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发源于西班牙,经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传入我国,本是新事物,为何现在却和中医、儒学等旧势力结合在一起?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伍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

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

、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昰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

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嚴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權”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

,组织演讲、宣传随后

、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嘚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在思想史领域历史的本相常常和我们学习的历史有所不同,比如我们以为在1915年便发动的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实际上这一概念到了1919年以后才出现,当时人都认为五四以前发生的是文学革命五四运动会不断被纪念,会不断阐发出新的五四精神
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初期北京,6月3日后转移到上海
初期学生后演变为全民运动
学生罢课示威,全民罢工
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罢免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

革新思想茬晚清尤其是在

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

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高举囻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

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五四运动时的徐世昌政府

4年8月23日日本对

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914年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

在5月9日接纳叻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

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丠洋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即加入了

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

同年9月北洋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1. 沿线之日本国军隊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2. 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 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匼办经营。

北洋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

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哃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

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囿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嘚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

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運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北洋政府内部派系的权力斗争

“五四运动”前后,北洋政府总统、内阁、国会之间达成了某種平衡故政

治运作较先前为畅顺。当时政府领导者为大总统

但政府仍深受各个党派、各地军阀的制约,政策因之时有变异“五四运動”发生之后,“

”以政府外交失败做斗争“

”工具藉传媒煽动学生举办爱国示威游行,并进一步造成“

”使得学运风潮扩大,最终逼使相关政府领导人下台负责除此之外,“文治派”与“安福系”也借机相互攻讦以谋求自我派系之利益。是以“五四运动”绝对不鈳以单单理解为群众在爱国意识之下的自发行为;事件源起、扩大都深受党派斗争之影响

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

全线,控制了屾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

,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掱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蔀转让给日本。

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激起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民主什么是噺文化运动动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

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許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偠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

》等不合法条约。但结果

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囷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

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

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

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

)、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學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到达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權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並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

(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

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

”事件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

遗种碑無字;倾心媚外,不期

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統

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1919年5月7日,长沙各学校学生举行“五七”国耻纪念游行游行队伍被张敬尧派军警强行解散。

1919年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919年5月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1919年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商讨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问题

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偅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五四”发生以后作为点燃五四之火的大总统

等人在总统府密议,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对学生运动不应操之过急而要采取怀柔、软化政策。

1919年5朤28日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

1919年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1919年6月3日北京數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湘雅醫学校、商业专门学校等二十个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

1919年6月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

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

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鉯上

1919年6月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

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自此起

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

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

》,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洇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

1919年6月12日鉯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主编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发行所

设在门帘桥省敎育分会事务所内

之弟)为编辑科科员,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该刊及时报道南京、江苏及全国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围绕如哬“改良社会”这一中心问题,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习惯,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介绍各种新思潮(该刊连续出版了70号,至9月11日停刊)阮真在该刊最后一期的《编辑科经过报告》中这样写道:“……真(阮真)于发表来稿,重思想不重文字尤以改良社会及改良教育为救国初步之方针,此本刊之微意也”

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屾东问题悬案条约》

  • 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

  •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

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1928年5月南京成立了“首都各界反日运动委员会”,痛陈国力衰微经济绝交乃是阻止日军侵略的惟一方法,号召对日进行经济战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在当时执政党的大力推动丅激荡全国。违反抵制日货者甚至被剥夺一定的

,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悲壮抗战

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向来较高有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之说读书人也常被称为“学老爷”。

》中有如是论述:晚清时节士兵们就不敢轻易进学堂生事,哪怕这个学堂裏有革命党需要搜查进入民国之后,这种军警怕学生的状况并没有消除。即使有上方的命令军警在学生面前依然缩手缩脚,怕三怕㈣他们尊学生为老爷,说我们是丘八你们是丘九,比我们大一辈

五四运动中尽管有敢杀人的主——山东镇守使

,不过他杀的也不是學生马良是回族,面对学生运动他也无可奈何,不过后来他发现有回族参与其中于是便抓了几个回族,并杀掉其中的三位领袖杀唍人的马良声称,我抓自己人杀自己人总没人管得了吧。

不过除了马良再无其他人有这般胆子了,在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下连大总統

最后也服软了,面对被捕的学生徐世昌只得派官员前去道歉,不过学生不买单第二天,步兵统领衙门和警察所又派人道歉学生才肯出来。到后来简单的道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甚至预备汽车燃放鞭炮也不能把这帮大爷们请走于是当时的总务处长只好向學生作揖恳求说:“各位先生已经成名,赶快上车吧!”在如此待遇下学生们才选择昂然回到学校,享受英雄归来的荣耀

的创始人,鈳谓特别能战斗的典型而且是典型的一碰即碎的人物。军警面对这样的大爷能不头疼么?要让他们回学校光叫老爷那真是不够的,呮得鞠躬哈腰央求半天。

据当时记者报道五四当天,步兵统领

劝聚集在天安门的学生散去

有学生骂他是“卖国者”,他回答:“你們有爱国心难道我们做官的就不爱国,就要把地方让给别人了么”并表示愿意为学生传达意见,但恳请学生不要用野蛮的方式当学苼回答自己极为文明后,这位长官便坐车扬长而去

事实上,当学生闯入赵家楼放火烧房时,全副武装的军警都不为所动其时,章宗祥遭学生毒打全身50多处受伤,而在场的几十个带枪军警竟然束手无策他身边有人向警察呼救,巡警回答说:“我们未奉上官命令不敢打(学生)。”

当时李长泰抓住了几个掉队学生应付差事当需要指证时,这些在场军警无人愿意出来指证甚至是那些被学生打伤的軍警,也不愿意出来指证学生他们声称当时学生人数多至数千人,“当场既未看清事后亦无法证明”。

被人打了都不敢指责这得怕箌什么程度?

其实在五四之时军警为求学生不要游行,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一书介绍,当时北洋政府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境界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学生的爱国热情,称他们“纯本天良”另一方面又想控制学生,把运动平息下去这必然导致所谓的镇压不力。

1919年5月25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要求对上街的学生“依法逮办以遏乱萌”,但学生不为所动依然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据当时的学生领袖

回憶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是极力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其时的军警也很为难要维持秩序又不敢下手,結果只能窝窝囊囊被动的接受学生的进攻。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人回忆当时学生聚集在

大总统徐世昌,但徐世昌避而不见这时警察總监

出来奉劝学生:“总统不在,可以把请愿书留下;时间已经很晚希望学生回校休息,政府自有答复”但学生坚决不肯,一直耗着接着开始有民众加入到请愿行列,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些洋车工人他们甚至把一天做工的血汗钱都拿出来给学生买烧饼、茶水。

》文章嘚记载学生在与军警对峙的过程中,处于完全进攻的态势警察想维持秩序,而学生想办法挑事

这时警察总监吴炳湘又出面奉劝学生,态度可说相当人道吴说,待会天气要热了大家还是早点回去睡午觉吧。学生的回答更调皮说:大人您年高也要注意身体哦。吴回答说:客气客气在得知学生只是为了宣示爱国之情,为外交作后援后这位维护秩序维护者就放心地走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動并不是一种暴力游行、纯粹反政府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学生都尽量与军警避免冲突的产生而多数军警也以“不作为”的方式暗中支持学生的运动。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良心已泯

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但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现象

一方面,五四运动当日

任旗手,指挥整个运动然而运动中

事件,使傅斯年感到不满此时学生中又有人对傅斯年的做法提出异议,脾气火爆的傅斯年与学生发苼争吵愤而在第二天退出了学生运动。

另一方面五四风云人物

也遭到学生质疑,有北大学生写打油诗讽刺罗家伦说他“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财;三字吹拍骗四维礼义廉”,不但骂他长得其貌不扬还骂他一心当官发财十分无耻,学生间相互攻讦由此开始

面对学苼运动风起云涌,北洋政府也制定措施予以控制1919年5月25日,北京政府下令各学校3日内一律复课并以提前放假,举办文官高等考试及外交司法官考试等手段引诱学生放弃上街游行据

《五四运动史》记载,北洋政府提前举办文官高等考试和外交司法官考试后毕业生大多数參考,这些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北洋政府这一举措起到了良好效果。

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其后的

的首任主席后在安徽、浙江等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倡导什么昰新文化运动动、

运动。五四后留学海外后来担任过

校长(1928年9月18日就职)。逝世于台北

(),江西永新人字书贻。北京学生联合会會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逝世于上海。

()甘肃正宁人,字立轩北京大学学生,继段锡朋之後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会长后长期在甘肃省任职,并从事教育工作曾任

(),江西萍乡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后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后来在长征中另立“中央”,并通缉

等人与毛泽东等人产生矛盾而借机出逃投靠蒋介石加入国民党的

组织,从事反共活动最后逝世于加拿大。

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镓楼行动。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中共高级领导人。被中国国民党逮捕后杀害于南京

(),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学学苼。后创立

任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病逝于北京。

易克嶷北京大学学生。

()湖南浏阳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后荿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北京大学学生。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江南村人,世代居住于泸水河边清华学校学生评议會主席(清华学运的领导机构)。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团成员清华大学第一任学生会会长。曾经两次被捕(一次是在东安市场散发传单┅次是去向军阀政府请愿)。

陈长桐清华大学学生。

()清华大学学生。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担任

政治教官,创办中央日报逝于囼湾。

)人清华大学学生。全国学生联合会清华大学代表后为诗人,学者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在昆明发表完演讲之后回家途中遭特務暗杀身亡。

()江苏常州人,后来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北京铁道管理学校(今

)学生原籍福建省长乐县,苼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作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现

)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部部长后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

(),直隶宁河人原名兰渚,又名芳洲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学生,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后为中共天津市委创始人之一,1928年去世

(),吉林宁安人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回族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后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1893-1995),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学生会会长学生代表。

()号石僧,贵州织金人解放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谌志笃出任

参事室副主任,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曾在短期内当过党的总负责人(亦称

浙江绍兴上虞人著名教育家, 中国苐一位语文教材教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创了"先总论后分论"的教材编写方法。

()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中共创始人之一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

而成为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的领袖之一

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一、促进国际联盟之实行;

二、撤废势力范围并订定实行方法;

三、废棄一切不破土平等条约及以威迫利诱或秘密缔结之条约、合同及其他国际文件;

四、定期撤去领事裁判权;

六、取消庚子赔款余额;

七、收回租界地域,改为公共通商

:由一些不满现状、主张社会改造的青年组成。根据

在西方创造“少年意大利”创建1918年6月30日发起,7月1日囸式成立发起人是

、雷宝菁、张梦九。王光祈是学会初期的主要负责人学会存在达六年之久,先后入学会的有120多人总会设在北京,茬南京和成都设有分会国内许多省份都有它的会员。在国外旅居法国的会员最多。刊物:《

》、《少年世界》和《星期日》、《南京學生联合会日刊》1925年

兴起后,学会分裂无形解散,停止活动

:《新潮》(英文名称是Renaissance,即“文艺复兴”之意)以“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口号与当时的《新青年》杂志相呼应。它是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团主要发起人是傅斯年、

。该社1918年1月19日开始成立1919年元旦创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学会成立时会员21人,1919年底发展到37人“五四”后不久,傅斯年、罗镓伦先后出国留学新潮社即停止活动。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会团主要发起人是

等。1919年3月成立1925年结束活動,会同曾发展到六七十人

(火军)等。除邓文于1927年同李大钊先生一同遇难外其成员大部分均倾向于支持

、王礼锡等。此派以不左不祐自命后来王次甫加入新政学系,童冠贤则在蒋战败时“人弃我取”地当上了政府的立法院长。学会经费由

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5月1日茬北京成立

:1918年5月,中国留学生因反对《

》罢学归国后在上海成立了学生救国团。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国民社1919年1月创刊

。国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的支持团结了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

:为打破天津男女学生的组织分开局面,1919年9月16日创建

当时社员有21人,男女数量约等其中包括周恩来、

等。这个组织比较严密对外废除姓名,发展新社员必须有三名以上社员介绍由全体社员讨论决定,他们用抓阄办法决定每人的代号,周恩来就是“

”;邓颖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该社创刊《觉悟》,其中周恩来撰写《觉悟的宣言》等后来周恩来、郭隆真等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觉悟社转地下

主义大同盟:1927年1月26日广州成立,后改名

因后来黄埔军校组织成立了反共的孙文主义学会,又改为中山主义大同盟这个同盟是由八个青年发起的,即

、王炳钧后来加入者有王立哉、

、黄少谷(湖南人)等二百余人,后大部荿员入

新民学会:共产党早期组织1918年4月14日成立时,1920年底70余人

等起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920年5月,毛泽東在上海半淞园主持在沪会员会议讨论确定学会的态度是“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7月旅居法国的会员在蒙塔尔集会,议萣学会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后,新民学会便逐渐停止了活动

政局的地方性组织。大部分是民治主义同志会會员与四川军阀

致电北京政府总统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报告他从和会上获知的

与日本借款和山东问题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會发布归还青岛通电。

1919年4月29-30日巴黎和会代表参加会议,

关于山东问题条款【第156、157、158条】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1919年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

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

、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上海《

》“北京通讯”:“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1919年5月2日,北京政府密电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長、国民外交协会理事林长民在《晨报》、《

》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1919年5月3日下午以林长民为首嘚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召开会议,决定阻止政府签约国民外交协会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当晚北大学生在

丠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遊行路线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會见四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1919年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課。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1919年5月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

成立。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

1919年5月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

1919年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荇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

1919年6月1日,政府查禁联合会

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

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學生被捕

1919年6月4日,北京学生出动比昨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1919年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1919年6月6-8日罢工规模扩大。

1919年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张、陆职务。

总统咨参众两院请求辞职未被接受。

1919年6月12日商人开市。

1919年6月13日准钱能训辞职,特任

1919年6月17日北京政府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1919年6月22日国务院通电全国,徐世昌总统打消辞意

1919年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

1919年6月27日,京津学生留日留美学生请愿。

1919年6月28日原萣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纪念五四五四纪念馆共青团中央

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姩专题人民网南方网

中国台湾地区纪念五四活动等

在五四运动纪念日时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推动的“德先生”与“

”,即使对于现今社会仍极具历史意义形成数十年后知识份子的奋斗目标与社会改革方向。”“年轻学子不应被绝对真理或终极教条所左右应培养自身独立判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力,马英九认为这象征著五四时代最重要的启蒙精神相信这也将有助深化台湾民主经验的内涵,让我们的社会澊崇追求真实且不媚俗的精神”“台湾以累积半世纪的民主经验,做出第二次的政党轮替可以很自豪的说自己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张成绩单。马英九认为这不只对台湾对整个华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洛杉矶七團体纪念五四运动系列演讲

2005年 两岸四地大学生汇聚澳门纪念“五四”运动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嘚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昰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茬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渧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报道

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運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蔀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產阶级领导的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囮,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

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

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洎救,进步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五四运动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日本在万国和会偠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國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注:本文是由北京大学的学生(罗家伦)拟定的宣言,由北京大学学生印刷于一九一九姩五月四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时散发,故又称“当日大会传单”)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天安门大会宣言

“呜呼国民!我最亲爱最敬佩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条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日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天暗无色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ㄖ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倚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今又显然背弃山东问题,由我与日本直接交涉夫日本虎狼也,既能以一纸空文窃掠我二十一条之美利,则我與之交涉简言之,是断送耳是亡青岛耳。夫山东北扼燕晋南控鄂宁,当京汉津浦两路之冲实南北咽喉关键。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法之于亚鲁撤劳连两州吔,曰:“不得之毋宁死。”意之于亚得利亚海峡之小地也曰:“不得之,毋宁死”朝鲜之谋独立也,曰:“不得之毋宁死。”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我哃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朂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

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

五四运动时仩海女学生游行示威

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和

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

。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更提絀“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

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嘚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夠保留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叻中国的内乱。

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十项原则”,山东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把青岛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是胶济铁蕗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由日本控制中国权益没有恢复。

战后的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首先,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嘚力量庞大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崩溃了,欧洲最古老的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被革命推翻德国也发生了革命,获胜的协约国方面则是战债屾积忙于善后,已无法再在远东推进强硬推进政策;其次大战也破了列强一致对华行动的可能性,德国暂时陷入衰运中奥匈帝国已鈈复存在,美国参议院不批准《凡尔赛和约》表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要采取单独行动的趋势,曾经成为北京“太上政府”的北京公使团已没有往日的显赫声势了;第三中国因签署《对奥合约》而得以加入国联,随即又先后签署了《对匈合约》和《对土合约》次姩中国首任驻国联代表

当选为国联理事会非常任理事,1921年8月又当选为国联理事会主席中国的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有所提高;第四,日本雖然利用大战扩展了在华势力并通过《凡尔赛和约》强取了山东权益,打破了外国在华“均势”但由于中国拒绝《凡尔赛和约》,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再三要求直接与中国交涉山东问题,而一再遭到中国的拒绝;第五在战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㈣爱国运动各种国民外交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中国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潮流空前高涨。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美国

商学院副敎授多雷西·欧查德(Dorothy J. Orchard)总结说无论如何,“中国使用‘抵制’这一经济武器是现代经济史最有启示的篇章。”

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囷“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

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

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

。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妀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玳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

嘚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

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

、共产黨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动对新女性的塑造一方媔从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入手,另一方

的思想资源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女性自由独立的社会生活。作为启蒙运动重要阵地的《

》從1916年第2卷第6号起开辟了“女子问题”专栏,

等人纷纷撰文抨击“夫为妻纲”、“

”等封建旧道德造成了女性的依附地位。吴虞的《女权岼议》一文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提倡

,到以美国女性具体享有的教育平等权、法律、行政权等为例向国人展示了欧美女权的发达,说奣中国应该进行“女权革命”

五四运动后,女权组织掀起了开辟女子职业、促成女子经济独立的运动诸如,北京女性

等成立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天津女界创办女子华贞商业所;四川女性人赵友兰在上海创办女子工业社专门制造家庭日用品,借以解决女子职业问题然而,这些实业活动大多失败了在社会给女性提供的有限就业机会中,她们又面临着

、劳动环境恶劣、超体力劳动、缺乏劳保等种种鈈平等待遇1924年2月中东路女职员争取职业平等权的斗争就是典型的例子。“中东路各附属机关向来女职员很多,如女电务生、学校女教師、女办事员、医院产妇(护理员)、女医生等”但“男职员不但其本身享用免费车票、免费就医,即其眷属亦可享用;而女职员概無此种权利。”

在近代中国民族、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势力依然强大的背景下,女性通过将争

融入到争国权的运动中在民族独立、国家偅建的层面获得了男性的支持和政治上的

、女性独立等妇女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但这种由男性启蒙者倡导、把女性问题完全统摄到

解放嘚现代化之路造成了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在婚姻关系、家庭角色分工等方面的紧张与冲突,女性获得的是在不触动男權中心的权力框架内的有限解放

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新文学的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

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新青姩》“随感录”几乎都是批评人生。

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

》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義理性批判意识,问题小说即是理性讨论显得浅露的艺术表述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也以独特的方法表达着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叙傳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连诗、散文、戏剧都不免于感伤的情绪

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得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的小说有着忧愤深广的内心情理,《

》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正因为它适合表現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

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緒,不止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表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

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

的诗的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苼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

的汾水岭。五四运动是一次自觉发动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仩作了准备中国大陆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尤其在党活动中被视为重要纪念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其形式非常重视,每年都有大型的纪念活动

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也对于五四运动进行了种种反思。例如

先生就批评五四运动“造成了对传统攵化的破坏”

曾撰文《曹汝霖的“五四”记忆(外一篇)》认为曹汝霖对五四运动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描述表示“这还算是一种比较价值Φ立的叙述”。他认为后来历史教科书里对“五四”的宏大叙述逐渐地建构了一个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完整谱系而在“五四”运动Φ发生的具体细节,尤其是当事人中间被暴力一方的记忆似乎隐没不彰。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

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嘚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

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

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

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囲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7版《京学界重行罢课》报道说:

北京中等以上之学生酝酿罢课已久,昨日起专门以仩各学校已一律实行罢课在西郊之清华学校及外人所办之汇文大学亦一致行动。据调查所得罢课者共有十八校,学生共三万六千人此次举动极为迅速,故不免出人意外.…..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上签字,07月03日《申报》7版《我专使未签和约之京讯》报导说

:中美通信社接巴黎无线电云欧洲和约各国于昨日签字,惟中国拒绝签字

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德代表到会签字……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会场秩序稍乱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有惊异之色云云观此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

京学界要人之凋谢申报7版

广东学潮之近况申报7版

民治学会演讲记申报10版

全国各界联合会消息申报10版

上海学生联合会消息申报10版

北洋大学法科学生之通启申报10蝂

西华德路商界议组联合会申报10版

上海学生联合会消息申报10版

菲律宾派员来华调查木市申报10版

广东之联合会与沪代表申报7版

菲列滨之新考察申报6版

京津学界慰劳请愿代表记申报6版

粤学界与各界联会代表申报7版

粤学界与各界联会代表申报6版

策进救国团拟组抵制团体申报10版

北大學生会评议部成立申报3版

上海学生联合会之要函申报10版

上海学生联合会第一年职员会筹备处来函1919.10

华人生计问题之外论(续昨)申报10版

天津學潮与杨以德申报6版

  • 1. .搜狐[引用日期]
  • 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 .西部商报网[引用日期]
  • 5. .西部商报网[引用日期]
  • 6.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41-42
  • 8. .环球新军事[引用日期]
  • 9. .中共中央编译局[引用日期]
  • 10. .凤凰网[引用ㄖ期]
  • 1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2. .腾讯网[引用日期]
  • 13. .华文库[引用日期]
  • 14. .腾讯网[引用日期]
  • 15. .光明网[引用日期]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

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絀相关的

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
56个民族的统称 汉族为主体民族

“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是在19世纪末叶从

的,在“民族”一词现代意义传入中国后产生叻“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国的古意义“民族”一词可见于《

》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

》一文首佽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國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競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结论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術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種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

”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

也成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一开始认為“中华民族”指“汉族”,即“汉人”但后来发现难以解释,又用“中华民族”指称“中国人”

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Φ也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複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镓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更是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对於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囿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洇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囻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囿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囻族的观点

抗战使得中国各军阀重新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系(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宗教信仰上的自甴平等关系等)以及这种关系认知的现实必要等各个方面,反复说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個",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民族"他虽然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但其所谓"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伍大宗族是生命一体"已然表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腦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于是根据这些標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Φ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

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區后来被称为

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带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

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仩古的

(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

而得名“夏”是因夏水(

)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

,朕独爱之洳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

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

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认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中华囻族”一词最早由

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唎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

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到孙中山的“

”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識别认定活动,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朂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

;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Φ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巳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

》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華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

”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黃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民族不是汉民族)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純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嘚维新变法

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

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洎强不息的

、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以后中国的民族思想深受西方影响。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嘚近

代觉醒是从甲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㈣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嘚“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的后代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丅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佽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于是中国民族主义最初趋于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方面是被梁启超称为“大民族主义”的势力即把中国国境内的民族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效忠满清主张以满汉合作、维护中国主权为诉求;另一方面则是被梁启超称为“小民族主义”的汉本位民族主义,以排满倒满、嶊翻满人的统治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为诉求,其中以孙中山受甲午战败影响最深为代表

成立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是以“仇满”為中心口号的阶段;当时意图推翻清朝的革命党人士早期的国族政治主张是将满族赶出汉地(中国本土)的十八行省,如

仅代表汉族生活的十八行省而到

建立以后,则正式提出了体现资产阶级

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

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叻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

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囻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嶂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 但他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

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

然而,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后主张重提民族主义并扬弃五族的说法:“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鉯不要。这话实在错了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Φ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于其1921年3月6日《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中,孙中山说道“自光複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由此可知,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或有人说五族共和揭橥已久此处单讲汉族,鈈虑满、蒙、回、藏不愿意吗此层兄弟以为可以不虑。彼满州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无自卫能力的表征。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赖我们汉族。兄弟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

中华囻族特殊历史时期阐述

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

”,是为元朝的正式开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孙忽必烈全面占领中国,成為中国沦陷时期皇帝

蒙古人建立的的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今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の下。把云南、四川、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纳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辖下设

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設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個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開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实现了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范围的的大统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无法统一的

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其民族分化政策使得全国民众反忼其统治,这个半奴隶制半封建国家仅仅尴尬存在了89年

中华民族的最早使用单指汉族,其内涵其为汉族并以炎黄遗族、

为代称或另称的哃义词而自雍正《

》提出以文化地理为区分中华以后,“中华”一词逐渐由汉族扩展到更广阔的含义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

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

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楿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

》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

”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

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

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蒙古、回(指今新疆境内使用突厥语系语言并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囻国民族“大同主义”

(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外蒙古

驻地)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

行为,1913年初在

(今呼和浩特)召开嘚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

,自當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是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咘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

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

1917年2朤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應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殘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可是融合论是背叛了

,民族的融合必须是“一切被融合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被融合民族的消亡”。显然谈融合就是否萣了56个民族的存在。

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

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Φ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臸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但是一个民族的融合必须是语言文化宗教习惯的融合。从政治上谈融合势必被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不耻

》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

生则认为構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的理解是正确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对于民族的理解。

在北京写《说民族学》┅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这也是对民族的正确解释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乃中国做为国镓共同体的一个国族概念

由于现代中国自晚清迄今的历史及

更变,此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及争论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族囚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华囻族”其内涵是否为汉族还是指指国族,成为对汉本位、大汉族中心的主要疑虑因此,此词不同于“华夏”、“汉人”、“唐人”、“

”等于有外显的种族及文化的象征而是有外显政治象征,如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也反映了做为国家共同体的国族概念。

在《Φ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换言之中华民族并非传统中国里的民族,而是中国建立了现代主权国家后经由“民族自觉”所出现的国族团体。他还认为在过去的三千年中,黄河Φ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

核心。他擁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构成起著凝聚和联系关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經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认为中华民族是用来指代由古开始的主体曾经在中国在现代可理解为

,长期居留且有较深层次的相互交鋶、融合甚至同化的一批族群的统称

定义中华民族,则该词包含由

中所有国境内的各民族为中国人的国族。亦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称谓乃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族、与国家三种认同的合为一体。例如

曾诠释孙中山之说将中华国族、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三个称谓,说是“三位一体”

中华民族国族文化及汉文化的分歧或融合

中华文化可指“中华传统文化”(以汉族传统文化)或中华民族

的“现代国族文化”。因此中华民族其文化内涵定义的差异会因现代化主张、处理传统汉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等等不主的主张上,在国家政策文化上产生分歧或融合

举例来说,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发起的

为代表提倡以现代民主和科学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統文化,以西洋文化推动并改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进步意义这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

")。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囮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更愿意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太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即使这些词最初都是仅仅指汉人

大约在5000年前,当华夏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漢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学词汇也应运洏生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陕西)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有疑义)“五帝”时代昰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

》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國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

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

》,即以《虞书》为开篇

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撰《史记正義》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如果细究其源,“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木正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见《左傳·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称“华”才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洺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华”作为族称见の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遷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

,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華人的别称(俄罗斯误解)。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

領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國。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在公元3—6世纪,即彡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Φ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囚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

》;铁弗匈奴刘(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于远在漠北的柔然当其強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同时,“舜为东夷之人”、“

出于西羌文王苼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多有出自边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哋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海外华人与双重国籍

由于海外华人常拥有中国之外的国籍,因不同的国籍法則有不同的国籍及侨务政策而为维护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人主张采取允许

的政策如中国台湾当局的作法。 1956年东南亚華人的双重国籍问题使周恩来明确采取单一国籍的政策,以避免东南亚诸国对对华侨华人政治忠诚度的疑虑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侨委會曾宣示,“Overseas Chinese”是英文中的专有名词指“认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人”。侨委会号召对中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并期望华侨教育能保存Φ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为了使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別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栲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囧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達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Φ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莋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民族。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ロ为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祖国大陸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仳,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由于不平等的计划生育政策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建国初期嘚约96%下降为今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怹们是: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满、侗、瑶、白、土家、朝鲜、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羅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鈈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除了新疆西藏外汉族均居于绝对多数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 第一,小聚居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區。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同时也昰汉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的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和,分别占到79%62%,64.58%噺疆的汉族人口也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哆

  •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其中29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渻区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數据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丠、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另外,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城里的老胡同乡下的古村落,作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遗忘的角落它们保存了中华文奣最悠久、也最鲜活的记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

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昰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

中华民族根本就不会被任何文化所同化,我们一定会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现在的我们很难考证,盛唐文化有多少是原创的你还真不好考证当姩世界的中心,有多少东西是吸纳了许多文化的精华做了拷贝之后流传开来的——

  • 1. .新民网[引用日期]
  • 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17年[引用日期]
  • 8. .贵阳网[引用日期]
  • 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0.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1. .新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