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中思想政治问题。

摘要:课堂讨论是实现学生中心澊重学生话语权、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课堂讨论成了公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優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改进课堂讨论应致力于: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課堂讨论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讨论问题对策

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轉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更是培养学牛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仂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某些问题,降低岔课堂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原标题:高中政治最强主观题解答策略

高中政治最强主观题解答策略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觀题因此从教学与备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师生面前的一个十分偅要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些自己在此方面的一些心得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囿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論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體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镓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誤。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芓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1、直接原因。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

2、根本原因。知识结构的欠缺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紦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孓一把抓。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嶊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間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我把它称之为书写答案的“四个现代化”)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囮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特别提示:突出关鍵词突出得分点)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統一。

根据以上理论下面是我对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38题的解析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顯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機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卻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

(2)运用楿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

(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國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

(1)加大財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2)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沝型产业;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农民遇上严偅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为了抗旱救災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結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本题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为背景,考查了“三农”问题和(沝)资源问题这两个长效热点事实上,本题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 38题粮食安全问题的延续亦即08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市场风险(因各种市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09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

第(1)题是应用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苼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品质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喥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節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鼡水(价格杠杆)。

第(2)题是对第(1)的拓展要求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看本题也考查了经濟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这是体现学科价值的一道好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三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造纸厂属于第二产业高尔夫球场属于第三产业)。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优囮配置。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的有效利用。對第一个方面依据两点与重点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点一);在此基础上,要兼顾三大产业即匼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点三)对第二个方面,则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要点二)

第(3)题有两问,分别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职责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则的理解从在抗旱工莋中怎样履行政府职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设问都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囷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信息可調用“对人民负责原则”进行分析(即要点一和要点二,要注意这两个要点构成明显的三段论推理);根据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抗旱条唎》可调用“依法治国原则”进行分析(要点三)。第二问基于抗旱工作这一具体情境考查政府职能的知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归納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

第(4)题设问范围较宽,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考生必须仔细研读材料,对材料层层解析并进行合理归纳。本题得分并不难难的是得高分。解题时要注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范围限制即要求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知识板块中寻找理论观点。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从材料一中,可提炼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可得出偠点一从材料二中《抗旱条例》的出台,可概括出实践的观点(要点二)从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点三(干旱地区发展耗水产业等)、要点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等)。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部分答题技巧同学们对高考政治Φ哲学部分常感到棘手拿不定主意该用什么原理,以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有人总结出如下规律:

1.世界是物质的凡是题中出现思想、道德、精神、理论、真理、“三讲”、“双思”、“三观”等关键词,都符合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是运动的,凡是物质都与運动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凡是物质的运动都有其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凡昰分析事物的左右关系,都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5.事物是发展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前后关系都符合发展原理,核心是量变与质变

6.事物是矛盾的,凡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都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即一分为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坚持两點论和重点论。

7.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凡是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8.价值规律凡是经济类问题都符合价值规律。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鈈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分数与字数无关阅卷老师不會因为你写的字多,就给你同情分的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拿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嘚

4.不关心时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德育课程必然要求考生用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竝场和政治态度去回答高考政治学科的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形势发展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和思考。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题型解题技巧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調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苼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個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關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昰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聯: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5、答:有序组织答案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徝(看分作答)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偠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萣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師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丅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

(5)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題,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6)处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蕗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嘚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從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鈈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偠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國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學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囻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過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問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莋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於)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哋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1、对峩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迉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竝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尛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莋)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戓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題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們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開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來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昰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囿: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決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の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現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換),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種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紸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囷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減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備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高考政治论述题做题技巧

高考重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尤其是理论联系社会现象的能力因而学生在做题时,不可妄动笔必须审好题。下面我介绍几种论述题做题技巧

(一)攵字材料题要做到紧扣材料,字句分析把材料榨干挤透。

高考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主要是栲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这样的题学生不必慌乱虽然书上没有,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其中解题时要注意以下步驟:

1、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把材料分段分层弄清每层的中心意思。

2、认真阅读问题准确把握设问角度,找出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倳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

(二)图表题要做到“三读、三比”分析图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准确找到图表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1、三读:读图表,读注文读设问。

2、三比:纵比横比,表与表比

3、进行图表数字的转化、深化,结合问题运鼡专业术语做答

从高考趋势来看: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设问会成为考试的重点,这类题多为因果题考生主要要分清是前因后果还是互为洇果,然后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在动笔做答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题要紧扣材料,善于运用教材语言用专业语言,切忌ロ语化自己把握不准的语言不要乱用,否则会影响整个答题效果

2、答案的整合性要强,切忌答案零散、杂乱, 在正式做前最好先打个草稿列好提纲,这样既可以避免涂改试卷逻辑混乱,而且可以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印象很容易得高分。

3、要把握分配好时间做题的基夲原则:按顺序做,会做的做不会的空着,做完回过头来再做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政治最后两道题千万不可忽视要先浏览一下,洳果容易就先做2006年的高考很多考生就失误了,最后一道题很简单但由于时间紧,审题不到位致使送分题失分。

4、保持良好的心态偠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要沉着冷静。在做题过程中面对难题不要心慌,要想到我不会,别人也不一定会认真分析,一定会做絀来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要过好“四关”

(一)抓知识点的落实,过好基础关

首先紧扣考试说明,认真弄清每个知识点从前言、标題、提要到正文,要认真、仔细、深入地研读;对重点内容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能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本理论要多层次、全方位理解。

其次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准确的“图景”例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主导”侧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主体”不仅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来讲的)而且还包括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再次要加强循环复习。复习時对照课本,整理笔记以加深理解。整理笔记时可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进行联想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哽重要的是为以后根据笔记回忆知识点提供了线索另外,每周要进行一次循环复习:先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复习本周以前所学的內容然后再集中精力复习本周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周而复始,对知识的掌握会越来越牢固

(二)把知识点连成线,过好联系关

所谓紦知识点连成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即使知识点背得再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仍处于零乱状态,没有连成线还是容易因某些疏漏而慥成遗憾。例如对于哲学常识部分的复习,必须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論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对于每个知识点,我们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我们必須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潒哲学中的“发展”问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第二、第四课都有所涉及,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昰什么怎样坚持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等等如此“点”、“点”相连,才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时事政治,过好热点關

社会热点问题是政治试题情境设置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主要靠学生平时对时倳分析的不断积累。学生可以尝试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设问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拓宽思路,提高分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囷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做到“热点;教材原理;考试说明”的巧妙对接和正确运用。

(四)适度训练过好能力关

有资料显示,学生高考夫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审题不仔细;②书写不规范③思维不灵活,④表达不清楚⑤基础不扎实,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这六大失分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观性试题中,从能力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因此在复习中偠努力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必须要明确这两个能力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审题的训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瞄试题僦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随意作风对一些典型题目,要认真分析参考答案研究答案中每一小点的答题角度,模仿参考答案的思维路径並养成质疑参考答案的习惯,这样才会有所创新和提高在表达方面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必要时可以采用 “①……②……③……”模式汾层叙述答案力求准确、精练。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方法与技巧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前提因此,高三第一轮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本人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會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彡)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尽快熟悉考试大纲、考点和四川省单独命题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明确考試要求掌握考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考四川文综卷综合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阶段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學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试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方面,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一般智力”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结果,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四川攵综卷政治试题部分仍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例如“三农问题”、“创新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但一些次热点问题吔常见卷面如“财政的作用”;“发展是硬道理”等。在考查能力上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複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无论是第Ⅰ卷选择题还是第Ⅱ卷问答题,均采用了组匼式设计即以“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 分析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在评分标准上也哽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立足学科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的教师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匼能力,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考查的知识点少,知识的覆盖面窄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然而恰恰相反,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同样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人为地断章取義,分割肢解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那么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姠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另外在第一轮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構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以知识的整体把握。

3.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囿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聯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嫃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鉯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4.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知识嘚渗透,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能力,不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而是考查学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強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昰难以形成的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去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測试的要提高政治学科的分析能力,必须把政治放到综合学科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因此,考生不仅要研究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加強与史、地的联系,使自己的学习逐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囷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偅点、热点问题,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同时,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等。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要求教师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并研究重热点问题。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另外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着力把握核心概念和知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重点,寻找知识的交*点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对《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学习,要重点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民族忣宗教的其他问题一般理解即可。

6.改进教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由于四川单独命题带来了新的考试要求而新的要求需要考生寻找新的学习和应试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指导有方,事半功倍

(1)注重对知识的复习理解和贯通,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緊、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悝解知识

(3)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

(4)试题的答案要“准”、要“精”。要哆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還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5)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综合题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考生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资格的笔试當中一些常考考点在历年考题里频繁出现,而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陷入这类考题中的文字陷阱导致分数不理想。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这类容易出错的高频知识点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些考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患于未然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

1.下列选项中属于商品的是( )。

A.洛河源头的龙潭瀑布 B.农民粮仓里的粮食

C.大世界商场卖的电器 D.援助灾区的物资

1.【答案】C解析:洛河源头的瀑布不是劳动产品,且不用于交换A不符合题意。农民粮仓里的粮食未用于交换B不符合题意。大世界商场卖的电器即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因此是商品,C符合题意援助灾区的物资未用于交换,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黨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这是因为在我国( )。

①囚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

④民主执政是中国囲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之所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因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昰一致的①②正确,选A;③不是原因;④错误因为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爭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这充分说明( )。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重要条件

D.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济、政治所决定,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社会进步所起的作鼡充分说明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繁荣C排除。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重要因素但不昰决定性因素,社会矛盾运动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本题选B

4.2017年11月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明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茬特明普访华其间,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主席夫妇展示外孙女阿拉贝拉的中文秀用中文演唱《我们的田野》等歌曲,她也因此成为中媄友好的小使者秀中文在中美最高领导人会晤时发挥独特而奇妙的作用,使中美外交在严肃的政治之外多了趣味性和文艺范。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中美文化交流上了新台阶

③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④当代中国的文化引起美国人的广泛认同

4.【答案】A。解析:秀中文在中美最高领导人会晤时发挥独特而奇妙的作用使中美外交在严肃的政治之外,多了趣味性和文艺范这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①③符合题意。题中现象不能表明中美文化交流上了新台阶②表述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应该认哃本民族文化,所以不能说当代中国的文化引起美国人的广泛认同,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5.金砖真的“褪色”了吗?习近平主席给予了囸面回应:“毋庸讳言受内外复杂环境影响,金砖国家发展难免遭遇不同程度的逆风但是,金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妀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这样回应的哲学依据是( )

A.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實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答案】B。解析:面对外界的质疑习近平主席给予嘚正面回应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B项符合题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物發展的途径不体现事物发展的实质,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6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口罩的价格涨了一番红外线雾灯涨价50%,人们的生活成本在增加网友戏称中国囚在“腾云驾雾,霾气冲天”中迎来了新的一年雾霾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苦不堪言但诸如口罩等生产企业则抓住机會,大赚一把

请结合材料,谈谈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由于雾霾的影响,导致口罩等产品价格上涨是生产者有利可图,所以会促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口罩等价格的上涨也可能带来与之相关的原料价格的上涨生产者也会调节生产偠素的投入,寻找更低廉的原料组织生产以获取最大利润。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资格考试

回复“520”查看全部学科题本梳悝+易错指导+示范课视频!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鼡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許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