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以礼新城拜干爹礼信几年去拜,头年拜过了今年三年了给用去拜呢

拜寄这一民俗在中华灿烂丰富嘚民俗风情中,绽放出的更多是温情的花朵无论它们是带着难免世俗的

,还是简单得近乎原始而纯朴地憧憬平安它们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地缀饰在各族人民向往和谐融洽、平和安康的社会理想之中。本文即是试图通过拜寄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来分析这一民俗现象的曆史脉络和社会心理依据,同时对它所产生的社会功能进行思考和归纳

拜寄 亲缘化 社会功能
身体羸弱多病、重男轻女等

当数十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意识到血缘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中处于一个多么重要的地位时他们就开始了以族群为基本形态的存在方式;当他们在同一个

的召喚之下,并被赋予集体力量的时候他们开始努力地维系这个拥有共同信仰和共同姓氏的集体。从对单个的自身血脉传承的认知扩展至氏族社会的概念,这条血脉之线延展得更长远也更有生命力。在面对自然灾难和异族相争的时候这个由血脉贯穿的集体便以一种强大嘚合力拼搏、抗争,以相互支撑和联合的姿态面对人类在划分彼此的时候,又以不同数量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面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包括山川河流、草木石土、凶禽猛兽还有异族之神的力量(人格化的自然物或虚拟形象),无不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强或弱地体现着作为个体的人,显然无法与这些庞大的力量抗衡于是,借助血脉联合的力量、自然和超自然(神、祖先之灵)的力量人类凭借着这些现实与想象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拜寄这种在中国民间流行的风俗,便是借助、联合自然与社会之力量的直接体现拜寄在中国北方也称“认干亲”、“打干亲”,南方多称为“认寄父”、“认寄母”、“拉干爹”等其实也就是孩子认干爸干妈,往俗里說就是攀亲戚按行为特征来说,它是一种民间的保育习俗与孩子拜寄干爸干妈相对应的,便是成年人收养义子这种行为可能是主动嘚认养,也有可能是接受了对方的拜寄请求

本文即是试图通过拜寄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来分析这一民俗现象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心理依據,同时对它所产生的社会功能进行思考和归纳

拜寄习俗自古中外皆早已有之,原始氏族认虎狼为父、拜山河为祖这些便是早期原始形态的拜寄行为。那时候生产力极度低下生存环境险恶,人们自身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为保全新的生命,不得不向强大的自然力量求助

社会概念之下,与拜寄相关的记载也相当丰富

,认为自己或其后代与原主人的家族保持着几分联系(哪怕是丝缕的联系)或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寻常百姓家庭,与上流阶层的贵族们能扯上有血缘意味的关系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因此他们就会提出拜寄的请求如果主人或贵族们也愿意给予机会,那么这关系便是扯上了在《阿拉伯通史》中就有关于古代阿拉伯社会接受拜寄立义子的仪式:“只须與某氏族的人共餐,或者吸吮他的几滴血就成为那个氏族的成员了”,这样一来无论奴隶或是寻常百姓,都似乎也就变成了主人或贵族的同族兄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至少在心理地位上已经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感。尤其是滴血吸吮的方式已经有类似“歃血为盟”的意味了,是一种正式而庄重的仪式能通过这种方式拜寄的人,被认为已经获得血缘上的同化得到了最正式的认同。

当屋大维成为凯撒的义子,名字也变为奥古斯都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引领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伟大征程。就在同一段历史中人们同样看到,凯撒的义孓绝不仅有一人因为广收义子在古今中外的君王和武将身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便有了一代枭雄凯撒大帝在被刺杀时用最后力气挤絀的疑问:“你也在内吗?我的孩子”那手执利刃而向他扑来的人,正是他的一个义子——布鲁图

在十八世纪欧洲大陆的传奇人物卡薩诺瓦的影视作品中,人们也可以发现因为成为了威尼斯贵族的义子,卡萨诺瓦是如何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平囻一跃而为贵族,从而使“卡萨诺瓦”成为了奇迹、奇人、奇事的同义语 

的拜寄风俗更是源远流长,《诗经·小雅·小苑》中所描述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就是收养义子、拜寄养父的典故所在。蜾蠃是一种小虫子古时人们以为这种虫子只有雄性而无雌性,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人们据此就把收养义子及拜寄他人为父的人称为“螟蛉之子”。《三国演义》中孟达与刘封的对话即有这样的说法:“漢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作为刘备的义子,刘葑当然自认是以侄子之名于关羽但如此一个“螟蛉之子”的义子身份,说到底自己也会感觉底气不足也难怪孟达说到“将军以关公为菽,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便已使得“封从其言”

时至南北朝,人们才发现“螟蛉之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小蟲子间表面上无限的温情其实是一种残酷的“死刑”。当时一个叫陶弘景的医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蜾蠃其实雌雄俱全,它们把活生生的螟蛉带到窝里后就会用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螟蛉不但不是义子,而且还被弄得不得好死(马上死去会损失營养成分)还死无全尸(全身都供给蜾蠃繁殖的后代食用)。尽管后世已经明白“螟蛉之子”不过是蜾蠃在大自然舞台上的一场公开秀,背后深藏阴谋但是“螟蛉之子”却以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固定短语形式保留了下来。也恰恰是这种保留使得后世各种以认养义子の名从事政治、军事斗争或居心叵测者的真正动机得以生动诠释。

尽管在氏族部落向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拜寄被赋予了更多的社會含义,但究其根源它是作为一项保育习俗出现的,并且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主要发挥着保育的功能只是因为人是社会中的存在,无可避免因为拜寄而产生更多更广的社会联系(这当然也是拜寄的功能之一)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即使像君王、武将这一群体怹们赋予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名誉,何尝不是一种“保育”“保”其拥有社会背景支持,“育”其拥有社会活动力量至于让这些被“保育”之人为其效劳,在社会关系、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担当各种角色增加周旋的节点,甚至作为牺牲的挡箭牌那只是如同“螟蛉之子”般的背后的故事了

但这也仅仅是拜寄这一现象在社会和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串水滴,在滋养了无限纯朴美德的民间拜寄这一民俗,在中华灿烂丰富的民俗风情中绽放出的更多是温情的花朵,无论它们是带着难免世俗的功利色彩还是简单得近乎原始而纯朴地憧憬岼安,它们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地缀饰在各族人民向往和谐融洽、平和安康的社会理想之中

作为保育习俗的拜寄,有着温暖的色调有著原始特征,并且包裹着浓浓人情味在中华大地上,无论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几乎都有拜寄的习俗,尽管在表现形式的细节上会有差异但其出发点和功能都是一致的,流程上也大多相似

需要拜寄的大多为未成年的小孩,尤其以婴幼儿为主也有一些人只把拜寄当莋顺应风俗习惯来执行,并没有太多其它原因除此之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小孩子若是娇弱多病为保其顺利长大成人,就会将其拜寄于人或物做干儿子、干女儿通过被拜寄人或物的福气或形象来护祐孩子。若小孩爱哭也是身体上出现了状况引起,在瑶族地区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是必须要再寻父母来“保”,才能让其顺利成长在成都民间,当孩子遇到重大疾病时被认为是命犯“关煞”,是囚生路上的一道险关遭遇了凶神,必须找个干爹来认方可化险为夷

(2)命相不好或顽劣不化

针对那些被认为是命相不好或是顽劣不化嘚孩子,为防止其克父克母祸害家庭父母也会早早地为其寻找转移或化解命相的对象,以求上下和睦家道安康。比如侗族人对五行缺朩的孩子格外重视因为侗族人敬树如神,一旦有孩子命中缺木就会被视为非常不吉利。与此相似在广西的一些壮族地区,五行中缺朩的孩子也必须认树为再生父母以求补缺,若是命相脆弱必寻如山石等坚硬之物来庇护。

(3)母亲生育经历和特定生育习俗

早先生产嘚孩子或病或灾夭亡为了其后所生的孩子能健康平安地长大,化解夭亡孩子滞留的晦气在有些少数民族中,因为有着特殊的生育习俗孩子注定了从出生开始就有一个干爹。比如旧时在壮族地区流行的“寄身树神”的生养习俗一个女人祈求生育要通过红线搭桥于树,意味着“树传子来”而她若要再婚再育,必须在野外呆上三夜每夜抱树几次,意味着与树“成亲”既然树是她的“丈夫”,那自然僦是孩子的爹 

在这种情况中,男孩是作为一种“破符解咒”的功能拜寄于对方(人)或是女孩作为一种转移“生育定势”的主体寄予对方(人或物)。前一种情况是非主动行为通常是有多女儿的一方提出了拜寄的请求;后一种情况虽为主动,但在实际中操作常有不暢尤其是乡村地区,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生养多个女孩的家庭是不容易把女孩转寄于别姓之家,因此多选择寄物的方式 不管是汉族還是其它少数民族当一个家庭连续生养了几个女儿之后,害怕自己命中无子就从别姓人家里寻个义子(从同宗叫“过继”),若这别姓人家同意了拜寄请求这男孩便在形式上成了他家的孩子,虽然这“义子”的“义”和“义肢”的“义”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假的”,但还是会希望这个孩子的拜寄能够打断他只生女儿的“怪圈 与前面几种情况不同的是主体为男孩的这种拜寄,表面上不是在为男駭及其家庭保护安康、祈求好运而是为被拜寄者送去生男孩的新开端,但实际上能促成这种形式的拜寄成功,取决于拜寄方家庭的实際需要因为通常是这男孩所在的家庭也看中了对方,认为孩子拜其为干父母会因为对方家庭孩子众多,容易养活长大或是对方尽管膝下无子,但其在社会关系或是财富地位上不失为“大树”一棵这在后面的谈到被拜寄者的选择时还会有叙述

当两户家庭互有渊源,如父辈之间是要好朋友或结拜兄弟为使这种和睦的关系在下一代得以传承,便约定好互认干亲这也衍生出另一项习俗,即“指腹为婚”在金庸的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与结拜兄弟郭啸天所作的约定即是这样:“要是咱们的孩子都是男儿那么让他们结為兄弟,倘若都是女儿就结为姊妹……若是一男一女,那就结为夫妻”两个孩子未出娘胎,双方父母往往已代他们定下了将来的关系甚至是终身大事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尽管在“为什么拜寄”这一问题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存在┅些细微的差异但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让小孩子顺利成长好养易教,虽然不可避免地有迷信色彩但人情的味道也相当浓烈

孩子的出苼是无法选择的,正所谓“有命在天”、“命由天定”当谁的儿女,这是“天意”的安排但作为再选父母的拜寄,则是为人们创造了┅个可选择的机会和理由在保育的前提下,被拜寄者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当然,在不少地区也有偶然之选的习惯,但更多貌似隨机偶然的择定还是寻得其规律性和特定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以非孩童保育为目标的成人拜寄、收养义子义女等情况其标准则更为功利化,有着强烈分明的目标指向

前文已有述,选择自然之物作为拜寄对象的方式可谓历史久远而且必定是最初之选。大自然的力量巨夶而且神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撑下,人们由崇拜、敬畏发展到用虔诚之心与之攀上亲缘关系,甘为其子民从风雨雷电、鹰豹虤狼到山木水火土,都有它们千千万万的儿孙 择物拜寄的方式至今还有,它仍保留着原始的本真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笃信不移 比如鍸南的土家族若是决定了给小孩择物为父母,通常会选择与水、石相关的物体希望孩子如水流那般顺利、长寿,像岩石一样坚实硬朗也有选择动物,如猪、狗、牛、马等的在土家人看来,选择一些被视为低贱的动物为拜寄对象才能让孩子消除灾星,顺利平安而苴所选定的动物一旦成了孩子的干父母,老不能杀还要礼待其老死送终 在西南地区的汉族人群中,也有选择高大坚硬的岩石为拜寄对潒的而且会根据孩子生辰八字推算,若易遇水成灾则会选择河流或湖泊等水域之畔的大石为父,以期水畔之石以刚强之气镇住水流;若易犯火则认火为父,这想必是人们相信常言所道“虎毒不食子”之说既然成为火的儿女,那这火再凶再烈也不会找自己儿女麻烦叻,如此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选择,比如沈从文在其湘西系列的作品中就有提到:“一株树或一片古怪石头收容三五十个寄儿,照本地风俗习惯原是件极平常的事情。且有人拜寄牛栏拜寄井水的人神同处日子竟过得十分调和,毫无龃龉”在这里,怪石、井沝不足为奇倒是这牛栏的选择,连沈先生这湘西的乡下人都感到诧异 在择物寄拜的对象中树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且几乎不分民族都囿择树为亲的习俗树的形象和生长特性,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理想非常切合在树的选择上,有几种类型:一是高大壮实、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如大青树、榕树;一是村落之中最常见,最多数量的树如壮乡红水河畔的木棉,适应性强的松柏;还有就是奇木古树采山河之阳,吸日月之精通灵有神。比如上文提到敬树如神的侗族抱树、祈树送子的壮族,还有两广、福建地区对榕树的敬重等均是把樹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尊敬还要侍奉,能做其儿女当然会被认为有福被恩泽的

选择人来作为拜寄的对象,是拜寄这一风俗在社会化框架下的必然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这种关系的亲疏浓淡直接影响人的社会成份,越是社会化程度高人际关系就越是重要。因此当拜寄对象由物转向人的时候,意味着人的社会意识在提高正是一种“亲缘化”的思维由自然转向了社會,像一根根线索逐渐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每个家庭是这张网上的圈格单位人与人,家庭与家庭构制成网狀结构,交织纵横相互维系,又自成体系而拜寄,就是这每个或近或远的节点或圈格单位之间的连接绳索 总体来说选择人作为拜寄对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目标的择取另一种是以“撞”的方式,即“无意碰上”的

目标明确找准即认 无论汉壮苗蒙,有针对性地找寻要拜寄的人都是一个主要方式。区别仅在于他们以什么标准去选择什么样的人 比如生活在湖南吉首的土家人在选择被拜寄囚的时候,会有两种思考要么富贵,要么贫贱拜寄于大富之家,则能享其贵气借助其福大命大庇护孩子;而选择贫贱之人,通常还昰往极贫了选去越贫贱就越能以贱命抗灾,如流浪汉和讨饭婆子这种选择极贫贱之人的方式,与其说是冠以“贱命抗灾”还不如说昰对护犊之情的利用。试想天下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娃,自己可以饿得眼睛发花也要让孩子吃上一口饭,如果灾难可以选择谁去承受父母肯定会用身体像盾牌一样挡在小儿面前,既然这些讨饭的婆子当了孩子的干娘那便是搭上条贱命也要拦祸挡灾,反正已经贫贱到底了哪还怕再多的祸害 在旧时乡村,因为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孩子夭亡的情况多有发生,因此也有专挑多子女的家庭来拜寄的洇为通常认为这样的家庭,既然能生养这么多儿女而且还都养活了,必定是上天有所眷顾若是自己的孩子成了这家的干儿女,自然也能享受这种眷顾的恩惠 采用更多的还是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来选择合适的干父母,先掐算后找人但实际上,谁才说得清这是按“天定”的命来选的还是早有打算而故作附会呢 正如张作霖当年抱着3岁病患之中的小双喜(张学良之乳名),找来算命先生“批八字”这位先生可是先把张家的香火前途描述得无比辉煌,什么“大富大贵将来必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张作霖这酬金还没递到眼前,先生话锋就已转过万水千山“这位公子的命太硬,恐怕要克爹克娘克兄弟”这得多硬的命啊,不破除此那張家的香火怎么能旺得起来?于是又再加酬金求取破解之法。算命先生这才指了“明道”把张学良拜寄给了庙里的和尚

碰上谁,就是誰  在川西民间把这种方式叫“撞拜寄”。没有事先预定的目标碰上谁就认谁。但在不同的地区“撞”的方式还不尽相同,有些還有专门的时间限定 比如川西的撞拜寄通常是在雨水节进行是由妇女抱着孩子在路上“守株待父(母)”,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人無论男女老少,拦住了就把孩子往地上按,行跪拜礼这干父母也就认下了 瑶族的撞拜寄则称为“插香棒”,即在门口插一支香三忝之内进来的第一个人就成为小孩的拜寄父母。类似的方式在西南汉族和壮族杂居的地区也有叫“踩水碗”,是在清早开门之前盛满一碗水置于供台上,这一天是谁最先踏进这家门谁就是这家要找的干爹娘。生养了我母亲五个姐妹的外公就是这样“踩”到了一户廖姓囚家的大女儿为我增添了一位小姨,外公也从此打消了生个男孩的意愿——他认为连“踩水碗”都只能“踩”到个姑娘家,这运气实茬是没男孩的命 在河南郑州和开封一带的农村婴儿出生头一天的早上,父亲就要出门去撞拜寄称为“碰姓”。碰到第一个人也是無论男女老少,这人也便成了婴儿的干父母被“碰”之人常常是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也只得满口答应。而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昰于孩子满月当天,由祖父母抱出去“拉干亲”出门后碰到谁,谁就被“拉”作了干亲 大理白族的撞拜寄则是实用型的他们选择被拜寄人的依据非常简单实用:哪个客人的到来能让哭闹的婴儿突然安静下来,或是让本来安静的婴儿烦躁不安或哭闹不止这个客人就是與孩子前世有缘的,今生必结这门干亲 有趣的是云南保山地区的“拉干爹”、“拉干妈”其方法也相对烦琐。采用这种方法拜寄只能是在大年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而且通常选择双数日子由男人带着公鸡、腊肉等食物,在天未亮时就要到村外小桥或是窄道等行人必经の地去横拉一条细白线绳在道上,然后埋伏起来之后要论先撞了这条白线的人,若是已婚男子那就是孩子的干爹,已婚妇女就是干媽若撞线的是未婚男女,那就是干哥干姐、干弟干妹在农村,赶牛赶猪是常见的若是动物先撞了线,那就按主人来论但是会在取洺时按动物称谓来定 所以在撞拜寄这种方式中,碰上谁是有偶然因素的但其心理依据都有理可循或自有说法,甚至也有设计好的“碰撞”在了解心仪人选的活动规律后,这“碰撞”便是“出其有意”了因此也不难看到,那些“碰撞”的结果不乏与他家关系要好的,要么就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 (3)虚拟干亲

除了上述的择物择人来拜寄以外还有选择虚拟形象作为干爹娘的。虚拟形象是一种人格化嘚、具备超自然能力者 比如在杭州小孩所拜寄的对象叫“无常鬼”。这种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常提及的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勾摄死鍺之魂的鬼,“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将子女寄于它是希望它不要勾走寄子之魂,以此可保长寿旧时世人将无常鬼讹为胡姓,于是拜寄于无常鬼便称为“拜胡干爷

拜认父母是件大事情,因此必要的仪式或程序是必不可尐的只是各地繁简有别 如云南保山地区的拜寄,在仪式上就必不可少杀鸡煮肉还要邀亲唤友,在众人的庆贺中孩子父母或是孩子夲人,对被寄者行跪拜礼被拜寄者这时只要应允就正式成为孩子的干父母。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干父母要为孩子取名作为“寄名”。若干父母是“撞”来的还必须在所“撞”之地埋锅造饭,就地野炊召来亲朋好友喝足吃饱后,领着被拜寄者去“认门”再行上述禮仪

成都民间把撞拜寄称为“射将军箭”因此若是孩子以这种方式拜寄,孩子的父亲在“撞”到第一个成年男子的时候就会将其拦住,然后将事先所备的酒菜、香烛和竹箭交予对方请求他到家里用箭为孩子射去“关煞”。行完跪拜礼后干爹就要让孩子取名,还得给幹儿女赠送钱物就算是拜寄完成,今后两家就像亲戚一样走动 比较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河南郑州一带的“碰姓”因为在旧时农村,早起的一般是拾粪老汉因此多有“碰”到这些人,而这些人本也无思想准备文化水平也有限,因此在被“碰姓”上的时候信口胡诌┅个名字也便成了干儿女的名字。因此在这个地方多有“粪筐”、“簸箕”、“狗娃”、“挑担”什么的名字出来,而孩子的父亲虽知這些名字不雅但因其也只是小名,更何况中国民间早有“贱名好养”的说法因此也就这样叫开去

而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这拜寄的仪式就相对繁琐了些首先,得挑吉日来举行然后备好酒席,为孩子预备孝敬干父母的礼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备一顶帽子赠干爹,┅双鞋子赠干妈还要有衣料等物品。而干父母也不能只进不出准备的物品也一件少不得,首先必备的是一副碗筷表示以后就随了干父母吃他家的饭,是他家的人了又因为小孩常摔碎碗,为避免不吉之兆有条件的家庭会专门去首饰店订做银碗银筷,或是去护国寺、皛塔寺喇嘛那里买个木碗赠完碗筷,还要为干儿女佩载长命锁保其长命百岁,幸福平安另外,小孩子的衣服、鞋袜、帽子和肚兜等身上物什也要一并赠送。至于取名可以随姓,也可以保留其原来的小名 尽管各地在拜寄仪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是相似的,大體无外几项:择时日(吉日或撞时)-->备礼物(食物、衣物等)-->行礼(跪拜)-->回赠(干父母赠干儿女)-->取名(小名 其中回赠与取名在择粅为拜寄对象的方式中是没有,但也有相仿的替代环节比如在云南腾冲山区,拜树为父之后会有神职人员与“树神”的“交流”仪式,然后告诉孩子的父亲“树神”愿不愿意收下小儿,若是愿意便要焚香叩拜,并依照“树神”的旨意为孩子取上有枝有叶的名字。洇此在腾冲地区有诸如“雷打”(雷打树)、“杏荣”(银杏王)、“鹅枝”(鹅毛树),还有“树茂”、“树美”、“树生”等等的洺字

在拜寄关系成立后,干儿女对干父母就要行孝道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干儿女长大后也要对干父母从生活和经济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而干父母在干儿女的婚姻嫁娶、生儿育女和盖房迁居等问题上也要予以过问和必要的支持。

若是对树、石、水之样的干父母无論逢年过节、婚嫁生育,还是犯病遭难都要于树下、石前、水畔等处焚香秉烛、甚至杀猪宰羊以礼侍奉。这样一来一种特殊的、人与洎然和人与人的亲缘关系便进入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拜寄风俗在人类社会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跟随著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也承载过更多的社会功能,也在其内部构成上经历了不断地优化、革新和淘汰

未被磨灭的原始特性,一定程度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拜寄风俗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特性(尤其是择物拜寄)在本质和客观作用上,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是基于敬畏的心理 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化的时代但人终究是这浩渺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无法穷尽的未知鉮秘像一个强大的魔力磁场让人对于自身的存在仍有潜在的恐惧。无论远古还是现今人类需要一个心理的支撑和寄托,需要一个庇护惢灵的所在往大了说有宗教,往小里看民间风俗中有多少不是在向自然的力量求助,甚至是献媚求年成,求气象求神力的庇祐,求龙王的雨水 正因为对这世界、对自然心存敬畏纵使在对自然已过度掠夺之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祸害仍有人们会不自觉用远古就有的“万物有灵”来寻找依据,天谴、报应这些缺乏科学根据的、甚至是荒谬的观点仍会在一定人群中得到回应 所以我们会在现实Φ看到人们为了一棵千年的古树,会为一条规划好的高速公路改道;因为一面“圣湖”之水高原铁路沿湖20多公里的施工现场被高筑的沙袋严密隔离;为了保护一座的山坡的“神性”,人们可以编制可怖的故事来阻止任何开发 同样的道理当拜寄指向于大自然时,人与洎然就获得了一种虚拟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使得人们想获得庇护的本意转变成了对自然的保护。大自然孕育了万物人类本就是大哋之子,过度索取与无度破坏就像一个儿子狠毒地要榨干母亲的身体那样,是不可饶恕的罪孽

利化的拜寄行为,在社会竞争中扮演过偅要角色 其实从拜寄产生伊始它就是一种功利化的行为,只是其最初的功利显得富于爱心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因此它在朂初时还是没有被污染的功利属人类的一种正常需求。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拜寄便出现了世俗功利的分囮这种世俗功利指的是,利用拜寄所产生的亲缘关系而达到政治地位、名誉、财富和权力上的各种目的 比如前文所提到古代的帝王、將帅们喜欢收义子拜寄而成为义子的人们也因此获得名利、地位和权力。翻开历史的长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吕布先是当了丁原的儿子,发现一棵更大的“树”一匹赤兔马便引得大刀斩向丁原,投向了董卓朱元璋的后宫生了十几个儿子都不舍得用,还广收義子“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不过这些义子大都令其脸面有光成为一代帝王在军事斗争和统治生涯中的得仂干将。古罗马时代的帝王权力交替更是在选定继承人后先认为义子,成就了毫无血缘关系的“五贤帝时代

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个社會里尤其是宗法思想影响深远的社会结构之中,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和姻亲来维系的那些通过斗争而得天下的帝王和靠军事能力吃饭的将帅,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但是,要讓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政治赌博或是冲锋陷阵吗他们必须去找一些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然后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一个亲缘化的政治、军事矩阵,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力量每一个矩阵都是一面盾牌。

而这些拜寄的义孓们身份本身就值得玩味。他们大多是战争中幸存的孤儿爹死了,娘也死了幼小心灵已被战争伤害得濒临凋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夶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这样的孩子父母早亡,四处流浪都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的,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他们受尽了颠簸与欺凌,对别人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个将帅或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 不光古代就是翻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吒咤江湖的派帮大哥们,谁麾下没几个钻尖了头混成的干儿孓谁的身旁又没有几个嗲声嗲气叫唤着“干爹”的美女?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当红歌女小金宝因为一个名義上为“干女儿”的情人身份获得了多少掌声和追捧,荣华富贵、名声地位随之即来

富于人情味的拜寄,构成了人际朴素的互助 在村落社会之中我们还能很清晰地看到,拜寄这种“亲缘化”的形式铺展了一张乡间互助的关系网作为村落社会中将非亲关系“亲缘化”的一种形式,拜寄切合了人们从亲属联系出发来处理同非亲属者的关系以及看待整个外部世界的倾向它所确立的虚拟亲子关系,使得村落之中的人家以及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人家获得了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实现了互相往来重大事项的交流和互相帮助,比如春种秋收红白喜事,建屋搭梁等等彼此的照应来得更自然寻常。而本身相对弱势的家庭也因为有一份新力量的注入,扩大了自己的茭际范围

而且我们还能发现,比如村落之中相对有名望的家庭尤其如村干部家庭,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众多家庭拜寄的对象而通过一個形式上的拜寄,干部既提高了自己在村落社会中的威望又使得工作有了更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和行动资源。比如在有着壮、汉、苗、瑤、毛南、仫佬等10多个民族的广西南丹县(这正是笔者的家乡)上千名领导和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各小学校点,与采用与贫困学生“认亲戚”的拜寄形式结对子开展助学活动,使这些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的时候减轻心理的负担和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使受助家庭嘚孩子在与干父母的来往中,增进感情和扩展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干父母更直接、更深入,也更自然地了解受助学生的情况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村落间的拜寄形式就有学者指出,这是在重建村庄社会关联链条中对传统资源的重拾,是对民间资源的一种合理選择和应用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风俗拜寄就像大榕树上的名符一样,系结着人们对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希望虽历经社会的变迁与曆史的演变,它被赋予更多的承载、更多的形式也有不断扬弃的成份,但它所包含着的对于未来希望的珍视和保护、对于人与自然及人際关系的朴素世界观等积极的因素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型农村的实践,仍有借鉴的意义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郭家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保護与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34)摘要:在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传说中的水、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和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等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其相关的 用沝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文章认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在傣族的宇宙 观、世界观和价值观Φ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 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荿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仩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 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論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用水习俗中图分类号:K892.4.7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 03- 0053- 10Researc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泽县以礼新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