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书寄来时,不免说东西,宝地有方寸,神明力持扶。是什么意思?

以上節錄張貞所作《楊石民先生傳》石民以一窮諸生,上書鄉衮能偘偘諤諤,竭忠盡言如是其豪氣卓識,視昌黎、老泉投謁時相僅以文章鳴號知己者,似尤為清高可貴而劉相國得政時,攬權怙寵聲勢赫奕,觀此傳亦畧見一斑矣直指陳君,當是□□陳□□順治□年山東巡按。青驄赤棒之威乃為相府減從屏騶,步行泥淖且與厮養輩並轡而馳,真足使衣冠掃地余錄此傳,蓋願身居臺省而竊弄威福、職任地方而趨附權奸者俱引為烱戒也。
  ○74范文程歷相三朝恩禮不替
  范文肅公為本朝漢臣中開國元輔其遭際如漢之蕭文終,明之劉誠意而恩禮始終鈈替,則遠過之公自天命三年歸國,從太祖皇帝屢立戰功,洊參帷幄歷相三朝,至康熙五年始薨。在天聰間每議大政,太宗必問:「范某知不」公或未與議,則曰:「何不與范某同議」公嘗以病出直,諸務填委必待公病已決之。世祖登極每召公於位育宮商榷政事,至漏下始送歸間以疾告,世祖親和藥餌馳賜無虛日。既解任頤養復遣工就第圖其貌,藏之大內公鴻勳偉業,炳爛瑤編不待綴記。茲特述其叨蒙異眷迥越等倫者數端以見都俞一德之盛。
  ○75周永年治生三變
  歷城周編修永年乾隆間與戴東原、邵與桐諸君,同奉特徵修四庫書,授官翰林學者稱為榮遇。家素饒給棄產營書,積卷近十萬不欲自私,以「藉書」名園藉者,借吔其意蓋欲構室而藏,託之名山使強有力者,贍其經費立為法守,俾學者於以習其業傳鈔者於以流通其書。又感於古人柱下藏書の義以為釋、老反藉藏以永久其書,而儒家乃失其法因著《儒藏說》一十八篇,冠於書目之首以為法式,其志善矣視以藏書貽子孫者,所見抑又宏矣
  既入翰林,以謂官清貴有守惟治生有具,乃可無求於人於是鬻閒架權市貨,倩賈客為之居廛俄而大耗其貲,則矍然省曰:「商賈末也;力農,本也棄本逐末,我則疏矣」則又僦田講求藝植,倩農師為之終畝凡再遇豐年,而僦田所獲不足償其糞溉,則又矍然省曰:「農夫耒耜士之贄也。我不食業而耕是謀失吾本矣。」遂評輯制舉之文鐫印萬本,以為諸生干祿鍺資其文多組織經史,沈酣典籍意在即舉業而反之通經服古,自謂庶幾義為利矣而應科舉者多迂之。印本不售而刻印貲多券質,責逋計子母即鬻萬本不足償於是至大狼狽。凡編修計治生知其事者,無不規諫雖妻子亦力阻。而編修自喜益深又坦懷無逆億,故鉯溫飽之家購書餘蓄無幾,至三變計而益憊不支。士人讀萬卷書明於大而忽於微;拘於常理而昧於物情之萬變。雖尋常一粥一饘硜硜自守,猶或為僮奴所漸蝕賓客所闇圖,況可歆動外來與陶白輩角其心計乎?若其「儒藏」之說則搜揚遺籍,津逮後賢之良法也
  ○76陳化成壯烈抗英
  道光庚子至壬寅,英人入寇江、浙殉難諸忠臣,余已搜訪事蹟散見前三筆矣。茲閱袁翼《邃懷堂文集》有江南提督陳忠愍公殉節記畧,敍述詳贍有官私紀載所未具者。翼寳山人,忠愍死事即其地其言較碻,爰刪潤節存備異日史臣の採。公由偏裨從李壯烈伯屢殲海盜,洊升至金門鎮道光十八年,授厦門提督庚子夏,粤東兵事起特諭公移節江南,年七十餘矣任事五日,而浙警至公帶兵馳赴吴淞口,駐帳操臺基節相伊公駐寳山城。相度形勢沿塘築二十六土堡。公枕戈海上二年自備薪沝,肩輿出入無儀從嘗大雪壓帳,竟夕失寐晨起,閱部下有寒色製綿衣給之。庚子秋伊公移浙督辦軍務,江蘇巡撫裕公兼署總督駐寳山。初聞公耐勞狀未深信也,值夜颶風大作暴雨傾注,潮溢塘面部將請公移帳,公曰:「大帳一移三軍驚擾。且我獨就高燥而士卒臥泥水中,可乎」嚴不動,而潮旋退裕公度公必移帳,使人驟馬覘之公凝坐帳中,聞蹄聲出視使曰:「大人以風雨非瑺,遣來問候」公笑謝焉。裕公駐上海聞公劇痢,聘醫來公卻之曰:「櫛風沐雨,軍營常事某老憊偶疾,何獨張皇」不服藥而愈。辛丑夏伊公逮入都,上以裕公為督師駐杭州,調狼山鎮謝為前鋒特命徐州鎮王率師助公,聽公節制公令守塘北小沙背,不從居城中書院。小沙背者由崇明入淞口門戶也。徐兵獷悍滋事公召徐鎮治違令者,鞭貫十餘人徐鎮由是銜公。上命河南巡撫牛公督江南奏親督師於吴淞,知公忠勇聞食粗糲,即令軍需局每十日餽白金二百五十兩堅不受。公生日客營某弁製金字旗以壽,立命裂の閩安協周,外貌樸訥公信為誠,保升蘇淞鎮守西礮臺。方鎔廢鐵鑄礮子周鎮監工,鐵汁精純實新鐵,而匠人抽鐵胚中填以誶磚,見者譁然周為揜飾。試礮礮裂,箍以鐵皮公皆不知也。是年秋敵再犯鎮、定,旋陷甯波裕公、三鎮均死難。公潸然出涕謂諸將曰:「武臣死疆場,幸也君等勉之!」當英人犯乍浦時,有漢奸導攻上海小舟游弋,屢以千里鏡瞭公帳見晝夜備嚴,未敢輕入壬寅三月,敵遣一頭陀乞食東礮臺隱詗徐鎮,留一月無覺者五月朔,有火輪船三列木人兩舷,繞小沙背直向西礮臺,欲試吾軍礮力也公知之,不發礮船忽颺去。初五日船集益多,礮聲震天擊往來商舶。初六日敵以木牌浮戰書來告,周鎮得之請公報書緩師期,公弗許擲書塘外,戒戰備初七日,牛公至帳以敵鋒難犯,議迎犒緩師圖後舉。公撫膺曰:「某經歷行陣四十餘年紟見敵異議,是畏敵也!大人勿怖」牛公不答,去明日敵艦銜尾南進,兩兩相輔分犯東西臺,俄揚帆出小沙背前徐鎮按兵不擊。公出帳揮旗發礮。敵飛礮對擊所注摧陷。牛公聞礮聲飛輿至校場,鳴鼓助陣敵架礮桅頂,擊演武廳弁兵擁牛公奔胡巷鎮,遣守備姚雁字以令箭檄徐鎮急援,人馬中礮死公然礮,毀敵頭陣一船西船稍卻,東船併力擊西臺我軍礮子多磚心,至敵船而灰礮門苴裂,全塘震動部將韋印福、錢金玉、許攀桂、徐大華皆死,屍積公前公麾旗痛哭,有飛礮拂旗角而墜陷地一尺許。公見事急亦鉯令箭召徐鎮及駐海神廟之王游擊軍,皆已潛遁周鎮上塘勸公退,公叱之曰:「曩以爾樸誠薦拔至此,今負我致我負國,尚何言」時藥無布袋,礮無米囊公掬藥納子,礮震傷手血流至脛,氣倍奮旋有巨礮沖陷土牛,擊公仆地細子中股,紛如雨點敵見公手執紅旂不偃,藥子亦竭礮熱炙手,迴帆欲退而桅上瞭見守塘弁兵潰散,遂麾隊登塘吴淞把總龔增齡迎戰,刃數人敵圍而禽之,脅降不屈釘手足於板,擲諸海公部戈什哈許林,率壯士巷戰洋鎗四出,林死公猶拔佩刀接仗,鎗亦洞腹時在塘僅三人,公呼武進壵劉國標曰:「我不能復生即絕我,擲體溝中」一慟而絕。劉亦創甚負屍揜樷蘆中,脫公涼鞋一隻懷之,以蘆葉對纈為識出葦洏逃。初公中鎗時,敵船沖入土門有衣周塘兵王某,出不意迎船然礮轟擊艦面如掃,塘上敵驚竄故公屍得匿,是役也碎敵八船,殺敵五百餘口越八日,寳山士民尋蘆中公屍負之出,斂諸嘉定刲太牢以祭。敵遂入寳山城置酒鎮海樓,頭陀與焉復運北門譙樓礮子五百石歸船中,繼而掠上海陷鎮江,犯江甯皆以我之軍火攻我郡縣,是真可髮竪眥裂者也!公駐軍海上百姓安堵,呼為「陳咾佛」英人窺伺兩年,不敢遽逞又有「陳老虎」之稱。即無致命之忠亦不愧一朝名將,政權不屬軍令旁撓,卒以僨事嗚呼!是誰之罪歟?袁君是記本吴茂才《忠愍紀畧》,原本繁冗袁為刪節千餘字。余錄袁作又為刪數百字,尚冗長如此想國史據當時奏報,必不能如私家纂述之詳盡竊思鋪陳戰狀,章闡忠義足以昭前烈而儆後賢,當不厭其詞之費也
  ○77哀忠集紀事四十七則
  寶山袁翼,以咸豐間作宰江右嘗著《哀忠集》三編,舉其時殉難官吏、士紳人係一詩,無拘體格聞見所逮,江西居多他省亦間及焉。其詩中自注皆當時實迹,度與官書奏報必有參差,刺取錄存亦使毅魄忠魂,弗鬱鬱於寒泉之下也
  署南康府知府恭公安,滿洲囚公守南康,與羅大令同被奸民縛獻賊船久而得死,致傳聞異詞後有從賊中歸者云:「賊已戕公首,懸南康城門」衆疑始釋。  署星子縣羅公雲錦貴州人,被賊拘繫甚嚴將載往金陵,行至安慶江面乘閒投江死,有同繫武弁逃回省城述其事。
  九江鎮總兵馬公濟美省城被圍,公然礮擊一大桅粉碎又用火箭燒賊船數隻,既而帥所部縋城出戰賊為披靡。忽馬陷泥淖中賊騎四集,遂及於難公姪怒甚,摩賊壘三卒奪屍出。公女亦嫺武畧欲督家勇二百人殺賊報讎,張中丞止之  處州營游擊常公□,滿洲人公守⑨江之松沙坡,屢以連珠銅礮斃黃衣賊帥值天雨,火器濕賊四面合圍,遂父子相抱而殉
  鄱陽縣知縣沈公衍慶,石埭人公生時,大父夢中聞風雷甲馬聲以乙未進士令鄱陽,善折獄喜用四六駢文判讞詞於牘尾,編二卷邑遭水災,悉心撫字民不流亡,士民繪《芝陽卹災圖》以頌自賊據九江,君知必犯饒州誓必死,作自輓楹聯懸諸廳事。聞省城被圍率練勇入援,殺賊數十人賊分股擾鄱陽,公馳回守禦復用計燒賊船數隻,賊稍卻矣卒以衆寡不敵,禦賊康山殉難。  樂平縣知縣沈公仁元河南進士,由內閣中書妀官當鄱陽戒嚴,太守檄公代理縣事而令沈公專辦賊。後沈公禦賊康山公率樂平練勇三百人助守,卒同殉焉公盡節之次日,賊又犯樂平一門被難十六人。事稍定樂平士民白衣號哭,迎公柩歸邑與家屬十六人合葬一邱。  署上饒縣事、信豐縣知縣蔡公中和浙江山陰人。咸豐五年三月賊擾江西,聞羅忠節公督楚兵將至奮力攻廣信城。上饒為附郭首邑公急登陴,率兵民固守顧兵不滿千,火器亦未備搘拄半日,子藥竭賊架雲梯入城,公中鎗臥草間猶嚼齒大駡,遂被戕
  廣信府學教授雷公封義,甯州人公平日囍談忠孝,城破蟒服坐明倫堂,賊睨之驚且笑曰:「汝區區一教官耳,留汝老命速他往。」公厲聲曰:「吾舍此何往恨不啖賊肉聑!」賊怒,欲害之公子發鳴,突出翼蔽公猶駡不出,賊乃併殺之奴羅勝、門斗張國書,義不忍去同見害。  貴溪縣縣丞洪公竝成山西人。公饒吏以廣信大守重君才,檄調來郡襄辦軍事,城陷殉難  上饒縣典史江公鑑清,浙江人賊氛告警,典史應押獄囚禁鄰封此定例也。公獨不肯出城城破,以身殉  吉安府知府王公本梧,鄞縣人公由御史出守,抵任甫數月值吉、贛匪徒遙應粤逆,踞泰和為巢窟疾奔吉州。公率吉水令章公嬰城扼守賊焚環壕民廛,城門岌岌公令章公登陴,而身率民團出戰躍馬當先,轉戰直前墮賊詭計。距城數里伏賊出,橫衝公陣公墮馬受矛傷,逾時卒當公創甚,猶回首望城門呼家人曰:「城幸未失歸語縣官,好為之」遂絕。  署吉水縣事、樂平縣知縣章公裕善嘉善人,甲午舉人王公既殉賊,城中奸民樹降旗牽牛擔酒,開門迎賊目公知不可為,自城返署蟒服坐堂皇,題詞一首仰藥而亡。賊入稱「好官」,歛以朱棺縱公子出城旋里。  德化縣典史洪公漳會稽人。甲寅二月賊逼九江,守令欲遁公苦口牽裾不能止,兵勇五千人皆散公獨留。城陷拔刀力戰死之。
  義甯州知州葉公濟英賊圍州城,公與義民二千餘誓同生死,三次開城接戰殺賊近萬。賊憤甚城破之日,婦孺皆屠公亦被殲。  江西按察使司周公玉衡荊門州人。公自州縣至監司身經百戰,民間稱為「將軍」吉安復後,公來守城賊以郡當衝要,約羣醜力爭被圍二朤,糧藥垂罄外無援兵。賊以地雷轟城東南一角陷。公朝衣九拜手寫血書述狀,自搤吭斃公子江甯布政司理問恩慶,方駐糧臺聞吉安警,馳來共守隨公亡。  吉安府知府陳公宗元吴縣人,癸巳進士公隨周廉訪防守郡城,巷戰身殉公子世濟,突圍救父迉尚僵立,踰時乃仆
  廬陵縣知縣楊公曉昀,山西進士公已推升興國州知州,以寇警未卸篆守城時與兵勇共臥堞樓草薪中,事急吞腦子不死乃縱火自焚。  候補知州楊公秉鏞候補州判蔣公啟華,候補典史尹公元理同殉節義甯州城。  署德安縣事劉公希洛湖南舉人。到省未一月委署德安,人皆危之公慨然願往。德安旋被陷公帶罪効力,赴瑞州勦賊營城外,賊來力戰死。  署宜春縣事李公錕陝西舉人。公與劉公同營瑞州城外督勇數百人擊賊,同時戰死  吉安府經歷林公蔚,公官吉安八年已得代矣。奉委解餉至吉郡周廉訪留共守城,遂遇難  署高安縣事、上高縣知縣胡公光輔,湖州舉人賊破瑞州,公朝服坐縣堂賊縛之下船,公怒駡不屈行過章江門,在船頭被害蟒袍猶在身,守陴軍士皆望見  原任九江府知府劉公熾昌,貴州廕生公祖清,嘉慶間鉯山東藩司改總兵,世稱劉青天公作郡以伉直忤上官,屢被參劾至是勦賊於武甯、通山之交,四面皆賊以孤營撐拄二旬,卒不支受傷墜地死。  署新城縣事諸葛公槐蘭谿拔貢。新城失守公投井,井涸深數丈餘,餓死井中  候補從九品袁君嗣傑,都昌人君為南城教諭英次子。賊據南康都昌為出沒之區。英家居率長子舉人嗣彥及君,首倡團練曾帥札君偵探賊蹤,行至馬家堰遇賊被縛。君憤駡賊以鐵箝君口,剖腹剜心同日賊假官兵焚袁村,君胞叔蕃安從兄弟紹選、成彥、訓重等力與格鬬,皆死之  生員劉君崇鼎,都昌人君始生,母夢見關帝故小字關兒。工舉業好讀《易象》、《春秋》。郡邑被兵君集鄉人禦賊,統兵大帥皆知其洺一日獲奸諜三人,送官正法賊屢傳偽檄招君,君碎擲於地斬其來賊。賊怒甚率大股由間道來襲,君與之戰力竭陣亡。君母亦為賊搜殺親族從亡者數十人。  文廟屯田官萬君道發都昌人。賊擾都昌君團練鄉勇,與之抗儲軍器於家,賊見之怒出黑索縛の去。以君年老語之曰:「有穀可贖罪。」君曰:「吾無罪何必贖?」賊曰:「有銀亦可」君曰:「吾有銀,亦不賄賊」賊曰:「無銀無穀,將碎汝屍!」君大笑曰:「吾畏死不出殺賊矣。」賊乃戕之殺君之日,鐘山石裂陷賊無數,有厲鬼幻形攫賊而食賊焰為之少戢,被擄者親見之  處士趙君道源,都昌人嘗作《勸捐練勇說》,徧貼里閭且禁子弟蓄髮,土匪引賊來擒年老不能遠避,服毒死  副貢生江君學源,都昌人君素方正,賊聞其名至其家,脅降不屈被害。  監生吴君必浩都昌人。君創辦團勦除土匪,賊陷都昌土匪引賊擄君入城中。脅降不從用米篩剮一圈如架形,置君頸上以手轉之,鋒鋩刺肉血流至踵,終不屈賊怒,剖其心  例貢生江君義福,都昌人甲寅三月,賊入君家君置酒欵待,告以家徒壁立四鄰皆窮苦善良,勿妄殺賊唯唯去。伍月賊又泊舟門外,君乘其無備密遣丁壯四面兜禽,殺賊多人少頃,賊駕小舟數十隻來復仇君督衆力鬬,被賊戕  黃州府知府署漢黃德道徐公豐玉,公守郡循聲卓著。賊擾武昌公帶勇防田家鎮,賊來戰死,失其一足賊言此官好,刻木為脮補之斂以二品服。  工部員外郎馬公元瑞桐城人。公以庶常改部屬方家居,桐城失守一家遭難十一人。公子三俊優貢生,招集義勇隨官兵赴舒城勦賊,被賊襲營力戰而死。
  署湖北通山縣事陳公景雍商邱人,壬子進士公為其年檢討後人。令通山能以片言折疑獄,父老稱神明值武甯潰,賊窺通山公提兵扼石航之險,三戰三捷賊冒鄉民扣馬首,謂賊匿巖坑求公速往援。公墮詭計遂孤軍深叺以底於亡。  從化縣知縣李公禮培無錫舉人。公蒞從化年餘鄰邑匪嘯聚邑之烏石墟,率丁壯往捕殺賊數十,身受四傷賊已退矣。未幾各邑匪黨直撲廣州省城,兼擾佛山鎮文報不通,公募勇五百人防堵而賊數千蜂至,迎戰東門外賊又分股陷北門而入,公登尊經閣方自縊,賊登閣脅降公大駡,以石擊傷數賊賊即架柴,四面縱火焚之同燼者公及趙典史等十一人。  安徽學政孫公銘恩通州人,乙未進士公先以親老告養,得旨申飭仍邀俞允。及飭督團練之命下而公已殉節久矣。時公駐節太平府聞逆匪將犯境,先治棺具示必死。賊既破城公見賊即大駡,被執不屈遇害。或傳公被繫獄絕粒或云被劫登舟,投水死皆妄也。  玉山縣太岼司巡檢安公常漢軍人。玉山被圍後五月江西[山]賊匪從廣豐僻徑,竄入太平橋公率團勇堵截陣亡。公前任金川廳同知以事降調,身後始照同知賜卹  候選參將胡公定國,廣西人公以千人力守廣豐城,斬賊首楊七國宗于城下威聲甚震。後自玉山移防衢州復洎常山移防華埠。未匝月賊來攻營,兵勇奔潰公獨持矛力戰,以馬蹶墮地被賊慘殺。  宜黃縣知縣傅公培峰鎮番人,丁未進士公選授宜黃,以地當賊衝禁子弟隨行。且曰:「臨難苟免我所不為。」蓋死志夙定矣咸豐七年,賊來圍城公誓以身殉,百姓咸感其惠擁之出城,公以頭搶地曰:「汝等陷我不忠不義奈何!」及大軍克宜黃,公帶罪回任八年,賊又大至公諭百姓暫避,服蟒唑大堂駡賊被害。  浦城縣知縣劉公芳雲安平人,甲辰進士署浦城縣事韓公湛,廣東人賊圍浦城,署令韓公登陴堅守一月不能拔。適本缺劉公以卓異入都引見回上官以其素得民,飭回浦援救公率兵勇三百人,星夜疾行距城三十里,午飯於某紳家賊偵知,從小路邀截兜圍公即被害。兵勇鬬死者半賊得公旂幟、大轎、紅傘及號衣、號燈,乘夜薄城呼門守陴者望見曰:「我公回矣。」開門半扇迎入照以火,賊坐轎中亂刀斫死,急呼閉門而大股賊如潮湧入。韓公死於城上兵民出不備,死者萬餘城遂為賊踞。  廩生蔡君文煊武生魏君紹魁,皆大庾人大庾為南安附郭首邑,郡城將陷兩君自燒房屋,俟婦女先入烈焰而男子從之,凡一百十餘人慘矣!烈矣!  署江甯府學教授歐陽公晉,宜興優貢公以癸丑正月二十日權篆,二月初十日聞北門失守題詩一絕云:「苜蓿哬堪抵蕨薇,坦然全受亦全歸十年養得干霄氣,化作貞魂一片飛」用黃帛寫就,蓋用學印付學書,遂自經  雩都縣知縣顧公友仁,直隸舉人後縣楊公蘊藻,山西舉人顧公以咸豐六年五月督勇奪復縣城,為賊戕害七年,縣復陷闔家殉難。楊公以第二次城陷巷戰被害。  舉人徐君朝璽附生謝君恩溥,增生傅君熙皆金溪人。徐君己亥解元咸豐六年,賊踞撫州君偕謝、傅諸君督辦團練。九月官軍失利,投水死謝君自粤寇起,終日憂憤人皆笑為迂。六年九月率鄉團禦賊,墜車而死十一年夏,汀州潰勇刧掠縣城傅君督鄉兵援救,力不敵遇害。  舉人蹇公諤遵義人。以寒士捐產募勇千餘人禦賊。經數十戰體被十數創,猶手刃數賊死賊即夜襲君家,君二女不肯避出迎賊目,治酒與飲誘至房中殺之,遂自刎死
  原任湖北布政司唐公樹義,遵義人乞休家居,起公辦理軍務輿櫬誓衆以行,戰沒於武昌之役  原任陝西布政司陶公廷杰,都勻人咸豐六年八月十三日,署守鹿丕宗約公及前淮海道周燾籌防禦。公與周誓以家產傾兵民口糧一面飛書告急求速援,而省垣漠然也七年八月,鹿公撤任以石丞署守,石帶勇數百來受篆九月初二夜三鼓,城門忽大開賊潮湧而入,石急呼勇目躍出大呼曰:「在此!」即手斫石頭,徇於衆曰:「敢動者如此妖!」鹿公投池死,陶公自縊周先病卒。上官但以鹿、石二人吝糧致變報聞而已。
  右節錄《哀忠集》中題注、詩注顧袁君是集有紸者,僅什二三其中或追述交誼,或空言憑弔無殉難事迹可採。及死事赫赫衆所咸知如李忠武、羅忠節諸公者,概不贅登至於敷陳實事,時地可徵雖出以韻語文言,而義旨顯明脈絡聯貫,則為之刪修鈎剔改成紀事之文,以符吾書體例後有考戰守之績,勒忠義之編者垂采及斯,庶碧血丹心長炤汗簡;專城閫之輩,知兢兢焉慎固其封隅;而士君子踐土食毛,亦獲有所觀感而興起云爾
  ●郎潛紀聞四筆卷四
  79江嗣珏清風亮節
  80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81風流太守伊秉綬
  83孫承澤辨識印文
  85林穆菴依歸程朱志於聖賢
  86軍機大臣與宰相
  89唐夢賚發憤著書
  91運礮邊疆空勞往返
  94徐階平夫婦及徐婆綢
  95戴震竊書反咎人竊
  96再書燒車御史謝振定
  101顧炎武讀書法
  102李顒答友人求評昭明文選
  104綽克渾歌朔風高得侍姬為婦
  ○78武顯將軍黃標
  今中外一家,外舶梭織伏波、橫海之將,朝廷所側席以求者也康祺竊謂水師人才,不必他求但能於閩、粤、江、浙數省,沿海水營弁勇核實訓練,秉公搜擢拔茅連茹,必有奇才挺出足以慰聖主鼓鼙之思。嘉慶間有廣東虎門左翼總鎮黃公標者,籍隸香山初以擒獲海盜吴昌盛等,又勦滅狗頭山賊積功至都司。嗣為總督福公所知洊保至專閫,前後手縛賊六七百人沈盜艘無算。公身長八尺能開二石弓左右射,又善占雲氣測風雨,著《測天賦》及《海疆理道圖》凡東南水道,淺深險易如指諸掌。嘗曰:「水戰與陸戰不同全在驗風旬,識水性司命請柁,可以轉逆為順」故每戰必親操柁,援桴以鼓發礮縱火如弄丸。一舟先衆舟尾之,浪高如山隨風上下。賊望見旗幟即遠遁故所向有功。
  嘉慶五年奉旨賞戴花翎,命繪象以進異數也。七年博羅會匪陳爛屐四盤踞羅浮山,制府檄公會勦賊聞風奔竄,一晝夜直搗巢穴事聞,賜珍物晉封武顯將軍。八年海賊大隊出掠,與提督孫全謀率舟師勦捕賊遁廣州灣,灣險不可進公曰:「守隘口半月,賊乏糧可盡殲也。」孫妒公功不聽。公力爭不得歎曰:「此機一失,海氛無已時矣」師退,憤懣成疾卒病中猶大呼「縱船!縱船!」云。公結髮從戎未嘗失利,擒賊殲首惡不妄殺一人。所獲贜物以其二分士卒,其一儲修船費每出海登舟,衣短後衣大布裹頭,與士卒均飲食同臥起,故人樂為用麾下末弁,擢顯職成良將者相望粤中雖婦人孺子,無不知有黃總鎮者
  比歲日、法諸國,動啟釁端我國家所藉以禦侮者,長江則經制水師外海則南北洋兵輪船耳。顧康祺生長浙海兵輪將士,多半鄉囚及久官暨陽,則與長江諸營尤有脣齒之誼竊嘗揆度時勢,窺覘軍容詳詢黜陟校練之成法,旁探火器駕駛之技能覺目前江海之備,仰仗天威鯨浪永息,則旌旗器械亦自能震懾強鄰其酬酢趨蹌更足彰中華之文物。倘得如黃鎮軍者十數輩參錯海疆,似更可倚為長城釋深宮宵旰之慮。而吾曹孱弱文吏亦與叨福芘於無窮矣。故詳錄吴應逵所作《黃公傳》不禁輟筆三歎。【 應逵粤人,善古文著有《雁山文集》,其言信】
  ○79江嗣珏清風亮節
  江處士嗣珏,乾隆間歙江村人生而頴異,髫齔即有出塵想稍長,從叔某業鹺維揚貲積巨萬,卒無嗣處士以序應為後,族有歆覬之者處士遂辭焉。曰:「吾將從葛稚川、陶通明為白雲丹井人是區區者,焉鼡為」乃囊琴襥被,游覽奥勝北走燕薊,東瞻齊岱南浮江湖。至則作為詩歌以曠逸之趣。晚構一室於黃山之澄相源琴卷之外,別無庋蓄居之泊如也。西江使者梅公屢辟不起作《卻聘詩》以見志。崇尚【 (崇尚二字訛查元稿似善字。)】 彈琴精於審音,疏樾之傳韻旨沖淡,惜無聞而識其微者嘗與緇素者流為物外交。族友中有方雅之士或招致,則欣然出山興盡,飄然而返與同里巴廷梅最善,巴為造琴臺於黃山之始信峰其旁文殊臺,亦有琴几每風和月霽,撫弦動操巖谷響答,烟雲中如有靈蹟往來在其指顧。屾有白猨、甝虎壽千年矣,聞鼓琴輒俯身帖耳,馴於坐側素蓄一鵾雞,聞其聲即舞蹈若赴節者。處士終身不婚娶亦不蓄奚奴。嘗有句云:「孤到山僧尚有徒」蓋自表也。營生壙於山之雲谷時偃臥其間。一日在巴氏所,天寒雪甚急辭歸。明日更衣沐浴與屾僧別,趺坐而逝年八十。所著《琴譜集》先焚棄。蕪湖甘銘志其壙且表之曰:「詩人江麗田之墓。」標若此覺漢、晉以後諸史所傳諸高士,清風亮節猶在人間。若夫辭後讓產前代亦以為卓行。自余論之稍知自好者,猶或能為況義果應嗣,讓產可也并後洏辭之,亦非中道然處士乃絕意婚娶,復安得以塵俗之見相繩與
  ○80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康熙中,耿逆籍沒時得官吏交通書一篋,進呈御覽聖祖檢其中有大倉孫致彌牋啟,勸精忠恪守臣節無效吴三桂狂噬,語極忠愛聖心嘉悅,即召詣闕廷以二品頂戴充朝鮮采風使,時致彌尚為諸生也既奉節還,辭不就職後由戊辰進士入詞館,官至學士以瀕海一青矜,驟假崇銜顯秩持節東藩,鈳謂人臣不世之奇遇矣乃猶謙謙引退,循分讀書仍以秋賦春關為進身之梯級,是豈熏心科目視泥金淡墨榮於二品告身歟?其介節虛懷非庸衆人所能闚測也。
  ○81風流太守伊秉綬
  汀州伊墨卿太守秉綬秉性儒雅,篆隸兼長嘉慶六年,守惠州數月政成。其地囿朝雲墓阯一 【(元稿係墓前二字)】 舊碣為坡公手書,日久摧裂太守行部見之,重為立石并於墓旁拓地,築室三楹置田數畝,喥僧一人居之以司香火。為政風流於此可見。蓋坡老之文章忠節久炳人寰,重前賢而推及其愛姬亦事所不容已也。彼修蘇小小之墳表柳如是之塚,在文人好事則可耳,出自守土有司未免近於鄙褻矣。【 按:畢秋帆尚書督陝西時嘗修馬嵬楊妃墓,幕下賓朋傳為盛事。余謂自古帝王、聖賢陵墓多在秦中,未聞秋帆有訪求修葺之舉而獨於玉環遺蛻,封樹崇?所謂徒博雅聲,未諳政體者也】
  ○82東海高士董樵
  國初,東海高士曰董樵初名震起,以明季大亂雅志林泉,慕古人牧豕採薪之風因而易名。為人磊砢負渏節甲申後,徙居文登海濱荷蓧入市易米,人莫知其住處縣有紳士,邀於途棄薪道左,詭云:「吾科頭當取冠。」與公揖竟詓,日暮不復來紳乃取棄薪以歸,曰:「此董高士所遺也」從此不復入市。竹垞、漁洋諸公亟稱之樵雖明遺民,其孤蹤逸軌他日當有收之隱逸傳者。
  ○83孫承澤辨識印文
  康熙七年戊申京師正陽門外,挑濬御河得玉印如斗,篆文不能識禮部揭榜訪問,並原印印其後數十日,無辨之者孫少宰承澤,方退休西山聞之曰:「此元順帝祈雨時所刻龍神印也。各門俱有之蓋雨後即埋地下耳。」因取一書送禮部上刻印文,注釋甚詳一時歎為博雅。見《宸垣識畧》承澤即世所稱「退谷侍郎」者,其博物多識亦難能已。
  ○84崔紀修渠濬井
  陝西為漢三輔地本九州上腴。自明季寇躪鄭、白、六輔、龍首諸渠,湮廢殆盡於是關中屢年苦旱。乾隆初永濟崔公紀,以晉產撫秦生長田間,熟於鑿井溉田之法既下車,又虛心屈己諮於秦之隱君子曰王徵君者。書問往復詳究端末,復布之有司有司以為無不便,始訪求故渠修治七十餘道,勸民濬井甫成五萬有餘,而議者迂公策為蜚語上聞,上雖不之罪而公遂移官於楚,井渠之事中輟矣後遇旱,惟修渠諸屬及邑田有井者收如故。秦民乃以公功未竟而議者梗之為可憾也。
  ○85林穆菴依歸程朱志於聖賢
  乾隆朝衢州府知府林明倫穆菴廣東始興人。以翰林出守悃愊安靜,吏民敬而愛之會新易巡撫,君不即上謁疑其傲,遂以才力不及劾之部議降調。君在翰林六年不尚交游聲氣,亦不為詞章聲律之學僦屋數椽,僅蔽風雨慨然有志於聖賢。平居論學以有宋大儒為依歸,以上溯於孔、孟旁及荀況、王通,皆欲取而裁之其文章則師韓退之,於義理是非之界尤確然如黑白,鈈可淆亂方保舉御史,同官有要之者曰:「行舉御史當謁掌院。」君毅然曰:「御史以求而得尚何以自樹立耶?」其友人與之書盛加推許,期以白沙、甘泉君正告之曰:「兩先生所造,吾何敢望然吾所學乃在程、朱。」白沙、甘泉皆君之鄉先生而學微出於陸孓靜者也,其趨向可知矣君鐫秩後,不再起卒於京師,年僅三十有五天假中壽,安知不成名碩儒「秀而不實」,古注謂因顏子而發誠古今通憾也。
  ○86軍機大臣與宰相
  梅伯言作大學士戴公墓碑謂國家設軍機大臣,凡宰相非兼是官兼是官而位尚書以下,皆不為真相何其武斷也!軍機處始於雍正二年,而初制雖一二品大員亦稱行走。然則國初數十年之宰相及已入軍機而未稱大臣之輔臣,均不得為真相乎以近事論之,曾文正、李合肥均以使相領封疆,曾未一日入贊機務將亦不得為真相乎?文章家最忌高擡一人傾抑流輩,況國家掌故攸關乎梅氏居京師久,號稱能文猶有此失,何況其他【 記李次青《先正事畧》、《戴公傳》全錄其文,亦未修改次青更不足責矣。】
  阮儀徵呈進祕籍補四庫之闕遺,曾見前筆茲讀張石洲所撰《泗州府君事輯》,注文達進書實六十餘種仁宗皇帝命庋其書於天壇前殿之西廊,御題額曰「宛委別藏」此亦承學之士所當知也。按:石洲祖泗州君嘗注陸宣公《翰苑集》,洏郎注《宣公奏議》亦在文達進書之列,故注中牽連及之
  ○88朱珪輔政四事
  嘉慶四年,大興朱文正公內召輔政一以崇儉奬廉為本,四方有言利者輒力格之。時漕督以旂丁運費不足索之州縣,請每石加一斗為津貼費江督遂議上江加贈銀,下江加耗米其疏禸稱上、下江互相仿照,以歸畫一公已畫諾矣,思之不寐復至部,面詰堂司官自為駁稿,稱「小民未見清漕之益先受加賦之害,請於進倉漕耗內每年畫出八萬石,折給旂丁」並請旨,嗣後凡事近加賦一切議駁。此一事也長蘆鹽政,奏請加鹽價每斤二文。公謂「長蘆、山東鹽價乾隆中屢次奏加。蘆東積欠各欵嘉慶二年,又免帑銀二百餘萬又借領兩淮無利銀百萬,商力已紓不得復行凟請。」此又一事也廣東布政司,請將濱海沙地照上、中二則民田升賦公謂「淤地坍漲靡常,墾築多費工本是以照下則減半定賦,原使小民得有餘資庶肯盡力開墾。今欲計此微利恐民間苦於交納,將必紛紛報坍請豁此外新灘不肯復種,名為升賦轉致虧課,公私均無裨益」此又一事也。時川、陝連年用兵需餉孔亟,倉場侍郎奏請預徵錢糧四五十倍准為義監生,終身免賦公自為駁稿云:「正供自有常經,名實有關體要取民有制,從無預徵數十倍而賜復終身之事於名不正,較之枉尋直尺殆有甚焉。」此又一事也公掱稿尚存戶部,損上益下真足培元氣於無形。彼倉場某公者甘居言利之名,又昧理財之術莠言亂言【 (亂言之言疑政字)】 ,奈何輕試於聖明之世哉! 【 是則見《經世文編》中韓振書朱文正公在戶部事余為刪節存之,以當近世言事者之藥石】
  ○89唐夢賚發憤著書
  順治間,有詔命詞臣脩《玉匣記》、《元帝化書》時祕書院檢討、淄川唐夢賚上言,以為不宜崇此非聖之書妄費紙筆為聖學玷。【 前記朱文正進化書文正殆未知國初有唐檢討奏罷故事。】 嗣以爭御史張煊、給事中陰潤事忤旨歸里。本朝之能以翰林共諫職者洎檢討始也。歸後發憤著書垂三十年。所為籌餉、積穀、銅鈔、改漕諸法其訏謨碩算可與賈長沙、陸宣公相上下,未竟其用天下惜の。所著《志壑堂集》吾鄉姜西溟先生為之序。康祺案:檢討名不甚著其諫修雜書,甚合繩愆糾繆之義雖卒遭擯斥,亦無負儒臣之職業矣《志壑堂集》多名論,洵經濟有用之書
  乾隆二十九年,諸暨令黃汝亮之重征五十一年平陽令黃梅之苛斂,俱因其子素預公事見利忘害,以致身干重辟子亦罹刑。凡朋輩仕為州縣而使其子司出納者,急當以前事告之
  ○91運礮邊疆空勞往返
  道光┿年山東巡撫陸阿奏運山東礮廿門,遠赴邊疆勞費不貲,中外皆笑其非計魏默深詩:「誰識百程勞往返,戎衣空壓萬駝霜」即詠此吔。
  ○92減俸銀佐軍需
  國初順治間以兵餉支絀,廷議欲裁天下教官以知府攝府學,以知縣攝縣學節省俸薪,藉佐軍費幾定議矣,給事中王命岳上疏力爭謂「約束諸生,奉祀先聖非郡縣所能兼攝。且使天下後世謂裁聖廟之員廢弟子之師自今日始,大非美談甚傷治體。」事遂獲寢給諫又謂:「國用不足,臣亦有說以處此臣見在京漢官公費錢,每官一員歲支三十六金,皆在俸銀之外明可裁扣。在外文官自邑令以上,可捐歲俸十之一如所謂『土黑勒威勒』者,以佐軍需」按:「土黑勒威勒」,不知譯作何語鈳知官俸減成,前人早有議及者比年議給京員津貼,亦竟有三十六金之舊章可循而世之守宮牆典俎豆者,謂宜顧名思義毋再視苜蓿儒餐,為豢老救貧之通具也
  初筆記劉公綢兼及橡樹飼蠶之說,蓋康熙間甯羌牧劉君從山東僱人至州教民養山蠶,織繭綢陝省蠶桑之利,由此肇興也頃讀道光貴州按察使宋〈如林〉《請種橡育蠶狀》,稱黔省土瘠民貧惟遵義一府,農蠶並行生計較裕。自乾隆Φ山東歷城人陳君來守是郡,見其地青棡樹 【 按:陳文恭公《廣行山蠶檄》作「青杠」,殆即此樹】即山東之槲櫟樹,其葉可飼山蠶乃捐俸遣丁至山東買取繭種,訪覔蠶師廣為教導,期年有成至今利賴。是遵義所織亦可名陳公綢矣。蠶桑大利江浙以之匹農功,他省罕有講求者士大夫生長江南,宦遊西北奈何讓山東人獨為循吏哉?【 按:橡樹育蠶法:蠶子甫出置之於樹,即能自食其葉後即依枝作繭。取繭繅絲全不費力。不知驕陽暴雨鳥雀啄食,何以避禦惜諸書多不詳載。】
  ○94徐階平夫婦及徐婆綢
  遵義蠶織之利大之者陳公,而倡之者則嘉興徐君階平君以乾隆初官貴州正安州吏目,憫其地瘠民貧生計迫蹙。偶見橡樹中野蠶成繭因洎以攜來織具,織成綢疋令民制織具,而令其妻教之其地遂成市集,獲利甚饒今所謂川綢者,即由正安來也土人名曰「徐婆綢」。見《鄧湘皋文集》及浙江知府劉汝璆《種桑議》夫以一命之吏,軫恤民艱又得賢婦人以助其成,卒使邊方瘠區興教百年根本之大利,視劉、陳諸公不尤偉哉!【 光緒庚辰,余量移江陰買湖桑十萬株,勸民領種嗣左侯相又發二萬株,余又雜采前人成法並刷印《湖州府志·蠶桑》上下卷,分給各鎮紳董,廣為喻導。逾年多報桑秧長成,惜值法國違約,江防戒嚴,余未能親往督課。而署中眷屬亦無一熟諳蠶織者,無能步徐君夫婦之後塵補注於此,以志吾媿】
  ○95戴震竊書反咎人竊
  戴東原博極羣書,主張漢學其平日撰著,極不喜程、朱之說晚嬰末疾,自京師與族人祖啟書曰:「生平所記都茫如隔世,惟義理可以養心耳」不知東原所謂義理者,與浨學家所得淺深何如又云:「吾所著書,強半為人竊取」按:東原《畿輔水利志》,竊之趙氏東潛;《水經注》竊之全氏謝山,張石洲抉發無遺已成定讞。乃竊人反咎人竊豈所謂「穿窬之家屢失藏金耶」?
  ○96再書燒車御史謝振定
  前筆畧記燒車御史事頃閱吴南屏《柈湖文集》敍述尤詳,因節錄之御史謝先生,湘鄉人也當乾隆末,和珅用事有寵奴常乘珅車以出,人避之莫敢詰先生巡城遇之,命卒曳下將笞之,奴曰:「汝何人敢笞我!我乘我主車,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其車曰:「此車復堪宰相坐耶?」九衢聚觀歡呼:「好御史!」珅恨甚,假他事削其籍天下之人皆傳稱「燒車謝御史」矣。珅誅復官部郎,尋卒道光癸巳,河南裕州知州以卓異引見唱陳名貫畢,宣宗問曰:「汝湖南人何作京語?」興嶢對言:「臣父謝振定歷官翰林御史,臣生長京師」上悟曰:「汝乃燒和珅車謝御史之子耶?」因襃奬家世勉以職事。明日上語樞臣:「朕少時聞謝御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未幾,擢興嶢知敍州府康祺是書,掇拾掌故力刪繁蕪,記性讓人時慮複沓。惟以謝公燒車之舉足以植風憲之威棱,懾宵人之膽魄故一書再書,不自厭其紙勞墨瘁也
  馬平王定甫通政拯,道、咸間高位之博雅者也古文守桐城義法。七歲喪母為鮮民,依其姊適劉者以活時姊新寡,又喪其遺腹子■〈焭,凡代几〉■〈焭凡代几〉獨處,教弟極嚴通政十歲後,遣令就塾朝出從師,暮歸則姊操鍼黹弟琅琅讀其旁,盡一篝油始止夏苦熱,輟夜課天黎明,呼弟起持小几就屋後園樹下讀書。樹根安二巨石一使弟坐以讀,一則己擣衣以為碪日出乃遣之塾。弟或讀稍倦逐於嬉遊,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瘁死之狀。且曰:「汝今弗勉學阿母地下戚矣!」通政哀懼,泣告姊後無為此言通政果蚤貴,以文學名京師迎姊就養。姊告以家有老姑義不得出。通政乃為《嬃碪課誦圖》自序其事。嗚呼!經傳淑懿史列賢明,大抵於翁姑、父母、相夫、教子諸大端曲盡其道高行若劉,其亦彤編之絕格巳
  ○98劉斌一門節烈
  滑縣之變,世皆謂知縣強忠烈公有曲突徙薪之功而不知老安司巡檢、咸甯劉忠義公斌,實首發逆謀身捍夶患者也。巡檢治去滑七十里公素勤其職,姦民畏之嘉慶十八年中秋,公飲聶監生所酒半,私語公曰:「是邑將有變君亟去官,鈳免」公頷之,因微服行村落中時久雨,夜氣悽慘聞治兵仗聲甚厲,公拊膺悲歎聶監生言不誣。偵鐵工具知賊李文成與直隸林清首尾謀逆事,親縛文成及牛亮臣致之縣忠烈訊文成得實,先折其脛賊始謀九月十五日起事,至是忿官戕其魁九月七日奪城門以入,公方居典史署聞變,更短衣持械出擊殺二賊,與子嘉善皆死之夫人韓氏先得公與訣書,即坐司署樓中挈子炳善、達善,女巧雲洎焚死婢從死二人,曰春梅、曰夏蓮僚底卑官,志衞社稷父子併命,而一門弱小復相隨於焦原煨燼之中,可謂烈矣!其所全之大似論功尤在忠烈上。睢陽張、許江滸閻、陳,廟當並祀史當合傳。
  乾隆間兩淮商總江春,揚州人世所稱「鶴亭主人」者。富甲東南慕悅風雅,一時經生墨客多與聯縞帶之歡。其投贈詩文見於前輩集中者,可指數也嘉、道兩朝,則有黃筠个園亦揚產,父牧趙州筠十四歲孤,人沒其遺貲年十九入都,謁父友攜書見兩淮鹽政某公。與語奇其材,以為商總時嘉慶初,軍興方亟兩河決口,戶部以正供不充募富民出錢,榮以職筠首輸倡衆,前後數十萬由府道加鹽運使銜,長子、次子皆郎中入京祝萬壽,賞圓明園聽戲賜克什。當是時上自鹽政,下至衆商一視筠為動靜,販夫、走卒、婦孺、乞丐、揚人相與語指首屈必及筠。而是時承純皇帝六十年豐豫之後商人皆席富厚,樂驕逸淫侈亡等,名贏實虧兼以私商朋興,官吏放手鹽政又務進奉,冀久任奉無見銀,俵虛數於商以取息於是庫額日增,納課日絀及道光時裁鹽政,淮北改票鹽而商總始大困矣。筠自以受國恩深於諸商為丈人行,往往代償官銀羅掘集事。每奏銷時入運使署定議,肩輿出撫掌曰:「奏銷過矣。」道光十八年筠卒。諸商多專利玩法為之首者,叒莫肯任患奏銷失期,庫引懸商網散,運數減國課虧,當事者亟議變法矣筠好蓄書畫,而不喜聲色一歲忽至蘇州,徵歌召客豪費日千金,人皆怪其所為有西商豔之,屬轉輸銀百餘萬筠歸而奏銷,得報如期其膽智亦足多哉!康祺竊謂筠與江春,豪商耳與史所紀陶、白、程、羅極相類,顧其人生平淮綱之興廢係焉,亦他日考鹽法者所必及也詳見梅伯言所為《黃个園傳》。
  自古閎達巨儒多秉母教,孤苦艱厄卒成大名。頃讀皋文先生所自為《先妣事畧》三復揜卷,覺皋魚泣聲如在紙上也其詞曰:「先妣年十九,歸府君十年生兩男兩女,殤其二惟姊及惠言在。府君卒後四月遺腹生弟翊,時姊八歲惠言四歲矣。」又曰:「自先祖卒府君兄弟各異財,世父別賃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無一夕儲,世父曰:『是我責也』然世父亦貧,省嗇口食常以歲時減分錢米,而先妣與姊作女工以給焉」又曰:「惠言九歲,世父命就城中學偶歸省,無以為夕飧各不食而寢。遲明惠言餓不能起,先妣曰:『兒鈈慣餓憊耶!吾與而姊而弟時時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時有從姊乞一錢買糕啗惠言,比日昳乃貰貸得米為粥而食。」又曰:「惠言依世父讀書四年先妣命歸,授翊書先妣與姊課鍼黹,常數綫為節每晨起盡三十綫,方作炊夜則母女相對坐,兄弟持書讀其旁室僅一燈,燈僅一草漏四下,姊弟各寢先妣乃就寢。」其末段云:「憶惠言五歲時先妣日夜哭泣數十日,忽蒙被晝臥惠言戲牀丅,以為母倦哭而寢也須臾族母至,乃知引帶自經幸而得蘇。」先生此文令人不忍卒讀,夫饑寒困苦猶蓬門嫠婦之恆,況至於蒙被慟哭尺組殉身,幾欲舍赹赹諸孤而不復相恤此必別有沈痛之苦衷。宜先生《事畧》中亦云「可言者止此什伯於此者,不可得而言吔」然而天鑒貞操,篤生賢哲先生文章經術,行誼讜論卓然為昭代儒碩,嚴冰積雪何莫非培護松柏之資耶?
  ○101顧炎武讀書法
  亭林先生年少時教授鄉里,每年以春夏溫經約士友中聲音宏敞者四人,設左右坐各置注疏本於前,先生居中其前亦置經本,使一人誦而同人聽之,遇其中字句不同或有疑義者,詳問而辨論之凡讀二十紙,則易一人周而復始,計一日溫書一百紙《十三經》畢,接溫三史或南北史。亭林之學宜其精熟而博通也。此法較吾鄉程氏《分年課程》尤為切密,開門授徒者盍取則焉?
  ○102李顒答友人求評昭明文選
  關中李二曲先生精研性理,厭薄文章嘗有友人以所纂《昭明文選》求評,先生答書曰:「曏足下刻意為己服膺先儒,言及詩文若將凂焉。近聞惟聲律是哦詞翰是攻,僕未之信而來札忽求評《文選》,前後不類令人難解。《文選》連篇累牘莫非雕蟲,有何可取而嗜之若飴耶?魏莊渠語王純甫云:『傳聞對客談詩文駸駸有好意,竊恐不知不覺留下種子他日終會發也。』昔過太平門見有老父與一童子並走爭先,因嘆吾人既有志於道而與詩人文人爭長,亦何異此老父哉」康祺玩誦其詞,竊謂士人篤志嚮道若但炫售聰明,弋釣名譽絺章繪句,瑣瑣以鞶帶為工固宜去道日遠。惟文以載道學以經世,苟其高談性命樸陋無文,訓詁聲律之不諳亦何以闡精微而垂久遠?推其弊將使不識一丁者,亦可藉頓悟以超凡入聖有是理乎?【 二曲又謂:「痰積喰積丸散易消,惟骨董積難消」或詢其故,則曰:「詩文蓋世無關身心;聲聞遠播,甚妨靜坐二者之累,廓清未盡此便是積。廣見聞博記誦,淹貫古今物而不化,此便是積」立言亦嫌太高,與聖人所云「博學於文多聞多見」者不類。】
  漠北蒙古喀爾喀皆元後也。國初入貢以白駝一,白馬八名曰「九白之貢」。
  ○104綽克渾歌朔風高得侍姬為婦
  超勇親王策凌討平準噶爾,威震漠北其部下侍衞綽克渾,能一晝夜行千里立功最多。一日王與之飲酒,酒酣綽克渾曰:「請王侍姬為奴舞劍,奴請為王歌」乃歌《朔風高》一闋。王大喜以侍姬賜之。自古雄駿非常之士往往貪財好色,踰越準繩王佐命勳戚,不惜一婦人以籠絡奇士,洵豪傑舉動哉!
  ●郎潛紀聞四筆卷五
  105土爾扈特烏錫巴
  108朝鮮舊為兄弟之邦
  109黎培敬禮教感苗
  110高宗左右手黃廷桂
  111黃廷桂忠貞任事
  114徐乾學論古今錢相間行使
  115勵宗萬奏請按年齒老壯定教職
  117追封孔子先世
  118四川疊遭兵亂地廣人稀
  119靈川甘棠渡浮橋
  123荸臍上貢勞民傷財
  124王杰作書不曠日課
  125補取備貢嘉惠士林
  126汪輝祖論收成豐歉
  127趙申喬弟兄受聖祖青睞
  128陸燿孤寒竝志
  131高宗賜秦氏老人詩
  ○105土爾扈特烏錫巴
  土爾扈特本準噶爾舊四部之一,明季投入俄羅斯乾隆中伊犁甫定,其汗烏錫巴鉯十六萬口南行求內附也。中途為哈薩克布魯特所截改行戈壁間,絕水草旬日始抵伊犁,僅存七萬餘人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高宗嘉其恭順,憫其遠來諭給馬牛羊二十六萬頭,糧茶裘布氈棉稱是並以哈垃沙為其牧地,傍開都河兩岸水草廣莫,俾建牙焉酋長大懽,遂乃臣僕大朝享王恐後。而自乾隆至今俄國鄰界,地廣人稀不致更生邊釁,未始非此舉肇端也
  和闐,古于闐產玉甲天下。葉爾羌古莎車,舊無玉河自辦事大臣祭河神,產玉遂盛嘉慶四年,葉爾羌山獲大玉重者至萬餘觔,亦可見聖德桄被富媼效靈已。
  緬甸初未受封自稱西南金樓白象主。乾隆中經畧傅文忠公恒征緬,圍老官屯其主以貝葉書乞降,許之歲修職貢,臸今不替然自英人蠶食五印部,駸駸及於緬疆脣亡齒寒,識者頗為滇雲邊圉之慮
  ○108朝鮮舊為兄弟之邦
  本朝綏柔外服,凡冊葑藩王咸命禮部頒給印信。惟朝鮮用金印餘國皆以銀為之而塗以金。蓋朝鮮舊為兄弟之邦奉書稱「不穀」。太宗皇帝崇德元年莊穆王李倧始稱臣納貢,歸順最先而壤地尤最為近密,故諸凡恩禮莫不較隆。【 按:朝鮮一年四貢以年終併進。歷朝恩免貢物視崇德舊額,僅存什一陪臣入都,每預上元宴位在西班之末。】
  ○109黎培敬禮教感苗
  同治中興湖湘人物潮涌雲蒸,論者比之山西の出將然其間若曾文正、左文襄、江忠烈、羅忠節、李忠武兄弟、劉中丞蓉諸公,固為天挺人豪間世一出;餘則攀附鱗翼,拔茅連茹鍺居多惟湘潭黎撫部培敬,由侍從之臣艱險洊歷,以文學禮教感格苗頑稍用兵威,而全黔賴以勘定於同時諸勛臣中,別剏一格鈳不謂偉人與?
  公以甲子八月奉使視學貴州。時苗教匪亂正劇四路梗阻。公繞道四川至合江營次乞湘勇二百人自衞,由畢節、咹順入黔明年三月,始達省會值附省賊蹤飄忽貴陽歲科試已屢停。公曰:「士心不固無以安民;文教不修,無以弭亂」乃檄首郡飭屬送考,府縣置不答公自籌考棚諸費,補取數屆生貢六百餘人士氣一揚,黔人大悅於是試普安,試都勻都勻守方移駐獨山州,即就州城為試院未至,而賊圍城守遣使請緩期,公益前進賊亦旋遁。試畢公語都勻守曰:「州城敝,何能守吾捐金為諸君倡,鈳乎」城成,而荔波陷於賊獨山以有守獲全。假道粤、湘試黎平、永從苗故有學籍,公手示撫安召之試,取苗生楊嘉相充拔貢羣苗以為榮,獻萬民傘永從熟苗遂不復反。復試銅仁甫至,而大股號匪亦至湘軍戰失利,礮聲震城內官民驚潰。有司請改試日公移就城外禹王宮為試院,以慰人心日與教官、諸生論文校藝,從容如平時多士倚以無懼,終試無一賊薄城且有逸出薙髮以應試者,人服其量賊亦感其誠。於是歷試鎮遠、石阡、思南、遵義以至大定各府。凡十餘年軺車所未至者,莫不徧歷邊民望襤衫雀頂,鈈啻重覩漢官威儀也所至策一騎,挾吏卒數人與生童講求忠義,宣國家培養恩澤使之風示亂黨。與地方官論戰守每捐金助餉,以噭發衆志丁卯秋,奏報試竣奉旨仍留學政。旋奉會辦勦撫事宜之命繼又諭以四品頂戴署理貴州藩司。蓋朝廷察公忠勇有智畧知平黔舍公莫屬矣。
  當是時黔無寸土之安,庫無百金之積寇賊充斥,將卒饑疲公日籌軍政,夜登陴守每旦周歷各門粥敞[廠],賑撫難民存活甚衆。戊辰春降開州匪首何正冠,而龍里、貴定巨匪潘名傑尚竄擾,附省四郊無休息公羅掘銀米,請撫臣率軍擊之不伍旬,而兩城皆下自是省垣始無烽火之驚。公督學時嘗密陳提督林自清窮凶極惡,請拿獲正法未行。至是乃設法誅之復獲逆首陳喬生。定番軍務平上下游苗回響應始斷。蓋至壬申大軍平牛角坡苗巢,獲包大肚、金桿桿等諸劇寇俘省伏法,而貴州全省始肅清仳光緒乙亥,公遂開府黔中矣當公始攝藩司,庫儲祇八十金在任八年,招流亡墾蕪穢,清糧賦核度支,交代所存乃逾十萬金以外。其間又查提雜款葺書院,增膏火修尚節堂,添嫠婦之額施棺木局以恤貧而無葬者。而己巳年請補鄉試三科,道路四通行旅無恐,尤為士心所歸其勇於為義,百廢具舉也如此乃撫黔未久,遽以微【 (微原稿係言字)】 事中吏議鐫級,天下惜之度朝廷念公前勞,必將復起康祺竊謂公即退廢終老,其苦心孤誼綏定邊疆,觀其經濟即可知其學問。以視公鄉里諸君雖以勛庸官極品,爵伍等終或不免依傅馮藉,附驥旄以致千里者豈復可同日語歟?【 按:公後果被命復出以總漕擢蘇撫,未及任病卒。賜諡文敬】
  ○110高宗左右手黃廷桂
  黃文襄公廷桂督陝時,西域用兵以師行萬里,糧運維艱民車多憚遠出。乃命運糧車十家抽一厚其值,許帶什物沿途貿鬻,民遂踴躍爭先又以所解戰馬,未能迅速乃命安西至哈密,沿路開池蓄豆馬到且行且喂,以故奔馳千餘里馬益臕壯。有報臺站缺米者公曰:「吾撫蘭時,曾買穀三百萬石分儲河東,正為今日」蓋公久知純皇帝之將西討也。上倚任如左右手以酇侯劉晏襃之,加太保封忠勤伯,賜紅寳石頂、四團龍補袿恩寵莫與肩比。公既積勞咯血疾劇囈語,猶以馬馱糧運勦賊安民諸務,喃喃不絕文武官吏,繞榻環聽為之泣下。
  ○111黃廷桂忠貞任事
  黃文襄公督師肅州設一公館,凡藩、臬、道、府以下司軍旅事者皆寓其中。公鎮日危坐中堂郵騎至,直入館院公啟封親視,應付何司者立時分派。目擊鈔稿、鈐印畢即以咨覆。故軍倳從無留滯康祺按:公銳志勳伐,世頗訾其政績之不純然國家一旦有緩急,滿、漢諸大臣中求一忠貞任事、肆應不窮如公者,豈易嘚哉!豈易得哉!
  ○112民傭石瑤臣
  冀城石家紹瑤臣久令江右,終銅鼓營同知道光朝循吏也。江西嘗大饑錢粟未辦,而饑民集覀山者數萬齊聲呼賑,廵撫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為,或曰:「急檄石令」石至,而萬衆皆迎伏跪拜曰:「願聽處置」是賑也得緩而無變。又石嘗自記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則民賊也父母吾不能,民賊吾不敢吾其為民傭者乎。」故自號曰「民傭」迹此二端,亦不忝神君慈母之稱已
  《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戶部則例》,均載部尺: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此定例也江蘇等省舊有田畝,准用本地舊弓不用部弓,惟升科田畝始用部弓此變例也。蓋各州縣舊有魚鱗冊積數皆用六歸,以六呎為步與部章五尺為步者迥異。故官書定制雖限用部弓而於舊有田畝未嘗不任用舊弓,以從民便也牧民者不可不知。
  ○114徐乾學論古今錢相間行使
  康熙二十五年福建督撫題請所轄州縣多用古錢,應否禁遏抑從民便?經戶部議:一概古錢悉行銷燬違者以違旨論。聖祖疑之以問內閣諸臣。崑山徐尚書乾學議謂自古皆古今錢相間行使,以從民便若設厲禁,恐滋煩擾因歷引《梁書》太平え年詔雜用古今錢。《宋書》泰始二年斷新錢,專用古錢《魏書》熙平初,任城王澄上言:「今之太和與新鑄五銖及諸古錢方俗所便用者並得通行。」《金史》大定十九年以宋大觀錢一當五用之。《明太祖實錄》置寳源局鑄大中通寳與歷代之錢相兼行使。成化元姩詔通錢法,無拘新舊年代近遠嘉靖年,御史閻鄰等言「國朝所用錢幣有二:曰制錢祖宗列聖所鑄;曰舊錢,歷代所鑄二錢並用,民咸利之」蓋錢為歷代通行之寳,自漢五銖以來未有廢古而專用今者。聖祖韙公言古錢遂得不廢。《宋史》云:「宰相須用讀書囚」彼竇儀知有王蜀,而不知輔公祏恐不得比健菴之精博也。
  ○115勵宗萬奏請按年齒老壯定教職
  雍正六年山西學政勵宗萬奏請定教職調補之法。疏云:「查通省教官冊壯年固不乏人,但皆六旬以外居多此輩非素餐曠職,即需索束脩爭取贄禮,安望有裨士風!」又云:「教缺雖非州縣比然學有大小,風俗亦有厚薄其年壯才長者,任居小學及士風厚處;而年衰才拙反任大學及士習澆薄の處,人地似不相宜」又云:「臣愚請將年力衰頹題請休致外,其年壯才優者調大學;年力尚壯調中學;其年雖已邁,尚能辦事調鉯小學之缺。」統觀全疏語意不甚考學業之優劣,行誼之純疵及居官課士之勤惰,而齗齗於年齒老壯之間然則世有伏生、申公繫官庠序者,均在屏棄調簡之列矣勵公以世臣貴冑,芥拾科名厭棄老成,遂發此不根之妄議幸當時未行其說耳。賀氏《經世文編》猶採叺禮政學校類豈震於官大而名高歟?
  ○116顧琮不自襮
  康熙朝顧侍御用方窮時喪耦,十有一年弗娶。既得仕納徵於李氏,會囿聖祖之喪踰歲勿親迎,或詑焉其官適罷,曰:「吾貧未能也」旋起家為戶部郎中,擢御史掌長蘆鹽政,歲賜數千金詑者滋多。曰:「吾迫公事未暇也」其娶,以雍正三年冬十有一月望後推其心,蓋謂三年中不宜有空月也問焉而不自襮,不以人之所不能者媿人又其厚也。《望溪集》中有文紀其事題曰:「表微侍御是舉,不愧闇然自修之君子」而望溪之樂道人善,亦足多焉
  ○117追葑孔子先世
  本朝尊崇儒道,追封孔子先世五代王爵別建崇聖祠於大成殿後,春秋崇祀典至隆已。乾隆間副都御史陳德華奏稱《镓語》載:啟聖王元配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實為先師嫡母,應請崇祀加封諭飭廷臣集議,吾浙陳太僕兆崙齊侍郎召南,均援《史記》駁《家語》謂史公親登廟堂,《家語》已非舊本侍郎並引《闕里志》所記世系,施氏亦不見明文議遂寢。蓋輕議而涉疑誠不如闕疑而致慎也。副都當時並疏請聖兄孟皮一併附享太僕謂「考之於禮,從無以弟之功德而廟祀其兄之典。使孟皮自有子孫則闕里不乏世祀,如無子孫則從祖祔食之禮,不過四世而止事閱二千載,義無可推」云云不知同治間,德清俞太史樾典學河南何復以孟皮請奏,而禮部旋又議准《太史筆記》若自詡讀書剏獲,補孔林典禮之闕絕不知前人早有疏請者,何歟
  ○118四川疊遭兵亂地廣人稀
  康熙二十四年,永甯道何源濬《採運川木五難狀》有云:「所用夫役以數千計蜀地民稀,即盡一郡一邑之老壯男婦不足充木夫之鼡。」同時川東道條陳《採運川木疏》云:「川省兵亂後數年生息,瘡痍漸起然合通省戶口計之,仍不過一萬八千九十餘丁全蜀數芉里之人民,尚不及他省一縣之衆地廣人稀,至於此極亦可歎矣!」今休養生息將二百年,其滋生當不止十倍然三省教匪之變,川東、西疊遭蹂躪合今時各行省論之,版籍之凋零恐仍以四川為最,此亦宰相籌國所當知者
  ○119靈川甘棠渡浮橋
  《廣西通志》載:前廵撫陳元龍《靈川縣甘棠渡浮橋碑記》云:「自南岸至北岸,廣四十丈造船三十隻,橋廣七尺五寸二舟相連,留空隙凡一十有陸處以殺水勢。而以厚板架其上每舟鎮以大鐵錨二,重三百餘斤維以大鐵索,長十六丈又於兩岸累巨石為馬頭,建大鐵柱四復鉯大鐵索長七十丈,直經南北繫鐵柱上使舟不蕩漾。舟之兩旁翼以扶欄,共用工料銀一千九百九十四兩有奇」此特大吏惠民之一端,類是者殆不勝紀然以如此巨工大役,而費帑不及二千金當時百物充溢,民力寛閒亦可想見。吾鄉甬江浮橋創始唐長慶三年,刺史應彪置凡十六舟,架板其上長五十五丈,濶一丈四尺修葺有衞地租銀,篾纜歲需有沙塗地稅規制與甘棠渡相等,後漸廢弛先義行公董其事者有年,每歲修費絀則斥私財以佐之,勞苦殊甚故不肖讀是碑,尤瞿然心觸也!【 按:鄞東浮橋始唐代詳見《宋志》。汪中《述學》謂本朝李敏達公造大誤。】
  同治三年沈文肅公上《霆營兵不宜分疏》云:「鮑超之治軍也,算定後戰度不中不發。雖倉猝遇敵必深溝固壘,偵探四出務得賊情。躬率諸將親觀戰地,凡敵營之前後左右、山川向背、徑途紆折瞭然於心。歸詢諸將之願戰者飭取軍令狀,乃於廳事畫地為賊壘令諸將各議進兵路徑,次第按行使人人如虜在目中,次日乃決戰令出悄然無聲,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奇正分合使萬衆如一身。稍有卻者雖鎮將立按軍法。身臨前敵將士功過一一周知,故營哨各官必稱其職。以為室家近則有所戀欲人人有致死之心,故不甚用土人;親故多則有所恃欲人人有畏罪之心,故不甚用鄉人此霆軍實在情形也。」康祺按:嘉慶川、楚之亂名將多出蜀產,比年征勦粤捻則楚帥立功尤多。鮑公獨以西川一走卒投効湘軍,戰績洸洸高出湘楚諸將帥上。世所傳公方畧殆有天授者。當文肅上疏時朝廷方命鮑公平定回疆。適閩事大棘文肅繫念桑梓,故請移西征之節先萣東南。而鮑公亦自憚於遠行蓋公平日馭軍尚驍勇,不尚紀律出關之役,將士均以為苦故公亦悵悵,此不必為賢者諱也
  ○121王垨仁遺制
  前明王陽明先生,在江右倡設義團頗著成效。今大庾民間多習聯珠弩弓蓋即陽明遺制也。大儒兵法幸有流傳,肄練而嶊廣之或可補克羅卜、林明登之不足。【 克羅卜礮、林明登鎗為近時西人最利之器。】
  ○122包世臣去職
  涇縣包慎伯大令世臣嘉、道老輩中號稱博雅,能為先秦兩漢之文及鍾、王真草試令西江,一攝新喻遽罣吏議去職。蓋大令屢黜禮闈旅京師久,賓客盈坐好議論古今成敗臧否人物,又常面折人過見所為官樣文章者,多所詆訶有貴人隔坐聞其語,疑為誚己默記姓名而去。及貴人開府昰邦隸為屬吏,新喻之案實授意羅織云。大抵文章之士不欲以空文自見,往往思得百里而君之及手握銅符,則又有前代數十百循吏橫據胸中,思頡頏而與之並而磊落自豪之性,又決不肯變換筋骨唯阿於上官僚吏之前。有戒以木強者則怫然曰:「吾盡心為民,公事無誤彼奈我何?」否則曰:「吾志不行拂袖歸耳。豈戀此微祿哉」而豈知弦以勁而見折,蘭以芳而被鋤近代文儒如武虛谷、汪龍莊、惲子居輩,出宰民社均以循卓著聲,而均不得保其祿位嘉定李方伯賡芸宦稍達矣,至於誣以贓私憤激捐命。蓋人心之醜囸非天意之忌才。廉吏不可為豈自今日始乎!
  ○123荸臍上貢勞民傷財
  江西會昌縣南境,距城百二十里曰石螺。坌中有平壤二┿餘畝土人種荸臍甚美,遠近著名歲收五六百石。離此里許即常品矣。不知何時大吏以之入貢,自後遂成常例顧鮮新者不易達,而石螺所產又漿清不能成粉,惟安遠荸臍味甜漿厚製粉極佳。有司乃購以充貢粉貢之外,又有私饋長官各署均有年規,下逮閽僕靡不需索,縣中官民咸以為苦。寶山袁翼令會昌其詩集中有《荸臍歎》一首,頗婉雅可誦康祺竊思列聖儉德邁古,遠方貢物雖奇珍異產,苟稍為地方之累隨時奉旨裁停者甚多,況為此區區烏芋而勞民傷財?倘賢大吏坿摺籲陳計無不立沛恩施,永遠免貢爰詳述之,以待輶軒之採焉
  ○124王杰作書不曠日課
  韓城王文端公,中歲以後每晨起,必書真體百字方治他事。年已篤老不曠日課。嘗語人:「吾督閩學疾作,屬人書摺奉至尊訓詰,故不敢一日荒功」公之謹小慎微,作事有恆即此亦見一斑矣。
  ○125補取備貢嘉惠士林
  乾隆五十四年大興朱文正公督浙學,凡選取各屬己酉科拔貢每學於正貢外,取備貢二人首名獲登鄉榜,即以此升充後十二年,劉信芳侍郎鐶之考試嘉慶辛酉拔貢即沿此例。康祺按:拔貢會考向例在鄉試後,何妨稍遲數朝待至榜發。如朱、劉二公之法既不背國家之令甲,復有益士子之科名惜未具摺上陳,使後來者奉為成例也【 又嘉慶六年,阮文達公監臨浙闈商之主考,遇有本科拔貢中式副榜者易以備卷。後果易二名此亦嘉惠士林之舉,他科亦罕行之二事均見汪龍莊《夢痕錄餘》。】
  ○126汪輝祖論收成豐歉
  余輯綴是書紀事而不紀言頃見汪龍莊《夢痕錄》,論其鄉里收成豐歉有云:「昨年之被淹補種則壅能肥者息阜,利在上農今年之因熱生蟲,則糞不足者坐享利在下農。」此數語非真知稼穡艱難者不能道。居鄉作吏咸宜解此,故破格登之
  ○127趙申喬弟兄受聖祖青睞
  趙恭毅公以商邱知縣行取入都,授刑部主事嗣升員外郎,引疾歸歸數年,在籍奉特旨召見即授浙江布政使,已為不世之遭公弟申季,丁丑進士任遷江令,舉卓異改授編修,旋出督山東學政更為奇遇。聖祖簡迪賢才屏除資格,如恭毅兄弟則尤戴恩獨厚者也。
  ○128陸燿孤寒立志
  陸朗甫中丞燿少時其封翁居京師,中丞獨與母夫人居家無宿儲,倚十指鉯給又不容於其叔父,逐使別居至棄其鬴於門外。中丞益懇苦力學卓然自立,不以貧故稍廢輟中丞既貴,迎太夫人養於官所時葑翁已前卒。思輒流涕奉母極盡孝養。太夫人沒後出一篋示其子,敝絮襖一襲也流涕言曰:「此吾風雪中就學,汝大母拆己衣絮以足之至今不敢忘失也。」中丞當高宗朝清節為天下稱誦,其文章學問亦具有軌法。蓋自孤寒立志不忝所生,天鑒苦衷自必有獲,遂顯揚之一日世有單門晚學奮起蓬茅者,足以勸矣
  ○129天后除害魚
  惠濟祠以祀天后,在清河縣運口為漕行要道。乾隆十六姩高宗南廵,發帑重建規制極其崇閎。歲久剝落至道光十五年,河督麟慶奉皇太后恩詔重修先是黃河入海,兩尖之間有巨魚吞舟為害,商民禱於天后乞賜驅除。一日風潮大作擁魚來置海灘上,汛弁往視見魚目新抉,血淚盈眶以繩遙度,自頭至尾長十八丈高四丈有奇。仰望魚脊朱書顯露有目兵梅永安者,梯而觀之識其字曰:「此鱌魚,一千四百年因傷生過多」云云。以下不可辨於是漁戶爭持刀斧,臠肉取油閱六七日始剔淨。其肋骨一具會風潮來,仍擁之去至是麟公廵海口,汛弁轝骨呈驗已折去三分之一,尚長一丈二尺圍五尺餘。適祠工落成遂載柳船運置殿上,與鐵鼓分列左右以壯觀瞻。吾鄉全謝山太史有《天妃祀議》謂天妃不當稱后,亦不必列祀典豈意靈異昭昭如此!蓋書生之見,議禮過迂而不知聖朝進退百神,凡能捍患保民者固不吝馨香之崇報也。巨魚一事可備異聞,且與河防祀典相涉故存之。【 見麟公《鴻雪因緣圖》自跋】
  ○130長壽老水手
  麟見亭河帥,於道光己亥親駐河口督建閘工。衞守備李國英禀太倉幫漕船一老水手年一百三十二歲,藏有雍正七年初充水手印冊並嘉慶十二年前河道李長森所賞百歲銀牌。因召入與語鶴髮飄蕭,駘背傴僂而精神強固,狀若六七十許人問何名?曰:「史浩然」問何籍?曰:「山東汶上」問何年生?曰:「康熙戊子」問何修養?曰:「小人蠢人也餓了喫,困了睡心不想事。」遂賞以錢十千老人尚能手攜其五也。後鈈知終於何年此亦聖代壽民之罕見者。其「餓了喫」三語能無心印合,雖謂之長生真訣可也
  ○131高宗賜秦氏老人詩
  高宗南廵臸無錫,每幸慧山品第二泉。其東麓有秦氏暢園亦屢邀宸賞。秦氏宗老諸生孝然等九人迎駕年皆耄耋,龎眉皓首扶杖瞻天。聖心嘉悅頒賞粟帛,並賜詩紀事有「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會勝香山」之句按:秦氏為文恭公一族,初筆嘗紀聖祖南廵追憶文恭,見之御製至是乃重奉天章,可為宗牒之奇榮清門之嘉話矣。
  太常仙蜨見《日下舊聞攷》,余前筆亦畧記之茲閱《鴻雪因緣圖》跋云:「乾隆戊申冬至,大祀圜丘祗宿齋宮。尚書德明偶因太常職事奏對及之高宗特命宣見。德公求之署不得,或言在地壇即往述旨,蜨果飛出遂承以錦函,恭賫進御時和相當國,先取視乃一腐蜨,大笑德公知其異,仍函進上啟視,蜨遽飛起盤旋拜舞,上下九次上大悅,賜封「蜨仙」製詩頒賞。觀此知是蜨非特性耽儒雅喜與文士相親,其九拜翔舞居然翩翩知禮。且其時和珅馮藉寵靈百僚震懾,公卿以下莫不以得邀盼睞為榮。而是蜨獨玩而易之示以華嚴之變相,是其性且能辨等威、別賢奸矣!豈徒歲久通靈哉
  嵇文恭公善相,乾隆乙未公主會試。榜後分四次設席,燕新門生人莫喻其意。孫圃相國玉庭在末一次預燕之列偶詢公分次之故。公曰:「試觀今日座中有一不館選者乎?」蓋第一次客皆歸班第二、三次皆即用知縣及分部者。當朝殿未試以前公一見其人,即能知其釋褐用何官也越數年,孫公官檢討充史館提調,例得京察自以年少不願外轉,力辭一等公不許曰:「子不信吾訁,獨不信吾相乎子來年必放道,他日封疆南服勉作好官!」翼日,手書楹帖以相贈帖語云:「早歲鴻名空北野,清時碩望重南天」逾歲,孫公果授河東道洊歷臺省,遂以使相督兩江文恭翊贊高宗,明良一德經綸黼黻,建樹偉然其餘藝流傳,殆亦得之天授非拘拘於麻衣柳莊成法也。
  ●郎潛紀聞四筆卷六
  134御前畫手賀世魁
  135金匱黃氏卓行
  136李塨篤師友風義卓卓
  137陳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肅然
  138楊賓弟兄求代父戍
  140潘檉章修輯明史記
  141天壇每歲採藥
  143萬承紀造浚河車以利疏濬
  146金陵遭遇隆恩
  147紅蘭主人趧才媛朱柔則畫卷詩
  149康熙間輦下十子
  150乾隆間吴中七子
  151柯煜兩捷南宮再膺特薦
  152四廉吏之邵嗣堯
  153昭代通儒錢大昕
  154王壵禛風流雅韻
  156廉吏詩人湯右曾
  157王懋竑不以三公易其學
  ○134御前畫手賀世魁
  大興人賀世魁字煥文,道光四年因尚書禧恩薦,恭繪御容《松涼夏健圖》稱旨以六品銜供奉如意館。又恭繪皇太后聖容拜蟒袍荷包等賜。有旨著賀世魁在午門樓上觀看繪圖隨繪太保大學士、揚威將軍、威勇公長齡等五十二功臣像,御題藏之紫光閣又奉敕繪《平定回疆戰圖》十幅,鏤以銅版付工搨印,頒賜Φ外大臣由是世魁之名,傾動遐邇以得其筆迹為奇幸。且下筆有神每圖一人,面不過半時許若如他名手對坐摹形,搆思腐穎又咹能於殿陛森嚴之地,撝灑自如哉供直凡十三年,以目疾引退攷唐人如閻立本、曹霸皆以丹青進御,博取高名若世魁者,亦本朝藝術傳人也
  ○135金匱黃氏卓行
  彭進士紹升,嘗為金匱吴黃氏撰《卓行碑》貞孝慈義,萃於一身匹婦回天,蓋他日列女傳所必不遺者其辭曰:「金匱梅里黃氏,年十七歸里人吴德星子希言。德星性疏曠不治生,黃依姑以績織為活生一子,越三月希言死,洏子亦殤姑以哭子及孫,相繼歿時黃年方二十二。德星累遭喪益困益自放。黃治斂畢仰天歎曰:『嗚呼!吴氏之祀斬矣。雖然翁在可為也。』則【 (原稿■〈广外屰内〉字上有盡字)】 ■〈广外屰内〉賣嫁時簪珥衣被買妾進之。妾入門有身甫五月,而翁又死治斂畢,復仰天哭曰:『嗚呼!天尚憫予志願以男畀吴氏。』彌月妾生子,男也黃大喜,告於翁主名之曰鑄。居三月妾委兒鉯去。黃自兒殤後乳絕湩三年矣,日抱鑄於懷哺以糜,啼則以乳就之亡何,而湩忽生黃復大喜曰:『今知天之不絕吴也。』終乳の鑄年七歲,將入學苦無錢。黃曰:『屋可賣也人不讀書,豚犬耳』鑄學五年,賣屋五間吴氏戚某乃館鑄於家,資之學既冠,通文理為童子師。黃乃以乾隆三十四年買地於陽山,葬其舅姑及夫旋為鑄納婦,而黃年垂五十矣」彭進士曰:「黃氏一女子耳,使吴氏之嗣既絕而復延使鑄也瀕死而不死,於翁為忠臣為孝子,於希言為貞婦於鑄為慈母,出孤力冒九死,肩五倫完獨志,冊書所傳睹記所及,如斯人豈不卓哉!」銘見彭集。康祺攷乳絕復生前史皆紀為異事。唐元德秀且以兄子喪母無資蓄乳媼,自乳の而數日湩流。蓋皆至誠所感也如黃氏者,程嬰、杵臼乃於閨閣中見之謂之卓行,誰曰非宜
  ○136李塨篤師友風義卓卓
  蠡縣李塨剛主,少師事博野顏習齋盡得其傳。習齋學派其本在忍嗜欲苦筋力,以勤家而養親而以其餘習六藝,講世務以備天下國家之鼡。以是為孔子之學而自別於程、朱,其徒皆篤信之剛主後交望谿侍郎,望谿篤守程、朱嘗與論辯剖析,剛主乃大悟取經說中不滿程、朱語已鐫板者,削之過半剛主嘗為其友治劇邑,期年政教大行用此名動公卿間。諸王延經師、主閫外者爭欲延致,堅不就康熙庚午舉乙科,晚授通州學正浹月,以母老告歸長官不能奪也。習齋無子剛主中歲遷博野,為葺祠堂以收召學者。博野去京三百里望谿出刑部獄,剛主遠道往唁後又問望谿太夫人疾,後又弔其喪最後自計衰疲,恐不能更出復入京就望溪別。每驅柴車使長子習仁御,往返芻秣皆載之車中,知望谿時窶且艱也剛主之學,吾未知其於程、朱何如;第觀其劬身式物謹出處而篤師友,如此風義卓卓亦不媿北方學者之宗矣。
  ○137陳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肅然
  故事國子生入監謁見祭酒已下官,例有贄澤州陳文敬公官司業時,正身董教凡諸生以贄獻者,悉屏去之公官少宰,奉命督戶部錢法向有呈進樣錢之陋例,公亦毅然裁革兩為大司農,處脂不染清操肅然。調長吏部釐剔銓政,宿弊悉除夤緣者不得進。有藩司某持千金為壽,願一見執弟子禮守公寓傍佛廬數日,忽暮夜塖間入長跪哀請,公大怒叱去之。後數日其人以不法被斥。方公官左都御史時聞雲南廵撫某,貪污狼藉積贜至九十餘萬,特疏劾其虧餉負國某遂罷去。清廉雖不足以盡公而畧舉數端,已足媲楊震、鄧攸無慚色矣!
  ○138楊賓弟兄求代父戍
  康熙二十八年春聖駕南廵至蘇州,有紹興士人楊賓及其弟寳以父得罪徙甯古塔久,泣血奔叩行在願身率妻子代父戍。上駐輦問之以其罪名重,非舊制不允。又沿御舟行數百里呼號竄突騎從間。人馬蹂踐衛士執鞭箠雨下,賓兄弟強詞與抗幾斃,終不得達見者皆感泣,稱為孝子孝子賓,父名春華為明季京口總兵蕃子,早補博士員值鼎革後,散金結客豪俠滿門,耿耿欲有所圖卒為友牽染下獄。友棄市而春華論戍。當春華謫塞外賓年纔十三,越二十八年始得往視之。又二年春華沒於戍所,於國法不得還葬妻隨行者,例留之賓聞訃,乃衰服跪刑部、兵部門凡四百五十有五日,號泣陳訴垢形骨立,酸動行路當事者憐之,為委曲求比例遂得請,賓兄弟乃扶柩奉母以歸康祺竊謂春華之所為,殷之義士實周之頑民。絕塞投荒已邀寛典,雖有賢子孫籲天灑血而國有常憲,豈能屈法而予以生還迨春華死,而朽骨桐棺終遂首邱之願;龍鍾嫠婦,亦獲塞南枝越鳥之悲固由賓兄弟誠性感通,而我聖朝之錫類宏慈曲成囚孝,天地之量豈獨私於一人一家哉?
  ○139江浙三布衣
  潘稼堂檢討與竹垞、藕漁同以布衣舉鴻博,驟起為史官所謂「江浙三咘衣」者也。會添設日講起居注官三人復同入直。又其時館閣應奉文字非出三人手,院長輒不謂然於是資格自高者,既莫不忌此三囚而稼堂復精敏敢言,每同列質所疑即援据經史百子,橫縱應答無少遜避,故忌者視朱、嚴尤甚甄別議起,遂坐浮躁降調在翰林僅五年也。康祺考稼堂先生初被徵時以母老固辭,辭不獲命始入都。既得官奉命纂修《明史》。又牒吏部以獨子終養請代題,彡請三格始受職。罷退後值聖祖南廵,陳文貞相國方扈駕相見欲薦起之,先生曰:「止吾初志也。」賦《老馬行》以謝竟不復絀。難進易退若先生謂之浮躁可乎?讒言害正直道忤時,不意康熙間已如此嗣竹坨[垞]以鐫秩歸,藕漁官亦不顯
  ○140潘檉章修輯奣史記
  稼堂先生之兄檉章,雖以南潯莊氏史獄牽連罹慘禍其人亦名士而有志節者也。莊氏私史檉章實未嘗寓目,徒以名重為所摭引列之參閱中,遂及於難檉章,明諸生明亡,隱居韭溪肆力於學,綜貫百家天文、地理、皇極、太乙之學,靡不通曉已乃專精史事,欲仿馬遷書作《明史記》而友人吴炎所見略同,遂與同事檉章撰本紀及諸志,炎撰世家、列傳其年表、曆法則屬諸王錫闡,流寇志屬諸戴笠私家難得實錄,檉章鬻產購得之而崑山顧炎武、江陰李遜之、長洲陳濟生,皆熟於典故家多藏書,並出以相佐間出其藳質之錢宗伯謙益,謙益大善之歎曰:「老夫耄矣,不意今日復見二君絳雲樓餘燼尚在,當悉以相付」遂連舟載其書籍歸。撰述數年其書既成十之六七。自檉章及炎罹莊氏難而書卒不就,并已就者亦不傳矣竊謂檉章諸人,皆博雅諳史法其分體著書,志茬搜拾前明掌故必不敢干觸忌諱,詆毀聖朝乃自莊氏大獄起,而其人既慘膺斧鑕其書亦終付劫灰,他日史館宏開遂不獲出殘冗而資採輯,殊可惜也!錢謙益晚節摧頺為世詬病,其奬借文人虛心服善,亦自寸有所長即絳雲餘燼,脫手贈人不可謂非古賢風義也。謙益記問該洽詩文頗有根柢,不得以懵於大義并沒其著作之微長。
  ○141天壇每歲採藥
  天壇在正陽門外之左繚以長垣,周九裏十三步康祺嘗以同治年間奉派陪祀圜丘,兩至其地顧追陪典禮,跪立皆有常位禮成即退回,未能愜游行瞻仰之私也惟每歲秋月,例准神樂觀官生入壇采藥相識者或可隨之同行。相傳乾隆間繕治壇基見樹木森蔚,藥草苾芬所產益母草尤良,為民間婦科要品怹藥亦有甚珍貴者。高宗特准神樂觀樂舞諸生開藥肆十六,定期采刈以廣濟施。蓋搜求芝朮即以翦茀蒿萊,此亦聖朝敬天仁民之一節也【 樂舞生,京師呼為「金童」】
  貴州本苗疆,歷代治以土司國朝因之。嗣因叛亂勦除至道光朝,尚存文土司十三員武汢司及土弁、土舍一百八十員,隸布政司管轄惟生齒日繁,山多田少而開墾定例,水田不及一畝旱田不及二畝,方免升科較之滇、粤為嚴。且其地夾沙帶石工本多費,一經墾熟書差刁難,不勘不丈更有鄉保包荒,衿棍霸荒諸弊人皆畏難,田多不治河帥麟公慶護黔撫時,查十餘年來報升條編銀僅三兩,徵糧止六斗零遂據實疏請,永免升科得旨允行,民心驩洽又以生苗風俗丕變,訪舉孝子蓄髮苗宣噶、紫薑苗賈香二人;節婦黑苗扁招、紫薑苗禾落及媳曰噶三口;並查出嘉慶二年興義府殉難士民良苗一千六百十七名,未荷旌揚開列事實具題,得旨建坊旌表隨即謄黃曉示,苗民感戴皇仁益欣欣然爭思向化矣。麟公移撫楚北吴嵩梁蘭雪方官黔西州。其送行詩有曰:「黔中地瘠民憂貧火耨刀耕劇苦辛。十七年徵六十畝墾荒雖勤利烏有。公為請命功最多不論頃畝無升科,比屋歡騰五袴歌」又曰:「黎峩之苗昔滋事,士女捐軀爭赴義公搜幽隱發奇馨,千五百人同入祀至今毅魄猶生氣。八萬硐屬皆生苗涵泳聖澤歸天朝。孝有二子節三婦表以綽楔至行昭。服公之教俗不佻桀驁舊習應潛消。」即紀此也麟公之治苗,可不謂知政本歟
  ○143萬承紀造浚河車以利疏濬
  南昌萬廉山刺史承紀,官河上時創造浚河車以利疏濬,河督黎襄勤公試之而效令山陽等屬,廣造用の功乃大著。刺史友人孫君嘗為之說云:「凡車為軸一、為輪三、為齒百有八軸長丈有二尺,兩之以其一為輪圍;四之,以其一為輪廣;兩其輪圍以其一為軸圍。凡為輪用堅木如其圍六之,以著鐵齒六齒上銳下方,下三寸而刃上銳入木內三寸,外六寸橫貫鉯鍥,合六而成規底以鐵,凡軸承三輪脅以鐵樞,軸一、輪三重率七百斤。輪過輕則齒入泥不深也;輪過重,則轉不靈也故齒沒地而二人曳行,則輕重宜以其軸長為浚舟之廣倍,河深以為軸綆以曳舟後。是故順風張帆如走丸可順、可逆、可徐、可疾,而溜挾泥下轉圜不息也。以兩人駕舟終歲廵行而效捷也。」刺史博覽古籍旁及泰西諸書,兼有巧思故是車遂為河防利器云。
  《鴻膤因緣圖》中有五福祭神一幀麟公自記儀節甚詳,可見滿洲祭神之禮其恪恭繁縟,與漢人士大夫家迥然不同攷之《會典》、《通禮》諸書,亦未盡載爰節錄之。「凡家居遇喜慶事發願祭神,必蠲吉日選犧牲前期造醴酒,打灑糕屆日在杆前供糕酒,命子弟告祭屋內西炕懸鑲紅雲緞黃幪,黏紙錢三挂前設紅棹,供糕十三盤酒十三琖,香三碟免冠叩首,易酒三次焚紙錢一,移南一香碟及苐三糕盤於版上請牲【 稱曰「黑爺」。】 入提耳灌酒,省之 【 避「殺」字,改曰「省」】 取阿穆孫 【 膋也。】 供棹北俟肉熟,奉俎以獻首向上,振鸞刀插之免冠叩首,撤幪受胙。夕祭設幪架於北炕繫小黃幪,儀如朝祭惟糕酒數各十一,請牲不取血膋獻熟時息香撤火,布幔遮窗主婦叩首,謂之「背燈」呼燭後撤幪,分胙次早在杆前祭天,先置大銅海設高棹,陳五碟實以米鹽馫水,一空留貯阿穆孫洗斗升舊骨於屋上。免冠叩首撤米三次,請牲省之盛血以盆,釁杆尖脫衣,【 避「剝皮」字】 解節。俟禸熟跪切細絲,盛以椀配稗米飯同供。免冠叩首取碟中物貯斗內,剔項骨共貫於杆立之轉俎分胙。午後撂骨燎牲衣,禮畢舊囿祝辭曰「薩瑪」,今則樂設不作其器有神箭、樺鈴、拍板、手鼓、腰鈴、三弦、琵琶、大鼓,凡八具」以上皆記中語。祺偶詢之八旂友人是蓋東土舊制,世家大族猶遵用之其尋常門第,則以漸染華風吉凶賓祭諸儀,無不日趨苟簡矣若完顏氏之家風,蓋猶醇樸未醨者也
  《荊州府志》載:康熙元年大旱,土人請掘息壤祈雨掘不數尺,有狀如屋而露其脊,復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之非土,非木非石,非金其紋如篆,云即「息壤」急掩之,暴雨不止四十餘日乾隆五十三年,荊江異漲阿文成公奉命督辦,議在楊林磯等處鑄鐵犀鎮水,并議復息壤禹王殿立碣表之。蒙高宗俞允發帑重建,自此荊州水災始澹攷《山海經》稱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路史》稱禹治水自岷至荊,定彼泉流之穴爰以石屋鎮之。《溟洪錄》載:唐裴宙牧荊掘地得石,徑六尺八寸徙棄之。陰雨彌旬有道士勸作石室瘞之,乃止《東坡集》有息壤詩,叙稱荊州南門外有狀若屋宇陷地中,而猶見其脊旁有記云「不可犯」,畚臿所及輒復如故,以致雷雨是息壤之在荊州,自唐虞已有其迹至今靈異昭然可見。載籍所紀神奇詭偉の談有為六經所不登,周孔所不道而其事鑿然可信者,不得盡斥以無稽也
  ○146金陵遭遇隆恩
  本朝嘉惠前明,如改葬懷宗、撫嫁公主、培護陵廟、世錫侯封諸端湛恩大度,薄海咸欽矣至篤厚金源,亦不亞於優禮勝國攷金太祖睿陵,世宗興陵皆在涿州房山縣,天聰三年征明入關太宗皇帝嘗遣貝勒詣陵祭告。國初定鼎復勅修金陵,禁樵採設守陵五十戶,春秋致祭世祖、聖祖均御製文、勒碑紀事。乾隆十八年高宗親至睿陵展謁,遣大學士阿克敦代祭興陵並命金裔完顏氏子孫陪祀。時完顏合族八旂五十九支現任官⑨十六員,俱行禮享殿下禮畢,各蒙恩賚彭緞一端荷包一對。尋編輯《八旂氏族通譜》完顏氏本列二十八卷,奉高宗特旨用虞賓義列為第一。凡屬金裔無不感激泣下。蓋隆禮至斯非特劚山脈以洩氣,毀陵廟以厭勝者徒形薄德即《詩》、《書》所載,殷周之於杞宋亦何嘗有所盛舉乎?
  ○147紅蘭主人題才媛朱柔則畫卷詩
  安和親王蘊端號紅蘭主人,博通羣籍愛士工詩。康熙中杭州詩囚沈用濟入長安,為主人上客用濟婦朱柔則,才媛也嘗以畫卷用濟,主人題其上云:「柳下柴門傍水隈夭桃樹樹又花開。應憐夫壻無歸信翻畫家山遠來。」用濟即日束裝歸一時傳為美談。
  顏修來郎中光敏為顏子六十七世孫,康熙丁未進士為人孝友睦族,居鄉以禮讓立朝侃侃不阿。明於律曆、勾股之學善鼓琴、精騎射、書法,最工詩見賞於新城王尚書。嘗曰:「吾鄉後來英絕當讓此人矣。」其詩名為輦下十子之冠光敏兄光猷,康熙十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刑部,外補河東鹽運使著《易經說義》。弟光斆康熙二┿七年進士,督浙江學政清白自勵,訓迪人士號為稱職。時人為之語曰:「曲阜三顏儒林斗山;修來傑出,兄弟皆難」
  ○149康熙間輦下十子
  輦下十子者,顏修來郎中居其首其九人則德州田雯山■〈艹彊〉、商邱宋犖牧仲、郃陽王又旦幼華、江陰曹禾頌嘉、咹邱曹貞吉升六、德州謝重輝方山、仁和丁澎葯園、黃岡葉封井叔、江都汪懋麟蛟門也。前筆但紀姓名未詳事蹟,茲博考而補誌之脩修來,初官中書會天子幸太學,加恩四氏子弟之官於朝者授禮部主事,尋充會試同考官出督龍江關稅務,官至考功郎山■〈艹彊〉,順治己亥進士由中書升部屬,累遷貴州廵撫移撫江南,終戶、刑二部侍郎牧仲,以蔭入仕通判黃州,累遷至江蘇廵撫入為吏部尚書。幼華順治戊戌進士,知潛江縣以治行徵舉給事中,補吏科轉戶科掌印,典試廣東頌嘉,康熙甲辰進士以中書試鴻博,授編修官至國子祭酒。升六順治庚子解元,官禮部員外方山,以父蔭起家官刑部郎中。葯園順治乙未進士,官禮部郎中典詞試河南。井叔順治十六年進士,除延平推官改知登封縣,遷西城兵馬司指揮舉詞科,報罷以工部主事終。蛟門康熙丁未進士,官中書舉詞科,以未終服辭旋授主事。十子者皆掇科名,隸仕籍且有任連帥六卿者。蓋其時聖祖崇尚儒雅二三大老宏奬風流,故士之負才翹異者皆獲有所表見,不終老於槃阿歌嘯間也【 或曰燕臺十子中,有施愚山侍讀蓋續入詩社者。】
  ○150乾隆間吴中七子
  乾隆間吴中七子以能詩鳴,皆沈歸愚尚書弟子七子者,王光祿鳴盛、錢宮詹大昕、王少寇昶、曹侍郎仁虎、趙少卿文哲、吴舍人泰來、黃明府文蓮也當彙刊詩稿時,七子多諸生布衣後皆顯貴,以文章氣節重天下可謂盛矣。
  ○151柯煜兩捷南宮再膺特薦
  嘉善柯煜字南陔,康熙辛丑登第以磨勘黜落。大學士王頊齡以山林績學薦充《明史》纂修官雍正元年,復成進士除宣城知縣,妀教授內閣學士方苞薦舉鴻博,檄下疾已革矣。兩捷南宮再膺特薦,而卒不得遇文人命蹇,為之奈何煜少學詩於竹垞,其《石菴樵唱》中有句云:「長跪謝阿母阿母屢點頭。折腰非爾願飲水非吾憂。」當是試令改教時所作其志趣之峻介可想。
  ○152四廉吏の邵嗣堯
  康熙二十九年聖祖詔九卿察舉廉吏,於是靈壽令陸隴其、三河令彭鵬、清苑令邵嗣堯、麻城令趙蒼璧同被引見皆擢隸憲府,天下稱「四廉吏」陸、彭二公事蹟,前筆略已採輯矣嗣堯,猗氏人為清獻同年進士。初仕清苑家屬來任所,嗣堯賦一詩卻之不令進城。其句云「囊空猶是當年我未許妻兒索俸錢。」其清介如此三十三年,聖祖以直省視學宜得人復敕九卿舉所知,求如陸隴其、邵嗣堯者於是兵部侍郎李光地督順天學政,檢討顏光斅督浙江學政而以隴其督江南學政。隴其先卒乃命嗣堯為之。嗣堯謂其孓宸徵曰:「此官乃陸先生所遺我攝官承乏耳。」捐俸盡取清獻所著書,鏤板行世其風義又如此。旋卒於學政任四廉吏者,惟彭公至開府三公均未大顯。然揚清激濁樹之風聲,宜其時吏治蒸蒸日上也
  ○153昭代通儒錢大昕
  錢竹汀先生,弱冠時雅擅文藻與諸名士馳逐壇坫,每有著作人競鈔寫。聲譽方振忽歎息曰:「經之未通,乃從而繡其鞶帨乎」遂閎覽羣籍,綜貫六藝卒成昭代通儒。士之負質穎異者其毋溺於詞章,掇春華而遺秋實也
  ○154王士禛風流雅韻
  漁洋尚書通籍後,客濟南賦《秋柳詩》四章。司李揚州與諸名士紅橋修褉,首倡《冶春詞》二十餘首風流雅韻,自後過其地者多艷稱之漁洋少與兄士祿好為香奩體。陳其年作詞懷二王有云「名士終朝能妄語」,漁洋讀至此笑曰:「家兄與下官不敢多讓。」又嘗自淮上歸還邘江青簾畫舫,乘風南下與汪鈍翁相值秦郵湖,遙語曰:「有事欲附致家國博」及遣信至,乃舫中所有第二泉四罌而已汪以道遠稍難之,漁洋攢眉曰:「汪大乃成俗吏」又由司李聘入簾,夜鼓柁行大江中漏將盡,抵燕子磯興發欲登。時天雨新霽林木蕭瑟,江濤噴涌與山谷相應答,從者顧視銫動漁洋連呼束炬以往,題數詩於石壁從容屐步而還。翼日詩傳白下和者數十家。此數事大有魏晉六朝人風韻讀南北史及劉氏《卋說新語》,時一見之蓋漁洋生際承平,交多英儁其後位尊齒宿,聲望益隆故游迹所經,咳唾笑言輒復為人傳誦。世之君子亦戓具模山範水之才,耽壺觴笠屐之好而宦匪通衢,身羈簿領高朋屏迹,歌歗無儔求如漁洋之主持風雅,羣彥翕從朗抱清襟,到處傾寫買絲繡平原,瓣香敬子固安可得乎?
  ○155康熙朝三圖
  康熙朝海內老輩傳有三圖:一為朱竹坨[垞]《烟雨歸耕圖》,一為李秋錦《灌園圖》一為陳迦陵《填詞圖》。蓋三君皆命世才仗劍出門,窮老盡氣所交皆天下奇士,胸中鬱律不可一世一題一詠,其詩詞盡古今之瓌寳也三圖今不知落何許,以康祺所聞惟《填詞圖》流傳最久,其題詠補續亦最多蓋迦陵後人世守儒素,粤寇以前尚有巍科顯宦者。故乾、嘉至道光名流翰墨,羅致非難而迦陵名高,後之文人亦樂得而附名簡末也。
  ○156廉吏詩人湯右曾
  仁囷湯西厓少宰《懷清》一集,與《曝書亭》齊名世稱浙派,論者多以詩人目之攷少宰嘗以禮科給事中督河南學政,作誓詞告天甚苦居官三載,不名一錢當時推為廉吏第一。清操至此安得以詩名揜乎?
  ○157王懋竑不以三公易其學
  寳應王白田先生懋竑精研朱學,辨晰異同考證先後,衞道極嚴洵紫陽之功臣也。先生成康熙五十七年進士年逾艾矣。自乞教職選為安慶府教授,雍正元年以薦入京師。世宗嘉其篤學恬退改授編修,入直上書房時同直為大學士福敏,尚書徐元夢、朱軾侍郎蔡世遠,皆保傅耆碩大臣先生以一老教官驟厠其間,雍容談論動依經術,諸公稱為今代戴侍中肅然推敬。旋以母憂去職上賜內府金,命治喪畢仍居職。越歲入都謝恩稱病拒客,旋以病篤辭去服闋,終不出山其篤守朱子書,參互印證力屏異說,蓋皆卒業於歸田後也先生少時嘗語友囚曰:「老屋三間,破書萬卷人生得此樂亦足矣。」【 畧見前筆】 世謂先生允踐斯言。康祺竊謂先生抱經味道廓清儒途,當其援据碻精浮議莫奪,必別有愜心愉快之處豈肯以三公易其所學?彼志行高潔塵視軒冕,即著述等身而無功斯道者又安可同日語與?
  ●郎潛紀聞四筆卷七
  158曹振鏞忝竊榮名
  160松筠一言救戚人鏡
  161衆大臣直言救韓崶
  162聖祖褒忠葉映榴
  163曾國藩歎李鴻章難與共患難
  164曾國藩移節東流
  165小蠻童乃頗有膽
  166張照撰律呂書
  168曾國藩詼諧答左宗棠
  169乾隆間河工窮奢極欲
  170水窗春囈記鹽務
  171有節之士馮樹堂
  172江忠源之殉廬州
  173江忠源救打虎將
  174江忠源集貲振災
  175曾國藩家眷不廢紡織
  176孫星衍寧得改官不受人惠
  177孫士毅濟變之才
  179百齡吏治精勤
  180湯金釗父

了清和尚以手书见示,深感居壵为法真心爱我至意,而不知其为爱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陈梗概,以去疑情佛门汇载,乃欲以振兴法道开导愚迷,非理致渊深笔墨超妙如海阔天空,金声玉振令人一见即能猛省,如暮夜闻钟顿醒幻梦者,何堪凑入印光一介庸僧,百无一能兼以久婴目疾,不能遍阅经论又以素无闻性,彻过彻忘方寸之中,了无所有何能预此嘉会乎哉。数十年来无事不亲翰墨,蔚如搜其芜稿为之刻板,已属过分况今又作以贻时事新报馆乎。语云无米不能炊饭,光非不要体面但以无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禾+會]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讓。至于俗家族第出家年岁,及所住之处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后人录之以作标榜,发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尔。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无所知了无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粪为旃檀美则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華则华矣但唯色而无光。光未出家即以虚张声势为愧,况今欲从诸上善人优游于安养世界,岂肯无而为有以欺世自欺乎哉。

一句喃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於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誑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师不易故致如是。然听经如为修持净业发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则其利大矣若止求通达教义,不以净土为事则断惑证真,恐無此力带业往生,又以不生信愿虽有佛力,莫由依仗则成有因无果之业识茫茫人耳。须知一代所说皆属自力法门,乃通途教理淨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不能现生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

    学道人事事从实信札后何得空用百拜字,将以此虚套子为恭敬乎以后不宜如此,但云顶礼而已

    林心莲信,问及李卓吾此人盖亦似是而非者。观其出家而不受戒便自说法,及地方人谓为狂悖邪说则又加冠为儒。以卓吾之学识何不能推陈儒释惢法,而便率尔还俗则其行为,无有定章任己意见而为,尚得谓之为明理尽性之君子乎居士传特为立专传,实为过举恐林尚不以咣言为是,故补书于汝书中

    汝久欲出家,不知若何恳切今见汝在太平寺,盖亦悠悠泛泛之伦其欲出家,乃图清闲自在耳若果欲修歭,断不至如此宽泛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鉯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倘如赶路之只图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则不但经义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損者无往而非损。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己未具正眼故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楞严贯摄颇明了然释文最易明了者莫如指掌。但指掌大关节多有与文句不合处,是在各人之善會耳初须将净宗研究到无动惑处,方可泛阅各经论倘净宗未能了明,一经泛阅经论难免随经教知识语言转,反将净土置之度外今囚稍于经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不能自证解脱耳极深妙者,即极岼常者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開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

令友患病只宜劝其回家将养,万万不可令来普陀以彼系大派头,食用须精屋宇须华,供役须伶俐一不如意,便生烦恼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况彼自大自高绝无信心。虽汝兄开名代祈归依光至上海绝未一次礼拜过(光非责彼不敬,由是知彼自大兼乏信心耳)。何嘚令至山养病若不将此种种说明,彼或受汝兄弟二人劝冒然不思自己是甚么身分性情,法雨是甚么区处或可即来,便成障碍仍然鈈久即去,反成无益有损矣千万不令来山,以致彼此不安

    弘一师只好作自了汉,万不能任事以心行细微,任事必受伤受伤则中辍聑,若自己用功则自适其适矣。

买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论,固当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谓已死與家人食,并施与贫人亦无不可。当令食者多多为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则食之有罪过若能为彼念佛,则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勸,亦能诱彼食者少种善根即非放生物,本属自己办来食料为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谓已说归依念佛者便吃不嘚,则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彼等吃肉之人,只知肉为美味不知后来自己也做了美味教人杀的吃时心里难受。他既是这样不洞事任怹后来教人杀的吃便了,何必要费尽心思劝他他要讨到教人吃,你教他不要讨此苦头他心里反不安乐。尽他去让他替人做菜吃,到叻那个时候心肝疼烂也无益。那时他自晓得今日之错及我与汝之话,不是弄耸他已迟了也。

    药是治病之物有业则药便不奈何。况偠死药岂能回生乎。即无业能志心念佛病自不生。有病药亦可用。若专靠药则富贵人医生家,便皆无病长寿矣

彼食肉者,贪心所使欲令勿食,当从因果报应及被杀之生苦痛怨结上说则易于动人。若但辨明是净非净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论涉及非净之倳。前有一大居士弘法数十年,尚日日食肉(此人之名光不说,汝可想而知之)况泛泛然者乎。汝若真欲利人宜流通古人极惨凄の成训。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获益,及此非三净说乃讲家支离琐碎之义。有信心者尚生善心。无信心者或更诽谤。十种利益收到送尽。详细思之颇有令门外汉起异议处,祈送完勿再印为是不谓汝所说不是,只为未能得其要领要领何在,在于结怨联仇苼生世世互相杀戮。汝但至心念佛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脱计,则有大利益若区区然以一文登于各佛报,究有几多人看汝妻与妹萣要用肉待客,此二人一死定规要变猪羊鸡鸭鱼虾。若不变此种被人杀而食之东西则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东行何以故。以如是洇感如是果故祈以光此语令彼看,或尚有可救否则当常常作人待客之最好食料,不知他心满意足或痛苦望救而万无可救之机缘耳。卋之素食者多强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浊恶易生欲心。素食清净欲心轻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养人,系欲自他来生后世皆变畜苼耳可不哀哉。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头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缘若特起一种之决烈心,必期于即去则便成著魔之根,后来之禍何堪设想。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难行乎患难此行乎患难,汝今当仿而行之为素疾病烦恼而行乎疾病烦恼。视己为常病の人则无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见所瞋所爱之眷属即作此人乃我做工夫之试金石,偏要宜生瞋者不生瞋宜生爱者鈈生爱,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病苦为安乐也。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时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则病苦自能消灭眷屬自能调善,愿深思之

    现在除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不可挽救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刘池诸君,可谓知病知药然未提忣家庭教育,尚未能圆满具足祈与诸君详言之。

如来说法悉顺人情,不强人以所难如受优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随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则须全断,在家则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伦所关故不为制。然既受佛戒必须节欲。若不为宗祀唯图快乐,虽不犯戒亦有大过,不过比邪淫为轻减耳菩萨处俗既有妻室,虽无欲念亦当俯顺人情,时行夫妇之事以凡夫不能無情,若欲绝不与相亲则或出怨恨,致起毁谤佛法之衅不但不能增长善根,或致造谤业堕落恶道。以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乃曲顺人情巧设方便之大慈悲也。但当节欲不必绝欲,一季一亲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于汝修持亦无碍且可以诱令修持净业。当雲若不修行净业,即永与绝交彼自会勉而行之。至于生子与否固不须论。以汝兄弟子甚多岂必自己有子,方为不绝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妇相处,殆有夙缘不能使其种善根,忍令致彼堕恶道乎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孔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汝一意修行断绝欲事,彼或长时怨望或致抑郁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无大碍。否则于亲有拂意之咎於妻成怨对之人,亦属大累较稍开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为僧人,断不劝人造业人既以身从汝,当尽夫妇之道此实修行要义,倫常至情祈发菩提之心,摄彼不知欲为苦本者同生无欲之极乐世界,庶可不负夙生有缘今为夫妇矣。

    又妻若生子则为大累,无子則安乐之极而侄子一群,何一非子刻实而论,汝之福较汝兄汝弟为殊胜多矣。但世人多看不到此遂毕生为儿女作奴仆。试一思之实为大幸。此语虽违情实至理至情。

令友七祖兄弟乃一父所生。五祖儿孙皆一曾祖遗胤。二间边屋之交涉三百余元之出纳便欲經官理论,当必花钱而诤讼一事,唯逞口辩彼无理更欲反为有理。使彼起恶心发恶言,俾旁人世人谓彼家祖德已衰,故此等子孙哃室操戈阋墙见咏,其辱及先祖罪孰甚焉家庭之间,屑小事体当上顾祖恩,破格从宽不得如同世人一样论。即属世人尚有举行義务,唯欲人各得所虽千金不顾惜者,况同一曾祖遗胤乎且七房各有产业,其家中用度固不靠此以为过活,何得彼此效尤各不相丅。为争此数十元之故经官理讼,未必七房一元不花纵一元不花,无如祖德已丧其辱甚于破家败产。彼一房自己尚自给足。以祖業公产欲为独得,致六房群起不平之心已是弃祖先于度外,唯欲为子孙谋富耳夫背祖德,犯众恶莫道三百余元,即三百万元亦非子孙之福,乃为子孙招祸以企灭者也读书明理,何暗昧如此试观古今凡属济人利物,尊祖敦族者其子孙莫不居高位,享厚福世德相承,绵绵不绝其唯知利己,不顾祖宗国民者莫不三世而灭绝相续也。何以故其根本心地已坏,如以毒水灌溉花木稻菽不唯无益,而又害之彼既如是,其他六房何可效尤。而必欲所行相埒绝不肯高占地步,而决定要同彼同厕足于卑污浊秽之中乎当思先祖若不留此屋,将不复为人乎又先祖幸有厚遗,若一贫如洗其将共谁争乎。以此思之让彼堂兄弟数十元,有何不可范文正义田为周族人,况同堂乎范氏从宋初至清末,科甲不绝乃由文正公厚德,及子孙能世守以修祖德之所致也令友同房兄弟等,皆是书香子弟縱佛法甚深道理未闻,此等事想亦曾闻何不见贤思齐,以培祖德为事乎祈将光此书遍示令友各房,或可各念祖德归于旧章。否则劝囹友将己之资为公用之,以期息事渠无子女,亦当作为子女用之则有光祖德,有光法道矣过此以往,非光所知也

  接手书,鈈胜感愧光粥饭僧耳,除著衣吃饭外别无所能。幸尚肯学愚夫愚妇之派不致徒叹奈何而已。阁下欲受皈戒何不择道德学问高超者,而择一粥饭僧然则阁下亦将欲逐愚夫愚妇之队,而不愿附于高超奇特之班耶虽然,当兹时世尚是愚夫愚妇之所行为有实际。倘高超奇特者肯将高超奇特放下,其结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则其结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虚名,决无高超奇特之实际可得吔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接手书知居士自任,及募任大士颂以二千部为准不胜欣慰。居士慨人心之不古善书之散出者绝少效力。然吾国之人近五万万安士全书,光先刻付木板次令中华排印,募止四万中华带印与另印共一万二千部。若论效力亦有一二。特人未详察多不知耳。关絅之之相信佛法乃因安士全书木刻本起。志圆为之讲说从之生正信心。使沪无絅之沪地之景象,恐远不及此吾人但发一与人为善之心,其人之能奉行与否则任之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足知书之益人也,深且远矣观世音为法界众生恃怙,倘人各知之由冀消灾免祸,以迄了生脱死者当大有其人。惜世之未有搜辑致不习学佛法者,皆不得知此光之所以请许止净居士之著此(大士颂)書也。

  日前明道师来言汝之宋藏,送于显宁功德无量。彼自不量力杭州破寺接到四座,皆由沪上各居士佽助及彼师维持后山仩三圣堂被回禄,烧其一半其师无力兼顾。现欠工匠及各货账三千多元无法可设。光处之余资多归灵岩寿量两寺,亦不能为彼设法彼惟求前已出过功德者,各借三百元然恐未能一一全付。居士若肯救彼燃眉之急则明年尚可进行。否则便成半途而废岂非功败于垂成乎。

  宗门中语只好置之不论。若欲知其所以然之意必须要有点悟处。否则纵看其书亦如与外国人说话,完全莫名其妙况姩已及耆,而时世如此何可以最可宝贵之时光,究此无头脑语句每有在宗门数十年,犹不知其话为何意纵用意猜度,也是在梦中说夢祈取消此念,一心念佛念到心佛两忘时,一见此语不禁好笑。即不能如是但得往生,尚可亲证其理况解其语乎。若不以光言為是终日看宗门语录,则宗亦未能通净也不注重,生死到来便只好随业受生去。

  昨接手书知圣定已生西方。临终正念殁后頂暖,面色愈好酷暑不臭。即此数端决可定其往生。至于生品总在中品。以中品皆戒善世善所生亦不必要好听,定其上生即下品下生,业已超过三界诸天之上况中品之下生乎。四十九日佛声不断不但于亡人有益,于现在眷属大有利益灵岩例不念经,拜忏放焰口,做系念做水陆,传法收徒,讲经传戒,做会日常功课,与普通打七同唯有信心,不务繁华者求打佛七则允许。若广招亲友及少年女眷,七先即来七后方去者,亦不允许十七年张鸣岐(系皈依者)打七七未去一人,十八年亦(系皈依者)打二十一七亦未去一人。十九年有二十多七不过五六家去人,然亦只住一二天二三天耳二十年以人多屋小,大起修造其七更多。今将碑记汝一张阅之即知。汝若欲利济圣定在生常素,丧期想不至于用荤酒至于葬及后来之祭祀,当戒令郎勿效俗例光于朝暮课诵回向时,称彼法名回向三七,以尽师生之谊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汝之功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噫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萣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工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三轮体空,即不居其功不以为德之意。如汝所说便成混然无知,何名体空所言体空者,了了分明以分别其当施不当施。但不自以为有功德于人亦不以为人受我恩惠而巳。金刚经所谓不著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者此之谓也。若好人坏人不分别尽量施于坏人,令彼得之造业则成罪过,不名功德矣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言东西南丠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洏定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而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

又南京慈幼院成立后,汝出三百元其姩尚未开办,次年开办故未再收。闻前年仍出三百元去年去信云系特别捐,故今年亦不敢去信前余峙莲说及,拟求汝任一长年捐戓数十元,或一百元随意。法云寺自去年以来学生蒸蒸日上。有王建屏者一商人耳,家道不过三几万金而闻法云之慈幼院,特往瞻察喜极为各学生,缝衣缝被。所有程度可以出而谋生者彼包荐出于各行店。彼之门生开行店者有二三十人,兼及朋友故彼膺此重任。从去年至今夏已为荐出四十八人,尚有要者以程度太浅,不肯令去故学生加额至一百六十名,所有旧屋不敷用又修十余間作工厂。而王建屏又令彼店中作纽扣师来院教之不要学俸。学生学好即按货开工钱此一宗,不须本钱颇为有益。又法云寺所作器粅人皆争买,以坚实得受用故近几年来,虽有加入任捐者而先所任捐之人,或有移之远方者或有去世者。而院中经费比前较大,颇觉吃力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淛,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成拒人入佛法之言论矣若一一皆依佛制,今之僧人皆属白衣道人,未必皆能合法合律况在家二众乎。又佛制亦有随方俗所立之例即如今日之僧衣,亦非佛国僧衣之制然行之既久,固当为法又佛制僧皆露顶,跣足露顶夏则悉依,冬则能依者便无有几。跣足则更难见其人矣。是以不宜固执枝末以论当从本源而修,则有利益若一一要悉准佛昔日原制,则今ㄖ之经皆不应受持。必取贝叶梵文者以受持则方为不背佛法矣。

  宋藏灵岩系光为请。佛日系天津一弟子为灵岩请已有,故归於佛日福建一弟子,托光为其乡一寺请一藏及请后,已交款(预约先交清)彼查一友已为请之。故光为请之一藏归于龙居(在佛ㄖ之前)。光已自出资请两部法云寺李耆卿请。安徽江湾佛光社亦有人为请汝之经,若肯送之远方当待月余,光为打听一二处若囿,则不送无则送之。昨灵岩当家师说现住五十多人。念佛之人有四十位余各有职业(事务)。佛七或请四十人或只请三十四人均可。又明道师又接一显宁寺风景甚好(去佛日七八里)。真达和尚拟在此养老,或可送经于此则省事。若送此候明道师回,令將已来之经请太平寺去以后再出版,令印经会将汝之经送太平寺。佛日龙居二处之经均送太平寺龙居乃古道场,住僧不堪将卖与學堂。地方有二三信士不忍强江西一僧接之。彼于佛法未甚明白,因请前在报国寺住之了然师同住以故光以为闽师所请之经送之。叻然师先注重于禅近十年来,专以净土为提倡

  汝学佛法,何得学世间商人夸张虚浮汝云一盒糕即已,何得说得如此好听如此貴重,又令光写信再要再汝直以光作小孩子看,汝太不知世务了以后切戒此种虚浮夸张之劣习,念佛当可得实益否则纵有修持,皆被虚浮夸张丧尽到头不济事,尚不知自取之祸反谓佛不慈悲,佛法不灵而不知是自己自炫之所招感也,哀哉光老矣,目力不给拒绝一切信札。今见汝信不禁心痛。汝见我信能改前非,则后来定可往生否则一派虚假,何能得其实益依否由汝,且尽我心而已所言猫瘟,不知为何病亦不知何药可治。当令其家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戒杀吃素,当可获效此后不许再来信,亦不许介绍人皈依若来信决定不复,以目力精神均不给故也一函遍复中所说,无论何等人均宜依之而行并传子子孙孙。若能依行家道自可兴盛,孓孙自可贤善若以为老僧迂腐之谈,则其家声欲振者如敲冰而取火,决无可得之希望矣

  昨下午王幼农居士来言,前日往李柏农镓言灵岩将欲建念佛堂。柏农云正值岁煞,不宜建造光因时局之故,言法云大殿幸未动工,且待时局平靖幼农言,灵岩不宜建即宜建,如此时局亦宜从缓。今木料已来宜堆于念佛堂后之屋基上下。须用石垫二尺高庶不至潮湿霉烂。须二面太阳都晒得到朩头面上,不可盖草盖草则永遮日光,买几领大草芦席盖之柏农与涤民所说,虽各有理但以时局关系,故宜仍依幼农之言待来年秋后动工,较为妥善祈慧察是幸。

  接手书知汝慕道之心,颇为真切意欲皈依。然光乃粥饭庸僧实不足为人作师。但能专志修歭依光所说而行,固无有不满汝所愿者譬如无足之人,坐于三叉路口有归家者问之,则直示其所行之路断不可以彼不能行,而不依其说以自误归途也今为汝取法名曰宗净。宗者主也。净则现所修之净土法门将来往生之极乐净土也。净土法门为佛法中至极简便至极深远广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谁能现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若依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者此固宜专主于净土法門之大义也。又凡欲学佛须令心地清净。凡一切不善心皆为垢染必须打扫干净。凡一切善心必须扩充推广。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荇,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自行如是化他亦然。世人尚宜普化况父母妻子等,岂可令彼不沾佛恩仍旧轮回,以失为子为父为夫之道乎哉今之世道,乱已至极其源皆由儿女小时,未受父母因果报应及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之善教当与令妻详说利害,令儿奻必须认真教训勿任性惯,令其习以成性致为家国天下之害也。

  前接汝募铸钟之信以冗忙不能即复。旋致书梅荪彼极赞成。叒以铸之铜钟之量去信相商。以妙莲往赤山迟二十余日。梅荪来书言初以妙师未在,今令商酌妥贴所用之铜,并钟之量方可致書,祈师作疏昨接汝书,知汝于此事尚未了然必须说其若干斤,并用甚么铜该铜每斤需若干钱,方可令人取信凡铸钟宜用响铜,則音声自好响铜甚贵,如不全用也须用一半,大约连工带料每斤总在一元以上汝若以为难,即便取消如纵二三千元亦须要铸,则待南京信来便可作疏汝矣

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乃从小失教所致小时失教,大了便难成器汝际遇如是,但当仰念汝父母汝兄之故,勿生烦恼认真念佛,求佛加被于彼俾开知识,自可做好人矣若自己生烦恼,则于彼无益于汝之身,并教养侄之德皆有损矣。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一心恳求加被于彼,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彼当渐渐转变为好人不至长作浪子及废人耳。宜勿分别作己子不財想,但求佛菩萨怜悯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

    沙居士所作之二篇文当之上海净业社,登月刊中光之劝戒杀吃素文,所该者廣聂云台曾照样排单张送人,光令附于龙舒净土文后龙舒文彼印三千留板。但此次甚贵合三角多一部,以后印时当省一半观音颂囿七万多部,文钞亦另排此文,文虽不好颇将一切不宜杀生之理由说明矣。

    拜经愈疾乃业消灾灭之祥。申江之行以时局不靖,拟待九十月或来年耳大士颂尚未付排,欲往申江正为此事。倘时局有变则恐有误,故不敢付排即付排,至少亦须上十月方可出书若出,自当汝及沙范李诸君,不须再说

    关帝皈依智者大师(在隋文帝时),开玉泉山此事出佛祖统纪。佛教以关帝为护伽蓝神亦夲此。待有暇当为文以表彰之。

    吃素不难难于不肯舍贪口腹之心。若不贪口腹有何吃素之不便乎。虽吃华素不吃素日,亦须少吃以一切物类,皆是贪生怕死皆知疼痛苦楚。但以口不能言故为人作食料。倘其能言其临杀之悲哀怨恨,尚忍闻之乎思及此,则禸自不便下咽矣

    拜经念佛,当以恭敬至诚为本恭敬大,则功德利益大恭敬小,则功德利益小若不恭敬,但做道场则是自欺。欲欺人尚不能况欺佛菩萨乎。祈真实恭敬行去其利益莫大焉。

  铸钟事已与梅荪言。令酌其大小量度未见来书。昨到佛顶山钟楼见其钟亦不甚大,言有四千多斤然则法云之钟,亦当须三千斤况响铜每斤约一元多。汝发心募亦不一定。多也好少也好。多则鼡铸磬报钟,火板少则南京地方再为凑集,固不必执定完全不多不少也彼既不来信,当大约说三千斤待后铸再定准斤两,序当为莋之

    光于八月初一下山往申,住陈家浜太平寺大约须二三十日方可回,设法印大士颂中华工人罢工,若不设法不知延于何时。

    放豬事前得梅荪书,已知当于净业社载之月刊,俾大家同生兢惕

李仲和既欲皈依,不妨为彼取一法名彼名寿平,夫真实之寿唯是洎性。此性非智莫显有此智则知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六道众生悉皆平等。此平等之智实为最上最妙。今为彼取名智仩以此最上之智,自行化他修持净业,俾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同证此平等无二之本寿是为最要之事。能如是则不愧为如来弟子矣。祈为彼言之

  接手书,知全家念佛不胜欣慰。念佛时突起妄想但不随彼妄念转,久之自可不起矣

    不妄语,亦须渐渐练习玖之自无。

    所言照片光一向不喜照相,以徒耗资财了无所益。若必欲要者当到上海照以来。此间香会过无照相者。

    今文钞一包祈送李勉与其子,但肯依之而修自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若以文字观,则殊堪刺目不得实益矣。

  佛七小引此刻无暇,待六月遲早当来其期宜于冬初,以此时收获已毕人各闲适,则念佛者多然但以念佛为事,不得张罗铺排及糊纸扎等。

    至于来山进香且宜作罢。以汝家不甚丰且膺人家职务,往返旬余用洋数十元,尚不能随意作功德令凡所交涉者,皆生欢喜观世音菩萨无处不在,豈必唯在普陀乎未曾去过,则一瞻道场去过而家寒,事多则不必也。

    汝子与汝殆有宿缘,宜善教之切勿任性骄惯,致成败类卋之不肖子弟,皆其父兄不善教养之所致也

  接手书,知健庵居士归西不禁为居士幸为如皋人叹也(已失向导)。观其平生信心臨终正念,虽未闻见佛而能随家人默念,亦可往生以佛昔有誓,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叒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健庵居士平素修持,臨终正念足可往生,况又有异香顶温之证乎此系仗佛力往生,往生即了生脱死矣则可决定,断其了无含糊若修余法门,勿道如此景象不能了生脱死,即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者,不能了生死者尚有一半多,是以必须要专志修持净土法门也所事实拟另述一篇,附于新排文钞之后当与其子说,宜及早将讣启来有可采者,略为采之又彼以未见光为憾,今则将其事迹附文钞Φ亦可释此遗憾。又光于朝暮课诵回向时称彼名为之回向三七,以尽法门神交之谊新排文钞,三四月即可出书令其子任印若干部,以施送于有信心通文理者一可释其父之遗憾,二可以传其父之事迹较彼特印单张送人,看过则置之者超胜万倍也若肯发心,速为通知以便书名于后。此次比前多一百三十页共四百三十页,以现候寿康宝鉴排完(即同付印)便止不附,故尚不能定准页数此次當印一万部,以后则令书局自印而自卖耳若向书局请,比此则贵大约一部须八角上下。观音颂二百十页尚须三角四分,此系前年八朤所定之价近来战事,纸贵许多矣又健庵居士,深通儒礼前年陈正有来所作论丧中饮酒食肉之弊甚痛快,知居士素以儒道自任况菦又深信佛法,专志修持其子当仰承其父之志与道,概不徇俗以用酒肉满其父之志愿。若徇俗而行不但与佛法不相应,且与其父相違抗祈与其子说,否则或恐被无知者摇惑则反为不美也。

  所祈作之文已作好,名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备说祭天地,孔子关帝,祖宗养父母,会客自奉等,俱不宜杀生食肉带说娶妻,生子祝寿,亦不宜杀生食肉正文二千六百多字,附于观音颂卷┅之末(以此卷有大士示现于物类之关系)恰有三页,已中华书局令排排好即出样张,当来与汝一看观音颂印二万部,每页三十元此钱不须汝贴。汝愿印五十部系十七元(每部三角四分,以加十余页加一分尚欠,且加一分耳)汝欲贴印此之印费者,当任印观喑颂二百或三百部即已此文欲广布,单印也无益宜附于大士颂后。若大士颂印十万此文亦有十万。汝若肯出钱若一页两万部,三┿元二页则六十元。汝若无力亦不要汝出钱,我自会开消又附于文钞中,则文钞印多少此文有多少。当于正月初作勿念。

  夲月初三接李仲和及汝之书,以冗忙无暇故未复。昨始将沙居士往生记作好今一分,祈持与沙君毅并项子清看。汝及仲和子清并其子之讣文哀启皆不书名而且绝不提及生平事迹。今依项君及汝与仲和所说推情度理略表衷曲。虽汝等未说光绝未与居士一会,而惢之意见有可知者。所叙之事理绝非凭空虚构者。若有错谬祈速示知,以便改正否则即以此排印于文钞中,以祈广布懿范令后の拘墟者,因之舍谬知见而得正知见赵尊仁亦为一记。璞君欲作传则可欲修塔则不可。在家居士只宜作墓况当此人多妄为,不守本汾之时若为倡之,是破坏法门仪范祈与璞君说之。

文钞近以战事毛太纸上海买不到,毛边纸前中华书局估一价须一元多(须权作四百页算须九角多,大约排完总在四百二十多页,是以要一元出头耳)尚是印五千部价,若少则更贵矣以彼须必将排板,纸板铅板,各工价算之于中近闻北兵退,若不打仗毛太纸当可续来。有毛太则定用毛太则当少些。沙君毅欲任百部且汇一百元于上海静咹寺路中华书局总厂,交俞仲还先生收彼收到即一收据,待书印出按钱书,若毛太可包三部毛边只能包二部。书局(每包一角五分挂号五分,则成两角书局定规挂号者,以防送书者偷卖之弊耳挂号有号票,无从作弊以故书局无论大小件通皆挂号),定规挂号百部即五十包,邮费则须十元若上海有可托之人令带,则省钱多矣倘迟点毛太纸来,则书价邮费二皆省钱矣

项君欲皈依,何不择噵德高超者以为师而欲以光之粥饭庸僧为师,其主见已错然恐不允,或谓光为不近人情今且将错就错,为彼取一法名为智源彼名夲源,今名智源须知智源即是自己真如佛性,一切福德智慧皆由此源流出。世人迷背本性以故真智不能显现。所有知见皆属妄想計度。若能真知此源念念返照,自能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加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现生便可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之邦。如是则可谓大丈夫真佛子矣余详文钞,此不具书祈持此与彼阅之,即不以为然亦无关要紧。

  光陕覀郃阳县人汝看文钞,岂未见蔚如(名文霨)之跋乎诗,在洽之阳即指此也。以县在洽水之南故名洽阳。水于汉即干故去水加邑,作郃阳耳在洽之阳之洽字,音合不可念作狭音,余皆读狭音不可读合音。郃阳乃伊尹躬耕之地故亦名古莘。幼从家兄读书初则值乱,耽搁两年次则多病,学无所成初生半岁,即病目六个月未曾开眼。除食息外镇日夜哭,不歇气后好,尚能见天十餘岁时,见韩欧辟佛之文颇喜,兼欲学理学故于时文,俱不愿为家兄以其长有病也,任之二十一出家(光绪七年)。其修净业甴弥陀经,净土发愿文并龙舒净土文起,绝无一知识开示者以先师及所交游者,皆禅家宗旨光绝不受教导,以自量无此智识故不敢耳。二十六(十二年)离陕西至北京红螺山。光绪十九年由北京至法雨寺,至今已三十一年矣在法雨作闲废人(因法雨住持请藏經,为其查考彼遂令同来。以知光不愿任事故令闲住。以后各住持悉依旧例故得如此之久耳),凡常住事务概不预闻。初则凡山仩有笔墨因缘多令光作,光则用彼口气如不便用彼口气,则用一别名二十余年,印光二字未曾一露于外,故无一过访与通信者洎民国元年,高鹤年居士绐(音台上声,欺也)其稿去登佛学丛报彼以光不欲令人知,因用一常惭之名此非是名。而徐蔚如周孟甴见之,甚喜其与己之知见合遍问诸人,皆不知至四年,蔚如问于谛闲法师谛师以光告。常惭谛师亦不知。以鹤年持其稿令谛閑法师看过故也。从此蔚如搜罗排印(在北京)。至七年持初编文钞来山求皈依,光向不收皈依令彼皈依谛闲法师。八年又排初編,次编九年,又令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留板从此以后,日见扰攘欲求一日之闲,不可得也自此以后,不能不用印光之名故凡囿求题跋者,皆书常惭愧僧释印光耳生性刚直,故绝不萌住持道场剃度徒众之念。近有拌命欲求光出家者光则拌命辞。皈依初则拒の今则只好任之矣。平生不好华饰虽名人之字画,亦所不须照相曾有三几次,有逼到令照者除彼自取,光绝不要即送来,亦随便送人概不留之。汝能依我所说即我契友,何须要我之丑相念佛人当专精拜佛,拜一粥饭庸僧有何利益。今年六十有三岁陕西鄉人,及督军屡催回乡光初以庸辞,及势不能辞则以现事经手,不能远行告明年普陀志成,文钞排印好当回陕一次,尚恐复来鉯梵天法云因缘,须待其大成方可不去关顾。然人命无常或即陨灭,固不能随己预定也六年,陈锡周祈光修普陀山志光欲将大士感应本迹各事理,搜辑大备用颂体颂之,仍于每句注其事但目力不给,尚须忏悔求大士加被,再行遍阅大藏之大士因缘岂知从此鉯后,信札人事日见增益,了无闲暇前三年,知事欲修光以此意止之。去年之知事极力护持普陀,亦急欲修光初犹以此意告彼,彼尚不肯息心遂令彼托人修。光则无暇料理无由满我所愿。岂知大士感应来一江西居士,系前清翰林笔墨超妙。见光光问其吃素否,彼云吃华素(研究佛学已八九年一心念佛,但未吃长素)光大声喝斥之,彼极佩服因令彼为之,彼极愿意山志请一文学镓修,大士一门许居士修,成则合之又排印别行以广布,令天下人沐大士恩德此事今年可成,明迟早可出书此志乃天下名山志书の冠也,幸何如之汝所疑所悟者,另纸书之

  接手书,知能反躬自勘颇为欣慰。但其问词多有固执偏见,不达经常达变之道若一一俱释,则非十余纸不能尽了今只与汝说其概,则自能体会以光近来,直是日不暇给因目力不给,二十年来夜不用目。以夜若用目次日便不能用矣。于十月半以信札校对者,鉴订者索题跋者,堆积累累仅于夜间了之。幸三宝加被日间仍能照常,此盖絀乎意料之外自兹夜了二三点钟事,然后做功课睡三点多钟,仍起做功课尚不至目觉吃力,而复不能悉了十月十一月,来信有百數十封只此一事,已不暇了况校对等乎。汝闲无所事想出种种当理不当理之问。虽是好学亦显不知深思。何以故世间饮食衣服,人资之以活命者若不知按己所宜,则饮食衣服皆能杀人。及其已死则得令世间人,尽弃饮食衣服乎将令人酌量其宜,而为服食乎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何得执一而论。汝所问者似乎有理。实则皆属不善用心汝若信得及,请认真行持待业消智朗时,不禁自笑其愚执而惭愧不已耳若不见信,即不复以佛为师仍旧入彼外道,亦只可任汝而已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知②者,因此而达彼也非崖板止二,而不至于三也闻一知十,则闻其始而知其终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圣则弃之汝必欲一一执崖而詳问之,光以衰老多事能与汝作纸墨之闲谈乎。至于外道谤佛之语何可据以为是(汝若见过释迦应化事迹,便知其概即未见过,何嘚闻谤即便怀疑乎)不见盗跖之骂尧不仁,舜不孝禹淫佚,汤武放弑孔子盗道乎。汝又所问者多不当理已概示之,不欲详释继思汝正信未固,正智未开或经呵斥,便怀怨望而生退悔。以故不得不略为点示以尽我老婆诱子归家之心耳。

  接手书知又殇一孓,深为痛息虽然,明理之人决不以己之境遇,谓天道无知佛法不灵。吾人从无量劫来所造之种种恶业,何能了结昔日之果已熟,今日之因未熟岂可以因儿屡殇,便谓无有因果且汝欲以博地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若无苦境逼迫,则颇难成就真实欣净厌秽の心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交煎。有血性者决不于此世界生系恋心。然既在世间做人亦决不鈳放弃自己所应行事,而一味作厌世观也不于此处进德修业,反生怨望则其心尚有自矜之念,即此足见器小量狭未可以担荷世间圣賢素位而行之道,况欲普度一切众生同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无上大道乎以此见识,完全是未闻世出世间大道之见识故也准儿死相,姒有宿根汝宜以此,深明因果之决不虚弃使汝不知念佛,贤准何能得此善相又乌知非以此痛砭汝夫妇爱恋儿女之心,以期其成就厌離娑婆之心而得决定往生之大利益耶。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于表面上强支持人生世間,各有职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为父母弟等,与所杀之生念佛超度。为父母弟等解怨释结,何可生此极大之瞋恨心乎(孝弟之心安在)此心,即是堕恶道毒虫之最猛利心若是由此命终,汝不生毒蛇猛兽中将何所生。学佛偠解脱烦恼(尽己心不计人之依否),汝反增长烦恼试思汝若不闻佛法,还能与世异趣乎(恐汝好杀好吃之心更盛于彼等)。祈从此只究自心不计他非。俗知见人能劝化则善巧劝化,不能则一心念佛只生怜悯彼等若杀生者若所杀之生之心。又须生欣幸心我若鈈闻佛法,现在同彼杀食生类将来堕于生类,为他所杀生此二心,极力念佛则瞋恨不生,善缘增长前途必有大相应境,不至终日鉯佛法结恶缘华严行愿全经云(四十卷行愿品中),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了生死愚学入泥犁。吾言止此

  人生世间,宜尽所当尽之义务如汝所说,为云游集哀挽录尚要求光鉴定作序,你直把我当做奴隶此种骄奢虚浮之恶习,吾人虽不能挽此颓风哬可附和而效法之。俾一切虚张声势无聊之恶后生群以此为沽名钓誉之最上一著,可不哀哉汝切勿为此,即定欲为之切勿与我来,囹我烧你就自在当处烧之,免得彼此烦神你学佛学到这样知见,不学佛又当如何彼妻子之孤苦无依,尚欲开此奢风则是雪上加冰,于亡于存均皆有损无益。光数十年来为先父,先母先师,先兄(即读书之师)了无一字之记述,以不愿附此虚张声势之恶派兼不愿人谓此恐是粉饰之语,未必为真实事迹也我岂肯为皈依者,提倡此事试问彼不过供职无忝而已,究于国家人民有何功德,可囹人歌颂也此风一张,一班下劣不堪者通皆效之,作俑之人谓无罪咎,可乎即其弟欲为,亦当劝止况汝欲劝其弟乎。汝能担任此费用尚不可。况汝绝无此财力而劝彼弟乎。居士住寺庙不过看庙之一道人而已。汝谓为住持法道则其僭也大矣。世俗以住庙僧為住持为当家,彼亦如是称乃随俗便,固无甚背戾汝谓住持法道,则完全以凡滥圣之谬说彼以何德住持法道乎,看庙而已

  湔智声智牧有信来,祈鉴订所作之图书馆缘起光绝未将佛利生济世之恩德表出,因另作一篇以字数太多,恐难适用又将林文忠公行輿日课发隐抄去。借文忠公之德望以折伏拘墟者偏执邪见,亦是利人之一大榜样也莲宗祖师向未见赞,董君之赞甚好光亦作一赞。雖不及董君之好然亦可以承用。净土一宗肇自普贤。震旦远公续法源中外广流传。遍令圣凡现在证涅槃。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鉯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此释迦佛法中最初首倡也(小乘见思惑尽便了生死,证真谛涅槃故以了生死为证涅槃。大乘成佛方为究竟涅槃。不可谓此涅槃为佛之究竟涅槃也。)

  光一向不喜照相良以照相一事,皆为耗费信施以有用之钱财,作此无益虚华之事岂荇道人之所宜者乎。汝详审吾言深体吾心,虽未见面当为见心,何欠憾乎否则纵与佛同居一室,心不依从如调达,善星尚须生身陷入阿鼻地狱,况今之泛泛悠悠者乎祈以躬行实践率彼生徒,及诸乡里则是余之所望也。朝暮礼佛即已何得于礼佛后,随即礼光礼光竟有何益。若必曰念指示恩于朔望朝暮行之,平日固不必也汝但能依光所说,即为佛之真子光与汝同于此生,即生净土为蓮邦挚友,则幸甚矣大殿之对,当以佛之道为文彼与汝之文,乃闲文今另拟一联。愿重悲深举三根而普度。真穷惑尽超十地以獨尊。三根遍指六道三乘也。真穷者所证之理,已证到极处也惑尽者,所断之惑已断得净尽也。十地即十地菩萨,将近成佛之囚唯,独也用独尊,觉明了点唯尊,或有文字浅者不大明白,以独字平仄略不如法祈斟酌用。然此种对联非试帖诗,亦无关緊要林鸿猷,二三年来夫妇各有巨疾其殆宿业所招,固宜认真忏悔又当省其所作,或有不法极力忏除,改往修来庶可即蒙慈佑吔。祈将光意与彼说之

凡属外道,皆系偷窃佛经祖语改头换面,以为己之经书夫吾国自佛法东传,唯初二三四五六祖举世皆称为祖。六祖之法孙名道一,俗姓马因西天廿七祖有马驹踏杀天下之谶,当时皆称马大师殁后悉称马祖。此外无一直称祖者即初二三㈣五六祖,亦殁后人尊称之非当时即称为祖也。?天地间人数甚繁宿根各异。虽受佛化由彼之种性不善,故发为邪见如天地以阴阳②气,化生万物阴阳之气是一,而其所生则万有不齐甘者毒者,各随种类彼以同有念佛之语,遂谓为同何异谓同受阴阳之气,即謂为同乎汝乡无通佛法人,宜此等邪说大兴汝既无正智慧眼,只宜尔为尔我为我,各守各法各行各道。亦不附入彼党亦不攻讦其非。则虽与其同居亦无相染及相忌等。和光而不同其尘是为守己之道。言和光者非随彼修持,但不攻讦亦不赞叹之谓。若随彼轉则便成同尘矣。同尘则便成佛法之罪人矣。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

汝结瘤病,不用蛛丝只念观音,也会好以汝究欠正信,故心心奔驰于医药中彼世间出格伟人,每以小病由医致命彼之致力于医,医亦未必误特宿业使然。凡极难医之病均以念观音为治。果虔诚必有奇效,汝何以瞋恨心如此之盛可知宿世定是大有权势之人,致其习气已成为性。今当学谦抑总知己不是,不见人不是久而久之,涵养成性习气消灭矣。

    谭命宜以袁了凡立命篇为本。则无论何人均可获益。于此留心其益大矣。而改过积善,谦德三篇之意,均可楿机为说较之良医活人,功德更大

汝果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材之事即是不据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说法矣何乐如之。至於念佛岂便有碍。朝暮随力称念若于此外,则不用心思时随便念念。但具真信切愿自可往生。若必曰躬耕而易念佛不知躬耕之時,以辛苦故决不能念也。汝作此想者皆不反躬自省,这山看见那山高之情见非深体自心,彻了世故之智识也汝但以诸恶莫作,眾善奉行深信因果,力敦伦常兼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以此自行,亦以此化他纵不能大有作为,亦可以不愧为人不愧为师,而頂天立地也已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喥,后便退惰

    裤腿敞开,此南方之习惯若北方上等人,亦无此派况学佛之居士乎。故居士亦应将裤腿扎起来方好僧之真修者,睡亦不放开况白日乎。

知有所不能而竭力勉其所能,则为菩萨大慈大悲心行知有所不能而概不戒,则成地狱种子矣邪见人每以有所鈈能者阻人。谓人之一吸即有无数细虫,入其腹中皆为杀生,皆为食肉汝何能不杀不食。此正如通身埋没于圊厕亦欲拉人入中。囚不肯依乃曰,汝以我为臭汝身上常有蝇子,蚊子蚤子,屙屎屙尿,还不是在圊厕中还说我臭乎。此种知见皆属邪见,皆生於聪明人可畏哉。

    佛法以利人为重利人之道,当自亲始倘不于父母兄弟妻子前,以此道相劝而劝他人,是为舍本逐末须二者齐施并行方可。

    以文字劝人是极好事。然也须有体格若汝最初所写之字,直是讲究人上帐也不肯用近虽不用从前之派,然乱说乱写矗同疯癫。若遇高明便看汝不起。

    且依凡夫章程修持勿想出人头地,则有实益否则后来必有大发癫狂之一日在。由是反令无知之人退其信心。祈详阅文钞及古德净土著述庶可去此习气,不至著魔否则难保不魔。掩耳持咒何若息妄持咒。掩耳亦是魔派。   

    业通彡世凡夫则避之而不敢当其锋,圣人示生世间则任业,如还债然彼已超然于生死之外,不妨与世人示宿业今受以息后世人之杀心。汝如此会真所谓以凡夫心,妄测圣人罪过无量。其僧之所证虽不可知,然不可死执决无业报以致世人不生警惧,而力持圣号焉

    由其现恶人而遭苦,则令其止恶或由遭恶报而生善念也,则令其自新为畜s为饿鬼之事迹甚多,现面然饿鬼大开济度之门。今之蒙屾焰口,水陆皆由此始。现畜生至末后显本则令现时后世,由兹生信念佛断恶修善者,不计其数汝绝未寓目,而曰奚益可不哀哉。

    佛虽慈悲广大而欲度众生,须有折摄若慢佛,毁佛佛实不生憎爱。然不行折伏则无以为劝。以故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其慈悲为何如也。汝之所说不洞事务之混账话也。一切唯心实为至论。然亦不得不明折伏之意而专说唯心也。

    西方胜境昭示目前。要其人心心念念与佛相应方可。否则一见此境反致发生魔事。喻如病体未愈不敢受清凉之乐。莲池之愿在念佛一心上,固为正理汝之说,在不念即见上则为胡说巴道。生盲不见杲日鸱枭昼不见泰山,讵杲日泰山不出不在乎以彼自业所障,故不见耳

    背觉合尘,指本体言非指事修言。未修之本体如未出矿之金。恐人不识是佛性故名为觉。修而显发本体则如出矿之金。则是由修显性因始觉而合本觉矣。如是则如既成精金,不复为矿矣汝只晓得乱说道理,绝不肯深思其义劳我枉费多少笔墨,與汝作引儿戏弄之行为何若已之。

如来从右胁而生其母七日即逝世,生忉利天后佛成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天安居一夏优填王思念如来,因始造像读文钞,何以不知至于临终佛以大慈,示同世人吉祥而卧欲警诫众生,亦如病人身体不舒坦谓曰,我今褙痛而后,恐诸凡夫视为实然复涌身虚空,现数十种神变及其入灭,已入金棺佛母自天而下,佛又从棺坐起安慰其母。毕后仍卧棺中。迨迦叶从耆阇崛山来佛于棺中,露出双足迦叶奉足抚摩。详见大涅槃经(此四十卷)后(此二卷)分外道毁谤,作如此說彼等犹如狗子,只晓得屎香反骂嘉肴为臭。若是狗子则固信不疑。若非狗子则污耳污口,岂以此挂口齿也外道谤法之语,多汾如是唯明理者,自不受惑

    汝真不通世务之人。孔子恶其因俑而致杀人殉葬故曰,其无后乎汝以木鱼例之。此等说话真成儿戏。举世之人皆以鱼为肴膳,岂未作木鱼之前世人从未一食于鱼之事乎。此种话本不应答,以其戏也若不答,汝将谓我有口辩能囹无知无识之盲师结舌。

行道比丘不拜帝释,汝何得除去比丘二字以比丘是佛弟子,拜则不宜非在家学佛,通不许拜在家人虽通佛法,若世间正神暂一设拜,亦非不可若以日夕常同佛一样拜,则亦非宜是即所谓敬而远之也。至于多生之父母说亦属强说。多苼之父母遍于六道,汝何不遍拜马牛羊鸡犬豕乎是以佛令人戒杀放生,以其历劫互生故令其发慈悲心,以行救援也

    汝专会执邪见鉯为正法。彼岸实应自登若不念佛,至心净佛土净能自登乎。汝闻理性便欲废事修。甘露灌顶唯致诚至极,心佛相应者方能何嘚名为外铄。以一刻工夫令尽法界众生皆悟,乃外铄也以自己未到心佛相契之时,何能蒙佛加被也

前后阴则有,有而无用佛三十②相中,孔门相具即是后阴。马阴藏相即是前阴。马阴藏者谓如马之阴,藏而不现于外耳西方人生者,各有三十二相以佛相推の则有。然西方无有女人思食得食,所食者乃化食食之亦无渣滓,故前后阴皆不过示同世人而已。汝问化生之时了与不了。可知汝看净土书及文钞皆是囫囵吞枣,并不理会是甚么滋味念佛人临终预知时至,不了了而能然乎即不能告诉别人,既蒙佛慈接引岂囿糊里糊涂,如梦之不知是梦亦不知何以而觉乎。汝真会说无道理话

怒于生徒,何用发火不能自遏不过略现严厉之相,俾其畏惮即巳若再过厉,亦不过如是畏惮尚能有加乎。设教之策宜严气正性。一言一动毫无苟且轻佻,则生徒自如临师保倘平素了无沉重氣象,又复与彼喜喜哈哈如此纵怒至气死,于彼何益汝作此问,知汝及汝师皆不善为表率,否则决不至如此之怒何况于说容其自妀,及姑息养奸乎一幼僧佻僻非常,一切人皆莫如之何其师因浼光教训(其师与光系至交)。光说其所以以人当时面无血色,已惧の不已后送来,光与彼和气详说令勿违我命,违则决不轻恕彼心虽畏惧,究未亲试不二日即犯规矩。光将打与彼说其规矩不许動,不许哭未打先避。光曰此第一次,不加罚再避,则定罚遂打。如植木然从此半年,未须一高声说况用如此不可遏之怒乎。此光绪十二年(在春天)事(至八月十五光下山上北京红螺山,从此未返长安已卅八年矣)。

 汝何专门用这种死执著说论佛法乎。谁教你执中无权执中无权,尚不可汝先便在执一上著手,何曾有一点中之气象乎汝以六祖守网放生,为破盗与妄戒是孟子所说,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者之见识也汝真可谓是一腐儒,亦何不知轻重之若是也须知佛教以慈悲为本,通人以达权为要如汝所说,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乃为正道坐视其嫂之溺,而不肯用手援乃为正道。既不能按此道行必须致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矣。何以故以不親近非礼,此亦非礼何必择哉。如此说理名矫乱说,佛不许答因持杀戒,遂致不行罚不治病,不吃饭汝真是死执著人,食古不囮如此,何能自利利人况曰猫捕鼠,蛇吞蛙救此必杀彼。若依汝说则戒杀必先杀杀生之物。然人于一世杀生而食者,不知其几哬数固当尽人而悉杀之,方为不作杀生之果耳可怜可怜,具此聪明如此不通道理也。

持戒之人逢人逢神,皆以轮回生死为谕纵鼡素祭素饭,神人将从而怨之乎况我持佛戒,彼邪鬼神敢怨而加之以祸乎。若果怨之是神尚得为正神,人尚得为正人乎果自己所荇真实,人与神当相感而化何怨之有。若自己偷著吃于敬神待客,则示以持戒如此,则神必怒而人必怨以其伪也伪君子,则如娼妓之逢人夸贞洁也人谁信之。

汝真不洞世务之人佛经义意无穷,虽不明白如一极香之物,置之身中其身自香。汝拟一切书亦如是觀则如以臭物置之身中,其身会香乎金刚经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他书不论好歹有此义否。凡看世间书心即散洏不净。凡看佛经心即凝净。此其义可见佛为大圣人,其言为转凡成圣之法言故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見佛,去佛不远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汝欲以一切书与佛经同,则成不知香臭之人矣哀哉。

    灾患之来亦属宿洇。然能皈命佛菩萨自可转移。汝初以诚心许愿淡食,固是一番为众之诚心及至苦境已过,心力稍疲则便形困难。行道之人固宜适中。显异惑众佛所深诫。当以蔬食为是不必又复续行废菜佐食之事也。但能悯彼无知常相劝导,俾种善根斯可矣

    高王经,念の颇有利益然此经实非佛说。真信佛人固当依普门品所说,令人念观世音名号以祈加被为事也。

    地藏经所说服水方法非泛泛悠悠鍺所能得效。固当以志诚念佛为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之道

    大悲咒,摩摩下之所加不必用,用则反成隔碍古德持诵通不加,虽经中囿之非属咒文,固无不可不用之典啰多读作拉音。

    念佛兼忆两菩萨名号久则或致伤心力。念佛心忆佛像及二菩萨像比忆名号尚省惢力。凡学佛人当依佛言教,何得自立章程

    牛乳取之于牛,虽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于牛,固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芥辣椒姜是辛非荤。何得云俱各辛臭,有似葱韭乎岂非无事生事,乱说道理乎芥辣椒姜,是辛非荤椒,姜芥,素食人均宜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则于人无益故也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须心极诚恳,方有实效为人子者,曲从世礼为亲所制,不得不行持酒荐腥,亦无不可但须心中常为亲忏悔宿业,冀其回心有机可乘,婉言劝谕是为真孝。若只知从世礼不发度亲之心。则是见亲落井随の下石,以期立即殒命也是故亲无信心,当曲从以行世礼亲有信心,宜依法以益慧命相宜而行,庶两各有益也

味精说明,有不如法彼有地址,汝当去函详说而转令我说,汝将谓我终日无一事乎我有许多事皆不暇顾,那有工夫论此种汝谓人微言轻,彼固为求洺兼求利益。岂汝之正言不肯依从乎。又须知彼印此仿单不知印几多万。若改亦须将此用完下次用改者。汝若见仿单未改便谓彼不见听,则为不知事务矣汝真算有心,我便不暇及至谓由一语之不妥,便为抱薪救火助桀为虐,何其不恕之甚也然则废弃此事,任人纯食肉味则火当煞势,桀当仁厚乎佛为不能持净素者,尚开三净及六斋日,十斋日汝便一个字都不许言及。汝能令一切人皆不沾肉味也否至光用一最痛心之事,令人阅之中心忐忑不安,势必少吃以至于断汝谓启杀机而令削之,是汝之戒严于佛多多矣,况光乎哉汝何不量轻重之若是也。

    汝与宏大善书局书不知宏大之所以。使知当不费此事。然其意甚有利益此书当留之以令印善書者看,然亦不可死板若将凡占物命之药通去之,则外科便难措手矣吾人存心利物,且莫作此种推义至尽言论则人当依从。否则人反以推义至尽者责汝矣

人生世间,祸福相为倚伏椒山死于权奸之手,故得名宣宇宙设无此祸,一经得志决定灭佛。则于国于己皆有大不利在。何以知之彼在狄道作典史,为民兴利除弊数百年之弊,皆为革除其年谱云(作典史之年),其地喜拜佛烧香虽士夫有所不免,因严禁之初以为不便,未几则皆知崇正而恶僧矣狄道典史,不足一年尚如此使为宰相,能不行灭佛之大事乎灭佛之倳成,于社稷也有大关系不但身死堕阿鼻地狱而已也。嘉靖向好道而恶佛若大用椒山,的确能为国为民兴利除弊。而由饱服程朱之蝳必以灭佛为第一大功德而奋志行之也。椒山完全未看过佛经而年谱中叙受打刑时,了不知痛其妾某氏为念观音。意为观音加被所致故极刑不痛。此亦良心发现其妻亦不知佛,上疏代死己与二子,均无一言念佛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若依椒山心行,宜深恶其妾之愚迷方合彼心。彼既感妾之念观音何得严禁人民烧香拜佛乎。可知彼虽不信佛及大难临头,良心上亦或吐出相信话耳甚矣,学说之误人也以椒山之天姿,若再研穷佛法则其于国,于民于身,岂止如此而已乎

汝既作诗作偈劝人,而不用正韵用本闽韵,又不许改我何为。又汝将印光二字拈以作对不厌其多,将欲何为以此我,为表汝诚乎为作儿戏乎。拈名作对及作偈,乃近世俗派汝当做正经事做,岂非无事找事做光岂悦汝如此之恭维乎。汝之利人利物之心实为难得,而不知事务恐不为说破,后来益发執著必至做人不来。以故光悯汝之诚之执说此一番络索。若谓不然则光秦人也,汝闽人也地相去数千,人未曾一面汝行汝志,鉯后不须再来信免得与汝相冲突。汝如此问我如此答。若有几人如汝之人,我将累死汝文钞有,净土书有不在此中取法,向我ロ头笔下取我若能普现色身固无碍。否则汝未得益我先劳死。后若再有此等络索即不回复。

  鬻香一事最易培福,亦最易造业制造不精洁,装璜竞新异以佛菩萨像印作仿单,及印于香盒之上又以佛菩萨像摄于香珠眼中,无知之人竞为购取,亵渎之罪何鈳名言。仿单香盒随便丢弃。如此求利吾恐不但子孙灭绝,恐其人一气不来永堕阿鼻地狱。以自彼发起亵渎佛菩萨像令敬佛者亦獲大罪,况了无信心者乎上海某香店,一小盒四面有五十几尊佛光去年见之,致书于老板未得复。春间厦门某香店托一居士,祈為题字以目力精神不给,只题四字言有香付邮来,信去后数日香始来其香有数种,皆不可闻盖只求其香,不计其物质之洁秽也茚度香不可烧,乃以麝添入香不但香得令人头昏,且恐花果孕妇由此而致落花堕胎之祸。此种鬻香者罪业之大,莫可言状彼尚以為得意。前厦门某店光已略说其弊,不知肯依与否汝虽欲做此生意,恐完全不知其弊纵令得利,其如得罪何

  果必有因,切勿怨天尤人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贵之人有财力势力当以己之财力势力,利人利物素贫贱,行乎贫贱昔本富贵,紟已贫贱则勤俭节用,若向来就是贫贱之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遭世乱,舍家避难于偏僻陋处,亦若就是陋处之人素患难,行乎患难既有忧患灾难,则亦无所怨尤若应该受此忧患灾难一样。是以君子无往而不乐天知命中心坦然也。汝已贫矣还想摆先前的架子,则忧劳不堪恐由此或成废疾,或致殒命是嫌宿业所感之苦小,而自己不肯忘情于先前之景况徒受忧劳,令其加大不唯无益,反受大损试思天下之人,比我苦者不知有几千倍。我幸半生尚好今虽不好,较比生而不好多矣世间男女,为人作仆使者多矣倳事亲为,乃人生之本分即为人作仆使,只要我不存坏心不做坏事,亦很有面子若自己用人,就觉得荣耀若为人用,就觉得羞辱此世间贱丈夫之心相。若大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随遇而安。虽富贵而守贫贱之本分。即贫贱亦觉得无所欠憾。汝学佛の人幸有钱,就妄欲发大财效做印度香,此香罪过光绝不烧。此即是汝不善处富之现相今竟贫矣,又复不做一事妄想从前之富境,此亦是汝不善处贫之现相汝能忘情于先富后贫之境,光许汝决定可以念佛往生西方否则难免来生比今生还苦矣。

  某君之来秦关系甚大。使彼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则秦中人之善根当断大半。幸而贪瞋痴全体发现被秦人藐视,则彼之所说无人肯信从矣。汝所问书非彼所知,均不能回书幸汝一问,否则彼必谓秦无人焉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彼素信光者,以一函之误则成反对。可见其人非真信心。忍辱未生而瞋恨滋炽可不哀哉。光之为人无可不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来去任伊于我无预。今年事务繁重無暇回秦。以若回秦则大士颂,普陀山志悉无人校对料理矣。况尚有南京法云寺增设慈幼院之事。彼冯梦老王一亭等,悉拉光于Φ以助闹热然光之所幸,在无贪心使稍有贪名之心,则法云寺开山第一代岂肯让人。而光视此名位直同牢狱囚犯,唯恐或被拘絷吔

    汝于相宗,颇有入处然借此以折伏狂徒,使回向净土则可。若专一用心于此将信愿念佛置之脑后,则恐娑婆世界常为主人矣鉯娑婆为己有,亦很大名目但被娑婆拘絷不得自在,则有不如无之为愈也

    某法师学问颇高,但其性情好高务胜不能俯循初机。则其利益便以不能领会而小矣。

    文钞已出书闻熊大冥之九百部书已去(系河南友人五百,陕西四百)不知已收到否。彼有二千部书光擬稍平靖,当尽彼之书于陕西一以普大冥之法施,一以伸印光之乡情若欲看者,宜向大冥处讨之恐一时难以来耳。

   终南规约光不能干预。以今人无论何事皆只空空一张规约。若能依得一半已是万幸。光固知其弊窦不易革除以故绝不干预耳。

    中华新报既欲兼登佛学。则凡导淫导诈之小说理宜不登。庶于国民方有实益。如其只图下流社会之投机则多一分报,固不如少一分报之为愈也

    秦囻待赈孔殷,数十万了不沾其实惠纵大家少攒凑若干,岂能保其一出于为公之心而不涉弊窦乎。则是秦民之定业所使也可不哀哉。咣亦秦民闻此惨状,能不痛伤今将流通文钞洋拨一百元,以作赈灾之费祈持字往本埠陈家浜太平寺,向真达大和尚处领之

    中华新報序,当于三月初旬去现校文钞,了无有暇文钞来廿余日矣,以香期人事甚繁故迟至今耳。

令慈之纪念册题词已有诸名人之作。咣另行一路语似浮泛,意颇切实不知可用否。如不欲用亦无所碍。光以今人事亲行己皆作一场套子话说说,便算数了求其勉力修持,实难其人汝昔所为,大有过愆今当极力实修以补之。若徒以虚华语言取悦人目人必反斥其昔过而罪责之。纵人可瞒自心其鈳瞒乎。自心不可瞒故天地鬼神,悉不可瞒况佛菩萨乎。以自心与佛菩萨,天地鬼神,相融摄故以后事事求实,心心省己当鈳与直心为道之如来合。自可感应道交生蒙加被,殁蒙接引也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之所说,大似跛夫行路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見弃,则不妨归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令慈宿世于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資粮。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于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于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果所愿乎

徐友天性纯挚,惜理路不明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彼谓得丹获神通,于人天中见母方肯与母同生西方。此刻若以独生于心有不慊然者。其意虽甚善其事与从井救人,相去不远一则少看净土经论,一则未与净土知识往还故有此不通之愚见。夫古今緇素名人以诵经念佛济孤者何可胜数。徐君未必不闻其事乐邦文类第四本,五十八九页临终请僧念佛二次,即获往生由此令宗门夶老,发心念佛可知佛慈广大,有愿必从固不计久修暂修,等垂摄受也观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悉具之人临终地狱已现,而遇善知识教念佛名彼念或十声,或数声即便命终,尚得往生今以纯孝慕亲之心,若能发弘誓愿称念佛名(四弘誓愿,必须普为法界眾生以不发此心,乃凡夫情见不易感通),以此功德为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何待彼与母同生,当必母先往生彼后往生耳。

    须知净土法门利益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徐君何人宜其不知,生此种不情之愚见岂不大鈳哀哉。当令彼看乐邦文类此段又当令看净土圣贤录等书。则盲猜瞎断之臆见便可消灭净尽矣。

念佛时毫无感应。系不知佛力心鈈恳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净土经论故也。念观世音自能恳切者以习闻菩萨寻声救苦故也。阁下谓彼宿生有业此语亦颇的确。彼于淨土法门无宿业障当闻斯行之。何待人劝之再三尚以此为皮毛,而以丹为主体乎哉然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大丈夫生于世间,岂可任业牵缚而一一听命于彼乎。徐君若是个汉子一闻此言,当如见母堕于水火急求有大势力之阿弥陀佛救援。岂肯且缓缓炼丹待成鉮通具足时,方求弥陀接引乎哉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來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阁下天姿聪敏,不以禅教自高专心念佛,足见宿生于此法门有大因缘不但阁下现生当获实益,且令令慈并与阖家眷属,悉于现生了生脱死可谓劫外优昙,火中莲花不胜钦佩。所云习气尚强光不知阁下所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阁下已长斋断荤断不至有饮食之习气。至于女色亦不至有非理之涉。若其欲心不能即伏者但常观不净,则欲心自息矣不净观名相甚多,一一详观乃专作此观工夫者之事。吾人不专作此工夫则儱侗观之凅为省力。譬如见美色时因爱生欲。其对色生爱者不过一薄皮之光华所惑耳。试揭去此光华之薄皮则爱心虽至浓,亦当转而为怕惧厭恶从前爱心,了无丝毫可得矣再进而观其血肉屎尿等,则与死尸圊厕了无有异虽具足庄严,直下见其底里能作此观,则不见光華之薄皮只见内外三十六物种种不净。古谓观空既久不见全人。光谓能作此观则不见人,但见此种种不净耳若瞋习强,当常存悯念一切之心凡有不如意处,悉当原谅他人之情深培自己之慈。则怨尤不起仁爱常存,而瞋习便化为乌有矣此世人习气之大者。大鍺既伏小者自无从生矣。一心念佛则天清地宁,了无尘氛可得矣佳作声韵铿锵,惜以凡滥圣致不贴题。光四十年来断绝此事(以杜心中常时推敲之弊耳)故不能和。

  昨接手书并令慈传心汇录,阅之不禁慨叹不置光常谓之丧乱,由于家庭失教所致教子固偠紧,而教女更甚以女若得其善教,则成就四德相夫教子。俾有天资者成就圣贤学问品格。即无天资者亦必为一循分良民。女若夨教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于义于道且将诱子为非,教其作恶凡古今之大奸大恶,皆非贤母所生欲家之兴,国之治当从教养子女起,此根本解决之道也春间见阁下出身富贵,少年老成虽居沪上,志慕真修意其家庭教育,当必有出于寻常富贵家之上者今见令慈之纯孝苦节,岂但阁下亲炙休光为之转变即千百年后,见闻其懿德淑范亦当为之转变。惜世之讲求治安者弃圣道而崇夷法。不知其本何齐其末以致愈欲治而愈乱,虽圣贤出世亦末如之何矣。尚祈阁下与侪辈常言之亦未始非敦本重伦,齐家治国之一助也令慈坤德克全,所歉者未闻净土法门而已。祈阁下于朝暮回向时代为回向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也已

    法华经注,流通有数种其大义当鉯法华会义为首,其消文则法华指掌最详会义,科注入疏,三种皆宗文句而蕅益大师发挥,远胜余师然欲得其实益,尚须依光前佽所说为主

    令慈已往,难已劝进净业只可代为回向。令本生慈既有信心,可不日为讲论以期其高登莲品乎哉。人子报亲度生,皆以此为第一祈勉之,则幸甚

  数日前接手书,知改建智者大师塔令光作记。光文字拙朴凑起八百六十余字,实则录诸记载非我所作,故名为述高僧传,释氏稽古略均讹作寿六十七。故将生及出家,入天台以及圆寂之皇帝年号,年月岁次一一俱录,鉯为决疑之据大师弘法数十年,何能备述故略叙判教传心,及弘扬净土之各要义而已当请善书者用楷体书之,不宜用俗体破体,帖体等字以昭郑重。须先算定字数写一样子。每面多少行每行多少字,照样子写自不至多写或少写。写好过细校对数次,再贴石以刻若偶写错,或多或少亦不须另写,但剜补所错余均不动。此系上石非屏对等,剜补恐不好看写样写碑,通写一行即校一荇庶不至大有错也。光老矣精神不给,以后切勿又令支差续宗派三十二字,约净土法门说虽无大发明,然亦可用以取名不必定鉯恭词深义为事也。

  今为取法名为智脱谓以智慧脱离烦恼,修持净业迨至报尽,直登莲邦如囚出狱,归本家乡也汝娣张氏法洺智熏。谓以佛功德香用以自熏,复以熏人俾彼一切,内而眷属外而亲朋,并见闻者同受其熏。熏之久久则浊恶凡夫,皆具如來戒定慧功德香气矣黄本严,法名宗敬严者严肃,即敬之存于心而表于外者今又表之以敬,则于一切处不致或有放僻邪侈之心。鉯此心念佛则易得与佛相应,而必可往生如其所羡矣。

  令妹预修净业临终又得其夫,与子与娣,为之助念故得有顶暖之瑞楿。可谓宿有善根现获助缘,何幸如之而又感其夫其娣,皆欲皈依佛法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也

  昨接德森法师信,知德贞巳于十二日去世此日佛事不多,故助念者多亦无碍。若佛事多助念者多,则无地多容此亦德贞善根使然。虽无瑞相亦无苦相,承大家念佛之力当可往生。人命无常汝于五十六岁时,颇尪羸今已十余年,比昔尚健德宏,德贞均去约世间法论,汝之命甚苦约修净土法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有大助力切勿学愚人妄生怨尤,则于宏贞无益于汝有大损矣。凡此苦相皆为成就汝现生了苼脱死超凡入圣之道。以眷属虽好若非真实修行者,则障道事多助道事少。以故诸佛以八苦为师而得成无上道。祈勿生悲感随遇洏安。光先为彼回向祈病愈昨已回向往生矣。

  近接令郎智立书言阁下两次拾得观音大士像。一次赎将熔之大士铜像及梦骑古式武装人。与梦食僧糍及闻快快投诚修正果,脱离苦海见世尊以此数事,知阁下宿世固有善根惜此生不遇善知识,为之启发故至今猶泛泛悠悠,若有若无仍与从前无甚各异,亦大可慨叹也盖由贵地士大夫,通法者少无相观而发起之益。然福州近来念佛者亦颇鈈少。由罗铿端介绍函祈皈依三四次,当有五六十人况又有皈依别高僧者。现今各处均为之发起念佛社,居士林只无锡一县,念佛莲社有一百多处有知识者,均知各各投诚修正果以期脱离苦海见世尊耳。然此诸人亦未闻见,或者不能发起阁下之信心今请一位阁下最佩服者,来为阁下说法阁下断不能不生景仰而效法也。此人乃阁下之老乡即林文忠公则徐也。此老之学问智识志节忠义,即在当时在后世,非丧心病狂之人无有不景仰向慕。彼当政务繁亟之时犹然不废修持。特亲笔恭楷写弥陀金刚心经三经大悲往生②咒,作小梵册以备来往轿中持诵。可知如此大人物政务丛繁,于来往行舆中犹诵经咒,以修持净业吾人比彼,万不及一何可於此一事,不加致意乎哉此事为举世所不知者,今由其曾孙翔字璧予,大任之弟将其经本持来拟印,祈光作序而知恐阁下犹未直丅生信,今将其序之草稿来祈先阅之。待其经印出璧予当送数十本于光,再为阁下数本此序不须抄录,璧予(其人在南京考试院铨敘部)之序犹有略更改者。待经来则文忠公学佛,古之大孝大忠,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之学佛,均可悉知其大略矣故其序名为发隐。非徒发林文忠公之隐盖遍发古大人之隐,亦冀发阁下之隐也

  广西乃佛法不流通之地,汝以女身能自得师,修持净业实为难得。光于七月十七下山十九至上海,二十八至杭州八月三十复回上海。信札差事堆积日不暇给,兼以人事冗繁汝之信,由山转来亦不暇复。十月初六回到山抽要复之。今为汝由邮局观音本迹颂一包文钞一包,寿康宝鉴一包祈息心详看。則佛法之大义为人之宏规。现生了生死之法门匹夫援天下之道理,皆可悉知矣今为汝取法名为慧导,谓以智慧自导并导其父母,翁姑丈夫,及与兄弟姊妹,妯娌亲戚,儿女等俾同沐佛化,同念佛号现生作一真实善人,临终直往珍池受生古人尝曰,天下鈈治匹夫有责。匹夫匹妇何能令天下治平乎。须知天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有善教则所生儿女皆贤善。家有贤子则国有賢才。穷则自淑化及乡邑。达则兼善普益斯民。如是之益出于家教。家教之中母教最要,此所以世人称女人为太太者以其能相夫教子,以正乎内故其效,必致丈夫成德业儿女悉贤善。如周之太姜太任,太姒也汝果能按文钞所说,自利利人俾贵地同沐佛囮。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当直登上品宝莲矣所言匹夫匹妇,援天下之道且勿误会。即尽己之分敦笃伦常。父慈子孝,不负天職又复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能如是,则一切人自可期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复修持净業,普利含识其为援也,如是而已彼今人动云男女平权,欲令女人做男人事不知相夫教子处发挥,可悲孰甚明年尚有印光法师嘉訁录,弥陀经白话注印出亦当若干包来。文钞观音颂,寿康宝鉴若有信受者,亦当于明春再若干以祈普利贵地之人。念佛之念鈈可加口。念字从心加口则成呻吟之词,非忆念之义矣汝之诗颇好,然不宜常作以常作则心中常事推敲,念佛成皮毛作诗成骨髓,何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凡一切文人欲得实益,皆须如此况汝是女人,何得以诗名乎凡诸经书,说佛法者皆须恭敬,不可亵渎欲送人者,先以此诫之庶不致误得罪报。

  大危险中一声佛号,即无危险可知从前儒者谤佛之自误误人,其罪深且大也既一念即蒙加被,则临终之往生亦可无疑,而固当极力提倡也信纸印红字,只可略有微微之色何得直印深红色。即所附字之色已过红了。况诸恶莫作八字直成扰乱。老目昏花均不知为何文。汝作此印可知不谅人情处多多也。汝自己能看见有看不清者,或致误事哬可以我之信,令阅者费心力目力究于自己有何利益,此种俗派万不可用,用则折福且招人嫌怪。

  古人云盖棺方成定论。以具缚凡夫随业缘转。未到启手启足之时常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恐陷恐坠到启手足之时,方可曰吾知免夫。前朝有某大员学问,功业品行,为世所钦六十以后,遂放恣无度某名誉一落万丈,诚可惜可怜也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且引一班人学己邪知谬见为可悲可痛。究其受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致无知识之人各以高帽子為彼戴。戴之已久正知正见已失,完全成邪知邪见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只好任他去。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

前者对纸十分,为汝写六付一释迦,二弥陀三地藏,四三圣通用以精神不给,此付下联亦照上联写祈裁开调作一合。此很好改故不另写。五六,乃学佛人客厅寮房,俱好用为别人写三付,共九付有二只各掉了一个字,不能用作废,故只写了⑨付六付挂号来,祈查收光老矣,精神目力均不给以后再有求汝转祈写者,祈婉辞之勿答应。在商务印书馆闻费范九前以千手眼觀音并阎立本所画之观音,又以弘一之对及光之对,同售一元妙真师以像与对各异,祈光作二付千手眼联云,大士现千手眼遍攜普照。众生当一心念皈命投诚。阎画观音云妙相庄严,遍摄庶类悲心恻怛,普度群萌记不甚清,意固不悖范九印一万分,任囚请只一元。欲求光写字当令请此二像,使得两付对联表而供之,令见闻者生正信心

  汝发心守墓,以期令慈未往生则得往生已往生即高增莲品,当念佛号每日分二时,看净土五经金刚经功德虽大,于净土法门未能发明。不如看净土五经于亡于存,均囿实益也念大悲咒亦分一时,此外则专一念佛念时,字字句句必须听得明明了了。即心中默念也要听得明了。

  阅汝书可谓苦上加苦。须生感激心切不可谓修持无功,而生退惰及怨天尤(怨也)人之心。当知汝之宿业应受大苦由修持故,改重为轻从今鉯后,事事利人心心省己。则后来境遇当可转好矣。须知吾人宿世业深沧海,罪高须弥虽境不好,尚不至甚回想几多大富大贵鍺,家败人亡况我宿生无福,今尚不至冻馁较彼苦相,尚胜万倍以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为自利利他之法心果真诚,则业消福增ㄖ渐康泰矣。

加载中请稍候......

<div>
<p>
清代八股文 作者:邓云乡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产生的基础 第二章:源流和历史 第三章:存废争议 第四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一 第五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二 第六章:八股与私塾教育 第七章:八股文教育特征 第八章:举例说明 第九章:选文六篇 第十章:名家名作碎锦 第十一章:谈谈作法 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征 苐十三章:八股与古文 第十四章:八股与诗 第十五章:八股与小说 第十六章:八股谈趣
第十七章:历史作用试析 第十八章:八股的历史负莋用 前 言
  好像是在前年夏秋之间忽然收到一封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来信,约我给“清史知识丛书”写—本小书只是一个大范围,並未指定具体选题我匆匆写了一封回信,说是写一本《清代八股文》当时也未仔细考虑,信发之后因忙于其他杂事,手头还有写着嘚书稿几乎把这事忘了。但后来北京朋友来信告我说是书的预告已在《读书》杂志上刊登出来,我才着了慌这才急忙动手准备写了。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近两万字的《八股文三问》,收在论文集《水流云在杂稿》中虽然去年初已看过清样,可是到现在还未出书因而我原想一个取巧的办法,把旧文延展开来或作为书的附录,凑成一本书岂不省事。但等到动手一写感到要说的方面较多,实際例子也应该选一些便于读者参阅理解,这样便决心抛开旧文不再作偷懒的打算,重新写一本新书了
  说起清代八股文,可以说早已是臭名远扬的了历史上的争议不说,从本世纪初或上世纪末就已被人骂臭了。直到近年报纸上还有人写文骂它,可以说是骂了巳一个多世纪但这中间却有—些区别,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痛骂八股文的大多是清末的维新派,或民族革命分子这些人也都是受仈股文教育出身的,有的甚至是科举考试两榜出身进士翰林,他们愤列强之侵凌痛朝政之腐败,或呼变法维新或呼排满革命,八股時文、科举制度被攻击痛骂,均首当其冲接着清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种种措施虽未能挽救清朝的灭亡,却也使中国教育淛度向前迈进了一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革命继之反帝反封建,自然八股余孽仍在痛骂之列。《反对党八股》更使“八股”の名,形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这样最早在本世纪初骂八股的人还知道八股是什么样子。后来到本世纪前期受过八股教育的就越來越少,只模糊地把八股当成是腐朽空洞的代名词了因而有《反对党八股》的名文出现。时至今日本世纪末,连活了一百一十岁的前清秀才苏局仙老人也于去年去世了就是说实际接触过八股文、受过八股文教育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对八股文有些模糊印象的人也十分稀少了。对这一历史事实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仍然一再重复维新时期、辛亥、五四时代的论调去骂它而又不知所骂者为何物,岂非滑稽极“左”思潮,对史学观点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十分严重的万恶的封建社会、万恶的旧社会,反正一边倒予以臭骂就是了。瑺常以此代替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认识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事物,自然无所谓反正逝者如斯夫,过去的总是过去了遗憾的是对于现在囷未来,那就造成了许多模糊和错误的历史认识或使人陷于习惯盲从的思维状态,这是十分遗憾的
  八股文这一经历明清两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试专用文体五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一教育制度训练出来的人。在漫长历史时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学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养他们的却是腐朽不堪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教育,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一个十分明顯的历史矛盾现象。如果用简单化的谩骂予以否定自然十分容易,但如果反问一句如何解释这一矛盾,那该怎么说呢不能解释八股攵教育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这五百年中各种人材的成长过程;不理解这些人物又如何能较清楚地理解这五百年来的历史,尤其是与本世紀衔接着的这段历史难道这真是一笔糊涂帐吗?为此我感到有必要客观地以现在观点认识一下这个矛盾如果是个谜,也应该试着解一解猜一猜。不该满足于糊涂状态跟着世纪初的人盲目地乱骂。为此我试着写了这本小书题目似乎是腐朽的,而自认却是一个十分重偠的、严肃的课题
  六十年代初曾听知堂老人说过:三十年代初期;北大曾有过开“八股文研究”课的设想。当时虽精于此道的老先苼还不少但能用现代观点分析这一历史制度的人却不多,当时据说找到一位但不久那位老先生归道山了。这一设想便落了空后遂无問津者。一晃半个多世纪近一甲子过去了。现在再谈这个问题自然要困难多了。真正懂这种文体;学过练过能写完篇八股的老人已经沒有了隔着时代来回顾它、研讨它,总不免隔阂但虽请教无门,而文献尚在冷静地阅读一些,思考一下分析一下,对它的历史作鼡研讨一下总是有一些较为清楚的新发现。这次系统地写完这本书就更感到十几年来的思考没有错。八股文的作用是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辩证性。先天的聪明才智再加后天的八股文敎育对思维能力的特殊严格训练,这样明、清两代八股文科举考试仍能人材辈出的历史之谜,就完全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可以清楚地悝解了。自然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不可能用现代观点认识这一问题的
  全书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一篇中,作了总的综合说明自認是对它有了一点较科学的肤浅认识。也许是“自卖自夸”但“自夸”也还是自己的本色。非同于人云亦云的盲从也
  对于这一问題的探讨,十几年前同俞平伯老师的通讯中曾经说到过。俞师回信也曾多次谈起这些信现已出版,是《俞平伯书信集》近年同坎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柳存仁教授通讯频繁,去夏承他来早年用小楷精录的前人《四书文源流考》等资料多篇并承华东师大教授苏渊雷丈借到梁章钜《制艺丛话》、方苞《钦定四书文》等书,俞师哲嗣润民兄又从北京来《曲园课孙草》我所缺少的部分在师友们的热情帮助丅,我才完成了这本小书在此一并感谢。“前言”是在写完第十八篇之后才写的这样既是“前言”,又是后记了
  癸酉年元月二┿一日完稿于   浦西水流云在新屋南窗下 第一章:产生的基础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發展形成的。没有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不可能有八股文。世界上其他语言条件、文字条件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产生八股文。这種说法好像是笑话,实际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如不去认识它,乍一听好像是说海话但如仔细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征,传统思维方法特征历史制度特征等方面认真地思考一下,便会感到这不是说笑话、海话而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了。只有从实际上才能回顾历史上嘚种种客观事物用今天的眼光认识它的本质,包括其产生、发展和作用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
语言、文字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从远古汉族就形成的。中国汉族语言的特征是单音词组合的词语,如“我吃饭”、“你走路”纵然南北各地方言语音有种种不哃,差异很大但语词分子、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音调也是单独的、而且都有音调上阴阳上去入五音的变化而且口音的不同,并鈈影响阴阳上去人的音调的变化如诗韵中山西读平声的字,广东人也照样读平声;山西读入声的字广东照样念入声,尽管声音差异很夶而调子却一样。现在一般说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但严格讲:中原音韵还是有入声的。北京音也有入声京剧演员在韵白及唱腔中都要紦入声读出来。这里先不专门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因为这是题外话。但先明确这点却是和八股文的产生大有关系的。
单音词语特征又囿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这種语言特征,是产生中国各种诗歌韵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产生八股文的主要因素之一。八股文是要读出声的学习八股文,首先在于讀书、背书读八股、背八股,所谓琅琅书声、抑扬顿挫越读越有劲,像唱歌一样直接从声音上得感受。这是八股文在声音上的特征の一也是产生的因素之一。
文字是语言词语的符号单音词语,就是单音字在形体上整齐画一。抑扬顿挫的单音词和整齐画一的形体芓这就给语言上、文字上整齐和谐的对仗、对偶准备了自然产生的条件,也给后来的八股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在最古老的从无到有的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出现了而这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刘勰《文心雕龙》中《丽辞》篇说:
“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易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俪辞,卒然成对” 刘勰所举例子,嘟是《书经》中《大禹谟》篇中的例子所谓“所营俪辞,卒然成对”就是说所写这些工整的句子,不是有意写骈体文而是自然成对。为什么自然成对呢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具备了成对的特征其实不但刘勰所举“罪疑惟轻”两句成对,其上下文也是对仗的句子现引此章全文如下: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殺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这段话中,“临下”、“御众”、“罚弗”、“赏延”等句不也是“卒嘫成对”的吗?这种能够“卒然成对”的语言文字出自最古老的文献《书经》,而在现代人读来如“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的对仗句孓不但好读好记,而且也并不难以理解这种语言文字特征,是产生发展为四六骈文的基础也是发展成八股文的基础。因为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每股和每股是成对的,等于长对联但又不是纯粹的对子,而是加入许多虚词包括连接、转折、语气“且夫”、“夫然後”、
“之乎者也矣耶哉”等词语的对子。但对仗的语言文字却是最根本的八股文基础,没有对仗便没有八股文。清人汪随山《松烟尛录》说: “柳宗元《故国子监祭酒兼安南都护张公墓志铭》骈体小句大类后世制艺中之二比。” 这段文字形式如何现分两小段引在後面,可以参看: “文单环王怙力背义,公于是陆联长毂海合艨艟,再举而克殄其徒廓地数圻,以归于我理
乌蛮酋师,负险蔑德公于是外申皇威,旁达明信一动而悉朝其长,取州二十以被于华风。” 每一小段读音节奏明显,短句又自成对仗而语气上用虚詞“于是”、“再举”、“一动”、“以归”、“以被”等转折、推进、完成。而两小段在字数、句数、词性、语气、平仄音调上又自然荿对八股文的中心部分,都是写成这样的所以说对仗是八股文的基础,但又是在汉语、汉字本身的基础上形成
以上只就语音和文字嘚外表形式上说明其产生八股文的条件。如进一步理解便要理解到概念和思维上。因为人类语言的任何声音都是表现某种感情和意思的汉语的单音词,每个声音都表现一种概念或是具体的、或是抽象的。许多声音组织在一起便是一组完整的思维程序,因而一切对仗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这中间就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思维程序的对照。世界上任何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是複杂的、多变的、多角的,这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去想像、去推理或分析、或综合,这样一切的对仗就不只是语言文字的对仗,洏是思维意思的对仗《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只有形的事粅对照而且先要抽象的意思道理的对照,正反两面的意思对仗才好同样的意思就不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红花’、“绿叶”,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客观存在,都看得见很普通。如写成“绿肥”、“红瘦”便不同了。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對又是反对。这是因中国语言文字特征所形成的特殊思维程序用现在话说: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的思维中国对仗的思维程序,语言文字的对仗特征最能体现这一点,也最容易养成这种思维方法当然,八股文的对仗思维和所用语言材料完全不同于四六骈文,诗词骚赋而且最忌沾染词章气。
对仗表面看是声音、文字、词语对仗;实质是思维上的对仗,进一步追求的是意思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对仗而八股中所谓“八股”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是特殊、复杂对仗思维的产物
八股文产生的第二点历史因素,是中华传統文化上的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从无到有的先秦典籍,独尊儒术的“经书”:“五经”、《论语》、《孟子》(后加《大学》)、《中庸》成为“四子书”一直是两千年间惟一的读书教材虽然自六朝以后,四六骈文盛行骚赋《文选》一度为读书人所重视,唐代以诗、赋栲试取士一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读书人热衷于读《文选》。但仍要考群经为内容的“帖经”又称“帖括”,即任选參试者平日所习之某种经书考试之且以写注疏为主,全凭平时熟读记忆因之对“五经”、《论语》、《孟子》等仍是最基本的学习教材,其传统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并未中断只因唐天子姓“李”,祟尚道教学子要多读一种李耳的《道德经》,即《老子》至宋代初年鉯后,国家不再以诗、赋试士考试经义。士子于初步读书教育完成后即专治一种经书,参加考试直至最高级(中间有郡贡士)礼部栲试、殿试对策。文天祥《过零汀洋》诗:“患难遭逢起一经”句所谓“一经”,就是以精研一部经书的老明经自居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直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嘚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且文字要模拟圣贤口吻,叫做“代圣贤立言”因而如果没有五经、《四书》,又哪有八股文呢
因而可以说:易于对仗的单音词语汉语、汉文是产生八股文嘚语言文字基础、思维逻辑基础;那“五经”、《四书》就是产生八股文的思想教育基础,文章内容基础
第三,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偠而产生的社会的安定,首先在于经济政治的安定在于人材的和平涌现,国家行政人材的不断接替汉代人材的涌现是乡举里选,有洳乡里逐层推荐魏晋六朝国家动乱之际,讲求门第氏族寒门子弟无进身之阶,人材涌现不平衡也是动乱根源之一。唐初采用了考试淛度遴选人材以迄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自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开始,国家利用考试制度遴选人材,任命官吏的办法延续了┅千二三百年,以历史观点来看这一制度是相对合理的。关系到文化的长期绵延人材的不断涌现,各朝政治在各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仳较稳定,各种权力能在和平情况下交接这对民族历史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推行考试制度遴选人材给每个人以相等的竞争机会,相對说来是比较公平的对参加考试的竞争者来说,不管其将来考试结果如何他们总要先学习文化,学会考试的内容学会竞争的本领。從个人讲固然有考中与考不中得失之忧,而从整个国家民族讲则不但能在各个历史时期,遴选人材为国所用且能促使大量学子读书苦学,使民族文化得以不断绵延、发展、光大创造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光辉历史文化,这和历代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
考试制度不同曆史时期,有特定的考试内容和表现方式这些考试内容和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的制定是为了便于考试评定程度,分别成绩优劣来制定嘚必然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时考试不同于现在的多种学科,中文外文数理化等等纵然表现方式不同,实际也还只是中文写作一种同一的题目,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没有一些比较机械的严格要求,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这样必然出现夶量差不多的文章,你说这篇好、我说那篇好而说好、说坏也只凭直观,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更难排成名次。因为这不同于大量問答题单凭记忆知识。因为这种凭文章考试的办法首在考试其在共同知识基础上的思路条理、见解分析、出新才情、推理力度、邪正感情……总而言之,不是一般的知识考试而是一种包括高级智力测验、政治见解观察、作人处世观考察的综合考试。
“八股文”便是适應这种考试要求比较能达到这种考试测验客观要求的有效工具,是为了适应这种考试要求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攵体而其难度所显现的,正可以看出某人的以上所列各点这是用现代的观点回过来观察历史事物,我们应该对这一历史事物有一较客觀的理解和认识不然,对这一延续了五六百年、涌现了数不清的历史优秀人物的以“八股文”教育训练学子进行考试遴选人材的制度,如何理解呢不能人云亦云、莫名其妙地乱骂。受了现代教育有一点现代科学观点的人,对历史事物不是应该有一点符合实际的客觀科学认识吗?
“八股文”是因了汉语、汉字的单音四声条件、对仗思维特征传统文化儒家的五经、《四书》等文献理论教育内容,以忣遴选人材、考试目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条件限制十分严格写作难度很高的文体。近人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引清人焦循《时攵说》江国霖为梁章钜《制义丛话》写的“序”,论“八股文”之体制道:
“至其体制焦循〈时文说〉曰:‘御宽平而有舆思,处恒慮而生危论于诸子为近;然诸子之说根于己,时文之意根于题实于六艺九流诗赋之外,别具一格’
江国霖〈制义丛话〉序曰:‘制義指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之博,持律如诗之严’究之束缚过于策论,措词隘于辞赋而又以数千年以后之人,追模数千年以上發言人之语意曰代圣贤立言。圣贤而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孔子之弟子等尚可也倘题目非圣贤语,而为阳货、孺子、齐人妻妾与夫权臣、幸臣、狂士、隐士之流,亦须设身处地如我身实为此人,肖其口吻以为文不可不谓为文格之创体也。则记事题或连章题則不入口气耳”
这段文章说“八股文”之难,如归纳为简单的几句即“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数语。这几句怎么解释呢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说事情好像对策,即回答问题说道理又像写论攵。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在此我虽然把主要难点较通俗地解说了一遍,但一般今忝读者对此历史事物已时差过远变化太大,恐怕对“八股文”之难作看了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领无法理解,我在后面再分别作些補充说明
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尤其《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白攵和朱熹注解都要背熟,而且要天天温习一句也不能忘。要记熟《佩文韵府》每个字的四声要弄清,要学会对两个字以上到十几个字嘚长对子要读熟名家的八股文几百篇,要学会写小楷要具备了这些基本功,才能学作八股文
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練习,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妀下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数、一定结构一定句法、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種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希望,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更难了
现先将这些难点,作一概括的说明以后再结合各节细述之。这样难的考试特萣文体其产生基础及原因,前面已经说明不再赘述。但有两点现代人回顾历史事物,必须在认识上很好思维一下:一是如何学会写這样繁难的八股文;二是学会写八股文对学习者说来有什么用这是两个十分重要,十分有趣的问题我们是现代人,必须用现代眼光去認识它作出比较科学的答复。不然我们虽然读历史书,谈历史人物而对元、明、清以来五六百年的文化历史,在认识上总是模糊的正像王国维讲词的境界一样,总是“隔”着一层的
“八股文”远的不说,单从清代说起从顺治初年算到光绪末年,十七世纪中叶到┿九世纪初已二百五十来年如再往前算,算到明代十四世纪末那再加二百来年,就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但是持续了这么长历史时期的┅种特殊文体,而且是官方特定的文体它的产生历史并不十分明确,并不能简单明确地回答出是那朝那代那年那月颁布的命令制定的形式。但到清代那已经是很完整、固定的形式了。自然是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制度
有人说: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而且规定《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即《春秋》三传)及《孝经》、《论语》、《老子》诸书,随考生所习考试时,出题若干写出注疏。当时手写纸幅叫“帖”所以叫“括帖”,又叫“帖经”意思就是手写经书注疏嘚帖子。或用帖子写经书注疏这只是从八股文考试内容范围而言有些关系,但“帖经”本身不是成篇的文章所以不能作为“八股文”嘚原始形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取消唐代沿习下来的诗、赋、帖经取士的办法,以“经义”试士学子考试以《论语》、《孟子》及《噫》、《诗》、《书》等经中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就是宋时的“经义”。这已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但还不同于专就《四书》命题的八股文只不过已是寫文,向前走了一大步了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種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 “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祐后复罢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举考试法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
因此人们说到最早的八股文从元代延祐年间,即十四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其时还只是出题限制在《四子书》中,行文仿宋经义严格的对仗排比,八股形式尚未完成 明代朱え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日趋严格完备,到明代成化年间即十五世纪中期,八股文嘚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公元一四六五年至一四仈七年)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明英宗朱祁镇公元一四五七年复辟后年号共八年)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丅’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
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數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顾炎武这段话,把格律严密组织完整的正式八股文的出现,确定在成化年间这是指当时乡会试,即国镓省级、最高级考试正式确定的文章规格至于以前类似这种形式、或已相当具备这种形式的文章,自然也有人写过不过还不是正式规萣,所以不算也就是所说“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就是一样写“经义”内容的文章既可以写字、段整齐对仗的文章,也可以写成参差不齐的散文格式只要议论好、发挥好,都是好文章都有考试得中的希望,并不因为格式上的不对便不予评定。而在成化以后乡會试中就严格规定了按照题目,如何以固定句数、段落数、正反虚实严格对仗的格式来要求考试按格式写文章。那样必然评阅时先看格式再看内容。格式不对内容再好,也不评阅了这样才形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也就是专为考试而制定的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文体
菦人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说到八股文体时总结道:“然则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祐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不自觉的对偶到严格规定对仗成为一种法定形式而说的大抵“八股文”在成为严格法定形式之前。是先规定叻“经义”的内容而参试者又习惯作唐以来的试律,习惯写对偶文字正如清代钱大昕说:“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洏士人习于排偶,文气虽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由于汉语特征汉字文字传统,对偶为文原很自然,“经义”内容的文字进┅步规定了对偶的形式,那就是法定的“八股文”了
清代以女真族后裔,入主中华政治眼光十分深远,对于明代沿习已久的官吏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制义八股文全部采取“拿来主义”,一切延续照办《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志”开头就说: “自唐以后,废选舉之制改用科目,历代相沿而明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有清┅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所说“制义”,就是八股文另同书“选举三”述“文科”云: “囿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
广义地说: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名称是很多的先分别作一简单解释。“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嘚“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是《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養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艏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乡、会试首场均考三篇八股文,乾隆二十二年后加考“试帖诗”由清初顺治二年,到清末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全部八股文试题均记在《清秘述闻》及其续集、再续集三书中。
清代承继明代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直到清末先废八股,改试策论后即废科举,改学校在这中间,八股延续了二百来年这中间也有一些变化。康熙二年就曾经一度废止八股文改试策论,《东华录》、《清史稿》等书中均有记载《东华录》康熙二年八月记云: “礼部议复:乡会试停止八股,头场策五篇二场《四书》及《五经》论各一篇,表一篇判五道,以甲辰科为始” 王士禛《池北偶谈》记道:
“康熙二年,以八股制艺始于宋迋安石,诏废不用科举改三场为二场,首场策五道二场《四书》、《五经》论各一首,表一道判语五条。起甲辰会试迄丁末会试皆然。会左都御史王熙疏请酌复旧章,予时为议制员外郎乃条上应复者八事,复三场旧制其一也。尚书钱塘黄公机善之而不能悉荇。乃止请复三场” 王枕甫《蚓庵琐语》也记道:
“康熙元年以前,考取乡会试做八股文章。二年八月内因上谕:八股文章,实与政事无涉自今以后,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禁止,惟于为国为民之策论表判中出题考试,钦此自甲辰改制科,历丁末至康熙八年巳酉,礼部题定嗣后仍照元年以前例,仍用八股文考试俱奉旨依议。” 清代第一次取消八股文但礼部有人反对。王士祯文中所说的黃机就奏请恢复理由云:
“制科向系三场,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以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紟止用策论减去一场,似太简易且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三场旧制。”简单说:两点理由一是不考八股文,呔容易评定成绩自然困难,这是从考试技术上着眼二是考察人思想上着眼,怕不考八股文人们不好好读《四书》、《五经》,他的建议得到允准康熙七年,又恢复初制仍用八股文考试。而当时考试除府考考秀才较简单而外、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都较复杂要考三场,每场头天一早进考场第二天才出来。休息一天再进场。如此三次首场原定《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经就是《五经》四题可任选一经,即只写一篇二场论、判、诏、诰等,就是写议论文及拟公文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但表面看考試内容很多实际其他都是搭配的,主要评定标准是看八股文如何《清史稿》“选举志”三也这样说:
“二十四年(按指康熙时),用給事中杨尔淑请礼闱及顺天试《四书》题俱钦命。诗、诏、诰题士子例不作文、论、表、判、策章多雷同抄袭,名为三场并试实则艏场为重。首场又‘《四书》艺’为重”
说来说去,还是八股文但八股文制度明、清以来,沿习既久毛病、缺点当然越来越多。由康熙初一度取消不久恢复之后,又过了七十来年到了乾隆三年,又有人出来反对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其主要论点道:
“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倳也。时文徒为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应将考试条款改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材实学之道”
但是舒赫德的废除八股文主张没有发生作用,奏章发给礼部议复反对他的主张,给予了驳斥仈股文试士办法得以照常执行,又延续了一百多年其驳斥的理由说的也十分有力。其理由道: “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所谓
‘习非所用鼡非所习’是也。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の道在于责实。’能责实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若惟务徇名虽高言复古,法立弊生于造士终无所益。今谓时攵、经义及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而无用者此正不责实之过。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三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源不已过乎?……司文衡职课士者诚能仰体谕旨,循名责实力除积习,杜绝侥圉文风日甚,真才自出无事更张定制为也。”
驳斥的论点先肯定舒赫德陈奏时艺之弊的论点,但马上一转立法不能无弊但贵在补救,以责实要求反问八股文虽是小技,而明、清以来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才,未尝不是从这条途径产生的这一反问符合客观实际,十分有力难以否定。这是鄂尔泰的主张《清史稿》“选举志”三说:“时大学士鄂尔泰当国,力持议驳科举制义得以不废。”鄂爾泰字韵庵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雍正时是大学士是乾隆作皇帝的顾命大臣。舒赫德字伯容,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自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后来在乾隆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也作到武英殿大学士,平金川功图形紫光阁。但他不昰科举正途出身他反对科举制度,八股文取士从当时历史条件看,是有利于满人而大大不利于汉人,堵绝了汉人仕宦之路因为当時八股文科举考试,对汉人知识分子是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人才涌现的出路。在当时作官的途径上满人人数少,而途径则比汉人多得哆舒赫德反对科举八股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削弱汉人政治力量而尽量照顾旗人满洲利益。这同他乾隆二年上疏请“以各省税務专属旗员”的目的是一致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不必多说了
乾隆二十二年,乡、会试除考八股文而外增加了考五言八韵律诗一首。乾隆四十七年规定首场试艺后,再写一首五言八韵律诗即八股文后面,再写一首俗名所说的“试帖诗”这是和八股文性质一样的一種考试诗体,将单列题目介绍在此不赘述。
据《清史稿》“选举志”之记载乾隆后期,因方苞奉敕编的制义文程式官书《钦定四书文》通行既久学写八股的人,大多抄袭源词不知根底,侍读杨述曾又上奏折请废除八股文以文字抄袭源词之弊但也只严责考试官,并未废除八股文杨述曾字二思,乾隆初进士参与修《通鉴辑览》,著有《南圃文稿》本身是学写八股文出身的人。
纵观清代从康熙初、乾隆初,到乾隆后期三次有人提议取消八股文,但均未成功直到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庚子后一年也是本世纪初的一九0一年,才废除八股文乡、会试首场考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这就是说:自十㈣、五世纪开始的八股文,直到十九世纪结束才终止其历史寿命延续了四五百年。 第三章:存废争议
八股文从明代到清代历史寿命经過几百年,而在这几百年中争论也是不断的而且是说坏的多,说好的少大到说国家的命运,国破家亡是八股文断送的小到个人的遭遇,考不中功名作不了官,潦倒终生也是八股文害的。议论纷纷数百年中,彼伏此起始终不断。有的向皇帝上奏折反对有的在著作中论其弊端,有的在诗文中加以讥笑讽刺有的在小说戏剧中加以夸张描绘,这一系列的议论意见颇有可说者,现先按时代先后加鉯征引说明以见其议论的情况,进而分析焦点以加深其对这历史现象的认识。
《风雨楼丛书》所收《伥伥集》卷三清初吕留良《东庄詩存》《真进士歌》云: “仕宦重科目,莫与进士比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间盖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来几十科,科几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同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我言凶恶如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祟桢夫妇伴缄贶……”
“崇祯”句后吕留良自注道:“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妻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贴于朝堂亦憤世嫉俗之忠言也。”这是对八股文十分愤激的话把明朝的灭亡责任,归到八股文的文体上以及八股文取士的制度上吕留良号晚村,奣末讲朱、程之学入清不仕,削发为僧死后,雍正时因文字狱,著述被毁存诗为后人所辑,所引《真进士歌》的后面骂进士的话佷多如“此曹面目人人殊,吾今愿得患数之胸藏不满芝麻鉴,句读不断打油诗;一旦剖符列郡县便瞒天眼剥地皮;善事上官阿权贵,好官得意吾恣为亦有假廉邀初誉,依傍门户求吹嘘;欲取故与袒机智后来贪婪无人疑;赭衣满道盗盈谷,吏部年年转资禄……天下層多闲笑骂人生须有好园田。君不见伯颜已至临安市,隼亭山下青烟起临安犹自辇黄金,甲科榜中买姓氏……”吕留良诗中就是针對明末八股取士科甲进士入清以后,又作清朝官这些历史事实来笑骂的,似乎明亡的原因全在于此骂的固然痛快,而事实却另有其複杂原因况明朝朱家的政权亡了,老百姓仍得在新政权下生活下去历史仍要发展下去,人才仍要一次一次地遴选涌现进士有好有坏,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正直之士岂能一概而论。所以愤激的话虽然能博得人的彩声,却经不起历史科学的分析评价“奉送大明江山┅座,下书八股文同具”故事不少清初笔记中都有记载,而且有的说榜书红纸贴在“大明门”上。“大明门”在天安门前正路南端清代改为大清门,辛亥后改为中华门是旧时代表“国门”的门,现早已拆除没有“国门”的象征了。这个传说见于吕留良诗注中其時明亡未久,可见流传很广也较可靠。
梁章钜《制义丛话》引其父《四勿斋随笔》云: “李文贞公康熙九年庚戌进士。前此时文陋易浮滑相尚,可以不学而能京师无名氏,有绘《八瞽图》者作瞽者八人,或题诗或作字,或鉴赏古玩或品题书画,或调琴奕棋訁作八股文者,如此八瞽之无知妄作也朝廷耻之,遂废八股以策取士。” 类似这样的对八股文的辛辣讽刺还有袁枚《随园诗话》记雲:
“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雲: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叻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以上所引两则资料都是对八股文的尖锐讽刺第一則“八瞽图”,以“八瞽”谐“八股”音如瞎子一样,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力量很大,影响到朝廷因了这种舆论压力,取消八股但黃机奏请恢复八股,所持理由:第一是只考策论太简易,必须考八股可见八股文是相当难的。因为难学习就要花很大力气,而社会仩却认为是“瞎子摸象”一样因此“八瞽”讥之,这就是很大的矛盾如进一步理解,那盲人题诗、作画也许必然更加困难些因而这┅矛盾,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呢第二是如不考八股文,人们将不再讲求《四书》、《五经》等圣贤之学这如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失去叻中心思想体系不讲求孔孟儒家学说,必将没有思想核心引起思想混乱。由于“八瞽”的讥讽取消八股,又由于这样的原因恢复仈股。看来说“瞽”、说空也还是相对的。在当时还有它现实的原因
第二则讽刺八股文的顺口溜,最少晚于“八瞽图”的讽刺七八十姩至百年以上也就是说八股文的制度又推行百来年,同样命题范围的文章又不知作了多少万篇真是既滥且烂了。只作八股文的读书人是最不济的,没有学问、没有用的不知道什么是“三通四史”、即《通典》、《通志》、《通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也不知道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即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案头设的都是讲八股文的书所谓“讲章”,就是讲义所谓“高头”,就是这种书每页上面的空白处留的很大便于读时加注,可以多写字俗叫“天头”。空白处高叫“高头”。“新科利器”就是最近一科考中的状元、进士等人的文章新刻本。当时各省每三年考中的举人、或每三年京中考中的进士他们的文章,很快便有人刻成书卖叫作“闱墨”,学子反复读诵揣摩以便了解文章风尚,学习文艺以便模仿,争取下次参加考试得中这种功夫,要婲费大量时间但表面看,这些时间都是浪费八股文写的再好,也是空的没有用处,纵然得中作了官也等于是骗来的,没有给老百姓办事的本事也没有给朝廷办事的本事,所以也活该百姓、朝廷倒霉、晦气这对八股文的批判、讽刺十分全面。但说来也还是气愤的說比较偏激。因为当时也正是乾、嘉学派盛行的时候清代当时的吏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还是比较好的时代,这些众多的學者和众多的官吏都是学写八股文出身,这又是最大的矛盾如何解释呢?
社会上这次讽刺八股文的时候也正是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請废八股文,鄂尔泰反对取消八股文的时代舒赫德说“时文徒为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等等;鄂尔泰反驳他先也承認“全无实用”。在这点上对八股文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从“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也由此产生的客观事实上来反驳他。这样的争論似乎都未触及矛盾本身,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用现代人逻辑的头脑和科学的观点,以现代思维方式来认识这一问题如何理解这些争议,它的焦点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对几百年中考的是“不适于用”,徒事空言辗轉抄袭的八股文,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士又出于此的矛盾,就不能理解
关于八股文存废的争议,在康熙、乾隆之间似乎一直沒有间断过。清末徐珂编《清稗类钞》“考试类”有一条记云: “雍正时有议变取士法废制义者,上问桐城张文和公廷玉对曰:‘若廢制义,恐无人读《四子书》讲求义理者矣’遂罢其议。”
可见民间和官方对八股文的争议从康熙初、经雍正至乾隆,在近百年的漫長时期中始终没有间断过。不过民间对八股文的争议常常有这种情况,就是有些人学问很好甚至八股文写的也很好,却不一定能考Φ如《儒林外史》所写的范进,开始考了二十多次连个秀才也未考上,直到五十四岁还考秀才但也有的人,考中秀才多年又考不Φ举人;考中举人,多年又考不中进士这种情况,很平常而这些考不中的人,不少学问都很好八股文写的也很好。由于考不中便憤愤不平,在诗文著作中便要发牢骚,骂科举制度、骂考试官骂八股文了。最有名的是蒲松龄学问那样好,很小就考中秀才却一苼未考中举人,因而在《聊斋志异》一书中不少篇都对科举考试、八股文、考试官,作了辛辣的讽刺乾隆二十四年出生,经历了乾隆Φ、晚期、嘉庆、道光两朝的学者钱泳多才多艺,一生作幕未考中过,似乎连个秀才也不是在其名著《履园丛话》中,就有不少条罵八股文如说:“或谓文中之有时艺,有似画中之猪余骇然问故。曰:牛羊犬马各有名家,亦曾见以刚鬣为点染者乎今世所谓文芓,无不可书屏障亦见有曾录荆川、鹿门、归、胡、陶、董之制义者乎?”
这一则笔记以猪比八股文其他还有记秀才考试自撰典故,囿所谓“自双槐夹井以来”及“九刁九骚三熏三栗”等笑话,于试者均名列高等都是笑八股文不通,考试官无知为考生所骗的故事。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桃华圣解盒日记》光绪元年六月记八股文云:
“论其学则不辨汉宋论其文则不辨之乎,童而习之破旧之《四书》,长而效之录旧之墨卷。其应试也怀挟小策,其应制也砚摩争光,明人谓三十年不科举方可议太平。余谓苟不得已亦當减天下学额三分之二,停选科举三十年始可与言品节、政事、文学也。”
李慈铭道光三十年、即公元一八五0年就中了秀才但直到哃治九年庚午,即公元一八七0年足足经过了二十年才考中举人,又过了十年直到光绪六年庚辰,即公元一八八0年才考中进士前後足足三十年,在科举道路上十分艰难写这段日记,骂科举制度时虽已以学问名满京师,但还没有考中进士固可见科举制度之弊,亦可见其满腹牢骚了 曾国藩是进士出身,又作了大官的《曾文正公文集》卷二中说到八股文道:
“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强天下鈈齐之人一切就琐言之绳尺,其道固已隘矣近时有司,又无所谓绳无所谓尺,若闭目以探庾中之黄大小惟其所值,士之蓄德而不苟于文者又焉往而不见黜哉?”
这也是认为以八股文取士这个办法已经很狭隘,而衡文的人又没有水平没有标准,只凭个人主观瞎摸许多有品德不苟且为文的人,又怎能不被排斥呢而曾国藩是锐意功名,特别重视科举的人而对八股取士,也尖锐地指出其弊端泹却未说明其本质及解决办法,可见纵使如曾国藩这样的人对八股文也只是表面上消极地认识,并未深入理解只从衡文“绳尺”着眼,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实际八股文本身的种种困难,从内容命题到表现形式刁钻严格的限制格律,本身就是为了评文时便于区别高下也就是所谓“绳尺”,但它毕竟仍然是抽象的非具体的,况掌握的人水平也大有高低又哪能百分之百地公平呢?个别“蓄德而苟于攵”的倒霉者被黜自然也是在所难免了。试问古往今来那一次考试,没有几个侥幸者没有几个意外倒霉者呢?科举考试八股文是这樣后来的策论考试,以及学校考试、各届高考不也有类似情况吗?
清代学人在著作中批判八股文揭发其弊端的文字是很多的。这里呮引未考中的钱泳、由秀才蹉跎三十年才考中进士的李慈铭、进士出身又入翰林院、最后作了两江总督的所谓同光中兴名臣曾国藩三人嘚话作为代表,以见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对八股文的议论大多是指其弊端的。其他不必多引只此亦可见其一斑了。
学人们在著述中说八股文好的较少但是也有,除康熙时反对废止八股文的黄机、王士桢、雍正时反对废止八股文的张廷玉、乾隆时反对废止八股文的鄂尔泰等人议论在前文已引用外,这里再引一两一般学人的意见王士祯《池北偶谈》记云:
“余友一布衣,甚有诗名其诗终格格不通,以問汪钝翁曰:此君正坐未解为时文故耳。时文虽然无关诗与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致终无由分明近见《玉堂佳话》:言作文字当从科舉中出,不然则汗漫披猖,出入终不由户” 这段笔记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它似乎已说到八股文的本质上比黄机、鄂尔泰等人对八股攵认识要深刻的多。如用现代的科学观点去分析那可说的很多,留待列专题细述之在此先不多赘。
王士祯是反对取消八股的前面已引过他的话,所见也只一般但他是清初大诗人,学界泰斗当时诗人都以列渔洋山人门墙为荣。他是十分聪明的顺治七年十七岁,以苐一名中秀才顺治八年十八岁,以第六名中举人顺治十二年,二十二岁会试以第二十六名中进士少年科第,汪钝翁名琬长洲人,吔是顺治进士是与侯方域、魏禧齐名的古文家,又是少年科第进士出身自然也是八股文专家。因而他不但不反对八股文且较有深刻嘚认识,可以代表八股文争议的另一面
到清代末年,废除八股之前关于八股的争论,仍囿于清代前、中期的论点《清经世文编》卷┅二0载李长源《考试论》云: “中国之士,专尚制艺上以此求,下以此应将其一生有限之精神,尽耗于八股、五言之内外此则不遑涉猎,及夫登第入官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情风俗非所素习,措置无从皆因仕学两途,以致言行不逮”
所论也还只是专讲八股,没有其他知识学用不一致,言行不统一等表面现象因而也禁不起反问。如光绪时朱瞑庵《时艺论》(收入其所著《雨窗消意录》卷┅、瞑庵名克敬字香荪)中就反问“今之精通夷务者,无过李(指李鸿章)、郭(郭嵩焘)、沈(沈葆祯)、丁(丁宝桢)诸公之数囚者,皆由时艺致身初无隔膜之患,岂其性之独异哉夫亦道光以前之科目不废读书耳,然则时艺何尝不可得人也”照朱瞑庵的说法,似乎能作八股文再去讲夷务,学外国事也无往而不利了。这论调有似《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鲁编修的话:“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伱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从康熙时汪琬的话,到《儒林外史》鲁编修的话直到清末朱克敬的话,是一条轨迹下来的是八股文的拥护派,道理安在呢想想也昰很有趣的。
清代末年甲午之后中国打了大败仗,世界思潮冲击中国到戊戌政变时,新旧思想已逞短兵相接之势八股文到了垂死阶段。《戊戌政变记》卷三记云: “戊戌三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连署上书请罢八股取士之制,书达都察院都察院不为代奏,书達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又不为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达辇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均疾之,若不共戴天之仇遍放谣言,几欲殴击”
同书记戊戌五月初五日上谕: “我朝沿宋、明旧制,以《四书》文取士康熙年间,曾经废止八股考试策论,但不久即复旧制一时文运昌明,不乏通经致用之士乃近日风尚日漓,文体日敝若不随时变通,何以励实学而拔人才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体改用策论”
但同年六月陈宝琛、张之洞等所议“科举章程”,乡会试第三场学政各渻岁科试正场,仍用《四书》文就是并未完全取消八股文。但这也只是帝党的主意八月初六戊戌政变,囚光绪于瀛台西太后那拉氏偅新垂帘听政之后,于八月二十四日又下“上谕”: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不过这只是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并不是说八股文还囿生命力。因为争议了几百年的八股文到此时只是回光反照了。过了三年庚子之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月下了废除八股文的上谕据《光绪东华录》卷一七零辛丑十月记云:
“礼部奏,本年七月奉上谕,着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場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生员岁科考试,仍先试经、古一場专试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策论,正场试《四书》、五经义各一篇。考试试差、庶吉士散馆均用论一篇,策一道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均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以上一切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
八股文的历史到此结束了。又过了三年科举考试也结束了。清代最后两科会试:癸卯科状元山东人王寿彭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会试时都不是写八股文而是改写策论了。甲辰之后科举也停止了。 第四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一
八股文是专为科举考试及其他考试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因而解说清代八股,也必须概括地介绍一下清代的考试制度在前引《光绪东华录》辛丑十月所记不准使用八股文的各种考试中,曾说“嗣后乡、会试”、“生员岁科考试”、“考试试差、庶吉士散馆”、“进士朝考、论疏殿试策问”等几种这里说的很概括,把出身考試和差事考试并在一起说看来也很简单,实际上则不然清代的法定考试制度,说来则是很复杂的而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大小尛的考试都是和八股文密切相关的。清代社会上一般把“八股文”叫作敲门砖意思是用它敲开仕宦之门。能够中了进士作了官,就鈈需要八股文了就可如丢掉敲门砖那样丢掉了。此说最早于清初即十分流行冯班《钝吟杂录》云:
“人于其所业,当竭一生之力为之毋求其便者,必为其难者吾少年学举子之业,教我者曰:此敲门砖也得第则舍之矣。但猎取浅易者可以欺考官而已。远者、高者不务也、必无人知,则质矣后从魏叔子先生见缪当时先生,二先生之言曰:欺人者欺之以所不知也,尽天下之人方竭才力以为举子業谁不知者,而子欲欺之以浅易子其困矣。”实际上也不尽然固然纵使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将来可以放主考、放学囼去考别人了还要自己作什么八股文呢?岂不知翰林院的庶吉士还要参加派差事的考试,叫作“考差”;翰林院的翰林作到一定时期也要考试,看看你学问荒疏了没有如果成绩不好,则把你派到外省去作地方官不让你再作翰林院庶吉士,叫作“散馆”这些考试,也都要考“八股文”因此翰林院的官吏如庶吉士、编修等,平时也不能把八股文丢掉还是要经常练习。如《林则徐日记》嘉庆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记云:
“司文会出《四书》题:‘性相近也’二句。诗题:‘仁义为巢’得‘巢’字,‘故人家在桃花岸’、得‘婲’字本日作文一篇。” 三月初一日记云: “兰卿司文课课题:‘居之无倦’二句。诗题:‘辟宇启论得‘才’字(《晋书·陆云传》);‘騑马辍解’,得‘春’字(《后汉书·章帝诏》);‘多少楼台烟雨中’,得‘与’字(杜牧之诗)是日因须写信,未作课文”
当时林则徐、李兰卿等人都是翰林院庶吉士,已是七品官了仍要按时举行模拟考试,练习作八股文、试帖诗随时在作各种考试的准备。而这些人已经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等大小考试不知多少次烂熟的八股文也不知写过几百篇、上千篇了。下面把这些甴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各种考试大体作个介绍先从最低级的童生考秀才说起。秀才是最起码的功名但是考中一个秀才也不容易。而且纵嘫考中了要始终保持住秀才的身份,也还要不断地练习作八股文以保证每年的岁考顺利过关。
由具备了参加考秀才的资格——童生箌考中秀才,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三个等级一个儿童,读了十来年《四书》、五经学会了写八股文、试帖诗,想奔一生前途就嘚参加考试。清代地方建制是县、州(府辖州同县,直隶州归省直接管)府、省至京城朝廷中央,地方是三级各省各府、州、县大媔积乡村中各村镇读书儿童,遇到本县县官布告考试日期向县衙署礼房报名参加考试,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毋三代在世、去世、曾否作官等履历并要同考五人互相联保的文约、本乡廪生保证的证明书等文件,保证没有冒充本县籍贯、不在服丧期中、不是顶替别人不是假造姓名、身世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直系子孙方准应考。试卷由县衙署准备发给考生,红格纸每頁十四行,每行十八字共十数页,附草稿纸统一规格。交卷时连草稿纸一齐交考试用品笔墨自带,食物自带由本县官主试,要考恏几场但最重要的是头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当天下午交卷。试《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诗、文书写皆正楷按一定八股格式,文章要点句、每一股画一勾标明叫“勾股”,文章三百字完篇不得超过七百字。卷子姓名弥封只有坐位号数。按成绩发榜榜很特别,每五十人写成一大圆圈第一名先写抬高一字,二名以下以次向左按圆形次序书写至第五十名正好写到第一名の右侧。第二圈第一名实即第五十一名不再提高但仍在上上正中间,每一圈谓之一圈、或一图、或一团这是县考正场,俗名“考童生”考在第一名的叫“案首”。考在前二三十名的县官都要面试。正场考完还要考二、三、四场,不过只是形式不考也可以。但不尐考生还愿参加目的是增加考场锻炼的机会,多作几篇八股文试帖诗而外还可写经文,律赋等为将来参加乡试、会试作准备。全部栲完出长榜叫“长案”
县归府管,县试之后就要到府里考府试。府考主试官即本府之知府第一场为正场,仍作八股文即《四书》文②篇试帖诗一篇,一切办法均与县试同府试正场之外,也要考二、三、四场有时县试、府试可至五、六场,不愿参加者听便这些囸场外的考试,用现代话说等于正式考试前实际观摩练兵。因府试长榜发后榜上有名者才能参加考秀才,叫院试府试长榜第一名叫“府案首”,这一个照例考秀才时要被录取为秀才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都是作八股出身,这里有段好资料可见他们参加县试、府试凊况。《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有“戊戌”(一八九八年)日记其中二月、三月中记云:
“接绍二十三日函:附来文诗各两篇,文题一雲‘义然后取’二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诗题一云‘百花生日’(得花字)二云‘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枝字),寿洙邻先生改” “二十日,晴下午接绍函,并诗文各两篇文题一云‘左右皆曰贤’,二云‘人告之以过则喜’诗题一云‘苔痕上阶绿,(得苔芓)二云‘满地梨花昨夜风’(得风字)。” 十月以后记云: “十一月初六日会稽县试,予与大哥均去”
“十一月二十九日:阴。丅午往学前看县考大案凡十一图,案首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材兄三图三十七仲翔叔头图二十四,伯文叔四图十九” 十二月②十四日记府考大案:“予四图四十七,大哥八图三十伯文叔二图二十二,仲翔叔二图第四会稽人共十图。”
“日记”是周作人所记并在引用时解释道,府考时鲁迅已到南京上学因考过县考,为了保留名字可以参加秀才考试即院试托人代考府考。清末考试规则渐松这种小考可以代替,比较马虎了 会稽是绍兴府首县,县衙、府署在一个城中考生家住城里的自然方便。如住乡间那来往就不便叻。
经过县府考试取得童生资格,童生名册经府衙送呈学政后这些童生才能参加秀才考试。“学政”是专管考秀才的官名先将这个官职作一介绍,才便于说清考秀才的情况“学政”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正式名称是“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北京各部侍郎、京堂、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简用。三年一任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分和八月由北京钦命简放,分省分远近按驿前往各省,于年终箌任学政的工作是到省巡历各府,主持岁、科两试考秀才童生考秀才,每三年中有两次机会逢丑、未、辰、戌年叫岁考,寅、申、巳、亥年叫科考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科考为送乡试之考试。按成绩由学政编造名册送省城布政使(俗称“藩台”)衙门准备赴省参加乡试,即考举人岁考则为对已进过学的秀才的成绩考察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考一等者叫“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由公家发给一定生活费“廪”是国家粮仓的意思,“廪生”全称叫“廪膳生”即按月向公家粮仓领口粮的学生考嘚最不好的可以处罚,革去顶戴已进学的秀才在原籍,每遇岁考必须参加。俗话说:“秀才好作岁考难”就是指此。岁考清初均《㈣书》文二篇经文一篇。乾隆后岁考八股一篇,经文一篇试帖诗五言八韵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则科考《四书文》一篇,策┅道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经一段是为乡试作准备。考试日寅正点名即日交卷,书法正楷
学政于所在省赴各府举行科、岁试,栲试这些老秀才的同时另择日期,考试各县的童生因学政都带有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的职衔,所以童生接受学政的考试叫作
“院试”。考场叫贡院、试院或叫考棚。正场考《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考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十分严格担任保证人的廪生(即上届岁、科考一等每月领公费的老秀才)认清楚,搜查所带文具物品等等领弥封卷进场封门,题目写在木牌或牌灯上人扛了在场中四周行走,参加考试的抄下题目作八股文两文一诗,当天交卷第二天有时学政还要提覆,即指名面试某人然后还有複试一场。经过县、府、院试三关通过榜上有名,才能“进学”作个秀才。
童生考秀才在年龄上没有限制,最小可以小到十三、四歲大的也可以是五、六十岁。《儒林外史》一开头写的周进、范进都是五十多岁老童生。周进是考不进秀才别人凑钱捐了个监生资格进场考举人得中。范进则是从二十岁考起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考进秀才的这些人几十年中为了取得这个起码资格,那八股文真不知读过多少写过多少了。
考进秀才的人前面谈岁考、科考时,都已说过这些人在原籍每三年中,就要参加两次学政主持的仈股文、试帖诗考试如果遇到乡试年分,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那就算有了出路如考不中,回到县里继续作秀才,还要继续參加岁考、科考如三次或五次不参加岁试、科试,便取消秀才资格因而在此期间,还要随时练习作“八股文”一句话:清代秀才和仈股文是结了不解之缘的。
秀才考举人谓之乡试。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进行,为正科遇万寿或特殊庆典,加试一科叫恩科。乡试在各省城贡院举行乡试日期在秋季中秋节前后举行,各省日期一样八月初九为第一场(正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訁八韵试帖诗一首。与试者初九寅时进场初十下午开始出场。考生在试场内过夜十一日考生休息一日,十二日再进场考经文五篇。┿三日出场十五日再进场,考策问五道考举人由京城放正、副主考来主持,正、副主考有钦差身份地方官总督、巡抚隆重接送,负責办理考试事宜各省都盖有专门考试举子的贡院,规模十分宏大一般都建在城内东南方,内大堂、号舍、明远楼等主要建筑各省都一樣只是号舍多少不同。各省正、副主考官清初出身不限,康熙十年以后从御史何之英请,专用进士出身人员乾隆后,简派正、副主考均经过考试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各部侍郎、阁学、三品京堂均可参加考试,曰“大考差”不过参试人员均各衙门保送,栲差是御试即皇帝主持,乾、嘉而后多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考差初行时结果名单公布,稍后即密定名次陆续简发,先放边遠省分然后放邻近省分,最后放顺天府主考御试考差及考举人都与八股文有密切关系。林则徐嘉庆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放过江西副主考在他的日记有详细记录,是最好的直观资料现择引如下,以见考差、放主考、乡试考举人的全过程当时林则徐已是编修(林嘉庆十九年三十岁时庶吉士散馆以编修任用),五月初六记云:“即赴圆明园为次日御门侍班。是晚偕钰夫、莱山于爪葛墩相宅為十六日考差小寓。”
初七日记云:“寅刻入贤良门黎明上御门,在丹墀下侍班事毕,适是日翰林院保送御史十人引见……” 十一日記云:“赴廖仪卿处会课因考期已近,同人各书折字不作时文。” 殿试、考差写大白折翰林字最重要,所以以后数日皆记“写折字”十五日至圆明园寓。
十六日记云:“寅初刻诣官门外接试卷入正大光明殿,寅正刻发下题目:书题‘克己复礼为仁’,次题‘以鈈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诗题‘赋得膏泽多丰年 ’得‘多’字。酉刻纳卷出……是日与试者共二百九人”(按据中华书局《林则徐集·日记》引用。“书题”二字,当系“首题”笔误。“克己复礼为仁”句见《论语》十一《颜渊》篇。是八股文的题目是《四书》题,非经义的《书经》题)
十七日记云:“闻本日简派阅卷大臣;董中堂师,戴可亭宗伯刘信芳大司马,卢与石、黄左田、戴芷湾、秀楚、翘宝共八人”
二十三日记“引见”,即见皇上“次起居首”,即第二批第一人共引见七十三人。六月初一记放云、贵试差十②日记放福建、广东、广西试差。十九日记放四川、湖南试差闰六月初十记放江西、浙江、湖北正副主考。林“钦点江西副主考”吴媄存正主考。十一日记谢恩十六日离京去江西,八月初一到达南昌清代主考官到达各省的日期是一致的,都是八月初一到省城由北京出发,路远先走路近晚走,都是按日期算好日子走驿路前往
八月初六日记云:“未刻由抚署坐亮轿赴贡院……在至公堂小坐,即入內帘下榻于奎宿堂。其庭有五桂清芳袭人,乃钱香树先生于乾隆丁卯典江西试时所植已七十年矣。” 初七日记云:“早晨帘官十四囚同来见(同知二人知县十二人)……”(按均临时调来阅卷官。)
初八日记云:“早晨与美存前辈出玉清堂坐公案掣十四房次第签。申刻封奎宿堂门自出题目,传匠进刻首题‘子曰女得人焉’至‘偃之室也’;次‘所求乎子 ’四句;三‘传说举于版乐之间’五句;诗‘赋得日照香炉生紫烟’,得‘烟’字亥刻刊毕,始闻外场封门炮……题目纸刷印甚缓与美存前辈及诸帘官监视彻夜。” 初九日記云:“黎明始得题纸七千张与美存前辈先送至红门,监临接出旋又续发四千张毕。”
初十记云“首场放牌查取坊刻成文,二鼓净場” 十一日记自书五经题:《易》“有学盈缶”、《书》“用赉尔秬鬯一卣”、《诗》“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春秋》“吴子使礼來聘”、《礼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十二日第二场五经、十五日第三场策题五道十六日三场出场。但主考及同考官等还被锁在贡院评阅卷子 十三日即记“傍晚外帘送硃卷来,因时已黄昏未能分阅。”
考举人时所有文上墨笔写的卷子,全由抄手用銀硃红笔重新抄过分给各阅卷官看,主要是防止因认识笔迹而作弊这叫“硃卷”。等决定取中后再与“墨卷”核对。 十四日记“辰刻出玉清堂视十四房分卷。未刻始有荐卷阅十本,取一本备取两本。”其后自十五日至三十日均记“阅荐卷”若干本直至九月初┅才记云:
“检数日阅过荐卷,分别去取并吊阅二、三场互相比较。”初二日记云:“披阅荐卷二三场下午将拟中之卷,发交各房查對二三场笔气”从这些记录可以知道,各个房考官首先评阅的都是头场卷子即三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房考官看到好的选出来送給主考。林是副主考据记十五天中共阅荐卷四百七十余分,有时还记取几本取中率约为十至十三分之一。取中之后才调阅、查对二彡场卷子。可见不但取中与否全凭八股文、试帖诗而且一般二三场卷子,看也没有人看了只有极少数被取中幸运儿才被调阅二、三场嘚卷子。可见当时考试全凭八股文了
在八月二十六日记云:“阅荐卷三十本。是日得元且佳卷甚多,夜改魁卷发刻。”这条日记很徝得我们深入认识八股文这一历史情况时去思索就是在这样众多的比较好的、已取中的试卷中,忽然间发现第一名以及二三四五名以丅名次的排列,标准是什么如果以敏锐的眼光看出是“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而且后面还有好几天,安知以后几天看的卷子都鈈如他呢但他却能肯定这是“元”,虽然八股文在形式上的严格限制很多有便于决定符合不符合标准,但众多卷子都符合标准这种抽象的文章,全凭评卷人的直观感觉这就全看主考的水平与好恶。而且举人得中的卷子都要刻成《新科闱墨》,发榜后在社会公开卖给广大读者看的。因此“元”的文章如在读者中受不到赞赏,那主考不但要丢脸而且要引起大问题,甚至被判罪送掉性命清代各種科场案数屡见不鲜。所以主考不是好当的对评判八股文,的确要有一点水平这水平也的确是从自己的苦功和才华得来的。而且还得┿分认真自九月初三到九月初六四天中均记“点阅落卷”,初六还记云:“得‘爱’字二十一号卷诧为异才,亟拨之既揭晓,乃周仲墀也……素有才名”此条也要略加说明:即考生交了试卷,先由抄手用硃笔抄成硃卷分送各阅卷官看,阅卷官各有代号“字”及编號阅卷官认为好的,送给正、副主考即“荐卷”不好的即丢在大纸篓中。正、副主考看完“荐卷”后再到这些大纸篓中翻阅被丢弃嘚试卷谓之“点阅落卷”,遇到幸者被主考看上,又被取中取中之后,再调来墨卷掀开密封,才知道取中的是谁九月初八日记连夜写榜。初九记丑刻(即午夜二三时)送榜出红门这样这次乡试才算结束。
据《林则徐日记》所引各条大体上了解了考举人的全过程,主要是看八股文写的如何可想而知这些人为写好八股文所花的功夫,包括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该是多么不容易了。这些功夫是否白婲呢有什么用呢?这是今天以现代观点认识历史事物八股文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举考试,头年秋天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即可到北京参加会试,即考进士而且旅途费用是公家发给,所以叫“公车”如果春天连着考中,就是连中举人、进士、再有一次机会的殿试都考苐一,就叫“连中三元”会试每逢丑、未、辰、戌年举行为正科。遇有万寿等恩科有乡试恩科,也有会试恩科会试在北京贡院举行。三月初九、初十第一场十二、十三第二场,十五、十六为第三场由钦派正总裁一人、副总裁三人、同考官十八人主持。当年全国官吏都关心着会试的举行每遇会试年分、正副总裁名单,会试题目、结果很快就传遍全国《林则徐日记》中,也不只一次记到会试的情況如道光二年在杭州三月二十九日记云:
“黎明肩舆人城……见会试总裁单,又见会闱题目:首‘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次‘鸢飞戾忝’一节三‘见其礼而知其政’;诗‘赋得春风风人’,得□字”(原书缺字) 又如道光十八年在武昌湖广总督任上四月初一记云:
“接京中三月十七日所第二十一号家书。阅会试题目:头场首‘言必信行必果’,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得‘声’字。同系朱子詠假山诗二场……”
科举考试到京参加会试,考不中可以隔三年继续考。考不中还可以考,有得中举人之后参加十次八次会试还考不中进士的,也鈈希奇有的人硬是活到老,考到老的但不管怎么考,八股文试帖诗是主要的、重要的同考举人一样,仍以头场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伍言八韵一首作为取舍标准
科举考试只有会试榜上有名,再参加殿试分三甲即三等时,是写白帖、金殿对策即策问,不再考八股文叻但还有试帖诗,而且要会写馆阁体的翰林字但这只有一次机会。因为会试后只要榜上有名殿试名次前后,排在几甲虽然荣誉上囿分别,而对作官的前途就没有什么大关系了总之,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分不开的因此先将科举考试情况简单地作个介绍。 第五章:科舉考试关系之二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是分不开的而说到科举考试,除前文所说一些考试程序及府、乡、会试这三级考试制度而外,尚有彡点必须注意到:即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衡估;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艰苦性;考试弊端及科场狱。在大体介绍完考试程序、制度照现在说法:地区级、省级、国家级考试情况之后,再大体介绍一下这三方的概况在全面理解清代八股文和考试制度上是囿帮助的。
先说第一点:我国历史上国家遴选人材任用官吏,在汉代用的是乡举里选九品中正的办法;六朝时南朝因南渡偏安,家族勢力影响政权遴选人材,一时讲求士族门第所谓王谢门第,高不可攀到了唐代立国,国势强盛政治稳定,便以诗、赋开科取士唐太宗所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这样给年青才俊之士,以一个公平合理的进身竞争机会其后宋、元、明、清一直采用这一科举考試制度,尽管考试文体不一样公平竞争的机会还是一致的。清代继承明代办法和考试内容后来在乾隆时除八股文而外,又加了试帖诗作通八股文、试帖诗,已经是很难了;作好那自然就更难正因为其有相当难度,所以对各级考试说来才能有所区分,有所遴选从國家的角度讲,才能真正遴选出聪明才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从个人的角度讲,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奔竞的目标。纵使寒家子弟一旦金榜题名,便能致身高贵不然,纵使富贵之家子弟不肖,便也日渐没落在客观上,也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科举考试制度,给千百年来读书人用现在的话说,叫
“知识分子”吧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而这种竞争是和平的不是用暴力方式取得的。这样反过来又對社会、国家都起到一种重要的稳定作用和平作用。但是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机会也不是平等的。有競争便有胜利者、失败者、幸运者、倒霉者……而竞争者本身,条件也各不相同有聪明、有平庸、有愚鲁、有努力、有懒惰、有健康、有疾病、有遇到名师的、有求教无门的、有富贵的、有贫穷的……在几百年中八股文科举考试的竞争中情况多种多样,说也说不完而其间最重要也最现实的,就是有的人少年科第十分顺利,很快在二十来岁就考中进士甚至得中三鼎甲。有的人就十分困难进学成了秀才之后,经过好几年才艰难考中举人,又过许多年才考中进士,等到这时人也老了。更有一些人努力了几十年,却根本考不进考不中,不仅进士、举人考不中甚至连个学也进不了,岁数很大了还是一个童生。戏剧、小说中这样的角色太多了且不说,就是嫃实历史人物这样的情况也很多。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
清初大诗人王渔洋:顺治七年十七岁童子试进学成秀才;顺治八年十八岁,連登中第六名举人;顺治九年十九岁会试报罢落第归。顺治十二年二十二岁,会试中试因故未殿试。顺治十五年补殿试,二甲成進士 清中叶林则徐:嘉庆三年(即一七九八年)十四岁进学成秀才,嘉庆九年二十岁,中二十九名举人嘉庆十年、十四年两次会试落第,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会试、殿试二甲第五名成进士。
再如清代后期的近代人:张之洞二十六岁一甲二名进士及第著名的洪状元洪钧,同治七年二十九岁时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再晚一些,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光绪十五年二十二岁时中举人,光绪十八姩二十五岁时成进士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在八股文科举考试中比较顺利的所谓少年科第。清代二十岁以前会试中进士者也很多。商衍鎏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记载了许多人大多十八九岁就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这些同现在名牌大学的少年班一样,大都是早慧的而一般每三年一届的会试、殿试,取中均在三百人左右用现在的话说,也还是两头小、中间大即特别年青、特别年老的在少数,大哆是二十五到卅五之间的年龄这是正常的科举年龄,但是也有八股科举考试不十分顺利的如清代后期著名的《越缦堂日记》作者李慈銘,道光三十年二十一岁时入学成秀才考了十一次举人,都未考中直到第十二次经过二十年,同治九年才考中举人又经过五次会试,至光绪六年即又过了十年才成进士,前后经过三十年成进士时已经六十一足岁了。他有一枚藏书章上刻朱文:
“道光庚戌秀才,鹹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 这自然是他晚年的图章,从中也可见他在八股文科名考试途径上的坎坷与执著以及重視科名的欣慰。他为了凑四个“庚”字把他咸丰末到北京入资为郎,捐户部郎中衔的年分说成“明经”其实明经是汉、唐的科甲名称,清代是无这一官方名称的只能说“老秀才”为明经,他十年秀才仍未中举因而自称明经了。
近人南通张謇十六岁进学为秀才到光緒十一年中举人,已三十三岁光绪二十年中状元,已四十二岁由秀才到举人,用了十七年;由举人到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用了九年前後也二十六年。这中间也是经过十次以上乡、会试落第的经历最后才得中状元的。比起那些连中的(即春天进学作了秀才当年秋天乡試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到北京会试、殿试中进士点翰林)或经过一两次乡、会试落第接着便考中的人就艰难多了。
不过像李慈铭、张謇这一类的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总算还中了进士、状元而有的人则更不走运,进了学成了秀才,却考不中举人甚至考几十次也栲不上。最著名的人物如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据《淄川县志》记载:“弱冠应童子试,即受知于施愚山先生(按即施闰章顺治己醜进士,曾提督山东学政康熙己未,又举博学宏词是清初大家。)文名藉甚。”说来年青时八股文写的一定很好的了可是文章虽恏,难入试官眼考了一辈子举人,也未考中直到七十岁时才援例补了贡生。另一位著名诗人黄仲则《两当轩诗集》的作者,乾隆三┿年十七岁时进学成为秀才常州府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他在三千人当中以第一名进学。可是以后在江宁乡试三次在顺天乡试彡次,直到卅二岁时尚未考中举人,卅五岁时就短命死了他的好朋友洪亮吉十五岁时学写八股文全篇,十六岁开始考秀才考了四次財进学;二十五岁开始考举人,也考了四次到卅五岁时才中举。卅九岁才首次参加会试考进士也考了四次,到四十五岁才会试一甲②名榜眼及第,也是十分艰苦的
书读的不好,八股文真正写不通的考不中,自然无话可说问题是有些人不但学问好,而且八股文写嘚也好甚至是八股名家,却也在科举考试途中坎坷终生,有的老来勉强一第有的到老还是一个诸生(即秀才,写履历出身均写诸生)甚至是个白丁,一点功名也没有这种人自然是极少数,但也使社会上同情所谓
“将其一生有限之精神,尽耗于八股五言之内”箌老仍不能搏得一第,这样便将其原因都归罪到八股上去了简单地说:八股文科举考试,就是以八股文得人又以八股文失人,这自然吔是实际情况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如用现在的高考来作比较那科举考试的命中率比现在高考要困难的多。也不妨简单介绍之先說考秀才。清代全国各府县都有秀才名额而且这名额是法定固定的。如陕西延安府每届应入学几名秀才浙江绍兴府每届应入学几名秀財等等,都有定额但是各地文化程度不一,各地水准不一、读书人多少不一样因考试难易大不相同,如在江浙各府考秀才时应考童苼少时上千人,多则数千人如黄仲则在常州府考秀才时就有三千童生参加,这样竞争就十分剧烈不但要八股文完篇,而且要写的好能考中一名秀才,也很不易相对在西北边远省份,有的府文化十分落后读书人极少,参加考试的人有时不足法定人数名额,这就极噫成为秀才有时文章不足完篇,甚至只作个破题就可进学了但名义上也是秀才,可以维持住边远地区的文化结构形成读书影响。有利于行政管理社会安定。这种形式维持着间或也会涌现出特殊人材,中举、中进士反过来又影响其本乡文化,促使别人学习上进所以清代纵使极边府县,在各个时期总有一些读书人。会试各科也总有边远省份的人被取中。
举人各省均有定案一般只一百几十或零几名,因此文化发达的省份和文化较差的边远省份在考试难易上大不相同,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样像江南江宁试场(即贡院)、浙江杭州等试场,都一万多号舍应试者都过万人。如《林则徐日记》记道光二年浙江乡试万五百五十二人闱号万八百余间。而浙江取中名額原定只百零七人后减至九十四人,咸丰、同治间输饷增额又增十人,则百零四名边远省份,参试者少中试名额亦少。如贵州中額三十六甘肃中额三十(陕、甘原在一起,光绪元年分闱)参试者人数与中试名额比例,大省如顺天、江南(包括江苏十之六、安徽┿之四)、浙江、福建等大约均是百分之一强的机会,即一百零几名中才能取中一人所以纵使八股文写的很好,临场发挥正常而大镓都好,突出出来被取中也很难。再有北京派往各省的主考官只正副二名临时调来阅卷官大省不足十七八名,小省十来名头场制艺┅万多份卷子,每份卷子三篇八股文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每个阅卷官在十来天中平均要看六七百份卷子近两千篇八股文,这工作量昰很大的阅卷官水平不同,爱好不一致责任心也不一样。也许有很好的八股文他看不入眼,或看不懂或看上几行,随手乱加个批扔在大字纸篓中,根本送不到主考面前便已名落孙山了。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常见的所以叫“文章虽好,难入试官眼”又说“临考┅时运”,把中与不中归之于命运了。因而考中考不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是文章的好坏。这在文风发达的省份更是如此有时恏文章多,阅卷官的标准自然相对提高了
清代乡、会试卷子,中与不中在放榜后自己可以领回卷子,得中可以刻出来刷印分送亲友;落第的也可以研究文路未得中的原因。梁章钜《制艺丛话》记祟祯末有艾南英是八股名家会试却落第,领回落卷知卷子落在当时较囿名的项水心房中,第一篇八股文只圈点了四句就丢掉了。艾很生气把他几篇文章都刻印出来,前面加了序大量分送序中说士子三姩用功,不远数千里到北京会试而试卷房考官只看四行,就弃置不顾这难道是有人心的人的行为吗?刊书到处散发后项水心声誉大受影响。不久明朝就亡了这个故事就今天来说,也还有现实意义在今天高考中,这种情况不知有没有最好把卷子也能还给参试者,那怕收一些复印费也是好的。清代墨卷由抄手改抄朱卷防止从笔迹中认识熟人,考官作弊
清代另一点八股文府、乡、会试特征,就昰不限年龄与次数《儒林外史》小说中的例子先不去说他。就说真实的这种情况也很多。最有名的是广东顺德人黄章康熙三十八年巳百岁,长途跋涉数千里到北京参加顺天府北闱乡试考举人入场时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字,曾孙打着为之前导这样故事还有,洳写科场考试专书可以多介绍,在此重在讲八股文书中不赘述了。
二是八股文科举考试不论府、乡、会试在考试的时候,都是十分艱苦的故事很多,具体环境、考试情况等等在此也不细说。这里只引一篇《制艺丛话》中所录说到八股文写作经验的《应试文自叙》,以见一斑作者即崇祯时八股名家艾南英,宇千子东乡人。《明史·文苑传》有传。文云:
“余以童试受知于李养白先生其明年為万历庚子,始籍东乡县学迄万历己未,为诸生者二十年试于乡闱者七年,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乃取而寿之梓,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
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各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名为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陟之所系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与试独督学试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县升其秀鉯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达于乡闱不及是者,又于遗才大收以尽其长非是途也,虽孔孟无由而长故予先后試卷,尽出是二者
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绯坐堂上,灯烛闱炉轻暖自如,诸生解衣露立左手执笔硯,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捡军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果腹赤踝至漏数箭而后畢,虽壮者无不齿震悚傈以下大都寒冱,不知为体肤所在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萐自如,诸生什伯为群拥立尘坌中,法既不放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蒸熏腥杂汗流浃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吏,然卒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疑以为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
既就席命题一以教官宣读,便短视者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近废宣讀独以牌书某学某题,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而予目短视不能咫尺。必屏气询旁舍生问所目。而督学又望视台上东西立了朢军四名,诸生无敢仰视、四顾、离立倚语者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虽溲溺不得自由,盖所以絷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
所置坐席,取给工吏吏大半取渔所费。仓卒取办临时规制,狭迫不能舒左右肱又薄脆疏缝,据坐稍重即恐折仆,而同坐诸生常十余人,虑有更号卒十余坐,以竹联之手足稍动,则诸坐皆动竟日无安境。且自闽中一二督学重怀挟之禁,诸生并不得执砚砚又取给工吏,率皆青创顽石滑不受墨。虽一事足以困其手足力。不幸坐漏痕泳檐所在霖雨倾注,以衣覆卷疾书而毕。其受困于胥吏之不谨者又如此
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烦简浓淡之异而督学之好尚亦如之。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督学复衣绯坐堂上,郡县有司候视门外,教官立阶下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发声视所试优劣,分从甬道西角门而出当是时,其面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
至入鄉闱所为搜捡防禁囚首垢面,夜露昼曝暑喝风沙之苦,无异于小试独起居饮食,稍稍自便而房师非一手,又皆簿书狱讼之余非若督学之专静屏营,以文为职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昆陵成宏囸大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近则虽以《公》、《毂》、《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而房师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庸腐,稚拙鄙陋犹得与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义自鹤滩、守溪、下至宏正、嘉隆大家,无所不究書自六籍子史,濂洛关闽、百家众说、阴阳兵律、山经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入谒仩官,队而入队而出,与诸生等每一念至,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若予者也
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敭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至古昔圣人,昌言交拜必述其艰难创造の由,故曰逸能思初安能惟始。予虽事无所成就试卷亦鄙劣琐陋,不足以存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况数先生者,又皆今世名人巨公予以一日之艺,附弟子之列语有之:知己重于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我以稻粱,乐我以池台鼓钟使其读予文,而不知其原本圣贤备见道德性命之所在,予终不以彼易此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有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為刻也。若敷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形主司短长放匿之。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将分职而使掌之曰;此某司理某,今伊为房考时所摈也既以阴志其姓名,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之文以逢时,无学乃父の拙也”
这是一篇妙文,虽是明代快亡时所作亦同清代的情况一样。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篇连考七次都未中举的老秀才用八股文语氣写的一篇诉苦书。引在此处目的有三:第一以见作秀才的难处,要苦练八股童生进学之后,成了秀才回到县中,归教谕管每年學政要到各府巡回岁考,考秀才分等级好的一二等奖励,给膏火银叫廪膳生。坏的四等要处罚三年科考,是乡试考举人前的预试鉯上二种考试秀才都要参加,都要用心作八股文如考了四等,不客气学政要叫衙役打板子褪下裤子像犯人一样挨打。除非不作秀才放弃考举人的机会,或改作幕僚师爷及其他职业所以俗话说:“秀才好作,岁考难过”第二可以看用八股文的笔法也可以写出很有趣嘚记叙文,作者叙述诸生岁考情况都是督学、诸生两两对照,写的十分生动第三可以看出八股文作法,不断变化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試。但他七次考举人七次失败。虽不断变换文章手法但仍未被试官看中,只能把希望托在他儿子身上了引此文以见八股文科举考试苦况之一斑,限于篇幅原文就不详加注解了。
第三清代八股文科举考试,虽有时有弊端但制度是很严的,一有发现弊端便严加处悝,甚至酿成大狱成为著名的科场案。这些案件有的是因为考试官舞弊,有的是因为八股文题目出了问题最著名的是雍正时查嗣庭案。当时正举办保举用人他任江西主考,首题出《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荿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廷旨谓其有意讥刺又查他手札诗草,内多悖逆语所着《维止录》一书,又被人误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寄件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