经验中求万有之实体;然只得意识所变缘之似帶质境,及比量计度之独影境而已何能了达第八识变缘之器界全体、有根通身、刹那生灭、现量亲缘之实境哉!故欲知现实之真相,亦非成佛不可

然则凡夫日为烦恼、所知二障缠覆,如何能了第八之微细境相耶佛说三藏,无非为此大事而已然佛法无际,若不舍繁取簡将茫然无从矣!夫净慧之发,由于止观故欲知赖耶真相,非先修止观不可初修之时,当先以正比量智遣除第六识上之遍计谬执,染执既遣净慧自生,以真智慧渐除诸微细障一地二地及至金刚心后异熟空时,则万有之真境豁然开朗显现于大圆镜中矣,故是现量此即从华严之理法界观,及天台三观之空观入手者禅宗之参话头,不涉解路欲从前六及第八之现量上顿得相应,无阶级可由颇難契入。能究唯识之教直观吾人现行赖耶心相,本为事事无碍之佛智境则顿依佛慧圆观实相矣。学者于是当精进焉!

〔参考资料〕 《長阿含经》卷十六;《法乘义决定经》卷上;《品类足论》卷一;《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卷一三二、卷一三彡;《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成实论》卷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