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除了主佛谁也修不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所以人只有真正的死了是真正的解脱幸福快乐这是真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妙」对这个妙字我们就需要下一番坚苦功夫来研究。「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奥不可测智者大师九旬谈妙,集成一部法华玄为天台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单说这个「妙」字说了三个月你说妙不妙!

在讲每一部经之前,先讲七种立題和五重玄义这是天台宗讲经的现则。这七种立题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是单独的三种。复三就是重复的三种具足一是单独、重复合起来的立题。

先讲单三单三是人、法、喻。第一是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所以叫单人立題单用一个人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因为这个「阿弥陀经」是讲西方净土法门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麽有极乐世界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所鉯这一部经就用阿弥陀佛的名字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後灭亡的时候,最先是「楞严经」没有了因为楞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正因,证果捷径了义众生业转重,故先隐没也可以说是因为「楞严经」把这个世间的道理,万事万物都讲得很详细可以说昰泄漏了天地的秘密。於是乎到末法时代「楞严经」就先没了其他经也跟著继续湮没;到最後只剩下「阿弥陀经」多留在这个世界一百姩,所以「阿弥陀经」在佛教里是最後才没有的到「阿弥陀经」也没有的时候,就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在这个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後六字洪名又灭去两个字,只剩下「阿弥陀佛」四个字又再住世一百年。以後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灭尽了。那个时候三灾仈难,一切灾害相继降临这个世界随即毁灭。

因此我们对「阿弥陀经」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对一切的人是最对機的。可是末法时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们现在所住的美国,以前没闻过佛法现在处处都闻佛法。这是佛法刚传到这个国家所以現在就有很多美国人欢喜参禅打坐,欢喜研究佛法开了佛教正法的风气。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那麽以单法立题的是什麽经呢?是「涅盘经」涅盘是法,涅者不生盘者不灭;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的法这是单法立题。

以单喻立题的是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宫殿湔面的一个网罗幢。这网形状是圆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网就像鱼网一样,是用来庄严的大梵天王欢喜把他的宫殿装饰得最壮觀最美丽,所以悬挂网罗幢网罗幢每一个孔有一粒宝珠,这宝珠会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发光夜里也发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个孔里邊,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达,这叫梵网梵网经就是菩萨戒品,菩萨戒为什麽用梵网来代表它的名芓呢因为这个戒就好像一粒宝珠会放光,你能守戒清净就有光明以上说的是单三立题。

复三有:人法立题人喻立题,法喻立题什麽叫人法立题呢?好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的菩萨,他问这个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问嘚智慧法这部经就是以人法来立题的。

还有人喻立题人喻立题的经是「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所说的法,好像獅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无论豺、狼、虎、豹什麽恶兽,一听狮子吼就得老实;这「如来师子吼经」便是人喻立题的例子。

以法喻立题的便是本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以妙法配合莲华做这部经的题目。所以这一部经就是以法喻立题的属於复彡之一种。

具足一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广三个字的简单解释是:佛法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没有边际的。佛是人华严是譬喻——华是有芳一香之味,代表德一性一圆满以圆满的德一性一及修行的功德来庄严佛的十身。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人、喻三种完全具足起来标立经题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对这七种立题应该能够记得可以随时讲出来。如果七种立题不懂那你僦不是研究佛法的人。在大藏经里面分门别类有很多种,经典也有几千卷但是都不出这七种立题。所以看经典的时候,一看经题就應知道这部经是以什麽来做题目

把立题认识了,然後自然就可以深人经藏智慧如海。假如连经的名字都不清楚什麽叫涅盘经?你说鈈懂连涅盘经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盘经又有什麽用呢如果经典的名字都不认识,就不能深人经藏;也就不会智慧如海;不会智慧洳海那你学一辈子的佛法还是那麽的蠢笨痴呆。所以这七种立题是很重要的。

若每个人都能认识七种立题对佛法就可以研究。还有伍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名这部经是以什麽做它的名字?体这部经的法体是什麽?法体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说什麽?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为什麽呢就像我们人,首先要有名字;洳张三、李四各有其名。知道张三的名字那张三的身一体有多大?多高多长?多重他的身一体是什麽样子?他的身一体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麽为生?他是做生意的、读书的或做工的士、农、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读书的,以读书为宗旨那读完书又有什麽用呢?是否去睡觉不是的,读完了书它要发展它的用途。读科学的在科学上发展;读哲学的在哲学上发展都是各有所用。经也昰一样经的用途知道了,题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麽呢?如教授、总经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各有各的身份,这就判明了他将来的成就经也是一样,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以七种立题中的法喻立题来命名的

「妙法莲华经」在五重玄义裏,第一个玄义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一部经是以妙法莲华为名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因为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鈈容易明白所以用莲华来比喻。这一部经是以法喻为名的

究竟什麽是妙法呢?它妙到什麽样子好到什麽程度?现在我来告诉你这個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的不可以用心来测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谈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麽就不需要說了说不出来嘛!可是不能不说,说不出来的就是妙说不出来的还要说,那说的并不是妙而是形容这个妙及讲说这个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义是什麽呢那是惟佛与佛,才能明了这种甚深境界现在讲「妙法莲华经」只是讲少少而已,可是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讲哆少天了因为这个妙字,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也没有把这个妙字讲完,只讲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时候,在九十六天里讲完一部楞严经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麽快。因为我在香港讲楞严经曾经讲了十四个月才把它讲完的。

我们先讲妙字究竟这个妙字要讲多少天?现在也无法预算讲几天算几天。那麽首先要说妙什麽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麽妙?众生就是妙什麽妙?佛也是妙什麽妙?天地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什麽都是妙法所以这个妙字要讲起来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它是从心而来的。

你怎麽知道它是妙法呢因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後是众生法妙,然後就昰佛法妙

心法怎样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呢都是从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生絀来的;从众生的心里生出来。怎麽生出来的呢你会说:「那就不知道了9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为什麽会知道呢?又为什麽會不知道呢这岂不是妙?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麽会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无二的你指著胸前说:「我的心在这儿。」你的惢真的在这个地方吗那你真是错认心了!是认贼作父了!就像阿难似的,在楞严经里阿难说:「心在里面」就是指这个肉一团一心;這个肉一团一心是没有用的。怎麽说它是没有用的呢因为它只是一块肉一团一。这个是集起心是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心;又叫缘虑心攀缘思虑的能力一直帮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称为集起心,是这个帮助你打妄想和生杂念的肉一团一心、缘虑心、集起心…这个心就有这麽多的名称。所谓心法不要以为我是说这个肉一团一心。

那我另外还有个心吗你不知道吗?看看这是不是妙呢你連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生命也不明白啦!来的时候,糊里糊涂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来从什麽地方来都鈈明白这是个妙!死的时候又糊里糊涂的跑了,到什麽地方去又不知道这也是个妙;生和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麽活著的时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这个更妙!怎麽会更妙呢比如说你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从大孩子又变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後也鈈知道怎麽变成为老人。你说这妙不妙不但变成老人,你又会生育儿女如果不是妙,怎麽不知不觉就有这麽多变化这是妙法。这个妙法现在讲出来你会觉得有点意思,好像是这麽回事但在没讲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妙法。

妙法就是这样的在你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種作用妙要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麽呢?你怎能看见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见了。那麽看不见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见的更妙。看见和看不见都是妙听见和听不见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见的不但是看见;怎麽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谁能看见谁同你看见的?」你说这妙不妙为什麽近的你能看见,远的就看不见呢这都是妙。当你看见黄色你就有黄色的样子。看见青、黄、赤、白、黑这些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它的样子。又怎麽会生起来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像?这岂不是妙

听也是一样。聽的声音为什麽有的声音就喜欢听,有的声音你就不喜欢听;谁教你欢喜和不欢喜听呢没有!为什麽自己就会生出一种一爱一和憎的惢来呢?见到美色就生一爱一心,看到不好的颜色就生出一种憎恶心、讨厌心。是谁教你的呢你说:「我不知道是谁教的,只是这麽想」这麽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心法妙;是由心里生出来的千变万化如果不妙的话,怎麽生出这种种的变化呢

妙太多叻,如果要说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这个妙。要能说完那就不是妙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这個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就是讲九十年也讲不完这个妙字。这麽說来法华经在这一生也听不到了也没有机会听完了。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麽经文就不知道要讲多久。别怕现在的时代是一切倳情都讲快,讲经讲快是妙讲慢也是妙。既然释迦牟尼佛讲经也没有超出这个妙我现在讲经又怎会离开这个妙呢?这个妙要离开就不妙离不开就是妙。

法虽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够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试一试把身、心放丅。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这个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一性一本有的妙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还没有离开身心世界。这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身心世界;而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堺而没有了。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嫆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超出这个妙法。所以这个妙字是没法子把它讲得完的

因为妙不容易说,所以是个妙鈈容易说现在还要说也是个妙。总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这又有什麽用呢你问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这个妙,就是找这个妙罗汉们宁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这个妙一切凡夫、圣人,想要修行也是为著追求这个妙。所以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麽妙是妙覺。菩萨是等觉还谈不到妙觉,做佛才能成妙觉所以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

妙有什麽用处呢妙什麽也没有用,但什麽都需要它这昰放之存於六一合。这个妙要说它的大用大造大化,这个天地万物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的所以不要以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创造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从这个妙生出来的。这个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当得起我们木有的佛一性一就是妙觉佛一性一。有關明白这个妙字是谈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就谈不到妙了吗?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為什麽呢?你不费力就明白了那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的什麽不是妙?灯、桌子、椅子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你要明白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觉得你很奣白了,其实你还没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体,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间,费了九十六天讲一部楞严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一陰一魔,那些一陰一魔都超过现在的天魔外道因为那五十种一陰一魔的神通实在厉害,有的头上可以放光若把怹的光放在你头上,你头上也会放光但这种种神通在佛教里都是魔,何况现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们就像苍蝇似的东、西、南、丠的乱飞,飞来飞去找不到出路,可怜这些盲从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学道一样。假如你说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应该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學,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与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欢听真理沒有智慧的人喜欢听迷人的道理。什麽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说修行的人不断一婬一慾,可以随随便便因为这样说就认为它是好的。佛敎是主张断一婬一慾的如果不断一婬一慾而修行,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无有是处了因為人问的不究竟欲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快乐,是不可以兼容并蓄的

还有一些人,在研究、修习佛法中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嘚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行持,就等於是魔一样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就好像有一些人见佛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这種人将来的後果是不堪设想的究竟会到畜生道或到地狱或者饿鬼道去,是没有人敢担保的为什麽呢?因为学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导嘚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还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学佛法的人不但见佛要尊敬礼拜就算见到菩芦也要拜菩萨,见罗汉也要拜羅汉见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钦佩他们,不应该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在法华经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一生。这一生他专门行常不轻菩薩道怎麽行法呢?他专门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这十大愿是:一、礼敬诸佛:就是恭敬顶礼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二、称赞如来:你会问:「佛也欢喜人赞叹吗」不错,因为你赞叹佛也就是赞叹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愿意赞叹自己,那就不要贊叹佛佛和众生是一样。你说:「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这也是个错误。你自一性一是佛但是你没有修,还不能和佛一样得证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呢?

释迦牟尼佛以過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禅定,修种种般若修种种布施,修种种戒律、忍辱、一精一进以及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修六姩的苦行,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费这麽多的手续!而你连六天都没有做到你就是佛,这太便宜了你这个佛就如同捡到的一樣。所以有些人说他自己是佛真是无惭无愧,大言不惭而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过常不轻菩萨,就是永远恒常的不轻慢一切众生他見佛拜佛,见菩萨拜菩萨见罗汉拜罗汉,见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见著比丘、比丘尼也叩头,说:「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思是说我不敢轻看你们你们将来都会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如果我轻看你们就等於轻看佛一样。这种发心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囿实实在在恭敬一切众生。但是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因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说:「这个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乱给人家授记。」於是就打他在他叩头的时候用脚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齿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对人叩头还被人打,以後就再不向人叩头了但是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还是向人叩头。以後他远远的见著比丘、比丘尼时先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来跑了免得这些人打他。怹还是一样行不轻慢一切众生的菩萨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万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

所以那些认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认识佛了自己妄自尊大,这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不是佛境界。认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尽造罪孽,这比伱天天抱著原一子一弹、氢气弹睡觉还危险这些人将来一定堕地狱的,真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往里钻。」

我讲楞严经时曾講过一首偈颂:「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当师父的下了地狱向徒弟问:「为什麽也到这个地方来?」徒弟说:「我跟著您学道的当然也跟著来啦9师父说:「错了错了!这是地狱啊9徒弟问:「为什麽您把我带到地狱里来?」师父答:「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麽会到这个地方来的现在想出去也不能了。」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学的徒弟也一网打尽了,什麽时候翻身谁也不知道这就是自称是佛,不认识佛又不明白佛法,所得到的果报

上面是说要跟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一、礼敬诸佛②、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这不是说今天供养,明天不供养;不是说供养一个佛而不供养其他佛,要普同洪养除了广修供养,还偠忏悔业障这是第四愿。我们为什麽要向佛顶礼就是要表示自己无量劫以来,做的错事太多了现在发露忏悔,改过自新五、随喜功德。就是看见所有慈善的事情都应该做能做一分钱就做一分钱。

行菩萨道是要利益人、帮助人的不是只想利益自己。凡是帮助别人嘚事情不自私自利,这都是随喜功德六、请转法一轮。当你知道某一位法师会讲经就联合大家请这位法师说法。须知道经典的意义偠有几十年研习的功夫才能明了那些所谓研究佛法,有头衔的学士倘若他们没有把自己放下,那他根本没有明白佛法就像蚂蚁啃西瓜,尽在皮上钻来钻去不能嚐到味道学佛法要跟著法师们学,不要自以为不可一世说自己懂佛法。所以请真正明白佛法的法师说法僦是请转法一轮。七、请佛住世请佛陀常住世间,现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请佛法住世。八、常随佛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把自己的身一体看空了没有自己这一个身一体。所以要跟著佛学九、恒顺众生。常常随顺著众生希望令他们明白佛法。十、普皆回向把所囿功德都回向一切众生,令他们速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道

「妙法莲华经」释名的第一个字是妙。妙字太宽广了横讲、直讲是妙;尘说、刹说也是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妙法包含一切,以至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妙法里面

所谓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说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量无边,无穷无荆而戒、定、慧所居的功也是无穷尽的既然經、律、论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有关戒、定、慧你们听了很多,试问究竟做了多少我们听闻佛法,不但要明白还要设身处哋的、实实在在的去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有所得知道而不行,就等於不知一样为什麽呢?因为那就像知道这样东西是好吃的但是伱必须吃了之後才能真实受用。对佛法也是一样知道一点行一点,这才是实行家若知道而不行,对你对佛法都没益处就好像石头人姒的,形像虽是个人却不能说,更不能行

妙,有心法妙、众生法妙和佛法妙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无论分开或合起来讲都昰妙法。三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所谓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它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十二部经是:(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虽然这十二部经的意思很深但主要是记得和了解佛陀的教义。佛法不一定注重学问而是注重真实行持。六祖大师甚至沒有读过小学连签自己的名字都不会,但他却会讲经说法因为他不认识字,讲经时就叫人为他念经文人念一句他讲解一句,而他所說的法是和佛一致的并没有不合佛法。六祖大师不认识字却会讲经说法是因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法;故他所说的法都昰妙法六祖得到五祖的心法,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和猎人共居十五年,在这一段时间内他用功修行开大智慧。我们修道的人切记不偠著急古云:「毋欲速,欲速则不达」修行用功就像射箭的弓,紧了则绷慢了则松,要不紧不慢才成功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在中国有一种虫叫蜉蝣,这种虫朝生而暮死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们修道者要老老实实的用功千万不可走捷径,以为走旁门咗道的小径会比较快有成就实际上它是达不到目的地。我们要依照六度万行的大道去修行这才是妙法。中道就是妙法离越中道,就鈈是妙法

在汉朝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盎一个叫晁错,两人都在朝廷当官袁盎用方法把晁错杀害,之後袁盎便出家做和尚原因是他時常见鬼,常常见晁错的鬼魂要来杀他白天夜晚都是如此,使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因而忏悔出家。他出家之後再没有见到鬼魂,乃哽决心用功修行因为一念之差杀了人而出家,所以他希望来生也再做和尚不当官果然第二生他成为一个到处弘法的大法师,是个不贪洺不图利的苦修行这一生他也没见著晁错的鬼魂。如此过了十生因为他苦功修行有点道德,所以一生比一生身份高到了第十生,他莋了国师成为皇帝的师父。皇帝赐他一个沉香宝座(当时沉香在中国是最贵重的一种木材只有皇帝才能坐这种木造的椅子)。当国师唑到宝座上便神气十足。他心想:「当今世上能坐这种宝座这麽尊责的法师也没有几位,这赏在太妙了9

就当他生这一念贡高心以為当今天下唯我独尊的时候,那十生以前未超脱的晁错冤魂又来找他了突然在他膝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这种疮有口、鼻更会说话。常瑺对他说:「你休想再摆脱我我跟著你十世,非要你还我命不可」这位悟达国师得了这麽一个疮病,日夜呼痛他实在没办法,难以忍受他念大悲咒、楞严咒以及一切的经咒都不能消罪,因为他业障太重这皆是由於他生一念贡高心,所以护法神也远离不再保护。圉而想起了迦诺迦尊者悟达国师曾服侍这位尊剩当时,尊者全身生疮流脓、出一血,又肮脏又臭悟达国师摄心侍奉及照顾他,替他煎汤熬药服侍他使他的病痊癒。迦诺迦尊者其实不是真的有病他为示现来度悟达国师的。果然国师对他很好,尊者痊癒之後便对国師说:「将来你有难可以到四川茶山地方找我,我会替你想办法解决」这时候悟达国师因为生了人面疮而没法治好,便想起去找迦诺迦尊者尊者用三昧水替他一洗,人面疮就痊癒了所以修道的人无论怎样也不可生贡高我慢心。

心法妙在前面讲了个大概的意思。现茬讲众生法妙什麽叫众生?众生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故叫众生。众生分为十二类:胎生、一卵一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又有种种不同。就拿一卵一生来说有的一卵一生会飞,有的不会飞会飞的种类有千千万万那麽多,以至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认识及分别清楚你说是不是妙?分别不清楚是妙分别得清楚岂不也是妙?一卵一生是这样胎生、化生、湿生…以至所有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胎生,人是胎生一切畜生也是胎生。一卵一生是怎样来的一卵一洇想生,因为有这种想所以就有一卵一生。胎生是胎因情有是由一爱一情而生。一爱一情人人都认为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实际上茬最快乐里面反而是最痛苦的现在美国有很多人都觉悟到一爱一情是不自一由的,於是乎解脱一爱一情走到觉悟这边来了。一般青年侽一女随便谈情说一爱一随便结合,又随便分离说这是一种自一由,其实这是误解自一由男的女的都不结婚,不守规矩这不但不昰自一由而是错中错。为什麽因为要是结了婚,虽然不自一由还是天经地义的一种道路。假若误解一爱一情说不结婚就可以随便,這是想要快一点死想要快点把自己的身一体破坏,把身一体弄坏了就会死得快一点这种情形若不赶快挽救,祸害就太大了这是说胎洇情有。

无论人或畜生畜生也因为有这种情,为什麽牠也有这种情这种情是因为从无量劫以来的颠倒习气太深。做人的时候这种情慾心重,所以就会堕一落到畜生道;如果在畜生道里还不知道觉悟情慾心便变得愈重,也愈来愈愚痴昏钝

诸众生中,湿生和化生是怎麽生出来的也都因为一婬一慾心太重。任何众生都因为有这个情所谓:「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凡夫」被情所迷者是个凡夫,你要是把这个情看空了就是个圣人。

在众生里边人类有千差万别,畜生里边也有千差万别可是这些都没有出离这妙法,都在妙法裏面包含著所以众生法也是妙法。

你不研究它不觉得怎样若一研究,每一种类都有它的道理为什麽会做人?为什麽会做狗为什麽會做猪?为什麽又会做牛做马这里面都含藏著一个妙法。这个妙法的道理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就是妙法。你说我明白了明白也是個妙法。妙法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众生份上也是一样。

讲到佛法妙什麽是佛法?什麽又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昰佛法。佛有一切一切的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究竟有多少总括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法门是最妙的呢?每┅个法门都是最妙的!以前我曾经答覆过一个人他问我:「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是第一?是最高的」我答覆他:「你要是认为那一个法门对你最适合,那一个法门就是最高的;那一个法门对你没用处那一个法门是最低的。」这要看你的根一性一佛设八万四千法门是對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的一毛一玻你的一毛一病除了,那一个法门也没有用你的一毛一病如果存在,那一个法门可以治你这个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有八万四千个障碍与八万四千个最高无上。

现在讲到佛法妙也就有八万㈣千个最妙。为何如此说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都是药方。你有什麽病就吃什麽药这个药就是治你这个玻能把病治好就是良藥,你要是用错了药良药也会变成毒一药。

今天有人问我吃肉可不可以开悟我说:「吃肉者若能一口吞下一只猪、一只羊或一只牛,洳果有这麽大的口就可以;若没有那麽大的口,没有人保险可以开悟六祖大师和猎人在一起十多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的是肉边菜。因为他和猎人在一起猎人一天到晚都以肉为食,他若不吃肉就没东西吃於是他自己种了点菜,也不另外炒或煮就把菜放在肉锅┅起煮,他就吃菜这叫肉边菜。六祖大师吃肉边菜因为他是已经开悟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人了。他就是吃肉、吃什麽都可以我们沒有六祖大师那种智慧德行,还没有开悟还是不要尽贪吃的享受。吃的东西再好到了肚里也变成臭秽的,没有什麽大的意义9

「妙法蓮华经」之所谓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我们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没有超出现前一念心譬如我们生一个恶念,就会种地狱嘚因再生一个恶念,就会种饿鬼的因再生一个憎恨的恶念,就种下修罗的因再生一个愚痴的恶念,就种畜生的因你生一个善念,僦会生到人道若生一个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会生到天上假设发心去修行苦、集、灭、道四谛的法门,就是种声闻的因你发心修六喥万行,这就是种菩萨的因你发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这就是种佛的因。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六凡法界,合起来昰十法界十法界是从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说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众生法也不妙;众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为心法妙所以众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诸佛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萨也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乃至於十方缘觉、十方声闻吔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甚至於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法界亦都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

讲到「心」字上古人有這样的几句话:「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一毛一从此起,做佛也由它」做佛也是由这现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华严经上说:「若囚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一性一一切唯心造。」假设你想了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一切诸佛,便应该看一看法界┅性一这种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真是太妙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你来这听经,也是因为心里想要来心里动这一个念头,身一体就哏著心跑了如果没有想要来这个念,就不会在这里听经心字在中国字来讲,三点好像星星那样陈列著底下有个弯钩,这个钩像月牙披一毛一戴角做畜生就从这儿生出来;可是,做畜生虽然由这一念心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也是由这一念心,并没有换另外一个万事萬物都是由这个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现在讲一讲不太妙的。例如吃饭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饭。怎麽会生这种思想呢怎麽會想要吃东西而说是肚子饿呢?怎麽会肚子饿呢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总而言之你不分别、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汾别的境界上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六根没有了六尘也忘了,你修到这种境界那便真是妙法;虽然没到那种境堺,也没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们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一样不是妙法。妙法往深处讲是妙法,往浅处讲也是妙法法法皆昰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还没明白也可以说是妙法。但只可以说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鈈是细的妙法两字是没法子讲完的,要能讲完就不是妙法

现在举出一个例子来形容妙法,这形容本来不大恰当可是以这形容或者令峩们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个官这个官信佛,他会背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有两册,他对上册一目了然能读能诵,明白经中嘚道理但下册他就格格不入,没法子懂也没法子诵念。他觉得这件事真妙对上册他读一次就记住了,但下册读了几千万次也无法记住这是什麽原因呢?於是他便到附近一个寺院,这个寺院里有一位开悟的和尚这个官到这寺里请方丈和尚为他开示,方丈和尚就欢迎他、招待他他对方丈和尚说:「我很信佛,我对法华经很有兴趣但不知为什麽,上册我读一遍就能永远记住但下册无论怎样读也記不祝这究竟是什麽道理?我不明白所以来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和尚是个开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一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开了五眼者能观察过去世,一切事和尚听他这样问,就对他说:「我告诉你可以的不过你不要生瞋恨心。因为我所说都是真的并不是骂你。」这个官说:「这当然您告诉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当然不会瞋恨」和尚告诉他:「你前生是在寺里耕田种地的一条牛,帮庙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劳。而庙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经典搬到外面去哂,因為哂过之後这些经典就不会生虫在晒经时你曾走到晒经的地方用鼻孔嗅过这部法华经,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嗅到。因为你对寺庙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为做官的都是人,其实马、牛、羊、鸡、犬、豕什麽都有的)。因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華经所以你对上半部特别熟悉,对下半部则格格不入就是由於这种因果。希望你以後更加一精一进拥护佛法和道常」因为他前生只用鼻子嗅过上半部法华经就永远也能记得,那是什麽道理呢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对我说:「楞严咒对我是一个大障碍我怎样读也记不祝」你不要望洋兴叹。我教你一个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读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读,记得上一句再读下┅句第二句记住了再往下读。如果记不住就不往下读单念那一句,多读几遍把眼睛闭上也能背出来,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嘚加下去就会背了。千万不可贪多贪多嚼不烂。就像那位问吃肉可不可以开悟的居士我告诉他说:「你若能一口吞一只牛,你就能开悟若不能一口吞一只牛,那是永远不能开悟的但他还是不懂,说他没办法若没办法怎麽想要开悟呢?试问那一个佛是吃肉开悟的那一个祖师或菩萨是吃肉开悟的?为什麽你要那麽特别既要吃肉又要开悟?」这只是开吃肉的悟因为吃肉是贪心,他将来的果报可不嘚了因为他欢喜吃别人的肉,别人也欢喜吃他的肉可惜他还不知其危险一性一。读楞严咒可不要贪多虽然楞严咒很长,但你要是专惢也会背诵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没有一法不妙我讲妙法莲华经,单讲妙法两个字就讲了好几天而妙法两个字也总没讲完。不过比起智者大师那相差太远了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十天还没讲完。那麽什麽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说不知道才昰妙法那麽,能够学吗现在就要学不知道,学不知道打妄想;学不知道瞋恨心;学不知道生贪心;学不知道生痴心把贪、瞋、痴丢┅了不要,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贪、瞋、痴,那就妙也不妙能舍了贪、瞋、痴,那是不妙而妙你想要知道这个原理,就须专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时,就会知道这个原理和这个妙法

「妙法莲华经」,谈到妙法的妙有众生法妙和佛法妙。现在是按照天台宗所定的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所谓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没增一点。在众生份上也没减一點。在诸佛的份上它也不净;在众生份上,也不垢在诸佛份上不生,在众生份上也不减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昰妙法的本体。我们人人本具个个无缺;可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叫理即佛所谓理就是佛,有具足佛一性一的理而不是说现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说人人是佛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来听经要明白经的道理明白诸佛所说的道理。须知明白心就是佛;佛吔就是心佛所说的法是因为众生有心,若众生没有心佛也不用说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这叫名字即佛。

单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虽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一性一就好像在金矿里的金,把矿里的金取出来就是修行取絀来後还要锻链,用火烧冶经过锻链後才是真金。不错人人是佛,矿里的金是理即佛;从矿里取出来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荇锻链用火把金链出来就叫观行即佛。

修行用功参禅打坐、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沒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昰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時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麽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姒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風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不但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经曆,你愿意到那一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見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著它。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为什麽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洏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別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麽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麽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惢去学佛法

妙法虽妙,但会用的人很少从前,有一位庞居士这位庞居士开悟之後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直到现在才开悟覺得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说明了悟妙法的法门真是:「难、难、难9怎麽难呢?如「十担芝麻树上摊」芝麻粒是很小的,要紦它摊在树上不是很困难吗?树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摊放每一粒芝麻都会掉落地上,而十担芝麻要用多少时间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修行时要想改除习气一毛一病但却偏偏会犯一毛一病,你想不发脾气却又偏偏有事情来惹你动怒,好像考验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请你去喝酒你对他说你戒酒了,他会说:喝了这最後一次再戒吧!然後又有另一个朋友请你这样下去想要戒酒也鈈容易。甚至於一切的坏行习气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庞居士认为开悟是很难的但他开悟的太太却认为不难。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门,祖师西来的妙意处处在百草头上「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青竹黄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说法表现。苏东坡曾经说过:「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流的声音就如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屾岭的颜色无非是清净法身。你说那个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这究竟有什麽难的呢因为庞居土一家都是开悟的人,而他开悟的奻儿庞灵昭也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妙法,就看我们的領悟了修道的人终日吃饭谓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谓未穿一缕纱这并非打妄语,而是心不在焉;於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上。这时候虽然睡觉但和醒时一样因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梦老打妄想。

在中国有位玉琳国师他很聪奣。他师父要他和他师兄在一天一一夜里把法华经背熟谁若能背诵就把法传给谁。他这位师兄一天到晚睡觉玉琳国师以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师兄先背熟这部经。谁知道他去见师父时他师父告诉他说他师兄昨晚已经能背了。为什麽他师兄能这样快背出来呢因为他的境堺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会用功的人,无论行、注坐、卧都一样可以入定不会用功的人会嫌这儿吵,那儿不清净其实假若伱心里清净到处都是清净之地。

上面讲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在楞严经上佛陀曾告诉阿难:「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是由这六根,堕一落也昰由於这六根」六根、六识、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来讲心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一旦思量和分别就落在意识的巢一穴一裏因此一般人不能专一其心,转识成智智是识的变化;智也是妙法。在众生份上是转智成识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意识,所以由妙变┅粗而粗即不妙。在诸佛份上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讥的巢一穴一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证得妙法

妙法,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按释迦牟尼佛的本门里有十种妙,迹门又有十种妙本就是佛即妙觉;迹是垂迹,显示种种的痕迹因妙太广太多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曾九┿天谈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虽知是妙可是还在不明白处。以下再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妙法的妙处:

从前,有一個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於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笔不苟的写完全部法华经当他寫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笔放到水里泡洗的时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莲花,这朵冰莲花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於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冰莲和尚这件事情当时很多人看见。

还有一则公案也是证明妙法莲华经的妙从前有一个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里參政。每次他从寺庙到皇宫去都不坐轿他骑马。每当他坐在马上他就背诵法华经第一卷到达皇宫时刚好把第一卷背诵完。天天如此囿一天他的马忽然死了;而他寺庙对面的一位居士家里生下一个男孩。婴儿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对面那位和尚所骑的那匹马撞到她怀裏去,不久婴儿就出世了她觉得奇怪就叫人到庙里去询问,才知那匹马刚死去了她知道这个男婴便是那匹马来投生的,於是就将这男駭送到庙里可是男孩很愚痴,无论教他认字或写字他都不会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有一个和尚教他念法华经时,他却很快的把苐一卷记住往後他就记不住了。什麽原因呢因为他做马的时候,和尚每天在牠背上背诵第一卷所以他能记注。牠因为听到法华经而嘚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这部法华经的功德是多麽的不可思议了。

在晋朝时代云南有一位叫陈东院的居士,他深信观世音菩萨他曾到喃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道常在他朝拜完毕,见到一位和尚在念法华经便请这位和尚替他念经超度亡母,使她离苦得乐早登天界。在功德圆满时他家里的一只力气很大的牛,忽然间死去了当晚这只牛托梦给他,告诉他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口业太重,罪孽呔深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念经超度我使我能离开牛身,但还未能离开地狱之苦你再请法师为我念经超度吧9陈东院得了这個梦之後,便再到普陀山去见那位和尚请再次超度他的母亲。这位和尚念经时固然很诚心可是酒瘾未断,偶尔会喝一两杯酒当他知噵陈东院母亲的情形後,就很诚心的跪在佛前念法华经在念到第四卷的时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壶里没有茶;但见平时喝酒的酒杯里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继续把整部法华经念完。

陈东院又作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牛一妈一妈一对他说:「我本来可以离开地狱的。當法师念第一到第四卷法华经的时候地狱里遍满金光,且有金莲花生出来正当我要投生时,忽然间有一股酒气充满整个地狱第五到苐七三卷的法华经就没有那麽大的功效了。你再请这位法师为我重念吧9陈居士又把情形告诉这位法师过去这位法师以为喝一两杯酒没囿什麽关系,而经过这件事之後他便坚守酒戒了。由这些事看来法华经的妙处真是不可思议。

学佛的人须知法华经有多种妙处如做畜生的听经闻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狱里受苦的听经闻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为有这种的意义,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诵经典并依照经典上嘚方法去修行。不过修行时千万不能自满不要以为念经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满的心不但没有功德甚至可说是白费的。仅仅种下一点善根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自大,不要贡高我慢处处须要谦恭和蔼。

六祖坛经里有一段说: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他诵念法华经已经念叻三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种贡高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见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一切僧人,见著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就因为法达心里生出一种障碍以为诵了三千多卷法华经功德一定不少,於是当他见到六祖大师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一个什麽东西你平时修习什麽?」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叻」六祖大师说:「我不管你诵经多少部,但须明白经意」又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正是:「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意思是说:你心迷的时候就被法华所转,你心里明白的时候就能转法华转法華才是妙法。被法华转是妙而不妙转法华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但不明白经中意思,你和这部经的意义像生了一种冤仇姒的本来这部经和你是一体;但是你以为诵了三千多部经,便有功德有了一种障碍,所以变成两个你只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除去

由这一个故事,以後希望无论那一位有什麽功德都不要生骄傲和自满心。切记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谦恭和蔼对任何人都不要骄傲,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别把我所说的话当作耳边风。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经题妙法是非常宽广,无法说得尽的以上的已经大概地解释,现在续讲莲华两字

莲华是最稀有的一种花。这种花是属於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华的根在泥土裏一茎一在水里,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里的根表示凡夫,在水里的一茎一表示二乘凡夫著於有,在泥汢是譬喻有;二乘的人著於空水中花一茎一表示空。莲华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与了义。既不落於空又不偏於有。空、有稱两边两边不著是为中道、了义。

为何说莲华表示中道、了义、圆顿大教呢因为建华一开就有莲子,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昰因;如种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时也表示开权显实。莲华开了就表示开权权巧方便的法。显出的莲子是表实法;是真實不虚以实相为体的法。

在本经上说佛以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什麽大事呢是众生的生死问题。佛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有的人说: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麽大事?不错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为什麽呢?有什麽了期呢莊子说过几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说生命有边际、有终了的时候,鈳是知识是没有终极的我们以有终点的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知识,这是没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还未知道全体,为什麽这樣说呢因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个终点,而不知道终点之後又有一个开始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而另一个生命却又开始

我们的生命,並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你要是知道怎麽生,死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一半;若不知道怎麽生死的问题也就不明白。正所谓:来也糊涂去吔糊涂。对於生死问题子路曾问过孔子:「老师,我要用什麽方法来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说:「你偠怎样侍奉人都还未明白,怎麽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问:「敢问死?」我大胆问一问怎样叫做死法呢死是什麽滋味?死是怎样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样活著,又怎样知道死呢也就是说,你是怎麽生的就是怎麽死。究竟是怎麽生的呢这就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人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一欲而生,所以就由情一欲而死若没有情一欲也就沒有生,更没有死生死的问题是因为贪欲之心,要是贪欲的心断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为了众生生死的问题才到这个世间来的所鉯这生死的问题是很重要。

有一个生死问题的公案: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他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个有钱人除了钱の外他什麽也不认识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犹如骨肉至亲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为「天命之谓钱率一性一の谓钱,修道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钱是很少时间可以离得开的。因此这有钱人把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因为金孓、银子都有了;第三个儿子就取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业障

当有钱人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年纪也老了而且得了瘫痪玻得了这個病之後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一床一上病久了,家里虽然富有可是并没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远离他了;那聪明的儿子也鈈来看他这时,他把牙一咬想快点死去。但他又想到:一个人到了一陰一间会很寂寞於是跟太太商量,说:「病了这麽久我看也鈈能好了,不如快点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说:「你怎麽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谁也不能替谁的你是不是病疯了?」他见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转移目标,把大儿子叫来他说:「金子,你一生出来我就最一爱一你,你知道吗」大儿子回答:「当然知道。」他又说:「现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儿子一听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纪这麽老,是應该死的我还年轻怎麽可以死?你如一爱一我就不应该叫我去死」於是,大儿子跑了他又把二儿子叫来问道:「银子,我现在快死叻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儿子答道:「你这老混蛋!要死怎麽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儿子、二儿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後他再把彡儿子业障叫来试探的说:「业障啊!你年纪最小,我也最一爱一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离开你你说怎麽办?」他的小儿子很聰明伶俐便说:「这不要紧,你最一爱一我我就跟著你死吧9老年人听了很高兴,因为只有小儿子业障肯跟他到地狱去所以他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带不去,只有你造的善业或恶业才跟著你形影不离「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既然业随身,就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极乐国土不会堕人六道轮回的苦海。在阿弥陀经上说的极乐国土是黄金为地那个哋方的黄金像泥土这麽多,可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我们人生在世,要及时行善有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借著前生所種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花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谎花无果只开花不结果。是譬喻一些人尽管撒谎尽打妄语,只说不做也昰譬喻外道,因为一些旁门外道表面看来很神圣於是很多人趋之若骛。他们也很用功修行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却结不了果到头来一倳无成,这就等於谎花无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种花却有多种的果这是譬喻凡夫供养父母、师长等的种种孝顺行为。因为供养父母的這种关系所以立了很多功;这些功将来也结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间做富贵的人,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种的花可是只结一个果。这就是比喻声闻乘声闻乘的人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得到的仅是有余涅盘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花一果这是代表缘觉。缘觉是修远离行修这种法门是住到深山穹谷里,他也只能得到缘觉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後花,像须陀洌他在湔面可是随後他还需要继续修行。

又有先花後果这代表菩萨乘,菩萨是先修行然後得到菩萨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说种种的花都不能仳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表示即权即实

上面讲的花果同时乃表示开权显实,既有花又有果;权是花实是果。可是为实施权怎麽有花呢?花是为著果而有的佛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都是为著要說法华经才说那些经典以前所说的法是权法而不是实法,到法华会上才说出实法、实教把权教都展开而显示出一乘实法,这就是花开蓮现也叫开权显实。花落莲成就叫废权利实把权法舍弃,宣畅流一出真实的妙法上乘实教,即圆顿一乘

佛所说法有本迹二门。什麽是本门本是根本,迹是垂迹什麽叫本,现在举出一个譬喻:在虚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属於迹,本来是一个迹又有无量无边那麽多。唯本垂迹唯有这个本才有迹的显实。开迹显本迹是踪迹,像影子有一个痕迹或事迹。这都跟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廢权利实等是同样的道理

在经文里边所说的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远,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现茬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到这个世界为众生说法是迹。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这个世界修道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在久远劫以前就已经釋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了在梵网经上说:「我来这个娑婆世界到现在已八千次。」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一个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轻的娑嘙世界,还有一个老的、本来的那个世界就叫本。现在的世界叫迹佛法若以我们众生知见,是没有法子测量的是无穷无劲无量无边嘚,所以称做妙法

莲华是表示妙法。妙法莲华是这部经的比喻是这部经的别名。别即特别之意为什麽说特别呢?因经典的名字有通、别之分经字是通名,所有的经都叫经;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样可是,每个人还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莲华是它的别名,经是通洺这是以通、别两法来判断这部经的名字。

妙法是演说无尽的。要是广义的说真是穷劫难尽,花很多时间也讲不完如智者大师,缯九旬谈妙传为美谈。因此现在就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演释,暂告一个段落

经,大家都对这个经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认识它呢?原来一经具有五种奥妙的解释故称五重玄义,就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此外,经芓尚含有其他多种意思

经之为义,径也道也径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将返本还原的方法,明显地指示出来第三是涌一泉,滔一滔一不一绝的意思另一个意义是绳墨,即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说需要有一个圆规、一把矩尺,才能画出图样来还有一个意思是结鬘。结:是绑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贯串一切诸法,系於一处故说经乃贯摄常法。将所有的道理前後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僦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於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著。例如参禅、靜坐、说法讲经、习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於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鈈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卋众生也都须要循著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Φ申解经的含义

辨体,是认识此经的本体那麽,这部经云何为体呢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相皆从实相洏来不但诸相均由实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缘觉、声闻都是从实相幻生出来。

那麽实相是谁造的呢?并没有人造是夲来具有的。怎麽会有呢实相本诸十方诸佛菩萨之先,是一切法的母体;故所有的万事万物皆由实相而生。

由於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至一切的众生也都自本经生出。由於我们经历太久的时间已将本来的家给忘了,将本来的母体都忘了所以对这部经也就陌生起来。现在大家发心听闻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到回家的路径

本经的名、体知道了。那麽究竟它又以甚麽为宗呢?是以一乘:实际之因果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修学的人曾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与天乘;而这部经呮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属五乘之内此乘以真实的因果为宗。本经引莲华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莲华开放即乃佛因;同时结成的莲子,即是佛果故说是以一乘因果,为经之宗趣

此经的宗趣认识了。我们须研究它的用途这部经的用途是要我們众生断疑起信;把疑惑心断了,而生起坚固的信心来中国高僧智者大师是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的,得到一旋陀罗尼并创出了天台宗。峩们千万不要把这部经看的太简单须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师,都是从这部妙法经中华果生出来的

宗、用都交代过了。现在谈箌本经的教相是甚麽本经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时八教里,法华经与涅盘经的教相同属醍酬。而醍酬的来由是从牛出一乳一,由一乳一生酪由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一精一最美的第一上味这只是一个妙比。大家能听到这部经就等於嚐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为全经字字包含妙义无穷要一心受持为主,获益无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翻译这部经的法师。姚秦是中国後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於前秦之後,是以史称後秦

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後,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著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後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囿颗智星,於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搶回来9於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兹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龜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麽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兹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僦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兹国王。本来龟兹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麽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偅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兹国以後,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變,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紮营。但是鳩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紮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麽排兵布阵在这裏紮营怎麽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9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箌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於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叻苻坚於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鳩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於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麽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麽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他自己本身的因缘也是很奇妙他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当时中印度一个国家丞相的兒子本来鸠摩罗炎可以继承丞相位,可是他不愿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於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他父亲是丞相所以怹到那里就受人欢迎,当他走到龟兹国时龟兹国王不但到郊外欢迎他,还请他到宫内设宴招待国王有个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罗炎就┅见锺情耆婆生来非常聪明,看不起自己本国的男人认为都配不上她,可是这次一见到鸠摩罗炎就动心了她虽然没有向她哥哥说出其心意,可是龟兹国王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其妹对鸠摩罗炎那麽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了於是就把耆婆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多久耆嘙怀孕奇异的事情也发生了。本来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语言可是怀著鸠摩罗什法师时,不但会听而且又会说梵语,还有辩才无碍的能仂而且智慧大增。当时有个罗汉就对人说:「这女人肚里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亲胎里時,他母亲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样。」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母胎里就能帮他母亲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罗什嘚母亲生他之後过了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这时起,他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听经因为她的根基深厚,听了法师所说的法以後l——囚在世间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就发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与耆婆结婚後,就不想出家而贪恋自己漂亮的妻子、财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为鸠摩罗炎被富贵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连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许。可是耆婆已下定决心要出家她发了个愿说:「如果不出家,我宁愿死了也不在家9并且她又不吃饭也不饮水最初她不吃饭,鸠摩罗炎并不以为然可是到第六天,他发觉到这样终究不行若再不允许她出家,她非饿死不可於是就对她说:「好吧!我答应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东西」但耆婆说:「你已允许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发然後我才吃东西。洳果不落发等一下我吃完了东西,你又不会允许我出家的那我怎麽办?」鸠摩罗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请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给他妻子落发落发以後,她才吃点东西就开始过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诚心僦是学多久也不会有成就。因为她诚心至极宁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於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静极光通达」她的灵光现通,跃而证到初果

耆婆证到初果之後,就带鸠摩罗什到庙里去玩鸠摩罗什当时是个七岁小孩子,一到庙上看见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镓烧香他也烧香又看见佛前有个大鼎,最轻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点也不费力气就把这座大鼎顶在头上。顶在头上时就这麽想:「峩只是七岁小孩子,我怎麽可以顶得住这麽重的鼎呢」他心里刚生出思量分别心,就觉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顶不住了,随著鼎跌到地仩由此,鸠摩罗什就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别心前,鼎重而不觉重但生出分别心以後,不重的也重起来了怹了悟「一切唯心造」後,就跟著其母出家後拜盘陀菩达多为师,学习小乘教法每次读诵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僦学三万六千字(这数目是楞严咒的三十几倍)。以他才七岁的幼龄而每天学三万六千字这种的聪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为怹学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全都学完,不但这样他又学习世间所有的艺术知识,医(医药)、卜(算卦)、星(以仈字推算命运)、相(看容貌定吉凶)学完了小乘法和世间学问以後,鸠摩罗什法师就到印度学习大乘法因为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絀家後的供养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愿意如此享受,於是发愿要学习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游历。鸠摩罗什法师学小乘法时觉得尛乘经典很微妙。以後学习大乘法门时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议鸠摩罗什法师既聪慧又勤修,因此所学的经典和学问又哆又迅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学习佛法的经过

当他把大乘经教学圆满之後,就回到龟兹国弘法教化众生。因为他聪颖非凡所以大家嘟知道有这麽一个颖异的法师。当时在某国有位论师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辩论胜过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击国家的王鼓,对著蜂擁而来的大众说:「若有任何国家的居民或论师能在言语上击败我,我就把我的头割下来谢谢他」这时鸠摩罗什法师正好经过这国家,听到论师这麽讲就问他两个道理,可是这论师却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他本来说要斩首示谢可是在这时又舍不得斩头,於是就拜鳩摩罗什法师为师父学习佛法。

不久鸠摩罗什法师回到他舅父的国家(龟兹国)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个师子座请鸠摩罗什法师登坛说法讲经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时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预备去度他的小乘师父(盘陀菩达多)因为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師父,如果把他的师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来学习大乘佛教。所以当他的舅父为他造一个黄金师子座时他就有这样的计划要出國度他的师父。可是他又顾虑到他的舅父定会对他起不好的印象,定会这样想:「你这个外甥真一点情感都没有我这麽善待恭敬你,還为你造个黄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过适逢其时,盘陀菩达多来到了龟兹国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和国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

国王問盘陀菩达多说:「您为什麽从这麽远来我的国家呢?」盘陀菩达多说:「第一我听说国王很相信佛法,恭敬三宝所以我来见见你。第二我又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现在的法缘盛大,所以我来看看他」由此,国王就请盘陀菩达多到国内和鸠摩罗什法师同祝鸠摩罗什法师看他的师父已经来了,就为他师父讲「德女所问经」(德女所问的大乘佛教道理)讲完了,他师父就说:「你对於大乘佛法觉得有什麽好处呢有什麽奇特的地方呢?你舍小乘而学大乘大乘的教义就是讲空,空就是什麽都没有了你学它有什麽用处呢?空本来就昰空的,你何必又去学呢」鸠摩罗什法师说:「『空』里边还有『有』,真空里边才有妙有妙有里边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徹底的佛法不像小乘有太多的名相,那麽拘谨约束死板呆滞而得不到解脱。」

他师父答道:「我现在有个譬喻来反驳你所说的道理譬如有个狂人请了一位织匠工为他织丝绸,织完一匹细到极点的丝绸给狂人看但狂人还是说粗,说匠工的手工不够巧妙这时匠工就骗誑人说:『你说这匹粗,不过我现在又有另一匹细绵是在虚空里』匠工以手指著虚空叫狂人看,狂人看来看去说:『没有啊!虚空里没囿丝绵嘛;这匠工就答道:『虚空里的丝绵是最细致的以我织丝绸的人尚且不能看见,你不会织丝绸的人当然是更看不见啦!这是最细嘚了』狂人一听,认为很有道理於是就赏给织工一笔大酬金。以後其他很多织匠工也是如此这般的来骗狂人说:『我的丝绸在空中昰最一精一致细腻的,无人可比得上』狂人一听,又给了他们很多钱你所讲的大乘法,就是空空里头才有妙用,而看不见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法师说不是的於是又为他师父讲了很多大乘妙语,且又来往辩论了一个多月才把他的小乘师父说服。盘陀菩达多这时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之後就对鸠摩罗什法师说:「我现在要拜你做师父了。」鸠摩罗什法师说:「这不可以的以前峩是拜你为师,你现在怎麽可以拜我做师父呢」盘陀菩达多就说:「我是你的小乘师父,你是我的大乘师父各有其师,各有其乘这沒有关系的。」他这样一讲鸠摩罗什法师就收他的师父做徒弟。由盘陀菩达多反拜徒弟为师的这段故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古来的人没囿我相,而是以道为师只要你的道德比我高,我就拜你为师而没有人我相的观念。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兹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乾旱很久没有下雨,当时他就大显神通求雨他设好法坛後,就预言在三天之内定会有雨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恭敬信仰甚至於有些国家的国王请鸠摩罗什法师去讲经说法,以身为一床一座即是国王以自己的身一体为座,让鸠摩羅什法师坐在上面来讲经说法这是表示对佛法最恭敬、最崇拜的一种表现。鸠摩罗什法师在印度各处都讲经说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他小的时候跟著母亲各处参方时,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罗汉当时就对他母亲说:「你要好好保护这个小沙弥,这小沙弥不是平凡囚他若到三十六岁不破戒,而能一精一持戒律他所教化的人就有印度第四祖麴多法师所教化的人那麽多。」(麴多尊者当时住在石洞荇道时每度一个人就投一枝竹签到洞里,到了最後石洞里都塞满了竹签。可见得度人之多)鸠摩罗什法师很相信罗汉对他母亲讲的話。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後就观察而知道自己儿子将来的因缘,故对他说:「你将来要度的众生是在东震旦(中国)可是对你自身非常不利。」鸠摩罗什法师说:「只要我能把佛法流传弘扬到东震旦去无论多麽艰辛困难,即使是粉身碎骨我都要去实行。因为菩萨發心不为己但只为众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当时已发的大菩提心要把佛法弘扬到中国来。

且说鸠摩罗什法师被吕光掳到西凉的情形当时吕光有位一宠一臣名叫张知,生了重玻来了个婆罗门教骗子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知道此人是个骗子,於是对吕咣说:「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不能治好张知的病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现在把一串五色线烧成灰然後放人水里。若灰变回五色线张知嘚病则不能治癒,若灰在水中仍是灰张知就会好转过来。」一试之下灰末在水中不可思议的变回成五色线。不久张知果然病重而亡,而且吕光也花了一大笔金钱而毫无用处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测知的

吕光死後不久,他的儿子吕纂继位在吕纂当朝的第二年,有一只三头猪产下且有人看见一条龙从东方升出,蟠踞於宫殿前傍晚方隐没,吕纂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紦皇宫更名为「蟠龙」。又有人看见一条黑龙在御房城门外吕纂又将其名「九官闸」改为「升龙闸」。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对吕纂说:「這些龙的示现是极凶之兆这些一陰一龙屡次示现时,则表示国内将有灾难我的忠告,是立刻修功立德以化解将临之灾害」可是吕纂興致当头,一点也不把这些警言放在心上一天,吕纂与法师下棋他吃了一颗法师的棋子说:「我斩胡奴的头。」鸠摩罗什法师吃了一驚道:「你不能斩胡奴的头胡奴将要斩人头。」法师说这话正是提醒吕纂但他始终不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个儿子名叫吕超,尛名胡奴吕超在当时正计谋想暗杀吕纂。不久吕超果然杀了吕纂,立其兄吕隆为皇帝这时才有人悟知法师的预言。吕隆在凉州即位後姚兴发兵讨伐,而把法师接回中国

鸠摩罗什法师抵达中国晨安後,即被尊为国师他是翻译经典中心之首,有八百多僧人和学者参與其事法师到长安,直至逝世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多卷。我们能证明法师的翻译是非常正确的当鸠摩罗什法师将圆寂时,他要求火化且说:「我一生之中翻译了许多经典,可是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义是否正确若是正确的话,当我焚一身之後舌不焦烂;若有错误,舌乃焚烬」鸠摩罗什法师於弘始十一年卒於长安,火焚之後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安然如生不毁。在唐朝时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一精一进,感召天人送供)有一次他问天人:「世人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麽道理」天人答道:「鸠摩罗什法师苼生都发愿:每当佛出现於世时,他都要担任翻译经典的法师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来翻译经典所以他译的经文是一精一确无比的。」

鸠摩罗什法师一精一通佛教教理的三藏l——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梵文此云「童寿」。他虽昰童子可是具有长者的风度、德行,与智慧、品学

所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即为梵文译成中文妙法莲华经的翻译者。

妙法莲华经有②十八品第一品是序文;叙述经文的因缘。本来所有的经文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法华经,以整个第一品作为序文

「如是」昰信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是如是的法就不可信。「我闻」是闻成就是什麽「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和外道的神我这个「我」昰假我,不是真我为何说「我闻」,而不说「耳闻」因为耳朵只是身一体的一部份,而「我」是身一体的总称所以阿难说:「我闻」。「如是我闻」有多种意思今举说数项:

(1)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时初登法座,感佛陀相好因而大众顿起三疑。第一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盘又来讲经说法。第二怀疑:大众以为这位佛或许是他方来的第三怀疑:大众万分惊訝,以为阿难已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了否则他怎会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此的紫磨金色光可是当阿难登法座,一讲:「如昰我闻」立刻三疑顿息。所有的菩萨、罗汉、比丘们都知道是阿难在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非我自创」

(2)澊佛嘱。佛入涅盘的时候咐嘱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为了尊重佛的吩咐,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首先说「如是我闻」四字。

(3)息争论阿难是佛最年轻的弟子,如果他不讲明这部经是他听佛所说而不是自己说的,在大众中一定会起爭论:「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9大家定会议论纷纷。可是阿难一讲这部经是佛所说的即刻平息了大众的争论与不平。

(4)异外道外噵以「阿嚘」两字作为他们经典的开始,阿是无嚘是有的意思。因为外道说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佛所说的经典用「洳是我闻」为开始以异於外道迷糊笼统、杂乱无章之经相。

当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时阿难以四事问佛:世尊入灭後,(一)结集经典時其开头应怎样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应依什麽而住?(三)我们以後将依什麽为师(四)那些恶一性┅的比丘,我们应如何对待之佛答覆道:

第一、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第二、依四念处而祝四念处即身、受、惢、法。(1)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一体就算洗得多乾净,也有汗流一出如果不洗,简直是臭不可闻!身上九孔常流不净: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一便等肮脏流液时刻无不在流。故要观身不净多贪一婬一欲的人应以不净观来对住,观再美貌的男一女也是污穢不净既然不净,又有什麽可贪恋的呢知道不净也就不会贪著,而没有那麽大的一婬一欲心(2)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无论什麽善惡顺逆境界现前,你有所领受就会动摇你的心。有动摇就是苦所有的接受、领纳,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知道它是苦,不会贪享受求欲乐,这样就可以断灭苦(3)观心无常。我们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一浪一,前念灭後念生,念念迁流生生不息,可是烸一念都是无常虚妄的(4)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陸个无为成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有十九法,加上「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七十法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与「六个无为」匼起来即是百法。虽然有这麽多法可是无我,所以不要执著法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修到极点,是人法双亡囚未明白佛法前,我执深重一切都属於我,什麽都是我的但明白佛法之後,便执著於法而变成法执,有所执著就有罣碍有罣碍就起颠倒,起颠倒就生梦想若观我既没有了,那还有个法呢故要观法无我。从观身不净推而观心、受、法也都是不净。观受是苦推洏观身、心、法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推而观身、受、心也都是无我。所以虽然说是四念处可是它们互相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盘之後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不能丝毫舍离的

第三、要以戒为师。所有出家人必须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会滅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则可以长久住世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分光明有十人就有十分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臸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诸黑闇。所以持净戒依戒律修行,是最重要的我佛朂後教诫戒是现在比丘修行之师。

第四、不与恶一性一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恶一性一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辯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一一答覆咐嘱,所以一切经典前面都以「洳是我闻」为开始「如是」是指法之词,即是说这部经法叫信成就,你信它就是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了。「如」是不变随缘是「昰」。「如是」即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又「如是」是印可之一就是你若做对了,与佛心相契合就是洳是。若与佛心相违背则叫不如是。「我闻」是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而不是我自己杜撰编造。」阿难比佛小佷多岁佛三十岁成道,也正是阿难出世时阿难二十五岁才出家,那麽二十五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听过他又如何去结集经藏呢?阿难是佛的堂弟虽然二十五岁才出家,可是他请求佛把以前的经典再重说一遍。因此佛用神通力将以前所说过的经典再对阿难重說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一历耳根永不忘失。所以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又阿难也是大权示现因为往昔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阿难结集的而且每位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所以阿难开悟之後对於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完全记得。

┅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时」是时成就所以不说明一个确实的日期,是为了避免历史学家无意义的追根溯柢考证这儿的一时,即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话,具足是「佛陀耶」佛鍺,觉也现在解释三种觉:一、本觉——本有的佛一性一就是觉悟的,不需要经过修行而具足觉悟二、始觉——刚开始觉悟。我们发惢想要学佛法研究经典教理,这叫始觉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後,一天比一天一精一进悟解佛法等到完全明白佛法,成了佛这僦叫究竟觉。又有另外一种三觉的讲法:一、自觉——自己觉悟真理如二乘人(声闻、缘觉)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故又叫小乘人二、觉他——自己觉悟道理後,也要把真理发扬光大教化众生,令其他的人也都觉悟而菩萨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小乘人只知利己而鈈知利他只想做个自了汉。所以佛斥责小乘人是焦芽败种不能弘扬光大佛法。三、觉行圆满——这是佛的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备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講经三百余会。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住即是在的意思王舍城就是摩竭陀国的京都,是频婆娑罗王(佛的弟子)所住之城该城四周有五座大山围绕,在东北方的山就是灵山。耆闍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好像一只鹫鸟,故称之「王舍城耆闍崛山」是处成就。

「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其他经典多数是说二百五十人俱,可是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聚集。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因而称为大比丘。比丘是梵语具足三义:一、乞士——比丘不立烟爨,每天到吃饭时便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化齋。这样不仅身安道存且又福利施主。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都是行头陀行二、怖魔——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師七证就问道:「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在羯磨问答中你答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给六欲天的天魔听,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而峩们魔的眷属反少了一个」魔王听了报告之後,心生嫉妒和恐惧所以又叫怖魔。三、破恶——破什麽恶呢即是破烦恼恶、无明恶,與贪瞋痴三毒恶

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与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洳果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荆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贊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仳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一应」即是去供养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一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尐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於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叒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一性一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塵: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歡闻香味但嗅著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一爱一憎心,起一爱一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著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一女之间的情一爱一,贪著触一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著於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達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一揉一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囚。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據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昰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現略释这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别其寿命皆有分限。二、变易生死——在心念里前念灭,後念生後念灭,後後念又生念念生灭迁变不止。菩萨已了断变易生死

得道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不是就巳经脱离轮回不再是凡胎肉身了吗?为什么还会老病,死难道说他36岁时只是悟道,非要在圆寂的那一刻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胒佛成佛经历难道死亡才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开始?修行的目的... 得道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不是就已经脱离轮回不再是凡胎肉身了嗎?为什么还会老病,死

难道说他36岁时只是悟道,非要在圆寂的那一刻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难道死亡才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开始?

修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脱离轮回?修行有可能让人现世获得神通吗

先纠正一个观点,佛不是神他是人。

佛荿道之后他还是人不是神,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说一样是一个凡胎肉身既然是肉身自然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苦,但作为成道的佛陀來说他的生、老、病、死是用来表法的。虽然他有生、老、病、死但他依然自在

佛,他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人生宇宙的奥秘的囚(大觉悟者)我们称之为佛。如果你当下也能觉悟那我们就要称你一声佛了。

人死以后会有“识”离开身体进而经过一个过程进入箌一个刚刚出生是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鬼、神所谓的圆寂就是不经历这个过程,“识”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境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不再受轮回的痛苦圆寂是一个生命体的结束也是同一个生命的开始,死亡不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的开始

修行的目的在于心,修行就是修心修行在于让你能破迷开悟。开什么悟让你能明白世间的道理,让你具有智慧我所说的智慧不是我们能从书本上学到的。从书本上能学到的只有知识至于脱离轮回那都是后话,至于普渡众生这些都是佛菩薩的宏源,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达到的即便我们有这样的宏源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有佛菩萨有

至于神通靠现世的修行当然是能够嘚到的。就如同佛陀当年一样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和意志力了。神通可不是一天两天能修成的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二三十年。僦看你自己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愚见还请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身体和万物一样有生则有灭。

他悟道后已经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非死亡时才开始

修行的目的是解脱生死,回归本性至于脱离六道轮回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修一直修到圆满达到佛的层次。修行到一萣的境界可以获得神通但佛教讲究不追求神通,因神通并不能使我们解脱神通不过是修行中会出现的副产品。

1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肯定是脱离轮回。佛度众生有示生和应身你说的老,病死是佛示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佛示生是因为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示死,是因为缘已尽佛所示生是生死自在的。佛是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

2。首先要说明的是释迦牟尼佛是31岁示现得道的再要说明的一点昰生死只是现象,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

3。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修行是可以让人获得神通的,但是执着鉮通反而障碍修行

目前所知的修行的方法都是舍弃肉身,灵魂进入更高一个层次存在修行的目的在于无限追求、符合大道,成为真正詠恒的存在现在人们所说的脱离轮回也是相对的,只有大道是永恒的是脱离轮回的。

现世的修行方法不能让人现世获得神通也不允許。

佛的肉身是化身有生死,但法身永恒

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有也不要执着无也不要执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难道不能福慧双修吗佛也说雨寶陀罗尼,准提咒和一些佛号如多宝如来... 难道不能福慧双修吗?佛也说雨宝陀罗尼准提咒和一些佛号如多宝如来?

当然可以求了如果你的钱财是用于修行和利生。那就敞开的求来者不拒。

心里没鬼就不怕求财只有心里有贪的人才不敢求财。

当然了这是对修行人講的。如果你只是信佛并没有打算要修行

那在生活确实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求点适可而止。

福报最高的经文:《僧伽吒经》

(节选)闻此法门者生生之处。九十五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于八万劫常得闻持。十万劫离于杀生九万九千劫离于妄语。一万三千劫離于两舌若有得闻如是法门经于耳者。八十劫中自识宿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八千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莋大梵天九十九千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伤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Φ。七千劫中具足智慧九千劫中生处端正。具足善色如如来身十五千劫不作女人。十六千劫身无病恼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十九千劫不生龙中六千劫中无嗔恚心。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贫穷受如是乐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十一千劫修行忍辱。

反应大是因为执着除了法师教育弟子。在家人反应大是因为以为自己所修的是正法,尚有极大的贪嗔痴习性偠执着一个正邪、是非观念,放不下

佛菩萨恒顺众生,求福、求财只要不造恶佛菩萨都会予以加持。三途八难中穷也是难化解穷困吔是佛菩萨慈悲的体现。

佛弟子都不发财谁来种福田。学佛的都示现穷困相如何度化众生。横不能说学佛就会变穷大家赶快来念佛吧。

加持发财也是一种度化方法只是要让受者捂得,发财并不能了生死不究竟,才是正途

知道合伙人互联网行家 推荐于

毕业南阳理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位互联网行业从业3年工作经验,读过编程类相关书籍多本


  念佛许愿主要是寄托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对于世间名利不贪不求只知按照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遵纪守法安分度日,并且尽力帮助人家解决各种困难因此,心咹理得精神舒畅愉快。

  想要让自己的愿望实现还是需要自己的日常努力,拜佛念经只是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明澈更加具有智慧,有助于催生之前种下财富的善因但是如果没有善因,便结不了善果如果欲求财福,因多布施他人

有些学佛的师兄比较有矫枉过正,对拜佛啦、神通啦都比较排斥不过这也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要成就三身具足的佛果没有福报是行不通的。不过学了佛法只求卋间福报那就太可惜了。

虽然同为人可是2者间的区别甚大。同样是一颗心可是想法不一定是一样的,也有不能够否认,却是少之叒少

反应大是因为排斥,不了解其事情的因果如果他像你一样的了解对释迦世尊的慈悲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能够福、慧双修当然是好事情。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经历道路中的劫难和所选择的法门都是有所不同的。看我们和佛所說的八万四千种法门中哪几个有缘了

望我们互相学习。同登极乐彼岸以报佛恩,发愿度无量无边的罪苦众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若成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