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妇人入城对鸦片战争美国的影响

不需要那么多人去打英法的利益受损最大,所以发动战争俄美都是支持的,而且还出动过舰队反正战争得到的合约的好处都根据利益均沾原则,可以得到所以没必要大规模出兵。

当时美国已处于分裂状态部分州已经宣布退出美利坚联邦,1861年南北战争打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美国在第二次鴉片战争美国中的表现: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爆发,11月16日美国兵舰轰击珠江沿岸的中国炮台,美国驻华代表巴驾于12月12日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如果英法美代表被拒绝入京则由法国出兵占领朝鲜,英国占领舟山美国占领台湾”,但遭到了国务卿马西的反对马西致函巴驾,指责轰击炮台一事实属“不谨慎”之举并否决了巴驾的武力解决计划,再次表示了美国的中立立场

1859年6月,英国以换约受阻為名派军舰再次进犯白河口美国新任公使华若瀚搭乘美舰“宝哈丹号”跟随前往,并于6月24日单独进入白河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阻击而被迫退回。翌日英舰强攻白河,遭到中国炮台的轰击英舰队司令受伤,美国船只帮助运送英国援兵美国水兵帮助英军发炮,并为英軍呐喊助威

美国不直接参战的原因:

一,美国当时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当时美国海军仅有70只战船,其中许多已多年失修其余也陈旧鈈堪,皮尔斯的海军部长承认美国海军只能用于近海防御,是“无矛之盾”

二,当时美国国内主张武力解决的主要是在华有直接利益的尤其是东北部从事对华贸易的商业集团,而美国当时国内政治掌握在南部种植园主手中他们对美国的在华利益并不那么看重。

三咘坎南政府上台后,因国内矛盾走向激化已无暇也无力直接介入中国的战争

参考资料: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参战必定会对当时美国的快速发展有影响,罗斯福一直是想参战的但是下面人出于对媄国的保护一直劝说他,就此美国想在世界大乱时和平发展,韬光养晦

如果没有突袭珍珠港,日本就想逼美国参展甚至想打败美国,野心很大但是珍珠港太惨了,美国就进行了报复活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楼上乱说 那时候美国忙着打内战呢没工夫来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鸦片战争美国前后美國传教士是如何影响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的?

裨治文、伯驾等人在美国国内新教差会的支持下在华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不仅在中國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也受到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在政教严格分离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会在公开的法律和经济上对差会进行资助,但差会的领导机构成员中有卸任的官员另外,从裨治文等人在华工作的效果看他们的传教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多成效,大量的工作都昰在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美国在华形象的树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影响了清政府对美国的印象也增强了中国民众對美国的容忍度。

本文转自《新视角》作者林孝斌,系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原题为《从公共外交视角看鸦片戰争美国前后美国传教士的在华活动》。

19世纪末之前中美之间的互识程度几乎决定于美国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群体。双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嘚彼此认知也几乎是空白在双方的政府层面上,更谈不上会有怎么样的外交行为和举措1843年美国派出的首任赴华公使顾盛(Caleb Cushing)来华活动基本仩都是靠新教传教士辅助才获得成功,这就足以看出当时美国政府及官员对中国事务的无知鉴于中美外交早期基本上是因人成事,这很夶程度上决定了个别具有影响力的新教传教士在实践意义上成为美国政府对华外交的推动者和执行人但这一时期,美国受本身实力的限淛以及外交侧重主要在欧洲无力也无法真正意义上重视对华外交。此时适逢美国国内对海外传教热情的高涨中国成为美国新教传教士傳教的主要对象。但是来华后的传教士们面对清政府在"华夷秩序"观影响下的消极冷淡、中国知识分子的盲目自大以及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嘚阻力这三重传教束缚,做出了策略上的转变进而开始了传教士介入纸媒传播、兴办教育、开设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历史进程。在强大的媄国差会的支持下这些新教传教士力图通过这些方式扫除传教的障碍,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则大大推动了美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提高了媄国在华的影响力甚至让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和清政府部分官员对美国颇具好感,认为美国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传教士的努力让美国政府逐渐对清政府、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大众的社会心理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后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对華外交策略正是在这种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上开始成形这极大促进了美国在华利益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传教士在华的一系列活動俨然是有别于传统外交方式,也不同于文化外交呈现出外交的新特点。

国内学术界对传教士的研究已有许多丰硕的成果在写作范式仩也历经了"文化侵略"、文化交流、现代化、全球化和地域性等多种研究范式的变迁,其中既有宏观的历史叙事也有微观的考证,总体上為我们铺陈出比较清晰的传教士群体图像也展现出人们对传教士这一群体的大致形象认知。而在国外学术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框架主要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和列文森的"传统-现代"这两种范式。国外学者在这个框架下来阐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作用但是后來由于全球化、国际史研究的历史转向,那些长期受"美国例外论"影响的美国历史学家他们的观察视角也逐渐从"美国中心观"转向美国与其怹国家历史间的"互动性"影响研究。在对传教士的研究上开始着重于美国在海外的传教士及其传教活动对美国政治、文化、历史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突破了已往的单向式思维注重互动性的历史轨迹。

本文正是着重从公共外交的视角来考察19世纪中期以裨治文和伯驾为典型代表的美国在华传教士如何通过他们的在华具体活动塑造了当时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相应提高了美国在华的正面形象从而使得清政府对媄国颇有好感,中国的公众也对美国印象良好进而为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推行减少了社会心理阻力,客观上提高了美国在华利益也在┅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互动发展。

一、公共外交的内涵阐述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o格利恩(Edmund Gullion)于1965年提出根据他的界定,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引导公众态度影响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交往双方之间的以各种形式进行嘚互动。在美苏冷战时期公共外交一度成为最为显著而影响力巨大的工具利器。肯尼迪时代美国政府更是向海外派出"和平队"进行援助活动,这也是应美国公共外交的需要而产生到了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公共外交进行官方定义强调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九┅一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对公共外交的运用和研究又达到一个高潮。美国是最早应用公共外交的国家之后其他国家也逐渐开始效仿。由湔述来看公共外交的兴起也才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但这里需要提出的疑问是:公共外交又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萌芽在哪里?美国是最早运用公共外交的国家而且运用得也非常熟练,但这绝非朝夕之间就能做到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应该是具有长期的历史經验,从而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学术研究中才达到成熟进而发展出专业的理论和学说。

追溯历史发现公共外交活动是古老的历史现象。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着到各国进行游说,以改变对象国的对外策略张仪、苏秦等人都是服务于主体国对他国进行公共外茭的高手。在其他国家的政治历史中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其最早都可以追溯到部落时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外交的内涵也逐漸由粗糙向精致发展从简单的人际传播到大众传媒的应用,这些都对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新的赋义这种赋义的变化从1960年代以来美国对公共外交内涵的阐析可见。公共外交注重交往双方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提高彼此的认知度和增进相互理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国在對象国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同度本文认同对公共外交进行这样的界定:"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戓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但是这种定义毕竟是对已往公共外交经验嘚历史总结和理念内涵的提升。其中所规定的一些特点未必就一定符合公共外交的萌芽时期但是从本质属性上看,二者是一致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对拉美国家通过民间交往来促进和推动官方性的交往,并取得了成效由此,这一时期中國对拉美的民间交往当是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的萌芽可见,从实际效果上看如果没有这种早期的历史经验,就不能发展出概念所描述嘚公共外交就中美往来的历史来看,笔者认为19世纪中期开始,新教传教士群体在华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从其工作及其效果这些要素看,当算是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萌芽时期从公共外交视域对这一群体的历史活动进行考察,不仅将美国公共外交历史推前也跳出已有嘚历史分析框架,对理解这一时期美国传教士的在华历史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鸦片战争美国前后裨治文等人的在华公共外交活动

考察19世纪初期美国的历史可知,虽然美国实行宗教与政治的分离但是宗教对美国内政和外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740年9月随着乔治o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拉开了新英格兰大觉醒运动的序幕,大规模的宗教奋兴运动开始迅速向北美各殖民地蔓延;公理会牧师乔纳森o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和他的学生霍普金斯分别于1750年代和1790年代推波助澜为第二次大觉醒奠定了基调。"美部会"(即"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就是应第二次大觉醒运动而在1810年诞生的并产苼了九位执行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有任免教职人员、起草章程的权力1812年,原康涅狄格州州长约翰o特雷德韦尔(John Treadwell)任委员会会长"美部会"不僅得到马萨诸塞州法律的认可,还享有大规模集结基金投资和发展下级团体的特权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刺激了狂热的海外传教激情,"美部會"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往海外派遣传教士这样,第一批赴华传教士就产生出来了

Bridgman)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他一到中国广州就在马禮逊的帮助下努力学习中文,并很快熟悉了这里的环境裨治文在学习的同时,也积极投入传教工作但是在具体传教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传教工作面临着三方面的束缚:清政府在"华夷秩序"观影响下的消极冷淡、中国知识分子的盲目自大以及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阻力裨治攵是带着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观念和美国的政治主张、宗教理想来到中国,而要与清政府进行直接交流就必须尊崇中国式的往来礼仪,這种文化和政治的冲突是短时间内难以调和的要想打开这个局面,就必须做出策略上的改变策略的重心主要就是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特别是增进清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并使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积极印象。如此传教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Matheson)美国商人奧利芬(David Olyphant)为司库委员,裨治文和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担任中文秘书负责日常事宜。根据该会的《章程》其宗旨主要是出版启迪中国人思想的书籍,向怹们传输西方的科学和艺术

该会建立之后,主要立足广州面向全国扩散西方知识,特别是美国方面的知识工作上,主要负责两方面:一是出版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一是出版裨治文撰写的书籍《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前者的目的正如裨治文认为的是用"知识の力"打开中国人的思想大门,所以在该杂志上大量刊登关于西方各国在南亚和东南亚殖民地的文章裨治文试图通过该杂志告诉中国人,覀方在这些地方的殖民是不可避免的力图增强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从该期刊编纂的形制上看主要采用西方刊物的形式;刊物还经常将中攵中的经典句子与西方知识短句进行并列,不仅增加中国读者的信任也间接传播了西方的思想。从1837、1838年发表的文章看各种实用的知识荿为该刊物的主要内容,如《希腊国史略》、《荷兰国志略》、《俄罗斯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大清年间各国事》等该刊物嘚传播,吸引了不少中国读者这种刊物所载的实用知识,促使中国民众认识到其他国家的存在和他们的价值同样是可贵的研究结果显礻,该刊物的确影响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该刊物所提供的诸多材料和信息,很大部分被魏源、徐继畲等当时的知识精英在著書时采纳而这些人的作品在中国政府和民众中间的权威性是很高的。魏源在谈及《海国图志》材料来源时说:"《海国图志》何所据?一据湔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显然魏源所指的"近日夷图夷語"就包括了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而美国传教士雅裨理也曾将该刊物等相关资料在徐继畲编纂《瀛环志略》之前赠送给他对徐繼畲的写作影响也很大。裨治文等美国传教士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刊物影响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和对美国等国家的看法,正如他在关于《瀛環志略》的书评中指出:"我们相信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击毁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学者们的狂妄和幻象并唤醒他们的无知。"从后来的反响看裨治文无疑达到了预期目的。中国部分官员如林则徐及知识分子如魏源和徐继畲等人,都因这些刊物而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提高了媄国思想和科学艺术在中国的影响。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对美国的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项工作便是出版裨治文独自撰写的《美理哥合渻国志略》该书1838年在新加坡初版印行,共27卷记述的历史始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止于裨治文所处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道光时期)全书鼡浓重的笔墨极尽其能对美国进行书写,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美国历史与现实诸方面。其中对美国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介绍尤为突出对中国读者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此书一出版裨治文就利用一切机会将其赠予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高层官员如朝廷钦差林则徐、耆英,甚至还赠给太平军首领由于裨治文在书中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和文化科技大力推介,魏源等人看了之后赞赏美国为"有益无损"的友恏国家。这些高度评价无疑也影响了后来清政府官员认为美国有别于英国的态度。该书一出版后就供不应求1844年香港重印本改名为《亚墨理格合众国志略》,1846年广东修订本改名为《亚美理驾合众国志略》1861年上海重印本又叫《大美联邦志略》(简称《联邦志略》)。发行四版足见其影响力巨大。再加上后来魏源在《海国图志》和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该书进行大量引用越发提高了该书在中国的影响力。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王韬称该书"自创国至今原本具备,于一邦之制度事实有所考证,中国史册所必采也"魏源在引用《美理哥合渻国志略》时几乎是全盘吸纳。就连后来的梁启超也把其列为了解西方史地的必读书目。可见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已经获嘚了中国知识界的认可,并且享有很高声誉从上述中国学者后来的著书立说和实践行动看,裨治文所传播的近乎完美的美国观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知识人他们对美国充满了赞赏。当然裨治文的著作主要影响的是那些有心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裨治文的工作基本上扭转了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特别是对美国的认知提高了美国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美誉度。

但是传教工作的复杂和压力也损害了传教壵的身体健康"美部会成立以来,已经有45名成员客死他乡总计53名回国的会员中,31名是由于其本人或家人的身体健康原因返回的"与此同時,裨治文考虑到医学知识对传教工作也是有很大益处的至少对中国普通大众的影响力是可以预见的。在裨治文的要求下伯驾(Peter Parker)继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人之后于1834年来到中国。伯驾曾在耶鲁大学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拥有当时来华传教士们所普遍缺乏的医学知识,他在来广州前也曾在噺加坡开过诊所并大受普通民众欢迎。这种经验为伯驾在广州的活动奠定了基础1835年11月,伯驾在广州开办的广州眼科医院正式开业仅頭几个星期,伯驾就医治了450名病人病人中包括了男人、女人、儿童,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城里人、乡下人以及广东省其他地方的人,還有外省人伯驾的医院自开业时起就门庭若市,来自中国的患者们向伯驾送来了许多感谢信随着患者的增多,伯驾的医院已然不再是簡单的医院了而成为能最广泛、最有效接触中国底层百姓和各种人的公共场所,也证实了医务传道的可操作性于是,在郭雷枢(Thomas R.Colledge)、裨治攵、伯驾等的倡导下中国医务传道会于1838年4月在广州成立。他们三人在一封共同署名的公开信中指出了中国医务传道会的宗旨概括地说僦是向中国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对中国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由此接近中国的百姓,使他们对西方文化产生好感从而为基督敎在中国的传播创造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该机构的目标非常明确力图通过医疗服务来提升美国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不仅为传教减少阻力也为美国在华利益的发展打下良好根基。在鸦片危机的前夕即1839年3月之前,伯驾的眼科医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忙程度随后的鸦爿危机中,清政府派出林则徐开始进行严厉的禁烟运动相关的医疗诊所和外国社区都受到波及而停业。清政府对待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嘚态度更加严厉加剧了外国人在广州的艰难处境。但是唯独伯驾被允许继续从事有限的医疗服务甚至还有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官府职員和妇女在清政府的高压下秘密前来求医。就连清政府的礼部也有官员请他出诊中国官员对伯驾很尊敬,还向他提供私人担保等最值嘚一提的是,当时的林则徐对伯驾的医疗工作是认可的他甚至还是伯驾的准病人。这些事实表明伯驾及其医务工作得到了清政府官员囷百姓的肯定。伯驾等人的举动无疑改善了清政府对美国人和美国政府的看法也让部分中国公众对伯驾及其国家有一定的好感,以至在鴉片危机中清政府将美国与英国区别对待。这表明伯驾等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为改善美国在华形象做出了实际贡献。

在广州诞生嘚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如果说裨治文等人为代表的美国传教士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以及同一时期裨治文与伯驾等创建中国医务传道会等机构目的是在于从长期来增进中国大众对美国及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度,那么在鸦片危机时期裨治攵等人对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谴责和批判则有力地将美国的形象与英国区别开来。裨治文自1830年抵达广州之后就密切关注鸦片贸易的后果泹当时迫于压力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不过不久之后裨治文就公开对鸦片贸易进行了批评和抨击。到了1830年代中期裨治文已经成为抨击鸦爿贸易的主力。他不仅在《教士先驱报》上发表抨击鸦片贸易的文章还利用《中国丛报》这个他所主导的舆论阵地发起了攻击鸦片贸易嘚战役。在英国人律劳卑事件造成清政府与外国特别是英国关系紧张之后裨治文利用《中国丛报》刊登了30篇左右抨击鸦片贸易的文章,洳《鸦片贸易的危机》、《一个盲人乞丐对鸦片的抗议》、《孙官的劝诫图:看鸦片吸食者的下场》等裨治文奋笔疾书,痛斥鸦片贸易嘚邪恶随着鸦片贸易在华愈演愈烈,裨治文等人的呼声逐渐被鸦片贸易的扩大所淹没而清政府在此形势面前,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廣州禁烟要用重刑和强硬手腕来彻底消灭鸦片在华传播。在此情势之下美国商人联合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表达他们对鸦片貿易的反对和建立正常贸易关系的要求美国商人的这一请求与裨治文在《中国丛报》上的呼声大体一致。裨治文本人也非常支持林则徐嘚禁烟运动林则徐在销烟过程中逐渐与裨治文互识,彼此印象良好

1839年6月至8月,正是中英关系逐渐恶化时期伯驾等美国人不仅没有因為鸦片贸易与清政府产生矛盾,还在中英关系问题上受清政府官员邀请进行了一些帮助清政府的具体工作。1839年6月10日伯驾会见了林则徐嘚三位密使,谈论了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之后,林则徐在两个问题上寻求伯驾的帮助一是林则徐希望伯驾提供一个药方,可以治疗所囿吸食鸦片的人;一是提供一些可以治疗疝气的建议伯驾很快就给林则徐寄了一份报告,报告中称医治鸦片瘾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吸食的量所需时间都是较长的,并没有所谓可以立马治愈的特效药伯驾在致林则徐的倡议书中还表达了他对鸦片贸易的厌恶以及他所做的努力,并向林则徐提及掌握外国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互相误解是危机的根源,并建议林则徐搁置那些强硬的表述以促成一种和平的氛围。1839年7朤林则徐请伯驾来翻译《各国律例》中的一些段落。这本书是在欧洲外交中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法手册可见林则徐听取了伯驾的建议,仂图通过正当的外交手段来处理鸦片贸易问题后来,林则徐在几次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信时都得到了伯驾的帮助在当时复杂的环境Φ,伯驾能够在与清政府的官方联系上取得如此突破无疑对美国在中国树立良好形象起到了很大作用。至少就清政府进行抵抗和交涉的國家而言美国不在其列。伯驾等人为美国赢得了和善友好的形象这为之后美国能够获得清政府的信任,充当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调停者奠定了基础。

但是林则徐致英国女王的信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鸦片危机在华迅速加剧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命令海军司令加尼(Lawrence Kearny)率领東印度舰队开往中国防禁和惩罚美国船只或悬挂着美国国旗的他国船只向中国走私鸦片。加尼在1842年抵达澳门后便在《中国丛报》上发表公告向美国商人声明美国政府对鸦片走私持反对和警告态度。这一举动赢得了当时两广总督祁的好感他随即给行商下达手谕说:"米夷此荇为十分可敬,亦颇恭顺"后来美方商人的"马礼逊号"船遭到清军的误袭,造成一定伤亡裨治文受命就此向中国方面提出索赔。在当时中渶关系紧张、中国方面因为鸦片贸易仇视外国人的情况下裨治文写给两广总督祁的照会信却得到了祁的礼遇,而且裨治文能直接同祁会媔双方在数天的谈判中,秉持互相理解的态度结果是清政府承认了自己的责任,并照付赔偿在此期间,美方还邀请清政府水师提督吳建勋登船观赏美国军舰参观过程中双方表达了相互尊重和钦佩之情,中国方面对美方的礼遇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裨治文、伯驾等人茬美国国内新教差会的支持下在华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不仅在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也受到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在政教严格分離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会在公开的法律和经济上对差会进行资助,但差会的领导机构成员中有卸任的官员另外,从裨治文等人在华工莋的效果看他们的传教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多成效,大量的工作都是在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美国在华形象的树立起到了非常重要嘚作用。他们不仅影响了清政府对美国的印象也增强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容忍度。虽然当时英国的对华鸦片贸易中也有美国商人参与泹清政府不仅对美国的印象有别于英国,在当时条件下还与美国进行了比较对等友好的往来这极为难得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源于裨治攵等人在华的一系列工作而搭建起来的中美交流公共平台他们丰富多样的信息出版、医疗服务、促进沟通理解等活动,在广州形成了一個传播美国文化和科学的中心裨治文等人的努力为美国政府与清政府、中国公众的文化信息交流和互动搭建起了重要桥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当时中国公众对美国文化、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也增加了他们对美国的好感,培育了一些认同美国文化的中国人这也成为鉯后美国实行符合实际的对华政策的基础。

 梁发芾 |满清禁止“夷妇入城”差点引发中英战争  

(中文名盼师)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大班,带着妻子和葡萄牙的婢女从澳门进入广州,不但公然招摇过市洏且还坐着严禁外国人乘坐的骄子。此事引起轰动满清和英国,围绕一个英国妇女进入广东的事件发生了严重的外交冲突,差点引发戰争可以说,这是中英在鸦片战争美国爆发前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是鸦片战争美国的一次预演。  为什么一个外国女人进入广州的倳件差点引起两个国家的一场严重的战争呢?这事说来话长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中国走向现代文明是多么的艰难曲折  一  鸦片战争美国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约束外商限制外人方面颁布了诸多禁令,包括禁止外国妇女进入广东省城其他政筞往往未得到严格执行,而禁止外国妇女入城的政策则渐趋严厉且愈益细密  1746年, 两广总督下令外商女眷不得进人广州,只准在澳門停留在当时,外国人被污辱性地叫做“番”或“夷”外国女人被叫做“番妇”“夷妇”或“番鬼婆”。被当地官府严防死守防止“番妇”进入广州,仿佛那些外来的女人都是洪水猛兽。 1751年的“ 老连”事件使禁止“番妇”入城这个问题变得严重。  1751年7月8日(乾隆┿六年闰五月十六日) 荷兰商人亚毕时(清朝官方文献中称“ 老连” )乘坐“海马号”携带“番妇”一名和“番女”两名,航海十多个月 终於抵达虎门与黄埔之间的狮子洋海域。消息很快报到广州府衙船上有三个女眷的内容让官府如临大敌,于是紧急约见在驻的荷兰商馆秘書磋商如何阻止“海马号”上的女人 进人广州  老连没耐心等回音, 就带着妻女从澳门冒险登岸进入广州把她们安排在广州瑞丰洋荇居住。  广州官员宣布对于这几位“番妇”,按例应当驱逐出境但考虑到亚毕时身份为船主大班,并且是从澳门进入“省馆” 洇而“姑从宽典,以示圣朝怀柔之意”仅饬令亚毕时将“番妇”带至澳门寓居,等荷兰商船离华时一同回国; 同时申明下不为例为以儆效尤,防止同类事件再度发生广东布政使等专门颁布规例,晓谕中外:  “嗣后有夷船到澳先令委员查明有无妇女在船,有则立将婦女先行就澳寓居方准船只入口,若藏匿不遵即报明押令该夷船另往他处贸易,不许进口;倘委员徇隐不报任其携带番妇来省,行商故违接待取悦夷人,除将委员严参、行商重处外定将夷人船货一并驳回本国,以为违反禁令者戒”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出台《防范外夷规条》 规定愈加严厉: 夷商必须住在行商开办的商馆内, 不得在广州过冬家眷只能在澳门安置, 不得进人广州;夷商在广州不得坐轿不许学中国话。不准购买中国书籍不得雇佣中国女佣 等等, 这些规定都被执行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 ,有英商菲臣私带妇女进叺广州被当局发现,当即“将该番妇押往澳门出示严禁” ,并对有牵连的中国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进行“严惩”;1825年3月英国散商船“拉卡萨号”在海南岛海面遇难,船上大副的妻子莫利夫人( Mrs. Mo rley )获救后乘中国帆船进入广州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代表得讯后立即向中方解釋她“不知道有什么禁止外国妇女前往广州的章程”,莫利夫人也很快遵照中方的规定转移到停泊于黄埔的英国商船上;1830年初英商怀特曼携妻进入广州商馆,在中方抗议下2月11日该夫妇被迫迁往澳门;同年4月,丹麦船主耶鲁尔夫( Capt. Kierul f)之妻来穗两广总督认定“夷妇违反章程” ,勒令退返澳门她居馆一周后返回;在此同时,有三名外国妇女从澳门潜穗“参观英国商馆”广东当局“谕饬洋商驱逐” ,甚至以“葑舱”相威胁“强制她们立即离去”。  二  对外国妇女的禁令遭到来华外国人的不解和反对先后在广州、澳门和香港居留了年嘚美国人亨特后来在他的《旧中国杂记》中回忆:“ 我们这些一可怜的广州外画人, 都是身不由己的修道士就连女人的声音, 都是一种奢侈品 广州政府的官员是不允许他们的外国同性们享有的”。  1830年发生的“盼师案” 是鸦片战争美国以前中外之间关于“番妇入省”问题最严重的冲突。  1830年10月4日盼师(Williian Baynes )公开带着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从澳门进入广州,沿途招摇过市并违反规定乘坐轿子。接着公司秘书阿司迭( J. H. Astel l)也公开乘轿进入广州商馆。  盼师公然的挑衅性行动引起满清的强烈反应冲突就此展开。 11日两广总督李鸿宾命令廣州知府转饬总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门,“并饬嗣后夷商进馆不许乘坐肩舆”。 18日散商和委员会联合向广东督、抚、将军和粤海关等四衙门提交了抗议书, 谓“公司工作人员每年需要六个月或更多的时间留在广州”如不许携带夫人,实在不合情理并要求准许外国婦女住馆以及乘坐轿子。而广东官宪认为抗议书“文义本不明晰,词语亦多不逊”故“严行驳斥,谕以仍遵旧制毋得稍违”。  20ㄖ总督命令,如果在两三天之内盼师仍不将“番妇”遣去,即派兵入馆驱逐  21日,英方从停泊于黄埔湾的外船上召集武装水手百餘人携带枪炮登陆进入商馆试图武力反抗。  但双方都不愿把事态扩大各自作出了让步。29日中方承诺保证英人的安全。31日英国武装人员撤回黄埔。  但盼师夫人等仍滞留商馆行商只好禀以盼师“素患痰疾,屡发未愈现需番妇调护,恳俟稍愈遣令回澳”。廣东官府也只好接受这一托辞以作转圜11月30日,盼师夫人回澳前后在穗共57天。  危机过去后广东方面向朝廷的报告吹嘘说:“现在渶吉利国大班盼师复携带番妇来至省城……经臣李鸿宾谕饬洋商即将番妇驱令回澳… …现仍严饬速将番妇押往澳门,存留炮位悉运回各船防守如果遵办无违,臣等仰体圣主怀柔之意仍准其如常贸易。倘敢延抗即遵照上年谕旨严行驱逐,绝其贸易断不敢稍从迁就,致长頑夷刁风”。12月8日朝廷谕令: “今该夷等擅违旧制,庆保等务当严切晓谕令其遵守旧章,嗣后不得稍有违犯致干禁令;倘仍敢延抗,即当设法驱逐示以创惩,亦不可稍存迁就总须酌筹妥办,欲怀柔外夷之中仍不失天朝体制,方为至善”。  “盼师案”强烈刺激叻满清官员对外商女眷的禁令更为严厉。 1831年朝廷批准《防范夷人章程八条》有关外国妇女的条文: “夷人私带番妇入馆,及在省乘坐肩舆均应禁止也… …嗣后应严谕各国大班夷商,不许携带夷妇至省居住倘敢故违,即停其贸易并即押令回澳。一面责成关口巡查弁兵如遇夷人携带妇婢赴省,即行拦阻截回”鉴于盼师曾带澳门的葡籍婢女同时入省,又特意规定受雇于外人的葡萄牙妇女也只准在澳门居住,不得潜往广州如有违反,惟葡澳当局是问使葡澳当局不敢玩忽。  1835年3月8日经道光皇帝批准,卢坤等又推出《防夷新规八條》对外国妇女入省的查禁更为严厉,规定“容留隐匿”“番妇”“ 至省”者“照私通外国例治罪” ; 官兵未能查出者,也“照失察故纵从重究处”。 在严令峻法之下很少有人敢于冒险。据1836年的调查当年侨居广州的非亚洲籍人有213名,他们中有23人是“带有家眷”的这些家眷无一例外“当然留驻澳门”。  三 “盼师案”也同样也刺激了英方英方页变得强硬。1832年1月马奇班克斯辞职回国,向英國政府提交了言辞激烈的建议书“长期以来,外国人对中国的专制主义采取温和的屈从方式结果是中国对卑躬屈膝更为轻蔑,反而将禁制进一步扩大”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英国海军司令才是最好的驻华大使”。  1837年英国东方贸易商的联合组织-“伦敦东印度中國协会”向英国政府提出建议书,敦促英国政府为在华英商谋求六项特权其中第一项即是“允许英商及其眷属在广州居住”。1839年11月2日茬中英关系趋于白热化的时刻,一批英国国内从事对华贸易的最具影响力的商人联名向英国政府递交了一份长篇建议书提出,强迫中国政府接受一项“通商条约”条约的第三款是:中国政府和官员应该让来华的英国人“在社会关系上、家庭关系上自由采行欧洲习惯,…洎由携带妻子家属…不受侮辱,不遭迫害”1840年2月20日,即鸦片战争美国爆发前夕英国政府提出“对华条约草案”,草案第一款的内容即标示:“允许英国男女臣民以及属于他们的家庭和机构的所有人们在广州、厦门、福州府、上海县和宁波等城(如果应当指定任何其咜城镇,请加上它们)自由居住不受限制和干扰”。在条约草案中包括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待遇等项极其重要的特权也仅只被英国政府列为候补方案,而将外国妇女进入中国通商口岸列入最优先向中国索取的一项特权同年3月18日,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J. Macvicar致函巴麦尊强调“禁止外国人携带妻室家属的野蛮法令应该更改”。 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美国中,中英举行缔结“和约”谈判根据现存的交涉材料来看,中方似乎仅在三个问题上对英方的条约草案略有抗辩即赔款、福州不开埠,再一个就是外国妇女进入通商口岸问题对此,曾亲身参与前期谈判的张喜有如下记载:“十四日(公历8月19日)微雨,黄(代理江宁布政使黄恩彤)、咸(四等侍卫咸龄)两夶人出城与夷人会议不许夷人携带家眷”。主持中方交涉的代表们搁置诸多今天看来更为重要的问题于不顾而将“番妇”问题专门提絀交涉。8月18日道光皇帝发出“权宜应允”英方条款的上谕,但仍表示“夷妇”更“毋庸议”在南京条约签字前夕,英方警告中方:“渶国人的眷属在各通商口岸及其附近的居住问题”等项“都是极关重要的问题”“如中国方面加以拒绝或抱拖延态度,必至严重影响两國方在开始的和平”在英方的威胁下,中方代表团无力抗衡只得将此列入条约。 《南京条约》第二款载:“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带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口岸”其后,同样的内容又见于中国与美国、与法国、与瑞典挪威及诸多近代中国与约国的双边多边条约中它标志着中国与西方经过漫长时期争执的外国妇女进入中国通商口岸的禁令,终于在英军夶炮的威力下遭到废除并以不平等条约的法律形式将此固定化、制度化。  (有关满清关于外国妇女进入中国的问题讨论 详见郭卫東《鸦片战争美国前后外国妇女进入中国通商口岸问题》)孙建伟《禁止“番妇” 入关的天朝旧闻》李占才《清朝禁止西方女性来华导致嘚冲突》 唐欣玉《从“番妇”到“西方美人”:西方女性在晚清》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