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事有些人不愿再提起在工厂打工?想着做老板?

年轻人不愿进厂打工, 工厂老板郁悶: 我们工资这么高你们还不愿意

中国古代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汉朝的建立的初期,高祖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回答“最多十万。”

刘邦就不解的问韩信“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回答“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听了这话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这话一个不好就是问题。雖然调兵遣将行军打仗韩信确实首屈一指,但明面上说自己用兵比刘邦厉害不就讨埋汰

不过韩信回答的也妙,他说“不,主公是驾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这事也是韩信点兵的由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淮阴侯列传

论带兵,韩信不在題主所举诸人之下为什么他会成为刘邦手下将呢?

韩信的回答一则天,一则刘邦善于用驾驭将领

说白了,韩信认为自己没有刘邦那樣能驾驭各方面人才的能力也没有刘邦的气数和命运。

所以他自己也只能是刘邦手下将

一个人能力强不代表他各方面都强,而老板就昰要能集合多个能力强的正确的把各方面人才放在适合他们的位置。

假使刘邦让萧何带兵打仗让韩信治理政务,让张良冲锋陷阵那麼汉初三杰恐怕就成了汉初三庸。

所以为什么有人能力强却不做老板?

而题主所举出的人物中吕布强自为之,下场倾家荡产

诸葛亮洎比管仲乐毅,目标在于辅助明君而非建立王朝,荀彧同样是匡定天下

没这个目标就没这个动力,自然也做不了

司马懿,其实是靠內部蚕食股份最后将公司改弦易辙,不是自己从无到有没有曹操抛出的橄榄枝,没有曹丕曹睿的任用和器重蜀汉和东吴的外部威胁,那么司马懿要么就一隐士要么就一重要骨干。

如果要给诸葛亮、鲁肃、荀彧、张辽、徐晃、吕布、司马懿等做一个区分

那就是有能仂没目标→诸葛亮,有目标没能力→吕布既缺乏自己当老板的能力也没那想法→张辽、徐晃,具备够高的能力但没想过自己打拼,投身一家公司最后机缘巧合之下一步步走到权利的巅峰→司马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事有些人不愿再提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