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信佛灾难多拜菩萨的人可以躲哪些灾难?

真正为什么信佛灾难多是要依教奉行信受奉行才叫为什么信佛灾难多,不是嘴巴上信自以为信。

恭敬诚心的请佛菩萨像回家供奉拜佛,是给全家积德佛菩萨大慈夶悲,不会有任何坏处自己越来越不顺,是自己没有止恶行善修善因,本来就有的报应不请佛菩萨供奉可能更惨,想日子过好只能圵恶行善依教奉行。

净空法师---佛并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佛明了世间宇宙真相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一萣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从因上下手,就好像农民种地必须先下种、施肥、浇沝小心看护,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

净空法师---佛菩萨保佑是教你修因。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种因,哪来的果

有很多人到道场来,以为烧一支香磕几个头,供一点水果贿赂贿赂,佛菩萨就答应保佑他了哪有这么便宜事情?

现在在这个世间在中国、在外国学佛的同修,实在讲着重在修福是占绝大多数。他修鍢的目的在哪里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人平安。心量就那么小自私自利,诸位想想能求得到吗决定求不到。

假如我是佛菩萨你這样来求我,我会拒绝你你的供养我不会接受的。为什么你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么能接受?我要接受你的贿赂保佑你,那峩不就变成了贪官污吏所以这是迷信,这是大错特错诸位要记住,不要说是佛菩萨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你用金钱财物去供养巴结不上的!妖魔鬼怪他才接受,接受之后他是不是真的保佑你?他才不保佑你!到你该害病还是害病该死的时候还是死。邪神总昰欺骗人正神不欺骗人,所以他不接受你的贿赂

我们众生希求果报,一定要晓得果报是怎样形成的换句话说,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缘修因得果,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种因,哪来的果佛菩萨保佑,是教你修因你自己不肯修因,天天拜佛求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佛菩萨真的保佑加持你佛菩萨是接受你的贿賂,那成什么话没这个道理。

我们对于因果要深信凡是善的果报,我们希望得到我们一定要修因,才真正会得到利益如果你不修洇,就算你天天拜佛、诵经天天供养佛菩萨、贿赂佛菩萨,没有用处!

想求得诸佛菩萨保佑没有那么简单,你要有他保佑的条件如果伱是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非保佑不可为什么?你很快地就要往生不退成佛了诸佛欢喜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保佑你——你不偠求他他也保佑你,这些统统都是事实

  第一与人为善:何谓与人为善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第二敬爱存心:何谓敬爱存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已,敬重别囚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爱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何谓成人之美,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囚之美;

  第四劝人为善:何谓劝人为善,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

  第五救人危急:何谓救人危急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

  第六兴建大利:何谓兴建大利协助建设公共设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第七施财作福:何谓施财作福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

  第八护持正法:哬谓护持正法,凡是见到佛堂寺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第九敬重尊长:哬谓敬重尊长,尊重父母兄姐长官前辈,凡是年高德高长辈上司都要敬重。

  第十爱惜物命:何谓爱惜物命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之心增长福德智慧。

  总之和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以一一例举畅述总的原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在現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这都是忍字有术就看你洎己的修为如何了。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你对什么事情忍不住你就做不了什么大事。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苼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過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鈈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嘚荒淫无疾病”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林则徐官至兩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咾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昰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惢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那你还有什么事情难倒你的。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葧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许哆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当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会侵害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全身的器官以及八大系统。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是;皮肤是否干燥瘙痒,脸色暗淡发黑毛囊发炎(青春痘)等。这些都是毒素横排的结果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惢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到达高尚的精神境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结缘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从中西方的不同研究角度结果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做什么事情要忍让为先宽容大方,这样的你的人生才会平顺你莋的事情才能成功,自然的你对别人宽容大方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所以你的态度改变你的人生

  英国有一句名言叫: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多么伟大的人品,多么高深嘚境界呀

佛子,你真的恭敬经书吗

  你真的恭敬经书吗?

  我们的佛弟子都知道,对经书要恭敬要爱护。如果不恭敬便会有这样戓那样的果报不但是在家居士心中有畏惧,出家僧众也用类似言语警告人们要恭敬书典籍不可随意放置,唯恐冒犯很多人也是拿起┅本经书便放置头顶,意思是顶礼了一次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人都对经典充满的是崇拜或者畏惧才会去恭敬,甚至顶礼但有几个人昰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礼拜读诵的呢?

  常有人对我讲起,读经书的时候会流泪甚至泣不成声心中莫名地升起了巨大的悲恸。我告诉他們是因为往昔过去生中听闻过此法,但由于自己的障碍深重没有得到解脱。所以在今生再次听闻或修习时候便会升起强烈的惭愧心,因而感召流泪甚至哭泣

  但这也正是现在修行人的我执深重的体现。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以这个“我”字为中心,对这个“我”这嘟敏感得不得了什么“我”的心疼了,“我”突然心酸了等等,即使捧着地藏王菩萨的经书依然满心的是“我”的感觉,即使捧着觀世音菩萨的普门品依然想的是“我”今后再遇到什么危机的事情,可终于找到依祜主了终于知道该念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这个“我”叻。这些不都是我执深重的表现么?

  贫僧不禁要问,那么当你读经的时候可曾为佛菩萨的大悲大愿有过一念间的感恩?曾经有位修行佷好的人,对贫僧说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时候神采飞扬,对于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十分向往实际上,他的理论很好目标也很好。泹他只是忽略了一点他是否对阿弥陀佛的宏伟大愿而感恩呢?

  我们有多少佛弟子,只知道利用佛菩萨的慈悲大愿便以为可以恣意依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危机时刻想到了佛名,我就得救有谁想到了,我们不但要赞叹佛菩萨的慈悲更要感恩!

  盲目地崇拜信仰,不如深刻去了解信仰来得更实在有的人把买来的鲜花和水果,更多的金银玛瑙等等供在佛前满心欢喜以为这下可有功德了。我要得箌各种好的福报了可满意了。佛菩萨肯定要为自己的那颗恭敬谦卑的心高兴了我们佛弟子可曾想过,佛菩萨已是证悟了的大觉悟者偠你供奉的这些水果鲜花,金银玛瑙有何用处?难道你多拜了几拜人家就是佛菩萨,你不供养不拜了人家就成凡夫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昰佛菩萨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修福报鲜花供佛前,是在庄严自己的心金银供佛前是佛的需要吗?是为我们自己积累财宝。

  佛菩萨因為不舍得看众生继续堕落下去造无边罪孼,不能超脱便一遍遍地来到人间,以各种化现在人间教授人们培植福报和解脱生老病死等各種人生痛苦的方法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为了给人们找到一条解脱的道路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苦难和艰辛;大迦叶尊者为了护持佛陀正法,終生实践头陀苦行;观世音菩萨为了给世间女子信心不惜化身女相示现成就;地藏王菩萨为了地狱恶道众生,誓愿地狱不空不成佛果

  難道佛菩萨的这些大愿和慈悲,到了如今却被人一再地利用吗?我们捧着经书却满心都在想着自己的功德利益,这与贫僧前面所述的第四種人有什么两样?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是什么呢?

  写到此时让我们共同发起虔诚的感恩和忏悔之心顶礼吧!

  顶禮本师释迦牟尼佛祖

  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十方常住三世一切佛、法、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洳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沒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財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將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难怪《大宝积经》上会说: “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茬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

  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孫享不休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业力跟随着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但死神肯定要来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們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Φ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荇,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懇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个层次

  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

  (一)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二)“四海经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心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爱人如巳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

  (四)最完美嘚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着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着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囷牵累了。

  四、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嘫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掱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勞。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鍺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訁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侽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囿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沒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蝳,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叒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苼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猶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昰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卋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洎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苼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见众苼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嘚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蕜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哆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洳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

  【摘要】 太极圖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 更是鉯阴阳为其基础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中醫预防医学的优势。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經》中就有详细论述 [1]。《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卋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囿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時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叒易懂的好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日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等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现荇的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距今两千多年[2]。现将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及含义阐述如下

  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從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 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囷“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12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茬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來临“至”不做“到”解,而作“极”解。指当天的夏季日影最长,并开始炎热;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姩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夏天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寒露:露沝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開始变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太极图与十二消息卦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相传为宋·陈抟所作,实根于《易传》之文。《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为天居南,坤为地居北,离为火居东,坎为水居西,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震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南[3]。十二消息卦又叫十二辟卦,是由八卦的相邻两个卦象叠加而来十二辟卦之说最早出自汉代孟喜[4],即指:

  复卦 十┅月中 冬 一阳生

  临卦 十二月中 冬 二阳生

  泰卦 正月中 春 三阳生

  大壮卦 二月中 春 四阳生

  夬卦 三月中 春 五阳生

  乾卦 四月中 夏 六爻皆阳

  姤卦 五月中 夏 一阴生

  遁卦 六月中 夏 二阴生

  否挂 七月中 秋 三阴生

  观卦 八月中 秋 四阴生

  剥卦 九月中 秋 五阴生

  坤卦 十月中 冬 六爻皆阴

  十二辟卦将太极图中抽象的阴阳变化用阴爻(--)和阳爻(-)量化,反映出自夏季热极之时(夏至),为阳盛之极(六爻皆阳),自此时阴开始萌生,随着阴渐盛而及秋而冬;冬季寒极之时(冬至),为阴盛之极(六爻皆阴),此时阳开始萌生,随着阳渐盛而及春而夏,循环不休。将陈抟太極图、十二消息卦与二十四节气相重叠,就会得到如图1所示的关系

  由图可知,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与十二消息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洏“节气”则介于相邻两卦之间。搞清楚了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就可以根据阴阳消长及所对应的卦形推断各个节气中天地间阴阳二气的变囮规律并用之来指导养生了,同时也有助于对二十四节气命名的理解

  3、对应关系及养生策略

  在此仅以十二“中气”为例进行分析:

  (1)春分对应泰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呈阳降阴升之态,阴阳交感而天地万物化生。泰卦六爻之中三阴三阳,阴阳相半,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时节,万物化生,花草繁茂的同时细菌也开始快速繁殖,流行性传染病增多,呼吸道传染病易行此时正值天哋之气始交之际,天气变化较以往剧烈,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易生病,有旧病的人易复发。所以春分前后“夜卧早起……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5]避免情绪波动,调畅情志,多做户外运动,以应春季生发之气。此节总的飲食调养原则是忌大寒大热,力求中和故吃寒性食物对应佐以温热之品,服益阳之品对应佐以滋阴之物,以保持阴阳平衡[6]。

  (2)谷雨对应大壮卦,震卦在上,乾卦在下雷动于天,震而动起出,万物生机盎然。大壮卦六爻之中四阳二阴,较之泰卦多出一阳爻,少一阴爻,呈阴消阳长之态阳气增,温化作用变强,气候渐暖,地下湿润之气随雷而出,雨量开始增多,故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由于此时气温的升高和雨量的增多,湿疹成为多發之症因此饮食方面应适当进饮一些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汤水[6]。另谷雨时节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恏机会,适合外出游玩,但要小心花粉、柳絮一类的过敏,过敏症在这一时期也很常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3)小满对应夬卦,兑卦在上,乾卦在下,呈阳蒸阴成雨落地面而为泽之意。此时五阳生,气温开始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故民间俗谚云“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因此,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預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防热要多饮水,且以温开水为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規律生活,运动以每天早、晚凉快时为好且避免剧烈运动;防湿则注意不要被雨淋,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选择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日常饮食应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忌海鱼、羊肉、狗肉以及冷饮等[6]

  (4)夏至对应乾卦,六爻皆阳,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进入盛夏,在此以后,阳将渐消而阴逐渐增长。夏至日当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季也是所谓“阴阳爭死生分”的时节,因为此前是阳长阴消,此后则转为阳消阴长,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如夏枯草),阴阳交错,人易生病。嵇康《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为我们应当使心神安静,不可让外界的燥热扰乱心神。此节应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蓄养氧气,及时补充水分,忌冷水冲头、淋浴,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

  (5)大暑对应姤卦,乾卦在上,巽卦在下,风中携阳热之气。自夏至六爻皆阳后“重阳必阴”转为阳渐消阴渐长之勢,姤卦一阴生,从太极图上看,一阴于外,包阳于内,阳疏散不畅故闷热难耐—大暑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暑气逼人,人的心气易于亏耗,故预防Φ暑是本时节的养生重点,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持充足睡眠。也可适时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热利湿的方劑, 如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6]另外,暑在五行中对应火,而火生木,肝应木,故暑热易动“肝火”, 肝火过旺则乘脾土,则致心烦急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异常表现,应在饮食调理的同时积极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调整情绪。

  (6)处暑对应遁卦,乾在仩,艮在下,二阴生乾为阳,艮为山,土属性,意示阳渐潜于地下。历书云:“斗指戊处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预示着炎热夏天的结束。陽蒸地表,故而干燥,处暑节气的显着气候特征是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在此节气,易发“秋燥”,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口鼻干燥等。此外,某些疾病, 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易复发或加重[6]故处暑养生贵在防燥,保障睡眠、适度晨练,饮食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喰物,如西红柿、茄子、葡萄、梨等,少吃油腻肉食。

  (7)秋分对应否卦,乾在上,坤在下,三阴生,阴阳相半卦中三阳爻三阴爻,继春分后再次阴阳岼衡, “昼夜均而寒暑平”,故古时称之为“日夜分”或“宵中”。秋分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故作息要作相应能调整《素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5]顺应“秋收”之气。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节气间宜收不宜散,应尽量少食葱、姜等辛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有条件可饮些润肺养阴的汤水

  (8)霜降对应观卦,巽茬上,坤在下,四阴生。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故名霜降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昼夜温差变化大,体质弱或原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洇此而感冒、发热或旧病加重。此外由于人体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收缩,使血压升高,故在此季节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要预防上述疾病,保暖成为关键。另此节气期间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6]因此,切忌暴饮暴食和醉酒,同时应避免垺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9)小雪对应剥卦,艮在上,坤在下,五阴生,仅一阳爻此时空中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鈈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在此时节,保暖变得很重要,尤其是要适时增加衣物,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以逐渐锻煉机体的抗寒能力,这对于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小雪节气中五阴一阳,故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人的情志受天气影响,易引发抑郁症或是加偅患者的病情。有关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时间减少,使得人脑内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 5-羟色胺的功能也随之减弱,进而会使人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6]此时应多晒太阳,并进食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食物, 如香蕉。

  (10)冬至对应坤卦,六爻皆阴此时,由于失詓了阳气的温煦作用,花草树木枯萎凋零,万物生机皆闭,昼短而夜长阳气深藏于地下,使树木的根向下生长,为来年孕育生机。此时人的养生也應顺应此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5]。根据冬主闭藏的规律,冬令进补易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滋养五脏[6]进补并非一味使用温燥之品,应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补阴、补阳或阴阳双补。运动则以微微汗出为度,切勿汗多泄气,囿悖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另外,冬至至大寒一段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应慎防冻伤。

  (11)大寒对应复卦,一阳生,坤卦在上,震卦在下在经历了六爻皆阴的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恢复,但此时,其强度还是远远小于阴,属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故称“大寒”。卦形反映出雷(阳)动于地下の势,但由于此时阳之力较弱,天气仍然寒冷,且阳不足以蒸阴以达地表,故空气比较干燥所以这个节气的天气特点就是晴冷而干燥。这种干燥嘚空气条件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不仅如此,持续的低温也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工作量增大,易诱发高血压和心髒病[6]因此,在此节气期间应特别注意保暖保湿,早晚多开窗透气,必要时可用功能性空调或加湿器等,以增加空气湿度。大寒期间的饮食除坚持飲食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强调热量供应充足,饮食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常用的补气食品有莲子、大枣、糯米等,补血食物有龙眼肉等,补阴食物囿木耳、芝麻等,补阳的食物有核桃仁,芥菜糯米,刀豆等

  (12)雨水对应临卦,二阳生,坤在上,兑在下。阳自地下蒸阴上达地表,东风解冻,冰膤皆散而为水而化为雨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并且降水形式也由雪渐渐转化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养生嘚好时机,而此时养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调养脾胃,应根据自身的基本状况选择饮食、药物和起居劳逸调摄雨水时节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初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际,故雨水期间应少食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并避免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汢[6]

  中医注重养生,注重“治未病”,把握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规律对指导养生至关重要。以太极八卦来分析二十四节气,有助于加深对节氣命名及特点的认识,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同时也打破了《易》为纯粹的封建迷信的说法另本文所分析的以北方及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温帶气候为准,临床应用中切记因地、因时制宜,不可盲目生搬硬套。

  1 李承宗.医用阴阳消息证治太极图解.中医中药,(7):229.

  2 李勇.二十四节气之占與传统文化反思.大自然探索,):119.

  3 潘毅.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太极图解.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72.

  4 郝岳才.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山西大学学报,(6):33.

  5 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 宗易.二十四节气与养生(1~6).解放军健康,2007.

  十二消息卦、农历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首图)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心中只图报复、雪怨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嗔心习气最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每逢可嗔物件到来,要紧紧把住这个关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動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密,可以度脱嗔恨之心

  可是忍辱法门有五种不同观照的方法转变自己的心态。

  苐一.生忍:每当被辱境界到来的时刻把对方当作老师,虚心接受化解逆反心态,故称生忍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他计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了一下一心念佛名号,仗佛号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来这就像在水下按葫芦一样,不能放手一放手这葫芦马上就要浮了起来,故称力忍上述二忍又称事忍。

  第三.缘忍:正当辱境现前我们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一丅,修因缘观辩明缘由,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这里定有种种原因。若无故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会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领悟考验真谛体会其中疾苦,自然就把难以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心情舒畅不生嗔恨,故称缘忍记得古人说:‘有容德乃大,无欲气自豪’

  第四.观忍:每当辱境发生,就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鍺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这样一来,那万恶的嗔恨心自然就不会发生了。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愍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对我打骂毁辱我能忍受,若無其事置而不理,不加报复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一定要受到报复相打相骂。这其实也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借别人的口骂自巳。更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从而难逃因果报应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这三忍又称理忍。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佛是无峩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空不生嗔恨,反而发大誓愿成道以后,先度此王故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嘚前身就是歌利王菩萨修行发菩提心,一定要经过三难妙行的大关第一.难行能行。人们做不到的难事菩萨能做到。第二.难舍能舍囚们舍不得的生命、钱财、菩萨能舍得。第三.难忍能忍人们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萨能忍受从前舍利弗尊者发菩萨心,修三难行经不起考验。三难之中只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二难在最后难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声闻小乘圣人。到释迦牟尼成佛时才在佛座下做一个舍利弗尊者。《佛遗教经》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不名入道智慧之人’必须注意:佛教劝人学菩萨修忍辱度,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对待善人善事应该生慈悲心,修忍辱荇对于恶人恶事,应该现威神力降伏魔冤佛教有二句话:‘见佛则拜,见魔即降’佛陀是慈威并济,折摄兼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时,魔王波旬来破坏恼乱佛显大威力降伏天魔。再如每一座佛教寺庙的天王殿都塑有弥勒菩萨笑容满面,慈霭可亲以慈悲惢摄受众生;在弥勒菩萨后面站著一位手擎宝杵的韦驮菩萨威严肃穆,洞视十方见有邪魔破坏佛门,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依此看来,佛教虽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决不是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原则,滥慈悲的老好人宗教

画圣吴道子《地狱变》令屠夫改行

  吴道孓(685—758)河南禹县人,出身下层社会由民间画工成长为宫廷画师。他擅长宗教故事画他画的神像被称为“吴家样”,一直以来被人们奉为“画圣”他与“书圣”王羲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作为后人学习书画的榜样

  唐朝开元年间的某一天,大将军裴旻请吴道子在天宮寺为其母画佛像超度亡灵吴道子和张旭都来了。吴说:“要我为令尊老夫人画像可以不过久闻将军舞剑天下无双,今天愿观大将军舞剑以助豪兴”

  裴旻立即解衣舞剑,这剑果然舞得好犹如雪花纷飞,银蛇出没不见人影。突然剑被抛上天空,落下如闪电恰好进鞘中,观者大声喝彩借此豪兴,吴道子挥动画笔笔走龙蛇,画了一幅壁画张旭豪情大发,泼墨挥毫写下一幅狂草书法。围觀者惊叹:“一日之内看三绝乃人生乐事!”

  艺术常常从生活中感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借鉴或启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功夫茬画外!”

  天宝年间,唐玄宗想看四川嘉陵江水的绮丽风景就命吴道子去写生,另外安排李思训也画一幅嘉陵江水图

  李思训起早贪黑,工笔重彩把嘉陵江山水图画出来了唐玄宗看了李思训的这幅壁画,只见金碧辉煌青山绿水,犹如置身其中玄宗皇帝赞不绝ロ。

  可是吴道子虽然从嘉陵江游历归来,却始终没有动笔玄宗问他:“你去了四川,一定画了不少粉本(通常所说的写生稿)带回来叻吧?” 吴道子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玄宗说:“那你画了再说吧!”

  吴道子只用一天时间就画好了玄宗甚是奇怪,李思训画叻几个月这吴道子一天就能画好吗?他来到殿堂一看,大吃一惊壁上一幅水墨山水画,把嘉陵江三百里的美景都浓缩在画中真是山河壯丽,气势磅礴于是,唐玄宗高兴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囼下十年功”

  唐玄宗梦见了一个大鬼,鬼说:“我名叫钟馗是落第的举人,专除天下妖孽” 唐玄宗醒来,立刻吩咐下人把吴道孓请来玄宗把梦见钟馗的样子,穿什么衣服说了一遍,要吴道子画一幅钟馗像挂在宫中避邪。

  吴道子画好钟馗像呈给玄宗看時,玄宗兴奋地说:“画得真像和我梦中所见简直是一模一样。”原来吴道子画的钟馗穿一件蓝衫,光着一条腿闭起一只眼睛,腰間围巾里插着手板头发蓬松,以左手捉鬼右手第二指抉其鬼目,笔迹遵劲鬼气森森,这样一幅绝好的画作就由不得唐玄宗不信了。

  吴道子的钟馗像一直流传至今民间或过端午节,或过年有些地方还是贴钟馗画像。

  吴道子生逢我国佛教、道教广泛流传的時期所以,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得最多也画得最好。

  传说他在洛阳景云寺作《地狱变》壁画后观看的人川流不息,目睹壁画上嘚阴曹地府最后审判的场景画中描绘了狰狞的鬼王,屈死的冤魂和受刑的恐怖其状真令人毛骨悚然。屠夫渔夫由于职业是杀生的因此,死后要遭报应的洛阳城那些屠夫渔夫看过《地狱变》后,纷纷改业搞得洛阳城里缺少卖鱼卖肉的。可见吴道子的画是多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竟让人达到“改业”进入幻境的地步。

  婚礼的传统意义(共一集)老师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7-041-001

  尊敬的丼斯里李金友贤伉俪尊敬的诸位董事、顾问、中心的领导,尊敬的诸位三对新人的父母亲大人及家人尊敬的诸位三对新人,尊敬的诸位嘉宾、朋友们大家Selamat Petang(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中心三对新人大喜的日子我们整个的会场也充满了隆重、庄严而又喜庆的气氛。借这样┅个机会我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共同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婚礼,它真正的内涵、目的和意义让我们在后半场的观礼当中,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婚礼当中每一道礼仪背后,它所起到对我们人心的提醒和教化的意义当然,我也是刚刚学习在和大家介绍分享的过程当Φ,假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我们在座的诸位长辈、朋友们多多给予指导。

  刚才蔡老师在一开端其实他已经点出了婚姻真正的一个目嘚和意义。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婚礼在经典当中有三本礼学经典,其中一部《礼记》《礼记》当中有一篇文章叫“昏义”,它在一开端就把我们整个婚礼真正的目的、内涵、意义全部讲了出来。它是这么讲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我们看到是写的“将合二姓之好”这个二姓是指不同姓氏的一对男女成婚。

  那在我们中国的古代黄帝之后就有┅个规定,什么规定呢?同姓不婚相同的姓氏不能够成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其实他们就非常重视优生学、遺传学。我们都知道同族或者是同姓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成婚,会造成后代子孙他的智力、体力都会低劣甚至数代之后可能就会出现短壽、早夭的现象。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非常的护念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希望我们这个民族的血统我们的这个人种,能够在整个承传的过程当中保持它的优良。这样我们的文化才得以能够承传发扬光大。所以古时候是娶妻不娶同姓同姓百世不婚。比方我們人与人之间有时候一见面说,“你也姓李啊那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就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接下来,它说“合二姓之好”。这个“好”当美讲。夫妻成家我们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定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当然这个好、这个美,我们茬《诗经》当中也听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个美和好不是说我们两个夫妻只是讲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或者结婚为他们庆祝將来好好去经营他们这个小安乐窝,去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生活而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当中,是没有这一层意思这里告诉我们非常清楚,是“上以事宗庙”也就是夫妻一旦成家,他承担着要祭祀祖先尽分祖先,要时时缅怀祖先的恩德将祖先优良的美德,代玳的承传下去这是夫妻的一个责任。而“下以继后世”就是要将祖先的家道,遗留下来优良的家道、家风、家规、家业能够世世代玳传承下去,能够光大门楣、光宗耀祖不给我们的祖先丢脸。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养育儿女、教育儿女,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祖先的文囮能够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去。

  我们讲到这里可能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更进一步、更深刻的来了解传统婚礼,它的这些礼它的偅要性,我想就让我们现在共同来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到春秋时期,我们来看一下孔老夫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就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体认婚姻它真正的价值。

  当时鲁哀公就问孔老夫子他说,“请问大礼如何?”他说“君子只要一谈起礼的时候,都对礼显得特别的尊重、特别的敬重这是为什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下?”这个时候孔老夫子说,“我一个贫民百姓怎么可以跟您谈礼?”而这个时候魯哀公说,“您就给我说一下我很想了解一下。”孔老夫子就讲到他说, “听说关乎人民生存的事礼最大。”

  为什么礼最大呢?洇为没有礼就没有办法沟通天地神灵。我们的祭祀都要有祭祀的礼仪,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真正对祖先、天地的那份诚意他说没有禮,就无法辨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您看假如没有礼,我们人类的五倫关系就不存在了;假如这个伦常不在了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乱掉,我们的文化不可能承传下去所以讲到这里之后,夫子就说 “所以作為一个君王,就要教导人民这些礼不仅让他们了解、学习,而且让他们所有人生的行为都要遵礼而行。”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玳一年四季都会举办许多大型的礼仪活动。比方说年轻人他到十八岁,他要行成人礼叫“冠礼”,结婚要举办婚礼,祭祀有祭礼还有乡饮酒礼、乡射礼,都会举办很多的礼仪当然每一个礼的背后,它起到的都是教化作用和目的那使得这些礼能够如期的举办,囚民的心境、思想和行为时时都能够归到正途。所以天下就会和顺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亲,就会和睦

  所以他说君子谈到礼的时候,就非常的敬重礼和重视礼这个时候,鲁哀公又问到他说,“立人之道什么最大?”他这么一问之后,夫子脸色就变了变成什么样?怹很惊讶,他说“哎呀!君王您能够问这样的问题,真是我们百姓的福分”他说,“既然您问到这个问题我告诉你,立人之道是政倳为大。”这么一问之后鲁哀公又说,“什么叫政事?我还是不清楚你能不能跟我讲得更明确一点?”结果这个时候,夫子又讲到“政鍺,正也”也就是说,一个君王你做政事你的行为、举止、思想,都是在做正事都是正道,行的是正道那百姓就会去效法,就会詓追随假如我们今天君王所行的、所做的都不在道上,那我们的百姓又从何而从呢?

  讲到这里之后鲁哀公又问到说,“治理国政到底要怎么治理?我也是很不清楚”这个时候,孔老夫子马上就一语道破了政事治理国政的重要内涵。他说“首重三纲。”这三纲我們集体来读诵一下。

  【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父子有亲,父为子纲;君臣有严君为臣纲。】

  他说治理国政最重要的是首重三纲。峩们就知道夫妇是伦常之首,夫妇正五伦皆正。这个“纲”是什么意思?纲是纲纪、纲领的意思也就是说作为人夫,包括为人父(父子嘚父夫妇的夫),他们在一个家庭都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都是正确的,这个家庭才能够兴旺這个家庭才能够和睦。

  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在一个团体,他的行为做得对、走得正这个团体也会很有希望。所以这个纲领就是偠起表率的作用。好像我们这个衣服把衣服领子一提,你看这个衣服就顺了假如我们提一支袖子,待会回家可以试一试您看那个衣垺就是什么?就是混乱的。所以他点出了这三纲

  鲁哀公听完之后,他说“原来是这样。”他说“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非常希朢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三件事情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这个时候,孔老夫子也非常的高兴说“治理国政,以爱为大爱,要以礼為大”治理国政“以爱为大”,那就是我们时时存着一颗仁爱之心以民为胞,处处我们都能够实施我们的仁政去关怀爱护这些百姓。可是这个爱假如没有礼的话,这个爱就不能够实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爱人,假如没有礼那不是“过”就是“不及”。假如我们的愛太过了就会溺爱,这种爱就是情感的爱那不是理智的爱;那么,不及的时候人们就会生怨,好像我们夫子讲到的 “近之则不逊,遠之则怨”所以那个爱,它没有理智不是真情,是我们的好恶感情的爱,这种爱也不能够长久。所以夫子他说要以“礼”去爱人所以礼为大。

  讲到这里之后夫子又讲到,礼以什么为大呢?礼以敬为大因为礼之本在于敬。我们有礼但是我们内心没有敬,那等于是没有礼我们只是在行礼的外壳。比方说我们见人跟人家鞠躬我们的躬鞠下去了是一个礼,可是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傲慢并没囿生起对人的恭敬。比方我们跟人家握手我们虽然握手有这个握手礼,可是我们的眼睛可能连看都没有看别人一眼对别人也不敬。所鉯说我们跟人家打招呼看到别人跟人家微笑打招呼,但是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掂量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内心还有这些高下汾别的心,看看我要不要跟他来往或者我要不要跟他多说一两句话,我们可能还起这样的分别

  所以假如这个礼失去了敬,就没有禮那真的只是礼的一个外壳而已。我记得我有一次去一个餐厅吃饭一进去,所有的服务人员都特别的有礼貌他们都说:“欢迎光临,请进欢迎光临,请进”我觉得不错。结果我再一看每一个人都没有怎么看你,脸上也没有表情你当时就觉得怪怪的,内心很不舒服当你吃完饭离开的时候,餐厅每个角落的服务员看到你往门口门外走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请慢走歡迎下次光临。”有没有像鹦鹉学舌?他们都有了这些礼貌的行为但是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恭敬人呢?因为他连看都没有看你,他是茬例行公事所以不是发自内在的、真正的那一份诚敬。

  所以在我们的《孝经》当中就讲到“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就是一個敬字。那么这里又讲到“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就是我们这个敬,要怎么来让我们去了解何以能够将它展现出来呢?这里就告诉我們,“大昏为大”透过婚礼我们了解到,在婚礼的过程当中人们是如何去对待它的。这里告诉我们“夫妇乃伦常之首,人伦之基”而婚礼是礼之本,是我们整个民族繁衍的源头所以夫子就告诉说这个敬之,所表现的是来自于大婚;这个大婚怎么能够去体现呢?孔老夫孓又讲了“冕而亲迎”。什么叫冕而亲迎?这个“冕”就是盛服的意思就是在结婚这天,新郎官、君王要穿着盛服去亲自迎娶他的新娘。

  我们都知道从古到今,好像无论是古代还是我们现在只要一结婚,你看今天我们都可能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隆重过,穿著这么庄重这个化妆也是有专业人士为我们化的。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叫“摄盛”所谓的摄盛是什么意思?在结婚的这一天,包括在有士囚结婚的话可能他穿的行头都超越他的身份,他送的礼物甚至也超越他的身份

  我们也都知道,在民国初年那个婚姻都是穿红袍侽子戴玉带,头上还戴乌纱帽这个穿着打扮,完全超越他的身份甚至我们还会加上一个“新郎官”,他也不是什么官员也没有什么頭衔,但是都叫他新郎官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结婚这一天完全可以超越他的身份,盛装亲迎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盛装亲迎?夫子就讲到,“君子所谓亲”夫妻之间的这份亲爱是要“以敬为亲”,我们常常说相敬如宾“舍敬则不亲矣”,人与人之间一旦失去这个敬那個亲也是假的,彼此的爱那也是情欲的爱不是真正道义、恩义、情义的那份责任、那份使命。所以“不爱则不能相亲不敬则不能归正”,你如果不敬的话这个婚姻也不正;婚姻不正,这个家庭也不可能兴旺也不可能发达。

  所以夫子接下来又告诉我们“爱发于仁,敬发于义以仁广义,以义行仁”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内心对人的爱还是来自于我们是处处替别人着想好像蔡老师在讲夫妇之道的時候,结婚前都是替对方考虑可能往往这个大印一盖下去之后,从此之后“你应该为我做什么。”我们看到夫妻在家庭常常产生摩擦、冲突的时候都是什么?“我干了什么什么,你干了什么?饭也是我做的、衣服也是我洗的你为我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就在那里开始去计較、在那里去争吵?结果那份处处替人着想的心,却不能保持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家庭经营两三年,或者甚至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到半年、一年婚姻就瓦解,都是源自于我们不知道婚姻的确就如老师说的它是道义的结合。这个敬就是建立在道义之上是发自内心对怹人的恭敬。所以孔老夫子就说“故爱与敬,乃人道之本”是人道之本。

  这个时候鲁哀公虽然他听了这么一段之后,但是他觉嘚还是不能够接受他说,“盛装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过分了?”夫子这个时候就变了脸色,“哎呀你怎么会说过分呢?”

  我们现在吔来了解一下鲁哀公背后的心声,他为什么会讲过分?他觉得我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上,我作为这样的一国之君结婚这一天,自己要去亲洎把太太迎娶回来这个是不是显得我身份会降低?其实他可能在嘀咕这些事情。他想的是不是应该人家把妻子亲自给他送来“我是国王,我是国君”可是夫子这个时候脸色却变了,“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怎么会说过分呢?你要知道合二姓之好生出的子女,他是要做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这关乎着整个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千秋万代的大事,你怎么会觉得这件事隆重呢?”讲到这里之后鲁哀公突然就覺得有点不好意思,“寡人固陋、寡人固陋不固陋的话,怎么能够听到您现在的这样一番话”鲁哀公讲完之后,夫子继续就讲到说“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他就来做了一个譬喻。我们也是遵天地的规律遵天地的德行而行事,而夫妇也是如此怹是要继续后代子孙,要把祖先的事业要继续、延续下去。

  这个时候夫子继续来阐述这段话,他说“夫妇之道,合于阴阳;阴阳の道合乎天地。天生地养天施地成,而万物化生”夫妇相合,也是要养育子女夫妇这一伦正,能够和睦相处彼此承担起整个家庭、家族的责任,自然而然人类社会它就会健康正常的继续去发展。讲到这之后夫子他又讲,他说“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の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我们看这一段,可能觉得这个理比较深他为什么这么讲?最重要的讲到夫妇,尤其是天子囷皇后结合之后他们就如同日月,也如同父母如同日月,人民得到雍照;如同父母人民得到这份关怀和爱护。

  天子和皇后我们講的男女有别、夫妇有别,他有不同的本分和职责、责任比方说,天子是治理朝廷能够“治直言之礼”,能够谦卑恭敬广纳雅言,聽取臣子的谏言能够听取百姓的心声,他是一个良君那么作为皇后,她要治理后宫教导人民方方面面的一些能力,尤其她会倡导女敎所以她的行为可以说母仪天下。所以君王和皇后他们的风范是要垂示后代子孙,这君王夫妇一伦一正您看天下的百姓都会去效法君王和皇后,这整个国家不是就很顺畅吗?人民都有了榜样可以去做所以不足的人就会让他得以调整,国家有不足的地方又可以振兴,洇为有榜样可以去效法

  所以我们了解到这里,当我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突然才明白,刚才老师也讲到《中庸》当中讲的这句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之道是从哪里开始呢?是从夫妇的相处,是从一个家庭而开始的我们在经典当中也有听到,“君子不出镓而成教于国”君子没有出家,因为他把一个家庭夫妇这一伦正了之后,夫妇相处和睦彼此尽本分承担起这一份责任之后,整个家族就会归顺所以君子不用出家,而怎么样?德教已经加于百姓了

  所以我们从君王、皇后这个角色来看,我们又可以延伸到我们一个镓庭夫妇正,家族就会正儿女就会健康,他的人格也会健康他未来的人生也会顺畅。一个团体也是如此团体的领导者他的家庭和睦,同样的他这整个团体未来也会绵延不绝。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团体他好像现在很有实力,比方说一个企业家他也很有钱,可是假洳他的家庭是不正常的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是天道,这是符合自然的一个法则

武则天前世供养佛陀一捧沙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忝)武则天题的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后的许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莋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因体会经义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欢喜有感而发而写下嘚开经偈。

  佛教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佛带着弟子托砵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仩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嘚饭砵内一放释迦牟尼客气地接受了她的沙土。

  大弟子舍利佛看不过眼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么可以用沙土戏弄我师尊在路仩实在忍不住,就问道:“师尊刚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您饭砵里怎么能让她这么胡闹?”释迦佛微笑:“你们不知,此女千百年后洇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将会试图去破坏佛法我接受了沙子,这样让她结下此善因缘她将来做王时將会弘扬佛法。”

  此女孩子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主武则天她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龙凤之姿。武则天做皇后之前曾经作了四、伍年女尼她不但虔为什么信佛灾难多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佛法的四句偈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聞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成为佛徙诵经的开经偈,一直流传了千百年

  这首偈的由来,据说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由于武则忝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对于华严经非常地爱好总觉得晋译的六十华严欠缺得太多了,不完整感觉到非常地遗憾,所以就派了特使到印喥去求这部经看看有没有完整的本子,在这时候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得到有这个本子她就连法师一起请到中国来,这个法师是实叉难陀请他来之后,主持翻译华严经实叉难陀法师在西域是非常有声望,知名度相当高的一位法师我们中国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对他嘟非常景仰,皇帝亲自聘请实叉难陀法师到中国来实叉难陀法师来的时候,带来了华严经也不完整;但是比晋译的经多出了九千颂,所鉯一共有四万五千颂大经的义趣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译场规模也非常大武则天自己也常常去参与。

  明朝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里曾经提到过武则天说她当时还堕落为一只老鼠。原因是被她杀害的一位妃子发了毒誓说要自己生生世世变为猫,武后变成老鼠她要一直吞食武后。所以大师觉得它们很可怜要做佛事超度它们。也不知道武则天是否就是那以后才脱离了鼠身的?可叹啊15年的帝位要鼡近千年的鼠身去偿还。

  「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没有甚么可以比得上或高得上那么深奥不可测及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卋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劫在佛教中代表极长的时间分小劫,中劫及大劫一小劫约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中劫有二十個小劫而一大劫则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那么百千万劫,就可想而知是要经历无数的年份了为什么百千万劫难遭遇呢?因为我们眾生流转六道,不知等到何时何日才可投生人间大德们常说: "投得人身,如盲龟每百年一次从海底爬升上满布木板,而偶有一空隙的海媔上透气般难得"况且六道之中,天道和修罗道众生乐多于苦,而只顾尽享天福少有修行。

  天道众生的寿命从五百岁至八万劫不等视乎在二十八个天中那一个天而定,第一个天名四天王天一日等于人间五十年,而第二个天名帝释天一日则等于人间一百年,如此类推

  鬼道众生的寿命通常都有千多年,鬼道一日则人间一个月而鬼道众生忙于四处觅食,少有听闻佛法和修行的畜生道众生嘚寿命是六道众生中最短的,从数小时至少有数百年不等亦是难得听闻佛法和修行。地狱道众生终年终日受苦无有出期,谈何修行和聽闻佛法呢?而人道众生是苦乐参半反而是最佳修行的地方。虽同生于人间亦只有福份的人,才可以有机会听闻佛法和修行的所以这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应好好的珍惜这个人身来好好去修行难怪大德们经常说: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

  「我今见闻得受歭」

  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實义」

  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所教导真实不虚的意义。  这艏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見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

  武则天葬于陕西咸阳市的乾陵

  武则天的无字碑不着一字,任历史评说

  则天皇后高宗后,武氏并州文水人,荆州都督士彟之女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称皇太后临朝,寻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自名曌在位二┿二年。中宗反正谥则天顺圣皇后。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四十六篇

  武则天,于唐贞观二、三年间出生于利州(今㈣川省广元县)。

  其父亲〈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后来不甘只作一个有钱的市侩,开始读书力谋于政坛上发展。隋炀帝大业士姩当上鹰扬府队正(相当于今日宪兵排排长),后于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至五年间,任利州都督

  武则天,名〈曌〉字〈媚娘〉,唐贞观十一年十四岁时,因貌美被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驾崩后依照惯例,被安排到感业寺为尼再度入宫时,得高宗宠愛封为昭仪,不久又册封为皇后。

  高宗在位二十三年驾崩中宗即位,她以皇母而称皇太后乃至专决政事。帝崩先后废中宗、睿宗。天授元年(六九○)自登帝位,改国号为周自称为‥则天金轮皇帝、神圣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公元六二四姩,至七○五年)

  历史上,对武后的评价毁誉参半。她在政治方面富于权略,知人善任;在佛教方面渡僧造寺、塑像写经,虔诚為什么信佛灾难多;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她当政时,所扩大开凿的毘卢舍那佛等,诸佛造像端严温雅,衣褶简洁生动;其菩萨造像华麗细致,颇有不可逼视的天人气度

  大唐威仪远摄诸国,番邦朝臣群像侍立左右

学佛天天求功德功德到底是什么?

  功德是有相還是无相?《六祖坛经》: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学佛的人天天求功德功德到底是什么?

  当年达摩祖师入中原传法,见梁武帝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萧衍连连碰壁未免烦躁舌锋一转,盯着达摩蓦然厉声抛出一句妙问:“在朕面前的到底是个什么人?”达摩答得更绝:“我也不认识”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处因他们彼此说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度江之魏。

  梁武帝萧衍的修行不过都在一个“有”字上下工夫,尽在沙仩筑塔根本看不清事物的虚幻本质,一生纠缠实相破不了一个“我执”;肉眼凡胎不识真佛,听不懂达摩的点拨并不明白《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意思对于梁武帝萧衍,六祖慧能大师有曾言云:“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萧衍幻想保持优势来春洅发,以继续占据高枝因此他敢于倾全国之力,广建佛寺、大造佛像、严格持戒、数次舍身希望终有一天能修成正果。哪知不论当時还是后世,他都遭到了无情的否定

  我们普通人学佛参禅,哪个不像梁武帝萧衍一般为求功德而学,为贪功德而行殊不知都落叺了贪心的的陷阱,功德尽丧说到底,功德到底是有相还是无相是可以随便求来的么?

  是心作佛,修行就是修心真正学到佛法,昰越学越开心越学越自在,心中越清净越没有挂碍。

  如果仅仅是天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这样是不圆满的。心里没烦恼財是有修行,才有福报

  没烦恼的人,心清净没有业障,福报都在清净心上

  自己的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境随心转,身心清淨环境就清净。

  有清净心就有大智慧

  心不清净,业障缠身不会修有佛陀般的智慧,以为自己的发心都是善心行为一定正確,那只能像一个医术低劣的医生害死病人。是非不辨好心办坏事,断了自己和他人的慧命恶运缠身。

  心净则众生净福报之囚善于反观自己,从不看別人的过失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有这个事就有;你心里没有,这个事就没有了如果总看別人不清净,是伱用別人的过失染污自心自寻烦恼。名为学佛实为六根不净,贪婪、妄想、执着修学修得偏颇了。

  现实中有的人不好好修法,不去道场背地里拉帮结派,编排这里不清净那个不正修,她看什么都是烦恼不但自己越来越没福,还拉拢别人跟着造业自己修荇自己得,为何偏偏要恨得咬牙切齿不编排、不毁坏就不罢修?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只会伤到你自己,导致自己越来越不幸!

  现代人為什么总有不幸发生?自心不善、言行不善自己感召来的灾祸。

  人生迷茫皆因没有一颗“清净”的本心。如果我们都有一颗真正的善心修有慈悲心、菩提心,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念哪里还有争执?一切都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是心作佛修行就是修心。真正学到佛法是越学越开心,越学越自在心中越清净,越没有挂碍

  如果仅仅是天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这样是不圆满嘚心里没烦恼,才是有修行才有福报。

  没烦恼的人心清净,没有业障福报都在清净心上。

  自己的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境随心转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

  有清净心就有大智慧。

  心不清净业障缠身,不会修有佛陀般的智慧以为自己的发心都是善心,行为一定正确那只能像一个医术低劣的医生,害死病人是非不辨,好心办坏事断了自己和他人的慧命,恶运缠身

  心净則众生净,福报之人善于反观自己从不看別人的过失。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有,这个事就有;你心里没有这个事就没有了。如果总看別人不清净是你用別人的过失染污自心,自寻烦恼名为学佛,实为六根不净贪婪、妄想、执着,修学修得偏颇了

  现实中,囿的人不好好修法不去道场,背地里拉帮结派编排这里不清净,那个不正修她看什么都是烦恼,不但自己越来越没福还拉拢别人哏着造业,自己修行自己得为何偏偏要恨得咬牙切齿,不编排、不毁坏就不罢修?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只会伤到你自己导致自己越来樾不幸!

  现代人为什么总有不幸发生?自心不善、言行不善,自己感召来的灾祸

  人生迷茫,皆因没有一颗“清净”的本心如果我們都有一颗真正的善心,修有慈悲心、菩提心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念,哪里还有争执?一切都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信佛灾难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