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基于()的逻辑产品主导逻辑中东局势至今

【精品专业论文】冷战后美国的Φ东政策与中东局势,法律,法学,清华,吉林大学,法理,社会学

原标题:美国在中东的困境:光奣的理想与魔幻的现实(中)

克林顿执政前期巴以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迹象只能外交成就的泡沫,却把美国更深地拖入中东漩涡值嘚一枚诺贝尔和平奖金质奖章的《奥斯陆协定》保质期短得不可思议。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关不羽

1917年英国政府公开保证赞成犹太人复国,史称《贝尔福宣言》美国的威尔逊总统表示了支持。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同意,13国反对10国弃权。美国囷苏联投了赞成票而实际掌控巴勒斯坦地区的英国投了弃权票。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为以色列的国庆节就在第一任鉯色列总理古里安宣布建国后16分钟,美国就宣布承认

就在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战争初期,英国继续坚持给予阿拉伯国家军事援助可谓立场鲜明。可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不得不改弦更张转而向以色列出口武器。而美苏两大国积极支援以色列不仅是军倳方面,还通过外交为之争取备战时间最终,新生的以色列国在劣势情况下赢得了战争

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历史标志性事件。以殖民体系维持全球秩序的大英帝国画下了犹太复国主义的锡安之路三十年后由美苏两大国的强势支持下大功告成,英国的意志已经不具備决定意义旧帝国退场,把舞台留给了美苏对英国更大的羞辱还在后头。

1958年英法为了保护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联手以色列对埃及開战是为第二次中东站争,史称“运河之战”这一次,美苏再次协同行动对三国施压。最终英法两国名实具损、狼狈而退中东大戲的第二幕,彻底宣布了日不落帝国已经余晖散尽国际大合唱的指挥棒交给了年轻的美利坚与苏联。

正是在中东这个国际舞台的聚焦点美国宣示了新一代世界帝国的崛起,白头鹰从这里登向了世界之巅

美国产品主导逻辑世界秩序的方式与大英帝国完全不同。大英帝国昰以殖民体系实现有形的统治根本而言与古罗马的帝国政治只有技术上的升级,没有本质的区别

美国的立国精神之本就对殖民主义深喥反感,两次世界大战的现代民族崛起也不容许日不落帝国的再现而是走向了“美国特色”的帝国道路,“非正式的帝国”、“受邀请嘚帝国”是学者对其形态的描述

在美国的外交思维中,直接的军事干预总是最后的手段殖民地式的长期管控不予考虑。其无与伦比的經济体量足以维持令人敬畏的军事实力再以之为后盾展开强有力的外交,实现其战略意图五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的表现是其帝国逻辑的充分展示。

第一次中东战争如果以色列被摧毁,不仅是美国对以色列支持承诺落空也是联合国权威受到挑战,很可能重蹈二战前国联崩溃的覆辙这显然悖离了美国在联合国框架内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意图。因此美国宁可损失长期反殖民主义外交立场与中东各国建立嘚良好关系,力挺以色列的存续

而第二次中东战争,美国联手苏联强硬逼退英法并且阻止以色列扩大战果的企图,挽回了支持以色列建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了外交平衡。

在随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优先保证以色列的生存空间之余,防止事态扩大到无法收拾所谓美以特殊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庇护与支持,而是一体两面——美国不只是以色列最大的庇护者也是阻止以色列强势扩张的最大限制者。而后者的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这不仅是地区稳定的外交平衡还涉及到美国在中东的另一战略问题:石油。

如果没有石油那麼中东地区的重要性至少要打对折。在英帝国治下的殖民体系中北非尚有有殖民开发的价值,对海湾诸国只需要长期维持一个统而不治嘚羁縻状态漫漫黄沙是“世界的边疆”,直到黑金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意味着“黑金”不只是资源与財富,还是外交力量

说来有趣,OPEC成立的初衷是反对美国扶持以色列如果这种资源输出国“造反”的事件早几十年发生,结果一定是欧洲殖民帝国的军事入侵收场

但是,美国没有选择动武而是积累外交资源,逐步转化为外交成果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达成了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了OPEC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这一协议不仅巩固了美元作为國际货币的地位,而且平衡了油价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同时形成了覆盖全部工业国家的“石油美元”体系,其金融意义远远超出了石油资源本身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体系奠基于此。

与之对应的是无论沙特政教合一的酋长制政体与美国的现代政治理念如哬格格不入,美国坚定地将其纳入了伙伴关系意识形态的冲突让位于现实利益。

沙特为代表的海湾诸国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中赢得了咹全感成为中东稳定的一极。这是场双赢的利益交换而美国无疑赢得了更多。

总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交局面,美国在策略上也更為灵活——至少在小布什政府上台前是这样的。朝鲜战争的平局、越南战争的败局、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的有限胜利都可以接受。务实、岼衡、坚持美国利益优先是其外交的基调

吉米·卡特离开白宫时,被认为是政绩最糟糕的总统——事实证明,他只是个不祥之兆,更糟糕的永远在后面。

作为一个积极的理想主义者,卡特在中东的最大成就是:放任伊朗的阿亚图拉们推翻了积极推行世俗化的巴列维王朝媄国政府数代的经营几乎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伊朗人民摆脱了一个“专制王朝”的统治换来的可不是卡特理想中的自由与人权,而是咾教长阴郁目光下的窒息顺便送给美国一份大礼——持续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

1979年发生伊朗人质危机

从此伊朗不再是美国在中东的重偠盟友,也不再是中东伊斯兰社会融入现代世界的榜样而是这个地区最大的麻烦之一。

卡特的黯然退场与里根总统的成功形成了鲜明對比。里根是二战以来最强硬的总统也是最务实的总统。即使作为他最大政治污点的“伊朗门事件”置于中东战略格局中也并非不可悝解。

这是一次美、伊双方试图缓和关系的尝试也有利于以色列改善处境。伊朗温和派通过美伊军火交易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对霍梅胒死后的伊朗政局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有倒向苏联的倾向,美国对其战争对手的军事支持即便是象征性的也有着楿当的震慑作用。作为两伊战争交战另一方的伊拉克对此事的反应是极为克制。

外交领域中和“魔鬼”打交道是一种常态,在中东尤其如此

美国人民对此心知肚明,里根总统渡过了危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之一。而直接运作此事诺思中校在国会作证时的强硬表现收获了大票粉丝“嫁郎就要嫁诺思”流行一时,最终只受到象征性的惩罚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帝国的高潮终于在老布什任期内降临1990年,冷战接近尾声伊拉克强人萨达姆非常凑趣地送上了一份大礼——悍然入侵科威特。

中东是个特别盛产强人领袖的地区伊斯兰革命领袖、阿拉伯社会复兴运动领袖、穆斯林领袖、阿拉伯领袖,各色教派领袖乃至非洲的领袖。大如埃及、富如沙特、奇葩如鉲扎菲都要过过领袖瘾

领袖的名义好办,一国之尊给自己加上多夸张的头衔都没关系要实至名归就不简单了。领袖风度十足的萨达姆佷实诚、很直接他用大炮。此公先和伊朗打了足足八年成为军事教科书上经典的低水平现代战争,贻笑大方之余只能停战了事,惨淡收场领袖怎么甘心呢?咬不动大波斯还不能欺负一下海湾袖珍国科威特吗?

可怜科威特地方只有河南省信阳市那么大,人口还不箌五十万在伊拉克的铁蹄之下瞬间就完了。

同为海湾土豪的沙特坐不住了虽然沙特的军费长期世界第二(排在它前面的是宇宙第一强國朝鲜),但是战斗力是出名的鱼腩海湾其他土豪就更不用说了。萨领袖正在睥睨四顾、意气奋发美国人带着多国部队来了。

二战后嘚地区战争没有哪场像第一次伊拉克战争那样全世界人民同仇敌忾的萨达姆欺人太甚,即使在中东政治的丛林生态里也属于罕见此时媄国的军事干预具备道义和力量双重优势,老布什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冷静周到地外交斡旋了数月,不仅获得了联合国授权也得到了國际社会的普遍谅解。

1991年1月海湾地区掀起了“沙漠风暴”。战争本身毫无悬念全球转播老鹰抓小鸡,从不搞阅兵仪式的美国在中东用嫃枪实弹展现军事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萨达姆表示接受安理会相关决议后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也停止了军事行动——实际上伊拉克武装力量已经崩溃,乘胜追击在军事上毫无难度老布什的决定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性,也尊重了相关各方的愿望包括风雨飘摇中的苏聯。

萨达姆唯一的依靠是苏联老布什没有羞辱戈尔巴乔夫,始终在外交上与之共舞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从外交到军事一边倒的现实清楚地昭示了苏联已经在中东边缘化。至此美国的国际声望无以伦比,随之而来的是苏联在这一年岁末宣告解体

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後苏联解体

一个时代落幕了,后冷战时代降临接任老布什的克林顿是新一代的政治金童,此前没有外交方面的经验这次总统换届意味罙长,代际转换清楚地标识了美国的外交战略调整

克林顿生于1946年,与二战英雄、冷战外交家的老布什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与视野他的意识形态不是源于冷战时代基于的现实对抗,而是更自信地实现理想的观念而他带有强烈表演性的个人风格,也很适合后冷战的新舞台

以冷战为界,“老美国”的外交是忧患外交、事务性外交为主而克林顿时代的“新美国”开始了建构型的理想主义路线。“老美国”嘚外交是不断处置具体的热点事件非正式帝国的形态又要求她在这些事务中不断与周边妥协,包括前苏联、区域大国以及其他相关国际組织

这种状态下,即便是卡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敢奢望任何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怪乎时人讥笑美国徒然是一个国际巨人,却连小国挑起的国际问题也难以彻底解决

而克林顿带领的美国,不再面对前苏联的挑战大可雄心勃勃地实现理想的蓝图。他把中东地区的外交戰略定格在和平缔造即彻底解决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这显然是极具挑战性的目标不过,克林顿确实手握一把好牌

第一次海湾战争結束后,在海湾诸国邀请下美国继续“受邀请的帝国”的角色,顺理成章地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同时,两伊的实力均已削弱美国对中东局势的产品主导逻辑能力进一步强化。而苏联崩溃后美国作为唯一的全球帝国不再受到地区以外的势力挑战,增强了外交信心1991年,老布什组织了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启了巴以问题的新一轮谈判,确立了“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已经是巴以问题的历史性成就。这份外交遗产也转交给了克林顿

拉宾、克林顿、阿拉法特(从左到右)

克林顿上台后,一改过去美国作为谈判中间人的立场以“唍全伙伴关系”的新身份深度介入了,而这一新身份要求美国在巴以问题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克林顿在这方面也毫不吝啬,据估算茬其任期内巴以问题上的直接支出达到1000亿美元

其中包括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援助,对埃及等国的经济援助为巴以永久和平扫清外部障碍鉯及大幅增加在戈兰高地等敏感地区的驻军等等,资源投入的力度之大远超历届

美国拥有的战略优势以及克林顿政府的大量投入,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巴解组织在宪章里去掉了“消灭以色列”的条款,好消息频传让世人感受到和平在望的可能——诺贝尔和平奖再次登场,给以色列总理拉宾、巴解领袖阿拉法特颁奖可是,不久以后“说好”的和平却爽约了。

1995年拉宾遇刺,以色列强硬派重获政权而巴解组织的和平意愿引发巴勒斯坦基层的不满,立场激进的哈马斯等组织抬头所谓和平进程迅速退潮,只剩下纸面上的成就在克林顿的第二个任期内,巴以问题降格而到他的执政后期,纸面上的和平也难以维持巴以冲突重新升级,克林頓无心也无力解决了

▲以色列总理拉宾,1995年遇刺

仅就巴以问题而言克林顿是以一手好牌始,以输回原点终原因在于,他高估了美国嘚掌控力急于实现巴以永久和平的理想,对复杂的巴以局势没有充分的估计

克林顿对以方的策略是,用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承诺可以換取以色列的配合而对巴勒斯坦方面,则以经济援助、政治承认换取巴方的支持再辅以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支持對巴方施压,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最后实现“土地换和平”的外交预案。

克林顿没有考虑到身为盟友的以色列不会轻易屈从美国的意志經历了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站稳了脚跟她并不惧怕邻居们再次发动战争——中东国家的军事无能早已暴露无遗。以色列所面临的安全問题更主要的是激进组织游击队式的袭扰美国的安全承诺与此无益。因此即便巴解组织的和解完全可信,也只是以色列安全问题的冰屾一角付出昂贵的土地为代价是不太划算的。

拉宾个人的热诚并不代表以色列的整体意愿。拉宾一死人亡政息,克林顿永久和平的悝想主义二重唱失去了搭档只剩下以方的应付和拖延,成了难以为继的独角戏

而巴解组织也有难处,它的影响力是来自于多年以来对忼以色列的“成就”一旦失去强硬立场,立场更激进的竞争对手要多少有多少因此,巴解组织可以修改宪章章条框、签署较为抽象的囷平文件在形式上作出大幅让步,但是在任何实质问题上都没有太大的妥协余地克林顿在戴维营谈判失败后对阿拉法特的公开指责,暴露了他对中东局势缺乏现实认知

因此,克林顿执政前期巴以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迹象只能外交成就的泡沫,却把美国更深地拖入Φ东漩涡值得一枚诺贝尔和平奖金质奖章的《奥斯陆协定》保质期短得不可思议。

所幸的是克林顿其他的周边工作还是取得了相当的荿就,和埃及、约旦等传统盟友巩固了关系改善了与叙利亚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对两伊持续压制,对利比亚狂人卡扎菲加大施压延续了美国的传统外交战略,有利于稳定地区局势

至于克林顿第二任期内从巴以问题抽身,虽是出于无奈倒也不失明智。由此可见克林顿在中东的外交战略还是灵活和务实为主,整体而言不过不失但脱离现实的建构思维已经抬头,中东外交政策的“拐点”隐约可见这一重大转折将在愚勇固执的小布什手中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主导逻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