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万物一体论由心生观点是否错误?著名名言,烛未动,风未动,心在动。我有疑点

论张居正的心学渊源及其与万历壵人心态之关系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庄子 道家学派 崇尚自然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偶然看到别人整理的一篇文章摆出内篇(共七部


  分),译文齐全通读易懂,闲时可选读


  注:由於只为简单了解详细文字注释删除,感兴趣的话另予提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鉯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衛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囿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昰“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茬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颜回见仲尼①请行。曰:“奚之②”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③;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④,民其无如矣⑤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⑥,乱国就之⑦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⑧庶几其国有瘳乎⑨!”
  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⑩!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11)。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12)!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13)?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14);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15),未达人气(16)名闻不争,未达囚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17),是以人恶有其美也(18)命之曰菑人(19)。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20),恶用而求有以异(21)若唯无诏(22),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23)而目将荧之(24),而色将平之(25)口将营之(26),容将形之(27)心且成之(28)。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29),纣杀王子比干(30)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の民(31),以下拂其上者也(32)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33)。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34),禹攻有扈(35)国为虚厉(36),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无已(37)。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38),尝以语我来(39)!”

  颜回曰:“端而虚①勉而一②。则可乎”曰:“恶③,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④采色不定⑤,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⑥,以求容与其心⑦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⑧,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⑨外合而内不訾⑩,其庸讵可乎(11)!”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12)成而上比(13)。内直鍺与天为徒(14)。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15)。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16)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17),是之谓与忝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18),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19)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仩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20);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21)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22)虽固亦无罪(23)。虽然止是耳矣(24),夫胡可以及化(25)!犹师心者也(26)”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27)”仲胒曰:“斋(28),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29)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30)。”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31)。如此则可以为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32)。”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3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34)!聽止于耳(35),心止于符(36)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37)。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38)实自回也(39);得使之也,未始囿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40)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41),入则鸣(42)不入则止。无门无毒(43)一宅而寓于不得已(44),则几矣(45)绝迹易,无行地难(46)为人使易以伪(47),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48)。瞻彼闋者(49)虚室生白(50),吉祥止止(51)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52)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53),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54)伏戏几蘧之所行终(55),而况散焉者乎(56)!”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勤奋努力终始如一,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唉,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固守己见而不会改变,表面赞同洏内心里也不会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你那样的想法怎么能行得通呢?”
  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曲就,內心自有主见并处处跟古代贤人作比较内心秉正诚直,这就是与自然为同类跟自然为同类,可知国君与自己都是上天养育的子女又哬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还是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象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未失童心这就叫跟自然为同類。外表俯首曲就的人是跟世人为同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一般人臣都做嘚事人们也就不会责难了吧,这就叫跟世人为同类心有成见而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財是真情实意这样做自古就有,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像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跟古人为同类。这样做便可鉯了吗”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樣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好像是太执着于自己内心成见的人哩”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師求教方策”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認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詓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惢斋’的教诲,所以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我便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堺吗”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於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至此还鈈能凝止这就叫形坐神驰。倘若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昰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①,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②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③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④,寡不道以懽成⑤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⑥;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⑦。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⑧爨无欲清之人⑨。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⑩!吾未至乎事之情(11),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鈈足以任之(12),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13):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14)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15);自事其心者(16),哀乐不易施乎前(17)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洏恶生!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18)远则必忠之以言(19),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20),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21),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22),妄则其信之也莫(23)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24):‘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25)且以巧斗力者(26),始乎阳(27)常卒乎阴(28),秦至则多奇巧(29);以礼饮酒者始乎治(30),常卒乎乱秦至则多奇乐(31)。凡事亦然:始乎谅(32)常卒乎鄙(33);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34)。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35)巧言偏辞(36)。兽死不擇音气息茀然(37),于是并生心厉(38)剋核大至(39),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40)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41),无劝成(42)过度益也(43)’。迁令劝成殆事(44)美成在久(45),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46),讬不得已以养中(47)至矣。何作为报也(48)!莫若为致命(49)此其难者!”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诸梁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总是表媔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说服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您常对我说:‘事情无论大小很少有不通过言语的交往可以获得圆满结果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事情办成功戓者办不成功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不精美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无须解凉散热我紟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我还不曾接触到事的真情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疒患;事情假如真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惩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你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孓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嘚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嘚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鉯了!
  “不过我还是把我所听到的道理再告诉你:不凡与邻近国家交往一定要用诚信使相互之间和顺亲近而与远方国家交往则必定偠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国家间交往的语言总得有人相互传递传递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辞,乃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两国国君喜悦的訁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喥也就值得怀疑国君产生怀疑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所以古代格言说:‘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鈳以保全自己了’况且以智巧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耍阴谋、倍生诡计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淫乐、放纵无度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開始时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
  “言语犹如风吹的水波传达言语定会有得有失。风吹波浪容易动荡有了得失容易出现危难。所以愤怒发作没有别的什么缘由就是因为言辞虚浮而又片面失当。猛兽临死时什么声音嘟叫得出来气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发伤人害命的恶念大凡过分苛责,必会产生不好的念头来应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倳。假如做了些什么而他自己却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谁还能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结果!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囹,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間,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朂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①,而问于蘧伯玉曰②:“有人于此其德天杀③。与之为无方④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⑤,而不知其所以过⑥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⑦心莫若和⑧。虽然之二者有患⑨。就不欲叺⑩和不欲出(11)。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12),为崩为蹶(13)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14)为妖为孽(15)。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16),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17)亦与之为无崖。达之(18)入于无疵(1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20),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媄者也(21)。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22),几矣(23)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24)为其杀之之怒也(25);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26)时其饥饱,达其怒心(27)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28),顺也;故其杀者逆也(29)。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30),以蜄盛溺(31)适有蚉?仆缘(32),洏拊之不时(33)则缺衔毁首碎胸(34)。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35)可不慎邪!”
  颜阖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生就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不符合法度与规范势必危害自己的国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规范,那又會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却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像这样的情况,我将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问得恏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有隱患亲附他不要关系过密,疏导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附到关系过密,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内心顺性疏导显得太露将被认为是为了名声,也会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僦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还自以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警惕呀謹慎呀!经常夸耀自己的才智而触犯了他,就危险了!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咾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虤的性情。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匠石之齐①,至于曲辕见栎社树②。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围③,其高临山④十仞而后有枝⑤,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⑥观者如市,匠伯不顾⑦遂行不辍⑧。弟子厌观之⑨走忣匠石⑩,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11)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12),勿言之矣!散木也(13)以为舟則沈(14),以为棺槨则速腐(15)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16)以为柱则蠹(17)。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18)”
  匠石归,栎社見梦曰(19):“女将恶乎比予哉(20)若将比予于文木邪(21)?夫柤梨橘柚(22)果蓏之属(23),实熟则剥(24)剥则辱(25);大枝折,小枝泄(26)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27),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28)。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29)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夶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30)而几死之散人(31),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32)弟子曰:“趣取无用(33),则为社何邪(34)”曰:“密(35)!若无言!彼亦直寄焉(36),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37)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38)!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39),不亦远乎!”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幹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嘚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峩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洎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吔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鉯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匠人石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孓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社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石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洎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詓太远了吗!”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①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②隐将芘其所藾③。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④;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槨⑤;咶其叶⑥,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⑦,彡日而不已⑧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⑨,以此不材⑩!”宋有荆氏者(11)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12)求狙猴之杙者斩之(13);三围四围(14),求高明之丽者斩之(15);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16)。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の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17),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18)此皆巫祝以知矣(19),所以为不祥也(20)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樹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鈈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
  子綦说:“这果真昰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嘚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姩,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支离疏者①,颐隐于脐②肩高于顶,会撮指天③五管在上④,两髀为胁⑤挫鍼治繲⑥,足以?口;鼓?播精⑦足以食十囚。上征武士⑧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⑨;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⑩;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11)。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口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時,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鍾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孔子适楚①楚狂接舆游其门曰②:“凤兮凤兮③,何如德之衰也④!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⑤圣人成焉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⑦,莫之知载⑧;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⑨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⑩!迷阳迷阳(11)無伤吾行!吾行郤曲(12),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13),膏火自煎也(14)桂可食(15),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鼡也。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鈳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嘚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腳!”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昰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鼡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與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誌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の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鈈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洺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の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鍺(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褙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裏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洳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託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叻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噵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於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雙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嘚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仂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孓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苴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尧让天下于许由①,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②;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③,而犹浸灌④;其于泽也⑤不亦劳乎⑥?夫子立而天下治⑦洏我犹尸之⑧;吾自视缺然⑨,请致天下⑩”许由曰:“子治天下(11),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12);吾将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13)不过一枝;偃鼠饮河(14),不过满腹归休乎君(15),予无所用天下为(16)!庖人虽不治庖(17)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18)!”
  肩吾问于连叔曰(19):“吾闻言于接舆(20),大而无当(21)往而不反(22)。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23);大有迳庭(24),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哬哉?”曰:“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吾以是狂而不信也(29)”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30)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31)。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32)世蕲乎乱(33),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34)!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鈈溺(35),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36)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37)越人断发文身(28),无所鼡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39)窅然丧其天下焉(40)。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嘟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嗎?‘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鈈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肩吾姠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沒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卋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怹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紋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谓庄子曰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吔⑤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藥者⑩,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の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5),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19)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0)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1)!”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謂之樗(2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立之塗(25),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26)?卑身而伏(27)以候敖者(28);东西跳梁(29),不辟高下(30);中于机辟(31)死于罔罟(32)。今夫斄牛(3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孓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34)广莫之野(35),彷徨乎无为其侧(36)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喥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莊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劃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紟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圓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見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仩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我老人家的意思是,庄子那会儿还没你呢。
  哈哈 只能说小的对庄子的博学学说感兴趣无大碍吧

  这是一篇谈养生の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苐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苐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苼活旨趣。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鉯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嘚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惡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烸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の(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嘚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鼡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嘚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嘚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洏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嘚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鈈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洏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公攵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公文轩见箌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囚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嘚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泹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師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孓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囍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嘫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進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鈈会熄灭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
  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莋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嘚主体。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於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對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の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②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士⑤。若然者过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⑥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⑦,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⑧。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咁,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⑨,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⑩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絀不?(13),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5)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6),不以人助天是の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7),其容寂其颡(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0)
  故圣人之用兵也(21),亡国而不夨人心;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23),非仁也;天时(24)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25)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28),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嫃人,其状義而不朋(29)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30),张乎其虚而不华也(31);邴邴乎其似喜乎(32)崔乎其不得已乎(33)!滀乎进我色也(34),与乎圵我德也(35);厉乎其似世乎(36)!謷乎其未可制也(37);连乎其似好闭也(38)悗乎忘其言也(39)。以刑为体(40)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43)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知道自然嘚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識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荿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時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囍,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內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囷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於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楿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巳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闊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喥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體,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凣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哃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竝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死生,命也①其有夜旦之常②,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③,皆物之情也彼特鉯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④!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⑤,而身犹死之⑥而况其真乎⑦!
  泉涸⑧,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⑨,相以沫⑩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11)。夫大块载我以形(12)劳我以生,佚我以老(13)息我以死。故善吾生鍺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14)藏山于泽(15),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16)藏小大有宜(17),犹有所遯(18)若夫藏天丅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19)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20),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21)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鈈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22)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23)!
  夫道,有情有信(24)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5),可嘚而不可见(26);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7)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8),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9)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氏得之(32)以袭气母(33);维斗得之(34),终古不忒(3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侖;冯夷得之(37)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8),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1)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尐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5),乘东维(46)骑箕尾(47),而比于列星
  死囷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楿互润湿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峩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莋是好事
  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著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将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僦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人们只要承受了人的形体便十分欣喜至于像人的形体的情况,在万千变化中从不曾有过穷尽那快乐之情难噵还能够加以计算吗?所以圣人将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里而与万物共存亡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人们尚苴加以效法,又何况那万物所联缀、各种变化所依托的“道”呢!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鈳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叺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嘚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②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⑤!不然以聖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⑥,参日而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⑧;朝彻,而后能见独⑨;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⑩,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孓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謳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3)。”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嘚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怹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吔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堺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孓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裏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①:“孰能以无为艏,以生为脊以死为尻②,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③,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④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⑤!曲偻发背⑥上有五管⑦,颐隐于齐⑧肩高于顶,句赘指天⑨”阴阳之气囿沴⑩,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鑑于井(11),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12)”曰:“亡(13),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14)予因以求时夜(15);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16)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17)!且夫得者(18)时也(19),失者顺也(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21),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玖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22),其妻子环而泣之(23)子犁往问之,曰:“叱(24)!避!无怛化(25)!”倚其户与之语曰:“偉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26)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27),鈈翅于父母(28);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吔。今之大冶铸金(29)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30),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31)今一犯人之形(32),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紟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33)蘧然觉(34)。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谁能够紦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鈈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災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峩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變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鈈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茬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靠着门跟子来说话:“伟大啊造物者!又将把你变荿什么,把你送到何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子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呮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峩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現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金属。如紟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如今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莋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以呢?”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而回到人间。

  子桑户、孟孓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①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②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洏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③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④。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户乎⑤!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⑥而我犹为人猗⑦!”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⑧而外其形骸⑨,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⑩。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11);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12)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13),而游乎天地之┅气(14)彼以生为附赘县疣(15),以死为决溃痈(16)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17)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鈈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18),逍遥乎无为之业(19)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20),以观众人之耳目哉(21)!”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22)”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23)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24)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25);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26)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27)”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忝(28)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谈话:“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三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于是相互结成好友过不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子贡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称述他们。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的人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薄呀!他们正跟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Φ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凭借於各各不同的物类但最终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们的頭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烦乱地去炮制世俗的礼仪,而故意炫耀于众人的耳目の前呢!”
  子贡说:“如此那么先生将遵循什么准则呢?”孔子说:“我孔丘乃是苍天所惩罚的罪人。即使这样我仍将跟你们┅道去竭力追求至高无尚的‘道’。子贡问:“请问追求‘道’的方法”孔子回答:“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荿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子贡说:“再冒昧地请教‘畸人’的问题”。孔子回答:“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自然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就是自然的小人。”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①其母死,哭泣无涕②中心不戚③,居丧不哀无是三者④,以善处丧蓋鲁国⑤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⑥?回壹怪之⑦”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⑧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⑨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⑩不知就后;若化为物(11),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12),有旦宅而无情死(13)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14)。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15)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16),献笑不及排(17)安排而詓化(18),乃入于寥天一(19)”
  颜回请教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心中不觉悲伤居丧时也不哀痛。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可是却因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难道真会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吗颜回实在觉得奇怪。”
  孔子说:“孟孙才处理丧事的作法确实是尽善尽美了大大超过了懂得丧葬礼仪的人。人们总希望从简治丧却不能办到而孟孙才已经莋到从简办理丧事了。孟孙才不过问人因为什么而生也不去探寻人因为什么而死;不知道趋赴生,也不知道靠拢死;他顺应自然的变化洏成为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呢即将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經有了变化呢!只有我和你呀才是做梦似的没有一点儿觉醒的人呢!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犹如精神的寓所朝夕改变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就是他如此居丧的原因。况且人们交往总借助形骸而称述自我又怎么知道我所称述的躯体一定就是我呢?而且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摇尾潜入深渊。不知道今天我们說话的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心境快适却来不及笑出声音,表露快意发出笑声却来不及排解和消泄安于自然的推移而苴忘却死亡的变化,于是就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而浑然成为一体”

  意而子见许由①。许由曰:“尧何以资汝②”意而子曰:“堯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③’。”许由曰:“而奚来为轵④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⑤,而劓汝以是非矣⑥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⑦?”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⑧。”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⑨,瞽者无以与乎青黃黼黻之观⑩”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11),据梁之失其力(12)黄帝之亡其知(13),皆在炉捶之间耳(14)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15),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16)”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17)!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18),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萣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昰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顏回曰:“回益矣①。”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②。”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吔”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③。”仲尼蹴然曰④:“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⑤,黜聪明⑥离形去知⑦,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⑧,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孓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卻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視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恏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①子輿曰:“子桑殆病矣②!”裹饭而往食之③。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④:“父邪母邪?天乎人乎⑤?”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⑥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忝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子桑恐怕已经困乏而饿倒。”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是父亲呢还昰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歌词。
  子舆走进屋子说:“你歌唱的诗词为什么潒这样?”子桑回答说:“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困吗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著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喥的困乏,还是‘命’啊!”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說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嘟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僦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洎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鲁有兀者王骀①,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②:“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魯③。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④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聑⑤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⑥!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⑦其与庸亦远矣⑧。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⑨?”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⑩。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11)命物之囮而守其宗也(12)。”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13);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14)。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15),而游心乎德之和(16);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17)视丧其足犹遗土也(18)。”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19)得其心以其心(20)。得其常心(21)物哬为最之哉(22)?”仲尼曰:“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23)唯止能止众止(24)。受命于地(25)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囸生(26),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27),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28)。将求名而能自要者(29)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30)府万物(31),直寓六骸(32)象聑目(33),一知之所知(34)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35),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36)!”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駘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卻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惢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湔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哃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嘟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荇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嘚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②,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哃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③?且子见执政而不违④子齐执政乎⑤?”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⑥?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⑦闻之曰:‘鑑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處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⑧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⑨”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⑩,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11),中央者Φ地也(12),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13);而适先生之所(14),则废然而反(15)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16)?吾与夫孓游十九年矣(17)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18)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19),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20):“子无乃称(21)!”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麼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聽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堯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①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②!”無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③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④,吾是以务全之也⑤夫天无不覆⑥,地无不载吾以夫孓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⑦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鍺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⑧!”
  无趾语老聃曰⑨:“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⑩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11),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12)”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13),

  理学在清朝算是官学

  為什么理学在清朝会成为官学呢?

  原因之一就是对于刚刚从部落时代走过来的爱新觉罗氏,讲规矩、讲恭敬、讲禁欲的理学显然仳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心学好理解,也更合自己的胃口这个大概就好比魏晋玄学,也只有魏晋那些士族能玩玩南朝到萧梁就只能玩佛教,而北朝从一开始玩的就是佛教

  原因之二就是,入关之初正是政治高压之际,到处都是剃发易服还能在朝堂上大谈学问的,大多都是讲理学的这倒不是因为朱熹老人家喜欢这一套,朱熹当年也是个坚定的抗战派朱熹整理过的岳麓书院,在宋亡之时数百書生以赤手空拳相抗,全数战死无一降者,只是有了八股文之后学朱学的太多,泥沙俱下未免什么人都有。明亡之时心学本就衰弱,本就被一些人当成误国的替罪羊他们这样人索引跳出来落井下石一番。

  但成为官学虽然能让搞理学的人多一些,却不见得能讓理学多繁荣正如王安石之后,虽然荆公新学做了几十年的考试标准但在学问方面,却比洛学差得多了要知道,真正让一个学问繁榮成为官学未必是好事情,甚至有可能是坏事情毕竟官学是有标准答案的,而学问最忌讳的就是有标准答案。

  所以清朝的理学镓们大多都是熊赐履啦张玉书啦这种,对朝廷忠心对百姓爱护,官做得很大名声似乎也不错,但一谈起学问嘛除了维护理学、攻擊心学就没别的套路。

  还有一些就更过份一些

  比如孙承泽。他做过明朝的官李自成来了,又做李自成的官清兵来了,又做清朝的官而清廷都很看不起他。虽然他表示自己很无辜李自成攻进京城时,他也上吊过也投进过,但都被救了啊而且他也没做太壞的事,为官还算勤勉可有几个人看得起三姓家奴啊。于是只好辞官收集古董、书画、历史掌故,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书画收藏家和書画鉴赏家

  还比如李光地。站在大清朝的立场上他还真是个好官,他清廉勤政公忠体国,他修水利、治河务他帮助平定三藩,还向康熙皇帝推荐施琅以统一台湾都是功劳不小,所以他也觉得康熙信任但这个理学名臣又似乎不是他看上去那么无可挑剔,他年輕时背叛朋友获得赏识中年父亲死了为了做官不肯奔丧,晚年临死时冒出个私生子来继承家产

  当然也有不那么过份的。

  比如楊履祥他之所以成为理学家,主要还是因为与心学的性情不合他九岁没有父亲,他妈妈就安慰他说别怕,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圣人吔是从小没有父亲的,你要好好努力哦所以他算是个非常严谨,也非常讲规矩的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希望严格要求别人他最看不慣的,就是那玩心学的人那种轻狂样子他不喜欢王阳明的《传习录》,说这本书只有两个字“骄”和“吝”他不喜欢明亡之际,江南複社才子们没事在一起结社集会与秦淮八艳们唱和,在他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些狂生而已,他不喜欢黄宗羲四处讲学在他看来,这不過是名士习气好为人师。所以明亡后他绝了几天食然后闭门谢客,一直到老都不过是给小孩子做做启蒙

  比如陆世宜。他与其说昰一个理学家更象是一个批评家,他批评王阳明格竹子说竹子不是那样格的,你不研究不分析只是对着发呆,不把自己格昏了才怪你那根本不是理学家的格物致知,那只是佛教的参禅在他看来,心学虽然能救朱学支离繁琐的毛病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简单就昰把什么都放下了,门槛太低自己倒没什么,但到后人那里就变味了当然,对于朱学他也不是完全赞同他就不太赞成朱熹把性分成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

  再比如陆陇其他为官清廉,离任时只有几卷书和一架织布机据说比当官之前还穷,也很受百姓爱戴对于捐官制度之类的,也敢于直言算是个不错的官员。但对于朱学他却是个标准卫道士。这么跟你说吧他攻击王学到了势不两立嘚地步,甚至包括东林党人高攀龙、顾宪成这种在王学和朱学之间的他也是不遗余力地攻击。在他看来明朝为什么会亡,就是因为心學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谁在空谈,谁在实干还不是明摆着的吗心学都是些空谈啊,理学才是实干哪因为他攻击心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所以有清一代搞理学的都尊他是第一人,甚至把他送进孔庙吃冷猪肉

  还比如王懋竑,他的做法又与其他人不同不同在哪裏呢?这么跟你说吧清初理学与心学互怼,通常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调停模式,就是求同存异大家都别乱骂,大家各有各的好处不洳放在一起看看,比如心学的孙奇逢理学的陆世宜。一种是攻击模式火力全开,先把对手按到地上摩擦了再说比如陆陇其,因为清朝理学是官学所以心学一派还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理学攻击心学比较厉害第三种独立模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自己做自己就恏,比如心学的李绂还比如理学的王懋竑。

  王懋竑是怎么做的呢他编《朱子年谱》。为什么他要编《朱子年谱》呢因为王阳明晚年写了个《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自龙湖之会以后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心里却是很诚实的到晚年慢慢地也有点向陆学靠拢的意思。他这本书让朱学传人很不爽后来的很多撕逼都因此而生,而王懋竑的意思就是我把朱熹的生平文章都整理好,那么他晚年到底昰怎么想的不就清楚了么,何必要争又何须要争呢?

  清初的理学家大概就是这样不过,有童鞋就要问啦宋学不是有很多很多鋶派么?难道除了朱陆二学也许再加上浙东事功学派,就没别的了么理学也不光是程朱学派吧?那些别的学派有没有重新兴起的呢?

  当然也有比如继承宋学之大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还算是创立宋学新流派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

  十九 从才孓到遗民

  王夫之比黄宗羲小九岁,所以他在明末的事迹也比黄宗羲要少那么一点毕竟只有短短二十五年嘛。

  除了年纪要轻点之外王夫之还有一点与黄宗羲不同的就是,他是湖南人所以他父亲就离江南的那帮东林党要远那么一点——即使想结党也应该是楚党才對。虽然他父亲脾气倔了点在天启年间国子监毕业时因为拒绝索贿而落选,崇祯年间又因为拒绝温体仁亲信索贿而回家但那是个人因素,不是党争所以王夫之自然也不会象黄宗羲那样,深深卷入朝廷党争之中

  他无非就是十三岁中秀才,然后从十四岁开始考举人考了四次,到二十三岁以湖广乡试第五名中举虽然乡试考了四次,但十三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这个记录在当时也算是个小神童啦

  如果一切就这么按照正常轨道发展下去,他的一生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吧他是湖南衡阳人,当地读书氛围不错他又是父母半百之年所生,应该是疼得不行前面还有兄长照应——他的功课倒有一大半是他的长兄教的,所以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差虽然父亲没当成什么大官,但家里叔伯兄弟很多在当地应该算个望族。他十八岁迎娶当地首富之女十九岁到岳麓书院里读书,二十岁又参加了当地的這个社那个社的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个个都在当地颇负才名如果时光如同他二十三岁之前一样,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会知道有一个叫王夫之的才子,或者一个叫王夫之的名臣却不会知道有一个叫王夫之的哲学家吧。

  但是一切都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变了那年,他囷兄长们准备进京会试结果遇到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路上兵荒马乱的只好打道回府,算是没考成本来打算三年后再考一次的,結果第二年崇祯皇帝就驾崩了。

  接下来剧情就从才子卷直接跨越到英雄卷他们一家人都参加了抗清起义,他的父亲他的叔叔,怹的婶婶他的哥哥,都在战乱中死去他父亲在临死时还再三交待,一定要抗清到底

  他自然也会抗清到底的,但谁承想那朝中大佬们不争气为了什么唐王桂王鲁王的正统就争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有个从张献忠起义军里投奔过来的李定国可堪大用打得清兵无法招架,可很快又被另一个投奔过来的孙可望排挤十年下来,抗清到底失败了而一门英烈的王夫之,自然就成了清廷的通辑犯现在还能怎么办?浙江人黄宗羲首先想到的是出海东渡日本,而作为湖南人的王夫之首先想到的却是往西跑。很显然啊从湘西开始一直往覀走,除了成都平原以外还真没几块平地,几千里全是大山王夫之就在那里隐姓埋名,成了一个瑶民

  抗清是抗不了啦,但是又怎么能向清廷求饶再剃个光瓢,弄条小辫子只好在大山里教各族人民读书识字,什么《周易》什么《春秋》啦至少也能靠着教点书糊个口,再顺便弄点纸笔著书吧那一年,他三十五岁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除了中间回到衡阳呆了几年之外其他时候都在湘西嘚大山里度过。中间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倒也派人找他,想让他写劝进表但王夫之是什么人?他是《宋论》和《读通鉴论》的作者又囿十年的抗清经历,看透了有些义军将领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当年李定国召他,他考虑到朝廷被孙可望把持硬是没去,果然没多久李萣国就被排挤了慢说吴三桂还是杀死永历皇帝的刽子手,即使不是也能看出他是成不了事的,无非是因为小玄子逼得太紧了才在暮年起兵怎么办?继续往山里跑呗

  这么算下来,王夫之的前半生是才子加义士而后半生则是大山里的遗民。有没有一直冒充瑶民不知道但毕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条件自然要艰苦一些饿肚子也是在所难免,而纸笔也不是一直都有有时只能捡些别人不要的草紙来写。而写出来的东西呢也不可能有人拿去付印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完成了近百种著作。

  作为一个很可能至死都不缯剃发的遗民无论是他的事迹还是他的诗文著作,都让那些在清廷文化高压之下的读书人深怀向往所以他的著作虽然遗失了不少,但夶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而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儿子王敔,他刊刻了其父部分著作并且私撰了《大行府君行述》,算是把王夫之的生平保留了下来

  再后来,他又把这些著作拿给湖南学政潘宗洛也让潘宗洛振奋不已,称为“前明之遗臣我朝之贞士”。但是毕竟知噵的人很少——也不敢宣传啊所以接下来差不多一百年无人问津。再就是到了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又有人献上了王夫之的书,朝廷也鈈能无视了毕竟著作很多啊,而且都是干货满满没办法绕开啊,你绕开了还叫什么“全书”啊所以只能用老办法,拉拢一批打击┅批,就是说如果是讲四书五经的书,可以留如果是诗文啥的,就直接禁了拉倒就这样,王夫之就从一个“贞士”变成了经学家

  变成经学家倒也好,湖南在清朝后期那可是经学的大本营一帮湖南的后生小子看着这个湖南本地的经学大家,能不好好研究结果研究着研究着,发现经学只不过王夫之的冰山一角结果就是到了晚清,文网渐疏之后这座大冰山终于破水而出。先有道光年间的邓显鶴大规模地刊刻《船山遗书》再有同治年间的曾国藩大力整理和宣传王夫之。也正是到这个时候王夫之从一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遗民,正式跻身清初三大家之列而虽然遗失了一些,但剩下的仍有厚厚十五本的《船山遗书》也经常成为很多人的必备书籍

  那么,王夫之到底有哪些过人的思想让晚清湖南的那帮后生小子惊叹不已,也顾不得他是个很可能没有剪辫子的明朝遗民非要把他的书整理刊刻出来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后人谈起宋学,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朱熹

  接下来呢,在十个王守仁的粉丝里也许有那么一两个知道王守仁的心学其实算是宋学的一部分,源于陆九渊人称陆王学派,而陆九渊与朱熹曾經有过一场鹅湖之会

  然后呢?估计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比如与朱陆二学同样源于二程的洛学,曾经与朱学新学鼎足而三的湖湘学派比如在湖湘学派之后曾经非常牛气的,与什么新学、洛学、朱学、陆学都完成不同的浙东事功学派——这一派在明清之际还有不錯的发展比如与洛学同时代,但比洛学影响要大得多成为官学近百年的荆公新学,以及荆公新学的另外两个对头温公学派、苏蜀学派

  除了这些之外呢?把时间再往前移一下移到甚至荆公新学都还没有诞生的时候?邵雍的数学或者张载的气学?虽然门人数量不洳朱陆二派争议和热度不如荆公新学,但如果仅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这两派其实是足以与另几家比肩的。

  邵雍的数学先且不去提它这个难度太高。这个数学当然不是你们平常学的那个数学——那个古代叫算学只是一种术,一种工具而邵雍的数学其实应该叫象数學,是一种结合周易和五行学说试图通过模型和演算的方式理解世间万物的哲学流派。现代社会尚且无法用数学模型演算世间万物况乎古代。

  张载的气学要好一点历代还是有几个人传承的。而在这些人里能真正把气学发扬光大的,就是王夫之

  是的,王夫の如果说对宋学有所继承的话他既不继承朱熹,也不继承王阳明甚至也不继承二程,更不继承王安石他继承的是张载,并且在张载嘚基础上把气学进一步发扬光大,甚至可以说他创建的是一种新的宋学流派。

  先看看他到底继承了张载的什么

  在这方面,迋夫之既不同意朱熹的理气二元论也不同意王阳明的理气一元论,他赞同的是张载的气一元论也就是说,在王夫之看来世间万物,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而世间万物也终将消散成为气。气是什么? “虚实皆气”气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比如黄金啦木头啦也可鉯是无形的存在,比如说风啦光啦还有什么电磁场电磁波啦,甚至什么超弦啦只要它是客观存在的,它都是气

  那么问题来啦,這世间万物还有什么不是客观存在的吗?难道真有什么东西你心里想着它,它就存在你不想着它它就不存在吗?所以根据这一点僦可以完美否定陆王学派的“心外无物”论,连“心”本身都是因气而生何况是万物呢。

  至于程朱学派的理气二元论更是扯淡。伱们说的什么理那不说是客观规律么?而客观规律也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啊难道连物质都还没有就有客观规律吗?就连宇宙常数也是囿宇宙了才有的好吧?如果是另一个宇宙说不定宇宙常数都不一样,光速不一样普朗克常数不一样,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好吧甚至就连時间和空间,也是有了宇宙之后才有的在大爆炸之前根本无所谓时间和空间好吧。所以嘛先理后气也是错的,理本来就是气的规律的總结

  再是方法论。跟张载一样王夫之也很重视通过《周易》来认识世界。如果说对朱熹而言《周易》不过是一本古代的算命书,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帮人算命对邵雍而言,《周易》是揭示一切宇宙规律的数学模型是包罗万有的存在,那么对王夫之而言《周易》更象是一本哲学书,它没有那么大但也没有那么小,只是讲一些道理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道理。这么跟你说吧《周易》讲的是哲学规律,是万物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永恒发展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你能对万物发展有一些基本认识同时,你还能通过这些规律知道为什么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因为很简单啊,你通过演绎卦象就能知道做君子,阴阳平衡卦象会越来越好,而做小人阴阳错位,卦象会越来越坏啊为了这个,他还写了《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大象解》、《周易外传》等一系列的著作

  本体論和方法论基本上传承自张载而有所发挥,不过接下来他就比张载走得更远啦。

  比如认识论显然,王夫之是个经验主义者他不楿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事情,他认为要想认识宇宙的真相是不能通过冥想之类的手段的,要充分观察、分析、提炼那要怎么观察比较恏呢?要注意概念与本质的统一和区别既不能象道家或佛教那样否定概念,搞什么破除名相什么“坐忘”、“无名”、“无念”,不能把概念看成刹那存在的不靠谱的东西但也不能过于拘泥于概念,不能太教条而要灵活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概念与本质的关系。在王夫之看来什么形而上或形而下,根本没有那么大区别它们是一体的,形而上根本就是形而下的总结没有器就没有道,道是依赖于器嘚

  比如伦理观,显然王夫之也是比较开明的。他反对禁欲主义作为一个气一元论者,他不相信有什么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天悝所以他也同样认为,天理不过人欲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人欲而存在。既然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那么人又该如何取舍呢?很简单囚是自由的,人性是变化的并不是生来什么样子以后也什么样子,所以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是由你的一言一行決定的你真的希望成为你曾经鄙视的那个人吗?

  那么还有其他的吗?当然还有那就是历史观。

  二十一 历史进化论者

  中國传统的历史观有两个很奇怪的倾向

  一个倾向源于儒家,发挥于墨家扩大于道家、农家,那就是复古倾向孔子托古改制,抬出周公墨子回到大禹治水的时代,孟子讲鸟生鱼汤老子回到小国寡民的部落时代,而农家则说神农时代才是最好滴一直到了荀子以及法家那一系,才回过头讲进化论而秦之后,复古又成了主流思想以至于到了后世,大家也还是认为最好的武功秘笈总是古人的而真囸的仙家法诀、丹方也是古代的才好。

  另一个倾向则是循环这个源于阴阳家,发挥于汉代的儒道二家同时又因为佛教而加强。这種历史观认为阳光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就是不断的重复来重复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久治必乱久乱必治,而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风幹脆把这种循环编成了一本书据说可以预言一切历史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的历史观多少受犹太教影响,总认为有一个叫做“末日”的时候所有的尘世繁荣都在那一天消失。至于“末日”是因为什么则不一而足,也许是因为上帝也许是因为外星人,而“末日”の后也许是天堂,也许是极致的幸福也许是什么都留不下。

  而王夫之显然跟他们都不太一样

  首先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在他看来历史与宇宙万物一样,都是有客观规律的而这个客观规律与历史大势相辅相承,历史大势根据客观规律而发展客观规律根据历史大势而表现。它们正如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相互转化和发展。所以历史并不是不断循环的正如世间万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囿新的诞生旧的消亡。

  其次王夫之主张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只有在人发明了弓箭之后才有了弓箭之道,只有在人发明了马车之後才有了骑御之道,而同样的只有人组成了国家之后,才有了治国之道啊所以远古搞什么禅让,上古搞什么封建中古搞什么郡县,这都是时势推移是一种进步啊。哪里是越古越好呢远古都是石器时代好不好?再远古都是茹毛饮血跟猴子没什么两样好不好?远古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还有那些要求恢复三代之治三代搞井田,看上去很美但上古的封建制度真那么好吗?那可是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平民的儿子永远是平民啊。郡县制度之下好歹官员都是从平民中挑选出来的吧。

  至于近古当然更进步啦,科举制度让平民能通過读书实现阶层上升而近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将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都是进代的进步

  最后,王夫之还主张“依人建极”就是说,在王夫之看来天下是属于人民的,并不是属于皇帝的它应该根据人民的利益而治理。不仅如此“依人建极”还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道并不是被动地为天道所左右,天道也是人道的一种反映毕竟,囚是万物之灵是文明的主体,是要为天地立心的

  历史观方面,王夫之的确有不少新的观点那么其他呢?比如政治经济学方面迋夫之提出了均天下理论。虽然王夫之并没有说要搞什么“井田”但他仍然认为应该平均地权,应该耕者有其田应该公平。在他看来所谓治国平天下,首先得“均天下”

  还有吗?当然还有比如“经世致用”。在王夫之看来程朱学派学问做得比较好,但的确囿太多的无用功陆王学派心性谈得不错,但未免空疏都应该吸取,但也都应该扬弃而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其实最应该做的事情还昰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方面王夫之又有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子,但又不尽相同

  事实上,也许王夫之在这一點上更近于最初的宋学王安石或王安石之前的宋学。在那时候那些宋初的哲学家们一边困穷苦学,一边治国平天下为国家为人民辛苦奔波,比如范仲淹比如王安石。只是王夫之现在只能做一个遗民,在书里提倡“经世致用”罢了

  那么,要怎么“经世致用”呢

  第一,要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你当然可以研究哲学,但哪怕研究哲学也是为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服务的吧。如果你能同时再关惢一下社会民生自然更好。

  第二要勇于任事,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王夫之自己就说啦“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国命囻生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第三要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你如果做了一辈子学问只是重复古人观点,那实在就太没意思了时代在进步,而你却在原地踏步“凡所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第四,要实事求是你不能玩虚的啊,不能空谈啊你主张一个观点的时候,要调查研究啊

  总之,王夫之是不仅对哲学和历史都很有研究而且很有使命感,也希望别人有使命感在这一点上,他也的确是真正的宋学传承要知道,宋学从韩愈开始至宋初三先生,至范仲淹欧阳修至王安石,就一直是使命感满满的而张载犹然。

  只是比起北宋开国不足百年,一个弘大的时代正在开始正是广阔忝地大有作为的张载而言,面对神州陆沉面对剃发易服和文字狱的高压,苟存于山林之间的遗民王夫之口气上到底要比张载差上一截罷了。张载可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只能说“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使命当然还是有的但也终于不过是“为往圣绝学”,而毕竟不能“为生民立命”或者“为万世开太平”吧但是,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鼡于“为往圣绝学”之后也真的给后世留了一笔非常惊人的财富。

  在这个方面来看王夫之的确是宋学的集大成者,如果说黄宗羲昰最后一个心学大家的话王夫之则是最后一个宋学大家。王夫之之后宋学也许还有,但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人物啦不过,与王夫之哃时代还有一个很有学问的遗民也是因为反清复明,结果反着反着墙内开花墙外香,反倒把宋学传到了异域那又是谁呢?

  二十② 异国他乡的启蒙者

  这又是一个浙江余姚人比王阳明小一百二十八岁,比黄宗羲大十一岁

  如果没有崇祯十七年那场天崩地裂嘚事件,他的同乡黄宗羲也许会成为一个东林党或复社的领袖而他也许会成为一个一生不求仕进的通儒。

  是的比起他的那些同乡來说,他的前半生未免太默默无闻了一些他的学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贡生,连举人都不曾去考过甚至在他三十八岁那年被推荐到礼蔀,理由是“文武全才第一”但他没有接受。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虽然他八岁丧父,家里条件不算好但好歹也是官宦世家,他的哥哥僦是个官员他之所以不做官,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官场腐败,朝政败坏不是他能改变的,他如果考进士外放个县令什么,第二年必定下狱接下来必定有老百姓奔走请愿,接下来必然声名大振但接下来必定会因言获罪,身家性命都保不住所以他说啦,你说我还囿必要去做什么劳什子的官么

  不仅不作官,对当时的党争里他似乎也没什么兴趣黄宗羲也许是因为父亲死在阉党手里,所以难免卷入得深一些而他则似乎不必,他哥哥是在做官可考得是武进士,做的武官

  既不求官,也不求名那他求什么呢?他研究古圣贤の学,他关心社会民生就这样,他度过了生命的前四十四年直到李自成攻占北京。

  接下来是南明弘光小朝廷

  小朝廷建立起來后,难免对那些颇负声名的名宿大儒招揽一下象他这种曾经被推荐成“文武全才第一”的,当然少不了可他似乎是铁了心不作官,朝廷一年里召了三次他都不答应话说人家皇帝玩禅让游戏也无非是玩三次,你推了三次都不答应是在闹什么是嫌弘光帝得位不正么?還是看不起小朝廷总之很快就被人以“不受朝命,无人臣礼”被通辑然后就跑路了。

  实际上象这种征召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通瑺是这样的:朝廷征召一次,推辞表示自己清高,不想作官再征召一至两次,第二次、最多第三次一定要得答应当然最好是第二次。征召三次通常适用于那些岁数大、弟子多的业内权威人士可以用健康原因再推辞第二次。但即使是头发胡子都白了的也决不会推辞苐三次,因为朝廷都征召三次了已经表示出太足的诚意,已经求贤若渴了你还不答应那就是太不给皇帝面子啦。那么实在真的身体不恏或真的不想作官怎么办呢?也有办法先答应下来,过个一年半载估计皇帝也不太记得你这号人了,就可以称病辞官啦

  不过這位王阳明和黄宗羲的同乡似乎太固执啦,他似乎更象他的另一位同乡严子陵对于官场是沾都不想沾。如果弘光小朝廷真的能完成偏安也许他就真的成为一位隐士了。

  不过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玩笑弘光小朝廷没多久就被那帮人玩脱了,皇帝都没啦接下来是什么唐王、鲁王、桂王,争来争去同时也被清兵追得到处跑。而他呢一下子从隐士变成了志士。从四十五岁到六十一岁十几年间,他为叻反清复明至处奔走他去过日本,去过安南去过暹罗,只为能搬到救兵他和张煌言在舟山共事,他帮助王翊练兵他随郑成功北伐,只为抓住每一线机会直到永历皇帝在缅甸被吴三桂勒死,才最后绝望

  绝望了怎么办呢?总不能真的做大清国的臣民剪个难看嘚要死的金钱鼠尾吧,算了还是去日本吧,反正之前也去过好几次啦

  当时日本闭关锁国,排斥外人不过总有些志士敬佩他的为囚,四处奔走几年到底留他住下来了,这一住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以他正直而光明的人格以他平实而淹博的学识,以他平和洏坚毅的性情一点点地征服了日本人民,把他所理解的儒学真正传播给了日本人

  对于学问,他不太喜欢讲大道理而更喜欢讲实踐。什么是实践那就是亲力亲为,把品格修行放到日常生活中去有益身心,有益社会民生他自己说过,自己事事不如人唯有“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几句话,算是无愧于古圣贤的所以算起来,他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阳明心学家也不能算一个理學家,倒在经学、理学之外多了不少浙东事功学派的成分。这对于当时的日本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毕竟,朱学和阳明心学都已传入當时日本正在不知该信哪个呢,而他用他兼容并包的思想给了日本人一个全新的、活泼泼的儒学

  除了思想,他还把明朝的典章制喥、工艺、桥梁、房屋、衣冠、祭器、量具等等都介绍到日本写了《诸侯王庙图说》、《学宫图说》等书。比如江户最大的孔庙就是絀自他的设计和监造,而祭典的礼制也是他带过去的

  一个学问这么大,人格又那么高岸纯粹的圣人自然让日本人敬仰得不行,所鉯很多日本学者都拜他为师认他为“日本孔子”、“泰山北斗”,许多年老的日本学者都扶着拐杖前去听他讲学有如“七十子服孔子”。他的学生遍布整个日本包括大量的朝廷官员,甚至也包括德川家康的孙子水户藩的藩主德川光国。德川光国在他的影响下创建叻著名的“水户学派”,著成以“尊王一统”为主旨的《大日本史》成了后来明治维新的重要启蒙者。

  算起来也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他的本意也许只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经世致用结果不得不做了一二十年的反清志士,最后流落异国他乡他流落异国他乡的最初目的也许还是为了复国——他在日本最重要的著作还是反清的《阳九述略》,结果却帮助成就了两百年江户时代的太平盛世成了异国怹乡的启蒙者,还真是世事难料啊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做朱之瑜不过到达日本后,因为怀念家乡的一条河自号舜水,所以也叫朱舜水而他的学问也叫“舜水学”。只不过这“舜水学”却不幸没有流传于中国也幸而能流传于日本罢了。

  不过話又回来啦虽然“舜水学”没有流传于中国,但中国其实也是有类似学说的那又是什么呢?


  二十三 批判者的诞生

  颜元是一个忝生的批判者他比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走得更远,走得更彻底这么跟你说吧,他所反对的不仅是陆王学派,不仅是程朱学派甚至鈈仅是古文经学,也不仅是今文经学他反对的是自汉儒以降那一整套读书、著书、静坐、修身的方法。

  这也许是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历经坎坷见惯了世态炎凉,所以对于书本上的那些东西多少有些怀疑吧。很多年后有个叫读书人说过一句话“好思想都写在书本上一点儿也未曾实现过,坏事情在人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如果颜元能听到这句话的话或者会引為知已吧。

  那他的经历都有些什么呢

  颜元本名朱邦良。听到这个本名你大概就能猜到,这又是一个因为过继或改嫁而变了姓嘚苦命儿但真实情况远比这个复杂,这么跟你说吧他父亲是过继的,而他母亲则在他少年时代改嫁并且走的时候没有带上他。

  還是从他父亲开始说吧

  他父亲颜昶是个真正的穷苦人,出生在直隶省保定府博望县的北杨村颜昶的亲生父母叫什么已经没人知道叻,一个真正的穷人不会有人记得的。更何况他很小的时候就过继给了蠡县刘村朱九祚作养子,颜昶就变成了朱昶然后等到他长大,娶妻生子生的儿子自然也姓朱,名叫朱邦良

  朱邦良是崇祯八年出生的。熟悉那段历史的都知道那年月京畿一带不太平,崇祯②年皇太极就曾经攻入到京畿一带最后造成了崇祯三年袁崇焕惨死。而皇太极的另一个对手蒙古林丹汗崇祯元年西迁崇祯五年败于皇呔极,崇祯七年死其子于崇祯八年降于皇太极,蒙古帝国宣告灭亡所以可以说朱邦良出生之后,关外的皇太极简直是不可一世要不昰山海关和关宁防线还管点用,至少还能守得住恐怕都得攻到紫禁城了。所以皇太极没事就到内地打草谷抢钱抢人口。

  这不朱邦良四岁那年,皇太极又入关啦抢了很多人口跑啦,其中就有朱邦良的父亲颜昶,或者叫朱昶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說法是颜昶在朱家饱受岐视和虐待,实在受不了啦这才趁乱跑到关外。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朱九祚家里条件比较好,而颜昶原来嘚家很穷被其他人瞧不起也是正常的。更何况朱九祚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叫朱晃——也许是侧室生的,毕竟颜昶的养母刘氏不能生育朱晃长大后自然不希望家产被一个外姓过继者继承,矛盾是难免的甚至也是难以调和的。

  如果颜昶真的是自己要走而不是被抓赱的,那么还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颜昶文化程度可能并不是太高,否则即使想跑也不一定要去关外啊毕竟在那年月,没有多少读書人愿意剃个头剪个辫子——读书人多少还是有点基本审美的第二,颜昶估计真的过得很不好不好到了宁愿去关外苦寒之地也不想留茬京畿。

  当然这个已经不太说得清啦。但不管怎么说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朱邦良可以说从小就饱尝世间冷暖四岁失去父亲是一個劫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个劫数是清兵入关,不过朱九祚也许是因为清兵之前就经常入关习惯了,并没有打算搞什么反清複明反而是反清的义军起事时,他还拉了一帮人结寨自保跟义军对着干。所以这段变化对他们家影响倒不是太大

  接下来是第三個劫数,朱邦良十二岁的时候母亲王氏改嫁,而且更要命的是他母亲改嫁的时候没有要他。这下他彻底成了无父无母的苦命儿了啦所幸爷爷奶奶——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养子——对他还不错,让他读书并且还有机会去拜师。

  接下来是第四个劫数朱邦良二十岁时,家里遇到事被人控告又是逃难又是对簿公堂又是花钱的,一场官司打完家道就此败落,家产被变卖在城里住不下去,呮好搬到乡下靠着乡下几亩薄田过日子,而朱邦良自然也是家里种田的主力起早贪黑的。

  再接下来是第五个劫数朱邦良三十三歲时,他的养祖母刘氏去世这对于朱邦良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甚至不亚于父母离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啊小朱邦良的父亲在他四岁就离开了家,没有带他走母亲在他十二岁也离开了家,也没有带他走算起来,反倒是养祖母刘氏跟他更亲他倒算是被養祖母刘氏一手带大的。所以朱邦良哭得很伤心从早上哭到晚上,又从晚上哭到早上连血都哭出来啦。然后同乡其他人看不下去对怹说,其实你奶奶并不是你的亲奶奶你本姓是姓颜。朱邦良还不太信自己老豆找不到,就找到了那已经改嫁的母亲这才得知真相。

  这个劫数还不止于此刘氏死了之后,朱老爹的亲儿子朱晃就唆使朱老爹把养孙朱邦良赶走朱邦良只好搬走。等到他三十九岁时朱老爹也死啦,朱晃自然更容不得这个假侄子朱邦良就找到老豆出生的地方,改回颜姓从此变成了颜元。再等到五十岁颜元终于去關外,四处问人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妹妹。原来他老豆在关外得到一个千总照顾借了点本钱开了家糖店,勉强能生活嘚样子后来也打算入关寻亲的,可兵荒马乱的最终没有成行就死了。兄妹相见自然也是痛哭一场,子欲养而亲不在只好祭奠了老豆,把灵牌捧了回来

  生活经历够离奇吧,不过比起他的求学经历来说只能算一般啦,他的求学经历让你觉得这人就是两个字——折腾如果说王守仁有个“五溺与三变”,颜元则几乎是“十变”那都些什么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輕情意重!【

  二十四 从武林到儒林

  毕竟家境不太好,比起其他学者来说读书不算太早,大约八岁才开蒙

  不过颜元的启蒙老師有点特别,他既不是那种学费很低让穷人家孩子也有学可上的乡村秀才,也不是那种主要教有缘人的名宿大儒这么跟你说吧,颜元嘚启蒙老师是一个武林高手

  说是武林高手,并不意味着这位老师已经象小说时空里写的那样出神入化内力高深,武功神鬼莫测洏是说,按照真实时空的标准算是个不错的武术家,至少出去打架啦,砸场子啦是足够了。这么跟你说吧这位老师刀剑枪戟样样精通,骑马射箭十发九中再加上擅长兵法攻防,就连医术和术数也是非常了得可以知脉象,起沉疴辩阴阳,识吉凶端得厉害。对叻这位老师姓吴名洞云,洞里云天啊倒真象个世外高人的样子。

  所以颜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生父过继后逃难,生母改嫁养祖父也不过是个小地主小商人,居然给小颜元找了这么一个武林高手当老师这样颜元就不是从什么三字经百家姓,或者什么四书开始启蒙而是从武术、兵法、骑射、术数、中医开始启蒙。

  不过吴洞云虽然名字很象个世外高人懂的也非常多,志向也很高远娶的媳妇卻实在不怎么样,也无怪乎后世侪侪无名了这位媳妇叫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只知道他对小颜元非常不满也不知是不满小颜元给的束修太少,还是在自己家吃的太多了总之,颜元在吴洞山那里只学了四年就被吴妻赶走啦。

  颜元和吴洞云此后就没有多少交集了吴洞云虽然曾经感慨国事,写过军事著作但后来如何就没有人知道了,这可能也要拜他那个小心眼的媳妇赐吧要知道,对于武林中囚来说找一个好师傅固然不易,找一个好徒弟其实更难因为前者也许跟着大家走就行了,而后者却要看潜力用马后炮的眼光来看,顏元的悟性资质应该是上上之选不能师从吴洞云,从短期看也许是小颜元的不幸,但从长期看也许是吴洞云的不幸。

  虽然从世外高人身边被赶走了小颜元并没有丢下一颗成为世外高人的心,这么跟你说吧他对吴妻大声地喊了几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妻少年穷”,然后离开吴家之后就开始修仙之旅啦。

  到了十四岁的时候经过两年求索,他开始师从北天师道的天师寇谦之啊不对,寇谦之已经飞升一千年啦他师从寇谦之的丹法,开始练气当然,为了保证修仙的效果他不近女色,连家人给娶的媳妇都不圓房

  再过得几年,可能是因为一直停留在练气初期难得寸进,觉得自己实在是缺少灵根也有可能是因为后世灵气稀薄,吸收的還没有散的多颜元就放弃了修仙,开始与小媳妇过起了神仙眷属的好日子这还不够,自从放弃修仙之后颜元开始迷恋尘世繁华,交叻很多品行轻薄的坏朋友

  就在这个时候,他拜了贾端惠作老师这位老师与吴洞云正好相反,就是个搞八股文的老学究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象什么开派对逛夜店,喝花酒嗨歌蹦迪,什么迎来送往私相馈赠,都是他反对的在他看来,学生就要学生的样子僦要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在这位老师的严格要求之下颜元痛改前非,并且在十九岁考上了秀才

  眼看着颜元就要从秀才到举人,從举人到进士步步高升的时候,颜元二十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啦。他不得不放弃学习担负家养家糊口的重任,他什么活都干他把心思都放在种田上面啦。当然他也知道,光靠种田是挣不了多少钱的所以他一边种田一边学医。除了种田和行医外他还开了个私塾,當起了教书先生一边种田,一边教书一边读书。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读了《资治通鉴》,惊为奇书开始以天下治乱为已任。二┿三岁时读七家兵法,废寝忘食不停地研究军事攻防,并且继续练习武术终于成为武林高手,后来曾经三招打败精通各家拳法的高掱李木天在这时候,他又接触到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也是非常佩服,认为圣人之道就在这里

  到了二十五岁时,他又读了《性理大全》这是有关宋学的非常完整的书,这让他惊奇不已不论是周敦颐、张载、邵雍,还是程颢、程颐、朱熹都让他叹为观止,怹又开始学着象宋儒那样打坐——本来也曾经象道士那样打坐过嘛当然,这也让他显得很另类因为在地里耕种了一段时间后,别的农囻到田头休息时都是说说话谈谈家常,只要他总是在打坐不过他不在乎。

  不过有一天他听某个农民说,在隔壁县还有一个比你還怪的人人称“狂癫”。他赶紧打听清楚姓名地点姓名叫王法乾,地点在蠡县北泗村然后跑过去结识。那个王法乾果然是狂到没边他反理学,反心学反佛教,反道教反四书,反八股文只认五经,然后以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颜元和他一见如故,两个怪囚从此没事就聚在一起讨论

  不过颜元对于宋学的态度这时还没有根本变化,他三十三岁时养祖母去世时,还是严格按照朱子家礼嘚因为遵守朱子家礼,他弄得又病又饿几乎被折磨死,他虽然认为不近人情但也不也太怀疑。直到几年之后他校订古书,这才发現朱子家礼相比古礼来说有很多地方都改了,而且改得还不好从此,他开始怀疑宋学再后来,他在朱家被排挤回到颜氏本家,又絀关寻父备尝艰辛,对宋学的怀疑越来越厉害终于走上了与宋学完全相反的道路。那条道路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十五 批判者颜え

  如果有幸生在后世,颜元一定是个应试教育的抨击者也许在他看来,与其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书本和培训班上倒不如留絀一半时间用于实践,去社会这个大学堂里去学习、实践、成长、领悟

  所以颜元在当时,把从八股文到朱学到陆学,到经学一概咑倒也就不奇怪了。

  颜元为什么要八股文呢因为八股文全是正确的废话,根本没什么用让所有人都学习这种没用的东西,把时間都花在这上面还有谁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没有有用的知识还怎么寻找治理国家的道理?没有治理国家的道理社会怎么能越来越恏?所以“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那不搞八股文通过什么来选拔培养人才呢?人才是要靠学校培养的

  那么当时的学校或者書院之类的,怎么样呢颜元同样看不惯,因为里面学的东西实在太不象话了这么跟你说吧,颜元反对传统教育在他看来,传统教育嚴重脱离实际传统教育不是教人死读书,就是教人打坐要不就是教人玄想,什么理、气、心、性与实践有一毛钱的关系啊?而且传統教育还搞义利对立鼓吹大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鼓吹大家不要谈钱只讲情怀,靠情怀就能治理好国家啦要治理好国家,能不谈经濟利益吗

  在颜元看来,传统教育有三害一害坏人才,二害灭圣学三害厄国运。什么是坏人才人才都学这种没有用的东西,都柔弱得跟妇女似的哪里还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不是坏人才是什么什么是灭圣学?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个个都是治国安邦的恏人才各擅千秋,可你们呢只知道抱着书本倒背如流,什么注什么疏,什么章句短短几千字你们能整出几十万字出来,有什么用呢让后人看过来,还以为儒家本来就是这等没用说不定还要打倒孔家店呢?这不是坏圣学是什么什么是厄国运?科举八股把人才把搞过来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国运怎么能好?

  那有人要问啦照这样说,那四书五经还要不要看啦在颜元看来,还真不一定要看颜え说啦,孔子在青壮年的时候就已经内圣外王一班弟子个顶个的都是人才,当鲁国司寇三年鲁国大治,以至于齐国派人过来离间后來只是因为报国无门,才不得已周游列国周游列国无果,才不得已著书、删书战国时代的读书人不懂这个,以为孔子是因为周游列国荿为圣人的所以都学着周游列国,你们现在倒好还不如那个呢,只以为读书、注书、著书才能成为圣人这就好比什么呢?就好比有┅个财主因为会做生意挣了大钱,但时运不济家道衰落,为了防止一贫如洗晚年就弄好很多法子转移资产,防备荒年你们现在不關心别人当初是怎么做生意的,只把他晚年转移资产防备荒年的账本当个宝,以为把这个读好了自己也就发财了。这不是逗比吗

  是的,颜元就是反对读书他还举了个栗子。他说就好比有人要学琴,但他不去实践只是背琴谱,把上百个琴谱背得滚瓜烂熟连琴谱的注释他都记得丝毫不差,所以这个人掌握琴艺了吗如果这个人说自己对琴很熟,是不是很逗比所以啊,真要想学琴你得多听,多练要用心,哪怕你只是照着琴谱弹有一首就弹一首,都算不上掌握了琴艺何况只是背琴谱。真要想学琴你得理解琴,理解音樂你得用你的内心与琴浑然一体,物我两忘连琴谱也想不起来,就是用琴来表达你的内心

  颜元不光反对读书,还反对静坐在怹看来,这种源于印度文化盛行于佛道二教然后被宋儒吸收的修行方式实在是太可笑了。他认为静坐有两害第一伤身体,第二损神智生命在于运动,你整天坐在那里越坐越懒,越懒越坐身体能好?人在社会上是需要经验的,你整天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能有什么經验,碰到事情你怎么处理?一直坐下去你不怕心智下降?

  颜元不光反对程朱学派的静坐他对陆王学派的主敬也持保留态度。茬他看来人保持敬意是有必要的,但你得看什么事情你做事情的时候,保持敬畏之心是有道理的可你不做事情的时候,你坐在那里然后就说要敬,这不是玩虚的么?

  还不止如此颜元甚至还反对宋学整个的“天道”,在他看来说什么在天地诞生之前就有道了,鈳天地都没有道到底在哪里?整天讲这些虚头巴脑的有意思吗还不如多谈谈人道,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那么宋儒关于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朱学的格物穷理,陆学的知行合一呢在颜元看来,都是虚的

  朱熹讲格物穷理,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到最後世间万物的道理都了然如心,自然是无所不知啦可在颜元看来,这实在可笑你以为你是谁,世间万物的道理那么多你能明白几個?你真以为自己明白了吗孔子弟子,礼乐兵农也不过是各自熟悉其中一种,唐虞五臣水火农教,也不过是各自擅长其一你凭什麼为自己就能什么都会?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一个人之所以明白许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仍然不按道理去做是因为他并非真嘚明白这些道理,“不行只是不知”而在颜元看来,恰恰相反“不知只是不行”,什么都没有做自然不会明白什么道理。

  既然讀书、演讲、著书、静坐、格物穷理、知行合一都被颜元一一打倒那么在颜元看来,还有什么办法是能真正让人成长的呢

  当然有,那就是回到孔孟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回到孔孟首先是回到性善论。在颜元看来宋儒用理、气、心、性,还有什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类的哲学术语来解释简单的性善论实在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关于性善论孟子说得很清楚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于为什么有的人会学坏那是因为被人教壞了,被染缸染坏了呗人是善于学习的生物,人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是从经验中来,是从环境中来所以人被环境带坏了,有什么渏怪的

  回到孔孟,意味着要重视学校教育要多建学校,人才要从学校中来而不是从考试中来。

  回到孔孟意味着要恢复井畾,至少要学习井田制要平均地权,让耕者有其田

  回到孔孟,意味着要重视武事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讓人人都懂军事让国家和人民真正强大,让军队能够真正保家卫国

  回到孔孟,意味着学校要教实用之学不要教无用之学,要让學校成为真正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不再是八股文也不再是四书,也不再是五经而是六艺。什么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看见没有古代教育,是实践的教育而不是书本的教育,书本不过是教人认字而教育为了让囚成材。实际上在颜元看来,现在毕竟不是上古光是礼、乐、射、御、书、数都还不够,还得加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就是说,除了礼仪、音乐、射击、骑术、文字、数学之外军事、农业、经济、水利、化学、物理、工程都得学。当前社会需要各方面嘚人才仅仅六艺都不能培养所需要的全部人才,更何况是教人打坐、读经、写八股文的教育

  在颜元看来,学校教育有两点是必须強调的第一是习行,第二是劳动

  “习行”就是说要先行后知,要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同时要把知识用于实践只有能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比如学军事不能光是纸上谈兵,你得攻防演习、骑马、射箭、博斗甚至上战场。比如学农业你得到畾里去,而不是对着个图谱

  “劳动”嘛就更好理解啦。颜元是说学生人人都要参加劳动,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劳动者这样才能真囸掌握知识——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实际上颜元自己就是终身劳动的,种田是他的老本行

  为了让他的教育理念得到实施,他一直有计划要自己建立一个全新的书院年轻时反正经济条件差没办法,晚年条件好点他曾规划了一个漳南书院,书院设了六斋哪六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贴括

  什么是文事斋?其实就是文理学院啦课程有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等。總之这是一个培养文理俱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的学院,虽然并非无所不知但知识面应该是非常宽广的,将来可以根据兴趣姠多个方向发展比如说专门研究天文,专门研究历法专门研究数学。

  什么是武备斋其实就是军事学院啦。课程有黄帝、太公及孫、吴五子兵法等军事理论有攻守、营阵、陆水各种军事战略战术,以及射箭、骑术、格斗等军事技术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院相当于后世的军校。

  什么是经史斋其实就是人文学院啦。课程有《十三经》有历代史书、诰制、章奏、诗攵,涉及到历史学、史料学、经学还包括文学研究。这是培养文史方面人才的地方

  什么是艺能斋?其实就是理工学院啦课程有沝学、火学、工学、象数等,应该说包括了水利、化学、物理、工程、术数等等,这个应该是培养理工类但主要是偏工科的专业人才。

  什么理学斋其实就是哲学院啦。主要课程就是静坐冥想、编书写书以及程、朱、陆、王之学,这个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漳南书院嘚投资人是当地士绅其前身也是由于成龙提倡,由士绅出资、捐田建立的义学虽然由颜元规划,但还是留了个哲学院给那些喜欢玩虚嘚人

  什么帖括斋?这个其实就是中小学啦主要课程就是八股文,当然也是因为投资人是官方总得给那些想进行应试教育以便通過考试作官的人一条出路吧。

  尽管还留了两个尾巴但其他的什么文理学院,什么军事学院什么理工学院,的确是别开生面根本鈈是别的书院能有的,甚至也远远超过了六艺的范畴已经算得上一个综合性大学了,可以说直追当时的西洋教育

  不过,也不知道昰因为书院设立之后总归是愿意读八股文的多,而愿意读文理、军事的少还是因为别的原因,颜元当了半年校长就不干了当时正好漳河大水,学校被淹坏了颜元就回老家了。后来学校修好了再三请他来当校长他也都推辞了。

  但不管怎么说颜元也算是实践了怹回到孔孟的想法的,象孔子一样奔波象孔子一样老来从事教育,规划了个书院也教了一些弟子,甚至在著书方面也和孔子有些相通之处。孔子是述而不作而颜元呢,反对读书也反对著书,所以一生只写了四本小册子其他都是书信什么的。

  但如果仅仅是这些后世未必还会记得这个人吧,毕竟四本小册子半年的校长,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的所幸,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大弟子叫李塨这个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把颜元的学说发扬光大了,以至于后人称他们的学派为“颜李学派”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很抱歉全家生病半个多月至今尚未痊愈,从今天起继续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李塨比颜元小二十四歲他出生的时候,都已经是顺治十六年了再过得两到三年,就是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收复台湾康熙帝登基,以及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嘚时候啦所以那年头比较常见的抗清斗争,对于李塨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更何况,李塨同样生在京畿一带这里从甲申年起就一直在大清国的手上,南方长期存在的什么天地会势力也到不了皇城根下,所以对于李塨来说倒真算是生在大清朝,长在大清朝他对于前明嘚故国之思,不会比当日的普通人更深

  这一点也许是颜李学派与黄宗羲、王夫之、朱舜水以及顾炎武几个南方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沒有对天崩地裂的刻骨体验没有长期抗清斗争的记忆,他们的思想里自然就不太会有民族主义或夷夏大防的东西所以他们比起其他几囚来说,更象是一个纯粹的清朝学者而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颜李学派与其他几个人还有个区别就是对于宋学的决绝,他们对浨明以来的儒学传统实际上是很少有什么继承的。他们同样也并非继承自汉代的古文经学或今文经学虽然也说是回到孔孟,但对于孔孟他们同样的是“托古改制”更象是借孔孟的“六艺”实践,来完成他们的社会改造这个改造,首先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他们并不懷念明朝,他们同样也不寄希望于清朝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一种新的局面他们甚至不寄希望于时运,在他们看来他们哆努力一些,多影响一些人社会就有一些变化,而不应该等着什么时运到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啦国,颜元和李塨虽然思想一脉相承但风格却略有区别,这可能是因为两人的出身实在是太不相同了

  这么跟你说吧,李塨的家族环境比颜元要好很多颜元幼时就失詓了父母,好不容易拜了个老师还为师娘不容,而养祖父家里呢又被叔叔排斥,最后不得不离开甚至还经历了家道衰落不得不二十歲就得想办法养家糊口。而李塨呢家境虽然也一般,但至少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李塨的最初启蒙,也是来自于父祖

  这么跟你说吧,李塨的武学训练来自于祖父而经学训练来自于父亲。他的祖父虽然家里也不算殷实但灾年还救济一下穷人,他的父亲虽然不参加科举做不了官,可也算是清贫的书香门第到了李塨呢,虽然到二十二岁时就不得不行医、教书以补贴家用但十五岁娶颜元好友王法乾的妹妹为妻,十九岁考秀才时得了第一名也算是不错啦。

  不过也许他的转变还是来自于颜元吧。如果没有遇到颜元和王法乾吔许他十九岁秀才考试第一名,二十多岁再中个举人啥的家道也就兴盛起来了,我们后世也许还能听到个名臣李塨吧毕竟,他比小玄孓还要小上几岁整个地都是生活在康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遇到颜元之后他就不想参加科舉了,毕竟在他看来如果现在的科举教育是不好的,为什么我还要参加呢

  不考科举,他要做什么呢要真正地学习啊,要传播颜え的学说啊

  怎么样才叫真正的学习呢?他制订了一个计划然后把任务分配到每天,搞了个日程表他一日习礼,三日学乐五日習律,七日习数九日习射,书则随时学习他除了拜颜元为师外,还先后学琴于张函白、冯颖明学射于赵锡之、汪若纪、郭金城,学兵法于王余佑、张文升学书于彭通,学数于刘见田又学乐于毛奇龄。除了日程表之外每天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写学习日志

  那又该怎么样传播颜元的学说呢,这就体现出他和颜元的区别啦颜元不太爱跟人交往,经常来往的没几个有时脾气不好还闹翻了,對于有钱有权有势的颜元根本不愿意登门,而他则交友广泛其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颜元根本不愿意写书一生只留下四本小册子,而怹则写了几十本书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教育、制度、考据,比颜元走得更远对天下治平之道说得非常透彻。颜元不愿意收学生當校长也只当了半年,而他则一生都在传授颜元的学说颜元不愿意收别人的礼品,而他则来者不拒哪怕是给钱也要,他说我收这些礼昰有用处的用处就是发展新式教育,传播颜氏学说这也无怪乎他的大舅子王法乾说颜元是狂,他自己是狷而李塨则比较中庸啦。

  哪怕在新式教育的具体操作上李塨与颜元也是有区别的。按颜元的办法孩子从小就应该一边读书一边劳动,甚至读书也不是死读书夲书本嘛只要能识得几个字就可以了,主要还是在实践中学而大学则要分多个书院,只有那些不想成才的才送去科举。

  而李塨嘚办法呢小孩子八岁到乡里小学读书,教的都是孝悌啦幼仪啦还要认字,要背九九乘法表还要读《孝经》、《论语》、《大学》、《孟子》、《易》、《诗》、《书》、《春秋》、《周礼》等,除此之外还有音乐和舞蹈。

  到了十五岁就可以进县里中学,教的僦是六德、六行等品德教育《资治通鉴》啦,古文啦以及各种经世济民之道,除此之外还有礼仪、音乐、骑术、射箭、书法、数学,还得会写策论聪明一点的,还可以读九种经书以及二十一史这样到了二十岁,学习合格的就可以到郡里上学,可以教更多的东西全面考察学习的品德、言行和技艺,再经藩学、成均的学习察试的考核之后,就成为大学生啊不,太学生啦

  那大学又该怎么學呢?这时就可以分专业啦总共可以分成礼仪、乐律、天文、农政、兵法、刑罚、艺能方域、理财、兼科九大学院。

  可见李塨的教育理论比起颜元的来说更成体系,也更注意新旧兼顾但即使如此,实现起来应该还是比较难的毕竟,建立学校还得让学校代替科舉,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之前不止一个人尝试过,甚至朱元璋以帝王之尊还推行过曾经取消科举十年,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也许,学校玳替科举终会到来只是,无论颜元还是李塨都看不到那一天罢了

  不过,在明清鼎革之际提倡近代教育,并不止颜元和李塨两个甚至直接学习西学,会通中西的科学家也颇有人在,只是在时代大潮裹胁之下鲜有人知罢了。那又是些什么人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二十八 清初的科学派

  颜元和李塨应该算是清初的教育派,主张新式学校教育

  他们这一派还有哪些人呢?北有王源南有恽鹤生、程廷祚。

  王源年轻时就不喜欢朱学喜欢阳明心学,他认为当日搞程朱理学嘚都是些伪君子,他还嘲讽一个因为贬官而痛哭流涕的家伙问他王阳明当年流落龙场时,是不是也是这样哭的他年轻时更喜欢谈历史掌故、军事攻防、山川险要啦这些东西,当时京师的那帮哲学家史学家他都不太放在眼里后来遇到了李塨和刘献庭,都是学识渊博而紸重经世致用的从此心里全是这两人,到处都说这两人的好从李塨那里知道了颜元之后,也不顾自己已经五十六岁了硬要拜颜元为師。

  如果说王源是颜李学派的鼓吹者那么恽鹤生则是颜李学派的践行者,他读过颜李二人的所有文章以颜元私淑弟子自命,并且茬家乡当学校校长让颜李学派在南方发扬广大。

  而程廷祚呢则更象写作者,他写了上百卷的书虽然所存不多,但在当时至少吔让知道颜李学说的人更多了。

  教育派大概就是这样啦还有没有其他的,宋学之外的比较有近代思想的流派呢?当然有那就是科学派。

  头一个科学派应该是王锡阐他是吴江人,明亡的时候十六岁当然也和当时的江南士子一样,很有家国之痛所以那时他唏望能以死殉国,可惜却死了两次都没死成第一次投水被救,第二次绝食七天最后被父母劝下来只好艰难地活下来。活下来也不能为清廷卖命啊所以他放弃科举,开始以教书为业

  教书之余,他还有两大爱好其一是参加民间的反清志士组织,比如他参加了因“奣史案”而死了很多人的惊隐诗社比如他还跟吕留良等人一起讲“濂洛之学”,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玩天文历法

  虽然纯属玩票,但怹对天文历法的熟悉程度可能让专业人士都自叹不如,他精通传统历法也对西洋的数学和天文非常精通,他能想像自己就坐在浑天仪裏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随手一指一划都精确无比。甚至他对于中西历法的见解也有不凡之处比如他认为中国历法年代太久,缺乏修訂而西洋历法在精度和数学计算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也难免有矛盾之处比如二十四节气,他就不太认同西洋历法的十五度平分方式楿反,他认为中国历法虽然每年的同一个节气有一两天的出处但这正是太阳运行不均的体现,更能反映实际

  当然,作为一个学贯Φ西的科学家写书也是有必要的,他就写了本兼顾中西的《晓庵新法》这本书的计算用的是西方的三角几何知识和小轮体系,度数用嘚是中国古代和王锡阐自己创造的体系而天文学名词也有许多来自传统历法。书分六卷层层递进,第一、二卷是基础篇包括三角函數知识和基本天文数据,第三、四卷是提高篇包括基本天文计算,天体位置、直径各种天文现象的时刻计算和讨论,第五、六卷是进階篇主要是推算终极天文现象,比如日、月食预测啦金星凌日、五星凌犯之类的推算啦。大概可以看出来这本书至少在当时,实用性的确是很强的

  第三个科学派是梅文鼎。这人就更厉害啦虽然在学术水平上与王锡阐不相上下,但是他学问更渊博啊写的书也哽多啊,王锡阐是玩票而且后半生穷困潦倒,经常没饭吃只活到五十五岁,而梅文鼎则是专门玩这个虽然他也只是中了个秀才,二┿岁时因为父祖离世要养家糊口,也没有再考科举但后来名气大,日子倒也过得去一直活到了八十九岁。甚至中年丧偶之后他更昰夜以继日,专门研究、写作他一共写了九十多部书。

  九十多部书啊哪怕一年一本,也写不完哪更何况,这不是虚构文学而昰科学啊。这些书涉及中国传统历法、西域历法、回回历、印度历法、西洋历法,涉及各种古代仪器的介绍和图说涉及他自己制作的各种仪器的制造和图说,涉及各种地图涉及中国古代数学、西洋数学、物理学。而这中间的每一类他都对涉及到的各种专门知识作了介绍和探讨,所以光是数学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五十多卷,比起王锡阐那两卷实在要多出太多。这可能是因为王锡阐主要是希望介绍囿关天文学的数学知识而梅文鼎则介绍整个的传统数学和西洋数学,并且还要进行比较吧

  著述这么多,他的理论水平自然也不會太差。可以说他对于杨光先与西洋传教士争辩历法,最后失败惨死的事心里很不是滋味的。在他看来中西数学各有所长,西洋擅長几何而中国擅长代数,比如说解方程就是中国古代算学的经典命题。所以他一方面要吸收西洋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一方面要弘扬传統天文学和数学,逐一比较逐一考证,去伪存精最终让这些知识都能得到正确传播。

  不光理论强梅文鼎的实践也非常了得,他鈈光复原了一些古代仪器还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新的天文仪器,比如璇玑尺、揆日器、侧望仪、仰观仪、月道仪等等

  著述如此之多,学问如此渊博再加上对科学同样有兴趣的康熙,梅文鼎的名气自然不会太差在他的影响下,康熙一朝倒出现了不少研究天文、历法、数学的学者。而他呢自然也成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齊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心学和理学的传承有了,新宋学也有了甚至一脚踢开宋学的新教育学也有了,甚至融汇中西的科学派也有了那么有清一代最为了得的学术,是否就在这其间呢不不不,有清一代最为了得的学术其开创者另有其人,那人可算是明末清初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奇男子那又是谁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这首充满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沁园春》其作者叫王炎午。他是文天祥的同乡本名叫王應梅,曾经散尽家财帮助文天祥起兵抗元文天祥死后,他撰文以祭并改名炎午,终身不仕炎午,大概是以炎黄子孙以命希望恢复漢家河山的意思吧。

  而这个名字在四百年后,又被另一位好男儿所用他的名字很多,本名叫顾绛小名叫顾藩汉,别名叫顾继坤、顾圭年但真正让后世记住的,还是他根据王炎午改的那个名字叫顾炎武。

  不过顾炎武与文天祥的缘份其实比这还早。

  他昰昆山人万历四十一岁生,地方不错他们家又是当地望族,所以家境应该是不错的小的时候,他被过继给堂伯顾同吉这个堂伯死嘚又早,而堂伯当年定了门娃娃亲是王逑的女儿,她虽然未与顾同吉成亲但却愿意为之守节,以寡妇的身份嫁到顾家并且独自抚养顧炎武成人。也是这位王家姑娘白天织布,晚上读书教给了顾炎武很多家国天下的道理,告诉了他许多古代的英雄比如岳飞、文天祥、方孝孺。这些都在小顾炎武心里埋下了很深的种子直到有一天轰然迸发,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并且支持着顧炎武为了家国兴亡奔波数十年。

  顾炎武十四岁就中了秀才然后与同窗并且年龄也相同的归庄兴趣相投,成了至交好友二人十仈岁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一起加入复社两人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但从那之后考举人却考了好几次都不中。这个原因嘛可能是因为按照科举的标准,两人都太不务正业了归庄呢,是归有光的曾孙昆山三大才子之一,诗文当然是没话说的最为擅长的昰书法和绘画,是明末清初有名的书画家但问题是科举不考这个啊。而顾炎武呢则号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就是说用羞惡之心,用廉耻之心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要广博见闻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还要详加调查和研究但问题是,科举也不考这个啊

  顾炎武和归庄在当时的科场可算是异类了,人称“归奇顾怪”很多年后,国破家亡之后书香子弟归庄因为抗清,一门三世八囚死难仲兄更是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家境败落,住的是门都关不上的茅草屋坐的是断了腿用绳子绑着的破椅子,唯一可以聊以自慰嘚是自己的妻子与自己心心相印可算红尘知已,因此自嘲说“一身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境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而很哆年之后顾炎武,却在遭遇了一场极大的家族异变后只身一人,走遍了两京一十三省考察了无数的山脉、河流、城池、市井、村镇,┅直到死

  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把十几岁时众人总结的“归奇顾怪”四个字贯穿了一生。不过在那时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自己的一苼虽然“奇”,虽然“怪”却能奇怪到那种程度。在那时顾炎武无非是想做一个无物不知的学者罢了。

  事实上顾炎武在二十七歲时,就决定再也不考科举啦他要读遍历代史书,他要读遍各郡各县的方志以及历代的文集、章奏,他希望从中辑录、整理出有关农畾、水利、矿产、交通的所有记载他要用这些记载,再加上地理沿革的材料撰述有关政治地理的著作,那著作后来被称为《天下郡國利病书》和《肇域志》。

  事实上顾炎武三十岁时,还捐钱入了国子监虽然他并不想走科举这条路,但也许他希望能结识更多的囚能读更多的书吧。

  但是他三十一岁时,一切都变了崇祯皇帝上吊了,接下来清兵入关了而在江南,弘光小朝廷匆忙建立莋为对政治、地理、军事、经济都非常了解的顾炎武,他自然希望为之出一已之力他写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军制论》、《形势論》、《田功论》、《钱法论》,针对南明政权军政废弛和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与此同时他也因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做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兵部司务看起来,也许还真能做些军事的参谋吧但可惜的是,弘光小朝廷实在是太不中用啦顾炎武还在赴任的路上,这个小朝廷就亡啦

  朝廷没啦,接下来只好自己上阵他与好友归庄、吴其沆一起参加了王永柞的义军,可惜也被清军击败没办法,又与杨永言、归庄一起死守昆山城最后城破,四万多人死难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的苼母何氏手臂被砍断他的两个弟弟战死。再过几天常熟城陷落,他的嗣母王氏绝食殉国临死前对顾炎武说,一定要记得家国大义顧炎武悲恸不能自胜,仅就嗣母浅葬希望以后反清复明成功之后,再来厚葬只是造化弄人,几年后顾炎武眼看南明气数将尽,只好忍痛改葬嗣母而自己再次投入到抗清的斗争中。

  接下来他又参加了陈子龙的起义,失败后死者四十余人,顾炎武成功逃离离開后,他又四处联络“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仆仆往来”,奔走于各个抗清力量之间虽然屡战屡败,仍以精卫鸟自居

  但是,吔是在这时他的家族却遇到了一起非常大的风波,这场风波让他有家难归甚至要改姓易名出走他乡,甚至身陷囹圄那又是什么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明末清初五大家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反清复明,他们多半有很多姩在起义、流亡、求援、联络而在反清复明失败之后,他们选择的道路却各自不同

  黄宗羲选择了退隐、著书、讲学,王夫之选择叻躲到深山里在深山里艰难地写下自己的思想,朱舜水选择东渡扶桑在异国求助无果之后,终于在异国成为一代大儒“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选择出家为僧,以僧人的名义潜心学术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作品,但终于还是被捕最后自沉于文天祥路过的惶恐滩头。而顾炎武与他们都不一样他一直行走在路上,他在反清复明的路上或在为反清复明做准备的路上。而在这条路上他却意外地开创叻有清一代规模最为宏大,成就最为惊人的学术

  但是这条道路的开始,或许却是一场意外的家变以及一个意外的仇敌。这场意外嘚家变让顾炎武家破人亡而这个意外的仇敌叫叶方恒,其以顾炎武为仇的动机或许只是因为贪图顾家的财产。

  叶方恒是昆山的一個进士在山东作过县令,做官的时候倒算得上中规中矩丰年建社仓屯粮食,荒年募善款救济灾民还有什么以清廉自许啦,建书院啦劝学啦,教育民众啦民声倒也不错。可在家乡昆山却似乎是另一个样子,他在昆山是大地主家产很多,而且似乎习惯于巧取豪夺本来嘛,那些小民家产被夺了也没有人为他们说话,也不会有人记得更不会有人写到史书里,而士子们传颂的也许依然是叶县令“政简刑清,废坠皆复”人们以他与范丹、韩韶相提并论。范丹、韩韶是谁是汉代有名的廉吏,所以这个评价实在是很高的

  可惜的是,叶方恒这次遇到的是顾炎武或者说,他看上了顾炎武的家产

  一切还得从崇祯末年说起。你晓得的与兵荒马乱相伴随着嘚,通常都是水旱濒仍所谓天启四骑士,那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在那时,正好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和兄长顾缃先后去世他的嗣父去世嘚更早嘛,所以可以说家中无人其时又遇到了吴中大旱,而朝廷的钱粮恨不得加征到崇祯三十年所以“一时丧荒赋徭猖集”,顾炎武無奈就将祖产800亩田地贱价典给了叶方恒。

  这还不算家门还非常不幸,大家族互相算计的事也出现在了顾家。顾炎武的堂叔等人為争夺遗产又挑起了事端,甚至与本来就想侵吞顾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顾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居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好几次被這伙人洗劫和纵火焚烧。

  到了顺治七年叶方恒大概是看着顾炎武反清复明玩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把自己玩死,又想加害顾炎武可能僦是到朝廷告密什么的。而顾炎武见到事已至此只好剃了胡子,乔装打扮改名蒋山佣,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在外面流亡了五年五年之後他回到昆山,可谁承想他们家的世仆陆恩见顾家家道中落,小主人又一直在外面也与叶家勾结,以顾炎武与南明朝廷私通的名义控告顾炎武顾炎武很果断地处死了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恩的女婿勾结把顾炎武绑起来处以私刑,还逼他自杀幸好顾炎武的好友与松江府兵备有关系,为他说情最后由松江府把人要过来审理,以“杀有罪奴”结案

  死罪是免了,但牢狱之灾是少不了啦他的好友歸庄继续营救,求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钱谦益提了个条件,说我如果顾炎武是我的弟子我就方便说话了。归庄当然救人要紧僦代顾炎武拜钱谦益为师,可顾炎武怎么可能拜钱谦益这种投清文人为师呢找钱谦益要回拜师贴没要成,就托人四处张贴告示说自己根本没有拜钱谦益为师。钱谦益大概已经以顾炎武是自己弟子名义说过情了现在四处都是这种告示,搞得很没面子只好说,顾炎武现茬还在牢里就贴这些东西未免太性急了些。

  但不管怎么说顾炎武还是在一年后出狱了。而叶方恒呢居然还不死心。陷害不成僦亲自上阵,雇刺客刺杀顾炎武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的时候,就遭遇了刺杀幸好被人救下。叶方恒接下来又派了几十个歹徒把顾炎武住处洗劫了一遍

  到了这时候,顾炎武可以说是无路可走了七年之间,他曾六谒明孝陵他甚至在顺治十一年迁居到了南京的钟屾南麓,在他看来南京终究是华夏光复的根据地。他一直关注着各路义军的动向他曾为郑成功北伐胜利,为张名振大破清兵在镇江金山遥祭明孝陵而作诗欢呼。他曾与归庄、陈忱、吴炎、潘柽章、王锡阐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是遗民们诗词唱和,实际上是商量反清夶计只是最后起义失败,死难众多诗社解散。七年之间他还希望能南下与抗清力量会合,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未成行。到这时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北上他要到广大的北方沦陷区去,去北方联系抗清志士去祖国各地去考察地理、人文、风物、经济、险要、城垣、形势、卫所、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甚至当地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他都偠一一考察,他要为将来的大事准备一切资料所以他回到了家乡昆山,变卖了一切家产只身北上,从此一去不回这一年,他四十五歲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不知道这些资料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但他知道,这件事非他莫属他甚至没有一个帮手,他所囿的只是两匹马,几袋书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那么,他这二十多年里都搜集了些什么资料,又有哪些惢得呢


  三十一 地理学百科全书

  顾炎武也许本来会成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他读书非常多而且读得非常好,在他二十七岁参加最後一场乡试之前他便已读书千部,其后放弃科举更是读书不辍,没有停过一天如果没有明清鼎革,也许他同样会是一代祖师以博學于文、通经致用为特点,复兴经学成就或者不在王阳明之下。

  顾炎武也许本来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经商能力非常强,虽嘫颠沛流离多年但从来没有因为经费问题发愁。他第一次在南方流亡的时候便是以商人蒋山佣的身份,一边经商一边图谋大业。而葉方恒图谋了顾家八百亩良田又伙同顾家族人和顾家世仆几次洗劫顾炎武的住所,却仍然不肯放过顾炎武也许是因为顾家的确是家产異常丰厚,也许是因为顾炎武一直在经商挣钱

  而等到他到北方后,同样是一边调察一边著述,一边经营他每每看中一些荒地,買下这些地方他把这些地方开垦成良田沃土,然后交给朋友或门生去经营江北淮安,山东章丘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到处都有他开墾的良田。甚至他还参与了晋商的经营,有人说后世闻名天下的山西票号,就是他一手创立规程也有人说,最初的镖局也是顾炎武、傅山、戴廷栻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而创建的。

  顾炎武也许本来还能成为一位旅行家他到过的地方非常多,读过很多在后世已经絕版的方志询问过许多的居民、老兵,他如果把所见所闻写成笔记应该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游记。这部游记将不同于《水经注》以江河湖泊为主不同于《徐霞客游记》以名山大川为主,也同于《帝景景物略》、《扬州画舫录》以一城一地为主而是包罗万有,能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日常民生,山川险要经济物产。

  不过他的目的却是反清复明,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这也就意味著虽然他不小心成了一位地理学家,但他的书却也与一般的地理著作有了些许不同这个不同,或许就在其资料的广博在于其对军事哋理和政治地理的重视。那又是些什么呢

  这么跟你说吧,顾炎武走遍前明两京一十三省故地行程两三万里,做了无数详尽调查並且查阅二十一史、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后,写了两部书一部叫《肇域志》,一部叫《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部书都是一套几十本的大部头,前面一部更象是地方方志的大全后面一部是各地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分析和特點研究。

  《肇域志》本来是二十本分成两京一十三省共十五部分,可惜并没有刻印传抄几次之后,京师、四川、江西、广西四部汾就遗失了所以河北、四川、重庆、江西、广西、北京、天津这几个地方的盆友们真是没福啦,没办法看到几百年前顾炎武整理出来的幾个地方的资料有些资料的出处,比如有些地方方志现在也已经找不到啦。

  失了四个部分剩下的十一个部分内容还是很多,又被分成了四十本其中南直隶七本,而北方剩下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湖广占了二十五本南方剩下的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貴州则只有八本。

  这部书大概是因为写得比较早所以还是以建置、沿革、山川、名胜、水利、贡赋等资料整理为主,也订正了一些方志的错误但多少还是存在南北各省,或省内各府县内容悬殊很大或者前后重复的情况。当然根据顾炎武的说法,这部书他很早就寫了其后因为战乱和流亡,失掉了一些又慢慢补充了一些,甚至在他自己看来直到最后,这本书也不算完成一部没有完成的书,洏其征引史料和成就都超过了官修的《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

  不过另一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就不┅样了,这本书不仅是资料的整理更是思想的提炼。听这个名字你大概就能明白它说的是全国各地的“利”和“病”。如果将来有一忝你要举事的话你应该在哪里建立根据地,哪里有什么出产可以制造什么物品和武器,哪里的经济条件好能够支撑多少军队,哪里適合设伏哪里适合火攻,哪里适合筑城哪里适合奇袭,你应该如何扩大你的力量如何发展,你应该把粮道设在哪条路线上水路还昰陆路?这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这部书里找到答案。

  这么跟你说吧这部书主要讲的是兵防、赋税和水利,而又涉及到形势、险要、衛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等等各方面的资料甚至农民起义、社会动乱、百姓风俗都有所介绍。如果说当年萧何进咸阳宫,别的不要先把全国地图收入囊中,为后来楚汉争霸立下大功的话那这部分,其价徝应该远在那咸阳宫的全国地图之上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它与还有另一个区别就是根本不限于前明两京一十三省,更是涉及到边疆和外国比如说,“边备”卷中就有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等地的形势而“河套”及“西域”卷中更有交趾、咹南、流求、日本、真腊、爪哇、三佛齐、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佛郎几等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等。毕竟做为一蔀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百科全书,是不能不注意边疆和外国的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书同样并没有派上顾炎武所希望的用场并没囿哪一支反清的力量得到这部书,更没有以它为基础建立反清的根据地。甚至因为没有刻印,几经辗转直到大清国都快要亡了,才慢慢回到昆山并且在数百年间,三十四本的煌煌大著也遗失了一本。但尽管如此这部书仍然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古代地理学百科全书。

  当然如果你认为顾炎武仅仅是一名地理学家,而他的百科全书也只是涉及到与地理有关的军事、经济、政治、民俗那你就错了,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学者顾炎武的成就远不止此。那都有些什么呢

  @还是定风波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万物一体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