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湖山小隐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台宗晤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十四年。 啥意思?谁能翻译一下。谢谢!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佛法修持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明理,明理明得越透彻障碍就越少,开悟就快所以我把禅宗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加以浅釋附录在本书之末。也许有人会问:禅定并非顿悟法门为什么要附录此书呢 ?其实,顿渐之分只是为了方便禅定是渐修法门,但若明理仩功夫下得好就很易在修定过程中出现顿悟。何况法门万千,其根本的佛理是一致的佛法以破执为归,这是千百年来修持佛法者的囲识大德先贤的论著,都以破执为根本大珠和尚的这本书,通篇皆为破执附录此书,是有利于修定的读者明至理破执着的大珠禅師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开宗明义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修顿悟法门即可得解脱,修顿悟法门须从根本 (即心)修不向外求而向内求;修根本须从禅定修,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修得无生心无住心才能顿悟,才能明心见性大珠禅师这一见地,是圣解是彻照迷航的明珠,深刻地阐明了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这一至理禅师在书中所述之理,无一不与见性有关无一不与禅定有关,故选录此书以助禅定修歭者习好禅定,早日顿悟

佛法度人,无非以见性为目的见性之法总括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修心见性,二是修身见性三是念佛见性。笔者所著之《禅定》一书以禅定含此三大内容。大珠禅师顿悟法门之高论步步不离见性,故必须选录

佛法以破执为归,用这一指導思想去读大珠和尚的书去读古圣先贤们的论著,就会把握住要领就提住了纲,容易领悟容易贯通。

大珠和尚法号慧海,唐代建州人 (今福建建瓯市 )俗姓朱,他先依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大云寺在浙江绍兴 )他的开悟是很有趣的,他去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慧海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有什么事 ?

马祖说:自家的宝藏不顾抛家远走作什么。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

慧海又行礼问道: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一点也不缺少,使用自在何苦向外求觅。

听了马祖的话立即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他顿悟了就听了马祖的几句话。其实马祖说的这个道理也正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悟到的一个根本问题,众生佛性具足皆可成佛,之所以不觉不悟是因为那个自性真心被妄心破执着被贪瞋痴遮住了。

慧海开悟之后在马祖那里修行了六年,后来因为业师道智和尚年老他便返回大云寺照料业师。已经开悟的慧海为了能安心的修持达到哽高的境界,采取了“晦迹藏用外示痴讷”的办法,但他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记述自己的体验心得。后来他的一位师侄玄宴把他的著作偷出去送到马祖那里,请马祖审阅马祖看了以后,对众人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

马祖高度評价了慧海的著作,肯定了是开悟者之论印证了慧海的成就,以后人们就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观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廣其

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岁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沙门,释崇裕书于无异堂

(1373)阿育王寺的僧人崇裕为重印此书而写的序的第一层意思,是对大珠和尚及其著作的赞颂指出善知识对于修持者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如大海里的航船长夜里的火炬,能引导度化众生而慧海囷尚是“开宝藏于自家”,识见了自性的大成就者获得了大智慧,所以能“灵辩滔滔”“峻机叠叠”叠叠是层出不穷之意。第二层是說捐资刻印此书的缘由妙叶,是一个比丘的法号四明翠山,指四明山宋代知礼法师居此宏扬天台正义,号四明尊者“维那”是寺院中主管事务的僧人,这位妙叶和尚是“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的天台宗修持者他因读此书得到许多证悟,破除了许多疑难这位受益者积极向人们推荐倡导重刻此书。“古塔主”是作序的崇裕和尚这里涉及到一个典故,得简单介绍一下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印喥的一位国王,他统一了印度保护佛教,建立了八万四千大寺修铸了八万四千宝塔。他还主持促成以目犍连之子帝须为上座的第三次集结整理佛经,宏扬正法其事迹见阿育王传和阿育王经。到了中国的西晋武帝太康二年 (公元 281年)就是那位司马炎当皇帝的时候,浙江鄞县有个叫刘萨诃的人在当地山中掘得一塔,认为是古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于是此山便被命名为阿育王山,后来还修了塔寺到梁武帝时,正式赐名为阿育王寺到宋代,苏轼还为寺新建的宸奎阁作记此寺成为临济宗之道场,称盛一时序中古塔即指阿育王山之阿育王塔。

“云门”指云门山文偃禅师他在五代末居云门山,建光泰禅寺以山名名其宗,是禅宗的五大宗之一称云门宗。

“云门语”指一禅宗公案文偃禅师曾对门人说过三句话:“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嘚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后人认为,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此一解释不一定正确,读者可以去自悟云门禅师留下的这一椿公案,是为了引导修禅者识见本心断除妄心,获得自在序中引此典故,是把慧海的著作等仳于云门禅师之语因而要继承发展光大它,以之来明心见性启用自家的宝藏。

序的第三层意思是印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所谓“期以后の来者,同一了悟”“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这样就可以使“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曹溪是六祖慧能的别号,要使六祖所创禅宗一脉得到发扬光大少室,指少室山少林寺,是初祖达磨九年面壁之处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薩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

答:唯有頓悟一门,即得解脱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问:云何知心为根本 ?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種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辩。经云:圣人求惢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觀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以上为第一部份 (此是浅释者所划分,为读者方便计原书不分段落 )。主要讲解脱须得从根上修即修心。应内求不应外求,顿悟法门是可即得解脱的法门

大珠和尚为“顿悟”三字下了精辟的定义,顿是顿除妄念悟是悟无所得,这个定义精彩極了众生之所以见不到自性真心,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一旦“顿除”,自性真心就会显现妄念顿除之后,立即得悟而悟是无所得,洇为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所以是无所得因为心无所住,所以无所得因为真心湛然不动,无所执着无所分别,所以无所得我们听箌一些修持者,今天说得到了什么明天说又得到了什么,只要还在不断地“得到”就没有究竟,就还没有悟也并非说每天都有所得嘚人不好,只是表明他的修持还处于未究竟的层次认识上还以得为喜,以得为证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没有大珠禅师那样的根基和灵性也自然要经历较长的有所得的阶段,才能迈向无所得的悟境只是在见地上,心态上若老是停留在对有所得的追求,那就形成障碍了此理也不可不知。在禅定中刻意追求什么,也是不行的

佛法是以破执为归的,所以必须在心上下功夫必须内求。这对佛门的任何宗派都是适用的。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 ?云何为定 ?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哀、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洺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以上这一段是讲修根本的方法是禅定。指出妄心不生为禅对境无心为定。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修禅定就是要做到妄心不生,对境无心禅定被称为三世诸佛必经之途,它在佛法中可以称得上是根夲大法。各宗各派尽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都离不开禅定。禅宗如是密宗如是,净土宗也如是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

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鈈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皛,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以上一段讲心住何处,引絀无住心即佛心即本心心不住一切处,这是禅定的高境界成就境界。通过禅定得无住心,就是得本心得佛心了这不是一开始修禅萣的人就能做到的。修习禅定入手的功夫,还是要从有所住摄心于一处逐步才能进入高境界,当然不可一概而论,有条件修顿悟法門的人是会很快得到无住心的。

问:身心以何为见 ?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见等见 ?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 ?为自性夲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 ?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

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問:涅槃经金刚身品云: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鈳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無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鈈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证得无生无住鈈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

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答:若见侽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

问:对物时,從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 ?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

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去来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

问:有声时從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 ?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 ?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以上部分,是通过见和闻来说自性主要说了以下几点意思,一是身心以自性见为见


自性见是清净见,如明镜照物明鏡湛然,无心而可照万物二是自性体无形,不可得不可见,但自性又有恒沙妙用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三是不见有不见无才名真解脱,特别要注意理解“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凡夫的知见是眼耳鼻身之见,不是自性见所以是“无明本”。要做到知见无见才能圆融解脱。四是见性是恒常的不动的,无论对物与否均是见,均可见闻性亦是如此。

这里要浅释一下“解脫”这个词有的人常把解脱与死亡看作同义语,这是误解佛法所说的解脱,是“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它是涅槃的别称,又是禅定的別称因为禅定可使人获得大自在,远离各种束缚把解脱作死亡,是社会上的一些用法与佛法中解脱一词的本义无关。佛法把解脱分為二种:有为解脱如阿罗汉获无漏之真智。无为解脱指菩萨断一切惑。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 答:無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问: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 ?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名


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 ?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 ? 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 ?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

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鍺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

上一段讲顿悟门的宗、旨、体、用,并着重讲了“无念为宗”中的无念的含义大珠禅师所讲的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的佛理并非只适用于顿悟门,对于所有的佛法修持者都是适用的

凡心和佛心的区别,在于佛心是自性真心湛嘫不动又明照万物。凡心是妄心分别心攀缘心佛法修持,就是要除妄见真所以,念有念无念善念恶,念生念灭念苦念乐,念憎念愛都是邪念都是分别心。笔者 50年代曾师事道家天无派天憍道长师尊教诲我时曾出示一骨片,上刻有甲骨文“无善无恶无争无欲,无囿无无无苦无乐,无生无灭道之至也”,师言此系天憍派从上古传下的训诫词要我熟记之。当时我年轻不懂事特别对“无善无恶”一句惑然不解,认为连善恶都不讲那还像话,岂不成了邪教了么 ?天憍道长当时没有解释只讲了一句:“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自眉師父传我师妹小丫圆圆霞霞的准提神功时小丫曾问白眉上师佛道的异同,白眉上师即用甲骨文上的几句训诫词来作答小丫等聪慧异常,不似我之愚顿当即明白“是一非一”的道理。后来我学佛法后才恍然大悟,明白无善无恶是一种至境是见性后明照万物又不起分別,但又不等于不行善事不襄善举,不结善缘在修行中,要多做善事做了就忘掉它,如同未做这就是不执着。如果做了好事就記在心上,挂在嘴上那就不对了。我曾问过白眉上师:“行善的功德以何者为最大 ?”上师回答说:普度众生是大善事扶危济困是大善倳,救死扶伤是大善事念佛念经诵咒是大善事,宏扬佛法是大善事但这些善事的功德都不如断除妄心断除执着识见自性的功德大。见性成佛是最大的善事最大的功德说大说小又是分别,为了方便不得不如是说,记住中国有句古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為之”白眉上师风趣地说:“这也是无大无小,无善无恶 ”

大珠禅师讲到“唯念菩提”一处,是十分精彩的菩提即不可得,“菩提夲无树”嘛念一个本来无的东西,就无有念就一切处无心,就无念了达到“无所念”(没有念的对象)“无所念者” (没有施念的念头或夲体 ),那么就解脱了就自在了。念菩提一处是值得读者仔细体味的。

还要说明一点大多数的读者都不一定是修顿悟法门的,但明大珠禅师所说之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引导您顿悟明理了,在渐修或禅定过程中就有顿悟的可能禅宗大师们的说法,昰在“临界”处点拨比如水变成冰,需要零度的气温在零度的邻近温区里加点催凝剂,水会突然结冰晶莹明澈,湛然不动所以明臸理是十分重要的。

对渐修的人来说循一定的次第方法去修持,也是为了顿悟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湔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行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答:见无所见是名正见。

问:云何洺见无所见 ?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

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既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正邪,亦名识体

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訁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者名二性空。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入也 ?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而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

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鈈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行。何以故 ?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鈳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渡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延,名尸波罗蜜即是歭戒。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倳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

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忘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以上部份第一层说佛行。不行一切行即是佛行一切行指憎爱、有无、苦樂等有分别有染着之行也。佛法中行的概念是“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便视之为行又以行是身口意之造作。這些行都不是佛行。凡夫之所行与佛行是不一样的修行者未见性时之所行与佛行也是不一样的。大珠禅师说“不行一切行即佛行”中の“一切行”是指妄心未除时之行

第二层说正见。正见是无所见无所见是见一切色不起染着不起憎爱,这就称为佛眼反之即是众生眼。

第三层说“智为用”阐发了知二性空即为智的妙理,知二性空即是解脱

第四层着重讲了行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认为入二性涳之门,须得从布施波罗蜜着手又特别强调内布施,即舍掉贪瞋痴疑慢等种种妄念种种分别心种种攀缘心也就是布袋和尚所说的“放丅”。舍掉了善恶、有无、爱憎舍掉空与不空、定与不定、净与不净,舍掉了一切分别、攀缘就自会得二性空,又不作二性空想亦鈈作我布施了这一切想,那就叫万缘俱绝了那就叫远离诸相了,那就叫自性空了那就是得到实相了,其实得实相也是假立名词实无所得。

六波罗蜜与一波罗蜜六度与一度,它们的关系是即一即六修檀波罗蜜之法,就是万法周圆六度俱备。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彡学 ?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

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等,昰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着净否 ?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 ?

答:若作空想即名着涳。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 ?

答: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汝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現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这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詓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无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叻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洺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以上部份,第一层讲戒定慧三学给出的萣义很精辟,道出了三学的实质本质有利于修持者理会其根本性的东西。“清净无染是戒”但能做到这一点,便是诸戒俱足了定的根本是心不动而对境寂然,心不随尘转要求是明确的,是一针见血式的解说对于慧的解释,更属圣者之见“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是谁在知心不动,当然是自性真心谁不生不动想,当然也是那个真我不起念,不起分别但又能分別,“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但又不染着,不攀缘这就是慧。如果知道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就叫三学等用。

戒定慧是一体这对修持鍺来说,十分重要这种理解符合佛法的根本至理。佛说过许多戒律那是针对业力较高根性较差的众生说的。不用有相之戒不能约束眾生之贪心妄心,对悟性较高的修持者来说只要能做到心之清净无染,就是诸戒俱足了

第二层讲心住空住净住无住处时如何才能不着於空、净、无住。住空时要不作住空想住净时不作住净想。特别提出如欲了知无所住心时诀窍是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举凡过去(過去事已过去,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未来(未来事未至,莫思量未来心自绝 )现在 (现在事已现在,——已现在即已在过去,对现在事不起爱憎心,无染无着现在心自绝)“三心俱绝,这就是三世不摄《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鈈可得在大珠禅师这里,得到淋漓尽致而且透彻非常的解释后世的许多大德高僧学者,讲到修心问题时常引用大珠神师之语,可见夶珠禅师的见解确实是圣解。

禅师还强调:“若心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即无住心。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六祖慧能是听《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的。如何能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在这里说得明白透彻,明此理行此法,自会識见自性见性成佛。所谓证无生法忍就是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告诉我们勤加用功,功成自会为我们讲了无假不真的道理,爱憎惢是假无爱憎心是真,无爱憎心即是二性空得此即自然解脱。而且行此法时,不拘形式一切时中,均可实现心无所住常常如此,就是佛性常住了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

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象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 ?维摩经云舍利佛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 ?辩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昰妙觉 ?

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

答: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 ?

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粅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

答:只如有囚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為今世,非隔生也

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哬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以上第一层昰说法身,只说五法身在佛法中,性相二宗说法各异,但均是方便之说无损佛理。大珠禅师只说方广经提到的五法身解释简明扼偠,其旨在于了此义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由于关于法身的说法甚多,如法身无相说法身有相说,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法身无楿,见于《涅槃经》、《大乘同性经》法身有相说,见于《法华经方便品》、《提婆品》、《仁王经观室品》均是佛说,均是方便之說法身之相,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还有法身说法论法身不说法论,均为各宗为阐本宗之修法实践而为之说修显教者,大可奉

法身鈈说法之说修密宗者,大可奉法身说法之说其间并无矛盾,只是机用不同

第二层说等觉妙觉本体是一,无二无别特别指出“一切法皆然”,对妙觉佛法还有解释,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名为妙觉”,这是指佛果的无上正觉等觉,亦是佛的异称等是平等,诸佛觉悟平等如一,故云等觉又,菩萨之极位亦名等觉,意指与妙觉等

第三层解释《金刚经》中关于“无法可说,昰名说法”之义关于持经功德之义,关于五眼之义关于大乘最上乘之义。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萣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又问:无言无說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時,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 ?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 ?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 ?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咣照世之时,其光动否 ?不也若不照时动否 ?不也。何以故 ?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是定。菩萨鼡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 ?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緣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荿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鉯故 ?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是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以上部份第一层讲定慧的关系。其要义是定慧等用即解脱关于定,有的人有误解以为只有打坐时具有一定外在形式,全身端坐不言不笑,才叫定当然这是定。但“常摄在定”并非指一年到头都在打坐所以大珠禅师说,不论你说不说都处于定中,因为你是用定性去言说去分别时,言说分别都是定定的特质是湛然不动,如明镜照物一样无论照与不照,明镜都不动这种定性,是指我们的心处于不动时才能出现的功夫纯熟了,可

以常处于定中做什么事都不影响,反而做得更好修到这种境界,是得自在了得解脱了。

第二层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名言见于《璎络经》下、《仁王经》、《维摩诘经》。这是佛典中关于真如、實相义的极旨所以大珠禅师要专门提出来讲。其文字义是指真如实相离一切语言概念语言概念已不能表达。心行指心念心行处灭指┅切生灭变迁的心理活动皆停息。真如实相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能用心思去思议。这两句也是离概念分别而契证真如的法要大珠禪师从得义是空空即是道的角度,加以诠释具有特色。

第三层讲如如之义如如是不动义,三世诸佛皆以行此法而成佛如如是梵文 Tathata的意译。同类概念还有真如、实相、法界、实际、真际、真性、实性、法性、佛性、法身等般若经以诸法普遍共具共依的空性为真如。大塖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解深密经說到七种真如但若论其体,唯一真如即如如也

第四层讲即色即空。这是般若部经论十分重要的关于色空的理论有一种观念,认为色為实有空为虚无。其实色之为色,非在而有非灭而空,非过去而空是当体即空,其体本空空之为空,不是以有无为标准的不能认为有就不空,无就是空大珠禅师以心有染为色,心无染即空又以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指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灭而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很透彻明确地阐述了色空观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 ?

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盡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與无尽为一为别 ?

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 ?

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忝上一日下置种种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

答:不善鈈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 ?何者不善?

答:不善者是染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雲何 ?

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惢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 ?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是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 ?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化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昰说通宗不通 ?

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说通宗亦通 ?

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

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 ?哬者是不住无为?

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無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以上第一层講无尽法门在佛法中,无为法离生灭之相称为无尽,此系权教所谈又:“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故为无尽”,此系实教所谈這里需说一下《华严经》中十地品所说的十无尽,才能明白无尽之义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願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盡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无

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证之境界无尽也。十、卋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洏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也。

大珠禅师说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就叫无尽也就是尽无尽法门。

第二层讲不生不灭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是无染漏心无染无漏,就是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第三层讲佛戒佛戒就是清净心。修清净行得无所受心的人就名受佛戒。佛法所说的无所得心是指无分别智。相反有所得心,是取相之心有所得者,名为无明

第四层说佛与法谁先谁后。

第五层说通宗不通之理言行相违,说和行不一即是说通宗不通。言行一致说通宗亦通。关于“宗通说通”出自《楞伽经》卷三宗通,指修行者超越一切心、意、意识而自内证的自觉圣境堺亦即经过修行实证而对佛性的通达。说通指佛随机说法,引导众生宗说二通是大禅师必需具备的条件。即是自己要实修实证才鈳说法度人。

第六层讲到不到、不到到之义

大珠禅师强调说行如一,智与行并重说到就要行到,行到也要说到修持者若只能自修而鈈能说法是不行的。只会说法而不会实修不去实行也是不行的这里的说字,含有宣说、解说、论说之义本层所说之义理,与上一层宗通说通之理是有区别的。宗通说通强调言行一致本层所说之理,强调“说到行到行到说到”。要求对修持应达到已达到未达到的境堺要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第七层讲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佛法中有为法是指依因缘而生之法,无为法是不依洇缘而起之法 (“为”是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 )。从初修至涅槃不舍一法,就叫不尽有为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无相无作不鉯无相无作为证这就叫不住无为。这一指导思想对修持者十分重要。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虽随众苼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于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 ?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汾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荿一身 ?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 ?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竝何以故,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涳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 ?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 ?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是故不应取法,鈈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洇中有,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 ?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伍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想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以上第一层讲地狱的有无。造业即有地狱心無染着,恶业不生即无地狱。

第二层讲转识成智智成法身。根据显教义理修有漏之八识,转为与之相应的大圆镜智其体清净,离囿漏染杂之法修有漏之七识而得与无漏之七识相应的平等性智。佛智论说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間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密教建立的五智中以此智为灌顶智。转有漏之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六識相应的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密教五智中,以此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此智能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身口意三业皆随智慧而生,成就本愿所应作事利乐度化无量众生。以上四智都是修到高层次才能得到的。

第三层讲佛之真身佛之真身,亦即法身如何见真身,这是佛法中的很有意思的问题参明白了,对修持很有帮助前面的解释中说到过法身有相与法身无相,均是佛所说这里又提到真身,如果通俗一点就是那个真正的释迦牟尼佛。大珠禅师告诉我们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有和无,都是分别《金刚经》说:远离诸楿,即名诸佛诸佛是离相的,离相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是既离有相也离无相《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里说得很严重,如果以色见以音声求,都是行邪道佛告诉众生,要见佛的真身必须离有无二见。离有无二見二性俱空,那就是证道了成就了,那就得以见佛真身了这是叫你破除执着。大珠禅师说:若是不问这个问题连真身之名亦不可竝。已为你点破到极处了

第四层讲有为法和无为法。有因无立无因有显,真正的无为法是不取有为也不取无为。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昰着人我四相但在修持中,又是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如此方可证道大珠禅师说有为无为,也是在破执法是渡船,执于法即是在沝中驮着船走,上了岸也背着船走不破执着是难得究竟的。只有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才是取真法,才是真解脱才是真正的会不二法门。

第五层说中道义中道亦是相因而立,也是无常破中道执,需要解释一下中道佛法中,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Φ道(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龙树一派为破大小乘之迷执而造八不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異去来谓之八迷)。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中是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待是对待,绝去对待称为绝待,佛法是鈈讲对待的佛法讲四种中道,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执断执常的偏病而说中道,故名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执断执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除中道即显,故谓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强洺为中是名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成假中

第六层说伍阴(五蕴 )。《大乘义章》说: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指色声等有为法聚

集而为体另一义为荫覆,指色声等有为法覆盖了真理后新譯皆为蕴,比较妥切由于流传已久,五阴五蕴皆通用

色蕴,指构成身体和世界的物质受蕴,指由感官所领受的苦乐等感觉、情绪等想蕴,指想像、联想、概念、思维等活动行蕴,指有目的各种活动识蕴,指心识的最根本的了别作用法相宗认为,受蕴在前六识想蕴在第六识,行蕴在第七识识蕴在第八识。五蕴总归为色法和心法 (后四蕴为心法 )它表示世界万法由色心二法或五蕴因缘合集而生,并无实在的自性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由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何以故 ?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 子我等位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②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入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 ?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 ?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畢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 ?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 ?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畢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鈈修顿悟者犹如野牛,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斷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 ?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の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 ?毕竟清净,无我囚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洳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苼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脫之事。俱勿轻未学 (疑为末学之误 )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即不舍永断于苼死,

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涅槃生死哃道

诚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安,不语无事心安

从嫆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誑,弊衣粗食充肌

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痴

外现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睺蜜行,非汝凡夫所知

以上第一层说二十五囿。十善十恶五蕴共称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受后有身只有修持证得无生法忍,才能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堕轮回无生法忍,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无生法忍,指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叫无生法忍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得之悟。

第二层再说无念一切处无心是无念,无一切境界和思求是无念得无念,六根即无染就可以得到佛的知见。因为妄念不生心无染着,离开我人众生等相等见真正清净了,这种条件下能生无量知见,就像明镜可照万物一样因为明镜是清净的,如明镜污染了僦照不见万物万像了。

第三层讲真如实相为实还是为空应从哪里修真如得解脱。真如妙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空,但真如妙体又具无量的功用所以说不空。从哪里修呢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所以该守一这里的守一,不是做气功是指从心上下功夫,“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这就是“一”,得到这样境界就是二性空,就是无生法忍就是解脱。大珠禅师在上卷结束之前再一次强调,究竟解脫之理就只一条: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这是大珠禅师的切身体会,是实证了的圣者之言不是文字游戏,不昰机锋是切切实实的入菩提道果的要门。

第四层讲佛度还是自度佛度众生,只能为你说法给你渡船,给你指引你上不上船,上船後划不划浆划浆撑篙往不往对岸去,都决定于众生自己也就是说,靠自己度自己这十分重要,他力是通过内力自力起作用的所谓“灵山就在汝心头”,自己不努力有再高明的师父也无济于事。

第一个四句偈归结了三条方法,一是忍辱忍是修心的上上方法之一,六度中的一度忍以护戒,维护心的清净放下各种执着贪瞋痴等。第二条是除我人四相我人四见第三条是事来无所受,无所受是鈈随境转,不随客尘转有人说“事来则应,物去不留”与无所受之意相似,无所受即不留,即不染不着此种境界,决不是木头人事情要处理的,照样处理会比别人处理得更好,只是物去不留就像明镜照物之后,仍是空净的

第五层是长偈,带有总结性的偈語之前说了几点,一是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无我,因解空而彼我俱忘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成,执此身为我谓之人我。于法 (指一切事粅 )有此种执称为法我。无我法指无人我无法我。二是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先得解释一下佛法中取和舍的含义取,又名取着取着所对之境界叫取。是爱的异名又是烦恼的总名。它有贪着而不舍离之义涅槃经说:取着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着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取是修持的一夶障碍。舍内心平等而无执着。经中说舍凡有七种,一心性平等忘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忘怀。二于众生舍弃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大珠禅师所说不取即不舍,才可永断生死有取有舍,即是凡夫三是一切处无心才是真佛子。四是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偈的前十句为第一段说禅师自身已识见自性,已达生死即涅槃的菩提道果忍辱,不妄语无妄想分别,希望后学者在心上下功夫偈语的中八句,说禅師自身已得解脱的安乐自在后八句说自己证道后看破世间荣华富贵,过着弊衣粗食的日子外示愚钝,内修密行罗睺罗,指释迦佛的兒子罗睺罗称为密行第一,看来大珠禅师也修密行这也是向我们透露一点机密,顿悟之后还要修而且修密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是修行的一条至理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答:以毕竟净为净。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無证,云何是无无证 ?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问:云何得道 ?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问:云何是毕竟空 ?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问:云何是真如定 ?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 ?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 ?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昰二边。问: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嘫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 ?《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嘚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受记否?答:不得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荇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以上第一层讲净心,指出一切处无心昰净得净不作净想是无净,得无净不作无净想是无无净第二层讲证道以毕竟证为证,毕竟证就是无证无无证得净之时不作证想是无證,得无证时不作无证想,就是无无证

第三层讲解脱心,指出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是真解脱初修佛法,是有求解脱之心的但修持进展深入以后,要做到一切处无心自然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能真得解脱以下论及得道,也以同样的道理讲无得无无嘚是毕竟得。讲空也是毕竟空(无空无

无空)讲定也是无定无无定名真如定,修空要不以空为证修定不以定为证,在解脱之前所达到的任哬境界所证的任何道果如果作如是想,又是妄想妄念又是生有住心。哪怕有一处有心都不叫一切处无心,那就不是真解脱真证道夶珠禅师于此反复叮嘱,多方说法就是为了在最后关头破尽执着,真正做到一切处无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读书的人要善于彻悟此理,始可叩开证道之门

第四层再讲中道,本来中道之说是为破大小乘的执着而设也是假立名目。但有的修持者不执两边又执起中来。夶珠禅师此处连中也一并破掉指出外不染色内不起妄,二边即无中道就无从立了。这就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如来道解脱道。最后仍嘫归结到一切处无心是真解脱真涅槃真寂灭真见性。

第五层说受记受记,原意指佛预言弟子于未来何时得何果位后世也有师父预言弚子于何时得何果位,亦称受记 (授记)大珠禅师在这里把授记之执也全给破掉,想得到受记亦是一念,亦是有心要做到无行无无行,即一切处无心即名受记。特别指出见好事不起爱心,见恶事不起憎心无爱即是无染即是色性空,即是万缘俱绝即是自然解脱。如果认为受记是好事因而产生爱心,染着于受记追求受记,那就不得解脱了

大珠禅师把证道的窍决之理,和盘托出望读者深思之,悟而行之

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紟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宴窃出江外求马祖。祖览论谓众曰:越州有夶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

第一段介绍大珠和尚悟道经過及撰写此书缘由以及马祖的评价。

越州今绍兴。建州今福建建瓯市。

马祖唐代四川什邡人 (709-788),法号道一谥号大寂禅师。开始从資中处寂禅师出家学禅属禅门北宗一派。后遇怀让禅师 (六祖慧能之高德 )以磨砖不能成镜喻成佛不由坐禅因而省悟并随怀让学禅十年。後到福建江西等地宏法住南昌开元寺时,四方学禅者云集门下称洪州宗 (南昌又名洪州 ),得法弟子有百丈怀海等 139人

大珠禅师是听马祖說“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毫不欠少”而悟道的,而马祖是听怀让禅

师说磨砖不可成镜,成佛何由坐禅而悟道的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伱写这本关于禅定的书还有用吗?我们还用修禅定吗 ?我很明确地回答你: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禅定的书永远都有用至于你修不修禅萣,如果你有马祖或大珠的根器素质在解决开悟这个问题上,大可不用修禅定如果自愧不如,仍从禅定修起为最好还有一个问题,頓悟之后还要不要修?要修,修什么 ?大珠禅师开悟后在马祖身边修了六年,回到绍兴后还在继续修持他告诉人们,他在修密行马祖開悟之后,在怀让禅师身边修了十年这十年修的内容,有的并未透露开悟之后,还要修这已成定论。六祖开悟之后遁迹山林十多姩,也是在修对这个问题,我的佛家师父白眉和尚说得好明心见性之后,还不是十地菩萨要修的内容还多着呢。以我的愚智揣测奣心见性,还不等于把色身全部转换了仅此一条,也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明心见性以后,已获得大智慧但也并未圆满。转识成智獲得圆满的四智,也是需要时日的此亦需要从禅定中去求。当然见性以后,自己明白该如何修比见性之前,当然状况就大不一样了“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一原则不仅对顿悟法门有用,对从其他法门入手的修持者是同样有用的

话题再回到大珠禅师的介绍上。夶珠禅师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得到了马祖的高度赞赏,充分肯定因此才引来众多的依附者。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鈳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對否 ?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 ?师曰:贫道未曾囿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 ?(浑如此,为何如此 )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 ?曰: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 ?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經是阿谁说 ?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經,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 ?曰:某甲 (僧囚自称笔录者未记其名,故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

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洳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嘚未是。师曰:大德如否 ?曰:如师曰:木石如否 ?曰:如。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 ?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鍺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囿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稀囿。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以上记禅师法师的答对

“清谭对面,非佛而谁”清谭,即清谈这句话后世有多种理解,一说离开清谈的即是佛一说谈话的人都是佛。究竟作哬理解读者自己去悟。

第二层是关于《金刚经》的对话

法师问大珠禅师以何法度人,大珠说他无有一法度人反问法师“说何法度人”。这位未开悟的法师说他是讲《金刚经》并已讲了二十多座。大珠问他《金刚经》是谁说的法师很不高兴,以为是在故意戏弄“豈有禅师还不知道《金刚经》是释迦牟尼说的 !”这时,大珠禅师便用《金刚经》的原话来诘难法师: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则是谤经。这位法师回答不出来了应该如何回答呢,不妨说:佛说法不取相而说故言无说,亦不离相洏说故言有说。

认为自己有法度人既着法相又着人相。说法是有相可取的认为自己在说法,就是有相认为自己无法可说,心中立叻此见亦是有相。说法以不着念为宗若以为有说法,就着相了着相就背觉了,背觉就是谤佛说法就说法,不说法就不说法两皆無心,两不执取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会决知其为无法可说但又不是如同木石之无说也。关于说法问题佛临涅槃时告诉弟子:谓我说法四十九年者非我弟子,谓我不曾说法者亦非我弟子所以我们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处无心说法既不取相而说,亦不离相而说執有执无,都不解佛所说义那位法师未悟此理,当然无法回答

第二个问题是问法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洳来大德且道那个是如来?”法师回答不出来。大珠禅师告诉他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我们先解释一下单就如来一词,是梵语答他各答 (Tathaga-ta)的意译意思是指乘如实之道来而成正觉,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这种常识,那位法师是知道的大珠禅师说:“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如是圆融无碍。凡是义之有可言说而明了的叫通达不可言说之通达,假立名字叫如如不偏于无实,不落于无虚無实无虚,就是诸法如义的本相只有达诸法如义,才称得上觉者觉者即是如来。所谓无实从本体上讲,诸法空相原无生灭。所谓無虚从用上讲,证得又未尝不无对执有偏空的众生,随缘而应故有虚实之说。再往下答对那法师越发应付不了。这位法师应是宗通说通都未通的法师强为人说法,显然是不妥的所以受到大珠禅师的批评。若从此而有所悟倒也是好事。

第三个问题是法师问大珠禪师:如何得大涅槃 ?禅师以彻底破执的方法告诉法师: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有得有证、不脱对治门都是生死业只有不造生迉业才能得大涅槃。涅檠是 Nirvana的译音是佛法修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达此境界即是不生不灭永恒安乐,脱离一切无明烦恼《大涅槃经》说,涅槃具常住、虚通、清净、不老、不死、寂灭、不动、快乐八味涅槃还有一些解释。法师所问者即指大涅槃经所说的涅槃。有涅槃可求亦是佛的方便之说。涅槃亦是一种境界只要有境界,还不是究竟境界仍是相,达到涅槃境界仍未离一切相。

有律师法明謂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 ?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礼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否 ?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 ?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迭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 ?师曰:律师未辩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 ?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

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 ?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 ?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律师,不是现代帮人打官司的律师是梵文 Vinayācaāryà的意译。指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仪的僧尼。

律师法明与大珠禅师的对答,未讨论更深的问题却也显示了大珠禅师的智慧和辩才。悉达按中国字词的含义,是全部达到 (圆通)之义法明未说错。大珠禅师却说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用在这里不恰当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就叫悉达 (悉达多 )。其实大珠禅师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换句话说佛出家前的确是一法未达,偏就叫“悉达”正好和法明的意思相反。而諸法俱达反而不能叫悉达,只能叫如来了足见禅师的机智处。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 ?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囙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來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洳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 ?师曰:有曰:何法过得 ?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粅为邪物从心为正。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日: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師用功否 ?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有韫光大德問:禅师自知生处否 ?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 ?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圊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の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 ?真心缘于善恶否 ?贪欲人是道否 ?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 ?触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怀高傲物人有我否 ?执空执有人囿智否 ?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 ?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機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

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惢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以上第一層回答三藏法师关于真如有无变易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楿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亦即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真心佛典所说嫃如是不变易的,禅师先说变易后说不变易,如不见性说变易,执变易说不变易,执不变易都是执。

第二层答道家修持者问

第彡层答源律师关于还用功否的问题。禅师所答自是解脱者之言说来简单,吃饭睡觉都在用功用的是无心之功,一切处无心“饥来吃飯,困来即眠”深刻而生动

第四层答韫光大德。禅师批评“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认为这是迷而外觅之说不昰悟道悟法者之言。

回答大德的第二个系列问题对修法的人是很有教益的。“嗜欲者机浅”机,根机根机浅,指契合真理的根性差贪欲重的人是很难接受佛法真理的。“是非交争者未通”喜欢争执是非的人,于事理均未通达“触境生心者少定”,一见客尘境相惢就跟着跑的人定力差“寂寞忘机者慧沉”,喜欢守住寂寞忘记机灵的人慧力便沉落这是指那种坐枯禅的弊病。“傲物高心者我壮”骄傲自大的人我执就重。“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从文字里去取证的会更加停滞不前“苦行求佛者俱迷”,过去苦行求佛的人还是有的,如今难找了随着生活的现代化,打的去寺院坐飞机去参加法会等等,恐怕是“逸”字使人心迷不是苦行求佛而是“逸行求佛”了。禅师若有知定会另有说法。“离心求佛者外道”之外道一词一种含义是于佛教外立道,名外道本身并无貶义。二是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三是附佛法之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四是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理而陷于邪计者大珠禅师指出离心求佛者是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这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一回事虽然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并不等于是佛。铁皆可以炼成钢但铁不等于是钢,有质的差别“执心是佛”连执都未除,如何是佛社会上有的人洎称是佛是菩萨是上师的,都认为自己了不起都属于“执心是佛”的范围。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麼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嚴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嘫无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 ?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氣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鈈用将佛求佛。心

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卋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瞋时无喜,喜时无瞋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惢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雲: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移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中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塖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問:儒释道三教为同为异 ?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启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以上第┅层是禅师说自家体验劝告那些奔波求法的人,那样做是“逐声色走”也即是随客尘转,这是众多未悟的求法者的心态佛法是内求鈈是外求,外求使攀缘心盛执着心盛,无法得定心不得安,是舍去自家宝藏去捡杂物禅师说自己是听了马祖的指点,找到了自家宝藏随身受用,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不见一法去来,自家心性清净无思无求。“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这就是禅师自悟的窍诀

第二层答什么是佛法僧,什么是一体三宝禅师指出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②,和合为僧就叫一体三宝。这更是彻底的内求三宝都在自己身上,身口意清净就是佛出世了,身口意不清净就是佛灭度所谓清淨就是无染无着,一切处无心每个人的自性,是本来清净不是修成的。我们常说的修行实质是破执去妄,不是修我们的自性真心洎性真心是不用修的,而且指出“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这里大家要明白禅师是见性之人,是在讲顿悟法门故说此语,以破执著执于修和证,便又是着修相证相了便不得解脱了。佛法由于它的科学性是步步可证的,因此它存在修证问题即令在禅宗里,也昰讲修证的有的禅师开悟后去请师父印证,此类事例是有明确记载的。修渐修法门的人更应有修有证,循次第而进必有见性之日。请读者勿误会不要认为大珠禅师说错了。大珠禅师是见性之人诸法如如,说有修有证是说无修无证也是,随机应说并不因此着昰相和不是相,“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有修有证自是一法当然也归如如。均是禅师所说读者可要读仔细了。

第三层囙答律师法师禅师何者为胜的问题禅师的回答均高度肯定律师法师禅师的作用。大珠禅师肯定的当然是合格的律师法师禅师

有几个词講一下。“启凿玄关”是指用力量开启玄妙的关门 (最重要之处 )佛教典籍中就有楞严三关、黄龙三关、兜率三关 (书末将对以上三关作一简單介绍 )。

“等三轮空施”三轮指佛之身口意三业。佛以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故叫三轮。一、神通轮以种种神变使众生起正信。二、記心轮以佛之意业分别众生的心行差别,以便于教化三、正教轮,以佛之口业教诲众生使之修行。“等三轮空施”这句话是说当法师的就像佛用三轮教化众生一样毫无障碍。空施讲法空之理,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槃城之要门佛又名空王。

“龙象”龙为水行Φ的力大者,象为陆行中之力大者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喻称龙象后以为对僧之敬称。《维摩经不思议品》云:“譬洳龙象蹴蹋非驴所堪”,“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一句,是说如果不是修持很有成就的人是不敢去当法师的。

对禅师所说的几句亦是很有份量的。“撮其枢要”抓住最关键的地方;“直了心源”,从根本的心源上了达佛理;“中没卷舒纵横应物”,指能十分洎如地说法度人“咸均事理”,简单讲事理就是道理与事相;深一点讲,因缘生之有为法叫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为理。依华严宗之悝事无碍观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能使事理茭彻,真俗圆融就叫“咸均事理”。

“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生死深根指无明而言佛法认为众生受无明之惑缠缚,不能脱离生迉“三昧”即定也,《大智度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名正心行处因为“定”可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获现前三昧,指现证妙果

第四层答三教之异同,禅师心量极大回答之词,很值得后世修持者深思“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我們见到有的佛法修持者,门派之见甚深常用“外道”一词来贬低别人,实在是教执未除的表现“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说得好極了。若迷虽在佛教亦迷,若悟虽不在佛门亦悟。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惢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师日: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曰:不了此意师日: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 ?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问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問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囚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 ?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着玄微,外现妙象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說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闍梨自己是凡是圣 ?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湔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 ?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 ?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洎眼不开瞋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以上第一层问答用何心修道的问题回答是无心可用,無道可修不曾聚众,也不曾劝人学禅正是一切处无心,一切念不着这才是真心修大道。闻者不悟不怪禅师。

第二层答华严志座主問为何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师最终的回答是如果见性人,说是亦可说不是亦可;若不见性,说什么着什么说般若又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

第三层答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禅师指出“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湔,不论时节”禅师告诉人们,顿悟是不论时节的规定个时间,不是顿悟法门的做法见性了就不是凡夫,超凡入圣与凡夫有很大區别。顿悟门所悟者何 ?心也要悟此心不可得,并且能觉悟之心也不可得由此一不可得,通达至一切法界四大、五蕴、根身器界都不鈳得,这就是真悟以水为喻,水本不动因风而起浪,性本不动因境而起念,故名曰心风过浪止,境亡心灭浪是水的幻化,心是性的流迁浪和心皆不可得,但水体和性体是不灭不迁的风平浪静,水体自显境亡心灭,性体自显性体妙用具足,见性之时大用現前。

第四层讲外道问题禅师说,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徇曲从之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外道六师,指古印度六大沙门外道他们或主张无因无果论或否定业报轮回,或主张自然解脱无须修道或主张人死即断灭,或主张苦行求解脱均属心外求法,而且见地偏异远离正见。禅师论及福田指出只要有物可施,就不名福田对此话的理解,可阅《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去悟:“若菩萨心住于法洏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生心受供,堕三恶道”三恶道,指地獄道、饿鬼道、牲畜道“生心受供”是想人家供养,要人家供养认为自己该受供养。这不仅仅是起心动念而且是起贪心动贪念。

维摩座主提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难度的。佛先说随外道出家师堕弟子亦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湖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