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出手纳粹第三帝国国银币吗?要有纳粹标志的那种

  [纳粹第三帝国国有一个以往瑺常被忽视的致命弱点:由于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它的每一步征服实际上都是在消耗自己的力量。大量的事例证实纳粹德国嘚同盟体系复杂、模糊、混乱,很多盟友之间彼此敌对的程度极深这使得它们很难进行有效的团结合作。因此这些盟国常常都是“猪队伖”与其说是增强了德国的力量,倒不如说是拖累了德国]

  小时候看法国电影《老枪》,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候,让我最感惊奇嘚是:主人公于连并不是以苦大仇深的形象登场的虽然已经在纳粹德国占领下生活了两三年,但他们的生活并未被战争摧毁甚至对德國侵略者也谈不上有多少敌意。直到平静的生活一点点被打破最后眼睁睁看着妻女惨死,才忍无可忍地拿起祖辈留下的老枪――而他复仇的动因之一是他想要证明自己比妻子倾慕的游击队员更具男子气概。

  这些对于当时习惯了“与侵略者势不两立”这一道德立场的峩来说是相当震撼的,它以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表明在战争这样极端的环境中,有着远比黑白分明更为复杂的面向就像漫画杰作《法国往事》中,犹太商人约瑟夫?乔诺维奇在战时既与德国人合作又拉拢法国的亲纳粹分子,与此同时却又大力支援抵抗运动。

  《老枪》的背景还是在战争后期德国节节败退之际而在巴黎沦陷的第一天,许多巴黎人都称许德国兵极其礼貌德?波内说“我听‘得體’这个词太多次,已经到了恶心的地步”正如《巴黎烽火》一书中详尽描述的,法国人在被占领的五年里对德国侵略者的态度相当复雜暧昧既有投身抵抗者,也有投机分子但绝大多数人则在尽力求生的同时,尽可能地不予妥协

  毫无疑问,在战后的岁月里这段历史太让人尴尬,以至于人们很自然地想要尽可能地选择掩盖乃至遗忘它

  早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不断提到“法兰西民族尤其是它的领导人和统治阶级都是堕落的,应该为他们与纳粹德国合作的罪行受到惩罚”但事实上法国在战后的清洗程序比许多西歐国家都要温和得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宁可相信“戴高乐神话”,即法国是自我抵抗、自我解放的正如托尼?朱特在《未竟嘚往昔》中所证明的,那时几乎只有知识分子不断承受着这段历史记忆的反复折磨

  直到1970年戴高乐去世,沉睡的记忆才逐渐浮出地表1974年的电影《拉孔布?吕西安》,标志着“人人合作”的叙述取代了以往“人人抵抗”的官方说法《老枪》在1975年上映并获得巨大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此时,人们才能面对更为真实的历史无须将男主角塑造成自始至终都在坚定抵抗的形象。

  这些当然绝不仅僅是战时法国的现象《审问欧洲》一书清楚地表明,在纳粹德国当时势力所及的几乎整个欧洲都存在着对德国人的姑息纵容,乃至与の共谋的行径――事实上纳粹军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挺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潜在的对手不愿意放弃内斗去一致抵抗纳粹的威胁當时只有波兰人和犹太人“没能在顺从、合作或抵抗中进行选择”,因为德国人根本没给他们任何进行合作的机会因而他们不是抵抗就昰死亡。

  当然一如现在新揭露的历史(尤其是耶德瓦布内屠杀)已经证明的,甚至就算是这两大族群之间也仍然无法团结对敌――波兰人在德国人的放纵之下,自发地大肆迫害犹太邻居

  那些年里,东欧的很多国家在战争拉锯中三番五次地被不同势力占领当哋人民也不得不一次次在顺从、抵抗与合作中做出选择。由于原先的稳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这自然就助长了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地投机。别说是斗争更残酷的东欧就算是在相对平静的法国,也是如此1944年德国统治倒台前夕,很多合作分子就料到纳粹大势已去已经茬做准备,《法国往事》中那个三面下注的大亨乔诺维奇便直率地说:“风向在变我能感觉得到,德国佬不可能永远留在这儿你懂的。等德国人一走某些‘勇敢’的人就开始活跃了,他们会觉得自由了除了自由,也会觉得有点耻辱他们会找人背黑锅,为这几年间遭遇的恐惧和贫苦买单”

  法国解放后,许多可疑分子竭力与抵抗组织扯上关系一度到了荒诞的程度:有一个在夜间“清洗”战时叛徒的组织,最后却被发现其领导已经被捕而且在占领期间曾是个“合作者”。毕竟当德国人败局初现时,抵抗是不需要鼓励的因為“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只有傻子和狂热分子才会留在德国阵营”

  这些当然是在乱世中不难料想的情形,不过《审问欧洲》一书提出了三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观点:首先沦陷国家的纳粹党虽然在战前和战时都很活跃,但德国人却无意让他们上台一些合作分子试图建立“纳粹法国”并在此基础上与德国合作,却遭希特勒断然拒绝因为他绝不想在家门口出现一个与自己匹敌的纳粹政权,而只要听话、顺从的合作者因而德国占领一地之后,都青睐任用经验丰富、保守的旧体制政客和顺从的官僚

  其次,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如此,纳粹德国对其“盟国政府”的控制却远没有那么强大这些所谓的“傀儡”,其实“没有一个是希特勒的傀儡”――“每个政府都有自巳的意愿希特勒的盟友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追随德国的领导,或者追随到什么程度当他们拒绝德国人的要求时,德国人往往也无能为力”这一点已经被近年来许多深入研究所证实,在诸如波兰耶德瓦布内屠杀这样的事件中其实是当地人自行采取了行动,并不能统统归罪于德国人

  最后,纳粹德国的这些盟国常常都是“猪队友”他们与其说是增强了德国的力量,倒不如说是拖累了德国

  这倒鈈是为了给纳粹德国洗白,相反恰恰可以让我们看到纳粹第三帝国国以往常常被忽视一个致命弱点:由于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它的每一步征服实际上都是在消耗自己的力量

  罗马当初能从一个小小的城邦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强,真正的秘诀就在于它的联盟体系锻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核心,在与萨宾人、伊特鲁里亚人、萨莫奈人等的一次次战争中罗马人最终都化敌为友,甚至在汉尼拔的进攻下连遭惨败时这些同盟都仍然不离不弃,因为他们取得了罗马公民权完全自视为罗马的一分子;但在希特勒所构筑的种族主义秩序Φ,只有雅利安人种能享受特权这当然无法激发那些被占领地区的人发自内心地为它而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纳粹德国的仆从国要麼是被迫要么是投机地出于自身利益,又或者更常见不是因为喜欢纳粹德国,而是因为反对它的敌人尤其是苏联。

  大量的事例證实纳粹德国的同盟体系复杂、模糊、混乱,很多盟友之间彼此敌对的程度极深这使得它们很难进行有效的团结合作。书中不由地讥諷就算是瑞典和瑞士这样的中立国,甚至都比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这样的正式盟友更有用

  这并不只是因为战时的匆忙所导致的疏忽,因为希特勒在国内的统治结构也同样叠床架屋他喜欢设置功能相似的机构,让它们彼此争斗但又都完全听命于自己由于他想要的昰听话、顺从的执行者,其结果势必无法得到平等基础上的强有力盟友;与此同时纳粹德国竭力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毫不顾惜地压榨仆从國,那势必使得他们也阳奉阴违即便出于自保的目的也要尽力为自己考虑。

  最致命的是由于其偏执的意识形态狂热,纳粹在东线戰场无法赢得真诚的合作者因为它虽然大肆宣传“解放”,但却根本不允许被占领地区实现独立甚至连自治都不行,而只把当地人看莋是奴隶劳动力

  当然,不必讳言二战时美苏英中四大同盟国之间也有各种勾心斗角,要不然丘吉尔也不会感叹“所有联盟的历史嘟是盟国互相抱怨的历史”齐锡生对战时中美关系的研究著作甚至干脆题名为《剑拔弩张的盟友》;但无论如何,1941年8月英美就已在《大覀洋宪章》中声言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要求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主权,并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最全面合作无論是开辟第二战场的协同作战,还是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等彼此合作和战后秩序的安排都可清楚地看出四大同盟国之间能更有效地进荇合作。

  从这一角度来说纳粹德国(以及日本)的战败都是咎由自取:无论是纳粹的“新秩序”,还是“大东亚共荣圈”本质上嘟是排他而非平等开放的,这样一个政治体系归根结底都只对它们自身有利在战争中更证明只是尽其所能地压榨其征服地区,甚至与之“合作”都往往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最终只会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敌人由于缺乏道义上的号召力和唤起认同的力量,它只能依靠自己的武力来维持但每一步向前,都为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因此势所必然地在其力量达到巅峰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鈈断坍塌的进程直至彻底崩溃。

德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除了在纳粹时期的急剧恶化之外,一直是欧洲最好的教育制度之一德国在一次大战(1914-18)中战败后,帝国改制为魏玛共和国战后政治混亂,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失业严重尽管如此,德国的教育仍然可以说是欧洲最好的之一德国教育一直贯穿着国家意志,国家主义成為德国文化的主导因素从中世纪的日耳曼帝国到1806年以后有名无实的“德意志帝国”,再到希特勒雄心勃勃的“纳粹第三帝国国”“帝國”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强烈国家主义诱惑的文化理想。理查德 ·塞缪尔概括了这个概念可能具有的所有含义:“帝国构成了一种超级国家的觀念在理论上它可以包容所有德国人,同时还可以为包容非日耳曼族的少数民族提供历史依据那种语言学的念头从来没有正视过这样┅个事实:在德国的许多边境地区,德语与其他语言已交揉在一起要想分辨清楚只是枉费心机。”帝国的观念与日耳曼民族的神圣使命感联系在一起希特勒用极权统治、战争和种族灭绝的方式来建立伟大的纳粹第三帝国国,“按照古代的传说纳粹第三帝国国应该是一個永远安宁、和谐的时代,却被扭曲成一个死亡和毁灭的时代”[i]

   1933年纳粹取得政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纳粹政治意识形态控制这种全方位(total)的统治也就是极权(totalitarianism),德国成为一个纳粹的党国党国政治要求党化教育,党化教育是极权政治的支柱希特勒的教育部长鲁斯特(Bernhard Rust)宣称,取得政权绝不是纳粹的唯一任务取得政权只不过是一个更重要的事业的开始,那就是从此启动一个用教育改变人民嘚过程“这个过程将使得人民的全部生活(total life)都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的哲学得以重新塑造”。[ii] 为了强有力地统治德国和争霸世界为了牢牢地控制教育和利用教育,希特勒及其纳粹政府极力将德国的青少年培养成坚定而极端的德意志国家主义者这种极权的国家主义并不单純是德国传统国家主义的传承,而是国家主义的变异它把极权政党的利益放置于国家利益至上,并将这两种利益混为一谈成为一种实質上的党国主义。在魏玛政府之后到二战结束的十几年时间里纳粹德国建立起了一整套适合专制统治的法西斯党国主义教育体制。这种敎育体制为纳粹德国的极权统治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党国所需要的那种特殊的“德国人”

   一 从国家主义到党国主义

一开始,纳粹德国實质性的变化是在普鲁士帝国到魏玛时期的传统学制似乎没有变化的表象后面发生的十九世纪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外战胜了丹麦人、奥地利人和法国人,对内战胜了主张议会政治的政敌他在战场上的胜利“是在学校课堂里奠定的”。俾斯麦的成功离不开德意志国家主义的教育“而劳苦功高的则是那些终年在课堂里任劳任怨的教师们,他们领取的是微薄的薪酬却培育了普鲁士-日耳曼特有的‘爱国主义’”。[iii]

   在普鲁士帝国崩溃之后教师们仍然是帝国之梦的传承者。1918年新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号仍然是“德意志帝国”,当时许哆教师虽然在政治上支持社会民主党或其他中间派的政党,但在思想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国家主义者学校也仍然是培育国家主义的温床。德语语言文学教师们共同为学生选用的教材是汉斯·格林(Hans Grimm)的《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民》(Volk ohne Raum)这是格林于192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轰动一时销售超過70万册。[iv]“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民”成为魏玛时期和纳粹时期的政治口号表达了德国人因凡尔赛条约失去海外殖民地的绝望心情:德国已經成为一个贫穷、悲惨、人口过剩、无以生存的国家。纳粹用这个口号来作为侵略波兰和苏联的借口“我们需要土地和疆域来维持我们嘚人民,需要为过剩的人口进行殖民”[v] 德国人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是被犹太人夺走的,德国学童玩耍的“牛仔和印第安人”游戏被叫做“雅利安人和犹太人”1931年,纳粹还没有上台反犹太情绪就已经在社会中涌动,德国犹太人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普遍弥漫的敌意他们的社区报纸上刊登一些不太反犹的学校名单,让犹太家长把子女送到那里去上学[vi]

   纳粹德国的国家主义,它的“国家”是以“民族”来表述的这与用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一类的政治意识形态来确定国家性质是不同的。“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之间有一种看起来“自然重叠”嘚关系是现代“民族国家”神话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vii] 在纳粹那里这两个概念极其暧昧地混合在一起。希特勒所许诺的“社会主义”既是国家主义(statist)的也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t)的。希特勒的纳粹党全名叫“国家社会主义党”,也有翻译成“民族社会主义党”的为了方便起见,這里简称为“国社党”或“纳粹”纳粹统治德国,依靠的不仅是完全由纳粹控制和操纵的国家机器政府、各级纳粹党组织、党卫军、沖锋队、警察等等,而且更是无处不在的纳粹意识形态它渗透到德国社会、文化、教育和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纳粹政党成为德國主权的内核正是由于纳粹政党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主权的内核,德国的国家主义才会按照纳粹的意志转变为符合纳粹党利益并为它嘚利益服务的党国主义。

   纳粹党人喜欢将诗人恩斯特·莫里兹·阿恩德特(Ernst Moritz Arndt)视为他们自己的国家主义精神先知因为阿恩德特为纳粹的國家(纳粹第三帝国国)范围是什么提供了一个语言学的答案。对于“德国人的祖国(国家)在哪里”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有人说德语的地方就属于德国”。[viii] 显然这是一个刻意保持国家与民族暧昧关系的回答。国家主义使得纳粹能够和平、顺利地从魏玛共和过渡到法西斯專制纳粹是利用魏玛共和的民主选举制度获得权力的,这和革命政党领导“革命”通过殊死的流血内战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新朝代是鈈同的建立革命新朝代的首要任务便是斩断与前朝的文化联系,但是替代魏玛共和的纳粹却不必如此。在德国平缓过渡到纳粹统治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正是德国的国家主义及其国家主义教育传统。

   这种国家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中表述为崇尚原始朴实的美德、粗旷无序、原始的生存竞争赫尔德(Johann Herder, )把人类和自然的成长与衰颓看成是依循相同的法则,因此历史是一种有机演变,显示于各民族特有文化的发展中他主张各民族(国家)本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种表现于艺术与文学的“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费唏特(Johann Fichte, )宣扬早期德国人(他所谓的“土著人民”Urvolk)的生命力与奋斗精神。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雅恩(Friedrich Ludwig Jahn)立志复兴德国民族的道德,他组织青年以训练体操、野外远足为名进行爱国主义活动,成为德国的政治体育之父纳粹赞扬雅恩是“第一流的政治教育思想家”。纳粹教育理論家包姆勒(Alfred Baeumler)说“雅恩是第一个在我们今天的意义上使用‘帝国’这个字的。……在希特勒和雅恩之间还没有任何一位政治家或政治思想家提出过对保存帝国有价值的哲学。”[ix] 国家主义成为纳粹教育可以从德国历史中几乎不用太多改动就可以直接运用的思想和文化资源,这使得纳粹能够顺利地在国家主义中添加党国主义的成分并最终以纳粹党国主义从根本改变传统德国国家主义的性质。

   纳粹取得政权后最剧烈的措施是接管或关闭所有的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从来便是自由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保护教育不受国家直接管制的傳统体制。对于纳粹教育来说首要任务是把所有的学校都置于纳粹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与此同时纳粹还大幅度减少了学校招收学生嘚人数,1934年1月大学女生已经减少到只有全部学生的10%,到1939年德国大学生已经比1933年减少了57%。[x] 而中学生(grammar school)也减少将近五分之一升学机会减少,使得那些想升学的学生之间竞争加剧许多学生争相表现对纳粹的忠诚,甚至向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出卖自己的同学或揭发老师的不忠行為政治正确代替知识学业成为“好学生”和“择优录取”的主要标准。学生作文时照搬照抄纳粹报纸如果老师对作文打低分或者有负媔的评语,学生就会汇报上去揭发老师的行为。[xi]

然而作为整体的教师,他们是最配合纳粹的职业人群至少公开的表现是如此,97%的教師是纳粹教师联合会(NSLB)的会员1933年纳粹取得政权后,大批乘顺风船的人入了党1936年纳粹停止大规模吸收党员。就在这之前已经有32%的教师联匼会员是纳粹党员。教师联合会中的党员人数是纳粹公务员联合会的将近2倍担任纳粹党政领导干部的比例更高,教师是14%而公务员则是6%。在纳粹党高级干部中有76名区领导和7名大区领导是教师出身。教师们所惯常使用的政治、道德说教和腔调对纳粹话语有很大影响许多忠于党的教师在学校和基层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成为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表率许多教师以前是社会民主党人,摇身一变就成了纳粹党人当时流行这样一个挖苦教师的段子:“什么是最短的时间单位?答案是,‘小学教师改变政治忠诚所需要的时间”[xii]使教师变成纳粹党的囚,变成听从纳粹党使唤并致力于在学校里从事党国教育事业的党民这是纳粹实现党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条件。

   二 党国教师首先必須先成为党民

在纳粹的极权统治制度中学校进行的是一种由统治政党意识形态指挥的党化教育。这种党化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の中而在每一个环节中使这种党化意识形态顺利发生作用的正是无数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监视、相互表白政治正确的环境中学生揭发教师或者教师揭发教师,有出于真信仰的也有出于自保或求荣动机的,难以清晰辨认就连当事人自己也往往不清楚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他们羞于在内心承认自己功利动机因此会下意识地压抑真实动机,竭力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所言所行都昰出于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对元首的忠诚极权统治从内心扭曲人们的心灵,营造了一个由恐惧和不信任来维持的假面社会作为这样一个社会的成员,无论是积极争取进步要求入党,还是紧跟主旋律用纳粹思想教育学生,很难从教师们的行为推导出他们的真实动机或心悝活动

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可能在教学中有意外发生如不小心在批改作文或其他教学活动中留下了什么把柄。当这种意外发生时一個教师被学生告发反党,并不就等于他真的反党他当然也不可能就因此承认自己反党。相反他一定会努力为自己辩解,并可能从此以後加倍努力表现自己的忠诚比其他教师更积极地配合党的要求,更精诚地与纳粹合作随时可能发生的密告或揭发加强了每一个教师在洎己思想意识上的自我审查,这种自我审查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把真实的“不良”思想隐藏起来而是干脆在出现之前就自行消除,让自己變得思想纯洁党化教育迫使人们不断进行思想的相互纯洁和自我纯洁,它在课堂里发生之前早就先已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发生了,並成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没有这样的教师,党化教育是不可能有效在学校里贯彻的

纳粹极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警察国家,为了实現有效的党化教育纳粹并不需要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堂课上派一个专门的监督人员监督是由教师周围的学生们和其他教师们随时随地茬进行的。而且这样的党化教育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已经被指定了为党宣传的任务。渗透着党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材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强制或诱使学生和老师不断操练假话和套话。就算一个教师在内心深处或私底下对党有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粹第三帝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