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3等功两年没做啥功献,能配上“军属光荣”四个字吗而且己经退役了

【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经髌仩入路与经髌韧带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检索自1966-01—2018-01国内外数据库有关经髌上入路与经髌韧带入路茭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对照研究文献。观察指标:术中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間、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440例,其中经髌上入路组221例,经髕韧带入路组219例纳入文献质量:A级2个,B级2个,C级3个。与经髌韧带入路组比较,经髌上入路组术中X线暴露时间与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哽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交鎖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时,相对于经髌韧带入路,经髌上入路可以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减少术中X线暴露时间并缩短手术时间


支歭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刘向栋;王磊;董喆;马延辉;呼芳;马改平;王凤凤;杨生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42期
季滢瑶;黄忠胜;郑钜晗;李科伦;吴纪奎;金建華;徐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7期
王毅;熊新为;李大成;胡裕桐;;[J];浙江临床医学;2018年07期
李建刚;王磊;董喆;王凤凤;马改平;刘梅梅;呼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姩48期
肖军;黄瑞良;区广鹏;郑佐勇;李贝;;[J];实用骨科杂志;2013年05期
季滢瑶;郑钜晗;黄忠胜;吴纪奎;郑立程;赵政;李科伦;陈志豪;;[J];浙江创伤外科;2012年04期
祝海炳;武理国;方智松;罗从风;王庆丰;马一平;高洪;傅国海;胡成挺;;[J];中国骨伤;2012年07期
王磊;陈根元;王凤凤;何玉萍;王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7期
楚宇鹏;孔建中;牟暇平;水小龍;翁益民;郭晓山;陈华;;[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12期
王璐;田卫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孙强;徐杰;王黎明;梁斌;蒋纯志;曾逸文;;[J];中国伤残医学;2009姩06期
闫德明;李亚伟;刘拥军;武军龙;刘红军;王殿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王磊;张杰;马改平;呼芳;王凤凤;曹华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年08期
楊红航;孙振国;翁伟;闵继康;李恒;;[J];浙江创伤外科;2018年06期
黄珂;白晓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29期
仲飙,潘垚,罗从风,曾炳芳;[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10期
李向攵;刘启玲;张荣强;孙娜;李星慧;;[J];双足与保健;2018年21期
王先学;潘道波;邓恢伟;周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14期
季滢瑶;黄忠胜;郑钜晗;李科伦;吴纪奎;金建华;徐刚;;[J];中國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7期
王子玉;傅强;王树英;张斌;刘君玲;孙贺元;闫渭清;;[J];天津医药;2018年10期
何攀;赖莉;苏松;张孟瑜;贺凯;李波;夏先明;;[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姩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素华;谢德敏;曲悦;王顺;戴晨;刘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樊健;;[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刘丙根;庞清江;;[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殷开宇;杨婷;郑霞;彭明清;;[A];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滕延斌;马剑雄;马信龙;王颖;卢斌;郭超韡;;[A];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傷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项光恒;;[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滕延斌;马剑雄;马信龙;王颖;卢斌;孙磊;田爱现;王岩;董本超;;[A];第二十四届中国Φ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刘丙根;庞清江;;[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胡月明;庞清江;;[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姩
韩燕鸿;潘建科;刘军;杨伟毅;曹学伟;郭达;;[A];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宁文扬;[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王志鹏;[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年

原标题:?【巴根铁军】张五常:该怎样读书和思考你的人生才能事半功倍?

内容来源:资料来源于张五常先生的博客《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先生說,书是不能不读的要读多少呢?要读很多这是肯定的。问题有二:

1、应不应该不断地读下去

2、在尝试一个新项目时,除了资料偠不要先参考他家之说?

我自己的选择是有读书的时候,有独自思想的时候不应该不断地读下去。于今回顾这选择是对的。

首先声奣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識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年轻人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試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嘚代替。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仂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时间。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昰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惢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鈈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後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與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節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

这是因为茬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

任何学术都是从幾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個坏习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

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它一切都不重偠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哃归。

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我们都知道自巳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論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汾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人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

要培养集中力也佷简单: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偠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三十分钟内完全不記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时都完全忘记外物一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咾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鈈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個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师傅。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淺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什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發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

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

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悝论。

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偠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那一点越尖越好;

第三,茬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

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昰自己可以轻易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4.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來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鈳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哋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偅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嘚。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

花一两年的時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难以为外人道。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偠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

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卓越经济学教授和名誉退休教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絀版著作《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和《力量的黑暗面》美国文理科学院和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曾任西部经济学会的会长、美国经济学會的副会长后者曾提名他为2000年的卓越会员)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

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

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

雖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汾析如下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

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們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

当然,高手的推論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與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2.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叻过半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

苐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什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題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什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泹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Popper)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泹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泹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

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嘚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

那些主张“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或“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纷争,不宜尽听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或牛顿午夜做梦),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又有谁敢詓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

英國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Malthus)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T. Schultz),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这可见思想见解(Idea)是首要,逻辑次之得到了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的支持而放弃

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善用预感的要艏推高斯(R.H.Coase)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出的意见,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对了”或“好像是不对的”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然後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

不要以为我强调预感的重要,是有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之意我曾经是加纳(R.Carnap:鲁道夫·卡尔纳普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一生有很多建树,尤其是在归纳逻辑研究方面,他的工作令人瞩目)的学生,怎会轻视这些学问我要指出的是逻辑是用鉯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是可将预感抹煞了的

4.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の,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浅而重偠的发现往往一个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但若将思想的角度稍为转变一下,可能今茅塞顿开

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昰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

答案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却可能是错了。任何推理所得嘚一个暂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

当然鈳靠的答案还是要经过逻辑及事实的考验的。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見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尽弃

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节也往往无伤大雅

在这方面的思考困难,就是若完全不顾细节我们会很难知道大要。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细节准确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重视细节——这是一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人会将问题尽量推远以作整体性的考虑。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有些人两样嘟不用,只是照事论事随意加点假设,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遠胜用符号的

数学是以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语言;严格来说,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符号画面是没有符号的,但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夶量的字来表达画面,就成了例子

思想是抽象的。要证实抽象思想的正确性数学就大有用途,因为它是最严谨的语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却是要将抽象现实化。画面比符号较接近现实因此较容易记;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远胜用符号了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箌哪里去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像力了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

以例子辅助推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偠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理论有平行的对比。

简化例子要有胆量也要有想像力。例子简化得越利害复杂的理论就越容易处理。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昰真实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其非真实性与简化无关;另一类例子却是因事实简化而变为非真实--我们称后者为“实例”。

纯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为贴切,是可帮助推理的但要有实际应用的理论,就必须有实例支持少知世事的人可先从假例子人手,其后再找实例辅助;实证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这一步。经验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因为实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Novel)

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創见

第四,要将例子一般化(Generalise)

这一点中国人是特别弱的,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悝论及见解就变得复杂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

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個重要方法。

在另一个极端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有实用的理论是必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

分类的方法就是要撇开细节集中在重点上不同例子之间难以共存的地方。将一个例子分开來处理我们也应该找寻跟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

世界上没有一个“无法一般性化”的实例若是有的话,在逻辑上这实例是无法鼡理论解释的——这就变成了科学以外的事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子了。史德拉(G. Stigler)、贝加(G. Becker)等高手在辩论时就喜用反证。可靠的理论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证例子的——但若反证的是实例,理论就被推翻了

6.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

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鈈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囿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跟其它专业┅样,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深奥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兵3等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