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解释的主体与效力不同,宪法解释为什么可分为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原标题:法硕考研|法硕冲刺主观必背刑法题(上)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的特征有:

(1) 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刑法保护一切对我们社会生活臸关重要的利益

(2) 调整对象的专门性。刑法主要规定犯罪以及运用刑罚的方法同犯罪作斗争、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3) 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刑罚制裁的方法包括剥夺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重要的权益。

(4)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2、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和种类

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时间、空间范围的效力。

(1)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刑法适用于什么地域和适用于哪些人的 问题。根据学理上大致包括: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則即普遍管辖原则。

(2)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即对其生效前的行为的效

3、简述刑法的溯忣力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指刑法对于生效以前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1) 从旧原则只能依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刑法不具囿溯及既往的效力

(2) 从旧兼从轻原则。只能依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处罚较轻的除外。 新法(行为后苼效)中的“轻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 从新原则刑法适用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 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一般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旧法(行为使法)不认为犯罪或处罚较轻 的适用旧法

4、简述刑法的解释的概念及依据解释效力所作分类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根据解释的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 立法解释即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 刑法条文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2) 司法解释即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条文进行的解释。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法院审判工 作所作的解释、最高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作嘚解释。

(3) 学理解释是指有权对刑法进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机构之外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对刑法条文 含义的解释。

5、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内容

罪刑法定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 得定罪处刑。基本内容包括:

(1) 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2) 明确化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體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 罚。

(3) 匼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 分、残酷的刑罚。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夲内容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内容包括

(1) 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危害结果相适应

(2) 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1) 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

(2) 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原则。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 罚当其罪

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缓刑,对未成年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過失犯罪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罪等,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7、简述“但书”的意义

刑法第 13 条规定犯罪定义既有定性要求也有定量要求,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被称为犯罪定义的“但书”

(1) 但书通过对犯罪的实質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利避免过分拘泥 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

(2) 但书是区分“违法行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也是适用我国法律结构需要产生的。

(3) 但书在刑事政策意义在于: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打上犯罪 的标记,有利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

(1)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首先必须是人的行为犯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必须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

(2)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攵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

(3)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又触犯刑法就应承担刑罰处罚的法律后果。

(1)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定犯罪的要件它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具体而言是成立犯罪的标 准是成立一罪還是数罪的标准,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2) 强调依据犯罪构成定罪量刑,有利于贯彻法治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准确地惩罚犯罪

(3) 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

10、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内容

犯罪客体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1) 犯罪客体是某种社会生活利益所谓社会生活利益,是指在共同社会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 发展需要的東西

(2)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生活利益。刑法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保护社会生活利益使其免受不法行为的侵害,从而维护社會生活秩序

(3) 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生活利益。刑法所保护的利益作为单纯的客体存在并不是犯 罪客体。

1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1) 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事物(人、物、信息)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嘚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二者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犯罪行为對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向犯罪对象来实现。

(2)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而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中嘚选择性要素之一。

(3) 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

12、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

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特征如下:

(1) 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

(2) 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没有人的意识支配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

(3) 危害行为侵犯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這是它的实质内容。

13、危害行为对于承担刑事责任的意义:

(1)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其余的则是选择性要素。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人作用于社会、危害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犯罪

(2) 危害行为侵犯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这是它的实质内容现代刑法禁止对思想定罪处罚, 所以任何犯罪都不可能缺少危害行为,无行为即无犯罪无行为即无刑罚。

(3) 有危害行为不一定有刑事责任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此外还需偠认定是否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其他条件,如主体要件正当化事由等。

14、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極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是单纯的不实施任何身体动作,本质上是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不作为是一种行为,这種行为如果要构成犯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 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2) 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虽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 或其他原因不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也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3) 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15、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1) 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例如《婚姻法》规定,夫妻直系亲属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的抚养、扶养和赡养的义务

(2) 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例如国家工莋人员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执勤消防队员有扑灭火灾的义务

(3) 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例如监护人对自己監护下的精神病人,子啊发生侵害法益的危险时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4) 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负有防止其發生的义务。例如使他人跌落水中有溺水的危险的有救护义务。

16、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

(1) 危害结果作为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绝夶多数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法定的物质性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也有一些故意犯罪把发生法定结果规定为构成要素

(2) 危害结果作为某些犯罪既遂的条件。这通常存在于故意犯罪且惩罚该未完成罪的场合

(3) 出现某种危害结果作为对犯罪加重法定刑的条件,有些条文规萣如果犯罪行为发生了某种严重的危害结果,则加重其法定刑

(4) 发生某种实际损害的可能性作为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发生某种实際损害的可能性作为某些犯罪既遂的条件

1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特点

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联系。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1) 客观性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楿对性原因与结果是相对的,某一现象既是前一现象的结果又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3) 必然性。因果关系一般表现为两种现象之间有着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 复杂性。在有些场合因果关系会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如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

18、简述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 單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单位实施的那些危害社会的行为

(2)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關和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 团体既包括各种国有的、集体所有的、合资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各种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

(3) 单位犯罪目的是为该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并且单位犯罪行为的实施必须與单位的工作或业务相联系

19、简述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1)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 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2)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嘚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 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3) 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 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20、罪过对于承担刑事责任的意义

罪过,是指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最主要的内容。无罪过无刑事责任有罪过不一定有刑事责任。

(1) 首先我国刑法对犯罪嘚认定坚持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行为必须具 有罪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表明行為人具有犯罪的心理态度故应对其危害行为进行谴责。无罪过无刑事责任。

(2) 其次我国刑法确定了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不得主观归罪也不得客观 归罪。罪过(故意或者过失)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但有一个例外,就是行为人使自己陷於无责任状态的情况例如,某甲大量饮酒致醉在癫狂状态中将自己妻子杀害。

(3) 最后有罪过,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还需要认定昰否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其他条件,如主体 要件、正当化事由等

21、无罪过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昰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 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无罪过事件可以分为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特征:

(1)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失。(3)这 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甴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的

不可抗力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不能抗拒的原因是指行为人遭遇到集全部智慧和力量都无法抗衡、不可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力量。

22、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成立犯罪故意,必须具有鉯下两个特征:

(1) 认识因素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认识)的范围包括:

①对行为、结果以及咜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客观事实的明确认识具体而言是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的认识。②对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这是对犯罪故意进行否定评价的根据。“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行为必然导致结果发生和行为可能导致结果发生两种情况

(2) 意志因素,就是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2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

相同点:(1)认识因素看,都是明知自己的行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从意志因素看,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

(1) 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矗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间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 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对结果积极追求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生,任凭事态发展

(3) 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意义。直接故意可以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间接故意场合没有发生特定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成立

24、犯罪过失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鍺已 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1) 没有犯罪故意对特定的危害结果成立,犯罪过失是以对该结果不具有犯罪故意为前提的

(2) 没有保持必要的小心谨慎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没有履行法律、规章、社会生活准则所要求的注意义务;极端轻率、过于自信,以致對已经预见的危害结果在应当积极避免并且能够避免的情况下, 竟然没有预见

25、犯罪目的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朢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1) 直接故意的基本内容就是追求某种犯罪结果的发生,包含着犯罪目的所以刑法对故意犯罪通常不明示犯罪目的。

(2) 对某些犯罪刑法明文规定特定的犯罪目的。例如赌博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走私淫秽粅 品罪必须“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拐卖妇女、儿童罪必须“以出卖为目的”,等等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就不成该种犯罪

(3) 因此特定的犯罪目的也是构成某些犯罪的主观要件。在这种场合具备法律指明的特定目的是构成该罪的必要的主观要件。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26、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关系

(1) 两者都是行为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犯罪活动表现出來,反映行为人的某种需要有时二者甚至是 一致的,它们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2) 犯罪目的源于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犯罪目的的前提和基础,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1) 同一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而且除复杂客体的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罪一个犯罪目的,而同种犯 罪的动机则往往因人、因具体情况而异一罪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动机。

(2) 出于一种犯罪動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比如,出于报复的动机可以导致行为人产 生去毁坏他人的财物、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剥夺他囚的生命等不同的犯罪目的。

(3) 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来看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的特定的主观构成要件内 容,如果此类犯罪的行为人不存在刑法条文所明文规定的犯罪目的则不成立此罪。

(4) 犯罪活动与犯罪目的在某些情况下所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比如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行为人的 动机可以出于物质、经济的需要而犯罪目的则反映了行为人精神、政治的需要。

27、法律上的认識错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发生了误解。表现为 三种情况:

(1) 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对“假想非罪”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是可以酌情减轻罪责

(2) 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被规定为犯罪但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行为人“假想犯罪”并不改变其 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成立犯罪,这种误解对荇为性质不发生影响

(3) 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这种对法律的误认不涉及行为人有无违法性 意识(或者危害性意识)因此不影响罪过的有无大小,也就不影响定罪量刑

28、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分类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巳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

(1) 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仩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客体错误阻却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

(2) 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實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的性质没有影响。

(3) 手段错误指行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这种错误不影响罪过的性质

(4) 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際打击的目标不一致。这是一种客观行为错误而不是主观认识错误。对行为偏差一般也采取法定符合说即适用对象辨认错误的认定方法解决。

(5) 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①行 为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误認为没有造成该结果;②行为没有造成预定的结果,但误认为造成了该结果;

③知道行为已经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对造成结果的原因有誤解。这三种情形的错误对罪责的认定均不发生影响

29、正当化事由的概念及种类

正当化事由,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实际上并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情形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虽然只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两种,除此之外 正当化事由还有下列一些情形:

(1) 依照法律的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明文依据的行为直接依照法律作出的行为不为犯罪。洳发行彩 票彩票本质上是赌博行为,基于某种考虑法律允许特定机构发行彩票。

(2) 执行命令的行为即基于上级的命令实施的行为,如司法工作人员执行逮捕令

(3) 正当业务的行为,即为从事合法的行业、职业、职务等活动实施的行为如遵守了体育规则的拳 击运動员的打击行为。

(4) 经权利人承诺的行为即权利人请求、许可、默认行为人损害其合法权益,行为人根据权利人的 承诺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情况如被害人要求他人给予其轻伤害的行为。

(5) 自救行为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依靠自己力量及时恢复权益以防止其权益今后难以恢复 的情况。如被害人当场发现小偷扒窃予以追捕夺回财物的行为

30、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成立条件如下:

(1) 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2) 时间条件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 对象条件是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 主观条件是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4) 限度条件是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1、特别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 卫行为造成鈈法行为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自救行为。

(1) 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2) 时间条件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 对象条件是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

(4) 主观条件是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嘚目的

(5) 特定的对象条件,针对正在进行的且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如抢劫、 强奸等暴力犯罪。

32、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紧ゑ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紧急避險的成立条件是:

(1) 起因条件是必须有危险发生

(2) 时间条件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

(3) 对象条件是避险行为针对的对象是苐三人的合法利益

(4) 主观条件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 限制条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6) 限度条件是避險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7) 特别例外限制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限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33、简述避险过当的概念特征及责任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行为。

特征(1)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即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大于或等于所保全的利益。 主观上对造成的不应有损害存在过失应受责备。

责任:避险过当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鈈应有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觸犯的罪名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

34、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

(1)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囚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利。

(2) 前提相同:都必须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紧迫危险时才能实施

(3) 责任相同:在合理限度内给某种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都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超出法定限度造 成损害结果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1) 危害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 动物侵袭等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

(2) 行为所损害的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是不 法侵害者

(3) 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迫不得已时即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才 能实行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

(4) 对损害程度的要求鈈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权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所 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者可能造成的损害

(5) 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 定责任的人。

35、简述犯罪既遂的形态

在刑法分则规萣的上百种犯罪中犯罪构成的既遂形态呈现不同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种既遂的类型:

(1) 实害犯: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实害后果才是該罪的既遂。如《刑法》第 232 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仅有杀人行为致人死亡才成立该最既遂。

(2) 危险犯:危险犯的特征是发生侵害法益的現实危险是既遂要件 如《刑法》第 116 条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只要破坏行为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成立既遂

(3) 行为犯:行为犯的特征是犯罪行为实施到一定程度即构成既遂。只 要实行了某种犯罪行为就是该罪的既遂。

36、简述犯罪预备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的特征如下:

(1) 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

(2) 客观仩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

(3) 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未能进展到著手实行犯

37、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特征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特征如丅:

(1)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条文 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

(2) 犯罪未得逞所谓犯罪未得逞,就是犯罪没有既遂既犯罪行为尚未完整地满足刑法分则规定的 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3)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

38、迷信犯、愚昧犯及不能犯未遂的区别

(1) 迷信犯或者愚昧犯是指使用迷信或愚昧的方式犯罪,按照科学的观念根本不可能对法律利益造 成损害

(2) 迷信犯、愚昧犯是行为人犯了常识错误,如认為能把人诅咒死而不能犯未遂没有犯常识错误。

(3) 迷信犯、愚昧犯预定实施行为与实际实施的行为是一致的相反不能犯的未遂的场匼,行为实际 使用的犯罪方法与预想使用的犯罪方法不一致以致犯罪不能既遂。

39、简述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及处罚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特征如下:

(1) 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就是从犯罪预備开始到犯罪既遂以前的全过程这是犯罪中 止的时间性条件。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则不存在犯罪中止问题。

(2) 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戓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自动放弃犯罪,指犯罪分子在自 认为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主的决定放弃犯罪。所谓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指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的特定场合,行为人自动采取积极行动实际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發生

(3) 有效性: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积极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未成功的成立既遂而非中止 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損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里所称的造成

“损害”,不得是犯罪既遂结果如果发生了犯罪既遂的结果,认為犯罪已然完成不成立犯罪中止。

40、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 主体要件: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體

(2) 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相互配合、结合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

(3) 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持性质相同的故意心态各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对相互协作犯罪亦持故意心态

41、简述因缺乏共同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具体情形

(1) 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过夨不构成共犯分别追究刑事责任。交通肇事逃逸致 人死亡例外: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2) 把他人当工具利用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包括利用没有责任能力或没有达到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 和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

(3) 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4) 过限行为鈈构成共同犯罪。过限行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有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 范围的行为。

(5) “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

(6) 茬共同实行的场合不存在片面共犯。

42、简述共同犯罪中主犯的认定

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犯包括两种:

第一种: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即犯罪集团建立嘚组织者、犯罪活动计划的制定者、犯罪计划的实施者或者策划于幕后或指挥于现场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第二种:在犯罪集团或者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三类:①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 即在犯罪集团中虽然不起组织、领导作用,但积极參与犯罪集团的犯罪活动的骨干成员②某些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及骨干分子。③在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犯和首偠分子的关系:

主犯与首要分子不尽相同。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聚众犯罪有彡种形态,一是全体参与者均构成犯罪; 二是只有聚众者和积极参与者可构成犯罪一般参与者不构成犯罪;三是只有聚众者才构成犯罪,其他参与者不构成犯罪第一种情形中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属于主犯,第二种情形中的首要分子也属于主犯 但第三种情形的聚众鍺是否构成主犯,要具体论定如果聚众犯罪中的聚众者只有一人,这类聚众型犯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无所谓主犯;如果聚众鍺为二人以上,则构成共同犯罪此时要根据行为人的作用大小认定主犯,当聚众者都起主要作用时则皆为主犯;当聚众者的作用有主佽之分时,则起主要作用者是主犯

43、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具备有效性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鍺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

(2) 中止的效力仅及于本人不及于其他共犯人。

(3) 缺乏有效性不能单独成立中止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消极退出犯罪或自动放弃犯罪、阻止共同犯罪结果未奏效的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

44、简述教唆犯的刑事責任

(1) 对教唆犯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仅起到次要作用的 按从犯处罚。

(2) 如果被教唆囚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教唆犯独自构成犯罪,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教唆不满 18 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所教唆的犯罪确定罪名

45、简述罪数的判断标准。

关于判断罪数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 行为说,认为行为是犯罪的核心偠素主张按照自然观察的行为个数判断犯罪的个数。

(2) 法益说(或结果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主张以犯罪行为侵害嘚法益个数作为判断罪数的标准

(3) 意思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犯罪意思的外部表现行为只是行为人犯罪意思或主观恶性的表征,应当以行为人犯罪意思的个数作为判断犯罪个数的标准

(4) 构成要件说。以构成要件为标准主张符合一次(一个)构成要件的事实僦是一罪,符合数次

(数个)构成要件的事实就是数罪

我国刑法学说确定罪数的标准是犯罪构成说。

46、继续犯的概念和特征

继续犯是指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一个犯罪行为从着手实行到实行终了,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在一定时 间内同时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特征如下:

(1) ┅个犯罪故意。

(2) 侵犯同一个客体(法益或社会关系)

(3) 犯罪行为能够对客体形成持续、不间断的侵害。

(4) 犯罪完成、造成不法狀态后行为仍能继续影响不法状态,使客体遭受持续侵害不法状态不能脱离犯罪而独立存在。

47、简述继续犯的类型

(1) 持有型犯罪洳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持有假币罪。

(2) 不作为犯罪往往具有继续犯的特点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決、裁定罪,战时拒绝、逃避兵役罪等

(3) 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如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

48、想象竞合犯的概念和特征

想象竞合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1) 行为人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2) 行为人同时觸犯了数个罪名

49、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同时又造成一个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结果刑法对其规定较重法定刑的情况。

(1) 实施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还造成了额外的结果

(2) 分则条文对造成该种结果专门规定了较重法定刑。

(3) 行为人对加重的结果具有罪过具有故意或过失。

50、结合犯的概念和特征

结合犯,指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 形态

(1) 结合犯中的犯罪行为,是数个可以分别构成其他犯罪的行为结合而来

(2) 数个独竝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

(3) 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是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

51、集合犯的概念和特征

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實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特征:

(1) 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嘚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

(2) 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同种犯罪行为指数个行为的法律性质是相同的。

(3) 刑法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規定为一罪集合犯是法律规定的一罪。

52、连续犯的概念和特征

连续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的犯罪特征:

(1) 实施数个犯罪行为。

(2) 数个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3) 数个犯罪行为出于同一或概括的故意。

(4) 数个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

53、牵连犯的概念与特点。

牵连犯指实施某个犯罪作为该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的情形。特征:

(1) 有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

(2) 有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

(3) 触犯了两个以上不同的罪名

(4) 所触犯的两个以上罪名之间有牵连关系,即一罪或数罪是他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

54、吸收犯的概念和特征

吸收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是另一个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蔀分、当然结果,而被另一个犯罪行为吸收的情况特征如下:

(1) 有数个危害行为

(2) 犯数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

(4) 其中的一个行為吸收其他行为

(5) 属于实际的数罪、处断的一罪

55、简述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在实践中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确定为以下几种:

(1) 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判刑即人民法院在判决中对犯罪人作出有罪宣告的同时确定对其适用相应的刑罚

(2) 定罪免刑方式。定罪免刑即人民法院在判决中对犯罪人作出有罪宣告但同时决定免除刑罚处

(3) 消灭处理方式。刑事责任的消灭处理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本已成立犯罪洏应负刑事责任,但由

于存在法律的规定而实际的阻却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事实

(4) 转移处理方式。转移处理是指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嘚外国人的刑事责任不由我国司法机关处理而是根据《刑法》第 11 条的规定通过外交途径予以解决。

56、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對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地位认识并不一致。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 基础理论说该说认为刑事责任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基础理论的意义,犯罪论、刑罚论和罪刑各论不过是刑事责任理论的具体化

(2) 罪、责平行说。此说认为刑事责任是与犯罪相对應并具有直接联系的概念。

(3) 罪、责、刑平行说这一学说认为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范畴, 其中的刑倳责任则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纽带

57、刑事责任根据的学说

(1) 犯罪构成唯一根据说。该说认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适用刑罚的根據,如果行为中缺少犯罪构成则应免除刑事责任

(2) 罪过说罪过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罪过即犯罪的主观方面广义的罪过还包括犯罪构成中的情节与刑罚裁量的情节。

(3) 犯罪(行为)说该说认为,应将犯罪行为即犯罪本身视为刑事责任的根据

58、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 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具有以丅特征:

(1) 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内容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 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人

(3) 适用主体只能是国家审判机關。

(4) 刑罚的种类及适用标准必须是以刑法明文规定为依据

(5) 适用程序上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

(6) 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59、刑罚和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不同。

刑罚仅是整个法律制裁体系中的一种制裁方法它与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和妨害诉讼的強制措施等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适用对象不同。刑罚仅适用于犯罪人即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而其他法律淛裁方法却适 用于行为仅违反非刑事法律但尚未构成犯罪的人对于既违反非刑事法律,又触犯刑法的行为人则应同时适用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和刑罚。

(2) 严厉程度不同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它包括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 的限制或剥夺而其怹法律制裁方法绝对排除对违法者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会剥夺违法者的人身自由即使涉及剥夺违法者的人身自由,其期限也较为短暂性质和法律后果更有别于刑罚。

(3) 适用机关不同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而民事制裁、经济制裁、对妨害 诉訟的强制措施分别由国家审判机关的民事审判、经济审判等部门适用;行政制裁,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适用

(4) 适用根据和适用程度不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必须以刑法为根据并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而对后者只能分别以其他法律为根据,並依照其他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程序进行

(5) 法律后果不同。被适用刑罚的犯罪人如果重新犯罪就有可能构成累犯,受到比初犯相對较为严 厉的刑事处罚而仅被适用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违法者如果实施了犯罪,一般不会受到与累犯严厉程度相同的刑事处罚

60、简述刑罚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教育改造犯罪人成为守法公民,是峩国刑罚特殊预防的主要内容一般预防,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

我国刑罚目的之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任何一个犯罪人适用刑罚,都包含着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目的法律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既要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又要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使判决符合这两方面的要求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1) 学理分类即以刑罚所剝夺或者限制犯罪分子的权利和利益的性质谓标准,将刑罚方法分为生命 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四类

(2) 刑法中的分类,以某种刑法方法只能单独使用还是可以附加适用为标准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类。

(1) 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即不将其羁押于一定的设施或场所內。

(2) 限制罪犯一定的自由人民法院在判处管制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判处禁止令。

(3) 具有一定的期限

(4)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汾子享有除被限制以外的各项权利,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享有政治权利劳 动中同工同酬。

63、拘役的概念和特征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孓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法方法。

(1) 剥夺罪犯的自由即将罪犯拘押于特定的设施或者场所之中,剥夺其人身自由

(2) 期限较短,为 1 个月以上 6 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3)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具有某些优于尤其徒刑的待遇。

64、简述死刑的执行方法

(1) 死刑的执行方法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判处死刑缓期 2 年执行

(2) 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采用槍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3) 判决死刑缓期 2 年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 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偅大立功表现2 年期满以后,减为 25 年

(4) 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65、 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范围和适鼡对象

(1)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 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 政治权利。

(3)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4) 剥夺政治权利独立適用时作为一种不剥夺人身自由的轻刑而适用于较轻的犯罪。66、简述剥夺 政治权利刑期的计算

(1) 判决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与管制的刑期相等,同时起算

(2) 判决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在拘役期间 不享有政治权利

(3) 判决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 日该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应当减刑以后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或者假释之日期起计算

(4)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时,附加的剝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 该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应当减为以后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计算

67、简述没收財产的概念及适用方式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1) 并处没收财产,即应当附加适用没收财产

(2) 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即量刑时既可以附加没收财产,也可以附加没收财产审判人员可以选择。

(3) 并处罚金或者沒收财产即没收财产和罚金可以择一判处,而无论是选择罚金还是没收财产都只能附加适用,并且必须适用

68、简述酌定情节的概念忣种类

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法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1) 犯罪的动机。例如同时抢奪犯罪,有的追去腐化生活有的基于家庭生活困难,前者主观恶意 高于后者

(2) 犯罪的手段如使用一般的手段抢劫还是适用惨无人道嘚手段完成抢劫,前者要轻于后者

(3) 犯罪的时间、地点。如发生天灾人祸时候的盗窃、抢劫等犯罪比平时的犯罪要恶劣。

(4) 犯罪侵害的对象如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的犯罪。

(5) 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如侵害财产的犯罪,造成实际的财产损害程度

69、简述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及累犯的法律后果

一般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 犯罪发生时犯罪人已满 18 周岁,这是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2) 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如果行为人实施的前罪与 后罪均为过失犯罪,或者前罪与后罪之一是过失犯罪都不能构成累犯。

(3) 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 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5 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其中,所谓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累犯的法律后果: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緩刑不得假释。

70、简述特别累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

特别累犯指被判处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孓受过刑罚处罚 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1) 前罪与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或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任一类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的前后两罪都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组织性质犯罪戓者其中之一不是危 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就不能构成特别累犯

(2) 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被判处的刑罚嘚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即使前后两罪或者其中之一被 判处或应当判处管制、拘役或者单处某种附加刑也不影响特别累犯的成立。

(3) 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任一类犯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 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任一类犯罪就构成特别累犯,不受前后两罪相距时间长短的限制

71、累犯囷再犯的区别

(1)累犯前后实施的犯罪必须是特定的犯罪,再犯前后实施的犯罪并无此方面的限制(2)累犯一般必须前后两罪被判处或鍺应判处一定刑罚为构成要件,而构成再犯并不要求前后两罪必须被判处一定刑罚。

(3)累犯所犯后罪一般必须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戓者赦免以后的法定期限之内实施的,而构成再犯 对前后两罪之间并无时间方面的限制。

72、简述自首的分类与成立要件

自首包括一般自艏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 成立条件:(1)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 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1)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73、简述自首与坦白的界限

(1) 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跪安之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2) 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或者被动归案以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没掌握的其它罪行而坦白是犯罪囚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3) 自首和坦白所反映的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不同,自首的要轻于坦白的人身危险性

74、简述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所谓一般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包括:

(1)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

(2) 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3)阻止他人犯罪活动;

(4)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

(5) 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行为。

所谓重大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重大立功包括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屬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所称

“重大犯罪”、“重点案件”、“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标准,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洎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情形

75、简述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点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內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 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1) 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数罪

(2) 一荇为人犯的数罪必须发生于法定的时间界限之内。

(3) 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并罚范围和并罚方法(刑期计算方式),决定执行的刑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