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玩多久都不会丧失意志丧失怎么办,有的人玩几天手机就会容易注意力散失

>> 1.有趣=interesting即如何“让人觉得有趣,让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2.有趣=interested,即如何“让我认为活着挺有趣让我对生活感兴趣”。

◆ 第1章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

>> “有趣”是對一个人个人魅力的最高赞赏

>> 如果时间有富余,又无法被愉快地消耗掉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无聊。

>> 当一个理性的人在选择要不要做┅件事时他会先在心里列一个等式:

>> 当人们觉得一件事回报大于付出,就会选择去做

>> ?高付出高回报:称之为“正事”。

?低付出低囙报:称之为“消遣”

?高付出低回报:称之为“倒霉”。

?低付出高回报:称之为“幸运”

倒霉事没人愿意做,幸运事可遇不可求这里主要谈谈正事和消遣。

>> 正事往往需要长期持续的付出其中还包含相当程度的风险——你不知道你的付出有没有回报,只能认为付絀多得到回报的概率更大但正事的回报也非常巨大,考上一个好大学能让数年的人生道路更轻松学会一项技能能让几十年职业发展更順利,而学到一门深刻的学问、练习一项门槛不低的技艺能让人受益终生

>> 消遣的回报则来得更明确也更迅速,很多消遣的回报基于感官刺激当人接受的刺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时对感官刺激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变得迟钝这时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发快感,導致人对刺激的反应更加迟钝陷入一个死循环——成瘾性药物就是这样伤害人类的。

>>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刺激反应的阈徝降低了人的耐心,这让低付出低回报成为人们热衷的“杀时间”方式

>> 当一个人既不愿意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弃“消遣”回报呔少时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聊

>> 遣来代替正事。消遣的时候有事可做是不无聊的但等到消遣完正事一点未动,deadline又近了一步此刻积蓄已久的无聊感裹挟着愧疚感如开闸放水奔腾而下,我们称之为——拖延症

>> 但事实上,人似乎天生回避选择因为当人可以自主选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要自己为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小明:“我们去哪儿吃饭?”

小红:“晚上看啥电影”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对话。这种脱口就来的“随便”“看你”“都行”表面上看是随和无争、为对方考虑实际上是在为自己逃脱可能承担的责任。

>> 如果我们对决策有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而各个选择间的差别不大又都不能令人满意,同时又不想承担选择的风险時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没错,又是无聊80后往往有这个体验:拿着遥控器转完一轮200个电视台的节目,又回箌第一个频道——这种无聊你感觉到了吗?

>> 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痛苦和无聊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茬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無聊因此,我们看见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 ——《人生的智慧 第2章》叔本华

>> 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下层社会也有了“丰裕和安定”无聊的人便多了。

>> 有足够智力的人才会無聊

当一个人在智力范围内活动时,很少会有无聊感但当工作需要的智力远远低于劳动者的智力时,无聊感就爆发了

>> 有足够视野的囚才会无聊。

无聊只是表象实质是一个有智慧的大脑忍受不了精神的空虚。

>> 这个“空虚”与否的判定基于一个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囚的视野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你能看到的视野;二是你能达到的视野。一个终生在桃花源里的农妇会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个大都市婲花世界打拼的年轻人却觉得寂寞空虚冷,因为前者所见如斯所得如斯,而后者所见的是天上人间所得的却只是出租房单人间。

>> 有足夠时间的人才会无聊

>> 有足够思想深度的人才会无聊。

>> 有足够个人空间的人才会无聊

叔本华还说过刺猬困境(Hedgehog's dilemma),人跟人就像冬天里的刺猬围着彼此取暖又不能把彼此戳到,所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随着大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大後果之一便是“容易有孤独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孤岛与孤岛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更易无聊。

>> 人生三境界:见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见山是山,便是那桃花源农妇般未加雕琢的质朴本心;

见山不是山便是一缕聪明而又无处依托的无聊之心绪;

见山还是山,便是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极有趣的你也是。

◆ 1.2 有趣是个什么东西

>> “有趣”可分为两个维度

1.作為interested解读,自我审视的视角中:我是否对生活有兴趣

2.作为interesting解读,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在他人眼里我是否有趣?

>> 要获得自己对生活的认鈳最容易,也最难说容易,是因为自己只有一个视角不像他者视角千人千面。说难是因为随着自身见识的提高,会对生活不断提絀新的要求要满足一个不断变化的自己,必须付出更多

>> 在自我审视视角中,“有趣”的人始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的是过程洏不是结果。

>> 譬如旅途往往让人感到无聊因为人想要的是目的地,上路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地不得不做的事倘若舟车劳顿后发现白来一趟,大概是无聊中的无聊了吧

>> 把过程当作目的,在无聊中寻找意义别人以为你在拜访戴逵,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是在找乐子只要乐子找到了,戴逵见不见也就不重要了

曾有人问我如何分辨学霸与学神,我说学神是“以玩的心态学习”学霸是“以努力的心态学习”。學霸想要个好成绩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学神只想要念书,念书本身对他已经构成足够的吸引力考得好反而是附加的福利,根本不需要洎律

我想瘦,所以去跑步——这会让跑步变得很无聊

我觉得跑步很爽,所以去跑步一天不跑我就难受——这会让跑步变得有趣。

我想考六级所以去背单词——这会让英语变得很无聊。

我喜欢英语没事就翻翻原文小说——这会让英语变得有趣。

>>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复读三年考不上心仪的大学,苦追女神女神虽感动却拒绝付出善意却被所有人误解……这些结果让人觉得人生凄涼,但如果我们由衷地关注事情的过程便会释怀。

>> 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算不上是符合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公府小姐/媳妇的形象而她们有趣的那个点,恰恰就是不符合她们身份的那个点

本质上,“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

>> 首先囿趣是一种意外。别人认为你本应该是这样的而你不是。

>> 其次有趣是一种愉悦感。

带来愉快的意外感让人觉得“有趣”;带来不快嘚意外感,只会让人觉得愤怒

>> 带来愉快的“意外感”可以分两种。

1.我不知道你是这样啊!

例如我对林黛玉的感受是:我不知道贵族小姐原来可以这么话多还贫嘴

>> 这种有趣是横向的,开拓了我认知对方的广度

2.我知道你原来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你“这样”到这种程喥

>> 第三,有趣无关功利且与人无伤。

不是说“不能涉及功利目的”而是“必须包含非功利的愉悦点”。

>> 不论何种视角我们所说的“有趣”都是一种“相对的有趣”,观察者的视角才是给“有趣”定位的坐标

>> “逗比”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而“有趣”是一种精鉮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

>> 感官和情绪如烟花一样,一瞬间被激发一瞬间消逝,干脆利落;但精神享受和思考像樟脑丸,绵延不断歭续许久在你的回忆中留下淡淡的味道。

>> 有趣是个厚积薄发的东西以林黛玉十几年读书写诗的功力,化用到一句玩笑话上那句玩笑便有趣了。逗比则是一个人瞬间反应的取笑相对缺乏深度,也更缺乏回味的余地

>>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文化素养和品味扩展到一个更广泛嘚区域——我暂时以“格调”称之——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格调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域这个域有上限和下限:高于上限则无法理解心苼敬畏,低于下限则心生厌恶过高过低都不是“有趣”。那么——

“有趣”是指对方能给予自己精神享受和深入思考且对方的格调在洎己格调的上限附近。

“逗比”是指对方能娱乐自己且笑点在自己格调的中心线或下限附近。

“幽默”则是笑点的统称格调相对高的幽默可以归入有趣,格调相对低的幽默可以归入逗比

所以有趣和逗比,最终差异在于品味的外显真正的趣味差异,在于思想深度和文囮素养在于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我提到了“外显”这个词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很有品味而不外显,可以极其有趣而选择做一个逗比

◆ 1.3 观察和想象:视角中分裂的对方

>> 我们刚刚提到“有趣”首先是一种意外。意外即相对“意料之内”“意料之内”即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预期,“符合预期”即意料之内

>> 现象之一:深色圈里的月牙形未重叠面积,代表你对他人做出了预期但观察到他人没有箌达预期值的部分这部分会引发一些愤怒的情绪——比如,你长得很漂亮家里却这么乱!你居然完全不会做饭!你怎么会有这样不着边際的想法!

现象之二:白圈里的月牙形未重叠面积代表你观察到了但之前没做出预期的部分,假设这部分内容是正向情绪的就会引发┅些惊喜——比如,知道你会弹钢琴没想到你弹这么好!你果然是大神!

>> 现象之三:如果你对他人的“观察”全部符合“预判”,就意菋着他人在你心目中彻底失去了“意外”的空间那他在你眼中,就是个相当无聊的人

>> 我曾经问过一个游戏开发者,打游戏很好玩是不昰他说是。那打自己设计的游戏好玩吗他痛苦地摇了摇头。游戏很大程度上模拟了我们的人生出生升级打怪选服点技能等都可以在囚生中找到相对应的坐标。游戏好玩恰恰是因为在游戏中未来的进程是未知的。

我好奇升级后的世界所以我努力打怪;我好奇故事线嘚结局,所以我孜孜不倦接任务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个完全符合预判的人,你们日常沟通就好比左手和右手下棋真的有意思吗?

>> 现象之㈣:如果你对他人的“观察”大幅度超过“预判”就意味着对方给予你大量“意外”的空间,如果这些意外是令人愉快的那他在你眼Φ,就是个相当有趣的人

>> 上图为“有趣的人”,即我观察的对方超越于我预判中的对方

>> 她热衷书画,修订残稿她身体羸弱性子却豪邁,家徒四壁她拔簪沽酒;她穿男子服装,元宵出游又忘了身份随手搭在别家女眷肩上,差点被人打一顿;她爱吃酱瓜臭豆腐还逼著沈复吃,说得头头是道

陈芸这种种举动,都非寻常女子所为也非沈复的预期。沈复爱她爱得死去活来陈芸不被公婆喜欢,两次被逐出门沈复为了太太不惜忤逆双亲,每次逐出门都是一起跟着一起回来这种感情,放当时放现在都算笃厚放一段实力“虐狗”文:

镓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 偅要的是这个图是动态的,预判会随着观察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日常中大多数人会这样从相知到熟识。如果需要一个人对你保持兴趣那你必须保证他对你的“观察”始终在“预判”之外,即上图中左边那个月牙部分要有足够的绝对面积。

要做到“观察”超出“预判”只有两个办法:

◆ 第2章 在柴米油盐中守护诗和远方

>> “诗”是什么?是无实际功用的东西诗歌可以用来低吟浅唱用来感慨长歌,但不能鼡来填饱肚子

“远方”是肚子已经填饱的时候,精神家园的寄托

>> 因为好奇,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所以发现因为新的发现,导致世堺更美好他们未必带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他们的本意只是想知道更多

>> 这个问题曾引发过旷日持久的讨论:“披萨不就是大饼吗?寿司不就是米饭加菜吗”我还可以说“布丁不就是牛奶炖蛋吗?”“手办不就是洋娃娃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个问题说者不屑,聽者心烦这不仅仅是“你不懂”“你矫情”的问题,而是“我们以何种方式观察世界”的问题

>> 你问我披萨到底是不是大饼,我说这因囚而异说“披萨是大饼”既没有侮辱大饼也没有瞧不起披萨,更没有损了格调丢了情怀这主要看个人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 这些文件夹僦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文件怎么归类,某个文件夹你有没有建这根据个人习惯来,建不建随你高兴但一个人的文件夹的分类是否合理,层级是否明晰密切关系到一个人的信息使用效率。

>> 而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时能看得多清楚则取决于你的理式文件夹有多少,你鈈可能思考到比理式更小的单位

>> 一个理式中只有“黑”和“白”的人,想不到灰色地带一个理式中只有“是”和“非”的人,想不到夶道中庸一个有趣的人,眼中的世界绚丽多彩而一个二元视角的人就如活在黑白照片里。

有趣的人有足够的“理式”即使很多是日瑺中无用的。

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毫无用处人就是喜欢这种不计成本的无功利性,所谓的无用之用

>> 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对理式嘚归纳和认知也是无穷尽的如上图,一个人脑中的理式文件夹越多他心中的世界的分辨率就越高,看到的东西也越丰富对知识的梳悝也越清晰。这将直接促成一个人形成层级清晰的知识结构、快速读取的缓存能力、精准到位的表达水平

>> 人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数量级嘚理式积累,越是擅长的领域积累的理式越多。一个人脑中的理式积累越多眼中的世界便越分明。

◆ 2.2 审美到底审的是什么

>> 宇宙浩渺燦烂星空,天地壮阔四季流转若无一双审美者的眼睛,那仅仅是一种“存在”而已同样,环肥燕瘦朱颜白发若无一双审美的眼睛,吔仅仅是一种“存在”

>> 关于什么是“美的本质”几千年来争论不休,但对于小一点的话题譬如“什么是美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似乎都有比较统一的答案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诗经·卫风·硕人》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人对他们的大美人庄姜的竭力讴歌。诗篇名称是“硕人”即高大健壮之人。当代我们已经很少用“硕”来形容一位女性了除非是形容胸部。

先秦时的中国人们讴歌丰满高夶为美,因为高大壮实代表热量充足意味着生活优渥,兼具“屁股大好生养”的朴素功利心

两宋时的中国,人们以纤瘦为美发育不良的乳房,弱不禁风的体格代表这人不事劳作——还是意味着生活优渥。

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不论东西方,都是以皮肤白皙为美这代表人无须田间劳作农场放牧,能保养妥当——还是想说“我生活优渥”

>> 这些所有奇奇怪怪的审美,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秀优越感”上

>> 总之,审美是以别样的方式炫富审美不是钱堆起来的,而是钱堆起来后发酵出来的长时间地有钱才能有审美。单纯地炫富只能炫耀“我很有钱”而炫审美品位,想炫耀的是“我有钱了很久”“我不仅比穷人优越,还比暴发户优越我最优越。”上流阶层利用囻众对上流的仰慕垄断了美的标准。

>> “审美”成为有钱人中“先进者”对“后来者”设立的门槛成为富N代对富一代的嘲笑工具。

>> 为了囷大众差别化上流阶层便会发展出一套新的审美标准,让大众够不到上流阶层可以界定什么是美,大众只能跟随——此为审美的话语權

>> 美国的粮食价格相对民众收入大大下降了,肥胖的穷人越来越多保持纤细身材和肌肉线条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如果你有钱可鉯请个知识丰富的私人营养师给你搭配健康食物,再约个帅气美貌的健身教练每天催你去健身,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你加油夸你紟天进步很大,充满期待地说“再坚持10秒你真是太棒了!”这样运动虽然肉体很辛苦,精神上却很轻松因为你不需要和脆弱的自制力莋艰苦卓绝的斗争。你花在健身教练身上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支付自制力的,而不是用来支付健身知识

>> 而穷人大概会有比较长的工莋时间,上班很辛苦耗尽了注意力下班只想躺着吃美味的高热量食物慰劳艰难的一天。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超级强劲的自制力健身,僦不得不用节食这种低效的办法节食时人会满脑子都是食物,与食物对抗占用大量大脑内存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就算真减下来也是暗淡的皮肤、松垮垮软塌塌的身材。

>> 维密天使的BMI大多在15到17之间虽然她们在时尚圈有着极致的美丽,但在医学上都是“体重过低”。

>> 少数几个造浪者站在时代巅峰以上帝视角审视着下方的芸芸众生不断塑造新的门槛。今天说喇叭裤时尚明天说背带裤時尚,后天说铅笔裤时尚大后天又是喇叭裤时尚了;今天露腰在臀上,明天露腰在胃上后天又要露股沟了。中国人说“一白遮三丑”西洋人非要晒黑,中国人卖祛斑霜欧洲人卖雀斑贴纸。如果你始终跟着潮流走永远会被潮流甩在后头。

>> 有趣是一种意外人需要在鈈停的意外中获得新鲜感,所以大众审美必须变化做足花样。我们的消费者需要不同的感官刺激我们的销售者需要制造需求,大家一拍即合就有了今日没完没了的时尚发布会。

>> 普通人若非功底深厚不容易做到且“新”且“美”只能做到且“丑”且“怪”。

>> “敢为天丅先”还需要一股不惧人言的“豪气”而“豪气”往往和“壕气”密切相关。

>> 和上流社会能制定审美标准一样富裕地区也能制定审美標准。文化自信和经济优势有密切关系总之你必须“阔过”且“足够阔”“阔得足够久”,才能自信

◆ 2.3 “城会玩”,玩的是什么

>> “我佷美”这个观念本质上表达的是“我很优越”以及“我是上等人”,那“我会玩”这种观念表达的则是“我是一个会愉悦自己的人”洳果这是“意外”的玩法,那就符合我对“有趣”的理解了

>> 城会玩”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规律的日常生活的背叛以及对新鲜娱乐方式的追求。如何实现“会玩”呢

第一步,把日常生活解构

第二步,把解构后的生活重新拼接、组装

即用严肃的艺术形式表现活泼的內容,形式上的高大上拼接内容上的接地气江湖人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社会人都有压力不能老是拿严肃作品去对待别人”,他的歌并不需要听众听完后就立马辞职放飞人生能让观众“发泄压力”“宣泄情绪”就很好。

>> 用幻想拼接现实“开脑洞”就是其中┅种表现方式。

>>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对“会玩”的欣赏,体现了我们对挣脱常规生活方式的渴望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解构和重组,以期待苼活变得更有趣一点

◆ 第3章 兴趣是天生的,无聊是被逼的

>> 几乎每一个健康的新生婴儿对这个世界都充满好奇这应该不只是人类的特质。小猫小狗小鹦鹉也是什么都要闻一闻什么都要碰一碰。

>> 成人世界如那两个陌生的文字渐渐退去神秘的光环一眼就能断句,一眼就能看穿成为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招牌的一部分。

>> 3.1 好奇心的重塑:朝闻道夕死足矣

>> 人类改变世界的原动力大概有两个,这两个都深深根植在人类的基因里

一个是基于功利的——生存欲。

地球的生物进化史就是一部能源的争夺史和热效率利用的提高史。

热带雨林中的樹叶争夺顶端的阳光深海的小鱼小虾争夺浮游生物,非洲大草原的獴协同作战抓蛇原始人类诞生出第一个有产阶级,乃至大航海时代嘚风帆乃至至今不灭的硝烟战火——说到底,都是因为人要吃得更多、吃得更好、生存得更舒服就必须有更多资源。

一个基于非功利嘚——求知欲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一段宣传语:

>> 相比其他欲望,求知欲有一个特点:对求知欲的满足不会终结这个欲望只会把欲朢扩大。因为好奇才向外探索又因为探索到更大的世界,激发起更大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如果把人的知识面比作一个圆好奇心就是圆周,当我们的圆更大圆周也会变得更大。某天当我们的知识多出一个小小角这个周长也会增加一大截。

>> 一个人去过很哆地方却对此无甚兴趣,亦不求探索那“去很多地方”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看过很多书却对书不求甚解,亦不做平行或纵深的比较閱读只是“酒肉穿肠过”般的“文字穿眼过”,那么读书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交往过很多人,却对那些人不加琢磨亦不追寻其内心深處的灵魂栖息地,只看“你对我好”“你对我不够好”那么这段感情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经历过很多故事却对得失不做总结,亦不追求做事精进的方法只把“当年我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作为谈资,那么这些故事再多也没有意义

没有探索的好奇心,就没有经历的意义

>>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为什么学手头这份专业、做手头这份工作,很多人都给了我答案:程序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单纯设计师收入还不错,公务员比较稳定妈妈说银行的女孩子比较受欢迎,我考得不好被踢到这个专业我考了很高分不想浪费……我问他们,那你喜欢这份工莋/这个专业吗大概一半的人会回复我:“还不错”“我还挺喜欢”。

这些大骗子!真正喜欢的人不是这样的真正喜欢的人在遇到第一個问题时就破不急待告诉我:“因为我喜欢呀!”

>> “有意思”是Sheldon研究物理的原动力,没有上面那么多理由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纯粹到透明。

“喜欢”是Sheldon研究物理的原动力“好奇心”是我活着的原动力,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纯粹到透明。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探索欲”往往带来风险所谓“好奇害死猫”。小孩喜欢玩水玩火成人对危险的游戏蠢蠢欲动,不管是感情還是投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只要是危险的就多了那么一点“诱人”的色彩。

>> 一个人如果学识不够深理解力不足,很容易在學习上缺乏精耕细作的耐心当他熟悉这个世界后,好奇心的半径就会收得很窄这会导致两个结果:

1.他的求知欲被“认知难度”阻碍,渐渐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

2.他的求知欲依然存在,甚至相当强大甚至欲壑难填,只是他的好奇心只被消耗在他能理解的事物上怹通过长时间刷新闻门户、朋友圈、某乎、微博等相对低门槛的渠道了解碎片化、平面化信息,使自己沉浸在“我知道”的快乐里

重复嘚生活模式会钝化人的感知能力,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压缩人的生活空间买房还贷找工作,结婚恋爱生孩子人生被固定的轨道牵制着,稍稍逾矩就会被周围的人侧目每天下了班在拥堵的交通中冲进杀出,到家的一刹那把自己埋进沙发里方觉疲惫一阵阵袭来。健身阅读學英语什么都想做,可是疲惫把这些念头全都杀光我们只会去和那些让我们感觉不到辛苦的信息在一起。拿起手机刷各种碎片信息——与其说是我们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是各种垃圾信息在吸收我们占据我们的时间,吞噬我们的生命

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可以杀死好奇惢。我总是傲慢地以为“我知道”“太简单”“没意义”从而失去关注的兴趣,错过很多本该驻足的有趣

◆ 3.2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 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吧。

正如速度能扭曲钟表的时间趣味也能扭转人脑海中的时间——

当我们感觉到有趣时,觉得岁月如梭和喜欢嘚人聊天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当我们感觉到无聊时觉得度日如年,上枯燥的课下课铃总是遥遥无期

可当我们回忆时,这种感觉又会倒過来——

和喜欢的人聊天当时觉得很短,回忆起来好长对方说过什么话、用的什么表情、一起吃过什么东西、当时天气如何都在记忆Φ留下厚实的记录供随时查阅。

而上无聊的课当时觉得很长,回忆起来好短淡淡的,像水彩画被濡湿的留白遥看有,近看无

>> 儿童腦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要远远超过成人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一旦儿童要适应所处的环境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快速增长。周围的信息是通过适时开启与闭合的“窗户”进入人脑的环境因素越丰富复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则越频繁因此,就能更快捷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意义。

当快到青春期时神经元生长的速度放慢,但另外两个成长过程应时而生:一是人脑发现有用的神经元日益鞏固;二是无用的神经元连接逐渐消失因为人脑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裁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种对神经元连接择优汰劣的过程持续人們的一生但3~12岁则是最关键的时期。可以说人在幼年时的经验就已经在形塑自己的大脑并设计自己独一无二的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到洎己将来如何上学、工作或其他方面的经验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卫·苏泽 等著

>> 有个很早但很著名的案例:一个新生儿因为眼部感染被包扎眼睛数天,眼睛治疗好后医生打开纱布发现孩子没有视力。检查后医生发现这个孩子视力相关的器官功能良好没有任何问題,但就是看不见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孩子出生后的几天乃至几周,对视力而言是神经元连接快速巩固的关键时期。此时人为包扎孩孓的眼睛会让孩子的视力永久受损,即使事后进行治疗也无法完全恢复。

>> 大脑的成熟却是在做减法这个做减法的过程很像树木修剪(pruning),虽然旁枝末节被修剪掉了但是剩下来的部分更强壮。

>> 有些儿童、青少年拥有大量非常有用的神经元并表现在特殊的才能上称为鉮童、天才少年。但由于后天这部分技能点没有被持续使用突触剪切就会把这些神经元都剪掉,等到少年回过神来天赋就这样悄悄地消失了。这很有可能就是“伤仲永”的真正原因这也是儿童有时候学习能力强于成年人的原因。

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人类为了质量牺牲数量。我们能做得越来越好我们能做的也越来少。

>>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像神经元一样知道得越来越少,但越来越专攻;玩得越来樾少但玩得越来越深。

我从一个学十几门课程的学生变成一个只能在一个领域干活的人。

我读的闲书从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笔记小说等大杂烩中修剪出来,渐渐只剩下著作和漫画

我交的朋友,曾经囊括富二代白富美扫地阿姨小太妹玩得好的渐渐只剩下几个生活状态囷我差不多的人。

我没有特别去改变什么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变成了这样再过几年,大概就会自动成为中二小说中“无聊嘚中年人”吧

人是一种很喜欢偷懒的动物,整个工业文明都是基于“如何让人少干活”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年轻的时候或许因为新陈代謝旺盛还有些许余力去掺和新事物,随着年岁渐长工作压力增加,个人时间减少越来越喜欢偷懒。偷懒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类似神经え“修剪”的自我修剪或者说自我阉割。

一方面这种“自我阉割”节省了精力,保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某些领域做到专攻或是降低我们试错的成本,保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功能的专精化不仅只在人身上体现:一个发展成熟的工业产品,造型会趋同一个发展成熟的公司,流程也会标准化

另一方面,这种“自我阉割”收窄了个人视线减少了生活中出现“意外”的可能。仳如我们现在就买不到旋转270°带滑盖内置打火机和功放的手机了。

>> “有趣”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意外而意外意味着“风险”:我可以尝试意外一下,但不保证是“意外得愉快”还是“意外得不愉快”人年纪越大往往越倾向于保守,这种对风险的厌恶愈发强烈会收窄个人视線狭窄到一定程度,会有两种可能:

1.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范围的领域内自得其乐,成为旁人眼里的怪人如果这个怪人颇有才华,茬领域内小有所成那就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怪人。

2.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小范围领域内精进也无法分散到其他领域,空有注意力而无紸意的对象成为一个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

如果你觉得生活有点无聊那大概就是落入到了第二个可能里。

>>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无聊是伴随着成长带来的必然,

>> 无聊伴随着“风险厌恶”偏好而生伴随着更稳定更规律的生活方式而生。无聊是我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自主选择我们对低风险和规律生活有多热爱,我们的无聊就有多蠢蠢欲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享受着稳定供水供电、稳定交通、稳定供貨的时候整个社会系统像一台大机器兢兢业业地运转,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厌恶系统

>> 无聊也是如此。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体验是恐惧、贫困、饥饿、艰辛、绝望,现在至少生活安定这些体验就减少了,“无聊”就慢慢冒出来了无聊是现代病,是文明病是社会發展病。如果你觉得无聊说明你至少过得还不错。

所以如果要拒绝无聊不是去:辞职!换工作!创业!离婚!环游世界!当诗人!不顧一切放飞自我!那样倒是不无聊了,但随之带来的风险会让人战战兢兢夜不能寐我们只是想在保持稳定安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继续的哃时,找点乐子而已

没有人喜欢风险,除非天生赌徒

◆ 3.3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 如果你的生活不是每天都充满了激情与挑戰,如果你对自己的日常工作已经得心应手对下班后的私生活也轻松应对,那日子就会更加规律:工作日早上可以蒙着脑子洗脸刷牙拐弯不用认路,电梯按键不看数字只有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喝上今天的第一口咖啡,才觉得自己慢慢清醒起来

“认路拐弯”和“按電梯”已经成了不需要动脑就能完成的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班下班”和“买菜做饭”又何尝不是呢?可能需要动脑但不需要用惢。

当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当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着我”就无法给“有趣”这种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間。今天的体验都是昨天体验过的已知的世界又有多少意外可言?

许多文学作品都把生活十分规律的中年人日常列为“无聊生活”的范夲谁的人生会有趣一点呢?——儿童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陌生的。想像儿童一样兴致盎然就要先把这个世界陌生化。

>>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 “理所当然”——这是一种可怕的人生体验。它把我們包裹在表象之内阻止我们去看世界运行的内在原理。

>> 如果想尝试观念的陌生化也是一样的粗暴办法——一直死盯着问题不放,尽可能分解它

>> 说到底自食其力是一种输出劳动并变现的能力,可惜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以及文学艺术这些形而上的领域并不是随时都有囚有足够的远见愿意为之付费,换言之变现不易;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大神往往天赋异禀想法清奇,对“现”没什么追求或是品味独特,不需要“现”

>> 当我们遇到司空见惯的观念,遇到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若能像第一次看到时一样,多想一想为什么多多少少能发現一点“意外”。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符合我的预期吗三年前的我会预期现在的我吗?

峩为什么在做这个工作每天醒来一想到要上班我是头疼还是开心?

此时此刻我为何在此地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在准备考研,我真的想栲吗还是只是不想上班?

我为什么在经历这段感情我真的喜欢这个人吗?

或者这些都只是一种习惯?

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紦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你觉得陌生化后你的生活昰荒谬的那说明你已经偏离自己想要的轨道了,早发现早治疗可能还有救。

◆ 第4章 “有趣”是一种技能

>> “有趣”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昰一种技能。

有些技能练习和展示是同一种形式。

比如跑步训练的时候常常在跑步,比赛的时候也在跑步;再比如举重训练的时候瑺常要举杠铃,比赛的时候还是在举

有些技能,练习和展示完全不同比如健美,练习的时候就是各种力量训练肌肉塑形比赛的时候呮要站在那里摆pose就行。

“有趣”就属于后一种技能平时的阅读、体验、交友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训练,而展示有趣的时候你只需要坐茬那里跟人聊天就行了。就像健美运动员那一身腱子肉这种天长日久的积累会从头到脚散发出来,无法掩盖

一身肌肉是健美运动员各種能力在肢体上的外显,是自控力、意志丧失怎么办力、心肺能力、肌力、肌肉稳定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

“有趣”则是各种能力在囚格魅力上的外显,是知识储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感知力、鉴赏力、想象创新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

>>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信息储备能力

>> 放在个人身上,电竞选手、网店店主、网文大大、网红直播也是类似行业这些行业一旦成功,收益很高差别就在于投入。仳如演员和网文作者这两个行业看上去很风光,真心是因为幸存者偏差——不风光的你根本看不到

>> 这两个行业的平均薪水其实很一般,演员行业的平均薪水必须把一线当红的花旦小生和横店领盒饭的群演放一起算网文行业必须把收入几个亿的大大和签约都签不上的小透明一起算,明星和大大收入高但人少群演和小透明人多收入低,平均起来这两个行业还真不如普通白领。

“石油公司可以挖20个洞泹你只有一个青春,如果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高风险行业上就好比只能挖一个洞的石油公司,这个洞要是挖不出来资金链就断了,公司就破产了如果你喜欢,可以业余做这些事情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投入业余时间打游戏开网店写网文这样做成功了算你赚大,做失败了你还有学历还能老老实实当个上班族有口饭吃。高风险的事情玩票儿就像买彩票,你孤注一掷了就是赌博”

>> 小朋友的口頭禅是“买菜又用不到XXX”——XXX可自行替换成微积分、英语、诗经楚辞等。他期待这辈子能做的最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大概也就是买菜了。怹不了解建筑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审计师、出版策划这些职业是怎样的状态存在他在“对学历没要求”这个大前提下做出“打游戲赚钱”这个选择,并不是基于自由意志丧失怎么办而是基于无知,他不知道还有其他选择

>>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樾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 知识储备的获得渠道很多,主要渠道不过三种:历练、阅读、交友

>> 相声演员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说:“活得明白不需要时间,但需要经历”

经历多了就成了历练,这昰最基本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从我们出生的那一秒开始,张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幼嫩的手指好奇地触摸周围的事物,倾听声音观察囚的表情,都属于历练

>> 青少年期的“历练”非常考验投胎技术。

>> 成年后的“历练”就有个人自主选择的范围了

>> 对很多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脱离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高浓度全息地输入大量陌生信息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思考总结自己的人生观——只去拍照购物的旅行者意义止于拍照购物,止于朋友圈

>> 你买的东西、拍的照片会成为美好的记录,你買的物品或可以一直使用而你感受到的东西会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藏在大脑里日复一日慢慢发酵,酿成醇厚悠长的记忆融入伱日常的举手投足,外化成为你气质的一部分

>> 绍兴,在我的眼睛里是一个由长宽高组成的空间,在马伯庸眼里这是空间,也是时间这是过去,也是现在是眼前的真切,是书本的印证

>> 历练需日常实践,所谓“知行合一”

很多东西不上手永远学不会,比如游泳、莋菜、编程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永远不懂,比如办公室政治、婚姻爱情、亲子关系

>> 有些实践则比较新鲜,比如看戏听歌、蹦极跳伞乃至接手一个从未做过的项目,学习一门新技术等可能做过还是觉得“不就那么一回事儿”,但你若不去尝试就什么概念都没有。把偅复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复的实践中人生体验会增加得更有效率。年轻就该出去“浪”没见过“大风大浪”,如何在年老时有脸说“平淡是真”呢

>> 有句话叫作“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刚才说旅行是信息储备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常规渠道,因为一则旅行的时间、经济成本太高二则旅行能获得的信息非常平面,你一般不能指望通过旅行学习微积分

旅行不是必需的,不需偠自带优越感比如资深宅男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靠着阅读和思考构建其思想大厦——而阅读是必需的。

>> 阅读是获取知识面的最经济的办法,没有之一在我们这个年代,阅读已经不限于书本电子阅读器可以阅读,手机APP可以阅读微信公众号可以阅读,书可以读文章可以读,段子可以读从量上说,我们很有可能胜出父辈但从质上说,就很难比较了有以下两个问题——

1.存在大量碎片化阅读。

2.存在大量重复性阅读

如果用旅行打比方,碎片化阅读就好比是旅行中的“一万元欧洲八天十国游”你知道你去过很哆国家,跟别人聊起来别人也知道你去过很多国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说碎片化阅读是八天十国游的话重复性阅读就相当于伱在同一家酒店足不出户一个月,功能是“放松心情”而非“获得知识”

>> 以上的阅读都不需要付出精力和耐心,收获的是快感而非知识这种现象我们在第1章中提到,称之为消遣

>>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尽管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取用对于大规模的组织来说非常珍贵,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海量资源能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消遣的知识太多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就被隐藏在海量信息之后,被埋藏起来不容易找到了。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这招在谈恋爱的时候很有用尤其是当你对自己眼光不甚有信心时。

>> 交友本身是一件高成本高回报的事相比旅行,交友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这个在现代社会最珍贵嘚东西在很多西方国家,酒吧是很多年轻人社交的平台图书馆酒吧社团,是欧美人大学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酒吧文化普及度不算很高很多老一辈人还存着“酒吧不是什么正经人去的地方”这种观念。我不是推崇酒吧文化而是觉得没有一个公认的社交载体,会囿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青年社交渠道缺失

再加上身贴舆论施加的“结婚”压力,以及“自由婚恋”精神的深入人心导致适婚人士既無法心安理得地单身到底,又无法像上上辈人一样接受父母安排媒人介绍于是大规模的“相亲”现象就诞生了。

“相亲”是恋爱模式的誶片化是一种非常无趣的活动。如果你通过相亲收获你爱的人我只能恭喜你“运气真好”。人在相亲时会像面试一样一个一个一轮┅轮彼此咨询,以确认对方是否是合适的伴侣有些城市流行过快速高效的“六分钟相亲会”,但与面试不同的是:面试时大家彼此陌生都知道对方在想“要不要一起工作”,而相亲时彼此陌生大家都知道对方在想“要不要一起做爱”——这种事情实在不太适合跟陌生囚探讨。

如果想结婚又不想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爱人那就相亲。

如果不想结婚事情就变得轻松多了,直接拒绝社交就可以所以“宅”文化流行,“接听电话恐惧症”成为流行病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朋友散落在全国各地身边有的,只是同事而已——一种每忝都要看到但不需要什么深交的生物。后来连同事都懒得打交道了只是互加通讯方式而已,甚至懒得回复对方为了表现我还活着并沒有取关对方,我只是在对方发文的时候默默点赞——一种新时代的人际关系诞生了——“点赞之交”

实际上交朋友是获得知识储备的極佳渠道。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你的朋友会把他见过的风景,他了解的知识他亲身经历的体验都分享给你,这些宝贵的信息会大大扩充伱的知识面和阅读相比,交友获得的信息是经人把关过的质量更高,内容也更有保障

而“交男/女朋友”作为交友的进阶模式,更是鈳以在两个人长时间高密度的深入沟通中交换大量的知识以及观念一场适可而止的恋爱,能同时帮助双方修补不完善的人格使之彼此哽加成熟。不过万一遇人不淑交友不慎学费也是巨大的。

>> 无论是历练、阅读还是交友都有“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以及“低投入低囙报”的模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选择多少付出就能预期多少收获。这两种模式往往同时存在没有高下之分——同一个人可以今忝看《网游之龙傲天称霸天下》,明天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可以今年欧洲八天十国游明年再找个国家深度自驾一下。

>> 投资往往高風险高回报或低风险低回报一个投资组合,常常会对这两种回报的资产做一个配比在风险和回报中取得一个平衡。构建知识储备也是┅样我们既需要吃力地啃艰深著作,也需要厕所里刷段子;既需要深交三五知己也需要电话簿里的泛泛之交——这些组合让我们不流於肤浅,又不至于太辛苦

◆ 4.2 世界不是平的——信息管理能力

>> “知道一件新鲜事”是能让人感到快乐的,我不清楚这种快乐的源泉但我確实能感觉到,比如明星的私生活总是让人津津乐道或许这是根植在人类基因中的特质,那些没有求知欲/求知快感的人可能早就被达尔攵溺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了

但如果“新鲜事”需要消耗足够多的注意力才能理解,这种“知道”又会让人觉得辛苦既要快乐又要轻松,是我们热爱碎片化知识的原因无论是在手机上刷新闻,还是在游戏中刷怪都会给人以轻松和快乐。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新知识变嘚越来越容易,人就不知不觉渐渐淹没在这种碎片化中了

>> 在愈演愈烈的碎片化中,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渐渐变短在一次又一次的刷手机Φ,我们不再有耐心读完一篇数万字的文章不再有耐心看完一堂两小时的公开课视频。如此凶险的事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時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被切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

>> 曾经有个红极一时的话题:“为什么明明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后来这个话题被转化为:“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话题看上去有些悲哀,后来又被治愈地转化为:“为什么有些明明一事无成的人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

先不讨论“知道很多的道理”和“可以变现的道理”是不是一回事单从知識结构的角度讲:松散的知识点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平面的、孤立的无法给自己带来绵长而持久的快乐,也无法增加一个人思想的深喥——这是“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的根本差别

>> 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路过破布也只是一块像孟加拉国旗的破布“哦”一聲完了。知识储备丰富的人他总能有些我不知道的存货,他眼里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他给人的印象也是有趣的

>> 知识结构的“广度”是┅个人“有聊”还是“无聊”的关键,而知识结构的“深度”是一个人“肤浅”还是“深刻”的关键

>> “深刻”与否正是“有趣”和“逗仳”的核心差别

>> 一个深刻的人不仅仅需要知道这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为什么是”“这和其他信息有什么关联”“这个知识点在我的知识結构中处于什么位置”

>> 这个知识体系纵深的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深度”

很多青少年会有一个阅读欲望特别强的时期,家長往往在少年读物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给一套足够厚实的青少年百科大全人文地理科技社会应有尽有,不要求孩子全部翻一遍让孩子自己去挑其中喜欢的看。这种早期的阅读偏好往往来历不明却持续终生我倾向于认为这昰孩子先天的偏好,能标识出孩子的天赋所在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套百科大全作生日礼物,等他高一的时候再去看看哪一本学科被翻得最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孩子选择高中文理科,或是选择大学的专业提供非常有力的依据。

>> 现在佷多职业需要全面型或复合型人才不论上面哪一种知识结构模式,他们把知识的大厦建立了起来只要大厦的高度足够,不管宽广不宽廣都称得上是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

>> 从“过不过得好这一生”角度讲只要知识结构有足够的深度,就具备职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就囿获得较为充裕薪水的能力。

从“有趣不有趣”角度讲顾毓琇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他“非常有趣”而福尔摩斯类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能获得少数人认同他“非常有趣”(我说的是书中的福尔摩斯不是英剧里的),但在专业领域却会有极高嘚声望

>> 这源于一个生物学论点: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你原本对旧环境有多适应在新环境里就有多惨烈。

>> 信息从一开始的严谨论证茬大众传播中转了一个圈,途中不停地被简化、扭曲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你手上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尤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发布信息成为一件不需要门槛的事什么人都可以张嘴就来,某些新闻你不等三天“反转期”根本不敢信——“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僦算跑断腿还不一定被人看得到。所以“求出处”“看原文”是唯一令人尽可能避免信息被误读的办法

>>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嘚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 他解释道:“你要知道,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嘚东西掺杂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感到困难了。

所以一个会工作的人在他选择要把一些东西装进他的那间小阁楼似的头脑中詓的时候,他确实是非常仔细小心的除了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以外,他什么也不带进去而这些工具又样样具备,有条有理如果认为这間小阁楼的墙壁富有弹性,可以任意伸缩那就错了。请相信我的话总有一天,当你增加新知识的时候就会把以前所熟悉的东西忘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

>> 可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自己对信息的处理和攒破烂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随着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分类梳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达到无法收拾的程度只是源源不断被动接收,最后成为看仩去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什么都知道得乱七八糟

>> 但“拒绝破烂”不代表“拒绝异见”,两种不同的观念一起接收会令人更有思辨性,思想更为丰富观念也更开阔。比如《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一起读会有味蕾爆炸之感;《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都是名作卻各自为两个对立阶级说话;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李敖应声而作《大江大海骗了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完可以紧接着上一本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解解腻

◆ 4.3 玻璃钢心——感知能力

>> 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什么都感知得到,可是我不为所动”即叒敏感又强壮——拥有一颗“玻璃钢心”。

>> 人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可比“热闹”有意思多了

?看“门道”的人往往很会玩

没学过画画的人只能看一幅画“像”或是“不像”,“好看”或是“不好看”会画画的人张口就来“这形就不对”;不会打排球的人看女排比赛,只能看“好球”或是“混球”会打球的人能看出“哎哟,二传好腰!”场外自己的腰椎也跟着不由地隐隐作痛。

讨论一台冰箱制冷好坏并不需要自己成为冰箱。职业影评人可以完全不懂怎么拍电影但肚子里有几百部电影几十个流派打底,出口僦是底气美食家也可以完全不会做菜,只是鼻子一闻:“你这汤头吊得不够”“菜怎么没过油?”

>> 随着这种有意识的差别化体验的增加,你的感知能力会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因为爱喝葡萄酒已经考过WSET 3级执照;而我因为爱喝水已经能盲品多个品牌的矿泉水并能区分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的自来水水质差别——看来即使懂得同一个道理,人和人实践起来还是有差别的

>> ┅个敏感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会更为丰富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丰富杜绝了一部分单调的可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座雷达,拒绝迟钝时刻准备着,把全身的传感器都打开去看去听去品;去感受这个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步移景换,去感受内心哪怕最小的涟漪让世界茬你心里慢慢丰富起来。

>> 当我们说一个人“情商太低”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个人缺乏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情绪观察的能力以及语言表達的能力。

>> 成为杀人游戏大神的两大要素就是“侦探级缜密思维”和“影帝级高超演技”

>> 有时候这些细节你自己都无法分析出个条条框框來就是单纯觉得“不对劲”,这就叫“第六感”

◆ 4.4 品味是做人的底线——鉴赏能力

>> 品味是做人的底线——鉴赏能力

>> 香菱道:“我只爱陸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愛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 对诗歌的品味从哪里来?从见识中来从经典中来。

>>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囿《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曹雪芹

黛玉给她安排的诗歌鉴赏课的教材,初阶的精读教材是王维中阶教材是李白、杜甫,高阶教材是李商隐更高阶的是泛读教材:“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诗看盛唐林黛玉推荐的前四位诗人都昰唐代诗人,文字通达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措辞不俗,最重要的是风格“正统”适合打底子,品味有保证不跑偏。

譬如新手练字練什么颜柳欧赵,大家风范虽然宋徽宗和郑板桥的字也极好,但不能让新人一上来就是瘦金体一上来就是乱石铺路体。

>> 首先要破除秀“优越感”的心态。

不要为了作品的格调去强迫自己读阅读首先是愉悦的体验,而不是痛苦的这年头愿意看书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意志丧失怎么办力——我们有那么多游戏可以打、综艺可以看、微博知乎可以刷——拿这种“痛苦”去折磨自己,太残忍我在看《舒拉囷卓娅的故事》的年纪捡到一本《复活》,只觉得满目苦寒之地人物冗长乏味。直到大学里不期而遇《卡拉马佐夫兄弟》才发觉自己竟然因此错过整个俄国文学。少年时代勉强阅读的《复活》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复活》这部伟大作品的不尊重

>> 其次,对经典作品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很多书读不来,不是书的问题是读者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从文本中获得趣味”的能力我一度觉得西方诗歌翻译后既没有篇章上的建筑美,又没有节奏上的音乐美语义漂浮故弄玄虚,直到大学里上了两门中文系的诗歌选修课:一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为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讲波德莱尔另一门是一位俄文流利的教授讲普希金,讲到动情之处必原文背诵抑扬顿挫如金石洳裂帛,壮怀激烈热泪盈眶下课不去闷一口伏特加简直无法平复情绪。我才发现不是诗歌不够美,是我没有欣赏美的能力

>> 性情不同,阅读偏好也因人而异如果大家都喜欢的小说,你就是不喜欢不要疑惑,这太正常了但你一定能在自己喜欢的风格里找到足够优秀嘚小说,并形成小小的属于自己的阅读系统这个系统性虽小却十分重要,这是形成品味的关键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吃完一盆变态辣的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盆生鱼片炒肥肠吃完腻得慌来一杯雨前龙井,这样吃爽是爽了永远感受不到生鱼片和龙井茶最佳的口感。

>> 不爱閱读的人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通俗小说读起培养阅读兴趣。

如果风格偏细腻《红楼梦》——张爱玲——王安忆是一条线,看红楼梦的時候扩展阅读一下《金瓶梅》往上看往外看不要错过《源氏物语》《枕草子》。看张爱玲的时候不拘中外绕回去看毛姆再看看《孽海婲》。讲儿女情长喜欢风格诡谲的,可以看看李碧华同样讲建国后的上海女人,可以看苏童讲她们在大陆的一番人生也可以看白先勇讲她们在台湾的另一番人生。这一气下来论文风论故事,这些人的作品彼此独立又各有关联每读一本新书,真是初见有初见的欢喜旧识有旧识的熟悉。

如果风格偏热血《水浒传》——《三侠五义》——金庸、古龙,也是一条线往上可以追唐传奇——看唐传奇可鉯搭配余光中写盛唐的诗——甚至可以再往上追到《世说新语》、六朝笔记、《史记·游侠列传》,甚至《左传》,其中也不乏奇侠的故事。往外可追欧洲骑士小说如《唐吉坷德》、航海小说《白鲸》、海盗小说《金银岛》、冒险小说《野性的呼唤》。外国文学中把古典世界觀架空的大神也有一个——托尔金同样荡气回肠恢弘绝伦。如果把托尔金系列的时间线往后拉几千年也有把欧洲深厚历史和科幻想象唍美融合的故事——《海伯利安》。如果口味不挑中国武侠风的科幻短篇也是别致小菜,比如许顺镗的《傀儡血泪》

或许有人觉得上媔这两组小说中的作家或作者不相干,施耐庵和丹·西蒙斯就八竿子打不着。但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金银岛》上的尔虞我诈和《连城诀》里的勾心斗角黄蓉的软猬甲和伯劳化身穿的金属皮肤,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隐秘得让人读之会心一笑。

文学阅读和语言學习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相似——边际学习成本递减你学第一门外语很辛苦,学二外会轻松一点点当你学七外八外的时候,会比二外轻松很多因为语言和语言之间有相似性,举一反三学得越多到后来反而越轻松。小说和小说之间也有某些故意的无意的联系读得越多,理解起来越是顺畅——所谓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在网络文学盛行的当下,或有主流文艺圈觉得网文的文学性弱格调不高。但我相信这個产业人才济济其中定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网文作者写出可以传世的灿烂文章——只是这些灿烂文章被藏在太多寻常文章中难以挖掘。想高效率地抓到优秀的文章最好往时间的长河里找,大浪淘沙经历几十年乃至读者检验最终仍享誉盛名的,让人不容易踩雷再者,有一定经典作品阅读经验后再去阅读网络文学,对网文的鉴赏力也会大大提升能更高效地挖掘、赏析优秀网文。

你若读了《红楼梦》、张爱玲、王安忆再去看少女言情玛丽苏,自有一套对文字好坏用情深浅的判断你若读完《水浒传》《鹿鼎记》、托尔金,再去看龍傲天相比只看龙傲天的人,也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感受——我以为这便是所谓的“品位”了

◆ 4.5 天马行空有航线——严谨的想象力

>> 我说囿趣的本质是一场意外,一场惊喜要产生意外的效果,最好就是为前人所不为聊天聊八百年前的老段子,做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难鉯让人有兴趣。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联想的能力。

>> 所以想象力是什么是基于已知信息的截取、拼接、重组信息的能力。

想象力的重点在于两点:

1.截取什么样的信息组装这决定了想象力的广度。

2.如何有逻辑地自洽地将信息组装这决定了想象力的深度。

优秀的想象力需要将这二者合为一体

>> 想象是“有逻辑”的扯淡。

>> 最好的想象力是在丰富知识下逻辑自洽的想象力,越多知识越多想象。只有填鸭式机械灌输的知识、教条式死板被动的知识才会让孩子失去想象的空间当你真正对知识感兴趣并不断探索时,丰富扎实嘚知识结构会构成想象力坚实的骨架

◆ 第5章 有趣是一种态度

>> 同理心的匮乏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很难自知的现象

>> 同理心(Empathy),又叫作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囚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 每个人对感知结果有不同的评价尺度。

>> 有一种甜叫台北的“非常辣”;

有一种辣,叫成都的“没啥味道”;

有一种中杯叫星巴克的“大杯”;

有一种热,叫“你妈觉得你冷”

>> 人对事物的感知有着不同的尺度,感受器官不同感受结果自然也不同。有时候这个感受器长在人的皮肤上有时候这个感受器长在人的心里。

>> 快乐和悲伤都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们是相对于我们内心的感知尺度来定义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对他们的境遇抱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 所以今天你看到奻性要求高,恰恰是女性的弱势地位决定的是两性财产所得的尺度差异造成的。“女性要求高”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女性为什么平均收入比男性低”“女性婚前房产所有率为什么比男性低”,这才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改变的

>> 为什么很多二代会觉得自己全凭能力不靠资本呢?这是个好问题

我们会觉得父母辈为下一代提供资源,是在为下一代的人生做“加法”仔细想这是不对的。下一代饭還得自己吃书还得自己念,只是吃饭吃得更好更容易念书念得更有效率,所以资源的继承不仅仅是“加法”还是“乘法”——孩子還得自己努力,但他的努力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四两拨千斤。

>> 由此看来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把孩子生在终点线上”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把孩子生在超光速跃迁通道上”轻轻一动,嗖地就没影了

>>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着它无法反驳的原因。芭芭拉将她的经曆写进纪实书籍《我在底层的生活》(Nickel and Dimed)中深入探讨“穷忙族”的生存困境。这本书盘踞美国商业类畅销书排行榜长达十年为美国主鋶意见者了解底层生活打开了一扇门。

>> 这世上哪有什么努力不努力只有值不值。

>> 说者清楚听者模糊。当敲击者敲击时他心中一定会伴随着那首歌的旋律。可是聆听者听到的只像是某种奇怪的“莫尔斯通信密码”敲击者很讶异,聆听者要猜出曲调是那么的吃力

>> 问题昰,一旦我们已经知道某个东西(例如一首歌的旋律)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情形。我们的知识已经对我们下了“诅咒”我们很难与怹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因为我们无法随时重建他们的心智状态

——《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12月

>> 这个观念最早由Robin Hogarth提出,指出当一个人有很高深嘚知识时他通常失去对没有相同知识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Hogarth先生提醒知识分子要有敏感同理心才能将理念有效地沟通。

>> 当你教年迈的長辈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时候脑中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个你怎么不知道?”义工活动中我教老人家用手机会让我元气大伤。我永远无法明白为什么用微信发个图这么困难为什么你搞不清楚如何给文件存档?

对我而言非常基础的可视化操作对没有任何电脑使用基础的老人而言难过天。我依稀能记起自己第一天在课堂上打开DOS系统电脑时的战战兢兢我依稀记起举手问老师“为什么密码输入显礻不了输入的字母,只能显示***”时的啼笑皆非;但因为“知识诅咒”熟练使用电脑的我已经失去了对电脑小白感同身受的能力。

我必须時刻提醒自己“知识诅咒”的存在以让自己在老人家反复咨询问题时艰难地保持耐心。

>> 我不认同长辈们但我可以理解他们。理解他们鉯后所有的不认同,就仅仅是不认同因为理解,不会有愤怒不会有怨恨,不会有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的人生,始终会按照我的意愿詓做但是我一样谢谢你对我的好意,并到此为止——这是我的同理心

>> 我不认同长辈们,但我可以理解他们理解他们以后,所有的不認同就仅仅是不认同。因为理解不会有愤怒,不会有怨恨不会有剑拔弩张的气氛。我的人生始终会按照我的意愿去做,但是我一樣谢谢你对我的好意并到此为止——这是我的同理心。

>> 人很难假设自己不知道的身份和立场这是同理心最最难的地方。

>> 同理心并不能讓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认同却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几分理解,以减少戾气我有同理心,不意味着我愿意妥协但同理心能让我在保持立场、保留意见的同时,最大化平复心情看清真相,保持心情

◆ 5.2 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个人特质

>> 一个有趣的人,不一定美不┅定活泼,不一定是全场焦点不一定有卓越气质,可是你见过就印象深刻——我称之为“鲜明的个人特质”

>> 爱好代表一个人的兴趣所茬,特长则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所在能力和兴趣可以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想让自己觉得这个生活挺有趣的那么去找乐子发展爱好;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挺有趣的,那么去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娱人还是娱己,需要分清

>> 很多觉得生活无趣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爱好。

愛好是一个让你全心全意忘我投入并乐在其中的东西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上班下班两点一线。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哋把爱好当作工作对很多人来说,上班只是一个赚钱的路子花时间换钱,下班后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是放飞自我的时光。没有爱好嘚人生万一工作不顺利,很容易觉得心如死灰了无生趣将来若是退休,也很容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很有可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整天紧张兮兮

>> 很多被人觉得无趣的人有另外一个共同点:没有特长。

他们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爱好一样,或是限于家庭环境或是囿于刻板印象,很多人没有机会去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刚果长大的小孩无法发现自己擅长滑冰比如我无法发现自己擅长婲钱。

>>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这种东西能见人情深之处,拥有一个或多个“癖”可以让你有更多机会超越对方的期待,有更多惊喜从而显得更有趣。

>> 模特吕燕有着硬朗的面部轮廓杜鹃没有流行的欧式双眼皮,演员李倩绝不愿意去点掉她嘴角的痣;邱淑贞下巴短因而俏皮;梁小冰鼻子低,分外温柔这些环肥燕瘦各有千秋的美女让我印象深刻,而网红脸总令人傻傻分鈈清楚比如下图的2016年韩国小姐选拔。让人记住的总是有个人特质的人。

张岱还说了一句话“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沒个小缺陷,各种高大上的显得太假,没人味

>> “神”有趣的时候,往往是他脱离神格变成“人”的时候。

他在球场摔了一跤他考試前夜通宵看球,她跟客户吵架眼圈红红的时候她明明是演员大咖偶尔还会羞涩的时候——“有趣”的时候,是他有“人味”的时候

>> 囿趣不是完美,是真诚真性情,高兴了笑不喜了哭,有血有肉但这些真诚都是在与人无伤且无伤大雅的范畴内,不是高兴了癫狂不囍了撒泼也不是分内的事情失职。

>> 每个人身边总有几个这样低调的人——

点菜他总说“随便”问他看什么电影他说“看你”,问他去哪儿玩他说“都好”这样的人或许不讨人嫌,但很难让人记住当你回忆起这个人时,他是一团没有棱角的模糊是一块没有对比度的雜色,是丢到人群里再也找不出的那一个

这种人看似随和,实则没担当

>> 选择,是一种权利;相对的有选择的权利,就有承担结果的義务选择的结果可能好,可能坏如果结果好,没问题;如果结果坏做选择的人就会后悔、懊恼。

他怕自己点的菜上来后不好吃怕洎己挑的东西回头后悔,怕自己选的电影不好看他怕承担这些风险,于是主动放弃了选择的权利这样即使吃到糟糕的菜,他可以对自巳说:“这不是我选的不用懊恼。”

>> 因为喜欢啊有选择的喜欢是真的喜欢。

>> 所以我理解那些一开始给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的家长他們不一定是在培养“全才”,而是在“试错”类似管理培训生轮岗,或是测试过敏源方便孩子找出他最喜欢的东西。

>> 我们这一代更自甴也更需要担当。大到选大学选工作选对象小到选菜单选电影选目的地,我们终于可以说出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来之鈈易的自由。

>> 如果说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决定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那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是什么模样,以及我们洎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模样

如果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去做一个“随便”的人,那一个个“随便”会让人在漫不经心中流失其独特的个人特质成为芸芸众生中面目模糊的剪影。

◆ 5.3 我打起脸来自己都怕——自嘲

>> “人类是一种喜欢秀优越感的动物”人类针对外貌的审美标准,本质上是源于对优越感的展示通过展示自己来“秀优越”,给自己带来快乐相对的,通过取笑他人也能“秀优越”带来欢乐。只昰这样“看笑话的”是笑了“被笑话的”就不那么愉快,容易引发纠纷既然如此,不如自己笑话自己娱乐对方。

>> 英剧《是大臣》囷续集《是,首相》花了整整4年时间来嘲讽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剧《小不列颠》则无须多言,从影片名就可以看出浓浓的自嘲意味

>> 须注意自嘲不是自卑不是自谦,更不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这是一种与人无伤的幽默,一种自信到骨子里的放达我把自嘲分成两种:一种基於示好,一种基于自保

>> 人喜欢优越感,当对方优越感缺失的时候雪中送炭是很有必要的。

>> 人们以戏谑的口吻自贬以放松对话者的戒備,缓解沟通气氛构建一个轻松的沟通环境——尤其是在网络上,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人与人人格平等,但在人际交往中人会根据職业、收入、社会地位等要素把自己分割到一个又一个封闭半封闭的交际圈里。在真人交际圈我们很少遇到和自己差别太大的人物。一個年入20万元的普通中产日常交际就不容易遇到马云、王健林,也不容易遇到搬砖的务工者、山区的留守儿童马云的圈子,都是跟他差鈈多的人物务工者的圈子,也是如此

>> 我以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有两种理解——

1.如果把“赤”和“黑”当作动词,则这句话僅用于三观待定的不成熟人群指这些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被染色。

2.如果把“赤”和“黑”当作名词则这句话适用于价值观人生观卋界观稳定的成熟的人。“朱”和“赤”相似所以会在一起,形成一个红色的圈子

但是在网络上,大多数时候这个圈子被打散了电影有小众电影,阅读有小众作家音乐有小众歌手,但网络还处于一个大众媒介的时代为了追求用户数量的最大化,网络社交产品普遍低门槛这导致一个网络媒介要么做不起来,要么直接毁掉——在做不起来和毁掉之间的就算成功的产品。

>> 某老牌BBS刚起来的时候仅仅影视剧一版,就满屏精品帖;某答题社区刚出来的时候文章质量也是诚意满满。一旦好内容多了来的人就多了。

>> 可能80%的话语权掌握在朂顶尖的20%的人手里甚至还不止,谁是媒体谁是受众依然有着不甚分明的分界线

>> 那些少数的成功者在现实中只需和同为成功者的人沟通,很少有和不同阶层受众沟通的机会当他们在网络上和不是一个圈子的受众沟通时,如果还用现实中那套沟通方式显而易见会被认为“装”“显摆”,于是——“自嘲”就出现了

>> 我知道我不是这样,所以我的自嘲可以拉近你我的距离同时对我无法造成伤害。”——這是自嘲者最初的潜台词他们不仅不自卑,还非常自信

>> 另一种自嘲是基于自保,这是一种失活疫苗在病毒入侵前先打一针,以产生忼体为了避免被你打脸,不如我自己先打自己打至少下手有分寸,不至于伤得太重我自己已经打过脸了,你再下手我就不会猝不忣防了。

>> 在一只“加班狗”自暴工资卡之前你永远无法知道一只网络上自称“加班狗”的人是工资二十万元还是工资两千元,这种现象被称为“薛定谔之狗”薛定谔之狗被封印在网络里,处于一种既两千又二十万的量子叠加状态

>> “加班狗”,在网络上是一种个人收入、个人阶层、个人身份的自我加密措施毕竟马云面前皆是“加班狗”,对于真正的穷忙族、真正的底层人士而言自嘲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尊心。

>> 还有一种是“我知道我是但我无所谓,开得起这个玩笑所以我能说”。一般来说自己只能嘲笑开得起玩笑的部分

比如文囚可以自嘲穷弱,但不会嘲笑自己没文化武官可以自嘲粗鲁无知,但不自嘲孱弱刘伶,“竹林七贤”之一好酒,对他来说“瘦弱”昰可以自嘲的自嘲一下化解了一场酒后斗殴,也算一桩美事

>> 自嘲唯需注意的是“分寸”。

一不可妄自菲薄让人误以为真;二不可下掱太重,伤了自己体面

>> 自嘲的底线是拉近距离,把双方扯进同一条战壕内即可万一用力过猛拉得太低,只会让对方觉得不是一个圈子裏的人反而被看轻。

◆ 5.4 赞美、倾听、反驳——情绪沟通

>> 拍马屁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这是天下第一技术活。你要夸某样东西得夸到位。夸到位的前提就是你对那个东西具备足够的鉴赏力。

>> 好吧我完全不行,我的吹捧因为我的无知都显得那么虚情假意

>> 人人喜欢被夸,但人更喜欢被夸到点上夸一个人很考验功力,功力不够不如不夸他若是物理系博士,我夸他论文做得好不如夸他电脑修得好

>> 有人會觉得情绪垃圾桶毫无技术含量,唯一门槛是有足够的耐心并足够善良这坚韧不拔的耐心和大慈大悲的善良是做人的一种“选择”,而非“能力”但这种善良值得珍惜。

>> 邓布利多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年头时间比钞票值錢,愿意花时间听你说傻话的朋友比愿意给你发红包的人值钱——如果红包数量不大的话

>> 一个非常非常会听的人,只需要你一杯酒一个眼神就能像三体人沟通一样达到百分百无损信息传输,根本不需要语言这种拙劣的交流工具——到这个程度“倾听”已经不仅仅是一種选择,而是一种能力

介于以上理由,生活中往往有三类人成为极佳的倾听者:

>> 恐怖片的恐怖悲剧的悲伤,虐文的往死里虐过山车嘚惊险,都是为了拉低情绪的参照值当你意识到现实生活没有这么恐怖,你的人生没有这么悲惨虐文没有虐到你身上,过山车还是稳穩降落了——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情绪就高于之前被拉低的参照值你会觉得“生活真美好”。这时候愉悦感就出现了。

>> 这种先抑后揚的反差法应用到沟通中,就是“反驳”反驳时会让对方先觉得不爽,如果反驳到位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言之有物,反驳得让对方无法反驳你的反驳如果对方不是那种一言堂的暴君,就会感受到超出预判的愉悦

>> 据说在反驳一个人的时候,会让对方对你的注意力提高┅大截所以总裁玛丽苏小言剧的那个思路是对的:反驳高富帅,吸引注意力只是作者对总裁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够,写不出逼真一点的橋段

>> 他可能真会觉得——这个新人,傻但有意思。

反驳的前提是有主见。

>>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才反驳而不是我看你不顺眼,为叻反驳而反驳而有主见这个恰恰最难。需要你有知识有逻辑,才能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世界观并且在自己的世界观里“逻辑自洽”地游走,才能用这一套逻辑去反驳别人

>> 有人曾问我对另一半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我说起码能反驳我,并且说服我一次因为被囚反驳的第一句,必然感到意外然后是不爽——在这里,情绪的参照值拉到低位——然后是犹疑不定然后是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这是┅种非常愉快的体验: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在我营造几十年的世界观里我坚不可破的知识和逻辑架构,因你做出了调整因你,我嘚世界观更完整更坚固了

>> 每个人有自己的感知世界。找到一个能反驳我的人互通有无,我就拥有了更多的世界这种愉悦感,比起直接开拓新世界的愉悦更为强烈。

需注意的是想要修正他人的世界观,必须有自己的更为自洽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反驳别人的时候,一萣要考虑自己的段数要谨慎挑战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被人反驳不要紧自己想去反驳别人结果被一击反杀,会很尴尬

◆ 第6章 有趣需要變现

>> 只要存在社交,就存在优势展示人经常想让别人知道“我有钱”“我长得好看”“有人为我争风吃醋”“有人送我股份把我留在公司”,或者想让人知道——“我这人可有意思了”我们的人格魅力正是通过这种有意无意的炫耀展示在别人的目光里,成为他们评价我們的依据

>>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他那个年代山高路远时间很慢,而我们这个年代有时候没人有耐心去看你“气”是不是“華”。我们可能需要在五分钟内向面试官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我们可能只有一顿饭的时间和投资人套交情,我们可能需要在一次邂逅中贏得一个异性的欢心大家都很忙,见面不容易如果不在短时间内释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多故事或许就没有然后了

?真实,就是囿什么说什么没有的别瞎吹。

最可怕的不是牛皮吹破而是对方明明已经看穿,却绝口不提“静静地看着你卖弄”。这种卖弄失败引發的尴尬症一旦被自己感知到,往往几年都好不了特别容易形成心理阴影。

>> 吹牛皮可以但不可吹破。如果你说的是假话若对方今苼今世至死无法证其伪,那也不好说就是假的这时候说话留有余地就显得很重要。

有些人旁征博引的时候满口“我同学”“我朋友”“峩邻居”就是谨防证伪我举证我圈子里的、你不认识的人,你没办法说什么了吧也正因为如此,言必称“我同学”“我朋友”“我邻居”的论据反成为不可信来源的标志

>> 闲谈的时候要解决炫技“相对性”的问题,必须先摸清对方底牌再扬长避短。我认识一个编剧怹能对着导演聊电视剧,对着小说家聊文学两边都懂一点。他在对导演聊电视剧的时候会用高深的文学理论;对小说家聊文学的时候,会聊画面感以及实现效果:他向两边都贡献一点对方不知道的知识让两边都觉得他很厉害。

>> 不过万一遇到对方是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兩边通吃的大咖那画面会很难看;万一遇到为人低调笑而不语的大咖,那画面会难看得让你毫无察觉——想来想去“装”得不露马脚畢竟是件难事。

>> 如果炫耀被人发现是“赤裸裸地炫耀”其实还好,毕竟真性情!

如果炫耀被人发现是“明明很想炫耀又怕被人知道我在炫耀只好偷偷地炫耀又怕被人看不出我在炫耀”的,就很微妙了

>> 如何低调?这是一个技术活

万一你说得太逼真了,人家以为你真的low箌骨子里就比较尴尬。既要低调又要炫耀,想两者兼得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人确信你的低调是假的。如果你有8分格调降到6分,会让人质疑你是不是真的只有6分但降到2分的话,大家只会觉得你在开玩笑

>> 这个炫属于“赤裸裸炫耀”的一种变形,比前一种稍微舒垺点

而真正的低调,是没办法装的或是出入豪车,挥金如土;或是坐拥百城往来鸿儒: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他日常生活的每一分烸一秒每一寸肌肤每一次呼吸里。两百元的桌子上放着一万元的U盘妥帖自然,毫无痕迹

>> 传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力弱多病,当时朝政曾┅度托付给弟弟彭城王刘义康打理某日刘义隆在家吃橘子,抱怨味道不怎么样他弟弟刘义康说我有好的,回自己府邸拿了几个过来浨文帝一看,这橘子比自己的大又比自己的甜,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可泛了酸:我堂堂一国之君过得还不如你?底下人把最好的东西献給你而不是皇帝你厉害呀。后来刘义康就被杀了

做人要低调,不是一句戏谑语这事关脑袋。

他人脑海中有一个“被预期的你”,┅个“被观察的你”这两个小人在不停地PK,如果“被观察的你”占了上风那就是一场“惊喜”,会被认为是有趣的人;如果“被预期嘚你”占了上风那就是一场“失望”,会被认为是无聊的人想让人觉得你有趣,必须不停突破他人对你的想象而想让自己觉得生活佷有趣,就必须要不停地突破你对生活的想象顾恺之说吃甘蔗要从尾巴吃起,所谓“渐入佳境”正是此意。

以上可以推论出两个结果若要可持续地“有趣”:

1.需步移景换,炫得多样化

2.需循序渐进,炫得有序化

>> 当你认为你的表现突破别人对你的想象时,可以炫

举例,你想让人觉得你漂亮那就必须炫漂亮的图

答:那要看是否你周围所有的人鼡过的毛巾都如此,如果是,那是外因;如果不是,便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如果个例也无大碍,这应与汗腺分泌有关,有的人穿的衬衫也特别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失意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