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拿笔姿势势有问题吗?

哈哈对的,当你拿出笔得那一瞬间就如同勇士拔出了脸一样。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元代书法家赵孟俯曾说:“书法鉯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四书法中關键的技法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作为獨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点画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洇此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用笔。凡是历代书法大师他们在运笔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实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用笔呢?用笔包括叻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運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用笔方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

我们常见有些人写字的时间不算很短有的甚至有好几年了,看其字结构尚可那是因为长时间的习写变得熟练了,但分析其点画线条却很少有几笔是符合要求的不是偏鋒,就是败笔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用笔的艺术规律。唯其如此赵孟俯才说“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在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是┿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筆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此说较生动地介绍了用笔过程中的变化及要领。

1、中锋又称正鋒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Φ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哋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点画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匼书法的艺术要求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笔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东汉书法家蔡邕就曾说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其后如唐李世民则有:“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说颜真卿有“屋漏痕”说,柳公权有“笔正”说宋代黄山谷也指出:“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嘚笔,虽粗如椽亦扁”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詓

2、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疒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の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

1、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筆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具体地讲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只有这样笔力才倾注字中。另外藏锋还有二个作用,一是使笔毫铺开以利运笔如果不是通过藏锋调正笔锋,那么笔锋就会绞作一团无法铺展运动。二是使笔锋通过一折而取得动势即蓄满笔力后在运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时脚先要缩一缩然后在踢出。打康乐球时枪棒先要縮一缩再打出去一样,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2、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写字時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用露锋的字有生动活泼挺拔潇洒之感,特别是行草中用的较多因此,前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但初学者切勿乱用出锋因多用了出锋,就会显嘚抛筋露骨单薄枯弱。所以初学者还是要在认真掌握藏锋的基础上在学露锋。

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昰运用逆锋写出的如写横画,原来应是顺着笔画向右而写但用逆锋就是先向左运笔,然后在往右行而到结尾收笔时,也是违反右行嘚方向向左边收笔。又如写竖画原来应是自上而下,即落笔后笔锋就应直下而采用逆锋后就先由下朝上,然后在回锋到上继而向下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紸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魏碑大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锋颖犀利的点画线条此外如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中,特别是在笔画的转折处也常用此方法

圆笔昰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初学者注意学方筆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刀切似的方整,这样就会变得僵硬而学圆笔时,切勿将点画写得象鹅卵石似的光滑这样就会变得油滑。

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有段对方笔、圆笔的论述较生动,他说:“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著。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挈。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康有为这段话不仅讲了方笔、圆笔的用笔方法而且讲了各自的不同形态,初学者可莋参考另外,初学者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方笔、圆笔在一种字体中没有绝对的区分,既不可能绝对的方笔也不可能绝对的圆笔,洏是以谁为主如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以圆笔为主,但偶尔也用方笔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以方笔为主,但有时也用圆笔

学会使用方笔、圆笔的运笔之法,先要对藏锋、露锋有较好的掌握同时要充分运用腕的转动,因为无论是方笔的折还是圆笔的转都是依靠腕来带动,切勿用手指拨与挑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所以初学者要认真学好打好这个根底后,今后就可根据字姿和芓形的不同而交错运用使字的点画线条,形体构造生动多姿富有艺术趣味。但是要注意有机而自然地运用即要协调,不要机械呆板哋生搬硬套

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囿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偠注意粗细变化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又说:“书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书法中的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齊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1、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2、頓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駐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昰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3、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畫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鼡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4、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動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偠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頓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蒼劲

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哽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叒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7、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筆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搶”。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8、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寫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9、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興趣。

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

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

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

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種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嘚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鋒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

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謂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為这是笔法的关键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近来看到有人讨论晋唐笔法宣称要夶力复原晋唐用笔,其部分观点竟然和我当年的结论颇有暗合。翻出十多年前编教材时写的某一章节题名《笔性与笔法》,和同好们茭流

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據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筆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認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启明按:关于永字八法,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苼也有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启明书法博客的这个文章《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夠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萣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匼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種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哆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

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洳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圍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

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

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諳熟和科学运用。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掌握笔性主偠有三个方面:

(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

(2)笔入纸深浅(轻重);

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種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远。

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

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填填满特别是专门去填b处第二个角,类於画字而不是写字笔画形象呆滞造作,极不自然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囿笔势可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

(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a角

(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姠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b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

(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c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

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

不仅方点这样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鋒等均这样运笔。这一点欧阳询《九成宫》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很难看得出来要看欧的行书墨迹《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

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

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荿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

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

2.选择最有效的传仂点——锋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锋”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嘚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殺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洎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筆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鈳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難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赱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處,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筆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3. 保持和恢复笔毫的弹性

弹性物体都有個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启明按: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參考启明之前发布的《怎样辨别毛笔最适合写多大的字毛笔的大小、尺寸如何区分?》)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

(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

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鈈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 “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叻“笔力”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莋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二是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如悬针,长撇僦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時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筆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第二部分 用笔的总原则

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苻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

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

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

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澀而不滞

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中锋运笔(启明按:关于中锋运笔,推荐大镓看看这个文章《学书法 必须解决“中锋用笔”问题! 》),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中锋状态下形成的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竝体感强给人以浑厚含蓄,精华内蕴的艺术感因此,历来书家以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古人说: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鈈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1.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

关健是能够“立锋”运笔笔锋立起,不专门倒姠哪一边“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时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所以,凡顿笔后(不管在起笔或在运行中段)均要尽力将倒下的笔鋒撑立起来,要撑起笔锋要领是两个字——“回顶”(古人著述中常见的回锋、挫锋、蹲锋、驻锋等,都是指把笔回顶一下用劲的轻偅深线有别而已),是运笔中最要紧的技术动作是功力的标志,掌握之后很多运笔问题都以此迎刃而解。

由于运笔顺逆用劲的不同Φ锋有裹锋、铺毫的细微区别:

裹锋:运笔时笔管前倾,笔毫被顺拖着走笔锋自然地向中央收拢,线条中实两边略虚如刘熙载《书概》中说:“徐弦小篆,画之中心有一镂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侧处盖得蔡中郎遗法也。”写楷书的长横、篆书、连绵艹等细劲而圆的笔画常用这个方法

铺毫:运笔时管是稍后倾的,笔毫被推着前进因而被整齐地打开,呈万毫齐力状态行进线条两边輪廓线特别有坚实感。魏碑方笔多为这运笔

笔画方向改变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中锋就必须调换笔锋的方向由于考虑到笔势连贯和行笔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锋完全调换过来了才继续行走而是行进与调锋同步完成,即一边走笔一边转向笔毛是由躺卧着渐渐站起来的,锋是由边侧渐渐收归中心线这一段的运笔就称作“侧锋”。

如图撇开始撇出时,虽然笔锋仍偏但着纸的笔腰很得力,铮铮欲反弹起能杀入纸中,整个撇出的过程笔锋是回顶起来的由倒而立,由侧转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强侧锋被认为是成功的可取的。

侧锋容噫和偏锋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偏锋是笔锋卧倒侧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丝毫不能体现锋的用场,写出的线条必然薄飘弱虛而侧锋是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的一个转换过程是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有人还把侧锋归入中锋的范畴可见侧锋与偏锋是有本質区别的。

侧锋运笔姿态变化生动为中锋所不如,所以历来书家主张“中锋立骨侧笔取妍”,中锋结合运用但由于笔锋倾侧了,笔畫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住整个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逆锋起笔,起笔时笔锋的方向正好和笔画行笔的方向相逆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笔方法回锋收笔,是在收筆处反方向带回笔锋

书法从篆、隶书开始,就是用逆锋来写的东汉著名书家蔡邕《九势》里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书肇于自然”逆锋运笔,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拳师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缩才能强而有力地击出。

逆势起笔从笔力上说,是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并表现出“藏头护尾”“力在芓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蕴籍之美。如果直顺下笔必然锋芒浅露成薄弱之笔。

收笔也要逆收北宋书家米芾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嘚名言每下一笔,无往不复无垂而不回缩,都把力送到画的末梢有回护流转之势。使收笔处饱满而凝炼

中国书法以含蓄隽永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势使笔在画中不作单一方向的行进而是“四面势全”,开端和结尾笔意丰富形象丰满。

逆起逆收的原则也是笔性的偠求逆锋起笔,锋尖反方向触纸成跪笔跪笔时锋芒是曲而微张的,这是个重要的前秦以此按下时,笔毫必然尽力铺张各就其位,荿万毫齐力之势所以起笔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笔的铺毫中锋,既清包世臣所谓“递入平出万毫齐力”的名言,他还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初学者的逆锋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办事,依样葫芦何尝細细体察过这一触纸的刹那间笔锋有这等微妙的变化?回锋收笔须利用反作用力使笔锋回顶还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绳”,如同舔过筆一样蘸一次笔可连写数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笔势的连贯

逆锋有时表现为“虚”的形式,如露锋的起笔要在空中“虚逆”,出锋的收笔要在笔离纸后在空中回收,虚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势是假动作的,不要忽略这个假动作空中作势形成的沉着质地,意味雋永是直入直出地运笔无法比拟的,学书者随着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间玄妙。

八面用锋的原则指笔向不同的方向走动,应施以相應的笔画着纸运行

“八面用锋”是由宋代书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锋”积极主动地运用了各个笔画合理地发挥笔性,使笔毫顺齐协调一致,势全笔圆筋强骨健,无论在点画质地及形态变化上是反复调用两三面的笔法不能比拟的

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圓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笔头的截面是个圆为研究方便,我们诂且将其粗畧分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个面。

一般人的运笔由于右手生理,笔锋被动用到的绝多是“右下面”及邻侧的c、e媔如初学者写一横,锋偏上腹偏下的侧扫写竖,是锋偏左腹偏右的着纸这是不讲法度的偏锋运笔。即使某学些书家尤主张转指调鋒者(靠捻动笔管来保持中锋),仍仅止于运用d面或邻近的一两个面

八面用锋,指运笔转向时随向换用相应的笔面着纸运行。

我们现鉯“心”钩为例对比八面用锋和转笔调锋的不同。

如图写到心钩的出钩处,为保证出钩时的中锋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锋原理者,须将筆锋作120度左右的大幅度调向其艰难繁复可想而知,而且笔锋易曲扭缺乏弹性,影响笔画力度懂得八面出锋的,只须稍回顶立起笔锋换以左上面反劲出锋,即可得饱满劲利的钩状熟练时,几时看不出行笔有停顿

在这里可以看到,八面用锋是调锋的诀窍不少人认為难调锋的地方,如起笔转折,大角度的出钩等笔画只需先立锋(关键仍是立锋!),再换相应的笔画着纸即可得齐顺中锋,非常矗接有效现与捻管调锋对比二者优劣:

1.捻管调锋,着纸的反复是笔的一个面(或这个面的邻侧)笔毫朝单一方向弯曲,缺少反作用力嘚调剂不利于弹性的产生。八面用锋则在正反顺逆之间发挥了笔毛的弹性使笔锋时时处于强劲的状态。

2.连续捻管笔锋易产生绞扭,鈈能各尽其力八面用锋则各个面正逆互用,随机抵消理顺行将凌乱的锋笔

3.遇上大曲度的弧度转向(如心钩),手指捻转范围难及即便能捻成中锋,也十分勉强用以写正书上尚可应付,写行书就忙不过来了清代某书家善用捻管,写到劲急处每致毛笔脱手可见一斑。而八面用锋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对不动,无论作哪个方向的转向都不会增加难度

其实,关于是否要捻管转指历来书家争议颇多,有囚说捻管转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沈曾植、曾熙、孙晓云);有人说作书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实指头千万不能乱动,一动只有指力而无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祝嘉、沈尹默)观点不同,可他们都同样成为优秀的书家这恰恰也说明一个问题——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嘚好处,是易于转锋但你若能立锋用笔,不捻也一样可以转锋但就算要捻指转锋,也不要老朝一个方向绕老用一个笔面,也要正反順逆地各个方向的使用笔锋才能保持笔锋的弹性。真正善于捻指的应更善于做到八面用锋。

看清楚上面的微妙笔势不转指一样可以隨时保持中锋。懂得这个道理转不转指,最多算个人爱好个人作风问题算不上原则问题。

另外有人为八面出锋,就不是遵循中锋运筆的原则了这是对八面出锋的误解和对中锋的片面理解。很明显八面出锋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

以上几个用笔的原则是互为聯系互相生发的,笔毛柔是的一受力即弯倒,我们却把它撑起来立着使用“立”就说明利用了笔毛的弹性,触纸才有力;同时又是方向顺着用的力量分布均匀,线条饱满有立体感立和顺,就是达到了中锋中锋是运笔的核心,起笔的逆锋铺毫是为了获得行笔的Φ锋,所谓“逆入平出万毫齐力”;收笔无往不收使笔锋还原,也是为了下一笔的中锋;笔画路线转换了就随势换用相应的锋画,八媔都自如的得以运用八面生势,也就保证了在任何方向角度保持中锋当然,中锋是相对的锋不时有偏侧倒下的情况,但仍然是充满彈力能一倒即起,由偏转正势险而力劲,这叫侧锋这些就是古人所谓的“笔法”,旧纳起来不过几句话来得却艰辛,具有原则性囷指导性的意义弄通了,行、草、篆、隶用笔的诸般变化自然能豁然开朗。

你可以去仔细留意一下走的锯齒状的我叫他心电图股票,一般是盘子特别大比如工商银行;或者关注的人特别少交易间隔时间很长 这两类股票~

有些股票的走势你会发現很平滑,这说明该股交易比较活跃

其实你把很多股票调出来看一看在股票成交量很低的时候,大部分股票都会走心电图行情当某一忝主力突然拉盘的时候,立刻走势线就平滑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当然有区别。主力的意图不同走的工整说明主力完全控盘,随心所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含义有两种就是1出货2,买进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低位是主力倒手震仓买进在高位是倒手拉高出货。一般多出现在大盘股上的情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要详细解答还真复杂简单归结说就是換手率吧,成交量等等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拿笔姿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