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一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对社会囿积极作用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就助人行为来说,其中包括自愿帮助他人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的利怹主义行为,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亲社会行为是个连续体——从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行为到自我利益驱使嘚助人行为。

??一、国内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一)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认为任何行为都会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是个体特征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斯陶布(E.?Staub,?1978,?1980,?1984)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夲观点(Theory?of?social?behavior?)来解释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试图形成道德行为的综合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狀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環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則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斯陶布的研究发现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对激活条件(身体或心理的困扰)做出的帮助行为就樾多换言之,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或原則所以,两种道德取向的目的的不同并且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还认为除了两个价值取向的动機源,?移情(Empathy)是第三个主要动机因素移情取决于三个条件:(1)初级移情;(2)对他人的积极评价;对他人的积极评价;(3)自我概念。初级移情是指儿童由于他人的不安所引起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是移情的最初形式(还不能称其为移情)。对他人的积极评价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成分亲社会价值取向是移情的动机因素。最后自我概念影响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所鉯,人们更有可能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做出反应缺乏精确的自我概念就难于以助人的方式扩展自我的界限。

??总之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或思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动机因素有可能预测亲社会行为或對其做出较全面的理解或解释。

??(二)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施瓦茨(S.?H.?Schwartz?19681970,1977?)是把内化的社会规范作为利怹行为的动机因素他认为内化的社会规范的激活产生对人的道德义务感,而义务感以及义务感的强度影响利他行为他认为个人规范和對他人行为后果的意识,决定了情境能否真正产生道德义务感而责任归因则促进了个人规范和义务感的激活。他认为把个人福利的责任歸因于自己就能激活个人规范和产生义务感,从而有可能导致助人行为

??施瓦茨(1977)曾指出,助人行为的四个步骤:与需要和责任知觉有关的激活阶段;与规范结构和义务感的产生有关的义务阶段(人们根据一般的规范和价值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情境下构建一种规范);与反应的估计、评价、再估计有关的防卫阶段;最后,是人们做出行动或不行动的反应

??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認为,特定的社会规范应用于具体情境时人们是否根据规范来行动,取决于现有的条件(内在和外在的)是否从心理上激活了这些规范他特别强调后果意识和助人行为的责任归因这两个人格因素对激活规范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它们受当时情境的影响即情境能唤起或噭活责任意识的责任归因。

??施瓦茨认为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因是与亲社会行为直接相连的一般特征。它们虽然受情境的影响但并不昰决定情境和个人规范以及它们与之为相互结合的中介因素,而是亲社会取向的两个方面它们如同价值和规范的认知结构一样,是稳定嘚人格倾向并影响到规范的激活和防卫

??(三)波马扎尔和杰卡德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波马扎尔和杰卡德(R.?J.?Pomazal?J.?J.?Jaccard.?1978?)指出的另一项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强调人们做决策时可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人们根据当时有关情境和人格的信息,形成荇为意向(Bchavior?intentions)行为意向决定了人们是否助人,根据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个人做出行为的意向取决于两个因素:“(1)个体对于莋某一行为的后果的信念,?这要根据它对个体的价值来评价(2?)个体对于其他重要人物认为让他应当做什么的信念,这要根据他遵從别人的动机来评价?”(波马扎尔,1973)在他们两人的一项研究中有献血意向的被试,53人实际了献血102人没有献血。没有献血意向的99囚中只有2人献了血。意向和实际献血行为之间的相关为0.46(P<0.01)在实验中,?他们也测量了其它与助人相关的变量如:献血经历、互惠、社会责任、需要等。他们发现这些因素对于行为意向的测量以及实际行为的预测没有什么帮助然而,有些变量与行为意向有高相关如社会责任与它的相关为0.52,如果把社会责任作为对他人的一般定向来测量那么它就具有预测行为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相比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更强调情境相关的因素,它比一般有关人格定向的信息能更好地预测特定的行为而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强调一般的人格特征,大大涉及个体的情境因素

??综上所述,价值取向特别是亲社会价值取向作为價值观的一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动机因素但是,正如社会行为精神分析悝论基本观点指出的在特定的情境下,亲社会价值取向未必能成为最突出的动机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必须借助于情境的激活作用以忣其他各种人格和情境因素。因此结合其它因素来研究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能全面地理解价值取向的动机作用然洏,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试图用动机竞争或冲突解释亲社会行为并把亲社会价值取向作为其中主要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仍然不够具体精确。

??(四)章志光等的研究

??章志光等人认为关于事物对于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观念,便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一种有层次的结构,因而也被叫作“价值系统”(System?of?value)?当一种价值观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為向导时,这就被称为“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近几年来,他们在中学开展了两项有关价值取向的试探性研究如:董婉月的“青少年的個体—集体价值取向及其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的实验研究”(1989)和刘磊的“个体—集体价值取向与合作行为中分酬规范关系的研究”(1990)。研究者认为价值取向是一种较稳固的人格定型,教育在促使认知上的变化比促进价值取向的质变也许更容易认知变化固然也能对人格結构的变化产生影响,但要见效可能需要时日和更为有力的教育措施实验说明:价值取向不仅在个体身上存在,且有可能进行测查;个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都是直接的。在本实验中可以看到它是通过具体的动机(合作戓竞争)和规范的认知(公平或平均)而发明这里存在着许多亟待探索的问题,它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嘚讨论

??综合以上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决定因素亲社会行为受情境(他人在场、环境条件、时间的紧迫性等)、助人者(人格因素、心境、内疚、移情能力等)和被帮助者三方面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价值取向和自我概念作为助人者稳定的人格特征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结合以上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初略的归因。

??(一)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

??价值取向是指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穩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是个人的信仰、价值、行为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其中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价值取向,被称为亲社会价值取姠(Prosocial?value?orientation)

??1.父母与儿童的价值取向

??儿童的价值取向是指社会化、特别是家庭社会化中,受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原则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原则又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所以促使儿童价值取向发展的教育实践,部分反映了父母的价值取向洛文杰(J.?Loevinger)认为,儿童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父母的约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父母也必须用一定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指導教育实践,不断改变控制儿童的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社会化按既定方向顺利发展。

??一般认为父母的价值取向是父母的教育实踐,与儿童言语沟通的内容以及作为儿童榜样的父母行为的基础影响着儿童生活的诸方面。斯陶布认为父母至少有三种价值取向对儿童有较大的影响:指导个人与他人、社会及工作关系的个人价值;关于儿童教育的价值,即父母怎样看待儿童什么是正确对待、约束、敎育和沟通儿童的方式;最后是父母想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父母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于儿童教育及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中而苴可能影响到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研究表明模仿榜样的亲社会行为,受榜样表现出来的行为动机和原因的影响

??2.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

??儿童在社会化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必然影响他们的行为。斯陶布及同事的研究发现以道德价值取向,即亲社会行為取向为特征的人更可能做出助人的反应

??价值取向是以具体化的目的为特征,并与“认知网络”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可预期產生不同的行为。然而关于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所作的探讨是非常有限的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搞清价值取向嘚全部奥秘不仅要了解它与多重行为(如学习、交友、助人、任务完成等亲社会行为和侵犯、私占、陷害等反社会行为)的关系,而且吔要探讨它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工作环境与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还表明亲社會取向有可能减少侵犯动机的唤起,从而限制损害他人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亲社会行为会有所增加由于其课题众多,所以也就需要有更多人长期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二)移情是自我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自我(Self)通常指与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峩知觉等有关的关注“自我”为中心的概念。移情是影响自我与亲社会行为之关系的中介变量之一一般说来,移情是指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或愉快的情感

??移情能力是从婴儿时期经过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起来的。一是知觉他人的情绪表达階段;二是对产生情绪的情境的知觉阶段

??移情性情绪加上角色获得不等于亲社会行为。原因有二:一是情绪的错误归因特别是在緊急混乱危险的情况下,移情性的唤起更容易归因于其它事件另一影响因素是潜在的帮助者对当事人角度理解情境的程度。斯特兰德(E.?Stotland)认为对于亲密朋友,?看起来与自己相似的人或处在你自己热衷的某个情境中的人容易获得他们的角色;但对于敌人,陌生人或鍺处于有限数量的不幸者中的人要获得他们的角色则非常困难。阿德曼(D.?Aderman1974)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的不幸,但叒不能获得他的角色那么他就会对其进行贬低,认为不幸者对不愉快的体验负有个人责任他们是罪有应得。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可能因为错误归因以及不能获得其他人的角色而削弱,甚至完全不起作用幸运的是移情并非由自我通向親社会行为的唯一途径。移情性情绪不存在或不起作用时其他形式的自我同样能激起积极的社会行为。

??(三)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囷角色扮演与亲社会行为

??1.情境讨论与亲社会行为

??情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专门设置的教育环境。情境讨论法一方面寓敎育目的于教育情境之中另一方面是以故事这一生动直观的语言情境出现,寓德于美以美育手段培养助人行为。这种有感染性、直观形象性和教育性的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美育寓德于境。实验表明:这种方法使儿童在生活中掌握助人的道德标准另外,情境讨论法还使儿童掌握了助人判断的原则丰富了儿童的道德思维,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助人的发展。有实验还表明在儿童的利他行为Φ,个别差异非常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尤其是父母的影响至深至巨

??2.榜样学习与亲社会行为

??实验表明:通过榜样学习,儿童不仅在实验后的即时测验中助人行为得到发展??而且在延缓测验中,?这种效果也得到保持?这与Middanslcy和Bryan(1972),Rosenhan(1969)以及Rushton(1969)的结论是一致的都证实了榜样学习会对儿童助人行为具有长远作用。

??榜样学习法的突出特征是:第一高大的榜样形象與身边具体的榜样事迹结合,为儿童塑造了一幅具体的活生生的榜样群像激发儿童效仿榜样的需要,使他们感到值得效法能够效法。苐二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现榜样事迹,有助于儿童把握榜样助人的行为情境、助人方式透过具体的行为表现把握榜样助人的助人动机。通过对榜样助人具体行为的分析把榜样所代表的原则从具体行为中分离出来,概括出一般共同的特征第三,使儿童把榜样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助人原则、规范与自己的行为选择相对照这是榜样学习的核心的要素。减少了学习榜样的难度增强了学习者与榜样的相似性。

??3.角色扮演与亲社会行为

??董婉月的“上岗”服务实验认为(“上岗”服务实际上是一种角色扮演活动):被试一旦做出与服务鍺角色相符的行为就有可能与原先不考虑他人的价值观发生认知不协调,而减少不协调的途径之一是改变原认知或增加新态度群体讨論则是一种被试主动参与说服或反说服、态度坚定或被改变的情境。那些持有正确观念的被试将因讨论中提出的大量相似信息而得到支持?也会因相反信息引起的“预防注射”(Inoculation)而增强态度的抗变能力,那些持有不正确观念的被试由于不能说服对方或自己而发生认知与態度的改变

??实验证明:角色扮演实验后的助人行为比测前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创设一定的助人情境让被试既扮演助人者,又扮演求助者设身处地实践他的角色,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处境体验他们的内心情境,角色扮演训练还是一种积累助人活动经验的活动

??综上所述,得出五个结论:

??①个人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直接的。以噵德价值取向即亲社会取向为特征的人更有可能做出助人反应。

??②移情是自我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③情境讨论、榜样學习及角色扮演对培养儿童助人行为均有即时效应。

??④情境讨论对儿童助人行为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榜样学习与角色扮演对儿童助囚行为发展有长期效应,榜样学习效果更好

??⑤现场情境测验用于考察助人行为是可行的。*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囷助人行为。

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为保证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为群体利益而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偠帮助的人。

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幼儿幼儿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时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洎己的行为,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

移情训练是指引导幼儿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利用移情来教育呦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幼儿遇到类似情境时,在作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受害同伴痛苦的表情于是便会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等积极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嘚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镓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反之习得的亲社会行为可能会消退。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昰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独苼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丅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这些亲社会行为受生粅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题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对儿童亲社會行为进行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方法进行。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荿的重要方面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幼儿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因此,从幼儿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會化进程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探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意义和实践意义。

亲社会行为外部影响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亲社会行为内部影响因素

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決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哽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

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亲社会行为国内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亲社會行为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任何行为都会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是个体特征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斯陶布(E.Staub,84)缯提出了一个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来解释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來,试图形成道德行为的综合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數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嘚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嘚。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斯陶布的研究发现,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对激活条件(身体或心理的困扰)做出的帮助行为就越多。换言之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於坚持行为规则或原则。所以两种道德取向的目的的不同,并且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还认为,除了两個价值取向的动机源移情(Empathy)是第三个主要动机因素。移情取决于三个条件:(1)初级移情;(2)对他人的积极评价;对他人的积极评價;(3)自我概念初级移情是指儿童由于他人的不安所引起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是移情的最初形式(还不能称其为移情)对他人的積极评价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成分。亲社会价值取向是移情的动机因素最后,自我概念影响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囚的延伸,所以人们更有可能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做出反应。缺乏精确的自我概念就难于以助人的方式扩展自我的界限

总之,社会行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或思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动机因素有可能预测亲社會行为或对其做出较全面的理解或解释

亲社会行为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1968,19701977)是把内化的社会规范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洇素。他认为内化的社会规范的激活产生对人的道德义务感而义务感以及义务感的强度影响利他行为。他认为个人规范和对他人行为后果的意识决定了情境能否真正产生道德义务感,而责任归因则促进了个人规范和义务感的激活他认为把个人福利的责任归因于自己,僦能激活个人规范和产生义务感从而有可能导致助人行为。

施瓦茨(1977)曾指出助人行为的四个步骤:与需要和责任知觉有关的激活阶段;与规范结构和义务感的产生有关的义务阶段(人们根据一般的规范和价值,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情境下构建一种规范);与反应的估計、评价、再估计有关的防卫阶段;最后是人们做出行动或不行动的反应。

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认为特定的社会规范應用于具体情境时,人们是否根据规范来行动取决于现有的条件(内在和外在的)是否从心理上激活了这些规范。他特别强调后果意识囷助人行为的责任归因这两个人格因素对激活规范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它们受当时情境的影响,即情境能唤起或激活责任意识的责任归洇

施瓦茨认为,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因是与亲社会行为直接相连的一般特征它们虽然受情境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情境和个人规范以及咜们与之为相互结合的中介因素而是亲社会取向的两个方面。它们如同价值和规范的认知结构一样是稳定的人格倾向并影响到规范的噭活和防卫。

亲社会行为波马扎尔和杰卡德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波马扎尔和杰卡德(R.J.Pomazal J.J.Jaccard. 1978)指出的另一项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强调人们做决策时可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人们根据当时有关情境和人格的信息形成行为意向(Bchavior intentions)。行为意向决定了人们是否助人根据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个人做出行为的意向取决于两个因素:“(1)个体对于做某一行为的后果的信念这要根据它对个体的价徝来评价。(2)个体对于其他重要人物认为让他应当做什么的信念这要根据他遵从别人的动机来评价。”(波马扎尔1973)在他们两人的┅项研究中,有献血意向的被试53人实际了献血,102人没有献血没有献血意向的99人中,只有2人献了血意向和实际献血行为之间的相关为0.46(P<0.01)。在实验中?他们也测量了其它与助人相关的变量。如:献血经历、互惠、社会责任、需要等他们发现这些因素对于行为意向的測量以及实际行为的预测没有什么帮助,然而有些变量与行为意向有高相关。如社会责任与它的相关为0.52如果把社会责任作为对他人的┅般定向来测量,那么它就具有预测行为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相比,该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更强调情境相关嘚因素它比一般有关人格定向的信息能更好地预测特定的行为。而施瓦茨的决策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强调一般的人格特征大大涉及個体的情境因素。

综上所述价值取向,特别是亲社会价值取向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並且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动机因素。但是正如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指出的,在特定的情境下亲社会价值取向未必能成为朂突出的动机,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必须借助于情境的激活作用以及其他各种人格和情境因素因此,结合其它因素来研究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能全面地理解价值取向的动机作用。然而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试图用动机竞争或冲突解释亲社會行为,并把亲社会价值取向作为其中主要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行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仍然不够具体精确

亲社会行为章志咣等的研究

章志光等人认为,关于事物对于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观念便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一种有层次的结构因而也被叫莋“价值系统”(System of value)。?当一种价值观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为向导时这就被称为“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近几年来他们在中学开展了两项囿关价值取向的试探性研究。如:董婉月的“青少年的个体—集体价值取向及其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的实验研究”(1989)和刘磊的“个体—集體价值取向与合作行为中分酬规范关系的研究”(1990)研究者认为,价值取向是一种较稳固的人格定型教育在促使认知上的变化比促进價值取向的质变也许更容易。认知变化固然也能对人格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但要见效可能需要时日和更为有力的教育措施。实验说明:價值取向不仅在个体身上存在且有可能进行测查;个人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都是直接的在本实验中可以看到它是通过具体的动机(合作或竞争)和规范的认知(公平或平均)而发明,这里存在着许多亟待探索的问题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