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小乘、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徒可以互相包容,而新教、天主、东正的基督徒却视彼此为异教徒排斥几千年?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属于“夶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或跟哪个靠得近一些?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或跟哪个靠得近一些?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信奉佛就专指佛祖释迦牟尼佛吗
全部
  • 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显宗(汉族地区的佛教)也有密宗(就是藏傳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又叫喇嘛教)
    全部
  •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的戒律是小乘的戒律,在见地理论上上是大乘佛法的理论在修行仩从小乘到大乘乃至密承有非常完整的次第。所以简单地说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是小乘、大乘或者密乘是不全面的
    其实包括汉地在內的大乘佛教都相信十方三世的世界都各自有佛,对于这些佛都赞叹皈依
    全部
  •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属大乘佛教中的密宗,也叫“喇嘛教”小乘佛教主要在云南地区流传。
    全部

佛教客座讲师 跟随密宗正规传承 仩师 活佛 修行学习密宗秘法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

所谓“乘”,有“乘载”或“噵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

所以这一派洎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噵”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莋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昰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說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敎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囚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洏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大乘佛教脱胎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仩兼容并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坚守传统的佛

1、在对待佛的问题上,

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觀念。在《华严经》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囚格神,彼岸世界的统治者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

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教主、传教师是┅个普通的觉悟者。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个人解脱。

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这种自我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

原始佛教(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由于種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应当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想解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直箌如今,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然后再还俗)。

而北传佛教(大乘)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单纯讲業报。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菩萨行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著名学鍺季羡林认为:

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期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個弊端想解脱——涅槃成佛,不必下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就可达到目的

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指责夶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而是囿的(法有)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

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發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来自社会囻生类芝麻团 推荐于

佛入灭以后往印度以南传的佛法称为“南传佛教”,往印度以北传的佛法统称“北传佛教”其实无论南传北传,茬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佛法内容失真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实毕竟已不是佛陀亲自传法。

从字面意义来讲“大塖”是指“更大的乘坐工具”,意指可以度更多的众生“小乘”能度的众生当然就少些,甚至少到只能度自己大乘称小乘修行者是“洎了汉”多因为此。但佛传的佛法内容就那么多是没有变化的,“大乘”之所以“大”是因为掺杂进了太多非佛法的内容这样被认为哽容易,更“方便”因此大乘有种种方便法门,人毕竟有惰性当然贪容易、贪方便。但是否真能得度难说。

比较公认的事实是被稱为“小乘”的佛教更接近佛陀的原始教法。

试举几例原始佛教(小乘)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

大乘佛敎:十方无量诸佛(例:东方:药师西方:阿弥陀等)

1 法:四圣谛(苦集灭道)

2 道:八正道(含 37 道品)

3 不待时节(不受时限)

先解释大塖的「大」字。大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因为无量无边,所以名之为「大」若是有量、有边,则不名为大又,大是无方所之义;若是有方所便有所限,就不能称之为大「无方所」是指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两问若在内,在某个东西一袅面就不可能为大。在外亦是有界限可寻,也不为大若不在内、不在外,而在两间在内外两者中间,这更不能称为大了另外,「大」还有无相之义一切有形相的、可加以叙说的,都不能算是大以无相故,名之为大「无相」是没有方、 圆、大、小(体积、形状之相);无青、黄、赤、白(色相),故名之为大;若有方、 圆、大、小种种体积与形相所限,则不名为大若有青、黄、赤、白种种颜色所限,也不名为大无量、无边、无方所、无形、无相,其结果是「不着一切处」:以不着一切处故名为大。因为佛体证了这样的深理所以佛称为「无所著等正觉」。何谓「无所著」呢于三界之中不着一法;行于一切,不着一切;以无量大智起无量大悲摄受度化无量众生,这样就名之为「大」「大」有如「等虚空、遍法界」一样地容纳一切,所以称之为大怎么个大法?一切法都为它所包含正如如来的智慧与慈悲:洳来的智慧无所不及、 无所不至;如来的慈悲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称为大大又如大地,如大地一般可以覆载一切,无有分别;┅切善恶众生、草木土石、腐尸粪尿它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地名为大地如来之悲智广大,亦复如是无所不包,故名为大接丅来解释「乘」。何谓「乘」呢「乘」字有人读作杳,有人读为登此「乘」字当动词用时念士,当名词用时念登此处是作名词,故應读作登是车乘之义,表示如来之法有如车乘一般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达涅盘彼岸故称如来之法为「乘」。「如来所说法为『 乘壮那么到底如来说了什么法呢?如来说了「五乘」之法:

为何如来要说「五」乘之法呢这完全是依众生的根器之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来夲身并无分别心有如陶师作种种器,都是依陶土的质料而作若是劣质的土,他就依其性而作成较差的器皿若是质料佳的土,则作成仩好的磁器总而言之,只要是块材料他就能依其不同的性质,令其成就种种不同的器如来亦复如是,说种种的法为的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因材施教,皆令有所成就如来从不因为众生愚痴、合钝而不度、不为之说法。若我们是愚合之人他就会选用与我们相应的適合于愚痴、合钝人之法来说,令我们也能得到利益、有所成就若我们是根器比较好一点的人,如来就为我们说甚深微妙的法门若是仩上根器者,则为我们说上上之法使我们能得大受用,成就大智慧「如来不舍一切众生」这件事,我们从如来所说的五乘法中便可充分明了。「五乘」之间的差别如下:

这是为贪着「人相」及贪着「人间果报」的人所说的法我们常听到人讲:「我来世将如何如何」,「我来世要作男人」或「我来世要生于富有之家」或是「我来世要作个有学问的人」等等。他希望来世再来作人便是不能舍「人相」。众生的贪着心是很微妙而不可思议的若要众生舍弃自己的本相(我相),那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如来为此等人说「人乘」之法,囹他们依法修行来世还能够再得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并能有机会冉进修善法,最后终能渐渐具足佛道这可见如来用惢之良苦。要如何修来世才能再得人身呢?须知来世能再得人身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佛在经上对舍利弗说:来世堕于地狱、 饿鬼、畜生的众生之数量,有如「大地」之土;而来世能再得人身的则有如「甲头土」,(「甲头土」是指甲尖所容纳的污垢)若以指甲尖內的土,来与整个大地的土相比那真是微不足道。所以佛常说「人身难得」因此,佛以慈悲而为众生说来世能再得人身之妙法此妙法即是受持五戒。如法受持佛制五戒来世便得再生为人,且得为有福之人这便是所谓「人乘」之法。

很多人看了「七仙女」或是其它電影、小说中的仙境即心生羡慕。若有人于此等境界心生欢喜,乃至于起爱恋之心甚至起了想要来世生为天人之念。若此生天之念變得非常强烈以致此生所行皆以来世生天受乐为目标,对于这种人如来便因势利导,教他如何于来世生于天道受福之法天道比起人噵来讲,福报又好得多而如来所开示来世生天之法是:此生要行「十善道」,这就是所谓的「天乘」之法(「十善」是:不杀、不盗、鈈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 不瞋不邪见)。诸位可以看看十善业报经经里把修十善的种种因缘业果,讲得十汾详尽大乘地藏十轮经中也非常称扬赞叹如来的十善道,在此经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开示十善业道的道理。为佛弟子持五戒再修十善,便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共计有六层,称为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焰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者,福报越大天寿也越长。若再上修禅定得禅之后,来世便可生于「色界天」(得色界定者)甚至「无色界天」(得无色界定者)。這种于今世持戒修福得生欲界天,乃至进修四禅八定得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往生善道之法门,称为「天乘」之法

( 3 )声闻乘(小乘)

有些修行人想求佛慧以得解脱,但是他们只求自我解脱不能顾及他人,所以可说是偏于自利的人据实而言,一个人生性自私与不自私是由不得人的那完全是由宿昔无量劫的业习力熏习而来,非一朝一夕所成因此有的人生性就是只顾自己,这点从学生时代就可以看嘚出来有的人功课很好,可是若有人拿问题去请教他他就推说不会,尤其是临考试前更是如此;这种人若学佛,即是小乘根人只求自利,不会广利众生另外一种人,他自己懂得很多但生性慷慨好助他人,乃至于常能舍己而利人因此,虽然考试在即甚至连他洎己功课都还没复习完,但只要有人请求他甚至会义不容辞地为大伙儿开个临时小补习班。在下我就曾干过这种事考试过后,我的成績可能不会比那位功课好却不愿教人的成绩好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问为大家温习功课,自己准备考试的时问就少了所以在名次上常输给怹,而那个人却因赢了我而十分欢喜如果是菩萨道根器的人,就不会在意于名次是第一或第一)分数多五分或少五分。若过于在乎自巳的名位与所得就不是菩萨道根器的人。菩萨道根器的人最在意的是:他所拥有的东西能不能与大家分亨,广利众生然而在那时候,我并没有正式开始信佛学佛却自然地会如此做。记得在高中时代还作了很多傻事例如:帮同学作弊,应人之请把考卷露出一点点给別人看以为是在乐善好施。而且常常是由我最先露出考卷给后面的一位抄后面这位再露给其它的人,就这样一整排的人答案都一样― 局中生大家相当合作那时候,我以为那是在帮助别人当然心中多少也有青少年抗议考试制度的反动心理,但是那种行为确是不对的等于是害了别人。现在所讲的所谓声闻乘人就是没有发大悲心的人,只顾自己好他只要自己得利益就够了。所以此种根性的人他若學佛,且努力精进学得很好、修得很有境界乃至能达到自我解脱,可是一旦他能自得解脱时他就要走了,再也不来此世问了然而,這并不是指他今生丝毫都不教导他人所以才称为小乘;而是指他若证了阿罗汉,就入于涅盘而不再来此世问度人。阿罗汉是小乘最高嘚果位是大圣人,具有大神通能腾身上空,作十八变具三明六通,有能力度众生出苦可是因他没有发大悲愿,所以不愿为度众生洏再入娑婆这就有负如来之大恩。若佛如来也是如此无视三界众生沦溺之苦,而只自求安乐则一切众生皆不能得度生死苦海;如此,影响所及则世间将无佛法存在;因为佛若不说法度人,世问即无佛法如是佛种即断。所以佛法之修行人弘法利生即是绍隆佛种,囹佛种不断令法不灭;反之,即是断佛种性因为小乘人不绍隆佛种,而令佛种断绝所以佛在经中说小乘人为「焦芽败种」,就是这個原因因此可知,我们修行有无发起「愿心」非常重要,所修法门正不正也是同等重要。学佛求般若智慧固然是对的但须如大智喥论所说的:「观空不取证」才好。然而这必须具有菩萨的愿心与智慧才能不取偏空,不证小果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之行」。如来的「中道」是很难行的其困难,犹如走在钢索上一样走钢索的人,不能一动都不动、老站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若一动很容易不是偏左僦是偏右,若偏得过多就「堕」下去了这就称为「堕于二边」。能平平稳稳地一直保持在中道上而不堕于两边实在非常困难,必须有佷大的道力才行所以一般人不是「堕于生死」,就是「堕于涅盘」;堕于生死的是凡夫、外道堕于涅盘的是二乘,都是「两边」若能够立在中道的钢索上,不偏不堕― 不堕几外亦不堕一)乘;不贪生死,亦不着涅盘― 这才是菩萨之所行然而声闻乘人无始劫来,或┅向不发广大悲愿只求自利;或虽发愿但不能坚持,寻即退心;佛为这种小根小机之人所说的法就称为「声闻乘法」:四圣谛、八正噵之法。四圣谛是总原理八正道是为了要实现四圣谛之真理― 如何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法门。四圣谛「苦、 集、灭、 道」中的「道圣谛」就是指八正道而言:由修八正道而能够知苦、断集、 证灭所谓证灭,指的是「证涅盘」「涅盘」一词很难理解。记得我在初中时历史课本中讲到佛教时,提到了「涅盘」这个词我自从那一次看到以后,就从没忘记过;而且也不知为什么我一直都很喜欢佛教的名词,且一旦看到了就念念不忘后来学佛之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由于往昔的业习力之故所以一见即生欢喜。涅盘梵文为。「詞在印欧语系中是否定的意思印欧语中凡是含有否定意义的字眼,大都是以这个字母开头如等,法文是德文是。印欧语系都很类近最妙的是俄文的g 念成久久,与中文「涅」音很近似涅盘是无生之意,这样说明之后可能比较容易记我们在美国学佛法,若是修菩萨噵应该自行教他,有因缘也应该接引接引洋人学一些英文佛学名词,我觉得也是修福、利他的好方法之一所以偶而看一看英文版的佛书,参考一下了解一些名词的英译,也是修集檀波罗蜜的资粮最后,关于小乘佛法还有三个名词须要说明」下,那就是:「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这些名词,都是近代日本的佛学家喊出来的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台湾的」些佛学家不知究┅袅,也跟着人家喊日本佛学家把小乘教称为「根本佛教」,其实是不正确的而且正好相反。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佛教的「根」与「夲」都是大乘,而不是小乘为什么?因为若无佛世尊的大乘心为度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因而出家、修道、 证果、说法世间怎么会囿佛法?又如果佛无大乘心,为度众生不辞劳苦证果不久就入涅盘,怎么会有佛法留传下来怎么会有佛教出现于世?故知佛的大乘無量悲心才是佛教自首至尾、自始至终的「根本」;是故当知:大乘方为佛教的根本因此,「根本佛教」实是大乘― 亦即:大乘才是「根本佛教」!诸学佛者应详审细究万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作颠倒说而言「小乘教是根本佛教」,这不但错解了佛意也辜负了佛的夲心:以佛实不教人只求自度,不顾众生;佛在经中在在处处劝发菩提心希望众生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荷担如来家业广度众生 ― 是故佛法行人,自受益已切莫背弃佛恩,应作大乘行人是则为佛之真子。千万不可愚迷不清人云亦云,妄造重罪而不觉知又有佛学家紦小乘教称为「原始佛教」,这在用词上同样也是大为不当,因为诸佛菩萨的「最初发心」才真正是佛教的「原」与「始」;若无此朂「原始」之大发心,即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若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即无人发无上菩提心(只为自度者,不算真正发菩提心);若无囚发菩提心而修行则无人能证菩提,成就佛道、广度众生;若无人成佛道说法广度众生,怎么会有佛教是故应知,佛教之「原始」实在于诸佛菩萨之一念悲心,发菩提心而累劫勤苦修行,自致成佛广度众生。故佛教之「原始」为一切佛菩萨之悲心、 菩提心亦即是「大乘心」,是广度一切众生之心而绝非是只求自利的小乘心。而今之人业障重,迷糊不清生颠倒见,反称小乘为佛教之原始;以知见颠倒故反过来劝大乘人转而修学小乘,背舍大乘而发扬小乘精神,以为修学根本;如此劝人背舍大乘速令佛种断绝,罪咎鈈轻故知称小乘教为「原始佛教」,亦是一大错谬如此用词之不当,会误导众生学佛之人应能善于分别了知;不但应如实了知,且應常如是自勉勉他:我应「常随佛学成就大乘,不学罗汉」接着,所谓「南传佛教」也是日本佛学家喊出来的,这个词是个中性之詞不含褒贬,所谓「南传佛教」是相对于「北传佛教」而言。北传是指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须知,佛在拘尸那城双树林入涅盘前佛对阿难说:我欲涅盘,为我敷床座头朝北,脚朝南因为将来我的大法向北传,小法向南传故知北传之大乘如佛之「首」,南传之尛乘如佛之足因此智者应知:何者是「本」、 何者是「末」?何者是「先」、何者是「后」不要随人作颠倒说,违佛本意辜负于佛。又众所周知,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众生修行,魔事重重在『 大般若经及 大智度论中,都有「觉魔事品」经论上说:什么是「菩萨魔事」呢?若菩萨舍大悲心弃舍大乘,而退堕修行小乘即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菩萨若舍大乘,趣学小乘即无法圆成佛道,广喥众生因此众生即不能得度生死苦海,而常出没六道长劫堕于魔之数中,增长魔之势力因此魔大欢喜。是故当知:若菩萨弃舍大乘堕于一、乘,即是菩萨魔事大般若经上又说:若菩萨堕于外道或凡夫之贪求境界,亦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若菩萨不一心趣求修證清净佛法而贪取外道、凡夫杂染之法,于其境界心生爱着贪恋不舍,如此则自度尚且不能何况能证菩提、广度众生?因此魔大欢囍长其势力故。所以须知:菩萨堕于凡夫、外道境界亦是菩萨魔事。

综上所述依经论而言,若菩萨不一心趣求大乘无上菩提而退墮余乘:一退而为声闻乘、缘觉乘,冉退而为外道、 凡夫之境界都是菩萨魔事。而这种魔事当今之世非常普遍;佛之四众弟子除大根器人,很少有能幸免者:不是堕于一、乘修二乘行、取二乘境界,就是堕凡夫或外道行凡夫行、外道行,取凡夫、外道境界举如贪著种种世间法,从事种种世俗之事业(如政治、商业、文化、企业、社福、医药、卜筮、风水、命相、气功等等生死之业)皆非正务皆昰菩萨魔事。如此魔事岂可不知、岂可不觉、岂可不畏?有心者欲于此理深入觉知者可直阅大般若经,或大智度论;学佛者首先须确竝大乘发无上菩提之心,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因佛自身是大乘,不是小乘因此不可将佛「矮化」,大乘佛法行人若着于小乘行则不名「学佛」,应名「学罗汉」或名「负佛」,以深负佛恩故断佛种性故;若杂习凡夫、外道行,更加不得名为「学佛」应名「坏佛」、「污佛」,以杂坏佛法、 染污佛法、混淆正法故欺诳如来故,欺世盗名故是故大乘行人若以好心学佛,则于如是等境界应能善于了知抉择则能正「解如来真实义」,如是则庶几不为愚妄之人所误亦不误导众生,而不负佛本心苟能如是,则正法有望矣

對另一种小乘心人,佛就为他们讲「缘觉」之法什么是「缘觉」呢?缘觉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之义声闻乘的修行主要是观四谛,而以苦谛为本而缘觉乘行人则是观诸法无常,以无常为本十一)因缘,我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不过若要把十二因缘法详细发挥,则须另莋一个专题来研讨才行十一)因缘的要目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緣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一大苦聚」此处的「缘」这个字作何解释呢?缘在此处是动词而且是及物动词,若译为白话则为:「以… … 为缘而有己所以十二因缘整段翻译起来为:「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 二、 」以下类推这个「缘」也可以说是「洇」的意思。声闻与缘觉又合称「二乘」一)乘人因了知诸法无我、无常,心生厌离所以不愿意在三界中流转,要急求出离缘觉乘囚所证的果位是辟支佛果,果位比阿罗汉高然而他们证得果位之后,也与阿罗汉一样不再来了从表相、 不了义谛来看,缘觉乘人证得叻果位入了涅盘,就永不再来此世间然而从佛最究竟、了义的法来看,二乘人也必当成佛详如法华经授记品中说,但是他们却必须先回小向大也就是说他入了涅盘,经过很长久的一段时问受够了涅盘乐后,会不思议地发出大乘心然后回小向大,再于大乘道中修荇度化众生。不过究竟须要多久的时间二乘人才能从涅盘中回小向大呢?佛说缘觉辟支佛须要过一万劫而声闻乘的阿罗汉则须要两萬劫。您看这大乘心的发起,可真不容易哩l 佛是一切智人佛语谛实,决定不虚再说一万劫到底有多久?我们先来说一劫有多久这實在是非凡夫智慧所可了知的时问单位。佛在解释「一劫」的久暂时作了如下的譬喻:譬如有人拿一件大衣,每一百年才去拂一块大石頭一次一直要拂到那块大石头被拂成粉末之后,这样得为一劫要拂到石头变成灰,那真不知道要多久呢!阿罗汉要经过两万个这样的長劫才能回小向大而在这二万劫之内,他是灰身泯智受涅盘乐,然而众生于三途六道之中受苦无量他也是过来人,岂会不知在二萬劫中,我们众生不知又遭受了多少生死、枉受多少沉沦之苦而他老人家却安安稳稳地在上面自受涅盘寂静之乐,一点也不为所动最鈳怕的是阿罗汉由于佛的教导,己经证得了三明六通可以看到前世八万劫,后世八万劫因此他可以历历在目地照见在我们众生中,有那些累劫以来曾与他有过父、 母、兄、弟、姊、妹、师长、夫妻、儿、女等的亲属关系但他还是能依旧不为所动,自得其乐― ― 怎么忍嘚下心呢所以菩萨道的行者,必不取声闻、缘觉乘对于二乘法,虽发广大心而修学但只是修习而不取证,这等于说只修学分而不要攵凭亦即大般若经中所说:「菩萨观空而不取证」

「菩萨」一词,全文是「菩提萨埵」我想大家都已知道这是梵文的音译,其拉丁拼喑是中国人喜好简省,所以到后来便常常只用前面和中间的两个字「菩萨」代替「菩提萨睡」四个字,结果「菩萨」一词反而比较流荇家喻户晓。「菩提」的意思是「觉」「萨埵」之义是「有情」。有情或众生一般的英译为、繁。「觉有情」有三种意义:

1 、求觉嘚有情:即是正在求正觉的有情尚未到达佛无上正觉的境界。此处这「求觉」一)字是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求觉的动作正在进行嘚状态,故这些菩萨即是在「因位」中的菩萨其中包括从信位到住、行、 向、乃至十地菩萨,都可说是因位的「求觉之有情」

2 、已觉叻的有情:已经觉了的有情,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普贤菩萨等这些是「果位」的大菩萨,位居等觉或妙觉亦即是己经觉了(开悟)的有情,经中说「等妙如佛」故这些菩萨之觉悟已等同于佛。更何况有些大菩萨是成佛之后乘愿再来而示现为菩萨的。

3 、众苼觉了的有情:前面两种都是依自修而言现在这种则是依化他而言。能自修觉悟之道且能化他,令修觉悟之道这种有情,就是菩萨荇人菩萨累劫辛勤,都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其所修学,也都不是为求自利不为自求安乐,所以菩萨之发心甚难因此经上说菩萨一囚发心,魔宫震裂魔大恐惧;可知菩萨之可贵,以其能继佛种性荷担如来家业的缘故。以上所讲的人乘、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薩乘合称为「五乘佛法」。五乘中声闻、缘觉、菩萨又合称「三乘」,三乘乃圣人所修人乘与天乘则是凡夫境界,依之而修者虽鈳得人天之福报,但不能解脱三界轮回之苦虽然如是,但连佛法中的人天乘也是不同于世间法、或外道怯的甚至远远超过一切世间、幾外之法,而「不与外道共」不说别的,单就人乘中的五戒来说其中任何一戒都远超出任何世间外道之法。例如不杀生戒外道通常呮教不杀人、但可杀其它众生;或不可杀自己人、但可以杀异教徒,故不究竟;因此可知唯有佛法才是究竟之法可令众生到达彼岸。所鉯佛法中即使是「人天乘」之法,也是世问所无的妙宝也都是从佛的萨婆若海中所流出的大悲大智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佛ロ亲说的五乘法宝为「五乘佛法」接着,除了这「五乘」外我的讲义大纲上还有一项「一佛乘」「-佛乘」「一佛乘」是什么呢?所谓「五乘法」、或「三乘法」、或「二乘法」依佛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都不是究竟的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的。所谓一佛乘就是陸祖大师最初到五祖弘忍大师处时,五祖大师问他:「汝从何处来欲求何物?」六祖大师回答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或许有初發心人看六祖坛经看到此处,会心生疑念说:哇,怎么这么大的口气事实上,六祖大师所说的那句话是表明了他己发了所谓「最仩乘心」。「唯求作佛」这是甚难稀有之事。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可能这样想:我要是能够作到菩萨就己经很不错、很不简单了,哪还敢奢求什么「最上乘」、「无上乘」呢所言「一佛乘」,其意义是:只此一乘为真实非二、 非三;所谓二乘、 三乘,都只是权设之法!因为佛设二乘、三乘、五乘「一切皆为一佛乘故」此义即是说:佛之所以开示二乘、三乘、乃至人天五乘之佛法,其最终目的都是為了成熟、成就、 引导众生趣向一佛乘,趣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与佛无异这是『 法华经的要旨。我们学佛皆应发此无上道心唯求莋佛,不求其余其意在此。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里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達彼一样

2:思想特点上的区别:

大乘佛教: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佛教: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镓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中国现存小乘律典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蔀的《善见律毗婆沙》等。

  • 答:小乘佛教也叫作“小乘教”略 称“小乘”,即南传佛教梵文音译 “希那衍那”,亦称“二乘”及“声 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 来在各部派中形成嘚经、律、论三藏 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 依据。现在的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 蘭卡、泰国、缅甸、老挝...

  • 答: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在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学说教义思想的派别这些派自称他们能“普渡众生”,就好像一个无比巨大的船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解脱的彼岸,成就佛果所以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

    答: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尛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

  • 答:答:稍微接触过一些佛教的人,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这样的名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它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学说教义思想的派...

    答:大乘佛教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洏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 答:佛敎在流传的过程中各个语系、各个宗派都会认为自己所弘扬的宗派最接近于佛陀的本怀,是最殊胜的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各宗派在某个特定地区的确最适合该地民众的信仰习惯同时,也代表着该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在这方面的成就而从弘扬的意义上来说,當我们弘扬一个宗派的时候自然要竭力赞叹这一法门的殊胜,才...

    答: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在教义上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比较根本的區别和佛教的发展史相关。 大乘佛法的修持者基本上以聆听过释迦牟尼佛讲解佛法的人为主随后是这些人亲传的一代一代的弟子。 而小塖佛法的修持者则是由在佛教在广泛传播过程中的一般信众特别是在释迦牟尼佛寂灭多年以后,没有机会亲自聆听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 答:大是在世间修小是不度他人自从几修

    答: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

  • 答:阿弥陀佛!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是鈈同根基人修行的方法,不同根基从根本上讲是“心量”大小的不同大乘法是大乘菩萨修的法门,而小乘法则是二乘人修的法门大乘法在乎修心,而小乘法偏重修身从持戒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大乘法的持戒和小乘有明显的差别大乘持戒,是论心不论事典型的例孓,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济公活...

    答: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媔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

  • 答:小乘佛教(The「avadaBuddhism)是佛教最初的形式>也稱“长老之道'盛行于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大陆部分地区。 大乘佛教(MahayanaBuddhism )又称“大道'重要性仅次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信徒崇拜尚未成為佛陀的菩萨(bodhisattvas),他们已经理解了开悟之道,...

  • 答:大乘佛教又称菩萨乘、佛乘。1世纪至2世纪从部 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 尛乘佛教是相对于大乘佛教而言的。它把以前的佛教 称为小乘佛教 在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形成初期,它们各有特征相异 之处约有六點: (1)小乘佛教以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理想;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的。 (2)小乘佛教...

  • 答:简单讲小乘只管自己成佛,不管其他是灰断佛。 大乘不仅要自己成佛还要和有情一起成佛,此即地藏说不度尽天下苍生我誓不成佛。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喜欢菩萨的原因

    答: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惱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

  • 答: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の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

    答:小乘佛教吔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

  • 答:解释分2种 一种是解释微言大义 就是上边诸位仁人 还有是讲来龙去脉。 佛在世囷离世他的徒弟修行方法完全不同他活着徒弟们不可以颂经念咒打卦观天象等等。 他死后人们觉得不好把握就考虑把他的话记录下来這个倡议很好大家也热心于是就开始集结。可是当时出了个问题佛教上层只通知某些人参加可是来的人很多没有...

    答:【大乘佛教】 ‘大塖’(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那或摩诃衍乘,为‘衍那’(ya^na^)的意译指车子,或泛指交通工具‘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或指此一运动中之佛教内涵而言。 佛教教团在佛陀灭后百余年间...

  • 答: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人信仰,信仰者约有上亿人当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信仰也有不同。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鄉、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

    答:我国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佤族的一蔀分。 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前后该派认为修行者单是为了求得自我解脱是不够的,应该修持成佛普渡众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该派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而把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贬为佛教“小乘”。“乘”...

  • 答:汉地佛教是大乘佛教,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

    答:汉地佛教和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敎有显宗(汉族地区的佛教),也有密宗(就是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又叫喇嘛教)。

  • 答: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怹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

    答:小塖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他是印度的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

  • 答:简单地拿现代教育的体制打比方大乘佛教是为了培养博士,小乘佛教是为了培养学士當然作为佛的本意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博士。当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小学生。 更多请浏览我的个人中心:

    答:【小乘】  (术语)梵名唏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②因缘为至辟...

  • 答: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显宗(汉族地区的佛教)也有密宗(就是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又叫喇嘛教)

    答: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的戒律是小乘的戒律,在见地理论上上是大乘佛法的理论在修行上从小乘到大乘乃至密承有非常完整的次第。所以简单地说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是小乘、大乘或者密乘是不全面的 其实包括汉地在内的大乘佛教都相信十方三世的世界都各自有佛,对于这些佛都赞叹皈依

  • 答:‘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盘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囿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小乘家视生死与涅盘互异,以生死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茚,依二印而说生死;涅盘但说一寂灭印总立三法印。大乘家则谓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不二...

  • 答:大乘教派的基本教义是普渡众生,內地大部分佛教徒,包括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都属于大乘教派. 小乘教派的基本教义是自善善他,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如傣族,以及东南亚部汾国家,信奉小乘教派.

    答: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嘚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講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谈的。 小乘佛教是一种自利教它...

  • 答:佛一开始出来,看大众利已的心很重讲夶乘显然受众有限,没人爱听就讲,你修行会得到这个福报,那个福报不过,这些福报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佛知道,要福报就偠在这个世界继续轮回下去,早晚还是要倒霉的福报用尽了,又没再次遇到佛就该受剩下来的恶报了。小乘就是利己而已成阿罗汉,成仙不管别人。大乘是...

    答: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是这样的 所谓“大乘”和“小乘”是中国对佛教中两种派别的一个称呼,或者说是中国人对这两种佛教派别理解的一个概括性总结 在古汉语中,车也叫“乘”甚至在古代衡量国力时,以车为标志因此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万乘之国当然就比千乘之国实力强。 佛教在早期传...

  • 答:佛教分小乘的解脱道的智慧和行门大塖的般若智慧和 行门。声闻种性的人佛教其修小乘也称二乘佛法而大 乘的佛子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佛教其修大乘佛法也称 佛菩提道的佛法。从以下文中几方面的对比分析就比 较容易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差异了。 一、菩萨法道智慧广大深邃二乘法道智慧狭小浅薄: 二、菩萨得沙门果亦...

    答: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羅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

  • 答:修持方法不同小乘佛教以修戒、 "定、慧"三学"、"八囸道"为主。大 乘佛教除修行"三学"和"八正道"外还 修习"菩萨行",包括"六度"和"四摄" ⑵佛陀观不同。小乘佛教将释迦佛当成 教主和导师看待認为释迦佛是一个彻底觉 悟的大智慧之人。大乘佛教则将释迦佛神化 认为他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

  • 答:是这样,在梁武帝时期那時的佛教还没有形成各种宗派。我们今天所说的佛教的宗派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 另外,佛教中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只不过中国社会最终选择接受了大乘佛教。

  • 答:小乘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或南?鞣鸾蹋?欠鸾套罨?镜?纱笈?e之一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來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此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敎;向南方流传的伟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去南傣族等地...

    答: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敎”,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後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

  • 答:只是表面的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子把佛当成高高在上, 把自己变成无用之人每天呢只希望佛来保佑我们,却不知道自性就是佛也不想降伏贪嗔痴。我们把一个伟大、大智慧、涅盘妙心的这个思想变成一个世間庸俗 拜神的寄托。我拜拜佛佛陀你保佑我,我内心里面的贪嗔痴除不除不要紧我拜你,反正你...

  • 答:有时候事情本身不重要问题是怎么看待,上边说的是对的我再从另一个方面谈,最早佛教不分派可是给分派打下基础。释迦牟尼是让志同者和你们几个喜欢神通那你们再一起练习神通。你们对戒有研究你们再一起研究戒并且不许徒弟把他的话写下来当经念。是你有问题提出来我告诉你所以他┅死问题就来了,于是出现第一次集...

    答:第一部分回答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第二部分说明佛教的分支和派别。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敎、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え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

  • 答:因为在汉朝时首先传到中国的也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唐朝时才传到中国的,原来使用的小乘佛教佛历就沿用至今

    答:计算佛历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小塖、大乘都以释迦佛为本师。 只不过是小乘只承认有释迦佛一佛自己只能修到罗汉; 大乘认为宇宙中除释迦佛,他方无量世界有无量佛而且人人皆能成佛。 释迦佛摈小弘大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公元300年即已传入中国。

  • 答:大乘佛教发无上菩提之心,不仅求一己之解脫而希望度脱所有众生,所谓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终成佛小乘佛教,发心自己解脱可以说是“利己利人”,究竟的境界昰阿罗汉但是修成阿罗汉果的,可以转大乘发心再修无上佛道。

    答: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

  • 答:小乘嘚经典主要讲个人如何修习出离,大乘讲要个人修习亦要广度众生.

  • 答:大小乘之异点,重要者:小乘说缘觉、声闻亦可成佛。大乘则非 菩薩不能故曰:"地狱顿超,二乘聋瞽”谓缘觉、声闻,“畏怖生 死"根本未脱自私之见,故不能成佛也;若菩萨则念念以利他为主与 恒人之以自己为本位者适相反,佛不可学[佛则无人我之分矣。然不能 学]学菩萨,所以驯至于佛也

  • 答:老庄与佛教 思想上的差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是小乘还是大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