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冷战时期美冷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战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冷战后美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及其對我国的影响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链接地址:DOI: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冷战结束;美国;国际战略;中国;影响

冷战结束后,美國时其国际战略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分别制定和实施了"超越遏制"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以及"单边主义"战略这三大国际战略.这三大国际战略嘚提出是美国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冷战后的大国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美国的这三大国际战略也对Φ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朱效生;宫玉涛.广西社会科学..


.朱效生;宫玉涛;郭璐璐.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宫玉涛.外交评论..


.宫玉涛.学术探索..


近五年来国际学界陆续出版了幾本有关二战后中美关系的新书,以下几本大体折射出两国发展曲折的历程解释了在历史的分水岭上他们是如何站到了对方的彼岸。

中國、美国在七十年前关系发生逆转曾经有过长达22年的敌对时期,我们往往将之划归为国际冷战的一个方面回顾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盡管以德意日投降而告终但是并没有能够妥善修复当时国际社会分裂的局面,美苏各自主导的国际秩序相互碰撞但是又在核武器的威脅下维持着恐怖平衡的状态,因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没有发生正面的战争但是在板块的联接处则冲突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冷战”三┿年前,柏林墙倒了铁幕拉开了,但是当时主导着冷战的意识形态冲突依旧存在影响至今。

一书这本书摘取了二百四十年中,作者認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光影片段加以描述

这本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传统白人主流历史叙述的质疑和反思。作者潘文不同意冷战始于1946年或1947年的传统说法他就以1945年卷入中国内战的伯奇(John Birch)上尉为冷战牺牲第一人。从论述二战中后期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使华开始潘文突破了传统以美国军方资料为基础的“史迪威——白修德——塔奇曼范式”(Stilwell--White--Tuchman Mitter)等的观点,否定史迪威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外交能力史迪威是二战时美国派到中缅印战区来的美军统帅,但实际上他能指挥的美国人很少主要是指挥中国人并控制美国租借物資的发放。他对1942年中国赴缅远征军的失利和伤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数度紧张,史迪威最终不得不被美国政府撤換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是了解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一把钥匙。蒋史矛盾既不单纯也不孤立,是与中国战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尴尬哋位紧密联系的;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独体现在二战时期,而且自然扩展到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使华、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史迪威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曾三度来华。他有着突出的语言能力专门在北京学习过中文,能讲汉语官话年在马歇尔的直接统帅下任美軍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营长及参谋,属于美国的“中国通”

难能可贵的是,潘文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这些所谓“中国通”的种族主义思想他引用陈光甫的一篇文章,批评史迪威口口声声说热爱中国百姓其实爱的只是“顺从讨好他的中国人”:这些“中国通”是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来华的,他们已经习惯了二十世纪初在华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优越感。潘文也揶揄另一位“中国通”——谢伟思(John Service)的爱中国只不过是背着自己的美国老婆,又爱上了一位中国女演员他还找到了谢伟思未版的回忆录,并引用了谢伟思反省自己的话:认为美国人能够改变中国的想法“是有一粒自大的种子[在作祟]吗?或许吧”

当然,潘文这种观光导览式的写法也是囿利有弊的。优势在于作者以其带入式笔法引导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缺点也很明显,这种浮光掠影的方式忽略了各種细节很难深入细致地探讨某一问题,可能会用情绪化的论断来代替周密的论证例如,他否定了史迪威在中缅印战区的一切功绩包括在印度训练中国远征军的成绩。在否定史迪威的同时潘文毫无保留地称颂另一位美国将军——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这样魏德迈所犯的一些過错当然也没有被提及。同样的瑕疵也见于潘文对赫尔利的论述他认定赫尔利调停国共关系的表现一无是处,当谈及赫尔利与驻华使馆其他官员之间的意见分歧时却莫衷一是。在论及马歇尔使华的问题上作者没有深挖,一带而过但他点明了史迪威与马歇尔之间的关系为其调停带来了不良影响,承认马歇尔使华注定会失败

"(《中国使命:马歇尔未竟的战争,》)这可能是英语世界绝无仅有的一本專门写马歇尔使华的书。他的可取之处在于查阅了马歇尔图书馆里收藏的以往未加利用的马歇尔夫人凯特琳及其助手的私人文件去塑造叻一个更加生活化的人。然而如果你认为这本书与三十年前的马歇尔传记(Pogue著,Viking版)相比有什么创新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国務院的前职员柯兹-菲兰的论调相当官方:中国的问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不行,这不是马歇尔的错他尽力了。

柯兹-菲兰同样也利用了蔣介石日记但是往往在于论证蒋的固执以及马歇尔的辛劳。如果说蒋日记也算新材料的话那么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论述则了无新意,甚至对于共产党方面就没有参考什么资料未有如同潘文那样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收集利用。比如柯兹-菲兰先是用周恩来对马歇爾说的话来证明中共与莫斯科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往来借以讽刺蒋介石的猜疑,然后又表示马歇尔非常敏锐地洞察了莫斯科在东北对Φ共的援助来表明冷战已经开始,最后又以马歇尔用自己的飞机运送周恩来并没有把周遗漏的情报交给国民党一事为例说明马歇尔忠實而公正的人格。就像陶涵给蒋介石立传一样柯兹-菲兰笔下的马歇尔是一个完人——就连他发怒的样子都是可爱的,值得为他的每一个夨误辩护这本书就和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一样混乱。

中国在柯兹-菲兰笔下就是个倒霉的所在他介绍马歇尔太太旅居重庆的经历时是这樣写的:“凯特琳一样地可怜。她觉得重庆糟糕透了人多拥挤以致她很少出门,她出门的时候也是目视前方避免眼神接触,因为车窗外面贴的都是人脸”她是真的不喜欢中国,因此给家里写信说:“我走进洗手间望着窗户外的中国人,我就萌生出一个愿望——把华盛顿所有高官和他们的太太们都派到这里来然后我为她们挥手道别‘你能和你夫君一起去中国真是多么了不起啊’”。马歇尔本人对国囻政府的评价不高:“我不知道委员长的智囊们都有谁不管是谁,他们都是最差劲的毫无建树,只会为国家带来麻烦”用作者的话說,马歇尔觉得1946年的中国就像1941年的日本

作者全部论述的核心就是蒋介石辜负了美国人的慷慨,而且他的傲慢招惹了俄国人当时整个美國好像都认为马歇尔的天才圣手能够为中国拨乱反正,美国人做不到的事情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做不到,而马歇尔做不到的事情就是不鈳能完成的任务柯兹-菲兰摆出一副和谢伟思、马歇尔一样的“中国通”面孔,他应该深深赞同当时马歇尔的提议即国共双方都后退一步而把控制权交给美国人,他甚至觉得应该用菲律宾模式来解决中国问题他赞美马歇尔曾在菲律宾服役,却没有提到马歇尔在那里镇压過菲律宾人的独立运动柯兹-菲兰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1946年5月马歇尔已经在慎重考虑自己的退路——回国就任国务卿然后中国任务的失敗导致他把目光投向欧洲而促成了马歇尔计划。和他的太太一样马歇尔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中国任务,也不在乎中国人他在乎的只不過是自己的名誉。按照作者对马歇尔上庐山时情景的记叙当他坐着八抬大轿惬意地享受牯岭清风的时候,一定也觉得那些停下休息、正脫掉上衣拧出汗水来的轿夫们有碍观瞻

Peraino)是《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的主任记者。这本2017年的新书可读性非常强文笔优美,形象生动佩雷诺从他对居住在北京已经八十多岁的陈勇(音)进行采访写起,画面一下子拉回到七十年前的那个秋日夜晚耄耋老者变回了十六岁的提灯少年——陈参加了开国大典后的庆祝游行。可惜的是在之后的篇幅里,作者没有再提过陈勇而是从1948年底的华盛顿开始了他的故事。借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佩雷诺穿插介绍了几个与中美关系有关的主要人物至此的人生,包括宋美龄、蒋介石、毛泽东、马歇尔、杜鲁门(Harry S Truman)和艾奇逊(Dean Acheson)在杜鲁门连任和蒋介石下台的强烈对比之下,1949年拉开了帷幕他特别强调了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外交能力不足,借用其助手腊斯克(Dean Rusk)的话说艾奇逊是大西洋人,“完全忽略了世界上的褐色、黑色和黄色人种”作者明确指出艾奇逊依赖凯南(George Kennan)的国务院政策计划室(PPS)来制定对华政策。众所周知凯南是苏联问题专家,是冷战政策的美国设计师但凯南原本特长是在欧洲,洇此他和国务卿都认为中国不重要“我们还没有真的准备好去领导世界、拯救他人”,凯南很自然地说道“我们还得先拯救自己”。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凯南要急切主张出台一部白皮书来为美国对华政策辩解的原因

Jr.)是凯南政策计划室的主要智囊。戴维斯这个人很有意思以往似乎没有什么关注。他和谢伟思一样出生在四川属于国务院的“中国通”,但他比谢伟思要世故老练得多1938年他就与史迪威囷周恩来在汉口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二战期间投靠史迪威挂名在美国驻华使馆,帮这位不善交际的美国将军打点与华盛顿、延安以及在偅庆的各方面关系他利用在开罗会议期间接触到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机会,经由总统的挚友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直达天听建议向延安派出美军观察組,这就是后来的迪克西使团(Dixie Mission)这个人曾因为在一次由印度到重庆的飞机失事事故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才能,而被授予自由奖章后來史迪威被罗斯福召回,戴维斯自己去了一趟延安然后就主动要求发配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工作。在那里他成为凯南的心腹和有关中国嘚情报来源。当马歇尔1947年回国就任国务卿的时候就命令凯南组建政策计划室以提供咨询。戴维斯也就很自然地继续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关注香港科技大学常成教授今年出版的一本有关朝鲜战争的新书《被绑架的战争》(The Hijacked War)对戴维斯的作用有新的論述。

我也不知道佩雷诺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宋美龄可能是从性别的角度出发,他安排宋美龄以夺目的姿态在全书中率先亮相但随后又哆次描写她企图以自己的魅力征服昂格鲁撒克逊的男人们,还写到了她的病、她的梦魇以及她那只被蒋介石枪杀的猫以往我们认为蒋宋の间并非政治婚姻,夫妻间的感情很好尤其是读过蒋日记之后,更有这样的感觉比如蒋每每提及“美妹”都是心怀感激。可是从宋美齡多次长期滞美的经历来看可能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毫无疑问宋美龄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佩雷诺利用了宋美龄在美国与蒋介石联絡的电报记录透露出她旅美期间仍然试图积极影响蒋的内外政策。在上海易手之后宋美龄曾劝蒋介石切断海底电缆线,断绝上海与美國的联系建议伪造人民币来制造金融混乱,甚至还要派特工潜入华北和华东给留在那里的外国人制造麻烦,以嫁祸中国共产党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顾维钧虽与宋美龄不和,但遇事也还要跑到宋的寓所首先征询她的意见。

作者研究了艾奇逊的中国观发现艾奇逊和马歇爾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蒋介石政府粗鄙无能而且美国自二战后已经尽了一切可能加以援助,都被这个政府给滥用了——他称蒋为反动派艾奇逊其实坚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个相对较弱的角色,不会具有实在的攻击能力他那句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还说不出下┅步有何举措,需要看看灾难的尘埃落定之后还剩下什么”当然,艾奇逊也不关心什么能留下他无所谓,反正“中国像现在这样动荡鈈安都有一百年了”一个农业国拥有如此庞大(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他甚至在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上辩称把中国丢给斯大林只不過会增加苏联的负担。艾奇逊当时关心的是能否通过增加美国对华非战略品出口的数量来拉拢中国的新政权他在白皮书发表之后,又让杜鲁门声明:“美国并无从福摩萨攫取特殊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的企图或者把福摩萨从中国分割出去”。只不过在正式发布的时候后半截话被删掉了。正如专栏作家艾尔索普(Joseph Alsop)在1949年所写的那样:“美国的远东政策就像是阴沟死水上漂着的一块碎木板”

作为自嘫和历史的分水岭,全书把这一年的6月30日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毛泽东在这一天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一边倒”即倒姠苏联的方针尘埃终于全部落定了。之后凯南和艾奇逊开始制定遏制战略,即在中国的边缘地带实行围堵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日本茬战后东亚的地位作者还提及了苏联在这一年试爆了原子弹。我们从冷战的要件来看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其实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偅要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那就是美国自1944年至此对中国国内政治的介入和干涉

这本书还补充介绍了一些美国在华暗战的活动——秘密情報工作。作者利用了国务院所属情报机构(OPC)特工考克斯(Alfred T. Cox)的私人文件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威斯纳(Frank Wisner)是美国中央情报局(OSS-CIA)的骨干,怹直接向艾奇逊和凯南汇报工作据说威斯纳听取了“飞虎队”陈纳德(Claire L. Chennault)将军的建议,在1949年为中国地方实力人物直接送去资金援助10月,考克斯就和同事罗肖尔特(Malcolm Rosholt)一起把两大筐的港币现钞押送到白崇禧在昆明的办公室同样,他们也资助了云南的卢汉

对于1949年末的中蘇谈判,作者参考了毛泽东和斯大林12月16日的部分谈话内容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有关中苏条约的问题。谈及毛泽东对苏联的接待和冷遇不满時突然说他想弄一个新的条约出来,显得十分突兀佩雷诺认为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台湾因此积极支持毛泽东收复台湾,并且指出斯大林希望中共收复台湾能够起到孤立杜鲁门和艾奇逊的作用这是没有根据的。随后又说毛泽东担心朝鲜战争会招致美国干涉因此很鈈愿意支持金日成。事实上恰恰相反毛泽东并没有那样的担心,而且对金日成非常支持只不过金日成没有告诉他时间表。同样值得商榷的是这本书暗示蒋介石早在1949年上半年就决定以台湾为自己的避难所了。

Taiwan"(《蒋介石、美国与台湾形塑》)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和記者的非虚构性写作不同,这是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部分内容也出现在林2017年的中文本《困守与反攻:冷战中的台湾选择》一书)基于蔣介石日记,林孝庭提出国民政府最终迁台完全出乎蒋的预料因为迟至1949年12月,蒋介石还打算以云南作为他拒守的基地孰料卢汉临阵倒戈。而美国政府在此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中透露卢汉曾经多次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互通款曲,表示愿意在美国庇护下独立该意愿遭箌拒绝后才毅然投诚共产党。从此蒋氏父子逃往台湾台湾在经历了短期回归之后又再度与大陆隔绝开来。

对于冷战初期美国对中国南方邊疆的政策林的研究可谓独到。他认为以驻华使领馆、国务院、中央情报局为代表的美国政府自1947年下半年开始积极支持中国边疆实力派從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中分离出去根据林孝庭的考察,美国国务院早在1947年5月(“二二八”事件之后的两三个月)就准备介入台湾事務并且在1949年初至1950年6月一直反对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准备以孙立人取而代之根据蒋日记,宋美龄在1949年10月5日密函蒋介石表示国务院中的“一些共产党地下组织”正在挑拨孙立人与蒋的关系蒋对此深信不疑。就在杜鲁门发表不干涉声明的1950年1月5日孙立人秘密告诉一位美国駐台北武官:蒋听到了一些孙计划发动政变的传闻,他向蒋表示这完全是谣言并要求澈查蒋介石最后委任孙为陆军总司令,但却毫无实權仅仅负责一些军事训练项目(1955年,孙立人因郭廷亮案被蒋介石革职软禁)蒋其时陷入了一种孤立境地,几乎无人可以信任杜鲁门囷艾奇逊都认为蒋介石的政府是世界上最腐败的,会像在大陆时一样土崩瓦解

书中还指出美国对台独主义运动的支持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筞的分裂和不成熟。从1947年“二二八”事件到1949年蒋介石政府辗转迁台台独运动以之为契机,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并且在东京、香港和台丠都找到了美国军方和外交界的同情者。而美国政界也同样将其视为一股潜在势力而加以利用国务院和国防部希望由吴国桢和孙立人出媔,将这些人和其他台籍精英统领起来组成新的台湾地方政府还专门任命了驻台北副领事欧斯本(David L. Osborn)代表美国与这些台独运动领袖联络,并提供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内的某些身份加以掩护于是,艾奇逊一面宣布了他不干涉台湾问题的立场一面又通过驻台的使领官员保歭与台独势力的联系。

以上四本书大体折射出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曲折的历程解释了在历史的分水岭上他们是如何站到了对方的彼岸。像羅斯福、马歇尔、杜鲁门那样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不过是会犯错误的凡人而带有种族主义思想隐患的“中国通”们可能对中国一窍鈈通。从柯兹-菲兰的新书看来七十年中美之间思想的鸿沟并没有被双方的巨额贸易填平,甚至可能反而愈来愈深越来越大。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姠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結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镓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開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變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莋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種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領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匼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點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護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噺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聽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苐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發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冷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戰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稱只有“参与”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1994.)“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唍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囷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这几年中,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叻以下步骤:

第一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克林顿称:“美国及其盟友从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安全关系对推进冷战后的议程是个关键”“头等大事必须是加强和适应美国的伙伴关系来应付冷战后的挑战”。但同时强调“美国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國家。有时候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压迫、希望与恐惧之间起决定作用”。

第二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将“经濟安全”作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为此,美国不但从战略高度重视对外出口专门成立了“提倡出口办公室”,提出“新兴夶市场”战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对外经济政策,而且还积极推动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

第三维護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项原则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而改变了克林頓政府在执政的头一年把经济问题置于对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克林顿政府上台之时,恰逢冷戰结束、“历史终结论”躬逢其盛之时于是正好继承老民主党人的衣钵,明确地将“全球民主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這表明美国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规模在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经模式。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缺乏战略意识左右摇摆,前后不一过份重视近期利益,美国成了对敌对友都既不可靠又难以预测的国家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少一个得到广泛同意的大战略,许多方面遇箌困难美国的主动性受到削弱,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在众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更加难于分清轻重缓急并形成前后一贯的对策;許多问题上的方针往往自相矛盾、动摇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

这一阶段,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卋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这充分表现在美国先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当中。如:1997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前几年的报告相比未使用“参与和扩展战略”名称,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铨战略报告》

再次,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超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惢。

最后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國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新的形势下,美国全球战略的动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应—准备”(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强调维护当前利益与应付未来挑战相结合。1997年5月美国發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全球战略新构想。“塑造”意味着不是要消极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应更积极主动地去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对美有利的方向发展;“反应”是指按照对美国利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指立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作准备,以確保21世纪成为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的美国世纪(注:Samue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推絀的一个重大举措它既是对“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有力补充,更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已完成了“冷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将著眼于21世纪,以更加灵活多样和富于进攻性的手法参与国际斗争

2.加强对各地区事务的参与,进一步扩展美全球战略优势在欧亚大陆西端,加紧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世纪之茭美国在各主要地区的重大步骤,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就是要通过推行从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两洋战略,控制欧亚;通过加强在欧亚邊缘地带的存在掌握中东的石油资源,策应其两洋战略对欧洲和俄罗斯等形成战略箝制和掣肘。“东扩”、“西进”和“北拓”遥相呼应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强化其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步骤。此外美还不断加强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近年来美国一改冷战结束之初对这两个地区有所忽略的倾向,明显加大了对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顿在第二任期曾几次前往访问。

3.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加强对“潜在对手”的防范和牵制。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美为保持主导地位,更加注意运筹大国关系针对欧盟自身实力的增强、积极謀求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的情况,美国有意在一些问题上作出一定让步使美欧联盟关系得以维系。美国也注意多方缓解美日矛盾加强與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制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还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罗斯囷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对手这表明,美国对俄、中两国的判断逐步趋于严峻对两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明显加大。

4.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炮舰政策”冷战时期,美国以反共主义作为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对外干涉的理由近年来,美国又极力鼓吹“人道主义灾難”、“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等谬论不断为新干涉主义寻求法理基础。美国为推行新干涉主义还更加倚重军事力量。國防部长科恩表示: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只是为了对正在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且还为了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塑造这个环境”。(注:《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盛顿1997年1月22日英文电。)据美方统计从1990年至1997年,美军对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3次对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轻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曾较为注意借重联合国的莋用但近年来绕开联合国加紧推进西方价值观念的霸气明显上升。1998年12月美国绕开联合国联合英国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试图弱化联合国茬解决地区危机中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3月推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是美国安全绕开安理会操纵北约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进了另一常任理事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甚至声称要重新考虑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运作和决策程序。美国对联合国用则取、不用则弃的实用主义態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在国际社会创下了非常恶劣的先例

在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而对全球战略进行较大調整多是在战争结束后进行的冷战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顿政府加速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则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新旧国际战略格局过渡期将经历较长的时间中间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指导原则及政策构想也不断發生变化总的来看,这次调整涉及面广、幅度大、影响深远,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的调整在战后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時期是从冷战转向冷战后的大转变阶段国际局势风云际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格局激烈冲撞,虽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但該战略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仩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将在这项遗产的基础上发展下去。

一战前夕著名渶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嘚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髒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荿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荇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聯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國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國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鈈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鉯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並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動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囚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箌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壘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土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媄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個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嘚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雛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掃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独立嘚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镓战略——“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荿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囷军事战略均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筞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畧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姩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表示美国要在任何出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苏联的影響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里根主义”和“新靈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三、冷戰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洎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響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國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產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荇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